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历史的镜子论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历史的镜子论文(精选7篇)

历史的镜子论文 第1篇

这不是美式科幻, 也不是愚人节闹剧。

公元2013年7月18日, 一个令底特律心碎泪洒的日子, 这个工业巨人在作了悲沧的最后一搏后, 终于没能挺起破产的重荷无奈地向命运臣服。

全球资讯瞬间被底特律引爆:美国工业重镇“汽车之都”底特律申请破产保护, 如果得到法院批准, 将成为美国史上最大的城市破产案例。

车城的盛宴散席了, 狂欢过后只剩下杯盘狼藉的不堪和五味杂陈。

作为工业和汽车时代的骄子, 底特律有着辉煌的过往, 它曾经被热情地歌颂和虔诚地膜拜仰望。

虽然有些预兆, 但底特律的轰然倒下还是令世界愕然震惊。一代名城就此败落?它会有蝴蝶效应吗?

现在探究什么是压垮这匹工业巨“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似乎纷繁芜杂千头万绪, 但它一步步走向衰败没落之途还是有迹可循的。窃以为底特律城的衰败主要败在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单一和城市经营的混乱失范。

想以汽车产业打造百年老店被无情地证明是痴人说梦, 倚老卖老抱残守缺终被创新的滚滚历史潮流遗弃, 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安全又一次被显证为常识;而种族冲突频仍, 治安和环境恶化形成了厌居厌商的负面城市形象。沉珂在身, 底特律的倒下是必然的。

我们期盼着底特律能淬火重生。

底特律是一面镜子, 一面当下我们可以近观的镜子。

镜像警示我们, 一个宜居宜商宜创业的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可以聚人气聚财气, 避免城市空心化, 就是强大的软实力和生产力。比如说, 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带有一定试验性和盲目性, 部分地区出现了所谓的“鬼城”, 从网上搜“鬼城”二字, 即可找到“鄂尔多斯耗资50亿建的新城”、“湖北省十堰市的东部新城”等地已经深陷空城、鬼城之忧, 一边是规模宏大的城市扩张计划, 一边则是所造新城的人气冷清、房屋空置、商业凋敝。

镜像还提醒我们, 在推动城市化和发展区域 (城市) 经济时, 我们既要有主业, 有重点, 也要多种经营, 更要有前瞻性的规划和培养产业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备份。

历史不是镜子 第2篇

历史不是镜子

未来不是过去的.机械重复,人的认识宜根据新的实践,产生新的认识.对比理性行为和科学推理,非理性行为和艺术臆断更是创造力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并不是一面镜子,由此可知,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或科学,其遵循进化论的规律;另一类是感性、艺术或与人文相关的领域,是不可重复的,不能以进化论解释.

作 者:张景芬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社会学系,山东,烟台,264005刊 名: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年,卷(期):6(4)分类号:B023关键词:实践 认识 灵性 理性

历史是现实和未来的一面镜子 第3篇

谭博士:你说的对!我们中华民族已有几千年延续不断的文明史。古代的先民非常重视自己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各氏族就有一些口耳相传的故事,可以说是史书的源泉。据目前的资料看,约在公元前17世纪至前11世纪的商代,已经有较完备、较系统的文字,可用以记录史实,并且出现了史官。中国传世最早的一部史书是公元前5世纪由孔子编撰的《春秋》。《春秋》原是鲁国的国史,经孔子整理成为一部按年月日顺序记录的编年体史书。全书18000字。以后又相继出现了一些叙述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典籍,如“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等。

小易:中国的书籍种类繁多,浩如烟海,哪些属于“史”类书呢?

谭博士:广义地说,各时代遗留的实物和文字资料,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都可以算是史料。清朝乾隆年间编修的《四库全书》归入史部的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我们可用这个分类为依据,来界定史学书籍的范围。

小易:所谓“正史”指的是什么?

谭博士:正史是指历代朝廷认可的史书,主要有二十四部,也称“二十四史”。你计数,我背给你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是不是二十四部?

小易:嘿嘿,我数了数,正好二十四部。可我在书店看见过标注着“二十五史”的大部头史书,这是怎么回事?

谭博士:上述的二十四史,再加上一部《清史稿》,就合称“二十五史”了。

小易:《清史稿》与前面的二十四史有区别吗?

