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处方质量调查分析
门诊处方质量调查分析(精选10篇)
门诊处方质量调查分析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分别选取2008年1至12月的门诊处方质量检查情况汇总以及2009年1至12月的门诊处方质量检查情况汇总资料。
1.2 数据处理
以“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主要问题进行排序。
2 结果
2008年门诊处方抽查48000张,不合格处方总数达2736张,占抽查数的5.7%;2009年门诊处方抽查48000张,不合格处方总数达1872,占抽查数的3.9%。不合理问题分类见表1、表2。
3 讨论
3.1 主要问题的比较与分析
3.1.1 缺项与信息录入错误
在广泛使用电子处方前,处方“缺项”一直是较常见的问题,反映了医师工作不严谨的问题。广泛使用电子处方后,由挂号收费处在患者挂号时录入患者信息,基本杜绝了缺项问题,但由于南京市市级机关医院HIS系统中患者年龄项下系统自动默认为1900年,故挂号人员只要漏修改患者年龄信息,处方上呈现的患者年龄都为109岁高龄,实在对处方的严谨性有很大伤害。
3.1.2 书写不规范与药品用法录入不正确
2007年5月《处方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做了严格的要求。手工处方中书写的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不规范的药品名称书写和疾病诊断两项。药品名称的不规范比如“精致银翘解毒感冒胶囊”缩写为“银翘感冒胶囊”;“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缩写为“头孢西丁”;“注射用精致破伤风抗毒素”简写为“TAT”。诊断的不规范中、英文缩写占了绝大多数,比如“上感”、“慢支”、“尿感”、“CG”、“DM”等。在使用电子处方后药品名称的不规范和医师诊断的不规范得到很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药品的使用方法录入不正确。一度出现口服药都是“Tid”,外用药都是“涂抹患处”的现象,通过一段时间的督促改正,医师在熟悉软件的情况下,此类情况出现好转。
3.1.3 配伍用药的不合理
在医师工作站使用一段时间后,南京市市级机关医院在HIS系统中嵌入了合理用药软件,有效地识别和提醒临床工作人员对不合理药物配伍的判断,减少了药品配伍禁忌的发生率。
3.1.4 抗菌药物使用方面
无论在手工处方还是电子处方的使用中,抗菌药物使用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用法用量不合理。比如青霉素类、头孢类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需要将每日用药总剂量分3~4次给药,临床上经常是每日一次加大剂量给药,达不到增加药效的作用。溶媒使用不当。表现为部分抗菌药物对溶媒酸碱性要求较高,临床在不清楚地情况下做了不合适的配伍,导致效价降低,甚至出现沉淀。还有就是医师选药起点过高。在处方调查中,发现三代头孢和喹诺酮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应当引起注意。
3.2 处方质量的提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手工处方还是电子处方,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医疗行为的规范是保证处方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在克服电脑使用不熟练等客观因素后,加强管理,改变不良习惯,增强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将处方分析、评价制度进一步落实,联系工作人员考核、奖惩,进一步提高处方质量。
摘要:目的 了解和对比南京市市级机关医院在使用电子处方前后门诊处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医院在处方的质量管理方面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收集整理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普通处方以及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门诊电子处方检查记录, 以“Microsoft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南京市市级机关医院处方不合格率由2008年的5.7%下降到2009年的3.9%, 主要问题也从手工处方表现为缺项、不规范的诊断缩写、适应证不符、用法用量不正确到电子处方中患者信息录错、诊断与适应证不符、药物配伍禁忌、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结论 处方的不合理问题不仅由医师的不良处方习惯造成, 也与医师的专业水平和责任心密切相关。通过处方分析工作能够提高处方质量。
门诊处方质量调查分析 第2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22-02
[摘要]目的:调查本院门诊不规范處方及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随机抽查分析2007年8月~2008年3月本院门诊处方9000张。结果:门诊不规范处方约占处方总数的5.67%。其中书写不规范处方占不规范处方63.6%,不合理用药处方占不规范处方36.4%。结论:当前我院处方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不规范处方以书写不规范处方为主,临床医生应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制度。作为药师在调剂处方时要严把质量观,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针对不合理用药临床医生及药师应加强药物合理应用的再学习。
[关键词]门诊处方;书写不规范处方;不合理用药处方
1资料和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07年8月份~2008年3月份门诊处方9000张,找出书写不规范处方及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并对处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2数据与结果
9000张门诊处方合格率为94.33%,不规范处方511张,占5.67%。其中书写不规范处方326张,占不规范处方63.7%,不合理用药处方185张,占不规范处方36.3%。
2.1合理用药处方统计(表1)
2.2书写不规范处方统计(表2)
3不合理用药分析(由表1可见)
3.1用法;用量;疗程不合理;蒙诺10mg*28每日三次服用,每次一片;兰迪5mg*42每日两次服用,每次一片,不符合该类药的使用原则。蒙诺、科素亚、兰迪、压氏达、洛活喜等药物应每日一次用药,即可达到24小时平稳降压的作用,不应该每日两次服用,这样会造成夜间血压降低。
3.2不合理的配伍,联合用药未注意药物相互作用(1)降压0号与白加黑同服;硝苯地平与凯诺同服。白加黑、凯诺中均含有麻黄碱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使血压升高,所以高血压病人应尽量选用不含麻黄碱的抗感冒药。(2)患者使用氨茶碱或茶碱缓释片,同时口服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菌药。例如:阿奇霉素胶囊与茶碱缓释片或利复星片与氨茶碱片同服。前者使茶碱缓释片或氨茶碱片代谢减少,导致茶碱血药浓度增高,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故应注意血药浓度检测,及时调整剂量。
3.3选药不合理(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选用甲硝唑制剂。该类制剂可通过乳汁分泌,也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动物实验显示对幼鼠具致癌作用。(2)为未年患者选用利复星等喹诺酮类抗菌素,这类药可损害软骨发育,18岁以下患者应避免选用[1]。
3.4不必药的联合及联合用药未增加疗效或产生拮抗。如胃动力药与解痉药联用,例如山莨菪碱片与快力(莫沙比利),山莨菪碱为抗胆碱药,能缓解胃肠道平滑肌蠕动,联用产生功能拮抗。
3.5处方中两种药品未注明分服杀菌剂与活菌制剂联合,例如诺氟沙星胶囊与双歧杆菌制剂同方开出,处方中未注明分服。前者为杀菌剂,后者为活菌制剂,联合应用前者使后者的疗效降低,如特殊需要处方中要注明分服。
4书写不规范处方分析(由表2可见)
4.1自然项目不全;(1)无单位(2)无病例号(3)无年龄(4)诊断与用药不符(缺少诊断)例如:诊断高血压处方药为拜糖平;诊断高血压处方药为辛伐他丁。对于这类缺少诊断的处方药剂人员在调剂处方时不能正确判断处方用药的准确性,特别是没有注明年龄的处方,因为不同年龄使用药品的剂量不同,有些药品特殊年龄(老人或小孩)禁止使用。这样药剂人员无法正确判断处方中用药的剂量是否适合该患者,是否存在禁忌,存在一定的医疗隐患。
4.2药名书写不规范例如:处方开出硫酸沙丁胺醇1支,未注明剂型,药剂人员就无法调剂该张处方。必要时还要联系医生确认药品后方能发药。特别是目前市场上药品较多,一个字书写不清就可能造成患者用药错误。例如:硝酸咪康唑栓和硝酸咪康唑霜两个药只相差一个字但用药途径完全不同,用药人群也不同。如稍有麻痹就可能造成医疗差错的发生。所以遇到医生处方药名书写不清时就需要找医生修改处方。这样为患者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使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4.3剂量书写不规范;(1)结合雌激素0.625×56/0.625Bid单剂量应为0.625mg(2)硫酸氢氯吡格雷25mg×7/25mgqd单剂量应为75mg医生对药品剂量记忆不清,处方书写的单剂量与实际药品单剂量相差很大。这类处方药剂人员在调剂时如果稍有松心,特别是新药对说明书尚不特别清楚时就可能造成交待患者用法错误,造成用药量过大或过小。这也是造成医疗差错的一大隐患。提醒医生应熟悉药品单剂量应同了解说明书一样清楚。
