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
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精选7篇)
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995年1月-2005年1月本院收治的72例异位妊娠 (输卵管妊娠) 未破裂型或流产型患者72例。其诊断依据病史、妇科检查、血hCG及B超检查。符合以下条件: (1) 生命体征平稳, 无内出血或内出血量少, B超检查盆腔积液<3 cm。 (2) 无肝肾疾病。 (3) 无氨甲喋呤或米非斯酮用药禁忌证。 (4) 要求保守治疗或迫切要求保留生育功能。 (5) B超检查异位妊娠包块直径<5 cm。 (6) 血hCG<2000 IU/L。本组患者年龄19~45岁, 平均32岁, 停经30~50 d, 平均40 d。主要临床表现:不规则阴道出血61例, 附件包块6例, 轻度腹痛5例, 9例有宫外孕手术史, 3例有2次宫外孕史, 7例有放环史, 8例B超检查盆腔积液<3 cm, 后穹窿穿刺5例抽出不凝血1~3 ml。
1.2 治疗方法
72例患者均住院治疗, 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 每组24例。A组:肌注氨甲喋呤50 mg, 共1次, 同时服宫外孕I号方;B组:口服米非司酮50 mg, 2次/d, 连用3 d, 同时服宫外孕I号方, 每天1剂, 连用3 d;C组:肌注氨甲喋呤50 mg, 共1次, 联合服米非司酮50 mg, 2次/d, 连用3 d, 同时服宫外孕I号方, 每天1剂, 连用3 d。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A组治疗成功19例 (79.2%) , B组治疗成功17例 (70.8%) , C组治疗成功22例 (91.7%) 。C组成功率高于A组, A组高于B组。
2.2 不良反应
A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B组中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 1例出现腹泻, C组中有4例出现恶心、呕吐, 1例出现腹泻, 均未作特殊处理。
2.3 随访情况
A组中随访8例, 有1例2年后再次发生异位妊娠, 5例宫内妊娠足月分娩。B组随访8例, 有1例2年后再次发生异位妊娠, 5例宫内妊娠足月分娩。C组随访8例, 有1例再次发生异位妊娠, 6例宫内妊娠足月分娩。随访时间2个月~5年。
3 讨论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 且被视为具有高度危险的早期妊娠并发症, 传统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患侧输卵管。近年来, 国内外异位妊娠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占妊娠总数的2%[1], 且未生育者和未婚者的发病率亦明显升高, 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显得更加重要。随着人们对异位妊娠的认识和诊断技术的提高, 血hCG检测的敏感性提高和分辨率阴道超声的普遍应用, 80%的异位妊娠在破裂前确诊, 从而为保守治疗异位妊娠创造了有利条件, 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由于能使患者免去手术带来的创伤, 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 药物治疗异位妊娠亦有很大进步[2]。临床上使用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未破裂型异位妊娠效果明显[3], 结合中药治疗, 使其疗效明显提高。早期诊断及时用药对成功治疗输卵管妊娠至关重要, 选择合适病例同样重要。
笔者所在医院A组以氨甲蝶呤配伍中药保守治疗24例异位妊娠患者, 23例在入院当日开始用药, 1例在次日开始用药, 成功率为79.2%。B组米非司酮配伍中药保守治疗24例异位妊娠患者, 成功率为70.8%。C组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配伍中药保守治疗成功22例, 成功率为91.7%。说明异位妊娠药物治疗关键在于停经时间短、血hCG水平低及早期、正确用药。
