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课件赏析
《爱莲说》课件赏析(精选3篇)
《爱莲说》课件赏析 第1篇
涉及学科: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
开发平台:E-Motion
课件大小:114MB
本次活动的动机是我们在前阶段开展写生《美丽的花》时产生的。在孩子的作品中, 我发现孩子对花瓶的兴趣和观察大于花本身, 他们喜欢画各种各样的花瓶, 并给花瓶做装饰。而在生活中, 美丽的瓶子随处可见, 又容易收集, 因此我想我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与爱好。所以产生了《美丽的瓶子》等一系列活动, 包括《认识瓶子》、《写生单个瓶子》、《剪贴瓶子》以及本次多个瓶子的线描写生活动《美丽的瓶子》等。本次活动因为要帮助幼儿重点解决多个瓶子组合上的困难以及以直观的方式了解重叠画法, 所以设计了相应的课件《美丽的瓶子》。
整个课件的风格是美丽而不浮华, 实用而不冗长, 重在激发幼儿的兴趣, 启发幼儿观察与思考, 为幼儿的绘画过程服务。课件突出了“美”感、直观性, 并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在动手操作中尝试和探索。
课件设计
本活动要求幼儿感受各种各样瓶子的美, 萌发创造与表现的欲望, 乐意与同伴合作组合瓶子, 并能初步用写生的方式进行表现。基于我们的活动目标以及活动的重点、难点, 所以该课件的设计思路为:一是欣赏各式各样的瓶子, 感受各式各样瓶子的美;二是将组合作为重点, 不仅呈现一些常见的不恰当的组合, 而且利用课件增加与幼儿的互动, 即采用现场移动瓶子的方法, 如拼拼图——让孩子在课件上进行不同的组合尝试, 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合理的组合所带来的美感, 从而达到本次活动的目的;三是以课件示范的方式, 直观地展示一些表现的技法, 增加表现重叠画法的分量。
主要场景“欣赏美丽的瓶子”、“瓶子组合的尝试”、“重叠方法的示范”的具体设计如下。
(1) “欣赏美丽的瓶子”场景。这个场景以优美的背景音乐配上多个美丽的瓶子以缓慢的速度飘过画面的形式, 让幼儿进入优美、舒适的境界, 教师再配上引导解说词, 启发幼儿进行思考和观察;接着画面定格在众多瓶子的画面上, 让幼儿进行讲述, 说说自己所发现的瓶子的美。我们认为这种“多种感官参与的欣赏→观察→思考→讲述”的设计能较好地让幼儿领略、感受到瓶子的美, 实现教学目的。
(2) “瓶子组合的尝试”场景。本活动的重难点在于不同瓶子的组合。因此, 我们选择了动手操作的方式设计该环节的课件, 让画面上的多个瓶子像拼图一样可以随意拖动进行组合, 更加强了课件的交互功能, 从而为增强孩子学习趣味性及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3) “重叠方法的示范”场景。我们选择杨景芝老师的教学录像片段为孩子作示范, 让孩子更直观地看到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 为下一步的技能表现打下基础。
(4) “绘画过程的背景”场景。我们选择了蓝色的背景画面、优雅的音乐, 让轻柔的音乐伴随孩子进行写生。
课件实现
素材准备。音乐及瓶子的图案是从网上下载的素材;截取杨景芝老师的绘画教学录像片段。
使用过程如下。
1.感受瓶子的美并尝试组合瓶子
(1) 引导幼儿观察实物——瓶子, 寻找自己喜欢的瓶子;并让幼儿初步尝试摆瓶子。
(2) 以观看课件的方式组织幼儿观赏美丽的瓶子, 进一步感受瓶子的美。
教师找到主页下方的标有“组合”字样的瓶子, 出现“手”形后, 点击进入“瓶子欣赏”的画面。教师随着音乐的播放及瓶子的缓慢滚动边让幼儿欣赏, 边作简单的讲解。教师点击下一页, 分别进入“矮矮胖胖的瓶子”“高高瘦瘦的瓶子”, 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瓶子。
(3) 结合课件, 教师与幼儿互动了解和感受较合理的组合方式:选择对比性强的瓶子、后高前低、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散等。
教师逐一点击下一页, 分别进入“拥挤组合”“松散组合”“前高后低”的错误组合画面, 引导幼儿说出这样组合的不合理之处。教师继续点击下一页, 进入重点讲解的部分:五个瓶子可自由组合的画面, 即此时这五个瓶子可由教师或幼儿自由操作、移动, 能自由形成新的组合画面。方法:将鼠标按左键不放移至所选的瓶子上, 出现手形后, 将其抓取到所想移动的位置上, 形成好看的组合。
师生继续欣赏组合2、组合3, 教师小结。按返回键到瓶子滚动处, 再按返回键1次, 回到主页的位置。
2.结合课件, 通过回顾和欣赏, 重点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表现瓶子的重叠
(1) 利用图片及范图巩固以往学过的遮挡法。
教师找到主页上标有“重叠”字样的瓶子, 出现手形后, 点击进入“重叠的路”画面, 引导幼儿观察“遮挡”部分。回到画面上方的任务栏, 分别按“重叠1、重叠2、重叠3”, 让幼儿回顾重叠法的使用。
(2) 利用录像片段了解透明表现重叠的方法。
教师按“透明重叠法”字样, 进入杨景芝的教学录像。
(3) 幼儿绘画, 教师指导。
教师提出绘画要求: (1) 画之前各组可以再商量把瓶子组合得更好看; (2) 认真观察瓶子的外形, 看准了再画, 一个一个地画, 注意重叠部位的刻画; (3) 大胆、细心地装饰瓶子, 使瓶子变得更美。
教师进行指导。教师提醒幼儿认真观察, 大胆勾画自己所看到的瓶子。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刻画两个瓶子的重叠部分。
教师欣赏完录像, 按“首页”字样, 返回到首页、再按“退出”字样来到有优美背景音乐的蓝色画面, 让幼儿在轻缓、优美的音乐声中作画。最后点击蓝色画面, 退到有“再见”字幕的画面上, 点击画面退出, 结束该课件的使用。
借助投影仪, 欣赏幼儿作品, 鼓励并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技巧心得
