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细胞学检测范文
尿细胞学检测范文(精选9篇)
尿细胞学检测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370例标本全部来源于我院2013年6月8月门诊患者随机尿液, 其中女214例, 男156例, 年龄在15岁~74岁。
标本要求:统一采用一次性洁净干燥尿杯, 要求患者留取新鲜中段尿液, 及时送检, 2 h内检验完毕。
1.2 仪器与试剂
1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b产的DIRUI H3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及原厂配套尿十一项分析试纸条;质控物及校对物。2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Olympus普通显微镜。3低速离心机。
1.3 试验方法:
1.3.1 尿液分析仪检测尿隐血试验
1开机后仪器自检。先用校正物进行校正测定, 然后进行质控品检测。2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尿液标本的操作。将试纸的试剂部分完全浸入混匀的10 m L新鲜尿液中, 1 s立即取出。3将试纸边缘沿着容器口壁处划过, 去除多余尿液后再将试纸放入仪器载物台上进行测试, 仪器自动打印结果。4结果报告为:-、±、+、++、+++。
1.3.2 显微镜沉渣检查
取新鲜尿液10 m L倒入试管, 并将试管按操作规程放置低速离心机, 调以1 500转/min的转速, 离心5 min, 弃去上清液, 剩余0.2 m L, 混匀后吸取20μL滴入玻片上, 用18 mm18 mm盖玻片覆盖后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全片, 然后用高倍镜辨认红细胞并计数。结果报告为个/高倍视野。
2 结果
370例患者中尿分析仪检测尿隐血阳性162例, 显微镜检测有红细胞101例, 无红细胞61例;尿分析仪检测尿隐血阴性208例, 显微镜检测无红细胞204例, 有红细胞4例。两种方法结果对比:尿隐血阴性符合率为98.1%, 尿隐血阳性符合率为62.3%。由此所见, 尿液分析仪检测尿隐血与尿沉渣镜检红细胞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见表1。
注:“-”表示阴性;“±”归为阳性
3 讨论
3.1 尿液分析仪检测尿隐血的原理是血红蛋白分子中含有血红素基团, 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 可催化过氧化氢作为电子受体使色原氧化呈色, 借以识别微量血红蛋白的存在, 其呈色深浅与血红蛋白成正比, 常用色素原有邻甲联苯胺和四甲替联苯胺等。显微镜检测红细胞的原理是定量尿液经特定离心力离心, 有形成分沉淀浓缩, 取其沉渣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红细胞数[1]。
3.2 由于两种检验方法的原理不同, 影响的因素也不同, 因而其检测结果也不相一致。由表1可见, 尿液分析仪检测尿隐血阳性为16 2例, 其中镜检有红细胞为101例, 无红细胞为61例;尿液分析仪检测尿隐血阴性者为208例, 其中无红细胞为204例, 有红细胞为4例;尿液分析仪检测尿隐血与显微镜沉渣检测红细胞的阴性符合率为98.1%, 阳性符合率为6 2. 3%, 尿液分析仪检测尿隐血的阳性结果明显高于显微镜沉渣检测红细胞结果。
3.3 尿液隐血检测和显微镜检测红细胞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 特别是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尿液成分的复杂性, 会造成检验结果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 造成漏检或误诊。由于尿液分析仪检测尿隐血的灵敏度高, 特异性差, 易受尿液的各种干扰因素影响而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3.4 影响尿隐血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干扰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假阳性:尿液分析仪隐血阳性, 镜检红细胞阴性。尿隐血除与游离血红蛋白反应外, 也与完整的红细胞反应。影响结果的干扰因素主要来自:尿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 使试剂块发生颜色改变, 出现隐血阳性镜检红细胞阴性;尿液被某些氧化剂污染导致尿隐血出现假阳性;尿路感染时某些细菌产生过氧化物酶, 使试剂块发生颜色变化出现假阳性;长时间存放标本可使红细胞溶解, 出现假阳性。2假阴性:显微镜检测红细胞阳性, 尿分析仪检测隐血阴性。其常见原因有:由于饮食或药物使尿液呈碱性时, 红细胞容易破裂, 形成褐色颗粒, 隐血反应呈阳性, 镜检红细胞阴性;尿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或其他还原物质、甲醛过量、大量亚硝酸盐, 能竞争性夺取反应产生的氧, 引起假阴性反应;高比重、高蛋白尿降低隐血反应的灵敏性, 出现假阴性[2]。3显微镜检查的最大优点是有形成分经过离心沉淀后阳性检出率高, 重复性好, 是最经典、最直接、最经济的疾病诊断和健康评估的有效手段, 是目前任何先进仪器所无法替代的。显微镜检测可以排除大多数的假阴性和假阳性反应, 镜检时还可发现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 是对尿液分析仪检测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两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 可以减少尿液检验误差,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
尿液分析仪检测尿隐血敏感性高, 特异性差, 影响因素较多, 易产生假阳性, 与显微镜检查存在着较大差异, 显微镜检查能直观检测到尿液中的各种有形成分, 检测结果误差小。尿液常规检验时, 除了尿液分析仪检验外, 原则上每一个标本均应进行显微镜检查, 但由于实际工作中标本量大, 检验技术人员不足, 并要求及时发放检验报告等因素的影响, 常忽略了显微镜检查, 使得检验结果出现误差。故在日常尿液检验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结果的干扰因素, 将尿液显微镜检查与尿液分析仪检查联合使用。正确分析审核检测结果, 及时与临床沟通, 发出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 为临床诊断提供可信的实验室检查依据, 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 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133-136.
