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盲蝽象范文
棉盲蝽象范文(精选3篇)
棉盲蝽象 第1篇
伴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提升, 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抗虫棉的大面积推广对于农业增产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根本上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药量。在这种背景之下, 棉田昆虫种群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结构又有了新特点。盲蝽象已经逐步取代其他害虫成为棉田最主要的害虫, 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 危害程度也在不断加重。在7月下旬, 普通棉田中每株棉花平均有2~3只盲蝽象, 严重的能够达到6只左右。其主要危害叶片, 导致棉叶破碎化, 导致棉叶光合作用削减, 影响蕾铃发育, 不但限制棉花产量, 还影响棉花品质。
1 棉田盲蝽象的种类与发育特点
1.1 绿盲蝽象
绿盲蝽象在1a之内可发生5代, 越冬卵孵化于早春4月。5月下旬到6月初, 第1代绿盲蝽象处于成虫羽化高潮;第2代在6月中下旬羽化后进入棉田, 而主要危害棉田的第3代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在9月初, 4代成虫羽化;在5代成虫9月底10月初飞到寄主植物上产卵过冬。
1.2 中黑盲蝽象
中黑盲蝽象能够在1a之内发生4代, 越冬卵孵化于4月中旬。第1代成虫于5月上中旬羽化, 随后飞入处于花期的冬播田间作物;2代成虫于6月中下旬羽化, 加入恰逢棉花现蕾与开花的棉田;3代与4代发生高峰是在7~8月份;当棉花枯萎时, 4代成虫迁往其他处于花期的农作物。
1.3 苜蓿盲蝽象
苜蓿盲蝽象也在1a内发生4代, 其越冬卵在杂草上孵化, 并取食嫩草, 40d的若虫期后于5月中旬羽化;羽化于7月上旬的2代和3代、4代成虫分别进入棉田危害棉花, 3代和4代分别在8月初和9月初达到发生最高期;随着棉花的枯萎, 3代和4代离开棉田。
1.4 三点盲蝽象
三点盲蝽象1a内的发生代数较少, 3代其越冬卵孵化于5月初。第1代于6月末7月初进入棉田, 而第2、3代分别于7月中旬、8月中下旬出现, 危害棉花的叶片、花蕾、棉铃和顶尖等;在10月初迁到越冬植物上。
2 棉田盲蝽象发生特点
2.1 与棉花品种有关
相对于晚熟品种, 早熟品种遭受盲蝽象的危害要轻, 因为晚熟品种同时期的幼嫩部位较多, 容易遭受其危害。
2.2 与种植管理行为有关
相对于早播棉田, 晚播棉田由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时间较晚, 其植株幼嫩部位较多, 更易受害;相对低于早打顶的棉花, 晚打顶的棉花具有更强的营养生长, 所以盲蝽象发生严重。
2.3 与农药的选择有关
农药的臭味越大, 越不容易遭受盲蝽象危害, 因为盲蝽象对于化学气味敏感。
2.4 与周围环境有关
地力较差的棉田更不容易遭受盲蝽象危害, 因为其植株营养生长弱, 无法为盲蝽象提供充足的液汁, 且早衰;处于低洼地的棉田更容易发生盲蝽象, 因为盲蝽象具有避光性;靠近或者种植在果园和树林中的棉田危害较重, 这与通风透光条件差有关, 也与其他植物可能为盲蝽象宿主有关。
3 盲蝽象危害症状
盲蝽象可以在不同生长时期危害棉花, 遭受其危害的棉花常会出现以下症状:于子叶期顶芽受损而形成无头棉;真叶期顶芽受损形成多头面, 即“破头疯”;幼叶出现小黑点并扩展为破叶;顶心与旁心受损导致枝叶丛生形成扫帚苗;蕾铃遭受损害脱落。
4 盲蝽象的防治
4.1 农业防治