4.4处方涂改不签字此类问题在调剂处方中也经常能发现。特别是医生在删除药品时只在该药前注明DC而忽视加签字,有时病人嫌药品太贵又不好同医生提出换药,就模仿医生写DC,这使药剂人员再调剂处方时无法辨认是否是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删除的药品。这样一来很可能造成病人病情的延误。所以提醒医生无论在处方中做任何修改都要加签字,这样既对患者负责也对自己负责,必定处方是具有法律效应的。
5讨论
对门诊处方分析后发现:
5.1本院书写不规范处方占不合格处方的63.7%。说明我院不合理处方主要以处方书写不规范为主。其中自然项目不全,药名书写不规范所占比重较大,约占不合格处方50.5%。根据卫生部的《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我院门诊部对原有“门诊处方书写制度”进行补充、完善,以不断加强处方的管理,提高门诊处方质量。如:制度中明确规定医生开具处方时应逐项填写,不得漏项,字迹清晰,书写完整、规范。药品名称应与计算机网络维护的名称相符。药品规格、用法、数量,要准确规范,如有修改,应在修改处签名,如需取消,应在药名前注明“DC”字样并签字。
5.2本院不合理用药处方中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及不合理配伍存在的问题约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35.6%,联合用药也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报道[2],联合使用5种以下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20种以上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5%。说明门诊医生应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及种类。
5.3门诊医生对药物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对药物的药理学及药动学特性缺乏了解,也是造成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如用法、用量、疗程错误及选药不合理约占不合理用药的60.54%。说明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药物基本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5.4充分发挥药师在防范不合理用药中的作用,药房调剂窗口应配备业务素质过硬的审方药师。调剂工作中的审方行为,是实施医学综合信息支持的药学服务的有效措施。他既能体现医院药房优质服务的功能性,又能保证处方合理用药的科学专业性;从而成为保证调配处方质量的重要环节。药师审方对于防范不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门诊处方调查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处方,合理用药,抗菌药物
处方是为患者诊断及防治疾病而开具的用药指令, 是药学人员调剂配发药品的法律凭据。为加强对处方的监管力度, 国家卫生部发布了53号令, 宣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新的《处方管理办法》 (下简称《办法》) 。《办法》第43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本机构处方开具的管理。为此, 笔者围绕处方管理中两大难点:处方书写及合理用药, 于2011年1-6月对我院门诊处方进行回顾性调查, 为进一步加强处方监管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2011年1-6月门诊各科处方 (毒、麻药、精神药品处方除外) , 包括自费、公费、医保3个费别。
1.2 方法
1.2.1 调查指标:
参照《办法》中处方书写开具的有关条款及处方评价的部分指标, 结合医院实际确定调查项目。包括: (1) 处方书写指标:处方前记、正文及后记各项栏目的书写情况、处方费用。 (2) 处方评价 (即合理用药) 指标:平均用药品种数、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抗菌药使用百分率、处方平均费用等。
1.2.2 调查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1-6月门诊处方4 000张, 每月抽取各科室医师开具的处方100张。
1.2.3 抗菌药的统计范围:
按照WHO基本药物目录中有关抗感染药的分类, 抗结核药、抗霉菌药、抗肠虫药等未列入统计范围。
2 结果
2.1 调查资料概况
调查处方数共4 000张, 其中男1 833张, 女2 167张;患者年龄最大82岁, 最小2个月。
2.2 合理用药指标的比较
我院部分合理用药调查指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见表1。
2.3 抗菌药使用情况
使用抗菌药总数为1 680张 (42%) , 其中1种抗生素使用为1 366张 (81.31%) , 2种及以上为314张 (占18.69%) ;2联使用为15.12%, 2联以上使用为3.60%。
2.4 处方书写缺项及不合理用药情况
处方书写缺项情况:诊断缺写3.30%, 科别缺写2.58%, 年龄缺写0.06%, 剂型缺写1.35%, 签字缺写1.65%。不合理用药226张处方 (占5.65%) , 其中用法用药量有误62张 (1.55%) , 有配伍禁忌11张 (0.27%) , 滥用抗菌药物52张 (1.30%) , 无指征用药25张 (0.63%) , 诊断与用药不符28张 (0.70%) , 重复给药48张 (1.20%) 。
2.5 处方书写差错情况
(1) 处方前记:患者基本信息 (如年龄、处方日期等) 前、后处方不一致。 (2) 正文:①随意开具专科药品:成人、儿童药品混开;男性患者开具妇科药。②药名、剂型、规格:写错或漏写。③用法用量:不写或用适量、遵医嘱、外用等替代;不按规定用法;小儿使用成人剂量。④处方品种数:单张处方超过5种药品为0.3%, 最高达7种。 (3) 处方后记:实习医生处方带教老师未签名;处方书写与签名、修改非同一人;冒充签名;药师调配处方漏签名。
3 讨论
3.1 本次调查的局限性
本次调查仅是2011年上半年的处方统计, 故某些指标的调查结果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儿科处方未单独抽出分析, 故对儿科抗生素滥用情况未予说明。本次调查所暴露出的问题, 有的虽不具普遍意义, 但也暴露出医院管理上的漏洞:如处方书写使用的笔未统一规定用蓝黑钢笔或蓝黑水笔。
3.2 存在问题
3.2.1 合理用药。
采用处方评价 (即合理用药调研) 指标, 可考查医院在医疗实践上遵从国家药物政策的程度。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指标值较其他发展中国家差,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如患者用药品种数在5种以上的为0.3% (最多7种) ;使用2种及以上注射剂的病例数达62.97% (最多3种) 。合理用药的特性之一是经济性, 在本次调查中一次就诊费用在50元以上的近40%, 其中5%的患者在100元以上, 最高达200元以上。
3.2.2 处方书写。
本次调查反映出不少临床医务人员对处方在医疗纠纷中的法律价值缺乏认识, 工作责任心不强, 业务水平低, 处方书写马虎, 差错和缺项较多。其中诊断的严重缺失使处方的审核难以进行。调查也反映出药学人员审方把关不严, 或是业务水平有限, 或是工作不够认真细致。一旦因处方书写和调配而发生医患矛盾将难逃其责。
3.2.3 抗菌药使用。
调查结果显示抗菌药不合理使用仍然存在, 主要表现在: (1) 使用比例过高 (>1/3) 。 (2) 无指征使用和联用, 如咽炎:头孢噻肟钠针+头孢克洛胶囊。 (3) 同类同代联用, 以及同一品种不同剂型联用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左氧氟沙星片+阿奇霉素片+头孢克肟胶囊) 。 (4) 繁殖期杀菌期与速效抑菌剂联用:如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
3.3 干预措施
3.3.1 加强对处方的监督管理。
首先要加强医务人员对处方重要性的认识, 强化质量和法律意识, 严格要求医师按照《办法》规范处方书写, 杜绝人情方和大处方, 加强对处方的监管力度。应建立处方差错登记制度和评价制度, 定期对处方 (包括病房医嘱单) 进行检查、分析和点评, 并以《药讯》的形式予以通报, 提高处方书写和调剂的质量。此外严格奖惩措施, 将用药行为与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年终考核等挂钩。
3.3.2 加强合理用药的教育。
笔者曾对我院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认知程度进行过调查[3], 结果不容乐观。《办法》第4条规定: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故当务之急首先必须提高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重要性的认识, 采取多种途径宣传和普及合理用药知识, 加强药学人员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和协作, 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3.3.3 加强抗菌药的使用管理。
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本院的实施细则, 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各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本院的细菌耐药趋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本地区的药品价格等, 将抗菌药划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管理三类, 为各级医生的临床应用划出底线。要求各级医生严格按照权限使用药品, 逐步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唐镜波, 主编.合理用药国际网络通讯.中国年鉴 (2003-2004) 〔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64.
