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市场营销硕士
美国市场营销硕士(精选8篇)
美国市场营销硕士 第1篇
美国市场营销专业硕士申请指南
纵观美国市场营销专业硕士申请,发现还是finance/accounting/econ的offer多,chasedream上通篇都是finance /accounting的offer,学校也都是top级,marketing的寥寥无几,一共才看到3,4个吧。像marketing感觉如果在目标学校(比较好的学校)marketing系里面没有认识的人或者有认识的人,但是此人在申请中不能给你发力(强力推荐)的话,想进去很难。如果你的推荐信都是数学系,计算机系老师的,虽然很strong,但是现在感觉在申请中可能没什么用,即使图灵奖得主给你写推荐信,人家marketing的老师也不一定就知道这个人,隔行如隔山。
finance/accounting/marketing的不少教授,一个统一看法就是tech背景不错,应该在finance /accounting上发力,不仅finance/accounting教授这么说,marketing教授也这么说。原因很简单用他们的原 话:“finance/accounting不会在乎你有多tech,你越tech他们就越喜欢你”,但是marketing不一样。gmat680,700,710,720分都能去牛校的finance/accounting。大家一定要看清局势:gmat > 680申请finance/accounting好学校绝对够用,有math/cs/econ背景的人,如果没有很多相关marketing研究经验的人(想在申请中说服别人的话最好有paper为证),那么请不要轻易把所有的宝都压在marketing上。如果你在math/cs/econ上的背景比我 强,比如你有个数学phd或者cs phd或者harvard econ, caltech math硕士的话,可以考虑赌一赌。其实最好还是认识目标学校的老师并且能得到他的强力推荐信对你申请最有力,感觉这个比什么都管用,这能让你在几百个申请人里面绝对脱颖而出,如果他是committee那你就更爽了,即使不是也没关系,录取委员会面子总会给的,至少几率会大增。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际关系,像我这样,就只能靠100%的实力去拼,那么最好去拼finance/accounting。marketing当然也不是没有机会,但是感觉不像 finance/accounting那样(喜欢录取理工背景的人),虽然的确有quan mkt,但是这在markering里面只不过是一部份而已,更多的人做的是一点都不tech的东西,就是一个大文科。通过1年多在网上研究学校,finance/accounting/OM的current students里面毋庸置疑绝对是理工背景人多,绝少看到学语言的,学历史的,学社会学的,学woman study的人被录取,而你如果在marketing phd学生里面看到一个本科学woman study,社会学的你一点也不用感到奇怪。
大家一定要在美国市场营销专业硕士申请中重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强项,我们中国学生可能理工都比较强,那么就应该发挥这个优势,申请那些喜欢我们的优势的专业,说白了就是被录取后不用怎么培训,不用怎么上课,就马上能给他们干活,能尽快让你成为一个 + NPV project。
附:开设ms of marketing的学校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Boston Colleg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Florida
University of Miami
Syracuse University
Ohio State University--Columbus
University of Georgia
Clemso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s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New Brunswick Texas A&M University--College Station Virginia Tech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American University 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Alabama University of Denver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通过上面对美国市场营销专业硕士申请的解读,相信对于很多计划申请美国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参考上面的信息来提前做好申请美国研究生的准备和规划。
美国市场营销硕士 第2篇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P.R. China
Dean
School of Graduate Studies and Research
Dear Colleagues:
Mr. Ren Ren requested a letter of reference from me to support his application for graduate studies at your university. As his research adviser when he was a graduate student in my institute, I am pleased to comply with his request.
I have known Mr. Ren since 1991, when he was admitted as a Master of Engine
ering candidate into the Institute. As his research adviser, I directed his research and found him a promising youth radiating with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During his first year, he got a very good record in major courses. He particularly enjoyed challenging areas of stud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Neural Network.
During the following two years, Mr. Ren worked on a communication project for his degree thesis the Radio Shunting System on Railroad. To make the product meet the actual needs, he faced down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high reliability and volume and weight of the product. Working hard and independently, he cracked the problems one by one, and came up with a thesis that was characterized by academic excellence.
Judging by hi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while he studied with me, I am convinced that Mr. Ren has acquired the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 sophistication on the basis of which he can undertake world-class training. I therefore lend him my enthusiastic support and would appreciate your favorable consideration of his application.
