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义利之辨
孟子的义利之辨(精选3篇)
孟子的义利之辨 第1篇
关键词:孟子,义利观,义,利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地位仅次于孔子, 有“亚圣”之称, 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义利观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孟子的义利观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开创了儒家重义轻利的新篇章, 为后来的义利之辩奠定了基础。孟子的义利观不仅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且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笔者就孟子的义利观谈一点看法。
一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 他主张义, 反对利, 甚至将义利对立起来。对于什么是“义”, 古人解释很多, 涵义较广, 它既是指高尚的道德准则, 又是指处理君臣关系、国家与人民关系的政治准则, 还是指一种远大的社会理想。对于“义”的含义, 孟子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夫义, 路也;礼, 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 出入是门也。” (《孟子万章下》, 下引《孟子》只注篇名) [1]“仁, 人心也;义, 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 放其心而不知求, 哀哉!” (《告子上》) [1]“仁, 人之安宅也;义, 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 舍正路而不由, 哀哉!” (《离娄上》) [1]朱熹注曰:“义者, 行事之宜, 谓之人路, 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道, 而不可须臾舍矣。”[2]由此可见, 孟子已把义提高到人生的根本高度, 喻之为“人路”, 它如正确的大道一样, 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必由之途, 把义看作为人生应遵循的依仁而行的基本道德规范。
孟子的“义”主要是指君臣之间或家庭之间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的行为规则和方法, 如“敬长, 义也”, “非其所有而取之, 非义”, “羞耻之心, 义也”, “君臣有义”, 等等。其“义”的主要内容是指敬人, 尊重他人的社会地位或在家庭中的地位, 如“急君”、“敬长”、“从兄”、“贵贵”等, 但他并不囿于对君主、下对上的尊重, 如“尊贤”、“君臣有义”等。
同时, 孟子还把“义”看做一种理想的人格, 认为“义”比生命重要。对一个人来说, 生命是宝贵的, 但跟“义”相比, “义”更重要。当“生”与“义”发生冲突, 两者不可得兼时, 应该毅然决然地“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 , [1]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坚定不移地捍卫自己的理想, 不惜为之献出生命, 绝不能丧失气节, 背“义”而生, 从而把“义”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孟子认为“义”应是君子矢志不移遵循的道德规范, 提出:“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穷不失义, 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 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 得志, 泽加于民;不得志, 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上》) [1]
孟子所讲的“利”, 是指统治集团中的小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和一般人的个人私利。例如, “王曰:何以利吾国?’”这个“利”, 实际上指国王怎样过奢侈的生活, 怎样扩张土地之利, 自然也指他所属的那个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又如,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这里的“家”, 指的是家族, 即这个大夫所属的那个贵族集团。这里的“利”, 指的是他所属的那个贵族集团的利益, 而这个利益之中, 首先就是这个大夫的个人私利。再如,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这里的“利”, 指的是一般人的个人利益。
二
孟子提倡义, 反对利, 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义”为先, 追求社会正义, 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则, 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巩固封建统治。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 孟子认为, 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的关系时, 必须依靠“义”来维持, 而不能仰仗“利”来维持。君臣、父子、兄弟的关系如果靠“义”来维持, 家庭就会和睦团结, 国家就会安定统一;如果靠“利”来维持, “去仁义, 怀利以相接”, 最终会导致家破国亡。孟子说:“为人臣者, 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 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 怀利以事其兄, 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怀利以相接, 然而不亡者, 未之有也。为人臣者, 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 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 怀仁义以事其兄,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 怀仁义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告子下》) [1]
第二, 为了辟杨、墨之学, 持中庸之道。战国时期,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各派之间彼此辩难, 相互攻讦, 儒家学说受到冲击。孟子从维护儒家地位的目的出发, 驳杨、墨之言, 说杨朱“为我”是无君, 墨子主张“兼爱”是无父, 反对杨、墨主张, 以张孔子之道。孟子盛赞孔子, 说:“自生民以来, 未有孔子也。”作为“圣人之徒”, 既不能像杨朱那样“为我”, 又不能像墨子那样“兼相爱, 交相利”, 只能采取中庸之道, 不言利。对此, 孟子说:“杨子取为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 不为也。墨子兼爱, 摩顶放踵利天下, 为之, 子莫执中, 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 犹执一也。所恶之一者, 为其贼道也, 举一而废百也。” (《尽心上》) [1]
第三, 推行“仁政”治国理念。孟子认为推行仁义, 制定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方针, 乃国之大道, 提出:“尧舜之道, 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主张以“仁政”治国。对仁政, 孟子说:“夫仁政, 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 井地不钧, 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 分田制禄, 可坐而定也。” (《滕文公上》) [1]孟子认为行仁政, 要正经界、均井田、分田制禄。
孟子将“义”纳入仁政, 作为政治经济制度的道德原则, 其义利观服务其政治主张。他认为“仁政”是国家大计, 是国家的根本利益, “君行仁政, 斯民亲其上, 死其长矣” (《梁惠王下》) , [1]“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也” (《离娄上》) 。[1]实行仁政, 就国泰民安, “仁者无敌于天下” (《梁惠王上》) 。[1]
第四, 倡导“清心寡欲”、“非有勿取”的理想人格。孟子把“义”作为理想人格的道德标准, 提倡道德修养, 以恢复、扩充人心固有的善性。孟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寡欲, 即摒除外界事物的诱惑, 使善端不受干扰, 得以保存和发展。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 虽有不存焉者, 寡矣;其为人也多欲, 虽有存焉者, 寡矣。” (《尽心下》) [1]认为追求过多的物质利益会使人失去善性。孟子把当时社会的弊端与战乱归结为人们的“求利”与“多欲”, 所以提倡“义”, 反对利, 认为要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 就要“寡欲”。
孟子用“义”衡量人们对利益、财货的态度, 他说:“非其有而取之, 非义也。” (《尽心上》) [1]认为不是自己的却取过来, 是为不义。孟子认为合乎道义的利再大, 哪怕是像舜接受尧的天下那样大的利, 也不为过;不合乎道义的利再小, 哪怕是一小筐饭, 也不能接受。“非其道, 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 则舜受尧之天下, 不以为泰” (《滕文公上》) 。[1]孟子以“义”来要求人们对待财物, 一方面要求人们恪守封建礼制规范, 保持生产生活上的民主与平等,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孟子对当时赤裸裸的利欲追求, 以及统治者剥削人民的反感和厌恶。孟子反对诸侯的横征暴敛, 把诸侯对人民的掠夺喻之为强盗, 斥之为不义。
