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对半检验范文
两对半检验范文(精选10篇)
两对半检验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19例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均是2008年6月至2008年11月我院肝病科住院患者, 均符合1995年 (北京) 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19例, 女100例, 年龄18~72岁, 平均年龄40.5岁。
1.2 仪器及试剂
荧光定量基因扩增仪 (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生产) ;乙肝病毒核酸扩增检测试剂盒 (上海复得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 ;乙肝病毒标志物ELISA试剂盒 (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 操作均按说明书进行, 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检测方法
分别早晨空腹采血, 离心分离血清。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检测, 乙肝五项指标排序为: (1) HBsAg; (2) 抗-HBs; (3) HBeAg; (4) 抗-HB; (5) 抗-HBc。
2 结果
219例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两对半检测结果模式见表1。其中大三阳 (HBsAg、HBeAg、抗-HBc皆为阳性) 89例, 小三阳 (HBsAg、抗-HBe、抗-HBc皆为阳性) 52例。
3 讨论
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我国广泛流行, 人群感染率高, 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排出体外, 并通过注射或非注射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注射途径包括输血及血制品、集体预防接种、药物注射和针刺、吸毒人员互相混合使用注射器等方式。而非注射途径包括母婴传播、生活上的密切接触、手术和血液的接触等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 (抗HBc) 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既往感染的指标。本组在219例阳性结果中, 抗HBc阳性和弱阳性者189例, 占总人数的86.9%。血清中存在的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 虽然不含核酸成分、不表示病毒的复制过程及传染性的强弱, 但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在本文的统计中, HBsAg阳性或弱阳性者146例, 占总人数的66.7%。它一般都是与HBsAg、抗HBc同时检出, HBeAg阳性者HBV-DNA的检出率很高。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抗-HBs) 是HBV感染后的中和抗体, 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为机体的免疫指标。血清中存在抗-HBs, 表示机体已获得对HBV的免疫力。
从上表1可看出, 单纯抗-HBs阳性比例与以前的文献相比有很大提高, 说明一部份人的预防意识有所增强, 接种乙肝疫苗或感染乙肝病毒康复后获得了免疫力;而另一方面, 本组受检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生活糜烂, 如性生活较泛滥、有部分人员曾吸食或注射过毒品、个人卫生习惯较差等都是导致病毒的感染率增加危险因素。目前,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虽然很多, 但没有能使HBsAg阳性转阴性的特效药物。因此, 控制HBsAg感染仍以预防为主。为此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做好每年的预防性体检工作是关键, 另外对未感染HBV者应大力推广和普及乙肝疫苗接种, 使其增强免疫应答能力。对饮食、公共场所要加强卫生管理, 严禁无证上岗, 并做好岗前卫生知识培训, 有效控制和消灭乙肝流行, 确保人民大众身体健康。同时对于乙肝5项指标检查结果, 在应用和分析时, 要密切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生化指标综合分析。不可仅凭乙肝5项指标异常即诊断为乙型肝炎, 也不可忽略乙肝5项指标异常而延误早期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庞志钊, 宋立志, 刘桂芳, 等.济阳县15~40岁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调查[J].中国计划免疫, 2005, 11 (2) :110~112.
[2]金莞尔.不同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4, 14 (3) :316.
[3]周正任, 李凡.医学微生物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85.
[4]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1~23.