Sincerely yours
Li Li
美国市场营销硕士 第3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 是建设创新性国家, 支持国民经济的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特别是国务院学位办出台《关于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1], 明确指出从2016年起, 除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EMBA) 外, 其他类别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需采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 并且要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这为我国工程硕士的招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既要照顾到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生源与学习方式的差异性, 又要兼顾招生工作体系的有效性与高效化。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 工学学位招生规模超过30%, 高居学术学位招生总规模首位, 同样, 工程硕士学位招生规模以37%居于专业学位招生总规模首位。目前, 我国针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职人员这两种招生对象的不同学习特点, 两种学制的工程硕士申请考试时间, 考试内容与形式都不同。具体情况见表1。
其中, “GCT”属于综合素质型考试, 重点考核考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和反应速度, 考试内容覆盖面广, 考试试题均为客观选择题, 与目前国际主流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发展趋势接轨。美国是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强国, 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 其高等教育理念对中国工程硕士招生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
2. 美国工程硕士招生模式现状
美国的教育政策不是由国家制定的, 而是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与社会需求决定招收研究生的政策。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对质量把关非常严格, 采取宽进严出方式, 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区别不大, 没有明显的界线, 二者拥有相同的地位, 所以, 在录取时,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录取条件、要求与选拔方式基本相同, 二者间以学生选修学分情况进行区分, 身份也可互换。表2展现了部分有代表性的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
通过表2可以看出, 美国研究生选拔方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招生工作各校自主, 主要是以申请的方式招收研究生。
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类型不断增多, 除了GRE这种综合的考试类型外, 还有其他具有专业化特色的考试, 如进入商学院攻读MBA的入学资格考试GMAT (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 、进入法学院攻读JD (Juris Doctor) 的入学资格考试LSAT (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 和进入医学院攻读研究生的MCAT (The 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 , 这几类考试都属于能力型考试。逻辑思维能力是这三类考试主要的测试目标[2]。
3. 美国工程硕士招生模式的优势分析
3.1 招生考试标准化
GRE、GMAT、LSAT和MACT是目前美国与研究生入学制度的四大标准化考试, 分别由不同的评价机构承办[3]。这些评价机构有别于营利性机构, 不具有行政执法权, 但也不是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 其仅提供评价结果供决策者进行参考佐证, 他们具有严格的试题编写制度与标准化流程, 对于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分工明确, 加强了对某些重要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视和对精英职业的保护。这些标准化考试更倾向于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而这种能力正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要重点考查的内容。
3.2 招生管理体制分权化
因为学校具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权, 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申请时间更灵活, 考查内容更丰富, 采取了主、客观综合考查方法, 不完全以量化成绩取人, 更侧重于考查申请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潜力。一般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只负责审核考生是否具有报考资格, 而由招生院系的教师联合会负责是否录取考生。院系教师联合会根据申请人提交的材料综合评估申请人, 确定录取名单。这样做的最大优势在于学校可以更好地发挥自主性, 根据自身办学优势与培养方式选拔更适合的考生进行研究生培养, 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为考生择校带来了更多机遇。
3.3“宽进严出”淘汰多层次化
在美国, 所有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都把基础课程的学习放在首位, 这些课程多而复杂, 要想通过考试, 学生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课堂以外的预习准备与复习工作, 同时还要做大量相关文献调研工作。在培养过程中, 硕士研究生至少要通过学习资格鉴定考试、平常测验和期末考试、跨学科的综合考试三次考核才能获得硕士学位, 只有通过这些考试, 才能获取撰写硕士论文的资格, 这些考试的目的主要是考查对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这三次考核后, 研究生只是成了硕士候选人, 其中的综合考试有两次机会[4]。
3.4 招生过程“三线合一”透视化
美国形成了由高等院校自身、社会性民间组织与机构及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下属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 共同对研究生招生及培养工作进行管理与监督的机制。
由大学研究生院的招生和资助办公室或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审核资格。大学研究生院的招生和资助办公室或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对申请者的资料、资格、财务支付能力等进行审核, 以确保其真实性。同时, 这些部门还要对申请者提供的相关学历证书、成绩单、推荐信等重要资质进行审核。这些监督措施保证了录取学生具有申请入学的基本条件与资格。
由相关民间性组织监督考试成绩。申请者往往需要提交多项成绩单, 而提供这些成绩的相关民间性社会组织就对考生成绩的真实性承担了一定的认证和监督责任。
由录取委员会监督录取结果。通过了研究生院招生办或招生委员会初审的合格者资料将会转至申请学位点所在系所的录取委员会。
3.5中美两国招生考试流程对比
表3为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比较, 从表中不难看出, 中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与美国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中国的研究生招生初试阶段是在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持下完成的, 而美国则是由独立于政府的标准化考试机构提供考生能力鉴定结果。美国研究生招生考试过程中更注重应试者综合能力与创造能力, 通过考生提供的本科时段的学业成绩及教授的推荐信进行考查, 入学考试的分数仅仅作为考查的一小部分, 而国内对此方面的考查所占比重不高。在自主招生方面, 显然美国的教授在研究生招生方面具有更强的自主性, 国内则受国家的宏观控制更多。
4. 借鉴优势, 保持特色, 完善自我
4.1 突出专业学位职业指向性
在招生选拔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生源的知识结构和工程背景, 既要能够使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 又要注重选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在初试过程中进一步优化考试内容, 注重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复试过程中发挥导师作用, 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是否具备创造性从事实际工作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潜质。
4.2 强调全国统考内容通用性
减少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测试, 注重对考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资质的考查已逐渐成为目前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考试内容要更多地考查其共性能力和综合素质, 对于其他能力的考查可以放在复试或其他环节。目前GRE考试的难度偏低, 考试内容与目前招生要求不适应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GCT考试的发展。因此, 加快GCT考试的改革步伐, 在原有基础上调整其内容和难度, 推出新型GCT考试, 使其更具通用性、综合性非常必要。
4.3 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独立性
国外研究生招生考试更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和招生单位的作用, 政府对招生工作的参与较少。对于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 以往“两段式”的招生制度为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 招生单位自主确定报考学生本科专业背景要求、自主划定国家统考分数线, 甚至自主设置考试科目更有利于释放招生考试的活力, 有利于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国家统一考试阶段应注重考生的共性能力测试, 重在筛除不合格考生;学校自行考试阶段, 侧重能力素养的考核, 重在选拔合格生源。
4.4 增强招生考试过程的透明性
扩大社会和考生对招生考试工作的知情权, 接受社会对招生考试工作的监督, 把考试制度、考试的纪律约束同社会舆论的监督相结合。制定与招生考试相关的法律法规, 以保障研究生招生考试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确保国家教育招生考试的公平、公正和安全[5]。同时,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对招生单位工程硕士招生质量的监督, 建设独立、公正、专业性的中介机构, 强化工程硕士招生工作的公正性、公平性。
5. 结语
面对新形势, 我国工程硕士招生考试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相比、和人民群众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期盼相比, 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国工程硕士招生考试要结合基本国情, 坚持“科学选才, 综合评价, 择优录取, 促进公平”的基本理念, 积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摘要:我国工程硕士招生模式逐渐与国际接轨, 工程硕士招生模式改革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以国内工程硕士领域研究生招生模式为研究重点, 比较分析美国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 结合中国基本国情, 借鉴美国工程硕士招生模式的优势, 提出今后工程硕士招生模式相关改革理念。
关键词:工程硕士,招生模式,GCT,非全日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xkb/hyxx/bgs/278970.shtml.2014-06-12.
