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预防医学
慢性乙型肝炎预防医学(精选8篇)
慢性乙型肝炎预防医学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社区200例普通人群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1)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身体健康, 小学以上文化程度。 (2) 均无语言及智力障碍, 能够独立完成调查问卷。 (3) 接受完全程健康教育者。排除有乙肝病史者;排除肿瘤患者, 排除精神病史者, 排除有脑梗死病史者。其中男105例, 女95例;年龄16~60岁, 平均 (38.2±4.5) 岁。脑力劳动者82例, 体力劳动者118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 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 , 慢性乙肝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 (如:慢性乙肝的含义传播途径、防治知识、注射乙肝疫苗的方法、作用以及宣教后是否自愿注射乙肝疫苗等问题) 。在独立、安静、舒适的环境中, 经过门化、正规化和模拟化训练的专业工作人员进行调查, 调查前说明调查目的, 采用一对一面谈形式, 说明3C原则 (自愿、保密、知情同意) , 强调问卷不记名, 调查内容保密。强调可以不参加调查或拒绝回答某一问题;如果填写, 应提供真实情况。对调查项目逐一解释并指导填写, 正确和整个调查过程在30min内完成, 之后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及咨询卡, 开展综合防治工作。调查结束后认真复核调查问卷, 对有漏项及错项者及时纠正, 剔除不合格调查问卷[1]。
1.3 健康教育
教育前粗略对受教者的乙肝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了解他们的健康需求, 约定座谈会、专题讲座的时间地点。通过口头、书面及多媒体多种宣教方式, 采用一对一或小组交流的活动方式客观的介绍乙肝的发病原因、发展过程、传播途径、危害性、易感人群, 强调吸烟、饮酒对肝脏的危害性[2]。告知受教者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介绍干预的消毒隔离措施、预防方法、合理饮食及注意事项, 可现场播放健康教育专题录像等讲解乙肝疫苗的注射对象, 注射乙肝疫苗后的患病情况, 注射后是否需要复查及折射后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健康教育结束后发放《慢性乙肝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处方》。每人至少发放一本;根据受教者的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掌握比较薄弱的缓解进行重点讲解。
1.4 评价指标
通过整理调查问卷, 于健康教育各前后发放200份调查问卷, 当场回收, 各回收200份调查问卷, 回收率为100%。比较干预前后社区人群对乙肝知识的知晓率, 并调查接种乙肝疫苗的比例是否发生率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健康教育后, 该组人群对乙肝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乙肝疫苗作用的知晓率较教育前显著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健康教育后, 该组人群接种乙肝疫苗的比例显著高于教育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传染病具有爆发迅速、流行快、控制较为困难等特点。人们对传染病预防的认识、自我保护意识、预防方法的正确掌握是决定其感染危险性的关键因素。乙肝是与行为有关的疾病, 经验证明, 成功的预防与患者的较高的知信行度是分不开的。活动宣教工作被全社会认为最为重要的艾滋病预防措施, 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主要策略。因此, 采用必要的手段进行乙肝健康知识的普及十分重要。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个体提供指导、建议和咨询, 传播卫生保健知识和技术, 来增加个体对健康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加强自我防护, 自觉采纳促进健康的知识和行为。本研究结果显示, 健康教育后, 受检者对乙肝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乙肝疫苗作用的知晓率显著高于教育前, 且接种乙肝疫苗的比例显著高于教育前。
综上所述, 社区人群对乙肝的相关知识缺乏认识, 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其风险意识, 增强预防能力。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我社区200名普通人群为研究对象, 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主题进行健康教育, 比较干预前后社区人群对乙肝知识的知晓率, 并调查接种乙肝疫苗的比例是否发生变化。结果 健康教育后, 该组人群对乙肝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乙肝疫苗作用的知晓率较教育前显著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健康教育后, 该组人群接种乙肝疫苗的比例显著高于教育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社区人群对乙肝的相关知识缺乏认识, 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其风险意识, 增强预防能力。
关键词:传染病,社区卫生服务,肝炎, 乙型,健康教育,护理
参考文献
[1]甘亚玲, 姜明云.社区传染病访视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中外健康知识文摘, 2010, 7 (18) :370-371.