乙肝两对半的分析 第2篇
1.HBsAg、HBeAg阳性:
见于乙肝早期,具有传染性。
2.HBsAg、HBeAg、anti-HBc阳性:
所谓“大三阳”见于急性或慢性乙肝,大多有病毒复制(宜加做HBV-DNA),传染 性强。是乙肝防治与管理的重对象。
3.HBs
3.HBsAg、anti-HBc阳性:
见于急性或慢性乙肝,但也需要隔离治疗。
4.HBsAg、HBeAg、anti-HBe、anti-HBc均
为阳性:见于急性或慢性乙肝,由于HBeAg向
anti-HBe过渡,病毒发生变异,仍具有
一定的传染性。
5.HBsAg、anti-HBe、anti-HBc均阳性: 所谓“小三阳”提示乙肝急性期,病
毒复制转慢,疾病 趋向好转。无症状的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病 毒仍能复制,传染性低。
6.anti-HBe、anti-HBc阳性:
或为HBV急性感染,或近期既往感染史,但还存在HBsAg病毒存在。因为HBsAg 含量低不易检出 需要定期检查,同时要检查Per-S1或Per-S2蛋白。
7.anti-HBs、anti-HBe、anti-HBc阳性: 提示乙肝已进入恢复阶段,开始产生免疫力,是乙肝好转的象征,已无需隔离。
8.anti-HBs、anti-HBc阳性:
提示乙肝开始恢复,有一定免疫力,是由于anti-HBe持续时间短再血液中已经消失。
9.HBeAg、anti-HBe、anti-HBc阳性:
提示乙肝患者血液中有HBsAg、anti-HBc复合物,且anti-HBs过量,有一定免疫力。
10.HBsAg、anti-HBs、anti-HBe、anti-HBc均阳性:
提示乙肝患者血液中有HBsAg、anti-HBs复合物,且二者无量的过剩(含量相等),或二者为不同亚型。出现此结果时,一般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结核、肝硬化、肝癌等。
2011—3--7
临床输血管理
输血管理主要是指对医疗机构临床输血 工作的管理。通过对临床输血工作进行法制 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长期达到安全 用血、节约用血、合理用血为目的,从而确 保临床输血的安全,用效。
一、临床输血必须强化五个意识 ⒈要强化依法输血的意识:
我们一定要明白,如今的输血工作不再是一项单纯持技术工作,输血已有法可
依,输血与法紧密相连。已颁布的主要输血法规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⒉要强化自我保护的意识:
如今输血已有法可依,加之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另外由于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种类多,传播途径广,输血导致的医疗纠纷
时有发生。要做到自我保护,就要依法输血。要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检查、签字、登记制度一定要健全,检查项目及手段要符合要求,检测记录包括原始记录一定要妥善保存十年。⒊要强化节约用血的意识:
血液资源是宝贵的,血液资源短缺是全球性问题。而我国临床用血多是来自公民无偿献血,是献血公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伤病员爱心的奉献。如果临床医生不合理用血,易造成血液的浪费,这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要求临床医生必须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合理用血。临床用血的原则应是:能不输血坚决不输;能少输决不多输;能用成份血不输全血;能用自身血不输异体血。⒋要强化输血的风险意识:
输血可以治病、救命。但输血也有一定风险。输血风险主要是指输血可引起不良反应,也可传播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疾病。“零风险”是不存在的。医生在用血前 必须向患者讲清楚,并办理有关签字手续。
⒌要强化科学用血的意识:
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认识,应进一步更新与提高: ⑴新鲜血有感染梅毒的危险
目前,检查梅毒多采用检测梅毒血清反应素,而不是检测螺旋体,所以,新感染梅毒者,一般检测不出。而梅毒螺旋体在 4℃保存血液中可存活3~6天。因此输新鲜血有感染梅毒的危险。一般主张血液4℃冷藏3~5天以后输注较为安全。⑵成份输血优于输全血
成份输血最主要的优点是疗效显著,副作用少,节约血源。⑶外科出血不一定都必须输全血
有些外科医生常喜欢用全血,其理由是外科患者失掉的是全血,只有输全血才合理 ;全血能增强患者机体的抵抗力,又有营养作用,能促进伤口的愈合。且认为越是新鲜血越好。事实上,这些都是认识上的偏差。其理由是:
●全血不是治疗出血的唯一理想方法。
●由于“保存损坏”全血成分并不全。
●由于全血的血浆中虽然含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及多种抗体,但含量不多,起不到 增强抵抗力的作用,也解决不了营养问题,更不能促进伤口愈合。● 外科输血的正确选择同样是使用成份血。⑷白细胞随全血输入有害无益,大家知道,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很少,存活期又短(一天),随全血或浓红输入,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作为一种异体抗原输给患者,可引起人体白细胞抗原(HLA)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也给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带来了机会。所以输全血或浓红主张滤除白细胞。