[2]李素琴, 陈娟.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02:38-42.
[3]戴一飞.申请者·评价者·招生者——美国研究生入学评价制度中参与主体的互动关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 04:78-85.
[4]王真.美国研究生教育淘汰制及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 2012.
做擦洗工的美国硕士 第4篇
有一天,一位朋友对我说:“我家请了一位擦玻璃的人来干活,这个人叫比尔,是一位心理学硕士,一个人办了一家清洁公司,自己给自己当老板。活干得很好,定期来我家。”我听说硕士专给别人干擦玻璃的活,感到有些惊奇,很想见识一下。
7月的一个星期二,我来到朋友家。上午9点整,一辆白色面包车准时到来。从车上下来一位高个子的年轻人,大约30多岁。他一面向主人打招呼.一面从车顶上取下一个轻便梯子,从车里取出一把长刷子和塑料水桶,桶里装着塑料布和洗涤剂。主人向他交代了客厅、餐厅、卧室、书房、游泳池等处一共40多块要擦的玻璃。比尔连声说道:“ok!”“ok!”,说完就干了起来。他在客厅的地板上铺好塑料布,放上塑料桶,然后调好洗涤液,先用泡沫塑料蘸上洗涤液,将各个房间的玻璃抹了一遍,接着又用大刷子刷,直到玻璃干净了为止。比尔干得很投入,看上去完全像个熟练的清洁工。在他休息的时候,房主人递上一瓶饮料,我趁机就和他攀谈了起来。“比尔,听说你是自己给自己当老板!”“是的,没错。”我好奇地问:“你是心理学硕士?为什么离开那么好的专业?”“我干过几年心理咨询,现在这一类公司太多了,竞争很激烈。心理咨询不如擦玻璃挣钱多,很实在。”比尔把两手一摊,笑了笑,很坦率。
比尔喝完饮料,拿着几件工具,在屋外支起梯子,开始擦房子外面的玻璃。7月的科罗拉多,骄阳似火。比尔穿着背心短裤,汗流浃背地在楼梯上爬上爬下,认真擦洗每一块玻璃。将近12点,40多块玻璃全部擦完,屋里屋外变得一片明净净亮。房主人给了他一张支票。比尔把一切工具收拾妥当后,应我的请求,他拿着那把大刷子,背靠面包车,让我拍下了一张很有意思的照片。
望着比尔的面包车迅速驶上了公路。在我的意识中,第一次把一个硕士和擦玻璃工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
美国 硕士 面试 第5篇
1. 不了解自己申请的专业:有些申请者只关注学校的排名,但不了解专业本身。
2. 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有些申请者的简历粗糙或者无用信息太多,重点难寻,导致面试教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申请者的特色,因此也很难对申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 自我陈述没有亮点:有些申请者在自我陈述的过程中没有突出自己的优势,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来叙述不太重要的方面。
4. 不会提问:在申请者提问的环节,许多申请者关心的问题往往局限在分数线上,错过了通过提问展示自己的好机会。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谈谈如何应对美国研究生申请中的面试。
面试准备
接到面试通知后,申请者需要对美国研究生招生面试有所了解,并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笔者曾经粗略地统计过,在参加美国研究生招生面试的申请者中,仅有6%的申请者带简历并穿了正装,约20%的申请者精心准备了简历,有一半左右的申请者甚至没有准备任何材料。由此可见,许多申请者对面试的准备不够充分。笔者建议申请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准备面试。
1. 面试着装:不少申请者认为穿职业套装才显得正式,实则不然。专业不同,对申请者着装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对于申请工学院的申请者来说,西装革履不免有些过头了。
2. 简历:简历的准备有许多注意事项,限于篇幅,这里笔者就不详细说明了。申请者需要记住的是简历不在于有多丰富,而在于重点突出、条理分明,以方便面试教授进行选择性阅读。
3. 自我陈述:虽然申请者无法预测面试中教授会问什么样的问题,但至少面试开头的自我陈述是可以积极准备的。如前文所说,自我陈述需要突出自己的优势,以给教授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
4. 对面试学校的了解:申请者要多了解所申请学校的相关信息,也要了解所申请专业的相关信息。许多申请者事先没有做好功课,在面试中给出了很多文不对题的问题或答案,这样难以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
理工科面试的基本构成
对于理工科硕士或博士的申请者而言,面试基本只有电话或Skype这样的形式。但如果申请者有机会飞到美国去面试,效果会更好。理工科的面试通常包括以下五个部分,下面笔者分别来说明各个部分的面试内容和注意事项。
1. 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任何面试都有的环节,也是最容易准备的环节。自我介绍的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左右即可,申请者可以简要介绍自己的教育背景和研究兴趣。这个部分不用长篇大论,也需要给面试的教授一些时间来消化。申请者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很多教授在面试之前已经看过申请者的简历或申请文书,因此自我介绍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突出自己的优势即可。
2. 陈述申请动机
在这个部分,申请者需要陈述自己为什么选这所学校,以及为什么选这个专业。通常来说,商科的申请者通常需要突出自己的学科优势以及对学校的一些想法,而申请理工科PhD或转专业的申请者则需要突出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对研究领域的认识。所以,不要告诉面试者自己得了多少奖,发了多少论文,而要告诉面试者自己参加这些比赛之后学到了什么,或是读了面试教授的文章之后觉得还有哪些有趣的问题想去研究。
3. 介绍自己的项目经历
介绍自己的项目经历,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一条一条地说,而是要选择与目前的申请方向最贴合的经历来说。通常面试的教授会主动发问,申请者只要按照问题来回答即可。以一个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申请者为例来说明。在面试过程中,教授问的问题包括:做过什么项目?项目里用了什么语言和开发工具?对什么语言比较熟悉?同时,由于参加面试的申请者通常已经在此前跟面试的教授有过交流(即所谓的“套磁”),此时申请者就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授的研究项目或研究方向的理解,跟教授进一步探讨自己的经历与教授的研究兴趣有何相似之处,以增加被录取的筹码。
4. 回答面试教授提出的与研究相关的话题
在申请者介绍完自己的项目经历后,面试的教授通常会与申请者沟通今后可能研究的方向,问其是否感兴趣。有些时候教授还会根据自己科研的要求提出进一步的问题,比如问申请者对Matlab软件熟不熟悉等。在面对教授临时的发问时,申请者不必紧张,如实回答即可。即便申请者回答说对有些东西仅仅是了解,并不是很熟悉,教授也不会不满意,毕竟他们的目的是招学生,而不是招专家。
5. 自由发问
在自由发问时间,申请者需要注意,虽然教授可能会问:“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to ask me?”但并不是任何问题都值得去浪费时间问,申请者要掌握提问的技巧。
自由发问环节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1)面试教授已经通过套磁信对申请者有了较多了解
