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鉴赏学案
毛泽东诗词鉴赏学案(精选7篇)
毛泽东诗词鉴赏学案 第1篇
回望毛泽东和他的诗篇
如果说诗词是世界文化史的瑰宝,那么我想说的是毛泽东的诗词是独树其中的一枝奇葩。
从他改用日本诗人的孩儿立志出乡关那时可见他在诗词歌赋方面的天赋,和他那不拘泥于现状,满怀的雄心壮志。都说诗人感情是敏感的,此话不错,他们的作品基于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比较敏感的神经。同样毛泽东的文学作品和他的军事家、政治家的身份是密切相关的。大大小小的战役让他看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国内政界的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国民党在国际国内政治对共产党的打压,让他这位革命领导人任何决定必须有前瞻性,同时必须兼顾到各种细节。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最底层,吃不饱穿不暖,这些都深深的刻在他的心里,所以这些都导致他的诗的宽泛性,不仅有征战诗,咏怀诗,当然还包括情诗(自古英雄爱美人)。
对于他的诗,很多是自己喜欢的。记得高中时学的他的第一首写于一九二五年的 诗是《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当时心中气势磅礴,荡气回肠,仿佛眼前真的呈现了这样的画面:秋末独自一个人站在江边,看着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对面岸边万亩橘林,树叶为附和秋天都变红了,红叶随着山上的梯度而显现层次感,碧水之上百舟竞逐,鱼儿在水底自由游荡,万物种种都在寂寞的秋天竞相的展现自己的自由。眼前的这些景象尽收诗人眼底,不免感叹天地的辽阔,同时产生了究竟是谁主宰了这一切的兴衰成败疑问?同时在这时,往事亦历历在目。还记得那懵懂年少的岁月,当时风流倜傥,稚气未脱,当时用自己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地主财阀根本没放在眼中,不知哪天自己也会成为独当一面,名垂青史的豪杰。一九二五年正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工人兄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罢工之潮愈演愈烈只时,同时也是国民党反动政府残酷镇压共产党人时,同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蛮横无理,和反动政府共同无情压榨和剥削底层劳动人民之时。可以说我党是在内外交困的夹缝中间艰难成长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还能发出“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言壮语。让我不得不对他乐观的革命态度钦佩之至。后来随着自己知识的增加,看到诗人的这种乐观主义态度在他的大多数的诗词中均有体现,《渔家傲》的“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西江月 井冈山》的“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伟人心怀是博大的,同时也是细腻的。这些在毛泽东结识了自己老师的爱女杨开慧并与其完婚之间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自己是比较喜欢毛泽东一九二零年写给杨开慧的那首《虞美人 赠杨开慧》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说来爱情就是那么奇妙,爱之前,今宵有酒今宵醉,无牵又无挂。爱之后,心,薄如蝉翼,细如沙。身在两地,心似煎,惟愿爱人伴身边。这首诗作于毛泽东与第一位夫人杨
开慧完婚后第一次别离,试想两个人的爱慕之意因为共同的交集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同时婚姻的殿堂把二人的爱情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就在缠绵未满,如胶似漆,只叹春宵短时,忽然两人要分居两地,此时好似把一个原本完整的人给劈成两半,两半全都失去了正常的功能,只盼再次融为一体。所以此时是人写出此时心情我们自然也就能心领神会:
外面圆月高悬,屋内浪子难眠。
心牵远方佳人,未知一切何如,思此处,愁似江水波涛翻。
漫漫长夜心如煎,天难明,披衣窗前乡处探。
明知心念空自恋,泪,空自流。
苍天无知,但愿,但愿,佳人将吾念。
期盼————团圆
思恋之情溢于言表,贯穿始终。是人对于爱人的真情可照日月。令我这个局外人,羡慕之至。但是老天好象就是故意捉弄人,甚至可以说是他老人家孤独惯了,就是看不惯人间的美满。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也是,好景不长,毛泽东也为革命事业,离开妻儿,转战各地,后来噩耗传来,敌军抓获杨开慧逼她和毛泽东断绝关系,但她断然拒绝,最后慷慨就义。闻讯毛泽东入狱晴天霹雳,顿时天与地倾斜了。但是由于革命事务太多不容他思虑太多。直到1933年夏,一天晚上,李淑一在梦中见到丈夫衣带褴褛,血渍斑斑,不禁大哭而醒,于是连夜写下了《菩萨蛮?惊梦》一词.1957年,李淑一把这首词寄给毛泽东,毛泽东做下了这首《蝶恋花 答李淑一 》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青杨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当世上那个最亲近的人突然从这个世上消失时,留下的那个人的生命也随之带走了。留下的只有躯壳”虽然对诗人来说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杨的牺牲对诗人的打击也是巨大的。“清晨醒来,再也听不到你的声音,感受不到你的气息和那深情的吻。未来前途渺茫,我彷徨,不知如何前行,没有你,我不知所措。我痛恨,我诅咒,老天不该把你从我的身边抢走。他难道不知否,你是我的唯一和所有,让我何所有?天地失了横,生活无了味,只剩泪洗面,老天睁睁眼,把她送眼前。我宁愿,千世来换,宁愿----”诗人能做什么,只能把对爱人的思念化作革命动力,泪往肚里咽,痛苦,孤独自承担,影自怜。
诗人的情感也是细腻的,同样的伤痛还要用同样的解药来疗。后来随着另一份情缘的来临,这种痛渐渐的淡去,只剩少许思念,留心间。