⑸滤除白细胞输注有以下优点
◆可有效地防止输血发热反应、临床许多输 血发热反应,多是由于输入白细胞引起。◆多次接受输血或多次妊娠,受血者可产生白细胞和血小板抗体及淋巴细胞毒抗体,再次接受未滤除白细胞的血液,可发生抗原
抗体反应,激活补体,进一步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溶解而释放热原,导致发热反应。所以,输注滤除白细胞的血液,是防止输血发热反应的有效措施之一。
◆可预防HLA 同异免疫反应的发生,特别适用于有输血史及需要多次输血的病人及准 备做器官移植的病人。
◆防止巨细胞病毒感染。
◆可防止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
⑹应重视RH血型的检测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输血前除用正、反定型法检查 ABO 血型外,还要常规检查患者的RH(D)血型。由于D抗原的抗原性强,床意义大,所以临床上习惯把D-抗原阳性者称RH阳性,D-抗原阴性者称RH阴性。而RH抗体多为免疫性抗体,很少有天然抗体。RH血型不合,多次输血或妊娠,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即RH阴性输入RH阳性血,会产生RH抗体,当再次输入RH阳性血时,可产生急性溶血反应;RH㈠孕育㈩胎儿易发生新生儿溶血病,若输入不相容的血液,也可发生急性溶血反应。对于RH阴性患者,应采用同型输血,必要时可采用配合型输血。
2011—6--5 “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在临床上的诊断意义
一、生理功能
APOAI:APOAI是乳糜微粒(CM)、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主要蛋白质,主要在小肠与肝脏内大致等量合成。能为胆固醇脂化酶(LCAT)的激活因子,是体内游离胆固醇的接受体,可从细胞或其他脂蛋白,如CM、VLDL等接受胆固醇,使肝外组织细胞中的胆固醇运转回肝脏代谢,并减少外周胆固醇含量。APOAI的增高在限制动脉壁胆固醇的积贮速度和促进其清除上起一定作用。APOB:APOB是LDL和IDL的主要成分,也是VLDL和CM的重要蛋白质成分,主要来源于肝脏。能将胆固醇从肝内运转到肝外组织,容易进入动脉壁,且更容易被氧化。如APOB增高,所明动脉壁上有胆固醇脂的沉积。
二、临床意义
APOAI增高:提示患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度下降。减低:见于先天性APOAI缺乏,严重的营养不良,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肝功能不全者;提示患动脉硬化(尤指引起阻塞者)的危险性增加。
APOB增高:见于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同时也是各项血脂指标中较好的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是冠心病危险因素。减低:见于心肌局部缺血和肝功能不全。在冠心病高APOB血症的药物治疗中,APOB的降低可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病及促进皱样斑块的消退。
三、血脂“八项”联合检查,综合分析
目前通常做血脂“八项”联合检测,即血清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I)、载脂蛋白B(APOB)、APOAI/ APOB比值、HDL-C/TC比值。
联合检测,综合分析对冠心病、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有全面的诊断价
值,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APOAI可以代表HDL水平,并与HDL-C呈明显正相关。但HDL是一系列颗粒大小与组成不均一的脂蛋白。病理状态下HDL脂类与组成往往发生变化,APOAI的升降不一定与HDL-C成比 例。而血清中APOB主要代表LDL水平,APOB与LDL-C成显著正相关。所以同 时测定血脂“八项”检测对病理生理的分析更有帮助。
1.冠心病患者APOAI偏低,脑血管病患者APOAI也明显低下。此外家族性高 TG血症患者HDL-C往往偏低,但APOAI不一定降低,这不会增加冠心病的危险。2.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APOAI与HDL-C都会轻度下降,患冠心病的 危险性高。
3.当APOAI与HDL-C极低时,主要见于APOAI缺乏症(如Tangier病:是罕 见的遗传性疾病)、家族性低α脂蛋白血症、鱼眼病等。
4.当高TG血症时,APOB也会明显增高,持续增高患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 的危险就较大。
5.若APOAI/ APOB和HDL-C/TC比值均低于正常范围,则提示有心血管疾病。以上所明避免不了有些错误,但血脂“八项”联合检查在临床上的诊断、治疗、预防意义是很有价值的,希望临床同仁广泛应用。
2011—8--5
内毒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1.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诊断: 通过测定人血浆中的内毒素即可对G-菌所引起的临床菌血症及败血症进行确诊,而且对病原菌的分辨及各种感染症状治疗及预后判定都具有很大帮助。
2.呼吸道感染:
由革兰阴性菌所引起的肺炎、胸膜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时,一般在血中的内毒素水平均较高。因此在综合诊治的情况下因该考虑内毒素在疾病中的作用,适当的应用拮抗内毒素的药物在减少死亡降低并发症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
