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外摘除术范文
囊外摘除术范文(精选7篇)
囊外摘除术 第1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2月2008年12月, 同一术者自第一例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以后的连续230例手术中, 发生玻璃体脱出的18只眼, 具体脱出时间分布见表1。男性12例, 女性6例。老年性白内障15例, 其中过熟期白内障2例, 晶体半脱位1例。
1.2 手术方法。
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 当发现后囊破裂出现玻璃体脱入前房或脱出切口时, 即停止下一步骤手术操作, 直接剪除脱出切口的玻璃体, 暂时缝合关闭切口, 首先用囊膜剪紧贴虹膜面伸入前房, 剪断后囊破口前后玻璃体联系, 剪断存在于虹膜、瞳孔面的玻璃体, 剪断要快速充分, 然后打开切口, 用棉签或海棉蘸出切口及前房内玻璃体并剪切干净, 至尽量使瞳孔恢复圆形, 瞳孔缘不受牵拉, 无切迹。瞳孔正圆表示前房内玻璃体切除干净, 无条索嵌顿于切口处。然后注入粘弹剂压住后囊, 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再缩瞳。根据后囊破裂的位置和大小, 采用不固定、单独上袢固定和双袢固定3种方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有13眼后囊破裂位于中央或旁中央, 直径小于4 mm, 或周边后囊破裂小于1个象限, 则不必缝线固定而将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或囊袋。2眼后囊破裂大于4 mm, 或超过1个象限, 同时下方残留囊超过2个象限, 则采用单独上袢固定的方法植入人工晶状体。2眼因后囊破裂范围超过2个象限, 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1眼因下方虹膜根断, 未植入晶体。所有患者均选用Alcon 10-0聚丙烯缝线及鹤牌C形袢人工晶状体。术后处理:视葡萄膜炎症反应轻重, 口服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3~7天, 术后随访3~12个月, 平均10个月。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术后视力情况见表2。视力低于0.1者是由于后发性白内障引起的。
2.2 并发症。
术中虹膜根部断离1眼, 术后瞳孔变形、移位4眼, 其中纤细的玻璃体条索与切口粘连1眼, 暂时性高眼压2眼, 人工晶状体轻度移位1眼, 后发性白内障1眼。术后均有不同程度葡萄膜炎症反应, 经抗炎治疗炎症得到控制。未发现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化脓性眼内炎、晶体前膜形成、角膜失代偿及瞳孔夹持病例。
3 讨论
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 出现玻璃体脱出是常见的并发症, 可导致术后切口延迟愈合、续发性青光眼、玻璃体混浊、黄斑囊样变性和视网膜脱离等[1]。如何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是彻底切除脱入前房的玻璃体, 使瞳孔恢复圆形。我们采用闭合开放式玻璃体切除的方法, 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术后矫正视力≥0.5者占66.6%。虽然术后葡萄膜炎症、瞳孔变形、上移等并发症高于术中无玻璃体脱出的植入手术, 但未发现视网膜脱离、化脓性眼内炎或角膜失代偿等严重影响视力的并发症。提示术中发生玻璃体脱出只要经过妥善处理, 选择合适的方法植入人工晶状体, 仍可获得预期的良好视力。
对于玻璃体脱出, 使用维持眼内压的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 既可防止手术后玻璃体条索粘附手术切口, 又能保护残留的后囊, 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创造有利条件[2]。有学者使用剪刀海棉施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 取得了与用玻璃体切除器手术相同的效果[3]。本文认为在基层无玻璃体切除器, 可采用剪刀海棉行闭合开放式前段玻璃体切除术, 如果处理恰当, 玻璃体脱出引起的并发症发病率可以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关键是彻底地切除前房内玻璃体的同时, 必须尽量减少对玻璃体的干扰, 注意防止晶状体后囊破裂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使瞳孔恢复圆形。前房注入粘弹剂可加深前房, 方便操作, 并将玻璃体压回后房。清除皮质要适可而止, 达到中央区透明即可。清除皮质时灌注液流量要低, 速度要缓慢, 不能直接对着后囊破口抽吸, 要防止因前房内压力骤然变化引起的囊破裂范围扩大, 而使更多玻璃体脱出。我们按此方法处理玻璃体脱出获得满意效果。18眼中, 13眼前房内无玻璃体残留, 3眼有少许玻璃体自虹膜与人工晶状体间脱入前房, 其中1眼有纤细的玻璃体条索与切口粘连。经随访观察, 无并发症, 视力稳定。
预防要点:减轻患者紧张情绪, 术前镇咳, 球后注射加指压眼球降低眼压。上直肌缝线避免缝在肌止端[4], 睑裂小者行外眦切开术。手术切口采用角膜缘信封式切口, 可防止虹膜脱出, 保持一定的前房深度[5]。术中截囊针一定要锋利, 未完全截开时使用囊膜剪剪断, 能熟练掌握环形撕囊者可大大减少玻璃体脱出几率。水分离时采用多点小量注水法, 一次注水量不超过1 ml。娩核时先放开上直肌提吊线, 分别在核的上下表面注射少量的粘弹剂, 减少损伤后囊膜及角膜内皮层。注吸皮质前先缝合切口, 维持稳定的前房深度。注吸头压迫到后囊膜时可以看到一个反射光环, 如果出现以注吸针头顶点为中心的放射状皱折时, 提示已吸住后囊膜, 应马上向前房注水[6,7]。植入晶体前要用粘弹剂撑开囊袋, 防止晶体的襻刮破囊袋或晶体偏斜, 调正后清除前房内粘弹剂。
参考文献
[1]陈惠, 邓洪, 谢青.白内障囊外摘除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22) :3585-3587.
[2]肖瑛, 王静, 刘景, 等.先天性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疗效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06, 14 (1) :29-31.
[3]宥永胜, 宋宗明, 张宗端, 等.玻璃体联合晶状体手术中晶状体囊膜的处理[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8, 26 (8) :800-806.
[4]陈海龙.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中玻璃体脱出原因分析[J].河北医学, 2008, 14 (1) :102-105.
[5]袁军, 李燕先, 黄焕光.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房积血的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 2007, 15 (3) :228-231.
