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原因范文
濒危原因范文(精选9篇)
濒危原因 第1篇
1 矮沙冬青濒危原因研究
研究现状分析,认为矮沙冬青濒危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植物本身的特性,二是环境的作用,三是人类活动的破坏。通过总结,首先,矮沙冬青濒危本身的特性主要包括传粉效率低、种子不易传播、高虫害率以及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其次是导致种群衰退的外在环境因素,由于矮沙冬青生长的地方环境恶劣,使得繁殖比较困难[2,4,5]。再加上人为的干扰破坏,比如人们对其乱砍乱伐,更是加快了种群的衰退速度。
为了解矮沙冬青居群层次上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一步探讨矮沙冬青濒危原因提供证据,赵鹏等以新疆乌恰县境内自然分布的6个矮沙冬青群落为研究对象,对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其遗传距离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6]。
2 繁殖技术研究
2.1 种子保存方式
矮沙冬青主要靠种子传播,未发现营养繁殖。但研究表明,矮沙冬青濒危不存在雌性生殖结构与发育过程异常的内在因素[7,8]。因此,矮沙冬青的繁殖技术研究是保护策略中的重要一项。
种子的保存方式必然会影响到该濒危物种种群的更新。有学者研究了低温和干旱储藏种子的方式,并证明其有效性。研究表明,矮沙冬青种子的活力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次采用硅胶干燥法对矮沙冬青种子进行超干保存的研究,结果表明含水量降至5%以下的种子能显著提高抗老化能力,对照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已大幅下降,而超干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所受影响较小[9]。
2.2 引种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对矮沙冬青的引种繁殖进行了研究,试验设在甘肃省民勤沙生植物园内。播种前对种子用浓硫酸腐蚀处理30 min,合适的播种覆土厚度为2~3 cm[10]。龚斌荣等于2009年从矮沙冬青的原产地乌恰县引种到阿拉尔地区,种子经过催芽处理后进行播种,经过3年栽培管理,矮沙冬青对引种地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11]。
2.3 组织培养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加强矮沙冬青的培育和驯养,能加速其繁殖繁育,打破种子繁殖的局限性。蔡超以种子萌发5 d后的胚轴为材料进行了研究以萌发20 d的种子苗为试材,发现生根培养基以1/3MS+IBA 1.0 mg/L、1/3MS+IBA 0.5 mg/L效果最佳[12]。而王彦芹等人采用成熟种子萌发的胚轴为试材进行了研究,以MS+6-BA 2.0 mg/L+NAA 0.5 mg/L培养基诱导出了丛芽,生根培养基以1/3MS+6-BA 0.1 mg/L+IBA 3.0mg/L为佳[13]。除此之外,焦培培等人以种子无菌苗为试材,研究发现诱导胚根形成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5 mg/L,利用丛芽诱导生根时,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3MS+IBA 0.2 mg/L[14]。
3 分子机制研究
矮沙冬青集抗干旱、抗高温、抗冻胁等多种抗逆性于一体,为了有效解析矮沙冬青抗逆机理,以期从分子层面对矮沙冬青的保护策略进行研究。虽然发现了较多抗逆基因,仍无法从分子层面对矮沙冬青的抗逆机理进行解释,但是对于从矮沙冬青获取的抗逆基因,验证其功能和安全性后可用于作物的耐寒转基因研究。
目前,从矮沙冬青幼嫩叶片中,克隆获得钼辅助因子硫酸化酶(An MCSU)、磷脂酶Dal(An PLDal)和Ⅰ型液泡膜焦磷酸酶(An VPl)3个蛋白的编码基因全长c DNA序列,下一步验证功能后,有望应用于抗非生物逆境的转基因作物研究[15]。通过PCR扩增出的矮沙冬青抗冻蛋白基因An AFP,构建An AFP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和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和烟草。试验证明,An AFP具有较强的抗冻功能,在大肠杆菌和烟草中异源表达可提高其耐寒性[16]。用前期克隆的矮沙冬青甜菜碱醛脱氢酶基An BADH,构建双子叶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野生型烟草品系W38,试验证明其具有较好的抗逆功能[17]。
4 结语
加强对矮沙冬青的研究和保护,建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以保证物种的持续繁衍,还应扩大人为对植物繁殖的干预,加强人为培育,扩大其分布面积,使这一珍贵的古老物种得以生存繁衍。
摘要:矮沙冬青是国家Ⅱ级濒危保护植物。综述了矮沙冬青种群的濒危原因、繁殖技术及分子机制研究3个方面回顾了矮沙冬青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为今后矮沙冬青的研究提供参考。
“深阅读”濒危 第2篇
相对于纸质书阅读率的连年下跌,数字阅读率却在日益增长。
电子阅读器貌似在拯救阅读,让读书的人多了起来。但是,“读书的人”和“读书人”有着本质的不同,数字阅读的浅层化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对阅读本身造成了伤害。
数字阅读,容易陷入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这种阅读习惯将致使思维能力弱化,最终导致文化底蕴散失。
传统认为,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照此而言,阅读的深与浅对一个社会精神气质的形成和走向至关重要。
要避免数字阅读可能带来的“浅阅读”倾向,将信息化为知识,将碎片化为体系,则需要解决数字出版内容滞后、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等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并且在硬件开发上不断创新,让沉浸式的“深阅读”在电子世界里也能觅到栖身之地。
身处在知识飞速更新换代的今天,我们手中的书本是什么形式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坚持一种深得人类菁华滋养的阅读习惯。读书并非敲门砖,也不是应付日子,而是提高我们生命质量的最佳途径、开发生命资源的最好手段。“人生没有绝路,任何情况下,弦歌不辍都是活着的最大依靠。”
美国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写过这样一篇科幻小说。在2155 年 5 月 17 日,小男孩马琪发现了一本爷爷曾向他描述过的、真正的书。
“书页已经发黄,皱皱巴巴的,书上的字全都静立不动,一点儿也不像他们平常在荧光屏上看到的‘书那样,顺序移动。读到后面,再翻回来看前面的一页,刚刚读过的那些字仍然停留在原地。”
马琪感慨着爷爷生活的年代,“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这也是这篇科幻小说的名字。
2155年,那是未来140多年后。不过,如果以当下电子书攻城略地的速度来推测,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很可能被提前。
2011年7月底,因租约到期、租金上涨,上海季风书园来福士广场店将关门停业。前不久,有着16年历史的北京著名人文学术书店风入松已然歇业。尽管风入松书店董事长王洪彬表示书店正在寻找新址重新开业,但疑虑与担心仍扑面而来:实体书店,特别是人文学术书店能否继续“诗意地栖居”?中国国民阅读,需要拯救吗?