三
孟子的义利观, 实质上是价值观。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孟子所讲的“义”实质是一种利, 一种社会功利, 国家的长远利益。孟子言义, 反对利, 并非完全不言利, 只是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孟子的义利观形成于我国封建制确立的初期, 它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过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到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难免包含一些封建性糟粕。但是孟子的“义”所要求的尊敬长辈、非有勿取、修养气节等, 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珍贵的精神遗产,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的这些思想精华,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诸如大公无私、无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助人为乐, 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历史上的许多仁人志士正是在它的激励下, 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时, 挺身而出, 执干戈以卫社稷, 同外来入侵者展开英勇斗争;“舍生取义”、“义者必急其君”的道德原则, 造就了灿若群星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者, 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鼓舞民族斗争的伟大精神力量, 岳飞、文天祥、于谦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3]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社会物质文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令人遗憾的是, 精神文明的建设却未能取得相应的进步, 出现了一些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的丑恶现象, 如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等。究其原因, 是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了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 个人享乐至上, 于是一切向钱看, 贪求物欲的满足, 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孟子义利观中倡导的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的价值观和价值选择原则, 对于扭转现阶段我国社会上价值观念的混乱局面,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反对金钱至上、坑蒙拐骗、见利忘义、不讲诚信等不良行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4]
参考文献
[1]阮元.孟子注疏[A].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3]张景贤.略论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4) .
先秦儒法两家义利之辨探微 第2篇
儒法两家的义利观在形态上存在着较大的`分岐,但在理论深层次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者的理论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弘扬社会之公利.
作 者:李玲芬 LI Ling-fen 作者单位:台州师范专科学校,浙江,临海,317000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 13(9) 分类号:B22 关键词:儒家 法家 义 利 辨
从文本中审视孟子的义利观 第3篇
一、由古及今, 义与利之辩
义与利之争, 由来已久。在《论语》里, 孔子多次谈到义与利, 大多是对义推崇赞赏, 对利大加讨伐。孟子完全继承了孔子的观点。《孟子》开篇:“王, 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写孟子见梁惠王, 拒绝言利。孟子认为, 王、大夫、士和老百姓都以利为上, 互相争利, 国家就很危险了。在孟子看来, 利为万恶之源。对于孟子这一番拒绝言利的话, 司马迁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开头就赞叹道:
余读孟子书, 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 末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 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 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 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 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司马迁看到了西汉经济繁荣的景象, 但他又认为这是十分危险的时代, 所以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开篇便谈读《孟子》的感受, 表明他对孟子义利观的仰慕。
战国时各国的国君都是把利放在首位的, 他们想统一天下, 纷纷行霸道而不行王道。孟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和当年孔子一样, 风尘仆仆, 周游列国, 结果一事无成。虽然他的义利观没有得到当权者的首肯, 但对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 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想从当时流行的老庄哲学中挣脱出来, 恰逢硕儒董仲舒建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 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正统且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到了宋代, 司马光与王安石关于旧法新法之争给孔孟的义利观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王安石的新法带有更多的利的因素。司马光则以义击 之, 在中国这块封建意识浓重的土地上, 沾上了利就不堪一击, 尽管王安石几次沉浮, 还是以失败告终。这是义与利的一次生死较量。
二、孟子之义利观解读
如果把《孟子》中谈道义与利益的内容综合加以分析, 就会看出孟子的义利观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片面偏激, 只讲义不讲利。他的义利思想包含了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三个层面。
先义后利。孟子是热衷于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家, 先义后利、重义轻利主要是作为一种治国策略提出来的。他认为当时“天下之人, 唯利是求”, 执政者行仁义的力度非常小, “今之为仁者, 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从宏面调控的角度看, 就是利益驱动的力量过大而道德制约作用太小, 求利与求义,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严重失衡。面对这种形势, 孟子觉得必须加大道德对人们求利行为的制约力度, 强调以仁义治国, 才能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因此孟子对诸侯讲治国之道, 总是主张先义后利。
以义统利。孟子把义和利联系在一起, 再三告诉人们只有按道义的原则做人行事, 才能得到正当长远的利益。孟子游说诸侯、劝导民众的方式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讲仁义是因为它有用, 大则可以得天下, 小则可以满足个人的求名利、求自尊的欲望。“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 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人都想求名利, 求富贵, 要达到这些目的, 孟子认为只有义才是最正确、最宽敞、最稳妥的道路。
见利思义。孟子继承了孔子重义轻利的思想, 强调“见利思义”, 在各种利益面前要坚守理性和道义。孟子曰:“生, 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与时俱进, 以义导利
其实, 义和利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早在春秋时, 齐国国相管仲就有“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论断, 我们可以把它看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关系的最早论述。正是对利的追求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而以义导利, 不是以义制利, 才能使社会的财富极大地丰富起来, 这是社会走向文明的标志。
孟子的义利之辨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