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疾病
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精选8篇)
慢性乙型肝炎疾病 第1篇
1 乙型肝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情况
1.1 对疾病的认知
疾病的认知情况直接关系人们的治疗依从性, 一定程度上还会对患者预后治疗情况造成影响。有学者采用问卷的形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情况进行分析[3], 发现至少30%的慢性乙肝人群, 未正确认识该疾病, 其中约15%的患者认为没有必要接受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时, 发现约53%的患者不清楚或认为不会累积其他器官。笔者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 很多患者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传播情况等并不了解, 这些无疑是导致世界上慢性乙肝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1.2 影响因素
针对上述慢性乙型肝炎对该疾病以及治疗的认知情况, 笔者进行深入分析, 发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 文化程度[4], 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 很多患者均未认识到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以及传播途径, 造成其自我预防意识相对较差, 这也导致全世界出现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较高。同时, 其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渠道也较少, 造成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 (2) 入院次数, 国内相关研究表明, 入院次数也是影响患者对慢性乙型肝炎认知情况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 入院次数较少的患者, 治疗依从性较差。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抗病毒的认知情况
2.1 对治疗的认知情况
现阶段, 临床上并没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特效药物。然而,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临床上控制该疾病的药物逐渐增多, 不仅能够抑制患者病程发展, 还能降低病毒的活性, 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如硫普罗宁[5]。
基于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的重要性, 笔者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目前69%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认为需要进行临床治理治疗, 11%不需要接受临床治疗, 另外10%的患者不知道[6]。此外, 分析预后治疗情况, 17%可能会治疗无效或治疗费用停药。笔者对这一原因进行分析, 发现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关系。国外相关研究表明,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很低。对此, 很多患者认为没有必要接受临床治疗。
2.2 影响因素
分析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情况, 发现可能受到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 病发概率。虽然临床上慢性乙型感染的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是其发病概率相对较低, 很多患者未认识到临床治疗重要性。 (2) 经济因素。由于该疾病需要长期持续用药治疗, 会增加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导致很多患者会放弃治疗。
3 措施
3.1 加强健康教育
相关部门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 增加人们的预防意识, 该方式不仅能够增加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程度, 还能降低感染率。
3.2 加强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控制慢性乙肝疾病的重要途径, 人们必须重视临床治疗。进行临床治疗期间, 医师可基于患者的病情发展、经济状况等选择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 患者临床治疗期间, 避免随意停用药物, 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用药效果。
综上所述, 相关人员应加强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宣传力度, 增加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同时, 还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控制疾病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婷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相关的遗传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 2013.
[2]于风雪.白细胞介素28、P21活化激酶4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关联性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 2013.
[3]邵丽婷.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规范化抗病毒治疗的Logistic回归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8) :18-19.
[4]杨玥.我院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药物调整原因及疗效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 2013.
[5]桂秀海, 史媛媛.硫普罗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8例[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2014, 5 (1) :61-62.
慢性乙型肝炎疾病 第2篇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诊断标准符合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制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排除合并其他病毒性肝炎、肝衰竭、肝硬化、肝癌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19~58岁,42例HBeAg阳性患者,18例HBeAg阴性患者。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保肝治疗和阿德福韦酯口服10mg/日,持续治疗48周。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第12、24、36、48周患者肝脏炎症改善和对HBV抑制作用程度。肝脏炎症改善指标依靠ALT复常率。对HBV抑制作用采用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指标。
结果
60例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12、24、36、48周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各项指标不断提高,见表1。
讨论
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抑制病毒复制、防止肝病进展是关键。阿德福韦酯是一种单磷酸腺苷的无环核苷类似物,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即阿德福韦二磷酸盐,并通过竞争脱氧腺苷三磷酸底物,终止病毒DNA链延长而发挥抑制HBV-DNA作用。该药对HBV-DNA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主要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
研究的60例患者中,经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后,患者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以及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步提高。说明阿德福韦酯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能明显抑制病毒复制及改善肝功能,是有效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延长治疗不仅能明显提高疗效,而且可以维持对肝病的长期控制。具有耐药发生少、交叉耐药低、生物利用度更高、更适合中国人群、性价比高,更为中国肝病患者所接受等突出优点[2],临床中值得应用推广。
临床观察提示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在应用阿德福韦酯48周后都达到了满意度疗效,所以在选择患者治疗时机上仍要不断的探索。有研究显示,应用阿德福韦酯的疗效预测因素为基线HBV-DNA低水平、ALT高水平和治疗24周时HBV-DNA阴转[3]。還有研究发现,在阿德福韦酯治疗过程中,无乙型肝炎家族史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优于有乙型肝炎家族史者,对女性患者的疗效优于男性患者,对20~44岁患者的疗效优于45~60岁患者[4]。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筛选,从HBV-DNA、ALT水平、家族史、性别、年龄等入手,进一步研究各种因素对阿德福韦酯疗效的影响,不断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
2王云.阿德福韦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J].中国药房,2010,21(34):3245-3246.