[2]熊立凡, 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59-160.
尿细胞学检测 第2篇
膀胱镜/输尿管镜可以观察尿道、膀胱和输尿管,明确膀胱及输尿管是否有肿瘤以及肿瘤的数目、大小、形态和部位等信息,被认为是尿路病变检测的金标准1。但是膀胱镜/输尿管镜也并非完美,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一些原位癌有可能和周围组织无明显区别,常常被漏诊;有5%的接受镜检的患者可能继发感染;另外,它是一种创伤性检测,对于病人尤其是男性病人,会产生疼痛出血,依从性不高,有些病人甚至无法接受检查。因而细胞学、FISH和NPM22等非侵入性检测手段越来越受到患者和医师的关注2。既往文献表明,尿路上皮肿瘤的常见症状-无痛性全程鏡下血尿或肉眼血尿-会导致NPM22等非侵入性的尿液检测结果产生假阳性3,但是血尿是否对细胞学和FISH检测结果产生影响,不同程度的血尿产生的影响如何,这些问题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回顾我院2009年9月-2012年3月306例血尿患者的资料,阐明不同程度的血尿对细胞学和FISH检测结果的影响,为在怀疑尿路上皮肿瘤患者中合理应用细胞学、FISH和膀胱镜/输尿管镜检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4年到2009年在我院就诊的怀疑为尿路上皮肿瘤的患者资料。2365例患者中1776例为男性,589例为女性,年龄在18-97岁,中位年龄为65岁。他们因为无痛性镜下血尿就诊。有无尿路肿瘤史的患者均包含在内。通过中段尿或导尿获得尿标本行尿成渣实验。使用Neubauer红细胞计数仪记录红细胞数。在尿沉渣实验与显微镜观察有分歧的地方,用尿显微镜进一步观察。血尿细分为0(0 个红细胞),I(1≤红细胞数<100),II(100≤红细胞数<250),III(250≤红细胞数),所有患者接受膀胱镜检和上尿路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泌尿系CT或者泌尿系MRI)。有可疑发现的行经尿道活检和/或可疑病灶的切除。尿检程序对细胞学而言,细胞离心、涂片后染色,由同一个细胞病理学家镜下评估。按说明书行FISH检查。对阳性结果,
2 结果
在2365个患者中,1822(77.0%)无尿路上皮肿瘤而543(23.0%)患尿路上皮肿瘤。在543例尿路上皮肿瘤患者中,476例(87.6%)为膀胱癌,68例(12.5%)为上尿路肿瘤。在543例癌症中,405例(74.6%)为非侵入性(pTa或pT1);109例是肌层浸润性肿瘤。原位癌29例(5.3%)。2076例患者有血尿。其中,551例(26.5%)为I度,177例(8.53%)II度,411例(19.8%)III度更多的特征概括在表1中。尿路上皮癌在0、I、II、III度血尿的发生率为16.9%、19.7%、23.4%和30.34%。在非肌层侵润性尿路肿瘤中,血尿分别占33.2%、29.2%、12.7%和24.9%,而在肌层侵润性肿瘤中,分别占7.8%、28.5%、6.5%和57.2%。在低分级肿瘤中,血尿分别占32.5%、31.4%、10.1%和26%。在高分级肿瘤中,分别占14.5%、27.2%、12.7%和45.6%。所有尿标本中,90.5%来自于膀胱尿,9.5%来自于上尿路。34.9%以非侵入性方式取得,65.1%通过设备取尿(如尿管或尿道膀胱镜)。整个细胞学和FISH的敏感性为78.7%、69.8%。除外设备取尿和尿路感染(白细胞≥100/ul同时红细胞数量﹥1或者白细胞至少100/ul同时出现亚硝酸盐),NMP的敏感性为36.1%。整个细胞学和FISH的特异性为82.8%、80.1%。除外设备取尿和尿路感染,NMP的特异性为75.2%。
3 讨论
膀胱镜/输尿管镜检虽然是尿路上皮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该检查的侵入性,常常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痛苦。临床医生和患者迫切地希望能用非侵入性的检测手段来诊断尿路上皮肿瘤,细胞学和FISH等非侵入性检测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然而,细胞学和FISH等非侵入性检测手段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常常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文献表明,尿路感染、结石病、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和肾功能受损会影响尿液细胞学和FISH的检测特异性。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常常是尿路肿瘤的第一症状,约85%的尿路肿瘤患者会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血尿会不会对细胞学和FISH等非侵入性检测手段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造成影响,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评估了不同程度血尿对细胞学和FISH检测的影响。
从临床预期出发,我们的结果暗示,在排除原发性肾脏病或其他良性疾病如尿路感染、月经和结石等疾病后的镜下血尿患者,血尿的分级会影响进一步的诊断措施。在III度血尿(>250RBC/ul),尿检的特异性需要上尿路影像学和侵入性的诊断措施如尿道膀胱镜来证明。对I度和II度镜下血尿患者,由于尿检的低特异性,在侵入性诊断措施实施前,需要做另外的非侵入性尿液标记物的检测。然而,无论何时做细胞学,低分级血尿患者的低敏感性需要被慎重考虑。本研究的一个局限性是仪器取尿标本的比例偏高,这会影响结果。此外,做不同检测的标本也不同。因而,有无尿路肿瘤的患者均包含在内,这会影响数据的连续性。
4 结论
镜下血尿的程度显著性影响尿路肿瘤患者尿液标记物的检测。高分级的镜下血尿与尿液标记物检测敏感性增高和特异性降低有关。这强调了血尿分级与尿路肿瘤患者尿液标记物检测结果合理解释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 Roupret M, Zigeuner R, Palou J, et al. [European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ell carcinomas: 2011 update]. Actas Urol Esp. Jan 2012;36(1):2-14.
