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民间风俗作文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民间风俗作文范文(精选6篇)

民间风俗作文 第1篇

民间风俗作文1000字

在绥宁那地方

我的老家坐落在湖南省邵阳市西部边陲绥宁县的一个小村庄内。

那里山清水秀,有青山――可采野菜;有良田――可割稻;有竹林――可挖笋;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邻里和谐。

清明节时,万物欣欣向荣。我会提着一个篮子跟爷爷上山采野菜。采的野菜各式各样:有蕨菜、阳荷姜、车前草

到了秋天,田野里一片金黄,我便和爷爷一起下田割水稻。来到田野,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水稻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阵阵秋风吹过,翻起金色的浪。

我卷起裤腿,光着脚丫,准备走进水田里。一碰到水,一股清凉犹如触电般传到全身。农村的温度真的要低一些呀!我咬咬牙,忍着冷走进水田。拿起镰刀,左手握住禾蔸,右手用镰刀顺势往下往禾蔸上一割,“唰”的.一声就把稻子割下来了。之后,我又扛着几把水稻来到打谷机前脱粒。打谷机开始转动,发出轰隆轰隆的响声,我把水稻放到转轮上,只见水稻的稻粒刷刷刷,就被转轮上的勾子勾下来了。我把稻子禾蔸左翻翻,右翻翻,那上面的稻粒便都掉下来了,也有顽皮的稻粒飞溅出去

打下的稻谷一块块地晒在坪里,像铺上了金色的地毯,书本上的文字就飞到这儿来了

秋天的老家,水果也多,我家门前就有一棵梨树。这梨树长得高大结实,开出的花雪白雪白的,果实压弯了枝头。每年的7、8月份,奶奶站在梨树下剪梨,爷爷爬到树上去摘梨,而我就坐在树下等吃梨。梨子又大又黄,水分充足,味道很甜。

这时候,奶奶总会提着一篮一篮的大水梨,送给东边的张爷爷,西边的李奶奶,腿脚不便的王婆婆回来时我以为篮子是空空的,没想到奶奶的篮子里,有李奶奶的腌笋,王婆婆的土鸡蛋礼尚往来,是绥宁邻里的一种习惯。

前几年的冬天,湖南下了场大雪,老家的竹林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只能偶尔看到竹子露出的绿。风一吹,竹子就微微摇晃,结冰的竹叶发出沙沙的快乐声。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正是挖冬笋的好时机,我跟爷爷奶奶一起来到了竹林里。放下筐子,各拿一把锄头去挖笋。我先找了一块地方,将雪扫去,寻找竹子露出的根。如果有,我就把根旁边的土挖开,因为奶奶说过,笋一般都长在竹根两旁。我抡起锄头,用力向下挖,再用力地将土翻出来。当挖到很深很深的地方时,终于看到了一点点笋尖。我小心翼翼地扒开土,生怕损伤到小笋子,扒了很久后,我用刀将笋子从根上切下来。此时我已累得大汗淋漓,不得不脱下外套,撸起袖子干活。一天下来,我们的成果就是满满一筐笋,望着这筐笋,想起绥宁的牛肉冬笋火锅,我的口水已不自觉流地出来。

我的老家,在绥宁那地方,在北纬26°16′~27°8′、东经109°49′~110°32′。

虽然偏僻、人少,但这里绿水青山,森林覆盖率极高,在那里有着自得其乐,依靠大自然馈赠的我的老家人!

民间风俗作文 第2篇

走马:立春习俗中的走马就是跑马,即骑马,盛行于唐玄宗时。

当时有人因此说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北方人自古因地理地势的缘故,大多喜好骑马。

春台戏:各地民间举行种.种娱乐活动,用以迎接春气,预兆丰牵。

人们在开旷之处搭台,聚资请戏班表演,祈福农祥,

称为春台戏卖春困立春过后,天气渐渐和暖,往往使人容易随睡,

易于徽惰。儿童于立春当日应特别早起,高呼:“卖春困!”用以振作精神。

宋朝陆游有《岁薯》之诗:“从今春困不须卖,睡到日高三丈时。”

鞭春: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

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

旧说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

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

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它作为我们的第一个节气,我们不应该只是知道它是立春,

我们还应该多多了解立春的由来,以及立春的风俗和习俗。

立春有哪些习俗

1、卷春

所谓“卷春”就是吃春饼,是人们将烙好的薄饼卷上豆芽、大葱等新鲜青菜以及酱料一起吃,象征着人们要把春天的新鲜气息和力量吃进去,让自己春播、干活的时候,更有干劲。

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

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河北南部地区有“打春吃瓜,活到八十八”的民谚,瓜指的是南瓜,当地居民有在这天吃南瓜馅儿饺子或南瓜馅儿包子的习惯。