阅读转型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余光觉得,最近两年,关于阅读的争论似乎少了一些。他记得在2007年前后,关于“浅阅读”“深阅读”的讨论不绝于耳。
引起学者恐慌的一个背景是,在从1999年第一次到2005年第四次的全国阅读调查中,纸质图书阅读率已经连续4次下跌,从60.4%降至48.7%。这个数字传递出危险的讯号:至少有一半中国人已经不看纸质书了。
2009年4月,王余光发表了一篇论文《我们不得不面临的时代》,提出我们在面临阅读转型。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阅读转型是从手抄书到雕版印刷;第二次是机械印刷和新式教育的变革;而第三次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电视、电脑和手机等电子媒介,几乎影响了每一位阅读人。
在文章的末尾,王余光称,“浅阅读、读图与读网是当前阅读的主要特征……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上,我本人仍然是一位保守主义者”。
部分学者认为,“浅阅读”是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浅阅读将引向功利性阅读、思维能力弱化,最终导致文化底蕴散失、降低民族素质。而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数字阅读的思维方式所致。
为此,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和部分作家提出设立“国家阅读节”,引发学者余秋雨的公开反驳。赞成、反对,质疑、拥护,有关阅读的讨论一时持续升温。
与此同时,国民网上阅读率大幅攀升。随着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发展,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声势渐涨。尽管仍有人将数字阅读与浅阅读等同,但有更多的学者和受益者开始为数字阅读正名。一位网友的发言颇具代表性:“我也喜欢纸质书,但至少现在没人捧着竹简看了!”
渐渐地,人们不再执著于深浅阅读的阅读形态与利弊之争。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或深阅读和浅阅读)之间只有分立,没有对立。它们泾渭分明,但能够同时存在,对阅读者而言,只是意味着宽泛的各取所需和不同的阅读快感。
《中国新闻周刊》与新浪网联合的网络问卷调查结论佐证了这一事实。在5089位参与者中,“既读电子书,也读纸质书”的读者占到6成以上(截至2011年7月8日)。而单选“纸质书”与“电子书”的读者则大致持平,仅为15%左右。
今年初,王余光教授曾应山东省公安厅之邀,为警察们作一场关于经典阅读与深度阅读的讲座。返程时,一位警察为了与他讨论,甚至坐上火车跟到北京。这位警察拿出自己的iPad,打开《孙子兵法》阅读程序。界面上,有原文、有注释、有翻译、有图示,甚至还有动画效果。
“这样的东西,年轻人才爱读。你让我读纸本的,但是我读不下去啊。”这位警察最后力劝王余光教授,以后应该大力倡导类似的经典名著程序开发。
王教授觉得,这位年轻人说得不无道理。事实上,“阅读习惯的改变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读书还是读网,这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读什么内容。”
阅读的人口多了,深度阅读才会扩大
几年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系教授陶东风曾组织文艺学沙龙,本系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参加。每次指定一本书目,如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之类,大家各自阅读,两周后聚会讨论。然而,沙龙在两三次之后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大家难以完成这个限时的阅读任务,“越拖越长,自己都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他也想过将这本书推荐给19岁的女儿看,可惜女儿没有兴趣。她和同学们,喜欢上网或是用手机阅读玄幻、青春类故事,比如日本台湾的耽美小说、韩国校园小说这类。而他的妻子,则钟爱养生类书籍。
在陶东风教授看来,近些年,国民阅读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实用性、工具化倾向,在实用、物质、身体色彩迅速增加的同时,审美、人文、精神的维度日益萎缩。他称之为“‘过日子时代的大众阅读”。
而在上世纪80年代,国民阅读面貌大为不同。当时中国社会各界,从知识分子到一般大众,保持着对于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重建的极高热情。陶东风的书柜里,仍整齐收藏着《现代西方学术文库》《走向未来丛书》中的部分作品。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深度阅读,是很危险的。”王余光教授表示。而拯救深度阅读人口的基础仍是扩大阅读人口,“就像一个金字塔,阅读人口的基数越大,深度阅读的基数就大。如果一个民族连阅读习惯都没有,深度阅读的人数相应就会非常小。”
在美国,克林顿政府曾提出“美国阅读挑战”运动,大力提倡读书。2005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还首次举办了“读吧!新加坡”(Read!Singapore)活动,培养国人阅读风气。
2006年,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的倡导下,中国从国家层面推动全民阅读活动。2006年4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了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后更名为“阅读推广委员会”),以倡导图书馆界走出内部交流、重视社会影响,推动全民阅读。从2007年起,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也由每两年一次改为每年一次,从经费自筹升级为国家财政部专项资助公益性出版科研项目。
然而,在中国西部地区,一个贫困县可能仍然没有图书馆。在政府力量之外,民间的读书会、读书沙龙等社会读书活动,与台湾等地相比差距甚大。王余光教授曾特别关注过民间图书馆——有的馆长以捡拾破烂为生,却积攒起几百本图书,供亲邻借阅。
从2008年发布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开始,纸质图书阅读率终于止跌反升了。第一次回升0.1个百分点,第二次是0.5。今年4月发布的第八次调查显示,图书、报纸、杂志的阅读率仍在继续上扬。而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达77.1%。可以推测,强劲增长的数字阅读与稳固增长的纸质阅读之间,正呈现着相互冲突却又共生共荣的复杂态势。
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陶东风教授称,不必刻意区分深浅阅读或是纸质电子阅读,提倡“中阅读”更为现实。比如,在社科及人文领域,最近几年,以案例而不是理论为引,以通俗语言传递深刻内涵的书籍越来越多,如李零《丧家狗》、刘瑜《民主的细节》等等。
濒危原因 第3篇
金花茶是山茶科山茶属 (Camellia) 金花茶组 (Sat.chrysantha Chang) 植物, 是世界花坛之尊山茶家族中唯一具有金黄色花瓣的茶花新品种, 是培育金黄色茶花品种的优良基因, 被视为花中珍品, 享有“茶族皇后”之美誉。多数种类仅产于广西南部的局部地区, 较为稀有, 因而被视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堪称“国宝”。
由于受到人们对金花茶的需求, 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及金花茶分布区周边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活动等因素影响, 金花茶资源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对金花茶组植物的濒危状况及其造成濒危的原因进行研究, 根据造成原因研究制定出有效的、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2 金花茶生物学特征
2.1 金花茶的生物学特性
