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内部控制角度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内部控制角度范文(精选12篇)

内部控制角度 第1篇

一、财政票据管理内控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 建章立制

近年来沛县围绕以规范财政票据管理作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着力点和总抓手, 深入调查研究, 根据省市政府财政票据的管理要求和沛县实际, 陆续制定出台了《沛县财政票据管理办法》、《沛县非税收入代收银行票据管理制度》、《沛县镇级财政票据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财政票据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收费票据管理台账及领销记录制度, 完善票据管理微机化, 实行票据领销年度结账制, 对非税收入票据的使用范围、管理方式、操作程序、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

2. 科学合理设置审批岗位

将财政票据的购领、核销等审批权限下放到财政局各归口科室。财政局各归口科室专管员对用票单位票据购领资格、领用范围、用量及缴销时资金是否足额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等情况进行初审后报综合科复核。综合科票据专管员根据各归口科室申报材料审批意见, 进行票据的发放和缴销。

3. 积极推广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

为贯彻财政科学化、精细化、法制化的管理要求, 不断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 强化财政部门、执收单位和代理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按照江苏省“金财工程”建设要求, 沛县自2013年9月1日起在全县范围内启用新版“非税收入管理系统”, 并同时启用新版“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 (电脑打印票据) 。电脑打印票据的购领、使用、监控、核销等工作均通过非税收入征收系统网络操作。沛县县本级163家执收单位和16个乡镇 (场) 全面完成“江苏省新版非税收入管理系统”的推广上线工作, 顺利完成了省财政厅布置的全覆盖任务。

4. 建立健全财政票据稽查制度, 加强票据使用环节的重点监控

配备专职稽查人员, 定期组织检查, 对违反票据管理规定或不按规定将收取的资金及时足额上缴财政管理的, 停止票据的供应、收回其在用的财政票据, 并按规定给予处罚。

二、财政票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财政票据管理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

近年来, 虽然我县在财政票据制度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 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 但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 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 原有的一些业务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财政改革中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2. 人员短缺致使不相容职务未完全分离

财政票据管理中的不相容职务一般应包括:购领审批与发放、票据收发与台账记录、台账记录与仓储保管、票据收发与稽核检查等。对于不相容的职务, 如果不实行相互分离的措施, 就容易发生舞弊等行为。目前财政票据管理人员缺口较大, 以我局为例, 未设置专门的票据管理科, 由综合科2名专管员管理。人手不足大大制约了财政票据管理的精细化和监督检查的力度。

3. 权责分配不合理, 职能存在交叉和缺失

财政票据管理工作主要由综合科负责, 而相应的政府非税收入资金核算在财政局国库科, 资金收支管理职责在财政归口各科室, 这种多部门间的管理工作造成了票据管理与资金管理存在着脱节现象, 容易造成推诿扯皮, 不利于财政票据的监管。

4. 财政手工票据的大量存在给管理带来难度

目前, 财政票据手工票据与电子票据并存, 部分手写票据的使用比例较大。从2013年全年供票的情况看, 共有96家单位使用手工票据6071本, 其中:徐州市非税收入收款收据2136本;中小学收费收据1078本;幼儿园统一收费收据432本;专用收据1536本;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362本;罚没票据527本, 资金总额达5.1亿元。部分用票单位对财政票据重视不够, 制度不健全, 管理及使用不规范, 甚至在部分单位还存在超范围和混用财政手工票据等违规现象。财政票据管理在手工票据的使用环节存在缺位, 无法和电子票据一样进行动态监、控实时监督, 形成管理真空。

5. 财政票据监督检查的手段不强,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现行用票单位未使用电子开票的, 核销已用票据时, 采用执收单位定期交回后人工审验方式核销, 无法进行逐笔全面审查, 只能抽样审查, 即使发现问题也只能是事后发现, 无法及时纠正。再者, 在财政票据执法检查中处罚力度不够, 致使部分单位整改不彻底, 助长了其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

三、从内部控制角度加强财政票据管理的建议

1. 夯实制度创新基础

根据内部控制的适应性原则, 规章制度应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理念的变化, 不断更新。当前, 公共财政改革正不断推向深入, 管理理念随之不断创新, 财政票据制度建设也应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 针对财政管理、财政改革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修订原有的业务操作规程和内部管理制度, 使之既有理论高度, 又具可操作性。

2. 加强财政票据管理法规、政策的宣传

财政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票据管理法规制度、政策措施的宣传, 提高社会对财政票据的整体认知度。

3. 实行财政票据归口管理, 严格财政票据管理考核

财政部门要科学设置票据管理岗位职责和权限, 在人员缺乏的情况下, 根据单位目前的实际情况, 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 确定由综合科牵头, 各科室专管员组成的财政票据管理工作小组, 对财政票据实行统一管理。财政局各归口科室专管员对用票单位票据购领资格、领用范围、用量及缴销时资金是否足额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等情况进行初审, 并重点审核结算凭证的使用情况, 是否有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或以暂存款、代收款等名义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而不缴入财政专户的情况;使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收取的代收款项, 是否已全额缴入财政专户。财政部门要将财政票据管理情况纳入财政综合考核指标体系, 细化目标责任, 完善财政票据管理考核实施细则, 并严格财政票据管理的考核, 与各项奖惩措施挂钩, 以此提高归口管理后各科室对财政票据管理的重视程度。

4. 重点加强财政票据使用环节的监控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 财政票据的申领、使用、缴验、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用票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 建立票据台账, 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财政部门作为管理者, 应将使用环节作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加强控制, 并将内控延伸到使用环节。

(1) 财政各归口科室要加强对用票单位财政票据的日常监管, 督促落实各项内控制度, 重点关注是否有票据专管员、是否有票据管理台账、是否规范使用财政票据、是否将所收资金随即足额缴存财政专户等。在单位没有落实财政票据管理的各项规定要求的情况下, 暂停供应财政票据。

(2) 为降低手工票据在使用环节违规开具的风险, 财政部门应采取“限量供应, 缴旧领新, 年终缴销、财政代开”的措施。在实际操作中, 财政部门要对照单位以前年度用量, 结合具体情况, 确定手工票据领用数量, 以不超过1个月为宜。在“缴旧领新”环节, 财政部门要严格把关, 认真审核, 对于票据使用规范的单位可以按规定换发新票据;对于使用不规范的单位要停止供票, 并限期整改。所有财政票据实行年终缴销, 年底零结余的政策。对于一些票据用量较少的单位, 发生业务需要出具财政票据时, 报财政局审批后实行“财政代开”。

(3) 实行有奖举报制度。为充分调动外界监督的积极性, 财政部门应建立财政票据有奖举报制度, 对外公布有奖举报的电话、信箱、电子邮箱, 同时设立奖励基金, 并注重保护举报人的隐私, 形成与外界监督的良性互动, 营造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5. 积极推进财政票据管理信息化建设

财政部门将财政票据内部控制流程和措施嵌入信息系统中, 详细记录每个岗位的业务状态, 及时考核每项工作的绩效, 相应规范财政部门及用票单位财政票据内部管理程序, 在财政综合科、各业务归口科室及用票单位之间建立起财政票据管理流程, 并实现财政票据从申请到核销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机衔接, 有利于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和单位财政票据内部控制机制, 进一步提高财政票据管理水平。

6. 实行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稽查机制

从公司治理角度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第2篇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维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正确和财务活动合规、合法,而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实施的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监督检查和调整的制约机制,

内部控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经营者对公司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第二个层次是所有者对经营者本身实施的监控。比较而言,第一个层次上的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容易建立,这是因为这个层次上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职责授权与职务划分的内部牵制与相互制衡得以有效执行。而第二个层次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难以有效执行,这是因为这一层次的控制对象是公司的董事以及高级经理阶层,涉及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否有效。而且,内部控制在这一层次的漏洞对公司造成的损害比第一层次上的漏洞对公司造成的损害要大的多。只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有效弥补这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一) 强化控制活动

1. 建立一套严密而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工作,找出企业会计工作或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做到防范于未然。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包括明确的授权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严密的审核制度、建立严格而科学的业务流程控制。

2. 合理授权,明确责任。企业应根据经营活动的性质和重要性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使各部门、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权责,防止权力重叠,责任“真空”,做到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同时建立授权管理控制体系,实现重大经营活动决策和执行程序制度化、规范化,保证有效集权、协调统一,还能使各授权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决策者与执行者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3. 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预算制度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良好表现,而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建立科学的预算系统,能对企业集团进行整体规划,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有效地协调集团内部各层次、各单位的目标指向从而达到加强内部控制的目的。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提高企业资源效率和经营效果的重要保障。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将企业关于结构调整、资源配置、重大投融资、技术改造等决策贯彻到日常经营活动中去,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适时调控。

4. 加强内部审计与财务监督。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紧密相联的,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方式,通过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而不断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完善。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是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模式上的理想选择,通过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可以有效弥补董事会的功能缺陷,它可以帮助董事履行其在财务报告方面的责任,增强社会公众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信心。

(二) 完善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1.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理清责任。企业应根据其经营管理特点、规模、管理理念和经营战略、外部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在职责分解的同时搞好整合,使整个企业的组织体系在相互制衡的前提下协调高效运行。

2. 加强董事会建设,强化董事会职能。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是连接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纽带,一方面代表所有者的利益从事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大决策,另一方面对经营者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董事会负有监督、保证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有效运行的责任,因此,无论对公司治理结构还是对公司内部控制而言,加强董事会的建设,将董事会建成能真正独立行使权利和承担责任的机构是至关重要的。

3.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仅仅指知识与技能,还包括操守、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各方面。管理者素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绝对重要的作用,素质不同,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完全不同。在许多西方国家,由于市场经济比较完善,基本上已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经理人才市场。我国这方面的起步比较晚,还未形成一个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

