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
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精选11篇)
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COPD加重病患, 为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病患, 男47例, 女39例, 年龄在52~87岁之间, 平均为 (67.3±9.8) 岁, 病程为2~21年, 平均病程 (12.1±1.3) 年, 症状与COPD的诊治条例完全相符, 未有心源性哮喘、长期使用激素、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以及病情危重需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患者。患者知情且自主同意后, 为其随机分组, Ⅰ组52例, Ⅱ组34例, 在性别、年龄、病史、病程、症状、体征等方面的资料均相似, P>0.05, 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医师为两组患者进行低流量给氧、止咳、化痰、解痉、平喘、抗感染治疗, 治疗方案完全相同, 在此基础上, Ⅰ组以沐舒坦治疗, Ⅱ组以必嗽平治疗。Ⅰ组:沐舒坦 (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 静推注射, 每次60mg, 每日早晚各1次。Ⅱ组:必嗽平 (上海衡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 静滴注射, 每次16mg, 每日1次。持续治疗7~10d, 治疗期间, 密切观察患者的咳嗽、咳痰、肺部呼吸音、呼吸频率及体温变化, 严格记录痰液的液量、颜色、性质, 在治疗前、后, 检测Pa CO2、Pa O2血气指标变化, 并进行组间比较。
1.3 疗效评定
效果评定以咳嗽、咳痰两项症状发作情况为指标, 显效:咳嗽与咳痰的症状明显消失, 或咳嗽在轻度以下, 痰量不足少量, 或者咳嗽症状从重度转为轻度, 痰液两从大量转为少量;好转:咳嗽从重度转为中度, 痰液量从大量转为中量;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咳嗽:轻度:间断咳嗽, 且不影响工作生活;重度:咳嗽频繁, 持续性阵咳, 夜间加重, 影响睡眠;中度:介于轻度与重度间。痰液:少量:昼夜咳痰总量为10~50m L, 中量:在51~100m L间, 大量:100m L以上。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8.0软件分析所有的数据, 组间的数据比较分别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 P<0.05, 所比较数据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本次治疗, Ⅰ组中显效30例, 好转18例, 无效4例, 有效率为92.31% (48/54) , Ⅱ组中显效13例, 好转11例, 无效10例, 有效率为70.59% (24/34) , Ⅰ组比Ⅱ组有效率高, P<0.05, 两组有效率差异显著。两组病患的Pa CO2及Pa O2两项血气指标在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 但Ⅰ组改善更为明显, P<0.0, 具体如表1所示。
3 讨论
COPD疾病的咳嗽与咳痰等症状, 主要是由于支气管塌陷、小气道牵引作用丧失、气道狭窄、气道壁弹性降低、纤毛摆动能力低等造成, 治疗时立足于改善这几方面功用, 便可发挥功效。沐舒坦又称作盐酸氨溴索, 是新型黏液溶解制剂之一, 可通过对人体气管、支气管黏膜上的分泌细胞施加作用, 提高呼吸道内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功能, 促使痰液黏度降低, 稀释痰液, 使其容易被咳出, 还可以促进肺泡合成Ⅱ型细胞, 使纤毛摆动加快, 进而改进黏液疏松气道畅通程度, 使运输能力提高, 进而用来缓解COPD加重患者的咳嗽与咳痰症状[4]。
我院遵循COPD发病病机及沐舒坦药理, 选择沐舒坦药物为52例病患施治, 治疗1个疗程后, 使得患者的咳嗽症状从重度改为中度以及轻度, 分泌痰液量从大量转为中量或者少量, 有效改进了Pa CO2、Pa O2血气指标, 总体有效率达92.31%, 与使用必嗽平的患者疗效相比较, 沐舒坦治疗效果更为确切, 而且, 在治疗中, 患者没有出现任何的用药不良反应, 治疗比较安全。综上所述, 临床医师选择沐舒坦为COPD加重患者施治, 可以有效地减轻并控制COPD疾病的咳嗽、气喘、咳痰、肺部杂音等症状, 改进患者的动脉血气, 切断发病之源, 使患者逐步地恢复健康, 而且, 患者用药较为安全、方便, 因此, 医师对沐舒坦实施推广, 具有必要性。
摘要: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期病患采用沐舒坦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COPD加重病患86例, Ⅰ组52例, Ⅱ组34例, Ⅰ组以沐舒坦治疗, Ⅱ组以必嗽平治疗, 其他常规治疗相同, 比较两种药物效果。结果 Ⅰ组病患48例有效, 有效率92.31%, Ⅱ组24例有效, 有效率70.59%, Ⅰ组疗效大于Ⅱ组, P<0.05。相比于治疗前, 两组病患血气指标均明显改善, 但Ⅰ组与Ⅱ组进行比较, 改善更明显, P<0.05。结论 沐舒坦用于治疗COPD加重病患, 能够有效控制喘息、咳嗽、气促、痰多等症状, 使患者血气指标恢复正常, 有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期,临床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徐融.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78例患者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 2012, 24 (6) :101-103.
[2]邵月山.痰热清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9) :113-114.