3李俊,赵鸿,斯崇文,等.阿德福韦酯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6):457.
慢性乙型肝炎与社会支持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07年1月-2008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125例患者。纳入标准: (1) 中学以上文化。 (2) 年龄≥18周岁。 (3) 符合2005年全国慢性乙肝诊断标准。 (4) 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肝性脑病; (2) 患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 (3) 既往有精神疾病及严重智力障碍。符合以上标准者共68例, 其中男53例, 女15例, 年龄19岁~62岁, 平均年龄37.3岁。
1.2 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 由三部分组成: (1) 主观支持:指个人自我感觉获得家属、社会社区、医务人员支持的程度。 (2) 客观支持:个人实际上与家属、社会社区、医务人员联系的数量情况。 (3) 个人利用度:个人遭遇生活事件时能够利用家属、社会社区、医务人员支持和帮助的程度。由专职护士在统一指导下对患者做必要的解释, 然后由患者独立完成问卷。
2 结果
共发调查表68份, 回收有效问卷65份, 结果显示希望得到家属支持的占66.6%, 社会、社区支持的占8%, 医务人员支持的占25.4%。
3 具体措施
3.1 家属
包括父母、配偶、子女他们是主要的支持来源。家属的支持应多温暖、多鼓励、多感情交流, 少冲突、少批评, 营造良好的氛围。
护理工作者应注意对家属的健康教育。对初诊者, 护士应选用恰当的时机和运用合适的方法向其家属介绍慢性乙肝的知识, 使其对慢性乙肝有一定的了解, 以便家属协助治疗。对复诊者, 护士应帮助其排除忧虑的情绪, 使其家属树立信心, 同时希望他们多鼓励患者,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
3.2 社会、社区
包括亲朋好友、邻居及工作单位。慢性乙肝的反复性、长期性、治疗经费的困难以及对乙肝知识的缺乏, 常会增加患者的恐惧感、忧郁感、焦虑感。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经常发现很多乙肝患者把床头卡藏起来或反插过来的现象, 究其原因是怕被探视的人员知道造成不好的影响。也有许多探视人员一进病房, 就捂住口鼻, 说是怕被传染, 这无疑会给患者带来心理的伤害。因此, 我们护理人员专门印刷了一些肝病知识的宣传单, 分发给患者及家属。也常组织人员在本单位或进入社区进行肝病知识讲座, 使更多的人了解乙肝, 知道乙肝并不是“谈虎色变”的传染病。
良好的社会、社区服务弥补和改善了家庭保障功能的薄弱环节, 也是医院服务桥梁的延伸, 可为患者提供持续性的服务。
3.3 健康专业人员
包括保健人员、医生、护理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接触, 是乙肝患者非常有价值的可利用的社会支持的源泉,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乙肝患者提供支持, 尤其是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 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 提高生活质量[2]。
4 讨论
在实际工作中, 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治疗、护理的同时, 应经常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引导、启发他们学会如何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的技巧,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遇到困难时从家人、同事、朋友等处得到支持、理解和帮助。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心理社会适应中发挥潜在的作用, 提高乙肝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参考文献
[1]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病学杂志, 1994, 4 (2) :18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8例患者精神均正常, 自愿接受调查, 并能有效沟通。其中男45例, 女23例;年龄21~80岁;平均5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1例 (89.7%) , 高中水平4例 (5.9%) , 大专及以上水平3例 (4.4%) 。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心理状况调查表, 内容包括个人自然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等一般情况;心理状况:抑郁、焦虑、自卑、孤独感、恐惧等项目。调查方法:对患者进行问卷, 然后根据结果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7天后再次进行心理问卷调查, 调查采取自评方法进行。
1.2.2 心理护理