[2] Shariat SF, Karam JA, Lotan Y, Karakiewizc PI. Critical evaluation of urinary markers for bladder cancer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Rev Urol. Spring 2008;10(2):120-135.
[3] Shariat SF, Marberger MJ, Lotan Y, et al. Variability in the performance of nuclear matrix protein 22 for the detection of bladder cancer. J Urol. Sep 2006;176(3):919-926; discussion 926.
[4] Henenlotter J WM, Wagner V, et al. Impact of renal function on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urine-based tests for the detection of bladder cancer. J Urol. 2011;185:e497-e498.
[5] Schroeder GL, Lorenzo-Gomez MF, Hautmann SH, et al. A side by side comparison of cytology and biomarkers for bladder cancer detection. J Urol. Sep 2004;172(3):1123-1126.
尿细胞学检测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度800例住院及门诊泌尿系统感染或疑似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尿液。
1.2 仪器
韩国生产的URISCAN S-300尿自动化分析仪及配套用试纸带,日本产Olympus显微镜。
1.3 方法
1.3.1 尿分析仪检测方法
在尿液充分混匀的情况下,严格按其使用说明操作,将试纸浸入尿液中1 s后取出,在滤纸上滤除多余尿液,置于分析仪传送盘上,严格按操作规定进行检测,并打印结果。每天用质控尿随时同样本检查。
1.3.2 镜检方法
取10 ml混匀尿液,置于刻度离心管中,以1 500 r/min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留下管底200μl沉渣,轻轻摇匀后取一滴(约50μl)滴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高倍镜计算10个视野白细胞数,以平均值报告,可分别报告(-~+++)。
2 结果
800例尿样机检结果:(-)323例,(±)168例,(+)133例,(++)98例,(+++)78例。手工镜检和机检的结果符合率(-)为60.1%(194/323),(±)为58.2%(98/168),(+)为51.3%(68/133),(++)为47.6%(47/98),(+++)为40.3%(31/78)。见表1。
注:“—”表示无数据
3 讨论
尿液白细胞是临床尿常规检验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鉴别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用尿分析仪和显微镜镜检两种方法检测尿中白细胞易受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二者的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由表1可见仪器阴性而镜检阳性,镜检阴性而仪器阳性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不注意这些影响因素,只单纯地用尿分析仪或显微镜作尿液白细胞检测,往往会造成临床大量疾病的误诊和漏诊,其原因:(1)尿分析仪检测白细胞的原理是根据白细胞上的酯酶与试剂中的吡咯氨基酸酯衍生物反应,据产生颜色的深浅从而判定尿中白细胞的含量[3]。比如低比重尿样和放置时间过长的尿样,由于白细胞的破坏,白细胞中的酯酶释放到尿液中,无论尿液中有无成形的白细胞,尿分析仪仍能根据酯酶含量得出尿中白细胞的含量。如果此尿样用显微镜做检测,由于白细胞破坏,所以镜下看不到白细胞或只见到少量白细胞,这就会造成镜检尿中白细胞结果偏低,甚至出现似阴性结果,这就是实际工作中有时尿分析仪对尿液分析结果白细胞为阳性而镜检看不到白细胞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参考镜检白细胞的结果就会造成漏诊。另外,尿量不足、操作不规范、显微镜放大倍数及是否用盖破片等因素都可造成镜检似阴性结果。(2)基于尿分析仪检测白细胞的原理,按仅能测定尿中的中性粒细胞的酯酶,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浆内不含酯酶。因此,在某些疾病中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肾移植患者发生排斥反应或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引起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尿时,尿分析仪因测不到中性粒细胞的酯酶可呈现假阴性结果[4]。据报道,高糖尿和高蛋白尿可降低尿分析仪检测白细胞的阳性程序。如果尿中葡萄糖浓度达3 g/L以上或蛋白为500 ng/L以上时尿分析仪可出现假阴性结果,这可能是由于蛋白质与染料结合过程中的某些中间产物或氧化酶氧化葡萄糖产生过氧化氢抑制白细胞浆内的酯酶活性及葡萄糖影响氧化反应有关[5]。除此之外,实验温度高、高比重尿、尿中含有大量的先锋Ⅰ、Ⅳ或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有色尿等因素也可使尿分析仪对白细胞检测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结果[6]。针对上述情况,只有通过显微镜检测才能反映出尿中白细胞的情况。
本文只对尿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测尿白细胞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其实,尿沉渣的有形成分不仅包括细胞,还包括管型、滴虫、结晶等。有形成分的检出,对临床上某些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例如,尿中排出大量磷酸盐、尿酸盐、草酸盐类结晶,并同时有多量的红细胞排出,应考虑尿路结石的可能;在酸性尿中,检出磺胺类药物的结晶,这对临床用药监护有极度其重要的作用[7]。而尿自动化分析仪却不能将这些有形成分全部检测出来,故只有尿分析仪和显微镜相结合才能够全面、具体地反映尿检的结果。
