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报业经济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61

报业经济范文(精选10篇)

报业经济 第1篇

一、有待进一步改善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现状

我国近年在报业经济理论的研究上, 新出了不少专著、教科书, 不过无论是概念、内容甚至篇章结构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雷同。此类专著、教科书往往包括报业经济起源、报业经济定义、报业经济功能、报业经济机构、报业经济对象、报业经济管理、报业经济批评等内容, 但其中的不少只是简单地提到了理论应该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而并不曾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和构建, 导致缺乏理性思辩本应具备的逻辑性、统摄性和整体性, 基本上看不出其中所涉及的不同层面、不同侧面的问题之间究竟有何关系。例如, 媒介和报业经济的起源属于历史问题, 报业经济的定义属于抽象概括问题, 报业经济形态属于现实形态问题, 报业经济的特征属于本体问题, 而报业经济的性质、功能属于外部社会属性问题, 报业经济批评属于报业经济活动在公共言说空间中的投射问题, 报业经济机构运营属于报业经济的要素配置问题, 报业经济法规属于报业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问题, 报业经济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则属于报业经济活动主体的伦理问题。将这些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问题罗列在一起, 并不能构成严肃的体系化理论, 很难看出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清晰的逻辑关联。

报业经济理论研究的现状有待进一步改善, 其理论内部的逻辑关联需要加强, 理论的有效统摄范围不够而价值判断过多, 甚至内容上存在着悖论和冲突。当下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少有创新, 特别是关乎报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根基的一些基本理论尚未梳理清晰, 这是我国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者共同面对的问题。此种难以深入的研究局面迫使部分研究者避开报业经济理论的基础研究, 转向研究具体的交叉问题、边缘问题。于是, 交叉研究、边缘研究不断冒出, 造成一种报业经济理论研究很热闹的假象。但是, 热闹的背后却是基础研究的虚弱。这种醉心于交叉研究、边缘研究而去回避基础研究的“选择性失明”, 不可能让报业经济理论的基础研究在质上得到提升。可能这些交叉研究、边缘研究对我国的报业经济理论的眼前发展不无功用, 但风物长宜放眼量, 更重要的应该是在整体上将报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打牢。不然, 那些一时很热闹的研究, 由于缺乏厚实的理论基础的支持, 终将给我国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带来畸形的发展。

部分研究者面对我国的报业经济实践, 缺乏有说服力的言说, 难有清晰的逻辑思辩。思想的匮乏导致报业经济理论研究在深度上的不够, 其研究成果也就很难超越表面化的状态描述和罗列式的经验归纳, 更不会发挥揭示报业经济之特殊规律性的作用。当下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流于肤浅的根本原因在于, 学术研究过于功利。无欲则刚, 纯粹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应该自觉地遵循相应的学术规范。而过于功利的研究, 因缺乏基本理论的坚实支持, 其所谓成果往往底气不足、经不起报业经济实践的检验。

二、报业经济理论研究的言说逻辑

报业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报业经济之特殊规律性。报业经济之矛盾特殊性规定了报业经济理论研究在言说逻辑上的特殊性。从事报业经济理论研究就应该建立并运用自身的独立的言说逻辑, 这需要研究者付出长期努力以克服舍难就易的诱惑。言说逻辑意味着言说者之言说并非率性而为, 而是自觉而为之。自觉而为之言说, 殊异于脱口而出。

1.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者需要拓展新的言说空间, 而报业经济实务工作者经常是既有言说空间的维护者。报业经济实务工作在逻辑上往往发挥着既有言说空间的阐释作用。而报业经济理论研究在逻辑上作为理性批判式的研究, 更应当是一种创造性的知识革新, 是新的言说空间的拓展者。理性批判式研究要求研究者能自觉地进行理论创新, 这就需要拓展新的言说空间。随着时间的转换, 人对世界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也在变化, 既有言说空间的限制也许就丧失了合理性的基础。因而, 研究者可以也应该通过自由的理性批判式研究, 为新的言说空间奠定新的合理性的基础。我国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只有通过这种理性批判, 才能真正走向繁荣。

2.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者的劝导力量在于理性思辩, 而报业经济实务工作者的劝导力量经常诉诸权威。报业经济实务工作在逻辑上往往寻求强势言说的力量以发挥劝导作用。而报业经济理论研究在逻辑上应坚持理性批判实践中的报业经济理论, 其基本特征也应当是理性批判式的。我国学者李岩认为, “现在大众传播已不再是那种只钟情于为人类传播发挥其雷达功能的纯粹的传播行为了, 现代人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权力重心的一部分转向舆论的这一重要变化, 媒介对舆论生成的影响越来越大。”[1]强调言说权的报业经济实务工作, 不等于逻辑上颠扑不破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报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劝导力量在于理性批判实践中的报业经济活动。理性批判是推陈出新的力量之源, 也是摆脱肤浅的必由之道。大象无形, 有容乃大, 理性批判面前, 所有的知识和价值都是平等的, 因而理性批判的劝导力量也超过了所有的权威力量。以本领域的言说逻辑运动为基础的理性批判规定了报业经济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富有理性批判精神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 其劝导力量的大小在于理性思辩的严密程度, 理性思辩成为受众判断言说是否有力、逻辑是否清晰、言说逻辑是否严肃的必经环节。

3.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者需要独立于他者言说, 而报业经济实务工作者经常依附于他者言说。报业经济实务工作在逻辑上往往发挥着反复扩大他者言说的影响的作用。而报业经济理论研究在逻辑上作为理性批判式的研究, 公平对待一切既有的言说以及其蕴含的知识和价值。对研究者而言, 一切既有的言说都是他者言说, 而依附于任何他者言说都很难带来富有创新气息的研究。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若是没了创新也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报业经济理论研究应当是以其自身的言说逻辑运动为基础, 对报业经济理论实践中所呈现的一切知识和价值持理性批判的态度, 公平对待一切既有的知识和价值。公平是正义的基础, 公平才能摆脱认识主体自身的种种偏见。研究者面对报业经济实践中的形形色色, 应该摆脱偏见的侵扰, 不仅要理性批判报业经济实践中的林林总总, 也要对自身的知识和价值体系保持距离。长期以来, 部分的报业经济研究者也搞批判, 不过这种批判缺乏理性、很不彻底, 经常在批判某一种他者言说的同时却更严重地依附于另一种他者言说。彻底的理性批判精神要求做到知识上的诚实、取向上的中立。不能因为一棵树失去整个森林, 也不能因为一家之言而罢黜百家的知识及价值。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他者言说相对于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者而言, 产生于过去、作用于过去, 自然也就具有终结的意味。既定的他者言说, 不应该成为报业经济理论研究的依附对象。

三、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者应反思自身的定位

报业经济理论研究应该言说有力、逻辑清晰。可是, 我国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却始终没能确立自身的独立的言说逻辑, 所以其发展很难摆脱依附地位。不少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者, 同时担负着报业经济实务工作。这种双重身份, 很容易让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者发生角色混同。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要想摆脱言说逻辑不够清晰的尴尬困境, 就应做到严格把握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者自身的定位。

“在这个时代,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知识和经济的关系也更为紧密。”[2]公共知识分子的淡出, 研究者的职业化, 不仅是公共言说空间缩小的结果, 反过来也进一步缩小了公共言说空间。知识分子, 应当自觉地保持一种边缘心态, 不但要对主流的强势力量保持戒备, 同时也要自觉地反省和批判自身及所属的小圈层的所作所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趋于细化, 学术研究不仅成为一种专业, 进一步也成为了一种职业。所以, 当研究工作成为一种职业而不仅仅是研究者的个人爱好以后, 研究者的学术活动就被限定在狭小的业界, 其学术言说所面对的受众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小圈层的少数同行。研究者难以抵御现实功利的侵扰, 很少能完全摆脱科层体制和经济势力的制约和诱惑。有鉴于此, 报业经济理论的研究者要自觉地反思自身的定位, 对自身的角色应有清醒的认知。

部分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者发生了角色混同。他们或者写一些表决心的体会性文章, 或者写一些官样式的报告性文章, 甚至有的研究者把自己划入报业经济实务工作者队伍。现实中, 不少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者也在担负着报业经济实务工作, 但其在面对报业经济理论的学术研究时必须保持一个纯粹的研究者的定位。正如一个人可以既是父亲的儿子, 也是儿子的父亲, 但他在面对父亲时, 他就必须是儿子。报业经济实务工作者与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者的不同, 在于角色的时空位置。报业经济理论的研究者, 假若缺乏学术研究的定力, 就会热衷于追踪社会潮流并试图就焦点问题连续不间断发言, 就很容易被热点所障目、被潮流所裹挟, 很可能丧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二者相较, 报业经济实务工作者应该是现实生活里的引导者, 而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者的主要责任是学术研究。扎扎实实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 特别是报业经济理论的基础研究, 才能让当下学理基础有待加强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迈向坚实的道路。

报业经济理论的研究者自然会有一定的立场、观点和见解。我国学者金定海认为, “所谓‘理由’和‘价值’, 无非是一种主观的约定或观念中的存在。”。[3]出于思维方式和价值意义的不同, 研究者在从事报业经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 应该要求自身做到取向上的中立、知识上的诚实, 坚守报业经济理论研究独立的言说逻辑, 才能彰显报业经济理论的研究价值。

以本领域的言说逻辑运动为基础的理性批判, 是报业经济理论研究作为真正的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在质上的规定。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者的使命, 并不是让自己充当已被真理授权的代言人, 而是通过以本领域的言说逻辑运动为基础的理性批判不断地实现对真理的逼近。可以认为, 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者所担当的角色是由其位置来确定的, 即相对于报业经济实务工作的独立的非功利性处境。也只有在此处境下, 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者才能比较纯粹地担当起理性批判的使命。

结语

报业经济实务工作可以图解现实, 而报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却不能仅仅墨守对现实的图解。生活不是彩排, 每一天都是真的生命, 新的生活反对理论的停滞不前和僵化保守。运伟大之思者, 必行伟大之迷途, 研究者应淡出那些热闹的研究, 力求通过基本理论的突破来改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的现状。报业经济领域的研究要坚持学术研究的纯粹性, 应该形成区别于其他领域研究的言说逻辑, 这样才能保证报业经济理论研究通过自身的言说逻辑运动而独立发展。理性批判式的研究可以真正地刷新理论, 理想化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自当拥有蕴含理性批判精神的言说逻辑。

摘要:当下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缺乏理性思辩本应具备的逻辑性、统摄性和整体性, 尚不能构成严肃的体系化理论。以本领域的言说逻辑运动为基础的理性批判, 是报业经济理论研究作为真正的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在质上的规定。理性批判式的研究可以真正地刷新理论, 理想化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自当拥有蕴含理性批判精神的言说逻辑。

关键词:报业,经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岩.大众传播过程的异化现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7, (10) :62-66.

[2]陈敬良, 张明毫, 陈康民.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把教育建成支柱产业[J].中国高教研究, 1999, (2) :13-16.

