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煤工范文
煤矿煤工范文(精选5篇)
煤矿煤工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地区煤矿企业2006-2015年累计诊断的47 309例尘肺患者, 经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 将记录项目不全的患者予以剔除, 符合规定的有1154例, 将1154例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
1.2 方法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出生地点、出生日期、姓名、参加工作时间、发病年龄、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情况、初次诊断级别等。将患者工种情况与矿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主要工种包括五种, 即主掘进工、纯掘进工、主采煤工、混合工、纯采煤工。
1.3 诊断标准
在对其进行临床诊断过程中, 前提是有确切的接触粉尘职业史, 采用高千伏X线后前位胸片, 最终诊断主要由具有尘肺病诊断资质的专家组集体进行[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煤工尘肺诊断情况
初次诊断Ⅰ期患者1062例、Ⅱ期57例、Ⅲ期35例, 各分期患者诊断情况详见表1。
2.2 煤工尘肺发病与工种之间的联系
通过调查及对煤工尘肺患者工种情况进行分析, 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混合工, 占44.97%, 其次为主采煤工, 占19.93%。发病工龄最短的是主掘进工, 与其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某煤矿公司不同生产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比较
生产作业场所粉尘浓度均严重超标, 掘进工作面总粉尘平均浓度、呼吸性粉尘的平均浓度均明显高于采煤工作面,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尘肺病 (Pneumoconiosis) , 又称尘肺、砂肺, 是一种肺部纤维化疾病。该病患者一般长期处于空气充满尘埃的场所, 因吸入大量灰尘、粉尘, 在末梢支气管下的肺泡积存, 一段时间后肺内形成纤维化灶。尘肺病主要由吸入结晶硅的粉尘引起,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短促、发烧、胸痛、呼吸衰退, 严重者可发生死亡[3,4]。尘肺病易引发其他病变, 包括肺癌、支气管炎、肺结核, 严重可导致肾脏病变。
通过调查显示, 70年代以后Ⅰ期尘肺疾病发病率持续升高, 自2000年以后, Ⅱ期、Ⅲ期所占比例也有所提高, 大量研究报道, 自2003-2006年颁布了《职业病防治法》, 此法的颁布取消了原企业内部的尘肺病诊断资质,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职业病的诊断, 对其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 出现了大量患者漏诊的现象[5,6]。面对这样的形势, 提示加强尘肺病诊断力度势在必行。对于具有专业技术及工作人员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而言, 要提供完善的职业病诊断资质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企业职业病管理工作的质量。
煤工尘肺病的发病与很多因素存在着相关性, 包括作业环境、煤田地质条件等, 这些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尘肺患病的具体情况。在本研究的1154例尘肺病患者中, Ⅰ期患者最多。统计显示, 在工种方面, 混合工的患者最多, 其他工种依次为主采煤工、主掘进工、纯掘进工、纯采煤工, 显然尘肺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是混合工[7]。
尘肺属于一种慢性职业疾病, 其具有较长的潜伏期, 在长期影响下, 粉尘浓度对煤工的影响才会表现出来。在矿工暴露粉尘之后, 粉尘会潴留在工人的肺内, 而且很难消除, 即使矿工今后不从事煤矿方面的工作, 其仍存在患尘肺病的可能。随着时间逐步延伸, 煤工尘肺病的平均发病工龄呈现从高到低的发展趋势。50年代及以前, 煤矿生产的机械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同时具有较低的煤炭粉碎概率, 这种情况所产生的粉尘粒子较少, 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较短, 吸入人体的量也较少, 其尘肺病的发病年龄及发病工龄普遍较大, 粉尘参加物化反应存在一定的难度, 减少了对人体的危害[8]。
近年来, 煤工尘肺的发病率较高, 严重影响煤工的身体健康, 为了减少尘肺给广大煤工患者带来身体、精神方面的严重危害, 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1) 开展综合防尘降尘措施。在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影响下, 粉尘的产生量不断增多, 要求全面开展综合防尘降尘措施, 以“主动治理、超前预防”为理念, 从根本上预防尘肺病。加强对媒体注水的管理, 治理采掘主要产尘点, 加大对各个生产环节的监督力度, 确保基础设备和防尘作业手段的健康运转。 (2) 做好二级预防工作, 加强对尘肺防控过程的监督, 强化职业健康监督工作, 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建立完善的个人健康监护档案, 提高员工职业健康监护率[9,10]。