[2]唐镜波, 陈香谱, 谭军, 等.合理用药调研的国际指标〔J〕.中国药房, 1995, 6 (4) :5-7.
我院门诊处方用药分析 第4篇
沈宏萍 岳婷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四川 泸州,646000;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宜宾,644000)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用药情况,促进门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0~12月的门诊处方25430张,利用Excel软件对处方进行分类、统计。结果:筛选出不合理处方3115张,占所查处方的12.25%,主要表现在处方过度、重复用药、配伍不合理、用法错误及无适应证用药。结论:尽快制定诸如实施处方点评、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培训、增进药师与医师交流等有效措施来解决不合理用药问题。
【关键词】 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新药品种的增多,处方的质量与用药合理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处方进行分析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1]。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日均门诊2037人,本文对2010年我院门诊25430张门诊处方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提高医师的临床用药和药师的临床药学服务水平,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计算机网络系统,随机抽查我院2010年10-12月门诊处方,从每月门诊处方中随机提取10天的处方,共30天,合计25430张。
1.2 调查内容 包括:处方分布情况,处方应用形式,处方金额,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不合理处方的类型
1.3 方法 将数据导入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各项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不合理用药处方参考说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1]、《新编药物学》(第16版)[2]及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医药类书籍等有关文献,对处方用药的合理性做出点评。
2 结果
2.1 处方科室分布统计 处方科室分布统计见表1。我院门诊以儿科和内科患者为主。
2.2 药物应用形式统计 药物应用形式有5种,我院门诊处方单一用药处方数为3364张(占13.23%),二联用药处方数为6815张(占26.80%),三联用药处方数为11403张(占44.84%),四联用药处方数为2487张(占9.78%),五联用药处方数为1360张(占5.35%),其中三联用药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二联用药及单一用药,四联及其以上联用较少。每张处方平均药品品种为2.67种。
2.3 药物处方金额统计 药物处方金额统计如下:我院门诊处方金额<100元的处方数为17560张(占69.05%),处方金额100-200元的处方数为5622张(占22.11%),处方金额>200元的处方数为2248张(占8.84%)。
2.4 给药途径统计 我院门诊处方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处方数为17506(占68.84%),其中静脉注射处方数为5476张(占21.53%),肌肉注射处方数为1639张(6.44%)。
2.5 不合理用药处方统计 我院不合理处方有3115张,占所查处方的12.25%,不合理用药有以下几种情况:处方过度处方数为1071(占34.38%),重复给药处方数为1224(占39.29%),配伍不合理处方数为581(占18.65%),用法错误处方数为179(占5.75%),无适应证用药处方数为60(占1.93%),统计见表5。其中处方过度和重复给药较多,占到不合理处方的67.37%。
2.6 销售金额前10位药品排序及构成比排序 按通用名消耗金额排列前10位的金额排序、用药频度及DDC见表6,由表6可见销售金额前10位药品中用药频度最大的是头孢克肟咀嚼片、其次为注射用炎琥宁、清开灵泡腾片。日费用最大的是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超过100元。
2.7 销售金额前10位抗菌药物排序及构成比排序 由表7可见排列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中有7个为头孢菌类,其余3个为青霉素类。DDDS排列首位的是头孢克肟分散片,其次是头孢克肟咀嚼片、头孢泊肟酯片,均为口服制剂。日平均金额最大的是注射用阿莫西林钠氟氯西林钠,达313元,其次是注射用阿洛西林钠、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
3 分析和讨论
3.1 处方基本情况 本次抽查的处方平均药品品种数为2.67种,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未出现超过5种药品的处方。我院门诊处方均使用通用名。门诊处方使用注射液处方占27.98%,超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输液处方不超过15%的标准[3],主要是我院门诊儿科处方比例较高,家长和医生都希望尽快控制病情发展,所以静脉给药的处方比例较大。
3.2 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 在抽查的25430张门诊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有10180张,占总处方的40.03%,符合2000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规定的<50%的标准,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30%的标准。但与国内同类医院报道相当【4】,抗菌药物在门诊儿科处方中比例较高,所以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
由表7可见,销售金额前10位抗菌药物统计中,有7个为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仍是我院门诊的主要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最大的是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DDDS排列第1、2位是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克肟分散片、头孢克肟咀嚼片,在儿科处方中出现比例较高,这不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大多数的患者未进行细菌培养,医生凭经验用药,在门诊的儿科患者多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治疗原则应针对 β-溶血链球菌感染选用抗菌药物,应以青霉素为首选,也可口服大环内酯类、第1代或第2代头孢菌素类,无需選用第3代头孢菌素[5]。
3.3 处方过度 在此次抽查的处方中,处方过度占到不合理用药处方的34.38%。出现处方过度,可能与我院盒装药品不拆零有关,同时也存在医生大开方的现象。在过度处方中又以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最为突出。过度处方抗菌药物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和经济负担,造成卫生资源极大的浪费,同时还会引起耐药病原菌的不断上升。
3.4 重复用药 医生处方中重复用药出现比例较大,占不合理处方的39.29%,主要是医生在开具一些复方制剂时由于对制剂所含成分不熟悉,特别是在同一处方中出现中成药和化学药时,导致重复用药,或者是出现功效相似的两种或以上的中成药,此现象最为普遍。
3.5 配伍不合理 在临床医疗过程中,为了取得好的疗效,常常需要联合用药。但如果配伍不合理,非但不能增效,反而会降低疗效甚至造成药物毒性增加。
3.6 用法错误 在抽查的处方中用法、用量错误,占不合理总处方的5.75%。较为突出的是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为时间依赖型抗生素,每日仅给药1次,不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建议医生在静脉滴注后给予患者口服用药。还有一些缓、控释制剂的用法给予一日三次甚至四次等,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是能控制药物在血液中的释放速度,减少或避免血药浓度的波动,达到平稳、持续地发挥药物疗效的作用,并且能减少给药次数,增强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将其给药频率改为bid就能发挥持久疗效,这种用法错误可能与医生对药剂学知识欠缺有关。
3.7 无适应证用药 无适应证用药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医生未填写临床诊断,一种是无指征应用抗生素。少数医生受利益驱动给一些无感染指征患者开具高价抗生素。还有一种是患者同时患有几种病症,医生在填写临床诊断时仅写一种病症,而处方时为病人开有几种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大多是药师在发药时询问病人得知。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了我院门诊用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新药的不断上市,医生难以掌握所有药物的知识,部分医生仅凭个人有限的经验用药,而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配伍、药品不良反应等认识不足,希望我院尽快制定诸如实施处方点评、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培训、增进药师与医师交流等有效措施来解决不合理用药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S].2005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7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
[3]陈军,刘凯南,等,2008年1-12月深圳市中医院门诊处方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4):264
[4]李 茹.我院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2):126.
