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精选14篇)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第1篇

“美”这一个词真的很有魅力,追溯上下五千年,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是艺术家、文学家、革命者,亦或是普通人,哪一个不为她神魂颠倒?人们就像是身处于《蒹葭》中,不断追寻,却追而不得。她是梦吗?还是心中的执念呢?更有可能的,是与身具来的一种本能吧。

大多数人都认为,美应该是静的。是那种处于烟雾缭绕的梦境中,是那云烟袅袅的高山上的雪松,有坚挺的硬朗,有神秘的幻象。四周应该是静谧的,幽然的。但为什么静呢?心理学上说,在安静的时候,特别是在夜晚,人们对于四周的感知力与想象力都会得到提升,那满足了许多人对于神秘、不可知的事物的好奇与遐想。于是,有许多人前赴后继的去山林间,返璞归真,追寻那种自然的美。

而另外一些人,我们称之为“真正的高人”,则是“大隐隐于市”的。他们于人群中洁身自好,保持自我。众人崇敬仰慕他们,却无法效仿他们。这一类人的确可以说是活在喧嚣中了吧。但他们摈弃了许多人性,与大众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对于美,在我看来,是更加纯粹的东西。我们不必刻意摈弃那些所谓的世俗,去捏造一个完美的自己;不必隐藏自己,将自己置身于人世之外,去做那些仙姑道婆;当然也不是去迎合那些俗媚之人,同流合污。更加值得去追寻的,是从喧嚣的声音中找到与自己更为贴切的,达到灵魂的共鸣,追寻其本质,不断磨练自己,学会坐看云卷云舒的淡然,不去愤世嫉俗,也不伤风秋月。

任何疯狂的背后总有着镇定与肃穆的存在。就像海的深处永远停留在静寂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涛汹涌;就像希腊雕塑的造像里那表情展示着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不管它的表情多么激情狂怒。有的人讨厌舞会、晚宴,因为那是一切虚伪的假象的聚集,但那有什么错呢?人本生就是美的追寻者,将一切美集中、提高、精粹化是一种与身俱来的能力。就如那极具争议的拉奥孔雕像,他不像在史诗里那样痛极大吼,是因为雕刻物质的表现条件在直接观照里显得不美,这并不存在道德上的考虑不是吗?

在生活中,人人都是艺术家,并不是内心的冷漠让人在面临创痛时保持面容的平静。说是面具也罢,那也许是在众人喧闹的哭喊中对于美的一种特别的追求,无关道德。这个世界无论再污秽不堪,我们也忍不住睁大眼睛看个究竟。就如轰叔所说“我们在寻找共性,可能是曾经的污点,现在的忍耐,将来的苦难。”但我们定要依恋这个世界,虽然有些黑暗,但我们――天生的美学大师,注定会在这个无比喧闹的世界,坚定的活下去。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第2篇

关于诗和画的分界,作者认为:诗传画外意。诗留给人更深长的想象空间,他列举了达芬奇用了四年时间画出的蒙娜丽莎的眼睛。有时候诗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一些摄影作品的题目一样,能够拔高艺术作品境界。另外,诗还能咏时间,而画只能捕捉瞬间。

很多诗像印象派,比如王昌龄的《初日》: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多么美妙的一副香闺画啊。“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太阳的光,洗着她早起的灵魂。天边的月,犹似她昨夜的残梦。”自然无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处处表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故。照相片无往而美。何以故?以其只摄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现自然底面的精神故。要有发现自然中美的眼睛,心中要有诗的意境。“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王安石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往往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包含(如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作者将中国传统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归纳为两类:芙蓉出水的美和错采镂金的美。其中,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陶渊明的诗顾恺之的画王羲之的字都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汉赋、明清的瓷器、京剧舞台上浓厚的彩色的美是错采镂金的美。作者极推崇魏晋,因为这之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之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道、佛三教的支配。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倾向简约玄澹、超然脱俗。

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中国古代的绘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流动的线条,把形体化成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一位。国外的很多画家、雕刻家注重光和影,中国话却是线的韵律,光影都不要了。这一定程度上受到中笔墨的影响。西方画家是由几何、三角构成透视学的空间,而中国画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西洋在埃及、希腊以来传统的画风,是在一幅幻现立体空间的画境中描出圆雕式的物体,特重透视法、解剖学、光影凹凸的晕染。中国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重意境。西画的透视法是画家立在地上平视的对象;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空间立场。中国画的空间构造,既不是凭借光影的烘染衬托,也不是移写雕像立体及建筑的几何透视,而是显示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型。

