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
区域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也逐渐加快,尤其在岩土工程当中的勘察技术也在不断的革新与进步,并成为了工程建设的一个先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岩土勘察的意义、存在问题、勘察技术,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以供参考。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应用
一、岩土勘察的意义
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门应用科学,主要作用是为设计配套服务,提供设计需要的勘察资料,工程勘察体现的主要是认知作用,通过必要的勘察手段和工作,认识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属性,为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对工程地质条件作出正确的评价分析,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性及工程造价的高低,故在勘察过程中,要选择最为适合及全面的勘察方法,其目的是为给设计施工提供各类土的基本参数,勘察成果直接对建设项目的工程安全和工程造价有所影响。高质量的岩土勘察报告在满足相应规范的基础上,不仅要真实客观地反映勘察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地下水、岩土性质和不良地质现象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应该进行正确合理的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提供合理可信的岩土工程参数和建议,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当前岩土工程勘察存在问题
1、岩土勘察的纲要编制不完整
勘察纲要作为勘察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它是保障岩土勘察工作顺利完全的重要前提,但是一些勘察单位的勘察纲要不完整,有的甚至没有审查就开始施工,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勘察刚要,或者责任人签名或仪器编号填写不全。某些单位并没有严格按照勘察纲要的要求进行施工,少数单位原始资料归档制度不完善,有的原始资料缺失,这些问题都将导致勘察问题的发生,影响岩土施工。
2、岩土勘察的报告质量不高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部分岩土勘察单位实行自负盈亏的经济制度,进而促使一些勘察单位只顾眼前的利益,不注重勘察报告的质量,导致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整体质量的下降,甚至个别岩土工程勘察单位为了获取任务,预算造价时有意压低价格,然而勘察单位为了取到经济效益又不得不进行工作量的缩减,应该进行的勘察工作不做或者少做。
3、忽视了区域地质环境的作用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得出的结论是实验数据和勘察人员长期经验的积累,需要结合当地区域地质特征,对地基土层特点深入了解,正确评价地基土。目前一些岩土工程勘察单位的勘察作业,只注重分析研究某个工程点,忽略了岩土工程地域性研究,得出的岩土勘察结论缺少地域性经验,导致报告内容不全面,难以提高勘察单位的效益。
4、忽视对项目所在地区的研究
在很大程度上,岩土勘察成果属于对工程所在地区研究经验的总结和积累。要想准确评价该地区的地基土层,就需要提前把握该地区各地基土层的特点和性质的变化规律。目前岩土勘察工程中,只简单对工程所处位置进行单点勘察研究,缺少工程所在地区的整体研究。致使做出的勘察报告与当地工程实践经验和地区实际相偏离,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 运用规范,提出的建议缺乏创新性,造成巨大的经济资源浪费。
三、岩土工程中地质勘察方法的应用
1、GPS感应系统信息采集方法
1)建立感应系统,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信号接收器、导航星座、地面通信网络、地面控制中心,该系统是GPS感应系统的心脏部位,连接起异地之间的信号。
2)建立监控系统,分别由基准站、监控中心、现场分控站、流动站、网络中继站等构成,对岩土工程地质勘查进行实时监控,检查是否存在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3)利用GPS采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分析矿物物理结构和化学成分的稳定性,同时用波谱仪测量矿物质的光谱曲线,与数据资源库的光谱对比分析,然后准确判断岩土工程的地质情况。
2、地质灾害的方法
1)瞬变电磁法,该方法原理是以不接地回线为载体,将一次脉冲电磁场直接传送到地底,然后利用接地电极,观察一次脉冲电磁场间歇期间地底半空间二次漩涡场的变化情况。
2)高密度电阻率法,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深度较浅的岩土地下水系,利用岩土体导电性存在差异的特点,勘查的结果颇为有效。
3)视电阻率法,该方法原理是判断岩土工程区域的导体性质,然后进行圈定。譬如金属含量较高的岩土工程空气密度高,而空气是一种高阻绝缘体,其他地质多为块状硫化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因此电阻率非常低,用视电阻率法,可以根据区域的导电性质,快速判断出各个部位的地质情况。
4)地质雷达、瑞利面波物探法等,利用这些方法,可以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勘查上,探测深50米的地下溶洞、地下空区、地下管道等区域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都能够起到比较明显的效果。
3、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互补法
为了快速了解清楚岩土工程的地质情况,综合采用这些技术方法,可以深入到岩土工程复杂的地质当中,在各种区域中预测地质的类型和含量等。在大范围的岩土地质条件下,地球物理勘探利用磁、重、电法的圈定能力具备独特的优势,但如果遇到隐伏的地质,对边界和深入的圈定准确率将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采用地震勘查技术,准确圈定地质伸出的构造边界,而岩土构造的部分,需要采用穿透力极强的化学勘查技术方法。
四、岩土工程勘察的实例探讨
1、桥梁桩基项目方案
某项目大桥桥梁基础拟采用钢管复合桩,上部钢管桩桩径2.5m,下部钢筋混凝土桩桩径2.2m;采用现浇混凝土承台、预制混凝土墩身方案;单桩竖向承载力要求大于40000kN。
2、岩土工程问题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勘察等级分级标准,该大桥勘察等级应属于工程重要性一级、场地环境复杂一级、岩土种类多、地基复杂一级的甲级岩土工程勘察项目。桥梁岩土勘察需要完成桥梁建设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论证,岩土层分布、工程特性、地基均匀性、水土腐蚀性、特殊性岩土与不良地质的调查和分析评价,岩土试验及岩土参数分析选用,地基基础方案的分析与建议,以及可能的岩土工程问题预测与预防措施建议等。
3、岩土勘察的重点
桥梁所处的区域的复杂环境、桥梁结构特点,结合桥区岩土层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该桥梁桩基方案有如下几种可能性选择:
1)以第四系覆盖层下部密实砂层为桩端持力层,采用岩土利用效率较高的打入式大直径钢管桩方案。该方案主要存在两大疑点,其一,沉桩深度将达70~80m、且需穿越相当厚度的含卵石密实砂层,现有的沉桩工程技术是否能够解决,需要有针对性的实践论证;其二,即使采用合适的桩径沉桩达到了预定深度,单桩承载力可否满足设计要求,也需要通过试验论证。
2)把基岩全、强风化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方案。对于打入式钢管桩方案同样面临方案的质疑。而该方案更大的疑问在于全、强风化岩的工程特性差异明显,工程应用上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宜慎重。
3)把中风化岩作为桩端持力层,实施钻孔嵌岩桩方案。该方案简单明了、把握性较大。不过,由于地区基岩差异风化明显的情况,岩石强度的合理定量研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的一项基本工作,其质量的优劣,对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后期的使用着重要作用。尽管当前岩土勘察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必将逐步得到改善。作为一项基础的工程勘察技术,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复杂,在应用中需要技术人员充分了解地质情况,掌握岩土工程的技术规程,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周德泉,彭柏兴.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与应用[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03).
