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大战范文
媒体大战范文(精选4篇)
媒体大战 第1篇
1 沙利文案及其影响
1.1 回顾沙利文案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正值美国民权运动时期, 种族之间矛盾非常尖锐。1960年3月29日这一天, 马丁路德金的支持者们在《纽约时报》策划刊出了一份政治宣传广告《关注他们的呐喊》。该文指责官员们采取非法手段破坏民权运动, 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马丁路德金, 虐待示威人士。但是这篇文章对事实有所夸大, 比如增加了马丁路德金被捕的次数、修改了虐待事件的具体细节。
这则广告虽然没有指名道姓, 但还是激怒了地方政客。警局负责人沙利文认为这则政治广告在暗指他违宪。故而起诉《纽约时报》犯有诽谤罪, 要求赔偿50万美金。初审法院裁定《纽约时报》诽谤罪成立, 该市其他政员也先后提起诽谤诉讼。这意味着《纽约时报》将支付300万美金的赔偿金, 彻底破产。在两审败诉之后, 被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 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 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
1.2 沙利文案的影响
沙利文案终结了美国关于煽动性诽谤的观念。由此, 美国的言论自由得到进一步发展, 更多的批评性意见得到保护。在自由辩论中, 错误在所难免, 如果因为害怕犯错被诉诽谤, 那么会严重制约和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 不利于批评意见的发展, 那如此下去只会让社会的发展失去媒体的有效监督。
沙利文案, 使得诽谤诉讼不再是挟制媒体的政治利器, 这极大地增强了媒体信心。当然这一判决之所以会是这种结果, 是因为被诉的一方地位特殊, 因为《纽约时报》是媒体。媒体履行批评官员的职责, 如同官员恪尽管理社会的职责一样。这一点对于媒体来说, 责任重大。
2 何为自媒体
“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2年DanGillmor对其“新闻媒体3.0”概念的定义中, “1.0”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 (old media) , “2.0”指新媒体 (new media) , “3.0”指自媒体 (we media) 。[1]
第一个对“自媒体”释义的是Shayne Bowman和Chris Willis, 他们在2003年出版的媒体研究报告中指出:自媒体是普通公民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 一种提供与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2]
自媒体包括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 中国的Qzone和Weibo。网络自媒体的数量庞大, 其拥有者也大多为“草根”平民, 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民“随心所欲”的空间。
3 关于方寒大战的自媒体伦理问题探讨
韩寒, 一个在中国有着极高人气的80后作家, 1999年“新概念”作文大赛以《杯中窥人》获一等奖。1999年3月开始写作小说《三重门》, 出版后至今销量已逾190多万册。2010年4月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方舟子, 1999年设立新语丝网站, 通过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及刊登网友文章, 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腐败现象, 批判新闻界的不真实报道, 出版过一些以科普和反学术腐败等为题材的著作。由于在评判时过于犀利, 方舟子本人和他的言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争议。
在2012年春节假期, 方舟子质疑韩寒父亲为韩寒代笔写作, 成为网络上最热的话题。2012年1月29日, 韩寒委托律师, 就方舟子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其间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 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
在沙利文案中, 媒体报道确实有失实的地方为什么却依然获胜了呢?理由依据是:真实恶意原则, 也就是说, 原告必须证明被告是恶意的。但是沙利文证明不了。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官司的一方是“新闻媒体”, 媒体有媒体的规范和伦理, 比如中立报道、多方采访。这一案件的最终判决结果, 完全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方舟子, 作为一个有着20多万粉丝的名人, 其影响力不容小觑。两方的争论焦点集中在:方舟子的质疑, 究竟是互联网上自由地表达观点, 还是披着“自由质疑”外衣的名誉侵权?公民具有言论自由, 任何人都有质疑的权利, 方舟子发表言论质疑韩寒是他的言论自由, 对于这一案件的审理是否可以借鉴沙利文案?也就是说不管方舟子的一些逻辑推断是否正确, 是否都应该保护自媒体批评监督的权利?但是如果这样推断的话, 其实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 也就是将自媒体当成了新闻媒体, 所以用新闻媒体的伦理规范来套用到自媒体的身上。
虽然我们称微博为自媒体, 但是方舟子只是一个个人, 而不是媒体组织, 虽然其影响力可能会大于某些新闻媒体。但是新闻媒体是根据组织性质而不是根据影响力来衡量的, 小报再小, 也是媒体, 也得遵守媒体伦理规范。自媒体粉丝要到多少才称得上影响力大?这是个很难界定的问题。即使粉丝数再大, 自媒体还是缺乏正规新闻媒体的专业组织性、规范性, 所以这还是和沙利文案有区别的。那么对于拥有众多粉丝的名人, 对于这种具有特殊影响力的自媒体, 究竟在传播中该注意什么, 自媒体的伦理问题究竟该如何界定, 还需要学术界更进一步的研究。
4 结语
在自媒体时代, 自媒体的使用者究竟该如何规范地使用自媒体, 还是需要社会的立法规范, 需要网络秩序的进一步规范, 也需要自媒体使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晓虹.自媒体:从传播到互播的还变.人民网—传媒频道.