金花茶对气温湿度要求较高, 金花茶多生长在山谷、林下、沟边等具有冬暖夏凉的小气候环境中, 气温在23℃左右, 空气相对湿度在75%以上, 其生长较旺盛。金花茶喜阴, 在平均照度350~650lux的浓荫的林下生长茂盛, 叶较大呈亮绿色。金花茶喜腐植质多的酸性土壤, 它集中分布地区的土壤pH值在4.5~5.5之间, 有机质含量为1.5%~3.0%。
金花茶4~5月叶芽开始萌发, 11月份开始开花, 花期可延续至翌年3月。金花茶一般每年抽梢两次, 春梢叶芽萌动大约在3月上旬, 秋梢叶芽萌动大约在9月上旬。花期依品种不同而有差异, 一般在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上旬。果熟期在9月下旬至12月中句, 果熟后自然开裂, 种子脱落[1]。
2.2 金花茶的群落学特性
金花茶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高约为2~5m, 喜生于土山中沟谷边, 属于荫生性植物;金花茶是群落下层的组成植物, 在群落种类组成中属偶见种, 多呈零星集群分布[2]。群落中的优势种主要有:猴欢喜、水石梓、假苹婆、枫香、大节竹、黄杞、香港四照花、肥牛树等, 伴生种有:白颜树、锯叶竹节树、鸭脚木、野牡丹、紫金牛、九节、五月茶、单穗鱼尾葵、金毛狗脊等。
3 防城港市金花茶种类的地理分布状况
3.1 种类
经调查防城港市金花茶组 (Camellia sect.chrysantha Chang) 植物有:金花茶 (俗称普通金花茶) (Camellia chrysantha) 、长柱金花茶 (Camellia chrysantha var longistyla) 、东兴金花茶 (Camellia tunghinensis) 和显脉金花茶 (Camellia euphielia) 3种1变种[3], 为了论述方便, 文中金花茶是指包括以上4个种, 而把金花茶 (Camellia chrysantha) 称为普通金花茶, 以便区别。由于长柱金花茶是普通金花茶的变种, 它们的营养器官非常相似, 难以区分, 只有花形态上有明显区别, 较易掌握。
3.2 面积与分布
防城港市金花茶分布于东经107°43′~108°26′, 北纬21°35′~21°57′, 分布区总面积约1930km2。其中防城金花茶 (包括长柱金花茶变种) 分布最普遍, 近乎遍布防城港市除企沙和光坡两镇以外的所有乡镇的村落, 自然分布海拔3~475m, 总分布面积达1355.3hm2, 种群数量有63.49万株;显脉金花茶和东兴金花茶则分布范围相对狭窄, 特别是东兴金花茶仅在那梭的上岳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偶见几处零星分布, 海拔为132~178m, 其分布总面积不超过52.1hm2, 总数量约2.73万株;显脉金花茶在那梭、那良、马路、东兴、大菉、滩营6个乡镇的各1~2个村屯发现有少量分布, 如那梭的上岳、那冲村, 那良的那伍和民生村, 马路的平丰和大桥, 江平的交东村, 主要集中在上岳金花茶保护区内, 但密度都比较小, 总分布面积约710.1hm2, 种群数量52.06万株左右[3]。
4 防城港市金花茶组植物濒危原因分析
根据多年的调查和观测, 金花茶组植物濒危原因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所致, 而是长期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4.1 人为干扰因素
人为干扰对植物的影响可以说是致命的, 不仅可以直接伤害到金花茶种群, 还会引起群落环境的改变, 从而使得种群不适合生长, 如发生金花茶生境干燥化、乔木层消失等。所以, 对于防城港市内的3种金花茶资源而言, 最大的影响因素其实是人为干扰。伐木、偷挖贩卖、采花采果等等, 不但破坏了金花茶的原生环境, 而且使金花茶种群数量急剧地减少, 很多样地的种群出现断层现象。
4.2 动物与虫害因素
金花茶果为蒴果, 每年11月左右果实成熟, 因种子里油脂含量很高, 在果皮开裂时, 可能被山上的一些小动物如松鼠、山鼠吃掉, 约有50%的种子被偷食。金花茶果的虫害也很严重, 主要受茶果象鼻虫侵害, 虫害率达30%以上, 而受害果的种子饱满率只有20%左右。
4.3 物种自身因素
4.3.1 结实率较低, 产生的种子较少
野生金花茶开花的平均年龄为8年, 生殖周期并不固定。这主要是由于金花茶花生长发育缓慢, 光合作用积累的产物绝大部分用于营养生长, 没有足够的物质来进行生殖生长。虽然成年植株可每年开花, 但是结实率很低, 通过观察, 野外金花茶的结实率只有10%~15%。
4.3.2 生长发育缓慢, 竞争能力低
在金花茶分布的群落中, 郁闭度或盖度都较高。在这种环境下, 金花茶幼苗生长极缓慢, 从幼苗到小树一般要5年以上。而在群落中, 有许多竞争能力较强的植物, 它们与金花茶之间存在着对光照、水资源的不同程度的竞争。由于金花茶发育速度缓慢, 在与其它灌木竞争中很难取得优势地位, 往往导致种群更新困难, 种群数量难以得到有效补充, 使种群密度下降。
4.4 环境因素
4.4.1 温度
温度通常是生物生长的关键因子, 防城港市地处北热带, 气温相对较高, 但是南面濒临北部湾, 北靠十万大山, 全年平均气温21.8℃, 大于等于10℃年积温8100℃ (最高达8163.5℃) , 最热月 (7月) 平均气温28.3℃, 极端最高温38.4℃, 最冷月 (1月) 平均气温12.6℃, 极端最低温-0.9℃, 无气象学上真正的冬天[4]。极端低温和霜冻对植物的开花结果及生长都是很不利的, 而金花茶是热带树种, 难以忍耐零下的温度, 且花期在11月到次年2月, 如果温度太低, 则开花量和受粉结实都会降低, 植株也可能会被冻死。在蓝山北麓的大录、扶隆等地种群年龄结构断层现象十分常见, 稍大一些成年植株, 如4级、5级大树都比较少, 这都是受低温伤害的影响。
4.4.2 光照度
光照度和和金花茶的生长和开花有极其必切的关系。防城港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 太阳辐射强, 气温高, 属温热季风气候, 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96.8J/cm2, 12月至次年3月较小, 每月为35.0~60.6J/cm2, 9月较多, 为100.0~200.0J/cm2, 年总日照时数1525h[4]。如果上层乔木盖度太大的情况下, 光照在光补偿点以下, 金花茶的光合作用受阻, 营养生长缓慢, 而且植株矮小瘦弱。相反, 上层乔木盖度太小, 对金花茶的生长影响更明显。很多地方, 由于当地居民为了种植肉桂八角等经济树种而把乔灌木都砍伐, 使得乔木盖度非常小, 甚至没有, 环境变得干燥, 金花茶完全暴露在阳光底下, 湿度不够, 叶片发黄、繁殖受阻, 甚至出现各种病症, 种群迅速走向衰退。
4.4.3 湿度 (郁闭度)
金花茶是阴生植物, 所以群落湿度和遮荫对其种群的生长也至关重要。湿度主要受到降雨量和群落郁闭度的影响。整个防城港市的降雨量年平均值为2100~3500mm, 最多年降雨量3088.2mm (1990年) , 最少是1913.1mm (1989年) , 3~10月为多雨季节, 总雨量达2700mm以上, 时有山洪, 7~8月是全年雨量高峰月, 平均降雨量达400~500mm之间, 每年11月到次年2月平均降雨量都在100mm以下[4]。在土壤类型相近的情况下, 群落湿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各种群所处样地的郁闭度。郁闭度不仅与湿度有关, 也与群落内的光照有关, 尤其是乔木层的盖度对金花茶的生长影响颇大。
4.4.4 坡度、岩石露头率
坡度、岩石露头率主要是影响种子的萌发, 如果这些环境因素不适宜, 在年龄结构上表现为1级幼苗比较少。坡度较大有利于增大种子的散播范围, 扩大种群的分布空间和占取较多的资源;一定的岩石露头有利于形成可积水的石头缝供金花茶种子发芽, 但裸露率太大, 则土壤层薄且贫瘠, 也不利于种子萌发。
5 防城港市金花茶资源保护对策
金花茶是珍稀濒危植物, 虽然现在人工育种栽培上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但是野外的资源却在不断地减少, 种群面积在迅速减小, 年龄结构很不完整, 处于相当不稳定的状态, 若不能很好地加以保护, 终将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和濒危程度的增加。
在保育措施上, 最根本的应该保护金花茶及其原生环境。迁地保护只能是作为一种应急的辅助保护措施, 未能有效的保护金花茶的原生环境。
5.1 加强各种恢复植被的措施, 保护好金花茶的生境
金花茶是一种耐荫性的树种, 喜生于沟谷隐蔽的乔木林下湿度大、光照少的环境。因此, 要保护好乔木层, 对于已砍伐乔木的地方要加以恢复, 以保持其需要的湿度和荫蔽度, 对金花茶密集地区实施重点管护, 防止人为的破坏, 组建广泛的金花茶管护网络。
5.2 扩大金花茶保护区范围, 进行就地保护
在上岳金花茶保护区现有的范围上进行面积的扩增, 把马路、江平、那良、扶隆等金花茶分布较多而人为破坏严重的地区归入保护区管辖范围;把属于农民的山林征收回来, 进行圈地保护, 针对金花茶分布比较多的地区, 适当迁徙居民, 减少人和牲畜的活动影响。
