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描写中秋的成语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描写中秋的成语(精选15篇)

描写中秋的成语 第1篇

皓月当空.银盘高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圆 银盘高挂 玉兔东升 花好月圆 月明如水 月晕而风 月盈则食 月满则亏 月缺重圆 月明星稀 嘲风弄月

风花雪月

日削月K

日就月将

闭月羞花

月白风清

月明星稀

月圆花好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盈则食

月满则亏

月缺重圆

月下花前

月黑风高

日月入怀

日月如梭

日居月诸

得月较先

近水楼台先得月

月怀一鸡

吟风咏月

月圆花好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缺重圆

月下花前

年头月尾

皓月千里

风月无边

风花雪月

风清月朗

兰荷碧月

月悬碧空

月落乌啼

月影婆娑

月移花影

月笼轻纱

月色迷离

月出东山

月圆花好

月夕花朝

月出星隐

月上柳梢

明月高照

星月交辉

星月皎洁

满月生辉

[描写中秋节的成语]

描写中秋的成语 第2篇

2、三节两寿: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脩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3、花残月缺:形容衰败零落的景象。也比喻感情破裂,两相离异。

4、月过中秋:指错过时机。中秋节时月亮最圆、最亮、最美,故用以比喻良机。

5、琼楼玉宇:琼:美玉;宇:房屋。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

6、月光皎洁:形容月光明亮洁白。

7、皓月当空:明亮的月亮在空中照耀着大地,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

日语的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的比较 第3篇

关键词:四字成语,中日,同源,差异,比较

所谓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有四个字组成, 一般都有出处。 (现代汉语词典语, 1996) 因为它有着言简意赅而又含义丰富, 并且实用性强、容易掌握的特点, 因而广为流传。

在现代日语中很多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 这些成语在词形、词义上都是比较稳定的。有些甚至与汉语成语完全相同。由此可见, 日语的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可以说是同源的。中国和日本共同的成语很好地展现了两国在民族思想, 日常生活, 文化等多方面的共同点。

1 日语中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的历史变迁

中日交流历史悠久。日本早在隋、唐时期就开始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大化改新之后, 日本多次向中国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 在中日频繁的文化交流中, 成语作为中日语言交流的重要部分也大量的传入日本。日本人在广泛吸收和消化中国文化的同时将成语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沿用至今。

在现代日语使用的词汇中, 有近53%是由汉字构成的“汉语式词汇”。例如:“朝秦暮楚”、“落花流水”、等, 单看这些词语, 甚至很难断定是日语还是汉语。然而, 这些成语在现代汉语中所表达的意义和在现代日语中所表达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有的已是相差甚远 (冯峰, 2001) 。

汉语的成语, 大多是出于历史上的传说寓言等。例如:日语中的“邯郸の夢”这个成语, 除此之外还有“一炊の夢”等不同的表达形式。现代汉语中也有这个成语而且同样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黄粱美梦”, “一枕黄粱”等等。虽然有着相同的来源可是形式却并不相同。

原本是同样的一则故事, 中国人和日本人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认识, 理解, 侧重其不同的方面, 这就是成语在传播过程之中发生的变化。

2 日语中四字成语的分类

日语中四字成语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 词形、词义与汉语成语完全相同的。

例如:

一衣带水夜郎自大一字千金四面楚歌

青梅竹马一视同仁有名无实自给自足

上述这些成语是原封不动的从中国传到日本去的。汉语中, 在词形、词义上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 这类成语无论是对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来说, 都是比较容易理解和使用的。

第二类, 词形、词义与汉语成语部分相同的。

例1:一刀两断 (いっとうりょうだ

汉语中比坚决断绝关系。而在日语中, 解释作比喻彻底决裂。

汉语中原来形容春景衰败, 现在比喻惨败, 大势已去。日语中形容残春景象。亦比喻事物衰败或七零八落不成局面。亦作“流水落花” (王锐.2006) 。

在汉语中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 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 后来比喻反复无常。而在日语中, 则是指只看到了表面的不同, 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 也指用狡猾的手段来捉弄人。这与成语的出处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原本是戏弄自己的猴子, 确实是用狡猾的手段来捉弄别人, 可是在汉语中, 意思与故事却发生了背离, 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了。

