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复发范文
慢性复发范文(精选8篇)
慢性复发 第1篇
1病因病机论述
1.1 传统理论
在中医学古籍中, 对口疮的描述和记载很多, 与现代医学所述的口腔溃疡有一些类似, 但又不是完全相同的。中医学曾对口疮的发病原因有详细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已有“火气内发, 上为口糜”, 及“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的记载。《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亦有“风毒湿热, 随其虚处所著, 搏于血气, 则生疮疡”的论述。幼幼集成·口疮证治》:“口疮者, 满口赤烂, 此因胎禀本厚, 养育过温, 心脾积热熏蒸于上, 以成口疮。”
1.2 临床经验
临床认为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主要发病原因就是火, 但需要分清火的虚实, 即在临床治疗中, [1]最首要的是辨别病症的虚实, 进而与辨脏腑, 辩病与辨证相结合。实者, 多为心脾积热所致。因手少阴之经脉通于舌, 足少阴之经脉通于口, 故心脾二经有热, 则口舌最易生疮。表现为溃疡周围鲜红, 疼痛较明显, 口臭, 口渴, 溲黄或便秘。 其中, 偏脾胃积热者, 溃疡较多, 或有黏膜糜烂, 周围呈赤色, 疼痛明显, 口臭尿黄或便秘。舌红, 苔黄, 或腻, 脉弦滑或数。偏心火上炎者, 舌上糜烂或溃疡, 色红疼痛, 饮食困难, 心烦不安, 口干欲饮, 小便短赤, 舌红尖赤, 苔薄黄, 脉细数。治疗以清热泻火, 生肌疗疮。方用凉膈散加减。虚者, 多为肝肾不足所致。肝肾虚损, 阴液亏耗, 以致水不制火, 虚火上炎而发为口疮。表现口腔溃疡或糜烂, 稀散色淡, 不甚疼痛, 口流清涎, 神疲颧红, 烦热, 口干不渴, 舌淡红苔少或有裂纹, 脉细数。治疗以[2] 清热养阴, 引火归元。 方用交泰丸加减。
2典型病案
2.1 病案
陈某某, 男, 26岁, 2009年2 月来诊。主诉口疮反复发作2 年, 加重1 个月, 口腔疼痛, 进食不便。来诊时, 口唇, 颊部, 舌体, 上腭均可见多处溃疡, 口腔黏膜鲜红, 灼热疼痛, 进食加剧, 口唇肿胀, 口臭口苦, 大便秘结, 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患者平素嗜食辛辣, 饮酒, 吸烟史;排便不畅, 口渴, 易发脾气。临床结合症状及舌脉表现, 辩证为心脾积热型;治疗以清热泻火, 宁疮止痛;方用:凉膈散加味。用药:生甘草25 g, 升麻15 g, 仙鹤草20 g, 黄芩15 g, 栀子15 g, 连翘15 g, 胡麻仁10 g, 黄连10 g, 玄参10 g, 生地15 g, 元胡15 g, 防风15 g焦三仙各20 g, 并给与梅花点舌丹外擦。口服此药1 周, 配合外用药, 并嘱其戒烟酒。复诊时上证减轻goo, 虽有疼痛, 但进食尚可, 查:溃疡面缩小, 色不甚鲜红, 大便正常, 但仍有口渴, 尿黄;舌红, 苔薄黄, 脉滑数。上方减胡麻仁, 加石斛10 g, 麦门冬15 g, 再服1 周, 来诊时, 溃疡面仅留有3 处, 疼痛明显减轻, 大便正常, 尿色如常, 口唇肿胀消失, 仍有口臭, 口苦不显, 舌苔转白。上方去黄连, 加当归15 g, 白及15 g, 口腔溃疡完全愈合。嘱患者, 戒烟酒, 生活规律, 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饮食清淡。
2.2 分析
患者素体热盛, 加之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 (吸烟饮酒嗜食辛辣) , 易导致热积于体内, 郁积于心脾, 火热上行, 熏蒸口舌, 而致口舌黏膜热腐生疮, 破溃, 疼痛难忍。方用凉膈散加味, 清泄心脾之热, 并养阴增液, 受到较好的疗效。
3治疗体会
3.1 分清虚实
口疮多为火热之证, 当分清虚实, 青壮年患者多实证, 口疮剧痛如火灼, 口苦口臭, 便干尿黄, 治当清热泻火, 解毒止痛;老年患者多虚证, 其痛隐隐, 烟干舌燥, 烦热, 舌红少津, 治当养阴生津, 清降虚火。
3.2 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相结合
除整体辩证之外, 因此病证病位在口腔, 所以口腔局部用药也很重要, 如, 梅花点舌丹, 六神丸等, 令患者含服, 可以起到止痛, 促进溃疡面愈合的作用。
3.3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食用健康食品, 不吃油炸食物, 少食辛辣, 多吃水果蔬菜, 保持大便通畅;不吸烟, 不喝酒;注意口腔卫生, 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增强体质, 也是预防口腔溃疡的重要措施。
3.4 有效中药
3.4.1 黄芪, 补气固表, 有敛疮生肌收口之功效。用于口腔溃疡的治疗, 是一味有效果的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黄芪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3.4.2 生甘草, 有清热解毒之功[3], 甘草生用, 治咽喉肿痛, 消化性溃疡, 痈疽疮毒, 解药毒及食物中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有类激素样作用。
3.4.3 生地, 养阴生津, 以灭虚火, 另外大剂量使用可以润肠通便。治疗口腔溃疡的患者, 保持大便通畅是非常重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魏子刚, 罗秀莉, 张玉荣.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 2010, 03:210.