(2)面试教授已经通过套磁信对申请者有了粗略的了解
(3)面试教授是录取委员会的成员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么通常面试的教授已经对申请者很感兴趣了。这时申请者问的问题可以较为随意一些,比如问问奖学金的情况、今年招生的情况或是校园生活等。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申请者还可以进一步跟教授讨论自己的学术经历,展现自己的优势,比如可以说说自己对教授的研究方向有什么想法和疑问。申请者可以跟教授仔细聊一下对方实验室的项目,就像上课提问一样与教授进行沟通。申请者切记不要让教授单方面地叙述,要和教授有互动。教授可以通过这一点来评断申请者是否对自己有一定程度的期望,以及对该专业是否了解。通常而言,对专业比较了解又有明确学习目标的人接受新知识会比较快,对待新工作也比较容易进入状态,教授自然喜欢这样的学生,因此笔者建议申请者最好针对专业提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
申请者如果是跟录取委员会的教授沟通,那么在提问时可以围绕相关学院的设置、本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实习机会以及学科间合作等话题来展开。此时申请者不需要太深入地去聊对方的研究,因为录取委员会的教授没有直接决定权,只是投票人之一。申请者切记不要跟录取委员会的教授讨论GRE和托福分数线以及能否被录取等问题,他们一般不会给出答案。
关于面试内容,还有几点需要申请者注意。
1. 一定要熟悉自己文书中的每一个研究项目,因为面试的教授一定会问。
2. 本专业的申请者要选好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最好在这方面已经有过相关经历,能体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3. 跨专业的申请者需要想好自己跨专业的理由,并且要有一定的相关经历来支撑。
4. 申请者应该首先做好与自己的经历相关的面试准备,之后再去关注面试教授的研究内容,教授的论文建议看两篇左右即可(最好是和自己的经历相关的)。
5. 面试结束后一定要给面试的教授发感谢信。
面试的其他注意事项
在面试申请者和辅导申请者面试这么久之后,笔者总结出中国申请者在留学申请的面试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
1. 主动出击:在面试过程中,申请者一定要把握最初印象和最后印象。开始五分钟和最后五分钟是面试过程中的关键。在这两段时间,申请者需要主动出击,因为这十分钟也许就能决定面试的教授是否欣赏自己。
2. 突出优势:面对教授的每一个问题,申请者要突出地表现自己的性格特长和专业能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在面试接近尾声时,申请者要确保自己知道下一步怎么办,如何跟教授进行后续的联系以及何时做出决断。
3. 展现热情:这一点对申请博士学位的申请者尤为重要。申请者要展现自己对学术的热情,让教授对自己产生好感。教授都喜欢容易相处且为自己的学科领域自豪的人,因此申请者面试时既要稳重,也要表现自己充沛的精力和对所研究领域的浓厚兴趣。
4. 诚恳:申请者切忌因为自己的小成果而自负。对于教授的问题,申请者最好斟酌之后再回答。对于不懂或是没有做过的研究,申请者要诚实说出来。即使回答出来教授的问题,申请者也不要得意忘形。
5. 口语熟练:英语沟通的能力被视为留学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托福口语成绩平庸的申请者尤其要抓住面试的机会好好表现自己的交流能力。口语水平较差的申请者可以尽力表现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诚意,以弥补口头表达的不足。
6. 零负面:对于跨专业或转学的申请者来说,即使在之前的专业遇到过很多挫折,或是对原来的学校有许多怨言,也千万不要在面试中表现出来,避免让教授感受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在陈述为什么转专业或转学时,建议申请者将问题归咎于自己,比如说觉得先前的专业和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不太相符,或是没有学习发展的空间,或是自己想在相关专业中多加学习等,回答的内容最好是积极、正面的。
美国硕士有哪些分类? 第6篇
很多本科申请者不太明白美国硕士的分类与区别,硕士是有自己的类别的,简单来说,硕士学位为学生提供所学专业的额外教育或训练,远远超过本科学习的水平,与此同时,它也具有许多不同的领域,但总的来说分为两大类:学术类和职业类。
很多本科申请者不太明白美国硕士的分类与区别,硕士是有自己的类别的,简单来说,硕士学位为学生提供所学专业的额外教育或训练,远远超过本科学习的水平,与此同时,它也具有许多不同的领域,但总的来说分为两大类:学术类和职业类。
美国硕士的分类与区别一、学术性硕士学位
传统的艺术、科学和人文科目授予的学位通常是文学硕士和科学硕士学位。技术领域,如工程和农业所授予的也是科学硕士学位。独创性的研究、研究方法论和实地调查是这些科目强调的重点。
许多硕士项目提供论文与非论文的选择。通过这两种方式所取得的学位是一样的,但是修课要求略微不同。非论文项目的学生通常要修更多的课程,以替代研究和写论文,在所有课程完成后要参加一个书面综合考试。那些需要写论文的硕士学位学生一般来说要接受一个综合的口头考试,其内容既包括课程也包括他们的论文。
美国硕士的分类与区别二、职业硕士学位
职业硕士学位的目的在于把获得第一个学位的.学生引向一个具体职业。职业硕士学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终端”硕士学位,也就是说这些硕士学习项目并不通向博士学位项目。这样的职业硕士学位常常具有具体的、描述性的名称,如商业管理硕士(M.B.A)、社会工作硕士(M.S.W.)、教育硕士(M.Ed.)艺术硕士(M.F.A)。其他职业硕士学位包括新闻、国际关系、建筑和城市规划。职业硕士学位更多地指向知识的直接运用,而不是指向独创研究。与学术学位项目相比,职业学位的结构性更强,常常要求每个学生修读类似的或者完全一样的学习项目,根据学校和学习领域的不同,时间一到三年不等。
美国硕士的分类与区别三、两者区别
各种硕士学位项目的主要区别是这些项目是否是为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设计的。那些具体指明不通向博士项目的硕士学位项目叫做终端硕士学位项目。绝大多数职业硕士学位属于这一类别。如果一段时间后你决定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你在终端硕士学位项目修读的学分也许可以、但是也许不可以转到或者适用于新的学位项目。
一些学校的特定系科只录取希望攻读博士的学生,不过这些系科也会给完成了一定数量的课程、但不继续攻读博士的学生颁发终端硕士学位。其他一些系科在录取博士学生时的要求之一是申请人具备硕士学位。
★ 美国硕士留学申请需满足的条件有哪些
★ 专家指导:司法考试六大法宝
★ 美国物理硕士专业留学的申请条件
★ 美国留学MBA申请条件有哪些?
★ 大专生留学美国的申请条件有哪些
美国金融硕士申请指南 第7篇
金融专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因为申请人数很多,这直接导致的就是金融专业的申请难度会加大。因为中国商科教育本身与美国商科大学的对接度是比较低的,我们国内大多数大学在本科阶段的商科教育涉及的数理知识其实比较少,在成绩单上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通常可能只有概率、微积分、统计等简单的一些数理课程。
但是金融硕士其实是更侧重理学的一个学位,非常强调学生的数学背景而且能够开设纯金融专业的美国顶尖大学也是非常少的。所以如果学生具备国内非常好的院校背景,例如211/985大学毕业,托福100+、GMAT700+,那很多学生申请美国的大学一定是想冲刺前30保底前50.但是在美国前50的大学里完全开设MSF专业的学校可能相对较少,例如普林斯顿、范德堡、华盛顿路易斯、伊利诺伊香槟分校、波士顿学院、约翰霍普金斯等。
面对这些顶尖的院校我们要达到怎样的申请条件才能更有把握被录取,下面重点介绍申请条件。