(1) 抑郁的护理:医务人员可用事实说明肝炎的危害和积极配合治疗的必要性, 使患者认识疾病, 并树立治疗信心。给患者介绍尽可能多的信息, 如日常生活、乙肝的进展及预防、如何配合治疗等, 通过健康宣教、发放资料来满足患者的需求。护士在与患者沟通时, 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向患者提问, 及时对患者的需要做出反应, 使患者感受到护士的关心和重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 焦虑的护理:完全消除患者的焦虑是不容易的, 何况轻度的焦虑状态对治疗疾病还有益处。但是, 医生与护士对极端焦虑和长期处在焦虑之中的患者要格外重视, 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 以免妨碍对疾病的治疗和诱发其他疾病。做好家属的工作, 要尽力在精神上、物质上给病人以关怀, 多关心、多交谈, 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3) 自卑的护理:为患者创造良好适宜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医务人员有责任指导患者家属尤其是配偶, 要善于理解患者情绪变化, 经常与之感情交流。同事及亲友的关心、支持可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增强感情交流, 改善病情和生活质量。
(4) 孤独感的护理:要经常深入病房, 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鼓励家属多探视患者, 向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知识, 说明乙肝通过一定的途径可以预防和阻止其传播。如不能来访, 可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联系。总之, 要让患者时刻感受到家人及朋友的关心, 他并没有被大家遗忘。
(5) 恐惧的护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随时随地向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及信息[1]。有些患者由于对乙肝知识的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 对疾病有一个错误的认识, 不配合治疗或丧失信心。护理人员要善于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 并与之多交谈, 向其反复强调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康复有很大关系, 同时让临床上治疗效果好的病友现身说法, 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遵守医嘱, 坚持治疗, 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 提高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护患间良好的关系及交流是良好护理效果的基础[2]。多关心体贴患者, 经常和患者谈心, 了解其思想动态, 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及时与者家属沟通, 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
2 护理效果
心理护理前有明显心理障碍45例 (66.2%) , 患者可同时有两种及以上心理反应, 其中焦虑43例 (95.6%, 43/45) , 抑郁40例 (88.9%, 40/45) , 恐惧30例 (66.7%, 30/45) , 孤独感27例 (60.0%, 27/45) , 自卑25例 (55.6%, 25/45) 。心理护理后:焦虑消失38例 (88.4%, 38/43) , 抑郁消失35例 (87.5%, 35/40) , 恐惧消失27例 (90.0%, 27/30) , 孤独感消失24例 (88.9%, 24/27) , 自卑消失23例 (92.0%, 23/25) 。患者经过心理疏导护理后, 心理障碍明显得到缓解。由此可见, 心理护理能及时有效地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王艳珍.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J].新疆中医药, 2003, 21 (4) :54.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家庭护理 第5篇
1 临床资料
2006年6月—2008年6月我院收治慢性乙型肝炎病人50例, 均符合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标准[1]。男33例, 女17例, 年龄32.52岁±4.43岁;其中工人、农民、司机居多。经我院家庭护士精心护理, 配合医生治疗, 大部分有不同程度好转, 所有病人症状均得到控制,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患病后, 常因病程长, 病情波动性大, 加上身体上的痛苦, 又因缺乏相关医学知识, 容易产生焦虑、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 病人精神压力过大,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 从而不认真接受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病程的延长, 病人上述症状更为突出, 他们往往担心发展成肝硬化, 甚至癌变等严重后果, 从而整日生活在焦虑不安之中, 造成精神抑郁。家庭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与病人交谈, 耐心细致地讲解与慢性乙型肝炎有关的医学知识, 使病人了解发病原因、诱发因素、并发症的治疗方法、药物的副反应和注意事项, 以及如何预防发病、怎样进行康复等。