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变化范文
命题变化范文(精选6篇)
命题变化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教学策略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力求从改革考试入手来引导语文教学。所以, 研究今年的高考变化, 对于我们以后的教学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应该能够从中找到教育改革的蛛丝马迹。
一、加大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查力度
随着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逐渐增强,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做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对外影响、交流的有效途径, 也是国人重塑自我, 形成中国特色价值观的主要来源。因此, 加大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一点在今年的文言文考题中多有体现, 主要是词义辨析和断句。在词义的考查中, 更侧重对古代文化范围内的知识积累考查, 比如, 登进士第, 第就是级, 所以又叫状元及第, 如果不理解这个知识点, 就易出错;再如, 兵部, “六部”之一。宋代设立了“礼”“户”“吏”“兵”“刑”“工”六大机构来分管国家事务, 兵部是其中重要的职能部门。再如, 庙号是皇帝死后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是被供奉在太庙中的, 不在死后是没有的。这些知识都属于古代文化, 如果不是对这些常规古代文化知识有所了解, 就很容易搞不清, 最终导致丢分。
对传统文化的考查还体现在文言文、诗词考查的难度提升上。首先是文言文断句, 不仅考查文言文语感, 也需要有古代文化做依托, 需要学生在大概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 来判断句意, 从而做出合理的句读。断句能力高低, 是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考生文言文阅读水平高下立见。其次是诗歌鉴赏, 今年高考题中的诗歌鉴赏题难度相当大, 可以说学生即使在考前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也有可能有无处下笔的感觉。而这么高的难度其实并不来自作品本身, 而是来自设题方式和角度, 考法的灵活性使套路式的答题策略遇到了障碍, 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点。再次是名句默写的难度增加。与以往单纯给出上下句进行默写不同, 此次试卷中的名句默写要求学生根据题干给出的提示补写句子, 这要求学生首先要对古诗文文本内涵准确理解, 才能在分析题干后精准定位。这就不仅仅是背诵那么简单的事了, 是从识记提升到了理解和运用的高度。
在文言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加宽广一些, 教师应该吃透文本的每一句话每个字词, 还要包括这每个字词背后所涉及的知识。建议教师给同学们多读一些古人评注的典籍, 其中的知识量非常丰富, 不仅让学生知其然, 更能够让学生懂得其所以然。
二、关注现实世界
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重塑, 另一方面是对当下生活的关注。社会风气越来越踏实求真的背景下, 教育理所应当地要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在考试素材的选择上, 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 时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时, 对于这个热点, 试题毫不躲避, 并不故意和考试的准备者较劲躲迷藏, 而是从引导与教育的实际出发, 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应当注意的纪念。与此相关地, 全国二卷语用题“联合我们的力量”展示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 鸽子由多国旗帜巧妙构成, 学生要根据图形内容要素简明流畅地写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的寓意。这也是对反法西斯战争的现实呼应。此外, 一卷中的“保护水资源”也在引导学生睁开眼睛放开眼界去关注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
试卷不仅有事关世界和人类的宏大主题, 还有身边事。如贴近考生生活的“电商网购”。在阅读方面, 试题设计也积极反映时代要求, 除了考查学生在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理解文本、筛选信息、鉴赏评价等精读能力外, 也增加了对快速阅读能力的考查。在表达方面, 有对传统的对词语使用准确与否、语句表达正确与否、语篇中上下文衔接恰当与否的考查。这些对阅读能力的考查是信息化时代每个现代人都要正确掌握的方法和技能。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使用教材教学, 还应该让学生关注这个世界和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和社会。教师应该不断地丰富知识, 提升品味, 要勇于担当学生精神的导师, 不仅教他们知识, 还要尝试着用思想去影响他们, 引导他们对于历史做出判断和评价, 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做出有理有据的辩论。在教材选择上, 应该适当增添, 删选合适的引入课堂里来。
三、重视实用技能
