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N末端脑利钠肽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N末端脑利钠肽(精选8篇)

N末端脑利钠肽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3月—2014年3月共入选67例SAP患者, 男38例, 女29例, 均经冠状动脉造影 (CAG) 确诊。每例患者均常规检查心电图、C反应蛋白 (CRP) 、血常规、血脂、血糖、心肌酶、肌钙蛋白I等, SAP组入选标准:有典型劳累型心绞痛, 病情稳定在1个月以上。所有SAP患者根据CAG结果应用Syntax评分软件分别对每个患者所有病变节段进行积分计算, 按照积分结果分为轻度 (0分~22分) 、中度 (23~32) 、重度 (>33分) 3组。其中轻度21例, 中度32例, 重度14例。另设对照组41例, 男19例, 女22例, 年龄57.47岁±7.69岁, 均为冠状动脉直径减少<50%及冠状动脉正常者, 临床症状不很典型, 并除外经心电图 (包括Holter检查等) 证实的自发或变异型心绞痛以及有明显心肌梗死证据而CAG正常者。

排除标准:急、慢性感染,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临床心力衰竭症状及体征患者或射血分数 (EF) <50%, 脑血管病, 周围血管病, 近期手术 (CAG除外) , 恶性肿瘤, 肝肾功能异常。

1.2 方法

1.2.1 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的检测

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当日清晨采血测血浆NT-proBNP水平, 取空腹肘静脉血8mL加入肝素钠抗凝管中, 离心分离出血浆, 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法测定, 药盒为罗氏NT-proBNP免疫测定试剂盒。

1.2.2 CAG分析

经右侧桡动脉采用Judkins法, 进行2个或2个以上体位投照, 造影结果由2名介入专业医师在不知患者分组情况下判读并进行Syntax评分。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在计算机上统计分析。组间均数差异在方差齐性的情况下采用方差分析。分别以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CRP、心肌肌钙蛋白I (cTnI) 、白细胞计数 (WBC) 、血小板数等与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SAP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SAP组中LDL-C水平及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余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相关性分析

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 (r=-0.1 5 6, P>0.0 5) 、WBC (r=-0.173, P>0.05) 、血小板计数 (r=0.189, P>0.05) 、TC (r=-0.168, P>0.05) 、HDL-C (r=-0.177, P>0.05) 、LDL-C (r=-0.76, P>0.05) 、心肌肌钙蛋白I (r=0.041, P>0.05) 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2.3 各组NT-proBNP浓度的比较

血清NT-proB-NP含量Syntax评分重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轻度病变组>正常对照组。详见表2。

μg/L

3 讨论

当心室壁压力增高时, 心室合成一种由108个氨基酸组成的前体, 脑利钠肽 (BNP) 前体在释放到血液之前降解为有活性的BNP和无活性的氨基末端NT-proBNP。NT-proBNP是检测左心室功能障碍的有效指标。近年来的研究一致表明NT-proBNP可作为心力衰竭的血浆标志物, 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NT-proBNP和左室舒张末压、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心功能 (NYHA) 分级密切相关[1,2,3]。同样有研究表明, NT-pro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4,5,6]。Syntax评分是一种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对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进行系统评分的工具, 是在Syntax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不仅考虑了有意义的病变数及它们所处的血管, 而且也充分评估了每个病变各自的复杂程度, 包括病变处有无钙化、血栓, 是否分叉病变及分叉病变类型等, 因此能更充分及全面的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Syntax分数越高就代表病变越复杂, 而复杂的病变往往预示着不良的预后[7]。新近有研究发现, 心肌缺血本身亦是NT-proBNP释放的关键刺激因素, 冠心病患者由于冠脉存在显著性狭窄病变, 平常体力运动或情绪应激等因素可能导致无症状一过性心肌缺血, 可使局部心肌出现收缩及舒张运动的减弱, 室壁张力升高, 从而引起NT-proBNP的合成和分泌[8,9]。Wu等[5]观察到心功能正常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 血浆NT-proBNP增高。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可导致更重的心肌缺血, 相对于冠脉病变较轻的患者, 心室壁负荷更大, NT-proBNP水平升高更加明显。NT-proBNP主要通过左心室的牵张和室壁张力对其释放进行基础调节, 但其他因素如心肌缺血可能直接激活心室肌BNP基因表达, 使血浆NT-proBNP显著升高, 一过性缺血可能使NT-proBNP成比例地合成和释放, 因此NT-proBNP水平可能反映缺血损伤的范围和严重程度[6,8,9]。本研究观察对象均为左心室功能正常者, 相对于无显著冠脉狭窄者, 冠心病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 且随冠脉病变程度加重, 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 二者呈正相关。

总之, 本研究结果提示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含量与SAP冠状动脉病变形态相关, 也与SAP临床病情严重性相关。因此, 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可能成为SAP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将其与其他血清标志物相结合可为临床医生判断SAP的发生提供更多的帮助。有关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与SAP之间的临床相关性及对其干预的效果还有待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汪隆海, 张平, 陈启松.定量检测N末端脑钠肽对心衰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9, 30 (1) :23-25.

[2]Santaguida PL, Don-Wauchope AC.BNP and NT-proBNP as prognostic markers in persons with 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A systematic review[J].Heart Fail Rev, 2014, 19 (4) :453-470.

[3]毛福青, 吴明星, 何稳, 等.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在心力衰竭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 (2) :305-307.

[4]陈跃武, 李天发, 等.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预后价值[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7) :3571-3573.

[5]Wu N, Ma F, Guo Y, et al.Association of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with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J].Chin Med J (Engl) , 2014, 127 (4) :627-632.

[6]Giannitsis E, Spanuth E, Horsch A, et al.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 and 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predict mortality in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sults from the Ludwigshafen Risk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LURIC) study[J].Clin Chem Lab Med, 2013, 51 (10) :2019-2028.

[7]玉献鹏, 陈方.Syntax评分对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策略选择的应用进展[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1, 30:180-182.

[8]Rajabiani A, Mohaghgheghi A, Kamal-Hedayat D, et al.Does serum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 predict the severity of angiographic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J Tehran Heart Cent, 2013, 8 (3) :152-157.