以上几例都是词形相同, 词义上出现偏差的。日语中也有词形不同, 但词义相同的四字成语。

例如:

以上这些成语, 在字形上与汉语成语有所不同, 但是在词义上却与汉语成语没有什么出入。

3 中日四字成语出现差异的原因

中日四字成语出现差异, 通常是由于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揉进一些极其微小的差异, 而经过时间的洗涤, 才发现其偏差之大。出现差异的原因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

第一点, 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文化的在传播利用的途中, 难免会经过传播者的消化理解, 进而使其他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使用, 从而出现新的观点和结论, 而导致误差的产生。另一方面, 也可能是后来中国人的误用, 以讹传讹, 约定俗成, 导致成语与其愿意出现了偏差。

第二点, 观察视角的差异

由于中日两国文化底蕴的差异, 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 因此对同一事物的评价标准和理解程度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所以, 对同一事物的观察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 即使同样的寓言故事, 中日两国人民却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第三点, 文化背景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日本人在吸收汉语成语后, 要对其加以利用, 就必须进行消化理解, 去掉成语中与本民族的特点不相符合的内容, 使其符合本国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这也是中日四字成语出现一定的差异的原因之一。

4 中日四字成语演变的规律性

在内容方面出现演变的成语中, 由日语方面意义发生变化的居多, 由中国方面意义出现变化的相对较少, 这是因为汉语的成语所表达的意义相对来说比较单纯, 通常只是表达单一的意思。汉语成语所表达的意义若是发生改变时, 一般是已经淘汰原有的含义, 在意义上已经成为了新的成语。日语则不同, 经常在该次原有的意义上作进一步的引申, 而且当出现新的意思后, 却依旧保留, 适用原有的意义, 一直许多成语都具有几个意义。在比较中日同源成语意义的异同时, 这方面显示了一定的规律性。

5 总结

中日四字成语虽然多数词义相同, 但是也有日语中出现不同引申义的词, 甚至是词义完全不同的成语。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尤其在翻译时, 不能贸然照搬, 不能用本国语言去衡量这些貌似汉语的“成语”词汇, 从而造成错译、误译。

四字成语是汉语言中的精华。日语中有很多与汉语成语相似的四字成语, 这无疑有利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因此, 中日四字成语的研究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凌等.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1996.

[2]冯峰.中日同源成语意义的异同[J].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社.2001 (1) .

成语在动作描写中的使用技巧 第4篇

一、紧贴生活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成语在动作描写中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上做出了积极的改进和创新,但就目前来看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一些教师较为注重写作速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则因为学生缺乏足够的观察能力。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久而久之还会降低写作质量,极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作文学习来源于生活,强调的是通过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够为作文写作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紧贴生活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全面解决成语使用贫乏的问题。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有一段描写父亲爬上月台的一句话,“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得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蹒跚、攀着、向上缩、爬”等词句是作者描述父亲时典型性的动作描写,可以说是栩栩如生。为了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应用,首先让学生联想与上述动作词语相关的词语,如“蹒跚”联想到步履蹒跚、歪歪倒倒,“攀着”联想到跌跌撞撞等,其次让学生观察并使用成语描述学生或者老师的行为动作。如表现学生走路姿态的有“昂首阔步、大步流星、连蹦带跳”等成语,表现学生动作神态的有“聚精会神、呆若木鸡、神采飞扬”等成语;表现老师认真批改作业的有“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等成语,表现老师上课的成语有“声情并茂、妙语连珠、绘声绘色”等成语。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在动作描写时学会合理运用成语,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二、创设成语学习情景,增强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上文说到,动作描写在人物描写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是人物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最直接的体现。具体而言,通过描写动作可以使人物表现得更生动和更令人难忘,倘若动作描写过少,就会促使人物变得呆板,毫无感染力。因此,动作描写对提升作文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语是作文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属于固定短语,在语句中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应用。由于成语包含多种意义,因此在作文表述中可以起到形象鲜明、一目了然的作用。但在作文写作中,必须恰当使用成语,这样才能避免词不达意、滥用成语的现象发生。例如,为了让学生合理地运用成语,教师可通过创设学习情景进行指导和教学。首先,由教师演示人物动作,让学生观察后并使用成语进行描述。如教师轻轻推开门,面带笑容走到讲台前,拿起课本认真讲课等,由此让学生掌握和蔼可亲、专心致志等成语的运用。其次,可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恰当使用成语的重要性。如教师用力撞开门,表情严肃地走上讲台,这里就会反映出教师令人生畏、盛气凌人的样子。如此一来,便能让学生明白在作文中描写人物时,合理使用成语,能够积极反映人物的作风、思想品质等内容。从而避免描写不贴切等写作问题的发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正确指导成语使用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