综上所述, 在煤矿中, 尘肺发病的根本因素是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浓度严重超标, 其中重点人群是掘进工, 应当加强治理与监督。
摘要:目的:分析某煤矿煤工尘肺发病的具体特征, 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取某煤矿2006-2015年在医院体检确诊的47 30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其发病工龄、工种、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等与发病的关系。结果:初次诊断Ⅰ期患者最多, 有1062例、Ⅱ期57例、Ⅲ期35例。经过分析煤工尘肺患者工种, 混合工所占比重最大, 占44.97%, 其次为主采煤工, 占19.93%。发病工龄最短的是主掘进工, 与其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生产作业场所粉尘浓度均严重超标, 掘进工作面总粉尘平均浓度、呼吸性粉尘的平均浓度均明显高于采煤工作面,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煤矿中, 尘肺发病的根本因素是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浓度严重超标, 其中重点人群是掘进工, 应当加强对治理与监督。
关键词:煤矿煤工,尘肺,发病特征,防控措施,探讨
参考文献
[1]张琴, 丁羽, 闫大培, 等.某煤矿煤工尘肺发病特征及防控措施的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 2015, 24 (1) :103-107.
[2]朱丽霞.2006-2010年北碚区尘肺病例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2, 28 (5) :348-350.
[3]郑清花, 陈清洪, 谢德兴.某煤炭集团公司尘肺病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4, 37 (1) :137-139.
[4]吴永兵, 黄娜.北碚区2006~2012年尘肺病例分析[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 2 (1) :25-28.
[5]郭长轩, 蒋文中, 丁新平, 等.淮北矿区煤矿工尘肺发病及现况的调查[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1, 19 (1) :20-22.
[6]王雪涛, 索霞, 刘丽华.某煤炭集团公司1957至2007年尘肺病患病调查[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8, 26 (11) :664-666.
[7]Polzik E V, Katsnelson B A, Kochneva M Y, et al.The principles of predicting the individual risk of silicosis and silicotuberculosis[J].La Medicina Del Lavoro, 1990, 81 (2) :87-95.
[8]闫进德, 曹岩, 李翠兰, 等.煤矿在职接尘工人煤工尘肺的发病情况[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0, 28 (10) :783-785.
[9]刘培跃, 朱召明, 孔令文, 等.煤工尘肺患者院内肺炎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14 (7) :823-825.
煤矿煤工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重庆市某国有煤矿19762007年的尘肺档案资料。
1.2 方法
对重庆市某国有煤矿19762007年煤工尘肺829例合并肺结核情况及北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患病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1.3 尘肺诊断标准
1986年前按1963年尘肺X射线诊断标准诊断, 19862001年按1986年尘肺X射线诊断标准诊断, 2002年后按GBZ 70-2002《尘肺病诊断标准》诊断。
1.4 肺结核诊断标准
除在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的基础上集体阅读X射线胸片外, 部分病人还作了痰液结核菌涂片、血沉和结核菌素试验。近年来, 部分患者还作了聚合酶链反应 (PCR) 及结核抗体等检查。全部病例最后经重庆天府尘肺诊断组及重庆市尘肺诊断组诊断为煤工尘肺结核。
1.5 统计分析
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用趋势χ2检验和行列χ2检验, 组间率两两比较用卡方分割。
2 结果
2.1 煤工尘肺合并结核率
829例煤工尘肺, 合并肺结核有68例, 煤工尘肺合并结核率为8.20%, 显著高于本地人群的肺结核患病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14.03, P<0.01) , 见表1。
2.2 不同期别煤工尘肺合并结核率
见表2。由表2可见, 煤工尘肺合并结核率Ⅰ期为6.91%, Ⅱ期为9.90%, Ⅲ期为15.09%, 煤工尘肺合并结核率随期别增加而显著增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undefined=5.23, P<0.05) 。
2.3 不同工种煤工尘肺合并结核率