[2]叶国琳.初探岩土工程勘察基础技术问题[J].山西建筑,2009(06).
区域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高职教育因为特有的职业性和区域性而具有了特殊的重要地位。因此, 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实现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良好互动为目的, 探究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功能的不足及成因
从目前来看, 我国的高职教育虽然意识到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重要性, 但仍习惯于沿袭传统的办学思路, 服务市场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并不强烈, 无论是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 还是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 都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区域性颇不符。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因素, 主要表现为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内部因素, 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本身缺乏改革创新意识, 拘泥于传统的办学思路。为了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职教育必须立足自身实际, 不断创新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 努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与此同时,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 社会分工持续细化, 社会越来越需要数量庞大的高素质、高技能新型人才, 快速和稳定发展的区域经济必须以不断壮大的高职教育作为支撑, 而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影响、良性互动。
三、“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 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 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 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 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 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 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四、基于“互联网+”的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 课程体系科学化, 课程网络化。我国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提出新的要求, 这就促使高职院校要适应经济转型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 高职院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尤其是使用“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手段实施课程改革, 以满足人才市场的要求。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 应着重注意应加大实践课程比例、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促使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源提出的新要求, 既要配合劳动力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也重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 促进高职教育与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的有效配合。
(2) 建立“互联网+”双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互联网+”的双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由以教师为建设主体的实体课堂, 以教师和学生为建设主体的网络课堂组成。实体课堂是以教师引导为主, 除“授业”外, 还需要“解惑”, 即实时回答网络课堂中的话题、讨论帖等。而网络课堂就是综合性互联网教学平台, 有课堂资料存储区、学生学习提高区组成, 教师将课堂资料上传供学生自学, 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学习和交流。这种双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教学资源丰富, 学习方便。学生还可以分享学习心得, 充实教学资源, 每个学生都可以是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建设者, 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教学效果显著。
(3) 加大双师型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双师型队伍建设力度, 分为校内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校内专职教师, 要求他们带着明确的工作目标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 撰写工作实践心得, 促进教学改革。对于企业兼职教师, 学校应定期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进行专业讲座, 为学生授课, 使学生对工作岗位有认知, 对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有所了解, 对学习有明确的方向。
(4) 使用“互联网+教育”创新教学方法。使用“互联网+教育”技术创建的综合性互联网教学平台, 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物理藩篱, 创新性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联网教学平台将微课、慕课等创新教学模式相结合, 结合虚拟教室、协同学习、自定步调学习等网络技术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可开启移动互联网服务, 在无线覆盖的区域内, 可以随时随地完成签到、学习、自测、考试等各种教学环节。
(5) 创建多元化导师教学制度。启用现代学徒制, 创建“双导师”模式, 即校内导师制指导理论学习兼顾校内实习、校外导师指导实践教学, 校内和校外互通有无, 建立多元化的导师教学与指导方式。在“互联网+教育”的大形势下, 校内的学习资源与校外的实践资源通过网络化相结合。学生在校内教室或校内实训基地学习由导师指导学习专业知识, 而校外导师可以通过讲座、教学、实践等将工作经验和技巧、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传授给学生。学生既牢固掌握了理论知识, 更在理论指导下实践, 既获得能力又获得经验, 毕业后达到与岗位的“零距离”就业。企业导师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到校内指导的几率较小, 可以打造综合性实践网络平台, 既可以有PC终端, 也可以有移动终端。开发实践交流区, 教师教学区, 校内外导师可以利用网络随时监控教学进度、讲授理论和实践知识、指导学生实践。
五、结束语
本文对目前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功能的不足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互联网+”的含义;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希望能给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出发, 针对目前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功能的不足及成因, 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 探索了高职教育的本质, 梳理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探寻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明确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 聂颖.“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困境与变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8 (11) :50.
[2] 郑丽娟.“互联网+”环境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实践[J].商业经济, 2018 (11) :167.
[3] 李慧敏.“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研究[J].福建电脑, 2018 (12) :48.