2、啃春

“啃春”则是啃萝卜,代表着人们为自己打气鼓劲。萝卜脆爽微辣,吃萝卜能顺气、防病,让人们在春天身体更好,更有活力。

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一个啃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

3、鞭春

“鞭春”俗称“打春牛”,象征着人们鞭策自己要更加上进。“打春牛”是指过去人们在立春这天要折一根柳条,来抽打牛背,让牛在春耕时更卖力。后来许多人家还用柳条来轻轻抽打孩子,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能更加上进,力争上游。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4、春鸡

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5、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腋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混子拨开障碍物。

立春这天有啥讲究

1、忌搬家

立春当天不能搬迁,因为搬迁意味着动荡,动荡则寓意着没有安宁日子,所以不宜在这天进行搬迁。

且立春是交接之时,气息驳杂,此时搬迁违背天地,所以非常不吉利。

2、忌理发

立春之时,春回大地,草长荫飞。俗话说:发乃人身之草木,所以刚出生的草木就去损坏它,

不符合自然五行规律,因而这天不宜理发。一直都有正月理发死舅舅的说法,

所以想要理发者,应择其它时间进行。

3、忌躺着

立春伊始,此时一派生机盎然、勃勃生机,在太阳初生的那一刻,我们应该做好迎春的准备。

不要一直在家里躺着,可以去外面多走动走动,感受一下新鲜空气和春天带来的好气象,非常利于养生。

4、忌回娘家

立春是一年的开始,古代认为嫁出去的女子就是泼出去的水,是属于婆家人了。

一方面是会把婆家的运气带到娘家来,二是意味着来年立春会再嫁人,

非常不吉利,所以立春这天不宜回家。

5、忌看病

立春当天,如果是生病或者久病不愈者,千万不能去看病,意味着一年到头诸事不顺、霉运缠身。

虽然没什么科学依据,但我们也要秉承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

毕竟关乎着自己的身体健康。

6、忌吵架

立春当天,要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不要与别人发生口舌之争,这是非常不吉利的,

寓意着全年是非不断,没有好运气。所以在人际关系上要尤为注意,

清代流人与东北民间风俗的嬗变 第3篇

一、生活习俗

生活习俗的内容非常庞杂, 尤以饮食、服装和居住习俗最有代表性。

俗语说, 民以食为天。食物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 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饮食习俗则取决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地域环境。由于满族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 致使他们的饮食结构以肉食为主, 谷物占有很小的比重, 蔬菜则以采集的山野菜为主。满族喜欢吃猪肉, 《宁古塔纪略》记载:“将猪肉、头、足、肝、肠收拾极净, 大肠以血灌满, 一锅煮熟, 自用小刀片食。”[1]248谷物中他们食黄米, 喝“米儿酒”, 喜欢用黄米面做成各类黏米食品。

但在汉族流人的影响下, 满族人的饮食习俗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流人张缙彦出关时带去了大量蔬菜种子, 他不仅自己种植还教他人种植, “然近日迁入, 比屋而居, 黍稷菽麦以及瓜蓏蔬菜, 皆以中土之法治之, 其获且倍”[2]54。康熙年间流人“李召林学种, 各种皆有”[3]88, 李在当地以“善种瓜”著称。流人在东北地区辟圃种菜, 改变了满族人以采集山野菜为主要菜食来源的历史。从此, 土著居民广为种菜, 不仅自己食用还去集市贸易。正如《黑龙江外记》所载:“满洲宴客, 旧尚手把肉或全羊, 近日沾染汉习, 亦盛设肴馔, 然其款式不及内地, 味亦迥别, 庖人之艺不精也。”[4]62此外, 关内的汤圆、粽子、月饼等也成为当地人喜爱的节日食品, “土人过节, 上元汤圆, 中秋月饼, 家自为之, 店肆亦有鬻者”[4]62。其他诸如山东大煎饼、鲁菜、馒头、包子等也在东北广为流传。