报业经济 第2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报业发展;规模经济;发展建议

一、我国报业发展现状

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渐减退,全国经济呈现转暖趋势,然而对于我国传媒产业来讲影响仍在继续,经济危机的滞后性影响却加速暴露了行业本身固有的经营方式上的弊端,导致我国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根据世纪华文全国报刊发行监测数据,2012年所有报纸平均每城市单摊平均销量为119.99份/摊,比2011年下降了3.09%。2013年上半年继续下滑,总零售量环比下降8.87%。2012年,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主要报纸广告收入都有超过15%的下滑,广东地区主要报纸下降幅度达到30%。2013年全国报刊广告刊登额同比下滑2.54%,下滑幅度有所收紧。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兴媒体和传播手段已经开始抢占受众市场。如果说我国报业在错失了互联网兴起时的第一次转型发展机会之后,以隔岸观火的态度还可以勉强维持业绩的话,那么此次金融危机只给了他们两种选择:要么消失在历史舞台,要么积极采取新的营销手段,寻求跨平台合作。

二、对金融危机影响的分析

整体上讲,金融危机通过影响实体经济和居民人均收入影响报业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危机到来之前,互联网和新媒体集团的兴起已经使得传统报业走入衰退期,只是还没有到生死存亡的边缘。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报业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和不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要求的问题显露出来,并加以放大。

(一)关于金融危机如何影响报业

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不是导致报纸零售量下滑的唯一因素,但是由于报纸自身具有需求弹性大的特点,在人均支出减少的情况下该特点得以显现并对报业的收益率造成严重影响。

虽然整体上广告主广告投放量增加,但是目标媒体以性价比更高的互联网为主,配合电视、杂志等媒体进行组合,报纸的广告增长率则连续两年為负值,使得报纸与其他媒体经营状况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广告主的选择可以看出,传统报业已经处于衰退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和其他媒体相比,报业的竞争能力和对广告主的价值都呈现出衰落趋势,

金融危机放大了报业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需求弹性大),同时也使报业竞争能力下滑的事实显露无疑。

(二)从金融危机视角看报业弊端

从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可以看出,竞争能力下滑是报业目前的主要问题所在,也是在此次金融危机受到重创的根本原因。结合目前我国报业发展情况与研究现状,作者总结出导致报业竞争能力下滑的四点原因:第一,经营模式和利润来源单一。传统媒体对广告的依赖过大,而对内容产品的社会服务价值重视不够,这容易导致受众流失,增加了用户群体的不稳定性。再者报业的信息传播模式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纸质报纸依然是报业的主营业务,报纸的网络版制作水平不高,难以与主流门户网站抗衡。

第二,危机时期报纸的信息发布模式满足不了受众对消息更新速度的需求。日报是报刊中更新周期最短的一类报纸,但是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24小时的更新速度远远满足不了主流消费者的需要,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时期。读者的流失引发了报业一系列问题:读者群体老龄化、媒体影响力和竞争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第三,版面限制满足不了特殊时期读者对大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非专业性报纸而言,为了照顾到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兴趣,报纸内容往往覆盖面较广而深度不够,而报纸呈现的信息又相对固定,延伸性较差,往往需要互联网内容作为补充。第四,上市公司受股市影响严重。我国传媒类上市公司的管理普遍较为粗放,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较高,导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降低。

三、对报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结合我国报业在金融危机中暴露的弊端以及目前已经采取的相应改革尝试措施,作者对报业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如下建议:

(1)发行工作外包,增加利润来源:要改变目前报业“点对面”的经营方式和过度依赖广告收入的利润结构。要增加报纸销售途径,形成网络发行。针对我国的国情,可以由政府组织建立相应的报刊投递公司,专门负责报刊的零售分销工作、订阅推销工作、客户服务工作等等,这样可以减轻报业集团的发行任务,集中精力办好报纸质量和其他相关产品的经营,形成良性循环。由专门的投递公司负责发行,报纸的发行量有了保障,投递公司等中间环节也有一定的利润贡献,广告收入占报业总收入的比例就会有一定下降,提高了报业的独立性,增加了抗经济危机等风险能力。

(2)媒介融合,新媒体属性增强:报业改革过程中必然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主要围绕改变传统报纸传播语境,迎合年轻受众接触信息的习惯为目标。具体办法可以包括与腾讯微信合作,每天进行头条推送;改变目标群体为年轻读者的报纸的排版样式,更符合快速阅读习惯;建立权威性高、消息及时准确、高质量的品牌网站,配合一系列的网络宣传,吸引更多青年人及中年人的注意。报业的媒介融合需要跳出自身行业固有的产品范围,以更广阔的视角和包容的心态学习新媒体传播的成功经验。

(3)社区报纸发展起步:互联网及新媒体领域发展至今已经高度市场化,报业如果想分一杯羹就必须了解和遵循其规律,尤其是试图独立构建自己的平台、渠道、终端系统时,一方面可以加大财力,在内容质量上做出亮点,报业的品牌网站完全可以在深度报道和信息权威性上吸引足够多的浏览量;另一方面,发挥报纸的区域特性。报纸的区域性也许是导致自身衰落的原因之一,但是不得不说区域性是除报纸外其他媒体不容易具有的,因此发展社区报纸是寻求差异化竞争最好的发力点。与新媒体融合仅仅是传统报业转型的第一步,跨媒体融合尚未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如何能做到切实有效地发展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结束语

经济危机虽然对我国报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在寻求互补型并购,提高行业集约程度,发展规模经济的同时,传媒业要加快调整行业结构,将产品销售工作外包给投递公司,形成与市场关联的产业链,同时可以增加利润来源。与新媒体的融合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做出高质量的品牌网站,吸引高端消费者,另一方面打开移动客户端市场,营造“碎片化”传播的新语境迎合年轻消费者。总体来说我国报业需要尽快摸索出一套先进有效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带动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朱广印.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传媒产业发展战略的转变与取向[J].新闻界,2013,(19)

我国报业经济的发展战略思考 第3篇

1 我国报业经济发展历程

我国“报业经济”这一术语最早是由赫建中提出的, 他在1988年发表的一篇题为“论探我国报业经济政策”一文中指出: “报业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赫建中还根据自己对我国报业发展的了解, 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报业经济发展之策, 如实行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与经理分工负责制、拓宽报业发行渠道、刊登广告获取经济利益等, 这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环境中是比较激进的。

20世纪90年代,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报业发展十分迅速, 鼎盛时期报纸种类高达2163种。1994年, 我国对报业进行整顿, 多数报业开始独立发展起来,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开始走上商业发展之路。如此,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同报纸之间展开了无形的较量, 有的进行扩版, 有的实施彩印, 有的专注内容革新, 有的重视报纸形式等, 至此, 我国才真正拉开了“报业经济”发展之幕。进入到21世纪以后, 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猛, 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等依靠现代科技发展起来的传播媒介更加复杂, 这对现代报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挑战,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报业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和微博、微信, 因此, 这对于传统报业经济的改善和发展而言也是一大机遇。

2 我国报业经济的发展战略性思考

在媒体丰富化的今天, 纸媒深受新媒体的冲击。如何维持并壮大受众的规模, 各家报纸可谓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我国报业经济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从内容、形式、管理、营销等方面进行调整, 走出一条报业经济发展新路子。

2. 1 内容方面的调整

精彩的内容是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报纸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报道, 对社会新闻、政治新闻进行独家报道, 想读者之所想, 急读者之所急, 为读者报道最新发生的新闻, 只有这样, 才会得到读者的认可, 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购买, 从而产生强大的报业经济。

我国报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 就要找准新闻视角, 吸引读者眼球。比如, 以习近平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官员廉洁问题, 报业可以连续报道治理贪污腐败的最新资讯, 使读者及时了解政府治理贪污腐败的最新进展, 还可以在具体事实的基础上揭露当地的贪污腐败现象, 也可以针对网络上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答。如2014年2月20日, 《光明日报》就根据网上热议的“公务员工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通过走访湘西保靖县夯沙乡乡长金敏、永州宁远县舜陵镇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事务中心主任江国胜等公务员的实际工资情况, 写出了题为“把公务员低工资和少数人腐败行为区别看待”的好文章, 深受广大读者好评, 并在社会上消除了部分人对“公务员工资待遇过高”的偏见, 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因此, 只有从报业内容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报道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喜闻乐见的新闻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购买, 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报业经济。

2. 2 形式方面的创新

形式方面的创新最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长期的一成不变的报刊形式成为阻碍我国报业经济发展的“杀手”, 越来越多的报业开始了改版之路。比如, 《三峡晚报》、《武汉晨报》开辟了民生专栏, 开始注重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将读者反映的民生问题作出解答; 《楚天都市报》提出了“责任媒体, 百姓情怀”的口号, 直面百姓最关心的话题, 为百姓负责; 《南京晨报》另辟蹊径打造“特别阅读”版面, 让很多读者开拓眼界, 学到不少知识。我国报业的改版之路刚刚起步, 但报业关注民生的步伐迈得非常稳定。

还有的报刊采用独特的版面, 吸引了广大的消费者。比如《中国青年报》为了突出青春的气息, 采用适量的插图、木刻画、连环画等形式, 既凸显了青春的活力, 又增强了报纸的可视性, 形式新颖、别致, 深受广大青年的喜爱, 报纸销量大增, 为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 3 管理方面的规范

报业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影响着报业经济的发展。报业规范化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树立起“品质管理”意识。我国民国时期著名报人成舍我指出: “报纸的成功只有一天因为报纸每天都要竞争, 即使昨天非常成功, 今天也有可能失败。”报业内部管理实行规范化管理, 在报刊定稿之前, 一定要严格审查稿子, 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进行核稿审查, 一旦发现问题, 应立即反馈并追究责任到个人, 确保报刊质量。

二是规范报业内部部门结构。一般说来, 报业内部应设立主编、编辑部、审核部、印刷部、发行部、广告部、通联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 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 密切合作, 共同为一份完整的报刊努力。

三是实施人才激励性措施。一份好的报道必然是由无数篇好的文章组成的, 而好的文章是需要无数个好的编辑完成的, 为了扩大报刊发行量, 归根结底是要留住人才。报业内部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为报业发展留住人才, 对每位编辑的写作风格有所了解, 在安排工作时尽可能人尽其才, 发挥出人才的最大优势。

2. 4 营销方面的发展

从某些方面来讲, 报业经济就是“眼球经济”, 一份好的报纸, 如果得不到读者的青睐, 吸引不了读者的眼球也成就不了好的经济效应, 因此, 报业发展要学会创新营销手段。

报业发展离不开广泛宣传。比如, 《人民日报》大力宣传“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 报纸及时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党中央精神和中国政府最新政策、决定, 报道国内外大事, 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作为中国第一大报的《人民日报》直接传达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声音, 直接关注着人们群众最关心的话题, 因此, 《人民日报》成为很多读者的首选。

很多报刊根据自身的特色实施创意营销。比如, 《南京都市报》依托现代科技, 开启了报刊二维码新征程, 方便了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 《金陵晚报》推出的“七夕玫瑰花: 香特刊”, 让读者边看报纸边闻玫瑰花香;《南京晨报》中秋节推出赏月特刊, 让读者边看报纸边赏月, 这些报纸的创意形式让读者和广告客户眼前一亮; 《读卖新闻》甚至独辟蹊径, 和东京都的大型出租车公司搞合作, 一定期间内在出租车上免费摆放报纸, 乘客可以阅读甚至带走,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发行营销措施都值得报业借鉴, 都为我国报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3 结 论

对一个城市来说, 时尚、多元、亲民的都市报的存在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标志。我国报业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的完善和发展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 在此过程中, 内容、管理、形式、营销等方面的发展与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是我国报业经济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传媒业的发展, 报业产业经营活动发展迅速, 并逐渐形成了报业经济。就目前而言, 我国报业经济正处于成长阶段, 报业功能主要集中于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等方面, 报业内容、产业结构、报道形式等方面都需要创新和发展。本文主要回顾了报业经济发展历程, 最后结合具体案例, 从内容、形式、管理、营销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报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目的是实现我国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报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李霞.重庆报业经济浅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13 (4) .