见表3。由表3可见, 829例煤工尘肺从事的工种分别为采煤、掘进和混合 (先后从事采谋、掘进两种工种以上) 。3个工种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率分别为6.08%、6.60%、16.89%, 混合工种尘肺合并结核患病率明显高于两个单纯工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注:a与混合工种比较, P<0.01;b与掘进工种比较, P>0.05。
2.4 煤工尘肺结核与发病年龄和工龄的关系
见表4表5。由表4、5可见, 煤工尘肺合并结核率随发病年龄升高而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undefined= 30.71, P=0.000) ;煤工尘肺合并结核率随工龄升高无明显改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undefined=2.22, P>0.05) 。
2.5 煤工尘肺结核死亡原因构成
煤工尘肺结核病人死亡率为6.15%, 死因构成比:肺心病占31.37 %, 肺结核大咯血占23.53 %, 肺癌占19.61 %, 肺部感染占15.69%, 其他疾病为9.80 %, 见表6。
3 讨论
3.1 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
重庆市某国有煤矿19762007年煤工尘肺合并结核率高达8.20%, 显著高于本地人群的肺结核患病率。煤工尘肺患者长期吸入高浓度煤尘引起的肺部循环不良, 给结核杆菌造成适宜的生长繁殖条件[3], 同时尘肺患者机体的免疫状况下降, 由于矽尘对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使大量巨噬细胞变性、坏死、崩解, 沉积在肺组织中的矽尘不断地破坏一批又一批巨噬细胞, 使尘肺患者肺组织中巨噬细胞处于软弱状况, 致使入侵的结核菌得不到及时吞噬、消化和消除, 进而生长繁殖, 导致结核病发生[4]。煤工尘肺合并结核率与煤工尘肺的期别、发病年龄和工人的工种密切相关。煤工尘肺期别越高, 合并结核率越高, 其中Ⅱ、Ⅲ期尘肺合并结核率分别高达5.19%、13.21 %, 这与文献[2]报告的相同。煤工尘肺合并结核患病率随发病年龄的升高而升高, 这可能与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免疫功能下降有关。不同的工种煤工尘肺患者合并结核的患病率不同, 混合工种尘肺合并肺结核患病率明显高于两个单纯工种, 这主要是由于混合工种的工人生产场所不固定, 接触面广, 感染结核杆菌的机会也多等原因引起的[3]。
煤工尘肺结核在职业病伤残等级确定中为四级以上重度伤残, 是煤工尘肺患者主要死因之一[5]。故在目前尘肺治疗还缺少有效方法的情况下, 作好尘肺合并肺结核的预防, 是延长尘肺病人寿命的主要手段。用人单位应采取加强煤矿井下粉尘的综合治理, 教育职工认识煤尘对人体的损害、注意防尘搞好个人卫生等措施降低煤工尘肺及其结核发病率。要作好尘肺病人的治疗和管理, 减少或杜绝结核病菌的感染;要做好煤工尘肺病人的定期健康监护管理, 做到结核病人的早发现早治疗, 最大限度地延长尘肺病人的寿命, 提高生活质量。
3.2 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的死亡原因
重庆市某国有煤矿煤工尘肺合并结核主要的死因是肺心病, 这可能与煤工尘肺病人的肺功能严重受损, 导致肺动脉高压, 心脏前负荷加重有关[6]。故尘肺结核病人亦应积极防治感冒, 加强呼吸功能锻炼, 防止肺心病的出现及控制肺心病的发展, 是我们防止煤工尘肺结核病人死亡的关键。此外, 肺结核大咯血和肺癌也是尘肺合并结核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 必须加强尘肺病人的管理, 提高对肺癌的警惕, 落实并完善尘肺患者的医疗保健, 加强对尘肺病人的定期X射线胸片检查,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摘要:目的 了解重庆市某国有煤矿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的患病情况, 为煤工尘肺结核患者的疾病预防和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重庆市某国有煤矿自1976—2007年间829例煤工尘肺病例合并结核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重庆市某国有煤矿1976—2007年间煤工尘肺合并结核率为8.20%, 显著高于当地人群的肺结核患病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14.03, P<0.01) 。煤工尘肺合并结核率随着期别增加而显著增高 (χ趋2势=5.23, P<0.05) 。采煤、掘进、混合3个工种尘肺合并结核率分别为6.08%、6.60%、16.89%, 其中混合工种尘肺合并结核率明显高于两个单纯工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煤工尘肺合并结核率随发病年龄升高而升高 (χ趋2势=30.71, P<0.01) , 煤工尘肺合并结核率随工龄升高无明显改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趋2势=2.22, P>0.05) 。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患者死亡率为6.15%, 死因构成比:肺心病占31.37%, 肺结核占23.53%, 肺癌占19.61%, 肺部感染占15.69%, 其他疾病为9.80%。结论 尘肺期别越高, 煤工尘肺合并结核率越高;混合工种煤工尘肺合并结核率明显高于两个单纯工种;煤工尘肺合并结核的死因前三位是肺心病、肺结核大咳血和肺癌。
关键词:煤工尘肺,肺结核,煤工尘肺合并结核,患病率
参考文献
[1]张连英.217例煤工尘肺结核死亡年龄和原因的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 2006, 2 (33) :57-58.