人怪大战(6)-----大战将临 第2篇
读者来信说我们的废话过多!”“知道了。对了,这集干啥来着?”“买坦克!”“boom!”“首先,我们要找到泡面哥。
怎么找?像我一样大喊:哪有泡面!”老二:“感觉好丢人。”“嗖嗖嗖!”一阵疾风吹来,漫起了许多尘土,咳咳咳的呻吟满地都有。散去以后,steve1、2、3号发现在一个店里,旁边泡面哥在数金腚,显然,是他把他们带来的。“你们要买什么品种的?”“三碗nc酸菜牛肉面!”“大哥,我们不是来买泡面的。”“我知道,可我们要吃午餐呀。”“一共5块。我看你们找我不像是来买泡面的,有什么事?”“我们急需......一辆......坦克。”“好说!原来是来买坦克的!我们这有许多坦克:ufo的、飞机的、单轮的、炸药的......”“ufo酷,要了!”“一共8888807万元!”“便宜点好不?”
“都这么贵,我也没办法。”“你再想想?”“想起来了!有一辆一万!”“成交!”泡面哥点了一下墙,翁、翁打开一道门。他们走进一条黑暗通道,走了一会,就看见了亮光。“这是一辆从基地捡的坦克,据说那个基地很发达,不知为啥灭亡了,这辆坦克本来应该很贵,但我驾驶时,并没有什么暖用,所以这么便宜。”“这炮管挺酷,旁边还有小跟踪弹,就是锈点。”“当然,50年前的。”“开坦克走了!”“对了,老大,之前你拉着逗比长官,可然后去哪了?”
“对呀!”另一边,“我被炸飞了,steve1号我恨你!”这人不是别人,正是逗比长官。duang一声,正好掉进steve一号坦克里。“我杀了你!”“饶命啊!”把steve1、2、3号送走后,超市恢复了宁静,但怪物们来了。“泡面哥,100000碗nc酸菜牛肉面,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辆ufo坦克!”“一共99937827382273894179237198313719837923417元,苦力怕先生。”“给。”(自从把土豪家抢光以后,怪物们变亿万土豪)“伙计们,出击时间到!”