门诊处方质量分析 第5篇
1 临床资料
从2010年7月—2011年6月中随机抽取每月一日量处方进行点评。逐张填写处方点评工作表, 并将存在问题明确标出。共点评处方2567张, 其中合理处方2215张, 占86.3%;不合理处方352张, 占13.7%。不合理处方中, 不规范处方308张, 占不合理处方的87.5%;用药不适宜处方42张, 占不合理处方的11.9%;超常处方2张, 占不合理处方的0.6%。
2 分析
2.1 不规范处方
(1) 处方前记、后记缺项将近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一半。主要为费别项, 无法从处方上分别出全费、市保、铁保。 (2) 临床诊断写代码或不规范。如糖尿病写Dm;上呼吸道感染写“上感”;外伤只写外伤而无注明外伤部位。 (3) 未使用药品通用名称。如葡萄糖溶液写作GS;0.9%氯化钠溶液写作NS;复方氨林巴比妥写作复方氨基比林;头孢曲松写作菌必治。 (4) 处方涂改处只有签名, 无修改日期或无签名也无修改日期。 (5) 单张处方药品超过5种的。医生未将大输液当作一种药品。 (6) 用法写作2/日或3/日, 未使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主要是中医科医生对拉丁的不熟悉, 开方时应用。 (7) 普通处方超过7d用量。如阿莫西林胶囊0.25g×20粒×4盒。用法为1次/d, 2粒/次, 可服13d。主要为简易门诊医生根据患者要求量开方。
2.2 用药不适宜处方
2.2.1 诊断与用药不符合, 即适宜证不适宜。
如诊断为胃肠炎, 但只开具5%葡萄糖注射液。后调查得知, 科室为减少抗菌药物处方所占比, 故意拆分处方, 药品和大输液分别开方, 导致不合理处方数量增加;诊断为糖尿病, 开具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等降血压药;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开具头孢哌酮舒巴坦加阿奇霉素;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是病毒, 病毒性感染静脉点滴抗菌药物不但于病症无益处, 而且可能发生不良反应[2]。而且, 头孢哌酮舒巴坦为速效杀菌剂, 而阿奇霉素为速效抑菌剂, 二者合用存在药理性拮抗, 需要注意。
2.2.2 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
如诊断胃肠炎, 开具庆大霉素注射液口服;诊断低钾血症或低纳血症, 开具氯化钾注射液或10%氯化钠注射液口服。不同的剂型依据不同的给药途径设计, 以便于患者应用方便, 且能够发挥最大的生物效应。注射剂口服患者一是使用不方便;二是掰开安瓿产生的玻璃碎片有伤及消化道的可能。
2.2.3 口服青霉素类药物, 绝大多数都没有注明皮试及皮试结果。
抗菌药物指导原则指出明确说明: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 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青霉素类过敏史, 其他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 并须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但绝大多数医生处方均无标明, 药师也未把关, 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 后果将无法挽回。
2.3 超常处方
吗啡缓释片用法为:30mg 1次/6h。吗啡缓释片的作用时间可持续12h。增加用药次数, 一不能即时起效, 二降低了患者的顺应性。如果因为剂量不够达不到镇痛效果, 可以增加一次服用剂量。对慢性癌症疼痛吗啡无极量。
3 讨论
我院属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前身为职工医院。门诊50%的患者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后遗症等慢性病, 处方量不大。出现以上原因, 一是医生的责任心不强。因为绝大多数是慢性病, 患者以及所服药物品种都相对稳定, 医生也就不太用心。二是个别医生业务水平相对较低。平时对新的业务以及相应法律法规学习不够, 个别的还停留在几年或十几年前。三是药师把关不严。门诊药师为减少麻烦, 明知不合格也为之。四是行政干预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处方点评开始, 组织了几次处方讲座, 对不合理处方医生进行了处罚。处方质量得以提升, 但后来只限于处方点评, 失去了行政干预, 对不合理处方药师也无任何奖惩, 处方质量随之下降。
处方点评是医院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我院门诊处方质量还很低, 还亟待加强医师、药师对业务、《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指导原则》等合理用药知识的培训及教育, 同时加大对门诊不合理处方的行政干预力度, 建立长效的持续改进措施, 使我院的门诊处方合格率达到标准。
参考文献
[1]陈珊珊, 李秀青.我院门诊处方质量调查与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5, 11 (17) :2573.