慢性乙型肝炎预防医学 第2篇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诊断标准符合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制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排除合并其他病毒性肝炎、肝衰竭、肝硬化、肝癌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19~58岁,42例HBeAg阳性患者,18例HBeAg阴性患者。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保肝治疗和阿德福韦酯口服10mg/日,持续治疗48周。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第12、24、36、48周患者肝脏炎症改善和对HBV抑制作用程度。肝脏炎症改善指标依靠ALT复常率。对HBV抑制作用采用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指标。
结果
60例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12、24、36、48周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各项指标不断提高,见表1。
讨论
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抑制病毒复制、防止肝病进展是关键。阿德福韦酯是一种单磷酸腺苷的无环核苷类似物,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即阿德福韦二磷酸盐,并通过竞争脱氧腺苷三磷酸底物,终止病毒DNA链延长而发挥抑制HBV-DNA作用。该药对HBV-DNA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主要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
研究的60例患者中,经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后,患者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以及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步提高。说明阿德福韦酯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能明显抑制病毒复制及改善肝功能,是有效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延长治疗不仅能明显提高疗效,而且可以维持对肝病的长期控制。具有耐药发生少、交叉耐药低、生物利用度更高、更适合中国人群、性价比高,更为中国肝病患者所接受等突出优点[2],临床中值得应用推广。
临床观察提示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在应用阿德福韦酯48周后都达到了满意度疗效,所以在选择患者治疗时机上仍要不断的探索。有研究显示,应用阿德福韦酯的疗效预测因素为基线HBV-DNA低水平、ALT高水平和治疗24周时HBV-DNA阴转[3]。還有研究发现,在阿德福韦酯治疗过程中,无乙型肝炎家族史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优于有乙型肝炎家族史者,对女性患者的疗效优于男性患者,对20~44岁患者的疗效优于45~60岁患者[4]。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筛选,从HBV-DNA、ALT水平、家族史、性别、年龄等入手,进一步研究各种因素对阿德福韦酯疗效的影响,不断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
2王云.阿德福韦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J].中国药房,2010,21(34):3245-3246.
3李俊,赵鸿,斯崇文,等.阿德福韦酯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6):457.
慢性乙型肝炎预防医学 第3篇
关键词:督灸,骨髓抑制,干扰素,不良症状,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 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用药。但干扰素副作用明显, 包括前期的类流感样症状, 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乏力, 纳差, 消瘦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表现, 以及骨髓抑制等。部分患者常因此而延续或中断治疗, 达不到抗病毒的目的。中医认为病毒性肝炎多为正气虚弱, 邪毒内存所致, 而干扰素治疗后更易伤津耗液, 气血不济。督灸具有补肾壮阳, 温经通络, 益气活血的功效, 目前广泛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 从中医治未病及异病同治的原则出发, 应用督灸预防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所出现的不良症状及骨髓抑制,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2例患者均为青岛市传染病医院与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中医院肝胆内科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均符合2000年9月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中慢性乙型肝炎 (轻、中度) 诊断标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 对照组32例。