无论是阅读的技能还是写作的技能, 今年的高考语文就是体现了一个实用性, 让学生掌握在生活学习中能够具体发挥作用的技能。成语题延续了去年的模式——把三个语义相近的成语填入恰当的位置, 让学生在语句的实际运用中去体会各成语间的区别和联系。在选考内容中, 依然是“小说+传记”的格局, 文学类阅读选择的是李德霞的小说《马兰花》,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是《朱东润自传》。小说试题的难度适中, 能否抓住小说中的物象与塑造人物形象、渲染环境、凸显主旨和小说的艺术手法的关系是答题的关键, 而小说考查范围的可预见性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降低小说答题难度的法宝, 掌握得好的考生其实是极有可能在本题拿到不低于甚至高于传记题的分数的。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基本难度与之前相当, 学生只要不脱离文本, 善于筛选信息, 提炼观点, 结合文本分小论点作答, 应该不会出现太大失误。
今年的作文让很多人都感觉意外, 但想想又是在情理之中的。在备考期间, 笔者曾经让学生注意实用文本的写作。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现实意义, 尽管传统的纸质书信即将成为历史, 但书信体有它本身的优势, 在情感倾诉中, 没有哪一种文体比书信更让人放松地交谈。今年的作文还不仅仅是材料作文那么简单, 它应该是注重实用的信号, 是对新的“八股文”的自觉矫正。今年的作文题应该说要写得符合材料、不偏题并不是太难。不过, 要写出深度、新意还是不太容易的。书信体是形式, 关键还在于议论文的审题立意。从小陈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亲情, 从老陈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责任意识, 还可以从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角度去立意;而从警察的角度则应该强调树立榜样的意义。尽管材料还是多角度立意, 努力让学生都有话说, 但笔者仍然认为这个作文的积极意义更在于实用文体的回归上。
作文教学也应该回归, 不能再把猜题练习模式做为作文教学的重点。归根到底, 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包括书写能力、遣词造句能力、表情达意能力、组织段落能力了, 如果一味地以是否扣题为标准, 显然有些教条和没有实际意义, 毕竟生活中很难碰到这种攥着拳头让你猜立意的情况, 写作者都会明确地知道自己为什么写作。
参考文献
江西省高考命题有变化 第2篇
近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考试说明》(语文 、数学、英语)出版,这是高考江西卷的命题依据。 昨日,记者从省教育考试院采访获悉,相比于年高考,20高考江西卷命题范围、考试内容与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等方面变化都不大。不过,其中在英语方面,词汇量有所增加,2013年确定约3330个单词作为高考命题的词汇范围。 语文 考试内容分为五大部分 相比于2012年高考,2013年高考语文 江西卷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几乎没有变化。分Ⅰ、Ⅱ两卷。其中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占36分;Ⅱ卷占114分。全卷包含选择题、填空题、古文翻译题、简单题、论述题和写作题。 考试内容方面,分语言文字运用、名著阅读、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五大部分。其中,分值较大的古代诗文阅读部分,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考察考生是否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意义和用法等;现代文阅读中,则考察考生对文章的某种特色做深度思考和判断,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数学 文科取消选做题 2013年高考文科数学(江西卷)的命题,将侧重考查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与往年相比,文科数学试卷保持相对稳定,适度创新,取消了选做题,既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又继承和发扬历年高考数学命题的成果与经验,形成“立意鲜明、背景新颖、设问灵活、层次清晰”的特色。 文科数学考试内容方面,涉及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算法、统计、概率、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等21个方面。 理科数学卷考试内容方面,《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了集合、立体几何、统计、概率、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等内容为必考内容。难度也分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全卷难度控制适中。 英语 词汇量增加至3330个 在2013年高考中,相对于语文 、数学来说,英语科目考试变化较大,其中在考试内容方面,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基础英语语音、语法知识等。今年,结合江西中学英语教学实际,确定约3330个单词作为高考命题的范围,其中包括命题需要的少量单词,标明“*”的则要求考生理解词义。 此外,英语考试中,含听力、阅读、写作等部分。其中,阅读方面,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对短文信息进行归纳概括,或作出合理判断与评价。