区域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 服务体系 区域经济
农村金融作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重视程度的增加,各种惠及三农的政策不断推行,这些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均需要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农村金融体系建设,通过稳定的、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强有力的保障,并最终实现农村区域金融以及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一、农村金融体系意义研究
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于惠及三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配合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基本策略。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可以拓宽农业经济发展的业务范围以及资金来源。进一步的完善农村经济结构,通过这种方式来配合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可以通过利用金融服务体系的资金以及服务,积极引导金融服务体系向投资金额较大、周期较长的农业基础建设项目提供贷款,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促进农村经济基础工作的发展。
3.作为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机构。国家的很多政策机构,例如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的实施,主要内容便是向广大农户发放国家政策补助资金,这些政策的实施,必须依靠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强化农村机构覆盖水平,可以有效的确保这些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1.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设置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供应不足。金融服务机构设置较少,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供应紧张是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当前,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服务网点较少,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断层的现象十分明显,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服务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其次,由于国家对于农村经济扶持力度较强,因此部分金融服务体系由于农村贷款业务收益率较低,因而收缩了农村贷款融资业务,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量不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贷款融资渠道也更加狭窄。
2.民间借贷管理不完善增加了农村金融的风险。当前农村区域内的民间借贷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但是国家在民间借贷管理上缺乏全面有效的管理体系,导致民间借贷组织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的缺陷难以得到弥补。因此,虽然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资金不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掣肘,但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区域金融风险,对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十分不利。
3.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在这些资源的限制下,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后劲不足的现象。其次,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虽然处于优化升级之中,但是仍然存在着粗放经营管理的特点,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再者,由于农业科技一直属于我国科技建设的薄弱环节,各种新型科技应用推广力度不足,因而在技术知识经济时代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基础较差,经济发展的风险较高,因而导致农村金融体系出于风险考虑,各项建设未能全面开展,导致金融服务制约经济发展,经济薄弱影响金融建设恶性循环的出现。
三、农村金融服务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农村经济资金供应渠道。当前我国处于工业经济支持农业发展的阶段,因此这就要求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特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逐步形成以农村信用社等为主导的金融服务体系,并辅之以商业金融机构、地方金融机构以及民间金融机构的建设,形成具有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这种方式,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供应渠道以及供应方式的多样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供给。
2.重视民间融资借贷的管理,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补充。由于民间融资借贷上没有完善的管理法规以及管理办法,因此导致民间借贷缺乏政策性的引导。因此,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重视对民间融资借贷行为的规范、引导与控制,并充分发挥民间借贷信息成本低、利率弹性高的特点,通过法律手段以及政策措施严格空中民间借贷的风险,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的民间融资借贷服务体系,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增设农村融资担保机构,降低农村金融服务奉献。针对农村经济基础差,农村金融服务风险搞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多渠道融资建立完善担保机构的方式,来降低金融服务体系的风险。按照利益与风险共担的原则,设置金融担保机构,进而借助于金融担保机构,消除金融服务体系的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使用风险的考虑。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金融担保机构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应该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借贷简化审批程序,加快资金的发放速度,并尽可能的降低贷款的收费标准,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扩大贷款总额的方式实现金融服务体系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4.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环境。只有金融服务体系具备较好的发展环境,才能确保金融服务体系在农村区域实现金融服务体系的良好发展。因此,农村区域的地方政府或者是管理部门应该在普及金融的风险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社会信用教育,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此外,应该注重完善农村企业以及农民的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打造良好的基础。同时,应该加大力度开展农村金融维权管理,制止金融债务逃避行为。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优化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环境,为农村经济与金融服务体系的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金融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必须重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相关部门应该采取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设置、强化农村金融财税支持以及完善农村资金供给渠道等一系列方式,开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优化管理,最终通过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王家传,梁希震,张乐柱.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问题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区域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以省区为单位的区域物流发展主要取决于该省区的物流资源条件和物流资源利用情况。从物流资源产出率的角度关注各省区物流资源利用情况,从全国31省区的物流资源相关数据入手,通过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定量研究方式,说明了物流资源产出率对区域物流发展的意义,并给出了一种新的衡量省区物流资源利用情况的统计方法。
关键词:区域物流;资源利用;物流资源产出率;主成分分析
引言
区域物流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良好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关于区域物流发展的研究日趋增加。衡量区域物流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是物流业生产总值,而物流业生产总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了该区域的各种物流资源条件和物流资源利用情况。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区域物流资源条件整体或某一方面的改善,而疏于分析对区域现有物流资源条件的合理利用。