[6]施玉英.现代白内障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8-81.
囊外摘除术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8例 (116只患眼) 白内障患者, 所有患者经过严格的眼部检查后均确诊为白内障, 且符合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手术标准[3]。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 每组44例。传统组44例患者中, 男24例, 女20例, 年龄42~78岁, 平均 (52.1±3.2) 岁;其中左眼34只, 右眼23只。改良组44例患者中, 男22例, 女22例, 年龄40~76岁, 平均 (51.4±3.6) 岁;其中左眼30只, 右眼29只。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眼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传统组
传统组采用传统白内障摘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 即眼部全麻醉加结膜麻醉后, 在上方角膜处垂直切口, 随后开罐式截囊, 取核, 冲洗残留晶体皮质, 植入人工晶体, 缝合切口。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膏涂眼。
1.2.2 改良组
改良组采用改良式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 即眼部全麻醉加结膜下麻醉后, 切开9~14点方位球结膜并做电凝止血, 在角膜缘后1 mm处用一次性穿刺刀行垂直隧道切口, 用撕囊钳行连续环形撕囊, 冲洗囊袋内残余皮质, 无残余后再次注入黏弹剂并植入人工晶状体, 缝合隧道切口, 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包封。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改良组的手术时间 (68.6±10.5) min明显短于传统组的 (85.6±11.5)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32, P=0.00) 。
2.2 两组手术前后矫正视力比较
两组术前的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术后的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所提高, 而改良组的术后矫正视力明显优于传统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只 (%)
2.3 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比较
改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6% (6/44) 明显低于传统组的31.8% (14/4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白内障作为全球第一的致盲眼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白内障的主要致病因素有遗传、眼部组织老化、新陈代谢或内分泌异常、辐射等, 从影响晶状体代谢功能到晶状体蛋白质变异浑浊, 白内障病情发展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4,5]。
本次研究是将传统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与改良型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相比, 传统的白内障囊外切除术尚且停留在大切口的囊外摘除术阶段, 这种手术方式切口大, 手术时间长, 术后易产生角膜水肿、后囊破裂、后囊浑浊、虹膜脱落等并发症。而改良型的白内障囊外切除术采用新型的隧道式切口技术, 联合连续环形撕裂和水分离技术, 这种方法既能够确保手术成功率, 且术中运用到的手术器械简单, 综合手术费用相对较低, 整体手术时间较短, 术后患者的矫正视力明显提高, 且术后患者眼部并发症大大减少[6]。由此可见, 改良型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既保留了传统手术的优点, 又结合了现代科技手术的安全可靠性。
在行改良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 切口为隧道式的大切口。隧道切口位于角膜缘后1 mm处, 呈垂直线型。第二, 眼囊袋的撕开方式采用连续环形撕开, 环形撕开的直径在6~8 mm。第三, 做水分离技术时, 应确保眼部晶状体皮质与囊膜彻底分离, 确保晶体核上皮质与晶状体核分离, 并全部脱离于囊袋上[7,8]。
综上所述, 改良后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既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 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状况,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8例 (116眼) 白内障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 每组44例。传统组采用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 改良组采用改良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的手术时间 (68.6±10.5) min明显短于传统组的 (85.6±11.5) min,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6% (6/44) 明显低于传统组的31.8% (14/44)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前的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术后的矫正视力较手术前有所提高, 而改良组的术后矫正视力明显优于传统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后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既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 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状况,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改良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疗效
参考文献
[1]马向明, 陈丽欣.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120例临床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 2013, 15 (3) :215-216.