台湾政要的新媒体大战 第3篇
蔡英文丢了面子,而马英九正心情大好。因为,他刚在自己脸书上发布的讲话和视频,有万人点“赞”,还收到了数千条留言。
这两件事,看似没什么关联,不过是台湾两大政党负责人在网络世界里的小片段。然而,仔细想想不难看出,台湾政要对新媒体的重视。今年恰逢台湾“九合一”选举,蓝绿交锋已不再比握手、比声高,而是通过新媒体展开较量。
新媒体牵动岛内政治
媒体一直影响着岛内的政治生活。有岛内学者曾著文写道:陈水扁留给台湾社会的一个最大影响大概就是让媒体有了鲜明的颜色。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地下电台,都有着或蓝或绿的颜色,每逢选举,媒体战有时甚至成为决定胜败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新媒体的出现,则加剧了岛内政党、政要间的媒体大战。
不久前发生的“反服贸”运动,就给马英九上了一课。两岸协商的“服贸协议”,台当局曾花大笔经费宣传引导,民众却还是云里雾里,搞不清状况。之后,“反服贸”运动持续发酵,更让台当局感受到网络动员的威力;绿营发动“割阑尾”行动,要罢免蓝营“立委”;通过网络募款,3天进账就超过1000万元新台币。网络既聚集了人流,也积聚了金流。
事后,台当局内部检讨,认为不熟悉新媒体运作是丧失话语权的主要原因。于是,“行政院”成立新媒体小组,推动相关工作。
新媒体的影响不止于此。据岛内一项调查显示,民众主要通过看电视来获取新闻,但网络才是重要的分享平台,年轻人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已超过5个小时。尤其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与新媒体的联系更为密切。他们的行为习惯甚至改变了台湾政党的组织形式。
去年年初,国民党官方网站——“国民党全球资讯网”全新改版,增加了在线入党的功能。民众想要加入国民党,只需要填写简单的线上入党申请,户籍所在地的党部就会主动联系申请者。据岛内媒体报道,上线首日,国民党官网的浏览量超过8000人次;上线后的3周内,日平均浏览量在6000人次以上,点击量是过去的两倍,说明打造一个新媒体平台对提高年轻人关注度意义重大。
事实上,岛内政党对于新媒体关注,根源在于想要吸收年轻血液、吸引年轻选票。
2000年,国民党在“总统”选举中落败,同时在“立法院”失去第一大党地位,面临党务改革的压力。国民党作为 “百年老店”,党员年龄老化、缺少活力一直为外界诟病。之后,国民党采取了各种措施,试图扭转外界不够年轻化的印象。利用网络来招揽新党员也就不意外了。
马英九网上求点赞
新媒体也成为台湾各党政要聚集人气、争取选票的重要阵地。
马英九虽在“反服贸”运动上吃了亏,但在个人宣传造势上却没落下。他有个人网站,有脸书,还在优图博(YouTube,视频网站)上,开设了视频频道。每天有专人负责处理脸书等新媒体的文章发布等。
其实,马英九一直非常重视利用新媒体造势。2007年,为了吸引年轻人的目光,马英九后援会成立了一个搞笑创意网站,取名“台湾九九俱乐部CRAZY9”(也称“疯九网”),网站中以大量有趣的动画反讽政治人物言行,并设计了“台语马也通”“全民不粘锅”等栏目,以漫画或动画影片的方式来阐述马英九的竞选政策,吸引20岁到40岁对“政治冷淡”的年轻人。
2011年,蓝绿候选人选情胶着。岛内多次选前民调显示,马英九跟蔡英文的支持率差距在5个百分点以内。因此,蓝营要胜过绿营,“首投族”一战,势必不能输。
“首投族”是指第一次可以行使投票权的选民,年龄大多在20至24岁,依据台当局“内政部户政司”统计,2012年“大选”首投族约有120万人,约占整体选民的6.9%。
为了争取“首投族”,民进党选择走进地方乡镇,马英九则使用新媒体抢攻年轻选票。他将一张30多年前与夫人周美青谈恋爱时的合照,上传到社交网站后,一天内竟有7.5万人点赞。接着,马英九连任竞选办公室“台湾加油赞”成立,找来5位年轻人组成“K5”团队,专门负责新媒体经营。社交网站上随时可以看到马英九的行程,以及一些花絮。“台湾加油赞”还推出了“早安打卡机”活动。这一活动的灵感来自年轻人喜欢赖床、抢头香,所以游戏设计只有早上6点到10点半可“打卡”。活动第一天,前10名的网友可获得马英九签名的“早安赞卡”,他也实时上传首次在官邸“打卡”的画面,跟网友分享。最终,这些新媒体手段,为他赢得了选票,增加了人气,其脸书粉丝也过了百万。