综上所述,在日常检测工作中,检测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必要时,应与临床医生取得联系,了解患者有关情况。显微镜检测具有直观、简易等优点,但此方法特异性差,很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本文也证实了这一点。尿分析仪对尿中白细胞分析虽然具有简便、快速等优点,但由于尿分析仪所采用尿液干化学检查法本身检测原理上的局限性及诸多因素的影响,仍会出现相当大比例的假阴性结果,所以对尿中有形成分的检测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尿自动化分析仪化学法与显微镜检测相结合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杜绝应用一种方法而忽视另一种方法的错误倾向,尽可能地减少误差,避免阳性病变漏诊。把好检验质量关,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摘要:目的:通过两种方法对尿液中白细胞进行检测,以提高尿液检测的准确度,并找出导致测定误差的因素,以便为更好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韩国生产的URISCAN S-300尿自动化分析仪和显微镜分别对800例尿液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尿自动化分析仪与镜检所检测的白细胞结果符合率,(-)为60.1%(194/323);(±)为58.2%(98/168);(+)为51.3%(68/133);(++)为47.6%(47/98);(+++)为40.3%(31/78)。结论:两种方法相结合是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证,应引起广大检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尿分析仪,显微镜,白细胞
参考文献
[1]Kutte D.Routine urinalysis yesterday,today,tomorrow[J].Sysmer J In-ten,1996,6:1-2.
[2]Cantzer ML.The value of routine urinalysis:the old workhorse continuesto prove its worth[J].Lab Medica,1998,15:8-10.
[3]熊立凡,刘成玉,王彩,等.临床检验基础[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9-194.
[4]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79-293.
[5]王海燕,胡成进,张德吕.干化学法尿白细胞假阴性原因探讨[J].陕西医学检验,2000,15(1):38.
[6]丛玉隆.检验与临床诊断质量管理和常规检验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31.
谈谈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第4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62-01
[摘要]尿微量白蛋白是预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血管损伤及肾脏疾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
[关键词]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2007年在我院接受检测人员95人,分为四个组。对照组:健康人25例,均除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和肾脏有关的病史。高血压组:30例,血压范围160~190/95~120mmHg,病程2~30年,临床诊断Ⅰ期21例,Ⅱ期39例,其中Ⅱ期患者以眼底动脉硬化或心脏改变为诊断依据,尿常规分析蛋白定性均为阴性。肾病组:21例。心血管疾病组:19例。各组人员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2检测方法
2.1标本稀释:加入50μl尿液或质控品于装有稀释液R1的试管中,充分混匀。
2.2加樣:加入50μl稀释好的标本或质控品于反应孔中,等待标本渗入膜下。加入胶体金缀合物,在反应孔中加入50μl胶体金缀合物,等待其完全渗入。加入洗涤液50μl,5min以内用NycocardReaderⅡ进行读数。
2.3标本:接受检测人员均留取新鲜晨尿测定,以微量白蛋白(mg/L)报告。
3结果
正常情况下,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为5~20mg/L,在20mg/L以内视为正常,尿微量白蛋白浓度为20~200mg/L为增高,尿中血红蛋白浓度大于0.5mg/L时,因血尿中的红细胞引起的人血清白蛋白增加将发生假阳性性质的结果升高。对照组,健康人25例其均在<20mg/L范围内。高血压组:Ⅰ期11例,其范围20~49mg/L,均值31mg/L,Ⅱ期19例,尿量白蛋白范围21~63mg/L,均值56mg/L,上述结果中,Ⅰ期高血压中4例超过正常值,Ⅱ期高血压中7例超过正常值,说明这些患者已有轻度肾损害。20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分组,2~10年13例,尿微量白蛋白21~52mg/L,平均39.5mg/L,大于正常值6例,11年以上6例,尿微量白蛋白29~8mg/L,平均45.2mg/L,大于正常值4例。肾病组21例肾脏疾病患者按疾病性质分组,急性肾炎9例,尿微量白蛋白25~48mg/L,平均37mg/L,其中5例超过正常,慢性肾炎12例,尿微量白蛋白26~81mg/L,均值63mg/L,其中超过正常7例。心血管疾病组19例心血管疾病按病程分组,1-5年内9例,尿微量白蛋白22~58mg/L,平均39mg/L,其中5例超过正常,5~10年内10例,尿微量白蛋白24~65mg/L,平均48.5mg/L,其中超过正常6例。
4讨论
代谢疾病如糖尿病改变了肾脏的微循环,代谢紊乱损伤肾小球基底膜和选择通透性使大分子的白蛋白渗出、持续的高血压引起肾小球的囊内压增高毛细血管内益出蛋白如白蛋白[1]。肾小球的损伤使其自动调节功能失调,造成其流体静压力增高,使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形成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症的出现表示肾功能减退,是诊断早期肾脏损伤的重要临床指标。肾病是糖尿病、高血压糖最常见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早发现(诊断)早治疗可以终止或逆转肾病的进程。而血清肾功能检测出现异常时肾病已持续一定的进程;尿试带法(或尿蛋白定量法)远不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敏感,当化学试带法出现尿蛋白阳性时患者已经是大量白蛋白尿症和临床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是一项筛选早期肾病的高危人群的诊断工具,而糖尿病(1型、2型)高血压糖都应作为主要的被检人群。此外微量白蛋白尿症还是进行性肾病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可靠指标[2]。尿微量白蛋白的降低亦表示治疗有效。