在已有的对现有区域物流资源条件利用的研究中,学者们存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一部分学者关注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秦迎林、李红艳(2009)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角度入手,使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对物流资源整合风险进行预警[1]。而舒辉、林晓伟(2011)以系统理论、协同学理论为指导,定性分析了序参量在集成化物流资源整合协同演化中的作用,为指导跨企业集成化物流资源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2]。另一部分学者关注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余泳泽、武鹏(2010)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中国物流产业的效率,并得出了中国物流产业效率整体不高,区域间效率逐步缩小的结论[3]。与之相互印证,钟祖昌(2010)在三阶段DEA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31省的物流产业技术效率,得出了各省物流业综合技术效率较低和各地区物流业发展存在差异的结论[4]。
本文主要关注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物流资源产出率的角度关注各省区物流资源利用情况。在实证研究中,先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不同省区的物流资源条件分别打分,进而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全国31省区的物流资源产出率进行横向比较。不仅从数理层次重新说明了物流资源产出率对区域物流发展的意义;而且给出了一种新的衡量区域物流资源利用情况的统计方法,并且以个别省区为例,分析了物流资源产出率对区域物流业生产总值的具体影响。
一、实证研究设计
生产总值是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活动成果,物流业生产总值是依靠各种物流资源条件所创造出的一种价值总和。因此,本文用物流资源产出率说明一个地区的物流资源利用情况,并将物流资源产出率定义为一单位物流资源所能创造出的物流业产值。
在中国统计年鉴和地方统计年鉴中,物流资源总量和物流业生产总值都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因此,在分析中,需要选取合适的指标来分别替代物流业生产总值和物流资源总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本文选用各省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生产总值来替代各省的物流业生产总值。
在一个区域的物流业发展中,物流资源条件是多方面的。这些资源条件种类繁多,单位不一。为消除由于物流资源单位差异所引起的度量问题,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将不同的单位标准化为得分,用各省的物流资源条件综合得分来替代各省的物流资源总量。
(一)物流资源条件综合得分的确定
物流资源条件由多种资源条件综合决定,因此,本文建立了31省区物流资源条件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共五类,具体分为:经济资源条件、人力资源条件、运输资源条件、仓储资源条件和社会环境资源条件。在一级指标体系下,继续建立二级指标。经济资源条件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建筑业总产值(亿元)、批发与零售业总产值(亿元)、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出口(亿美元)、进口(亿美元)等八项,依序排为X1~X8;人力资源条件为总人口(万人),序号为X9;运输资源条件包括:铁路密度(公里/万公顷)、公路密度(百公里/万公顷)、载货汽车吨位(万吨)、货运量(万吨)等四项,依序排为X10~X13;仓储资源条件为商业营业用房平均销售价格(元/平方米),序号为X14;社会环境资源条件包括:教育经费(万元);卫生机构床位数(张);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万路端);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万户);互联网接入端口(万个);社区服务设施数(个)等六项,依序排为X15~X20。
对于以上指标的选择,需要说明以下几点:(1)参照物流工程学中的物流选址理论(不同目标指向的物流园区距资源地的远近不同),自然资源条件被当做外生变量处理。(2)国家发布的物流相关政策往往不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偏向,因此政策资源条件被当做外生变量处理。(3)由于各省区面积不一,直接采用道路长度作为衡量标准难免出现偏颇。本文在分析中引入道路密度(道路长度/省区土地调查面积)作为解释变量。考虑到各省条件的不一致性,在这部分变量选取时只选取了各省区共有的铁路密度和公路密度,而没有选取内河航道密度。(4)所有变量数据均来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5],均为2009年统计数据。
根据该指标体系,采用SPSS17.0软件对20个变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结果为sig.=0.000(<0.05),能够拒绝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的假设,且KMO检验结果为0.817(>0.5),说明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根据主成分提取原则,从20个解释变量中通过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且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85%提取出前三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贡献度为64.178%,第二主成分贡献度为15.303%,第三主成分贡献度为7.471%,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6.952%(>85%)。这说明提取的这三个主成分能够基本反映20个解释变量所代表的信息,可以用来代替原来的20个解释变量。
使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进行旋转,旋转5次收敛后得到各因子的载荷矩阵。该矩阵两端集中,各因子的典型代表量突出,因子的意义明显,能更好的解释提取出的主成分。由矩阵可看出,第一主成分主要包括:农业总产值(X2)、工业总产值(X3)、建筑业总产值(X4)、总人口(X9)、载货汽车吨位(X12)、货运量(X13)和卫生机构床位数(X16)。物流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农、工、建筑业产值恰好说明了各省对物流业的客观需要,而总人口、载货汽车吨位、货运量和卫生机构床位数反映了各省发展物流业的基础条件,因此将第一主成分F1命名为“客观基础条件”。第二主成分主要包括:出口(X7)、进口(X8)、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X17)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X19)。这些变量反映了各省的信息化程度和开放程度,因此将第二主成分F2命名为“信息开放条件”。第三主成分主要包括:铁路密度(X10)、公路密度(X11)和商业营业用房平均销售价格(X14)。这些变量反映了各省的运输及仓储条件,因此将第三主成分F3命名为“区位条件”。
在三个主成分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客观基础条件,而信息开放条件与区位条件也是很重要的物流资源评价指标,这和人们的一般认知相同。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开放条件在物流资源条件中的权重超过了区位条件,这凸显了信息在物流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将F1中每个指标相应的得分系数乘以F1的对应贡献率再除以三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加上F2中每个指标相应的得分系数乘以F2的对应贡献率再除以三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再加上F3中每个指标相应的得分系数乘以F3所对应的贡献率再除以三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可整合得出各省物流资源条件综合得分F的方程为:
F = 0.04X1 + 0.12X2 + 0.05X3 + 0.08X4 + 0.02X5 + 0.05X6 - 0.06X7-0.06X8+0.09X9+0.04X10+0.08X11+0.11X12+0.11X13-0.04X14+
0.04X15+0.1X16-0.04X17+0.03X18+0.02X19+0.03X20 (1)
根据公式(1),将各省数据代入进行计算,即可得出各省物流资源条件综合得分。
(二)中国物流资源产出率的确定
物流业生产总值是依靠物流资源条件创造出来的总价值,两者应存在正比例线性关系。如果31个省均绝对服从这个线性关系,即假设各省存在一个统一的物流资源产出率,31个省区的样本点将会分布在同一条直线上。但现实中,各省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并不在同一直线上。为了更好的说明各省物流资源利用水平的相对位置,找出和31省样本点接近的最好的直线,本文以各省物流资源条件综合得分F为自变量,各省物流业生产总值Y为因变量,对线性趋势进行OLS回归,结果如公式(2)所示:
Y = 0.023F + 12.802 + et (2)
(8.013) (0.150)
R2=0.689 F-statistic =64.208
括号内为回归系数对应的t值,回归系数t检验的P值约为0小于0.05,通过检验,由回归结果可看出,线性方程拟合良好。
为了更加直观的分析数据,给出物流资源产出率公式:
物流资源产出率=
必须指出:在指标体系中,自然资源条件和政策资源条件被设为外生变量。这表明即使各省物流资源条件得分为零,作为外生变量的资源条件仍会创造一定量的物流业产值,即公式(2)中的12.802亿元。在标准化后的物流业生产总值中,这部分产值被剔除。
由公式(2)可知,中国物流资源产出率为0.023。由于中国物流资源产出率反映了中国各省区物流资源利用的一般情况,将其作为参照,与31省的物流资源产出率进行对比分析。
二、经验分析
(一)各省区物流资源利用情况定位
为定位全国31省的物流资源利用情况,本文根据各省的物流业生产总值,物流资源条件综合得分和按公式计算得出的各省物流资源产出率分别排序(见下页表1)。
通过该综合排名可以看出,物流业生产总值和物流资源条件只是描述省区物流业发展的一个角度,而物流资源产出率则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再次审视了一个省区的物流业发展情况,是有其实际意义的。各省区的物流资源产出率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由高向低大致为东—中—西的走势。在31个省区中,低于中国物流资源产出率的省区显然更容易在物流资源利用方面加以改进。如河南、陕西、四川、安徽等。
(二)各省区物流资源利用情况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由排序结果可知,河南省的物流业发展状况较为特殊。在31省的物流资源条件综合得分排序中,河南省排第二位,居于绝对前列;在物流业生产总值排序中,河南省排第六位,也属于排序较为靠前的省份;但在物流资源产出率排序中,河南省只排到第二十四位,资源产出率的值约为0.0157小于中国物流资源产出率0.023。这说明河南省的物流资源产出率比较差,从另一个角度,这也说明河南在物流资源合理利用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进步空间。
由于河南省的物流资源条件综合得分非常高,这意味着河南省的物流资源产出率只要略微提高,能带来的物流业产值增量将会非常显著。若将河南省的物流资源条件得分51 722.6代入(2)式,即可得到同等物流资源条件下,按中国物流资源产出率可以达到的产值水平为1 193.7亿元,而河南省物流业的实际产值只有823.57亿元,比一般水平少370.13亿元。这表明河南省在2009年的物流资源条件下,如果可以更加合理利用物流资源,将物流资源产出率提高至全国一般水平,就可以将物流业生产总值再提高370.13亿元。这相当于将实际产值提高了将近45%,是相当大的飞跃。