N末端脑利钠肽 第2篇

关键词 脑利钠肽水平 心衰 诊断价值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36

本文通过观察9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探讨脑利钠肽水平在心衰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11月收治明确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2例,男47例,女45例,年龄41~89岁,平均57.4岁,所有患者的心衰诊断均符合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38例,扩张性心肌病22例,心脏瓣膜病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2例。根据左室射血分数分为四组,Ⅰ组(18例),LVEF>50%,临床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表现,但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作为对照组;Ⅱ组(20例),LVEF 40~50%,有慢性心力衰竭症状,有左室收缩下降趋势;Ⅲ组(32例),LVEF 30%~40%為轻、中度左室收缩功能不全;Ⅳ(12例),LVEF<30%,为重度左室收缩功能不全。

检测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法测定血浆脑利钠肽浓度。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

Ⅰ组18例患者为对照组,不除外有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左室收缩功能正常,LVEF>50%,BNP呈偏态分布,分布范围为7.0~789ng/L,中位数为40.1ng/L。其余各组为有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各组血浆BNP浓度情况,见表1。

从年龄、性别分层评价心衰患者BNP水平,观察各年龄组BNP中位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BNP呈上升趋势,且男性BNP值高于女性。低年龄组与高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高,总体预后差,病死率与肿瘤相差无几,5年病死率约50%[1]。血浆BNP水平升高与心室的容量负荷、压力负荷和室壁张力增高有关,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后分泌入血。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BNP水平逐渐升高,可以客观定量地反映心衰的严重程度,有助于心衰诊断和判断预后。

随着LVEF逐渐下降,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程度逐渐加重,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显示心室容量负荷或压力负荷增加时,心肌合成和释放BNP增多。Bay等对2193例连续住院的患者行BNP检测,证明BNP对发现早期隐匿性心力衰竭具有相当的诊断价值,因此有助于无症状性左室功能障碍患者的诊断。Hobbs等在普通人群中筛查心力衰竭表明,BNP是诊断心力衰竭的敏感指标,是自心脏超声技术引进以来,首项简单方便的血液检查可以早期快速准确的对心力衰竭做出临床诊断并对其预后作出评价。伦敦一项心衰研究证实,BNP诊断心衰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84%、97%和70%。因此,在2000年底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血浆BNP浓度测定为第一个用于诊断心力衰竭的生化指标。

大多数心衰导致呼吸困难患者的BNP在400ng/L以上,BNP在100ng/L以下时不支持心衰的诊断,在100~400ng/L之间,还应考虑其他因素,如肺栓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衰代偿等,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血浆BNP水平也会升高,且与程度呈正相关,肾功能不全、肾小球率过滤<60ml/分时,血浆BNP诊断心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下降。因此,血浆BNP浓度不能单独应用于确诊或排除心衰,只是有助于诊断或诊断不明确时考虑心衰。对于明确心衰的患者,血浆BNP浓度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疾病程度作出评价,对预后作出判断,并适时调节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8.

N末端脑利钠肽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CHF组:选自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门诊和住院的患者,共58例,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诊断标准,男35例,女23例;年龄21~89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1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28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3例。对照组:心功能正常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22~78岁;心脏神经症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上述患者均排除心衰、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无脑、肺、肝、肾等主要脏器病史,近期无明显感染病史。

1.2 方法

入院或就诊24 h内,清晨空腹采集患者右侧肘静脉血3 m L,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管,充分混匀,室温存放2 h内以3 000 r/min分离心10 min,提取血浆,-20℃冷冻保存。血浆NT-pro BNP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ET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EARMAN作相关分析,并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浆NT-proBNP含量及ET水平比较

CHF组血浆NT-pro BNP含量为(1 748.40±1700.06)pg/m 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96.60±85.44)pg/m L(P<0.001)。CHF患者血浆ET水平为(48.60±30.47)ng/L,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5.98±12.37)ng/L(P<0.05)。见附表。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01;2)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CHF患者血浆NT-proBNP与ET水平的相关性

CHF患者中,血浆NT-pro BNP与ET水平呈正相关(r=0.696,P<0.001)。见附图。

3 讨论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指慢性心肌病变或长期心室压力、容量负荷过重而导致心排血量下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患的终末状态[1]。在先进的介入、手术及药物治疗的干预下,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期患者得以生存,但心衰的发病率仍逐年升高,迫使临床重视对心衰早期的正确诊断和治疗,以延长患者的生命,改善其生活质量。目前,临床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是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胸部X光检查以及超声心动图来实现的,但诊断的可靠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寻找较敏感而特异的生化指标协助对心衰的诊断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研究发现,CHF患者血浆中NT-pro BNP水平明显升高。CHF患者血浆NT-pro BNP水平升高机制可能为:心脏收缩和舒张障碍,心室充盈压与室壁张力增加,促进心肌细胞合成和分泌NT-pro BNP。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NYHA)均于2005年将BNP列入“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作为惟一一项诊断心衰的血清标志物。心脏生物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脑钠肽被当作一个有价值的诊断及观察预后的工具。由于NT-pro BNP与BNP是等摩尔释放,前者又有着半衰期长、血浆浓度高、个体变异低、体外稳定性好、不受生理节律影响、不受标本采集条件限制和不受标本类型(血浆或血清)影响等优点[2],因此将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诊断CHF的工具。有报道[3]动态监测BNP水平,不但可以对心力衰竭做出早期诊断,而且可以帮助了解疗效和预后[4]。所以笔者推测,动态监测NT-pro BNP水平同样也可以了解病情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对心衰治疗后的恢复状况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研究证实,ET水平在CHF患者血浆中明显升高,原因是CHF患者心室充盈压升高和肺动脉压升高,促使ET分泌和释放。目前认为自分泌和(或)旁分泌的ET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参与了CHF的病理过程:(1)ET对心肌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5],CHF时心肌产生ET增多,从而促进CHF进展;(2)ET具有促细胞生长和有丝分裂作用,可使细胞生长、肥大,参与心肌重塑[6];(3)ET长期刺激CHF心肌收缩,增加能量消耗,加重CHF;(4)ET可致室性心律失常[7]。此外,CHF患者的ET增多还可激活神经体液机制,使血管收缩和外周阻力增加,促进CHF的加重,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使血管紧张素Ⅱ增加,促使ET释放增加,形成恶性循环。正常情况下,心血管负荷增加时,ET表达轻度增加;病理情况下,心室壁机械负荷过重,心肌受损部位周围的心肌细胞ET过度表达,引起血管痉挛、心肌纤维化和心肌平滑肌细胞裂解和凋亡[8]。CHF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是心肌重塑,故认为ET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表明,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血浆NT-pro BNP与ET水平呈正相关,提示二者在心力衰竭过程中的合成和释放可能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其内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丁连芹[9]的研究发现,在AMI患者中,血浆NT-pro BNP与ET水平都明显升高,且二者呈正相关,联合测定ET和NT-pro BNP可反映心肌损伤、坏死程度,为治疗提供参考。因此,在左心室功能不全CHF和AMI患者血浆中的NT-pro BNP和ET水平都呈正相关,提示ET对心肌细胞合成和释放NT-pro BNP可能具有促进作用,二者在CHF和AMI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培林.N-端B型钠利尿肽(NT-proBNP)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7.Lin PL.The study on the associativity between the NT-proBNP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D].Qingdao University,2007.Chi-nese