大量的临床研究与观察表明,尿微量白蛋白是高血压肾脏损害的指标,在以前的研究中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明显增高,主要与收缩压相关,是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认为尿微量白蛋白异常患者必须强化高血压治疗,其血压最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3]。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是随着病程延长,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升高,一般患糖尿病5~10年后可逐渐发生微血管、神经等病变,出现不同程度肾脏损害,病程越长,肾脏病越重。因此,早期测定可充分了解其病情程度,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蛋白尿是肾病的重要临床症状,微量白蛋白的控制对于判断疾病程度及预后有更大的临床参考价值,尿微量白蛋白分子中分子蛋白,正常情况下不被肾小球滤过,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时,尿微量白蛋白即升高,是反映早期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特别在慢性肾功能损伤疾病,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中,检测更具有临床意义。通过研究糖尿病患者,发现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发病时间较早,且病变程度较严重,另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与尿微量白蛋白增高相关,临床上对阳性者,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尿微量白蛋白的存在代表糖尿病和原发性高血压等老年病自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它反映人体内存在广泛的血管损伤,是肾脏早期损伤、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良好指标,及时的治疗干预可降低微量白蛋白水平,改善原发疾病的预后[4]。
5小结
尿细胞学检测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仪器及试剂
日本东亚Sysmex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及配套试剂;Uritest-500尿干化学仪及配套试剂条。
1.2 对象与方法
732例受检对象为随机选择的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患者, 收集其中段尿, 混匀, 行尿液干化学分析, 再行尿沉渣分析仪检查。将干化学分析结果呈阳性、尿沉渣分析检查亦呈阳性的判定为真阳性;将干化学分析结果呈阴性、尿沉渣分析结果呈阳性的判定为假阳性。对假阳性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定方法操作[1], 即取10 mL尿液, 离心, 弃去上清尿液, 留约0.2 mL尿沉渣液, 混匀后行显微镜检查, 2小时内检测完毕。尿液干化学分析用Uritest-500尿干化学仪专用定标条对仪器进行定标, 取配套试剂条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测定。行尿沉渣分析时每日检测前均用配套室内质控液行质量控制试验, 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检测。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正常值参考范围:红细胞为0~25 /μL, 超出此范围判定为阳性;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正常参考范围:红细胞呈阴性;显微镜检查正常值参考范围:红细胞为0~5 /HP, 超出此范围即判定为阳性。
2 结果
本组732例标本中尿沉渣分析阳性者135例, 显微镜检查阳性者99例, 阴性者36例, 假阳性率为5.7 %。36例假阳性标本中带有大量细菌者17例, 占47.2 %;有结晶者13例, 占36.1 %;有酵母样菌4例, 占11.1 %;有精子和杂质者2例。
3 讨论
尿沉渣红细胞检测对诊断某些泌尿系统疾病、疗效观察及制定治疗方案等方面非常有意义。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采用流式细胞和电阻抗原理, 将尿液标本染色后, 经激光照射使每个细胞染色, 通过前向散射光和前向荧光剂电阻抗的大小信号来区别细胞, 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2], 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假阳性现象。本观察结果显示, 在影响检测准确性的因素中细菌占首位 (47.2 %) 。其原因可能为尿液中存在大量球菌和杆菌时, 细菌可代谢产生一些有毒物质 (如内毒素) , 使细菌在尿液中结成堆, 菌团大小与红细胞相似, 可被误认为红细胞而产生干扰。但因细菌的DNA可被菲啶染料着色, 荧光较强, 红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红细胞正常值参考范围, 故在对尿沉渣检测结果进行审核时, 应注意联合观察, 特别是显微镜检查[3]。在影响检测准确性的因素中结晶占第2位 (36.1 %) 。尿液中结晶, 尤其是草酸钙结晶的大小和染色敏感度均与红细胞类似, 在散点图中与红细胞成交叉分布, 易导致假阳性结果;另一方面, 聚集成团的非晶形尿酸盐结晶和磷酸盐结晶等亦影响红细胞形态分析。在影响检测准确性的因素中, 酵母样菌占第3位 (11.1 %) 。酵母样菌大小与红细胞相似, 散点分布介于红细胞和白细胞之间, 由于荧光染料对酵母样菌的亲和力较红细胞强, 故如果发现红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时, 应考虑可能有酵母样菌的干扰。总之, 要获得准确可靠的尿红细胞检验结果, 应以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进行筛查, 并须结合显微镜检查。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航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133.