异位妊娠的危险在于异位的胚胎或滋养细胞存活, 种植于输卵管黏膜, 直接侵蚀或穿透输卵管壁, 致输卵管妊娠破裂, 或与输卵管壁剥离, 掉入宫腔刺激输卵管逆蠕动, 发生输卵管妊娠流产, 造成腹腔内急性出血, 引起休克, 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故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成功的关键是杀死异位存活的胚胎和滋养细胞。氨甲喋呤属抗代谢药, 是叶酸的拮抗剂, 可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 使四氢叶酸形成障碍, 滋养细胞对此高度敏感, 用药后抑制胚胎滋养细胞分裂以致使胚胎停止发育, 从而起到杀胚胎作用。米非司酮为黄体期孕酮拮抗剂, 具有强烈的抗孕酮作用, 与内源性孕酮竞争结合受体, 使黄体生成下降, 黄体溶解, 胚胎坏死。米非司酮增加疗效是通过溶黄体作用, 特别是对黄体活跃的病例有效, 可能是通过降低孕酮浓度, 可抑制滋养层发育, 促进胎滋养细胞坏死[4]。在保守治疗异位妊娠中, 中药的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有研究报道[5], 宫外孕I号方能促进纤维蛋白原在肝脏合成, 降解血纤维蛋白原溶解活性, 对凝血和止血均有一定的意义, 宫外孕II号方可使血流量增加, 使血管舒张, 对改善局部血循环状况, 促进盆腔内异位妊娠包块或血肿包块吸收, 防止血肿包块继续增大, 明显提高了成功率。
氨甲喋呤的副作用表现为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 口腔溃疡及腹泻、胃肠道溃疡。米非司酮的副作用表现为恶心、呕吐及肝脏功能损害。
单纯使用氨甲蝶呤配伍中药或单纯使用氨甲蝶呤配伍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联合用药可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笔者认为, 当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腹痛加重、血hCG值仍不断升高或维持高值不下降及B超提示异位妊娠囊呈破裂倾向时, 应及时手术, 可减少不必要的失血过多, 降低死亡率。对于滋养细胞增生活跃, hCG高值者宜及早手术, 避免输卵管破裂及大出血的发生。
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氨甲蝶呤配伍中药、米非司酮配伍中药、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配伍中药用于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72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肌注氨甲喋呤50mg, 共1次, 同时服宫外孕I号方;B组口服米非司酮50mg, 2次/d, 连用3d, 同时服宫外孕I号方, 每天1剂, 连用3d;C组肌注氨甲喋呤50mg, 共1次, 联合服米非司酮50mg, 2次/d, 连用3d, 同时服宫外孕I号方, 每天1剂, 连用3d。结果 三组成功率分别为79.2%、70.8%、91.7%, C组成功率高于A组, A组成功率高于B组。结论 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配伍中药保守治疗异位妊娠, 安全、有效, 且优于氨甲蝶呤配伍中药、米非司酮配伍中药。
关键词:异位妊娠,氨甲喋呤,米非司酮,中药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会上海分会妇产科学会.上海异位妊娠调查报告[J].上海医学, 1989, 12 (6) :343.
[2]周小燕.氨甲喋呤联合中药保守治疗宫外孕56例[J].海南医学, 2006, 17 (5) :132-133.
[3]李筱梅, 张庆.氨甲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未破裂宫外孕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03, 5 (10) :12-15.
[4]石雪梅.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联合治疗晚期流产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7) :37-38.