[3]宋凤亮, 杜世国.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塞通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32) :50-5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护理 第2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呈进行性发展的肺部疾病。其特点是慢性反复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急性加重期有喘息、胸闷,静息状态下也感到气促。常并发肺源性心脏病,自发性气胸和呼吸衰竭,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据统计,世界范围内,(COPD)的死亡率居所有死因的第4位【1】。除了合理用药治疗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科于2011年8月成功救治1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病历资料
患者因“反复咳嗽、咳痰20年,伴活动后喘息10年,加重伴发热4天”就诊。患者自20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咳嗽、咳痰,以白色黏痰为主,晨起明显,未行检查及治疗。10年前患者咳嗽、咳痰加重,并逐渐出现活动后喘息,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以冬春季节明显,曾以“COPD 急性加重”住院治疗,院外经常应用舒喘灵气雾剂吸入、口服氨茶碱及抗感染药物治疗。4天前因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加重,咳黄白痰,痰不易咳出,喘憋明显,伴发热,体 温37.6 ℃左右。口服阿莫西林及氨茶碱、甘草片治疗效果差,来院就诊,为行系统治疗以“慢阻肺急性加重”收治入院。既往吸烟史40年,约10支/日。查体:轻度喘憋貌。咽部充血。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可闻及散在哮鸣音,未闻及湿啰音。辅 助 检 查 :血 常 规 :WBC 9.23 × 109/L,NEU0.87,RBC 4.61 × 1012/L。动脉血气分析(未吸氧):pH7.40,PaCO242 mm Hg,PaO252 mm Hg。胸部X线片:胸廓对称,肋间隙增宽,气管、纵隔居中,双肺纹理增加。心膈正常。心电图:大致正常。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期)。入院后给予立即吸氧、抗感染、抗炎、解痉平喘、祛痰等治疗。2护理
2.1合理氧疗COPD患者由于肺通气功能障碍,膨胀的肺泡挤压其周围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大量退化而减少,肺泡间的血流量减少,导致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采取鼻塞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每日吸氧时间不低于15h。因高浓度给氧可使动脉血氧迅速提高,从而解除了缺氧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导致呼吸抑制【2】。用氧过程要加强巡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氧疗知识,禁止随意调节氧气装置,防止吸氧不当,加重缺氧症状。每日更换湿化瓶水和氧气管。
2.2促进有效咳痰
教会病人有效的咳嗽咳痰方法:①患者坐位,双脚着地,身体稍前倾,双手环抱一个枕头,有助于膈肌上升。②进行数次深而缓慢的腹式呼吸,深吸气末屏气,然后缩唇,缓慢的通过口腔尽可能呼气。③再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5秒,身体前倾,从腹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张口咳出痰液。咳嗽时收缩腹肌,或用自己的手按压上腹部,帮助咳嗽。因部分痰液黏稠不易咳出,除鼓励患者多饮水,用超声雾化吸入法。用生理盐水、加氨溴索,加地塞米松每日超声雾化1次,既可使气道湿化,解除局部炎症;又可使痰液稀释、使痰液易于咳出,改善了患者的气道阻塞症状。作雾化时每次10-20min,温度35-37℃,雾滴要小而均匀,嘱患者做深吸气、呼气,使水分和药物能慢而深地吸入,以达到远端终末支气管;还应注意防止窒息、干结的分泌物湿化后膨胀阻塞支气管。
鼓励患者自行咳嗽,促进排痰。协助患者翻身、拍背,翻身可促进患者痰液排出,防止肺泡萎缩和肺不张,有益于肺部炎症吸收好转【2】。
2.3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咳嗽、咳痰的性质、痰量;有无缺氧及缺氧程度;呼吸的频率、节律及呼吸困难的程度;用药疗效和有无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神志恍惚,谵语、嗜睡等肺性脑病表现;密切注意患者神志、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体温、呼吸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动态.根据患者的呼吸方式、皮肤颜色、脉搏、血压、神志及精神状态等有无改善来以判断氧疗效果,及时调整氧浓度。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记录尿量及其性质提示肾功能变化和水电解质平衡情况。
2.4用药护理 COPD急性加重期并发肺源性心脏病,按医嘱给予用抗生素,止咳、祛痰药强心利尿药时,应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在20-30滴/min之间。掌握药物不良反应,按医嘱予西地兰缓慢静推时,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心率的变化,并倾听患者主诉。使用利尿药严密观察患者皮肤、黏膜弹性、电解质、痰液黏稠度以及心律情况,并注意记录24尿量。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
2.5心理护理 患者因病史长,长期呼吸困难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体质虚弱、病情反复发作、常住院等情况,家庭关心、照顾也因久病而减少;因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不适感更明显,故出现焦虑、抑郁、消极、悲观等心理障碍。经及时耐心疏导、讲解有关知识,介绍本病治疗的成功的例子;并根据患者的理解能力和性格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案,使患者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感受到重视和关怀,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又通过与患者家属的沟通,给予其心理、经济支持等,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2.5生活护理 患者喘息严重、呼吸困难,予卧床休息。宜采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可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使膈肌下降,肺活量增加,从而改善呼吸困难。患者经常大汗,要及时更换衣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内禁止吸烟,室温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65-75%。
2.6饮食护理 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活动少,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淤血,患者食欲缺乏,严重感染和发热,呼吸做功增加可使热量和蛋白质消耗增多,导致营养不良;又因呼吸困难、缺氧及药物不良反应等使进食减少,很容易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这可使肺功能和呼吸肌功能减弱,机体免疫力降低。因此,应增加营养摄入,改善机体营养状态,进食低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食物要易嚼、易咽、并少量多餐,为促进食欲,提供患者喜爱的食物。餐前餐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餐后避免平卧。避免食用引起便秘的食物如油煎食物、干果、坚果等,避免食用产气的食物如豆类,马铃薯、胡萝卜等。为减少呼吸困难,保存能量,患者饭前至少休息30分钟。患者活动少,食欲差,易发生便秘,要避免用力排便,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2.7做好出院指导:加强COPD缓解期的健康指导是避免和预防肺心病急性加重和延缓肺心病进展的关键。因此,做好出院健康十分重要。(1)坚持戒烟和避免被动吸烟,预防感冒,注意避免受凉,过度疲劳等诱因,气温变化时及时增减衣服,在感冒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如果出现咳嗽、鼻塞、咽痒等上感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感染加重。(2)加强体育锻炼及肺功能锻炼,如早晚散步,练气功等,教会患者做呼吸操及缩唇式呼吸;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观察病情变化的方法,出现痰液性状的改变、体温增高、咳嗽、憋气加重、夜间端坐呼吸等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3 讨论