[2]张月钦.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基层医院应用的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7 (20) :2301-2302.
[3]次仁琼达.西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效果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13, 31 (77) :72-73.
[4]邱艳飞, 何建中, 兰婷, 等.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硬核白内障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14) :146-147.
[5]张秋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8) :168-169.
[6]袁建树, 马蓉, 王育文.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临床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 2012, 23 (12) :1330-1331, 1336.
[7]林加水.小切口非超乳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中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 2011, 9 (5) :72-74.
囊外摘除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白内障358例 (358眼) 。男198例, 女160例, 年龄41~92岁, 平均59岁。老年性白内障186例, 糖尿病性白内障102例, 抗青光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70例, 术前视力0.3~光感, 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 术前均测角膜曲率, A超测定眼轴长度, SPK-Ⅱ公式计算所需人工晶状体屈光度。
1.2 手术方法
常规球后浸润麻醉, 间断手法压迫眼球2~5min, 以软化眼球, 作以穹隆部为基底9~12点位结膜瓣, 电凝止血, 角膜缘后1mm处作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 弦长5.5~6mm, 板层进入透明角膜2mm形成内口大, 外口小的梯形切口, 在2:30位角膜缘1mm作穿刺口, 前房内注入粘弹剂, 连续环形撕囊, 水分离, 甲基纤维素充满后房, 旋出晶体, 晶状体圈匙娩出晶状体核, 注吸残余晶状体皮质, 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一枚于囊袋内, 调位, 缩瞳, 吸除粘弹剂, 切口自闭良好, 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mg, 单眼包扎。
2 结果
术后第3天裸眼视力0.05以下者6眼 (1.67%) , 0.05~0.3者46眼 (12.8%) , 0.3~0.5者117眼 (32.6%) , 0.6以上者189眼 (52.7%) , 0.3以下者中有6眼合并高度近视眼, 视网膜大片状萎缩, 29眼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11眼抗青光眼术后有视神经萎缩, 6眼为外伤性白内障, 角膜有瘢痕, 散光较重。多数病例术后有轻微反应, 如前房渗出, 角膜内皮皱褶, 经散瞳及局部皮质类固醇应用3~5d均能恢复正常。全部病例术后无浅前房, 3眼前房少量积血, 未作特殊处理, 3d后自行吸收。5眼术后1周出现瞳孔区渗出膜, 经散瞳, 局部皮质类固醇应用7~10d后渗出膜吸收。
3 讨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又称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最早曾由日本百濑皓博士提倡, 由于其具有切口小, 操作简单, 安全, 术后反应轻[2]。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不用缝合, 避免了缝线引起的局部刺激和异物对角膜的牵拉, 以及对角膜垂直径线影响甚小, 减少了结膜和巩膜瓣的纤维化和瘢痕形成。本术式操作简单, 手术方法易于掌握, 术中安全, 不需要特殊设备或器械, 术后视力恢复快, 其效果可与超声乳化术相媲美[3], 且具有更宽广的手术适应证, 适合各级硬核性白内障, 因此,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非常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美玉.我国眼科50年进展[J].中华眼科杂志, 2000, 36 (3) :165-170.