并正确运用解释、鼓励、指导、暗示等支持性治疗方法, 解决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 使病人找到生存价值, 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注意休息, 避免劳累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得到控制时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无特异性, 可参加轻松工作或半天工作, 如果病情加重, 症状明显, 如腹胀、乏力、肝大、质地中等以上, 进行性脾大, 肝功能持续异常, 自身抗体持续升高等特征, 肝活检有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理改变时, 为了减轻肝脏代谢负担, 改善肝脏血液循环, 应减少活动, 避免劳累, 必要时卧床休息, 因卧床时肝血流量比直立时增加, 肝内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增加, 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休息是治疗肝炎的一项重要措施, 要使病人养成生活规律, 睡眠充足的好习惯。
2.3 合理搭配饮食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除精神、药物和动静结合的体疗外, 最基本的需要就是饮食调理, 在目前世界上尚无肯定有效治愈乙型肝炎药物的情况下, 饮食更显重要, 如饮食恰当, 就能促进疾病的恢复, 忽视将加重病情, 甚至危及生命。肝炎病人在疾病复发期间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适当注意自己的口味, 不宜强求多食, 每餐以八分饱为宜, 现代的饮食观念主张均衡饮食, 即给他们每天提供多样化的饮食类别、计量指南和均衡良好的饮食内容,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额外食品。让肝病病人了解基本营养知识, 科学地控制饮食热量, 保证蛋白质的充足摄入, 通过限制脂类、适当糖类摄入量来调节总热量, 保证体重恒定。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康复期间的饮食仍以均衡饮食为主, 以休息和良好营养为主, 可以选用以下食品:蛋类、奶类及奶制品, 禽及肉类含丰富的蛋白质, 保护肝脏, 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修复;水产品, 各种淡水鱼以及海鱼, 其脂肪含量少, 优点比禽类更胜一筹;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 如绿色蔬菜、深色蔬菜、水果;不宜吃螃蟹、羊肉、笋、芥菜、南瓜、葱、姜、大蒜、辣椒、胡椒等;少食腌菜、煎炸的食物。以天然食物为主, 避免食用含有人工合成的色素、防腐剂的食物, 禁忌烟酒。
2.4 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定期复查
目前, 乙型肝炎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中医药治疗、“保肝”药物对症治疗、基因治疗、心理治疗及坚持治疗等。家庭护理人员告知病人禁用止痛、麻醉、安眠和镇静等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目前尚不存在特别有效的“护肝”药。应主动提醒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按时服药, 避免因误服、漏服药物而影响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 注意观察药物疗效, 定期检查肝功能和其他相关检查, 病情如有变化或服药后症状不能控制, 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5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做好并发症的预防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抵抗力低, 应减少出入公共场合次数, 预防交叉感染。同时注意提醒病人症状加重时随时做血糖、胆红素化验和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的B超检查。还要认真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是否短时间内消瘦明显, 注意有无黑便与呕血、腹痛、腹水, 观察病人意识变化, 如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等。遇到上述情况, 应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慢性乙型肝炎迁延不愈, 且缺乏特效治疗方法, 需要长期坚持治疗与护理, 特别是家庭护理。家庭护理人员要耐心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 并给予科学的协助和护理, 这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分析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住院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 均符合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至少有3个月血清中谷丙转氨酶 (ALT) 和谷草转氨酶 (AST) 高于正常值上限1.5~10倍, 同时有6个月HBeAg (+) (大三阳) 和HBV-DNA定量阳性, 总胆红素≤34.2μmol/L。