COPD患者病情复杂,病程长,特别是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异常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护理难度较大。因此科学系统、有针对性、合理护理措施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该患者是一名有多种慢性病的患者,病情复杂,抵抗力差,需从心理、生活、药物、病情观察等多方面有针对性地护理干预,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韩中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0):1563-1564 [2] 郭得兰.5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护理的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9):90-91 [3] 耿霞,周钦玲.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2,340-341
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 第3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甲泼尼龙;肺功能;FEVI;FEVI/FEVC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5-0087-02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患者一般具有反复急性发作、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等一系列特征,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1]。COPD发病率以及死亡率较高,严重降低了人类生活质量。研究发现,COPD的发病机制和呼吸道炎症细胞激活并且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糖皮质激素是一类能调节人体炎症反应的抗炎药物,在COPD急性加重期的应用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该药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激素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以及活化有一定的联系[2]。本文采用甲泼尼龙治疗急性加重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5年9月入住我院确诊为COPD的患者56例,所有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所有患者须符合COPD急性发作期的诊断标准[3];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FEVl/FVC)在25%~60%预计值范围内;一般的抗菌药物可以控制感染者。排除标准:具有严重的精神病和癫痫、糖尿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者。本研是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2±9.5)岁,病程(4.2±2.5)年;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1±8.3)岁,病程(4.5±2.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甲泼尼龙(湛江海洋生物制品厂,生产批号:991220)40mg静脉滴注,1次/d,连续10d,病情危重者,晚上加用1次;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H20103795)4mg,2次/d,共10d。治疗期间所有患者根据其病情及病原体、临床表现等情况合理用药,静脉滴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和二羟丙茶碱,静推氨溴索,雾化β2受体激动剂并吸入,同时行吸氧对症治疗。
1.3 疗效判定 显效:经听诊患者肺部明显减少,呼吸频率基本正常,紫绀消失,FEVl及FEVl/FVC增加大于25%;好转:呼吸频率和哮鸣音有效减少,紫绀消失,FEVl及FEVl/FVC增加在15%~24%之间;无效:呼吸频率和紫绀未缓解,FEVl及FEVI/FVC%增加小于15%,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数据统计分析计算,采用数值和百分比来表示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来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10d的治疗,观察组显效17例,好转9例,无效2例,临床总有效率是92.86%(26/28);对照组显效12例,好转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是71.43%(20/28),经统计,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FEV1和FEV1/FVC 两组患者治疗前FEV1和FEV1/FV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0d的治疗两组的两项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FEV1和FEV1/FV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 讨论
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需给予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段,以治疗结合预防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COPD的特点是以气流持续受限为主,主要涉及到肺,同时也可引起全身如心脏、骨骼肌等的不良反应[2]。目前,糖皮质激素已广泛用于治疗临床COPD,以控制全身炎症性反应,且效果显著[4]。甲泼尼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中效糖皮质激素,具有易渗透至肺组织、提高β2受体的数量、抑制支气管腺体中酸性黏多糖的合成功能,从而促进小血管收缩,减少渗出和炎性细胞的浸润,以达到缓解气道阻塞的疗效,相比布地奈德,其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显著,有研究认为甲泼尼龙能在12h内有效改善肺功能从而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5]。
本文采甲泼尼龙治疗急性加重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10d后,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以及肺功能指标FEV1和FEV1/FVC的改善状况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甲泼尼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病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青.三联用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9):4397-4398.
[2]姚菲菲.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4,(11):125-125,12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40.
[4]周健,胡宝祥,段磊等.不同疗程甲泼尼龙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3):48-49.
[5]李惠萍,何国钧,褚海青,等.甲泼尼龙阶梯疗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应用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10):701-702.