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员工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影响。因此应通过培育形成一种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其与企业的战略目标趋于一致,引导员工正确履行责任,自觉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使控制环境逐渐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三)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完善公司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地激发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对员工的行为施以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使其行为符合社会、组织和岗位之规定,并能高效率地实现企业目标。

可以采用以下一系列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方法:1. 科学的目标管理。组织员工积极参加有关工作目标的制定,尤其是让其参与企业长远目标的制定,并将企业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员工,这样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目标。2. 积极推行经营者持股。经营者持股使经营者与企业的利益趋同,自觉维护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关注资产保值增值,缓和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的冲突,引导经营者减少自身的败德行为,放弃以权谋私的行为。

(四)健全风险评价和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角度 第3篇

摘 要 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企业有经营管理活动,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因此,我们可以说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而内部审计则又是企业内部控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渗透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侧重于分析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一、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发挥着两个重要作用:防护性作用和建设性作用。

(一)防护性作用

内部审计的防护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其监督职能,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监管,督促其行为按照合理、合法、稳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其次,根据在监控中暴露出的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其内部控制系统在设置和运行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使其加以改进。故我们说内部审计具有防护性作用,可以促使企业的业务、管理、监督与控制活动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帮组企业达到预定的目标。

(二)建设性作用

首先,内部审计可以参照各种标准,来分析和判断企业及各部门的经营活动和绩效,肯定成绩,发现不足,从而促进企业不断完善其经营管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内部审计可以根据各种先进的理念和标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促使其不断更新与优化。因此,我们说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为企业提供改进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一)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含义理解得不到位

从国际上来看,内部审计侧重于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企业运营,并且正在实现管理内容上的转变,即从管理审计向提高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方向发展。而反观国内,其内部审计则更加注重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审计内容还处在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在总体上较之国际上的相对滞后。当前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除了为企业提供财务审计,遵循性审计等保证服务外,更多的还要为企业提供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评估。而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则一直在财务信息的查错防弊上纠缠,较少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正因如此,我国的内部审计在决策层面上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存在一定困难。

(二)对信息系统的内部审计不完善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飞速普及和发展,使得人类越来越依赖计算机,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很多企业都实现了信息化。信息系统的内部审计是一个通过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对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维护数据的完整、使被审计单位能够有效地实现目标、使其能够高效利用资源等方面作出判断的过程。但当前我国企业信息系统的内部审计并没有做到这些工作,因此难以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依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会计和管理的信息化让各种处理流程、数据实体封装在系统内部。这种情况使得审计工作对审计对象的直接感知性相对缺乏,从而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检查难度。第二,管理和会计信息化系统自身会带来一些新的审计问题,比如,信息系统是否安全,是否准确以及检查和评价是否有效等等。

(三)内部控制各环节执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人是建立和维护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主体。离开人,内部控制就成了无本之木,无缘之水。即便企业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流程,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员,则会导致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缺陷。如有些内部审计人员在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有所不足,有些则是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更有甚者为一己之欲徇私舞弊,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从职业技能上来看,企业现有内部审计人员比较熟悉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方面的业务,但对财务、工程项目之外的各环节点流程就不太了解了,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三、提高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能力的途径

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并使其能够有效地运行,首要的工作就是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使其规范化和制度化。为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能力,结合上文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换经营观念,科学定位内部审计的内涵

传统的以纠错为主的“ 查错纠弊”型内部审计已经走入死胡同,取而代之的应为以服务为主的“ 防错防弊”。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不能单纯以监督者自居,更应侧重于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服务,根据经营目标来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既要监督单位经营活动又要努力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服务型的内部审计主要体现在一是工作范围。即从财务审计等领域向“我们帮助创建一些程序,以期达到企业成功所需要的内部控制水平”延伸,作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积极制定者和监督者。二是审计工作方式。摒弃“等待命令式”的审计工作方式,积极制定年度、季度乃至月度审计工作计划,按期编写内部控制报告,编写管理建议书等,做好企业负责人的好助手,好参谋。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说,服务型内部审计的最大特点在于由传统的事后控制向事中、事前控制方向发展。

(二)改变传统审计方法,运用现代控制技术

随着网络建设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企业具有内部控制核心作用的账簿系统及财务报告系统将由计算机来实现控制功能。相应的,传统的对财务收支活动和会计资料的审计手段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内部审计的需要,取而代之的应为计算机审计、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审计。在具体操作上注重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结合,保护性和建设性并举,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及制度审计并重。科学的审计方法有助于内部控制体系的深入与完善。

(三)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审计人员首先要提高业务素质。时代是变化发展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这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重视审计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提高。具体来说,审计人员要注意加强对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从而促使自身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胜任每一个审计项目。其次,审计人员应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强烈的程序意识。在审计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主观臆断,想当然做事,而是要充分利用好每一条审计线索,不放过任何蛛絲马迹。对任何线索都要打破砂锅查到底,把问题查深查透。再次,要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审计工作需要团队的协同合作。这要求审计组成员之间要树立整体观念,要有对集体的责任心,要明白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不是某个人业务水平的高低,而是需要审计组集体的智慧。审计组成员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对于员工,企业应该要重视人才的培训、交流和后续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深,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也要适应更加多样化和多变性的环境。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模式。因为这对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保证企业财产安全以及防范企业经营风险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石贵泉,王凡林.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张红英,陈东等.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阐释与应用.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从财务管理角度看内部控制 第4篇

一、财务管理工作重视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反映和监督。反映的职能可以理解为将真实、准确的企业经营信息用会计的语言加以记录, 从而反映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而内部控制是财务反映的基础, 只有在内部控制完善的情况下, 才可能保证企业经营信息的真实、准确。监督的职能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 具体包括对企业各环节是否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流程的要求运作的监督, 对企业资产的安全、质量进行监督, 这些监督职能的执行, 都离不开良好的内部控制。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风险, 都需要我们财务人员充分关注内部控制。

二、财务管理工作重视内部控制的可能性

1. 财务部门数据的相对全面性。

财务部门在日常的财务核算过程中, 汇总了各个环节、各个时段与经营活动相关的数据, 既包括以金额量化的数据, 也包括其他计量单位量化的数据, 通过对数据来龙去脉的观察, 通过对汇总数据的层层细化分解、分析, 都可以对内部控制有全面的了解, 同时也有可能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 财务核算方法的独特性。

财务核算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复式记账法, 就是有流入必有流出的一种平衡的思想。财务人员通过财务核算方法, 在将这些经营数据转化成财务报表、财务分析数据的过程中, 会对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核对, 对数据的准确性的检查。通过这些核查, 财务人员就有可能发现经营中各个环节的内部控制失效或需要加强的环节。

3. 财务部门地位的独立性。

一般大规模的企业, 为了加强对财务的监控, 即便下属有很多个独立核算的公司或事业部, 但财务部都统归集团公司总部统一管理, 或者对于下属单位的财务负责人采用委派制。这样的管理方式, 保证了财务人员与下属单位相对的地位独立性;另一方面, 财务人员在财务工作中, 作为一个服务职能的部门, 能够保持与提供数据各部门的独立性。只有具有这种相对独立的地位, 财务部门才有可能站在相对旁观的角度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内部控制管理的建议。

三、目前财务管理水平对于内部控制实施的局限性

1. 目前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

会计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在经济实现了高速的发展的同时, 也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由于很多财务人员未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 而仅凭在工作实践中摸索慢慢地进步是跟不上企业经营的需要的。具体表现包括不能适应计算机使用、ERP软件的要求, 使财务核算的速度跟不上经营的需要。同时由于财务人员没有理论知识指导, 不知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务人员在监督方面职能的发挥。

2. 财务人员观念的转变。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 财务人员的工作主要是记账、算账和报账, 财务人员被称为“账房先生”。在计算机迅猛发展的今天, 日常核算的很多工作都将被计算机所代替, 财务人员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但很多财务人员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还是将很大的精力放在记账和出报表上。面对管理需要的变化时, 财务人员常常是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 这也是制约财务人员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

四、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1. 通过企业财务失败案例的学习, 转变财

务人员的固有观念, 引起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纵观各种报道中由于内部控制失效从而导致资产损失的情况, 笔者认为, 如果内部控制到位, 这种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更为重要的是, 所有的内部控制失效导致的资产损失, 管理层除了要产生损失的直接部门承担责任外, 同时也会给财务部门冠以监督不力的责任。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 通过他人失败的教训, 考虑我们应该设计怎样的内部控制来保证它的有效性, 我们在内部控制实施的监督中应如何扮演好角色, 通过学习, 可以使财务人员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2. 通过组织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考试, 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通过组织外部的专项内部控制的培训学习, 互相交流, 学习新的财务管理知识, 不断满足财务管理知识的更新要求;根据企业内部实际经营情况, 组织内部的学习或实际问题的探讨, 增加财务管理的经验, 为加强内部控制打好基础。

3. 要求财务人员增强与部门间的沟通, 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内部控制。

由于内部控制总是发生在业务实际中, 财务人员可能会由于对业务实践的不了解, 而导致内部控制监督的失败。因此, 财务人员除了在办公室做好账外, 还应经常走出去, 到生产一线, 如车间、仓库等处多方面、多层次地了解实际经营情况。只有本着务实的原则和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 才能够做好内部控制的管理工作。