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择病例标准, 均按妇产科学诊断标准[1]。
保守治疗指征:生命体征平衡无活动性内出血:超声示附件包块≤4cm, β-h CG≤2000 U/L, 无肝肾功能异常, 无氨甲喋呤和米非司酮用药禁忌证, WBC>4×109/L, 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
1.2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2008年1月~2011年12月, 在我院进行保守治疗的81例异位妊娠患者,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40岁, 平均 (27.3±2.6) 岁, 两组病例平均停经天灵敏分别为研究组 (47.8±2.4) d, 对照组 (49.5±1.5) d。治疗前血β-h CG的平均水平分别为 (1678±507.4) U/L和 (1557±468.7) U/L。附件包块的大小分别为 (35.8±14.9) mm和 (37.6±14.7) mm。将8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研究组38例, 氨甲喋呤 (MTX) 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38例, 单用氨甲喋呤 (MTX) 治疗。两级患者在年龄) 、停经天数、治疗前的血β-h CG水平及附件包块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1.3 方法
研究组氨甲喋呤20 mg/次, 1次/d, 连用5 d, 米非司酮50 mg, 2次/d, 连用3 d。对照组氨甲喋呤20 mg/次, 1次/d, 连用5 d, 用药后观察血压、腹痛、阴道出血情况, 治疗后1周复查血β-h CG水平和B超测定, 复查出常规和肝功能。治疗1周后如血下降<15%, 应重复剂量治疗。如治疗14 d, 水平不降或开始升高, 或腹痛加剧则为手术指征。
1.4 疗效判定
治愈:治疗后, 血β-h CG持续下降或至正常范围, 附件包块缩小或不再继续增大。无效:治疗后, 血β-h CG未下降或增高, 附件包块未缩小或增大, 甚至出现腹痛加剧或输卵管破裂症状。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检验及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总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愈率88.3%, 对照组治疗率73.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β-h CG比较, 见表3。
治疗前后血β-h CG的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研究组与对照组血β-h CG的变化有明显差异 (P<0.05) 。
2.3 两组治疗前后附件包块大小比较, 见表4。
研究组, 治疗前后附件包块大小比较, P<0.05, 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 治疗前后附件包块大小比较, P>0.05, 无明显差异。治疗后, 研究组与对照组附件包块大小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2.4 两组副作用比较见表5。
注:两组副作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研究组有2例出现腹泻、恶心呕吐, 4 d后症状消失, 1例出现轻度口腔溃疡和皮疹。对照组1例发生轻度腹泻, 2例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停药1周后恢复正常, 1例出现口腔溃疡, 持续2周, 对症处理后缓解, 1例WBC下降<3.5×109。两组肝功能无异常变化。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1例出现内出血, 进行手术治疗。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MTX属代谢类药物, 是叶酸拮抗剂, 可有效作用于快速增殖的组织, 与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 阻断四氢叶酸的合成, 从面干扰DNA的合成, 使滋养细胞生长受阻, 导致胚胎停止发育, 坏死、溶解, 最终被吸收[2]。现已广泛用于治疗异位妊娠。
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 具有抗孕酮、糖皮质醇的特征, 具有强烈的抗孕激素的活性, 它可引起绒毛广泛的细胞变性、坏死, 竞争性的结合早孕蜕膜组织激素受体, 诱导绒毛和蜕膜组织细胞凋亡, 使黄体溶解, 胚囊坏死[3]。
本研究证明, 米非司酮联合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 疗效肯定, 治愈率显著提高, 血β-h CG下降幅度明显大于MTX组单一用药。作者还观察到联合用药组β-h CG下降至正常所需天数明显短于MTX单一用药组, 随访过程中包块缩小时间也较MTX单一用药组明显缩短, 说明两种药物有协同作用, 可有效地抑制滋养细胞的生长, 破坏绒毛, 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两组副作用比较无明显差异。故米非司酮联合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 疗效肯定,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氨甲喋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 研究组氨甲喋呤 (MTX) 200mg/次, 1次/d。连用5d, 米非司酮50mg, 2次/d, 连用3d。对照组氨甲喋呤 (MTX) 20mg/次, 1次/d, 连用5d。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为88.3%, 对照组有效率为73.7%。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氨甲喋呤 (MTX) 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肯定, 方便应用, 不良反应少, 便于推广。
关键词:氨甲喋呤,米非司酮,异位妊娠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09-110.
[2]陈丽群, 李生平.甲氨喋呤多次小剂量肌肉注射治疗输卵管妊娠36例疗效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1, 17 (3) :162.