结语: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毛泽东的一生如江河之水起起伏伏,有起又有落,不过最终他还是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留下许多壮丽诗篇供后世人瞻仰这位伟人,揣测他的思想,缅怀他的丰功伟绩。
毛泽东诗词鉴赏学案 第2篇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注释
1、昆仑: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地理观念上的昆仑山,指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古代神话的西方昆仑,是汉以前地理上的昆仑一名与传说中昆仑的结合。作者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2、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3、莽:莽莽,状高大。《小尔雅》:莽,大也。后世引申有鲁莽、莽撞、猛健诸义。
4、阅尽人间春色:阅尽,看足、看尽、看遍。人间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
5、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这里是说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按:作者原注中的“前人”指北宋张元。张元句,始见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原作“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以后有关记载渐有出入。南宋魏庆之辑《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条作“战退《旧时通行本作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似为作者原注所据。“当年孙行者过此”,是当地居民传说《西游记》里的故事。)作者自注:“宋人咏雪诗云:“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登高远望,白龙万千,纵横飞舞,并非败鳞残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国,好看不好吃,试为评之。”
6、搅得:闹得、搞得。今语的“搞”,早期白话作品中都作“搅”。
7、周天寒彻:满天冷透。
8、消熔:积雪消融、融化。
9、江河横溢: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昆仑山脉,所以昆仑山积雪消融,江河水量大增,都会泛滥起来。
10、横溢:就是横流,即泛滥。
11、人或为鱼鳖:江河横滥,洪水成灾,人也许为鱼鳖所食。《左传昭公元年》:“微(没有)禹,吾其鱼乎!”
12、千秋:千年。
13、功罪:几千年来昆仑山给长江黄河输送的水源给人民带来了许多好处,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是功;造成洪水泛滥,因而给人民带来灾祸,这是罪。在这里,罪是实写,功是虚写。
14、谁人:何人。
15、曾与:曾给、曾为。《诗词曲语词汇释》:“与,为也,给也。”。
16、评说:评论、评议。
17、安得:怎得、哪得。
18、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倚天,形容宝剑极长和带剑的人极高大。
19、遗(wèi):赠与。
20、还东国: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
21、环球:一作寰球,整个地球。
译文
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你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你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今天我要来谈一谈昆仑: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这么多的雪花。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给日本。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念奴娇昆仑》毛泽东作于1935年冬天。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这首诗毛泽东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到达延安之后,毛泽东诗性大发,一口气写了好几首诗。《念奴娇昆仑》作于1935年的10月,跟《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几乎同一时间。根据毛泽东1958年的注,可以看出这首词的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
上阕都是“横空出世”的大胆想象。“横空出世,莽昆仑”,说的是岷山,昆仑山的中支,如毛泽东原注中说“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夏日登山,能够看到山峰上的雪本来就是让人激动的一件事情。这个“昆仑”在诗词里代表什么意象呢?有人说是压迫中国的帝国主义,我想毛泽东在写作上阕的时候是没有这个动机的。当时,一个没有见过雪山的诗人毛泽东看到这莽莽昆仑,皑皑白雪,怎么能不激起无穷的想象?站在高峰,把周围雪线上的山峰想象成条条飞舞的巨龙是典型的毛泽东式的大胆而又新奇的想象。然后,毛泽东继续想象了下去。到了夏天,积雪消融后就会变成滚滚洪流冲下山来,但决不至于到“人或为鱼鳖”的程度。红军长征翻越雪山的时候,正是盛夏,积雪融化大概并没有造成水灾。而毛泽东说“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就很奇怪了,即使“玉龙”变成了危害人民的洪水,也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是人力使然,何来的“功罪”呢?有一种解释是昆仑山有功罪,让人评说。巍峨屹立的山脉有什么主观的动机呢?似乎不通。我想,是毛泽东自己已经把主观意志不自觉地渗透到了这种想象当中去,那么他自己就成为了这莽莽天地中的一分子,觉得自己能够像“横空出世”的昆仑群山一样强大,甚至和它们有了一定的关联,人的力量可以使“周天寒彻”,也可以使“江河横溢”,这样才能说是有功或者是有罪。