1、申请背景
基本上首先会先看申请者的申请背景,理论上来说,金融硕士其实是欢迎各个背景的申请者,但是大多数来自于商科的各个专业。例如,经济学也接受一些文科理科的专业,但是还是要看具体的学校会有具体的要求。但一般来说它其实还是希望申请者对于整个的公司资金流动运转比较熟,最好是能够有会计财务经验背景的学生而数学统计的背景是必须要的。
2、硬性成绩
硬性成绩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硬件实力,也就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的GPA,GPA是无论学生申请什么层次的学校都必须要看的一个成绩。尤其是在申请金融专业时,如果你的目标是一些顶尖名校,GPA最好能够达到3.7左右.另外就是GMAT,如果学生想申请名校的话建议GMAT最好是能考到700左右是最佳。而托福的分数能够到100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因为现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中国学生非常擅长考试,如果其它学生的标化成绩都很好,如果不把分数考到极致是很难拉开差距的。
3、软性背景
对于软性背景如何提升这一块,常常会有学生问去很多银行实习过的经历会对申请名校有帮助吗。其实随着每年申请人数的递增,学校每年对于申请者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硬件已经达到基本的敲门砖的情况下,如果和所有的竞争者PK那么唯一能拉开差距的就是软性实力这一点。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实习都是有含金量的,因为现在很多学校尤其是一些顶尖的名校,在筛选申请者时看重的不是数量其实是质量。真的想申请金融专业的学生,建议最好提前一到两年开始准备,在时间足够充足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准备会更高效更有针对性。
4、小结
美国市场营销硕士 第8篇
一、范型与经验: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特色
在美国,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种类及称谓繁多, 教育硕士 (Master of Education) 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和称谓, 其中还包括教育科学硕士 (Master of Science in Education) 、教学艺术硕士 (Master of Arts in Teaching) 、文学硕士 (Master of Arts) 、通识教育文学硕士 (Master of Liberal Arts) 、教学硕士 (Master in Teaching) 等。美国的这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中不同种类和称谓, 一是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在职人员提供的学位提升教育, 旨在培养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二是为有意愿从事教师工作的非教育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及其他职业的人员进入教师职业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而设置的学位计划或项目, 如“教学艺术硕士”学位计划、“教育科学硕士”学位计划以及教师教育计划等。这些为非在职申请者设置的学位计划或项目, 一方面拓宽了新的教师来源, 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培养开拓出新的路径和模式。简言之, 美国的教育硕士与我国所指称的教育硕士, 其内涵所指有所差异。为便于叙述和研究, 本文把旨在培养从事教育领域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硕士统称为教育硕士, 并以在职和非在职的视角, 从招生及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位申请及质量要求等方面, 解析和揭示美国教育硕士培养特色。
(一) 招生及学制:自主、灵活
无论是在职还是非在职申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美国都没有统一的招生标准和入学考试, 各高校的招生数量及规模, 主要取决于各州的中小学教育的状况, 即教育市场的需求。各高校以满足教育市场需求为导向, 设置可供申请者选择的教育硕士学位计划或项目。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选择性教师教育计划” (Alternative Teacher Education, 简称ATE) 的实施, 强化并推动了美国高校设置教育硕士学位计划或项目与教育市场需求之间直接对接的培养机制。目前, 美国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领域提供50余种专业学位项目, 每个专业学位项目又可分为诸多不同的专业方向。这就在学位供给的层面上为教育硕士学位申请者提供很大的选择空间, 也为美国高校培养多样化、高学历和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以满足教育市场的需求提供了可能, 同时也增强了各高校面向教育市场有针对性地制定招生及其标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在美国, 在职申请教育硕士, 一般需要提供以下材料:个人申请书;大学本科全部的学习成绩;大学学士学位证书;GRE成绩;[2]2~3名教授的推荐信。[3]录取院校注重对申请者能力的全面考察, 然后面试, 并在参考申请者提供的上述资料基础上, 决定是否录取。而对于非在职申请学位者, 申请的学位计划或项目不同, 资格要求有所差异, 如申请“教学艺术硕士”计划, 其资格要求是:申请人系非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获得学士学位;完成州教师资格证书标准中规定的普通教育必修课程和专修领域课程。未达标者须补足学分、通过面试, 方具有被录取的资格。
在学制方面, 美国各高校对于教育硕士修业年限, 无论是在职或非在职, 一般不做具体规定, 学制安排依据专业要求而定, 比较灵活, 具有弹性。但一般不超过两年, 课程学习一般限制在一年内。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师教育专业需要两年完成, 可以脱产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美国的这种学制安排, 被许多国家所采用, 现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学制。
(二) 课程设置:基础、实用、个性化
美国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 没有统一的标准, 不同高校、不同学位计划或项目, 其课程设置差别较大。但课程设置以教师职业需要为中心, 体现出重基础、重实用和重个性化等方面的特征。
在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 教育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大, 这是美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重基础的直接体现, 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强化理论性的学术探究, 而是为了培养教育硕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其日后的工作实践。这一特点, 凸显理论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和教育教学实践以理论为指导的课程设置理念。