另一方面,如果河南省的物流资源产出率维持原状,而采取改善物流资源条件的方式来增加物流业产值,也可以使河南省物流业生产总值达到1 193.7亿元。但根据(2)式可知,此时河南省的物流资源条件综合得分需要达到惊人的75 334.89,超出了2009年排序第一的山东省5 000余分,相当于河南省现有物流资源水平得分的1.46倍左右。
其他省区的物流资源利用分析同河南省的分析原理相同,不再一一赘述。
结束语
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各省区物流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经验分析。分析中,根据现实情况,选用各省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生产总值代替各省的物流业生产总值,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算出了各省的物流资源条件综合得分,进而求出各省的物流资源产出率。将各省的物流资源产出率同全国一般水平进行比较,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也为一些省区的物流业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影响物流资源条件的三个主成分包括客观基础条件、信息开放条件和区位条件,前后顺序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列,可以作为各省区改进物流资源产出率的主要关注对象。
通过定量分析可知,按物流资源条件与物流资源产出率分别排序的意义不同。物流资源条件是影响物流业生产总值的硬性条件,在物流资源产出率不变的前提下,物流资源越多,物流业产值越大。而物流资源产出率是影响物流业生产总值的软条件,在物流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物流资源产出率越高,物流业产值越大。物流资源产出率对物流业产值的贡献起着类似杠杆的作用,往往物流资源产出率的小幅度增加,在物流业生产总值上就表现出很大的提升。因此,各省区发展物流业时要因地治宜。物流资源条件和物流资源产出率的关系应为两者兼顾,而不应厚此薄彼。这样,区域物流业的发展会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 秦迎林,李红艳.基于BP神经网络的第三方物流资源整合风险预警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9,(7):31-33.
[2] 舒辉,林晓伟.集成化物流资源整合的序参量分析[J].当代财经,2011,(6):77-82.
[3] 余泳泽,武鹏.中国物流产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1):65-71.
[4] 钟祖昌.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物流产业技术效率研究[J].财经研究,2010,(9):80-90.
[5] 中国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责任编辑 吴 迪]
区域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运用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泰尔指数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省际差异,尤其是东部地区的省际差异,但三大区域间的差距正在呈现快速上升态势。然后利用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法对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各地区城市化水平是形成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城市化、农村经济效率、法律环境和信用扩大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省际个体效应、农村经济规模缩小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不平等指数;影响因素;差异分解
收稿日期:2014-03-12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编号:GD13CYJ13、GD12XYJ04);广东海洋大学校级引导项目。
作者简介:孟兆娟(1978—),女,辽宁朝阳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金融发展理论研究。E-mail:mzj0218@163.com。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资产迅速膨胀,1978年农村存款只有320.4亿元人民币,至2010年以名义价格计算的农村存款总额已达到76 324.01亿元人民币,短短30多年的时间扩张了238倍;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间是不平衡的。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失衡将加剧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失衡,采用现代统计指标体系精确度量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导致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较为关注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但鲜有文献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黎翠梅等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1];温涛等对农村金融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动态比较和分析[2-3]。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系统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量化研究成果,也没有厘清可能的影响因素。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哪些因素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区域差异,这些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贡献度有多大,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利用不平等指数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以回归方程为基础,用Fields提出的分解方法对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分解,定量分析各种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距的贡献度[4]。
1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测度
1.1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不平等指数及分解
测度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必须选择合适的指标度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Goldsmith提出用一国金融资产总额与实物形式的国民财富市场总值之比,即金融相关率(FIR)度量金融发展水平[5]。McKinnon提出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的货币化比率指标:M2/GDP,简称为麦氏指标[6]。与戈氏指标相比,麦氏指标着重反映了一国货币金融体系的支付中介和动员储蓄职能,而戈氏指标对整体金融发展规模的度量更为全面。鉴于非货币金融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日益重要,仅仅考虑麦氏指标难免片面。除了上述2个指标外,还有学者提出用非货币金融深度指标、PRIVATE和PRIVY等指标度量金融发展;但在实证研究中,囿于数据的可得性,用戈式指标和麦式指标度量金融发展水平最为普遍。
借鉴已有成果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用农村金融相关率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农村金融相关率以农村地区贷款余额与该地区GDP的比值代表。虽然农村金融相关率的完整表达式应是农村金融资产总额与农村GDP之比,农村金融资产总额应包括农村现金流通量、农村存贷款余额、农业股票市值及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但因农村现金流通量、农业股票市值及农业保险保费的省际数据难以全部获得,且相对于农村存贷款总额而言,农村贷款的可获性及其相对规模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更有意义。本研究采用农村地区贷款余额与该地区GDP的比值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
借鉴李敬等的方法,使用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泰尔指数测算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7]。指数值越小,表明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距越小。选用这3个不平等指标的原因主要有2点:(1)在一般条件下它们之间不存在单调变换关系,可以用来相互检验测度结果的稳健性;(2)它们满足绝大部分不平等测度公理,尤其是庇古·道尔顿转移公理[8]。
2.2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测度
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划分采用国家统计局的标准,样本区间为2006—2010年,各省(市、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根据银监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的相关数据计算而来。农村金融发展不平等指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从农村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看,3种指数显示出来的变动趋势相似,农村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自2008年以来,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距逐渐加剧。
进一步利用泰尔指数的可分解特性,将全国总体的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按照三大区域进行分解,分解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农村金融发展的三大区域间差距相对较小,三大区域内差异相对较大,三大区域内差异能解释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80%以上。从2006年以来的动态变化看,
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不平等指数
年份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泰尔指数20060.230 60.033 00.103 920070.224 80.084 80.093 320080.195 20.061 50.064 920090.217 50.075 10.080 320100.218 40.076 90.079 9注:根据银监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中的相关数据计算。
三大区域间差距呈逐年上升趋势,三大区域内差距呈逐年下降趋势,三大区域内差距对总体区域差异的贡献度已经从2006年的96.79%下降至2010年的81.47%。