[2]方立明.发掘报业经济增长新亮点[J].中国报业, 2013 (7) .

[3]丁骏马.浙江省城市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报业, 2012 (12) .

“报业女王”衰落记 第4篇

虎豹别墅是胡仙的父亲胡文虎于1935年建造的。它位于香港岛半山大坑道,总面积9万平方英尺,为东方园景式建筑,最大的特色是别墅内有大量的佛、道传说的山壁雕塑,透出诸多警世寓意。这所别墅是香港富有特色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星岛报业集团的标志,更是胡氏家族的祖传家业。虎豹别墅的出售意味着胡仙已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

人们不禁叹息,曾经享誉海内外的一代“报业女王”,胡仙究竟缘何落到这般地步?

继承父业,成为一代“报业女王”

“最畅销的药品,必定是千千万万人最常见的药。”这句话出自“万金油大王”胡文虎之口。胡文虎制售的“万金油”、“八封丹”、“头痛粉”等“虎”字商标药品,使他成为富冠南洋的亿万富豪。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南洋虎”在经营万金油的同时,于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了第一份海外中文报纸《星洲日报》,接着又陆续在新加坡、厦门、香港、曼谷等地创办《星华日报》、《星岛日报》、《星岛晚报》、《英文虎报》,最终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报业王国。

1954年9月4日,72岁的胡文虎因心脏病复发,在檀香山与世长辞。接掌胡家报业的是他最小的女儿胡仙。那一年,胡仙只有22岁。当时,星岛报业尽管名声在外,但业务经营却相当不景气。当年《星岛日报》只是一间在湾仔道有一幢4层办公楼的报馆,而其附属子报《星岛晚报》则处于负债状态。

对年轻的胡仙来说,这无疑是一大挑战。

上任第一天,胡仙独自一人和员工一起步入报馆乘电梯上班,并不时以微笑和熟人打招呼。她分头到各个办公室看望大家,听取属下对重振报业的建议。这样一来,整个报馆上下对她有一个极佳的口碑和印象。“老板没有架子,充满活力,善于体贴人,是个值得信任并有追求的领导。”

员工们的评价正是胡仙所需要的,她知道星岛报业最需要的是凝聚力、士气和信念。最初的胡仙是精明强干的,她赢得了属下的高度信任。

随后,胡仙又接连做出了一系列出色的举动,星岛报业变得越来越兴旺。1972年,星岛报业在香港上市,并在80年代雄霸香港报业广告,一度垄断了地产广告收益,其经营收益无人能与之匹敌。鼎盛时期,胡仙名下控制的报章多达7份,包括《星岛日报》、《星岛晚报》、《英文虎报》、《快报》、《天天日报》、《华南经济日报》及在深圳创办的《深星时报》。她还斥巨资收购了著名的文化传信公司。

那时,星岛集团及文化传信的市值高达84亿港元,胡仙本人拥有50亿港元。此时,星岛集团俨然是一个稳如泰山的报业王国,胡仙则成为这个王国名声显赫的女王。

初涉物业,获暴利亦埋下祸根

1985年在一次土地拍卖会上,香港尖沙咀广东道太阳广场——地王正在叫价,由于地皮在九仓的海洋中心对面,地产界均以为九仓志在必得。然而在拍卖的当天,九仓竟然竞价失败,地王由洋人以6.36亿港元投得。第二天,当《星岛日报》出版后,众人方知竞购地王,是胡仙与怡胜太平洋联手操控。

仅仅半年以后,胡仙以8.3亿港元将地王转卖,获利近2亿港元。如此丰厚利润,比起办星岛报业一年才赚得1亿多港元来,自然让胡仙大为心动,从而引发她大举投资地产的念头。

从此,胡仙除了进军香港地产外,还在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地大举出击,参与了近20项物业投资。特别是在她策划星岛搬迁澳洲期间,由于经常赴澳的关系,对投资澳洲地产的兴趣尤为高涨。当时,就曾经有人说她是“加入豪赌行列”。

从1989年起,海外地产市道一落千丈,胡仙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1992年9月,在股东大会上,胡仙首次承认以往投资海外地产比例过高,导致星岛集团背上巨额债务。尽管如此,她并没有打算就此在地产上歇手。同年12月,她开始雄心勃勃地涉足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

1996年1月,胡仙连同香港的新创新公司、广州市煤建公司、广州五羊房地产公司在广州翠湖山庄投资了16亿元,指望扭转投资地产的不利境地,可是这个巨型项目并没有像她想象的成功。

由于负债累累,1992年起星岛集团开始进行债务重组,变卖资产救急。胡仙首次出售的财产是其个人名下持有的《快报》,当时以3500万港元卖给了南华证券;后来她又向香港烟草商何英杰借巨款还债。经过重组后,星岛又现出生机,到了1994年获利达4.25亿元,创下了10年来的最高纪录。

本来胡仙是有机会翻身的,1993年香港地产市道转好,但她没有及时脱手以清偿债务;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香港股市、楼市再次升温,《星岛日报》股价达5元,但她没有把握机会出售股权,又一次坐失良机。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星岛股价跌到不足1元。胡仙彻底绝望了,她的个人负债已达6亿元之巨,终于被逼下决心出售祖传物业,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虎豹别墅。

出售股权,失去了整个祖业

厄运并没有就此结束,更令人揪心的事还在不断袭来:为了偿还巨额债务,她不得不出售所持有的星岛集团所有股权。

1998年5月,胡仙召集星岛股东开会,正式申明将与第三者洽售星岛股权。随后名力集团宣布与胡仙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名力拟占51%的股权,并由新公司动用3.69亿元,向胡仙购入她所持有的星岛集团五成股权,从而成为星岛最大的股东。胡仙在售股套现后,通过新公司继续持有星岛重要的少数股权,仍留任星岛集团主席。然而仅隔几天时间,名力集团审核《星岛日报》账目后,要求大幅调低入股比例,收购计划遂无疾而终。l998年7月,星岛在深圳出售《深星时报》51%股权。同年8月,胡仙售出文化传信的股权,市场同时传出国际传媒集团LAZARD计划收购《星岛日报》,涉及资金5.4亿港元。

国际传媒集团正在与胡仙签约之际,不料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1998年12月,中企发展基金也有意向胡仙收购23%股权,交易条件是中企基金将委任两名执行董事及两名非执行董事进入星岛董事局。中企有权在两年内再购入10%股权,届时胡仙股权将由27.04%降至17.04%,因而失去星岛大股东地位及控股权,不过仍留任主席。应该说,这个收购计划对胡仙来说是下策中的上策,胡仙似乎还能够接受。

而让胡仙大伤脑筋的是,她昔日的恩人何英杰此时反目为仇。

何氏1991年曾借5亿港元给胡仙脱困,胡仙拖了7年未还清,何与胡依然相安无事。直到胡仙将星岛股权售于中企基金而放弃国际传媒集团后,何氏才大动干戈。

据说,与何氏关系密切的国际传媒集团一直有意染指华文报业市场,但其收购条件之一,就是胡仙退出管理层,而这正是胡仙所留恋的职位。何氏认为国际传媒集团是国际知名集团。由于胡、何两人意见相左,收购计划又一次陷入困境。

何英杰在1998年12月15日,正式要求胡仙偿还尚欠的2.9亿港元。翌日,何氏家族向胡仙发出“法定要求偿债书”,这是债权人展开破产申请的第一步。19日,何英杰通过儿子何柱国名下的一家公司正式入禀法院,指控胡仙未能清还借贷,要求法院颁令胡仙破产。

1999年1月8日,何英杰展开破产的第二步,正式向法院起诉,申请胡仙破产。这意味着胡仙如果在短期内不能还债,她的财产将拍卖摊分。3天后,破产管理局向胡仙发出临时接管令,告之已临时接管其资产,以防资产流失。这样,一代“报业女王”面临破产的困境。

1999年3月,经过几番风雨的胡仙终于被迫同意,将星岛报业出售给国际传媒集团。根据收购协议,国际传媒集团将以每股1.25元的价格悉数收购胡仙持有的50.04%股权。惟一可告慰胡仙的是,她虽然不能继续担任星岛主席,但仍可出任董事会的特别顾问6年,每年获得900万元利润分成。据此胡仙可套现3.16亿元,偿还债权银行1.1亿元,剩下约2亿元可还何氏。另外,胡仙还可从国际传媒集团贷款6300万元,加上较早出售虎豹别墅所得的1亿元,要再偿还9000万元于何氏应不成问题,何氏家族因而也不再逼迫胡仙破产。

胡仙如果专心致志一直从事报业,绝不会落到这般地步。星岛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曾说:“她的失败,在于不专于本业又遇人不淑,过于投机又欠缺运气。”

报业经济 第5篇

新经济环境下的集团企业经济发展是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集团企业管理体制进行适度改革, 使其发展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对其管理理念、模式、体制、部门制度等进行观念及管理模式的转变, 使生产、资源配置等协调化、一体化、合理化, 整合相应的资源来进行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最少的经营成本获取最大的集团化利益的重要经济组成形式。现在各个报业集团作为本土具有优势资源和重要市场份额的集团企业, 其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财务管理模式受到了一系列的冲击和影响, 企业只有紧密围绕新经济环境下的市场需求来进行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才能发挥集团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潜能, 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报业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报业集团一般由传统报纸产业、多元化产业、新媒体产业等几大部分构成, 既是事业集团又是企业集团;省委宣传部对集团下属媒体的新闻业务实施管理, 其所有国有文化资产由省财政厅行使管理权限。目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在面向市场, 力争做大做强的同时, 其财务管理面临了一些难题。

1、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及其体制相对落后

报业集团在新经济环境中既面临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 又面临着现有体制改革及市场管理模式创新, 而在这个过程中, 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模式不但可以促进集团企业加快改革步伐, 尽快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财务制度需求, 又能够帮助集团企业发展避免一定的企业财务运营风险。但是由于报业集团形成的特殊背景, 它的并购建立在部分合并、行政划分的基础上, 对一些报社进行合并, 并没有经过市场机制, 对企业自身资产情况进行评估, 对市场环境等各方面进行考核, 其合并的企业在市场上的份额及其发挥的优势合并力量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集团还是沿袭以前的管理模式。尤其在集团进行资源整合时, 集团企业财务部门没有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统一的合并与整改, 依旧各部门各司其责。从本质上来讲, 其还是传统的企业自主经营发展的模式, 使得集团企业的财务统一管理和风险预警等优势职能无法体现。再加上, 集团企业合并成立后, 针对集团企业的统一采购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 集团企业应该以统一的采购模式来获取经营成本的最小化, 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目前的集团缺乏创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 使得集团企业面临较高的经营成本、资金浪费、现金流失控等现象。