治疗组男38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42.5±13.68) 岁, 病程 (3.79±1.94) 年;对照组男19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 (41.2±12.73) 岁, 病程 (3.66±1.85) 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使用干扰素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平均值, 经统计学分析, 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α-干扰素 (安福隆) (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号:S20000018) 抗病毒治疗, 500万u, 肌肉注射, 隔日一次。治疗组在应用干扰素治疗的同时予以督灸疗法。督灸操作方法:令患者裸背俯卧于床上, 取督脉的大椎穴至腰俞穴作为施灸部位, 其上敷白纱布载以督灸药饼 (药饼成分:生姜泥、干姜粉、薏米粉、丹参、杜仲、姜黄、虎杖、附子) , 隔药饼施灸约3小时, 隔日一灸。对照组仅使用干扰素。
1.3 观察指标
1.3.1 血细胞分析
抗病毒第1天开始, 每周检查一次外周血全血细胞分析, 4周后, 统计白细胞 (WBC) ≤3.5×109、中性粒细胞 (N) ≤1.5×109、血小板 (PLT) ≤90×109的患者比率 (指标下降患者比率) , 并且比较两组病人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治疗前后的数值变化。
1.3.2 干扰素不良反应
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纳差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均经SPSS 17.0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2 结果
经治疗后, 治疗组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1。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2。治疗组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纳差等干扰素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3。
3 讨论
干扰素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用药, 但副作用明显。但目前国内外尚无治疗干扰素副作用的经济有效药物。利血生、鲨肝醇等药物, 升高白细胞速度慢, 疗效不肯
定[2]。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骨髓造血效果较好, 但属生物制剂, 所激发产生的多属新生细胞, 尚不能立即充分具备成熟细胞的全部功能, 除非确有必要, 不宜轻易应用, 更不应反复使用[3]。上述西药治疗作用单一, 无法同时解决应用干扰素所致的不良症状。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 引起的骨髓抑制及临床症状, 根据症状和体征可归于中医“虚劳”范畴, 宜从虚论治。李文海等[4]通过统计临床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用药, 分析认为白细胞减少症的病机为气血虚和肾虚两大类。其所涉及脏腑为脾、肾两脏。“气血虚弱”和“肾气不足”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因此, 益气温肾补血是本病的主要治法。督灸疗法, 取艾之辛香, 以火之热性, 温通经络、调气和血、协调阴阳, 补虚扶正, 使先天充足, 后天得养, 五脏六腑功能得和。且督脉能沟通阴阳, 总摄诸经, 为阳脉之海, 灸督脉可以调整阴阳, 协调诸经, 使机体趋向于“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的状态, 从而可以解除干扰素引起的诸多副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隔药饼灸可明显提高脊髓增生能力, 使有核细胞计数恢复正常[5], 其机理为艾灸可促使储备池白细胞尽快进入循环池而发挥作用, 并可尽快分裂增殖造血干细胞, 并且保护造血干祖细胞, 维持造血干祖细胞的种群数量[6], 此外艾灸可提高髓外造血能力[7]。督灸目前广泛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其治病机制在于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 使亢进者下降, 低下者升高, 趋向协调平衡。督灸能激活人体的神经免疫肽, 从而改善了免疫功能的调整和炎性渗出。使疾病好转或痊愈[8], 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免疫调节亦为慢肝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研究表明, 督灸在干扰素治疗同时即应用可有效防止白细胞减低的发生, 降低干扰素副作用的发生率, 可有效缓解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所具有的免疫调节作用能否加强干扰素抗病毒的疗效, 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24-329.
[2]郭云岭.升白汤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 2006, 26 (8) :21.
[3]赵连三.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存在的问题和处理[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 (5) :378-379.
[4]李文海, 邓长青, 梅志洁.中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述评[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8, 18 (3) :66-68.
[5]黄晓, 赵粹英.隔药饼灸对肿瘤放疗后造血系统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针灸, 1999, 19 (l) :35-37.
