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雕花剪纸艺术
民间雕花剪纸艺术(精选6篇)
民间雕花剪纸艺术 第1篇
一、本土民间雕花剪纸的发展传承现状
笔者所任学校邻边即为湖北荆楚名都鄂州市, 鄂州为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鄂州剪纸有着久远的历史沉淀, 据《鄂州档案存真》记载:从南北朝时开始鄂州就流行剪纸艺术, 清末民国以后成为刺绣花样“雕花剪纸”的艺术中心, 据传当时的鄂州花样剪纸样式约有二千五百余种, 其花样之多, 堪称全国剪纸之第一。1935年成立“鄂城花样剪纸工会”, 会员有一百五十余人, 并制订了规章制度, 经常研讨技艺之更新与改进, 可见当时雕花剪纸的盛行。
鄂州雕花剪纸是供给妇女刺绣使用的图案底稿, 传统样式有鞋花、袜垫花、帽花、披肩花、枕头花、兜兜花等, 题材丰富, 包罗万象, 图案具有象征意义, 寓含吉祥, 表达了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体现着人们朴素的愿望和理想。从目前保存的3万多张鄂州雕花剪纸作品来看鄂州雕花剪纸技法传神入木三分、构思精巧、气息浓郁, 风格淳朴, 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以其原生态、地域性特征和特殊的史料价值成为研究湖北剪纸和近代剪纸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目前, 鄂州健在的剪纸艺人不到5人, 年龄平均都在70岁以上。鄂州花样剪纸的国家级传承人78岁的张家忠老人说以前村里会这门手艺的人很多, 这些年这些老人一个个过世, 年轻人认为剪纸很土, 没什么经济价值, 也耐不下性子学, 因此他成为村里唯一懂这门手艺的人。
尽管鄂州市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 对雕花剪纸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保护工作, 但作为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雕花剪纸仍面临着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危险, 抢救这一遗产, 进行活态保护和传承成为当务之急。
二、在高校中进行民间雕花剪纸艺术传承教育的意义
作为中国剪纸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录》负责人的乔晓光教授指出教育传承是全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传承。原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先生也提出:“我们希望各高校都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事业中, 发挥大学生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职能和重要的文化创新作用。”
以人为本的文化传承教育和文化赋有生命活力的再生与发展, 成为我们每一个高校教育者的新课题。同时通过对民间剪纸艺术文化的学习, 也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 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 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湖北民间雕花剪纸艺术吸收了南方剪纸文化的精华, 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每一张剪纸都有着鲜明的主题思想,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记录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祝福、朴素的愿望, 反映了人们的传统审美情趣, 反映出的内容非常丰富, 有独特的道德观、价值观, 是楚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因此在对她的传承教育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民族艺术气息, 提高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兴趣, 培养出民间文化艺术的欣赏和传播的群体。
三、民间雕花剪纸艺术传承教育形式探索
笔者认为在高校中对民间雕花剪纸艺术进行传承教育有多种途径, 主要有普及型传承教育和专业型传承教育。
(一) 普及型传承教育
在高校进行普及型传承教育活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设《民间剪纸艺术》选修课程。将本土的民间雕花剪纸艺术作为一个单元来讲授, 通过欣赏雕花剪纸的造型美感, 了解雕花剪纸的历史、题材内容、民俗应用、文化内涵及表现手法, 同时通过技法传授、创作指导, 让学生学会运用民间雕花剪纸的艺术语言, 创作出贴近生活的、健康的剪纸作品。
2.建立“民间雕花剪纸”学生社团。社团的建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场所, 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 定期举办剪纸作品展, 校园剪纸大赛。
3.举办“民间雕花剪纸”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及时了解本土的民间艺术, 进而关注本土民间艺术, 产生学习的兴趣。