[2]李冀平, 吴哲, 孟丽, 等.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与超声乳化效果比较[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1, 23 (5) :530-531.
囊外摘除术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眼科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200例,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临床分组,超声乳化组100例,男性62例(62眼),女性38例(38眼),术前视力为光感到0.1之间,年龄62~87岁,平均年龄(72.5±10.6)岁,现代囊外摘除术组100例,男性60例(60眼),女性40例(40眼),术前视力为光感到0.2之间,年龄64~89岁,平均年龄(74.8±11.5)岁,两组白内障患者的资料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超声乳化组。患者在术前通过复方托吡卡胺进行散瞳,达到7 mm,采用盐酸丙美卡因进行表面麻醉,患者采取平卧位,进行消毒铺巾,通过开睑器进行启眼,穿持刀对角膜缘做一个切口,在10点钟方向做一个透明角膜的切口。注入黏弹剂,通过撕囊镊子进行连续性的环形撕囊,通过注水针头进行水分离操作。采用超声乳化仪对晶状体核进行乳化,将皮质吸净,然后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到囊袋之内,对袢进行调整,直到3点钟、9点钟的方位,将黏弹剂吸收干净。将开睑器取出,涂抹典必殊眼膏,通过纱布进行遮盖。现代囊外摘除术组患者术前通过复方托吡卡胺进行散瞳,达到8 mm,通过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1∶1的比例进行球后麻醉,采用开睑器启眼,对上直肌进行悬吊固定,在上方做一个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对巩膜表面进行烧灼止血,做一个角巩膜缘的板层切口,在平行虹膜表面切开,然后进入前房,向内部注入黏弹剂。对晶状体前表面环形撕囊,直径达到5.5 mm,对晶状体核和皮质层进行水分离。将原来板层角巩膜缘切口扩大,将晶状体核娩出。对巩膜切口进行间断性的缝合,将残留皮质吸除,前房和囊袋之内注入黏弹剂,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到囊袋之内。将黏弹剂吸净。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内皮细胞面积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建立数据库,通过均数±标准差表示白内障患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内皮细胞面积情况,见表1。
3 讨论
角膜包括五层,角膜内皮层是其中重要的一层,其是由六角形细胞构成的,在角膜的基质和前房的中间形成了一道屏障[3]。通过显微镜对角膜皮细胞进行观察,其表面有微绒毛,侧面是缝隙连接,形成了较好的屏障。角膜是眼部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透明性是其功能的重要特性,角膜的透明和角膜内皮完整性,角膜基质的纤维排列规则性密切相关。角膜内皮是通过水合作用来保持角膜的透明性的[4]。角膜还可以允许营养物质经过前房水进入没有血管的角膜,从而在角膜内皮形成泵漏屏障,利于在房水中滤过物质,并且可以防止角膜水肿的发生。角膜内皮可以将角膜中多余水分移除,防止了角膜膨胀水肿,此项功能是依靠角膜内皮侧面上的Na+-K+-ATP酶和碳酸氢盐-Mg2+-ATP酶来完成的[5]。角膜内皮的再生能力较差,其在受到创伤之后通过细胞迁移和扩展,修复后细胞的形态多样,面积增大,角膜内皮细胞的功能将会明显的降低,因而白内障手术患者对于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6]。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时间短、切口小,不需要缝合对于周围组织损伤相对较小。超声乳化主要是利用流体动力学进行灌注和抽吸,通过产生的负压将晶状体核破碎并且将皮质吸除。超声乳化探头在1 s中内可以产生40000次的震动,其属于一个能量释放的过程,热量和乳化颗粒引起的机械性损伤会对角膜内皮细胞产生不良影响。有资料显示[7,8],超声乳化能量和超声乳化时间共同作用和晶状体核硬度、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现代囊外摘除术是通过隧道自闭性切口进行治疗,其在前房内进行囊袋娩核、劈核过程中对于角膜内皮细胞也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在手术过程中通过黏弹剂可以促使前房成形,进而扩大了手术空间,减少了角膜内皮的损伤。另外灌注液的速度和时间也会对角膜内皮造成不良影响,如灌注的时间过长和灌注液速度过快,对于角膜的冲击力也会增加,从而诱发角膜的损伤。另外现代囊外摘除术中容易出现囊膜破裂、悬韧带断裂等,进而瞳孔缘出现撕裂,从而损伤角膜内皮。角膜内皮细胞情况直接反应了角膜内皮的损伤程度,和术后视力的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眼科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20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临床分组,超声乳化组100例和现代囊外摘除术组100例。结果表明,超声乳化组的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现代囊外摘除术组,平均内皮细胞面积明显高于现代囊外摘除术组,提示白内障超声乳化和现代囊外摘除术对于角膜内皮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是现代囊外摘除术角膜内皮损伤相对较小,利于术后视力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和现代囊外摘除术的临床对比效果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眼科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20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临床分组,超声乳化组100例和现代囊外摘除术组100例。结果 超声乳化组的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现代囊外摘除术组,平均内皮细胞面积明显高于现代囊外摘除术组,t=10.27、5.51、5.6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和现代囊外摘除术对于角膜内皮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是现代囊外摘除术角膜内皮损伤相对较小,利于术后视力恢复。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现代囊外摘除术,对比
参考文献
[1]梁永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7):159-160.