在中学生作文的动作描写中,如何正确运用成语仍然是目前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现阶段,一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累了很多不同措辞、不同类型的成语,但在实际写作中运用的并不多,甚至错误使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当予以重视,同时根据现有情况正确指导成语的使用方法。例如,在作文写作时,指导学生对人物动作进行分步写作,以使人物形象鲜明,层次更为清楚。就拿《柳叶儿》中“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这一句话来说,作者通过“踩、响、勒紧、吐、抱、爬、开、蹭”等动词将人物的做事情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人物动作特点准确使用成语,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成语应用的重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继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形容中秋的成语 第5篇

悲欢离合: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花残月缺:形容衰败零落的景象。也比喻感情破裂,两相离异。

琼楼玉宇:琼:美玉;宇:房屋。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

低唱浅酌:低唱:轻柔地歌唱;酌:饮酒。听人轻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饮酒。

桂子飘香: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

三节两寿: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碧海青天: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广寒仙子:广寒:即广寒宫,传说中月亮上的仙宫。广寒宫里的仙子嫦娥。

中秋节的8个成语灯谜 第6篇

1、“不负中秋夜明月” 成语

2、中秋夜半垄上见 成语

3、中秋二度展蕉心 成语

4、中秋市场供应充足 成语

5、一家团聚度中秋 成语

6、中秋之夜钱没用出去 成语,卷帘

7、中秋月 成语

8、中秋桂子香 打一成语

提示:往下拉可看到灯谜的答案~

中秋灯谜答案:

1、胜利在望

2、望子成龙

3、三三五五

4、花好月圆

5、 众望所归

6、黄花晚节

7、光明正大

描写秋天的成语四字成语 第7篇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去淡 大雁南飞 山河壮美 瓜果飘香

秋风红叶 丹桂飘香 天高云淡 金风送爽 五谷丰登 红叶似火 硕果累累 金秋十月

春兰秋菊 春露秋霜 春秋笔法 春秋鼎盛 秋风落叶 冰壶秋月 冰浊镌 秋月春风

天高气清 桂子飘香 秋风萧萧 秋风萧瑟 秋风瑟瑟 红衰翠减 霜天红叶 霜叶知秋

春花秋实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万岁千秋 万载千秋 望穿秋水 望秋先零 盈盈秋水

秋毫不犯 秋毫见捐 秋毫无犯 微察秋毫 叶落知秋 一日三秋 华星秋月 秋水伊人

秋风扫叶 秋风团扇 秋风纨扇 秋高马肥 秋高气和 有事之秋 月旦春秋 皮里阳秋

1、金风送爽: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2、暗送秋波: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3、金风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

4、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5、落叶知秋:指见到落地的黄叶,知道已经是秋天快到了。

6、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7、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8、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9、盈盈秋水: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形容女子眼神饱含感情。