[6]赵喜新, 王和平, 田开宇, 等.针灸抗化疗骨髓抑制所致白细胞减少机制研究综述[J].针刺研究, 2003, 28 (1) :70-73.
[7]桂金水, 朱凌云, 许鸣, 等.艾灸对环磷酰胺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 1988, 7 (4) :23.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治注意点 第4篇
目前, 随着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不断上市, 乙肝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临床上对乙肝患者的诊治还有一些不当之处, 甚至存在许多误区。下面对乙肝诊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做一简述。
1 加强卫生宣教, 消除乙肝歧视
HBV主要是经血液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等途径传播。患者一旦确诊乙肝, 其家庭成员及周围的密切接触者应及时检查, 如果没有感染过HBV, 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是非常有效的预防感染的手段。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 包括握手、拥抱等, 一般不会传染H B V;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也未被证实。因此, 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像其他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 而不应受到社会的歧视。乙肝甚至肝硬化患者经过正确、合理、有效的抗病毒等治疗, 也可能使肝功能稳定或改善, 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2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乙肝可控可治
HBV感染后的转归取决于感染时的年龄, 感染时年龄越小, 越容易发展为慢性感染。正常成人急性感染HBV后95%以上均为自限性, 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即可在6个月内自行恢复, 仅有不到5%发展为慢性感染。如果慢性HBV感染者只是慢性H B V携带者 (H B s A g阳性、H B V D N A阳性, 但转氨酶正常) , 或者是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状态 (H B s A g阳性、H B V D N A阴性, 且转氨酶正常) , 肝脏没有明显的炎症或纤维化, 仅需要定期复查即可, 暂时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患者为C H B (H B s A g阳性、H B V D N A阳性, 且转氨酶升高) , 也就是说由于H B V复制导致肝脏炎症, 存在肝病的进展, 就应积极考虑抗病毒治疗。经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 可以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 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 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 (HCC) 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3 强调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切忌单纯“保肝”
乙肝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护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 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只要有适应证, 且条件允许, 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临床所用的各种所谓“护肝”药物, 往往只能使血清转氨酶暂时降低, 但不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 甚至可能会延误抗病毒治疗的时机, 导致病情进展。
2005年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为:HBV DNA≥105 copies/ml (HBe Ag阴性者为≥104 copies/ml)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水平≥2倍正常值上限, 或者肝穿刺组织学检查显示有肝脏炎症坏死的证据。对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者, 应监测病情变化, 如果H B V D N A持续阳性, 且A L T异常, 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 并应注意排除由药物、酒精和其他因素所致的A L T升高, 同时应排除因应用降酶药后A L T暂时性正常。2009年欧洲肝脏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关于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指征则更为积极:无论HBe Ag阳性或阴性, 推荐开始治疗的HBV DNA界限下调为>2000U/ml (相当于104 copies/ml) , 而ALT水平下调为>正常上限。
4 选择合适的抗病毒方案