此部分有4篇短文,短文总长度为1500词左右,共设20小题,每题2分,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短文内容,从每题所给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理综 物理分设单选及多选题 2013年高考中,理科综合科目考试采用全国卷,试卷分Ⅰ、Ⅱ两卷。Ⅰ卷为生物、化学、物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选择题,共21题,每题6分,共计126分。其中生物单项选择6题,化学单项选择题7题,物理8题则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 Ⅱ卷由生物、化学、物理三个的必考题和选考题构成,各科选考内容分值控制在15分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高考物理出题形式有一项重要变化,即在物理的选择题部分增设了“在指导语中明确给出单选和多选题的题号”的要求。也就是说,直接告诉考生哪些是单选题,哪些是多选题,优化选择题解题策略。同时,这一变化也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二轮备考复习增设了指导性意见,即选择题材料的提供要有针对性,以便利于考生形成优化的选择题解题策略。 在多项选择题计分方面,全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因此建议考生对于模棱两可的答案尽量不选。 此外,在Ⅱ卷选考题中,有3道物理题、3道化学题和2道生物题,考生需从各科中选择一题作答,不能选择作答3道物理题。 文综 不进行跨学科综合考查 2013年江西高考文综采用全国命题试卷,考试题型、题量、难度方面变化都不大。文综试卷分Ⅰ、Ⅱ两卷。Ⅰ卷为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 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计140分;Ⅱ卷由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和历史、地理的选考题组成,共计160分。《考试说明》专门标识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值得注意的是,选考题地理学科分值10分,历史学科分值15分,考生选作一题即可,多做者只批阅一题。 考试内容方面,政治学科包含年度间重要的时事政治;地理学科涉及初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分值比例方面,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占100分;题型排列为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则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作文命题的现实语境及新变化 第3篇
2015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由两段材料构成:前一段材料讲“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后一段材料讲“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与去年的作文题相比,没有“综合上述材料”的要求,考生可以就这两种观点,选择一种展开议论即可,或者把两者综合起来。比去年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近年来,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多要求结合自身经历,结合生活,立足身边事,抒发真情实感。社会各界对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颇有争议。“他们站在各自的经验立场,以单向度的思维,说个人的感受、看法,如果倾听者缺乏对基础教育写作教学的完整认识,对它的历史发展、当下和已经出现的转型看不清,势必导致写作教学无所适从或者走向事情的反面。”①
一、作文命题的“现实语境”
浙江大学陶然教授认为:“看一个作文题目,我们需要放在一个大的现实语境中,才能理解这个题目的意义在什么地方。”(高考阅卷培训时的讲话)如果孤立地去看这个题目,可谓见仁见智。这次作文的命题要放在以下语境来看:
1.偏于感性,忽略理性。
偏感性与偏理性本身无高下之分,不同人有不同的取舍,有人喜欢写小清新类的,有人喜欢写观点明确,立意深刻类的。但是如果一个省的作文甚至全国中学生作文,都偏向一个方向,则有问题了。目前浙江省的作文,一味偏感性,写你的故事,学生为了把自己放进去,便生造例子。我们在批阅时,还要去分辨其故事真实与否。这一类走小清新路径的文章,对于考生将来的实际生存能力并无太大帮助。
孙绍振教授说:“学生误把抒情散文当为唯一的选择,导致学生在写作中辞藻堆砌成风,滥情淹没思想,议论文写作能力日趋薄弱……高校不管是对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其教学和考核都应以理性思维为主。在美国和欧洲,入学考试均系理性议论,美国托福作文命题以两难现象为主,法国的作文命题干脆就是哲学化的。地处亚洲的新加坡甚至明确规定高考作文不得写抒情散文。随着世界各国的命题模式不断被介绍到国内,国内命题与世界接轨的追求逐渐明显起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就不限于形式上的材料和话题,而是从感性抒情向理性议论开放。”②逻辑思维和理性意识欠缺在我国中学生中极为普遍,这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人发展。
2.文体杂糅,百搭方式。
现在大量学生写文章,写的大多是文化散文路径类,类似于余秋雨、于丹二人的文化散文以及心灵鸡汤式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比较好操作,比较百搭。这种杂糅文体,使“明确文体”成为虚悬的规则。
