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临床输血检验流程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临床输血检验流程(精选5篇)

临床输血检验流程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5月3215例输血患者为对照组, 发生输血差错209例;2013年1-5月3317例输血患者为观察组, 发生输血差错46例。输血差错例数是根据护理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上报表统计取得的。2组患者均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 遵循科学合理的成分输血原则, 且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原流程进行输血, 观察组按照改进后流程进行输血。

1.3 评价指标

1.3.1 进行输血安全隐患问题统计: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我院输血流程设计了“输血安全隐患自查表”, 于2012年12月在全院65个护理单元发放各1份, 共65份, 回收65份, 参加讨论人员561名。由护士长负责组织本病区护理人员进行讨论, 将问题汇总以科室为单位上交, 护理部按自查表问题顺序及出现频次多少汇总, 见表1。

1.3.2 输血差错的标准:

护理差错的认定是参照国务院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 由于责任心不强, 粗心大意, 不按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办事, 发生了一般性错误, 影响了诊疗工作的正常进行, 但是对患者未导致不良后果, 或经及时纠正未酿成事故。输血差错是指在合血、取血、输血前、输血时、输血后5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的差错。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输血差错率为1.4% (46/3317) 低于对照组的6.5% (209/321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输血安全隐患自查表问题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3.1 改进前输血流程中安全隐患调查结果分析

我院输血流程是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5]、《基础护理学》静脉输血法[6]和医院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为此, 护理部设计了输血安全隐患自查表, 并组织科室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题讨论。表1共汇总了13个问题,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从未做出过相应规范, 临床护士执行中随意性强, 如输入多袋血液时护士签字不规范、用毕的输血袋在科室暂存方式不一致、血制品送病房途中运送方式不当;有的是流程需调整的, 如患者及家属对血型有疑问时的处理;有的是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查对方式, 如夜间单独值班时双人核对落实不到位、患者或家属对护士与之核对的信息随意应答;有的是医务人员耦合性不良, 如医师开具的输血申请单信息有误、护士合血标本试管信息填写有误、交叉配血报告单信息与血袋信息不一致;有的是个别科室不规范执行流程或规定, 如同时采集了同一患者的合血和血型标本、已抽取的合血标本在科室保留时间不一致、血制品取回病房途中有的时间过长及取回后在科室存放时间长短不一[6]。针对问题发生的环节、频次、原因及严重性等, 护理部在广泛征求医务科、输血科、临床输血频次较高的科室医护人员的基础上, 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完善了现有的输血流程, 并通过质量监控措施, 一方面确保流程的执行, 一方面监控改进后流程运行中的新问题, 为下一轮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3.2 输血流程的持续改进措施及效果分析

之前相比, 改进后的输血流程把输血质控的重点放在了双人合血、合血前血型牌的告知和输血前反向核对环节, 修改的具体内容体现在: (1) 合血:由责任护士核对医师申请单和床旁抽血改为双人核对申请单, 并一起到床旁核对患者信息, 无误后悬挂正确的血型牌, 再由责任护士抽取合血标本, 是目前杜绝挂错血型牌、发现申请单及据此申请单填写的交叉配血报告单错误发生几率的最简单办法。还明确做出如下补充要求, 如为夜间单独值班, 需值班者本人进行二次核对并请患者或家属协助确认;原则上不适用外院带来的血型报告单, 禁止同时采取患者的血型和合血标本, 急诊患者血型和合血标本用两个试管, 禁止一名护士同时采集两名患者的合血标本以免采错人或标本混淆。 (2) 制订了“血型复核流程”, 意义是在输血前将任何可能的隐患排除, 同时也避免纠纷。如医患双方对血型有疑问时, 进入如下流程:患者或家属对血型检验结果有疑义时, 必须通知主管医师下达医嘱, 由护士重新采血标本进行复核;再次送标本前, 护士需在血型检验申请单上标明:“患者对血型有疑义, 复核”字样;血库收到复核申请并再次检验后, 需在血型报告单上注明:“再次复核, 无误”;病房或门诊取回再次复核的报告单后, 及时告知患者和家属结果;如患者和家属坚持复核结果仍有疑义, 建议与患者一起到血库现场采集标本[7]。 (3) 取血:医院统一配发了“××科取血箱”, 以减少取血途中血液受到挤压、冷热物体碰触等, 影响血液质量;取血、发血双方必须共同查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与血袋标签上的内容, 准确无误时, 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补充了血液取回后先在室温放15~20min, 并在4h内输完, 以保证血液质量, 科室可根据此要求确定每次取血的数量和时间间隔。 (4) 输血前:增加了在血袋上用记号笔标明床号、姓名, 以免遇科室同时有两人以上输血或更换血袋时换错。 (5) 输血时:由2名医护人员带病历、交叉配血报告单共同到患者床旁, 由护士主动核对信息改为让患者自述姓名及血型 (包括Rh因子) , 确认患者信息与配血报告相符, 再次核对血液后, 方可进行输血。 (6) 输血后:再次核对床号、姓名、血型牌, 规范了在交叉配血报告单每个相应的血袋号后注明具体的输注时间, 并由执行的两名医护人员双签名;医院统一配发了黄色的“血袋回收盒”, 加盖放在医用冰箱的指定位置, 以解决临床空血袋往往不可能马上送至血库、医护人员随意放置或遇到纠纷时实物保存不当等问题, 要求空输血袋暂时放置在回收盒内, 24h内送血库。完善后的输血流程, 运行半年来, 输血差错率由6.5%降低为1.4%。