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3月在本院就诊并住院的患者共26例,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其中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66.3±5.4)岁,所有病例均符合我国2002年制定的COPD诊断指南[1]。患者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均未使用免疫调节剂。入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正常,并排除合并有活动性结核、恶性肿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慢性胃肠道吸收不良等影响代谢和营养吸收的疾病,以及神经性肌肉疾病。26例患者随机分为组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各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肺功能及营养状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平喘、化痰、抗感染和吸氧等;营养支持组除了常规治疗外,给予连续管饲能全力营养素3周,能全力由无锡纽迪希亚制药公司生产。营养素(g/500 ml)组成为:碳水化合物61.5 g,脂肪19.5 g,蛋白质20.0 g。该药物每毫升可以产生4.2 k J能量,每瓶500 ml即提供2100 k J能量,每日给予患者连续管饲3瓶。对照组的输液中不给予营养支持。两组患者饮食摄入正常,不给与干涉。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营养支持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部分免疫指标和营养指标,并进行对比。免疫指标包括:(1)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Ig M、Ig G、Ig A,和补体分子C3、C4;(2)细胞免疫:淋巴细胞CD3+、CD4+、CD8+。营养指标包括:(1)人体测量: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和上臂肌围长(MAMC);(2)生化指标:血浆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lb)、转铁蛋白(TRF)。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0.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营养状况的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经能全力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均有较大改善(P<0.05)。营养支持组TSF、MAMC、TP、Alb、PAlb、TRF均较常规治疗组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在患者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中,各项指标也均有明显升高(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状况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随着患者病情的改善,其免疫状况也有所好转。其中,免疫球蛋白Ig G、Ig A,和淋巴细胞CD3+、CD4+,以及CD4+/CD8+在治疗前后患者的自身对照和与常规组治疗的组间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Ig M,补体分子C3、C4和淋巴细胞CD8+在治疗前后患者的自身对照和与常规组治疗的组间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往往合并发生营养不良。这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的:(1)气道阻力增加了呼吸过程对能量的消耗,因而机体对能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2)反复的肺部感染,造成机体慢性缺氧,影响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导致分解代谢能力加强;(3)疾病导致的心衰缺氧,以及高碳酸血症,使得胃肠道淤血,影响了机体对影响的吸收;(4)上述原因诱导的营养不良,造成机体防御能力下降,容易继发肺部感染,或自身感染难以愈合,加重了呼吸衰竭,形成疾病发展的恶性循环。因此,营养支持在针对此类疾病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6,7,8,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无明显改善,说明常规治疗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新陈代谢和炎症反应过程,而营养支持则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新陈代谢水平和免疫功能。给予患者能全力治疗,配方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可以促进蛋白质生成,降低蛋白氧化,产生减氮效应,降低呼吸商,减少CO2的生成,通过多种途径改善患者病情,因此,正确的营养支持疗法可以有效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疗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9):640-646.
[2]王海劲,陈永华,李先.营养状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情及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1,33(8):1166-1167.
[3]徐蕾,赵超,肖文,等.营养支持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07,21(5):312-314.
[4]钟鸣,马国祥,杨振汉,等.胃肠外营养支持对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营养不良患者肺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65-66.
[5]陶慧玲,王大鹏,张英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营养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5):35-36.
[6]崔丽,关延风,徐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营养支持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2):196-197.
[7]江月娥,彭剑芳,林志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干预[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3):95-97.
[8]李娟,郭丽,贾晓晨,等.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3):42-43.
[9]李兆辉,耿秀巧,王凤菊,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期上机患者的营养支持[J].河北医药,2009,31(10):1248-1249.
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病 第5篇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1亿人患有轻度、中度或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仅在2005年就有300多万人死于此病,占当年全世界死亡人数的5%,是世界第四大疾病死亡原因。而且将近90%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死亡发生在中低收入的国家。我国学者在国内7座城市的调查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病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为8.2%,其中男性为12.4%,女性为5.1%;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达20%左右;在吸烟人群中有13.2%患病,不吸烟者患病率为5.1%。在我国的十大疾病中,此病在城市中居第4位,在农村中居第一位,全国每年因患此病而死亡的人数将近128万。
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
1.吸烟(在吸烟的环境中,被动的吸入二手烟危害更大)。
2.室内污染,包括家具中有害化学物质的释放,做饭时产生的油烟,冬季取暖燃烧煤或草木等产生的烟尘,等,均是污染源。
3.室外空气污染。
4.由于职业因素吸入了灰尘或有害物质,如有害的蒸汽、刺激物、烟雾等。
5.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儿童经常发生的下呼吸道感染。
只有针对上述发病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生发展。以往由于男性吸烟人数明显多于女性,使此病的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但近年来,高收入国家的妇女吸烟人数越来越多,以及低收入国家妇女接触室内污染物的风险增大(如做饭和取暖时产生的油烟和粉尘等),该病的发病率现在男女几乎相等。
吸烟是造成此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病死亡人数预计在今后10年内将增长30%以上。在2005年,由于吸烟造成的死亡估计达540万人,到2030年,与烟草相关的死亡人数将增至每年830万人。
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呼吸内科2012年2~8月住院确诊为AECOPD的患者120例, 男65例, 女55例, 年龄50~71岁;病程5~20年。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 对照组60例, 治疗期间未出现患者的脱落。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时间、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应用抗生素抗感染及茶碱类药物解痉平喘, 配合吸氧及必要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 (沐舒坦, 勃林格殷格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30mg静脉推注, 每天2次。
1.3 观察指标
每天记录患者咳嗽、咯痰和气促等症状及肺部啰音变化;分别监测血氧饱和度结果和治疗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 监测用力肺活量 (FVC) 、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FEV1) 、最大呼气流速 (PEF) 值的变化。
1.4 疗效判断