盲蝽象的农业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根据当地盲蝽象发生情况, 提前清理棉田周围的棉花残体和杂草等, 以降低早春越冬虫源寄主传播盲蝽象的概率;合理搭配氮、磷、钾肥, 并使用适量的有机肥、微量元素肥, 协调好棉株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避免中后期使用大量氮肥;当棉株遭受损害时, 及时将细弱的枝条去除, 适当的保留主干;棉花收获后, 及时拔除棉株, 并清理干净棉田周围的棉花残体、杂草等。
4.2 化学药剂防治
4.2.1 对虫源进行防治
确定当地盲蝽象越冬卵的孵化时间后, 待越冬卵孵化, 对菜地、绿肥田以及其他杂草密集处进行喷药。该方法能够有效消灭第1代盲蝽象, 通过降低盲蝽象发生基数, 使得虫害高峰期推迟, 保障幼苗安全顺利发育。
4.2.2 结合防治棉蚜进行防治
在棉苗期不用特别针对盲蝽象进行防治, 可以在进行棉蚜防治的同时进行兼治, 以最少的劳动量获得最佳防治效果。
4.2.3 加大棉花蕾铃期的防治力度
在棉花现蕾的6月中下旬, 正处于盲蝽象的爆发期, 因此必须做好化学药剂的防治工作。此时应对棉田进行细致的观察, 统计新被害植株率或百株带虫率。当前者达到3%, 或者后者达到1~2头或以上的成虫与若虫时, 使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1000倍液) 配合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 , 每隔6d左右进行1次喷施, 共需进行3~4次。也可使用毒死蜱乳油、蚜虱灵等农药。喷药时间应该选择在上午9:00之前和下午17:00之后。
参考文献
[1]崔朝武, 程金艳, 崔丽, 刘艳.棉田盲蝽象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 2011 (19) :27-28.
[2]徐如民, 郭军, 刘红岩.棉盲蝽种群发生活动规律及防治新技术[J].河南农业, 2009 (9) :15.
[3]陈书乔, 陈哲, 周芳.棉盲蝽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J].北京农业, 2004 (7) :39.
立秋时节棉盲蝽易发生注意防治 第2篇
棉盲蝽是棉花上的主要害虫,以成虫、若虫刺吸危害棉花顶尖、嫩叶、幼蕾、幼铃等,可造成棉苗顶芽焦枯变黑,形成多头棉或枝叶丛生疯长,棉叶破碎,幼蕾、铃脱落,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很大。
发生规律成虫有趋光性,生长茂密的棉田产卵多。喜欢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当气温在20℃-30℃、相对湿度在80%时发生较重,当气温在11℃以下或35℃以上时不利于卵的孵化。7-8月降雨较多,有利于其大发生。在阴雨天或浇水后其危害会突然加重,靠近绿肥田或田间杂草多的棉田发生危害程度重。
防治方法一是平衡施肥,实施氮磷钾配方肥,做到有机肥与化肥相配合,增施生物肥料及微肥,切忌偏施氮肥,以防止棉花生长过旺。二是及时清除棉花残枝、枯叶及杂草。三是当田间新被害株率为5%-10%,百株有成虫、若虫5头以上,应及时用3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与20%氰戊菊酯乳油1∶1混合1500-倍液均匀喷雾。喷药宜在傍晚,注意要喷匀打透,从外围向中心喷,每7天防治1次。
棉花田盲蝽象发生与防治技术 第3篇
1.1为害特点:
棉盲椿象对棉花的危害时间很长, 从幼苗一直到长出青铃, 危害期长达3个月, 以棉花开花期第3代绿盲椿象危害最重, 棉盲椿象以成虫、若虫刺吸棉株营养液, 造成蕾铃大量脱落、破头、破叶和枝叶丛生等。在棉花的各生育期中, 受害植株的表现也不同:在子叶期生长点被害, 则生长点变黑干枯, 不再生长。真叶出现后, 顶芽受害枯死, 不定芽丛生, 变成“多头棉”。危害嫩叶时, 被害点初呈小黑点, 叶展开后大量破碎, 称为“破叶疯”。幼蕾、幼铃被害, 先形成黄褐色, 最后干枯脱落。
1.2形态特征:
危害棉花的盲椿象主要有绿盲椿象、苜蓿盲椿象、和中黑盲椿象。绿盲椿象成虫体长5 mm, 宽2.2 mm, 绿色, 密被短毛。头部呈三角形, 黄绿色, 复眼黑色突出, 无单眼, 触角4节丝状, 较短, 约为体长的2/3, 1节黄绿色, 4节黑褐色。前胸背板深绿色, 布许多小黑点, 前缘宽。小盾片三角形微突, 黄绿色, 中央具1浅纵纹。前翅膜片半透明暗灰色, 其余为绿色。足黄绿色, 后足腿节末端具褐色环斑, 雌虫后足腿节较雄虫短, 不超腹部末端, 跗节3节, 末端黑色。卵长l mm, 黄绿色, 长口袋形, 卵盖奶黄色, 中央凹陷, 两端突起, 边缘无附属物。若虫5龄, 与成虫相似。初孵时绿色, 复眼桃红色。2龄黄褐色, 3龄出现翅芽, 4龄翅芽超过第l腹节, 2、3、4龄触角端和足端黑褐色, 5龄后全体鲜绿色, 密被黑细毛, 触角淡黄色, 端部色渐深。眼灰色。
1.3生活习性:
绿盲椿象发生5代, 产卵部位在棉花的嫩叶、叶片主脉、苞叶、嫩茎上。喜欢温暖潮湿, 温度在25~30℃, 空气相对湿度在80%左右, 最适宜繁殖。棉盲椿象成虫有转移迁飞的习性和趋光性, 上午9时以前或下午5时以后, 在棉株顶部活动, 中午多在棉株的中部及叶背面休息。棉盲椿象食性很杂, 主要危害棉花、苜蓿、豆类、蔬菜、果树、玉米等。
1.4棉花盲椿象的发生规律:
盲椿象在全国绝大部分棉区均有发生, 在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是危害棉花的多种蝽象中的优势种。成虫和若虫均能在棉株的顶芽、嫩叶、花蕾或幼铃上刺吸液。幼芽被害后, 形成仅剩两片肥厚子叶;叶片被害后形成有大量破孔、皱缩不平的“破叶疯”;腋芽或生长点受害后布满黑点, 可僵化脱落。
在黄河流域棉区每年发生3~5代, 以卵在苜蓿、蚕豆等枯枝、残茬中以及棉花的枯枝和铃壳内越冬。4月上中旬孵化, 下旬羽化。6月中旬到7月中旬是为害盛期。成虫有趋光性, 生长茂密的棉田产卵多。喜欢高温、多雨高湿, 25~30℃的气温和相对湿度80%以上, 适合卵孵化及繁殖为害。靠近苜蓿地或绿肥田间或田间杂草多的棉田发生为害重。
1.5综合防治措施
1.5.1农业防治:
清除棉花枯枝及杂草等越冬寄主, 将盲椿象消灭在棉田外。在其卵孵化前, 去除路边、地头的杂草及棉柴, 减少早春越冬虫源寄主;合理施肥, 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 做到有机肥与复合肥相结合, 增施钾肥及微肥, 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 以防棉花生长过旺;及时做好受害棉株的整枝工作。尤其是多头棉, 要去掉细弱枝, 保留1~2个枝作为主干, 可减少损失。
1.5.2药剂防治:
防治要抓住三个关键时期。第一个时期是5月中下旬, 棉苗有4~5张叶片时, 此时是一代若虫孵化高峰期, 在田间被害株率在1%~2%或百株有虫1~2头时开始用药, 重点打好虫源田。第二个时期是6月上中旬, 棉苗进入现蕾期, 此时是二代若虫孵化高峰期, 在新增被害株率达5%以上或百株有虫5~10头时用药。第三个时期是6月底至7月上旬, 此时是三代若虫孵化高峰期。一代、二代盲椿象发生期集中, 只要用药及时, 防治效果好, 三代以后世代重叠, 加上棉花生长旺盛、田间郁蔽, 防治难度大, 效果明显降低。防治盲椿象, 要将不同杀虫机理的药混配使用, 如将触杀性强的药与内吸性或熏蒸作用强的药混配使用。通常每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ml/667 m2, 或用40%毒死蜱乳油50 ml/667 m2, 或20%高氯·马乳油75~100 ml/667 m2, 加水30~50 kg喷雾防治。尽量在上午10时前后或下午5时前后施药, 此时盲椿象较活跃, 大多分布在棉株幼嫩部位, 防治效果明显。喷药时先打外围, 转着圈地往里打, 集中歼灭, 防止盲椿象迁移导致防效下降。
摘要:盲蝽象是博州棉花田主要害虫之一。随着博州棉花种植面积的增加, 盲蝽象为害程度也成倍上升。经过本人在2012年2014年三年连续调查, 我州棉花田盲蝽象虫害率达平均达1015%, 严重的田块高达60%。经过笔者多年生产实践, 初步摸索总结出盲蝽象的为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棉盲蝽象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