中国农村金融泰尔指数的分解结果
年份区域间差距区域内差距区域内差距的
贡献(%)20060.003 30.100 696.7920070.009 90.083 489.3920080.006 80.058 189.5620090.014 50.065 982.0120100.014 80.065 181.48注:根据银监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中的相关数据计算。
进一步计算出三大区域内部的省际差异(图1)。从图1可知,东部农村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最大,除2007年外,东部的省际差异显著大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农村金融发展省际差异最小且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省际差异介于东部和中部之间。分析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省际差异,尤其是东部地区的省际差异,但三大区域间的差距正在呈现快速上升态势。
2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分解
关注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还需要深入分析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才能有针对性采取措施防止区域差距扩大。Fields提出的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法能将不平等分解为各个影响因素的贡献[4]。本研究采用这种方法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
2.1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2.1.1农村经济基础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金融上层建筑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金融归根结底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经济基础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1)支付创立农村金融体系所需要的大量固定成本,使农村金融发展成为可能。Greenwood 等认为只有经济发展达到“门槛水平”时,建立复杂的金融中介体系才有净收益[9]。从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供给来看,只有当个人收入达到“门槛水平”时,经济个体才有机会进入金融市场;复杂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只有在个人收入普遍提高时才会拥有潜在的需求。所以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不会凭空出现,只有经济社会和个人能够支付得起高昂的构建成本和使用成本时,才有产生的可能和生存空间。越复杂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对经济社会和个人的“门槛财富”要求越高。(2)伴随经济发展,将逐渐产生对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需求,经济发展使金融发展成为必要。调剂资金余缺的需求,催生了最初的金融中介机构。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在更大范围内筹集资金、分散风险,因而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相继出现。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需求,使衍生金融产品得以产生。
2.1.2法律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法律对金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促进金融发展方面,执法效率比法律条文更为重要[10]。良好的法律环境可以为私有产权提供有效保护、增强消费者参与金融市场的信心,因而能够促进金融规模扩大、金融效率提高[11]。随着市场化进程逐渐推进,法律因素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重要。
2.1.3政治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政治也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及利益集团的力量可能成为促进或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因素。政府过多干预农村资源配置,会弱化农村金融体系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农村金融发展还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Rajan等指出,金融发展降低产业进入门槛,加剧市场竞争,削弱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利润,因而受到利益集团的千方百计阻挠[12]。即使金融发展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但只要这种阻挠行为带来的收益增加大于阻挠的代价,他们就会选择将阻挠活动一直进行下去。江春等发现金融利益集团的力量对金融发展有着显著稳定的负面作用,即使控制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地理禀赋等因素,结果仍然是显著而稳定的[13]。
2.1.4社会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蒋水冰将影响金融发展的社会因素分为信用及城市化水平2个方面[14]。提高信用水平能缓解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能够提高金融市场的参与率,有利于增加金融规模、提高金融效率。城市化水平提高对金融发展也有影响,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聚集、企业聚集、资本聚集要求金融业提供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金融服务,如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扩大、风险的规避等,从而促进了金融的创新与发展[15]。
2.2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方法
采用Fields提出的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法,首先需要估计农村金融发展的回归方程。设农村金融发展的回归方程为:
Y=α^+β^1X1+β^2X2+…+βkXk^+ε^。(1)
式中:α^和ε^分别代表常数项和残差项,β^j是回归系数,Xj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变量,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4个方面的变量。Fields证明在Shorrocks提出的6个假设条件满足的情况下[16],变量xj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影响(相对贡献率)均为:
Sj=COV(β^jXj,Y)σ2(Y)=β^jσ(Xj)Corr(Xj,Y)σ(Y)。(2)
式中:β^j∈(α^,β^1,…,βn^,1),Xj∈(1,X1,X2,…,Xn,ε^),COV代表协方差,Corr为相关系数,σ2和σ为方差和标准差。如果某个因素由多个变量表示,则该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距的贡献等于各变量贡献的加总。如果Sj>0,说明这种因素起着扩大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距的作用;如果Sj<0,说明Xj这种因素起着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距的作用;如果Sj=0,说明Xj这种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距没有影响。
2.2.1农村金融发展回归方程的得出分析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包括农村经济增长,也包括农村经济效率提高。为检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选取农村经济规模和农村经济效率2个变量进行分析。以农村人均GDP代表农村经济规模,农村人均GDP等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农村人口比值;选取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代表农村经济效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等于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之比。为检验法律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采用万人拥有律师数衡量各地区法律环境。一个地区律师从业人数占比越高,说明该地区对私有产权的保护力量越强,也说明该地区对于专业法律人士的需求越高,表明该地区整体的法律环境可能更为完善。从政府干预和利益集团2个角度检验政治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用财政支出与GDP的比值代表政府干预经济社会生活的程度;用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中的份额代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利益集团力量。从信用和城市化2个方面检验社会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以农村贷款中不良贷款比率代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信用水平;以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代表城市化水平。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采用26个省区2006—2010年数据。东部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9个省区,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区,西部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西藏、重庆9个省区。相关数据全部来自于银监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区统计年鉴及中国律师年鉴。因变量是农村金融发展水平(njsh),自变量包括农村经济规模(jjgm)、农村经济效率(jjxl)、法律环境(fl)、政府干预(zz)、利益集团(lyjt)、信用(xy)和城市化(csh)7个变量。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表3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变量均值方差最小值最大值农村经济规模(元/人)7 933.093 03 505.493 01 898.423 018 734.090 0农村经济效率(元/人)12 176.210 05 729.866 02 339.620 031 446.280 0法律环境(人/万人)6.490 515.822 80.055 883.225 7政府干预0.217 90.163 80.08301.085 9利益集团0.566 40.183 000.929 9信用0.152 90.127 20.008 50.626 0城市化0.473 80.148 30.214 40.888 9注:根据银监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区)统计年鉴及中国律师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对于面板数据模型,首先必须判断该模型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利用Hausman检验,计算出 χ2(5)=17.44,伴随概率为0.014 8,说明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