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50例。年龄22~38 (29.8±4.8) 岁;停经时间平均为 (42.1±5.8) d;血β ̄HCG (3842±3214) IU/L。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治疗意愿, 对其进行保守性方式药物治疗。研究纳入标准: (1) 患者经B超检测, 见过显示其附件包块直径不超过5cm, 没有出现明显胎心搏动症状。子宫直肠窝的液性暗区不超过3cm, 子宫里面没有出现孕囊; (2) 患者的生命体征无异常现象, 肝肾功能运行正常, 血细胞计数无出现异常; (3) 患者经过检查显示血β ̄HCG指数每升不超过6000I-U。将所有患者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年龄、停经时间以及学β ̄HCG指数对比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通过肌肉注射的给药方式给予患者氨甲喋呤药物治疗, 每间隔一天注射1次, 共需要注射5次, 在对患者进行肌肉注射之后需要在隔天使用四氢叶酸对患者解毒, 剂量为6mg。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的基础上服用米非司酮, 服用之前患者需要保证空腹, 剂量为50mg, 2次/d, 总共需要连续服用3d。在进行药物治疗过程中, 每间隔1d就对患者血β ̄HCG、肝肾功能以及尿HCG等进行检查。
1.3 治疗标准[1]
如患者经过治疗之后, 检查结果显示其血β ̄HCG与尿β ̄HCG恢复正常, 且相关临床症状消失的则为治愈;反之各项临床指数与表现无显著改善的则判定为失败。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0%, 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2.0%;观察组患者血β ̄HCG下降所需时间相对于对照组要少很多, 两者对比均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见附表。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均出现了不良反应, 其中观察组患者出现呕吐恶心症状的有4例, 出现口腔溃疡的有2例;对照组患者出现呕吐恶心症状的有3例, 出现口腔溃疡的有3例。两者对比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3 讨论
氨甲喋呤作为化疗药物, 属于叶酸拮抗剂的一种, 本身还能够和人体的二氢叶酸还原酶进行结合反应, 对于DNA的合成形成干扰的效果, 能够让养叶细胞方面受到明显的抑制并最终使其死亡。而米非司酮则是一种强力的抗孕酮药物, 能够使得绒毛退变以及坏死。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接受米非司酮联合氨甲喋呤药物方法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其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临床各项指数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要更具有优越性, 两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结果提示对异位妊娠患者应用两种药物联用的方法进行化疗, 能够有效杀死患者体内的胚胎组织, 又不会对输卵管组织造成明显伤害[2]。
综上所述, 对异位妊娠患者应用米非司酮联合氨甲喋呤进行治疗, 有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且不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有高效安全的优点, 但在应用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 一旦出现异常则立即对症处理, 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淑萍.大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氨甲蝶呤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14 (14) :154-155.
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 我科共收治异位妊娠行保守疗法的患者106例, 年龄18~35岁, 平均年龄26.5岁, 其中流产史69例, 占64%, 无流产史39例, 占36%。
1.2 适应证[1]
①输卵管妊娠包块≤4 cm;②输卵管妊娠末破裂或流产, 无明显内出血;③血β-HCG<2000 lU/L;④生命体征平稳;⑤肝肾功能正常, 血白细胞数4.0×109/L, 血小板>100×109/L。
1.3 治疗方法
将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研究组53例, 给予口服米非司酮25 mg/d 2次共服6 d, 总量300 mg, 同时氨甲喋呤0.4 mg/kg, 溶于注射用水2 ml中, 行肌肉注射, 1次/d, 5 d为一疗程。对照组53例, 氨甲喋呤0.4 mg/kg, 溶于注射用水2 ml中, 行肌肉注射, 1次/d, 5 d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密切观察临床表现及药物毒副反应。用药第4、7天复查血β-HCG及B超检查动态监测盆腔包块大小。并及时监测血像变化1次/3 d, 监测肝、肾功能1次/周。两组资料来源,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4 疗效标准
1.4.1 治疗成功