下阕是更加新奇有趣的设想和议论。“我”既然可以这么强大了,自然可以跟昆仑对话:你不须要这么高,也没必要积这么多雪。何时可得倚天宝剑,将昆仑山平均切成三段,分给欧洲、美国和日本。这样的话,全球都太平了。这段想象很能代表毛泽东的后期思想,就是全世界人民的解放和团结。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毛泽东渴望拥有对整个世界的发言权,身在陕北一隅却有着对“全人类的使命感”,并且有着改造世界的理想和抱负。这种想法放在新中国建立的十年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一度比较强大,还能够解释得通。但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两万多人疲惫不堪地到达陕北,西北有马步芳的骑兵,北面有西北军,东面有张学良的东北军,革命的形势可以说是危如累卵,不说掌握中国的命运,连能否自保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他居然能够有“环球同此凉热”的雄心壮志,可见当时的毛泽东已经预见到了日后的胜利,而他脑海中经常闪现出的“不合时宜”的想法,正好说明了他精神的强大。
诚然,毛泽东豪迈的胸襟和奇崛的想象都是出色的。但是豪迈的英雄主义气质并不代表能够把词写好。在这首词的上半阕里,“横空出世”的“玉龙”具有巨大的神话色彩和悲怆感,让人感到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的巨大震撼。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高度融合的光辉诗篇。本诗艺术特点,主要是对昆仑拟人化,用豪放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来描绘其景象,并借以抒发诗人的理想。
词的上阕就把昆仑拟人化并加以描绘,且评价它对人民的功罪。开头三句:“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写昆仑横亘在天地之间,形势之大,海拔之高,以及阅历之深。它莽莽苍苍,高耸人云,就像巨人那样,雄踞一方,昂首天外,俯瞰世界,在几十万年里,阅尽人间春色,历尽人间沧桑。大笔一挥,寥寥数语,就从空间、时间两方面使我们全视昆仑之巍峨全貌,可见作者下笔如有神。“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着力写昆仑之寒。诗人在这里活用典故,用来形容群山飞舞,一片洁白的景象。其中蕴含着昆仑本是火焰山,当年孙悟空过此,借用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灭了火,所以变成银色世界的神话故事。这故事包含着改造自然和世界的远大理想,显示出中国人民是有志气有能力改变这一切的。“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具体形象地描绘了昆仑之雪溶化后,洪水泛滥,无数劳动人民因此家破人亡,葬身鱼腹的景象。“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从古至今,有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昆仑的功罪,给予过评价呢?有谁曾想到要改造它呢?诗人这一发问,力拔千钧,是对整个旧时代的判决,同时宣告这样伟大的历史使命已经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肩上。
下阕中,诗人以高大的形象、豁达的胸怀回答上阕结尾提出的问题:“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抒发了诗人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支援世界民族主义革命的伟大理想。“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形象地表达了国际主义的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设想大胆新奇,生动逼真。
另外,这首词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写的是昆仑的功罪,而对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还要把它“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使得“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一议论,读者会悟出诗人自注的“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的深刻含义。读诗,要结合当时历史条件思考联想才能理解、掌握其中的真谛。 《念奴娇昆仑》的主题是什么?它的丰富性可能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严格地说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那么我们在此再追问一句,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向我们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我想读者在读到“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时,一定要问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向前,就会豁然开朗了。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输得起也赢得起。他胸怀世界的抱负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他读过世界上众多英雄的传记并以此激励自己的壮志。他在长沙还是一英俊书生时就指点祖国江山,创办新民学会及稍后的《湘江评论》。青春时的抱负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越来越高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35年10月,借昆仑山为着眼点或壮志之出发点,一举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责任及抱负,这一切都是很具体的,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个一角落,形成燎原之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毛主席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