[2]宋扬.应用交泰丸治疗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吉林中医药杂志, 2011, 10:175.
慢性复发 第2篇
关键词 SCL-90 心理状态 慢性乙型肝炎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287
慢性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我国是高发区,国内报告[1],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000万,病情反复发作。目前无根治性特效药,并可出现各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肝硬化、肝癌),费用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本文通过对复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状况回顾分析,探究针对性心理干预方式。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11月收治乙型肝炎患者126例,其中53例复发病例即两次以上住院,73例首发即首次发病第1次住院。以复发病例为观察组,首发病例为空白组进行比较分析。入院诊断符合2005年修订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标准[2],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统计学分析示,P>0.05。
方法:①調查工具:采用SCL-90对患者测量。量表Derogatis编制,为90条目,分10条症状因子(包括:敌对、恐怖、偏执、抑郁、焦虑、躯体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及其他)。量表每条目均采用0~4分的计分法,总分90个条目计分之和。得分越低,提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得分越高,则相反[3]。②资料收集:研究者向患者讲解问卷的填写方法,如有疑问,研究者及时给予解答;由患者填写,无法填写者由研究者逐个提问完成;填写完毕,立即回收并检查(如有漏填,及时补全)。调查中,复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问卷回收率100%,首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问卷回收率98%。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描述,两组进行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 果
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患者症状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在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等得分具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患者缺乏对乙型肝炎的科学认知,对医生诊断结果有不安与紧张感觉,继而易出现猜疑、焦虑、自卑的心理。观察组患者常表现忧心忡忡,情绪低落,对医生与探望者的言行敏感,情绪具不稳定性。观察组与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得分,见表1。
讨 论
乙型肝炎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慢性传染性疾病。李心天等研究[4],任何疾病都可引发患者心理反应,而反应性质、程度与持续时间,因疾病性质、个体、社会支持程度方面不同而异。伴随病程延续与病情反复,患者心理压力在逐步升高,且需长期治疗,承受药物不良反应,及病情迁延不愈、反复住院,让患者承受难以缓解压力;从而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抑郁、焦虑、绝望心理;其次因疾病的传染性,在住院期间病房严格的探望陪伴制度,易致患者孤独、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医务人员及探望者自我防护,可使这些负性情绪增强;进而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亦越来越大。
焦虑明显患者:焦虑是缺乏明显客观因素内心不安或无据恐惧,预期将面临不良处境一种紧张情绪。而过度的焦虑则通过中介机制减弱免疫功能,影响神经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比较(X±S)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从而影响治疗效果[5],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长,需长时间治疗,部分患者对此缺乏心理准备,对第2次入院感到紧张与不安。因此医护人员要耐心听取患者有关心理问题,了解致病原因,关心其痛苦,使其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同时向患者解释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科学知识,使了解虽有传染性,但经过规范治疗是完全可达到临床治愈;同时要指导患者做好个人消毒、隔离,缓解患者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周晓荣等报道[6],对严重焦虑者,可采用渐进性肌肉松弛疗法(如指导患者以舒适坐位或卧位,自上而下,逐次对各部分肌肉先收缩后放松,配合呼吸,达到缓解焦虑)。
抑郁明显患者:部分患者随着病情反复往往感到忧虑,引发沉默寡言,精神抑郁[7],特别是病程长,多次住院或治疗效果不佳,普遍患有抑郁症。为此护士要了患者者心理状态,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进行情绪上的自我控制,争取患者家属及单位的配合,使其感受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减轻心理负担;同时护士要创造积极向上的病房氛围,通过成功的病例来激励患者。
人际关系敏感患者:针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要了解患者心理活动变化,做其知心朋友,从细节入手,尽可能减少患者的孤独感、猜疑、自卑。在治疗期间,对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工作情况、住院后感受、生活状况等亦多予人文关注。张银玲等指出[8],可应用认知行为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向患者及家属、单位介绍慢性乙肝发病原因、传播途径、转归以及治疗新进展和成功的例子,配合家属和单位安排好患者的生活与工作,以重塑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总之,复发慢性乙肝患者比首发者存在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应考虑心理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有的方失地进行健康指导,对较突出的负性情绪应及时疏导,使患者身心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同时普及乙肝知识,指导患者遵医嘱积极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这样方能有效缓解复发慢性乙肝患者心理负荷,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张饶,束梅英,张韬.乙肝治疗药物研究进展及市场前景[J].中国制药信息,2003,19(1):30-34.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实用肝脏病感染杂志,2006,9(7):8-18.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4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670-753.