[2]高伟, 武树海, 孟辉, 等.微波联合抗结核对煤工尘肺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观察[J].职业与健康, 2008, 24 (18) :1890-1891.
[3]马永志.287例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回顾分析[J].河南医药信息, 2002, 10 (17) :93.
[4]李宝平, 于咏梅, 周云芝, 等.煤工尘肺440例合并肺结核的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02, 18 (1) :14-15.
[5]陈东进, 李洪敏, 姜平, 等.煤工尘肺结核耐药菌的基因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03, 25 (6) :385.
煤工尘肺合并结核的临床分析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自1995-2002年我院登记在案的煤工尘肺患者1200例, 煤工尘肺诊断及分期参照标准为《尘肺诊断及分级标准》 (GBZ70-2002) 。本组病例均为男性, 年龄50~81岁, 中位年龄66.1岁。合并肺结核174例, 合并率为14.5%。并发结核病期1~5年48例占27.6%, 6~10年67例占38.5%, 11年以上59例占33.9%。
2结果
2.1 症状与体征
其中Ⅰ期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35例 (20.1%) , Ⅱ期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57例 (32.8%) , Ⅲ期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82例 (47.1%) 。见表1。
2.2 胸部X线
其中27例X线表现为片状形及结节状影, 其大小不等, 密度不均, 形态不整齐, 边缘模糊, 分布不对称, 与侧胸壁之间气肿带不明显, 并有胸膜增厚的特点。病变范围1侧肺野48.3% (84/174) , >1个肺野35.1% (61/174) , <1个肺野16.7% (29/174) 。见表2。
2.3 结核菌检查
阳性率为36.8% (64/174) , 其中空洞性者阳性率较高, 占痰涂片阳性率的56.2%。
2.4 并发症
以肺内感染最多为57例, 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次之, 咯血19例, 气胸11例。见表3。
2.5 死亡原因
本组煤工尘肺合并结核174例中, 死亡48例, Ⅰ期合并结核死亡5例, Ⅱ期合并结核死亡14例, Ⅲ期合并结核死亡29例。其中死于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33例, 肺内感染11例, 咯血窒息2例, 气胸2例。
3讨论
随着煤工尘肺期别增高, 合并TB的发病率明显增多。我院作为集团公司一家医疗卫生单位, 应充分发挥预防保健职能。笔者准备将近年来健康体检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递给集团公司领导及各矿党政领导, 引起他们对煤矿一线职工不容乐观的健康状况的高度重视以寻求大力支持。针对以上情况, 有关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大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 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以减少疾病的蔓延; (2)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管理与防护, 尤其是煤工尘肺患者, 加强其相应的监测, 消除隐性的传染源; (3) 降低传染病的漏报率, 以更好地控制传染源[2]。总之煤工尘肺患者的防结核工作, 应视为整个煤工尘肺防治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关键词:尘肺, 煤工,结核,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1]刘颖辉.唐山市尘肺病危害现状及对策[J].职业与健康, 2009, 25 (12) :1.