4.进行民间艺术考察。民间雕花剪纸大都与特定的地域文化相关, 因此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参观、采访, 进行人文内涵的考察。带领学生参观鄂州市剪纸博物馆, 通过速写、摄影、记录等方法收集雕花剪纸素材, 进行归纳整理, 内容内涵分析, 经过积极思考、讲述, 使学生对雕花剪纸的情感、认识、热情得到提高。采访民间剪纸大师、艺人, 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历程, 记录民间雕花剪纸的宝贵资源。考察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环境、观察民情、体验生活, 了解雕花剪纸艺术产生的文化渊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传说。
5.聘请民间雕花剪纸大师走进大学课堂。让民间大师现场教学, 口传心授, 可以丰富传授形式, 让学生与民间艺术零距离接触, 学生现场学艺, 让民间雕花剪纸艺术的传承群体化。
(二) 专业型传承教育
将民间雕花剪纸艺术融入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和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当中, 以课程为载体创新教学内容。
民间雕花剪纸依据构成形式大致有单独纹样、对称纹样、连续纹样、组合纹样。它们的构图饱满、富于节奏、点线面的虚实得当、疏密有序, 与我们现代构成课程中的对称、均衡、对比谐调、变化统一等形式法则相吻合,
如鄂州雕花剪纸造型上不受真实生活的束缚, 夸张变形, 能抓住形象最美的主体特征, 大胆舍去次要部分和繁琐的细节, 使物象更单纯、集中、完整和典型化。构图形式灵活多变, 多采用平面展开穿枝生叶法。由于画幅的外框形式多是符合服饰配件的版型, 外形结构受到限制。然而民间设计师们独具匠心地将花卉、枝叶、藤蔓等变化出绵绵不断的“S”形骨骼线, 铺满整个平面, 根据需要将各种单独形象进行组合和串接, 巧妙地组成一副适合形的装饰画面, 这些都值得我们在进行图案造型时好好借鉴。
除了吸取雕花剪纸中美的形式语言, 我认为更多的还要在设计课程中充实民间雕花剪纸中的吉祥文化符号, 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民间雕花剪纸中有一大类题材都是采用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来表达人们的祝福、祛邪、除恶、劝勉、警戒意义的, 或是远古图腾崇拜在民俗活动中传承、变异的符号, 是中国民族吉祥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吉祥元素一直是中国设计师的宝贵财富, 其表现形式深刻影响着设计领域, 成为今天中国设计师走向世界的有力支柱。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传统剪纸图形中提取素材元素, 保留图形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征, 对其进行重组设计, 渗透在包装设计、商标设计、室内装潢、服装设计、陶艺等多种专业设计当中。
在高校中进行本土民间雕花剪纸艺术的传承教育, 可以让濒临失传的本土雕花剪纸艺术得到系统化、规模化的群体传承, 起到很好的活态保护的作用, 同时对于大学生而言, 在学习传承民间艺术的实践过程中, 他们的艺术修养、文化内涵、设计理念等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无论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还是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树村.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雕花小柜子 第2篇
在童年的生活空间里,有被擦洗得发白的八仙桌,有被置于灶间的红绿相间的“猫栏桌”,有样子笨拙且沉甸甸的桑枝椅头,还有客厅那叠存放线装书的黑漆木箱子,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上面刻有“东坡全集”的字样。老家具上附着的悠悠往事足以让你回味无穷,浮想联翩。
我拥有的老家具中,没有太值钱的东西,没有紫檀花梨,而我最喜欢的这只雕花小柜,几乎连榆木都不是,但它是真正的老家具。
就当年百姓家日常使用的角度来讲,这只柜子是十分完美的。除柜面柜腿,浑身刻满浮雕图案,上面两个抽屉,巧妙地分别刻了两只蝙蝠,蝙蝠下方刻出半圆的凹形,便可当作拉手了。下面的扁长形抽屉,则刻了漂亮的草龙纹,这是我最喜欢的木雕图案。其他地方如牙板和牙头,也分别刻了夔龙纹和卷草纹。这只柜子一看就是有年头的,虽有修复过的痕迹,但一点也不影响整体效果。从这装饰上求满求多来看,符合清代家具的风格特点。因为是用普通木料制作的百姓生活用品,它显得质朴和憨厚,并不感到奢华和繁复。
两年多前,我应邀在外地一家画廊做个展,当我走进这画廊时,即被玄关处摆放的这只雕花木柜吸引住了。终于在画展结束那天,我用一幅画换得了这只柜子,这位痴迷中国古典家具和木雕的老板有点儿舍不得,却因为有如此知音竟令他慷慨割爱了。
家中有数本古典家具研究的典籍,如王世襄的《明代家具珍赏》和马未都的《中国古代门窗》等都是我喜爱之书。长着与我这个柜子模样类似的柜子有叫“联二橱”或“闷户柜”的,但我一直想弄明白确切的名字,前不久寄照片请教专家,很快得到答复,认为可能是被改装了的“二屉闷户柜”。把下面原先隐藏的部分改成抽屉,同时告知是北方的风格,产地可能是山西。专家的话又激起我的兴趣,我仔细观察后发现,抽屉并未被改造过,是原本的状态,因从照片上无法看得太清楚。那么,这只柜子的准确名字又叫什么呢?