5 冯冬芬.心理干预用于肺结核咯血引起的焦虑[J].齐齐哈尔滨医学院学报,2007,28(3):326-340.
6 周晓荣.心理干预中放松训练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3.18(5):396-399.
7 轧春妹,陈俊华,王佩,等.慢性乙型肝炎焦虑抑郁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护理,2007,7(4):23-24.
慢性复发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为(56.3±4.8)岁;其中有头部外伤史者57例,原因不明者29例;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等高颅内压者52例,肢体偏瘫者19例,反应迟钝者15例。术后复发的患者共18例,复发时间为术后27~167天,平均(78.8±10.3)天。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扫描检查,其中单侧血肿者56例,双侧血肿者24例;低密度血肿者59例,高密度血肿者17例,混合密度血肿者10例;脑部中线位移大于10mm者64例,小于10mm者22例;患者平均血肿厚度为48.8mm,平均血肿量为102m L。
1.3 治疗方法
在患者颅脑血肿最厚的部位钻孔引流,使骨孔处于身体的最高点,缓慢冲洗血肿腔,清除血凝块,放置好硅胶管和外接引流袋,持续引流1周并不断补充生理盐水。
1.4 判断指标
术后复发的判断指标[1]包括:术后血肿量增加、复发时间在术后3个月内、临床症状更加严重。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钻孔闭式引流法治疗后,患者的复发率为20.9%。与非复发患者相比,复发患者的术前CT示血肿为混合密度率、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率以及脑部中线移位≥10mm的比例均较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头部外伤史等与血肿的复发无关联,结果见表1。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5.8%,包括非张力性气颅21例,硬膜下积液16例,颅内感染5例,低颅内压4例,颅内血肿2例,经及时治疗后症状均消失。
[n(%)]
注:*表示与非复发患者相比,P<0.05。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临床常见病,一旦发生很难治愈,一般是通过手术的方式来阻断纤溶酶原的亢进作用,同时清除占位效应[2]。钻孔闭式引流术是目前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研究表明,血肿的术后复发率为3%~26%[3]。导致CSDH术后复发的因素有很多:(1)高龄:CSDH的发病年龄集中在66~74岁;(2)脑萎缩:由于脑部萎缩引起颅内空间增大、血管变脆,极易导致CSDH的复发;(3)血肿因素:高密度型和混合密度型的血肿表示有新近出血现象,高出血倾向易导致CSDH的复发;(4)血肿宽度和中线位移:这两者都会增加术后血肿腔的空隙,对血肿的愈合极为不利;(5)包膜的厚度和钙化:增加对脑组织的损害程度,使得CSDH不断扩大。此外,残腔大量积气、抗凝治疗、脑梗死、双侧血肿等都与CSDH的复发有关[4]。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降低患者的复发率:(1)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测,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若发现血肿为高密度和混合密度,则表明有新出血点,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先进行保守治疗,待血肿成熟后再进行手术治疗;(2)钻孔的位置直接影响脑部的积气量,积气量越少,则血肿的复发率越低;(3)冲洗时要十分小心,避免造成脑部出现新的出血点;(4)选用柔软多侧孔的引流管,有利于颅内积气的排出[3];(5)冲洗结束后,需用生理盐水将血肿腔灌满,排除颅内积气。此外,术后采取脚高头低的体位,补充生理盐水,帮助脑组织复张,促进血肿腔闭合。
本文对CSDH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率、混合密度血肿以及脑部中线位移大于10mm三个因素与CSDH的复发相关。综上所述,做好CSDH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因素和血肿性质,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降低CSDH的复发率。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复发的机制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86例进行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钻孔闭式引流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治疗,86例患者中术后硬膜下血肿复发18例(20.9%),并发症发生率为55.8%。复发患者的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率、CT检查呈混和密度血肿以及脑部中线移位大于10mm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复发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率、混合密度血肿以及脑部中线位移大于10mm三个因素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的复发相关。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疾病复发,引流术
参考文献
[1]KO B S,LEE J K,SEO B R,et al.Clinical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recurrent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J].J Korean Neurosurg Soc,2008,43(1):11-15.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第1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2-444.
[3]殷寿长,张新宇,苑玉清.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因素分析及防治探讨[J].华西医学,2009,24(11):2843-2845.