不过,有人诟病,马英九的新媒体平台,互动性太差。在脸书上,许多粉丝给他的文章、视频留言,可他都没回应,完全是一种贴公告的心态。如果仅用粉丝对他的政治崇拜,来维持人气,似乎也不是长久之道。
当然,蓝营中也不乏深谙其道的后辈。近来,国民党台北市长参选人连胜文的竞选团队,就非常重视新媒体经营。初选期间便成立了脸书粉丝团,之后还准备开发手机应用程序等,只要粉丝下载程序就可看到连胜文的最新消息和政治见解,拉近了和年轻人的距离。
蔡英文派出美女队
作为民进党的领军人物,蔡英文同样显示出大打新媒体战的决心。
民进党很早就试水“网战”,不仅把网络宣传当作重中之重,在培养“网络青年军”上也不遗余力。用绿营的话说:网络战,“蓝是1.0版,民进党已经升级到3.0版”。
2009年,时任党主席蔡英文一声令下,该党成立了网络部,专职拓展“绿色网络能见度”,同时培养新人。这批被网民称为“绿林军”的青年网军,在社交网站上充当“舆论主攻手”,只要有不利于民进党的新闻出现,他们便会一哄而上,把本党的人气“刷”上去。
而出任网络部主任的自然是“神秘高手”。林阁雍早在1998年就担任陈水扁竞选台北市长网络部主任,熟悉网络社群的操作技巧。他在出任民进党网络部主任时曾说,选举是一种复数动员,必须从不同层面、各种管道告诉选民政治人物与政党的理念与主张,网络是选举复数动员过程中的一环。由于民进党基层组织不如国民党健全,加上网络工具与内容具有重复性与保存性,没有篇幅限制、不受时间制约,网络可以接触到民进党平常无法接触的人。
此外,蔡英文还办了“选战网络种子营队”,教候选人如何运用网络营销自己;成立“网络游击队”,在网络上征求宣传创意,请网络专家讲如何“噗浪”(Plurk,社交网站)。
民进党投入选战的候选人都有专职网络秘书。之前,蔡英文利用博客拼人气时,就任用了好几位美女“网秘”,以年轻人的视角帮她写博客。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第三任网秘黄嫈(音同“英”)珺。她生于1983年,当时在台湾中正大学政治研究所在职专班进修,被媒体称为“活动力最强的小秘书”。这些美女“网秘”虽风格不同,但都拉动了“小英博客”点击率暴涨。
蔡英文也没忽视脸书的经营。在2011年中,她的粉丝只有20多万,而如今粉丝已过百万。在台湾政要中,她的粉丝量仅次于马英九。蔡英文的脸书中,不仅有每日的行程和活动内容,还有她对一些事情的感想和看法。而且,她有时会与粉丝互动,这一点略强于马英九。
岛内蓝绿政党、政要的新媒体大战,随着年底“九合一”选举的临近,势必愈演愈烈。不过,无论如何,新媒体领域的交锋,始终还只是形式,能不能赢得民心,最终还要看能端出什么样的“牛肉”。新媒体交锋,也不该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政治秀,如何利用新媒体更好地与年轻人沟通、了解民众的疾苦需求,让交锋带来更完善的政策,才是政客们该真正思考的。
媒体大战 第4篇
《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观后感影评【1】
前面主线明确,但确实是在贩卖情怀,外星生物大型歌舞现场(真当大家不知道你是迪士尼么),飞船内爆能枪大战(星战保留剧目),总差了点意思,只有Rey失控那段让人有点兴奋。
但随着reylo打斗结束,电影才真正开始发力。在这一部里,光剑慢慢成为陪衬,原力终于成为主角。好几次我差点叫出来,不过江宁的朋友们也足够淡定,即使大集结或者帕尔帕庭的覆灭也只能听见一点掌声。对于我来说,star war main theme一再响起,老铁三角(吐槽一下新三角虽然存在感终于变强了,但直到最后拥抱在一起才发现这点)一一露面就足以令人感动,尽管美式的赤裸裸的英雄主义依然不时引我反感。
另外这部电影根本不是什么彩蛋致敬,它几乎是对老三部曲全方位的复刻(所以它是绝对的粉丝向),简直就是直白地问你:你是个真正的粉丝么?死星还记得么?议会还记得么?卢克小英雄的故居还记得么……
人物关系上重新找回了太空肥皂剧的感觉,与它相比前两部的人物都如同打酱油一般,这一次政治正确和工具人终于没有喧宾夺主。
《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观后感影评【2】
看过的不管星战迷还是路人观众异口同声地在讨伐这部卖情怀以及狗血不能自已的ep9,可对于消费情怀大户迪士尼和拿狗血当尚方宝剑的JJ大嘎还在期待什么呢?