目前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干扰素-α和核苷 (酸) 类似物两大类。其中干扰素-α (包括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 具有疗程相对固定、HBe 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疗效相对持久、耐药变异较少等优点, 但需要注射给药, 具有抑制骨髓、流感样症状等副作用, 不适于肝功能失代偿或有严重心肺疾患、实体器官移植后等患者。而核苷 (酸) 类似物 (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 以及尚未在我国上市的替诺福韦酯) 具有口服方便、抑制病毒作用起效快、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偿者等优点, 但该类药物疗程相对不固定, H B e A g血清学转换率相对低, 并且长期应用后可能产生耐药变异。因此, 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一般身体状况、经济情况及个人意愿等, 进行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
对于HBe Ag阳性、且转氨酶水平较高的乙肝患者, 希望通过干扰素-α或核苷 (酸) 类似物的有限期疗程, 实现H B e A g血清学转换。一旦达到H B e A g血清学转换这一目标, 大多数患者可以长期保持非活动性慢性携带状态, 血清H B V D N A处于低水平或者检测不出;长期随访可见发生H B s A 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的比例增高, 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预后改善, 生存率提高。治疗前ALT>3倍正常上限且HBV DNA<2106U/ml的HBe Ag阳性患者更可能实现这一目标。而对于H B e A g阴性的乙肝患者来说, 和H B e A g阳性的患者相比, 停用抗病毒治疗后病情更易复发, 所以最好能达到H B s A 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 这是最接近治愈的目标, 可惜难以实现。因此, 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核苷 (酸) 类似物抗病毒治疗, 如选用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的话, 一般至少要应用1年。
无论是否存在肝硬化或者肝脏失代偿, 绝大多数乙肝患者均可很好地耐受核苷 (酸) 类似物口服治疗。亚太地区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已经证明, 口服抗病毒药物能够改善乙肝患者临床预后。目前抗病毒活性更高、耐药性更低的核苷 (酸) 类似物不断上市, 为通过长期抗病毒治疗、延缓疾病进展、改善临床预后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失代偿乙肝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极差, 1年生存率为5 5%~7 0%, 而5年生存率仅为1 4%~3 5%。由于干扰素-α可能会引起致命的肝炎活动或严重感染等副作用, 应为禁忌证。而核苷 (酸) 类似物耐受性良好, 可安全应用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应用核苷 (酸) 类似物抗病毒治疗, 对一部分失代偿乙肝肝硬化患者可以稳定或改善肝功能, 从而延缓或避免对肝移植的需求, 并且可能降低H C C的发生。核苷 (酸) 类似物可快速抑制H B V复制, 但临床起效需要3~6个月, 所以对失代偿乙肝肝硬化患者只要H B V D N A阳性就应立即开始治疗, 不需要因过分强调H B V D N A高水平及A L T水平升高等而延误治疗时机。失代偿乙肝肝硬化患者应考虑终生治疗, 即使患者治疗后已有明显的临床好转, 也不应停药。
5 给予生活指导, 强调定期复查
要对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及乙肝患者进行必要的生活指导, 包括不要和别人共用牙刷或剃须刀, 如果有皮肤破损或出血, 要注意消毒和清洁, 不能捐献器官或献血等。患者要注意戒烟、戒酒, 适量增加维生素和含蛋白丰富的食物, 尽量减少油炸或辛辣刺激的食物。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可以进行正常的体育锻炼, 而肝功能异常的患者要及时就诊, 适当注意休息, 接受医生的治疗和生活指导。
要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对于A L T正常但H B V D N A阳性者, 建议每3个月检测一次H B V D N A和A L T;对于A L T正常且H B V D N A阴性者, 也应每6个月复查一次H B V D N A和A L T;对于年龄>4 0岁的男性患者, 应积极建议进行肝穿刺检查, 进一步明确是否有肝脏炎症或纤维化情况。对于慢性携带者、乙肝或肝硬化患者, 应每6个月检测甲胎蛋白 (AFP) 和腹部B超显像, 特别是HCC高危患者 (>40岁、男性、嗜酒、肝功能不全或已有A F P增高者) 更应强调肝癌的监测, 必要时行C T或MRI检查, 以早期发现HCC。对肝硬化患者还应每1~2年进行胃镜检查或上消化道X线造影, 以观察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进展情况。
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 要注意观察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以及抗病毒药物的可能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 不论有无治疗应答, 一般停药后半年内至少每2个月检测一次A L T、血清胆红素、H B V血清学标志和H B V D N A等指标, 以后每3~6个月检测一次, 至少随访12个月。随访中如有病情变化, 应缩短随访间隔;如果有病情复发, 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者, 应重新给予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8例患者精神均正常, 自愿接受调查, 并能有效沟通。其中男45例, 女23例;年龄21~80岁;平均5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1例 (89.7%) , 高中水平4例 (5.9%) , 大专及以上水平3例 (4.4%) 。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心理状况调查表, 内容包括个人自然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等一般情况;心理状况:抑郁、焦虑、自卑、孤独感、恐惧等项目。调查方法:对患者进行问卷, 然后根据结果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7天后再次进行心理问卷调查, 调查采取自评方法进行。