5.3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制定好保护措施, 加强打击力度
完善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 有针对性地对各种破坏现象进行惩处。加强巡逻检查, 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措施来保护金花茶有限的资源, 对于砍伐、挖掘、贩卖金花茶等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促进金花茶资源的保护工作。
5.4 加大宣传力度
在农村地区加大对金花茶保护的宣传力度, 积极开展有关金花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当地的居民自觉的保护金花茶, 认识到金花茶保护的重要性, 只有当地居民真正行动起来, 保护工作才能真正生效。
5.5 发展金花茶产业, 加强人工栽培育种
发动当地群众进行金花茶栽培育种, 在当地发展金花茶商品产业, 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就业问题, 让他们的注意力从山上转移出来, 摆脱原始的“靠山吃山”的心态, 从而保护金花茶的原生环境和自然资源不再遭受破坏。
摘要:对金花茶组植物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 指出了防城港市分布金花茶组植物有3种1变种, 面积约2117.5hm2。分析了造成濒危的原因:包括人为干扰;动物吃掉种子和害虫危害种子;物种自身特性及环境因素。根据实际, 提出了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金花茶资源保护对策。
关键词:防城港,金花茶,濒危原因,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1]广西区环保局, 广西植物研究所.金花茶彩色图集[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2]苏宗明.金花茶组植物种群生态的初步研究[J].广西科学, 1994, 1 (1) :31~36.
[3]黄瑞斌, 和太平.广西防城港市金花茶组植物资源及其保育对策[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7 (26) :32~37.
濒危的美景 第4篇
位于澳大利亚沿岸的“大堡礁”是世界最大的珊瑚礁。此地栖息着各类海洋生物,是自然界中风景秀丽的胜地之一。但是现在,环境的变化却使这片礁地受到了威胁,引发了后世之人可能无法在这里目睹这一自然奇迹的忧虑。
Overview 概述
The Great Barrier Reef may be the biggest coral reefsystem in the world but it's also the youngest. Thereef's underlying basement began growing about18 million years ago in the north and two millionyears ago in the south. The current Great BarrierReef structure grew on top of the older platformabout 18,000 years ago. The oldest coral on the reefis probably a species of Porites, known as bouldercoral, which is about 1000 years old and grows onlyone centimetre each year. Many of the places thatsupport reefs today were part of the land during theIce Age. As global temperatures increased, and theice melted and retreated to the poles and mountaintops, sea levels rose to their present levels, creatingideal conditions for corals to develop along the topsof what were formerly low coastal hills.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ctually comprises about 2900separate reefs off the coasts of the islands and themainland, and barrier reefs facing the sea. The outerReef lies along the edge of the Australian continentalshelf.
“大堡礁”可能是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系统,但也是最年轻的。这片礁地的底基,北部大约在1800万年前开始生长,而南部则是在200万年前。“大堡礁”目前的架构大约是在18000年前在原有基础之上长起来的。这片礁地上最古老的珊瑚大概是一种被称为“石珊瑚”的“滨珊瑚”,大约有1000的历史了,每年只生长1厘米。现今的珊瑚生长地中有许多在冰川期都是陆地。随着全球升温以及封冰融化并退回两极、退至山顶,海平面上升到了现有水平,为珊瑚在原先那些低矮的沿海山丘之上沿着峰顶蔓延创造了理想条件。
“大堡礁”实际上是由大约2900个互不相连的位于岛屿沿岸和大陆沿岸的礁地以及临海的堡礁所组成。而“大堡礁”的外侧则位于澳大利亚的大陆架边缘线上。
Size Matters 面积大小
The Great Barrier Reef is the largest tropical coral reefsystem in the world - and by quite a large margin. Thereef is about 2300 kilometres long, stretching alongQueensland's coast from the northern tip of Cape York tojust north of Bundaberg. When it comes to length, the BelizeBarrier Reef (which sits off the Caribbean coast of Belize) isa distant second at only 290 kilometres. At 348,000km2, theGreat Barrier Reef is roughly the same size as Japan.
“大堡礁”是世界最大的热带珊瑚礁系统——而且领先优势相当之大。这片礁地大约有2300公里长,顺着昆士兰州的海岸线延展开来,从“约克角”北端直至临近邦德堡的北部。说到长度,“伯利兹堡礁”(位于加勒比地区的伯利兹沿岸)就差得远了,以区区290公里名列第二。幅员34.8万平方公里的“大堡礁”大致相当于日本的大小。
The Numbers Game 相关数字
The Great Barrier Reef hosts one of the most complexecosystems on the planet, including 1500 of the world's13,000 species of marine fish (just over 10 percent). It'spossible to find as many as 200 different types of fish injust one hectare on the reef. It has 6 of the world's 7 speciesof marine turtles and 200 species of birds. It is also hometo some 14,000 dugongs, which are more closely related toelephants than they are to other marine mammals suchas whales or dolphins, and 125 species of sharks and rays.It is full of many weird and wonderful creatures - onespecies of sea cucumber that lives in the Great Barrier Reefhas the amazing ability to turn into a liquid substancewhen handled and pull itself together again when it's leftundisturbed.