4. 学会用怀疑的态度去加强内部控制。

凡是没有设置内部控制的地方, 都有可能出现差错, 或虽有了内部控制, 但控制未执行到位, 也有可能出现差错或舞弊, 这是财务人员去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因此, 对于提供给财务用于记账、分析的数据或资料, 要经常抱着怀疑的态度, 通过数据的核算和内部流程的控制去证明它的有效性, 才算监督到位。凡是不能通过有效手段证明有效的数据或资料, 都要特别予以关注, 从而从思想根源上降低财务风险。

5. 运用ER P系统的自动控制功能。

ER P系统的设置原理能够保证很多流程的闭环设计, 而且在ERP设置时通过层层权限控制的设计、每一层操作在ERP系统中均有记录、每一层的操作均有上一层的审核和复核等程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功能, 为财务人员所服务。这样可能大大减少财务人员监督的工作量, 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6. 关注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检查和后续完善。

企业往往在不断地制定各种内部控制制度, 在制度实施的初期, 也会下很多功夫检查执行情况, 但一段时间后的检查力度会减少, 从而造成后期没有完全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去做;再就是内部控制总是随着企业经营情况而变化的, 因此, 根据实际情况经常检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把内部控制工作作为财务部门的常态工作, 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 也是非常重要的。

7. 重要性和经济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的实施是有成本的, 因此财务人员在考虑一项内部控制是否需要实施时, 要考虑它能为企业产生多少效益或减少多少损失, 并与实施的成本进行对比权衡, 从而针对不同风险的内部控制实施采用不同的方法。

综上所述, 大家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财务人员对加强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这些提高财务人员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和监督水平的手段与方法, 对于财务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层次、减少财务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008.5.22

[2].梁锡文, 韦秀长, 文革.联通内部控制的技与道.财务与会计综合版, 2008 (5)

如何从审计角度控制成本核算 第5篇

项目成本核算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系统,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最根本标志,也是项目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一个项目要取得健康的发展,推行成本核算制度是必行之路。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项目进行成本预测,制订成本计划和实行成本控制所需信息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它又是项目进行成本分析利成本考核的基本依据。

当前在施工企业中存在对在建或已完工程统计、物资、财务不一致等问题,造成成本核算不实,降低了成本管理质量,本人总结自身从事成本核算工作的经验,从审计的角度分析了项目工程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施工企业项目工程成本真实性的对策。

项目工程成本核算中存在主要问题

1、与事实相悖,擅自更改成本

其一在推行项目经理承包经济责任利任期目标负责制的情况下,为完成规定利润,在结算未按实际擅自调节成本;二是个别项目领导为追求名利多报利润,隐藏实际应发生的成本。

2、计价额与实际计价额不一致

统计部门为了暂时的施工成绩,多报、虚报工程产值,造成计价金额与实际金额不符,导致中期成本核算脱离实际。

3、增大当期未完工程成本

为了获得某一时期内比较满意的经济效益,项目财务部门将应列的部分已完工程成本作为未完工程成本预留挂账不予结转,形成了实际工程成本虚减,影响了项目成本核算的真实性。

4、摊提费用不足或与实际不符

(1)待摊费用少摊或不摊。由于财会人员素质低或主管领导者的意图,未按责权发生制的原则按时摊销,形成成本不实。(2)预提费用未提或未提足。在施工过程中,一些费用实际已发生,但未支付,又需分期计入成本,由于未按责权发生制的原则按时足额预提,也形成了项目施工成本不实。(3)以材料成本差异调节成本。有的项目工程对材料成本差异的摊销,往往视其当期效益的好坏而定,效益好时就摊,效益不好时就少摊或不摊。

5、库存材料及资产核算不实。

(1)库存材料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差距悬殊。一是对库存材料不进行定期盘点,致使部分库存材料账面有,而实际无;二是对工地在用材料不进行认真清查,致使部分材料消耗不准确(如大堆材料、周转性使用材料等);三是核算不细,管理控制也不严,致使不及时报列或少报列材料消耗以及存在管理上的漏洞等。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项目工程材料消耗成本的真实性。

(2)固定资产核算不实,引起虚减成本支出。一是固资重置价低于账面价值;二是不按规定标准少提或漏提固定资产折旧;三是自购固定资产未提或未提足折旧,特别是施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后,有的项目单位自购固定资产干脆就长期挂账不列固定资产账,更谈不上提折旧;四是有的项目单位对固定资产采取明封暗用的办法虚增效益等。

6、对已完成的分包工程计价核算反映不实

在施工企业推行各种形式承包经济责任制和企业争上产值的形式下,各项目都存在着大量的内外分包工程,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大的工程分包给有关施工单位,但由于年(季)终对各分包单位己完工工程未予及时进行预结算,也未按规定要求预提分包工程成本,实际上就形成了部分分包工程成本未列入成本反映,影响了项目工程成本的真实性。

7、其他有关成本不实的影响因素

由于企业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成本不实:一是对任期前期遗留问题不预处理,对现任有关潜亏的挂账成本义不列决算;二是部分应列成本或由企业积累负担的费用支出转列营业外支出等。

加强项目成本审计调查,提高项目工程成本真实性

针对当前项目工程成本与实际不符,无法体现成本核算真实性的情况,本文提出如下对策供参考:

1、明确项目工程成本审计调查目的

其目的是:维护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和国家有关财务支出规定,强化内部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保证项目工程成本核算真实正确、完整,消除工程成本不实的隐患,寻求降低成本的新途径。

2、完善项目工程成本审计调查内容

项目工程施工具有规模大、内容多、消耗大、周期长、涉及面广的特点,这些特点必然造成项目工程成本费用核算的复杂性。审计调查时主要看工程项目实际成本支出的核算、分配、结转是否合法、合规、合理;工程预算成本收入和实际成本支出的口径是否一致;预提费用、待摊费用、周转材料摊销、材料(产品)成本差异分配和结转是否合理;属于项目成本开支的期间费用(如管理费、间接费)的核算是否合理,有否乱摊乱挤项目成本。具体可包括以下内容:

(1)人工费

主要审计工程项目人工费结算情况和节超原因:有否任意扩大工程量和提高结算单价;估工、包工开支的人工费是否合理;预算收入的人工单价与实际支出的人工单价是否一致,有否人为地多估冒算或重复计算人工费等。

(2)材料费

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材料费用的节余,材料费用管理不善就容易发生被盗、毁损、盘盈、盘亏等。因此,材料费用的审计是工程项目实际成本审计的重点,材料费的审计必须从材料购入、调拨、耗用和管理等环节入手,着重审计造成材料量差和价差的因素。

1材料采购:主要审计材料采购价格是否合理,是否货比三家、价 ○比三家;材料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有否以次充好,材料有否短斤少两;材料运输损耗是否合理,运输途中材料有否丢失或短缺。

2材料耗用: ○对材料耗用的审计,主要审计工程项目预算收入的材料费用与实际耗用是否相配比;预算配料的材料数量与实际耗用的材料数量是否一致,有否人为地多耗或少耗;周转材料是否按规定进行摊销;材料差异是否按规定进行分配;对盘盈、盘亏、毁损的材料是否按规定手续进行财务处理。3材料管理:主要是对材料计划的申请、材料采购(调拨)、运输、○保管、库存材料的多少等过程进行审计。首先看材料计划是否合理,是否按工程进度要求进料,材料保管有否被盗、毁损;库存材料有否积压;材料的账物是否相符,材料收发手续是否完备,有否出现漏洞等。

(3)机械费

机械费用主要审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机械化施工程度和机械利用率、完好率,机械油料消耗定额执行情况以及机械正常保养、维修,内部单位的机械台班费结算是否合理等。

(4)间接费

另外工程项目的间接费用也是主要的审计对象,如工程项目的非生产人员有否超编,差旅费、办公费等有关费用有否扩大,工程项目内部经济分配是否民主合理,工资、奖金、补贴等发放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

3、严格项目成本审计调查程序

项目成本审计调查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明确成本费用的范围,根据具体成本项目,严格细致,逐步深入,进行全面或者有重点的开展好审计调查工作。对项目施工作业成本的审计调查重点是围绕直接费和期间费用,严格履行以下审计调查程序:

(1)确定成本对象,即根据所施工的项目来具体确定成本核算对象;(2)审查具体的成本项目,根据每一成本项目的工费、料费、机械费、运杂费、其他直接费、管理费用方面的成本支出情况,审查其真实、正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以便项目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资金耗费情况,有效地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3)审查成本费用的管理责任健全与落实情况。即各项成本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职能职责是否明确,成本管理的目标责任制是否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以及对成本费用管理采取的措施和改进意见是否完善配套和切合实际等;(4)对项目工程成本费用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审计调查。

4、加强项目成本审计调查组织

开展项目工程成本审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二种。一种是直接审计调查组织形式。即按隶属关系组织开展成本审计调查,工程项目由谁主管,就由谁组织审计。一种是综合审计调查组织形式。即由项目部的上级主管单位的审计部门牵头,实行上下配合(指公司审计部门和项目专兼职审计人员),部门(财务、企管、劳资、物资、设备运输、经营、技术等部门)协调共同组织开展成本审计调查工作。但具体采取那一种审计调查组织形式,应根据企业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可采取第二种审计调查组织形式,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上一级审计部门可对下一级审计部门审计范围的项目直接进行审计。

从审计角度控制成本核算可以更加细致、精确的解决和规避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完善成本核算制度,有效的提高项目成本核算水平。

内部控制角度 第6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三鹿集团;启示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而在所有风险中,由于内部控制不佳引起的风险又占绝大多数。启示,很多企业在竞争中取胜,靠的不是自己的成功,而是别人犯下的错误。正如很多企业家所言,能够打败自己的,不是别人,只能是自己。那么,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如何才能不犯错误、少犯错误呢?答案只有一个,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并不是简单地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细节控制的累加,而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控制体系,它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5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对义戈企业来说,建立一套内部控制体系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不断的建设、运行、评估与改善的过程。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年)及其配套指引(2010年)的颁布,编织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业已建成。自2011年1月1日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率先开始施行该规范、次年实施范围扩大到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以来,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经营管理的水平以及风险防范与应对的能力均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鉴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体现了国内内部控制的最新观念,以下运用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的分析方法,对三鹿集团的内部控制进行分析。