乌江流域民间雕花木床的艺术特色 第3篇
从床的发展看,从有围子到无围子再到有围子,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造型特色。乌江流域民间雕花木床尤以明清时期的“架子床”、“拨步床”发展最为成熟,它们的艺术风格与其民族文化密切相连。从形式上可分为四种:架子床、雕花罩围屏架子床,拔步雕花门罩架子床(比前者多一层雕花罩围屏)和拨步床。拨步床又称“八步床”,床前后共有三进:始进是镂空装饰围屏构成的廊庑,二进陪床,三进正床。正床都是由支架、顶架、床檐、床眉、床脚、周围屏以及雕花搁板组成。每一部分的造型都注重实用,使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如细长的支架、顶架用来遮尘或挡风,实体形制方正简洁。床眉和围屏则用透雕、凸面浅浮雕、高浮雕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其视觉冲击力。乌江流域悠久的文化传统,规范整齐的民间图案,独特的民俗特色,无不对其产生影响。纹样的运用,在继承传统民族图案的同时,还采用一些玄妙莫测的抽象图案,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组合,生动再现画面。当然,木板表面的平直性也为我们的循物造型提供了条件,使不同的艺术手法能灵活的运用,表现出极强的装饰性。整个木床的设计美观实用、宛如一座富丽堂皇的宅第,给人一种能藏风聚气,身心安宁舒适的感觉。
从艺术设计形式看,雕花木床从整体到局部都有完整独特的构成形式,一块床眉,或者一块围屏都有一个画面或多个画面,每个画面都有单独的题材内容。每一个画面在构成中会根据设计主题采用不同的排列方式:连续并置横列单独画面横向排列,井然有序;正负交替排列单独画面左右、上下正负交替变换,增强变化;随意排列单独纹样布满画面,整体连贯,这种排列方式形成视觉的再度组合,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当然,自成主题的单独画面有鲜明的形象特点,但连续排列后,形成了新的视觉序列,就没有重复呆板之感。组合画面的具体纹样的雕刻形式也相当繁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也存在大量式样迥异的图案造型。它们大多采用透雕与浮雕手法,清雅别致,雕工精美。常见纹样如植物花卉、人物、动物以及汉字,它们有象形和象征两种图案特点。构成的景物图像疏朗生动,追求一种平面化、装饰性、唯美性、精神性的艺术效果。除上述之外,民间木雕艺人还沿袭传统采用一些玄妙的抽象符号,如将部分植物以自然扩张之势形成回环曲转的图案,动物的运动形象随意变化,形成具有独特美感的单独纹样,这些画面的生活气息浓郁,内容丰富,舞乐等复杂图案也经常出现。这些符号纹样的设计与传统民族文化相融合,从整体到局部都注重选择一些体现吉祥的图案。乌江流域有着强烈的图腾崇拜习俗,具体体现在一些驱邪护生的寓意纹样上。这些被赋予寓意的纹样以某种或某几种形象,通过谐音、假借、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寄托美好的愿望。它们或大或小巧妙地运用到木床的各个部件上,赋予其淳朴深厚的情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精神美。并且,这些造型各异的纹样具有十分严谨的内在结构组织,不管是写实图案还是抽象组合图式,基本上都采用传统的左右对称和二方连续式,并结合运用类似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平面构成法则,规范统一,庄严肃穆。这也受到我国传统建筑中藻井图案的影响,象征稳定,表现一种安定之美,也符合百姓的愿望。另外,在设计中为了打破过分对称所造成的呆板、静止和单调的感觉,在形式上通过对线条长短、虚实、曲直的调整,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丰富感。譬如:通过浮雕图案本身线条的高低、虚实、强弱来塑造画面的层次感;通过对曲直线条的对比来加强画面的动静之感。线条的灵活运用,丰富了床雕造型的审美情趣,也表现了一种平衡、完美的造型样式。在纹样数字的选择上,注重选择偶数来象征双宿双飞、百年好和。在色彩上,整体运用代表大吉大利的红色。部分木床运用代表富贵的黄色金漆点缀,显其尊贵。古代上层家族还镶嵌天然的珍珠、宝石等装饰物,一是在色彩统一中求变化,二是民间传说大自然的灵石能庇佑人们。由此可见,从木床的整体造型到雕刻图案的主题、结构、线条的配置以及图案色彩的运用上,都融入了祖辈们积累的智慧与经验,它最直接的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将这种愿望体现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存意识,以及地方民间工匠的艺术创造性。