在临床血液管理中, 血液输注是最后一个环节, 在所有输血操作程序错误中, 有25%因床边核对环节所致[8,9]。我们通过制定有效的核对制度, 保证了输注的准确性, 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 输血治疗更加复杂化, 为避免输血差错的发生, 各级医院应根据国家的法律、医院的工作特点、护理人员层次的变化等因素, 不断的对现有的输血流程适时进行补充和完善, 才能持续改进输血质量, 确保输血安全。医院各科室应建立安全护理管理体系, 每月进行一次隐患自查, 由护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流程进行安全隐患的分析, 及时发现工作中潜在的风险, 提出相应整改措施, 确保护理管理体系的安全[10]。

摘要:目的 总结输血流程在临床实施中的隐患问题, 有针对性的制定输血质量持续改进方案, 减少输血安全隐患。方法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我院运行的输血流程, 设计输血安全隐患自查表, 并组织全院65个护理单元对输血流程中合血、取血、输血前、输血时、输血后5个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讨论, 护理部汇总并提出最佳的输血质量持续改进措施, 完善输血流程。结果 输血流程改进前后, 输血差错率由6.5%降为1.4%。结论完善输血流程是减少输血差错和持续改进输血质量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输血流程,安全隐患,质量, 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刘春梅, 刘婷婷, 汪曙燕, 等.彩色血型警示卡在静脉输血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7) :1566.

[2] 邓丽丽, 刘雪君.输血安全护理单的临床应用体会[J].全科护理, 2011, 9 (4A) :869-870.

[3] 裴国芬.基层医院临床安全输血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8 (29) :209-210.

[4] 王虹.基于射频识别 (RFID) 的医嘱闭环执行系统[J].中国医院, 2010, 14 (5) :63-65.

[5] 邹天韵, 曹洁, 孔蓓瑾, 等.PDCA循环在血液科输血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12) :4-6.

[6] 李小萍.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72-273.

[7] 郑丽君.安全输血的护理过程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3) :226-227.

[8] 袁芳, 徐支南.应用护理安全信息周报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18) :58-59.

[9] 李怀波.试论抗生素与普外科的临床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4) :69-70.

临床输血检验流程 第2篇

方法 本研究选取240例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用盐水法和卡式微柱凝胶法对研究对象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

结果 在240例患者血液中使用卡式微柱凝胶法检测到一次性正确率正定型为100.00%,反定型为99.17%;使用盐水法检测出一次性正确率正定型为95.83%,反定型为91.67%,RhD型共5例,占2.08%。

结论 卡式微柱凝胶实验操作更为简单,并且易于观察,检测结果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便于对血液的检验结果进行判断,是交叉配血和血型检验的有效方法。

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验的临床价值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患者15 778例, 均进行备血, 其中女性患者9 831例, 男性患者5 947例, 输血患者2 391例中, 女性1 387例、男性患者1 004例, 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31.2岁, 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均符合输血的诊断, 均在家属和本人的知情同意下进行备血和输血。

1.2 方法

1.2.1 试剂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进行抗-HIV1/2 (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批号20160712) 、抗-HCV (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批号20160810) 、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 Ag) (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批号8600057936) 、e抗原 (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 Ag) (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批号8600058208) 、梅毒抗体 (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批号201607022) 检测。

1.2.2 实验方法

应用一次性采血管, 患者抽取晨起静脉血3~5 m L, 保存温度≤4℃, 实验室保证无菌条件下进行无菌操作, 依据操作规程进行血清的分离, 离心为3 000 r/min, 离心5 min, 后给予传染疾病的标志物检测, 所有检测依据检测规程严格操作。离心后的血清保存时间不能超过3 d[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输血前患者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