所有患者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40例, 男32例, 女8例, 中位年龄36.5岁, 疗程6个月~5年, 平均3年。对照组40例男33例, 女7例, 中位年龄35.8岁, 疗程8个月~6年, 平均3.2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AST、ALT值、HBV-DNA定量及HBeAg (+) 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除一般对症治疗外, 治疗组口服双环醇50mg, 每天3次, 对照组每天口服联苯双酯25mg, 每天3次, 治疗均为6个月, 停药后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示
观察患者服药3、6个月以及停药6个月后AST、ALT的变化以及治疗6个月结束时和停药3个月HBeAg和抗HBe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ST、ALT复常率
治疗组ALT、AST在治疗3个月、6个月和停药后3个月的复常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与HBV-DNA下降情况
治疗6个月及停药3个月治疗组HBeAg阴转率、HBV-DNA定量下降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不反应少见、温和, 仅有1例患者出现皮疹, 1例患者偶感头晕;对照组2例患者有皮疹, 1例有恶心欲吐, 上述患者未经特殊治疗自行恢复。2组患者心、肝、肾功能和血生化检查未见异常。
3讨论
双环醇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显著改善肝功能。本结果显示, 兼有一定抑制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HBV-DNA定量下降,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双环醇 (bicyclol) 是近十年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抗肝炎新药[2]。药理实验证明, 该药有抗肝炎病毒, 抗肝损伤及抗肝纤维化等作用, 双环醇对肝脏的作用机制是多靶点的, 能清除自由基以维持肝细胞膜的稳定性, 保护肝细胞线粒体免受损伤, 抑制免疫反应引起的肝细胞凋亡[3]。
结果证明, 双环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降低ALT和AST效果显著, 停药3个月反跳率低, 并兼有一定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作用, 能使部分患者的阳性HBeAg和HBV-DNA发生转换, 同时出现抗HBe阳性转换, 停药3个月后仍能维持疗效,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新抗肝炎药。
摘要:目的观察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 各40例, 除一般对症治疗外, 治疗组给予双环醇50mg, 每天3次;对照组给予联苯双酯25mg, 每天3次。疗程均6个月, 停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ALT、AST复常率及HBeAg阴转率, 抗Be阳转率, HBV-DNA定量下降率。结果治疗2组ALT、AST在治疗3个月、6个月和停药后6个月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6个月及停药3个月治疗组HBeAg阴转率、HBV-DNA定量下降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双环醇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不良反应少, 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抗肝炎药。
关键词:双环醇,慢性乙型肝炎,药物治疗,抗病毒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病杂志, 2000, 8 (6) :324-329.
[2]刘耕陶.双环醇的抗病毒与肝细胞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新药杂志, 2001, 10 (5) :325.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第7篇
目前,我国已获批准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有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或α-2b)、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其他药物如恩曲他滨、泰诺福韦等陆续上市,并积累了较多临床应用资料,可为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1 干扰素
(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
1.1 临床疗效