3.肝脏感染
甲肝:甲肝的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为58%,平均内毒素浓度为54.7pg/ml。在发病的前3周内毒素最低水平为37.7pg/ml。5周后开始恢复正常。 乙肝:急性乙肝内毒素血症的发病率占51.9%,随着病情的缓解内毒素水平逐渐下降。慢性活动性乙肝时出现内毒素血症者占53.7%,并且有80%的患者持续存在内毒素血症。
丙肝:慢性活动性丙肝的内毒素血症发病率最高(>80%),而且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与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及含量无明显关系。
4.肝硬化:肝脏可摄取血流中内毒素的80~90%,由于肝硬变后造成的肝枯否氏细胞清除能力下降及肝内组织结构和血流的改变,肝内毒素摄取减少,造成严重的内毒素血症。5.胆道疾病:胆石症伴胆囊炎的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为78%;化脓性胆管炎为20%;梗阻性黄疸的程度与内毒素浓度以及持续时间有一定关系,术后的内毒素血症发病率为50%~75%,是术后出现并发症和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6.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并发内毒素血症较常见,约占66%,值得注意的是致死病例生前均并发内毒素血症且持续存在直至死亡。因此早期测定内毒素水平有助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防止恶化。
7.溃疡性结肠炎:此病的内毒素血症发病率高达100%,也有个别报道的阳性率仅为25%。但多数认为内毒素血症是该病的重要并发症。
8.细菌性感染的辅助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
☆全身性细菌感染时,内毒素浓度持续升高标志着炎症反应的加重,暗示预后不良并为持续存在感染病灶的一个线索,内毒素浓度下降则表明炎症反应逐步消失,提示潜在感染性病灶治疗有效,感染得到控制。
☆对尿液进行内毒素测定可检出革兰氏阴性细菌菌尿症和厌氧性阴性杆菌菌尿症(LPS≥50pg/ml)。
9.原因不明的发热
免疫低下患者原因不明发烧时,如果找不到细菌感染迹象和菌血症侯,内毒素血症可能是引起发热因素之一。
10.外源性输注的内毒素血症的诊断
治疗目的输入了污染有内毒素的液体、药物或血液等也可引起内毒素血症。小结
体液内毒素水平增高是严重细菌性感染(尤其是革兰染色阴性菌)的一个重要的特异性指标,而且,也是脓毒血症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的可靠指标。内毒素水平不仅可用于感染类别的鉴别诊断,也可用于感染控制和病情转归的参数。内毒素水平的检测应当是一系列连续动态的检测过程。
2011—7--4 胱抑素C在临床应用
胱抑素C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在体内产生速率稳定,影响因素小,是反映早期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一个理想可靠的指标。近年来有关胱抑素C检测的临床应用及方法报道日渐增多,充分肯定了其临床价值,检测CYS-C来指导诊断及治疗,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由于CYS-C基因属“管家基因”能在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表达,无组织学特异性,故机体CYS-C产生率相当恒定。因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并降解,肾脏是清除循环中CYS-C的唯一器官,所以血清CYS-C浓度主要由肾小球滤过功能(GFR)决定,由此可见CYS-C是一种理想的反映GFR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
CYS-C即使在炎症状态下,其产生率也不会改变,血清浓度受年龄、性别、疾病的病情变化的影响小。有报道CYS-C、肌酐浓度异常GFR的敏感性分别为78%及57%,这说明CYS-C浓度与GFR相关性优于血清肌酐浓度。
1、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小儿的肾小球滤过率用同位素检测显然不能接受,而24小时尿肌酐清除(Ccr)又受体表面积、肌肉量等多因素影响,而血CYS-C浓度1岁以上即达成人水平,比Ccr更敏感可靠。
2、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在肾移植术中,移植肾的GFR可作为观察急、慢性排斥反应及免疫抑制剂的肾毒性指标之一,靠缓慢升高的血清肌酐来检测GFR,不能及时、准确反映移植肾功能。因此,CYS-C可作为肾移植中肾功能的检测指标。
3、在糖尿病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需要一个敏感、可靠的GFR监测指标来评价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如果将微蛋白尿认为是检出糖尿病的“金指标”,那么,与之相比CYS-C检出糖尿病肾病的灵敏度为40%,特异性为100%。所以血CYS-C是一个比较敏感和实用的指标。在刚患糖尿病而无证据有肾病患者中,定期检查血清CYS-C含量来观察其与糖尿血管病变的关系,是必要的。
“乙肝两对半”怎么看等 第3篇
我今年72岁,体检中查出:HBsAb 41.3mIU/ml(参考值<10);HBcAb 0.006COI(参考值>1.0)。其他指标都正常。这说明什么?