“大堡礁”拥有全球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囊括了全世界1.3万种海鱼种类中的1500种(略过10%)。光是在这片礁地一公顷的区域内就可能会发现多达200种不同鱼类。在全世界7种海龟中那里就占了6种,而且还有200种鸟类。那里还栖息着约1.4万只懦艮(比起鲸鱼、海豚等其它海洋哺乳动物,它们与大象的亲缘关系更近)以及125种鲨鱼和鳐鱼。那里充斥着许多怪异和神奇的生物——有一种生活在“大堡礁”的海参拥有一种惊人的能力,会在受到触摸后变成一种液态物质并在干扰过后还复原形。
Environmental Threats 环境威胁
Industrial Runoff 工业排放物
Due to the range of human uses made of the watercatchment area adjacent to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ome 400of the 3000 reefs are within a risk zone where water qualityhas declined owing to sediment and chemical runofffrom farming, and to loss of coastal wetlands which are anatural filter. The principal agricultural activity is sugarcane farming in the wet tropics and cattle grazing in thedry tropics regions. Both are considered significant factorsaffecting water quality.
由于人们将毗邻“大堡礁”的集水处用于多种目的,在3000个礁地中有大约400个处在一个危险地带,那里的水质因农耕排放物中的沉淀物和化学排放物以及担当着天然过滤器作用的海岸湿地的流失而出现了下降。主要的农业活动有在潮湿的热带地区种植甘蔗以及在干燥的热带区域放牧牛群。这两项活动皆被认为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
Global Warming and Coral Bleaching 全球变暖与珊瑚漂白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most significant threat to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of the planet's other tropicalreef ecosystem is global warming and The El Nino effect.Many of the coral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re currentlyliving at the upper edge of their temperature tolerance, asdemonstrated in the coral bleaching events of the summersof 1998, 2002 and most recently 2006. As was seen at thosetimes, under the stress of waters that remain too warmfor too long, corals turn colourless, revealing their whitecalcium carbonate skeletons, and if the water does not coolwithin about a month the coral will die. Australia has justexperienced its warmest year on record and abnormallyhigh sea temperatures during this summer have causedmassive coral bleaching in the Keppel Island group.
有人认为,“大堡礁”以及全球其它热带礁地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最重大的威胁是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效应。目前,“大堡礁”的珊瑚中有许多都是在其耐温上限中生长的,1998年夏、2002年夏以及最近的2006年夏出现的珊瑚漂白事件就是例证。正如在那些时段里所看到的,在过长时间保持高温的水域的压迫之下,珊瑚失去了颜色,露出了其白色的碳酸钙骨架,如果水温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降不下来,那么珊瑚就会死去。澳大利亚刚刚遭遇了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而且今年夏季期间高得离谱的海温已经造成凯珀尔岛上的珊瑚群被大幅漂白。
Global warming may have triggered the collapse of reefecosystems throughout the tropics. Increased globaltemperatures are thought by some to bring more violenttropical storms, but reef systems are naturally resilient anddo recover from storm battering. While some believe that anupward trend in temperature will cause much more coralbleaching, others point to data that suggest that the globaltemperature has never changed by more than a degree for avery long time.
全球变暖可能已经引发了热带地区所有礁地生态系统的崩溃。在某些人士看来,全球升温带来更多剧烈的热带风暴,但礁地系统是有自然恢复力的,可以从风暴袭击中恢复过来。虽然有人认为升温趋势将造成更多的珊瑚被漂白,但其他人则指出,有数据显示全球气温变化幅度超过一度的情况从来没有持续过很长一段时间。
Crown-of-Thorns Starfish 棘冠星鱼
Crown-of-Thorns starfish are thought to be natural predators of corals. The exactorigin of this species is unknown, and it is only speculated that they are native toAustralia. They have a life cycle with many eggs released annually that enablesthis species to "boom and bust" like locusts in a desert. The cycles are thought to beenhanced by declines in water quality such as excess nutrients from farm runoff.Since scientists and other users of the reef have been able to observe crown-of-thornsoutbreaks, about one third of the entire system has been affected since the 1960s.In addition, the Giant Triton, a natural predator of the Crown-of-Thorns starfish, isoften overfished, as its shell is prized by collectors.