有资料证明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及部分代偿期HBV肝硬化有效,且能降低肝细胞癌 (HCC) 的发生率。如果干扰素恰当地应用于适合的患者,即使已发生肝硬化也可以达到预防肿瘤的目的。因此,对于伴有高度肝纤维化的慢性乙肝(CHB)患者,只要肝功能能够代偿,就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临床资料证实,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抗病毒效果优于普通干扰素,但其价格明显高于普通干扰素。
1.2 剂量及疗程
普通干扰素,5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α-2a或α-2b) ,180 (或80) 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1年。
1.3 副作用
其副作用包括, (1) 一般症状:乏力、发热、出汗、疲劳、头痛、流感样症状、发抖、体重下降、头昏; (2) 皮肤:注射部位炎症、脱发、瘙痒、皮疹、皮肤干燥; (3) 消化道:口干、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4) 呼吸道:咽炎、咳嗽、呼吸困难; (5) 肌肉关节:关节痛,肌肉、骨骼疼痛; (6) 精神:失眠、注意力下降、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易激动; (7) 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下降; (8) 内分泌功能紊乱:性欲下降、甲状腺功能异常、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等。
以上副作用绝大多数可以继续用药、减少剂量或对症治疗后坚持继续用药,少数副作用表现严重者需及时停药观察,如严重骨髓抑制、抑郁焦虑症或肝功能明显恶化等需要及时停药观察,必要时要积极治疗。
2 拉米夫定(lamivudine, LAM)
LAM是胞嘧啶核苷类似物,1998年已在国内、外被批准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该药具有很强的抑制HBV作用,并可明显改善肝功能和肝组织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病变,可用于代偿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治疗。
2.1 临床疗效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经LAM治疗组病死率较对照组降低。Liaw等人用双盲、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651例经肝组织检测证实有严重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计分≥4分),以2∶1的比例随机分为LAM治疗组和对照组(安慰剂组)。3年后,LAM组和对照组(安慰剂组)发生的疾病进展(Child-Pugh计分上升≥2分、上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分别为9%和21% (P=0.001) 及发生HCC分别为5%和10% (P=0.023) 。提示LAM可以减缓肝硬化的进展及降低肝硬化合并症和肝癌的发生率,提示LAM治疗可延缓肝硬化病情的进展和减少肝癌的发生。
临床发现HBsAg阳性患者,因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化疗使乙肝复发,血清HBV DNA和ALT水平明显升高,甚至发生肝功能失代偿或肝衰竭。用LAM预防治疗组因乙肝复发而死亡者减少,因此,对HBsAg或有HBV复制的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或化疗时,应用LAM预防,出现乙肝复发者,应及时用LAM治疗。
2.2 副作用及耐药性
本药口服100 mg/d,副作用轻微。但本药存在如下问题: (1) 须长期治疗,不易确定疗程,如未达到HBeAg血清转换,停药后容易复发; (2) 停药复发患者,可出现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肝功能失代偿,尤其对肝功能失代偿、肝硬化和肝移植患者易因病情恶化而发生肝衰竭; (3) 治疗过程中,易产生HBV YMDD耐药突变 (resistant mutation) 而引起临床耐药性,可使血清HBV DNA及ALT水平重新升高,少数患者可出现肝功能失代偿。应用LAM时耐药突变率的发生与疗程有关:根据Lai等人报道,疗程1、2、3、4、5年,耐药突变率分别达24%、42%、53%、67%、69%。
近年来,由于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且同样具有副作用轻,病毒变异率低等优点,同时,由于发现对LAM耐药的患者改用其他核苷类药物后,病毒变异率较初治患者发生率高,因此,除非病情需要短期抗病毒治疗可以考虑首选LAM,否则,应尽量避免单独选用LAM作为一线抗病毒治疗药物。
3 阿德福韦(adefovir, ADV)
3.1 临床疗效