慢性复发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患者14例,男12例,女2例; 年龄14 ~ 61岁,平均35岁。病变部位均位于胫骨,其中左侧5例,右侧9例,病程迁延2 ~ 10年( 平均4. 7年) ,且反复发作。部分病例患处皮肤缺损,骨质外露,长期存在窦道并溢出黄色脓性液体,5例患者先期行开窗引流术治疗后复发。
1. 2 围手术期处理 所有患者避免在急性发作期内行手术治疗,部分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予创口分泌物细菌培养+ 药敏, 应用特异性抗生素控制感染,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 术前X线检查,对部分伴有骨缺损或已行开窗引流术者行患侧CT平扫+ 三维重建,明确病变范围,以便确定截骨平面。
1. 3 手术方法 于患处纵行切开皮肤,暴露病变骨质。清除窦道及其周围失活组织,将病变部位死骨、碎骨块、增生的炎性肉芽组织及病灶部位远、近端硬化骨质一并截除,清理范围需彻底,以清理至骨断面轻微渗血为宜,并将两端修理平整。 留取病灶组织,作细菌培养加药敏实验。参照术前影像学资料及健侧下肢形态,安装单臂可延长外固定支架,干骺端截骨,注意保持患肢原有长度及力线,调整对位对线,防止旋转成角。本组选择上干骺端截骨8例,下干骺端截骨6例。
1. 4 术后训练及随访 术后抬高患肢,以利消肿。术后7 d后开始骨搬运,按每天1 mm,均等分为4次,即0. 25 mm/次牵拉。患者学习调节方法后出院,定期拍片复查,待X线示骨折断端对接吻合后继续调节5 ~ 7 d对吻合之断端进行手风琴技术加压,随后开始带外固定架负重训练以增加延长段骨密度,促进断端愈合。
2结果
14例患者于治疗期结束后截骨断端全部吻合,从术后7 d牵拉开始至复查拍片示断端吻合之日止计为延长期,延长期5 ~ 17个月( 平均8. 6个月) ,全部病例随访至术后2年未见复发。延长后期出现如下情况: 1例骨折断端不吻合,手术取自体髂骨移植3个月后骨折断端吻合; 1例滑块外固定针牵拉皮肤导致皮肤褶皱畸形,并予以调整; 1例大段截骨患者延长至2 /3后外固定器到达最大长度,予颠倒放置外固定架后继续延长,断端吻合; 另有1例于延长中后期被搬运之游离骨块偏离轴线,予调整后继续延长,复查X线示对位、 对线可,骨折断端愈合。术后外固定带架时间6. 5 ~ 18个月( 平均9. 4个月) ,多数患者于X线示截骨断端吻合、吻合端界线模糊并可见骨性骨痂生长,后继续延长5 ~ 7 d并开始患肢负重行走训练。
典型病例为一61岁男性患者性,左小腿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外院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创口化脓伴胫骨外露, 取出内固定器并更换外固定架。后诊断为左胫骨慢性骨髓炎,多次行胫骨病灶清除+ 开窗引流冲洗术,病情未见好转, 于伤后6个月转至我院,先期行病灶清除+ 负压引流冲洗术并静脉滴注特异性抗生素,待度过急性发作期后行左胫骨病灶清除+ 骨搬运术,术后1个月复查皮肤创口愈合可,术后5个月复查X线示骨折愈合,继续加压5 d后开始带架负重训练。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 5。
3讨论
3. 1 采用单边可延长外固定架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适用范围 急性骨髓炎反复发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易发展为慢性骨髓炎。目前慢性骨髓炎以手术治疗为主,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差。手术方法主要有开窗冲洗引流、病灶清除+ 死腔填塞、Ilizalov骨搬运术等[1]。其中开窗冲洗引流可降低髓腔内病原体数量,但不能根除病灶部位,故更适合作为姑息治疗缓解症状或为二期手术奠定基础,而非根治手段。病灶清除+ 死腔填塞疗效相对稳定,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彻底清除病灶部位死骨和保留骨质连续性、植入物与抗感染是两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故此种手术方法更适合应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的慢性骨髓炎治疗。对于病变范围较大,或由创伤性骨髓炎发展为慢性骨髓炎并伴骨缺损的病例,则适宜应用Il- izalov骨搬运技术进行治疗。
3. 2 采用单臂可延长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原理及优点 应用单臂可延长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技术原理是牵拉性组织再生的张力——应力法则,即生物组织受到缓慢牵拉时会产生一定张力,可刺激并活跃组织再生[2]。将此方法应用于骨组织再生,即为Ilizalov牵拉成骨技术[3]。经数十年探索发展,已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医疗体系,应用范围也得到极大扩展。
防止慢性骨髓炎复发的要点之一是彻底清创。胫骨慢性骨髓炎病变骨质与正常骨质往往分界不清,清创范围不易把握: 清除范围过小则不能彻底去除病灶部位,存在复发隐患; 而清除范围过大易人为造成大段骨缺损,使骨折愈合难度加大。Ilizalov骨搬运术的应用,则可于术中彻底清除病变死骨,同时牵拉成骨,无需在病变部位进行植骨填充等操作, 大大降低了复发风险。同时,应用此方法对于缺损骨段长度并无严格限制,只需保留一端干骺端即可。目前用于骨搬运的支架类型主要包括: Ilizalov环形外固定支架和单臂外固定支架两种类型。单臂外固定支架较Ilizalov环形外固定支架具有以下优点[4]: a) 体积、重量较小,利于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和针道护理; b)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明显简于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 c) 外形较美观,且便于患者穿衣、行走等日常生活,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d) 具有较高的轴向把持力, 可减少延长过程中的成角畸形的发生率,更适合四肢长管状骨缺损的搬运治疗。
3. 3 手术相关注意事项 术前应确认患者未处于急性发作期,患肢皮肤情况可,若未满足上述条件,则应采取分期治疗[5]: 一期进行清创、抗感染等处置,必要时行开窗引流+ 负压封闭引流持续吸引治疗,降低病灶部位病原体密度,降低术后感染等风险,保证后期治疗效果。干骺端是成骨的重要部位,于干骺端截骨,并于术后予持续、稳定的牵引力,从而促进成骨,术中进行病灶清除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清除范围过于靠近干骺端,保留靠近干骺端约5 cm骨块作为搬运骨块供移动滑块固定之用。若病灶过于靠近胫骨上端干骺端,则应完全清除病灶后于下端干骺端截骨并向上延长,反之亦然。对于术式的选择,Robert等[6]建议,若骨缺损小于2 cm, 采取急性短缩术; 缺损在2 ~ 6 cm,可使用单节段骨搬运; 大于6 cm,则可行双节段骨搬运。Hashmi等[7]和Harshwal等[4]则认为当骨缺损或骨短缩较少时( 胫骨小于3 cm,股骨小于5 cm) ,先行骨痂延长术,再行直接加压的效果更好。由于本组患者术中清创后均靠近干骺端,所以都采用单节段骨滑移术式。
对于术中截骨操作,笔者认为以电钻环绕截骨平面钻孔后以骨刀分离,实际将截骨过程分为两步进行,较摆锯或线锯一步截骨而言,骨膜损伤小,更容易控制截骨角度,同时适宜在已安置延长架后较小的空间内进行操作,更为稳妥,这点与部分学者[8]观点是相同的。同时,术中对髓腔进行适度扩髓、彻底冲洗,可起到消除死腔、彻底清创的作用,但也不应因此而过度扩髓,破坏髓腔内血运,影响后期骨块生长。