(1) 临床控制:治疗3~5d, 患者咳嗽、气促明显好转, 痰量减少, 肺部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 血氧饱和度正常, 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明显改善; (2) 显效:治疗7~10d, 患者感觉咳嗽、气促明显好转, 痰量减少, 肺部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 血氧饱和度正常, 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明显改善; (3) 有效:治疗14d, 患者感觉咳嗽、气促好转, 肺部啰音减少, 血氧饱和度及肺功能指标明显改善; (4) 无效:治疗14d, 患者咳嗽、气促症状好转不明显或加重, 肺部啰音无变化, 血氧饱和度及肺功能指标改善不明显。总有效=临床控制+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
治疗组在症状控制时间及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控制率为70.0%, 总有效率为100.0%, 高于对照组的38.3%和93.3%,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AECOPD患者由于年老体弱, 病程时间长, 长期呼吸肌疲劳, 咳痰无力, 易于加重肺部感染, 严重时可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因此, 促进有效化痰排痰成为AECOPD患者治疗的重要环节。盐酸氨溴索 (沐舒坦) 可以促使气管支气管黏液细胞的溶酶体释放, 使痰液中的酸性黏蛋纤维断裂;能够抑制气管、支气管腺体黏蛋白的分泌;同时增加呼吸道浆液分泌, 使得黏痰被稀释, 具有溶解黏痰作用。大剂量的氨溴索能够增加呼吸道上皮的恢复, 促进呼吸道纤毛上皮运动, 降低黏痰对呼吸道壁的黏附, 使痰液容易被排出。大剂量使用还具有与抗生素的协同作用、抗炎性反应、抗氧化作用及清除自由基及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本文中, 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同时在控制症状时间及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效果显著, 而且治疗前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故沐舒坦治疗AECOPD患者临床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能够作为临床常规运用。
摘要:目的 探讨沐舒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 (AECOPD) 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呼吸内科2012年28月住院确诊为AECOPD的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沐舒坦静脉推注。2组疗程均为14d, 观察2组患者的症状、血氧饱和度及肺功能改善情况并分析。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疗效、症状控制时间及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沐舒坦治疗AECOPD患者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可作为临床常规运用。
关键词:沐舒坦,慢性阻塞性肺病, 急性加重,肺功能,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姚婉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展[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4, 3 (5) :334-336.
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 第7篇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 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 呈进行性发展, 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主要累及肺部, 但也可以引起肺外各器官的损害。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2]。
本次研究对我院5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同时测定血常规、C反应蛋白并进行比较, 结果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以C反应蛋白确认感染比血常规更准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源于2012年1月到2012年8月我院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 患者诊断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病学组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断指南中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即时抽血测定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 正常值为0~5 mg/L。C反应蛋白大于5 mg/L为阳性。血常规中白细胞大于10×109/L和 (或) 中性粒细胞比例大于77%为阳性。
1.2.2 统计学方法
用配对设计方法, 数据如下。
2结果
计算P结果<0.05, 故在α=0.05水准上拒绝H0, 可认为血常规与C反应蛋白阳性率不同, C反应蛋白阳性率高于血常规阳性率。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我国常见病, 多次发作后患者肺功能下降, 劳动能力丧失, 对个人和家庭造成痛苦, 对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害。早发现早治疗, 对患者个人及社会都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有时患者可能有并发症, 可能有免疫抑制等异常状态, 在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时有一定的困难。通过本次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对判断急性加重的意义大于血常规, 建议我们在检查此类患者时可以查C反应蛋白为主, 或者联合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多项指标。
参考文献
[1]刘亚丽, 胡海珍, 赵霞,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 2012, 21 (6) , 463.
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ICU住院患者82例, 男43例, 女39例;年龄40~85岁;病程4~40年;均符合COPD诊治规范草案[1], 排除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病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及心、肾等疾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男19例, 女22例, 年龄41~85岁, 病程5~40年;对照组男24例, 女17例, 年龄40~82岁, 病程4~39年。2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消除病因 (戒烟、避免接触粉尘或污染空气) , 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根据痰菌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在急性加重期开始使用胸腺肽, 每天20mg, 疗程为2周, 治疗期间每日观察并记录咳嗽、痰量、痰色、肺部啰音、体温, 治疗前后查免疫球蛋白及C3。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诊治规范草案”判定疗效。痊愈:发热、咳嗽等症状和肺部啰音消失, 外周血白细胞恢复正常, 肺部病灶吸收;有效:症状、体征减轻, 肺部病灶有所吸收;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减轻, 肺部病灶未吸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2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为58.5%、92.7%, 高于对照组的36.6%和7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免疫球蛋白
治疗后治疗组IgG、IgA、IgM、C3均高于治疗前, 且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讨论
COPD的治疗至今仍是十分棘手的临床问题, 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证明, 免疫系统的变化是COPD转归的影响因素之一[2]。胸腺肽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类物质, 其由胸腺基质上皮细胞分泌产生, 系构成胸腺淋巴细胞在胸腺特定发育微环境内所必需的一种具有激素作用的细胞因子。胸腺肽主要作用于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阶段, 促进T淋巴细胞生成, 调节T淋巴细胞比例, 刺激NK细胞增殖分化, 增强其活性, 提高IL-2的产生水平与受体表达水平, 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样, 间接调节B淋巴细胞, 从而调节细胞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防病及抗病能力, 使机体紊乱的免疫功能恢复[3]。本资料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 对照组为75.6%, 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胸腺肽对COPD有满意的治疗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机体免疫机能低下与COPD患者反复感染及其病情的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 胸腺肽能使COPD患者提高机体免疫力, 并明显改善肺通气, 减少感染发生次数, 延缓气道的不可逆性改变。本研究显示, 应用胸腺肽治疗后, 免疫球蛋白及C3较对照组以及自身用药前均有显著提高 (P<0.05) , 表明胸腺肽确有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COPD患者恢复的作用。感染与免疫功能低下之间呈现恶性循环, 使COPD病情恶化难以痊愈[4], 胸腺肽治疗COPD的可能机制为机体免疫力的提高使COPD感染的发生、发展受到抑制有关。
ICU收治的COPD患者一般病情危重复杂、侵入性操作、广谱抗菌药物、合并糖尿病、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以及医疗技术的提高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使的患者免疫系统紊乱, 而胸腺肽无明显不良反应, 临床使用方便, 可以将其列为治疗COPD的常规药物之一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诊治规范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7, 20 (4) :199.