谭博士:有区别。《清史稿》是清朝寿终正寝后,1914年由民国特设的清史馆开始编修,至1927年基本完成的一部清史著作。由于该书仓促而成,付印时只是“初稿”,亦称“未定稿”,加之谬误较多,所以一直未能作为正史而得到当时官方的承认。

小易:原来是这样!那些所谓的“正史”都是官方编修的啰!

谭博士:也不尽然。正史有官修,也有私修,还有奉诏私修等几种情况。私人修成的有《南史》、《北史》等,《史记》也是司马迁个人写成的。

小易:《史记》排在二十四史之首,是不是成书年代最早?

谭博士:《史记》不仅成书年代早,它在史学领域的地位也是首屈一指的。司马迁原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因得罪皇上而受酷刑,于是发愤著述,创作了《史记》。《史记》52万余字,记事起于传说时代的黄帝,结束于汉武帝刘彻,时间跨度达3000年,开创了综合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形式于一书的纪传体通史体例,史事翔实,文辞流丽,鲁迅先生曾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小易:随后的《汉书》、《后汉书》等,是不是只记一个朝代的事?

谭博士:你说的对。除《史记》以外的其他正史,形式仍沿袭《史记》的纪传体例,但只记一朝一代的事,像《汉书》就仅记西汉时期的事,因此,又称为断代史。

小易:司马迁早提出过“通古今之变”,如果全是断代史,是不是有它的缺陷性?

谭博士:你说的有道理。历史上有很多史学家就想考察和研究历史的各种变化,编成分门别类、综观全局的史书,著述旨在“通变”“致用”的通史。最值得关注的要数司马光等人编撰的《资治通鉴》。

小易:是不是小时候砸缸的那个司马光?

谭博士:正是。司马光学识渊博,尤其精于史学。他觉得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通读遍览,因此想撮取其精要,修一部通史。经过多年努力,在几位学者的协助下,终于编撰出一部堪与《史记》并列的中国史家之绝笔——《资治通鉴》。

小易:为什么要取名《资治通鉴》?

谭博士:鉴,也就是镜子,引申为借鉴,以史为鉴,就是要通过历史这面镜子,吸取经验教训,为治理国家提供帮助。《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自战国初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之间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体例严谨,取材审慎,内容翔实,文字简洁,“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以政治、军事史实为主线,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的表现,并附有简要贴切的评论,借以引导出历史教训。

小易:听我爷爷说,他以前曾经借阅过咱们县的县志,我们家从前出过一个状元,还记录在内呢。这些县志对研究历史有作用吗?

谭博士:你说的这是方志,也称地方志,是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和现状的著作。除全国性的总志和一统志外,还有省、府、州、县志,以及各种专志。由于地方志的资料保持了很大程度的原始性,因此,其可靠性和真实性甚至超过了某些史籍。

小易:史学家们呕心沥血写出如此丰富的史学著作,有什么作用呢?

谭博士:古人云: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史学家们是想通过对史实的“采善贬恶”来警示当代和后人,以便人们从历史上国家的治与乱、民族的兴与衰、百姓的安与危、个人的成与败的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

小易:我对历史很感兴趣,只是觉得史书繁浩,人物众多,进程复杂,不知道怎样去学为好。

擦亮自己心中的镜子 第4篇

因为梦的努力, 班级捧回了一张又一张金灿灿的奖状。

此时的梦, 简直被同学们奉若神灵, 大家对她都很亲热。连平时从未交流过的同学, 也都跑过来与她闲谈, 聊天她们一起笑、一起嬉戏, 一切仿佛如此美好。这是

其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镜, 它映照出了外面的世界。心存牛粪, 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 看人都如如来。只有不断地擦拭心镜, 才能不断地认识自我, 认识美好, 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充实愉快, 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

同一个世界, 在不同心镜映照下是不同的。心境平和才会心镜明澈, 它可以映照出一个客观的世界。不良的心境使心镜被灰尘包的那面镜子时, 其危害也就接踵而至了。这时, 你就对别人开始变得不信任了, 相排斥了, 你看我不爽了, 我看你憋气了, 良好的人际关系破裂了, 这种心态更不符合我们和谐社会的良性发展。在生活中, 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 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就要分清善恶。拷问心灵, 认清自我。告诉自己要分清对与错, 什么可以做而什么不可以做。擦去心镜中的尘埃和污物, 留下属于自己的美好品质, 帮助别人, 帮助社会, 不断提高完善自我的品格, 让自己心中的镜子永远明亮。