《美学散步》 第3篇

宗先生一生著述不多, 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 也是先生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她初版于1981年, 此次重版, 除新增若干照片、校正部分错字外, 基本保持原貌。对于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 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 也许再也难以再现了。然而, 如何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 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 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

精彩书摘

六朝的镜铭:“鸾镜晓匀妆, 慢把花钿饰, 真如绿水中, 一朵芙蓉出。” (《金石索》) 在镜子的两面就表现了两种不同的美。后来宋词人李德润也有这样的句子:“强整娇姿临宝镜, 小池一朵芙蓉。”被况周颐评为“佳句” (《蕙风词话》) 。

宗白华的散步美学 第4篇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艺术;意境1宗白华的意境理论

意境理论是宗白华美学思想当中的核心,其中包含了宗白华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最深入思考。在《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中国艺术三境界》《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等一系列文章中,宗白华以其涵盖古今中外的宏阔学识眼光,以及对艺术实践和理论的精熟把握,将中国传统美学、诗学理论当中的重要范畴“意境说”发挥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在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体系中,“意境”称得上是具有核心地位的重要美学范畴,正如一些批评家所说:“中国艺术感力量的根本所在,是意境之美的表现。它不仅是中国人创造、欣赏、诠释艺术的标准,也是中国艺术在世界艺坛确立自身独特地位的价值所在。”[1]近代美学大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等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意境(境界),使意境理论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王国维明确地使用了“境界”概念来论诗,并把境界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美学范畴。“境界”一词本为佛家用语,在王国维这里主要指诗词所具有的艺术性特征。他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2]早在 40 年代宗白华就满怀豪情地说:“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中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在晚年反思自己的学术生涯时,宗白华又曾经这样总结道:“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足见其对艺境思虑之深、用力之切。

2散步美学中的老庄精神

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艺术精神”这一话题并进行深入探讨的是徐复观先生,然徐先生所阐释的“中国艺术精神”,大部分内容却是“庄子的艺术精神”。宗白华深受老庄艺术精神的滋养,从他对中国艺术的精彩评点和精深的美学言论中可以看到老庄艺术精神的隐现闪烁。宗白华的美学文章中,老庄智慧如散金碎玉播撒其中,与其美学思想混化一体,不着痕迹。他在《我和诗》中回忆自己年轻时对哲學的喜爱,“庄子、康德、叔本华、歌德相继地在我的心灵的天空出现,每一个都在我的精神人格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其学生刘小枫曾说:“《少年中国》时代的宗白华对儒道哲学的尖锐抨击,在宗白华成熟后的思想中已销声匿迹,此后看到的大多是对孔、庄人格的赞美。”由此可见,宗白华是深受庄子影响的。宗白华对此种悟道方式推崇至极,并把自己的美学命名为“散步”美学,无不是对庄子自由之艺术精神的深心契合。“意境”是对于各类艺术最高精神的一种描述,其内涵会随着不同的艺术门类而呈现不同的偏重。如果说绘画、山水诗、雕塑是以“再现”为特色的艺术,重“见”,重“虚实”,可以“目击道存”,其艺术意境尤钟情于“空白”,以从有限中见无限;那么音乐、抒情诗、舞蹈、书法则是以“表现”为特色的艺术,重“感”,重“节奏”,需要“兴发感动”,其艺术意境尤钟情于“舞”,以从韵律中见气势与力量。中国传统意境历来把“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看作首要因素,可以说是山水诗、山水画的艺术结晶,而宗白华却力图综合所有的艺术门类,提炼出一个所有艺术都可以共享的艺术意境: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3美学双峰的并峙与局限性