[2]MUELLER T,GEGENHUBER A,POELZ W,et al.Head-to-head comparison of the diagnostic utility of BNP and NT-proBNP in symptomatic and assymptomatic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J].Clin Chim Acta,2004,341(12):41-48.

[3]黄水明,方玉才,钱健,等.B型钠尿肽检测对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价值[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5,5(1):32-34.HUANG SM,FANG CY,QIAN J,et al.The value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heart failure early diagonosis[J].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Cerebral-vascular Disease,2005,5(1):32-34.Chinese

[4]JENNY AD,PAUL PG,EVA P,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natriuretic peptides for heart failure[J].Arch Intern Med,2004,164:1978-1984.

[5]Piepho RW.Overview of the 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inhibitors[J].Am J Health Syst Pharm,2000,57:S3-7.

[6]张天泰.内皮素系统在慢性心力衰竭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2,29(4):213-217.ZHANG TT.Advances of edothelin system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Foreign Medicine Sciences Section on Pharmacy,2002,29(4):213-217.Chinese

[7]ERYONUCU B,KOLDAS L,AYAN F,et al.Comparison of the first dose response of fosinopril and captopril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a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 controlled study[J].Jpn Heart J,2001,42:185-191.

[8]龚兰生,施仲伟,于金德.充血性心力衰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4.GONG LS,SHI ZW,YU JD.Congestive Heart Failure[M].Shang Hai: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press,2002:44.Chinese

N末端脑利钠肽 第4篇

关键词:心力衰竭,舒张性,收缩性,N末端B型利钠肽原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住院患者的高龄, 心力衰竭发病率和住院率渐趋增高, 也有越来越多心衰住院患者射血分数正常, 经心脏超声证实舒张功能减低, 称为舒张性心力衰竭或收缩功能正常的心力衰竭。N末端B型利钠肽原 (NT-pro BNP) 在心室容积扩张和压力负荷增加下分泌明显增高, 是功能失代偿最敏感和最特异指标[1], NT-pro BNP目前的研究多面对整体心衰人群, 而在舒张性心衰和收缩性心衰中表达是否有不同资料尚少, 本研究收集失代偿性心衰NT-pro BNP情况, 并比较两种心衰浓度变化, 探讨心衰患者NT-pro BNP情况。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心力衰竭患者84例, 均为心力衰竭Ⅲ~Ⅳ级且有入院即刻和医嘱出院前NT-pro BNP检查结果, 其中39例患者符合舒张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排除自动出院或者转院, 所有出院患者为病情好转医嘱出院。

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 收集两种心衰患者占所有心衰患者的比例、男女患者比例、年龄、各种伴发疾病所占比例以及心功能Ⅲ和Ⅳ比例;收集比较入院和医嘱出院时NT-pro BNP情况。

舒张性心衰诊断标准:“1+1+1”的诊断模式即第1个“1”指患者存在心衰的症状和体征[2];第2个“1”是指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50%;第3个“1”是无创客观诊断指标积分需要达1分。本组包括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220 pg/ml;超声血流多普勒检查E/A比率<1;左房扩大;左室肥厚;房颤, 每项阳性均可获得0.5积分使诊断成立。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用表示其分布特征, 计量资料假设检验t检验, 计数资料假设检验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舒张性心衰与收缩性心衰构成情况:入选心衰住院患者84例, 舒张性心衰患者39例, 年龄54~89岁, 平均 (76.4±6.3) 岁, 女与男比例2.54:1 (28/11) ;收缩性心衰45例, 年龄51~86岁, 平均 (71.2±6.6) 岁, 男与女比例1.37:1 (26/19) ;两种失代偿心力衰竭类型的构成:舒张性心衰46.4% (39/84) , 心功能Ⅲ与Ⅳ级比例 (34/5) ;收缩性心衰53.5% (45/84) , 心功能Ⅲ与Ⅳ级比例 (18/27) 。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发病率的构成比, 结果显示与收缩性心衰比较, 舒张性心衰女性多, 年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舒张性心衰同时伴发疾病:本组统计如下:高血压病17例 (43.6%) , 糖尿病13例 (33.3%) , 瓣膜病2例 (5.1%) , 肥厚性心肌病1例 (2.6%) , 慢性阻塞性肺病3例 (7.7%) , 冠心病3例 (7.7%) 。舒张性心衰患者更多伴有高血压, 糖尿病。

舒张性心衰与收缩性心衰住院患者NT-pro BNP情况:入院时舒张性心衰NT-pro BNP值比收缩性心衰低, 出院时舒张性心衰患者NT-pro BNP水平较收缩性心衰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讨论

资料显示NT-pro BNP是心力衰竭敏感并特异的实验室指标, 无论是急性心力衰竭还是慢性心衰的急性加重, NT-pro BNP水平均显著升高, 且上升程度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平行;经有效治疗病情缓解后回降, 回降水平较治疗前下降达到30%提示治疗有效[2]。