[2]张改英, 赵彩青.UF-100尿沉渣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测尿中血细胞的比较[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9, 25 (2) :162-163.
尿细胞学检测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中男102例, 女118例;年龄为18~65岁, 平均年龄为 (46.7±3.2) 岁;同时以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患者有46例, 女性患者有54例, 年龄为19~64岁, 平均年龄为 (46.2±3.4) 岁, 女性患者在清洗外阴后留取尿液标本, 按照无菌操作留取患者清洁中段尿待检。
1.2 仪器
全自动尿液分析仪, 全自动尿干化学分析仪, 细菌鉴定分析仪。
1.3 方法
1.3.1 尿液细菌培养
用接种环 (1μL) 取尿液1环, 接种在血琼脂培养皿中, 放于37℃的培养箱 (24 h) , 对菌落数进行计数, 当菌落数在105个/mL以上者为阳性[2]。
1.3.2 尿液细菌及白细胞计数
将尿液标本混匀, 放入全自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对尿液中的细菌数及白细胞数进行定量, 当细菌数在2 500个/μL以上且白细胞在30个/μL以上者为阳性[3]。1.3.3尿液细菌及白细胞验证取出尿液10 mL, 离心 (400 g, 5min) , 去上清, 剩余尿沉渣0.2 mL, 混匀, 吸取20μL放到载玻片上, 用盖玻片盖片, 在高倍镜下观察, 并与尿沉渣结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若为计量资料, 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组间的t检验进行;若是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 本研究对于两组患者细菌数及白细胞计数阳性率进行比较时, 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细菌阳性率及白细胞阳性率比较
疑似尿路感染患者的细菌阳性率及白细胞计数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种检测方法比较
尿沉渣检测细菌及白细胞计数, 其有112例为阳性, 阳性率为46.7%, 其中尿细菌培养有105例为阳性, 其阳性符合率为93.8%;尿沉渣检测细菌及白细胞计数, 共有128例为阴性, 阴性率为53.3%, 其中尿细菌培养有119例为阴性, 其阳性符合率为93.0%,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尿沉渣白细胞及细菌定量计数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
以尿细菌培养结果为标准, 尿沉渣白细胞及细菌定量计数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7.2%, 特异度为95.6%, 与尿细菌检查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尿沉渣检测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 其主要采用半导体激光技术, 具有双检测通道, 对特异性核酸进行荧光染色[4], 能够快速地对尿液中的白细胞及细菌进行定量检测, 是确诊尿路感染的金标准[5], 该文主要探讨尿沉渣白细胞及细菌定量计数联合检测与尿细菌培养对于尿路感染患者的诊断效果。
该研究结果显示:疑似尿路感染患者的细菌阳性率及白细胞计数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尿沉渣检测细菌及白细胞计数, 其有112例为阳性, 阳性率为46.7%, 其中尿细菌培养有105例为阳性, 其阳性符合率为93.8%;尿沉渣检测细菌及白细胞计数, 共有128例为阴性, 阴性率为53.3%, 其中尿细菌培养有119例为阴性, 其阳性符合率为93.0%,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以尿细菌培养结果为标准, 尿沉渣白细胞及细菌定量计数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7.2%, 特异度为95.6%。
综上所述, 尿沉渣白细胞及细菌定量计数联合检测对于尿路感染患者的诊断效果较好,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尿沉渣白细胞及细菌定量计数联合检测与尿细菌培养对于尿路感染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 对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该院进行体检的240疑似尿路感染患者, 同时以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对所有患者进行尿细菌培养、尿沉渣白细胞及细菌计数检查, 以细菌培养结果为金标准, 分析其灵敏度、特异度等, 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细菌数及白细胞计数。结果 以尿细菌培养结果为标准, 尿沉渣白细胞及细菌定量计数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7.2%, 特异度为95.6%, 与尿细菌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疑似尿路感染患者的细菌阳性率及白细胞计数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尿沉渣白细胞及细菌定量计数联合检测对于尿路感染患者的诊断效果较好,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尿沉渣白细胞,细菌定量计数,尿细菌检查,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尚静, 王培昌, 张蕴秀.尿沉渣白细胞及细菌定量计数联合检测与尿细菌培养诊断尿路感染的比较[J].山东医药, 2012, 52 (12) :94-97.
[2]林萍, 孙阳, 张友玲.UF-100尿沉渣分析仪及干化学分析在筛检尿路感染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 2006, 11 (7) :307-309.
[3]Okada H, Sakai Y, Miyazaki S, et al.Detection of significant bacteriuria by automated urinalysis using flow cytometry[J].Clin Mi-cro, 2000, 38 (8) :2870-2872.
[4]毛菊珍, 顾国浩, 丰斌, 等.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假阳性图像的影响因素探讨[J].临床检验杂志, 2006, 24 (5) :397-399.