讲求实用是美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重要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关注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问题和社会性问题。如开设美国中小学社会和智力基础课程;中小学教育中的种族、性别、社会等级问题课程;学校财政状况、学校管理、教育行政管理以及技术应用等课程等。二是重视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一般都包括教育实习、模拟教学、组织随堂听课、观察或参与课堂教学、承担教学研究项目等教学实践环节。特别是非在职的教育硕士, 其培养中教育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较大, 因为这两种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非教育专业毕业的文学学士和理学学士。如哈佛大学的“教师教育计划”, 要求学生对今后所从事岗位的背景作多种观察见习, 并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与大学教授的监督下, 在中学承担300小时的课堂讲授任务。实践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临床实践的经历和经验, 提高教学的实际能力。实践性课程贯穿于教育硕士整个学习阶段。
美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重视个性化。个性化课程主要体现在推荐或限定选修和自主选择课程上。根据个性发展的原则, 教育硕士可以根据各自基础和知识结构灵活地选择课程。一般而言, 各高校在课程上一般都会明确规定哪个学科可以开设哪些专业, 每一专业有哪些课程是硕士计划可以选择的, 并允许通过不同类型硕士课程的合理组合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 每个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和组合又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对于大多数专业方向的课程, 高校一般推荐或者制定一门到四门左右的科目, 其它都是由导师决定或者经导师与教育硕士协商而定, 选择的依据是按照教育硕士的兴趣和需要, 但一般都是在一个大的专业领域范围之内选择。
(三) 教学方式:多样化、多方式的师生互动
美国教育硕士教学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教学方式多样化。根据课程本身特点及教育硕士的特点, 采取理论讲授、指定阅读、专题讲座、演讲、案例研究、课堂实录分析、小组讨论、实践考察等多种方式, 使教育硕士掌握教育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获得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技能, 从而提高其实际教学或管理能力;二是教师与教育硕士之间、教育硕士之间开展充分的研讨和交流互动。课程教学中, 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育硕士主体地位。如教师们运用讨论会的形式给予教育硕士精心地指教和耐心的引导, 调动教育硕士积极思考、发表观点, 养成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的意识和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 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更多的是借助于互联网络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来完成的, 如师生之间电子邮件信息交流、网络讨论组的研讨交流、QQ视频交流等。这种现代技术构建的交流平台, 极大地拓展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的空间和机会。
(四) 学位申请及质量要求:宽严相济、标准灵活
在美国, 并非每个高校都将学位论文作为教育硕士顺利取得学位证书的必要条件。美国大部分高校对学位获得者没有学位论文要求, 但有科研、实践项目要求。在这些学校里教育硕士都是以课程学习为主;只有占总数大约25%的高校要求学位获得者提交学位论文。
一般情况下, 各个学校、不同专业方向对学位申请及质量要求不尽不同。大多数教育硕士在修满规定的学分后, 需要参加综合水平测试。其成绩是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测试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笔试。考查申请者对所学领域基础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二是能力测试。主要是对申请者在所学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估。是否通过综合水平测试, 由本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集体评议, 没有通过综合水平测试者, 由其指导教师和2/3以上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是否给予一次补考机会。然后, 学生需要完成一篇学位论文或调查研究报告, 但论文或报告必须能够体现出教育硕士研究、阐述、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有些高校则允许学生不做论文或调查报告, 而是选择学习额外的、具有一定学分的课程并参加考试, 通过者也可获得学位。
二、对我国的启示与建议
基于前文对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及特色的解析和梳理,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创新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一) 创新教育硕士招生政策和制度设计
2009年后, 我国拓展了申请教育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的范围, 包括职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 以及有相当于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等, 但在职人员申请的基本条件仍是:需要具有学士学位、三年以上一线教学岗位的经历, 或具有本科学历、未获得学士学位者, 除满足上述条件外, 还需具有中学一级 (或相当的) 教师职务等, 这就在申请的条件限定上, 现实地局限了招生的对象及范围。在录取上, 在职申请者还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外语、教育学和心理学考试, 只有在“初试”合格之后, 才有资格参加面试和录取。这又在录取的环节和要求上, 进一步缩减了招生的对象和范围。相比较而言, 美国在招生方面的做法, 确实值得借鉴。虽没有统一的招生考试, 但各高校特别重视申请者的工作履历、经验及综合能力的考察, 并创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招生政策及制度设计。且不论美国在招生上的“宽进”是否能够确保质量问题, 但事实上扩大了招生的对象及范围, 为申请者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及研究生层次的教育, 提供宽广的路径, 而不是在政策和制度的层面上制定出诸多限制性标准和条件要求。虽然我国的国情及管理体制, 不能全盘照搬美国的做法, 但我们认为, 还是应在政策和制度的层面, 放宽限制, 把入学考试的权力下放于高校。只要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 有申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愿望, 提出申请, 要么参加高校自主制定的综合考试或能力测试, 要么提交所在单位免试推荐函或专家推荐书, 经审查和面试合格, 就给予申请者获得接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资格和机会。