煤工尘肺患者肺通气功能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同煤集团曾在井下采掘区工作、已由大同市尘肺诊断组确诊的146例煤工尘肺患者作为病例组, 其中, Ⅰ期86例, Ⅱ期43例, Ⅲ期17例, 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43岁~81岁, 平均年龄 (66.03±10.6) 岁, 接尘工龄17年~35年。其中吸烟人数123例, 占84.25%, 平均每天吸烟10支以上, 烟龄20年以上, 已戒烟10年以上54例, 占吸烟者比例的43.90%。以劳动强度相似的无直接接触粉尘工作的工人150例作为对照组, 平均年龄 (54.6±9.8) 岁, 其中吸烟者82例, 占54.67%, 吸烟者平均每天吸烟10支以上, 烟龄20年以上, 无戒烟。所有人员均排除哮喘、肺源性心脏病、活动性肺结核、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 所有病例在近期无呼吸道感染。2组在年龄、工种、身高、体重、吸烟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采用比利时麦迪生产的大型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 由于肺容积个体差异大, 并且呼吸功能受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的影响, 测定前输入出生时间、性别、身高、体重以计算各项指标的预计值, 各项指标均以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进行分析。所得测定指标有:肺活量 (VC) , 用力肺活量 (FVC) ,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 FEV1/FVC[1], 最大通气量 (MVV) , 由专职医生测定。测试前先向每一位受检者说明测定的方法, 然后进行肺功能测定, 每位受检者均测定3次, 选择最佳者进行统计。
1.3 肺通气功能判定标准
肺通气功能损伤程度的分级, 以国家劳动能力鉴定规定的标准执行。
1.3.1 判定标准[2]
通常肺功能测定多选择对患者损伤不是很大, 测定方法比较简便的FVC、FEV1、FEV1/FVC三项基本指标作为呼吸功能损害类型来评定: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FEV1<80%, FEV1/FVC<70%;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FVC<80%, FEV1/FVC<70%;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FVC<80%, FEV1<80%, FEV1/FVC<70%。
1.3.2 肺功能损害程度的分级判断[3]
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 (ATS/ERS) 有关肺功能检查的联合指南 (2005年) 建议:不论阻塞性、限制性和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均可依照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率对肺功能损害的程度作出判断:轻度, FEV1%预计值≥70%, 但<正常预计值下限或FEV1/FVC比值<正常预计值下限;中度, FEV1%预计值60%~69%;中重度, FEV1%预计值50%~59%;重度, FEV1%预计值35%~49%;极重度, FEV1%预计值<35%。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期煤工尘肺的肺通气功能测定指标
各期煤工尘肺的VC和FVC的平均值均低于正常值 (正常VC>80%, FVC>80%) , 各期相比下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各期煤工尘肺的FEV1和MVV值均小于正常值 (正常>80%) , Ⅰ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Ⅱ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Ⅲ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q、P为Ⅰ期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 q1、P 1为Ⅱ期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 q2、P 2为Ⅲ期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
2.2 不同期别煤工尘肺患者肺功能损害类型和分级