输血患者2 391例, 乙肝病毒感染患者219例 (占9.16%) , 乙肝病毒携带者206例 (占8.62%) , 丙肝病毒感染患者76例 (占3.18%) , 梅毒感染患者43例 (占1.80%) , 6例患者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占0.25%) 。

2.2 输血前传染疾病感染性别情况

男性感染乙肝病毒比例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乙肝e抗原感染患者、梅毒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肝感染患者男女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大部分的传染性疾病均能够通过血液进行传染, 其中输血是最为直接的血液传染源, 尤其是艾滋病、乙肝、丙肝等传染病等, 均给受血者带来严重的生活和身体上的危害, 使人们生命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3]。同时, 在输血过程中, 医护人员难免会接触到患者血液, 如患者存在感染性疾病, 会增加医护人员感染传染疾病的机会, 同时在输血前没有进行相关传染疾病的检验, 患者在输血后发生传染性疾病的感染, 难以判定是否由输血引起, 因此会产生医疗纠纷, 导致医院和医生难以澄清感染原因[4]。

伴随近些年来对血液制品的严格要求和管理后, 对患有传染性疾病人员已经严格控制其献血, 输血传播途径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了控制, 但对于逐渐变异的传染性病毒存在一定的隐匿性, 难以及时检测出来, 因此难免在献血中还存在传染性疾病患者提供的血液[5]。

通过输血前检查, 对HBs Ag、Anti-HCV、AntiHIV1/2、梅毒血清学阳性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污秽等污染的物品、手术器械进行特殊处理, 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对手术患者, 特别是高危人群手术患者应推广输血前检查[6]。由于医护人员长期接触各种各样的病人及各种被污染的物品和血液、体液、分泌物, 最易造成感染。通过输血前检查, 提醒医护人员有针对性的进一步加强自我防护, 注意操作流程, 避免医疗损伤, 从而防止感染[7]。

本文中对在我院住院治疗患者15 778例均给予备血, 其中输血患者2 391例, 均给予术前传染疾病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 乙肝病毒感染患者219例、占9.16%, 乙肝病毒携带者206例、占8.62%, 丙肝病毒感染患者76例、占3.18%, 梅毒感染患者43例、占1.80%, 6例患者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占0.25%。男性感染乙肝病毒比例高于女性。其他传染疾病输血前感染男女感染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对于住院治疗有输血需要患者, 给予输血前传染性指标的检查能够有效的保障用血安全, 利于对医护人员增加保护措施, 同时能够减少因传染性疾病导致输血后医疗纠纷的发生, 增加临床输血安全性。

摘要:目的:对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验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治疗患者15 778例均进行备血, 输血患者2 391例, 均给予输血前乙肝病毒感染、丙肝病毒感染 (hepatitis c virus, 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梅毒检查, 对检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乙肝病毒感染患者219例, 乙肝病毒携带者206例, 丙肝病毒感染患者76例, 梅毒感染患者43例, 6例患者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男性感染乙肝病毒比例高于女性 (P<0.05) , 乙肝e抗原感染患者、梅毒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肝感染患者男女性别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住院治疗有输血需要患者, 给予输血前传染性指标的检查能够有效保障用血安全, 减少因传染性疾病导致输血后医疗纠纷的发生, 增加临床输血安全性。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输血,传染疾病检验

参考文献

[1]王秀娣, 邓辉.输血前检验传染性指标的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 (21) :111-113.

[2]刘仕云.输血前检验传染性指标的临床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32) :142-143.

[3]王祥德, 郑红波.手术及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3, 26 (2) :214-216.

[4]裴建宏.输血前检验传染性指标的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7 (7) :16-17.

[5]王丽, 张春民, 张金波.检测输血前4项传染性指标对受血者临床价值与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 (1) :104-105.

[6]孙云萍.血清感染性指标在手术前和输血前检测的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6) :979-981.

临床输血检验流程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124例输血正常受试者, 其中男56例, 女68例;年龄13~78岁, 中位年龄29.6岁。

1.2 方法

凝聚胺方法采用台湾Baso公司生产的凝聚胺试剂及长春博讯生物技术责任公司生产的微柱凝胶卡。抗球蛋白法采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抗球蛋白法试剂, 酶法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生产的酶法试剂, 盐水法使用的试剂则由本院提供。凝聚胺试验具体步骤参看《输血医学》[1]中的相关方法, 抗球蛋白试验、酶法试验及盐水试验参看《血型工作手册》中的相关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完全抗体灵敏度检测

与其他3种方法相比, 凝聚胺方法灵敏度明显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凝聚胺检测的特异性凝聚和非特异性凝聚