乌江流域床榻雕花艺术实用而精美,是具有很高价值的艺术品。它的每一个部件无不透现出劳动人民对生命的希望、热情与对生活的热爱。从罩围屏、床檐、床眉上平直与弯曲有规律的线条运用上看,粗细并用、曲直交叉、深浅不一,且富于刚柔变化,连贯成线形整体,具有气势与韵律。这不仅追求视觉美感,还是一种巧妙寓意:“直线”象征男性,它能表现出一种力之美;“曲线”象征女性,给人一种弹力、柔软、幽雅的情调。民间将这种曲直的巧妙结合寓意为阴阳化合,天地合二为一,造就大地万物生生不息。整个图案的设计生动地表现出这种精神美,并将精神美与形式美巧妙的结合,形成乌江流域深沉宏大的艺术特征。
乌江流域雕花木床从形式构成、图案选择到色彩运用及镶嵌技艺,无不体现出百姓对美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寓意吉数与相应的吉祥事物统一起来。以单独或并列精美图案的形式出现,使不关联的具象内容具有抽象的视觉形式组合,呈现出神秘感,大大丰富了民间雕花木床的装饰效果,提高了艺术美感。
宁夏民间剪纸艺术探究 第4篇
关键词:宁夏剪纸;意义;传承;发展
宁夏地处中国的西部,回族聚集区。在长期的回汉文化的交融中,回族保留和沿袭着自己的信仰和牛活习俗。剪纸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源远流长。宁夏剪纸和其他地方的剪纸有很多不同,宁夏剪纸不仅反映了民俗牛活,更多的融合了当地回族元素,同时伊斯兰文化对剪纸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剪纸艺术形式
剪纸,用剪刀将各种不同的纸剪成不同的图案,也是一种镂空艺术。因其历史文化悠久,质朴独特的于工艺术流传至今。剪纸以给人镂空的视觉效果和艺术特征,因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剪纸在农村发展广泛,剪纸艺术的产牛与节日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喜庆的节日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现,色彩鲜明的纸张,图形多样的剪纸贴在宽敞的墙上、明亮的门窗上、室内的家具上,愉快的节日便被色彩鲜明,图形各异的剪纸渲染上浓郁喜庆气氛。
独具特色的宁夏剪纸艺术,牛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接地气的文化气息。在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人民间文化所形成,尤其是回族元素的彰显,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突出,不同时期的伊斯兰文化也反映不同剪纸风格,剪纸也是牛活的写照,如一些贴花,刺绣,回族纹样各种材料的剪影。
窗花,就是剪出不同的艺术作品贴在明亮的窗户上。窗花的形状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富有装饰感,在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也非常喜爱,是节庆假日活动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剪纸窗花的实际大小因各自窗户的大小而设定的。窗花剪纸一般会是一些吉祥有寓意的纹样图案,这些图案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花卉纹样等,将精美的窗花贴在窗户上,经过光线的投射,会产牛一些生动有趣的图案,达到栩栩如牛的效果。
贴花,小小的贴花,大大的祝福,剪纸贴花也是民间分布广泛,应用最多的种类。用各种颜色的纸剪成各种不同的图案贴在墙上,并组成不同种类的图案。年轻人结婚,布置新房,会贴上大红的“喜”字,在制作过程中,剪纸艺人会借助一些夸张、变形、象征有寓意的于法表现,吉祥寓意的物体形象。剪纸艺术讲究构图,构图比较饱满,造型牛动有趣,色彩艳丽明快,对比强烈,这些特征充分体现了人们的牛活特点,朴素,大方的审美意识。牛活中的贴花,贴在灯笼、家具上面,寓意祥和,又可以起到装饰效果。
2 剪纸艺术的作用意义
剪纸艺术,是本土文化的反映,是劳动人民精神与文化的需要,是艺术品也是牛活必需品,剪纸在牛活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剪纸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牛活中。宁夏剪纸艺术不仅在表面上给人以美的感受,在内容上蕴含着诸多的内容,也是对人们的情感的陶冶的表现。
宁夏民间剪纸采用谐音,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祈盼,对现代牛活的热爱。“五福临门”“连年有余”的纹样中会包含蝙蝠,多用莲花、鱼、像这类的纹样。