朱光潜与宗白华都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思想,却又吸收并运用了西方思想。他们本着一己之改造社会与人生之心,投身美学研究。尽管朱光潜与宗白华一生中都涉及众多学科,但到自己进行学术研究并形成的学术方法时,却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是在功利与超功利的论域中展开的,强调快感与美感的区别,追求艺人合一,所实现的仍然是现世人生,但这个现世人生具有了艺术的情趣与雅致。宗白华的人生艺术化,是在小我与大我的论域中展开的,强调的是超世,认为人应当与宇宙规律合一,追求天人合一,实现的是宇宙人生,人的生命的宇宙化,是人获得的最高提升与最终提升。朱光潜与宗白华都是向个体自身之外寻求改造的力量,一个是培养情趣,一个是遵循宇宙规律。比较而言,朱光潜与宗白华都缺乏马尔库塞的批判性与否定性,他们的思想或与“礼”的“序”有关,或与“道”的“柔”有关,这都会消解冲突。朱光潜与宗白华的人生艺术化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保守性一面,缺乏充沛的反抗意识,因而看起来,他们都是强调生命的飞跃的,蓬勃的,却往往是向着个人的修养说的,或者是向着自然与宇宙说的,而不是向着社会说的。朱光潜与宗白华也是争自由的,但其主导方式是通过逃避社会来争个人的自由,这很合中国人的一句老生常谈,“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们的自由意识很难转化成社会自由的思想资源,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此。马尔库塞则充满了批判性,他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就是认为它彻底葬送了人的自由。他从人的自身寻求改造社会的力量,也就是相信人应获得自由;而人要获得自由,就得与人所处身的这个社会进行战斗,因而,他仍然体现了西方式的自由精神。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西方的自由即幸福的观念与中国从儒道那里形成的和谐即幸福的观念,到现代也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变,并制约了各自的美学思想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艺术化的认知特征与建构特征。

4总结

宗白华选择了一种“纯粹”的中国艺术,也就塑造了一种淡泊、灵启式的生活方式。也许,要想体验到中国艺术至境的乐趣,宗白华的选择是惟一的,但是,世界上的艺术是多姿多彩的,因此人生也应是多元化的,何况,人生的至境也还有其他几种。中国古代美学遇到宗白华真可谓是一种幸运,因为他学贯中西,跳出来又扎进去,这猛子才扎得深。也正是在宗白华的文章里,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被熔炼出来并被标举到了极致。也许在他之前也曾有人发掘过,但都不可能像他那样贯入一种极其深沉挚厚的生命意识,这一点或许是得益于他曾深究过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宇宙生命在传统哲学看来是气的大化流行,艺术不是反映自然,而是介于反映和表现之间的体悟气的大化流行,美就蕴含在这种生的态势当中。这是宗白华生命美学的原生点。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实现了美的研究和个体美的生活的统一。在个体学养当中他创发性地吸纳了辩证精神,为其学问人生之美的旅途的内在的涵容性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和方法的支持,最终达成了以美为中轴线的学问和人生的内在结合。参考文献:

[1] 王德胜.意境的建构与人格生命的自觉[J].厦门大学学报,2004(3):49.

[2]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 林同华.宗白华全集1、2、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6] 朱光潜.谈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7] 王德胜.宗白华评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 彭锋.宗白华美学与生命哲学[M].北京大学学报,2000(2).

美学散步个人读书心得 第5篇

1、用美产生的影响来表现美本身

宗先生翻译莱辛的《拉奥孔》里有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凡是荷马不能按照着各部分来描绘的,他让我们在它的影响里来认识。诗人呀,画出那“美”所激起的满意、倾倒、爱、喜悦,你就把美自身画出来了。”

举个例子,特洛伊战争是以争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为起因,当海伦到特洛伊人民的长老集会面前,那些尊贵的长老们瞥见她时,一个对一个耳边说:“怪不得特洛伊人和希腊人为了这个女人这么久忍受苦难呢,她看来活像一个青春永驻的女神。”还有什么能给我们一个比这个更生动的美的概念,当这些冷静的长老们也承认她的美是值得这一场流了许多血,洒了那么多泪的战争呢?所以,有时候通过“美”周围的人事物衬托出来的美以及“美”自身给周围人事物产生的影响比直接描述美’更有渲染力和表现力。

2、诗和画的辩证关系

书中在《诗和画的分界》一章中提到:“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诗写的好自然而然就在我们心里描绘出一幅画,而一副好的画也是充满了诗意。

2.1诗中有画的艺术意境

在我国古代抒情诗里有不少是纯粹的写景,描绘一个客观世界,不写出主题的行动,甚至于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情感但却充满了诗的气氛和情调,如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初日》:“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诗里并没有直接描绘这金闺少女,然而一切的美是归于这看不见的少女的,这是多么艳丽的一幅油画啊,在一个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它从窗门跳进来,跑到闺女的床前接着穿进了罗帐,轻轻抚摸一下榻上的乐器,枕上的如云美发还散开着,杨花随着晨风春日偷进了闺房亲昵的躲上那枕边的美发上。这首诗虽写“无我之境”,而每句每字却反映出自己对物的抚摸,和物的对话,表现出对物的热爱,像这首诗里,纯粹的景就成了纯粹的情,就是诗。