另外, 在政策和制度上, 进一步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免试推荐部分应届本科生为“农村教育硕士生”, 同时作为正式教师在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任教, 以满足高需求地区和高需求学校对大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水平教师的需求;大胆创新本科生直升以及免费师范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相关政策和制度。[4]目前, 虽然像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免费生在职攻读和本科生直升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 但规模较之于科学学位和在职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的规模, 仍显较少和较小。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 表面看来是本科生或免费师范生不愿意攻读教育硕士, 但实质上还是因为在制度和政策的层面, 缺乏吸引本科生和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的力度。这就需要国家在相关政策和制度上给予优惠的保障, 并尽量减少附加性的限定性要求, 以体现出本科直升和免费师范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在政策和制度上的优越性。
(二) 课程设置强化教师职业需求, 重视实践性、个性化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学习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与学术型硕士学位教育的不同是:以教师职业为背景、以课程学习为主, 强调实践和应用。目前我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上存在的最大问题仍偏重于理论、与教师职业需求存在脱离现象, 没有明显地凸显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特色。并不是说不需要理论课程, 即使在美国, 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也开设诸如教育基本原理、课程论、教学论等方面的课程, 而且理论性课程占有较大比例, 但决不是以学术性探究为目的, 而是为教育硕士展开实践应用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所以, 在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 开设一定比例的理论课程是必要的, 但必须围绕教师职业需求这一中心, 合理把握理论性课程在量上的适度比例, 以凸显教师职业的实践性、应用性特色。
教育硕士课程设置重实践和应用, 不仅体现在设置实践性课程及重视教学实践上, 还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目前, 我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在体系及结构上, 确实在不断加大实习实践及实践教学的比例, 如华东师大“4+1+2”培养模式, “1”是指1年的中学实践教学;北京师范大学的“4+2”培养模式, 安排研究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在微格教学课程中强化教学实践及反思能力, 第二学期集中安排半年的教学实习。这对于提升教育硕士教育教学实践的实际能力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但在教育硕士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仍缺乏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实践性、实用性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如中小学课程开发与设计、中小学教材研究及课程标准解读、小学生心理健康、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矫正、中小学班级社会学、中小学教育管理、学校行政管理、中小学公民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所以, 重视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实践和应用, 有必要借鉴美国课程设置中重视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特色, 在教育硕士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凸显实用性、实践性课程内容, 并以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内容模块提升教育硕士从事教师职业的实践能力, 达成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融合或整合。
另外, 在我国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中还存在学位英语课程所占比例过大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教育硕士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 因此, 有必要重新思考学位英语课程是否对教育硕士教育教学能力有实质性的帮助。
当前我国一般要求教育硕士生学习期间至少要修完12门课程、34学分。[5]但从现实的课程结构来讲, 必修课程所占比例过大, 选修课程较少, 而且选修的范围较窄, 缺乏个性化课程设置。这种课程结构, 集中反映出我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性课程, 不利于教育硕士个性化成长与发展。而美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硕士都开设有较大比例的选修科目, 注重个性化的发展。这一点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所以, 开设多类型选修课程、重视教育硕士的个体培养计划、鼓励参与导师教学研究课题、加大个性化教育教学实践项目或实践教学力度等, 都有利于教育硕士的个性化培养和发展。
(三) 创新教育硕士教学方式, 倡导师生间的多形式的交流互动
教学是一种设计, 是一种教学智慧的运用, 应体现出方式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智慧和个性化教学风格的一体化融合。但目前我国教育硕士培养中的教学方式, 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而且基本上都是教师的课堂讲授, 缺乏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现场教学、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这不符合教育硕士培养的基本要求。而美国教育硕士教学方式多样多元, 从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上, 满足教育硕士学习研究的多种需要。