剪纸艺术从整体思想到现代的剪纸风格比较新颖,布局线条,剪刀的用法技巧都和以往不同,效果也是比较受欢迎。长久以来,宁夏剪纸风格形成了以传统回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现代独特的民族文化。剪纸题材新颖多变,技巧细腻,形态牛动有趣,气势磅礴,在大多数剪纸纹样作品中,有反映民俗牛活,亦有反映牛产牛活的。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当地的牛活特点,及其牛活环境,表现了对未来牛活的向往。
3 宁夏剪纸艺术的传承
张炜,一个普通的农民,1944年11月出牛丁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宁夏隆德人,白小和奶奶学习剪纸。喜欢剪纸的张炜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学习吸收各种艺术造型特点,创作出差大量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优秀精品。他不仅会剪出民间传统节日的剪纸,同时也会剪出表现现代牛活题材的剪纸艺术。张炜,拿起剪刀如脱缰之马,尽情展现剪纸艺术。他的剪纸艺术风格粗犷质朴,大气磅礴,剪纸刀法精湛,内容隽秀。
他的剪纸作品有《十二牛肖系列》《神话故事》《红军长征系列》等等,他还创新将剪纸和木刻技术结合起来,应运现实牛活主义表现手法,创造出诸如《毛主席过六盘》《回民赶集》的等精湛作品,他的艺术作品都包含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现代牛活的浓烈表达,乡土气息浓郁,现在大量的作品在海内外也收到喜爱。
宁夏地区经济发展相比较落后,农闲时间大部分妇女在家用剪纸来消磨时间,时间长了,剪纸越来越熟练。宁夏隆德回族剪纸艺术家是一位70多岁的妇女,她叫虎凤英,她的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得多项奖项,代表作品《庄户人家》《放牛娃》等等。她的作品对传统文化的表现非常娴熟,而且还能创造出大量表现现代牛活的作品,作品构思精巧,能巧妙地将剪纸与绘画结为一体,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家。
4 剪纸艺术发展与应用
传统的剪纸不仅用在以家庭为主的地方,现代民间剪纸艺术已经走出民间,进入到了现代社会一些设计中。例如,宁夏当地特产包装设计,可以用一些剪纸的方法表现出来,剪出一些代表宁夏回族特色传统纹样特征,并将传统图案与当地的环境结合起来,将剪纸图案印在包装袋上面,给人以美观,回归质朴之感。发展当地旅游业,剪出大量的精美艺术品,包装精美,供游客购买馈赠亲友,是最好的礼物,是不可多得旅游资源。剪纸不再是原来的发展模式,它已经摒弃了传统发展理念,以它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融人与现代设计中,也是设计艺术走向新的起点。独特的视觉体验,全新的设计风格,将宁夏剪纸艺术走向全世界。
5 结语
浅谈万花茶雕花艺术研究与应用 第5篇
关键词:万花茶,雕花艺术,研究应用
民族传统艺术的艺术特征研究和应用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美食亦是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主要内容。绥宁苗侗少数民族万花茶雕花独具艺术魅力, 绥宁万花茶以雕琢瓜果成为古朴有趣的形态为基础酿制而成, 味道清甜, 回味悠长。绥宁苗侗少数民族勤劳善良的人们通过万花茶这个载体, 将他们对美的追求记录表达出来, 作品构思大胆, 从雕花图案装饰上看保留了唐宋时期的风格, 图形圆满, 造型简练、装饰清秀大方, 极具创意, 富有艺术特色, 运用多种雕刻方式制作而成。
1、万花茶雕花的题材丰富、寓意吉祥
绥宁万花茶雕花内容题材丰富, 但主要是传统吉祥图案和大自然的花草鱼虫、飞禽走兽, 还有一些吉祥字画、器皿和人物, 题材的表现皆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表达吉祥如意的愿望。
2、万花茶雕花图案构思巧妙
万花茶的制作通过巧妙的构思做到原料物尽其用, 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勤劳节俭, 她们按照原材料的形状和色彩进行创意, 把瓜类切成各种几何形状。对于同一种原材料则按照原材料的大小做适合纹样的雕刻, 比如青柚, 它的外面做成雕花片, 其他部分又通过剪切拼接组合成“层子抛”。万花茶雕花技艺精湛, 人们在劳动创作中, 练就了熟练的刀工, 采用挑、穿、削、插等独特的雕刻手法, 线条细腻流畅, 犹如线描。雕刻时根据空间划分可分为平雕、浮雕、透雕、整雕、零雕组装等形式。对于同一种原材料则按照原材料的大小做适合纹样的雕刻, 比如青柚, 它的外面做成雕花片, 其他部分又通过剪切拼接组合成“层子抛”。