变量系数P值t统计量jjgm-0.007 40.000***-3.97jjxl0.001 40.062*1.89fl1.738 80.006***2.84zz-10.825 30.782-0.28lyjt-8.328 70.524-0.64xy-58.430 90.049**-1.99csh229.176 70.004***2.92_cons-11.832 50.716-0.37调整后的R20.556 0F统计量3.46样本量130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差异显著。表5同。
从表4可知,只有政府干预和利益集团不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显著性变量,删除这2个变量后,重新进行回归,发现调整后的R2和F统计量都有所提高,说明政府干预和利益集团这2个变量确实对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显著影响。修正后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估计结果看,农村经济规模差异极显著,样本期内农村经济规模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提高具有负向作用。农村经济效率差异显著,样本期内农村经济效率的提高能够促使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提高。法律环境因素差异极显著,样本期内法律环境的改善能够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理论预期的结果一致。信用也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显著性因素,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信用变量的系数为负,说明不良贷款比重越高的地区,贷款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相对规模越小,与理论分析的逻辑一致。城市化水平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也符合理论预期,样本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显著提高农村金融发展程度,该变量在1%水平显著。
在固定效应模型中,共同截距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没有任何影响,因而用于分解的回归方程不包括共同截距。对于截面虚拟变量,可以看做是省际的个体效应,这种个体效应不随时间改变,因而可用回归得到的26个省(市、区)的截面虚拟变量(表6)构造一个新的变量id,id代表省际个体效
固定效应模型的修正结果
变量系数P值t统计量jjgm-0.007 60.000***-4.12jjxl0.001 50.049**1.99fl1.660 50.006***2.78xy-58.599 60.038**-2.10csh234.898 00.003***3.06_cons-20.471 10.491-0.69
截面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
地区回归系数地区回归系数北京-191.079 6山西-16.995 5天津-63.317 9吉林-2.685 3辽宁-15.867 1黑龙江-17.794 4上海-125.639 9安徽-13.541 0浙江-9.738 5江西9.332 3江苏-21.096 8河南12.769 2福建-19.069 5湖北22.317 8广东-34.452 4湖南-18.400 2山东2.909 3四川-25.702 4贵州-6.032 5宁夏9.874 3云南5.466 1新疆29.100 8陕西8.100 9西藏-1.394 3青海-9.208 8重庆-40.094 1调整后的R20.562 8F统计量4.82样本量130
应的影响,其系数为1[7]。经过上述处理,最终得出用于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分解的回归方程为:
njshj=-0.0076jjgmj+0.001 5jjxlj+1.660 5flj-58.599 6xyj+234.898 0cshj+idj。(3)
2.2.2影响因素的分解结果利用公式(3)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解,分解结果如表7所示。从表7可知,城市化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最显著因素,贡献率是51.29%。说明省际的城市化差异是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扩大的因素。法律环境是扩大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第二大影响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贡献度是34.64%。省际个体效应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第三大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贡献度是-29%,从贡献率的符号可知省际个体效应的差异是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信用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第四大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贡献度是11.04%。从贡献度符号可知,信用的省际差异是扩大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农村经济规模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第五大因素,贡献度是-11.1%,贡献度符号为负,说明农村经济规模的省际差异缩小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农村经济效率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第六大因素,贡献度是9.59%,从贡献度符号可知,农村经济效率的省际差异是扩大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残差的贡献度是3355%,说明模型不能解释的区域差异是33.55%。模型能够解释的区域差异占66.45%,说明模型设定是比较有效。
3结论及建议
本研究采用3种不平等指数和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方
影响因素的分解结果
影响因素idjjgmjjxlxycshfl残差项贡献率(%)-29-11.19.5911.0451.2934.6433.55
法,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形成如下主要结论:
3.1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
主要表现为省际行政区域间的差异,三大经济区域间的差异较小,但三大区域间的差距正在呈现快速上升态势。实现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仅仅关注三大区域间的差异是不够的。现存的诸多研究集中于探讨如何通过向中西部注入资金及优惠政策向中西部倾斜,以此促进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本研究表明,缩小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应该更加关注省际间的差异,因其贡献了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绝大部分。
3.2城市化是制约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根据《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34.17%(按非农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计算),但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位列前3位的上海、北京、天津的城市化率分别高达88.86%、78.71%和61.11%,这凸显出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十分严重。切实有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省份的城市化水平,有助于提高这些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但这绝不等同于急功近利地盲目提高落后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而应该是一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系统工程。
3.3法律环境因素是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失衡的第二大因素
为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应注重提高落后省份法治水平并改善执法环境。提高落后省份的执法效率和质量、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并增强投资者保护力度,将有助于提高落后省区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实现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
3.4解决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失衡问题,还应关注省际个体效应
尽管落后地区在地理环境及资源禀赋方面先天不足,但可通过改善这些省区的基础设施及提高巿场化进程等措施,用后天努力来弥补先天不足。
3.5高度重视信用等非正式机制对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失衡的作用
守信观念差的地区,必将遭致农村金融机构的“用脚投票”,加剧农村金融资源外流。为缓解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失衡,就需要逐步提高农村金融发展落后省区居民的诚实守信意识。如何有效构建激励相容的信用奖惩制度是关键所在。还应注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信贷担保机制及保险制度,尤其应不断发展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3.6农村经济发展差异也是制约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不应仅仅关注农村经济量的发展,更应关注质的提高。稳步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能有效遏制农村金融资源外流,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失衡也将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
参考文献:
[1]黎翠梅,武蔷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分析[J]. 财经论丛,2010(11):42-49.