一、三鹿事件概述

2008年9月11日,三鹿毒奶粉被新华网曝光,同时,7名使用三鹿毒奶粉患儿的父母联名上书甘肃省卫生厅要求彻查病因。由此,席卷全国的三鹿奶粉风暴开始了。此次三鹿奶粉事件中许多婴儿在饮用了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后发生肾结石等病症,调查后证实是奶粉中掺杂了有毒化学物三聚氰胺的结果,三鹿集团被迅速推向破产边缘,并引发中国奶业的“大地震”,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由此成为中国乳业的“罪人”。2009年1月22日,三鹿案一审宣判,田文华被判无期徒刑。2009年2月12日,法院正式宣布三鹿集团破产。

二、内部环境问题

此次三鹿集团毒奶粉事件最主要问题就出在内部环境这一环。2008年9月11日凌晨3时,三鹿毒奶粉被新华网曝光。随后,三鹿集团召开新闻发布会,其传媒部部长崔彦锋对媒体和消费者的回应是:三鹿所有产品都是没问题的。9月11日20时50分,中国卫生部确认三鹿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21时30分,三鹿集团终于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

从问题被人揭发,到再三矢口否认问题的存在,再到卫生部的权威消息,最后自己被迫承认,三鹿公司高管表现的诚信度和道德观令人怀疑。

三、风险评估问题

食品行业是国际上公认的高风险领域。对乳品企业来说,最重要的风险点无意识原料奶的采购质量。我國乳制品行业主要采用的原奶采购模式,是“奶农—奶站—乳企”,三鹿集团也不例外。该原奶采购模式可以迅速扩大奶源产量,但缺点是企业无法直接、全面的控制奶农和奶站。而此次事件说明三鹿集团在采购环节的风险评估和质量控制措施已经形同虚设。

四、控制活动问题

建立重大风险的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是控制活动的特殊措施。2007年12月,三鹿集团就已经接到患儿家属投诉,进入2008年后,一些媒体开始进行不点名报道。此时,三鹿集团采取了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能瞒就瞒的处理方式,最终导致事态恶化。说明三鹿集团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是失灵的。

五、信息与沟通问题

2007年12月以来,三鹿集团陆续接到消费者关于婴幼儿食用三鹿牌奶粉出现疾患的投诉。经企业检验,2008年6月份已发现奶粉中非蛋白氮含量异常,后确定其产品中含有三聚氰胺。但直到8月2日,三鹿集团才向石家庄市政府做了报告。在2007年12月至2008年8月2日的8个月中,三鹿集团未向石家庄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也未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

在整个事件中,三鹿集团在信息与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并不是积极主动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相关信息,尤其是没有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告情况,没有积极主动地向社会披露信息以承担责任、召回问题产品。

六、内部监督问题

三鹿集团的原奶采购模式是“奶农—奶站—乳企”,散户奶农的牛奶通过奶站最终被集中运送到三鹿集团的各家工厂。三鹿集团在养殖区建立技术服务站,派出驻站员,监督检查饲养环境、挤奶设施卫生、挤奶工艺程序的落实。然而,三鹿集团的驻站员监督检查,未能落实到位,也缺乏内部控制的专门监督机构对驻站员的工作进行日常监督,导致在原奶进入三鹿集团的生产企业之前,缺乏对奶站经营者的有效监督。

三鹿毒奶粉事件发生的根源是三鹿集团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失。给我们的启示是:内部控制的缺失将会给企业和顾客带来十分可怕的灾难。我们应该以此为戒,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内部控制的设计并严格执行,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内部控制、产品质量与企业存亡——基于三鹿奶粉事件的反思 [期刊论文]李若山,审计与理财2009

2.三鹿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J].财政监督,刘华 2009(8)

3.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内部环境建设[期刊论文]刘孟斌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9

作者简介:

从内部控制角度谈医院管理 第7篇

(一) 单位层面

医院主要负责人多数是医疗方面的专家, 对内部控制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 有的医院负责人简单地将财政部门的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 认为有了部门预算就无所谓内部控制体系了;有的医院虽然建立了一套内部控制制度, 但也是按照上级行政要求来的, 虽然设有一套内部控制机制, 但是由于执行力缺乏, 内部控制形同虚设。而且内审部门还被有些医院采用, 未能将内部审计部门有效地独立出来, 而是将其作为财务部门的一个分支机构, 未将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树立起来, 这就造成了内部审计难以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监督工作。而且医院的内审人员是医院其他岗位的人员转换过去的, 专业素养较为低下, 这也是内部审计制度不能有效实行的制约因素。

(二) 业务层面

1. 预算管理和编制工作不完善

医院是通过对其职能及工作任务等的年度收支计划来对医院财务预算管理的财务活动进行安排的。目前, 大部分医院忽视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往往将预算管理工作纳入到财务部门, 将预算控制及编制工作归入到财务部门的工作责任当中, 由其独立完成, 这样做的结果是财务部门所进行的预算和控制工作缺乏科学性, 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也未能够得到其他部门的辅助, 财务部门无法有效地执行预算编制。

2. 收支管理不到位

在收入管理上, 医疗业务收入是医院的主要业务收入。目前, 有些医院因为信息化程度不高, 漏收现象较多;有的医院因为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 完成医疗服务后不能及时确认收入, 表现之一就是在组织大规模的社会体检时, 往往只是先做统计, 在资金未收回时不确认收入。在支出管理上, 支出报销的流程设计不合理, 存在任意扩大开支标准和范围, 对报销单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审核不严等问题, 导致有虚假支出存在;支出手续签字不全, 有些单位出纳因为是领导拿来的支出票据, 不问票据来源和真实性, 也不执行联签制度, 就直接报销了, 致使财务监督与控制流于形式。

3. 建设项目管理存在漏洞

近年来, 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医院的基础建设投入较多, 但医院在具体操作中, 违规招标、超预算建设、挪用建设项目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贪污、舞弊提供了违法平台。有些医院, 基建账目不在医院大账中反映, 就是新医院制度执行以来, 还有医院未将基建账合并到大账;有些医院, 基建结束后, 即使资产已交付使用, 但会计账面因为相关手续不全, 仍未将资产入账, 使实际资产和账面数严重不符。

二、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一) 合理划分权责并设立组织机构

医院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来保证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将职位的层次以及协调合作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划分, 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通过经费管理体制和财务业务流程与内部控制的相互结合来有效地对其权限进行划分, 这样能大大提高内部控制的工作效率和分工的合理性, 而且还能加大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构建组织结构有三个原则需要坚持:公开原则是首要, 要公开医院的组织结构与业务情况, 要让员工都了解医院的组织结构的职责, 确保内部控制运行方向正确;牵制原则是基础, 医院需要将不相容的岗位进行全面地分离;效能原则是必要, 在医院的运行过程当中, 要确保内部控制的结果具有真实性, 还要保证内部控制的效率。

(二) 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医院内部的分工明确, 并且还能够合理地对医院财务进行管理, 使医院的资产免受损害。医院的负责人要起到带头作用, 带领各部门人员对医院的内部控制进行全面的建设, 这样才能保证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落实。

(三) 加强收支管理, 建立授权审批制度

医院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建立信息化系统时, 要把内部控制的相关理念贯彻其中, 防止使用人员利用信息系统的缺陷舞弊;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 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加强票据管理, 明确专人管理票据, 建立票据缴销审核制度;建立健全收费处退费管理制度, 防止收费人员利用退款贪污舞弊, 各项退费必须提供交费凭据及相关证明, 核对原始凭证及原始记录, 经相关人员审批、签注退款理由后, 交相关人员办理退款手续, 并做好相关凭证的保存和归档工作。医院要建立授权批准制度, 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 必须经过规定的授权批准。建立”三重一大”制度, 通过集体表决的决策来决定重大事项的处理方式, 并且要严厉惩治单独决策或者私自改变集体决策的行为。在款项支付授权批准制度中, 对于不超出规定的费用, 需要得到分管院长以及财务科长审批签字才能使用;而对于超出规定的费用, 需要得到院长本人的签字方可;由集体讨论得到的意见来决定大额基金的使用。在物资采购授权批准制度中, 需集体商议来决定对重要项目的采购决策;而购置较为大型的医疗设备时, 还要对设备供应商进行实地的考察, 必要时还可以采取竞标的方式来保证医院的利益;对卫生材料及其他用品的采购活动, 需求由各科室做计划并且上报批准后, 才能予以采购。

(四) 岗位分离, 职责明确,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

医院在建设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时, 需要将不同岗位的职责进行分离, 防止职责交叉的现象, 并且加强不同岗位和职责之间的监督作用, 使之相互制约。例如, 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档案、保管、收入、费用以及债务登记等;审批人员不能参与记账工作;必须要由多人来对银行的印鉴进行保管等, 而且还要进行定期轮岗工作的建设。这样可通过岗位轮换发现工作当中的问题, 既有利于问题的披露, 又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为了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 必须建立科学、严密的医院财务内控体系, 并且医院还要通过会计岗位责任制来加强会计监督。按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 而且明确规定计算机财务管理的运用和控制方法。

(五) 设立独立并且完善的内部审计部门, 使其能够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由于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 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医院的内部审计部门应是在医院最高领导负责下的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只有把内部审计机构置于最高决定权的领导之下, 才能显示其独立性,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选用业务水平高的同志任职审计部门, 加大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 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圆满实施。定期结合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实施情况, 开展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评价, 编写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提出建议。内部控制评价要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客观性原则, 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全面建立、是否符合基本原则、是否符合单位情况、是否得到遵循、重要事项是否实行集体决策和联签制度、各个环节是否紧密协作、各项控制措施是否相互配套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总之, 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有效实施, 及时监督, 及时评价, 纠正偏差, 才能使医院管理跟上医院发展的步伐, 才能实现医院的发展目标。

摘要: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 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医院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 医院普遍缺少行之有效、高效率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文章从单位和业务两个层面阐述了目前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希望能为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出一份力。

关键词:医院管理,内部控制,财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袁新春.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会计之友 (上旬刊) , 2009 (05) .