东北地处“极边苦寒之地”, 各少数民族以渔猎采集为生, 他们的服装则多以兽皮制作。男子冬季穿狍皮大衣, 夏季则穿去毛的光皮板。女子穿鹿皮长衣, 冬天多戴狍头皮帽, 夏天则戴用桦树皮编织的帽子。因此, 布料和丝绸在当地颇为罕见, 即使是富人也只能穿麻织土布做的衣服。对此, 杨宾在《柳边纪略》中写道:“顺治十二年 (1655) 时宁古塔满人富者缉麻为寒, 捣麻为絮, 贫者衣狍鹿皮, 不知者有布帛, 有拔什库某从流人得一白衣缝布, 元旦服之, 人皆羡焉。”[3]84后来随着流人的增多, 流人开展起商业贸易, 以布帛为原料的服装才有所增加, 如康熙二十年前后, 打牲乌拉人之服装, “富者不过羔裘、纻丝、细布, 贫者惟粗布及猫犬獐鹿牛羊之皮, 间有以犬鱼皮为衣者”[5]112。康熙中叶, 情况又得到改变, 宁古塔富人“皆服绸缎, 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狼皮打呼 (皮长外套也) ”[3]84, “官兵向皆著布靴, 近日官多缎靴”[4]63, 乾嘉以后吉、黑之满汉两族完全以布帛为衣物的主要原料了。而且随着流人的迁入, 东北少数民族的制衣技术有所提高, 流人诗云:“胡女粗能缝衣裳。”[6]365

在居住习俗方面, 当时东北土著人民“无庐舍, 掘地为屋以居, 地极寒”[7]188, 生活简陋, 几乎没有像样的固定居所。“呼伦贝尔、布特哈, 居就水草, 转徙不时, 故以穹庐为室”[4]64, 更为落后。汉人杨越到宁古塔时, 见“其人不常厥居”, 就教他们“砚木为屋, 覆以其皮, 且炕牖之”[8]345。不久, 此地就已“木寨群山拱, 千家草屋同”[6]380了。而在“工匠皆流人”[9]223的齐齐哈尔, 流人们传授建筑技术, 并亲身投入筑城建房的劳作中, 使以“穹庐为室”的布特哈人也“渐能作室, 穹庐之多, 不似旧时, 风气一变”[4]65, 伴随房屋的出现火炕也应运而生了。

可见在流人的影响下, 东北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地满族等土著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二、信仰习俗

宗教信仰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东北的满族等少数民族最初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生产力水平低下, 与此相适应, 他们信仰萨满教, 相信万物有灵, 遇事则祈求神灵保佑。据朝鲜人李民寏所见他们“疾病则绝无医药针砭之术, 只使巫觋祷祝, 杀猪裂纸以祈神”[10]44。杨宾也说“满人病, 轻服药而重跳神”[3]109。随着流人进入东北, 中原汉族的宗教信仰也在此传播开来。

顺治末年因科场案遭到流放的方拱乾初到宁古塔时, “满人不知有佛, 诵经则群伺而听, 始而笑之”, 到康熙初年就变为“渐习而合掌以拱之矣”[11]104。其中, 一些流人对佛教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著名流人函可, 俗名韩宗騋, 顺治初年因文字狱被流放盛京。顺治五年 (1648) , 函可谪居沈阳城南慈恩寺后便在该寺院讲解佛经, 后又在普济、广慈、大宁、永安、慈航、接引、向阳等寺院, 凡七作道场, 为僧徒讲解《首楞严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等佛教经典。史载函可讲经时, “趋之者如河鱼怒上”, “采珠投针 (捕鱼) 之徒每叉手交脚于岩壑间不去”[12]279。函可在当地及整个东北佛教界声名远播, 被奉为开宗鼻祖。

此外, 流人还在东北广建寺庙。嘉庆间, 齐齐哈尔城内外17所佛道寺庙, “僧率盗与阉被罪者为之, 利斋施, 披剃戒律非所闻”[4]23。据佟冬《中国东北史》中统计, 仅吉林、盛京地区流人和内地僧人所建佛教寺庙232座、道教庙观268座[13]1917。