2、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弱化、资金与资产管理模式传统

首先, 长期以来, 国内各大报业集团采用的是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 主要以集团内物资资本的运动为管理对象, 其主要内容包含了对集团的控股公司和各级子公司的资本投入、筹集分配及其回收资产进行日常的管理, 所需要的财务信息, 通过各子公司定期的财务报告来获得, 财务管理的决策基于经营者的经验做出判断。这种管理模式局限于集团内部的财务管理, 具有封闭性、静态性和经验性的特点, 导致了财务与业务脱节, 集团成本失控。其次, 集团企业设立了资金结算中心, 而一些子公司的资金会因为一些客观因素无法纳入统一监管。同时, 子公司的财务经营及其资金结算统一结算机制也不灵活, 往往受限于上级部门批示后才进行统一的资金结算, 这使得集团企业公司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购置难以做到全面估算, 并且致使财务部门的统一决策及资金调度等方面制约较大。最后, 集团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资产价值差异较大, 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名义价值与实际的资产价值也有一定的差异, 这使得集团公司的资产利用率不高, 如一些大型设备经常需要更新采购, 但是其购置费用巨大, 使得集团企业常常面临高额的支出。以上问题都说明了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要求和企业的规模变化的需要。

3、集团企业发展模式与财务制度改革力度不足、管理机制不畅

首先, 报业集团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事业单位演变而来的企业集团, 一些子公司在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 而总公司又疏于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激励, 下属企业各自为政, 各行其是的现象屡有发生, 管理机制运行不畅, 财务治理结构欠规范。而在集团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 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官僚现象, 缺乏有效的管控体系的执行力去推动和实施集团的战略。股权结构的复杂性, 管理的宽度又较大, 管理的成本相对较高, 效率又较低, 让报业集团运营的风险越来越大。

4、集团企业资源配置和调度不协调, 管理方法和手段单一

报业集团不是通过产权纽带联结起来的企业, 组织内部结构松散, 尚未形成整体的集团利益意识, 财务管理没有达到全局的一体化高度。从财务管理的现实情况来看, 在母子公司之间存在资源配置和调度不协调现象:集团的全面预算难以编制, 也缺乏财务协调手段;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单一, 没有让知识 (信息) 和网络理财成为主要的财务管理手段;集团内部信息不畅, 甚至有隐瞒财务的真实性和财务数据的准确性的情况发生, 难以发挥集团整体优势。此外, 集团企业的各个公司各自为政, 发展战略上没有形成共识, 使得一些企业重视业务发展, 而一些企业对制度和管理较为忽视, 致使集团企业在进行业务合并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5、集团内部人才管理模式不统一, 财务管理文化缺失

报业集团的合并过程有其特殊性存在, 它并不是以市场为引导的企业合并, 并且其合并对象并不是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经济实体, 各子公司的人才管理观念存在差异, 管理的模式也有所不同。因此, 集团公司应“以人为本”, 运用人本管理理念, 优化集团的财务人员管理模式, 从改革财务从业人员管理体制入手, 来逐步构建以会计人员为主导, 集团企业全员参与和重视的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体系, 以影响并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新经济环境下的报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模式

1、加快集团企业的创新财务管理理念转变、推动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的集团企业市场化发展对整个报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是报业由传统的事业性企业逐步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市场性企业的重要方式, 并且直接冲击着传统的日报企业财务制度的改革及其财务管理理念的转变与创新。新经济环境下的时代特性冲击着集团传统的财务理念, 并且对其财务制度的发展提出了创新的要求。新经济环境下的集团管理者应认识到, 集团的财务管理要从封闭的状态走向开放, 须贯穿于集团供应链的始终, 不能仅仅只局限在企业内部。同时应保持集团内部财务信息的畅通, 让管理者能根据客观的条件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和决策, 变封闭的、静态的、经验的财务管理为开放的、动态的、科学的管理。

2、加快集团企业财务创新管理模式研究、提升财务管理模式的适应性

一般而言, 报业集团是综合资金、资本、技术、人才、产品、营销和管理的大型企业, 以母公司为主体, 具有多层次结构, 多法人产权的经济联合体, 其组建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资源一体化优势与管理协同优势, 实现整体资源配置的秩序化和高效性。因此, 要从规范财务制度、建立统一的网络会计核算办法、建立统一财务报表网络合并系统和高度共享的网络信息平台四个方面出发, 坚持满足集团战略管理的要求, 以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提高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 建立一个集中高效集权的新财务管理模式。

3、协调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优化资本资源配置

资本结构是不同资本形式、不同资本主体及不同层次的各种资本成分构成的动态组合, 是企业财务状况和发展战略的基础。新经济环境下时代要求报业集团通过融资和投资管理, 优化资本结构使集团的各类资本形式动态组合达到风险和收益的相互配比, 实现集团的知识占有和使用量最大化。由于集团财务管理机制的不畅的问题, 需要调整和拓展财务管理的内容:拓展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增加对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财务评价比重;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让无形资产、风险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让创新知识的能力成为新经济环境下的重要分配依据, 使知识资本的所有者在更大的程度上和更大的范围内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4、探索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方法、搭建集团企业财务统一管理信息平台。

新经济环境下的拓展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容量巨大、运行迅速的网络上开展, 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和方式也逐渐被购销便捷、费用低廉的电子商务所代替, 这些变化要求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财务管理方法有所创新。报业集团如能应时代要求, 搭建财务信息管理平台, 尽一切可能推进财务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 即能突破集团财务管理的空间局限, 实现财务的动态化、实时化管理, 提高财务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5、强化集团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规避集团企业经营风险

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一方面要作为集团企业的重要决策依据, 另一方面要担当集团企业发展的风险预警功能, 要能够针对公司的发展需求制定出合理的财务预算计划, 又能够通过对现有成本及支出情况对各部门各企业的生产及发展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对集团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向及其风险进行预测, 因此集团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多参与集团企业的重大会议, 并参与重大决策, 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此外, 集团企业进行并购过程中, 应根据现实情况针对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适度改革, 以使其适应集团企业的发展需求, 充分调节其财务制度中的各个规章制度, 使其能够具有一定适用性的同时, 具备一定的实用性。

6、制定合理的集团企业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升集团企业文化

新经济环境下的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具有流动性大、人员更替多等的市场经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征, 通过制定合理的、符合集团企业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的财务管理制度, 对报业集团中来自不同子企业的员工进行人力资源整合, 可以促进集团企业的财务模式创新与改革, 并且有助于建设统一协调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文化, 使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成为集团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结语

新经济环境下的市场经济发展推动着报业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衍生了各种模式合并而成的集团企业, 这些企业一部分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经过严格的市场体制考验形成的集团实体, 有的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部门合并, 以达到集团化、规模化经营。这些集团企业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针对原来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深度改革, 使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进行适度创新, 适合集团企业的发展需求, 对集团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预警、规避风险等保障, 使得集团企业的发展科学化、长久化、可控化。

摘要:新经济环境下的报业集团化发展面临着管理职能弱化、体制不协调、资源配置不合理、集团统一文化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从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研究入手, 对目前报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一种全新的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资源一体化整合与管理协同优势, 为集团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下,集团财务,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梁芬莲.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模式概述[J].商业时代, 2005 (3)

[2]、牛勇.浅析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与控制[J].会计之友.200 (73)

[3]、李必荣, 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初探[J], 现代商业.2007 (3)

报业经济 第6篇

互联网渗透下,我国报业市场正处于一个体制与机制均发生剧烈变革的转型期,报业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报业发展遇到瓶颈。不少传统报业为谋求长远发展,通过整体上市实现多元化战略转型。整体上市作为新兴的金融创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兴趣。学者们多是从侧面视角研究整体上市的重要性。Kian-Tek Lee (2011)等从多元化战略的角度分析,发现整体上市对公司产业升级和价值提升起着重大作用;巴西的Antonio Gledson de Carvalho(2010)也认为整体上市能提升公司的价值。在多元化与公司价值问题上,学者对于多元化经营效果莫衷一是。Stulz(1990);Maksimovic and Phillips(2001,2002)提出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的观点。企业多元化能有效缓解融资问题,提高资源整合程度,拓展企业规模, 分散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绩效。李善民(2006)等认为多元化与绩效负相关,业绩与企业的管理能力、政府关联度和公司资源互补程度有关。多元化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带来了负面影响:企业过度投资、信息不对称、跨行业补贴、盲目追求多元化而引发财务风险等。金晓斌(2002)等还认为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的价值没有关系,上市公司经营本身是中性,既不会造成溢价也不会造成折价。学者从不同分析角度和理论基础得出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迥异结论。而对于整体上市目前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 整体上市能提高企业绩效。李旭(2010年)得出整体上市确实能带来股价溢价收益,但不能改善公司盈利能力的结论;王晶华 (2012)发现整体上市当年,公司综合业绩显著上升;而研究报业整体上市与绩效关系的学者较少,刘友芝, 朱江波 (2011)认为,资产负债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影响我国报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两大表面显著性财务因素,但它的深层次源于我国报业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整体资产利用效率低以及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层面的显著性经济影响因素。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都是单一研究整体上市的公司绩效或传媒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并没有把传媒企业多元化战略与整体上市的公司绩效联系起来。鉴于目前针对传统报业企业转型方面的研究甚少,尤其是报业企业整体上市与公司价值提升方面。因此,本文在传统报业实现多元化战略转型背景下,对广州日报整体上市案例进行研究,探究报业企业整体上市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二、并购过程与动机

(一)案例过程2012年6月19日,粤传媒定向发行新增3.42亿股股份在深圳交易所上市。这意味着两年之久广州日报与粤传媒的债务重组结束。此前,粤传媒业绩不断下滑,母公司广州日报注入优良资产以提升子公司价值。粤传媒此次以11.21元/股的价格向广州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发行3.42亿股购买旗下广报经营100%股权、大洋传媒100%股权及新媒体公司100%股权。广州日报社将旗下广告业务、 发行业务、新媒体等优良资产全部注入粤传媒,基本做到除采编业务之外的整体上市。交易完成后,粤传媒的广告业务收入比例将超过原主业印刷业务,成为未来公司业绩增长主动力。

(二)整体上市动机广州日报业整体上市的动机为: (1)减少关联交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传媒企业需要通过剥离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进行上市,阉割企业产业链的上市手法催生了大量关联交易,企业财务数据失真。 而监管部门对分拆上市部分的业务独立性要求很高,大大降低了媒体上市公司的行业投资吸引力,掣肘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宏观层面的外部经营环境下,整体上市能更直接地提高资源有效利用。Williamson (1975)认为整体上市公司可以克服外部资本市场的非完全性, 当公司与潜在投资者之间出现严重的非对称信息, 多元化企业成为一种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经济组织形式。整体上市将集团母公司与分公司间的业务关联交易绝大部分转换成上市公司的内部资源配置,以降低交易费用和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化。(2) 实现多元化战略,获取协同效应。Rich Gordon(2003)归纳的“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媒体采访技能融合。同时企业进行跨行业资助、掠夺性定价和互惠性购销;通过向收益潜力更大的市场进行拓展来提高 获利能力 和组合互 补性技能 以获取协 同效应 (Datta,1991)。整体上市后的广州日报将在手机报、网站、 数据库等经营模式上加大资金投入,降低定价,提供增值服务,通过新媒体传播形式开拓新市场,增加利润。而不同经营模式的组合互补能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这也是媒体企业发展的方向。