本组情况显示, 舒张性心衰组高龄, 女性多, 伴发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居多, 心肌梗死少, 与现有资料相似。NT-pro BNP在两种失代偿心力衰竭入院患者中浓度显著升高, 医嘱出院治疗有效患者中明显降低>30%, 与现有资料相符。但是NT-pro BNP在两类心衰不同阶段的比较中有不同趋势。入院时同样是增高的NT-pro BNP浓度, 舒张性心衰水平<收缩性心衰,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嘱出院即症状缓解后出院时的NT-pro BNP浓度, 舒张性心衰水平>收缩性心衰。分析考虑, 入院时舒张性心衰比收缩性心衰低的NT-pro BNP考虑与其入选患者中心功能Ⅳ级比例少有关, 证实NT-pro BNP升高程度取决于心功能状态[3], 心功能Ⅳ级患者较Ⅲ级NT-pro BNP浓度明显增加。缓解出院的患者, 舒张性心衰NT-pro BNP浓度较收缩性心衰显著偏高, 症状缓解相似条件下舒张性心衰较高的NT-pro BNP浓度, 可能与舒张性心衰患病人群中明显偏多的高龄和女性有关, 资料显示NT-pro BNP随着年龄增高浓度逐渐增加, 女性的NT-pro BNP水平明显高于男性或可部分解释这种情况[4]。已有的研究显示, 典型的舒张性心衰肥厚型心肌病中, 心室壁增厚, 胶原纤维增多, 以致心室壁张力增加所表现的心室NT-pro BNP表达反常高值, 是否提示两种不同心衰类型NT-pro BNP分泌形式有所不同。在慢性心衰管理中, 直接依据NT-pro BNP某一数值不加区别地解读, 可能会把稳定的舒张性心衰患者病情过度评估和治疗。

注:NT-pro 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

参考文献

[1]Dickstein K, Cohen2Solal A, Filippatos G, et al.ESC guidelines for the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2008:Medicine (ESICM) [J].Eur J Heart Fail, 2008, 10:933-989.

[2]郭继鸿.舒张性心衰的新理念[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9, 18 (3) :201-221.

[3]NT-proBNP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NT-proBNP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实用老年医学, 1996, 10:175-176.

N末端脑利钠肽 第5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来我院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242例,入选标准为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45%,有心力衰竭病史半年及以上,年龄35~84(62±22)岁。并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将心衰组分为心衰II级、III/IV级组。心衰组患者给与强心、利尿、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抗心衰治疗,患者气促、呼吸困难、水肿等临床表现缓解,认为治疗有效。心力衰竭病因包括冠心病所致166例,心肌病20例,高血压病40例,瓣膜性心脏病16例,排除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同时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原有肝脏疾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损害患者。对照组68例,年龄33~80(63±17)岁,经病史、体查、胸片、超声心动图排除有心力衰竭。

1.2 研究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治疗前后、对照志愿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LVEF;空腹12 h后,抽取肘静脉血4mL注入加有肝素的抗凝管中,离心分离血浆,采用罗氏公司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Elecsys)定量测定血浆NT-pro BNP值。本院检验科常规测定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l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等肝功能指标。所有测定均在24 h内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所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单因素相关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HF患者一般情况

心衰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差异无显著性,心衰组LVEF较对照组明显降低[(65.47±6.39)vs(39.65±4.97),P<0.01]。

2.2 CHF患者肝功能、NT-proBNP水平的比较

心衰组TBil、DBil、IBil、NT-proBN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心衰组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与对照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2.3 不同心衰程度肝功能变化与NT-proBNP的关系

注: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2)与心衰II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将心衰组分为心衰II级、III/IV级组,心衰III/IV组TBil、DBil、IBil和NT-proBNP水平较II级组明显升高(P<0.05),见表1。两组比较GOT、GPT差异无显著性。

2.4 心衰组肝功能与NT-proBNP、心功能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在心衰组,TBil、DBil、IBil与NT-proBNP、NYHA心功能分级成正相关,与LVEF值成负相关,GOT、GPT与NT-proBNP、NYHA心功能分级、LVEF不相关,见表2。

心衰组治疗后,TBil、DBil、IBil与NT-proBN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GOT、GPT治疗前后无变化,见表3。

注: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目前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循环静脉压升高,肝静脉血流回流受阻,造成肝脏淤血,可引起肝脏缺血缺氧,是慢性心衰肝功能异常的主要机制。当肝脏淤血肿大时,受损的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减弱,致正常代谢所产生的IBil不能全部转化为DBil,引起血中IBil增加;而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IBil转化为DBil而输入毛细胆管,但这些DBil可因肝细胞肿胀、汇管区渗出性病变与水肿、小胆管内胆栓形成,使胆汁排泄受限,较多DBil反流入血循环中,导致血中DBIL水平增高加。因此,在临床上常常可见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Bil、DBil和IBil水平增高。甚至最近SANCER等[3]报导,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能为肝功能衰竭的一个重要原因。ALLEN等[4]报导,血清TBIL水平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死亡和因心力衰竭住院的强预测因子。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胆红素升高的机理和在临床中的作用均不清楚。

本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同时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与心衰程度有关,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血清胆红素水平越高。以上结果表明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可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而心衰患者的GPT、GO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可能与肝脏淤血,但未直接导致肝细胞的损伤有关[1]。

心力衰竭时心脏容量负荷和(或)压力负荷增加,心室肌受到牵张或室壁张力增大,血中脑利钠肽(BNP)水平随神经体液的激活而升高,其水平与心功能状态明显相关[5,6]。NT-proBNP是BNP激素原分裂后没有活性的N末端片段,比BNP更稳定,重复性好[6],在心衰时显著增高,与NYHA分级和LVEF[7]存在正相关;是一般人群心血管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2];最近研究表明,NT-pro BNP水平可用以区别心源性腹水或肝硬化所致的腹水,由心衰所致腹水,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而CHF患者当NT-proBNP水平大于 000 pg/mL时,其排除肝硬化所致腹水的敏感性为100%[8]。因此,NT-proBNP已成为目前心力衰竭诊断、鉴别诊断、预测预后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