[2]曾晓燕.600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11,32(7):1103-1104.
[3]李志钧.超声乳化术与现代囊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疗效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7):2761.
[4]邵莉,王育文.硬核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术临床效果对比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9):139-140.
[5]黄惠春,黄楚开,张少斌.两种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方式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比较[J].眼科研究,2009,27(6):521-523.
[6]叶红,邓婷,陈红艳.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碎核白内障囊外摘除术158例体会[J].广东医学,2010,31(6):776-777.
[7]陈应兰,鄢秀菊.表面麻醉下自闭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J].国际眼科杂志,2008,8(1):144-146.
囊外摘除术 第5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行白内障手术患者共156例186眼。其中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98例114眼,行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58例72眼;男性86例92眼;女性70例94眼;年龄48~82岁。平均65.8岁。
1.1.2 排除标准
妊娠、哺乳、或绝经后的女性患者;入选前半年内全身使用过口服避孕药、抗组胺药、抗抑郁药、抗胆碱能药等的患者;合并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哮喘、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全身疾病者;曾有其他内眼手术或眼表手术者、曾有眼外伤或眼烧伤病史者。
1.1.3 分组
上述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HACO组(98例114眼)和ECCE组(58例72眼)。
1.2 手术方法
手术参照标准手术操作规范进行[1],均有同一操作者完成。其中超声乳化术做透明角膜切口,囊外摘除术做巩膜隧道功切口。
1.3 眼表功能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
所有患者术后常规随访复查,并于术后1个月时按下表记录各项评分[2],见表1。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等两组症状、体征和干眼症发病率等进行分析,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显著性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干眼诊断性试验结果比较,见表2。
ECCE组术后对干眼症诊断性试验各项指标与对PHACO组相比,其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参照Lubniewski等[3]的标准,ECCE组干眼症发病率为27.78%(20/72),而PHACO干眼症发病率4.38%(5/114),经χ2检验,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2 两组术后干眼症状比较,见表3。
ECCE组术后各干眼相关症状较为明显,与PHACO相比,各症状评分高于后者,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2.3 两组术后眼部体征比较,见表4。
ECCE组术后结膜充血和黏液状、丝状分泌物等较PHACO组明表1观察指标及分级评分标准显,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s)
(±s)
(±s)
3 讨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与小切现代囊外摘除术切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手术方式,与其他内眼手术一样[4],术后均可能引起泪膜不稳定,造成术后干眼症的发生。本研究中,ECCE组和PHACO组术后发生符合诊断标准的干眼症者分别为20例和5例,发生率分别为27.78%和4.38%,并且在其他不符合上述标准而未诊断为干眼症的患者中,也有相当多的出现了诸如眼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等干眼相关症状和结膜充血、结膜囊内丝状、黏液状分泌物等体征,在一些诊断性试验上也表现为阳性结果,如泪膜破裂时间缩短、荧光素染色增多等。