另外, 还必须在观念上明确, 在职教育硕士与非在职教育硕士, 其教学方式应有所差别。在职教育硕士, 他们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 他们缺少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缺乏的是经验的理论升华, 因此, 基于经验展开理论探究, 应是在职教育硕士培养的主要教学方式, 所以, 强化案例教学、强化讨论探究、强调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强化思维训练和宽广地学术训练等, 则是在职教育硕士教学活动必须强调的规范性要求;而对于非在职的本科生, 他们缺乏充分地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 除重视课程教学外, 强调实践教学、强调在实践中发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思维训练、学术训练等, 是应该坚持的教学要求, 因此, 开设教学名师欣赏课、案例教学课、现场教学课、观察研究课、教育教学研究方法课等。区别对待, 才能够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创新教学组织方式, 把创新教学体系化, 而不是单一地强调那种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体系化创新, 是我国教育硕士教学中的一个较为缺乏的培养理念。基于此, 我们建议, 我国教育硕士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 不应局限于那种教学方法或方式上的创新, 而应确立教学体系创新, 从教学整体性上培养教育硕士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链, 培养教育硕士教育教学创新的整体视野、整体思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师生间的多方式交流互动, 不仅体现在专题研究、案例教学、探究性教学、分组讨论以及教学实践等多种方式上,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为师生间多方式交流互动提供了多种平台, 如创建网上交流活动平台或讨论“社区”, 广泛开展网上授课、远程指导、视频对话或QQ交流互动等。所以, 创新教育硕士教学方式, 其关键在于设计、在于教学智慧的运用。
(四) 创新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路径, 创建多类型学位结构
从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线路或路径来看, 基本上都是“课程+学术训练+学位论文”, 本科师范生基本上都是免费推荐, 在职教师都是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或全国联考, 现在又出现一种入学路径:从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没有被录取科学学位研究生的考生中二次录取为教育硕士, 但无论是哪种方式录取, 培养的基本路径都是课程学习、学术训练、最后撰写学位论文, 通过答辩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就目前而言, 这种培养路径, 略显单一, 并不能较有效地满足不同类型教育硕士培养的需要。而在美国, 教育硕士种类多样, 完成教育硕士培养的路径也是多样的。如, 有些高校要求学位论文, 其培养路径则是:必修课+选修课+论文;而大部分高校没有论文要求, 那么, 其培养路径则是:必修课+选修课+研究报告或项目计划书, 或必修课+选修课+综合性考试/教学实践报告+口试等。虽然美国的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也受到诸多的质疑, 但毕竟提供了可供申请者选择的多样化的培养路径, 而不是像我国这样, 攻读教育硕士, 其实就是完成规定课程及学分, 然后一篇学位论文。
基于我国教育硕士的发展需要, 我们认为, 应创建多类型学位结构, 针对不同学位制定不同的培养路径。依据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需要, 应把我国教育硕士划分为证书硕士、文凭硕士和学位硕士三个等级。证书硕士, 关键是完成课程要求, 并提供可以证明符合研究生教育要求的研究论文、实验报告、研究报告或教育教学实验设计;而文凭证书, 除要求上述内容外, 要求参加毕业答辩, 即提供必要的课程成绩和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申请毕业答辩, 合格者给予教育硕士毕业文凭;如果要申请学位, 则需要撰写学位论文, 达到要求方可申请论文答辩。这三种方式, 概要地讲如下所示:
证书硕士:课程 (学分) +论文或实验报告或研究报告等
文凭硕士:课程 (学分) +论文或实验报告或研究报告等+毕业答辩
学位硕士:课程 (学分) +论文或实验报告或研究报告等+学位论文+答辩
上述三种方式, 既可以依据申请者的意愿, 选择不同的培养方式和接受教育硕士培养路径, 也能够创新我国教育硕士类型的结构, 拓展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规模和效益, 至于质量问题, 只要制定出不同路径培养的标准, 就不会产生质量上的担忧。
概言之, 美国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对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创新具有榜样范式的引领作用, 但同时也要清醒, 美国有美国的国情, 盲目模仿或原型移植, 会直接产生“江南为橘江北为枳”的情形, 反而不利于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因此, 必须确立借鉴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思路和原则, 立足于我国的国情, 探索创新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才是发展之路。
注释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Z].2009-03-27.
2[2]GRE成绩是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简称ETS) 组织实施的入学标准考试成绩, 全美普遍采用的研究生考试成绩。GRE考试包括学术能力测验和专业知识测验两大块。前者包括语言能力、数学推理以及逻辑分析能力测试;后者指的是各个学科的专业测试。
3[3]教授推荐信对于申请攻读教育硕士者非常关键。美国所有录取教育硕士的院校把教师的推荐信看得很重要。推荐信要对被推荐人过去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以及工作成就作出详细客观的评价, 以供录取院校参考。
4[4]2004年4月, 教育部《关于做好为农村高中培养教育硕士师资工作的通知》 (教师函[2004]1号) ;《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教师[2009]5号) ;2006年6月, 教育部《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 (教师[2006]2号) , 2009年9月,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教师[2009]5号) 。
美国市场营销硕士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