2.2画中有诗的艺术意境

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有这样一幅油画:那画上也是灿烂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室,乳白的光辉浸漫在长垂的纱幕上,随着落上地板又返跳进入穿衣镜,又从镜里跳出来,抚摸着椅背,我们感到晨风清凉,朝日温煦。室里的主人是在画面上看不见的,她可能在屋角的床上坐着。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画里本可以有诗。但若把画里的每个部分都饱吸进浓情蜜意那就成了画家的抒情作品。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体会 第6篇

关于读书、关于美学、关于文化,我有自己的认知。我深知从小经过的文化训练不多,天赋又不足,因此在求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渴求还算迫切。父亲是小学语文教师,我自小也读过几本姑且称作那时代的名著的书,比如《少年英雄赖宁》、《红岩》、《雷锋》,年纪尚小,不但感受不到榜样的力量,且完全不能理解这些故事发生的背景。哦,对了,我还读过《邋遢大王奇遇记》!我隐约记得小学有个阅览室(兼做乒乓球室),内有那么几十本书,父亲帮我借来看。恕我才学浅,这些书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并未发挥任何作用,我现在也完全忘光光了它们的内容。我为什么爱读书呢,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受环境影响。我哥特别爱看闲书。他曾因看武侠小说在初中复读了两年。我对打打杀杀没兴趣,但我哥涉猎很广他总往家里拿书对我有着不可回避的、劈头盖脸的影响。我记得在上初中和高中时,曾制定读书计划,每年假期要读三五本名著的,那时候读过《平凡的世界》、《牛虻》、《三国演义》《浮士德》等,貌似很多,但也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我很羡慕那些年少饱读诗书又记性很好的人,他们信手拈来的那些诗句让我垂涎。我呢,不会引经据典,因为我常常想不起来名言名语名诗名句。我形容自己就是吃书,还是一个吃书的通道,吃下去拉出来,没有营养留在身体里。好在我不是功利的人,大学、硕士、博士,这么多年了,我一直秉承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理念,无论是专业书还是文学书,我读起来津津有味,不为牟利,仅为娱乐自己。因为自己仅能当个通道,再加上我确实也没读几本书,我自觉文学修养有限、所知有限,诚惶诚恐,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也就更强了。前段时间跟同事聊天,她说起来央视最近有个不错的节目《国家宝藏》,她说看过以后才察觉自己的无知,身为中国人居然不知道我们的艺术国宝,我们进了博物馆就是看热闹,完全看不出门道。我对此深有同感,仰天长叹:我们是有知识没文化啊!(当然,“有知识”也是要质疑的。)我不认为读几本美学书、文学书或小说就是有知识或有文化了,但是我们需要底蕴,需要丰富自己的灵魂,需要知晓我们的艺术瑰宝,需要中外古今的大视野,而《美学散步》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美学散步》为有着深厚底蕴的美学大师之作,打开我等菜鸟的眼界。

宗白华,照片上看起来是个小老头、老学究。实际上人家是“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的确,你读他的书,有一种咕咚咕咚喝水的畅快感和丰沛感。从他对艺术作品的赏鉴中能够感受到人间的诗意和美好。嗯,比余秋雨的书更能让你感觉到大气磅礴和血肉充沛。

《美学散步》里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以下内容:诗、画的美及两者的关系、书法、音乐和建筑、国外的雕塑,以及艺术意境和从艺术中反映出来的哲学理念。作者的文字流利、内容丰富优美、见解独到。

关于诗和画的分界,作者认为:诗传画外意。诗留给人更深长的想象空间,他列举了达芬奇用了四年时间画出的蒙娜丽莎的眼睛。有时候诗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一些摄影作品的题目一样,能够拔高艺术作品境界。另外,诗还能咏时间,而画只能捕捉瞬间。