[2]周斌.10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0) :17.
[3]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13-714.
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 第9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65岁, 因“反复咳嗽咳痰23年, 喘气13年, 再发1个月, 加重3天”于2010年9月25日入院。患者23年前开始出现咳嗽咳痰, 当时持续约1个月后改善, 此后多于受凉劳累季节变化时发病, 反复发作, 症状呈慢性进行性加重, 1997年出现喘气于我科住院治疗, 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功能提示双肺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肺气肿。此次入院前1个月出现咳嗽咳白色粘痰, 气喘明显, 轻度活动后即感气喘, 患者经常保持卧床状态。既往有30余年吸烟史, 已戒烟10年;14年高血压病史, 血压控制一般;14年冠心病病史, 药物控制。查体:消瘦貌, 双手杵状指, 颈静脉怒张, 呼吸21次/分, 双肺听诊可闻及散在哮鸣音及少量湿口罗音, 心律114次/分, 律齐, 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常规示WBC9.3109/L, 中性粒细胞85.4%, 淋巴细胞11.7%;D-Dimer 1.019mg/L;CRP 11.1mg/L;血气分析示:PH7.39, Pa CO252mm Hg, PO2 68mmHg, HCO (3~31.5) mmolL, BE5.0mmol/L, Sa O2 93%.
2 评估患者并提出临床问题
对于COPD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除了抗炎、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 (雾化吸入或者全身应用) 、吸氧等治疗外, 2007年COPD诊治指南中指出, 对卧床、红细胞增多症或脱水的患者, 无论是否有血栓栓塞性疾病史, 均需考虑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针对该患者提出以下问题: (1) 是否需要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预防治疗, COPD与肺栓塞、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关联性如何? (2) 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疗效如何? (3)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有何不良反应?
3 证据检索
文献检索来源:Cochrane Library (2010年第4期) ;Medline (Pubmed网站2000年1月~2010年12月) 检索主题词:heparin;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anticoagulation;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thromboembolism;hemo rrhage;clinical trial;meta-analysis;systematic review;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4 检索结果
见表1。
5 评价证据
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 借助关键词进行相关文献检索。逐篇阅读搜集的文献, 对所获证据的真实性、重要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 主要指标包括:是否真正随机分配, 是否采用盲法及是否有退出和失访。在证据分级中, Cochrane系统评价、高质量Meta分析及设计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RCT属于1级证据;低质量的Meta分析、单个小样本的RCT为2级证据;非随机对照试验、病例观察、专家意见、评论等为3~5级。本文引用的证据包含Cochrane系统评价、高质量Meta分析、随机对照实验 (RCT) , 其结果可信度高, 遵照循证医学证据评价的原则。
6 证据的实用性评价
6.1 是否需要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预防治疗, COPD与肺栓塞、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关联性如何?
一篇Meta分析[3]指出, COPD患者PE的患病率是19.9% (95%CI, 6.7to33.0%;P=0.014) 。对于COPD急性发作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来说, 肺动脉栓塞 (PE) 有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发病率, 有大约1/4的COPD患者有需要行抗凝治疗的客观证据。一篇系统评价[4]指出:尽管缺乏大量一致性的数据, 但是VTE看起来是COPD急性发作患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在所有高风险情况下均需要行药物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Stein[5]等指出:在1979~2003年间, 58392000位在美国入院诊断为COPD的患者中, 有381 000位患者被诊断为PE (0.65%) , 有632 000位被诊断为DVT (1.08%) 。成年COPD住院患者罹患PE的相对危险度是1.92, 患DVT的相对危险度是1.30。Duan[6]等指出, 那些卧床超过3天, 并发肺炎和Ⅱ型呼吸衰竭的COPD急性发作的患者有患DVT的高风险。对于下肢疼痛的患者, 我们应该增强鉴别诊断DVT的意识。Shetty[7]等对4 575例深静脉血栓患者 (DVT) 进行临床研究, 结果显示, 同时患有COPD的DVT患者相对于未患COPD的患者来说, 更容易被收入重症监护室 (27.7%vs.19.8%, P=0.0003) 更容易接受机械通气 (23.2%vs.13.6%, P<0.0001) ;更容易接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19.1%vs.15.1%, P=0.009) , 具有更大的医学危险性。Fernández C[8]等在一项临床实验中指出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 COPD与肺栓塞死亡具有显著相关性 (RR, 2.2;95%CI, 1.0~5.1) 。
6.2 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疗效如何?