为阐明CHF患者NT-proBNP水平与肝功能的关系,本研究以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NT-proBNP水平与心衰程度、肝功能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发现,NT-proBNP水平与血清胆红素水平成正相关,进一步证实胆红素水平可作为心衰诊断和病情严重度判断的指标,并且经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因此,其水平高低还可作为疗效判断标准。另有研究发现,在失代偿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水平与代谢性肝功能指标铜蓝蛋白和总铁结合力相关[9],其水平是否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相关,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同时,血清胆红素和NT-proBNP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从而促进肝功能和心功能损害的加重,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血清胆红素和NT-proBNP水平的测定可作为预测CHF患者心功能分级、肝功能损害和预后判断、治疗转归的敏感指标,值得在临床中重新评价和重视。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肝功能指标与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变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24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和68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肝功能、血清NT-proBNP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心衰Ⅱ级、Ⅲ/Ⅳ级组,分析肝功能、NT-proBNP水平与不同心衰程度的关系。结果 心衰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l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衰III/IV组TBil、DBil、IBil、NT-proBNP水平较II级组明显升高,在心衰组,TBil、DBil、IBil与NT-proBNP和NYHA心功能分级成正相关,与LVEF值成负相关。心衰组治疗后,TBil、DBil、IBil与NT-proBN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 血清胆红素水平随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并与NT-proBNP水平和心功能状态相关,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病情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胆红素,心力衰竭,N端脑利钠肽前体

参考文献

[1]姜玉容,杨简,吕建琼,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清胆红素与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3):497-498.[1]JIANG YR,YANG J,LV JQ,et al.Correlation Analysis ofSerum Bilirubin Concentration and Cardiac Functional Parameters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Progress inModern Biomedicine,2008,8(3):497-498.Chinese

[2]LINSSEN GC,BAKKER SJ,VOORS AA,et al.N-terminal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Eur Heart J,2001,31:120-127.

[3]SANER FH,HEUER M,MEYER M,et al.When the heart killsthe liver:acute liver failure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Eur JMed Res,2009,14(12):541-546.

[4]ALLEN LA,FELKER GM,POCOCK S,et al.Liver functionabnormalities and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data from the Candesartan in Heart Failure:Assessment of Re-duction in Mortality and Morbidity(CHARM)program[J].Eur JHeart Fail,2009,11(2):170-177.

[5]DE LEMOS JA,MCGUIRE DK,DRAZNER MH.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Lancet,2003,362:316-322.

[6]陈电容,张更荣.充血性心衰患者血清β型钠尿肽测定的评价与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6):701-703.[6]CHEN DR,ZHANG GR.Study on practicability of assessingcardiac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by de-termining serumβ-type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J].China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2007,17(6):701-703.Chinese

[7]BETTENCOURT PM.Clinical uesfulness of B-type natriureticpeptide measurement:pres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Heart,2005,91:1489-1494.

[8]BAJRIM,BARAKOVIF,KUSLJUGIZ,et al.Amino-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 in prediction of left ventricularejection fraction[J].Bosn J Basic Med Sci,2008,8(3):282-286.

N末端脑利钠肽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206例,其中,男107例,女99例,年龄17~78岁,平均(57.5±11.6)岁。所有患者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均有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参照文献[2],按病因构成分为瓣膜性心脏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VHD)35例;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4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HT)54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ch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43例;由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所致的单纯右心衰例28例。按心力衰竭分级构成分为Ⅱ级37例,Ⅲ级83例,Ⅳ级86例。

1.2 NT-proBNP的检测方法

患者于晨起空腹抽取肘静脉血2 ml,置于含有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抗凝试管中,2 h内以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分离血浆,于-20℃下保存2 d,2 d后由专人严格按说明书进行血浆NT-proBNP的浓度检测。机器用奥地利Biomedica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盒和美国Bio-Tek ELx800型自动酶标仪,批内变异系数<5%,批间变异系数<9%,每次测定的标准曲线上NT-proBNP浓度与吸光度的相关系数(r)保持在0.995~1.000,各项质量指标及质控参数均在允许范围内。

1.3 心力衰竭的分级标准

Ⅰ级:患有心脏病,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心脏病症状。Ⅱ级: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体力活动受到轻度限制,一般活动即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的一般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的症状。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即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

1.4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于入院时、入院后5 d、出院后3个月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并进行分析记录,分析不同病因及不同分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的浓度,并进行比较。随访期间将发生心绞痛、再次心力衰竭及死亡的患者作为事件组,以未发生上述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左室射血分数,并比较其与NT-proBNP的关系。同时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浓度。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病因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比较

不同病因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心力衰竭分级患者NT-proBNP比较

37例Ⅱ级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浓度为(668.9±23.7)pmol/L,83例Ⅲ级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浓度为(2 154.2±179.6)pmol/L,86例Ⅳ级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浓度为(3 314.8±208.5)pmol/L,经秩和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由此可见,血浆NT-proBNP浓度随心力衰竭的分级增大而升高。见图1。

2.3 随访情况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发生心血管事件的143例患者(其中36例死亡)为事件组,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63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左室射血分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事件组的左室重构程度更重。见图2。

2.4 相关分析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排除了年龄、体重、血压、心率、血糖、血脂、血尿酸等干扰因素后,入院时、入院后5 d、出院后3个月血浆NT-proBNP浓度和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的r值分别为9.34、10.13、9.67,P值为0.014 6、0.008 6、0.034 7,由此可见,NT-proBNP浓度与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明显相关。

2.5 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浆NT-proBNP浓度比较

死亡组入院时血浆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存活组比较,*P<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由各种病因的心脏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严重的临床表现,是一个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对心力衰竭的诊断还依赖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辅助仪器检查,其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还缺乏比较简单有效的客观指标,研究表明,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的失代偿程度各不相同,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室肌细胞分泌的NT-proBNP浓度各不相同[3,4]。

NT-proBNP是包含76个氨基酸的多肽,由包含108个氨基酸的B型利钠肽原(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proB-NP)分解而成,在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产生过程中伴随产生,在心肌缺血、心室容量和压力负荷增加等情况下分泌增加,国外学者认为,NT-proBNP可作为心力衰竭的生化标志物,对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5,6,7]。本研究表明,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患者之间的血浆NT-proBNP浓度无明显差别;血浆NT-proBNP的浓度主要受心功能状态的影响,即随着心力衰竭分级的增大而升高;所有患者随访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与发生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死亡患者的入院血浆NT-proBNP的浓度显著高于未死亡患者。由此可见,血浆NT-proBNP的浓度可作为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价指标。

NT-ProBNP在心力衰竭患者中临床应用还有待深入研究,如在多种病因中的比较与影响因素、正常人群的参考值与影响因素等,这些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NT-proBNP在心力衰竭诊断、病情监测中及其预后的价值,以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摘要:目的: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206例患者不同时间的血浆NT-proBNP浓度,分析不同病因及不同分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的比较结果,并分析NT-proBNP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不同病因患者的NT-proBN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NT-proBNP浓度随心力衰竭的分级增大而升高(P<0.05);随访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P<0.05);NT-proBNP浓度与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明显相关(P<0.05);死亡组入院时血浆NT-proBNP浓度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BNP浓度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显著升高,其检测值越高,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越大,其对心力衰竭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N末端B型利钠肽原,心力衰竭,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1]Masson S,Latini R,Anand IS,et al.Direct comparison of B-type natriureticpeptide(BNP)and amino-terminal proBNP in a large population ofpatients with chronic and 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the Valsartan heartfailure(Val-Heft)data[J].Clin Chem,2006,52(12):1528-1538.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肌病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5-16.