成人要求,逻辑理性。高中毕业生已接近成年人,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许多。如果去关注一下他们的文综题目,其达到的深度远超出我们的水平。因此,他们写的作文,需要有一定的逻辑理性深度。
对于高考作文所承载的东西,人们希望所有考生都能写,并且写好,这是不现实的。高考要考查的是学生多种写作能力中的一种,例如叙述的能力、议论的能力等。可以每年每次偏重一种,今年高考作文偏重写作中的“议论能力”,考查“初步理性思辨能力”。
二、作文命题的“新变化”
浙江高考语文卷近五年的命题,主要基于“小我”经验的表达,有强烈的道德倾向。从2010年的“角色转换之间”,2011年的“我的时间”,2012年的“站在路边鼓掌的人”,2013年的“童心早泯”到2014年的“门与路”,都暗含着强烈的道德诉求。立足于“我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来命题,迫使考生做出高大上的道德表达,思考如何表达才能取悦阅卷者。
而今年浙江省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尽管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但呈现出新的变化:
1.限定范围,规定性增强。
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让考生针对“作品格调趣味与人品”现象发表见解:或赞成文如其人,或认为文未必如人,或辩证地看。只要是讨论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围绕着这三种观点展开讨论,都算切题。任何一种观点,都没有高下之分。审题难度不是很大,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说理、语言表达的能力。
但是今年的审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材料中引用了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元好问的这首绝句余下的部分是:“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里所说的“安仁”就是《闲居赋》的作者潘岳,潘岳在《闲居赋》里写尽了闲居家中的安乐情景,文章飘逸出尘,可是当达官显贵的车马已经离开很远、荡起浮尘的时候,他还跪拜不起。学生要辨认、理解诗句,需要一定的古诗阅读功底。
对那些基本上不按照题目所给的观点展开讨论,自说自话的文章,一般在35分之下。例如有的考生去写:距离产生美、慧眼识人、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做人、坚守慎独、观人是一种艺术等,属于偏题文。
2.明确要求,文体要纯粹。
如“阐明你的看法”,旨在鼓励考生的个性化“发声”,避免人云亦云。近年来首次提到了“文体明确”。一直以来,浙江卷都是“文体不限”,导致老师和学生都对文体不甚重视,考生习惯于写所谓的“大散文”,即文体杂糅,四不像文体。
3.重视积累,阅读重宽度。
作文设定的话题较为“专业”,需要相应的文化积累,倘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则难免捉襟见肘。近代文章大家吴曾祺说:“大抵鉴别主于识见。驱使恃乎笔力,剪裁赖乎意匠,变化本乎性灵。四者相须缺一不可。”这四样东西,吴曾祺强调:“首先要‘储才,‘储才之法,可蓄之于平时,而不能取之于临时。尝见弟子,懒不读书,枵然无有,一旦振翰操纸,旁徨四顾,神志萧索。”(《涵芬楼文谈·储才第一》)阅读积累太少,制约了学生的发挥。有的考生甚至张冠李戴,出现硬伤,严重影响作文得分,例如: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这句话正是他这一辈子最好的写照……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或许也只有漫步于燕园的季老才能写出这样平淡出奇的文字了。一朵花,一只猫,一个人,最安静的环境,最安静的文字,最平静的内心。
4.突出思辨,走向理性。
“作品格调趣味与人品”彼此关系的分析、思考,是写作的重中之重。考生能否有效证明一个观点,让读者心悦诚服,这是一篇议论类文章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是判分的重要依据。但有的考生,投机取巧,只是头尾联系材料,中间自管自,游离开去,这样的作文一律判为离题之作。低水平的考生会在罗列现象上做文章,中等水平的考生会想方设法自圆其说,高水平的考生会更多地考虑如何说服读者。
三、考场作文的“三种路径”
批阅了3000多份作文卷,90%以上的作文是议论文,得高分的也大部分是议论文。当然有极个别的是记叙文,但高分极少。对这些作文综合考查,加以分类,发现有以下三种写作路径:
“深入型”的文章。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步曲创作。例如有的学生写“作品与作者”,写到“作家都随着其阅历的增长而成长,他的作品也随着他的成长而成长。普遍来说,人在年青时所写的文章往往富于激情和幻想,文章风格多浪漫热烈,而人一旦进入中老年期,对人世拥有了大量体验,所写出来的文章更注重现实伦理,也更加平静深远。”考生能够就这个问题,结合材料深入下去,而不是仅仅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拓展型”的文章。有的考生,从“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医生的手术——教师的课堂”,拓展开去。“如果将眼界脱离艺术家,放眼于社会,手术何不是医生的作品,课堂何不是老师的作品?如果一个医生没有医德,教师没有师德,断断是不会进入手术室,走上讲台的。每个人都是作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作品。思想有高度、行为高尚的人必有长久流传的作品。思想低俗的人,其人品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又何谈其作品?”