三、整体上市的经济后果

(一)整体上市公告的市场反应利用事件分析法衡量广州日报借壳上市后的市场反应程度。采用广州日报整体上市公告的发布日作为参考标度日进行考核,通过检测到超额收益率来考察整体上市后短期的财富效应。再通过计算借壳上市时间所带来的影响。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事件日期:事件日期定义为,广州日报借壳上市粤传媒公告的发布日2012年6月19日。(2) 确定事件窗口与估计期:选取事件日期前后的30天作为事件窗口,事件考察期为(-30, 30),为确定股票在没有公告公布发生情况下本来的收益率,如图1所示,选取时间窗口前120个交易日作为估计期, 计算实际收益率,其中T2为事件日期。(3) 计算实际收益率:以每天的收盘价计算出整体上市行为宣布前后某段时间内粤传媒的实际股票收益率Rit: 选用市场模型计算预期收益率,采用深证成指作为市场指数计算市场收益率Rmt, 将粤传媒的日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将深证成指日收益率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粤传媒日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变化之间的关系。其中回归方程为:Rit=-0. 0014+0.8209Rmt。其中Rit为日正常收益率(预期)。(4)计算超额收益率:计算日超额收益率ARt,即窗口期内个股的日常实际收益率Rt与日常预期收益率之差ERt:ARt=Rt-ERt;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CARt,即单只股票在窗口期内从第一个交易日至第t个交易日的日超额收益率之和:(3)检验CARt与0是否有显著差异。如果CARt>0,并且检验结果显著,表明股东的财富有所增加;如果CARt<0,并且检验结果显著,表明股东的财富有所减少;当CARt与0的差异不显著是,则可以认为股东的财富在并购中没有变化。根据ARt和CARt的计算方法,计算样本公司窗口期每天的AR和CAR值,数据趋势图如图2。

通过计算样本公司窗口期每天的AR和CAR值,可知样本公司在时间窗口内(t=(-30,+30))的日超额收益率与累计收益率的趋势如图2所示。其中,超额收益率在事件日之前(2012/5/7-2012/6/18)围绕着临界值上下波动,在事件日 (2012/6/19)时激增至0.063,在事件日之后(2012/6/20-2012/ 8/1)又恢复到临界值上下波动。说明广州日报整体上市的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市场对企业整体上市的公告信息的反应非常迅速而且激烈,但是反应时间十分短暂。图2是广州日报整体上市对市场收益累积效果波动趋势图。公告前5天开始显著上升,尤其在公告当天急剧上升,可能因为债务重组信息已经泄露,市场对此提前了解和反应,刺激投资者投资欲望,有助于掌握内幕信息的投资者提前进行交易。在公告日后的2天,CAR急剧下降,说明市场提前对借壳上市信息做出过度反应。公告日后,投资者对公司重新分析判断,股价趋于较公告日前大幅度波动,预期收益CAR整体高于事件日前,但不显著且没有逐步上升趋势。整体上市后, CARt<0,股东的财富并没有增加。说明投资者对广州日报整体上市并不看好。

上述结果可能的原因在于:(1) 报纸行业颓势显现,前景甚忧。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报业媒体颓势显现。 报纸行业以广告经营为主,发行印刷为辅。但2012年数据显示,报业广告的增速不容乐观。许多报业公司旗下的广告公司的净利润都出现负增长。根据CTR的数据,2013年1季度, 各媒体广告收入大幅回落,其中报纸同比下滑比例为6.3%, 相比较2012年同期13%的广告增幅出现显著下降,报纸也是众多媒体中同比表现最差的媒介。而且报业广告上半年以7.3%的速度下滑,且直到目前也未出现回暖迹象。总体来说,报业前景甚忧,让投资者看不到财富增值的希望。(2)新媒体兴起冲击,竞争加大。从表面上看,引发2012年报业广告下滑的直接原因是国家经济进入减速期,但从深层次研究就可以发现,其主要原因是以网络、微博、电子阅读等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代替在全面加速导致报业行业的老化加速。人们的阅读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不断改变。从2011、2012年广州日报年报比较,无论从广告业务还是印刷业务来看,广州日报的客户都在不断地减少。新媒体的出现 ÃÄÅ人们的阅读方式从“纸质化阅读”到“无纸化阅读”逐渐改变。新媒体的进入使本来份额不大的市场竞争加剧,广州日报在全国报纸行业综合排行第一,但是传统的报业行业很难与新媒体竞争。新媒体的兴起使投资者把目光更多地转移到IT行业的上市公司。(3)转型战略起步,青黄不接。广州日报整体上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单一传统报业转变为 “以媒为本,多元多赢”的多元化战略。但是目前公司的新媒体业务以大洋网和求职网为主的经营状况不理想,重组前还出现巨额的亏损。虽然企业承诺重组后大力拓展新媒体业务的外部合作,但是近期业绩较差。另外,在2012年11月份,公司投资设立广州广报数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大规模进行扩张、并购等行为。公司大规模的投资导致资金减少, 负债增加。此时广州日报整体上市后面临的青黄不接的局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财务绩效事件分析法研究发现,购前后的并没有多大差异,而且波动非常大。但是整体上市的成效很难在短时间内体现,因此,从另一个角度判断粤传媒的未来发展情况,推断整体上市行为是否为广州日报带来正效应。

(1)盈利能力。从表1可以看出截止2012年粤传媒的资产总额为人民币408,780万元,比2011年的140,620万元增长了190%,其原因是资产注入后,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大幅度增加,其中营业收入是2010年和2011年营业收入的5.6倍, 净利润是2010年的16.54倍,是2011年的25.13倍。盈利状况分析见表2,净资产收益率2012年7.66%,比2010年增加6.12%,比2011年增加6.74%。净资产收益率的增加,说明了广州日报整体上市后获利水平大幅度提升,所注入资产为优质资产。同时,2012年总资产报酬率为38.32%,同比提高25.29个百分点,反映了并购后粤传媒资产的综合利用率提升。另外,营业利润率2012年为14.69%,同比增长9.97%,主要原因为整体上市后产业结构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其营业利润大大提高。由于2011年广州日报筹划整体上市,粤传媒发生了重大的资产收购、出售企业合并事项,加之纸张等原材料成本上涨,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公司印刷业务利润有所下降;公司积极开拓的户外广告业务没有达到预期经营效果等因素使其盈利能力下降。但是广州日报整体上市成功后,粤传媒的盈利能力大幅度提升,广州日报为粤传媒注入优质资产,为产业调整打下坚实基础。

(2)成长能力。从表3看出,2012年粤传媒实现了27,568万元的净利润,比2011年增长24倍,说明公司的成长状况非常好。2010-2012年粤传媒的营业收入有波动,2010年在商业印刷业务增长的带动下,公司现有业务主营收入取得增长,净利润扭亏为盈。2011年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纸张等原材料成本上涨,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公司印刷业务利润有所下降;公司积极开拓的户外广告业务没有达到预期经营效果;受整体楼面翻新维护工程的影响,新闻报业培训中心经营业务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利润总额下降。2012年利润增长率不断上升,净利润是呈现上升的良好趋势,主营业务利润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粤传媒的整体盈利大幅度增加。虽然资产注入已经实现,粤传媒未来几年的盈利有继续稳步上升的趋势。资产重组后广州日报报业经营有限公司、广州大洋传媒有限公司、广州日报新媒体有限公司从广州日报集团剥离而注入到粤传媒。

资产注入前后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化情况如表4。可以发现,资产注入前,印刷业是粤传媒的主要收入来源,接着是广告业,但这两项业务在市场上有衰退现象,使粤传媒收入在缩减。重组后粤传媒主营业务将增加广告发行、报纸发行、新媒体经营。其中主营收入构成中广告发布收入占2/3, 报纸发行收入占30%。广告业务收入比重变化较大,广州日报经营成为粤传媒盈利的主要来源。新媒体和广告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是广州日报的优质资产,未来判断粤传媒的利润增长将是很大的。

(3)营运能力。从表5、表6可以知道,公司整体上市后虽然其股价并没有太大幅度的变化,净资产收益率明显提高。 净资产收益率由2010年的1.39%下降到2011年的0.91%,在2012年增长到7.96%,同比增幅为774.73%,说明其资产运作能力有所改善,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但说明其资产盈利能力显著的提高。还可以看出,粤传媒2012年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比2010-2011年都显著提高。存货周转率高,表明粤传媒存货占用水平低,存货转为现金、应收账款等速度快,存货变现能力强。。粤传媒在整体上市后期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上升,同比分别仅增加了11.96%和2.88%,说明并购后并公司的管理效率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通过对广州日报整体上市实现多元化战略转型,通过并购公告市场反应和公司业绩进行研究发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整体上市对市场绩效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对公司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企业整体上市公告前后股价没有显著变化,主要原因是传媒企业受到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和新媒体冲击,股价在市场表现一般,投资者并不看好企业发展前景。但企业整体业绩与往年相比显著提高,说明优质资产的注入、资源整合、多元化战略调整能提高企业财务绩效,企业发展潜力大。整体上市是一把双刃剑,广州日报面对白热化的竞争和新媒体冲击能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优质资产的注入,确实有效地改善了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投资融资模式,提高公司现金流周转率和利用率以实现多元化战略的转变。传统传媒企业还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因此不管是看好的企业还是不看好的企业,投资者要理性看待整体上市,不要盲目追风。尽管在选择案例时充分考虑案例的代表性,但是单个案例难以代表报业行业其他企业。未来随着实践丰富,可对其他上市报业公司比较研究,从长远角度来说,整体上市能否为企业带来积极影响还有待观察。

(二)建议根据上述结论,建议如下:(1)稳定广告业务发展,推出创新产品。广州日报应充分利用上市融资平台,稳定主业的发展。广告业务推出更具创新性产品,更好满足客户营销需求,以保持主业发展优势。开发潜力行业的广告业务,采取灵活市场策略,最大程度获得市场份额和广告增量。同时提高广告经营研发能力,完善新产品,优化定价,成本控制机制,提升利润率。借助丰富客户资源和新融资渠道,开拓全媒体广告发展渠道,使传统与新兴媒体广告紧密结合,提高企业竞争力。(2)扩大印刷业务,多渠道提升盈利能力。应在现有基础上对报纸印刷资源进行统筹整合,利用两个印刷分公司市场和运作优势,进一步释放产能,挖掘更加巨大的经济效益。坚持“发行为先”的经营战略同时也要“渠道为王”,通过多渠道地提升盈利能力。主动与二维码、手机报、手机网站作为近年兴起的新媒体逐渐融合,创新盈利模式。充分利用跨媒体的互动,可提升阅读者的兴趣、理解和注意效率,同时提升了报业的盈利能力。(3)巩固新媒体竞争优势,拓宽新媒体产业链。“全媒体”下构建整体综合运营能力,可借助原有门户网站优势资源,与影视传媒实现合作整合,实现传统报业向“数字化”的成功转变。弥补门户网站新闻供应缺陷,摆脱产业链低端的瓶颈。利用粤传媒平台,进行媒体之间平台的整合, 可围绕趋于内容、资讯服务、用户基础及营销资源方面的优势,依托网络平台打造生活资讯服务门户,开展数据信息服务和数字出版等新媒体业务。