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调查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医院门诊处方,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查8700张处方。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物说明书以及有关药物不良反应、药物联用禁忌、药代动力学及药理学的手册、书籍等文献资料,对其中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归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在抽查的8700张处方中,抗菌药物处方2138张,占24.57%,其中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298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3.94%,占所查总处方的3.42%(表1);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单一用药为主,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5.12%,其次为两联用药,占23.76%(表2)。
3 分析与讨论
由上述分类统计可见,本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基本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所倡导的用药原则,但也存在诸多使用不合理的现象。
3.1 皮试要求不明确
①必须皮试的药无要求,如青霉素V钾、阿莫西林,用药频次高,较多出现过敏反应。青霉素类药以各种途径给药或应用各种制剂都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用前应做皮试。苄星青霉素即使每周注射1次,每次用前也应皮试。
②续用须皮试的药未注明“免试”或“续”,续用ß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处方没有注明已皮试或免试或续用。为用药安全,又得返回请医师补充完整,否则皮试要求不明应拒绝配发药品。还有青霉素类皮试阳性者,改用头孢菌素时也应标注皮试要求。
3.2 用法用量不恰当
①用法不明确与混乱,其实例包括:a处方上开长效青霉素针剂120万U*2瓶,但只注明“120万U肌肉注射,立即”,剩余120万U没有注明用法;b处方上开替硝唑片0.5g*8片,只注明“2g口服,立即”剩余4片没注明服法。
②药品剂量过大或过小:a用量需大规格而处方上却只开了小规格,增加了护士的繁琐操作,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b给年仅1岁的患儿所开处方上,注明“头孢克洛分散片1/2片,3次/d”,用量偏大,也未考虑说明书中“新生儿的用药安全性尚未确定”的提示;又如克林霉素半衰期为4~5.4h,用法600~1200mg/d,分2~4次肌注或静滴,一般600mg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m L滴注2h,若剂量过高,静滴速度过快(>20mg/min),会引起血压下降,心电图变化、血肌酸激酶增高,呼吸肌抑制,心跳、呼吸停止[2];c儿童肾功能还未发育完全,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一旦剂量偏大,便可引起儿童肾损害;d未按江苏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用药,依据病情应使用一线药物却用了二线药物,或反之,如给咽喉炎患者使用氟氯西林、氟罗沙星等。
③溶媒选择不当,如氧氟沙星、依诺沙星注射液在静脉滴注时,不应选生理盐水作溶媒,因前者与氯离子螯合反应生成分子螯合物沉淀,影响药物含量,使药敏降低[3],后者输液的p H在4.0~5.5之间稳定性最佳,p H过高在高温、光照后易出现结晶[4],故此两药均应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滴注。常见的ß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哌酮、头孢唑林等静脉滴注时,不宜加入p H<5.5的溶液,如5%的葡萄糖注射液,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溶解,否则容易被催化分解而失败,此时宜用生理盐水[5]。然而,上述不当的溶媒选择在临床上常见。
3.3 用药频次不当
由表1可见,该类不合理处方数占抗菌药物处方的4.79%。实例包括:①青霉素G钠,其半衰期仅为0.5h,一般每6~8h使用1次为宜,每日总剂量分为3~4次使用,因此不合理处方中1次/d用药,根本无法达到抗菌疗效,反而容易引起耐药菌生长;②头孢哌酮,其血清半衰期约2h,其药效具时间依赖性,因此,应将每日剂量分2次静脉输注,且在2次给药间期保证血药浓度达到最低抑菌浓度(MIC)的40%~50%以上,这样才可能产生抗菌效果,有利于杀灭细菌,而门诊处方往往为方便患者仅提供1次/d静滴,导致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抗菌浓度。对于抗菌效应(PAE)短暂、血清半衰期亦短的抗菌药,即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每次用药间隔时间过长,会致使细菌再生长繁殖,所以其给药方案最好采用每日2次、3次或4次。
3.4 重复用药
重复用药不合格处方占1.4%,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通用名相同、商品名不同,出现重复使用;②同类抗生素的联用;③抗菌谱相同重复使用:如克林霉素与甲硝唑、头孢西丁与奥硝唑联用,由于其两药均具有抗厌氧菌的作用,造成了资源浪费。
3.5 配伍不合理
这类处方占不合格处方的1%,分析原因如下:(1)药理拮抗:如青霉素或头孢类与大环内酯类药物联用,前者均属繁殖期杀菌剂,对繁殖旺盛的细菌作用最强,对受抑制而不繁殖的静止期细菌几无作用,而后者为速效抑菌剂,能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使细菌繁殖受到抑制而进入静止状态,从而减弱了繁殖期杀菌剂的杀菌作用;又如喹诺酮类药物与克林霉素联用,前者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的活性,阻碍细菌DNA复制,从而起杀菌作用,而后者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抑菌作用,同样会消弱杀菌剂的活性,故杀菌剂与抑菌剂有相互拮抗作用,应避免联用;作用机制相同,如林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联用,因其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受体,合用时竞争相同结合靶位而产生拮抗作用,也应避免联用;(2)不良反应增加: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导致肾毒性增强;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药物联用,可碱化尿液,引起喹诺酮类药物自肾小管析出,并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或阻塞性肾病;克林霉素与阿米卡星联用,因两药均有致神经肌肉接头阻滞的不良反应,故其联用会加强对神经肌肉传导的抑制,引起重症肌无力患者呼吸抑制,导致严重后果;(3)药物降解:β-内酰胺类药物与酸、碱类药物合用,不稳定,易导致分解、破坏和失效,如克林霉素磷酸酯与碱性二羟丙茶碱的合用。
随着抗菌药物新品种不断增加,合并用药机会与需求也日趋增多,选择有效的配伍用药,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已成为临床医药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成功的抗菌治疗,不仅取决于药物抗菌谱的了解,而且还取决于其使用后在感染部位所能达到的抑菌或杀菌浓度,为此必须了解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规律,从而建立最佳给药方案。同时,应严格遵循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严格把握抗菌药物适应证,避免用药中的盲目性与追求高档药物的做法。联合用药时应考虑可能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合理,以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随机抽查8700张门诊处方,其中抗菌药物处方2138张,并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文献资料,对不合理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结果抽查的抗菌药物处方中,不合理处方298张(占13.94%),其中皮试要求不明确不合理处方26张(占1.22%),用法用量不合理处方78张(占3.65%),用药频次不合理处方52张(占2.43%),重复用药不合理处方43张(占2.01%),配伍不合理处方99张(占4.63%)。结论门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存在,其处方管理和规范合理使用的意识亟待加强,以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最大限度地减少其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关键词:抗菌药物,门诊处方,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2004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
[3]黄永平.氟罗沙星注射液在四种输液中稳定性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1,17(7):571.
[4]麦曦,廖一静,刘超.葡萄糖酸依诺沙星液的稳定性研究[J].药品评价,2004,1(1):37.