临床上常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行抗凝治疗, 临床实验研究结果指出, 普通肝素素和低分子肝素能显著地降低VTE的发生率[4]。很多研究显示出肝素除其抗凝作用外, 还具有抗炎的特性[9]。Fraisse[10]等对223位急性失代偿、均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的COPD患者行随机对照实验。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那曲肝素皮下注射剂量随个体体重调整 (0.4 ml, i.e., 3 800 AXa IU, or 0.6ml, i.e., 5700 AXaIU) ;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整个治疗时间是11天。结果是治疗组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15.5versus 28.2%;P=0.045) 。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在DVT的患病率上降低了45%的患病率。Brown[11]等纳入46个COPD稳定期的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12周的治疗。第一组联合吸入沙美特罗50μg和氟替卡松500μg, 一天两次;第二组在第一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皮下注射伊诺肝素ENX20mg, 每天一次。第一组在治疗12周后能够观察到FEV1有显著性的增高, 第二组在治疗后的第4, 8, 12周均观测到FEV1相对于基线的显著性增高, 并且于12周达到最高值0, 244L (95%CI:1175~1.596, P<0.01) ,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血气张力, 呼吸困难和沙丁胺醇的追加量均得到了相似的改善。实验结果说明了在COPD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伊诺肝素能够产生较好的临床疗效。Modesto-Alapont[12]指出家庭预防应用肝素不能降低VTE的患病率和严重COPD患者的总死亡率。
6.3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有何不良反应?
Fraisse[10]等报道在对COPD患者做随机对照试验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肝素治疗组发生25例出血, 安慰剂对照组发生18例出血 (P=0.18) ;肝素治疗组有10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症, 安慰剂对照组有7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症 (P=0.39) 。Brown[11]等报道虽然伊诺肝素对COPD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但是也有不良反应。肝素治疗组中有3例因注射部位出现血肿而退出试验。有研究指出, 雾化吸入肝素不影响全身抗凝, 而且没有不良反应的报道[13]。但是, 由于COPD患者高凝状态的存在, 应用肝素行全身抗凝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 这种治疗值得人们深入研究[14]。
7 应用证据
本例患者65岁, COPD诊断明确, 此次急性加重血流动力学稳定、无辅助呼吸机参与呼吸、无需ICU治疗, 属于重度COPD急性加重期, 患者长期保持卧床状态, 且患者D-Dimer升高至1.019mg/L, 虽然患者没有明确证据支持诊断肺栓塞但鉴于以上证据, 我们对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 100IU一天两次皮下注射, 同时给予哌拉西林舒巴坦钠抗感染、多索茶碱平喘、布地奈德雾化等对症支持治疗。
8 后效评价
患者入院后给予抗炎、平喘、雾化吸入等常规疗法治疗至第5天, 患者仍诉喘气, 咳嗽、咳痰, 病情未见明显好转, 遂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 100IU一天两次皮下注射治疗, 行抗凝治疗11天后, 患者喘气, 咳嗽、咳痰均有明显好转, 患者未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查体:呼吸平稳, 双肺哮鸣音较前明显好转, 未闻湿性音。复查D-Dimer0.001mg/L。患者对目前治疗效果满意, 要求出院, 嘱其适当运动, 防止栓塞, 院外予以平喘抗炎 (舒利迭) 治疗。
摘要:目的:借助循证医学的方法为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制定抗凝治疗方案。方法:在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后, 提出临床问题,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 (2010年第4期) , Medline (2000年1月-2010年12月) 。结果:共纳入与不同问题相关的临床实验 (包括RCT) 9篇, 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2篇。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 对1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一天两次皮下注射, 目前该患者症状控制良好, 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家庭康复治疗 第10篇
控制慢阻肺症状发展,推迟COPD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间和减轻呼吸困难程度的方法,除了药物外,还有非常重要的非药物治疗,且均可以在家庭中进行。这种家庭中进行的非药物治疗统称为“家庭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是:运动锻炼和肺康复。肺康复治疗已被证实能延缓COPD患者肺功能下降,改善呼吸困难,提高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由于家庭康复治疗的费用少,且效果显著,这种低投入高产出的治疗方式得到专家们的推崇,易被患者与家属所接受。
家庭肺康复的内容主要包括:运动锻炼、呼吸肌训练、有效的咳嗽排痰方法、营养疗法、运动中的氧疗与无创通气支持等。
1.运动锻炼。在COPD患者的自然病程中,骨骼肌消耗且功能失调与心肺功能下降是患者活动能力和运动耐力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训练能提高肌肉细胞的有氧和无氧代谢,增加训练肌肉的毛细血管密度、改善心肺系统协调工作的能力、显著提高COPD患者的最大摄氧量,从而改善呼吸困难,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按锻炼部位可分为:(1)下肢肌肉锻炼:包括步行、跑步、爬楼梯等;(2)上肢肌肉训练:包括举重物、扔球等;(3)全身锻炼:如种花、扫地等家务、游泳和康复操等。
2.呼吸肌训练。吸气肌肉训练能增加吸气肌肌力和耐力,减轻患者主观和劳力性呼吸困难,提高生活质量。呼吸肌训练方法主要包括控制性深慢呼吸锻炼、缩唇—腹式呼吸锻炼、阻力呼吸锻炼、呼吸体操等。复合呼吸肌肉训练法是:同时用鼻快速用力吸气和鼓腹后,同时缓慢缩唇呼气和逐渐缩腹。
3.有效的咳嗽和排痰方法。COPD患者有多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每到冬春季节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出现急性加重、甚至肺部炎症。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咳嗽、排痰,可导致病情的加重、肺部炎症的迁延不愈,甚至并发呼吸衰竭。因此要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具体方法是:身体尽量坐直,深吸气后,用双手按压腹部,身体稍向前倾斜,连续咳嗽,咳嗽时收缩腹肌,用力将肺部深处的痰液排出。
4.营养疗法。由于COPD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处于高代谢状态,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长期的营养不良可引起骨骼肌和呼吸肌功能障碍,营养不良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比营养正常的低30%,当营养状态改善后,吸气肌功能可部分恢复、呼吸困难可部分改善。营养不良也会增加COPD患者感染的机会,是影响健康状况、疾病预后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显得十分重要。对于COPD患者的饮食,建议少食多餐,摄取足够的能量,适量增加鱼类、蛋白质和水果。
5.COPD的家庭康复。COPD家庭康复中,尚需要鼓励患者戒烟;由于部分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需要给予心理支持。此外,为了提高肺康复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增加康复运动量:
①.家庭氧疗。COPD患者运动时吸氧可以有效纠正运动性低氧血症,减少缺氧性呼吸做功,使COPD患者能达到更高的训练强度,显著增加运动耐力。
②.无创正压通气。运动条件下,COPD患者需要更大的潮气量以满足运动过程中的通气需要,因而呼吸做功增加,呼吸肌容易出现疲劳。运动过程中的无创性正压辅助通气,可减少患者的呼吸做功、增加分钟通气量,有效缓解呼吸肌疲劳,从而减轻运动时的气短症状,延长运动时间,增加运动耐量。
③.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支气管扩张剂能改善COPD患者的气流受阻,而满足运动过程中增加的通气需要。
肺康复是全球医生高度共识的COPD稳定期的治疗策略,坚持系统规范的家庭肺康复治疗能帮助COPD患者实现在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的自立,并最大限度地恢复和维持社会活动能力。
来源:生命时报
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72例, 男43例, 女29例;年龄51~82岁;病程5~39年;其中有吸烟史者50例, 排除因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矽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及真菌感染等引起的慢性咳嗽、喘息患者, 排除合并全身其他部位感染、合并严重其他系统疾病及精神错乱、过敏体质者。
1.2 诊断标准
西医: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1], 中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一中医症状证候诊断疗效标准》[2]中“咳嗽”、“喘证”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咳嗽”, 《中医内科学》[4]中“咳嗽”、“喘证”、“肺胀”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气虚痰热血瘀证的诊断标准。
1.3 方法
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 (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化痰 (盐酸氨溴索) 、解痉、平喘 (氨茶碱、甲泼尼龙)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或肠内营养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 (天津红日药业生产, 10ml/支) , 50ml血必净注射液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 2次/d, 疗程7d,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气分析、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的差异, 评价两组临床疗效。
1.4疗效判断标准
控制:临床咳、痰、喘及肺部啰音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 其他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显效:临床咳、痰、喘及肺部啰音未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 但显著减轻, 其他检查指标明显改善;有效:临床咳、痰、喘及肺部啰音有所减轻, 但程度不足以显效, 其他检查指标有改善;无效:临床咳、痰、喘及肺部啰音无改变或加重, 治疗1个月内仍未恢复到发作前水平, 其他检查指标未见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 (%) = (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喘息、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总体疗效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 (WBC) 及中性粒细胞分数 (N%) 均较治疗前降低, 血气分析各项监测指标二氧化碳分压 (PCO2) 、氧分压 (PO2) 及酸碱度 (p H) 均较治疗前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血常规及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以肺血管非实质及气道的慢性炎症为特征, 炎症细胞激活后可释放各种因子及递质, 破坏肺结构, 促进中性粒细胞炎性反应, 同时肺部蛋白酶及氧化平衡失衡, 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也在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过程, 吸烟、吸入有害颗粒及气体等均可诱导炎症产生, 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时, 患者临床咳、痰、喘等症状加重, 常有发热、痰量增加、痰液颜色及黏度改变, 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恶化, 造成全身多器官功能损害, 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主要是控制性吸氧, 应用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等措施。近年来中医中药在该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血必净注射液具有抗炎、改善循环、调节免疫、抗血清内毒素等作用, 成为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又一新选择。
血必净注射液由川芎、红花、丹参、赤芍、当归等中药提取物精制而成, 临床研究表明血必净注射液具有改善微循环、抑制纤维蛋白原活性、减少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增加器官血流量、促进炎症吸收等作用。有学者经研究证实血必净对免疫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能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预后[5]。张旗等[6]经研究也证实血必净注射液可迅速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 缩短病程, 降低病死率。本研究结果也提示血必净注射液结合抗感染、解痉、化痰、平喘、控制性吸氧等常规措施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 可有效减轻患者喘息、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 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 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但研究表明血必净注射液无明显改善患者WBC、PO2、PCO2等作用。
综上所述, 血必净注射液配合抗感染、解痉、化痰、平喘、控制性吸氧等常规措施可显著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 为该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7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6例, 两组均给予抗感染、解痉、化痰、平喘、控制性吸氧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气分析、临床症状等的差异, 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喘息、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较治疗前降低, 两组在总体疗效及C反应蛋白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血常规、血气分析结果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配合解痉、化痰、平喘、抗感染、吸氧等措施可明显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总体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11-17.
[2] 中医证型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4.
[3] 郑筱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54-58.
[4]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10-114.
[5] 谢铭.血必净治疗多发性创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6, 5 (26) :382-383.
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