谈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界定 第5篇
一般来说, 绝大多数的档案文献遗产均属于永久保存的行列, 在档案的保管和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 各档案馆对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态度也较为重视。广义上来讲,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 或者制成材料极其糟朽, 或者信息较为稀缺, 在一段时间内有彻底损坏和永久消失的危险。因此, 对其进行保护就应是档案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使其摆脱濒危状态, 尽可能延续其存世的时间。
任何文化遗产都是其物理外形和所承载信息的结合体, 文化遗产的制成材料是其内在信息的承载者, 而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信息是人们透过该遗产了解旧时历史和文化的桥梁, 也是人们关注文化遗产的目的所在。同样, 档案文献遗产也是其制成材料和所承载信息的结合体。所承载信息的可读性是档案文献遗产存在的意义之所在, 而制成材料的耐久性是信息可读的基础和前提, 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信息内容的制成材料就失去了保存的价值, 而缺少制成材料支撑的信息也很难被利用者有效的感知。因此, 档案文献遗产的濒危应包含制成材料濒危和信息濒危两个方面, 无论档案文献遗产任何一方出现濒危状态都将直接影响到档案文献遗产的保存和利用。
一、制成材料的濒危
档案文献遗产的制成材料濒危是指其制成材料已经损坏严重, 处于一个濒临彻底消失的境地, 如纸张残缺严重, 纸张霉蚀、虫蛀严重, 结成“档案砖”, 纸张机械强度极差;又如字迹材料严重褪色, 无法分辨字迹信息等。此类档案文献遗产的制成材料已逐渐失去对所承载信息的支撑作用, 一部分信息已经随着制成材料的损坏而丢失, 如不及时对其进行有效地抢救与保护措施, 随时有彻底损坏乃至永久消失的可能, 很难再长久保存并继续提供有效的利用, 其蕴涵的信息内容和各种价值也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 制成材料濒危的档案文献遗产是指档案制成材料糟朽或损坏较为严重, 很难继续提供利用, 如不加以保护将有彻底消失档案文献遗产的危险。
二、信息的濒危
除了档案制成材料由于各种因素而处于濒危状况之外, 档案文献遗产所承载的信息也可能存在濒临消失的危险。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 档案文献遗产有更清晰而明确的记录信息。一般来讲, 文化遗产的“所指”有“直接所指”和“含蓄所指”之分。大多数文化遗产并没有大量的文字信息, 其“所指”通过各种隐性信息含蓄地表达出来;而档案文献遗产包涵着大量而系统文字信息, 对其的识读较为直接, 大多内容信息可通过阅读所记录的文字而直接获得。因此, 档案文献遗产所承载的信息是记录于载体之上的文字、符号、图像等显性信息以及载体情况、记录形式、档案类型等因素所显示出来的隐性信息的总和。总的来说, 档案文献遗产的信息濒危是指某类型档案文献遗产存世较少, 其包含的信息内容和形式较为稀缺。而信息的稀缺又有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之分。
1. 信息的绝对稀缺。
信息的绝对稀缺是指某类档案文献遗产存世数量极少, 所含信息独一无二。也许它们的制成材料并没有出现很严重的病变和损坏, 但如果此类档案文献遗产中任意一件损毁了, 其承载的信息也将永远消失。例如,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道光帝秘密立储朱谕是目前我国仅有的几件关于清代皇室秘密立储制度的珍贵档案文献, 它是研究我国历史最为特殊的立储制度最原始可靠的实物史料。目前, 道光帝秘密立储朱谕5件档案中除一件纸张有少许残缺和褶皱之外, 其载体材料保存的情况比较完好, 依据其制成材料的保存现状很难将其归于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行列。但由于我国目前关于清代皇室秘密立储制度的档案仅此一组, 其承载的信息绝对稀缺, 价值极其珍贵, 因而从其信息内容判断这组档案所蕴涵的信息应属于濒危状态。另外, 大多数档案文献遗产的载体均为有机高分子材料, 其老化是绝对而不可逆转的, 目前保存完好的档案遗产如不改善其保存环境, 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制成材料出现损坏乃至濒危是早晚的事情。因此, 对于信息绝对稀缺的档案文献遗产不能由于其保存现状完好就疏忽对其的保护。
2. 信息的相对稀缺。
信息的相对稀缺是指某类档案文献遗产存世数量比较少, 其所含信息在某一范围内比较稀缺, 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从宏观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可视其为“濒危”。由于同类文献材料的稀缺, 某些档案遗产对某方面的研究或某段历史的印证价值就有所突现。这类档案文献遗产的消失将直接造成某段人类记忆的缺失, 使得某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缺少直接实物或史料证实, 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有一定的影响。例如, 西双版纳自治州保存的傣族绵纸经和贝叶经共100多件, 从数量上只能说是相对稀缺, 还没有到极其稀少的地步。但绵纸经和贝叶经是当地傣族人民历史上仅存的少量文献材料之一, 只有通过对其的相关研究才能对旧时傣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起居有所了解, 这些档案对相关研究的史料支持是相对唯一的, 且绵纸经和贝叶经的消失将直接导致傣族先民的一些相关文化和信息的永久缺失。因此, 当某类档案文献的信息相对稀缺, 其特殊性和价值将相应提升, 进而具有更高的保护意义。
濒危灌木沙冬青育苗试验初探 第6篇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兰州市徐家山石门实验示范林场, 36°01N、103°52 E, 海拔1550~1950m, 年平均降水量327.9mm, 年平均蒸发量1332.7mm, 春季旱季时30~5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仅为5%~8%;年均气温9.1℃, 极端最高温度39.1℃, 极端最低温度-21.7℃, 无霜期168d。年均日照时效2 607h, 土壤属漩灰钙土, pH8.4, 含盐量0.14~1.2, 试验区植被主要有:白毛锦鸡儿、中国枸杞、红砂、霸王、针茅、碱蓬、降蒿、矶橙等旱生、盐生植物。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材料来源及处理
冬青种子采自内蒙古阿拉善戈壁荒漠区。采用当年采种, 次年育苗。种子选用无虫害、病害, 纯度为95%、千粒重为55.4g的沙冬青种子作为育苗用种。供试种子千粒重为75 g, 平均发芽率为65.8g在播种前10d左右, 进行种子催芽处理。先用50~60℃的温水浸种24h, 去除秕粒, 放进冷木里浸泡2昼夜, 并换清水2~4次;将吸胀后的种子捞至0.5%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消毒30min, 捞出用清水冲净, 上部用纱布覆盖, 以保持较高的湿度和通气条件, 每天向纱布上喷水2~3次, 并经常翻动种子, 使种子出芽均匀, 防止种子霉烂。在温度保持18~25℃的条件下, 3~4d种子即可扭嘴发芽达60~70%后, 挑选发芽较快的种子先进行播种, 随后逐渐发芽, 逐渐播种, 这一过程需要2~3d全部完成。