医院门诊不合格处方调查分析 第7篇
关键词:不合格,处方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门诊西药处方, 根据有关规定[1,2]、药品说明书及公开出版的文献资料, 点评处方, 对查出的不合格处方归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表1)
在点评的12000张处方中, 发现不合格处方367张, 不合格率为3.1%。不合格处方主要包括处方书写错误 (处方项目不完整、药名剂型规格不规范、用法用量不规范、标注签字不规范) 和用药不合理 (选药不当、用法用量不合理、用药重复、配伍不合理、用药禁忌) 两类 (表1) 。
2.1 处方书写不正确
2.1.1 处方前记、后记项目不完整
根据规定, 处方前记包括医院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处方编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等;处方后记包括医师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药品金额以及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
常见有:漏写科别, 出现4 3次;漏写或误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出现16次;漏写费别, 出现65次;漏写门诊号, 出现90次, 门诊号应填就诊登记本的登记序号, 处方一旦发生差错, 便于及时联系到患者;漏写日期, 出现16次;临床诊断漏写或书写不规范, 出现15次, 多是随意使用标准疾病代码, 不利于药师发挥审核处方的作用;医师未签名及发药人员未签名, 各出现1次。
2.1.2 药品名称、剂型、规格不规范
根据规定:药品名称要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 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称或者使用代号, 不得用化学分子式、别名或自造简写。
常见有:药品名称不规范、写错别字等, 出现18次, 如654-2针、肠溶阿司匹林片、二甲双哌片、新晴益康胶囊等;未写剂型或写错剂型出现34次, 如骨化三醇、5%GS等;未写规格或写错规格出现31次, 多是以容量为单位的液体剂型或注射剂未写或写错药物浓度。
2.1.3 用法用量不规范
根据规定:药品用法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按说明书服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用法不规范出现35次, 如10mL口服3次/d、100mL坐浴等;未写剂量出现19次, 如外用、配药用等;造成药师调剂时无法审核用药合理性。
2.1.4 标注签字不规范
根据规定: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d用量, 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d用量, 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 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 但医师要在“诊断”栏注明理由;处方不得涂改, 如需修改, 要在修改处签医师全名并注明修改日期;处方中有规定作皮试的药品时, 医师须在相应药品名称前注明皮试结果, 或“续用”;药品需要超剂量使用时, 要在处方“诊断”栏注明原因, 并在剂量右上方再次签名;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处方已达5种药物且正文无空白处时可省略斜线。
普通处方、急诊处方超过规定用量而没有特殊注明出现50次;抗生素使用中未写皮试或免皮试出现9次;医师修改后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出现26次;超剂量使用未在处方“诊断”栏注明原因并在剂量右上方再次签名的出现13次;应标注而未标注终止线出现198次。
2.2 处方用药不合理
2.2.1 选药不当
用药与诊断不符出现1次。处方将奥美拉唑胶囊用于治疗外伤, 可能为了图报销方便所致;剂型与给药途径不适宜出现7次, 如将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点耳治疗中耳炎、庆大霉素注射液口服治疗腹泻等。一方面是医师对药房现有品种不熟悉, 另一方面也与药品供应不能满足临床所需有关。
2.2.2 用法用量不合理
出现6次, 如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 1次/d, 而部分医师将按普通剂型1d内多次给药, 易发生蓄积中毒;阿奇霉素分散片治疗呼吸道感染首剂未加倍, 阿奇霉素生物半衰期为35~48h, 服药时须首剂加倍, 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有效浓度。
2.2.3 用药重复
出现12次, 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二者均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作用靶位相同, 合用不能起到相加作用, 反而造成毒副作用增加, 并且诱导耐药菌株的产生。小儿氨芬黄那敏颗粒+氯苯那敏, 因前者含氯苯那敏, 易致不良反应发生。
2.2.4 配伍不合理
出现2次, 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剂的活性菌容易被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杀死而失效。辛法他汀+氨氯地平, 氨氯地平为CYP3A4底物, 与辛法他汀发生代谢性相互作用, 可能诱发急性心肌病[3]。
2.2.5 用药禁忌
出现2次, 如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致幼年动物软骨损害, 儿科处方中有使用本类药物的现象。
2.2.6 其他
出现2次, 系儿童就诊时没有使用儿科处方。
3 讨论
3.1 造成不合格处方的原因主要是有些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 对处方质量不够重视;缺乏合理用药知识的掌握, 不熟悉药品通用名称、规格及包装;对处方正规书写了解不全面。药师的专业知识不足, 在调配处方时审方不严, 未能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 有关部门未能及时购进临床所需药品或将新购药品的相关信息及时发布给临床科室也是原因之一。
3.2 针对发现的问题, 我院先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加强医务人员对《处方管理办法》《河南省处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合理用药知识的学习, 提高对处方书写错误和不合理用药产生危害性的认识。药剂科在医院局域网开通临床合理用药专栏, 发布医院药讯, 详尽介绍新药信息和有关合理用药知识;定期组织有关医药知识讲座;提高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水平。在医院季度三基考试中, 增加处方管理办法和合理用药知识的内容。 (2) 提高药师素质, 加强队伍建设。药剂科每天利用班前, 熟悉和巩固常用药品的知识, 每周三科室组织业务学习, 提高药品调剂人员对处方的审核能力, 提升药学服务的专业知识含量。制定药品调剂标准操作规程, 使调剂岗位作业规范化、标准化;日常调剂工作中, 发现有不合理用药及书写格式不规范的问题的处方及时登记收集整理。调动药学人员参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积极性。 (3) 严格执行处方点评及动态监测超常预警制度。药剂科每月点评处方, 对问题处方及时干预并登记上报, 医务处在每月质量简报上予以公布, 不合格处方与医师经济挂钩。因问题处方多集中于个别医师, 处方点评覆盖医院所有医师, 对出现问题处方次数较多的医师, 要列入重点监控点评范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2007]53号.
[2]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河南省处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豫卫医[2007]25号.
某院门诊处方的调查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的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1年度门诊处方, 每月在各个科室随机抽样, 抽取1000多张共计13257张处方, 统计中用的基本药物以2009年版的《基本药物目录》为准。
1.2 方法
根据国家《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中对处方点评项目的规定为参照, 对所抽样的处方逐张审查, 对不合理的处方进行记录, 分类后整理结果, 并对数据分析统计。
评价的依据。处方基本评价指标: (1) 每张处方平均用药品种; (2) 抗菌药使用的百分率; (3) 注射剂的使用率; (4) 国家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5) 药品通用名的使用率; (6) 每张处方的平均金额。处方的合格性评价: (1) 对处方格式书写和规范性的评价; (2) 对处方的用药合理性评价。
2 结果
处方点评基本指标统计结果见表1[2,3,4,5] (“-”代表该文献中未做相关项目的统计) , 处方书写不合格统计见表2, 处方用药不合理统计见表3。
3 分析与讨论
3.1 处方的基本指标
3.1.1 平均用药品种。
《处方管理办法》中规定每张处方不能超过5种。我院为1.91种, 基本符合WHO对发展中国家医疗机构门诊药品的合理应用制定的标准1.6~2.8种[6]的要求, 较其他城市的医院也执行得较好。有相关资料显示当把用药种数的增加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时, 合并用药的种数越多,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就越大。合并用药2~3种增加到7~10种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由1.8%增加到8.3%[7]。这就要求门诊医师在对患者开具处方时尽量避免使用多种药品, 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1.2 抗菌药物使用率。
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降低不良反应、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对提高医疗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欧美发达国家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的比例在10%左右, 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21.59%, 虽然高于欧美发达国家, 但低于国内其他城市的抗菌药物使用率, 这得益于我院很好的执行了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即把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三个等级, 并明确了各级医师使用的权限, 药房负责对医师使用权限的监督, 对医师超权限使用抗菌药物拒绝配方发放, 所以降低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3.1.3 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我院本次调查的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比率为58.36%, 低于其他城市医院的所占比率。说明我院在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上还存在执行力不够的地方, 应增加基本药物的用药比例, 提高用药合理性, 保证患者的基本用药, 减轻患者用药的经济负担。