随着尘肺期别的增高, 肺功能异常率不断增加, 肺功能损害程度也相应地不断加重, 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 其次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随着尘肺期别的增加, 逐渐向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发展。肺功能损害的程度随着煤工尘肺期别的增加, 由轻度逐渐向重度发展。见表2、表3。
注:Ⅰ期、Ⅱ期、Ⅲ期煤工尘与肺功能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 χ2值分别为92.566, 83.545, 49.785, P均<0.01。
3 讨论
肺通气功能是早期煤工尘肺患者肺功能损害程分级的基本标准, 煤工尘肺患者由于长期吸入煤矽尘, 使肺组织发生广泛结节病变及间质纤维化, 小气道肺血管受到增生的胶原组织挤压, 致使管腔缩小以致闭塞, 导致肺功能呈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损害呈进行性的, 不断发展的, 即使停止粉尘的暴露, 纤维化病变也不可逆转。所以, 煤工尘肺患者肺通气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从本文结果看, 主要指标VC、FVC、FEV1、FEV1/FVC、MV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Ⅰ、Ⅱ、Ⅲ期煤工尘肺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又呈进行性发展。本文结果显示, 煤工尘肺患者肺通气功能损害类型以阻塞性和混合性为主, 随着尘肺期别的升高逐渐向混合性发展。说明期别越高, 肺弹性越来越低, 肺容积逐渐缩小, 并伴有明显的气道损伤, 外周阻力逐渐加大, 从而导致阻塞性、限制性和混合性肺功能障碍, 最终肺功能损害越来越严重。其中, 肺纤维化导致肺泡扩张的弹性阻力增加, 肺顺应性降低, 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尘肺病变侵犯小气道使外周气道阻力增高, 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故煤工尘肺患者肺功能损害既有阻塞性、限制性, 又有混合性, 呈现出复杂的肺功能表现。
吸烟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也尤其严重, 烟草中的化学物质可以损伤气道上皮细胞, 使纤毛运动减退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 导致气道净化能力下降, 容易继发感染, 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气流受限, 会导致肺通气功能障碍。本文对照组中, 通气功能异常者均为大量吸烟者, 因此应积极开展戒烟和控烟活动, 并且吸烟和煤尘有叠加作用, 尤其对肺功能异常的职工, 更应该加大宣传吸烟危害性的力度。
煤工尘肺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职业病, 如何在工作期间做好防护措施, 减少粉尘的吸入, 是减少其发病的关键。此外, 尘肺又是一种积累性疾病, 对于已患尘肺病的患者应尽可能改变职业, 以减少粉尘的吸入量, 从而减少尘肺患者其他疾病的发生率。总之,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加强煤工尘肺患者的营养及相关综合预防减少合并其他疾病, 对煤工尘肺患者提高肺功能及生命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煤工尘肺患者肺功能的损害程度和性质。方法 对146例男性煤工尘肺患者和150例男性无直接粉尘接触的工人进行肺功能检测并比较。结果 各期煤工尘肺患者的肺活量 (VC) , 用力肺活量 (FVC) ,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 FEV1/FVC, 最大通气量 (MVV)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Ⅰ、Ⅱ、Ⅲ期煤工尘肺患者肺功能异常率分别为72.09%, 95.35%和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肺功能测定可客观反映尘肺患者目前的肺功能状态, 各期煤工尘肺患者随着尘肺期别的增加肺通气功能的损害程度越发严重。
关键词:煤工尘肺,肺通气功能,分析,防治
参考文献
[1]王治明, 王晓容, 王锦珍.尘肺患者肺功能分级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1991, 9 (6) :340-342.
[2]马骏.实用尘肺病临床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7:137-140.
浅议采煤工作面的防尘措施 第5篇