3.1.1 HBeAg (+) 和HBeAg (-) 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Marcellin等、Hadziyannis等分别报道用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多中心临床试验,用ADV 10 mg/d治疗309例HBeAg (+) 慢性乙肝患者144周,HBeAg (-) 慢性乙肝185例持续用药240周。HBeAg (+) 慢乙肝治疗48、96和144周后,血清HBV DNA转阴率(<1000 cps/ml为阴性)分别为28%、45%和56%;HBeAg转阴率分别为21%、42%和51%;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2%、29%和43%;ALT复常率分别为58%、71%、81%;48周和96周肝组织学病变改善率分别为59%和53%;炎症坏死病变改善率分别为79%和71%;纤维化病变改善率分别为54%和41%。HBeAg (-) 慢性乙肝治疗48、96、144、192和240周后,HBV DNA转阴率(<1000 cps/ml为阴性)分别为68%、71%、77%、78%和67%;ALT复常率分别为75%、72%、67%、75%和69%;48周和96周肝组织学病变改善率分别为64%和79%。证明ADV治疗HBeAg (+) 和HBeAg (-) 慢性乙肝患者,可使血清HBV DNA载量明显下降、ALT复常及肝组织学病变改善,有明显持续疗效。
3.1.2 对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研究显示,ADV单独或联合LAM治疗,对LAM引起YMDD突变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降低HBV DNA水平和改善肝功能。对LAM耐药变异的患者,采用ADV+LAM联合治疗较单用ADV效果更好,并且减少了单用ADV治疗时的不良反应及对ADV耐药导致的抗病毒治疗再次失败的几率。
3.1.3 对乙肝肝移植前、后对LAM耐药患者的疗效Osborn等人报道122例等待肝移植的患者44例服用LAM抗病毒失败,30例确定为病毒基因变异,改用ADV抗病毒治疗,患者存活率与没有病毒变异持续应用LAM的治疗组没有差别。
近年来,ADV应用于重型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获较好疗效,其优点是耐药率低、可供长期应用,但其抑制HBV的作用不如LAM等快速。
3.2 副作用及耐药性
ADV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肾毒性,表现为血清肌酐升高、血清磷降低。ADV的肾毒性呈剂量依赖性,ADV剂量10 mg/d治疗48周时血清肌酐通常无升高,至96周时血清肌酐较基础值上升0.5 mg/dl达2.5%,144周时可达4.2%。因此,长期应用ADV时应监测血清肌酐和磷,注意肾损害。
根据报道,应用ADV治疗48周时,未发现在HBV P基因区发生耐药突变。治疗96、144、192、240周后,在HBV DNA多聚酶D区N236T和B区A181V发生耐药突变,突变发生率分别为3%、11%、18%和29%。发生此类突变后,对ADV的敏感性下降,可引起ADV耐药,表现为血清HBV DNA和ALT水平重新升高,出现病情恶化。N236T发生的耐药突变,在体内和体外对LAM敏感,提示ADV和LAM在控制耐药突变上,有互补作用。根据病毒变异位点及临床应用实践,对ADV导致的病毒变异改用恩替卡韦(ETV)治疗有效。
4 恩替卡韦(entecavir, ETV)
ETV是环氧羟碳脱氧鸟苷,为鸟苷类核苷类似物。抗HBV作用很强,体外试验对HBV敏感性较LAM强300倍以上。根据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推荐剂量:对初治的慢性乙肝患者为0.5 mg/d;对LAM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为l.0 mg/d。
4.1 临床疗效
4.1.1 慢性乙型肝炎的初始治疗
多个研究表明,HBeAg (+) 和HBeAg (-) 既往未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CHB患者,ETV治疗2年,HBV DNA转阴率、HBV DNA较基线值下降水平、ALT复常率和组织学病变改善率均明显优于LAM。
4.1.2 对LAM治疗无效的慢性乙肝的疗效
对于LAM耐药患者,用ETV剂量加大1倍(1 mg/d)、用药2年后41%的患者HBV DNA低于检测水平,但第3年开始耐药株明显增加,提示对于预期用药需大于3年的野毒株HBV感染慢性乙肝患者,最好用ETV作为首选抗病毒治疗药物。
4.2 副作用及耐药率
应用ETV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LAM相似。根据目前的资料证明,在YMDD突变基础上加上T184G、S202I、M250V耐药突变位点之一,即可发生ETV耐药。因此,ETV的耐药突变只发生在LAM耐药的患者,提示ETV治疗LAM耐药的患者,有可能发生ETV耐药突变。
5 替比夫定 (Telbivudine, LdT)
黎青龙等报道全球随机、双盲、LdT与LAM对照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年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全球20个国家1 367例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的CHB患者,LdT 600 mg/d po与拉米夫定100 mg/d po治疗2年,结果显示,在HBeAg (+) 和HBeAg (-) 患者中,LdT组在HBV DNA平均下降log10值、PCR检测阴性百分比、HBeAg消失百分比等指标均明显好于LAM组。
LdT在治疗过程中,亦可出现YMDD突变耐药,因此,它与LAM有交叉耐药性。LdT的不良反应与LAM相似,需注意的是,少数患者可引起肌酸磷酸激酶明显升高,个别患者可引起肌痛、全身酸痛等。
6 替诺福韦(TDF)、恩曲他滨(FTC)和克拉夫定 (CLV)
这些药物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上市。TDF具有强大的抗病毒作用,对LAM耐药病毒有效。FTC和CLV在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和组织学病变改善率方面均有明显疗效。FTC与LAM交叉耐药,治疗48周后,YMDD突变耐药率达12.6%;CLV耐药情况仍需进一步观察。