我倒是觉得ep9烂得很有趣,JJ更进一步把自己整合成狗血同人大手,案头功课做得还蛮认真,不但有大家觉得很偷懒的“致敬”和强行圆故事,还有Save the cheerleader, Save the world,哦,错了,the Last Jedi saves the world.以及亦正亦邪翻脸比Sylar还快的影子Jedi。当看到Greg Grunberg出场而且给了不少镜头的时候,我不由地感叹,这才是真发小真朋友,所以JJ能真切体会到星战粉要给Chewie颁发奖章的心。
而且这部的Jedi精神我觉得很强啊,自我修行,在探寻真知和沉静明意中富含东方哲理,打斗还打出了《蜀山传》的气质,最主要的是——Jedi的孤独,我觉得ep9好看就好看在作为Jedi的自我认知道路,最后的尘归尘,土归土,改姓天行者,剑归塔图因,能深深地感受到Jedi的孤独。而有些人觉得文艺的ep8是怎么刻画Jedi的?暴戾的Rey和暴戾的Luke,摸着良心告诉我,作为星战粉真的能接受这样的Luke这样的结局?所以我一直讨厌不上不下的文艺片腔调,故事会就低人一等了吗?
最后,我想大声说,星战的演员选得真好!Daisy的倔强,Adam的敏感情深,ep7、8毫无征兆地中二发神经真是难为了Adam。发现美丽的Zorii有点眼熟,原来是美丽的“Felicity”Keri Russell,她的气质简直像是从Cowboy Bebop串场过去的!演员选得好,能把烂熟IP演出别样的味道,让人回味起来觉得——到底还是拍出来了,拍出来就好。要论重启后最好看的星战,还是Rogue 1.《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观后感影评【3】
仿佛全世界的“星战迷”都在指责后传,就像二十年前,另一批影迷在指责前传。历史充满了讽刺。曾经被影迷挂在耻辱柱上的乔治·卢卡斯,经过时间的洗刷,重新成了神。竖立起偶像,又推倒偶像,人们永远在重复同一件事情。
我们都在寻找1977年的盛况,殊不知当年星球大战一直是,也永远只能是,一个“传说”。
星战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就是因为1977偶然而又必然的成功。1977年的成功如果可以复制,星战便不是星战。因为只有普通的商业片才可能被复制,而当年卢卡斯所做的一切,都是离经叛道的结果。连他自己也无法在余生中复制1977年。
尽管如此,现在好像所有人都有资格说,什么“像星战”,什么“不像星战”。然而谁又能说星战应该怎么搞呢?谁说了算? 乔治·卢卡斯?卢卡斯影业?新粉丝?老粉丝?
恐怕,没有人能说星战“应该”怎么搞。
因为星战已经成为一个不完全受主创或资本控制的造物了。它是超越了造物主的弗兰肯斯坦,自成一套生命体系。
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那个,才是真正的星战。但我们在理解作品的同时,也在塑造一个新的作品。后来的,只要不符合我们的认知,就会觉得是不自洽的伪作。
这就是fandom。一个不受任何人控制的矛盾体。其中还夹杂着少数人的党同伐异,创造着“跟风粉”的概念,建立起鄙视链和壁垒,希望自己的爱好永远不被“大众化”。
我们在维护什么?我们想在后传中寻找什么?