前面谈了此诗的思想境界之美,这里转谈一下此诗的艺术之美。
因为我们知道如此复杂的主题本身要表达清楚已不容易,而且要同艺术相结合就更非易事了,但天公(即昆仑)出来帮忙了,诗人“横空出世”般的胜任了。
诗之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一个高度评说祖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气势流畅,有一泄千里之感,从大象入物,又有细节描绘,“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二句,正如作者所说借此一句来形容雪山。此句用得灵妙自然、恰切精当。再有“人或为鱼鳖”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奇异比喻,指夏日从此昆仑横流下来的江河湖水已泛滥成灾,加害于人,同时又暗指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之云。然后破空斗胆一句提问:“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这高”、“这多雪”中的“这”字用得简省好看,显得诗人内心笃定大气,仅两个“不要”就解决了。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令人联想到稼轩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二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以及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甚至还令笔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倚天屠龙记》。而诗人毛泽东不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剑斩玉龙吗?
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这理想是世界革命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
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前者清凉后者热烈,放在一块加以辩证综合就调出一个恰切的温度,另外,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含而不露,辗转达意,却又一语中的,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
毛泽东诗词鉴赏学案 第3篇
毛泽东诗词自问世以来, 由于其独特性价值和在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直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关注与研究。就其英译已有十多个版本, 对毛泽东诗词的英译研究主要从文本研究比较多, 而将多元系统理论应用于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比较少。本文选取不同时代, 不同文化背景的官方版, Barnstone版和许渊冲版毛泽东诗词三个英译为研究对象, 从列费维尔的意识形态, 诗学和赞助人三要素分析毛泽东诗词英译。阐释毛泽东诗词英译的策略;探讨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
1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通常是指一定的社会文化, 时代特征和经济因素等对译者的影响以及译者本人对此的反映和理解。意识形态和目标文化的主流诗学共同决定了翻译策略。官方译本由于客观的时代背景, 与政治因素不允许译者有自己的发挥, 译者应客观、详尽的反映原诗的内容与意境。然而许渊冲译本出现在改革开放的新中国时代背景下, 译者为自由翻译家, 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译本, 追求原作的艺术价值再现, 不仅反映了形式内容也传达了诗词的音韵节奏。美国版本的译者由美国学者和美籍华人组成, 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 他们受到的都是西方传统教育, 他们的思想是西方的主流社会思想, 他们对于毛泽东诗词中涉及到有关诸于历史、政治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问题的翻译则会以一种西方的思维与看法去解决。其译本也相应反映的是西方意识形态, 满足西方读者的阅读需求。
2 诗学
诗学包括文学手法与文学作用, 也就是文学类型以及文学与文学系统外的社会, 政治, 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 译者是社会的人, 他的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其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赞助人, 当时的诗学观等等都会影响翻译的选材、翻译的策略和方针。译者并不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机器人, 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能动的主体。翻译时, 他一方面受社会因素影响, 但其主观因素亦不可忽视。不论是选取翻译材料, 还是选取翻译策略, 他们都受其诗学观与主体性的影响。比如:西风列, 长空雁叫霜晨月 (忆秦娥娄山关) 。三个译本为
Fierce the west wind,
Wild geese cry under the frosty morning moon. (官方版, P33)
The wild west wind blows strong;
Th e mo rnin g mo on shiv ers at t he wild geese’s song. (许版, P46)
A hard west wind,
in the vast frozen air wild geese shriek to the morning moon, (Barnstone版, P59)