很多诗像印象派,比如王昌龄的《初日》: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多么美妙的一副香闺画啊。“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太阳的光,洗着她早起的灵魂。天边的月,犹似她昨夜的残梦。”自然无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处处表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故。照相片无往而美。何以故?以其只摄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现自然底面的精神故。要有发现自然中美的眼睛,心中要有诗的意境。“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王安石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第7篇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学知识的书籍。最早接触美学,源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想增强个人的审美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自己熟知的已经适应了的环境中,对周遭的一切已经习以为常。不管是居住条件、饮食习惯或是生活环境,很少去体会是否有美的存在。有一天,当我们走出这个环境,走到和自己生活环境差异比较大一个城市。我们可能会对那里产生许多的好奇心,或许会对那里的建筑,那里的饮食,那里的山川河流,产生各种美感。

反过来,也许那里的人们来到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因为差异性,也会产生好奇心和许多美感。听起来似乎都和距离有一定的关系。当我们将熟知的事物拉开一定距离欣赏时,往往会产生意外的美感。远方是美景,我们早已熟悉的生活环境其实也是一幅独特的美景。这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睁大眼睛寻找美的信息。除了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受力,也需要我们积累一些美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来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第8篇

美是随处可寻的。比如人的一句话,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想法甚者人可以发现你的心灵之美;语言就是美的形象化,因为美具有灵性与人性。

那么在寻美的过程中,只在自己的心里寻美的踪迹同样是有问题的。寻美需要摆脱自己心的狭隘及目之所见的范围,而是要由大及小地审美,寻美。美的形象化不是形式,而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是动态的过程,对美的线条,点、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价值,意义与情感。简言之,即对美的直观感受便是要在结合人自身的生活体悟与价值观进行动态契合。因而寻美的准备便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

有人曾在生活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美是不存在的。他们认为现实生活中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东西,只不过是简单的线,点或者一堆东西的堆砌而成的。美是唯心主义的东西,无需探讨。而这种对美的白色的,机械的死的评论,这样价值观下的外部生活便是无趣的,索然无味的。所以,我更加愿意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着美。它是与真,善一种值得人类社会努力追求的事物,是哲学探讨和建立的对象。

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协和是“美”。宗教有着热情的浇灌,哲学有人生智慧与宇宙观念,美的实现载体(即“文学艺术”)则在汲取与融合这两者的基础上,表现着人生,流露出人的情感个性与人格。

而空灵与充实则是艺术的精神二元。

常言道:“距离产生美”。即是在说明美感的形成在于对物象造成距离,在于能空。美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但是,最重要的是,美的“静照”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的绝缘也就是所谓的万物静观皆自得。美在于心灵内部的“空”,精神的淡泊。所以,在时下世事纷扰的世界,美更需要我们本着纯挚之心去创作,去品味。

尼采说艺术世界的构成由于两种精神组成:一是“梦”,梦的境界是无数的形象(如雕刻);一是“醉”,醉的境界是无比的豪情(如音乐)。这豪情让我们体验到生命里最深的矛盾,广大的复杂的纠纷,这便是“实”。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第9篇

书法与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思想。这是从字的结构之美、笔的使用、笔法章法、执笔人心之美四方面来体现的。

据说仓颉最初造书,都是依照物象来点画的,之后形声相益,才产生字,由字生文,使字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所以成为美学的对象。中国文字成熟期分为三期:纯画时期、图画佐文字时期、纯文字期。中国的书法和画是分不开的,通过抽象的点、线、甚至是符号等直观物象来表述自己的情感。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曲折、应接、疏密、穿插等规律和结构来表示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书法自从殷代以来风格的变化很显著,所以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风格的特征。尤其是纯文字时期,文字就像是一个有生命的躯体,各个部件像血肉筋骨一样组合在一起,立刻使文字有动感有活力起来,使这个生命能够站立和行走,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形式。

而中国人所用的笔也是书法中蕴含美不可或缺的要素。自从殷代起就有了笔这种特殊的工具。中国人的笔是把兽毛(主要是兔毛)捆缚起来做成的,我们现在称之为“毛笔“。这种笔是欧洲人用的钢笔、铅笔等所不能代替的。它铺毫抽锋,极其柔软又富有弹性,再配上一张好纸、一盘好墨、一方好砚,挥放自如、变幻无穷。正因为这种笔的发明和运用,才创造了美妙的书法艺术,才使历代不断有伟大的发展,所以在中国艺术最高峰的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独爱晋人王羲之的《兰亭序》,临死时还恳求其子让他把它带进棺材,可见它是一种怎样独特的艺术,带给人怎样一种美的享受。