10、望秋先零: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11、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12、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13、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14、秋毫不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15、临去秋波: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

16、西风落叶: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17、橙黄桔绿: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18、西风残照: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19、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20、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21、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22、蒲柳之质:蒲柳:水杨,秋天凋谢早。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

23、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24、叶落知秋: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25、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26、秋荼密网: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比喻刑罚繁苛。

27、秋风扫落叶: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28、洞察秋毫: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29、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古典诗词中秋景描写的艺术探析 第8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 秋景描写 艺术探析

秋天是一个多彩收获、悠闲恬静的季节,也是一个空旷寂寥、萧瑟凋敝的季节,这就决定了在这个季节里诗人的情怀是多样的。因此,我们也只有从诗人内心情怀入手,才可以真正感悟到古典诗词中秋景描写的艺术魅力。

一、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悲秋”情怀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典诗词中,“悲秋”也就成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主线。秋月、秋风、秋雨、落叶无不成为了诗人抒写内心愁苦寄托景物,道不尽的离愁别绪,说不完的寂寞孤苦,秋日季节里的萧瑟肃杀、枫叶凋零正好衬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悲凉之感。总的来说,诗人“悲秋”情怀多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离愁别绪。

离别是伤感的,在秋日里离别更增添了几许愁绪,这也就成了古典诗词中诗人咏叹一大主题。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写出了词人内心无限的离别愁绪,面对美景已无心欣赏,只有绵绵不断的愁苦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一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也增添离别哀愁。《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之句,更是勾起了人们无限的离愁别绪,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孟郊的“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还有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都抒写了离人愁苦,感人至深!

(二)羁旅思乡。

诗人久居在外,漂泊天涯,往往在秋天更容易触景伤怀,在中秋、重阳佳节来临之际更是思乡情深。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满目凄凉的秋景图表现出了漂泊在外游子内心深切的羁旅之苦。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悲秋之绝唱,诗人由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写出了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

(三)闺妇伤秋。

寒夜深秋,闺妇独守空房,心里既有对丈夫无限思念,也有内心孤寂无法派遣的怨恨愁苦。“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在《秋夜曲》中写出了秋夜微凉,闺妇寂寞难寝情景。张仲素也曾写过《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诗中通过秋夜、秋月、秋虫形象地写出了闺妇凄清孤寂的感情。“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在《玉阶怨》中通过秋露、秋月呈现出一位深秋之夜盼望夫君归来而未果,内心突生悲凉寂寞的深闺怨妇。

(四)征人愁思。

这一类群体身份特殊,长年征战边疆,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生活坏境,因而悲秋情怀独特。其中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的情感,又不失作为军旅之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卢纶的“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诉说的是征人生活的艰难困苦;王昌龄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表达的是征人怀乡的痛苦。塞下秋来风景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边塞风光何等开阔,然而范仲淹看到的却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沙场秋点兵的场景何等壮观,辛弃疾空怀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到头来却只能感叹可怜白发生。这些都是边塞征人所特有的一种悲秋情怀。

二、古典诗词中诗人的“颂秋”情怀

(一)激昂向上。

诗人面对秋景有时候会看到秋天的另一面,用秋的色彩表现内心激昂向上情感。刘禹锡的《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虽被贬朗州,却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表现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用火红的秋色来表现诗人的高怀逸致、英气豪情。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更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副生机勃勃的秋景图,有力表现了诗人激昂的革命豪情。

(二)欣喜万分。

秋景同样是迷人的,诗人也会从秋天的景象中寻求它的动人之处,借以表达对秋的喜爱之情。王勃的《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通过描写深秋江天图,表现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畅快之情。宋之问的《始安秋日》中“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也是写出桂林的秋色迷人,就像洛阳春日一样缤纷多彩,表现了诗人初见景色时内心的喜悦。戎昱的《戏题秋月》中“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更是表达出诗人对秋宵月色的喜爱。杨万里的《秋凉晚步》中“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则是用新颖的手法把秋天描写景色宜人,令人倍增喜爱之情。