三个不同时期,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译文体现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官方版传达的只是忠实的语意;许渊冲版不仅词达意和, 而且讲究诗词的韵律, 达到诗歌的音, 形, 意三美高度统一;Barnstone版则是散文体译的自由诗。为什么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 究其根源不仅可从诗词翻译本身,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文学翻译的多元系统中的文本外的因素:其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赞助人, 当时的诗学观等文化因素, 甚至是经济, 政治等。官方版由于所处的特殊时代, 政治因素导致翻译组违背自己的诗学观本着传达忠实的内容, 达到一定政治要求原则。Barnstone版处在同时代, 由于是西方文化背景下, 为了了解中国文化, 又能让西方读者接受的情况下做出的妥协。只有许渊冲版处在改革开放以后, 新中国背景下宽松的政治和文学诗潮中, 处于译者的个人诗学观下选择毛泽东诗词, 同时满足传播和译介中国文化的文化交流的需求, 也迎合了一些赞助人的要求。
3 赞助人
赞助人指文学系统之外的赞助系统即推动或阻碍文学的阅读、创作和改写力量的个人、团体以及规范文学和文艺思想流通的机构。赞助人会把意识形态强加给译者, 与意识形态和诗学共同影响翻译策略。美国的译者对翻译和诗词的个人爱好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选择翻译这部作品作为自由译者他没有官方版译者所受的特殊官方出版限制, 他的翻译主要是为了再现原诗的音韵美和艺术效果, 这和许渊冲译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基于国外相对自由的出版环境和大的时代背景, Barnstone发挥主观能动性, 并采用合译的方式、异化的策略、注解和后记的方法尽量忠实的传达原作的内容, 同时让西方读者了解毛泽东诗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文化, 这也迎合了西方大众了解东方的口味, 满足了西方的出版需求等。
《蝶恋花》的上阕的译文:
官方版:I lost my proud Poplar and you your Willow.
Poplar and Willow soar to the Ninth Heaven
Wu Kang, asked what he can give,
Serves them a laurel brew
Barnstone版:I lost my proud poplar and you your willow.
As poplar and willow they soar straight u p
into the ninth heaven
and ask the prisoner of the moon, Wu Kang, what is there.
He offers them wine from the cassia tree.
比照原文, 我们发现官方版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偏离度很小, 译文与原文行行对应, 行数相同, 译者按照原诗采取同化策略, 完整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力求准确地表达诗歌意境。因为特殊的历史时期, 官方版译者受政府的委托从事毛诗的翻译工作, 满足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需求和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在官方的出版限制下, 译文只对原诗进行了释义, 未能再现原诗的艺术美感, 也未体现译者的诗学观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而Barnstone版本试图在本西方文化中找到替代品, 通过诗歌形式的妥协, 原文解释和加注等方式, 译者自己评论采取意译翻译策略也是帮助西方读者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和中国文化的了解。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由于各自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不同的赞助人需求和译者不同的诗学观三要素的影响下, 译者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导致三个版本呈现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官方版主要采取异化翻译策略, 由于一些政治原因和特殊的时代背景, 官方版的毛泽东诗词是为了忠实传达原作思想内容, 主要是要凸显原作者和作品本身, 实现意识形态的输出。Barnstone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尽量在英美文化语境中找到对等, 帮助读者理解毛泽东诗词和了解中国文化。而许渊冲版使用归化异化策略相结合, 实现了诗歌翻译的音美, 意美和形美的高度统一。希望以上分析为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参考。
参考文献
[1]Willis Barnstone, Ching-po Ko 1972.The poems of Mao Tse-tung[M].NewYork:Harper&Row.
[2]Even-Zohar, Itamar.“Poly system Theory”Polysystem Studies Poetics Today, 1990.
[3]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M]London:Cassell, 1990.
[4]Lefevere, A.Translating Literature:Practice and Theory in ComparativeContext[C].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2.
[5]英译小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M].北京:外文出版社, 1976.
[6]许渊冲.毛泽东诗词选 (英译本) [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 1993.