书艺中的用笔更表现出独道的美学思想。这与执笔人用笔的技术性问题或者说是笔法有密切的关系。商周的篆文、秦人的小篆、汉人的隶书八分、魏晋的行草、唐人的真书、宋明的行草各有各的姿态和风格。

古人曾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后汉大书家蔡邕在论字时也说需“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历朝历代的中国,可以称之为书法家的有晋人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柳公权、颜真卿,还有为人熟知的宋人欧阳询等等。无一例外,他们对文字都会心会意,能够熟练、巧妙的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和行笔的急缓来表现作者对物象的情感。欧阳询曾留下真书字体结构三十六条,这也流露出他对书法美学范畴的思想。只有明结构之法,方得字体之美。

而一篇文字全幅的章法也是贯穿情感的血液。如何起、如何领、如何应、如何接、如何转、如何承、如何回、如何旋。同时运用得当,才能善于表现作者的基本乐思,从而使文章互相照应、相互联系。一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全篇从第一字“永”到末一字“文”,一气贯注、风神潇洒、起收有力、连接得当、主题贯穿,可谓“绝世好书”,具有美的典型意义。

最后要说的是人心之美。一手好字,必包含着主笔人的内心独白。主笔人将其独特的个性与风格灵活的融入到书法中,这才是真正的书法。世间美景皆由情起,只有“美人”才能用“美字”去抒写“美心”。中国人用笔抒写世间万象,尽笔之势、诠世之美,用的是一种胆量和气度,来丰富色彩、视觉、形象和心灵世界。如以草书见长、人称“草圣”的书法家张旭,他见山水鸟兽、花草虫鱼和天地事物之变,有触动心灵的,不论喜怒哀乐,必将赋一草书。他的书法是可喜可愕的,在表现世间生灵的同时也暗含自己的情感,或理性、或感性,构成一幅意境,美不胜收。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第10篇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自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味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

《美学散步》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宗白华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美学散步读书报告 第11篇

《美学散步》这本书,是宗白华老师一生中为数不多的著述之一,里面汇集了他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据了解,这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作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老师用他细腻的笔锋,联系古今外,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美学境界。

读完整本书,感觉就是在美学与文学中,在中外的艺术中慢慢地散步了一回,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在书中,宗白华老师说,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他说,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美,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魅力,美是一种抽象。它需要通过艺术的雕琢来体现,却又不仅孕育在艺术的雕琢之中,宗白华老师在书中讲到:“最高的没,应该是本色的美。一切美的光都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这本书中讲到的美,是一种中国传统式的美,是一种含蓄的美,就像中国的水墨画,它会把画的精神,作画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蕴含在画中;又如诗人,他们不会把自己的想法直白地表达在诗句中,而需要人们自己去揣摩,这样才能使美富含深意,而不会像西方的油画摄影式的画风一样只能让人一眼看穿。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都缺乏一种含蓄,过于直白的表达自己,这在做人处事中,只会让自己在交往中处于劣势,得不到更多的友谊,而且过于直接的表述,在一定的场合只会让自己变得肤浅。在这里,我并不是说直率不好,直率的人,是可爱的,但是在一定的场合,也应该学会含蓄,才能体现我们本身具有的素质,才能体现我们的美。

在这本书中,美还体现在一种空白的美——留白,就像作画时,故意留下一部分空白,反而使整副画变得清新,韵味更加浓厚一样;就像一篇优秀的新闻稿,首先要可以让读者过目,然后才是过心,最后是过脑一样,美,首先也应该是让人看着顺眼,亦即是应先“过眼”,然后才是过心,最后才是过脑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正是这样吗?在现在日益繁忙与紧张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整天行色匆匆,忙忙碌碌,扎在自己手上的工作中不可自拔,却忽略了应该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点空白,留下一点闲暇,让自己有时间思考一下自己的现在,自己的未来,让自己放慢脚步,欣赏一下路途上的风景。结果,高强度的压力下,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重,而一时看不开走上了自取灭亡的不归。像近些年频繁出现的自杀的大学生博士生等。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点点空白,让自己不要丧失对未来的希冀与对生命的热爱,这是生活之道,也是让自己活得更“美”的方法。