124例受试者中, 87例受试者10s内非特异性凝聚消失;37例受试者20s内非特异性凝聚消失;3min内特异性没有消失。见表2。

3 讨论

考虑到同种反应对输血有效性有重要影响, 一般情况下, 输血之后, 抗原细胞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会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 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严重威胁, 因此, 临床输血过程中应尤其注意同种反应的问题, 目前, 临床输血检验中多采用凝聚胺技术、抗球蛋白试验法、酶法和盐水法等方法检测不完全抗体, 与其他3种方法相比, 凝聚胺技术优势明显, 其优势主要体现: (1) 操作简单、灵敏度较高, 能鉴定血型和交叉配血, 同时, 还能筛选抗体, 可应用在溶血性贫血的临床检验中; (2) Ig G抗体和配血检出速度几乎和盐水介质试验相同, 能很好的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2]。

凝聚胺技术检测不完全抗体的实验原理如下:凝聚胺作为带正电荷的聚合物, 可中和肝素, 一旦凝聚胺溶解的时候, 正电荷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相互作用, 从而导致红细胞电位下降, 此时, 红细胞会出现非特异性凝聚, 然而, 悬浮液可中和导致红细胞凝聚的凝聚胺, 从而使红细胞凝聚重新散开, 值得注意的是, 因抗原抗体产生特异性凝聚则不会散开。在这种原理作用下能检测出红细胞表面是否含有特异性抗体。抗球蛋白方法和酶法2种方法临床操作稍显复杂, 操作步骤较长, 盐水法检测操作步骤简单、快速, 但发现不完全抗体方面效果不是很明显, 单纯地采用盐水法不能有效避免不完全抗体引起的配血不合, 临床上存在危险性, 其余抗球蛋白法或酶法结合应用效果较好[3]。

我院对124例输血正常受试者分别给予凝聚胺、抗球蛋白、酶法和盐水法检测不完全抗体, 结果表明, 凝聚胺方法灵敏度高, 且能根据临床特异性反应和非特异性反应判断结果, 这对临床预防假阳性和假阴性有重要依据。本文55例有抗体同时又反复输血的血液标本、配血不合格血液标本、正常输血和存在输血反应的受试者血液标本给予常规技术检测和凝聚胺技术检测, 检测结果对比, 凝聚胺技术检测灵敏度较高, 据此可得出结论:凝聚胺技术临床检测灵敏度较高, 随即确立了其临床免疫血液学地位。

综上所述, 与传统临床检测技术相比, 凝聚胺技术反应迅速、灵敏度高、操作简便, 能有效预防临床输血过程中溶血性输血反应症状, 意义重大, 在临床输血应用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越性。方法 选取2009年3月-2011年3月124例输血正常受试者, 分别给予凝聚胺法、抗球蛋白试验法、酶法和盐水法, 对比4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 与其他3种方法相比, 凝聚胺技术灵敏度高, 优势明显, 能检验出IgG和IgM不完全抗体。结论 临床输血检验中运用凝聚胺技术优势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凝聚胺,输血检验,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欧阳淑娟.三种交叉配血方法的临床应用比较[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 (6) :1217.

[2] 刘旋.探讨输血检验中凝聚胺技术的运用[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2, 11 (2) :79-80.

临床输血检验流程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输血治疗患者。其中男112例, 女88例;年龄2~83岁, 平均 (34.3±17.4) 岁。88例女性患者中, 孕妇21例, 非孕妇67例。

1.2 方法

1.2.1 主要仪器

长春博研TD-3A型血型血清学离心机、长春博迅微柱凝胶卡、KUBOTAKA-2200型免疫血清学离心机、长春博研FYQ型免疫微柱孵育器、长春博迅微柱凝胶卡以及血型

配血系统。

1.2.2 试剂

抗人球蛋白试剂、抗体筛选细胞、微柱凝胶卡相匹配试剂、抗体鉴定谱细胞、抗人球蛋白卡等。

1.2.3 检测方法

采用凝聚胺法对200例输血患者进行检测[5], 具体方法如下: (1) 抽取标本血液:抽取不规则抗体检验者的血液3 ml, 并将其置入37℃水浴处理10 min; (2) 将标本血液离心处理并在微柱凝胶卡上标记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抗体筛选细胞编号等, 抽取10μl的抗体筛查细胞血液、50μl的缓冲液和40μl的被检验血清加入微柱凝胶卡中。并将其置入37℃孵育器中处理10 min, 然后使用离心机离心处理5 min; (3) 用眼睛观察离心机内, 当红细胞液均匀地沉在试管底部时表示患者检测结果为阴性, 红细胞液悬浮在凝胶的表面或者显示在凝胶的中端表示患者检测结果为阳性[6]。