[2]刘敬华.浅议建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12 (02) .

内部控制角度 第8篇

2012年3月20日, 随着核心官商的过堂, 齐鲁银行“12.6”特大伪造金融票据案方得显山露水。经媒体曝光, 某行即齐鲁银行, 刘某某全名刘济源, 是活跃在济南金融界的资金掮客。刘济源先是揽储将国企资金揽至齐鲁银行作为定期存款, 将该存单抵押贷款, 即所谓的“第三方存单抵押贷款”, 贷款获得的现金再去存款, 循环往复。刘将贷来的款项拿去投资, 涉案企业获得10%-15%的补偿金, 企业领导则获得约1%的好处费, 同期银行得以做大存贷款规模, 三方相得益彰。初始入库的存单可能真实, 后经出库再入库的存单就有很大水分, 他与齐鲁银行业务经理傅人永勾结开具了假存单。一开始刘济源的投资得心应手, 从银行套取的贷款往往都能如期归还, 如此这般拆东墙补西墙, 数年未被发现。但一旦其资金链陷入紧张, 在定期存款到期、后续资金未跟上时, 刘济源不得不四处协调展期, 勉力维持。2010年12月6日, 齐鲁银行在受理业务过程中发现一存款单位所持“存款证实书”系伪造之后报警, 这个骗局终于败露。此案涉案金额的高达60亿。

二、齐鲁银行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 内部环境问题。

银行的企业文化必然包含内部控制文化因为内部控制文化是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保证。齐鲁银行“12 6”特大伪造金融票据案件折射出齐鲁银行在内部控制文化建设方面的重大缺失。内部控制表面上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实际上是违法行为的“绊脚石”。

2. 风险评估问题。

银行的风险评估应该是内部控制环节中最重要的活动。根据现有资料分析, 刘济源一开始的存单可能是真的, 逐渐地胆子越做越大, 开始说服傅人永开具虚假存单, 并用假存单贷来的现金再去存款, 如此循环套出银行的钱。由此可见, 风险评估在齐鲁银行形同虚设, 起不到任何实质作用。

3. 控制活动问题。

令人震惊的是齐鲁银行的工作人员竟然不能识别自家的假存单。第三方用存款企业的存单办理质押贷款, 企业的定额存单需要质押在银行。企业印鉴可以作假, 但银行存单造假的可能性很低, 因为银行面对自家的存单, 一定具有很强的辨别能力。然而直到2010年12月6日, 某柜员才发现“存款证实书”系伪造, 而此前刘济源已骗贷近60亿。

4. 信息与沟通问题。

在2010年4月, 由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齐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度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就显示, 齐鲁银行的第三方存款质押业务存在借款人营业收入与贷款规模不匹配、存款质押合法性等诸多问题, 但遗憾的是, 这一提醒当时并没有引起当事银行和监管层的注意。

5. 内部监督问题。

据齐鲁银行的年报材料, 2009年, 在信贷管理流程上, 齐鲁银行认为自己进一步规范了贷前调查, 提高了审查审批效率, 强化了贷后管理。然而根据本文上述分析, 齐鲁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诸多缺陷, 这种评价显然不客观, 这也就不难解释齐鲁银行在不断吹嘘自己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的同时爆发骗贷大案。

三、对齐鲁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议

1. 营造内部环境, 建设内控文化。

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 内部控制应该是悬在银行业从业人员头上的一把利剑, 应该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内控文化的重要性正体现于此, 因为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建设好内部控制文化将从根源上解决诸多内部控制风险问题, 而缺失内部控制文化, 银行内部一旦出现问题, 毫无疑问将如星火燎原之势不断蔓延。

2. 重视风险评估, 防范金融风险。

风险评估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关卡, 其重要性犹如人体的免疫系统。2012年6月, 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第十二次会议暨城市商业银行监管工作座谈会上, 中国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尚福林讲话要求, 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对金融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报告、早处置。

3. 落实控制活动, 化解金融风险。

齐鲁银行内部控制若干基本规章制度在某些地方还存在盲点,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 部分制度的针对性较差, 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实施。有些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只是发文件不抓落实。齐鲁银行在推动自身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内控建设, 提高执行力。

4. 积极利用信息, 保证沟通顺畅。

齐鲁银行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并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 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建立反舞弊机制, 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 保证对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等一系列程序的顺畅运行。

5. 健全内部监督, 防止内控缺陷。

强有力的监督评价机制是确保内控缺陷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持续改正的关键。内部审计则是内控监督评价机制中的核心。经历了此次事件之后, 齐鲁银行应该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落实经营责任, 在监督过程中发现了内控缺陷要立即提出整改方案, 及时出具内控自我评价报告。

参考文献

[1]洪磊, 涂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问题的思考[J]特区经济, 2012 (5) .

[2]张庆.“齐鲁银行事件”对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J]财会月刊, 2011 (4) .

[3]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 2008 (3) .

[4]吴水澎, 陈汉文, 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 2005 (5) .

管理控制综述——预算角度 第9篇

一、预算与组织战略

Koninklijke (1968) 从预算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进行研究。认为预算和管理控制平衡密切相关。其中投入要素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参与度和预算控制执行的标准影响作用最大。而预算通过减少浪费、加强协作、改善管理、资本预算等方式来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目标。

在管理会计研究中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是预算参与通过一种正方向的激励将提高管理业绩 (如Argyris (1952) , Becker和Green (1962) , Shillinglaw和Meyer (1983) , Moriarty和Allen (1984) Peter Brownell and Morris Mc Innes (1986) ) 。Peter Brownell and Morris Mc Innes (1986) 力图通过实证来验证前人的研究结论, 通过预期模型检验预算参与度和激励之间的关系, 把预算参与度作为激励的一个变量进行考核, 但是却没有与理论相一致的结论。理论认为, 预算参与会带来正的激励效果, 而实证分析结论并没有发现预算参与与激励之间存在正的效应。尽管预算和管理业绩高度正相关。对此作者用Schiff和Lewin (1970) 的理论来给予解释。Schiff和Lewin (1970) 认为, 如果管理者相信奖励取决于预算的执行是否达到预期, 则管理者在制定预算时会最大考虑自身利益, 从而制定一种宽松的预算。这种说法也通过了一些实证检验 (Lowe和Shaw (1968) , Onsi (1973) 和Collins (1978) ) 。

William Earle Klay (1987) 则分析了预算激励和代理理论之间的关系。这种分析是基于代理理论的因果假设, 即业绩好得到激励业绩更好的这种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关注公平和业绩考核的计量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 预算的有效性取决于信息的真实性, 因此较少代理成本中的信息不对称对改善预算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最终他分析得出预算能够通过减少代理问题达到加强企业管理的作用。

Ronen和Livingstone在1975年提出了预算行为的预期理论。Howard O.Rockness (1977) 对预算行为的预期理论 (1) 进行了修正, 把多目标、多个产出水平都包括在模型的变量之内, 使模型更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研究发现通过减少不确定性使正式反馈 (formal feedback) 有效, 从而使预算发挥激励作用。

Mark K.Hirs (1987) 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的预算目标和任务不确定下的业绩实现问题。他在文中假设具体的预算目标取决于任务的不确定性程度。在确定性的任务条件下, 设计预算目标的效果要好 (即不确定性越高, 预算目标对于业绩实现发挥的作用越小) 。从更加广泛地意义上讲, Mark K.Hirs其实研究了预算控制系统对于企业业绩实现的影响。只不过是更加强调任务的确定性程度对预算约束发挥作用大小的影响。

Gloria A.Grizzle and Carole D.Pettijohn (2002) 提出在清晰的沟通条件、便利的预算和会计惯例下, 采用System-dynamics模型将增加改革成功的可能性。模型也关注了预算制定和执行之间的差异以及预算资源的分配对是否达到绩效标准的奖惩。

二、预算与组织结构

Simons (1995) 指出当代公司面临的一个共同的困境是如何协调组织战略和预算目标之间的关系?William J, Bruns, Jr.andJohnH.waterhouse (1975) 年通过研究得出与行为相关的预算与组织结构的集权、分权和组织结构相关, 作者着眼于研究预算控制和组织结构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正式组织重视预算控制而非正式组织更加注重领导的灵活性, 非正式组织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把预算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是随着组织规模等因素的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进而影响预算控制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对预算和组织结构之间关系的关注, 人们开始把目光放到组织内部要素与预算之间的关系的探讨上。PeterBrownell (1985) 就在文章中考虑了组织中的研发支出和市场营销与预算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某电子公司研发部门和营销部门的实证分析, 得出预算在研发支出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第二大假设市场营销相比研发支出而言更加依赖于会计信息质量却没有得到验证。

Kenneth A.Merchant (1981) 分析了公司规模、多样性和非集权化对预算控制系统设计的影响, 并进一步分析了预算设计与组织绩效和管理层激励的关系。研究发现, 规模大的、正式的公司有更加正式的管理制度。在所有样本公司中, 尽管预算过程都被管理者接受, 但是只有在规模大的公司中预算才与业绩正相关。