清澈的心镜可以使人有超脱的心灵境界。纵观历史, 被尊称为圣人的孔子又何尝不是拥有一颗仁爱的明镜之心呢!也正因如此, 他才名垂千古而不朽。再来看看有“古今第一隐”之称的陶潜, 也正因为他心中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怀, 最终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心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 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综上观之, 我们能感受到古今伟人的高尚情操和品格。聪明人经常保持平和的心境, 也经常擦拭上面的灰尘。他们时刻保持清醒, 不会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大, 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其实,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心灵和眼睛, 为什么我们要把眼睛蒙起来呢?正如有位哲学家说的:“如果你发现你被魔鬼所包围, 就不要幻想自己是天使。”是的, 只有你心里装着美丽的天使, 那么你才有可能成为可爱的天使。

万事皆有源, 为什么心镜上的灰尘愈来愈多了?究其原因, 又何尝不是心灵吸收了太多社会糟粕呢, 而这种糟粕又不断地在心灵之镜上肆意狂舞。虽然, 后天环境的影响对一个人本性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但要不要、能不能去擦亮心镜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是纯洁的明澈的, 那么他人与物在你内心亦是如此。不由想起文学大家东坡先生与高僧佛印的经典对话, 我钦佩于苏小妹对她哥哥说的话:“心存牛粪, 看人都如牛粪, 心存如来, 看人都是如来。”东坡有所悟, 也许也正是他的这一悟, 使其虽多次遭贬, 但最终也还是豪迈地度过了一生。

但你千万别忘记了, 镜子是属于你自己的, 无论镜子中的物像再黑暗, 再丑恶, 你也可以通过自己来改变。要想拥有纯真无瑕的心镜, 想成为美丽可爱的天使, 大家就赶快擦亮自己心中的那面镜子吧。让心中之镜, 少一点尘埃, 多一份洁净;少一点怨恨, 多一份感恩;少一点狭隘, 多一份包容!记住, 要时刻擦亮心中的镜子, 这样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

“菩提本无树, 明境亦非台。时时勤拂拭, 无使染尘埃。”保持心境平和, 心镜明澈, 使我们不被不良心态欺骗, 让它映照出一个真实而美好的世界。读

学校:湖北襄樊市第四中学

导师:席齐海

点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镜子, 它可以用来审视自己的内心, 观照他人和世界。本文的立意较新, 富于哲理。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 旁征博引, 在论述中能够选取适当的论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足见作者的知识积累比较丰富。不足之处在于文章的语言不够精练, 论述过程中略微缺乏严密的逻辑支撑。 (枫月)

冬天里的一缕阳光

日子在紧张匆忙的脚步声中流逝着, 一些人、一些事渐渐地就淡忘了。可是一条暗红的布袋却让我无法忘怀, 想起它, 就像冬天里的一缕阳光, 心中暖融融的。

那是一个灰蒙蒙的早晨, 北风生生地把脸庞吹得僵硬, 蜷缩在地上的枯树叶被卷到半空中, 呼叫着无奈地打着旋儿。我背着重重的书包, 在公交车站台上踱来踱去。厚厚的羽绒服, 暖和的棉鞋, 包了半张脸的围巾, 却唯独忘了手套, 手只好在口袋里不停地摩擦着。站台上, 四周的人无一例外浑身裹得严严实实, 如一头头大熊, 哈着气, 瑟瑟地等待着。终于, 公交车的轮廓越来越近了, “吱”, 如体衰的老人接不上气般地嘶喘着停下来。我摸出一枚硬币, 朝公交车走去, 蓦地被撞了一下, 胳膊生疼, 一个红领巾如一头小牛犊直往前冲, 我张嘴还没来得及说话, 他已抢先上车了。我紧赶着踏上车, 发现已满座了, 红领巾安然地坐在前排, 往嘴里塞着什么, 旁边的一个中年人叼着烟, 手在口袋里摸索着, 看样子是在掏打火机。“要在封闭的车厢里面抽烟吗?”我皱着眉头往后排走去, 刚想抓住把手, 却发现把手是铁质的, 于是就靠在椅子侧架上。车子启动了, 缓缓前行。我懒洋洋地瞄着窗外, 看着外面飞舞的树叶, 忽然, 又是“吱”的一声, 一个急刹车, 我情急之下抓住把手, 刚一触到, 一阵彻骨的冰冷便由指尖蔓延开来, 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 站稳后, 忙松开手, 对着手心哈热气, “真倒霉”, 我嘀咕着。真是郁闷, 这冬天、这公交车、这红领巾、这烟民