“创新型”的文章。另类的高分作文,某考生写了一篇“小说型”的作文。地道的北漂,通过一位老北漂的遭遇,反思并发出呼吁,而作家这个梦只能藏在我心中,如果不能写想写的东西,作家又有何意义。这是一篇带有虚构色彩的小说,很纯粹,不杂糅,而且契合“人品与文品”的话题。阅卷组经过商量,给了52分的高分,在记叙类的作文中实属难得。
四、商榷之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出题者的本意,是要限定考生的话题范围,避免无边界的泛化写作。但从批改的情况来看,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学生大多只是就这个材料来谈,变成了就事论事。而一线教师的作文指导,一般要求学生立足材料,在其基础之上能够生发开去,站在更高层面看问题。是否脱离了一线教学的实际,这是我困惑的一个地方。
“明确文体”,实则考生只有一种选择,就是只能写议论文。从批卷的实际来看,90%的考生写的都是议论文,当然有的并非纯粹议论文。有的考生写了记叙文,大多得了低分。要求“明确文体”,出题者表面上表达的是我不限制考生的文体选择,但实则限定了。“明确文体”,可否随意选择文体,值得商榷。
参考文献:
①胡勤.作文的类型、价值取向与有效性[J].语文学习.2014(7-8)
②孙绍振.理性思维导向及其对抒情性思维的超越[J].语文学习.2014(7-8)
命题变化 第4篇
《绍兴晚报》消息,教育部最新高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出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在前不久分析了未来语文高考命题可能发生的六大变化。变化一,命题将更注重考察能力。以前的语文考察更注重知识的掌握及其熟练程度,今后的高考仍然会考察知识方面的内容,但比重可能会有所减少,而且考核方式也可能从考察记忆转化到考察运用。变化二,命题范围将大大拓展。温儒敏介绍说,现在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容。变化三,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温儒敏表示,新高考语文试卷中“非连续文本”材料阅读题会增加,而且分值不低。现在的学生大量使用网络,思维碎片化、绝对化的现象非常常见,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高考语文对此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和改善。变化四,课外阅读将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已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变化五,作文向理性靠拢。大家都知道,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在温儒敏看来,今后高考作文还是会维持60分 -70分之间的分值。他认为今后的高考作文题目应当向理性靠拢。变化六,文言文将不满足于“读通”。对于文言文考试的内容,温儒敏认为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
从广东高考命题变化谈高一英语教学 第5篇
一、旧题型新立意,关键词是“变化”
1、语法填空
该题是在一篇短文中挖空10小题,考查的是考生在语法、词汇运用、句型结构和情景理解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种题型与单项选择相比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即它既注重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更注重语言的运用。如07年高考题中when the time came for me to say goodbye to my friends in the village , I wanted to reward the old woman ___39___ the trouble I had caused __40____。 根据上文“我”的车子坏了,一位老太太接受了了我并让我住在她家,可以得知:是我给老人带来了麻烦,当然应该感谢她,故答案分别为39.) for , 40) her . 如果学生只会背一些语法,但却忽略句子结构乃至一个意群、整个段落的分析,得分的情况就很低了。
2、完型填空
07年高考完型填空是一篇话题为”面部识别登陆技术”电脑有关地科技小短文,短文长度为150多字,设计10个空,内容新,构思巧妙,尤其是题目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语篇的运用能力。如21题if we could just sit in front of our computers and be _____ logged in ?. 根据前一句“不再记密码”的假设,可推出应是自动地(automatically)。整篇短文的空格都与上下文的意思和语言环境休戚相关,这就要求考生把握文章脉络之后,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基础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技能进行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
3、信息匹配
07年新增的这个题型要求将5篇广告与5个与广告相关的读者来信进行匹配,使之相对应。主要考查了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
4、写作
该题型涵盖基础写作与任务型写作。基础写作考查的是根据表格中数据,以“谁是你的偶像”为题写一篇5个句子的短文。与往年的高考写作相比,在评分标准上更加注重语言的规范和结构的连贯;而任务型写作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写一篇相关主题的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篇章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如07年高考题目,考生必须先读懂一封父亲的信,再根据命题思想概括信中的特定内容:父亲对你的期望 ,然后结合规定要点给父亲写一封信,表达对父亲的感恩。
二、从高考看课改,关键词是“统一”
07年的高考新题型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再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与以前的教材相比,现在使用的教材词汇量大,选材新,教材的编排注重听、说训练,语法明显淡化,体现了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改变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英语教学也由知识型教学转变为能力型教学,强调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当然,教与学是一个长远的积累过程,“守株待兔”与“拔苗助长”的故事都不可能有开花结果的妄想。因此高考备考也决不可能只是从高三开始,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学生的终身学习着想,还是我们狭义的高考备考,都应该从高一年级开始,每个备课组都应该要有长远的“三年规划”,时刻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让教和学形成良性循环。