7 讨论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及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上述5种已获批准的抗病毒药物均可以使用,但是,干扰素由于免疫调节作用及副作用明显,抗病毒治疗时只能用于慢性肝炎及代偿期肝硬化,不能用于肝衰竭患者;对于某些患者,肝功能损害严重,尽管未达到肝衰竭的诊断标准,也应慎用或禁用;同时,在用药过程中,还应该密切观察病情,如果出现明显干扰素应用禁忌证情况,应及早停药。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持续抑制HBV,改善肝功能,延缓疾病进展,减低合并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
核苷类似物有强而迅速抑制HBV的作用,不良反应轻,可以口服,患者耐受性好。但对HBV仅能抑制其复制,停药后易复发,须长期治疗,难以确定疗程;停药后可引起疾病恶化,甚至导致死亡;长期治疗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HBV耐药变异而产生耐药。治疗过程中须注意检测病毒含量变化、肝功能情况,有条件的单位还应注意监测病毒变异的情况。
天晴甘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第8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60例慢性乙型肝炎 (轻、中度) 患者均为本院患者, 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1]。其中轻度108例、中度152例。将上述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A组) 120例, 男70例, 女50例;年龄28~55岁, 平均36.5岁;对照组 (B组) 140例, 男80例, 女60例;年龄28~52岁, 平均38.5岁。均排除甲、丙、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两组患者在病情、病程、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用天晴甘美 (天晴甘美, 股份有限公司) 0.1 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 1次/d, 4周为1个疗程。B组患者分别用10%门冬氨酸钾镁30 ml, 甘草酸二铵 (甘利欣, 有限公司) 注射液15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 250ml中静脉滴注, 1次/d, 4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口服葡醛酸内酯 (肝泰乐) 、维生素C等护肝药, 未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制剂。1个疗程后观察有关指标变化情况。
1.3 检测项目
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肝功能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ALT、AST、TBIL、A/G、PCⅢ、层粘连蛋白 (LN) 、HA、IVC。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所有数据用SAS统计学软件在微机上处理。
2结果
A组与B组ALT、AST恢复情况虽稍有差异, 但无统计学意义。A/G升高, A组优于B组;TBIL降低, A组亦优于B组;同时, A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明显优于B组, 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天晴甘美 (18α甘草酸制剂) 为一种全新结构的手性化合物, 是甘草酸的单一反式旋光异构体, 优势构型。研究显示天晴甘美起效迅速, 降酶速度和降酶程度有优势;未出现水钠潴留和血压升高;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抗生物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是多功能肝细胞保护剂[2];药物清除半衰期可长达24 h, 真正满足1次/d给药, 适用于各种肝病的治疗。
本组病例中, 治疗组患者ALT、AST降低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但TBIL降低, A/G升高,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也较对照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下降。说明天晴甘美和丹参联用可明显改善肝功能, 减轻肝纤维化程度。同时, 由于天晴甘美中含有甘氨酸及半胱氨酸, 故可抑制或减轻长期大量应用甘草甜素而引起的电解质代谢异常, 造成的“假性醛固酮过多症”。临床观察中发现, 治疗组患者中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症状如胁痛、乏力、腹胀、关节酸痛, 及B超下门静脉宽度等指标改善亦好于对照组, 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沈金芳, 逢晓云, 孙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人体内药动学研究.中国药学杂志, 2005, 40 (10) :769-771.
慢性乙型肝炎疾病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