忽然觉得衣角被人拉了拉, 我转过头, 是一张慈祥的脸, 花白的头发齐整地绾在脑后, 一双浑浊的眼睛此刻带着笑瞅着我, 额头上布满凸凹的沟壑, 她把手中一个暗红色的布袋折了折, 绕在把手上, “垫上吧, 垫上就不冷了。”这略带干涩、苍老的声音, 在我听来却如同天籁一般美妙, 忙不住地点头, 道谢。手搭上布袋, 一股暖流弥漫心头, 原来温暖随处都在, 宛如一只春日的蝴蝶闯进了心扉, 扇走了积郁的阴霾, 心情也随之灿烂起来, 身体似乎不那么冷了

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老奶奶, 一下车就会消失在茫茫人海, 然而却让我享受到冰天雪地里的一缕阳光, 也许这一缕阳光就能抵御一个冬日的严寒读

学校:湖北宜昌市夷陵中学

导师:赵华

从帝王的镜子到人民的镜子 第5篇

宋代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巨著,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奇书,在中外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内容涵盖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史,卷帙浩繁,包罗宏富,不愧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将永远流传后世。

《资治通鉴》这部被视为“帝王的镜子”的史学名著,却更为专家学者所研究、所推崇。但是,对于现代大多数的普通读者来说,因为原书是古文,很难读懂,所以不敢去碰它,要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能够了解和使用,就需要把古代文言文翻译成现代语文。

古籍今译的目的是古为今用。这件工作很重要,但是做起来也很不容易,必须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

近几年来,古籍今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那种一哄而起的倾向是不可取的。如《资治通鉴》在海内外就有好几家争相出版白话译本,由于仓促上马,匆匆完工,质量不免令人担心。古籍往往精华、糟粕并存,如果只将原文译成白话,而没有评注,如何叫今天的读者批判地去继承?我看“宁可慢一点,但要好一点”。在译本的质量上多下点功夫。评注决不能省,书前应有一篇较有份量的批判性序言。

对于古籍今译出版中的许多问题,要加以引导去解决。对于这类重复出版的图书,要认真分析与评论,优者褒,劣者贬,以利于读者进行比较与选择,这也是出版界和评论界的责任。

作为一个老出版工作者,我认为,台湾学者柏杨先生用现代语文翻译的《资治通鉴》今译、今注、今评本,是比较好的。译文忠于史实,文笔生动流畅,夹注夹批,通俗易懂,并配有许多地图,还附录不少历史资料,对于广大的一般读者来说,这部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可读性很强,所以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称赞与欢迎。

柏杨版《资治通鉴》有五大特点:一、地名今注;二、官名今译;三、年代改用公元纪年;四、证补史实阙漏;五、最重要的是加上“柏杨曰”的评注。“柏杨曰”,别具特色,时代感强,具体反映了柏杨先生的史学观点,不为历史传统文化的习俗之见所束缚,勇于以审视批评的眼光去探索,敢于鲜明地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资治通鉴》从来被称为“帝王的镜子”,事实上从没有一个帝王从这面镜子中获益。他说:“与其说是帝王的镜子,毋宁说是人民的镜子。”从这镜子中人们至少了解到中国的政治思想中就是没有民主思想。能看到这点是难能可贵的。还有我国史学中对儒、法的评价谁好谁坏一直争论不休。柏杨认为不能作绝对的判断,儒家有儒家的优点,也有儒家的缺点和弱点。法家也有法家的优点和缺点、弱点。用这种观点写历史就比较客观和实事求是。当然,“柏杨曰”不是每一条都对,还是有可以商榷的地方,见仁见智嘛!