1.2.2 心理护理
(1) 抑郁的护理:医务人员可用事实说明肝炎的危害和积极配合治疗的必要性, 使患者认识疾病, 并树立治疗信心。给患者介绍尽可能多的信息, 如日常生活、乙肝的进展及预防、如何配合治疗等, 通过健康宣教、发放资料来满足患者的需求。护士在与患者沟通时, 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向患者提问, 及时对患者的需要做出反应, 使患者感受到护士的关心和重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 焦虑的护理:完全消除患者的焦虑是不容易的, 何况轻度的焦虑状态对治疗疾病还有益处。但是, 医生与护士对极端焦虑和长期处在焦虑之中的患者要格外重视, 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 以免妨碍对疾病的治疗和诱发其他疾病。做好家属的工作, 要尽力在精神上、物质上给病人以关怀, 多关心、多交谈, 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3) 自卑的护理:为患者创造良好适宜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医务人员有责任指导患者家属尤其是配偶, 要善于理解患者情绪变化, 经常与之感情交流。同事及亲友的关心、支持可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增强感情交流, 改善病情和生活质量。
(4) 孤独感的护理:要经常深入病房, 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鼓励家属多探视患者, 向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知识, 说明乙肝通过一定的途径可以预防和阻止其传播。如不能来访, 可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联系。总之, 要让患者时刻感受到家人及朋友的关心, 他并没有被大家遗忘。
(5) 恐惧的护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随时随地向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及信息[1]。有些患者由于对乙肝知识的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 对疾病有一个错误的认识, 不配合治疗或丧失信心。护理人员要善于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 并与之多交谈, 向其反复强调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康复有很大关系, 同时让临床上治疗效果好的病友现身说法, 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遵守医嘱, 坚持治疗, 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 提高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护患间良好的关系及交流是良好护理效果的基础[2]。多关心体贴患者, 经常和患者谈心, 了解其思想动态, 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及时与者家属沟通, 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
2 护理效果
心理护理前有明显心理障碍45例 (66.2%) , 患者可同时有两种及以上心理反应, 其中焦虑43例 (95.6%, 43/45) , 抑郁40例 (88.9%, 40/45) , 恐惧30例 (66.7%, 30/45) , 孤独感27例 (60.0%, 27/45) , 自卑25例 (55.6%, 25/45) 。心理护理后:焦虑消失38例 (88.4%, 38/43) , 抑郁消失35例 (87.5%, 35/40) , 恐惧消失27例 (90.0%, 27/30) , 孤独感消失24例 (88.9%, 24/27) , 自卑消失23例 (92.0%, 23/25) 。患者经过心理疏导护理后, 心理障碍明显得到缓解。由此可见, 心理护理能及时有效地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王艳珍.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J].新疆中医药, 2003, 21 (4) :54.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6篇
1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慢乙肝是由湿热疫毒、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所伤且与正气亏损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湿热毒邪长期羁留,损肝传脾,脾气受损,运化无权而致脾虚肝郁、湿邪内阻、湿邪遏阳伤气、热邪伤阴耗血、灼津成瘀,形成肝肾阴虚、瘀血阻络的证候。若经久不愈,则最终导致肝脾肾三脏及气血阴阳俱虚,痰、瘀、水互结而成单腹胀、水臌或血臌,即肝硬化或肝癌。
2 辨证论治
根据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结合慢乙肝的临床证候特点,分型论治如下。
2.1 湿热蕴结型
慢乙肝活动期由于湿热羁留,余毒难清,正气耗伤,正虚为本,邪毒为标。根据临床湿热孰轻孰重比例可分以下2型。
2.1.1 热毒炽盛(热重于湿)证