的确,美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不能称之为美的。诗人画家创造的美,来自于他们心灵的创造,独辟的意境。例如说画家只是纯客观的机械式的展现景物,一幅画就是一张画起来的照片,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只有在画作中折射出来自作家人格的高尚格调,才是一幅真正的杰作,现在专业的摄影技术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把玩照相机,是因为照片中有来自于摄影者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展现了他们内心对美的追求与渴望,而这些正体现其对美高格调的追求。

那么,作为一个平常之人,如何去找寻美,发现美呢?宗白华老师告诉我们,美的发现来自于每个人的行动,来自于美的体会和体验,美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和感受自然艺术、人生后获得的。

自然拥有静态的美感,连绵的山脉是永远存在而不可动摇的,山不会动,但是却孕育出满山的苍翠和无数的飞禽走兽。人们往往是为高山的沉稳与博大所震慑,对它不可屈服的顽固生命力产生一种敬畏感。人们常常会为崖壁间顽强生长的一颗不知名的小树而引发生命的感叹,对它坚韧的性格引发自身弱点的觉醒。只有当人们感受到树的蓬勃生命力的时候,才能对生命力产生内心的呼应,从而形成一种审美的感受。

艺术品本身不管是有生命力或者是无生命力,它都会被艺术家灌注生命力。艺术的魅力在于看似漫不经心,却涌动着艺术家对此倾注的心血和热枕,张扬着生命的激情。这种艺术的魅力或许一开始并没有感觉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的增加和情感的积淀,或许有一天你就能理解艺术品中的神韵,被艺术品涌动的生命力所感动。

宗白华老师带给我的人生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形成心灵的内在美。人的生命是一个短暂而又漫长的过程。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有不一样的心灵感受。每一段的生命历程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人们所需做到的就是享受现有生命的这一历程。长者往往会给予后辈以各种的经验教训,但是个人对生命的领悟还是要看自己的造化和领悟,领悟人生的过程,需要每个人对生命的真是体验。如果一个人永远不会去思考自己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只是得过且过的一辈子,那么他就无法领略到生命存在的价值,甚至可以怀疑其存在的必要性。或许顿悟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思考的人生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瑀瑀前行,看不到沿途的风景,很有可能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人生的体验者应当是一次美的旅行,能把握在眼前的和即将出现在未来的美丽“风景”,用探索美的心灵去体悟。

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 第12篇

11文秘(2)班 黄琳 20号

书名:美学散步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1年05月第一版 作者:宗白华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它的题目吸引了我,在我的观念里,美学是很抽象的,但是在这部书里,宗白华却把美学与实体联系了起来,让我对美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翻开目录,映入眼帘的就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国书法”、“中国古代音乐”、“民族精神”等字样,完全是对中国古典艺术中美的研究,顿时就让我有了兴趣。看到正文的时候,更是被作者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味雕琢的文字,畅游美学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接着,作者以一首小诗开始了“美从何处寻”的话题,在这里,我找到了自我,或许一开始觉得美离我很遥远,什么是美,我很茫然,但是,在看了这一章之后,我有所觉悟了,其实美无处不在,在大自然中,在科学中,在我们的情感与思维中,我们无须刻意地去追寻,只需要做好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让美充实我们的内心。

紧接着,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宗先生谈到,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现在想想,在如今的社会中,许多人创作已经不只是在追求精神上的熏陶,而是置身语世俗之中无法自拔。想想东晋陶渊明那样淡泊,不追求名利,宁可隐居在林中,与大自然作伴,创作自己的诗,不随波逐流。而在现在的社会,各种书籍泛滥成灾,独到见解却越来越少,使得当今文艺作品的价值倒是淡化了不少。而陶渊明的作品我们都爱读都爱看,那是因为他的作品纯粹,他个人精神上的淡泊名利,造就了艺术上的空灵化,因此才挥洒出那么多佳作,流传至今并广为传颂。这才是真正的美。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特别分析了晋人的美。比如魏晋的书法,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父子,他们的作品超然绝俗、毫无雕饰,体现出一种自然与豪放之美;再看,此时期诗人的代表陶渊明“采取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的“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池塘生春草”无不体现出晋人超然的处世态度,他们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满足,而非物质。再比如,晋人之绘画:顾恺之画绝、才绝、痴绝,痴