上海 任先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主任医师成扬:目前临床常规检测的所谓“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e抗原(HBeAb)、乙肝病毒e抗体(HBeAb),以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共5个指标。它们所代表的临床意义如下:HBsAg阳性提示已感染乙肝病毒,由于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仅此一项阳性并无传染性。部分患者HBsAg 可长期阳性,如无症状,且肝功能正常,称无症状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不需处理,也不妨碍工作和学习。HBsAb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以中和外界入侵到机体的乙肝病毒,阳性提示患者接种过乙肝疫苗,获得了免疫力,是一种好现象;或者是乙肝恢复期或曾患乙肝已愈,表示已有免疫力。HBeAg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复制/繁殖活跃,传染性较强。HBeAb阳性表示乙肝患者病情缓解稳定或趋向康复,预后良好,传染性降低,但不保证乙肝病毒已全部消失。HBcAb不是中和抗体,不能清除病毒,而且一旦阳性可在体内长期存在,病愈之后可持续阳性,此项阳性只能说明近期感染了乙肝病毒或病毒仍在继续复制/繁殖,或曾经有过乙肝病毒感染,而不能区分是以往感染过还是目前正在患病。您的HBsAb滴度为41.3mIU/ml,如果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说明既往曾经有过乙肝病毒的隐匿性感染,并出现了自发性的病毒清除,而且有了免疫力。至于低水平HBcAb,除了提示既往有过感染外,没有特别临床意义,而且一般也不会消失。综合分析,您目前体内是没有乙肝病毒的,无需特别担心。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西院),周日上午(东院)
长期口服降糖药对肝肾有没有影响
我患有糖尿病,需要长期口服降糖药。是药三分毒,我很担心长期服药会对肝肾功能有损害,该怎么办呢?
山东 张女士
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王建华:长期口服降糖药物到底对肝肾有没有影响,这是广大糖尿病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只要是药物就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但我们不宜将药物的不良反应过分夸大。事实上,临床上使用的各种正规降糖药物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在反复动物实验和多年临床验证的基础上得到确认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其不良反应并不严重,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在允许的剂量范围内服用,一般不会对肝肾造成不良影响。药物进入体内以后大都要经过肝脏代谢,然后再经肾脏排出。如果肝肾功能正常,就能保证药物在肝脏及肾脏正常代谢和排泄,不会因药物蓄积对肝肾功能造成影响。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多是由于自身血糖、血压、血脂等代谢指标控制欠佳所致,与药物关系不大。事实上,长期高血糖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要远远超过降糖药物对肝肾的影响,降糖药物给患者带来的益处要远远超过它的不良反应,良好的血糖控制本身就是对肝肾最好的保护。
专家门诊:周二、周四全天
药物辅助戒烟能起到什么作用
最近看到《大众医学》杂志刊登了几篇戒烟故事的文章,第一次了解到到戒烟还可以使用药物辅助。在戒烟过程中,药物到底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江苏 王先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周剑平:烟瘾的实质是对尼古丁以及各种烟草成分的依赖,戒烟过程中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烦躁不安、易怒、焦虑、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心率减慢、食欲增加等,这些症状让烟民很难受,单纯靠“意志力”往往难以克服,他们通常通过再次吸烟来缓解症状,一些戒断症状明显的患者甚至从此就放弃戒烟。然而,这些也是我们戒烟专业人士所不希望看到的,在我们看来,真正成功的戒烟的确需要患者“意志力”,但并非仅限于此,同时需要专业医师辅导或药物辅助等综合戒烟策略。使用戒烟药物,能最大程度上减少戒烟过程中的不适,让戒烟变得更容易、效果更持久。
控烟门诊:周三下午
乙肝两对半少见模式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采自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的样本, 其中女20例, 男30例, 年龄为15~65周岁。经过复检核实后, 将血清样本至于-20℃的加盖试管内保存备检。