煤矿粉尘是煤矿五大灾害之一。虽然煤尘危害具有滞后性、隐藏性, 不如瓦斯等灾害那么引起高度关注, 但它的危害也绝对不容忽视。根据卫生部统计, 煤矿尘肺占矽肺总数的70%~80%。随着矿井开采强度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矿井的产尘量也不断增加, 产尘浓度也随之提高。
采掘工作面是粉尘的主要产生地, 又是煤尘事故的多发点, 据统计有80%的煤尘事故发生在采掘工作面。因此, 搞好采掘工作面防尘是防尘工作的重点。《煤矿安全规程》对煤尘要求是:粉尘中游离Si O2含量小于10%时, 呼吸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为3.5mg/m3。曲斗煤矿二号井做为老矿井, 资源日益枯竭, 可采煤层59#、60#、61#、62#、63#都是顶底板含水性较低、煤层比较干燥的煤层, 工作面的粉尘较严重, 有些工作面的能见度差不多才1m左右, 这种状况对安全生产非常不利。因此应把如何有效控制粉尘, 降低粉尘浓度, 当做煤矿安全生产和职工职业卫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也具有同样重大意义。
2 粉尘的产生及危害
2.1 粉尘的产生
粉尘是指矿物开采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微细固体集合体。它或沉积于井巷四壁, 或悬浮于井巷空间。在煤矿开采过程中, 如钻眼、爆破、掘进及采煤作业, 煤的装载运输等各个环节, 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而不同的矿井由于煤、岩地质条件和物理性质的不同, 采掘方式、作业方法、通风状况和机械化程度的不同, 粉尘的产生情况也大不相同。对于现有的防尘技术条件下, 各生产环节产生的粉尘量的比例大致为:采煤工作面约占45%~80%, 掘进工作面约占20%~38%, 运输通风巷道约占5%~10%, 其它作业点约占2%~5%。且各作业点的机械化程度越高, 矿尘的产尘量相应也就越大。
2.2 粉尘的危害
粉尘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危害人体健康。矿工长期吸入矿尘后, 轻者会患呼吸道疾病、重者会患上尘肺病。据统计, 2007年, 全国新发各类职业病12212例, 其中尘肺病病例报告9173例, 占75.11%, 尘肺病病例死亡966例。截至2007年, 尘肺病累积病例607570例, 其中存活病人470089例。矽肺和煤矿工尘肺是煤矿最主要的尘肺病, 分别为4358例和3967例, 两者共占尘肺病病例总数的90.8%。每年因矽肺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十几亿元。煤矿职业病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一大社会公害, 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矿工业的健康发展, 煤矿职业病已经形成家庭和社会的问题。
(2) 引发爆炸。井下空气中的煤尘达到一定的浓度时, 就可能引发煤尘爆炸。煤尘的爆炸浓度范围与煤的成分、粒度、引火源的种类和温度等条件相关。曲斗煤矿二号井煤层较干燥, 有的破碎后呈粉状, 易飞扬。因此, 井下少数采煤作业点粉尘浓度大大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3) 降低工作场所的能见度。在井下某些采掘工作面, 由于采、掘作业, 其粉尘作业环境, 若矿尘在空间达到较高的浓度, 影响矿工的视野, 操作中由于视线不好容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4) 加速机械磨损。由于煤尘漂浮在空中无处不在, 容易进入机械设备内部, 干扰运转设备正常磨合, 造成设备磨损加快或故障。设备随着矿山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煤尘对机械设备的磨损影响就愈加突出。粉尘可以加速机械的磨损, 也会对精密仪器使用寿命和准确率影响。曲斗煤矿二号井长期以来机械设备寿命较短, 设备故障率高与井下粉尘浓度高有直接联系。
3 采煤工作面的防尘措施
3.1 改进钻眼方式及钻眼器具
采用湿式打眼:曲斗煤矿二号井采煤工作面打眼使用器具通常是MZ-1.2型电煤钻。打眼是干打眼, 在打眼过程容易产生大量的粉尘。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154条第3款规定:炮采工作面应采取湿式打眼、使用水炮泥;爆破前、后应冲洗煤壁, 爆破时应喷雾降尘, 出煤时洒水。所以采煤工作面采用干打眼是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另外对职工的身心健康也十分不利。针对高粉尘的采煤工作面首先必须从钻眼工具上进行改革, 必须加大安措资金的投入, 积极引进湿式钻眼的煤电钻。当今, 煤电钻湿式打眼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供水, 进行湿式打眼, 一是侧式供水, 即使用煤电钻侧式注水器;二是直式供水。较新型的煤电钻有水电联控湿式煤电钻, 查阅该煤电钻相关资料, 性能较为实用、使用新型的煤电钻可有效地杜绝干式打眼的现象, 打眼钻速可以提高20%, 钻头耗损率可降低50%, 其打眼过程的降尘率也可达到95%以上, 对于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改善劳动作业环境, 预防矿工尘肺病的发生有着良好的效果, 矿井应积极尝试引进使用。