对于术后开始进行延长时间,目前认为术后7 d开始进行延长搬运较为适宜。术后4 d内术区局部炎性反应尚未消除,过早的进行延长易加重炎症反应,不利于创口恢复及创口愈合。而过于延迟搬运可能因截骨断端愈合导致延迟困难。延长后期截骨断端吻合后继续加压5 ~ 7 d[8],并谨慎负重,可促进断面愈合、通过应力作用增加延长骨区密度,同时防止外固定架松动、断裂及断端移位等情况发生。
3. 4 Ilizalov技术相关并发症及不足 Ilizalov具有适用范围广泛、治疗效果切实等优势,应用此项技术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疗效显著。但同时,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及相关缺点也不容忽视。相关并发症可归纳为骨性和软组织性。延长后期截骨断端髓腔提前封闭、软组织嵌顿于截骨断端、滑移骨块偏离轴线等状况影响截骨断端愈合; 而皮肤受牵拉后发生皮褶畸形影响美观、钉道感染等为软组织并发症。缺损骨段长度与并发症的发生有着直接关系。缺损长度越大,带外固定架延长时间越长,发生截骨断端提前封闭、搬运骨块偏离轴线及钉道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概率也越高。
此外,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如下个案需引起重视: 个别大段骨延长患者外固定架长度不足,调换牵引固定架方向并反向延长后仍不能完全牵引截骨断端吻合,需二次手术更换外固定架。个别患者依从性较差,擅自增加延长速度并长时间未返院复查,导致滑块之牵引外固定钉与搬运骨块脱离。
慢性复发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2007年5月-2012年5月收治复发及慢性过敏性紫癜患儿46例, 并选择46例同期的常规过敏性紫癜患儿, 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年龄2~11岁, 平均 (6.4±2.7) 岁;女38例, 男54例;病程时间2个月~4年, 平均 (2.4±1.1) 年。经临床分析,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方法: (1)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具体方法:给予患者维生素C、葡糖糖酸钙、潘生丁以及西咪替丁等进行抗过敏治疗, 并根据患儿病情进行抗感染、抗凝血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 还要叮嘱患儿卧床休息, 避免同过敏原进行二次接触[3]。 (2) 观察组对患儿实施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具体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每晚临睡前给予患儿口服孟鲁司特钠片, 5mg/次, 1次/日[4]。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13.0软件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和统计。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分析:观察组患儿中严重腹痛、肾炎以及持续性皮疹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在关节肿痛和消化道出血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分析: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 (97.83%)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 (78.26%)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药物过敏、感染、食物过敏、蚊虫叮咬以及花粉等都会导致其发病。而复发及慢性过敏性紫癜症是其中较难根治的一种, 具有复发次数多、持续时间长等特点[5]。因此, 必须要提高对复发及慢性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治疗水平和效果。
本次研究显示, 在本次选取的紫癜患儿中, 复发及慢性过敏性紫癜患儿较之一般过敏性紫癜患儿, 在严重腹痛 (60.87%, 47.83%) 、肾炎 (76.09%, 23.91%) 和持续性皮疹 (54.35%, 17.39%) 方面明显较重 (P<0.05) 。其中, 最为明显的是肾炎, 其次为腹痛和持续性皮疹。但在关节肿痛 (54.35%, 54.17%) 和消化道出血 (41.30%, 32.61%) 方面的例数相差不大 (P>0.05) 。慢性过敏性紫癜患儿经过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后, 其临床总有效率 (97.83%) 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的患儿 (78.26%)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复发及慢性过敏性紫癜患儿最为突出的临床症状为肾炎, 其次为腹痛和持续性皮疹, 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可以将其作为诊断的标准之一。同时, 采用孟鲁司特钠进行临床辅助治疗, 可提高患儿的痊愈率, 降低复发次数, 进而帮助患儿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复发及慢性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随机选择复发及慢性过敏性紫癜患儿46例作为观察组, 并选择同期一般过敏性紫癜患儿46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中严重腹痛、肾炎以及持续性皮疹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在关节肿痛和消化道出血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 (97.83%)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 (78.26%)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复发及慢性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明显症状主要为肾炎、腹痛和持续性皮疹, 采用孟鲁司特钠进行辅助治, 其临床效果良好, 是一种安全、科学、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紫癜,复发,慢性,过敏性,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发明.过敏性紫癜患儿复发情况和危险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10 (7) :135-136.
[2] 方锦平.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反复发作性小儿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25 (2) :88-89.
[3] 胡海玉, 鹿玲.过敏性紫癜患儿复发与反复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18 (21) :1663-1665.
[4] 叶红, 钟伟恩, 揭东英.孟鲁司特纳治疗小儿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临床疗效[J].北方药学, 2014, 1 (2) :34-35.