1.2 试剂与方法
乙肝两对半检测均采用ELISA法, 检测试剂为上海科华公司生产。PCR检测HBV.DNA, 检测试剂为浙江伊利康公司生产。对样本中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进行定量的PCR法以及对其进行定性的ELISA法均严格按照检测试剂的使用要求进行操作。样本检测所采用的仪器分别为美国MJ公司生产的FI.100型PCR扩增仪以及Bio-Rad550型酶标仪。
1.3 结果
有30例乙肝两对半的检测结果为HBs Ag (+) 、HBe Ag (+) 、抗-HBs (+) 、抗-HBc (+) 。由于此种情况比较少见, 可能有试剂方面的影响存在, 因此进行了补充实验。
1.3.1 更换试剂
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在乙肝病毒突变株的检测中有着不同的效果, 有些厂家的试剂批间中也存在着交叉反映的情况, 有可能造成抗-HBs和HBs Ag同时呈阳性, 因此改用另外几家公司生产的试剂进行复检, 结果仍为HBs Ag (+) 、HBe Ag (+) 、抗-HBs (+) 、抗-HBc (+) 。
1.3.2 PCR检测结果
采用PCR法对样品进行核酸检测, 在抗-HBs呈阳性的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样本中检测出低水平HBV-DNA为阳性, 证实患者已经被乙肝病毒感染。
2 讨论
(1) 在对不同亚型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临床观察中时常可以发现乙肝表面的抗体和抗原同时呈阳性的情况, 对于那些自身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乙肝表面的阳性抗体不能完全避免他们被乙肝病毒突变株所感染。患者在感染乙肝病毒一段时间以后, 体内会产生抗一HBs, 它能与患者血清中的HBs Ag共同形成免疫复合物。HBs Ag发生突变的原因是乙肝病毒表面的抗原蛋白决定簇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而决定簇结构变化的原因是由于病毒的基因变化。
(2) 不同的人群对乙肝病毒的某种亚型会表现出特殊的易感性。例如北美地区adw是主要亚型, 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主要亚型为ayw。在我国的长江以北地区, 主要的决定簇为“r”, 而在长江以南地区, 主要的决定簇为“w”, 在少数民族的居住区则存在着特定的乙肝病毒亚型HJ。患者在感染乙肝病毒亚型后, 病毒本身不会发生改变, 这为医学工作者追踪传染源以及进行亚型的测定是非常有利的。
(3) 还有一种情况是抗-HBs中针对a环的抗体占到了抗体总数的90%, 而a环上的主要氨基酸如出现变异即可逃过免疫系统的攻击, 出现抗原、抗体并存或者抗原检测为阴性的现象, 最终导致抗一HBs与HBs Ag同时呈阳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HBs Ag蛋白有着较高的变异性, 如果发生突变的区域是抗原决定簇所在区, 那么突变就会使HBs Ag的抗原性发生变化, 使处于正常状态的抗一HBs无法与其结合, 最终导致保护作用的丧失。
(4) 患者被乙肝病毒感染后, 血清中的HBe Ag一般会在HBs Ag之后出现, 偶尔也会存在HBe Ag (+) 、HBs Ag (-) 的情况。首先, 少数病例会存在一定的窗口期, 也就是其血液中同时存在抗-HBs和HBs Ag, 如果其浓度刚好可以形成全部的免疫复合物, 就会使处于游离状态的HBs Ag浓度降低或消失, 使抗-HBs和HBs Ag都无法被检测出来。其次, 有些患者会因为HBs Ag浓度过高而出现大剂量钩变, 使检测结果呈假阴性, 对于此种情况, 可通过适当稀释样本的方式避免。
(5) 乙肝病毒表面同时存在抗原和抗体的情况, 在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存在的概率有较大差异, 比如在美国, 出现这一情况的概率为24%, 在日本为26%, 在马来西亚为3%, 在荷兰为36%。我国不同民族间出现此种现象的概率最高的是藏族, 约为26%, 最低的是维吾尔族, 仅为5%。上述情况说明了种族基因对于乙肝病毒的感染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
3 结语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乙肝诊断试剂标准化还不够高, 有些试剂的稳定性较差, 甚至存在假冒伪劣的现象, 因此时常出现假阳性、假阴性、检测结果相互矛盾的现象, 所以患者在拿到乙肝两对半阳性报告时要冷静对待, 必要时要到专业医院进行复检。
摘要:乙肝病毒是引发乙肝的罪魁祸首, 目前对乙肝进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乙肝两对半, 也就是俗称的“乙肝五项”。在乙肝两对半中, 共有9种常见模式, 16种少见模式和7种罕见模式。本文主要对乙肝两对半少见模式中抗-HBs与HBsAg同时呈阳性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乙肝两对半,乙肝五项,乙肝两对半少见模式分析
参考文献
[1]《大众医学》编辑部.名医谈乙肝[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3.