(三)物我两忘。

描写长城的成语_经典成语 第9篇

成语介绍

气势磅礴

气势恢宏

气吞山河

龙盘虎踞

曲折回环

上天入地

孤城绝塞

起伏奔腾

太空遥见

固若金汤;

万里长城;

钢铁长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一字长城: “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也指一言奏效,可比长城。”

雄关万里

狼烟四起

烽火连天

兵临城下

众志成城

孤城绝塞

相关阅读

谚语

(1)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2)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典故

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描写说话声音的成语_成语 第10篇

不绝于耳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不露声色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

不平则鸣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聚蚊成雷:许多蚊子聚到一起,声音会象雷声那样大。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会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

咳声叹气:因忧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铿镪顿挫: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形容音律和谐有力、动听。

口沸目赤: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

[描写说话声音的成语_成语]

★ 形容说话状态的成语

★ 形容说话艺术的成语

★ 描写的成语

★ 描写景物的成语

★ 描写荒山的成语

描写树木的四字成语_成语 第11篇

树:立;德:德惠;务:必须;滋:增益,加多。向百姓施行德惠,务须力求普遍。

树碑立传

树:立。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传记,使他的名声世代流传下去。现比喻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

枯树生花

枯树开起花来。比喻在绝境中又找到了生路。

剑树刀山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火树银花

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撼树蚍蜉

撼:摇动。蚍蜉:大蚂蚁。想把大树摇动的大蚂蚁。比喻自不量力者。

耕耘树艺

耘:锄草,树:栽植;艺:播种。耕田、锄草、植树、播种。泛指各种农业生产劳动。

独树一帜

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刀山剑树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大树将军

原指东汉冯异。后常指不居功自傲的将领。

尺树寸泓

泓:水深。泛指地方虽小,却有花草树木、清泉流水的景区。

百年树人

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中秋节祝福四字成语 第12篇

月圆花好 花好月圆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朝月夕

春花秋月 风花雪月 羞花闭月 闭月羞花 镜花水月

月朗星稀 月缺花残 风花雪月 光风霁月 月怀一鸡

闭花羞月 众星捧月 水中捞月 花容月貌 吟风弄月

秋月寒江 洪云托月 镜花水月 日月如梭 日月经天

皓月千里 烘云托月 花颜月貌 烘云月 海中捞月

壶中日月 花朝月夕 花朝月夜 霁风朗月 镜花水月

九天揽月 霁月光风 今月古月 旷日引月 临风对月

驴年马月 流星赶月 镂月裁云 六月飞霜 累月经年

朗月清风 落月屋梁 面如满月 沐日浴月 抹月秕风

抹月批风 明月清风 明月入怀 年该月值 拈花弄月

年深月久 年头月尾 弄月嘲风 牛衣岁月 弄月吟风

拿云捉月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朝月夕 春花秋月

柳暗花明 风花雪月 闭月羞花 蔽月羞花 镜花水月

二、 中秋节成语祝福语

合家欢乐 幸福美满 秋高气爽 七星捧月 团团圆圆 幸福安康 月满乾坤

描写中秋的成语 第13篇

形容天气炎热的成语:

汗流浃背 浑身出汗 遍体生津

挥汗如雨

挥汗成雨 汗如雨下 汗出如浆 汗流如注 满头大汗 大汗淋漓 描写炎热夏天的成语:

暑气熏蒸 赤日炎炎 烈日炎炎 烈日杲杲 烈日中天 炎阳似火 骄阳似火 火日炙人 火轮高吐 火云如烧 海天云蒸 夏日可畏 夏阳酷暑 夏山如碧 夏树苍翠 夏水汤汤 沉李浮瓜 赫赫炎官张火伞 赫赫炎炎 热气腾腾 铄石流金 烁石流金 流金铁石 燋金铁石 焦金流石 燋金流石 吴牛喘月 汗流浃背 浑身出汗 汗流浃背 汗流洽背 遍体生津 流汗浃背 挥汗如雨 挥汗成雨 汗如雨下 汗出如浆 汗流如注 满头大汗 大汗淋漓 旱威为虐 赤地千里 田地龟裂 寸草不生 颗粒无收