摘要:传媒企业借助整体上市谋求多元化战略转型,但其战略措施是否能提升企业价值值得怀疑。以广州日报集团整体上市为例,其动机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价值、实施多元化战略。研究发现,报业集团整体上市对市场绩效没有产生积极影响,但对公司财务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短期内市场对其并不看好,但优质资产的注入有利于企业发展。因此建议,新媒体冲击下,稳定广告业务发展,扩大印刷产业规模,整合新媒体产业链,打造新媒体竞争优势才是提升传统报业价值的根本出路。

美国报业的困境与中国报业的发展 第7篇

有哪些原因导致中美报业发展趋势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中国报业在日后的发展中应该吸取美国报业的哪些经验教训?仅在2009年的头3个月, 论坛报业公司、明尼阿波利斯明星报公司、新闻纪事报公司和费城报业公司4家美国报业巨头相继申请破产保护。4家报业巨头一共经营着33份日报, 如论坛报业旗下就拥有《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知名报纸。

2009年4月, 有着百年历史的美国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止出版印刷版的报纸, 专注于经营其新闻网站, 成为美国首家停止印刷的全国发行的报纸。为了筹集资金进行业务重组, 纽约时报公司今年3月宣布出售部分总部办公楼, 6月又有消息称其有意出售旗下的《波士顿环球报》。

根据统计, 美国报业的广告收入几年来不断下降, 2007年的报纸广告额为422.09亿美元, 比2006年下降9.4%, 创下1950年以来报纸广告的最大降幅。2008年报纸广告收入形势更加严峻, 广告下降幅度达到12%。此外, 发行量和阅读率也每况愈下。

相比较之下, 中国报业则正在深化发展。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8年6月发布的数据, 中国有26家报纸进入了全球日报发行量百强。国内的发行量前5名依次是《参考消息》、《人民日报》、《扬子晚报》、《广州日报》和《信息时报》, 其中《参考消息》和《人民日报》排在全球的前10名, 《参考消息》的日均发行量超过了318万份, 《广州日报》的日均发行量达到185万份。

2009年6月16日, 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了《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榜》, 中国媒体前五强依次为CCTV、凤凰卫视、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广州日报。广州日报的品牌价值为72.26亿元, 增幅达到10.4%, 人民日报 (75.98亿元) 、参考消息 (72.96亿元) 均分别比上年的65.32亿元、65.21亿元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作为党报市场化发展的先锋典范, 广州日报创造了报业品牌价值连续3年增长两位数的奇迹。

美国报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公司, 这决定了报纸必须商业化、娱乐化。从黄色新闻风靡19世纪, 到大小假新闻层出不穷, 都是由美国报业的本质决定的。

目前美国各报业公司之所以陷入困境, 与并购风潮造成的行业泡沫不无关系。与其他行业类似, 绝大多数美国报业并购是通过借贷融资完成的, 因而导致报业公司负债率过高。金融危机袭来时, 价格泡沫破灭, 所需偿还的利息使公司不堪重负。

美国绝大多数报纸都是区域性报纸, 本身读者群就不大。根据世界报业协会去年发布的数据, 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今日美国》, 日均发行229万份, 不要说日本的三大报、德国的《图片报》、英国的《太阳报》和中国的《人民日报》, 连韩国的《朝鲜日报》都比不上。

笔者2001年在美国求学时就发现, 媒体与传播学界的关注焦点早就转移至电视媒体, 当时的网络媒体还只算是“小兄弟”。现在昔日的“小兄弟”羽翼已丰, 金融危机又席卷全球, 数面夹击, 美国报业陷入困境并不难理解。

太平洋彼岸是水深火热, 我们这一边则是如火如荼。两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 从本质上决定了报纸性质、办报目的的不同。

中国的广大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报纸自然也不例外, 身上背负着沉甸甸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与此同时, 发布的权威消息也会更为准确、翔实, 这一点就能吸引不少忠实读者。

与美国不同, 我国民众仍然有着比较强的读报需求。今年4月,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 虽然新型数字化、网络化阅读呈现强劲增长势头, 但报纸仍是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我国成年人报纸阅读率为63.9%, 人均年阅读报纸约88.6份。

应对危机举措可供借鉴

为应对报业危机, 美国各家报纸使出浑身解数, 帮助报业渡过难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中国一样不可阻挡, 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 我国报业发展之路悠长而艰难, 美国报业应对危机的举措也可供我们借鉴。

树立公信力。世界品牌实验室有关负责人评价说, 公信力是媒体的第一生命, 是评判媒体品牌价值的重要指标。在追求新闻多样化的同时, 我们不应忘记对权威报道的关注。作为“喉舌”, 我们有渠道发布权威准确的消息, 也有义务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过去一年来, 遵循“追求最出色的新闻, 塑造最具公信力媒体”的理念, 《广州日报》在奥运期间全国首创编辑部前移以及日本泡沫十年跨境报道、金融危机美国现场报道等一系列拳头新闻策划, 都增强了报纸内容的实力。

报纸“瘦身”节约成本。由于小报更适合在公交、地铁、车厢等拥挤的公共场所里阅读, 因此得到了不少读者的青睐。同时, 小报也可以缓解纸价上涨以及经营成本增大的压力。在金融危机下, 传统报业进一步实行了小报化改版。在我国, 也有不少报纸已经向“窄报”进发。中国内地最早采用窄报的是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都市快报》。2002年8月, 《南方日报》成为第一份启用“窄报”的党报。今年6月, 《广州日报》也进行了“瘦身”改版, 反响不俗。

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当今媒体就像“合纵连横”, 竞争中包含合作。危机当前, 美国各报社间寻求合作, 共享资源, 以此来降低成本、扩大影响力。从去年开始, 美国缅因州、得克萨斯州、俄亥俄州、佛罗里达州等地的大量报纸开始共享资源。纽约州和新泽西州包括《纽约每日新闻》、《水牛城及纽约州新闻》等在内的5家主要报纸共同组建内容共享联合体, 全部内容的共享于今年5月实现。美国《华盛顿邮报》与《巴尔的摩太阳报》也于去年年底表示, 两家公司同意将于2009年起共享部分新闻故事以及图片。

除了在内容上相互共享, 报纸也加强广告营销方面的合作。2008年初, 纽约时报公司、《今日美国》所属的报业巨头甘尼特公司、《洛杉矶时报》所属的论坛公司和《旧金山纪事报》出版商赫斯特公司就已联合创建了一家广告营销网络公司QuadrantOne, 由该公司负责整合4家报业公司的读者群, 以与其他报业争夺优质的广告客户。这些合作方式都值得中国报业学习。

利用互联网壮大力量。目前, 中国的各大报纸纷纷在互联网上开设了电子版, 免费供网民阅读。这在增加阅读率的同时, 还可以吸引客户在电子版上投放广告, 增加广告收入。

过去美国不少报纸和杂志的电子版都是付费阅读, 或者是当天的版本免费、查阅历史记录则需付费, 如此一来就将网上阅读电子版的大门关小了。为此, 新闻集团董事长鲁珀特·默多克2008年11月就表示, 他计划取消《华尔街日报》网站的订阅费, 他相信, 此举将大大提高网站的访问人数及相关广告收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止出版纸质报纸后, 打算专注于自己的网络版报纸, 向用户提供每日电子邮件版报纸, 并且每日更新网络版。

报业经济 第8篇

改革开放以来, 自1995年始至2013年终, 《人民日报》经历了四次改版, 其阶段分别是:1995年、2003年、2009年和2013年。这几次改版都以扩版的形式进行, 同时对各个版面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分析《人民日报》的几次改版, 应着重把握以下几方面:一是改版的直接动因;二是改版的主要内容和方式;三是改版的最终目标。

首先, 《人民日报》的几次改版最大、最直接的动因是为了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 党报增强宣传力和影响力的主动突围。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晚报、都市报热, 到新世纪初期互联网的逐步兴起, 商业门户网站对传统纸媒开始了第一轮冲击, 传统纸媒受到的影响逐渐增强, 再到后来“传统媒体竞争白热化, 电视同质化现象严重, 党报边缘化问题突出, ‘报纸消亡论’甚嚣尘上。”[1]更为严峻的是,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异军突起, 彻底打破了原有的舆论生态和媒介格局, 传统媒体, 尤其是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进一步式微, 重塑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时不我待。

其次, 在确立党性原则不变的前提下, 《人民日报》的几次改版集中围绕着报道的内容和方式进行, 《人民日报》独有的严肃、深刻和公信力是其他媒体望尘莫及的, 在确立党报党性原则不变的情况下, 灵活地改变报道的内容和方式, 多发、善发有深度、感人、可读、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报道, 往往能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 通过对《人民日报》改版以后头版稿件变化的研究, 可以明显看到:改版以后的《人民日报》, 在报道内容上批评报道及经济、民生、国际新闻增多, 领导人和会议新闻逐步减少;在报道形式上, 短、快、新的新闻与深度性调查报道相结合, 党报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新闻的可读性、影响力也随之增强[2]。

最后, 《人民日报》的几次改版都是顺应时代变化而做出的主动突围, 改革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重塑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人民日报》的改革为中国党报的改革树立了方向和标杆。“传统媒体, 尤其是报纸, 要在网络时代生存下去, 必须要有全新的思维来从事新闻报道[3]。具体而言, 党报要敢于担当社会责任, 在社会热点和关键事件上敢于、善于发声, 不仅要作为党和人民的传声筒, 更要发挥解读器的功能, 树立公信力, 并积极利用新媒体, 使之成为党报改革的有力武器。

从1996年开始, 中国传媒业的重头戏是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的结果是使中国传媒业原先的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 从而转变媒体的增长方式[4]。在这一层次的调整中,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一直走在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前列, 既从体制上寻找到改革的突破口, 又在集团实践中很好地贯彻执行, 分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改革, 有利于厘清报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从体制机制上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改革实践突破了报业集团改革的藩篱, 整体上实现了由部分剥离向整体转制的转变, 指明了中国报业改革在体制上发展和突破的方向。报业集团改革的第一步是实现经营业务和宣传业务的部分剥离, 但是“这种剥离并不充分……传媒集团需要实现‘整体转制’, 即事业法人与企业法人的剥离。”[5]

从目前南方传媒集团的整体实践来看, 传媒集团在整个报业集团的运行实践中扮演着如下几个角色:

1. 整个集团资源的合理配置者

在集团办报阶段, 报业集团首先是集团所有资源的配置者, 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竞争形势, 有效配置集团的资源, 推动媒体在各自细分市场的竞争和发展, 为它们的成长创造价值。此外, “集团要为下属媒体创造价值, 就是为它们提供资源、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支持, 推动它们打造媒体品牌, 不断地影响、引导和激励品牌媒体不断创新。”[6]236

2. 整个集团报系结构和媒体发展的协调者

从2003年开始, 南方传媒报业集团相继成立了“21世纪报系”、“南方周末报系”、“南方都市报报系”, 从内容上看, 在报业集团内部成立报系, 通过文化理念的统一、市场战略协同和内部资源整合, 获得强大的协同效应, 为报系内媒体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价值, 并逐步培育出相对一致或接近的亚文化群体, 有效地推动各报系内部各个媒体的全面发展。从运营上看, 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降低集团的运营成本, 使整个集团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加快报系内部各媒体的发展。