[2]王永怡, 张玲霞.像接待朋友一样接待乙肝[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6.
[3]杨运高.乙肝阳转阴[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6.
乙肝两对半检测个人申请书 第5篇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本人_______ 非入学或就业体检,自愿检测以下乙肝相关项目:(项目前打“√”)
□ 乙肝二对半定性检查,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机体产生乙肝免疫力情况定性指标,验单结果显示阴性或阳性,签知情同意书
□ 乙肝二对半定量检查,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机体产生乙肝免疫力情况量性指标,采用定量技术准确性较高,验单结果有数值显示,签知情同意书
□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FQ-HBV-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如数值超过正常值,说明病毒在复制,需要进一步治疗,签知情同意书。
签字为据
申请人签名: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 ___ __
日 期: 年 月 日
两对半检验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 480例乙型肝炎患者均为本院2007年门诊就诊患者。
1.2 方法与试剂
抽取静脉血4mL, 分离血清,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 测定, 使用试剂是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具体操作及结果判定,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2 结 果
见表1。
3 讨 论
机体被HBV感染后, 绝大多数人没有临床表现症状, 但在血液中可检出HBsAg及不同的阴阳结果模式, 从表中可看出, 在沙县流行的主要以:1、4、5阳性模式 (即HBsAg (+) 、HBeAb (+) 、HBcAb (+) , 小三阳) 为13.91%;1、3、5阳性模式 (即HBsAg (+) 、HBeAg (+) 、HBcAb (+) , 大三阳) 为10.24%;1、5阳性模式 (即HBsAg (+) 、HBcAb (+) ) 为5.65%以及其他少见模式, 其总感染率达29.92%, 明显低于其他地区58.64%的报道[1], 说明沙县不是乙型肝炎感染高发区。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 是闽中重要的交通枢纽, 是“中国小吃之乡”, 外来人口流动量大, 有利于乙型肝炎的传播感染, 应予以重视。
产生HBsAb的原因有两种:一为主动感染HBsAg后机体产生相对的免疫球蛋白, 二为被动感染, 即人为的给机体注射乙型肝炎疫苗迫使机体产生抗体 (HBsAb) 以达到机体不再受感染, 但只有高滴度的HBsAb才能有效地阻止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在2 480例中有976例抗体HBsAb阳性, 其阳性率占39.35%, 明显高于国内其他地区10.63%的报道[2], 说明本地区近年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有明显的成效。见证了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将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的必要性[3]。但要定期监测HBsAb的消失水平, 以便及时再次加强疫苗的接种。因此乙型肝炎两对半的检测对健康是必不可少的指标。
而占30.73%的人员的HBsAg、HBsAb阴性者, 需进一步免疫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以增强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抗病毒的能力。从而降低乙型肝炎发病率。全社会应该广泛宣传, 重视乙型肝炎疫苗的注射, 持之以恒, 在我国下一代的乙型肝炎感染率将会大幅度降低, 乙型肝炎也将不再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
摘要:目的了解乙型肝炎患者在沙县地区的发病流行状况。方法采用ELISA法对2480例就诊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5项标志物检测。结果沙县地区流行的乙型肝炎主要以1、3、5阳性和1、4、5阳性为组合模式;抗HBs阳性占39.35%;两对半阴性者占30.73%。结论沙县地区不是乙型肝炎高发区。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两对半,ELISA法
参考文献
[1]杨广义.826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统计与分析[J].陕西医学检验 (增刊) , 1998, 13:73.