其异常表现在ECCE组的发生率高于PHACO组,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巩膜隧道切口下的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对眼表功能的影响大于透明角膜切口下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目前研究标明[5],泪膜是由黏液层、水液层、脂质层所组成,具有保营养和润滑角结膜,防止上皮角化等功能,泪液分泌量和泪膜的稳定性与眼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是互相依赖的,其平衡关系的破坏可导致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出现,在诊断性试验上也可表现出异常,重者可致干眼症。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较超声乳化术更容易导致眼表正常生理状态的改变,从而引起干眼症状或干眼症,这已被研究结果所证实,分析原因可能有如下方面:(1)ECCE手术需剪开球结膜,可能破坏部分角膜缘干细胞和结膜杯状细胞,从而使泪膜中黏液的分泌量减少而降低泪膜稳定性[6];(2)ECCE手术中做巩膜隧道需潜入透明角膜内,可能会破坏三叉神经眼支末梢,同时还可能造成功口周围神经纤维中乙酰胆碱和胆碱酯酶的运输障碍,进而使角膜中央知觉降低,引起瞬目动作减少,影响泪液涂布和泪膜重建[7];(3)ECCE术后炎性反应较PHACO术后重,可促发眼表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大量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等)、肿瘤坏死因子α等,引起淋巴细胞浸润、T细胞激活,通过细胞毒作用等途径使角膜上皮细胞破碎溶解或触发细胞凋亡,而上皮细胞本身又可作为淋巴细胞毒性作用的靶细胞而进一步加重眼表上皮细胞的损害[8];(4)ECCE由于术后反应相对较重,使用糖皮质激素眼液的时间较长,皮质激素可促进脂肪蛋白质分解,而抑制其合成代谢,从而对脂质层和黏液层的形成产生影响,破坏泪膜稳定性[9]。
研究中还发现,即使是确诊为干眼症的患者,经过人工泪液治疗和较长时间的观察后,其症状体征等都会逐渐缓解,各项检查结果也逐渐恢复正常。这表明,不管何种手术方式,其对眼表功能的影响均是暂时和可逆的,我们只要在术前注意泪膜功能的检查,对有干眼症的患者早做处理;术中仔细操作,避免对眼表的机械性损伤并尽可能减少对角膜缘干细胞等的破坏;术后注意随访,适当使用人工泪液等,就可尽量较少手术对眼表功能的破坏,减少干眼症状和干眼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现代囊外摘除术后眼表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156例186眼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组,98例114眼)和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ECCE组,58例72眼)。术后1个月对干眼相关症状、体征、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眼表虎红染色等项目进行检查和评分比较。结果两组间在症状、体征、干眼诊断性试验等各项指标评分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ECCE组评分明显高于PHACO组,ECCE组干眼症发病率(27.78%)也高于PHACO组(4.38%),其差别同样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较超声乳化术在术后短期内更易对眼表功能造成影响,使泪膜稳定性受到破坏而产生干眼症。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现代囊外摘除术,干眼症
参考文献
[1]张德秀,史传农,冯学峰,等.周边虹膜切除术对泪膜影响的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03,11(6):489-491.
[2]Lubniewski AJ,Nelson JD.Diagnoisis and management of dry eye and ocular surface disorders[J].Ophthalmol Clin,1990,27(3):575-593.
[3]Albietz JM,Lenton LM,Mclennan SG.Effect of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or hyperopia on tear fim and ocular surface[J].J Refaract Surg,2002,18(2):113-123.
[4]李绍珍.眼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59-385.
[5]陈云珍,钟晓东,郭桂兰,等.LASIK术后眼部不适泪液学分析[J].眼外伤职业病眼病杂志,2005,27(3):178-179.
[6]Wroblewska E.Goblet cell density of bulbar conjunctiva after the iridectomy[J].Klin Oczns,1999,101:45-52.
[7]张汗承.泪膜生理现病理[M]//见:张汗承,周祖濂.泪腺病学[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91-92.
[8]Gao J,Schwalb TA,Addeo JV,et al.The rule of apoptosi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anine 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the effect of topical cyclosporin A therapy[J].Comea,1998,17(6):654-663.