《资治通鉴》柏杨今译本的各分册陆续问世以来,曾引起海内外读者的热烈反响。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情况,卢心铭同志编的《海峡两岸话通鉴》一书,将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这本读者评论集,收入了各种不同意见的书评文章,摘编了数十封读者来信,反映了不同层次读者的各自感受及意见,是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资治通鉴》柏杨今译本的一本很好的书评、书信集,也是研究柏杨译注《资治通鉴》的一本很有价值的资料书。

这本读者评论集,既收入了大陆读者的评论文章,又收入了海外读者的评论与书信;既有长篇宏论,更有简短评说;既有全面评析,又有专题书评;既有褒者,也有贬者,作为读者评论,充分体现了“百家争鸣”,而不是“一家独鸣”,这就是《海峡两岸话通鉴》的主要特点。这

本读者评论集,对于海峡两岸的读者,相互了解与交流各自的文化思想认识,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读一读。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镜子 第6篇

期末考试后, 我见到小冰, 欣喜地告诉她:“恭喜你, 这次考试你表现不错, 考了全班第一名。”小冰睁大眼睛望着我, 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问我:“老师, 你没有骗人吧?”我笑了:“呵呵!你看我像是在开玩笑吗?真的, 你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名!”她顿了顿, 说:“老师, 不是你批改的作文吧?”我有些惊讶, 说:“是呀!你怎么知道的?”她说:“平时, 你批改试卷的时候, 我的作文总要比晓琦多扣好几分!所以, 如果是你批改作文, 我肯定得不到第一名。”听了她的话, 我无言以对。

反思:我从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 对于那些后进生, 我反而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与汗水。曾经, 我认为自己是教育公平的代言人。小冰的话, 像针一般, 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毋庸置疑, 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我依然戴着有色眼镜去评价他们, 隐藏在心底的思维惯式, 何时才真正被打破?我们提倡教师对学生了如指掌, 可曾想过, 谙熟有时就是一种伤害!做教师的, 能不能每天都给大脑彻底洗一次牌, 学会遗忘, 忘记优生的杰出, 忘记差生的顽劣。新的一天, 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样, 学生也许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公平。

留白, 天趣不可横剪

气温降到10℃以下, 教师们可以穿便服上班。我脱下西装, 换上御寒的皮夹克。走进教室, 学生们像见到外星人一样, 好奇地注视着我。为缓和课堂气氛, 我与他们调侃:“怎么?没见过帅哥呀?”他们忍不住笑了, 笑得前俯后仰。笑声渐渐消退的时候, 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 我觉得你不像老师。”我有些奇怪。说:“噢?请你说说, 我像是做什么的?”他说:“你像便衣警察!平时, 你总是一脸的严肃。”我追问:“难道严肃的人就是警察吗?”他补充道:“你的观察思维能力很好, 我们犯丁点儿错误, 都逃不过你的眼睛。今天穿上皮夹克, 就更像了。”

反思:我向来苛守“严是爱, 宽是害”的教育信条, 时时处处严格要求学生, 没想到他们会把我和便衣警察画上等号。生活在“警察”的严密监控下, 随时担心老师会找自己的麻烦, 那有什么快乐和幸福可言呢?严格规范的管理听起来很诱人, 看起来很动人, 实质上因为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把握好度, 就会扼杀孩子的天性, 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经常在报刊上看到老师们的一些做法, 如何智慧高明, 如何密不透风, 心里总不是个滋味。“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的智力游戏, 老师累, 学生更累!学生在与老师的“较量”中究竟学会了什么呢?让我们牢记一句话:教育需要留白, 天趣不可横剪!

老师, 又忘记给我买书了吧?

今天是桐桐第三次提醒我给她买书了。上个星期, 有个学生托我给他买一本《窗边的小豆豆》, 在班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桐桐也很喜欢这本书, 她向妈妈要了10元钱, 让我帮忙捎一本。我答应了。因为我的住所旁边不足500米就是一家书店, 买本书不过举手之劳。她第一次问我, 我回答:“昨晚我们不是上晚自习吗?老师回家, 书店已经关门了。”她第二次问我, 我回答:“哎哟!对不起!昨天太忙, 把这事给忘记了。”又过了几天, 我还是没有行动。那天下午, 桐桐第三次提醒我:“老师, 今天你一定要记住!因为明天是我的生日。”我听了, 觉得很不好意思。当天下午放学回家, 我什么也没有做, 径直去了书店, 除了《窗边的小豆豆》, 我还买了一本《丢失了一只猫》送给她, 祝她生日快乐。

反思: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上师范的时候, 我们就崇尚这样的教育理想。当我们带领着孩子, 一遍遍朗诵“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言必信, 行必果”的时候, 我们是否正做着语言的巨人、行为的矮子。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听到学生三番五次的催促, 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学生会把我们的话当做耳边风?为什么我们反复叮嘱, 学生依然会丢三落四。所以, 做教师的, 还是要敏于言而慎于行呀!