血β-HCG 持续下降, 每周下降≥15%至正常;腹痛无明显加重, 盆腔内出血无明显增多;B超示输卵管妊娠包块吸收, 或盆腔内血肿包块缩小大于1/2;药物杀胚效果好, 无需手术干预。
1.4.2 治疗有效
血β-HCG每周下降虽<15%, 但病情稳定, 仍可重复用药。用药方法肌内注射氨甲喋呤50 mg/m2, 不需要四氢叶酸解毒。
1.4.3 治疗失败
血β-HCG值不断升高或维持高值不下降, 妊娠包块未缩小或增大或仍有原始心管搏动;下腹部出现剧烈疼痛, 腹腔多量流动性血液, 有血液动力学改变;生命体征变化, 如血压下降, 脉搏细弱等早期休克症状, 须即行手术治疗。
1.5 出院随访
临床症状消失, 血β-HCG值<200 mlU/ml可出院, 出院后随访至血β-HCG降至正常及输卵管妊娠包块消失, 每周测血β-HCG 1次, 每半月复查B超1次, 观察输卵管妊娠包块或盆腔内血肿包块吸收的情况。记录月经恢复正常的时间。
2 结果
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研究组有效率88.6%, 成功率83.0%;对照组有效率58.4%, 成功率54.7%, 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输卵管通畅率研究组84.9%, 对照组83.0%, 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成功的关键是杀死异位存活的胚胎和滋养细胞, 应用氨甲喋呤及米非司酮治疗, 效果肯定, 由于氨甲喋呤能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DNA合成, 抑制滋养细胞增生, 破坏绒毛, 促使胚胎停止发育致死亡, 米非司酮则具有干扰孕酮对妊娠的支持作用, 使妊娠的绒毛组织及蜕膜变性, 而使胚囊坏死, 所以两者联合应用, 明显提高成功率。传统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近十年来, 由于高敏感度放免测定B-HCG及高分辨B超的开展。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显著提高, 为临床药物治疗异位妊娠创造了条件。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是一种创伤小、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 使患者免除手术带来的创伤, 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生育功能, 越来越被患者所接受。
摘要:目的观察氨甲喋呤及米非司酮联合用药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比分析氨甲喋呤及米非司酮联合用药 (治疗组) 及单用氨甲喋呤治疗 (对照组) 异位妊娠共106例资料。结果治疗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疗程更短, 重复使用氨甲喋呤次数更少, 药物毒副反应及输卵管通畅率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氨甲喋呤及米非司酮联合用药治疗合适的异位妊娠成功率高, 提高了将来生育率;疗程缩短, 安全、可靠、简便,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异位妊娠,米非司酮,氨甲喋呤
参考文献
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520例异位妊娠患者, 入组标准: (1) 血β ̄HCG<2000u/L; (2) 异位妊娠包块≤4cm; (3) 无明显腹痛; (4) 患者生命体症平稳, 且无活动性腹腔内出血体征; (5) 无药物治疗禁忌证; (6) 参与实验前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将520例异位妊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61例和对照组259例。观察组中年龄18~37 (26.5±6.3) 岁;初产妇91例, 经产妇168例;197例有停经史, 停经37~75 (45.8±5.2) d;临床表现:不规则阴道流血223例、腹痛167例、带环71例。对照组中年龄18~39 (27.2±5.1) 岁;初产妇85例, 经产妇174例;186例有停经史, 停经36~73 (47.1±5.9) d;临床表现:不规则阴道流血231例、腹痛172例、带环68例。两组患者年龄、临床症状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MTX 50mg/m2单次肌注, 在治疗后第4d及第7d复查患者血β ̄HCG, 如第7d与第4d相比, 血β ̄HCG下降小于15%或上升, 则给予患者MTX50mg/m2肌注1次, 最多重复用药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米非司酮, 50mg/次, 2次/d, 连服3d。治期间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博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并观察有无阴道出、腹痛以及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如呕吐、口腔溃疡、恶心) 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治疗成功:治疗期间, 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且无急性内出血体征, 检测β ̄HCG连续2次下降或下降15%以上, 超声检查异位妊娠病灶未增大或逐渐缩小, 未发生内出血。失败:未达成功标准的患者。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用±s表示计量数据, 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成功率 (95.40%) 显著高于对照组 (73.75%) , P<0.05;观察组血β ̄HCG转阴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发生消化道反应43例, 腹痛152例, 肝功能损伤17例;对照组分别为47例, 137例, 14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附表。