2.2 播种育苗方式
采取大田作床直播育苗、容器袋露地育苗、容器袋无纺布覆盖育苗和容器袋薄膜覆盖育苗, 分别进行连续生长量及物候观测。大田作床播种育苗选择在地势平坦的台田地, 深翻土20~30cm后, 进行整地, 条状作床, 长8~10m, 垄宽1.2m, 垄高20cm。在整地作床的同时施足底肥及复台肥, 灌足底水并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在垄上开沟, 将已出芽的种子均匀撤播在沟内, 及时用蛭石基质或细沙进行覆盖1~1.5cm后进行洒水, 以待试验观测。
容器育苗采用高13cm×8cm有底薄膜容器袋, 营养配制土采用70%的山坡草皮熟土、厩肥20%、过磷酸钙3%、硫酸亚铁0.5%、细沙或蛭石6.5%, 用0.5%高锰酸钾溶液喷洒消毒, 再用0.5%敌克松溶液喷洒进行土壤杀虫, 混合搅拌均匀后装入容器袋内, 使其成为凹型漏斗形状, 将已萌发的种子播3~5粒, 后用蛭石或细沙覆盖1~1.5cm, 分露地、覆盖无纺布、覆盖塑料薄膜三种方式, 根据湿度情况, 每天及时洒水2~3次, 以待观测出苗情况。
3 苗期生长动态观测
3.1 大田作床育苗苗期生长
沙冬青属于子叶出土型植物, 种子播后4~7d开始从地面出现2片子叶, 10d后幼苗出苗基本完成, 子叶呈豆瓣绿, 卵形、胚轴淡绿色, 由上向下变为浅白色, 在这期间下胚轴迅速延长, 初期曲成弧状, 子叶出土后逐渐伸直, 种皮留土或随子叶出土脱落, 15d后开始出现第1片真叶;30d后出现2~4片真叶;40d后出现第5~6片真叶;70d后开始有分枝, 每个植株一般出现3~5个分枝, 这时地上部分可达6~8cm高, 地茎3~4 mm, 地上冠幅可达4.3cm×10.5 cm, 主根可达20~35cm长。侧根8~12条, 并有二、三级侧根分布。
3.2 露地容器育苗苗期生长
子叶出现比大田作床育苗要早2d出苗, 7~10d后幼苗出苗基本完成, 5d后出现第1片真叶, 此时苗高已达4cm, 30d后出现3~5片真叶, 45d后长出第6~8片真叶, 随着上部真叶的不断增加, 下部真叶出现脱落现象, 70d后开始有少数分枝出现, 90d后有分枝2~4个, 但分枝较短, 形不成冠幅.这时地上部分可达10~12cm高, 地茎2~3mm粗, 主根长7~13cm, , 侧根3~5条, 基本无二级侧根分布。
4 生长量调查与统计
4.1 生长量情况
沙冬青苗木苗高生长以大田做床育苗最好, 以次为无纺布覆盖容器袋育苗、薄膜覆盖容器袋育苗、露地容器袋育苗, 见表1;沙冬青苗木地径及发枝生长以大田做床育苗最好, 以次为无纺布覆盖容器袋育苗、薄膜覆盖容器袋育苗、露地容器袋育苗。
4.2 根系生长状况
调查表明, 大田作床育苗主根长、侧根长、侧根发根数、总根长、根幅、二级侧根数等均好于其他育苗方式, 见表2。
4.3 干物质产量
大田作床育苗方式下的沙冬青其干物质产量最高, 排序顺序为:大田作床育苗>无纺布覆盖容器袋育苗>薄膜覆盖容器袋育苗>露地容器育苗, 见表3。
注:每种育苗方式取完整苗木10株, 测定平均值。
5 初步结论与讨论
1) 容器育苗有着其他育苗方式中不可比拟的优点:幼苗出苗整齐, 苗木大小均匀, 在移植造林中不易伤根, 造林成活率高, 但在育苗过程中更要加强水、肥管理。特别是要注意控制好水分的管理, 增施叶面喷肥, 加强病虫害防治, 通过实验观察, 容器袋育苗以无纺布覆盖容器袋育苗方式最佳。
2) 沙冬青大田作床育苗是可行的.在大田作床育苗中适当放宽株行距, 则更有利于苗木生长发育, 增加根冠比值, 可在雨季种子直播造林。
3) 在当地自然条件下, 沙冬青大田作床育苗可安全越冬, 但要特别注意兔、鼠啃食危害, 根据很多资料显示, 沙冬青牛、羊、兔不啃食, 易于保护, 据对本试验基地多年生沙冬青进行调查发现, 野兔在春季爱啃食沙冬青嫩梢及花蕾;黄鼠爱啃食花蕾和未成熟的种子, 必须采取加强保护措施, 一般在植株上涂抹或喷涂防啃剂效果显著。
摘要:采取大田作床直播育苗、容器袋露地育苗、容器袋无纺布覆盖育苗和容器袋薄膜覆盖育苗4种方式, 通过试验观察和分析, 结果表明, 大田育苗的沙冬青根、茎、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优于其他3种育苗方式, 且生长健壮, 发枝率高, 根系分布广, 干物质产量高, 病虫害发生少。
关键词:沙冬青,育苗,对比试验
参考文献
[1]张涛, 蒋志荣.沙冬青引种栽培的试验研究[J].中国沙漠, 1987, 7 (3) :41-47.
[2]王桦, 尹林克.两种沙冬青耐盐性测定[J].干旱区研究, 1991, 11 (1) :20-22.
[3]王继林, 郭志中, 于洪波, 等.濒危灌木沙冬青育苗方式对比试验[J].中国沙漠, 2000, 20 (3) :320-322.
美专家培育出濒危动物干细胞 第7篇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新一期英国期刊《自然·方法学》网络版上报告说, 他们选择了两种濒危物种作为研究对象, 一种是基因与人类接近的灵长类动物鬼狒, 这种产自非洲中西部的动物在人工喂养条件下易患糖尿病, 因此专家也希望借此研究治疗糖尿病的干细胞疗法。另一种动物是遗传特性与灵长类动物截然不同的北白犀, 这种原本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北部的动物由于数量极其稀少, 它们的基因缺乏多样性, 未来几年恐怕很难繁殖出健康后代。领导这项研究的发育神经生物学教授让娜·洛林9月13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成功地从这两种濒危动物身上获得了干细胞。运用这种方法, 将有可能拯救更多濒危动物。此外, 这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还可体现在医疗方面, 它将帮助我们了解和治疗某些人类疾病。”
据洛林介绍, 2006年, 美国圣迭戈动物园建立起“冷冻动物园”, 收集了800多种动物的皮肤细胞和其他组织样本。圣迭戈动物园此后与洛林教授取得联系, 探讨用这些细胞和组织来培育、储存干细胞的可能性。研究人员最终通过将特定基因植入普通细胞的方式掌握了获得所需干细胞的技术。
洛林指出, 如果未来能用类似技术在死亡动物的皮肤细胞中培育出干细胞, 诱导其分化成精子一样的配子细胞, 然后与活体动物的卵子结合, 在试管中受精, 就有望使濒危动物重获遗传多样性, 变得更健康。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目前已开始建立“干细胞动物园”。但由于干细胞的培育过程比较缓慢, 在这个“动物园”中接受研究的只有鬼狒和北白犀两种动物。
濒危原因 第8篇
甘孜藏族自治州,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 四川省的西北部, 是康巴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四川最大的藏区。甘孜, 藏语意为“洁白美丽”。这里有世界罕见的低海拔现代冰川奇观及大冰瀑布的神秘;有千姿百态巍峨连绵的雪峰和金山撒辉的壮观;有青山草滩颠连一气延伸到绰约云影中浑然一体的原始森林;有一览无遗环绕冰山秀水百花胜开绮丽斑斓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当然, 那里也有我们的主角——白腹锦鸡、血雉、四川雉鹑、白马鸡——这些鸟儿以“鸡”为名, 已经被列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级的鸟类。
这些鸟通俗地被称为“鸡”或“雉”, 它们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地, 羽毛靓丽, 鲜为人知, 并成为“鸟人”们心驰神往的追寻目标。