Dilip Mookherjee and Stefan Reichelstein (1992) 研究了预算和等级结构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等级结构中发挥预算的作用呢?如果采用责任会计系统来运行, 等级结构能够起到激励作用, Dilip Mookherjee and Stefan Reichelstein在代理理论的基础上修改了前人的模型, 在模型中, 下级预算由上级决定而不是由下级参与预算从而制定自己的预算目标。并且假定预算和业绩衡量之间是线性相关的。代理人通过报告其部门的成本来参与到预算过程中, 如果成本超过预算, 该部门将被淘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不合理的”预算目标。最终他们证明了在等级结构中, 如果下级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则为下级代理预算能够实施。Simon (1991, 1994, 1995) 则提出高层管理者通过信任系统 (beliefs systems) 和相互控制系统 (interactive control and support managers) 来影响和支持管理层的战略行为。同时预算控制职能的发挥通过责任会计得以实施。因此中层管理者必须权衡传统的预算控制和变化的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结构发挥什么样的作用?Natalie Frow (2005) 发现, 组织结构对预算控制有很大的作用, 不同的组织结构在实现预算目标时的控制不同。而这又依赖于企业内部的员工自控能力。而在现代的环境下, 合作和互相依赖变得很重要, 因此, 这就要求要在组织中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必须在组织结构上有足够的创新和灵活性。

Michael S.H.Shih (1998) 对预算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他认为, 企业业绩的实现依赖于其下面的部门业绩的实现程度, 在保障下级目标实现的基础上, 公司的业绩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推行一种预算制度能够解决企业层层目标的实现。

Zilla Sinuany-Stern (1993) 分析了多目标下的网络最优预算模型。作者认为, 在预算中存在两类, 一类是资本预算, 一类是经营预算。而大多数的预算模型都是与资本预算相关而忽视了经营预算的作用。经营预算具体又可以分为盈利领域和非盈利领域的预算。本文改进了以前仅仅关注资本预算的缺陷, 转而考虑存在多层级系统中采用网络最优模型 (NOM:network optimization model) 来分配预算。这种模型具有足够的灵活性, 既适用于盈利组织又适用于非盈利组织, 也适用于多层级系统下的预算分配。

Divesh S.Sharma (2002) 以106家宾馆为例研究了影响预算控制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环境的不确定性、规模和组织结构。

三、预算与企业文化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 Peter Brownell and Kenneth A.Merchant (1990) 研究了产品标准化和制造过程自动化对预算和绩效的影响。他们从预算参与 (budgetary participation) 、预算目标和部门绩效考察了这两个方面的影响, 最终发现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时通过预算能够提高部门绩效, 反之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时, 预算对提升部门绩效的作用不明显。

Susumu Ueno and Uma Sekaran (1992)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文化对于预算控制的影响。经分析美国和日本的调查问卷发现, 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角度能够解释美国和日本预算方面的差异。相对于日本公司而言, 美国企业更广泛的使用交流和合作, 预算更加松弛, 更喜欢长期业绩评价。

Peter Brownell (1983) 在文章中回顾了预算控制的相关文献。Argyris (1952) 指出控制系统的失效是由于信息造成的而不是控制系统的技术原因。随后学者开始关注这个研究领域, 并出现了例外管理制度。只有例外因素 (包括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才引起管理者注意, 因此例外管理是影响管理层的精力分配。但是Bittel (1964) 指出:“只有不利因素才值得管理层注意, 有利因素的出现证明一切良好, 无须管理”。Ronen和Livingstone (1975) 则指出, 在例外管理下“相对于不利偏差而言, 在出现有利偏差时纠错行为往往不会实施。”Birnberg和Nath (1967) 则指出, 例外报告制度强调惩罚而非奖励。这种说法加强了下级的紧张程度。Porter和Zannetos (1978) 称此种现象为“失败时担任全部责任, 而成功时享受部分信用” (full blame for failures and less than full credit for successes) Itami (1975) , 则为管理层的这种差别提供了证据。指出管理层故意利用奖惩之间的不同比率来使下级服从企业目标。同时他指出, “在许多预算控制系统中,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做法。”Baiman和Demski (1980) 研究得出相似的结论。即不利因素的变化在实践中经常被关注。基于以上理论Peter Brownell假设MBE会导致不利的个人行为。起到负的激励作用, 但是通过预算的实施能够约束个人行为, 从而减轻MBE产生的负的激励作用。Peter Brownell通过预期模型进行假设验证, 遗憾的是他的实证结果并不支持他的假设。

四、预算与人力资源

Argyris (1952) , Becker和Green (1962) 研究发现预算参与对实现预算目标有正的作用。之后人们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证验证研究。De Costerand Fertakis (1968) , Foran and De Coster (1974) , Hopwood (1974) , Swieringaand Moncur (1972 and 1975) 做了预算控制和人相互关系变量之间的研究。Murray (1990) 总结了以往的预算参与和激励之间的研究, 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Merchant (1981) 发现激励和参与之间是正相关的, 而Brownell和Mclnnes (1986) 却没有发现这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因此Brownell和Mclnnes提议应该研究由预算参与带来的业绩利益而不是集中在预算参与的激励作用上。之后人们逐渐转移研究的视角, 更多的开始关注预算参与的认知影响因素 (cognitive factors) 。通过提供适当的激励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而预算参与能够改变人的行为。Chenhall和Brownell (1988) 发现预算参与能够降低角色的模糊定位, 从而改善业绩。Mia (1988) 发现预算参与能够降低工作难度从而改善业绩。Veronique Frucot and Winston T.Shearon (1991) 研究了不同文化差异下预算参与对管理业绩的影响, 认为不同的文化差异和认知差异会带来预算参与不同的激励影响。高水平的管理者往往能够通过预算参与提高绩效, 进而带来更多的工作满意度。Leslie Kren (1992) 研究发现预算参与并不直接影响业绩。而是通过工作信息相关 (JRI) 来影响业绩。此外宽松的工作环境也有利于发挥预算参与与业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D.Gerald Searfoss and Robert M.Monczka (1973) 认为, 假设预算目标代表了企业的目标, 则预算执行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计划职能。在多变量环境下既定的预算就发挥调节实际业绩和预期业绩之间的差异的作用。同时为管理层进行业绩评价提供依据。由于预算目标和企业目标一致, 因此管理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会尽量减少偏差达到预算目标。如何减少执行偏差呢?作者通过研究发现预算参与和努力实现预算目标能够导向企业目标, 研究表明预算参与度也和组织水平相关。Peter Brownell (1982) 则研究了预算参与程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自控能力较好 (internal) 的人在高度参与预算过程后会带来高度的工作满意度, 而自控能力较差 (exteral) 的人在低参与度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很高的工作满意度。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设计不同的管理控制方法。Antle和Eppen (1985) 发现预算参与会导致预算松弛, 而在这之前的1964年Williamson得出结论下级经理层会努力影响预算过程从而获得预算松弛。Merchant (1985) 、Lukka (1988) 和Young (1985) 把预算松弛都描述为容易达成的预算目标。Schiff和Lewin (1970) 则把预算松弛描述为通过低估收入高估成本构建宽松的预算目标。究竟预算参与会不会导致预算松弛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Lukka (1988) 认为, 高度的预算参与程度会直接导致宽松的预算。而Cammann (1976) , Merchant (1985a) 和Onsi (1973) 则提供了证据证明预算参与有可能会减轻预算松弛。预算参与是如何影响预算松弛的呢?Alan S.Dunk (1993) 认为, 预算参与通过两个变量来影响预算松弛。一是预算在评估下级业绩中的作用, 二是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参与度高、信息不对称、预算评价标准高时, 预算松弛通常认为也是比较高的。但在高度信息不对称和强调预算时, 高的预算松弛并不能说明是由于高预算参与度引起的。相反, 高的预算参与往往会降低预算松弛度。Michael P.Licata, Robert H.Strawserand Robert B.Welker (1986) 在Brownell的研究基础上, 检验了预算参与度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 在假设内部管理者比外部管理者更偏好让下级参与预算的前提下, 预算参与不仅仅影响下级, 在接受下级的投入时 (inputs of subordinates) 也会对上级有所影响。Joseph G.Fisher等 (2002) 研究了实施两种不同的措施是否会降低预算松弛或者说当组织运用预算作为业绩评估标准时是否会增加下级的业绩 (措施一:依据预算分配稀缺资源;措施二:为同级的工作人员提供信息) 。研究表明, 在资源分配和业绩评估中使用预算不仅可以消除预算松弛, 而且可以增加下级的努力水平和提高绩效。进一步研究发现提供下级预算和业绩信息的企业内部报告系统能够减轻预算松弛。但是前提是上级不把预算作为分配资源的标准。这就强调了预算的控制作用。可见, 在预算与企业员工关系中更多的强调预算制定和执行中员工的参与度的问题, 而预算参与度的研究对改进实务中的预算流程会有很大帮助。今后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预算制定和执行的问题, 以期能够实现预算目标。

五、总结

本文对预算从管理控制环境要素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分类, 通过回顾现有文献发现人们把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预算的制定和执行上, 这表现在研究预算参与和预算的激励作用。而如何把预算的激励作用和业绩评价相结合的研究还没有大量出现。因此, 我认为, 应该把预算的激励考核和企业管理层业绩评价系统相结合, 以减少代理成本, 实现企业目标。

文章在回顾文献时存在很多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一是参考文献绝大部分为JSTOR数据库中的资料。在搜集文献时以“预算”作为检索, 这样肯定遗漏了以预算作为研究内容但是标题中并未出现预算的文章。二是在阅读参考文献的过程中对文章主要内容和观点不能细致把握, 所以有时会在表述上有所偏差。三是文章没有对资本预算和预算方法的内容给予阐述。

参考文献

[1]Koninklijke Wan Gorcum&Comp.N.V.Assen.The game of the budget control, 1968.