三、对接高一教学,关键词是“语言运用能力”
佛山地区的学生从就开始首次使用了北师大出版社编写的.模块教材,从04年开始
至今进行了4次修版,修版后的教材除在词汇量减少、词汇稍欠地道外,编排体系一样,每个单元以“warm Up--课文--课文―说、写--文化知识”的结构构成,每年级4个模块。一般的学校必须在高二完成8个模块的教学,层次好的学校选修了9、10模块。应该说,该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教学资源,笔者结合新课标以及新题型的要求,对高一的教学做了如下的设置:
听、看、说→说、读、写→说、听、说→说、读、写→说、写、说→说、写
↓ ↓ ↓ ↓ ↓ ↓
输入 输入 输入 输入 输入 输出
1、听说的教学
每个单元中都至少安排有两次的听力材料,我们可以把Warm Up中的听力从两个方面的
用途去利用:一、对整个单元后面内容在话题上的准备,同时通过视觉与听觉的调动,在了解相关话题的基础上,认识与本单元相关的一些重点词汇。如Unit 4 Cyberspace 中一些科技
词汇靠单纯的记忆的生命力是极其短的;二、帮助学生设置情景,通过“语篇信息获取---
重点信息获取---缺词填空”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听力技巧。
Lesson 2 听力材料主要是整个单元话题下的小话题而已,其作用是使主题更加突出,内容与听力策略训练相符,与当前的听力要求挂钩。编者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Skill Focus的培养, 但有些单元中的内容较复杂,近似一篇阅读理解文章。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设置为讨论听力相结合的课型,按照学生认知能力,重新设置课程顺序,搜索相关背景资料,精心设计听说问题,以知识面的丰富、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具体可以操作为:pre-listening(图片、讨论)---引出话题、带出关键词→while listening(听、讨论)--- 回答问题(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或交互)---信息记录----听力策略和习惯的培养→post listening(讨论、汇报)---回顾和强化话题、生词,加深对话题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生听说的培养除了利用好课文材料、英语周报等教学资源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其他的方法培养学生听取信息的能力。笔者要求每周学生回家的时间通过上网等途径了解最新新闻一则,周一上课的时候我任意抽查一个学号通过自己地话进行report,下面学生听并做记录,然后我再任意抽查几位同学回答我针对刚才同学所讲新闻设置的问题。通过近一个多月地实践,结果发现这种方式既扩大了学生新的词汇量、增加了知识面,同时培养了学生组织信息、听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全面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
2、课文的教学
模块中每个单元的一、三、四课都是课文教学,编者的要求分别有language focus 和skill focus,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对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微技能的培养有很好的作用。笔者发现大多数老师都把课文的教学当成了词汇、语法、文章内容了解去处理,纯粹为教课文而教; 参加一些公开课观摩的时候,也发现大多数课都在读前放了大量围绕该话题的图片,讲了很多围绕该课文内容地话题, 结果学生不用读就已经猜到文章地大概内容了,结果自然是学完一堂课后就是只记住该文章的一些简单内容或几个短语生词,当然也就很自然出现读不懂写不出的尴尬了。笔者在近两年的教学实际中发现,我们其实可以将课文教学设计成阅读理解、写作、说听等综合语言技能课。这里笔者结合高一教材谈谈具体操作。
Pre-reading
Task :文章体裁、篇章结构预测
1)根据文章标题和相关图片了解该文章主要话题及体裁
2)利用语文写作知识,构思该体裁下的文章结构
如Unit 4 Lesson 4 Virtual Tourism是一篇介绍Auckland的文章。教学这篇文章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 如果要求你写一篇同样的文章,你该如何安排你的文章结构,并说明理由。一个学生的结构是: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Auckland--- history or development---industry and agriculture---sights, climate ―transportation 。这样,既帮助学生积累了相关体裁的文章结构,同时又帮助学生学会根据主题列提纲,根据提纲阐述理由或细节,为学生阅读文章做好了铺垫。
While reading
Task 1验证预测
学生在进行阅读前的预测后,都很迫切的想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此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忆头脑风暴中讨论的问题,再运用寻读策略找出具体出现的段落。
[任务目标]Check the predictions and grasp the main points
[输入材料]The title , the picture , the first and last sentences of each paragraph
[活动]Find topic sentence for each paragraph
[策略]How do you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in the shortest time ?( 该问题帮助学生积累阅读技巧。)
Task 2归纳主题思想
归纳主题思想主要体现了学生总结和概括能力。很多学生在最初的教学中都很难准确捕捉和提炼主要相关信息,也不会运用一些提炼式句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work一般不作评价,而通过小组讨论和对比让学生去思考。这从某一种程度上又是给学生设置了学后验证的机会,让学生在”疑问”中去学去探索。
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 指导学生逐渐去发现∶可以从课文的来源,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版面设计等方面,快速而准确地识别阅读文章的功能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教师在引导的时候可以设计具体题目为∶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reading passage ? What writing technique does the writer use to begin the text to catch readers’ attention ?