问题在于,星战的1到6已经是一个完整故事,是卢卡斯毕几十年之力不断完善出来的产物。在已经结束的,没有loose end的故事结尾上继续续写,本身已是难而又难。除了以前衍生宇宙那波随便写不要钱的小说作家,谁又敢天马行空地拍后传呢?青史留名的衍生作品确实不少,但是死得默默无闻的,更是不计其数。面对这种失败率,后传的主创肯定都要从老本儿里寻找灵感,不敢扔开来自己原创。粉丝不认怎么办?这就是fandom的双刃剑。这就注定了后作不可能是划时代的。星战已经和fandom捆死在了一起。
影迷们有无穷无尽的理由批评后传,因为每个影迷在后传中寻找着不同的东西,也许1977年的成功,或者是2005年,或者是其它与他们的成长融为一体的回忆。但已经淹没在时间长河中的记忆不可能被复制重生。
时间也冲淡了一切失败的记忆。
与此同时,星战早已野蛮生长为远远超乎1977或2005时代体量的庞然大物,也远超越任何资本可以控制的力量。影迷其实也是这个造物的一部分,与它共生,一起演进,彼此早已纠缠在一起成为越发无法分辨的一团症结。
对于这部电影本身,它面对的压力已然不可控制,超出所有人可解决的范围。
JJ has done his part.《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观后感影评【4】
新系列终章,反抗军与西斯帝国的故事将告一段落。
作为一部续集的续集,又一个星战系列的终章,它包含了很多的情感,情怀元素也很多。但如果说一部电影充满情怀就是下作的套路,那不会有成功的科幻续集。而且所有系列电影都有这样的“情怀”,它不可能不用旧人旧事旧物去引导故事,电影有多少得积累,有多少的历史痕迹,它就会有相应的情感在。影迷对电影的着迷,是电影系列的魅力,这种吸引力也成为了星战文化。
但星战文化的根基在国内就是不够扎实,而很多人是不理解,人云亦云。
《星战9》集中了很多元素,也创新了很多桥段,视觉更加地宏大。故事要终于此章,所有的伏笔,旧人旧事,都有了下文。电影情感其实不算开放,比较内敛,情感释放地较为内在。Rey更加地成熟,黛西的演技也终于比较自然。曲终人散,天行者的崛起既是此前故事的结束,却也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崛起。电影也好,现实也好,都是来来往往,结束也是开始。
《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观后感影评【5】
磕磕绊绊四十多年的《星战》历程,是电影工业发展的一段活历史,今天不扯那么多特效和意义,单纯谈谈影片。点映归来后,心绪荡漾,作为星球大战名义上的终章,本片确实是给粉丝的合格答卷。
本片自始至终情怀拉满,满到溢出屏幕,汇成汪洋大海。只要你是星战迷,绝无可能不激动。
喜欢看歼星舰?给你整上几千艘在星球边列队。
喜欢看小飞船biubiubiu?导演和编剧把42年前第一部星球大战的决战小飞船都给你开出来。
喜欢看千年隼不断在宇宙间跃迁?片头就来它个十次八次,让你跃迁到爽。
喜欢不同星球间各有特色的异域风情?各种老星球搬出来那是肯定的,还要再为你建几颗新的。
喜欢反派?西斯皇帝帕尔帕廷又又㕛㕛叕叕复活啦!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喜欢英雄?就算卢克在上一部里死了也没关系,精神永存,为你拉出来,灵体降世!其他绝地武士虽未露面,但是他们的声音会出现,仔细听,一定能听出他们分别是谁。
喜欢意外情节?一队骑外星大马的自由战士向歼星舰发动奇袭,在歼星舰上(真的是舰上!不是舰的里面!)骑马与砍杀,这绝对是属于太空歌剧独有的浪漫。
喜欢有始有终?蕾伊带着两把天行者的光剑来到整个星战故事开始的地方,埋掉它们后望着塔图因(Tatooine)星球有着两个夕阳的天空,简直惹人落泪。
当然,政治正确也一个不能落下,反抗组织里种族齐全,各颜色人种你都能找到。片尾大战后甚至还有lesbian情侣激情拥吻庆祝胜利的画面(剪刀手没减掉这段!结合《被光抓走的人》里白客饰演的那名角色,审查尺度果然有所放宽)。
夸了这么多,别以为它真有那么好,它仍然只是靠情怀及了格,并非什么影视佳作。虽然情怀满分,在其他地方简直是给观众喂屎。整个观影体验,与其说是在看星战电影,不如说是在玩星战游戏。整个游戏流程类似《质量效应》,主角团到某个星球,找某个线索,然后去下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中间插入人物分离,直到最终决战,中间插入再多其他情节也掩盖不了这些老套路带来的疲劳值。就星战9这点复读机剧情,真不如按《神秘海域4》的故事模板去抄一套太空版的剧情。