毛泽东诗词鉴赏 第4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
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3、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4、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5、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6、沁园春雪(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7、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8、七律和柳亚子先生(1949年4月29日)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9、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0、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11、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2、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961年9月9日)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13、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4、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毛泽东诗词鉴赏学案 第5篇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越过万水千山是平平常常的事。诗人高度概括了万里长征的艰难,开篇树起了红军的英雄形象。“万水千山”是长征途中一切困难的高度浓缩:有恶劣的自然环境,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有来自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分裂主义的干扰破坏,面对千难万险,红军等闲视之。“等闲”描述了红军蔑视敌人、克服困难、勇子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显示了红军的豪情壮志。这两句诗揭示了主题,为下面几个典型的长征事例作好了铺垫。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连绵起伏,在红军看来,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脚下,只不过是滚动着的小泥团。紧承首联,用五岭、乌蒙代表“千山”。这两句诗通过写山来突出红军的英雄气概,明是写山,实是写人。用“逶迤”修饰“五岭”,用“磅礴”修饰“乌蒙”,说明山的高峻、雄伟,突出远征之“难”;接着是“腾细浪”、“走泥丸”,一个“腾”字,一个“走”字,展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风貌,“细浪”、“泥丸”则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红军蔑视一切困难的宏伟气魄。诗人在这里采用了反向的比拟手法,一方面,五岭、乌蒙这些大山的确是逶迤磅礴,但另一方面,在红军眼中,这些大山只不过是跳动的细浪、滚动的泥丸,如此的渺小,这强烈的反差对比,烘托了红军天下无敌的高大形象,讴歌了一种时代精神,一种民族精神。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汹涌的波浪激打着悬崖陡壁,热气逼人,大渡河的铁索桥腾空高悬,左右晃动,令人不寒而栗。这里用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的战例歌颂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金沙江和大渡河代表首联中的“万水”。一个“暖”字不但写出了金沙江当时的气候条件,更表达了红军渡江后的胜利豪情和欢腾喜悦的景象。“大渡桥横铁索寒”则集中反映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场面,“大渡桥横”写出了泸定桥重要的地理位置和险要的形势,一个“寒”字,既真实地反映了铁桥高悬于湍急的大江之上惊险万分的气势,又反映了当时情况的危急,想到石达开当年在大渡河全军覆灭的厄运,怎能不令人胆寒!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红军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气壮山河的革命豪情令人惊叹,我们仿佛又听见大渡河翻滚的波涛声,仿佛又看见红军冒着敌人的弹雨、攀着铁索前进的壮举。这两句诗是在写景,但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感慨,满含了诗人对英雄红军所向披靡的自豪和赞誉。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英雄的红军特别喜爱岷山的千里积雪,全体红军通过这座大山后,个个喜笑颜开,充满了胜利的欢欣。结尾这两句诗写了长征的最后历程,表现了红军振奋的精神和诗人畅快的心境,以欢笑作结。“更喜”和“尽开颜”同“不怕”、“等闲”首尾呼应,描写了红军对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突出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岷山千里雪”表现了深远的意蕴,岷山雪景的高洁、明净难道不正是英雄红军不朽形象的真实写照吗!抗日的新高潮即将到来,红军群情振奋,准备迎接新的更为艰巨的战斗任务,此时的岷山,是革命的一个新起点,象征着无限光明的革命前景。以此结束全诗,寓意深刻,振奋人心。
这首七律采用史诗般的笔法,于轻快流畅的节奏中叙写了红军一年来历经的艰险征途,将胜利的喜悦之情和自豪感寄寓在轻松的叙事之中。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结合全诗定下了豪放、激越的基调。接下来行云流水般地叙述了红军在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长征途中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英雄业绩,表现出诗人其乐无穷的博大胸襟,同时也是对首联的注释。全诗大气磅礴,叙事流畅、轻快,而诗人强烈的感情则跳动在“不怕”、“只等闲”、“更喜”、“尽开颜”等字里行间。
毛泽东诗词鉴赏学案 第6篇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豪壮之美:感悟毛泽东军旅诗词 第7篇
一、博大的历史内涵是豪壮美的骨架