慢性复发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1.1.1 纳入标准
(1)符合1979年11月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修订的标准,属于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患者。(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辩证属肺气虚证者[2](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年龄18~65岁者。
1.1.2 排除标准
(1)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症、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炎、食管反流综合征等疾患)[3]。(2)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3)合并心血管、肺、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2]。(5)年龄<18或>65岁者。
1.1.3 病情程度划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1.2 一般资料
按全国统一标准选择慢性支气管炎患者9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加用玉屏风散颗粒治疗组(以下简称玉屏风散颗粒组)与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玉屏风散颗粒组48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42~63岁,平均(60.4±6.24)岁;病史最长30年,最短5年;病情程度分级:Ⅰ级(轻度)4例,Ⅱ级(中度)31例,Ⅲ级(重度)13例。对照组48例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43~65岁,平均(61.8±5.73)岁;病史最长29年,最短3年;病情程度分级:Ⅰ级(轻度)5例,Ⅱ级(中度)32例,Ⅲ级(重度)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病情程度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实验方法
1.3.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祛痰止咳、解痉平喘等治疗,部分患者并根据临床表现、病情及病原体情况合理加用抗生素,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玉屏风散颗粒(颗粒剂由制黄芪、白术、防风组成),每次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4周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
注:经Ridit分析,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ΔP<0.01
1.3.2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在用药前、用药后第2周、第4周、第6周、第8周时咳嗽、咯痰、气短、喘息的变化,并在用药前、用药后第8周时检测外周血C3、C4、Ig A、Ig G和Ig M指标的变化。
1.3.3 检测方法
C3、C4、Ig A、Ig G和Ig M测定用全液体免疫比比浊法,试剂由上海玉兰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2002出版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疗效标准[2]。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各组所测得值均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观察预防复发的疗效比较
观察治疗后玉屏风散颗粒组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试验后疗效经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玉屏风散颗粒组的预防复发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玉屏风散颗粒组的患者治疗后血清C3、C4、Ig A、Ig G和Ig M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免疫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为缓慢起病,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而病情加重,临床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3],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为:(1)由大气污染、各种粉尘、寒冷气候及长期吸烟等各种理化因素损伤呼吸道粘膜组织,使上呼吸道细菌容易侵入而继发感染;(2)长期反复的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3)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及过敏反应等因素可诱使慢性支气管炎发作[4]。
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属于“哮证”、“喘证”、“咳嗽”等范畴。病因为卫表不固,外邪反复侵袭于肺,而肺与皮毛相表里,肺主皮毛,其性开合,皮毛为一身之表,是抵御外邪的屏障。治疗应以益气固表健脾祛痰为主,而玉屏风散颗粒正具有固表止汗,补益肺气、益气利水之功效,故能加强屏障作用,抵御外邪侵袭。所以我们运用玉屏风散颗粒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濡养肺络,补养肺气,从而增强肺脏的主气功能。
玉屏风散颗粒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方中制黄芪益气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二药合用,使气旺表实,汗不外泄,邪不易侵;佐以防风走表面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三药相辅相成,疗效显著,为固表疏风止汗之良剂。
现代药理表明,黄芪具有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维持机体内平衡;白术能促进白细胞免疫功能,防风除有解热抗炎作用外,尚有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功能[5]。研究表明,玉屏风散可明显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能增强小鼠腹腔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增加小鼠的T淋巴数;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动物和病人的Ig A明显上升,提高小鼠Ig G数值,能使各类肾小球肾炎患者低于正常或高于正常的Ig M恢复正常[6]。从本实验表2也可看出,玉屏风散颗粒能明显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提高血清血免疫球蛋白Ig A、Ig G和Ig M的含量,因此,玉屏风散的确能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外卫防御能力和抗感染、抗病毒能力,具有益气、固表、实卫功能[7]。