3 讨论
异位妊娠是指孕卵在子宫腔外着床发育的异常妊娠过程, 其中发病最高的为输卵管妊娠, 多数患者患病的原因为输卵管管腔或周围的炎症, 从而引起管腔通畅不佳, 孕卵正常运行收到阻碍, 其在在输卵管内停留着床发育, 导致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4]。氨甲喋呤 (MTX) 为抗代谢药物, 其化学结构与叶酸相似, 作用机理为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阻断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 从而减少了RNA、DNA及蛋白质的合成, 导致细胞死亡;由于妊娠滋养细胞增生活跃, 其对MTX的敏感度高于正常细胞, 用药后滋养细胞的生长受到限制, 异位妊娠发育停止, 进而被吸收, 起到杀死胚胎的作用[5]。米非司酮为抗孕激素药物, 与内源性孕酮竞争结合受体, 其抗孕激素效果显著, 可使妊娠绒毛组织及蜕膜变性, 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 黄体萎缩, 胚胎由于失去黄体依赖坏死, 最终流产。
摘要:将520例异位妊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61例和对照组25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MTX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成功率 (95.40%) 显著高于对照组 (73.75%) , P<0.05;观察组血β-HCG转阴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米非司酮与氨甲喋呤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确切, 安全可行, 值得借鉴。
关键词:米非司酮,氨甲喋呤,异位妊娠
参考文献
[1]卫素芳, 卫玮.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25 (5) :10-11.
[2]贾巧珍.氨甲喋呤与米非司酮配伍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7) :138-139.
[3]张余风.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1) :122-123.
[4]欧树娟.氨甲喋呤配伍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8) :179-180.
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收治的96例异位妊娠的患者, 均经人参检查、盆腔和血β-HCG值等检查确诊为异位妊娠, 自愿接受保守治疗;纳入标准[3]: (1) 无药物治疗禁忌证; (2) 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或流产; (3) 输卵管妊娠包块4 cm;血β-HCG<2 000 U/L; (4) 无腹腔内活动性出血; (5) 肝肾功能均正常, 外周血白细胞≥4.0109/L, 血小板≥10109/L;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 其中单次注射组年龄21~38岁, 平均 (26.18±9.43) 岁;包块直径 (4.1±3.4) cm;停经天数35~86 d分次肌注组年龄20~37岁, 平均 (25.34±8.68) 岁;包块直径 (4.5±4.0) cm;停经天数30~82 d。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氨甲喋呤 (国药准字H32020854, 剂量:5 mg/支, 生产批号:070403A) 单次组以氨甲喋呤50 mg/m2单次注射;分次组以氨甲喋呤1 mg/kg、隔日注射/1次, 共10次, 共10 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对患者的血β-HCG水平进行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 详细记录腹痛性质及伴随症状、阴道出血等情况;并观察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利用盆腔B超对妊娠包块的缩小情况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种特征、治疗后成功率及重复给药率和不良反应 (包括ALT异常、白细胞下降、口腔溃疡、呕吐及腹痛) 。
1.4 疗效判定
治愈:临床症状逐渐消失, 血β-HCG渐降至正常, 附件包块不再扩大或缩小;治疗失败:治疗期间患者出现腹痛加剧以致出现腹腔内出血, 治疗后血β-HCG持续升高或不降, 附件包块逐渐增大等最终均需手术治疗[4]。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种特征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停经天数、治疗前β-HCG值和异位妊娠块大小,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给药方式结果比较