一、描写夏天的成语

夏日炎炎——夏天阳光强烈,十分炎热。

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也可称“赤日炎炎”。例:“烈日炎炎似火烧”。皎阳似火——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赫赫炎炎——形容炎热炽盛的样子。

骄阳如火——像火一样的阳光。形容天气非常热。亦作 骄阳似火

炎炎夏日——非常炎热的夏天。如:炎炎夏日海滩上到处都是戏水的人潮。炎阳炙人——炙:烤。指炎热的太阳照射在身上,好像烤火一般热。形容非常酷热。烈日当空——炎热的太阳高挂天空。形容天气酷热。近义 火伞高张

狂风烈日——强风猛烈而酷热的天气。如:古代骆驼商队行经戈壁,常需忍受狂风烈日的恶劣天候。

吴牛喘月——《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吴牛:

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意思是,吴地炎热的时候较长,水牛怕热,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就害怕得不断喘气。后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用以形容天气酷热。唐•李白《丁都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火伞高张——比喻烈日当空。如:夏日炎炎,火伞高张。近义 烈日当空

流金铄石——铄、流:熔化。形容酷热天气炎热的成语,好象金石都要熔化。《楚辞•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亦作 铄石流金 烁石流金 烁玉流金 例:“炎炎火日当天,烁石流金之际,只得赶早凉而行。”(《水浒》二十七回)五黄六月——指农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浮瓜沉李——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后以“浮瓜沉李”比喻夏日的一种生活景象。浮沉於水中的瓜、李,是夏天清凉可口的食物。亦作 浮瓜避暑 沉李浮瓜。浮瓜避暑——暑日消暑的乐事。见“浮瓜沉李”。热不可耐——形容非常热,令人不可忍受。

绿树成荫——树木枝叶茂密,遮住了阳光。正是盛夏季节。

椅席炙手——椅子、席子摸着烫手,形容天气炎热。

【描写炎热夏天的成语和熟语】一些关于夏天的谚语你知道多少?

火日炙人 火轮高吐 火云如烧 海天云蒸 夏日可畏 夏阳酷暑 夏山如碧

暑气熏蒸 赤日炎炎 烈日炎炎 烈日杲杲 烈日中天 炎阳似火 骄阳似火

大汗淋漓 旱威为虐 赤地千里 田地龟裂 寸草不生 颗粒无收 禾苗干枯

赤日炎炎 绿树成荫 挥汗如雨 蝉声阵阵 烈日当空 电闪雷鸣 暑气逼人

夏树苍翠 夏水汤汤 沉李浮瓜 赫赫炎炎 热气腾腾 铄石流金 烁石流金

流金铁石 燋金铁石 焦金流石 燋金流石 吴牛喘月长天当日 赤时当空

炎天暑月 暑气蒸人 汗流浃背 浑身出汗 汗流浃背 汗流洽背 遍体生津

流汗浃背 挥汗如雨 挥汗成雨 汗如雨下 汗出如浆 汗流如注 满头大汗

酷暑难耐 烈日炎炎 骄阳似火 汗流浃背 蝉不知雪 簟纹如水 冬日夏云

挥汗如雨 夏阳酷暑 闷热难当 热浪滚滚 郁热沉闷 烈日灼灼 大汗涔涔

冬温夏清 浮瓜沉李 寒来暑往 火伞高张 肉山脯林 夏雨雨人 夏日可畏

暑气逼人 赤日炎炎 烈日当空 夏日炎炎 酷热难忍 三伏暑天 热不可耐

禾苗枯槁 野田禾苗半枯焦 虫不可以语冰 燕雁代飞

二、描写夏天的古诗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仲夏

[唐] 樊 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孟夏

[唐] 贾 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

夏景

[明] 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平。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夏意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闻蝉