尿细胞学检测 第7篇
l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
临床申请做尿液分析的住院患者新鲜晨尿500份, 在收到标本的两小时内完成检测。
1.2实验器材
桂林医疗电子仪器厂的Uritest-300型自动尿l1项分析仪及配套试带;UF-100型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日本0LYMPUS显微镜。1.3实验方法
用一次性塑料杯随机收集上述人员新鲜尿液充分混匀后用洁净试管取尿液10mL。仪器操作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进行, 每天开机时均用校正带及纯水对仪器进行监控。尿液标本、试带在检测前恢复到室温 (25℃) [1]。将试带浸入尿液中2s后取出, 在滤纸上吸去多余的尿液, 置于Uritest-300型自动尿ll项分析仪分析并打印结果。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自动吸取800UL尿样, 稀释4倍以溶解尿结晶, 然后检测其电导率, 采用电阻抗、前向散射光强度以及荧光染色来分析其有形成分;标本再以1500r/min离心5min, 弃去上清液, 留取0.2mL尿沉渣标本, 充分混匀后镜检, 在高倍镜 (1040) 观察10个视野, 记录结果。
2 检测结果
2.1 参考值范围
(1) 尿沉渣镜检分析过程及结果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RBC:0~3个/HP; (2) UF-100结果RBC:男性0~12个/uL, 女性0~24个/uL;超出范围视为阳性。尿干化学法分析阴性或UF-100阴性而尿沉渣镜检阳性为假阴性, 尿干化学法阳性或UF-100阳性而尿沉渣镜检阴性为假阳性。
2.2 3种方法检测结果 (表1)
3 讨论
尿液干化学法测定尿红细胞的原理是:尿中的血红蛋白或其破坏释放的游离血红蛋白均为亚铁血红素, 它催化过氧化物, 使无色的邻甲联苯胺变为蓝色的邻甲联苯胺, 其颜色的深浅与红细胞的多少成比例关系。仪器法的检测依靠液压的作用通过鞘液流动池被无粒子的鞘液所包围, 细胞以单纵列的形式通过流动池中央竖直轴线, 每个细胞被氩激光光束照射, 每个细胞和其他相关颗粒有不同强度的光散射和荧光, 通过双色过滤器区检出。因此, 仪器法和干化学法红细胞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镜检法的阳性率明显低于两法。镜检能辅助干化学法和仪器法提高红细胞检测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 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对尿液中红细胞能进行客观地分析不受主观判断的影响, 使分析结果更标准、规范, 准确可靠, 更具可比性, 值得临床推广;干化学法灵敏、快速、方便, 检出率高, 但影响因素多。干扰大, 仅适合作为筛选方法;镜检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检验人员的经验素质, 有一定的局限性, 且检出率不高, 但是镜检法的阳性结果准确, 在一定程度上是仪器法和干化学法的有力补充, 因此不能废除。
参考文献
[1]顾可粱.尿液检验问题解答[J].临床检验杂志, 1999, 17 (2) :1261.
尿细胞学检测 第8篇
1仪器与材料
1.1 试剂
由西森美康提供的原装进口配套试剂。
1.2 校准物及质控物
由西森美康公司提供, 校准物校准结果及质控物的测定结果均良好。
1.3 仪器
sysmexUF-1000i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H-300尿液分析仪、 奥林巴斯 (XB21) 显微镜、 水平台式离心机、专用刻度离心管、载玻片.
1.4 对象
1 436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2方法
2.1 仪器检测
随机抽取1 436份住院患者晨尿标本用尿干化学法和UF-1000i联合检测尿RBC、WBC和病理管型。
2.2 显微镜复检
仪器检测结束后的标本, 离心、弃上清液, 剩余0.2ml 沉渣进行显微镜复检, 所有标本均在留取后2h内检测完毕[1]。
3结果
按照UF-1000i检测RBC≥24个/μl、WBC≥25个/μl为阳性, 病理管型≥0.5个/μl为阳性;镜检RBC≥3个/高倍视野、WBC≥5个/高倍视野为阳性, 病理管型:干化学结果或黄硫酸法蛋白检测结果阳性, 镜检≥1个/低倍视野为阳性, 以显微镜检出与否为判断标准, 仪器和显微镜复检同时检出为真阳性, 显微镜复检检出而仪器未检出为假阴性, 仪器检出而显微镜复检未检出为假阳性, 仪器和显微镜均未检出为真阴性。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统计, 并分析导致UF-1000i检测RBC、WBC、病理管型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影响因素。
4讨论
4.1 尿沉渣检查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2]。对尿液有形成分的鉴定, 在传统的干化学分析的基础上, 可结合标准而规范的沉渣镜检, 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而尿沉渣显微镜检查被认为是尿液分析复检的必要步骤。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UF-1000i沉渣定量分析仪以独特的优势可部分取代显微镜镜检而获得青睐, 但其应用中的影响因素报道较少[3]。
4.2 本文对1 436例住院患者进行干化学法、UF-1000i和显微镜联合检测尿液红细胞、白细胞和病理管型, 结果发现导致UF-1000i检测红细胞假阳性的主要因素是草酸钙结晶、非晶形结晶、尿酸结晶、类酵母菌、细菌、油滴状污染物、破碎的白细胞、男性标本的卵磷脂小体等。导致假阴性的主要因素是异形红细胞如影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肿胀的红细胞、皱缩红细胞及小红细胞等。导致WBC假阳性的主要因素是上皮细胞尤其是肾小管上皮细胞、结晶、滴虫、真菌、脂肪滴、细菌团、大量红细胞、黏液丝等;导致假阴性的主要因素是尿液在膀胱内潴留时间较长、黄疸尿等。导致管型假阳性的是上皮细胞、黏液丝、棉毛、麻纤维等类管型异物、细菌团、非晶形尿酸盐结晶、非晶形磷酸盐结晶、真菌菌丝等, 大量白细胞或大量红细胞有时也可导致仪器病理管型检测结果假阳性。导致假阴性的是有些短小管型、尿液在膀胱内潴留时间较长破坏管型的基本结构。
利用UF-1000i进行尿沉渣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的定量分析, 复检时应注意: (1) 将干化学结果与沉渣定量分析不一致的标本进行离心显微镜复检, 包括干化学阳性而沉渣定量阴性或干化学阴性而沉渣定量阳性。 (2) UF-1000i沉渣定量分析结晶、精子、酵母细胞、上皮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为阳性时应将样本离心显微镜复检, 排除对红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3) 黏液丝、上皮细胞及大量红白细胞易干扰蛋白和管型的测定, 因而当样本中出现大量黏液丝、上皮细胞和大量红白细胞时应离心后显微镜复检。
总之, UF-1000i检测RBC、WBC、病理管型仍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 只有全面了解UF-1000i应用中的影响因素, 最大限度的杜绝假阳性、假阴性,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尿液分析的诊断水平, 从而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叶应芜, 王毓三, 申子瑜, 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M) .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276.