绝尤不可及。这些都足以证明晋人追求生活上的情趣,这是多大的一种超然与洒脱,当今之人,有几人能做到呢?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左右 第13篇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自己从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学论文中精选出来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个部分:其一,主要是总论的谈美的问题和文艺中的空灵与充实;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学思想的营养,体味中国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庄子的散文、魏晋的人格美以及中国诗、书、画、音乐的艺术意境;其三,主要是对外国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评论以及诗歌方面的专论。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一个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关,也可以说景色的美否是由心来决定的。心也会限制视野,但同时,洗涤、净化过的心灵也会因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广阔的世界。我们从外界的事物上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对美的感悟,从而在再次面对着世界时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彻。生命就是美。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个主观判别,不是属于事物的属性。美永远是主观世界里特有的产物。因此,我们也不能说美是什么,只能说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说,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给人的感受。生命带来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美。

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感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是生命的节奏和对人生的关怀。就像刘小枫总结的:“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第14篇

“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 “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

“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但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做准备的。”

“我们寻到美了吗?我说,我们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而她的无限的丰富内含却是不断地待我们去发现。”

物质文明之间的因素如:经济、政治、社会相互配合相互推动。“政与教又是并肩而行,领导着全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综合科学知识和人生智慧建立宇宙观、人生观,就是哲学。” “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

“文艺不只是一面镜子,映现着世界,且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形相创造。” 文艺的根基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一、空灵

“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

“萧条淡泊,闲和平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

二、充实

“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

中国历史上的美学思想不仅在哲学家的著作中,还在历代画家、诗人、戏剧家中,各门传统艺术中都有美。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 先秦诸子对艺术的否定和批判,对后来的美学思想的解放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脱离百姓生活必需的“艺术”成为被批判的对象的同时,“自然可爱”的美就渐渐成为了这一时期人的审美需求。“六朝镜铭:‘鸾镜晓匀妆,慢把花佃饰,真如绿水中,一朵芙蓉出。” “形式的美与思想情感的表现结合,要有诗人自己的性格”

中国的艺术往往体现的是虚实结合,客观的世界是有虚有实的,由客观世界而来的艺术也是有虚有实的,艺术是创造者的主观与客观世界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美的形象,在这个主客结合的过程就表现为“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

《易经》是儒家经典,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其中的许多卦象富有美学的启发,对后来艺术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易经》中的《贲卦》包含了两种对立的美——华丽繁复的美和平淡素净的美。“贲本来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平淡。”所以山水花卉最后都发展到水墨画,才到达了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这里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认为要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而《易经》中的《离卦》又表达了另一方面的美学追求,“离者,丽也”是“附丽和美丽的统一”,“离者,明也”代表着虚实相生,内外通透。“离者,丽者并也,并俪之美”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透露着美学思想

一、“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

“有的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所有的线条,而是画家的构思、画家的意境中要求一种有节奏的联系。”

这是一本难得的高水平的美学文集,每一个想钻研美学,特别是想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人不可不读,它对了解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美学精华,提高我们的美学修养,掌握艺术规律,丰富审美体验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而在人文精神缺失的今天,阅读它更能提供我们所亟待补充的营养,丰富这个已被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污染殆尽的世界。

,《美学散步》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对绘画,雕刻、书法、诗歌有精辟的见解,而且对建筑、音乐、壁画也有很好的研究;并能打通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壁垒森严之界,将中西艺术纵横比较,互相印证,立论高远。如《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等篇,阐述了中西画不同的来源和境界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表现手段,对透视法的不同处理;但两者最深最后都透出“真”与“诚”,可算作是一切艺术的归宿。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也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和体悟。《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宗白华先生综观中国书法史,从用笔、结构和章法三方面来透析文字艺术里的美学精神。他非常赞同古人得出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的结论。然后作横向比较,强调书法必须讲究“骨筋肉血”,在结体上必须注意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擂、接应,在用笔上需区分中锋、藏锋、出锋、收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流利、稚拙、顿笔等等,以表现不同的内心世界。宗老还精细地一条一条地论述了汉字结体的“三十六法”。在谈到章法时,宗老认为,不仅每个字的结构要优美,更要注意全篇的章法布局,前后相统领相接应,有主题,有变化,一气贯注,风神潇洒,不粘不脱、情感浓郁,思想沉挚,意境神出,体现了独特的艺术空间感和自由感。如果不是长期对艺术鉴赏的训练和美学素养的培养,并且没有一颗敏感灵动的心,是无法达到这种认识高度的。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精选14篇)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第1篇“美”这一个词真的很有魅力,追溯上下五千年,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是艺术家、文学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