3. 传媒产业化战略运营的创造者

随着中国整个报业集团竞争的加剧, 单靠集团内部资源已经很难整合出更大的创新优势和平台资源, 不断变化的媒介市场环境对于报业集团化向纵深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报业集团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传媒产业集团, 传媒集团根据报刊产业发展的需要, 通过清晰的产权纽带, 从战略运营的层次联结报业发展所需要的更多资源, 并根据市场竞争的不断变化, 将各种各样的资源调配成为最佳的资源组合, 保证集团在动态的变化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6]240

通过对《人民日报》的四次改版和南方报业改革的分析可以看出:90年代以来推动中国报业改革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力量, 而根本动力是报业为了更好地生产以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 而进行的自主性的探索行动。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区域, 报业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和所要达成的目标不尽相同, 但是各自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呈现出纵向的交叉和沿革的关系, 报业改革整体上呈现出政治推动和报业自为的双重逻辑。

传媒媒体向新媒体转型需要有新思维。以往我们比较习惯于从传统媒体角度出发, 这种思路最明显的是“挑战———回应”, 即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挑战, 新媒体砸了传统媒体的饭碗, 传统媒体被迫回应, 造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二元对立, 从而造成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时实践与理论脱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新媒体垫高了中国传媒业的海拔, 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必须从固有的藩篱中走出新路, 以更加高远的视野来确立自己的方位和高度。”[7]这次上海的报业改革之初就与百度搜索引擎相对接, 《东方早报》启动的新媒体项目暗示了政府高层与报业集团自身对于新媒体的重视, 但是真正要以新媒体的思路来办媒体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从报业集团内部来看, 在建立完善集团本身资源整合平台的基础上, 内部应形成有序竞争、重点发展、各司其职、相互联动的运行机制。以这次的上海报业改革来看, 在集团层面树立报业集团的独立法人地位, 集团集数据、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面资源于一体, 在各个环节支持报业的内部运作, 像《文汇报》、《解放日报》这样的党报应该按照党报改革的思路, 树立影响力和公信力, 以公信力和公共利益为最高准则, 而在具体的报道中则以深度、整合、有价值的解释性报道见长, 其他报纸和杂志在各自细分的市场中运作, 淘汰重复的竞争产品。

从报业集团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来看, 需要着眼于“一个大棋局的整体效果”。就这次的上海报业改革来看, 上海报业改革的根本动因在传统媒体之外, 意在打一场大仗, 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 而着眼于一个大棋局的整体效果。

摘要:通过对《人民日报》的四次改版和南方报业改革的分析, 认为:90年代以来推动中国报业改革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以政府主导的行政力量, 其根本动力是报业为了更好地生存以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 而进行的自主性探索行动。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区域, 报业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和所要达成的目标不尽相同, 但是各自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呈现出纵向的交叉和沿革的关系, 报业改革整体上呈现出政治推动和报业自为的双重逻辑。

关键词:报业改革,《人民日报》改版,南方报业改革,上海报业改革

参考文献

[1]林明娟.党报改革的变与不变——改革开放以后《人民日报》三次改版[J].新闻知识, 2011, (1) .

[2]甘先锋, 刘冰.从头版稿件变化看《人民日报》新年改版[J].媒体时代, 2013, (10) .

[3]李良荣, 童希.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新思维[J].现代传播, 2010, (10) .

[4]李良荣.从单元走向多元——中国传媒业的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J].新闻大学, 2006, (2) .

[5]黄玉波, 张金海.“部分剥离”到“整体转折”——当前中国传媒产业体制改革初探[J].新闻大学, 2006, (3) .

[6]范以锦.南方报业战略——解密中国一流报业传媒集团[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

报业危机,教授打理 第9篇

The American newspaper is dead. Long live the American newspaper!

OK, so reports of the demise2) of daily journalism are a bit premature3). But you can’t open up the newspapers today without reading bad news about the papers.

Declining circulation and advertising revenues have forced newsrooms to trim their staffs, which means less real reporting. A few city papers have closed, while others fill their pages with fluff4) pieces or wire service5) stories. Put simply, it’s getting too expensive to gather news.

So here’s a novel idea: Let’s get university professors to do it. For real. And, best of all, free of charge.

Remember, most professors aren’t paid for what they write now. When I publish an article in an academic journal, I don’t earn a cent. But I also don’t engage more than a handful of readers, mainly fellow specialists in my own field.

It wasn’t always that way. A hundred years ago, many of the leading ligh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 wrote for the popular press. If we want to revive the press—as well as our own struggling disciplines—we might look to their example.

Consider Robert E. Park6), founder of the “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intellectuals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fter earning his Ph.D. in 1904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in Germany, Park became secretary and press agent of the Congo Reform Association. Park’s muckraking7) magazine articles exposed Belgium’s vicious atrocities8) in the Congo, helping to turn world opinion against the colonial regime of King Leopold9).

Park returned to academia in 1914, when he was hir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But he never saw a bright line between his new professorial duties and his old journalistic ones. Indeed, Park insisted, a sociologist should be “a kind of super reporter” who covers “long-term trends” rather than “what, on the surface, merely seems to be going on.”

In my own field, history, top scholars also cultivated lay10) audiences: most notably, the husband-and-wife team of Charles and Mary Beard11) who produced bestselling textbooks alongside a broad sheaf of magazine and newspaper articles. Ditto12) for the new discipline of anthropology, where Franz Boas13) and his students—especially Ruth Benedict and Margaret Mead—wrote regularly for the popular press.

Today, with the press itself in peril, we need to do the same. Economists could report on the recession, of course, providing on-the-ground14) analyses of bank failures, housing foreclosures15), and more. Biologists could cover climate change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issues, English professors could write about the book and film industries, and anthropologists16) could send dispatches from faraway lands.

At the professional schools, news-gathering opportunities would be even greater. Law professors could cover knotty questions before the Supreme Court, ranging from the detention of suspected terrorists to church-state separation. Medical school professors could describe the latest advances in patient treatment, architecture scholars could write about design, and professors of education could report on school reform.

So what would be in it for them? Right now, nothing. The way you get ahead in academia is to write for other academics, period17). But we can change that, too.

Suppose that 30 or 40 prominent research universities issued a joint statement, urging their faculty to publish in popular venues—and promising to consider such articles in promotion and salary decisions. Believe me, you’d see more and more professors writing for the newspaper.

To be sure, some faculty would continue to turn up their noses at18) it. As the historian Patricia Limerick has quipped19), these professors resemble the people nobody wanted to dance with in high school; as a defense mechanism, they pretend that they never wanted to dance in the first place.

But I think plenty of academicians would want to dance, if the academy rewarded it. And it would be good for their disciplines, too. These are tough time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especially, which need to justify their budgets to already-strapped state legislatures and donors. What better way to prove your worth to the public than to write for it?

Professors won’t be a panacea20) for newspapers, of course. Many of us don’t know how to write for lay readers, first of all, so we’ll have to learn. But we have a lot to teach, too, about nearly every subject that a paper might cover. And did I mention that we’ll work for free?

美国报纸已死。美国报纸万岁!

的确,关于日常新闻报道已死的说法有点为时过早。但只要你打开报纸,到处都会看到有关报业的坏消息。

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减少,这使得编辑部不得不裁员,而裁员就意味着实际报道的减少。有些都市报纸已经倒闭,剩下来的那些,版面上也都充斥着垃圾文章或者从电讯社得来的报道。简单地说吧,搜集新闻的代价已变得过于昂贵。

其实,我倒是有一个新鲜的想法:何不让大学教授们来搞搞新闻呢?我是说真的。而且,还不用花一分钱,多好啊。

不要忘了,现在大多数教授写东西都是没有报酬的。我在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时,就没有拿到一分钱。不过我的读者也少得可怜,他们主要是我这个领域内的同行专家。

但情况可并不总是这样的。一百年以前,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很多领军人物都为通俗刊物写稿。如果我们要振兴报业——同时也振兴我们自己那垂死挣扎的学科——或许我们该向前人学习。

就拿罗伯特·E·帕克来说,他是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奠基人,也是20世纪初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在1904年获得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成为刚果改革协会的秘书和宣传员。帕克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揭发黑幕的文章,揭露了比利时政府在刚果犯下的令人发指的暴行,使得世界舆论纷纷指责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殖民政权。

帕克于1914年回到了学术界,受雇于芝加哥大学。虽则如此,他却从来没有在他的新职责和过去从事的新闻业之间划出严格的界限。事实上,帕克坚持认为,一位社会学家应该同时也是一位“超级记者”,要进行“长远趋势分析”,而不仅仅停留于“某处似乎发生了什么事之类的表面性报道”。

在我自己的研究领域——历史方面,也有一些顶尖学者致力于为外行读者扫盲,尤其是查尔斯和玛丽·比尔德这对夫妻搭档,他们除了在许多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文章之外,还写了一些畅销教科书。同样,在新兴的人类学科方面,弗朗茨·博厄斯和他的学生——尤其是露丝·本尼迪克特和玛格丽特·米德——都经常为通俗刊物写文章。

今天,在报刊业朝不保夕的情势下,我们也需要这么做。经济学家当然可以写写经济衰退,对银行倒闭、房屋止赎权等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生物学家可以写写气候变化及其他环境问题;英语教授可以写写图书出版业和电影业的状况;而人类学家,即使身处遥远之地,也可以写些电讯稿发过来。

在专业学院,搜集新闻的机会甚至更多。搞法律的教授可以写写高等法院面临的棘手问题,从对恐怖活动嫌疑犯的拘留到政教分离等内容皆可涉及。医学院教授可以描述一下疾病治疗方面的新进展,建筑学者可以写写设计,教育学教授则可以报道一下学校改革的情况。

那么对他们来说,这样做有什么利可图呢?就目前来说,无利可图。如果你想在学术界取得成功,就得为其他学者写文章,就是这么回事。但是,我们也可以改变一下这个现状。

假如有30或40所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发表一个联合声明,敦促其教师在通俗报刊上发表文章——并承诺将这些文章和晋职晋级、提升薪酬相挂钩。那么,相信我,你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教授为报纸撰写文章。

当然,还会有一些教授对此嗤之以鼻。正如历史学家帕特里夏·利默里克不无讽刺地指出的那样,这些教授就像中学里找不到舞伴的那些可怜虫,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他们假装自己根本就不喜欢跳舞。

但我认为大多数的学者还是愿意跳舞的,假如学术界给以奖励的话。这对他们的学科发展也是有好处的。现在,社会和人文学科的日子很不好过,尤其是在州立法委员会和捐赠者的资金已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他们得证明自己的科研预算合乎情理。要向公众证明自己的价值,最好是给他们写文章,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办法吗?