[2]Hofstede, 1978, Hofstede provided an early survey of the behavioural approach to budgetary control, later also noting (1978) ””the poverty of (the then) management control philosophy.

[3]WilliamJ, Bruns, Jr.andJohnH.waterhouse.budgetary control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Vol.13, No.2 (Autumn, 1975) , pp.177-203.

[4]William Earle Klay, Management through Budgetary Incentives, Public Productivity Review, Vol.10, No.3 (Spring, 1987) , pp.59-71.

[5]Peter Brownell, A Field Study Examination of Budgetary Participation and Locus of Control, TheAccountingReview, Vol.57, No.4 (Oct., 1982) , pp.766-777.

[6]Howard O.Rockness, Expectancy Theory in a Budgetary Setting:An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52, No.4 (Oct., 1977) , pp.893-903.

[7]Peter Brownell, Budgetary Systems and the Control of Functionally Differentiated Organizational Activiti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23, No.2 (Autumn, 1985) , pp.502-512.

[8]Joel S.Demski and Gerald A.Feltham, Economic Incentives in Budgetary Control Systems,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53, No.2 (Apr., 1978) , pp.336-359.

角度测量及其误差控制 第10篇

角度测量是测量的基本工作之一。在测量工作中, 有时候为了确定地面上点的位置, 这就需要测量测量竖直角和水平角。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 水平线与视线之间的夹角即为竖直角, 通常用字母a表示。水平角指的是地面上两条相交的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 一般用字母β表示。这些角度值在理论上可以达到非常精确, 但是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 从而导致测量结果不理想。因此, 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将测量误差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是十分必要的。

1 角度测量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角度测量最主要的仪器是经纬仪, 它既可以测量竖直角和水平角, 也可进行高程测量和距离测量。按测角精度的不同, 经纬仪可以分成DJ6、DJ2、DJ1和DJ07等系列。

在进行竖直角的测量时, 需要在经纬仪的横轴一端放置一个竖直刻度盘, 利用望远镜瞄准目标读取竖盘读数, 便可计算得出竖直角。进行水平角的测量时, 可以采用方向观测法或是测回法。方向观测法适用于当对某一个测站点上需要测量的方向数大于2的情况。测回法则适用于测量两个不同方向之间的水平角。

2 角度测量的误差分析

2.1 测量误差的分类测量误差按照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粗差、偶然误差三类。

(1)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指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 对某一具体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 观测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在符号和数值上均相同, 或呈现一定规律的变化趋势。 (2) 粗差。观测中由于观测者的疏忽大意或是仪器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差错叫粗差。粗差的存在将使得观测结果与真实值偏离很大。常见的差错如:瞄错目标、读数错误、记录错误、计算错误等。虽然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但一旦发现, 必须及时的更正或重新测量。 (3) 偶然误差。偶然误差是指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 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 产生的误差在符号上和数值上均不相同, 而且从表面上看也没有任何的规律性。个别偶然误差虽然没有规律, 但对比分析大量的偶然误差便可发现统计规律。

2.2 角度测量误差的来源角度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有观测误差、仪器误差和外界条件的影响。

2.2.1 观测误差。

观测误差的产生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仪器对中误差。在角度测量过程中, 如果经纬仪的对中存在一定的误差, 将会使得测站点与仪器中心不在同一条铅垂线上, 从而造成误差。 (2) 目标偏心误差。目标偏心误差的产生是由于地面上的标志中心与照准点上所竖直的测钎、标杆等不在同一铅垂线上造成的。 (3) 整平误差。该误差的产生原因是由于数轴不垂直。并且其对观测角的影响是随着目标点高差的增加而增大的。 (4) 照准误差。照准误差是指人眼通过望远镜瞄准目标时产生的瞄准误差。其影响因素较多, 如:人眼的分辨能力、对光时的视差、望远镜的放大倍数、标志的形状和大小、观测目标的形式、十字丝的粗细、标志影像的颜色及亮度、透明度和大气温度等。仪器照准精度的衡量指标主要是望远镜的放大倍数和人眼的最小分辨视角。由于人眼的分辨视角一般为60”, 故照准误差约为2.1”左右。 (5) 仪器及人为因素造成的。由于观测者的感官鉴别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再加上观测者的工作态度和习惯、技术熟练程度等都会对观测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 与所采用的读数设备的精度也有很大关系。如:DJ6型经纬仪只能估读到6”, 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读数误差可能达到12”, 对测量结果影响很大。

2.2.2 仪器误差。

包括因仪器加工不完善造成的误差和仪器校正后存在的残余误差, 如: (1) 横轴误差。横轴误差的产生原因是由于支撑横轴的支架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 从而导致数轴与横轴不垂直。 (2) 视准轴误差。该误差是由于视准轴与横轴不垂直造成的。 (3) 数轴倾斜误差。该误差是由于数轴与水准管轴不垂直造成的, 同时水准管气泡不居中也会引起数轴倾斜误差。当产生数轴误差后, 会使得数轴与竖直方向不再重合, 而是存在一定的夹角, 这会导致横轴发生倾斜, 极易造成测角误差。 (4) 度盘偏心误差。度盘偏心误差是由于度盘加工精度不高或是安装不到位, 使得水平度盘的中心与照准部的旋转中心不重合而造成的。 (5) 水平度盘刻划不均匀引起的误差。该误差一般较小,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仪器加工不完善。

2.2.3 外界条件的影响。

因为角度观测通常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例如:风力、日晒、土质情况和湿度等会对气泡居中及仪器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大气折光和热辐射会影响目标瞄准, 地面反射热的影响会使得物象跳动、不稳定, 大雾、光线的强弱等会降低照准精度等。归结来看, 这些因素的变化最终会影响测角精度, 从而导致测角误差的产生。

3 误差的控制及消减方法

由于实验方法难以确保很完善, 加上实验仪器灵敏度和分辨能力的局限性, 以及周围环境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 在观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尽可能地加以改正、抵消或削弱误差的影响, 使得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 从而提高测量精度和质量。

3.1 观测误差的控制及消减方法对于仪器对中误差, 由于该误

差不能通过观测的方法加以消除, 因而在进行水平角的观测过程中, 特别是当目标点距离测站点较近的时候, 一定要严格的对中。为了降低目标偏心误差的影响, 在进行水平角的观测时, 应始终保持标杆处于竖直, 并尽量的瞄准标杆底部。整平误差不能采用计算和观测的方法加以消除。在进行观测时, 尤其是每次读数之前, 应特别注意仪器的整平, 确保指标水准管气泡的居中。减弱读数误差的方法是在观测过程中要做到细心、认真, 尽可能精确的照准目标。

3.2 仪器误差的控制及消减方法对于横轴误差、视准轴误差和度盘偏心误差, 可采用盘左、盘右取平均值的方法加以消除。

对于数轴倾斜误差, 由于该误差随着望远镜瞄准方向的变化而变化, 因而不能采用盘左或盘右取平均值的方法加以消除。为了消除该误差的影响, 在进行测量之前, 应严格检验仪器是否正常。在观测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始终保持照准部水准管气泡居中, 并仔细的整平仪器。对于因水平度盘刻划不均匀造成的误差, 可利用复测扳手或是度盘变换手轮, 在各测回间变换水平刻度盘的位置, 从而减小该误差的影响, 提高测角精度。

3.3 外界条件影响造成的误差的控制及消减方法外界条件对

角度观测的影响相对比较复杂, 因此, 要消减其影响, 只能尽量的避开对测量不利的因素, 尽可能的选择有利的天气和观测时间段, 使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降低到最小。

4 结束语

角度测量作为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实际应用中也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测角误差。虽然无法彻底的消除误差的影响, 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尽可能的消减误差, 使测量值与真实值更接近, 从而提高测量的精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陆付民, 李利.工程测量[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浦昭邦, 陶卫, 张琢.角度测量的光学方法[J].光学技术.2002 (2) .

从战略角度来思考采购成本控制 第11篇

当前餐饮企业在采购成本控制方面,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①满足需求原则保证采购能够满足日常消耗。②适度库存原则:保证酒店的持续产出。③最低价格原则: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购买材料。④利润最大原则: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更高的收入。⑤风险最低原则尽可能减少因意外情况带来的损失。

而在实际采购过程中 餐饮企业却往往因为重视了价格因素,却忽略了很多其他的重要方面,如:为求低价而直接从个体市场引进,原料质量却得不到保证,采购价格弹性过大给监督管理带来困难,以次充优,掺杂弄假,包冰少称等系列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菜品品质,从而延伸到餐饮品牌的动摇。

那么,综合餐饮企业战略规划层面考量,在采购成本管理和控制方面,我们该从何入手呢?