[2]温 涛,熊德平.“十五”期间各地区农村资金配置效率比较[J]. 统计研究,2008,25(4):82-89.
[3]黎翠梅,曹建珍. 中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的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J]. 农业技术经济,2012(3):4-12.
[4]Fields G S. Accounting for income inequality and its change:a new method,with application to 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 in the United States[J]. Research in Labor Economics,2003,22(3):1-38.
[5]Goldsmith W R.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6]Mckinnon-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7]李敬,冉光和,孙晓铎.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与变动趋势分析[J]. 当代财经,2008(3):34-40.
[8]瞿晶,姚先国. 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分解研究[J]. 统计研究,2011,28(11):50-55.
[9]Greenwood J,Jovanovic B. Fubabcu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1076-1107.
[10]Pistor K,Raiser M,Gelfer S. Law and financ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J]. 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0,8(2):325-368.
[11]Porta R L,Silanes L D,Shleifer A F,et al. Law and fina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6):1113-1155.
[12]Rajan R G,Zingales I. The great reversals:the politic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9:5-50.
[13]江春,许立成. 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J]. 财经问题研究,2007(8):43-47.
[14]蒋水冰. 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2010:57-58.
[15]饶华春. 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化进程[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4):42-45.
[16]Shorrocks F A. Inequality decomposition by factor components[J]. Econometrica,1982,50(1):193-211.
区域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一) 专业教学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对于技能型和专业型人才的需求缺口是非常大的,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大多会遇到供不应求或是供大于求的就业情况。一些人们认为的热门学科受到了热烈的追捧, 很多高职院校均开设了这些专业, 但是却缺乏相应的办学特色, 使得其无法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例如, 会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计算机等等专业,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 这些专业已经逐渐被列为红牌专业, 工资待遇低, 失业率高, 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二) 高职院校参与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正寻求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不断提升其服务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高职院校并没有将服务于社会和参与经济的能力培养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 具体而言, 高职院校缺乏科技创新的实力、无法将科学成果进行有效的转化, 对社会企业的贡献不大, 无法有效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在行业中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中的优秀、高素质人才较少。
(三) 综合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 教师的实际科学开发研究能力较低。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中来, 到学校中去, 毕业后直接担任教师职务, 并没有深入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积累工作经验, 能够与企业建立起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中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也无法吸引优秀企业与之进行协作。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对知识的更新速度过慢。很多教师缺乏相应的产业发展追踪意识, 不了解当前社会中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和专业的科技发展, 导致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教学, 无法与时俱进,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推动高职电子商务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一) 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调整专业教学布局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电子商务教育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应当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产业的布局, 对专业教学进行有效的动态的课程设置, 及时调整教学机制, 同时地方经济中的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 了解地方重点建设经济项目, 逐渐实现电子商务教学的特色化和专业化, 结合产业结构, 对专业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高职院校应当对区域产业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当地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对比同等条件的院校专业设置情况、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 结合当地社会对人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要求, 对现实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 不断优化岗位结构, 从而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二) 改革创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 高职院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并且将其贯穿于各个学期的教学中;第二, 进行工学交替的学生应当那个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企业顶岗实习分配, 并且实习期至少应当不少于六个月;第三,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应当有针对性地组织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仅可以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练习,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将自身教育成果更好地投放于社会中, 为社会经济和区域建设服务。
(三) 建立健全完善的“双证融通”课程机制
高职院校应当邀请相关的行业专业及电子商务优秀人才进入院校, 根据当前社会中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实际需求, 对各个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深入研究, 从而建立健全完善的“双证融通”课程教学机制, 立足于实际工作过程, 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这样的课程教学机制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企业发展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场所, 由教师和企业的专业人才沟通搭建出教师团队, 从而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互补和完善。
(四) 培养并建立“双师”教学团队
为了充分实现电子商务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目的, 教师应当对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创新, 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优势。在“互联网+”背景下, 教师应当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和改革, 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积极运用新型教学技术和教学模式, 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校企合作, 共同搭建出与时俱进、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充分实现电子商务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目标, 高职院校应当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调整专业教学布局, 改革创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健全完善的“双证融通”课程机制, 培养并建立“双师”教学团队。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后提出了一系列“互联网+”背景下推动高职电子商务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电子商务,区域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 蒋一清.“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 2016 (12) .
[2] 蒋一清.“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教育服务宜兴茶业企业经济发展的研究[J].福建茶叶, 2016 (12) .
[3] 张智慧.“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教学教育的研究[J].才智, 2018 (17) .
区域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