报业经济 第10篇

关键词:日本报业,中国报业,报业经营

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对人类的新闻传播事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在广播出现前, 报纸一直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力量而被公众所依赖。此后, 在广播和电视的先后冲击下, 报纸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期, 但通过各种形式的改革, 报纸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与广播、电视三分天下, 在竞争中互相包容, 共存于人类的传媒生活圈。而互联网的出现, 使得这种均势有被打破的态势。网络媒体从产生至今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 却走过了传统媒体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程。以中国为例, 至2008年6月, 中国内地网民人数已达2.53亿 (1) , 网民使用网络的时间也日益增加, 大大超过了使用报纸或广播的时间。网络媒体的多媒体性、无以复加的时效性、信息的海量性、使用的便捷性等长处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因而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在现阶段, 这一冲击对报纸尤为突出。在中国, 自2001年以来, 作为报刊业经营收入主要来源的广告总量虽然还保持着增长, 但增幅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2005年和2006年更是下降显著。对于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国报业而言, 这股寒流给报业发展带来的危机是显而易见的, 也因此出现了“报业拐点到来”的论证。而2008年蔓延全球的经济寒冬更使得报纸的生存遭遇了极大的危机。不仅是中国, 在世界范围内, 报纸都面临着发行量巨减、读者结构老化的衰退之势。许多国家的学界和业界人士都悲叹:报纸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灭亡的命运。

与此相对应的是, 日本报业虽然也受到了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冲击, 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比如, 据日本报业协会统计, 日本平均每户家庭阅读的报纸从1993年的1.22份下降到2006年的1.02份。 (2) 但到目前为止, 日本报业并未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日本依然是世界上的报业大国。据世界报业协会最新统计, 日本报纸日均发行量为6800万份, 仅次于中国, 居世界第二。考虑到日本的人口总量只有1.3亿, 仅及中国的1/10, 这一发行量是惊人的。此外, 在全球发行量最大的10份报纸中, 有7份在日本, 分别是《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中日新闻》、《产经新闻》和《东京体育》。其中, 《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的日均发行量均超过1200万份 (3) 。此外, 日本报业协会统计出, 报纸具有高度忠诚的读者。报纸的平均订阅年数是12.9年, 超过9成的民众阅读报纸, 每周平均阅读的天数是5.6天。超过半数的读者认为报纸是不可缺少的信息源, 拥有社会舆论力度, 可以了解各地方发生的事情, 并具有知识性 (4) 。可见, 报纸依然是深受民众认同的主流媒体。除了报纸的高质量带来的高信誉外, 本文认为, 日本报业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国性报纸占据主导地位

一般来说, 读者倾向于阅读具有接近性的新闻报道。接近性包括心理上的接近性和地理上的接近性。因而, 相对来说, 地方性报纸具有全国性报纸难以企及的优越性, 但日本正好相反。在日本报业市场上, 全国性报纸居于统治地位。《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中日新闻》五家全国性报纸占全国报纸发行总量的一半以上, 其余的发行量由各地的100多家报纸瓜分 (5) 。全国性报纸的成功意味着发行量的优势, 从而奠定了日本报业大国的地位。

全国性报纸紧密联系读者, 重视增强与读者的情感联结。各大报社都成立了报友俱乐部, 为订阅者提供各种优惠服务。同时, 展开面向读者、以读者为中心的各项社会活动, 包括联谊会、体育赛事、文化展出、竞赛演讲、音乐会等等。另一方面, 它们努力在地理上接近读者, 强化对地方的渗透, 挖掘地方新闻, 制作地方版在当地发行, 增加对地方报纸竞争的筹码。如《读卖新闻》就通过4个总社和包括分社、总本部、总局、分局在内的遍布全国的350多个采访点, 制作出上百种地方分版发行。朝日新闻社则认为, 只有在地方和基层才会有鲜活的素材和在大城市采访不到的新闻, 只有写出具有当地特色和有重要价值的新闻, 才能与其他报社进行竞争。

2、强有力的发行支撑

当前世界各国在报纸发行体制上主要有三种形式:依靠零售、订阅与零售相结合、专卖。日本报业主要依靠专卖体制。报社自办发行网络, 与发行销售店签订专营合同, 销售店则为该报社提供专一发行销售服务。一般来说, 一个区域设立一个专卖销售店。专卖店的主要服务是送报上门, 以最快的速度将报纸送到各个订户的家中, 同时上门征收报款, 对读者进行回访, 征求读者意见。另外, 它们还会争取所在地区的插页传单广告夹在报纸中, 由此获得一定的派送广告插页的收入。专卖店是独立经营核算的主体, 但报社也会投入资金协助建立并维护发行站的运作。目前日本全国共建立有报纸专卖店2万多个, 近50万从业人员。47个都道府县, 平均每个都有近500个销售点。此外也有复合专卖店和合卖店的形式, 前者主要发行固定报社的报纸, 但也发行少数几份其他报社的报纸。后者则把在该地区内发行的所有报社的报纸一起发行。日本93%以上的发行依靠的是这种专卖店送报上门的方式, 零售和邮送发行的比例极低 (6) 。

对读者来说, 在订阅方面, 有专门的人员上门收订报纸, 订户一般一个月支付一次报款。而且, 读者可以随时订阅, 只要一个电话, 销售店的人员就会立即登门为读者办理订阅手续。在阅读方面, 每天报纸都能在第一时间送到家门, 读者不会错过信息的时效性, 极为便利。

3、不亏本的发行价格

报纸存在二次销售, 第一次销售是将报纸销售给读者, 第二次销售则将读者销售给广告商。由此, 报社能获得两类收入: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在许多国家, 由于实行低价策略, 报纸的发行收入甚至不足以弥补印刷成本, 发行是亏本的, 真正使报纸赢利的是广告收入。但日本报纸单在发行上就能做到不亏本或有赢利, 发行量越多越赚钱, 因而竞争不再仅仅是对广告商的争夺, 更是对订户的竞争。它也使报业经营受社会经济波动的影响降低。

能够做到这一点, 主要得益于日本长期实行的零售价格维持制度。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唱片、音乐磁带和CD在内的六种文化产品在零售店销售时价格要保持统一, 不允许为了促销而采用降价手段。在这种制度下, 报纸避免了因降价而可能导致的恶性竞争, 因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当前, 多数大报的月订购价格为3925日元 (相当于每日花费人民币9元左右) , 这一价格超出了印刷和纸张的成本。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订户越多, 专卖店所能获得的利润越多, 约为40~60%不等。这就刺激了专卖店尽可能地为扩展订户而努力。同时, 在这种较高的价格下, 虽然专卖店赚取了其中近一半的利润, 但报社仍能从发行中获得不菲的收入, 从而降低了对广告的依赖性, 抗风险能力得以增强。

4、国民阅读习惯的维系

日本国民一般都接受了较高程度的教育, 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这为报纸培养了众多的潜在读者。加之订阅报纸极大方便, 因此, 国民普遍养成了读报习惯。但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了疏远文字的倾向, 而把电视、游戏机、漫画作为主要的媒介接触对象, 近年来网络的兴起更是网罗了大批青少年。为此, 报界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维系年轻人对纸媒的接触, 强化报纸的影响力。如各报社派出一些记者到学校里和老师学生座谈, 让他们了解报纸, 并且用网络的方式和他们沟通。其中最为系统的举措是始于1988年的NIE即Ne w s pape r In Education计划。这项活动是报界与教育界合作进行的, 主要是在学校教育中开展以报纸为学习对象或把报纸刊载的内容作为教学、学习辅助材料的活动, 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日本报业协会为此专门成立了NIE全国委员会, 设立了NIE基金, 为开展NIE活动的学校提供财政帮助并进行与此相关的教育研究。截至2008年, 全国共有NIE实践学校538所 (7) 。在世界各国读者年龄结构普遍老化的背景下, 日本报业的NIE计划对唤起年轻人的阅读兴趣, 维系国民的阅读习惯具有一定的作用。

当前, 中国报业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报业同行可从日本报业中借鉴成功经验, 以推动报业的恢复和发展。

1、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大报

中国所谓的全国性报纸一般是中央级别的各种机关报, 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金融时报》等。它们大约仅占全国报纸总发行量的17%, 发行量最大的《参考消息》也不过为262万份 (8) 。与《读卖新闻》、《朝日新闻》超过千万份的发行量无法相比。在地方上, 读者比较习惯于阅读当地报纸而忽略全国性报纸。这使得中国报业缺乏一种整体影响力。面对13亿的人口, 全国性报纸完全可以更有作为, 加强地方分社、各地记者站的实力, 加大对地方信息的采集, 制作比较细分化的地方分版, 争取获得读者的亲近感。另外, 也应时常通过当地的分社、记者站开展一些加强与当地民众联系的活动, 提高报纸的亲和力。

2、发行与征订方面亟待改革

长期以来, 中国报纸实行邮发合一的体制。这一体制的弊端是邮局效率不高, 在二、三线城市及偏远地区, 当日报纸有可能第二天才能送到。在信息时效性空前的今天, 这种速度使报纸在与其他媒介的竞争中完全丧失了主动性。目前, 部分报纸 (主要是地方性报纸) 实行了自办发行的制度, 但在服务上尚有较大的欠缺。由于人力不足, 虽然有针对家庭的上门服务, 但在时效性上仍显不足。而且服务仅限于发行, 并没有开展读者调查或回访活动, 失去了与读者沟通的机会。在征订方面, 不论是邮局发行还是自办发行, 均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 等待读者上门并有较严格的征订时间限制。当然, 要建立像日本那样庞大系统的发行队伍, 仅靠报社的一己之力是难以达到的, 需要广泛地与社会资本合作, 吸引业外资本进入报刊发行市场。

3、尝试多领域经营日本报纸的高售价是中国无法借鉴

的, 尽管当前中国报纸的售价与印刷成本严重倒挂, 甚至需要广告收入补贴发行亏损, 但中国民众已经习惯了低报价水平, 在各类媒介竞争激烈的今天, 如不考虑国情提高报纸售价, 将会直接导致发行量的锐减。因而, 在不能依靠发行赢利的情况下, 为了降低报业经营的风险, 就不能仅仅依靠广告生存, 而必须拓展创收领域。在这方面, 日本的各大报社除了经营传媒产业外, 还兼营如旅游、交通、房地产、保险等方面的业务。

4、使报纸参与到学校教育中

NIE工程并非为日本首创, 但日本NIE的系统化和长期性是做得非常出色的, 既有全国性的委员会统筹发展, 又有专门的基金维持活动和研究的进行。中国虽然也是报业大国之一, 报纸的日均发行量超过1亿份, 为世界之首, 但作为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在人均读报水平上却与日本相距甚远, 这就需要让报纸走进学校, 如以免费的形式将报纸引入课堂, 使报纸成为教科书或教辅读物, 扩大报纸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培养年轻人的读报兴趣, 才能提高人均读报率, 充分发挥人口聚集所带来的潜在的巨大的读者市场的优势。在现阶段, 要开展NIE工程, 客观上要求所参与的报社一方面达成共识, 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公信力, 同时, 必须取得教育界的支持。教育界应认识到让报纸走进学校对加深学生对文字的亲近感、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展学生的视野等方面具有普通教材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而能与报界通力合作, 协调NIE工程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崔保国:《走进日本大报》,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年6月

[2]、刘振生:《朝日新闻社:报业经营管理的经验与困境》, 《新闻与写作》, 2006年第1期

[3]、崔寅:《解析日本报业专卖发行体制》, 《传媒观察》, 2006第11期

报业经济范文

报业经济范文(精选10篇)报业经济 第1篇一、有待进一步改善的报业经济理论研究现状我国近年在报业经济理论的研究上, 新出了不少专著、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