囊外摘除术 第6篇
关键词:青光眼,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颞侧巩膜隧道小切口
随着青光眼手术的普及和人口的老龄化,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患者逐渐增多。由于青光眼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青光眼滤过手术时,有一部分患者晶状体轻度浑浊,抗青光眼术后又往往会促使白内障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青光眼手术部位大多位于眼球上方,且大多有正常功能的滤过泡,为了保护原手术滤过区,又能顺利完成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2005年10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40例(46眼),施行经颞侧巩膜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效果明显。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青光眼术后白内障40例(46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患白内障者29例(31眼),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术后患白内障者10例(14眼),开角型青光眼术后患白内障者1例(1眼)。其中男17例(18眼),女23例(28眼),年龄50岁~78岁。青光眼滤过术至白内障手术相隔时间为1年~2年。术前视力:眼前手动~0.08,光定位基本准确,色觉均正常。术前眼压均在10~20 mm Hg,滤过泡存在,位于上方角膜缘。42眼为成熟期白内障,2眼为过熟期白内障,2眼为近成熟期白内障;10眼瞳孔不圆伴部分后粘连。
1.2 手术方法
术前用快速散瞳剂散瞳。2%利多卡因做球周麻醉,注射后手压迫眼球5 min,使其软化。在角膜缘颞侧做一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结膜瓣尽量靠近颞下方,然后于颞侧角膜缘后1.5 mm处做一长约6 mm直线形或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内口大,外口小,内口达透明角膜内约1 mm。三角刀平行虹膜进入前房,经此切口向前房注入适量粘弹剂维持前房深度,如果有虹膜后粘连可用晶状体调位钩或截囊针分离虹膜后粘连,必要时将瞳孔括约肌做0.5 mm~1.0 mm长的放射状剪开,使瞳孔开大至6 mm以上。瞳孔开大后做连续环形撕囊或开罐式截囊,然后以BSS液做水分离,使核活动,然后用粘弹剂注射针头一边向后囊和核之间注射粘弹剂,一边轻轻向前撬动,使核移动至前房,扩大隧道切口至约6 mm,且内口大于外口。再向核上、下方分别注入适量粘弹剂,以保护后囊和角膜内皮,用晶状体圈匙自切口伸入前房进入后囊和核之间,将核完全托出。核大而硬时,将核劈为两半后分别托出,注吸干净残留皮质,向前房及囊袋内注入适量粘弹剂,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于囊袋内或睫状沟内,前房内注入0.1%毛果芸香碱注射液,注吸前房内粘弹剂,防止术后高眼压,切口缝合1针或者不缝合。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 mg,涂典必殊眼膏,单眼包扎。术后第1天暴露术眼,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眼压高者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 L,每天1~2次,2d~3d即可恢复正常。
2 结果
2.1 视力
和术前相比,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后第3天矫正视力<0.1者3眼,眼底可见视乳头色淡,生理凹陷扩大,C/D>0.6,为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术后3 d矫正视力≥0.3者34眼(73.9%),术后3 d矫正视力0.1~0.2者9眼。
2.2 眼压
10眼术后眼压高于正常值,考虑为粘弹剂注吸不彻底所致,给予静滴20%甘露醇治疗,眼压下降恢复正常。
2.3 滤过泡
和术前相比未出现任何异常改变。
2.4 并发症
术后15眼(37.5%)出现程度不同的角膜水肿,发生率较正常白内障手术偏高,分析原因我们认为:第一与长期高眼压致角膜内皮功能减退、角膜内皮数量减少有关;第二与核大且硬有关。发生角膜水肿的15眼主要发生于青光眼滤过术前长期高眼压的青光眼患者和Ⅳ~Ⅴ级核的患者。
3 讨论
由于青光眼滤过术后房水动力学的改变及虹膜切除后释放的特殊蛋白溶解酶等原因,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发病明显提高[1]。由于青光眼手术部位大多位于眼球上方,为了保护上方滤过泡,必然要避免经上方的角膜缘切口,如果选择下方角膜缘或鼻侧角膜缘切口,操作受限,而选择经颞侧的巩膜隧道小切口既操作方便又不会破坏原有滤过泡。另外,透明角膜切口虽然操作容易,不易出血,但切口有效跨度小,伤口愈合延缓,术后容易产生散光[2]。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大多为Ⅳ~Ⅴ级核,虽然超声乳化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最佳的手术方法,但技术要求高,而且对于硬核白内障非常容易出现角膜水肿、角膜内皮失代偿及后囊破裂等并发症。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简单易行,不需特殊设备,不易出现角膜水肿、角膜内皮失代偿及后囊破裂等并发症,且手术效果可以和超声乳化术相媲美。我们采用经颞侧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避开了滤过道和滤过泡,使手术在相对密闭状态下进行,手术适应证宽,不受核硬度的影响,并发症少,手术效果明显提高,而且更便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青光眼术后大多有虹膜后粘连[3],撕囊或开罐式截囊前应先用调位钩或截囊针分离虹膜后粘连,必要时将瞳孔缘做0.5 mm~1.0 mm长的放射状剪开,使瞳孔开大至6 mm以上。
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手术,因为往往要进行虹膜粘连分离及瞳孔扩张等,虹膜刺激相对较多,术后常发生明显的炎症反应,所以术后要积极抗炎和对症治疗。
总之,经颞侧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效果良好,值得在无条件做超声乳化的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伟, 杨春芝, 张宏宇.抗青光眼术后透明角膜缘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J].中华眼科杂志, 2000, 36 (4) :305.