[唐] 耒 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夏日六言

[宋] 陆 游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山亭夏日

[唐] 高 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日对雨

[唐] 裴 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不含“夏”字的写夏天景色的诗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8、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10、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1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2、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含“夏”字的写夏天景色的诗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三、描写夏天的好句子。

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

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

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

风儿带着微微的暖意吹着,时时送来布谷鸟的叫声,它在告诉我们:“春已归去。”

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悬在天空的一轮火热的太阳蒸晒着,空气里充满了甜醉的气息。

初夏时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灿烂斑点;成群的蜜蜂在花从中忙碌着,吸着花蕊,辛勤地飞来飞去。

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

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一轮烈日,所有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炽热的火伞高张在空中,热得河里的鱼不敢露出水面,鸟也不敢飞出山林,就是村中的狗也只是伸长舌头喘个不休。

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

烈日当空,道路两旁,成熟的谷物在热得弯下腰,低着头。蚱蜢多得像草叶,再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岸边的芦苇丛中,发出微弱而嘈杂的鸣声。„

那是一个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热的太阳烤得田里的老泥鳅都翻白了,村边的小溪,溪水一下低了几寸,那些露在水面的石头,陡地变大了。

太阳像个老大老大的火球,光线灼人,公路被烈日烤得发烫,脚踏下去一步一串白烟。

描写松树的成语 第14篇

2.山峦类成语

3.形容家庭和睦的四字成

4.第二个字是发的成语

描写惊慌的成语 第15篇

【神色仓皇】 仓皇:惊慌,慌张。指的是在紧急的情况下,神气和面色紧张惊慌,失去常态。

【丧家之狗】 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

【亡魂丧魄】 形容非常惊慌恐惧或心神不宁。

【六神不安】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丢魂失魄】 形容非常惊慌,没头脑,无主见。

【尿流屁滚】 形容惊慌狼狈之态。

【惊惶失措】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惊惶无措】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张皇失措】 张皇:慌张;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皇皇不可终日】 惊慌地连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惊恐不安到了极点。

【亡魂丧胆】 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

【神色张皇】 张皇:惊慌,慌张。指的`是在紧急的情况下,神气和面色紧张惊慌,失去常态。同“神色仓皇”。

【失魂落魄】 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抱头鼠窜】 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毛骨耸然】 形容极度恐惧与惊慌。

【惊惶失色】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丢魂丢魄】 形容非常惊慌。同“丢魂失魄”。

【雉伏鼠窜】 指的是恐惧地躲藏,惊慌地逃窜。

【恐慌万状】 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草木皆兵】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顿足失色】 顿足:跺脚。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形容十分惊慌。

【心头鹿撞】 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同“心头撞鹿”。

【惊皇失措】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同“惊惶失措”。

【毛骨竦然】 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亡魂失魄】 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奉头鼠窜】 奉:捧。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丧魂失魄】 失去了魂魄。形容非常惊慌或心神不宁的样子。

【鹤唳风声】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鸡飞狗跳】 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到处乱跳。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

【丢魂丧胆】 形容非常惊慌。

【惊慌失色】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惶惶不可终日】 惊慌地连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惊恐不安到了极点。

【捻神捻鬼】 形容惊慌害怕的样子。

【惊慌无措】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同“惊惶失措”。

【六神无主】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风声鹤唳】 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屁滚尿流】 形容惊慌或欣喜到极点。

【狗吠不惊】 吠:狗叫声。狗偶尔的叫声不会引起惊慌。形容社会太平安定。

【手足失措】 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极其惊慌。

【东躲西跑】 躲:躲藏,避开。形容四处逃散,分头躲藏。形容极为惊慌。

【惊慌失措】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描写中秋的成语

描写中秋的成语(精选15篇)描写中秋的成语 第1篇皓月当空.银盘高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圆 银盘高挂 玉兔东升 花好月圆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