[3]Van Kimmenade RR,Pinto YM,Januzzi JL.Importance and interpretationof intermediate(gray zone)amino-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peptide concentrations[J].Am J Cardiol,2008,101(3A):39-42.

[4]White HD,Norris AN,Brown MA,et al.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lcvolume as the major determinant of survival after recovery from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2007,76(4):78-81.

[5]Friedl W,Mair J,Thomas S,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natriureticpeptides and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t rest andafter ergometric exercise[J].Clin Chim Acta,1999,281(1-2):121-126.

[6]Horio Y,Shimada K,Kohno M,et al.Serial changed in aerial and brainnatriuretic peptid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with early coronary angioplasty[J].Am Heart J,2008,126(7):293-299.

N末端脑利钠肽 第7篇

关键词:卡维地洛,坎地沙坦,脑利钠肽,心力衰竭,心功能

心力衰竭(CHF)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肌损伤,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为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上,主要以降低死亡率、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方向,相关临床试验表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有效[1,2,3,4]。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是心脏分泌尤其是左心室贮存和分泌的一种激素,可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预后评估及指导CHF的治疗[4]。本研究旨在观察卡维地洛联合坎地沙坦对CHF患者NT-proBNP及心功能的作用,探寻心力衰竭的优化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0年5月经我院确诊为CHF的患者175例,纽约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NYHA)。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窦性心动过缓,静息状态下心率<50次/min,恶性肿瘤,肺源性心脏病,肝功能不全,贫血,双侧肾动脉严重狭窄,血肌酐升高(>225.2μmol/L),高钾血症(>5.5 mmol/L),低血压(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入选的175例患者中,男96例,女79例;年龄(64±13)岁;病程为6-15年,平均(7.6±6.5)年;NYHA:Ⅱ级68例,Ⅲ级80例,Ⅳ级27例。将17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卡维地洛联合坎地沙坦,88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8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入选患者均实行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发因素,休息,限制水盐摄入,对照组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片,起始剂量为3.125 mg,2次/d;如可以耐受,每隔2-~周将剂量加倍,至目标剂量25 mg,2次/d时维持用药;坎地沙坦酯胶囊,起始剂量为4-8 mg,1次/d,如可以耐受,每隔1-2周将剂量加倍,至目标剂量32 mg,1次/d时维持用药。用药期间观察患者心衰症状;监测患者血压,控制收缩压(SBP)不低于100 mm Hg;观察心率,清晨静息心率不低于55次/min;血钾及肾功能。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心功能测定

行心脏超声检查,两组分别测定治疗前后LVEF、FS、CI。

注: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FS-左室短轴缩短率;CI-心脏指数

1.3.2 血浆NT-proBNP测定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3月后静脉取血,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试管收集全面标本2 ml,采用三菱PATHFAST快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测定NT-proBNP水平(年龄<75岁,正常值0-125 ng/L;年龄>75岁,正常值0-450 ng/L)。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NYHA分级判断:心功能无改善者为无效,改善1级者为有效,改善2级者为显效。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7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结果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7.9307,▲P=0.0049<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及BNP结果分析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及彩色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参数相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及彩色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参数治疗相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相应项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治疗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果见表3。

2.3 不良反应

本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监测血压、心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等均无异常变化,无任何不良反应。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t=15.948,aP<0.01,t=6.822,bP<0.01,t=5.88,cP<0.01,t=14.794,dP<0.01

3 讨论

NT-proBNP是B型钠酸肽(BNP)激素原分裂后没有活性的N-末端片段,比BNP半衰期更长、更稳定,更能反映BNP通路的激活,BNP的测定有助于CHF诊断、治疗疗效的判断。Troughton等[5]的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说明,治疗后BNP水平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CHF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冠心病居各种病因之首。在初始的心肌损伤之后,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兴奋性增高,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激活;其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构,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等,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治疗CHF的关键就是阻断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阻断心室重构[6]。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长期应用ARB及β受体阻滞剂均能改善心衰患者临床情况和左室功能,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坎地沙坦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与血管紧张素Ⅰ(AT1)受体结合,切断或改善因AT1受体过度兴奋导致的诸多不良反应从而起到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卡维地洛片作为第3代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通过非选择性阻断β受体,削弱心脏肾上腺素能张力的增加引起心脏损害,增加心肌收缩反应性,节约心肌能量,抑制β受体脱敏,从而延缓心肌重构的进展及心功能的恶化,进而改善左室舒张和充盈功能;同时具有α1受体阻滞作用,可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抵消β受体阻滞剂对心脏的抑制作用;此外其抗氧化、抑制炎症细胞因子、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作用均对CHF治疗有益[7]。本文研究显示,联合应用卡维地洛及坎地沙坦可明显降低血浆NT-proBNP浓度,对CHF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Granger CB,McMurray JJ,Yusuf S,et al.Effects of Candesartan in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reduced left-ventricular systolicfunction intolerant to 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inhibitors:theCHARM-Alternative trial[J].Lancet,2003,362(9386):772-776.

[2]Bristow MR.Beta-adrenergic receptor blockade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Circulation,2000,101(5):558-569.

[3]吴琼.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治疗CHF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157-158.

[4]张闯,唐雪正,唐发宽,等.坎地沙坦联合环磷腺苷葡胺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血浆脑利钠肽浓度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0,31(4):432-434.

[5]Troughton RW,Frampton CM,Yandle TG,et al.Treatment of heartfailure guided by plasma aminotennimiml brain natriuetic peptide(N-BNP)concentrations[J].Lancet,2000,355(9210):1126-1130.