爱莲说课件 第2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景。
2、导入语: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抒发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中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诵读感知
1、解读标题
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章,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2、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3、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章作者的语气。
4、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三)品读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课堂练习: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4、分小组谈论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评和归纳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2)这一语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花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3)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语句呢?
(4)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5)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延伸拓展
1、你如何看待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春天来了》网络课件赏析 第3篇
涉及领域:艺术。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 对于高、中、低音的感知与理解是一个重点内容, 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尽管幼儿对于音乐本身比较有兴趣, 但就歌唱技巧而言, 三岁前的小孩误以为大声、小声就是代表高低音的区别, 甚至四、五岁的孩子还不能够准确抓准音高。这就需要借助一些形象化的东西来帮助幼儿理解与欣赏, 而现代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文、图、声、像并茂的情境以及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 对教育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利用这一特点, 可以借助PPT直接将学习内容传递给幼儿。
●课件设计
“听”是对音乐信息的储存,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非常重视儿童的听觉训练, 认为幼儿期是听觉训练的敏感期。以听为主的活动一定要避免使幼儿“呆坐干听”, 要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有事可做”。要把“听”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来理解, 因而本课的设计特色就在于通过PPT技术的运用, 用图画描绘出对音乐的想象, 用不同的动植物来表达不同的音高, 并且让幼儿伴随音乐哼唱, 做合拍、自由、即兴的身体律动, 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他们体会音乐活动的乐趣, 并帮助他们理解与欣赏。
首先是活动中的环境创设, 运用PPT的动画和色彩效应, 来激发小班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兴趣;其次, 借助动物、植物的特性, 让幼儿观察到:美丽的春天来了, 蓝蓝的天空中飞来了蝴蝶、蜜蜂;绿绿的草地上小兔在蹦蹦跳跳地做游戏、五颜六色的花都开了;小鱼在清清的小河里游来游去……利用天空、草地、小河这些空间来帮助小班幼儿对高、中、低音区的理解;最后, 幼儿在看、听辩高、中、低音区的基础上, 能按动物、植物的特性进行肢体语言的表达,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在铝板琴上弹奏, 同时也体验敲打铝板琴的乐趣。
●课件实现
1.素材准备
铝板琴、音乐、自制PPT一套。
2.结构和使用
页面1:主要表现的内容为:美丽的春天来了, 蓝蓝的天空中飞来了蝴蝶、蜜蜂;绿绿的草地上小兔在蹦蹦跳跳地做游戏、五颜六色的花都开了;小鱼在清清的小河里游来游去真高兴。并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们在什么地方玩?为下面不同位置的动植物对应高、中、低音的教学做准备。
页面2:指出不同位置的动植物代表不同的音高。教师根据歌词逐一点击, 让幼儿欣赏歌曲, 并且看画面, 用肢体语言表达高、中、低音区。
页面3、4、5:幼儿听音乐、看画面, 在铝板琴上表达高、中、底音区, 节奏:×××。
顺序:一朵大花两只小蜜蜂 (中、高音区) 。一条大鱼两朵小花 (低、中音区) 。一条大鱼两只蝴蝶 (低、高音区) 。
页面6:教师按歌词及画面的空间敲打铝板琴, 幼儿初步跟着教师进行完整的节奏练习。
页面7:师幼合作。
幼儿:歌声、肢体、节奏表达与表现 (分组) 。
教师:点击PPT。
●技巧心得
《爱莲说》课件赏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