Task Three语篇分析
⑴画结构图
结构图旨在勾勒出文章的框架和脉络,清晰地展示英语文章谋篇布局的技巧。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语篇的主要内容,探寻事件发展的过程和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如Unit 2 Lesson3的结构教书可以指导设计为Introduction ---Their early life---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Conclusion (success)。
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How is the text organized ?
比如Unit 4 lesson 1就可以设置这样的选项:
A. topic―argument ---explanation
B. opinion―discussion --- description
C. facts--- comparison―conclusions
D. introduction―supporting ideas --- conclusion
这里教师要根据文章的体裁来设计,比如记叙文就应有不同的叙事结构。教师也可根据课文内容或发展脉络, 设置更多的信息或例子,要求学生根据各段主题、,通过逻辑推理挖掘句子间语义关系,对文章进行接力或信息匹配,旨在帮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语篇脉络,达到更深层次理解。
[2] 阅读理解微技能培养
高中的课文一般学生都能看懂,而平常的教学中也常听到学生”看懂文章做不起阅读理解题目”的困惑,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文对凡是影响学生理解的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1) 各种体裁的特色以及相应阅读策略.如新闻体裁的文章,一般遵循∶ 新闻大概―相关细节;再如说明文的文章,通常在每一段的句首都有主题句。教师要根据不同体裁要求学生在归纳中去了解规律, 在了解中去总结策略,然后运用策略去识别。
2)障碍的处理。一般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因素除了学生本身的知识功底外,就是文章的长度,文章中出现的生词.对此,教师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 在课文中去学去猜,一定要禁止学生一边读一边查词义的习惯;另外,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师也要通过限时阅读、信心鼓励等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⑶词汇、长难句、语法的学习
词汇多,句子结构长而复杂,语法分散,这是高一北师大版本的一个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普遍出现了“老师讲,学生记,老师学生忙于听写”的被动教学局面,其教学结果当然是两败俱伤。笔者倒觉得,词汇量大是好事,只要方法得当,根本就不用那么疲惫。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都不进行所谓听写,而主要是始终贯彻新课标的一个宗旨“用”!
词汇的处理:在学生对课文篇章进行进一步的理解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共同研究出生词的意思、读音,对一些需要进行引申的短语和词汇,我通常以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以旧引新,并通过翻译的形式反复操练,达到意会→ 领悟→掌握→运用。而且在第三课时再通过说、听、看等形式进行回忆,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反复的接触”,“反复的听”,“反复的说”,真正落实“用”。 长难句的处理:处理的时间跟上面生词同步,但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或无法解决的,教师可以通过设疑的形式,并要求学生尽量用paraphrase的形式去理解和表达。
语法的教学:新课标提倡高中语法教学要从“用”的角度出发,要发展学生比较强的语法意识。也就是说,语法教学不能局限在语法知识的范畴内,必须与逻辑思维、语境联系起来,与人说话的意识联系起来(比如时态的用法就与人的意识有关),与篇章语境联系起来,与题材、体裁联系起来(比如省略)的用法与体裁有关,与词汇的用法联系起来,与文化联系起来。在具体处理的时候,笔者一般以下列方式进行:
学生小组自主研究→ 小组总结(呈现例子)→ 全班分析、讨论、总结→ 运用
↓ ↓ ↓ ↓
典型例子 规律 更多例子 翻译、篇章填空
Post Reading
Task 1文章内容回顾
1) 教师将课文重新加工,对重点及关键词进行挖空,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写与说的形式开展小组
活动,这样既检查了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又复习巩固了所学词汇以及在上下文中的运用.