[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脑利钠肽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第8篇

1 BNP的生物学特性

1.1 BNP的结构

不同种属BNP的分子结构和长度有很大差异。人类BNP分子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含有具生物活性的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 具有一个由分子内二硫键连接两个半胱氨酸组成的含17个氨基酸残基的环状中心结构, 该结构和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有关, 且其生物活性与分子内二硫键密切相关[1]。BNP基因片段位于1号染色体的短臂远端, 其上游与ANP基因片段相连, 它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显子, 通过mRNA转录成由108个氨基酸组成的BNP前体 (proBNP) , proBNP与ANP共存于心肌的一些分泌颗粒中, 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 ProBNP即被释放出来, 并迅速被活化酶分解为有内活性的含32个氨基酸的C端片段 (BNP) 和无活性的含76个氨基酸的N端片段 (NT-proBNP) 。rhBNP是BNP的基因重组物, 二者具相同的氨基酸序列、生物活性及立体空间结构, 作用及机制也完全相同。

1.2 BNP的分布、受体与降解

BNP广泛分布于心、肺、脑、脊髓等组织中, 其中以心脏含量最高。脑部主要集中于脑干、嗅脑与下丘脑, 血管组织中亦有少量存在。心脏内BNP主要存在于左、右心房, 其中右心房为左心房的3倍, 心室的含量不足心房的1/20。心室含量少是因为proBNP不储存在心室中, 只有当室壁张力升高时才迅速刺激BNP基因表达, 大量合成BNP分泌入血。循环中的BNP主要有低相对分子量的BNP-32和高相对分子量的proBNP两种形式, 正常人血浆中以proBNP为主, 心房肌中则为BNP-32。

BNP受体有A型、B型和C型三种, 均为跨膜受体, 广泛分布于肾脏、心脏、血管内皮、血管平滑肌、肾上腺和中枢神经系统 (CNS) 。大血管中主要为A-受体, B-受体主要存在于脑组织, C-受体主要在肾脏和血管。三种受体是各型利钠肽的共同受体, 但其亲合力各不相同。A-受体的亲合性顺序为ANP>BNP>CNP;B-受体为CNP>ANP=BNP;C-受体为ANP>CNP>BNP。BNP尚未发现有特异性受体, 它与A、B受体均可结合, A、B受体通过激活颗粒型鸟苷酸环化酶促进细胞内环磷酸鸟苷 (cGMP) 的合成, 激活G蛋白激酶 (PKG) , 参与BNP的生物活性作用, 并通过cGMP作为第二信使介导生物活性反应。C-受体为清除受体, 与利钠肽及其片段结合, 通过抑制G蛋白降低环磷酸腺苷水平并激活磷脂酰肌醇通路, 参与其代谢。

BNP主要在肺和肾内降解。正常人的BNP血浆半衰期 (t1/2) 约22 min, 是ANP的7倍, 但其代谢清除率几乎一致, 大约61 min。清除循环中的BNP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通过C-受体介导, 通过细胞内胞饮作用, 将BNP吞入细胞内, 由细胞内溶酶体降解;二是通过细胞膜表面的非特异性中性内肽酶 (NEP) 打开利钠肽的环状结构而降解。NEP在肺及肾脏中浓度较高, 且ANP对NEP的亲和力明显高于BNP, 故BNP的t1/2远长于ANP (t1/2约3 min) 。但第二途径仍是BNP代谢的主要途径。

2 BNP的生理作用及机制

2.1 拮抗神经内分泌系统

BNP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 (ACE) -醛固酮系统 (RAAS) 的功能和内皮激素-Ⅰ (ET-Ⅰ) 的分泌及交感神经的保钠、保水作用, 全面拮抗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产生的心脏毒性[2]。即使在心脏充盈期血压下降时, 这些中枢和外周交感神经的抑制效应依然可抑制心肌交感神经的活性[3]。

2.2 排钠利尿作用

BNP通过抑制ACE-Ⅱ和醛固酮分泌, 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GFR) 和抑制肾髓质集合管钠重吸收而产生中度排钠利尿作用, 以降低体循环阻力及血浆容量, 从而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BNP的这一作用不影响电解质平衡[4], 并可加强噻嗪类利尿剂的功效, 减少其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可致血容量减少及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增加, 持续应用降低GFR和显著升高血醛固酮水平, 与rhBNP伍用则明显增加GFR、尿量和尿钠排泄, 同时消除了血浆醛固酮水平升高[5]。

2.3 扩血管作用

BNP有扩张动、静脉的作用, 能明显降低右房压 (RAP) 、肺动脉平均压、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 、周围血管阻力和平均动脉压, 且其扩血管程度呈剂量依赖性。这一作用主要是由于BNP与A-受体结合后激活与之偶联的鸟苷酸环化酶, 提高靶器官 (心、肺、肾等) 细胞内cGMP的浓度, 激活血管内皮PKG, 发挥均衡的扩血管作用[6], 也由于其拮抗去甲肾上腺素 (NE) 、ACE-Ⅱ和ET-1等缩血管物质的作用。BNP无直接正性肌力作用, 引起的心脏指数 (CI) 增加是由于血管扩张后心脏后负荷的下降, 且不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 也不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7]。

2.4 延缓心脏重塑

BNP作为内源性活性因子, 多环节逆转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性重塑, 全面启动心脏保护机制[8]:①抑制转化生长因子 (TGF-β) 诱导的纤维化基因、炎症因子基因的表达上调, 并直接抑制心肌纤维母细胞繁殖分化和胶原合成, 增加心肌组织弹性, 阻抑心肌纤维化进程。②促进细胞外间质金属蛋白酶 (MMPs) 的活性, 调控MMPs组织型抑制物 (TIMPs) 的释放, 加速对细胞间质胶原纤维的降解, 恢复正常心脏组织细胞构成。③通过丝裂素原激活的蛋白激酶 (MAPKs) 途径和细胞外信号调节酶 (ERK) 途径, 抑制纤维化基因表达和纤维母细胞的增殖分化, 降低室壁僵硬度。此外, BNP降低醛固酮的作用亦可间接减轻心肌重塑的进展。