单次注射组的成功率为87.5%, 分次注射组的成功率为89.6%, 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和重复给药例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单次给药组重肌肉注射次数均明显低于分次给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β-HCG值恢复正常的时间的比较
两组在β-HCG值恢复正常的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单次注射组出现ALT异常4例子, 白细胞下降2例, 口空腔溃疡0例, 呕吐2例, 腹痛16例;分次注射组出现ALT异常3例子, 白细胞下降1例, 口空腔溃疡1例, 呕吐3例, 腹痛16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3 讨论
异位妊娠是妇科的急诊疾病, 95%以上发生在输卵管, 近年来随着女性性行为的偏年轻化, 其发病率有所上升[5]。异位妊娠典型临床表现为腹痛、停经、阴道出血, 查体发现腹痛、肌紧张、宫颈举痛、附件区触痛。严重者可以导致孕妇死亡[6]。药物保守治疗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治疗方法, 它可以尽可能的保留输卵管, 还可以为要求生育者提供更多的受孕机会, 因此, 倍受人们重视。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 可以给非手术治疗创造时机和条件[7]。
应用氨甲喋呤肌肉注射治疗异位妊娠已有肯定的疗效, 甲氨蝶呤是为抗代谢药, 是一种叶酸拮抗剂, 它可以强大而持久的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进而影响四氢叶酸的生成, 导致嘌呤和嘧啶的合成被抑制, 从而干扰DNA的生成, 氨甲喋呤对滋养细胞具有高度敏感性[8], 能抑制滋养细胞增生, 破坏绒毛, 使胚胎停止发育、坏死、脱落、吸收[9]。此外, 氨甲喋呤对胸腺核苷酸合成酶也有抑制作用, 但抑制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较弱[10]。
该研究结果显示, 单次注射组的成功率为87.5%, 分次注射组的成功率为89.6%, 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和重复给药例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次注射组的成功率为89.6%, 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重复给药例数和β-HCG值恢复正常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单次给药组的重肌肉注射次数均明显低于分次给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提示两种肌肉注射方案的疗效相当, 但单剂量总用药量少, 短时间内血液中药物浓度高, 迅速有效抑制妊娠的滋养细胞叶细胞分化, 导致绒毛坏死, 胚胎死亡, 吸收, 修复输卵管快, 且单次给药肌肉注射次数明显少于分次给药, 简单, 方便易行。氨甲喋呤治疗肿瘤的药理学研究发现, 氨甲喋呤全身用药, 患者最大耐受量为80~900 mg/m2[11]。该研究远远低于此剂量, 结果显示两组的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单次给药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相对较低, 由于单次用药, 体内代谢时间短, 故不良反应少。所有的不良反应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与相关报道一致[12]。杨爱群[13]对氨甲喋呤单次和多次给药做的相关研究分析指出, 多次给药的方案明显较单次给药方案有效, 且血β-HCG值恢复正常的时间分次给药时间明显低于单次给药组, 该文中两种肌肉注射方案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考虑与样本量相对较少有关。
综上所述, 单次肌肉注射氨甲喋呤与分次注射氨甲喋呤的疗效相当, 但单次肌肉注射更方便, 疗程短, 简便易行, 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摘要:目的 探讨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两种肌肉注射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该院收治的96例异位妊娠的患者为观察对象, 两组均采用氨甲喋呤治疗, 随机分为单次注射组和分次注射组, 各48例, 单次注射组采用氨甲喋呤单次给药;分次给药组采用氨甲喋呤分次给药, 10 d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种特征、治疗后成功率及重复给药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停经天数、治疗前β-HCG值和异位妊娠块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单次注射组的成功率为87.5%, 分次注射组的成功率为89.6%, 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重复给药例数和β-HCG值恢复正常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单次给药组的重肌肉注射次数均明显低于分次给药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单次肌肉注射氨甲喋呤与分次注射氨甲喋呤的疗效相当, 但单次肌肉注射更方便, 疗程短, 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 第7篇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氨甲喋呤,血药浓度