1.3 观察指标

观察200例患者不规则抗体检验的阳性率以及3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的抗体类型。

2 结果

2.1 200例患者不规则抗体检验阳性情况

分析200例输血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验结果, 200例患者中出现3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 阳性率为1.5%。男性出现1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 女性中出现2例抗体阳性患者, 且均为孕妇, 见表1。

2.2 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筛查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3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 抗-D患者1例 (33.3%) , 抗-E患者1例 (33.3%) , 抗-DC患者1例 (33.3%) 。

3 讨论

临床医学上定义除抗-A、抗-B和抗-AB以外的其余血型抗体均称为不规则抗体, 如常见的Rh系统和P系统等。不规则抗体是由于人们在输血过程中注射的血型不合的血液制品或妊娠的免疫刺激和无察觉的刺激产生的[7]。有研究指出, 在正常人的人群中, 不规则抗体的存在几率为0.4%~1.0%, 并且人体内存在的不规则抗体会诱发迟发性免疫反应, 虽然其在输血人群中的发生率不高, 但是其不规则性和复杂性给临床输血带来了很大的风险[8]。临床治疗过程中, 输血是促进患者临床疗效和身体恢复加快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 随着医学标准和医学规范的不断完善, 输血和进行输血前的检查等各方面都逐步的规范化, 对于一些比较弱势的ABO亚型抗原, 临床上通过采用不规则抗体筛查就可以敏感的检测出来, 进而有效的预防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因此, 对输血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本文对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目前医学界公认的, 除了抗-A、抗-B、抗-AB之外, 其余血型的抗体均称为不规则抗体, 如Rh系统、MN系统和P系统等。在正常人体的血液中, 主要存在着Ig M和Ig G两种类型的血型抗体, 其中ABO型系统的抗-A、抗-B属于Ig M型, 其它均属于Ig G型。当患者血清中存在Ig M抗体时, 且红细胞同时具有相应的抗原时, Ig M抗体会直接与相对应的红细胞相连接, 这时就会在盐水介质中形成一个凝聚反应, 这是一个我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反应。而Ig G抗体仅是由一个免疫球蛋白组成的, 当其遇到载有相对应抗原的红细胞时, 只能依附在红细胞上, 但是不会发生凝聚反应, 这时就需要采用相应的手段对患者进行检测, 通常采用聚凝胺法进行检测[10]。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分析200例输血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验结果, 200例患者中出现3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 阳性率为1.5%。男性出现1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 女性中出现2例抗体阳性患者, 且均为孕妇。表1研究结果显示, 女性输血患者中孕妇不规则抗体呈阳性的发生率高于非孕妇输血患者。对孕妇而言, 不规则抗体会引起新生儿患溶血病, 严重的还会影响新生儿的脏器发育, 导致其智力下降, 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11]。上述表1结果显示, 男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的发生率低于女性患者, 这与某些研究的结果不相同, 考虑是由于本文选用的研究对象过少导致的误差。其次, 相关资料也证明, 不规则抗体多发于肿瘤、孕妇、多次输血患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自身消耗性患者的身上[12]。3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 抗-D患者1例, 抗-E患者1例, 抗-DC患者1例。不规则抗体的抗原性强弱依次为抗-D>抗-E>抗-C>抗-c>抗-e。其中抗-D多数是由Rh血型不合输血或妊娠一起的[13]。抗-E是由患者多次性输血造成的。因此临床输血时要严格控制ABO型血型的分型, 并做好Rh血型的分型, 确保患者为同型输血[14]。

综上所述, 对输血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能够有效预防输血过程中出现溶血反应等并发症, 减低一些不必要的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 加强对孕妇输血前的不规则抗体能够大大降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 提高临床上的输血安全性[15]。因此, 应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输血前对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方案, 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究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预防输血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发生溶血症等并发症。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输血治疗患者。对所有输血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 分析200例输血患者的检验阳性率及对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抗体筛查的结果。结果:分析200例输血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验结果, 200例患者中出现3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 阳性率为1.5%。男性出现1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 女性中出现2例抗体阳性患者, 且均为孕妇。3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 抗-D患者1例 (33.3%) , 抗-E患者1例 (33.3%) , 抗-DC患者1例 (33.3%) 。结论: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能够保障临床的安全用血, 有效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

临床输血检验流程

临床输血检验流程(精选5篇)临床输血检验流程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1月-5月3215例输血患者为对照组, 发生输血差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