J·J·艾布拉姆斯擅长动作场面,意图靠《碟中谍》系列里的招牌伎俩狠彪观众肾上腺素,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做到了。只是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观众眼中挥之不去,非常影响观影体验。阿汤哥爬迪拜塔惊险刺激,你也没必要让这部星战主角们轮番在各种飞船和残骸上跳一遍啊。哦,不止一遍,蕾伊起码跳了两遍,凯洛伦也跳了一遍。一招鲜吃遍天?观众只会吐槽你在不断搞回字的四种写法。
配乐当然激动人心,经典BGM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嘈杂过后,什么都没剩下,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种感觉,就像配乐和音效师几只手一齐推着你往前走,他们把音量开到最大,叫嚣着:快给老子激动,不激动你就不是合格的星战粉丝。和上一段缺点一样,视觉疲劳,听觉也一样。
一旦遇到事情,各种套路和逻辑都很感人。昔日敌人一定是恨你恨得要死,同时又爱你爱到爆炸的大美人,遇到困难时,她不仅会帮你,还会倾尽所有帮你。前一秒枪指着你的头,后一秒就把生活的希望全都寄托给你。007系列我们已经看过几十部了好吗?主角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找外援这方面能不能有点进步?怎么总是刚巧碰上这种类型,烦不烦啊。
反派都是弱智吗?是的,星球大战的反派除了西斯皇帝以外,真的全是弱智。这一部里,皇帝本人也不幸沦为弱智,搞了个大阴谋送自己上西天可还行?哎,皇帝不是实力不行,这次他双手放出的闪电都可以炸宇宙飞船了,但他再次死于剧情需要。正义必胜!和我国绝不放过一个坏人的片尾审查如出一辙。
对于蕾伊身世,我有一些特别的感想。凯洛伦是堕入原力黑暗面的绝地武士,蕾伊正好是他的反面,是堕入原力光明面的命定西斯君主,本部剧情证实了我在第一部里就做出的猜测。我看完星战7就在想,星战剧情搞了几十年,整天把原力天赋爆表的天行者家族中人踢进黑暗面为祸世间,咋就没有一个黑暗面的西斯信徒堕入光明拯救苍生呢?凯洛伦这个角色太符号化,不正常,但凡有点脑子的编剧,绝不会单纯重复星战前六部的老套路,怎么也该反套路一下,把黑暗之子送进光明吧?嘿,蕾伊·帕尔帕廷她这不就来了。
说实话,猜出这个身世后,我特别期待看到蕾伊的内心挣扎戏,既体现演技,又能学一学如何用镜头展示心理状态,还特别有教育意义——即使生来黑暗,不代表必然选择黑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结果......她仅仅演绎了一个脸蛋不错的剑豪女侠。什么挣扎,什么内心的苦楚,都在台词里了,她皱皱眉就算演完了......白瞎这么好个身世。她最后选择改姓天行者也挺让人无语。秦桧的后人秦大士曾说过“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大方承认,勇敢面对。蕾伊如果选择继续姓帕尔帕廷,承认自己的血脉来自黑暗独裁者,更加能证明出身并不能决定个人本质不是吗?真没必要非得往天行者家族身上贴。你就是姓狗二蛋,只要你坚持朝向原力的光明面,也会是正义的好伙伴。这套天行者家族血统论,完全称得上是西方著名封建糟粕的文化副产品。英雄总是出自某个家族,真的扯淡。看看最后那翱翔天际连绵不绝的正义舰队吧,那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可最后决战还是设定为依靠蕾伊才能打赢,无语。为什么在西方编剧眼里,人民群众的力量永远比不过一两个重要英雄人物的作用?没了他们这仗就没法打了?正义就要败了?正义成败就看那么一两个人内心的天人交战,挺没意思的。
黑暗永远伴随着光明,相信星战的故事不会结束。皇帝死了,新的皇帝还会诞生。按星战的套路,说不定就是蕾伊的儿子或者孙子.....西式太空歌剧仍将继续。期待我国影人刻苦钻研技术,早日拍出与众不同并能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的太空故事(流浪地球还差点火候)。
媒体大战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