毛泽东的军旅诗词内容博大, 包含了各个革命时期。这些作品词章峻秀, 笔力雄健, 无拘无束, 挥洒自如。或光晶流丽, 或气象汪洋。《西江月井冈山》令人有庄严持重, 凛然不可侵犯之感, 而另一首《秋收起义》则一破格律, 读来别有一番风味。《采桑子重阳》沉雄悲壮。《如梦令元旦》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则形成鲜明对照, 前者宛如从军令, 后者却置人于军令如山, 军情紧迫的摄人魂魄之境。读《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仿佛见到千军万马在厮杀, 神话中以头触不周之山的共工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菩萨蛮大柏地》和《清平乐会昌》颇有欲说还休的意味, 它既暗藏了对开创江西革命根据地时艰难岁月的回忆, 更隐现对革命事业前景的担忧。这种回忆和担忧糅合在彩虹、阵雨、斜阳映照下的苍翠山峦里, 或晓雾蒙蒙, 山树森森的峻岭中。辞章豪放挺拔, 壮丽华美的《十六字令山》, 《沁园春雪》, 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千姿百态。在这里, 山成了力量的象征;它如巨澜卷海, 或如利剑刺破青天, 或阅尽人间春色, 或欲与天公试比高。自然的壮丽与超自然人格的壮美浑然一体, 作者或爱或憎的鲜明情感亦从他对山的描写中尽露无遗。这一阶段不仅有《雪》这样的蜚声中外, 光耀环宇的词章, 亦有令作者自以为惬意之极的“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这样壮美而意境悠深的佳句。《雪》构思了一幅如此巨大崇高的画面:一仗剑驰驱的伟大丈夫, 立于华夏大地, 为北国冰雪世界而凝神。蜿蜒万里长城横贯东西的黄河纷纷扬扬的弥天大雪, 激起他无限的审美情趣。从“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这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八个字中, 则似乎可以看到一支酣战后休息的刚毅正气之师, 隐没在那落晖染峰、晚秋气寒的群山里。这画面是那样牵人心魂, 不由你不问, 这支远征的孤军明朝将在何方?《清平乐六盘山》笔调轻逸明亮、秀美之中见阳刚。《六言给彭德怀同志》, 寥寥数字, 塑造了一位叱咤风云, 横刀立马的大将军形象, 比之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毫不逊色。《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通篇显示一种急风卷云的雄猛之风。
二、奇特的想象是豪壮美的羽翼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艾青) 毛泽东的诗词充满了奇特瑰丽的想象, 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借用典故。毛泽东在诗词中借用古代故事和有一定来历出处的词语典故来展开想象, 如:“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 (《清平乐蒋桂战争》) 以唐人沈既济《枕中记》中卢生做黄粱美梦的故事来讽刺国民党新旧军阀妄图称霸中国的野心是一定要破灭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的“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的神勇来表现红军作战的勇敢、神速、机智、果断的英雄气概。“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则以《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西楚霸王因沽名钓誉而被败垓下的教训来告诫人们: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些想象, 言简而内蕴丰厚, 意象雄浑, 展现了豪壮之美。
(2) 借用神话。神话, “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 支配自然力,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毛泽东诗词中多处借用神话来引起联想, 寄寓宏旨。如:“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其中的“鲲鹏”源于《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 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重天之云。”借“鲲鹏”来喻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借用《淮南子天文训》中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 喻革命人民的无畏精神和工农武装翻天覆地的威力。
(3) 借用传说。传说是人们对古史事迹和英雄人物的记述、评价而长期流传下来的口头事故。毛泽东的军旅诗词中也借用了一些传说, 如“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 , 这里, 毛泽东通过民间传说中的“苍龙”, 来喻指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
三、遒劲的语言是豪壮美的珠粒
毛泽东诗词的语言都是经过反复锤炼的, 可谓字字千钧, 很具强度与力度。尤其是那些熔铸得如同警语格言的语言, 更是璀璨夺目, 闪闪发光, 掷地有声, 给诗词的豪壮美增添了绚烂的光彩。比如:“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这些铿锵豪迈之语, 表现了面对困难, 战胜困难, 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这些极富哲理思辨之辞, 既赞美了革命根据地的大好形势, 又指示了人类社会除旧创新的历史规律。实际上, 这些语言现在已经成为人们表达人生哲理和生活真谛的通用语, 从诗词走向了生活, 超越和延伸了它本身固有的含义, 极大地扩张和丰富了语言的内蕴, 激扬着一种豪壮之气。
总之, 毛泽东的军旅诗词创作丰富多彩, 其艺术风格上的宝贵经验, 值得后人借鉴, 其昂奋风骨值得后人发扬,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诗歌传统在新时代的闪光和骄傲。
摘要:毛泽东在军旅诗词的创作领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充满了瑰丽雄奇, 恢弘磅礴的豪壮美。这使诗人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享有了崇高地位。“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这些豪迈之语, 可以培养学生战胜困难, 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关键词:毛泽东,军旅诗词,豪壮之美
参考文献
[1]傅建舟.毛泽东诗词全集详注[M].伊犁:伊犁人民出版社, 1999.
[2]傅德民, 邓洪平.毛泽东诗词鉴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毛泽东诗词鉴赏学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