3.1.4 药品通用名的使用率。
处方使用通用名是药品规范使用的具体表现, 药房的检查、把关很重要。当有未使用通用名的处方到药房时, 药房的药师都会及时通知开具处方医师进行更正。由于严格的防范和把关, 使得我院的药品通用名的使用率达到100%。
3.1.5 平均每张处方的金额。
我院平均每张处方的金额为209.94, 还高于其他发达城市医院的金额, 这应该和医师在开药时使用的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比较低有关。
3.2 处方书写不合格原因的分析
本次抽样处方的不合格率为9.7%, 其中书写不合格率占不合格处方总数的89.35%, 说明医师在处方开具时很多细节没有注意。我院为省内知名的三甲教学医院, 门庭若市的就诊环境让门诊医师都承担着较重的医疗服务工作, 一些客观原因造成了医师在开方时的疏漏, 给接下的医疗活动中的划价、调配等带来了弊端。现我院正在推行电子信息化医疗服务, 运用电脑的操作管理运行模式, 以后的处方将在电脑上开具纸质打印, 可有效避免处方因人为书写不合格的现象。
3.3 处方中未不合理用药的分析
本次抽样处方的不合理用药不合格率占不合格处方的10.65%。主要表现为: (1) 医师的临床诊断与用药不适宜。如患者诊断为感冒, 而选用头孢类药物治疗。感冒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 抗菌药物对病毒的感染治疗无效。 (2) 医师在用药选择上欠合理。对支原体肺炎患者, 选用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 因支原体无细胞壁, 而头孢菌素类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壁, 故疗效不理想。 (3) 医师在药品的用法用量上选择不当。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硝苯地平控释片采用1/2片的用法, 破坏了特殊骨架结构和释放系统, 降低了药效。 (4) 对患者药物联用的不合理。如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联用, 属杀菌剂和抑菌剂合用, 前者为繁殖期杀菌药, 后者为抑菌剂, 主要是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抑制细菌的细胞分裂, 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 两药合用, 产生药理拮抗, 降低前者效价。 (5) 让患者对同类药物重复使用。如氨氯地平与硝苯地平的合用, 同为钙离子拮抗剂, 作用机制相同, 联合用药增大了药物的作用, 也增大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6) 医师在治疗中用药疗程的不合理。如预防性的使用抗菌药物应不超过24h, 医师用药疗程过长。
4 结论
通过本次对处方的调查分析发现, 虽然我院门诊处方的基本指标总体较好, 但在基本药物用药方面仍然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有利于对我院在今后的医疗活动中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经济的优质医疗服务。
摘要:目的 通过对我院2011年门诊处方抽查分析, 了解我院门诊处方书写质量及合理用药情况, 保障医疗安全。方法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为依据,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门诊处方13257张进行处方分析。结果 我院每次就诊处方平均用药品种1.91种, 抗菌药物使用率21.59%。通用名使用率100%, 处方不合格率占调查总数的9.7%。结论 我院门诊处方合理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门诊处方,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傅卫, 孙奕, 孙军安, 等.农村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及其管理措施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04, 23 (6) :25-27.
[2]苏强, 郝伟迤, 唐捷, 等.我院门诊处方合理性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 2012, 23 (5) :474.
[3]陈莲珍, 王淑洁, 王青, 等.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现场调查[J].中国药房, 2003, 14 (3) :156.
[4]关爱武, 李玲, 盛琳, 等.我院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现场调研[J].中国药房, 2007, 18 (25) :1994.
[5]谢守霞, 杨红英, 贾孟良, 等.深圳地区临床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现场调查[J].中国药房, 2007, 18 (34) :2707.
[6]李洋, 颜红.处方信息的分析和利用[J].中国医院统计, 2005, 12 (1) :79.
门诊药房处方及老年患者用药分析 第9篇
[关键词] 门诊药房处方;老年患者;临床应用;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 R9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91-01
定期进行门诊药房的处方用药分析是医院药房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能从中发现一些重要信息,也能为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做好临床服务做好总结。老年患者是医院的非常重要的服务对象,而老年人的用药有种类繁多、服用时间较长等特点。为更好的了解老年患者的门诊药房处方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上半年的门诊药房处方进行了观察,着重对老年患者的处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0年1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处方5 009张,其中西药处方3 821张,中成药1 188张。涉及到60岁以上老年人的门诊药房处方155张,占所有处方的3.09%,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用药平均数为4.2种;使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的处方占老年人门诊处方总量的38.13%;使用抗生素药物的处方占老年人门诊处方总量的36.26%;使用治疗消化道疾病药物的处方占老年人门诊处方总量的15.31%;不合理用药处方82张。
1.2 方法
对处方中涉及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分为心脑血管用药、糖尿病用药、抗菌消炎药、消化道疾病用药、精神类用药、恶性肿瘤用药、呼吸系统用药等,进行归类统计;并对同一患者同一日处方中涉及到的药物数量进行统计;对处方中涉及到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例如1张处方两种药物同时服用会产生不良反应等不合理用药情况。
2 结果
老年患者用药中以心脑血管、抗生素、消化道疾病用药居多,分别排在第1位38.13%、第2位36.26%、第3位15.31%,以下依次是:呼吸系统用药、糖尿病用药。处方中药品数量情况一种药的临床处方占总处方数的8.9%,两种药的处方占总处方数的18.15%,三种药的处方占总处方数的20.91%,四种药的处方占总处方数的31.25%,四种以上药的处方数占总处方的20.79%。不合理用药处方82张,主要涉及到以下情况:地高辛和卡托普利共同出现,卡托普利会延长地高辛的作用时间,造成血药浓度过高,患者体内消除率降低,造成药物滞留;硝苯地平和优降糖同时出现,硝苯地平会使患者血糖增高,造成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困难[1];复方罗布麻片和通宣理肺丸同时出现,两种药物会产生拮抗作用,影响药物疗效;克拉霉素和多潘立酮同时出现,两种药物会互相干扰对方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因为年龄的原因,老年患者对藥物的自身代谢能力发生了减退或者障碍,自身对药物的耐受力明显减弱,比较容易发生药物的滞留,从而发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2]。所以医生在临床诊治中,要更加耐心的对老年患者平时使用的药物和药物过敏史等基本资料进行了解,在对一些精神方面和脑功能减退的老年患者治疗时还要做好家属的培训工作,以免造成老年人忘记服药或者服错药的情况发生,同时对老年人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不要轻信一些电视广告的夸大宣传,以免耽误病情[3]。由于老年的消化功能和代谢功能都出现的减退就会造成靶器官或者靶细胞的高度敏感情况,所以在老年患者用药方面一定要注意剂量的控制,以免造成药物的滞留,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只有在家庭、社会、医院和患者个人共同努力下,才能使老年人在临床用药方面取得更好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4]。
通过本研究观察、总结发现,2010上半年笔者所在医院老年患者的门诊药房处方中,以心脑血管药物、抗生素药物、消化系统用药居多,多种药物同时服用的情况十分普遍,还存在一些用药搭配不当的地方。面对老年患者在临床用药方面存在的多种药物必须同时服用的现实问题,更需要临床医生在对待老年人用药问题时,多询问用药史、过敏史等患者情况,并尽量进行少剂量、少药品种类的治疗,同时必须注意药物的不合理搭配问题[5]。
[参考文献]
[1] 张亚萍.我院门诊药房处方分析及老年患者用药观察[J].医学信息,2010,5(6):1364.
[2] 刘涛.老年患者合理用药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5):428-429.
[3] 姚永中.社区老年人用药情况调查[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5):646-648.
[4] 彭艾莉,刘立亚.社区老年人安全用药情况调查与建议[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19-21.
[5] 周荷盈.门诊处方的不合理用药分析[J].现代医院,2010,10(10):115-116.