除佛教和道教之外, 中原汉族的民间信仰也传入东北, 东北人民的宗教信仰开始多元化, 庙宇开始增多, 如黑龙江齐齐哈尔“城中有城隍庙、土地祠、观音庵;城外有先农坛、关帝庙、万青寺、三官庙、龙王庙、大悲庙、药王庙、鬼王庙、昭忠祠、普恩寺、河神庙、镇江阁”[4]23, 这些庙宇已和内地相近。“此外荒村僻壤莫不有庙, 大抵关帝、土地之祀最盛, 然规模狭隘, 至有筑室高一二尺即奉火者, 不胜记也。”[4]25同时一庙多教之现象相当普遍, 如四平山崴子屯小老爷庙, 建于清初, 前殿供关羽, 西配殿供土地、牛王、马王、药王、苗王、虫王、山神、财神、五道阎君;后殿供释迦牟尼, 左为眼光娘娘, 右供文殊、普贤菩萨, 两侧还配供有十不全、托塔李天王等;后殿则为供胡仙的大仙殿[14]45。又如伊通大孤山青云观, 始建于康熙九年 (1670) , 前殿供道教之琼、碧、云三娘娘, 后殿供佛教观音、普贤、文殊三菩萨[15]121。东北人民信仰的多元化和供奉的综合化是清代东北宗教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社会风气

东北民风淳朴, 乐善好施, 待人真诚。“食用之物, 索于所有之家, 无勿与……若有而匿不与人, 或与而不尽, 则人皆鄙之”[3]107。“居人无冻馁者, 冻馁则群敛布絮、粮食以与之”[3]85。初到东北的方拱乾也对此地的民风给予了高度赞美, 他说在这里“百里往还不裹粮, 牛马不携草粟, 随所投, 如旧主人焉。主人随所供, 不责报, 亦无德色”[11]104。顺治十八年 (1661) 到达东北的张缙彦说:“宁古去京师不过数千里, 山海以外风土异也, 阴沟 (英额) 关以外风土又异也。”[2]5

但随着流人的到来, 东北的民风开始发生了变化。康熙初年时由于“迁徙众多, 聚五方之人而杂处之, 而土风亦稍寝”[2]53。到康熙末叶, 由于“走山者以万计”, “而居者非云贵流人, 则山东西贾客, 类皆巧于利计, 于是乎非裹粮不可行矣”[3]90。从“不用裹粮”到“非裹粮不可”, 一方面说明往来东北的商人增多, 使当地人具有了商品意识, 另一方面更说明民风发生了变化。

此外, 流人的成分非常复杂, 除了少数拥有较高知识的文化流人外, 还有刑事犯罪的流人, 他们多数是匪盗无赖、作奸犯科之辈。“无赖乃聚赌窝娼, 窃马牛为事, 甚或结识将校, 勾引工商, 兴讼造言, 主不能制, 官府亦不加察, 犹以给奴为恩, 得奴为喜, 强卖逼赎, 诸弊从生。”[4]60当时宁古塔地区赌博成风, 男女老少都喜之, 犹以妇女最甚, 还有因赌博而败家的, “至如流人设局渔利, 寺庙店肆, 处处为博场, 亦肆无忌惮为一端”[4]69。而流人相对较多的齐齐哈尔社会风气更是每况愈下, 每年四月的普恩寺庙会“首事者皆娼妓”。而“娼妓之辈, 其始流人贱户, 迫于冻馁为之。近闻土人亦渐不自惜”[4]69。盛京地区也是如此, 王一元说:“辽左风俗素厚, 人耻为盗。自丁卯 (1687) 添驻京军, 无赖子窜入其中, 奸盗诈伪无所不有矣。”[16]1875正如杨宾在《宁古塔杂诗》所云:三十年前事, 儿童见者稀, 天寒曵护腊, 地冻著麻衣, 雪积扒犁出, 灯残猎马归。只今风俗变, 一一比皇畿[3]152。

清统治者对于满族风习的变化感到深深的恐慌, 多次下令整饬陋习, 复还满洲俭朴风俗、骑射武艺, 但效果甚微, 东北社会的民风民俗正随着它整体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

民间文学与节日风俗 第4篇

民间文学与节日风俗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对民间文学的考察中,我们可以明了许多节日风俗的起源和变迁过程,明了其社会性质和作用,从而自觉地去贯彻和对待那些跟群众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节日民俗事象。