2)限定性总结;要求学生用三个句子归纳概括文章,这一步骤既是对学生第一遍阅读归纳的
完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会按要求归纳的能力
Task 2拓展运用
Task 1只是基于文章表层上的语言运用,但此时的学生已经就该话题听说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语言输入,但还没有结合生活实际的运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适当设计一些活动,比如辩论,发表观点,情景模拟等形式都可以应用。如以Unit 2 Superhero为例:
[任务目标]train students to be critical readers/ extend the ideas in the reading passage
[输入材料]sentences taken from the text & their old knowledge
[活动]
discussion
Topic 1: imagine what kind of situation when disaster happened to Christopher ?And how he felt ?
Topic 2: Imagine yourself in such a situation , how will you feel and what will you do ?
通过讨论,再进行对比,学生认识到与Christopher相比,自己的学习困难根本算不上困难,由此迸发出坚强的学习斗志,学生无形中从”基于课本跳出了课本”,学会了用所学英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与《课程标准》也是一致的: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英语教学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工作,不可能只寄望于某一年的一蹴而就,不能有半点的功利思想,即一味的照本宣科和大量的强迫性记忆与做题,教师应该以“三年规划”入手,时刻对照“新课程标准”,从高一开始,促好学生学习和思维习惯的养成,扎实好词汇、语法基础、句型的积累,帮助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为高二高三的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做到真正的“授人以渔”!
命题变化 第6篇
关键词:中考命题;变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G632.474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中考命题出现了明显变化,并且有新的小学课程改革出台。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教授数学知识,而且需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显著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考命题变化
(一)重视知识的实用性
中考是高中的招生考试,所以具备相应的选拔性。所以在中考命题中不仅重视对“双基”的考查,更加重视对数学能力的考查,试题注重开放性、创新性以及实用性,试题具备较强的时代气息。例如:2001年中国足球实现了中国人44年的梦想,在世界杯预选赛的8场比赛中,胜场次数是平场次数与负场次数之和的3倍,并且平场次数与负场次数相同。在比赛中胜一场可以得3分,平一场可以得1分,负一场不得分,求中国队的总积分是多少?这些题目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可以对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进行考查。
(二)重视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
在中考中很多题目侧重于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例如:一条河流的同侧有A、B两个村庄,如果想在河边构建一个供水站,需要怎样选择建址才可以尽可能的节省水管?这些问题都侧重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进行灵活掌握,才能够运用相应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变化
(一)重视知识来源
在小学数学教学材料中,对新知识进行引入时十分重视新知识的来源,让学生了解到新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对元、角、分的认识、二十四时计时法等内容进行引入时,先对引入相应知识的必要性进行阐述,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重视力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构建问题情景
在新的教学材料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对相应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例如:对空间图形知识进行讲解时,这些知识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所以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进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教室里、校园里、家里等地方寻找所学的数学,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举目望去,到处都是相应的数学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学生语言的表达、理解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苏步青曾经讲过,语文学习在学习任何学科中起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作用,语文学习不好的学生将会在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受到较大限制。同样的道理,学生对于语言能力的理解和表达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在数学问题中起到相应作用。例如:对方程知识进行学习时,学生需要将自己的解题思路清晰表达出来,但是学生却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使他人可以清晰理解。所以在新的教学材料中更加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材中对概念定理进行了严格定义,有效加强了学生对语言理解能力的认知。
三、针对改革的落实措施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诱导思维进程,养成良好的探索精神,形成有效的思维习惯,是对学生独立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的思维创造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积极诱导学生,不要把教学作为任务传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
(二)加强提出问题的深度和质量
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不知道怎样提出高质量问题。而高质量问题可以将学习转变成“为什么”,“怎么办”,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通过高质量的思考与高质量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丰富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对学生的独立思维进行有效培养。例如:在乘、除法计算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熟悉、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提出相应的有效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结合自身的解题经验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索,从而使学生在以后面对类似问题时可以有自己的方法进行解决。再如:对认识钟表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多种多样的钟表进行收集,可以让学生对钟表产生丰富的认识。同时带领学生动手操作,制作出简易的钟表,从而让学生对时、分、秒的概念进行深刻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钟表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间,以对学生良好的思想与习惯进行有效培养。对教学方法进行丰富与完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中考命题变化中可以看出小学教育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改革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獻:
[1]杨晓航.浅谈新课程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3).
命题变化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