[2]李青, 杨佩菲.青光眼滤过手术经角膜切口的白内障摘除[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8, 16 (1) :29-30.
囊外摘除术 第7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术后出现白内障症状的青光眼患者9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20例;年龄42~87岁,平均年龄(62.6±1.5)岁;青光眼病史1~7年,平均病史(2.2±0.4)年;白内障发病时间1~12个月,平均发病时间(4.3±0.7)个月;体重44~81kg,平均体重(54.6±1.4)kg。治疗组患者男29例,女19例;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62.4±1.3)岁;青光眼病史1~8年,平均病史(2.4±0.5)年;白内障发病时间1~14个月,平均发病时间(4.5±0.8)个月;体重43~84kg,平均体重(54.9±1.3)kg。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发病时间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常规消毒处理后在患者颞上作手术切口横巩膜隧道,长度控制在5.5mm左右,对板层巩膜实施分离处理,穿刺前房操作之后,向内部注入一定量的黏弹剂,采用连环撕囊法将晶状体完全抬起,并将晶状体核彻底取出,将折叠式晶状体置入到适当的位置,并对水密封状态进行观察。治疗组采用拉坦前列素和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操作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术后每天晚上采用拉坦前列素滴眼,2滴/次[3]。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接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疾病手术治疗效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时间、手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项内容。
1.4效果评价显效:术后患者视力水平恢复正常,白内障症状消失,白内障病灶完全去除;有效:术后患者视力水平明显好转,白内障症状显著减轻,白内障病灶的去除程度超过50%;无效:术后患者视力水平无好转,白内障症状无减轻,白内障病灶的去除程度未达到50%[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分析采取χ2检验。P<0.05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疾病手术治疗效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9%,治疗组为91.7%,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手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治疗期间有9例(18.75%)出现围术期不良反应,治疗组有1例(2.08%)出现围术期不良反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对照组患者治疗时间平均为(11.61±2.05)d,治疗组患者平均为(8.94±1.47)d,治疗组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
3讨论
青光眼疾病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继发出现白内障症状,经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方式治疗后,对患者的眼压水平进行控制属于临床上所面临的一大难点性课题,是该类疾病在手术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有相关临床研究指出,在应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疾病患者实施治疗后,适当的应用拉坦前列素进行滴眼,可以使术后的眼压控制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5]。拉坦前列素可以使葡萄膜-巩膜通道的房水外流量明显增多,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后的第一时间对可能出现的炎症反应进行针对性的控制,在术后治疗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拉坦前列素在滴入到患者的眼部之后,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角膜中,并迅速地水解成为一种游离状态下的酸性物质,拉坦前列素属于一种活性物质,可以使房水的流出量水平明显增加,使眼压水平明显降低。还有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对于青光眼手术治疗后出现白内障症状的患者实施治疗的时候,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患者眼部局部内皮所造成的损伤程度相对较轻,可以使手术操作的安全性明显提高,使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降低,术后联合应用拉坦前列素进行滴眼,可使该病的患者预后得到显著改善[6]。本文结果显示,应用拉坦前列素和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达91.7%,明显高于单纯接受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的7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拉坦前列素在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疾病治疗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立民,王晓冰,唐广贤,等.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3):255-257.
[2]胡丹萍,施小茹,高怡红.拉坦前列素长期干预对老年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意义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2):2175-2176.
[3]王华,唐圻,王涛.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治疗真性小眼球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8):772-773.
[4]钱立峰,郝燕燕,唐文建.青光眼术后白内障2种手术方式疗效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44(3):656-657.
[5]陈波,黄加忠.拉坦前列素在小切口囊外摘出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中的应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6):865-867.
囊外摘除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