[2]丛玉龙.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意识, 提高尿液分析诊断水平 (J) .临床检验杂志, 2002, 20 (特刊) :5.
尿细胞学检测 第9篇
关键词:血红蛋白,红细胞,尿铅
为了解铅对作业工人的健康影响, 我们于2008年69月, 对某市蓄电池生产企业的铅作业工人尿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进行了检测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铅作业组来自3家蓄电池厂的202名作业工人, 男性114人, 女性88人;年龄 (37.63±8.40) 岁, 工龄 (3.27±4.11) a。对照组为不接触铅和其他职业危害的职工213人, 男性132人, 女性81人;年龄 (34.46±3.21) 岁, 工龄 (2.35±2.71) a。铅作业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工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被调查者无原发性疾病, 无心血管系统疾病, 半年内无接触X射线。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采用ABXMICROS60血球仪进行测定, 测试前用仪器配套的校准品进行校准, 在取血后4h内上机检测完毕。尿铅测定用UP-2溶出分析仪, 按《尿中铅的微分电位溶出法》 (WS/T 19-1996) 进行, 收集工人一次性晨尿约100ml, 尿液比重在1.010~1.030之间。
1.2.2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3.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秩和 (Kruskal-WallsH) 检验、卡方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不同性别铅作业组和对照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和尿铅检测结果比较
铅作业组男性的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同性别对照组 (t=3.084, P=0.002) , 铅作业组女性的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同性别对照组 (t=2.092, P=0.038) 。铅作业组红细胞计数与同性别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男性t=0.880, P=0.380;女性t=-1.475, P=0.142) 。铅作业组尿铅水平明显高于同性别对照组 (男性χ2=173.360, P<0.01;女性χ2=101.216, P<0.01) 。见表1。
注:血红蛋白、红细胞用t检验, 尿铅用秩和 (Kruskal-WallisH) 检验, 与同性别的对照组比较, aP<0.01, bP<0.05, cP<0.01。
2.2血红蛋白、红细胞和尿铅异常情况比较
按血红蛋白、红细胞正常参考值[1]作为划分标准, 经卡方检验, 铅作业组与对照组比较, 血红蛋白下降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549, P<0.01) , 但红细胞降低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99, P=0.371) ;尿铅按职业接触限值[2]≥0.34μmol/L作为增高标准, 铅作业组尿铅增高者占70.8%, 尿铅增高人数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2.546, P<0.01)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检验, aP<0.01。
2.3铅作业工人血红蛋白多元回归分析
以铅作业工人的血红蛋白 (g/L) 为应变量, 以尿铅 (μmol/L) 、年龄 (岁) 、工龄 (a) 为自变量,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男性和女性尿铅与血红蛋白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265和-0.221, P值分别为0.003和0.039, 表明尿铅水平与血红蛋白存在负相关。见表3。
3讨论
尿铅是反映近期铅接触的指标, 本次调查发现铅作业组尿铅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者占70.8%, 无论是尿铅水平还是尿铅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人数, 铅作业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明长期接触铅可导致尿铅升高, 说明所调查企业铅危害比较严重。
由于铅能抑制血红素合成酶, 二价铁离子不能和原卟啉结合, 使血红素合成障碍, 导致血红蛋白含量下降[3]。本次调查发现铅作业组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男性P<0.01, 女性P<0.05) ,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尿铅水平与血红蛋白存在负相关, 这与钟诚等[4]的研究基本一致。提示随着体内铅含量的增高, 对血红素合成酶的抑制作用增强。
本次调查同时发现铅作业组红细胞与同性别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是否人体在较长时间接触铅后, 会启动某种代偿机制, 使红细胞计数趋于正常, 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文彬, 潘祥林.诊断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50.
[2]GBZ 37-2002.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S].
[3]金泰廙.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67-169.
尿细胞学检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