3.2 控制好采煤工作面爆破效果
(1) 加大块煤率:根据尘粒的沉降速度与粒径的平方成正比这一规律, 采煤工作面爆破后块煤率的多少对于采煤工作面粉尘浓度的影响十分明显, 采煤工作面爆破后粉煤多, 则在出煤过程中粉尘的扬尘量也非常大, 而颗粒块煤多, 则其粉尘产生量也相应减少。因此必须加强采煤爆破工艺的研究, 使煤层爆破后颗粒既不过细也不过粗, 块煤适中, 加大块煤率, 减少粉尘的扬尘量。
(2) 积极应用水炮泥:曲斗煤矿二号井采煤工作面的炮眼封泥通常是采用黄土做成的炮泥, 甚至个别采煤工作面不使用炮泥, 爆破后采煤工作面粉尘也就很大。因此必须对炮眼封泥这一工序进行改进, 应积极推广使用水炮泥。采煤工作面采用水炮泥爆炮作业, 可以在眼底先装一个水炮泥, 装填炸药后再装一个水炮泥, 最后用粘土炮泥封口, 水炮泥在高温高压的爆破波的作用下汽化, 并重新凝结成细小的雾滴, 和同时产生的煤尘相接触, 使尘料润湿、团结起到降尘的作用, 并在实际操作中得到印证。
例如:原曲斗煤矿二号井395E1-05S巷, 通风距离长, 且煤层十分干燥, 在使用土炮泥封孔爆破后工作面迎头的粉尘十分大, 通风15min后迎头粉尘浓度严重超标。针对此种情况采煤工作面改变炮眼封泥的方式, 采用水泡泥, 使用水泡泥封泥爆破后, 通风15min后进入采煤工作面的粉尘比原先降低了60%以上。由于使用水炮泥工序繁琐, 作业人员经常不使用或使用不规范, 造成使用水炮泥的点位较少或使用效果较差, 因此, 矿井应该加强管理, 促进工作面规范使用水炮泥。
3.3 做好采煤工作面的通风管理
(1) 合理配置局部通风机控制采煤工作面的风量:要根据采煤工作面的供风距离合理选用局部通风机功率, 避免采煤工作面风速过大而造成扬起落尘增加风流中的含尘量, 也要避免风量不足而造成采煤工作面尘粒无法稀释和排出。特别是工作面不要从一开始开工到收作始终如一不变使用同一功率的局部通风机, 安全员或采掘技术员在日常管理中到粉尘较大的采煤工作面要随带风表, 并经常测量采煤工作面迎头的风速及风量, 让采煤工作面排尘风速控制在1.2~1.6m/s。
(2) 形成负压通风:采煤工作面实现了负压通风可以有效地促进粉尘的稀释和排出, 改善采煤工作面的通风状况, 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因此工作面要尽最大可能实现负压通风。如我矿395补W-02S巷, 所采煤层62#也是较为干燥的, 采煤工作面粉尘较大, 经分析后决定在2#掘一通风井至420W1-10N巷, 形成负压通风, 有效降低了采煤工作面迎头的粉尘。
3.4 做好喷雾降尘
(1) 防尘供水系统到位:当前矿井中防尘设施还不够完善, 相当一部份工作面防尘水管未到位, 必须加大防尘水基础设施的投入, 确保每个采煤工作面防尘管接到位。
(2) 采煤工作面迎头喷雾降尘:针对高粉尘采煤工作面, 可以采用塑料管将防尘水引至迎头, 爆破时进行喷雾降尘, 作业人员进入采煤工作面后对煤堆进行喷雾洒水后再出煤, 以降低出煤时产生的粉尘量。
(3) 小井口喷雾降尘:小井装煤口必须各安装一道喷雾设施, 日常做好喷雾设施的维护, 对喷雾头堵塞的应及时清理或更换, 以确保喷雾正常使用。
3.5 做好个体防护
(1) 加强对工人防尘教育:充分利用班前会和安全活动会时期抓好工人的思想防尘教育及防尘知识培训, 特别是针对防尘不当导致的矽肺病及其病理、病情发展的过程方面知识的教育。真正使工人明白不重视防尘将导致自身身体健康受有严重的影响甚至是患上尘肺病提早死亡, 从而自觉树立起良好的防尘安全意识。
(2) 积极使用防尘口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在有粉尘环境下作业, 作业者必须佩带防尘口罩, 以保护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防止有害粉尘通过人体呼吸道进入体内, 在人体肺部积累, 许多有害粉尘会使人体肺部产生病变, 所以, 提倡和要求矿工佩带防尘口罩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日常的管理中必须提倡和强制工人使用防尘口罩。
3.6 建立长效的防尘管理机制
(1) 加强制度建设, 认真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人的行为的养成, 一靠教育、二靠约束, 建立健全一套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机制, 是搞好煤矿防尘工作的有效途径, 必将对习惯性违章行为也是一种震摄。
(2) 抓好防尘奖励惩罚措施。抓好日常管理的巡查工作, 发现防尘喷雾不正常使用或者当作摆设, 闲佩戴防尘口罩太麻烦, 不使用, 微风作业, 或通风时间不够进入工作面等违规现象要坚决给予“三违”处罚, 并进行爆光批评。
4 结束语
煤矿煤工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