3、万花茶雕花构图饱满、图形丰满
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崇尚吉祥如意, 幸福美满, 图形变化多样, 在构图上体现“万事求圆满”的心理, 遵循对称均衡的审美原则。绥宁万花茶亦是这样, 在不规则的形状中采用适合纹样的图案, 通过对称、复合、适合、共用等形式, 追求饱满、丰厚完整的情感意愿。
4、万花茶造型简练生动
制作万花茶的姑娘、媳妇、婆婆们, 一般没有接受过较高的艺术教育, 创造时都是有感而发, 她们亦也不会画草稿, 而是直接材料上用万花茶刀构图创作, 使表现出的形象天真古朴。
5、万花茶色彩自然天成
我国一般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常常是色彩艳丽、丰富多彩的, 而万花茶雕花利用原材料固有的色彩, 一般只有两种颜色, 只是分为果皮果肉的颜色深浅。
6、万花茶雕花的雕刻技艺精湛
人们在劳动创作中, 练就了熟练的刀工, 采用挑、穿、削、插等独特的雕刻手法, 线条细腻流畅, 犹如线描。雕刻时根据空间划分可分为平雕、浮雕、透雕、整雕、零雕组装等形式。
绥宁苗侗少数民族工艺美食万花茶雕花是湘西南邵阳地区重要的民间工艺, 万花茶雕花作为一种传统食品, 将青柚等瓜果作为主要原料雕琢, 直接在材料上用万花茶雕花刀构图创作, 剩余材料还做成小鸟等立体镂空形状, 形象天真古朴。是美食文化与民族工艺文化完美结合的民间艺术珍品。据《古苗疆绥宁》记载, 万花茶雕花制作已有上千年历史。万花茶雕花是少数民族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总结, 为保护自己求得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大发明创造。制作万花茶雕花不仅可以把苦涩的青果变的香甜, 还可以保存瓜果类食品, 对于储存绿色食物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绥宁苗侗少数民族万花茶雕花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进行研究, 让万花茶雕花的艺术价值被人们所认识, 将其艺术特征融会贯通到设计中去, 传承并发扬当地的传统艺术。
民间雕花剪纸艺术 第6篇
一、色彩在伊斯兰建筑中的整体体现
色彩是伊斯兰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早期新疆伊斯兰建筑中使用的颜色比较单一, 大都使用石膏本色, 后来随着其它材料的出现和人们审美观念及其它文化的影响, 伊斯兰各族人民打破了不施五彩的戒律, 开始使用各种艳丽的颜色进行装饰。现在又出现了在各种颜色里加金粉施彩的装饰形式。同时也不注重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对物体立体感的塑造, 没有单一的光源, 不需要画出阴影, 而是采用色彩并置的方法来达到装饰效果。在清真寺、麻扎、民居的色彩运用上都各有讲究。如在清真寺的色彩装饰上颜色比较丰富, 色彩较鲜艳。主要运用绿色、黄色、红色、蓝色等。而在麻扎建筑中颜色偏冷, 大量使用绿色和蓝色。在民居建筑和一些商业建筑中, 色彩相对比较华丽, 大量使用金粉和颜色进行装饰。显得室内非常华丽。在表现手法上, 主要有套色、渐变、贴金、描金、平涂、自由装饰等。而最常见的是红色、绿色、蓝色。除此以上三大色系外, 还有粉绿、粉红、黄等多种颜色进行装饰。
二、色彩在伊斯兰建筑中的本质特征
装饰色彩对于表达建筑物的情感, 体现伊斯兰教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的色彩在本质特征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新疆伊斯兰建筑装饰色彩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自由性。新疆伊斯兰建筑装饰色彩是从自然现象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的一种精神层次很高的装饰色彩, 除了给人以心理愉悦感外, 更加使人能体现一种生命意向。第二, 新疆伊斯兰建筑装饰色彩具有精神象征性。在新疆伊斯兰建筑中每一种色彩都表现出生命意识和装饰意味, 既符合装饰美的形式法则又符合色彩艺术的创造本质。第三, 新疆伊斯兰建筑色彩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新疆伊斯兰建筑色彩即在吸收外来色彩的基础上, 又根据自己本民族所生活的环境和本民族的审美取向创造了自己特有的色彩属性。
三、色彩在伊斯兰建筑中的寓意表达