低热、身目俱黄、恶心厌油、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纳呆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血清检测HBSAg、SGPT、IgG均显著升高[3]。治宜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常用茵陈蒿汤合柴胡解毒汤加减:柴胡9g,黄芪9g,茵陈15g,栀子12g,大黄9g,土茯苓30g,草河车10g,白花蛇舌草30g,车前子15g,甘草6g。
2.1.2 湿热遏脾(湿重于热)证
身目微黄,头身困重,口粘呕恶,胸闷脘痞,大便粘滞不爽,尿黄,舌苔白腻,脉沉细。治宜芳化利湿、燥湿运脾为主,常用于平胃散合三仁汤加减:苍术10g,白术10g,厚朴10g,半夏10g,陈皮10g,黄芪10g,藿香10g,茯苓10g,杏仁10g,白蔻仁10g,生薏米仁30g,茵陈15g,神曲15g,黄连5g,甘草5g。
2.2 肝郁脾虚型
慢乙肝以肝脾同病类型最为多见。肝郁症状有口苦、黄疸、胁痛、心烦易怒、尿黄等;脾病症状有头晕乏力、纳差恶心、腹胀便溏等,根据肝郁和脾虚轻重可分以下2证。
2.2.1 肝郁脾虚、横逆犯胃证
症见胁痛腹胀、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纳差便溏、口苦尿黄、月经不调、舌淡暗、苔白、脉弦细、治宜疏肝和胃、健脾利湿。多用血逆散合逍遥散加减:白芍15g,枳壳12g,柴胡、白术、当归、茵陈、草河车各10g,土茯苓、白芍、连翘、神曲各15g,砂仁、薄荷、炙甘草各6g。
2.2.2 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证
症见神疲乏力、纳差便溏、精神萎靡、四肢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胖、边有齿痕、脉细无力,治宜补脾益气、开胃消食。方用补中益气汤合保和丸加减:生黄芪30g,太子参、白术、当归、陈皮各10g,柴胡9g、升麻6g、枳壳12g,炙甘草6g,焦三仙各15g,茯苓15g,砂仁6g。
2.3 肝肾阴虚型
湿热毒邪日久伤阴,导致肝肾阴虚,可分以下2证。
2.3.1 肝肾阴虚、肝郁气滞证
症见肝区隐痛、劳累加重、得卧则轻、口干口苦、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纳差腹胀、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弦细。γ-球蛋白,IgG显著升高,补体C3显著降低。治宜滋阴补血、柔肝理气。方用一贯煎加减:当归、麦冬、枸杞、女贞子、白芍、郁金、白蒺藜各10g,沙参、生地各15g,豨莶草30g,甘草5g。
2.3.2 肝肾阴虚、水湿内停证
症见 腹胀、下肢水肿、小便短少不利、口干不思饮、五心烦热、失眠少寐、舌红无苔、脉沉细。治宜滋阴利水、清热消肿、方用猪苓汤加减:猪苓15g,泽泻20g,茯苓30g,滑石30g,阿胶10g(烊化),车前草30g,菌陈15g,旱莲草15g,生黄芪15g,胡黄连9g。
2.4 瘀血阻络型
慢乙肝日久常伴肝脾肿大,属中医癥积、血臌范畴。症见朱砂掌,蜘蛛痣,面色晦暗,牙龈出血,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等血瘀征象。此因病久邪深,气病延血,气滞血瘀或正气耗损,运血无力形成,可分以下2证。
2.4.1 气滞血瘀证
证见肝脾肿大,胁肋胀痛或刺痛,腹胀嗳气,大便不畅,面色晦暗,舌紫或瘀点、瘀斑,脉弦涩等,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柴胡疏肝散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柴胡9g,郁金12g,桔梗9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2g,泽兰15g,赤芍15g,丹参12g,鳖甲12g,甘草3g,另服云南白药胶囊0.25g,每日两次。
2.4.2 气虚血瘀证
证见肝脾肿大兼有乏力,不耐劳累,纳差食少,腹胀,舌暗淡,舌下络脉淤滞曲张,脉沉细。治宜益气活血,消癥散结。方用经验方缩肝健脾汤加减:太子参12g,生黄芪15g,白术10g,丹参12g,枳壳12g,炙山甲9g,泽兰12g,王不留行12g,佛手8g,砂仁8g,焦山楂15g,建曲15g,甘草3g,另服云南白药胶囊0.25g,每日两次。
2.5 脾肾阳虚、水饮不化证
证见腹大坚满,青筋显露,气短懒言,畏寒肢冷,水肿尿少,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肾、利水消肿、活血通络。方用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生黄芪、茯苓各30g,防己、白术、桂枝、猪苓、泽泻各12g,车前草15g,丹参12g,大芸12g,巴戟天10g,仙灵脾10g。
2.6 疫毒潜伏型
此类患者青少年居多,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血清HBsAg阳性。当属无证可辨的特殊情况。治宜益气养血,兼清伏毒。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太子参12g,炒白术10g,黄芪15g,当归12g,柴胡6g,升麻6g,枳壳10g,焦山楂、神曲、女贞子、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各12g,砂仁6g,橘红6g,甘草3g。
摘要: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正气亏损、外感湿热疫毒、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所伤。基本病机是湿热毒邪长期羁留,损肝传脾,脾气受损,运化无权而致脾虚肝郁,湿遏阳气,热伤阴血,久必及肾形成肝肾阴虚、瘀血阻络。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蕴结、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和疫毒潜伏六种证候类型,分而治之。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1]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研究思路探析[J].中医,2009,50(2):173-175.
[2]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J].中医,1992,33(5):39-40.