1、提高重点精品菜式的打造能力。

任何一家餐饮企业,从自身长远发展而言,都需根据餐饮企业自身定位和客户需求,确定自身赖以长期发展和口碑打造的核心菜式,遵循“20/80原则”,精选若干款精品菜式进行重点管理和推广。只有这些重点菜式得到顾客的认可销售量有效提升,形成规模效应,才能更好地从采购源头进行成本控制,因此,重点精品菜式打造能力的提高则显得尤为重要。

从源头采购环节的原材料品质,到菜式制作过程中的新品研发和创新,再到营销过程中的价格管理,促销活动、人员绩效考核等方面,任一方面都是重点菜式的打造和推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餐饮企业只有将管理聚焦于这些重点精品菜式的研发、成本控制厨房效率及推广,才能真正实现战略规划发展的基础,而其中最重要的,必将是这些重点菜式的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而实现采购成本控制的关键,则是选择专业的、形成规模的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合作。众所周知,原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很关键,好的供应商在原材料的质量保证、货源保障,物流运输,服务能力、价格稳定方面都有着优质保障。餐饮企业与专业的原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能得到优质的原材料采购及系列服务,更能获得强强联合之后的品牌效应,为餐饮企业实行战略发展规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屏弃繁冗的原材料采购环节,提倡操作从简。

采购环节的繁冗会给餐饮企业的战略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我们都知道,餐饮企业形成统一的规模采购,才能在采购成本上形成最好的控制能力。零散采购不论是从原材料品质、采购过程繁冗,还是在价格稽核综合管理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和空当,极不利于餐饮企业的长远发展。

从公司治理角度谈内部控制的建设 第12篇

公司治理研究的着眼点是公司权利安排和利益分配的问题, 它的目的是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害相关者的利益, 是关于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的机制。公司治理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治理即通常所说的法人治理, 外部治理一般是指证券市场、经理市场以及银行、机构投资投资者对企业行为的监督。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形成和推行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来保护资产的安全性、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和完成既定的管理方针。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发挥功能的基础, 是内部控制中重要的控制环境因素;内部控制的是否完整, 关系到公司是否完成其受托责任, 是否实现其管理目标, 是否提高其运行效率。

1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使股东大会流于形式

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往往会使公司无法从全体股东的利益出发, 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在股权集中型上市公司, 第一股东在管理层的决策施加重要影响的同时, 也制约着管理层的行为, 同时, 大股东掠夺小股东的可能性上升, 持股比例成为影响大股东掠夺激励的一个变量 (Shleifer and vis hny, 1986, 1997) 。但是, 当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 其利益与公司利益一致性就越高, 这样, 其实施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 因为大股东从虚假信息披露中获取短期利益的同时, 该行为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削弱公司的未来获利能力。在我国, 由于长期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导致我国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单一, 目前国有独资或国有资本绝对控股的企业占大多数。中小股东由于无力负担参与成本, 往往不出席股东大会, 股东大会走过场、形式化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情况下, 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只能使管理者完成部分大股东的受托责任, 不能公平、公正地完成所有股东的受托责任。

1.2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许多公司制企业采取董事会与经理层合二为一的做法, 即董事会也是公司的经理层, 甚至一些公司的董事长还同时兼任总经理, 很容易滋生“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企业会计行为以管理当局的利益为核心, 甚至成为管理当局直接操纵以实现其意图的工具。尽管我国上市公司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 但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独立董事作为中小股东利益的代理人, 本应由中小股东提名选聘, 但实际上却是由大股东一手包办, 致使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隐性关联交易, 直接削弱了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因此独立董事在参与公司事务中往往难于坚持自己的立场。

1.3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相对较少

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公司治理, 其持股比例与公司治理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公司治理水平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 (高雷2008)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低是资本市场发育完全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资本市场竞争的实质是通过公司并购, 争夺公司控制权, 进而减少低效率企业, 提高社会财富。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信息不对称及个人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 出于降低交易费用考虑, 通过利益谈判并外化成固定的制度安排, 是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在规模上的优势, 降低单个投资者的交易费用, 通过提高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 来维护散户在上市公司的权益。在我国, 机构投资者规模小, 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尚未达到一定规模。而且, 我国机构投资机构不太规范, 经营不太合理, 投资随意性较大, 不能真正维护小股东的利益。

1.4 外部治理效率低下,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在于, 当投资者发现或预见公司出现经营问题时, 他们会通过“用脚股票”方式影响股价, 从而增加公司被收购的可能性。然而, 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不能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作用。首先, 我国的股票市场定位存在问题, 存在着试图通过国有企业上市达到“圈钱”而脱困的思路, 而不是把它当作使有限的资源流向最有效率的企业的一种配置资源的渠道。其次, 在转轨过程中, 我国的经理市场和收购兼并市场还处于发展时期, 还没有形成职业经理人群体。这种情况弱化了外部产权主体的利益, 使管理层的会计造假在使自身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又不用承担太多的成本。

2 从公司治理角度谈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2.1 公司法人治理方面

2.1.1 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为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公司制企业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层这四个法定性机构为内部控制的建立、职责分工与制约提供了基本的组织框架, 这就需要企业在这一组织结构下设立满足企业监控需要的职能机构。为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必须明确这四个机构的责、权、利, 使之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因此, 首先, 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明晰业务单元的产权, 规范四个机构的委托代理关系, 积极探索新的监控方式, 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性。其次, 必须优化董事提名机制、董事会形成机制以及董事责任追究与免责机制, 使董事会可以真正独立行使权利和承担相应责任, 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规模和特点, 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价格委员会、报酬委员会等机构, 它们可以为董事会提供决策和监管所需要的精力和能力。再次, 引入独立监事制度, 它可以实现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制度的有机结合, 减少制度摩擦等问题, 提高监督的效率和效果。

2.1.2 将内部控制的范围从经营层面上升到治理层面

目前企业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 是一种管理型的内部控制。它的建立和实施, 是由公司的管理层组织和负责的, 对企业的决策系统影响力很小。它是由代理人设计和负责运行的, 充分体现的是代理人 (即管理层) 的意志与意图, 其结果是内部控制的结果须对管理者负责。根据委托代理关系, 这种内部控制完成委托人的委托目标将会大打折扣。为保证公司的合理运行, 保证代理人公平、公正地完成所有委托人的受托责任, 就必须构建治理型的内部控制制度。它的有关安排不仅注重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控制, 更重要的是将公司的治理层纳入控制范围, 使治理层在内部控制中成为责任主体, 负责对内部控制的制定和执行过程的监督。总之, 从公司治理角度考虑内部控制, 不仅可以清晰地把握内部控制, 也有利于发挥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2.1.3 完善企业人事政策

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虽然熟悉管理和控制流程, 熟悉关键的风险控制点和已有的管理制度, 很快地进入设计者的角色, 但内部控制实施人员对国际和国内先进管理和控制技术缺乏了解, 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认识不深, 不熟悉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标准, 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很难胜任。人作为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的主体, 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一个企业人力资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状况, 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忠诚、向心力和创造力, 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动力和活力所在。

2.1.4 加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必须营造现代公司治理文化, 牢固树立“股份公司是股东”的概念, 并把这一概念加以传扬, 重视包括小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的利益, 明确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股东大会, 核心机构是董事会。建立董事会主导型的公司治理文化, 既是公司制改革和公司深化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我国必须要经历的阶段。现代公司治理中, 股东大会、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相互制衡本身与西方“三权分立”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渊源, 而我国的一些文化则会淡化相互之间的利益制衡, 使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流于形式, 这与我构建的现代企业制度相悖。

2.2 公司外部治理方面

2.2.1 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

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 对企业特别是股份制公司的治理来说非常重要。首先, 可以融资和分散风险, 也可以通过及时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和监督经理人, 对经理人员提供一个相对的压力环境, 增强经营的效率。其次, 它使得代理权之争存在可能。如果董事会成员不能够完全履行其监督职责, 股东可以通过代理权之争更换董事。再次, 它也是完成内部控制从经营层面向治理层面转换, 构建治理型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 必须说明的是, 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 必须完善股票市场的健全程度, 执行良好的法律制度;股权必须足够分散, 必须加强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 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作用。

2.2.2 完善竞争性的经理市场

竞争性的经理市场使经理人员可以根据其岗位和条件的不同而自由的流动, 由市场决定经理人员的薪金水平。它为企业的所有者提供了一个广泛筛选、鉴别经理人员能力、水平、素质的空间, 另一方面, 为经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市场和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在这样的市场上, 经理人员是否被雇佣、提升或降职只能由他们的经营能力和业绩决定, 而不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行政命令决定。在这种情况下, 经理层受决策层的影响较小, 它对于保持经理层的独立性, 在内部控制的制定、实施方面较少地受到大股东的影响。

2.2.3 加强信息的充分披露, 加强外部的监督

首先, 充分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 可以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起到外在的推动作用。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 保证其有能力找出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保证注册会计师关于内部控制合理化的建议得到管理层的重视和采纳。其次, 充分利用媒体, 媒体的不仅可以使经理人和董事会得到荣誉, 也可以将某些控股股东掠夺行为以及股票操纵和内幕交易披露, 这样, 可以削弱他们利用权利谋私舞弊的动机, 使其自觉遵守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相关规范。

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 是内部控制制度推行的首要前提, 在我国, 由于体制和经营机制方面等原因, 造成公司治理问题极为突出。所以,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 是内部控制的关键所在, 是为了具体的控制制度来服务的。在研究内部控制问题, 推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必须首先加强公司的内部治理效率, 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环境, 关注公司治理的效果, 只有这样, 才能使内部控制的建设事半功倍。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成为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课题, 本文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结合, 力图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 提出改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周宁, 王金玲.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特征[J].企业研究.2004 (3) .

[2]张春颖, 朱小华.财务欺诈现象及其成因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 2005 (4)

[3]张连起.内部控制建设十大“组合元素”辨析[J].财务与会计.2006 (17) .

[4] (美) 斯密德著, 刘璨, 吴水荣译.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岳上植, 汤洪亮, 论会计诚信治理体系建设[J].会计研究.2006 (.6) .

内部控制角度范文

内部控制角度范文(精选12篇)内部控制角度 第1篇一、财政票据管理内控体系建设基本情况1. 建章立制近年来沛县围绕以规范财政票据管理作...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