路边拾来的镜子 第7篇

“老师, 我下次买, 行吗?”王浩先开口了。“你每次都这么说!一双鞋套才几块钱, 有这么难买吗?就是一天存一毛钱, 也该买回来了。”我把平时对他的不满, 一下子全都发泄出来了。也许我的反应过于激烈, 刚刚还闹哄哄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 王浩更是把头深深地低了下去。我突然想起其他教师对王浩的评价:“我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一真理, 但是王浩除外!”对这样的学生, 我有些失望。可是,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 彻底改变了我之前对他的看法。

那天下午, 我下班比平时晚了一些。回家的路上, 我无意中发现了王浩的“行踪”。这么晚了他怎么还不回家?出于好奇, 我在路边不远处停了下来, 想看看这家伙在搞什么鬼。只见他手里拎着一个大塑料袋, 在路边的绿化带里搜寻着什么, 不时还蹲下去捡起什么放进袋子里。天哪!他竟然在捡垃圾。我原本平静的心顿时像被投进了一颗重磅炸弹。要知道, 在我们这个地区, 捡垃圾普遍被人看不起, 何况这还是我的学生。我迅速骑车离开, 心里有些害怕。我担心万一王浩看见我, 我不知该用什么表情面对他。他为什么要去捡垃圾呢?这一问题整整困扰了我一个晚上。不会是因为鞋套的事情吧?我脑海里闪过这一念头。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 第二天一早我便将王浩找了过来。我注视着这个孩子, 也不知道为什么, 今天的王浩比往常顺眼多了。“昨天, 怎么那么晚还不回家啊?”也许我问得太突然, 只见他猛地抬起头来跟我四目相对, 又迅速避开我的目光, 将头埋了下去, 好像他真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他显得很紧张, 小手还隐约有些发抖。“放心, 老师不会告诉第三个人, 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你能告诉我, 为什么要这么做吗?”他低着头, 我看不到他有什么表情。过了好久他终于开口了:“不是我不想买鞋套, 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零花钱。我和爸妈说过了, 他们说电脑课是玩的, 不一定要买鞋套。我想靠自己买一双鞋套”

我与王浩开始了第一次心平气和的交流。在交流中, 我对这个

/尹爱华

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王浩老家在外地, 原来没学过英语, 到我们这边直接上四年级, 课程完全跟不上。他家里条件比较差, 父母都是农民, 靠在市区推手推车卖点水果维持生计, 每天都是早出晚归, 晚饭都要王浩自己张罗。在学习上, 父母没时间也没能力辅导他, 所以王浩很多时候作业都做不了。在班上, 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 他在学校的话也很少。电脑课是他喜欢的为数不多的课程之一, 可是学校规定进入机房一定要穿鞋套。

越是深入交谈, 我越觉得惭愧。如今, 教师家访都是通过“校信通”, 教师对孩子的了解局限在课堂。其实, 王浩也有他的优点善良、独立性强、能吃苦。我为昨天的恶语相向诚恳地向王浩道歉。考虑到安全因素, 我们之间达成了一个约定:他不再在公路边捡垃圾, 只要接下来一周他表现良好, 我就奖励他一双鞋套。

一周之后, 王浩如愿地赢得了一双鞋套。他小声地跟我说了一句:“老师, 谢谢你!”此刻, 我心里像开了一朵花, 为我们的成长而欣喜。既为他, 也为我自己!

古语有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王浩便是我不经意间从路边拾来的镜子, 让我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

历史的镜子论文

历史的镜子论文(精选7篇)历史的镜子论文 第1篇这不是美式科幻, 也不是愚人节闹剧。公元2013年7月18日, 一个令底特律心碎泪洒的日子,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