综上所述,玉屏风散颗粒补中有散,散中寓收,既能补气健脾,又能燥湿祛风,有表里同治之功。对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均有改善,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和促进病情的恢复,疗效肯定,同时具有服用方便、价格低廉、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09.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8.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0-61.
[4]尹文斌.门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健康教育[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5):70-71.
[5]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6.
[6]王亮,卞慧敏.玉屏风散的免疫效应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5):48-51.
慢性复发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2013年2月—2014年2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17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 年龄22岁~43岁, 病程3个月~5年;经B超及妇科检查确诊, 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 试验组 (n=85) 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对照组 (n=85) 单纯西药治疗, 2组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2组的年龄、病程、体质、孕产次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就诊详细体检,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告知治疗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 进行必要的疾病宣教。对照组采用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治疗, 药物选用替硝唑200 m L+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钠100 m L, 每日2次静滴, 5 d为1个疗程。试验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之上, 加用中医药疗法, 包括中药内服及灌肠疗法: (1) 中药内服:基本方为丹栀逍遥散, 当归、柴胡、茯苓、白术、香附各10 g, 赤芍、败酱草、蒲公英、忍冬藤、白花蛇舌草各20 g, 丹皮、山栀子、红藤、莪术各15 g, 甘草5 g, 以上各味中药加水煎服, 每日1剂, 早、晚分2次温服, 1个疗程14 d。 (2) 中药灌肠疗法:皂角刺、厚朴、大黄各12 g, 蒲公英、忍冬藤各30 g, 煎汤至100 m L作为灌肠液, 患者月经干净后治疗。指导患者治疗前排空二便, 取左侧卧位, 臀部抬高, 以轻柔手法将医用导尿管插入患者肛门15 cm~20 cm, 灌肠液温度38℃左右, 缓慢灌肠, 持续时间约10 min, 而后嘱患者半小时仰卧位卧床休息, 14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 临床疗效:治疗1~3个疗程后, 患者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妇科检查、B超检查恢复、宫腔及阴道分泌物检查、血常规正常者为痊愈;治疗1~3个疗程后, 症状及体征好转, 各项临床检查明显好转者为显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检查结果无改善甚至加重者为无效, 总有效率为痊愈率加显效率。 (2) 复发情况:对痊愈、显效患者均随访12个月, 以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准, 记录2组的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例 (%)
2.2 复发率
试验组痊愈及显效患者83例中复发5例 (复发率6.0%) , 对照组痊愈及显效70例中共18例复发 (复发率25.7%) , 试验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5.67, P<0.05) 。
3 讨论
盆腔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急性炎性浸润、伴有炎性渗出液, 严重者发展为盆腔脏器粘连, 就算通过治疗后能够短期内缓解症状, 本病仍有可能反复发作, 因此临床医师不遗余力地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 以期达到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的治疗目的。
西医针对本病通常采用抗菌药物治疗, 但是慢性盆腔炎的病程迁延, 病变局部存在循环障碍, 使抗菌药物难以渗入发挥作用, 加上致病菌的耐药性较之以往明显增强, 使抗菌药物的疗效明显降低。根据中医基础理论, 本病应归属“小腹痛”“癥瘕”“带下病”等范畴, 热毒湿邪、气滞血瘀为发病原因[3]。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能够对因治疗, 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可促进局部炎症吸收, 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方面独具特色。相关研究指出, 中药保留灌肠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直达病灶, 具有散结祛瘀、行气活血的功效, 增强盆腔腹膜的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4]。
本文试验组患者采用抗菌药物+中药内服+灌肠疗法的综合方案治疗, 中药内服方剂丹栀逍遥散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散结之功效, 从根本上调和气血, 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中药灌肠疗法使药液渗入患处, 降低局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有效减少炎性渗出, 达到良好的消炎抗菌、缩小包块的目的, 保留灌肠还避免了消化道对药物有效成分的直接破坏, 延长药物的有效作用时间。临床试验结果表明, 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西医、中医药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从各个角度提高疗效并降低复发率, 为治疗慢性盆腔炎有效、安全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范明慧, 张峰莉, 任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39 (1) :127-129.