从我们对神话的考察中,可以发现神话往往是节日风俗的起源,并赋予其鲜明的文化色彩。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的精神产品,是在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产生的,是上古时期人们企图在幻想中征服和支配自然的一种表现。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生神话的基础已随之消失,人们已不再相信神话中描写的内容是真实客观存在的。但是,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演变为民俗生活事象是神话的一种变异现象。这种变异成为许多民俗事象的来源。鲁迅先生说:“神话是文艺的萌芽。”其实,神话也是民俗事象的萌芽。曾长期流传在我国妇女中的七巧“乞巧”风俗就是由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演变而来的。我国古代妇女从小就要学习女工(又叫女功、女红),这是她们的必修课。纺绩、缝纫、刺绣的手工劳作是一件既费工又费时的事情。故而《淮南子·齐俗训》有“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之说。意为制作精致华美的丝质品和赤色的丝带是很费妇女们劳作的一件事情。这需要制作者具有一定的智慧并掌握复杂而又精巧的女工技艺。在这种生活和背景下,“乞巧”的民间风俗便应运而生了。所谓“乞巧”是指旧时妇女农历七月七日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夜,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由来已久。在《诗经·大东》中已有牛郎、织女二星的记载。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武帝在长安昆明池东西两侧分别置牛郎、织女石像,牛女隔池相望,与天上河汉两侧牛女儿行相对应。由此可见,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在西汉武帝时已深入人心,广泛流传了。到了唐代,由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已经衍生出“乞巧”的民间风俗。唐代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是夜张锦绣,陈饮食,树瓜果,焚香于庭院,为乞巧。宫掖尤尚之。”“乞巧”风俗久传不衰,直到解放后才不复存在。

神话演变为节日风俗,有的流传范围很广,如七夕风俗;有的具有地域特色,仅在该神话产生地及其周边地区流传,寄托了当地群众对神话中英雄人物的崇敬以及对其新建立的丰功伟绩的追念之情。女娲风俗便是如此。女娲是我国神话故事中一位建立了不朽业绩的女性英雄人物。她除了搏土造人之外,还练五色石补天,折断鳌足支撑四极,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人们得以安居。而女娲炼石处便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至今骊山东绣岭石瓮寺上方还有女娲炼石遗址。临潼及其周边地区的蓝田长安高陵渭南等地群众为追念女娲的功绩,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这一天,用面烙成薄薄的圆形煎饼,除供食用外,还特意由家庭主妇将一个饼扔在房上,为之“补天”,将一个饼抛在地上,或扔在储存东西的地窖,谓之“补地”。这一女娲风俗由来已久,在明清两代的临潼诸多志书中均有记载。

民俗故事也是节日风俗的主要来源之一。许多民俗故事往往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民俗故事产生的年代较晚,故事中渗透着创作者(集体)“渐近于人性”(鲁迅语)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代替了神话的幻想。马克思说: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所谓“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是指原始人在编织神话时并没有一种自觉的创作意识。不论是讲说者还是听者都把神话的幻想当做事实。而民俗故事则是自觉地虚构故事,也就是说民俗故事的创作者具有一种自觉的创作意识。创作者和听者都清楚这些故事并非是真实的存在。

春节期间是我国民俗活动最为集中的时间,其中悬挂钟馗年画就是有民俗故事演变而来的节日风俗。钟馗是一个驱鬼魅、保平安的神怪式英雄人物钟馗的故事在唐代已见流行,到了宋代普遍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悬挂钟馗像。据吴自牧 《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俗云月终岁尽之日,谓之除夕。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有的还将钟馗贴于门上,类同门神。时至今日,过年时张贴钟馗年画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

有的民间故事则是用谐意寓意的方式被人们赋予某种吉祥观念,遂成为一种节日风俗,在民间春节期间有张贴《刘海戏金蟾》年画的风俗。旧时商店在账房门上张贴此画,寓意财源广进。农家也多在居室中的窗扇正面张贴此画。白天打开窗扇,画面正对屋内,营造出一种吉祥喜庆的节日气氛。

民间故事传说与民间信仰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民间信仰是民间对某些与群众生活习性相关的民间神祗的崇拜与敬仰,如对门神、灶神、土地神、井神、糟马侯等的信奉。民间信仰与宗教有着严格的区别。宗教必须具备三大要素,既要有创始人、宗教经典、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创新和专职宗教人士,而民间信仰则不具备这些要素。民间信仰就其本则而言,仍然属于民间习俗的范畴。有的民间信仰在历史典籍中有明确记载,先于民间传说而存在。但是,民间对这些历史记载似乎并不感兴趣,而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愿望和对生活的理解创作出有关民间故事传说,对民间信仰加以阐释。民间信奉灶神以及有关灶神的传说便是如此。