由于新疆伊斯兰教的众多民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信仰过许多其它传统宗教, 这些古老宗教对祖先的崇拜, 对自然的崇拜都不同程度的保留了下来, 同时又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因此, 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色彩表现出富丽堂皇、豪华气派、用色丰富的特点, 同时, 不同的色彩也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在新疆伊斯兰建筑中主要运用红色、绿色和蓝色, 不同的颜色运用在不同的建筑物上。对红色的喜爱是受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在伊斯兰教之前, 维吾尔族、克尔克孜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曾信仰的是原始宗教、萨满教、祆教 (拜火教) , 认为火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给人一种刺激温暖的感觉;另一方面, 由于吸纳了汉族文化中红色的喜庆、吉祥、威严、高贵的寓意, 所以被新疆伊斯兰文化吸纳并传承, 形成了明显的新疆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的色彩特征, 同时也反映出新疆伊斯兰各民族豪放、坚强的性格特征。绿色在新疆伊斯兰教各民族中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渊源。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在早期曾经是游牧民族, 信奉原始宗教, 绿草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同时伊斯兰教是在阿拉伯游牧部落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沙漠地区, 绿洲是希望、是生命力的象征, 是伊斯兰各族顽强不屈的最形象的写照。因此他们对富有生机的绿色视为崇拜的对象, 其绿色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被大量使用。无论是清真寺、麻扎、还是民居, 绿色随处可见, 同时也显示出他们虔诚的宗教心理和传统的民族情结。蓝色是大海的颜色, 它深邃、神秘, 博大精深, 使人浮想联遍。在新疆伊斯兰建筑的清真寺、经学院, 特别是麻扎中蓝色是运用较多的色彩。体现了新疆伊斯兰民族在建筑装饰艺术上追求深邃、神秘的蓝色境界。
新疆伊斯兰建筑装饰色彩有其鲜明的本民族特征, 它不仅与国内其他地方的伊斯兰建筑有差异, 也与国外的伊斯兰建筑在装饰色彩上有本质的不同。国内其它地方的清真寺一般不施华丽丰富的色彩, 而国外的伊斯兰建筑颜色也较单一, 主要注重纹样的变化。新疆伊斯兰建筑主要是伊斯兰各族在经历了原始居住、游牧定居和后来的聚居定居等一系列居住过程中, 通过不断吸纳和融合中亚、西亚、波斯萨珊、阿拉伯艺术及我国中原文化艺术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伊斯兰各族人们还通过他们自身文化、建筑工艺、审美观念创造并传承了富有自身浓郁民族文化气息和风格的墙体装饰艺术, 成为了新疆伊斯兰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了新疆伊斯兰装饰艺术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但随着民族间的融合和现代工业的冲击, 新疆伊斯兰民间美术在材料、技艺等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导致了传统手工艺的变异和手工文化质的改变。在这样的趋势下, 我们要注意对传统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世平、齐东方著, 《波斯和伊斯兰美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第1版
[2]左力光、李安宁著, 《民间建筑》,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6, 第1版
[3]李安宁著, 《民族民间美术》,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 第1版
[4]何孝清、李安宁、吐尔逊.哈孜著, 《维吾尔建筑装饰纹样》,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第1版
[5]贾东海译《中亚各族文化艺术》,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4, 第1版
民间雕花剪纸艺术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