[2]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1-32.
[3]黄玲华, 彭薇萍.中药保留灌肠并超短波、中药液离子透入治疗慢性盆腔炎[J].当代医学, 2010, 16 (15) :146-147.
慢性复发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资料选自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慢性复发性皮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随机抽取50例行自血疗法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患者作为联合治疗组,另抽取50例行单纯口服咪唑斯汀药物治疗患者作为单纯用药组。所有患者均按照第3版临床皮肤病学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复发性皮炎。排除标准:心、脑、肝、肾等功能出现严重障碍患者;同时患者其他急性炎症患者;血液或结缔组织发生病变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近期内有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类药物治疗患者;过敏体质或对卡介菌多糖核酸、咪唑斯汀过敏患者。其中,联合治疗组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33.6±4.5)岁;病程0.2~4年,平均病程(1.9±0.7)年。单纯用药组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32.5±4.8)岁;病程0.2~4年,平均病程(1.5±0.9)年。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3%硼酸溶液对患处行局部湿敷,以VE霜、VB6软膏涂于患处,禁辛辣等强刺激性食物,做好患处防晒。单纯用药组给予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进口药品:法国,英文名称:Mizollen,注册证号:H20080153,药品特性:化学药品,10毫克/片)治疗,1片/次,1次/天,连续用药2周后,用量改为每隔3天1次,共治疗12周。联合治疗组给予自血疗法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1)肘中静脉区消毒,抽取2 m L肱静脉血肌肉注射;(2)以奇偶数区别,奇数次自血用以左侧臀部注射,同时以卡介菌多糖核酸(国药准字S19983036,生产单位: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注射右侧臀部,1毫升/次。偶数次自血用以右侧臀部注射,同时以以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左侧臀部,1毫升/次。每隔3天治疗1次,共治疗12周。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并电话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复发情况。
1.4判定标准:患者皮肤各种临床表征全部消失,视为治愈;患者皮肤各项临床表征明显减轻,皮损范围缩小50%以上,但未达100%,视为有效;患者皮肤各项临床表征无改善或加重者,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
1.5统计学处理: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为准,计量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有明显差异。
2结果
2.1疗效分析: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92.0%,优于单纯用药组74.0%(P<0.05)。见表1。
注:组间比较,*P<0.05
2.2复发率分析:随访12个月内,联合治疗组共有9例发生复发,复发率18.0%,单纯用药组共有22例复发,复发率44.0%,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
3讨论
慢性复发性皮炎发病原因目前临床尚无准确定论,于治疗方面一般采用外用药物涂于患处,以起到消炎杀菌,祛除皮肢表面炎症。但此种治疗方式只能治标,暂时性的缓解表征,致患者常会出现复发问题。自血疗法为上世纪中期推行的以患者自身血液为治疗手段的独特治疗方法,并在临床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其原理为对抗源行刺激作用,以激活自身免疫应答,将病毒细胞吞噬[1]。卡介菌多糖核注射剂为临床常用的增强机体Th1细胞免疫应答手段,将之与自血疗法组合使用,提升患者自身抗过敏能力同时,还能起到脱敏作用,使疗效增强[2]。将此两种治疗方法合用,优点在于抑制住了机体皮肢炎症诱因,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同时也有效避免因为大量口服药物,机体代谢失常而引起的不良反应[3]。故而其不难治疗效果好,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会给患者造成其他负担[4]。另外,已有临床研究证实,采用此种联合疗法,能有效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阻止皮炎发展。
因自血疗法操作上的复杂与特殊性,一般临床上要想做到对期百分百控制,对操作医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且使用自血疗法治疗周期比较长,此期间稍有疏忽便有可能带给患者严重危害[5]。太若想使自血疗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必须加强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专业训练,并不断研究改善疗法本身。
参考文献
[1]郭亚南,王丽丽,文海泉,等.卡介菌多糖核酸对Nc/Nga小鼠特应性皮炎的保护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48(1):33-36.
[2]孙岩,钱立.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NB-UVB照射对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5):463-464.
[3]金外淑,梁津宁,夏秀娟,等.卡介菌多糖核酸对神经性皮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10):751-752.
[4]徐贤挺,林小敏,许洁,等.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3,46(2):138-139.
慢性复发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