有的民间信仰是人们将自己的信仰需求寄托于民间故事传说中的人物,并将其奉为神灵。春节期间,陕西关中农家饲养室供奉槽马侯,以求六畜平安,槽头兴旺。而这个槽马侯不是别人,正是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曾被玉皇大帝封为管理天庭御马监的弼马温。孙悟空担任弼马温后,日夜操劳,将天庭的御马养的膘肥体壮。农家希望借助于孙悟空的护佑,使自己的牲口无病无灾,槽头兴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吴承恩的《西游记》成书之前,从宋元以来,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唐僧取经诗话》已经有了神通广大的保驾弟子孙行者了。元代还出现了一部以《西游记》为书名的神话小说。到了明代,吴承恩根据宋元以来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元人写的《西游记》,经过再创作,写成成了著名的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由此可见,民间供奉槽马侯孙悟空的来源仍然是民间故事传说。

节日民俗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社会、生产、生活、宗教、心理等因素的集中体现。如我们上文讲到的“乞巧”、敬奉槽马侯是与生产因素相关的节日民俗;敬奉灶神是与生活因素相关的节日民俗;贴钟馗和《刘海戏金蟾》是与心理因素相关的民俗。这些民间习俗的文化内涵都是由民间文学引申、演变而来的,其中人们的主观作用显而易见。因而,可以说节日民俗是人民的主观意志作用于民间文学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被一个民众普遍接受之后,就形成了节日民俗,并具有传承性。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有的节日民俗会归于消亡,然而更多的节日民俗则会成为一个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星火相传,绵延不绝。

|群众艺术群星榜由陕西省艺术馆协办

春分民间风俗 第5篇

1、春祭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春分扫墓开始时,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等等。然后开始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2、立春蛋

春分立蛋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据史料记载,“春分” 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以庆祝春天的来临。在春分的那一天,人们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3、送春牛

古代春分时,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4、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篙。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在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日春汤。

5、放风筝

到了春分时节,卖风筝的人特别多,因为春分期间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风筝的种类很多,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会参与放风筝的活动。

春分寓意有哪些?

春分是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昼夜相等,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农民朋友要加强蓄水保墒。

春分有什么含义?

春分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

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后,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

这个时节,减衣不宜过早过多,还要多喝水、定时作息、规律睡眠。此外,春季是传染病多发期,应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并注意室内通风。同时,应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加强锻炼,以增强自身抗病能力。

春分也是人们调养身体的大好时机,要点为养肝护肾健脾胃。饮食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应多食用蔬菜及山野菜等。

★ 关于芒种的民间农谚

★ 芒种传统民间习俗2022

★ 大雪的民间风俗是什么

★ 小年有哪些民间风俗

★ 2022年除夕的风俗和来历故事

★ 2022年《春节的风俗》初中作文

★ 芒种诗词

★ 芒种问候短信

★ 二十四节气芒种节气谚语

春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第6篇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的习俗风俗有哪些

1、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2、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3、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节放假时间安排

2月11日-2月17日放假,共3天。作为流传千年的盛大节日,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大家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应该是关于“年”的传说。据说古代有一种凶猛的巨兽叫“年”,这种猛兽平时生活在深山老林里,每隔一段时间,就出现在人们居住的地方,它们专门捕食家禽家畜,有的时候甚至会伤人。长此以往,人们为了保平安,摸索出了“年”出没的规律,发现这种猛兽,每隔365天就会在人类多的地方出现一次。为了驱赶年,人们每隔365年就会提前聚在一起吃饭,把家里的东西都藏好,接着拿出火把聚在一起,遇到“年”就欢呼着用火把吓跑,整整熬一个晚上。因此“过年”的传统就此诞生,人们也就有了熬夜守岁的习俗。

春节为什么要走亲戚

传说年兽是民间的恶兽,会吃人坏破庄稼,通常会集结全村人的力量一起把年兽赶走。赶走年兽后人们会去看看自己的亲戚有没有被年兽伤害或者吃掉,如果都没事就该报平安同时庆祝赶走恶兽之喜。

走亲戚是各地过年习俗,也是过年主要内容之一,规矩多,历时长,几乎贯穿了整个春节。有说法初一之前称为拜早年,十六以后称为拜晚年,而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十五)则是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就结束这一活动。

拜年极有讲究:要求先长辈,后平辈;先近邻,后远亲。而在河南部分地区流传着“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说法。无论是哪种说法,在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作为汉族民俗文化,走亲戚送礼也是极为重要的,而各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当代则多是水果、茶叶、糖饼等。

春节的诗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玉兔将临门,祝福处处存。爆竹天天笑,喜事朝朝闻;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民间风俗作文范文

民间风俗作文范文(精选6篇)民间风俗作文 第1篇民间风俗作文1000字在绥宁那地方我的老家坐落在湖南省邵阳市西部边陲绥宁县的一个小村庄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