氨甲喋呤(MTX)为抗肿瘤药,属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不良反应大、剂量与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用大剂量MTX化疗后以甲酰四氡叶酸钙解毒治疗白血病有一定价值,临床已广泛应用。为避免此疗法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笔者进行MTX的血药浓度监测,以指导救援剂甲酰四氡叶酸钙的合理应用,同时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增强疗效。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为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1],但价格昂贵。为此,本资料建立了测定血浆中MTX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1药品与试剂
MTX标准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乙腈、磷酸为色谱纯(北京市庆盛达化工公司);高氯酸为分析纯;水,纯净水;空白血浆为正常人血浆;MTX储备液为用稀氢氧化钠溶解后的甲醇溶液[2]。
2仪器与色谱条件
2.1 仪器
安捷伦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安捷伦公司,G1314B紫外可见检测器;G1316A柱温箱;G1367B高性能恒温自动进样器;G1312A二元泵;G1312A真空脱气机);超声波振荡器(上海超声波仪器厂);离心机(美国雅培公司);斡旋混合器。
2.2 色谱条件
色谱柱XDB-C18 4.6×150mm;流动相乙腈:0.02mol/L磷酸水溶液(10∶90);流速:1.0ml/min;柱温40℃[3];检测波长:302nm;灵敏度:0.01;试验时数据采用安捷伦1200化学工作站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样品浓度。
3方法与结果
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取MTX适量,精密称定,配制成0.1mg/ml的甲醇液作为标准溶液。冰箱4℃保存。
3.2 血清样品处理
血清500μl,加入MTX标准液(0.1mg/ml)20μl,斡旋混合后,加入10%高氯酸至1ml。振荡,摇匀,14000r/min离心10min。吸取上清液20μl进样,色谱分离见图1、2,MTX出峰时间为7.5min。
3.3 血清标准曲线
取标准血清500μl,分别加入MTX标准液(0.1mg/ml)0、2.5、5、10、20、40、80μl,按3.2项方法处理,以氨甲喋呤的峰面积对氨甲喋呤的浓度进行回归,得到在0~35.2μmol/L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1.2086+20.414X,r=0.99995,式中Y为样品峰面积,X为MTX的浓度,最小检测浓度为10ng/ml,S/N≥3.0。
3.4 精密度试验
取空白血清500μl,分别加MTX标准液5、20、80μl,按上述方法提取测定5次,平均测得率99.3%,RSD为0.62%。重复性良好。
3.5 回收率实验
取标准空白血清0.5ml,分别加入MTX标准液(0.1mg/ml)5、20和80μl,按上述方法提取测定5次,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
3.6 方法稳定性试验
分别取标准空白血清500μl,分别加入MTX标准液(0.1mg/ml)5、20、80μl。按上述方法提取测定5次,日内差与日问差结果见表2、3。
4讨论
文献多采用磷酸盐-甲醇体系为流动相,经实验发现,以甲醇为流动相,氨甲喋呤的峰扩展严重,采用乙腈可以得到明显改善[4]。本研究采用HPLC测定人血浆中氨甲喋呤浓度,以乙腈:0.02mol/L磷酸水溶液(10∶90)为流动相,高氯酸作沉淀剂,方法简便易行,可作为临床MTX血药浓度的快速测定。
参考文献
[1]Rosen G,Caparros B,Huvos A,et al.Preoperation chemotherapy for os-teogenic sarconma,Selection of postoperative adjuvant chemotherapy based on the response of the primary tumor to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J].Cancer,1982,49(3):1221.
[2] Wang Li-xin,Yang Bao-zhen,Li Feng,et al.Detection of methotrexate by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J].Journal of Ninxia Medical college,2003,25(2):90.
[3]Li Jin-jia,Wang Feng,Zhu Rong-hua,et al.RP-HPLC method for cali-brating the error of retention time of MTX[J].Central South Pharmacy,2003,1(1):51.
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