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分析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住院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 均符合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至少有3个月血清中谷丙转氨酶 (ALT) 和谷草转氨酶 (AST) 高于正常值上限1.5~10倍, 同时有6个月HBeAg (+) (大三阳) 和HBV-DNA定量阳性, 总胆红素≤34.2μmol/L。所有患者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40例, 男32例, 女8例, 中位年龄36.5岁, 疗程6个月~5年, 平均3年。对照组40例男33例, 女7例, 中位年龄35.8岁, 疗程8个月~6年, 平均3.2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AST、ALT值、HBV-DNA定量及HBeAg (+) 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除一般对症治疗外, 治疗组口服双环醇50mg, 每天3次, 对照组每天口服联苯双酯25mg, 每天3次, 治疗均为6个月, 停药后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示
观察患者服药3、6个月以及停药6个月后AST、ALT的变化以及治疗6个月结束时和停药3个月HBeAg和抗HBe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ST、ALT复常率
治疗组ALT、AST在治疗3个月、6个月和停药后3个月的复常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与HBV-DNA下降情况
治疗6个月及停药3个月治疗组HBeAg阴转率、HBV-DNA定量下降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不反应少见、温和, 仅有1例患者出现皮疹, 1例患者偶感头晕;对照组2例患者有皮疹, 1例有恶心欲吐, 上述患者未经特殊治疗自行恢复。2组患者心、肝、肾功能和血生化检查未见异常。
3讨论
双环醇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显著改善肝功能。本结果显示, 兼有一定抑制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HBV-DNA定量下降,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双环醇 (bicyclol) 是近十年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抗肝炎新药[2]。药理实验证明, 该药有抗肝炎病毒, 抗肝损伤及抗肝纤维化等作用, 双环醇对肝脏的作用机制是多靶点的, 能清除自由基以维持肝细胞膜的稳定性, 保护肝细胞线粒体免受损伤, 抑制免疫反应引起的肝细胞凋亡[3]。
结果证明, 双环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降低ALT和AST效果显著, 停药3个月反跳率低, 并兼有一定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作用, 能使部分患者的阳性HBeAg和HBV-DNA发生转换, 同时出现抗HBe阳性转换, 停药3个月后仍能维持疗效,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新抗肝炎药。
摘要:目的观察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 各40例, 除一般对症治疗外, 治疗组给予双环醇50mg, 每天3次;对照组给予联苯双酯25mg, 每天3次。疗程均6个月, 停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ALT、AST复常率及HBeAg阴转率, 抗Be阳转率, HBV-DNA定量下降率。结果治疗2组ALT、AST在治疗3个月、6个月和停药后6个月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6个月及停药3个月治疗组HBeAg阴转率、HBV-DNA定量下降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双环醇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不良反应少, 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抗肝炎药。
关键词:双环醇,慢性乙型肝炎,药物治疗,抗病毒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病杂志, 2000, 8 (6) :324-329.
[2]刘耕陶.双环醇的抗病毒与肝细胞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新药杂志, 2001, 10 (5) :325.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第8篇
本院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本院2004年6月至2006年11月收治的92例住院患者。符合1995年5月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诊断为:病毒性肝炎 (乙型) , 慢性 (轻度、中度或重度) 。患者病程均在1年以上,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6例, 男29例, 女17例, 年龄18~49岁, 平均 (30.64±12.45) 岁, 轻度19例, 中度22例, 重度5例。对照组46例, 男29例, 女17例, 年龄16~48岁, 平均 (29.82±11.83) 岁, 轻度17例, 中度24例, 重度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肝功能、临床表现指标经统计学处理,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甘利欣注射液加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静脉滴注, 补充Vitc、Vitk等常规对症及支持治疗;另外给中草 (健肝草冲剂) 口服。治疗组加用苦参素注射液400 mg肌注, 1次/d, 28 d为1疗程, 2周、4周复查肝功能。
1.3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痊愈, TBiL、ALT降至正常;有效:症状好转, TBiL、ALT降至治疗前的1/2以下。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TBiL、ALT下降不显著或升高者。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
2结果
其治疗TBiL、ALT的变化见表1, 治疗2周和治疗4周, 两组TBiL、ALT值, 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表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别有显著性。
3讨论
《本草纲目》记载:苦参, 苦、寒、无毒, 主治心腹结气, 症病积聚, 黄疸、溺有余沥、逐水, 补中明目, 养肝补气, 并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澡湿, 杀虫、治皮肌烦燥生疮, 治伤风、泻血并热痢等功效。
苦参素注射液的药用成分主要是氧化苦参碱, 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清除自由基、利胆和解毒功效。阻断肝细胞凋亡、保证肝细胞。表现在丙氨酸转氨酶降低, 抑制了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 肝炎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直接抗乙肝病毒, 抑制胶原合成, 抗纤维化[2]。肝损伤时, 贮脂细胞被激活成肌纤维合成大量细胞外基质成分, 造成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苦参素能抑制贮脂细胞的增殖而防治肝纤维化。苦参素疗效好, 价格低, 适合乙肝患者应用。
参考文献
[1]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5, 13 (4) :214.
慢性乙型肝炎预防医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