我院门诊处方调查及用药分析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门诊处方12000张。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门诊的12000张处方, 根据调查目的, 结合《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指导原则》等, 对处方各项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处方基本情况
选取处方用药中, 22.32%的患者使用了针剂, 24.2%的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 患者人均用药3.15种, 人均每次药费142.32元。使用通用名药物56.2%, 使用国家基本药物60.28%。
2.2 处方书写错误的情况
处方书写错误的情况主要有药品规格写错414张 (3.45%) 、用法不明确170张 (1.42%) 、涂改后医生未签字138张 (1.15%) 、年龄书写不当70张 (0.59%) 、未明确诊断72张 (0.60%) 。
2.3 抗菌药物应用统计
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2904张 (24.2%) 。其中头孢菌素类685张 (23.59%) 、喹诺酮类565张 (19.46%) 、青霉素类445张 (15.32%) 、大环内酯类423张 (14.57%) 、氨基糖苷类420张 (14.46%) 及其他类处方366张 (12.60%) 。
2.4 不合理用药情况
滥用抗菌药物320张 (2.67%) 、重复使用同类药物306张 (2.55%) 、剂量不合理166张 (1.38%) 等其他不合理情况。
3 讨论
3.1 重复使用同类药品
格列本脲+消渴丸同属磺酰脲类降糖药, 合用易发生低血糖危险。兰索拉唑+奥美拉唑, 二者均是质子泵抑制剂, 布洛芬+吲哚美辛均属于解热、镇痛抗炎药, 应注意一般作用机制及方式, 药效相同的药为不宜合用, 以减少不良反应的累加。舒血宁与银杏达莫注射液同为银杏叶提取物, 两种药物作用相同, 舒血宁与银杏达莫注射液同时使用会增加药物负担, 导致患者用药风险加大。
3.2 滥用抗菌药物
注射用头孢替唑钠+头孢呋辛酯片同属头孢类药物, 作用位点相同, 联用能产生拮抗作用;罗红霉素+阿莫西林, 阿奇霉素胶囊+头孢唑啉钠:阿莫西林、头孢唑啉钠均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是繁殖期杀菌剂, 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 致使细菌细胞破裂而死亡[1,2]。
3.3 联合用药造成疗效降低
多潘立酮+地高辛:多潘立酮属胃肠动力药, 能促进肠蠕动, 使地高辛的吸收减少, 药效下降。维生素C+维生素B2:维生素B2为两性化合物, 其氧化性大于还原性, 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当维生素C与维生素B2同时口服, 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维生素C使维生素B2破坏为还原性维生素B2而失效。复方甲氧那明与左氧氟沙星同时服用, 两者药物成分中氨茶碱与抗菌药物形成竞争性抑制, 造成茶碱类肝消除减少, 血消除t1/2延长, 用药失败。
3.4 联合使用造成药物不良反应增加
卡托普利+螺内酯:卡托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能减少醛固酮的生成, 增高血清钾。螺内酯为利尿剂, 作用于肾脏远曲小管, 受体与醛固酮竞争, 抑制钠泵, 使钠钾交换减少, 钾的排泄减少, 当两药合用时, 血清钾就会明显升高而导致钾中毒。左氧氟沙星+氨茶碱:喹诺酮类抗菌药与氨茶碱联用时, 可降低本品在肝脏的清除率, 使血药浓度升高, 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应在给药时调整氨茶碱的用量, 最好进行茶碱血清浓度的动态监测[3]。
3.5 药理性拮抗
奥美拉唑+多潘立酮:奥美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 能阻断壁细胞微泌管膜上的质子泵, 使氢离子排出细胞受阻, 抑制胃酸分泌, 使溃疡面修复, 其疗效与胃内滞留时间密切相关, 而多潘立酮能促进胃肠蠕动, 使奥美拉唑在胃内停留时间缩短而降低生物利用度。胰岛素+氢化可的松, 氢化可的松具有增强糖异生、减少周围组织利用葡萄糖、升高血糖、拮抗胰岛素的作用。
3.6 用药剂量不合理
罗红霉素胶囊300mg, 2次/d, 口服, 然而罗红霉素t1/2为8.4~15.5h, 成人只需150mg, 2次/d, 口服即可。高血压患者开具美托洛尔片25mg/次, 1次/d, 美托洛尔t1/2为3~4h, 使用过程中患者血药浓度波动较大, 严重影响患者血压稳定性。注射头孢曲松2g/次, 2次/d, 头孢曲松t1/2为8h, 2次/d导致患者用药量过大, 临床不良反应加大, 日常中1次/d即可。
3.7 剂型使用不合理[4]
奥美拉唑肠溶片, 半片/次, 1次/d, 肠溶片的目的一是掩盖不良气味, 二是避免药物被胃液或其他消化液破坏, 三是减少胃刺激, 故肠溶片不能分开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 半片/次, 1次/d。缓释片的作用就是使药物平稳地释放入血, 使药物平稳的发挥作用。若是掰开使用, 则消除了药物的缓释作用。诊断中, 医生对药物之间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了解不透彻, 导致用药失误现象较多[5,6]。
3.8 给药时间间隔不当
部分内酰胺类抗菌药, 由于其t1/2较短, 给药时间间隔也应相对缩短, 日给药次数相对增加。如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3次/d静脉给药, 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3~4次/d给药, 但临床医护人员常习惯1~2次/d给药。这样很难发挥时间依赖性药物的治疗效果。
3.9 溶媒选取不恰当
处方中选取奥美拉唑溶媒的过程中, 使用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为酸性溶液, p H值为3.2~3.5, 奥美拉唑中含有减轻氨茶碱、肝素等物质, 很容易导致奥美拉唑药效丧失。
摘要:目的 对我院2012年门诊处方进行随机抽样分析, 以了解我院门诊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用药存在的问题。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门诊处方12000张, 对门诊用药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抽查处方逐一审查, 进行统一分析。结果 选取处方用药中, 22.32%的患者使用了针剂, 24.2%的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 患者人均用药3.15种, 人均每次药费142.32元。使用通用名药物56.2%, 使用国家基本药物60.28%。处方书写错误的情况主要有药品规格写错414张 (3.45%) 、用法不明确170张 (1.42%) 、涂改后医生未签字138张 (1.15%) 、年龄书写不当70张 (0.59%) 、未明确诊断72张 (0.60%) 。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2904张 (24.2%) 。其中头孢菌素类685张 (23.59%) 、喹诺酮类565张 (19.46%) 、青霉素类445张 (15.32%) 、大环内酯类423张 (14.57%) 、氨基糖苷类420张 (14.46%) 及其他类处方366张 (12.60%) 。滥用抗菌药物320张 (2.67%) 、重复使用同类药物306张 (2.55%) 、剂量不合理166张 (1.38%) 等其他不合理情况。结论 医生应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增加对药物的认识, 重视合理用药, 与此同时, 医院要加强对医生的监督管理, 采取多方面措施促进合理用药, 提高医疗质量。
关键词:处方, 药物,给药系统, 医院,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任少伟.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8, 11 (6) :373.
[2]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片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6-100.
[3] 黎奔.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J].广东医学, 2008, 29 (2) :329.
[4] 潘文梅, 潘涛.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新疆医学, 2011, 41 (10) :164-166.
[5] 铭川.我院门诊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4 (6) :88-89.
门诊处方质量调查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