康定:官居二品的白腹锦鸡
白腹锦鸡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观赏雉, 在我国古代属相当高贵的鸟, 在官阶中高居二品官鸟。白腹锦鸡是观鸟者心中的明星, 高贵、珍稀, 也是川西地区拍摄难度最大的鸟。
我们从成都出发, 走成雅高速、318国道, 经雅安、天全、穿越著名的二郎山隧洞、过泸定40余公里, 便到达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康定。康定再往北, 去风景名胜木格措方向约10公里的山上, 就是白腹锦鸡的栖息地。当地的村民十分懂得保护大自然, 如老村长的后代廖康林定时上山给鸟抛食物, 使得白腹锦鸡在当地的数量逐年增多。
白腹锦鸡极善奔走, 行动十分诡秘、小心, 在强光线照射的地方或稍有异常声响就会躲藏起来, 拍摄难度很大。在村民的指引下, 我们在白腹锦鸡常出没的地方搭好迷彩色伪装网, 先隐蔽起来, 不敢咳嗽、不敢说话、不敢有任何声响。大约守候了10分钟的光景, 一只雄性白腹锦鸡便悄悄地、慢慢地、走一步看一步地从山下摸了出来, 进入到我们的“埋伏点”觅食。就这样让“鸟人”钟情的白腹锦鸡顺利“上镜”。
雅江帕姆岭:神山上的血雉和四川雉鹑
康定之后, 我们继续去探访雅江县八角楼乡境内“神山”——雅江帕姆岭。从康定西行到雅江县, 要翻越位于大雪山中段的折多山和著名的“摄影天堂”新都桥, 行程约149公里。在318国道2942公里的里程碑不远白腹锦鸡鸡形目、雉科、锦鸡属, 又称铜鸡、笋鸡、衾鸡、箐鸡、宽宽鸡。
描述白腹锦鸡雄鸟体长113~145厘米, 体重650~960克;雌鸟体长54~67厘米, 体重585~900克。雄鸟的头、顶、背、胸等均为翠绿色, 散出金属光泽;头上有一绺发状羽形成的紫红色羽冠, 像“小辫”一样, 披散在后颈;颈部由白色镶黑边的羽毛形成翎领, 像披肩一样围着头和颈部;下背和腰部是明黄色, 往下转朱红色;腹部银白色;尾羽银灰色, 具黑白相杂的云状斑纹和横斑。
分布范围野生的白腹锦鸡仅分布在缅甸东北部及我国的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南部、贵州西部至广西西部。
血雉别名血鸡、松花鸡, 属于雉科, 主要分布于中国, 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西部和西南部留鸟。其雄鸟大覆羽、尾下覆羽、尾上覆羽、脚、头侧、腊膜为红色, 故称血雉。雄鸟体长376~492毫米, 体重450~800克;雌鸟体长360~440毫米, 体重410~750克。雄鸟与雌鸟的羽色有明显区别, 雄鸟头有灰褐色羽冠;体羽为灰色, 细长而尖, 成矛状, 羽干白色;腰部和尾上的覆羽灰褐色微带绿色;最长的尾羽还具有绯红色的边;尾下的覆羽也是绯红色的;颜面乌红, 喉和上胸是浅棕色, 下胸和两胁为鲜草绿色, 腹部为棕灰色。
分布范围血雉主要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东部至甘肃的祁连山和陕西的秦岭山脉。国外仅见于印度东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和缅甸西北部。
四川雉鹑俗名雉鹑, 也属于雉科, 为中国的特产种, 体长约50cm。上体主要呈灰褐色;头羽深灰, 头顶与枕部的羽毛中央有黑褐色纵纹;腰、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灰色;颏、喉与前颈棕黄色, 后胸、腹和两胁呈栗色;翼羽暗褐色具淡色端缘。雌雄羽色相似。主要在林间的地面上多呈小群活动, 善于在地面行走和奔跑, 不善飞翔。
分布范围四川雉鹑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至中国中部。处, 往右经过一座小桥, 就是上帕姆 (岭) 寺的山道。山下至山顶的草坪地约11公里, 路窄且陡。我们上山时, 开着手动挡的小车约2/3的路程使用的是二档行进, 约1/3的路程使用一档行进, 以保持发动机有足够的动力爬山;下山时则相反, 约1/7的路程使用二档行进, 约6/7的路程使用一档行进, 以减少刹车时间过长对制动装置的磨损。值得一提的是, 站在帕姆岭的山顶上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不仅可以远眺贡嘎雪山雄姿, 同时也是观日出、云海、佛光的好去处。
山顶上坐落着帕姆寺, 帕姆寺的周围栖息着血雉、四川雉鹑以及我国特有的大噪鹛等稀有鸟类。我们在神山上拍摄到的血雉和四川雉鹑, 通常在天刚蒙蒙亮时就开始呈小群活动, 一直到黄昏以后才飞到松、杉等的较低的树枝上栖息, 中午则在岩石下或树荫处进行短暂的休息。帕姆寺的喇嘛会在早晨和下午给这些“鸡”们喂食, 它们在神山上过着祥和、安逸的日子。因此,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 拍摄血雉和四川雉鹑的“大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稻城蚌普寺:随处可见白马鸡
从帕姆岭下山后, 沿318国道往西39公里就是海拔不算很高 (2600米) 的雅江县城。如果担心有高原反应, 那里算是相对好受点的地方。离开雅江城, 川西国道的最高点——卡子拉山 (海拔4718米) 等几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被踩在脚下, 沿途的高原景色让你感到心旷神怡。当继续走了137公里后就要途经理塘县城一岔路口, 往西直行是去巴塘县及西藏的芒康县, 往南左转是去稻城方向的217省道。再经过前行约103公里, 路东侧的半山上就是地处海拔3940米的蚌普寺。这里有个小插曲, 到高原时, 一般的打火机也缺氧, 打不着火, 应该在康定或雅江提前买个高原专用的打火机, 否则遇着情急时真的是会很麻烦的。
稻城, 古名“稻坝”, 藏语意为山谷沟口开阔之地。蚌普寺就位于稻城县城北约30公里处, 是稻城最古老的白教 (藏语叫噶举派) 寺庙, 距今已有900年的历史。它依山而建, 气势雄伟。寺庙的周围是藏民的村落, 白马鸡就在寺庙和村落的周围, 如同村民养的家禽, 随处可见, 让你有种到了世外桃源的滋味。惊奇、欣喜的感觉油然而生, 拍摄的欲望即刻势不可挡。由于白马鸡喜欢集群活动, 特别是冬季至春季, 有时集群多达50~60只。当地村民“叽、叽、叽”那么一吆喝, 它们便仿佛洒落的云彩般慢慢地从山上下来聚集在一起等待食物。近距离的观察, 白马鸡那白色的、泛着深蓝紫色和金属光泽的羽毛真叫漂亮, 身在其中, 自己也如同进入仙境一般。据当地人说, 白马鸡已经成为稻城的县鸟, 可以给村里人带来好运, 大家都自发地对这种吉祥鸟加以保护。
濒危原因 第9篇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表示, 近年来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取得积极成果, 地方畜禽品种500多个, 一些地方品种经过保护和选育, 生产性能显著提高, 但畜禽资源依然呈现下降趋势。
高鸿宾指出:从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的情况看, 与第一次比较, 有59个地方品种处于濒危或濒危灭绝, 15个地方品种调查中没有发现。另一方面, 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监测与监管能力也比较薄弱。
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开发。高鸿宾表示, 统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现代畜牧业发展, 既要按保护等级保护好濒危资源, 也要以市场为导向, 把优质资源转为现实生产力。
濒危原因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