3 BNP的临床应用

2003年意大利国家医学会议上推荐BNP对心衰的应用主要有5个方面:①人群心衰的筛查;②在呼吸困难患者中心衰的鉴别诊断;③急诊内治疗应用;④心衰病人的预后分级;⑤心衰治疗的监测指导。但近几年随着大量深入的临床研究, 其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

3.1 BNP在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自2000年BNP被FDA批准可诊断心衰以来, 人们便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急性心肌梗死 (AMI) 、不稳定心绞痛 (UA)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PPH) 、左心室肥厚、呼吸困难、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诊断、鉴别和预后分级评估上做了大量研究, 并对蛛网膜下隙出血 (SAH) 、后脑血管痉挛 (CAS) 及急性脑外伤 (ACI) 等与BNP的相关性、BNP对儿童心血管疾病和川崎病的诊断、卡维地洛治疗HF和缺血性心肌病 (ICM) 过程中监测BNP的意义等做了深入的探讨。现仅就ACS和CHF及心律失常作简要介绍。

3.1.1 B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ACS包括AMI和UA, 是一组心肌缺血性疾病, AMI是粥样斑块破裂, 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ARAKAWA[9]等发现, AMI后约6h血浆BNP明显升高, 并逐渐上升, 约24h达高峰, 且BNP升高水平与肌酸磷酸激酶 (CPK) 峰值、梗死面积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检测AMI病人血浆BNP可同时预测梗死区大小及左心室功能。ROBERTO等[10]研究发现, 在诊断AMI的生化指标中, BNP的敏感度明显高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MB) 和肌钙蛋白I (TnI) (70.8%对45.8%、50.7%, P<0.01) , BNP诊断的特异性是68.9%。这些血清标志物联合应用将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度达87.3%, 阴性排除率可达97.3%。另外, 血浆BNP还可预测ACS患者的死亡率和心室重构的程度, NAGAYA等[11]对30例AMI患者发作后第2, 7, 14, 30天测定血浆BNP, 证实AMI第7天的血浆BNP能可靠预测AMI后1个月时心室重构程度, 且>100ng/L者发生左心室扩大的危险性大。

3.1.2 BNP与CHF

近年国外研究证实, 血浆BNP水平是评估HF患者预后和危险分层的重要标志物, 也是心功能恶化非常有效的检测指标。HARRISON等[12]对325例因呼吸困难到急诊科就诊者进行为期6个月随访, 发现血浆BNP水平越高者, 其HF预后越差。就诊时BNP>480pg/mL的患者6个月内因HF复入院或死亡的发生率高达42%, 而BNP<230pg/mL者上述发生率仅为2%[13]。目前国外一般将BNP浓度的临界值定在80~130ng/L之间, 当BNP>100ng/L时支持心功能异常或有症状性心衰的诊断。

3.2 rhBNP在CHF和ACS治疗中的应用

Nesiritide是美国SCDS公司生产的rhBNP, 2001年上市以来被称为新一代静脉注射治疗CHF的新药, 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将其列入CHF的治疗指南。我国研发的rhBNP现也在国内近150家“三甲”医院入选的2500例患者中进行多中心的IV期临床研究。

3.2.1 rhBNP在治疗CHF中的应用

Nesiritide在几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治疗CHF的研究中, 显示其可以显著改善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而不良反应轻微。2001年NSGET报道的一项临床试验中, 127例心功能 (NYHA) Ⅲ~Ⅳ级CHF患者, 分别给予Nesiritide 0.3μg/kg静脉注射+0.015μg/ ( kgmin) 6h静脉滴注和iV 0.6μg/kg+0.03μg/ (kgmin) 6h静脉滴注, 结果与安慰剂组对照, 治疗组85例肺PCWP、外周循环阻力 (SVR) 明显降低, CI明显升高。以iV 0.6μg/kg+0.03μg/ (kgmin) 组为例, 患者的PCWP从28mmHg降至18mmHg, CI由1.9L/ (minm2) 升至2.3L/ (minm2) , CHF症状和体征及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两治疗组血浆醛固酮水平分别下降2.5ng/dl和1.6μg/dl, 而安慰剂组则上升了0.6μg/dl。两治疗组NE均无明显改变, 尿量则显著增加。2002年VMAC试验结果公布[14]:该试验是以硝酸甘油和安慰剂为对照, 观察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静脉给予rhBNP治疗DH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试验证实, 静脉注射Nesiritide 2μg/kg+0.01μg/ (kgmin) 静滴维持, 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 在负荷量后1min内PCWP的降低幅度即达到给药3h时的60%, 1h则达到其95%;rhBNP降低PCWP、左心室压 (RVP) 、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压的效果显著好于硝酸甘油和安慰剂, 且无耐受性表现。rhBNP对收缩压的影响与硝酸甘油比较无显著差异, 但改善ADHF患者全身状况明显优于硝酸甘油。2003年世界最大规模的有关ADHF研究ADHERE的部分结果显示, 在ADHF发病最初24h之内, 使用rhBNP或硝酸甘油与同期使用正性肌力药米力农或多巴酚丁胺比较, 能显著降低住院病死率[15]。

3.2.2 rhBNP在治疗ACS中的应用

目前, 关于rhBNP治疗ACS疗效及安全性的报道还较少, 但已有的研究表明, rhBNP可以扩张冠状动脉, 提高冠脉血流量, 增加心肌供血供氧, 改善心脏功能;激活KATP通道, 限制AMI面积的扩大;保护心室功能, 抗心脏重塑。而且, rhBNP具有与硝酸甘油类似的改善血流动力学作用, 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和β-受体阻滞剂有相似的神经激素拮抗作用。WFRANK等[16]对VMAC试验回顾性地分析发现, rhBNP对ACS有效, 而且rhBNP无变时、变力、促心律失常等作用, 不增加心肌的耗氧, 对ACS临床应用是安全的。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中心通过冠脉造影及冠脉内超声观察rhBNP对冠脉的影响, 发现静脉给药30 min, 血流动力学指标迅速改善, 冠状动脉血管扩张, 直径增加15%, 冠脉血流量提高35%, 冠脉循环阻力下降23%, 心肌耗氧量下降8%。这些研究结果提示, rhBNP在ACS治疗中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 rhBNP的应用前景

N末端脑利钠肽

N末端脑利钠肽(精选8篇)N末端脑利钠肽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3年3月—2014年3月共入选67例SAP患者, 男38例, 女29例, 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