[2]蒋新良.3736例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分析[J].陕西医学检验 (增刊) , 1998, 13:60.
两对半检验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间246例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结果, 其中包括男性患者129例, 女性患者105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1~5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9岁。
1.2 检测方法
在进行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时应严格按照检测说明书中所要求的步骤来严格规范操作程序, 对检测结果的阴阳性质做出判断时, 也应严格遵守评定标准。采集样本时, 要求被检者抽血时保持空腹, 于晨起后抽取被检着静脉血3~5mL, 将血液标本进行分离, 留取血清作为样本待检。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的方法, 试剂盒由英科新创提供。在进行检测的同时一定要进行检验室内的质控, 这样才能最大可能的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1.3 结果评定
大三阳指检测结果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小三阳指检测结果HBsAg、抗HBe、抗HBc为阳性。一五阳指检测结果中HBsAg、抗HBc为阳性。二五阳指检测结果中抗HBs、抗HBc阳性。单五阳指检测结果抗HBc呈阳性。
2 结果
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间对246前来就诊的患者及体检人员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 其中感染HBV的总人数为45例, 其所占的感染率为18.29%, 45例感染者中包括大三阳 (HBsAg、HBeAg、抗HBc) 患者17例, 占总人数的6.91%, 小三阳 (HBsAg、抗HBe、抗HBc) 患者28例, 占总人数的11.38%, 而一五 (HBsAg、抗HBc) 为阳性的被检人数为21例, 占8.53%;二五 (抗HBs、抗HBc) 阳性的被检人数为19例, 占7.72%;单五 (抗HBc) 阳性的被检人数为16例, 占6.50%。
3 讨论
3.1 检测指标的意义
由于对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的有关概念、意义的理解是在检测过程中对所得的数据予以客观评价的有力基础, 所检测的各项指标都存在着不同的临床意义。乙型肝炎两对半所包括的5个检测指标, 分别代表的意义如下: (1) HBsAg是由蛋白质组成的HBV病毒颗粒的外壳部分, 此项指标所反映的意义为被检测者体内是否含有HBV病毒, HBsAg结果阳性表示患者处于潜伏期、、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以及肝硬化。 (2) 抗HBs阳性则提示机体感染HBV后通过免疫反应所产生的对机体有保护性的一种抗体, 抗HBs可以中和HBsAg。此外抗HBs阳性也可以说明被检测者曾经感染过HBV病毒, 而机体免疫力较强, 因此发生了免疫反应, 从而产生抗体。在日常生活中, 定期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抗者, 也可以在机体内产生抗体, 表现为抗HBs阳性。此种情况提示被检测者机体内具有一定自身保护性, 可以有效的防止HBV病毒侵袭人体。 (3) HBeAg是HBV病毒核心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 其可以通过被损伤的肝细胞而进入血液, 以游离形式存在。HBeAg临床指标增高提示被检者体内正存在者HBV病毒复制, 在乙型肝炎感染的早期或者乙型肝炎活动期, 表示被检测者此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若HBeAg检测结果连续10周以上均呈阳性, 则表示感染者可以正处于慢性感染时期, 此种结果亦提示肝组织的损伤较严重。 (4) 抗HBe是体检者体内病毒复制受抑的指征。 (5) 抗HBc是表示被检测者体内是否感染过HBV病毒的重要指标, 通常作为乙型肝炎急性感染窗口期或既往感染遗迹而存在。另据文献报道, 抗HBc于健康人中也约有超过25%的可能测到。
3.2 质量控制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对检测环境的室内质控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检测人员的责任心及主观意识均能反应在检测指标水平, 需注意实验室操作人员主观意识、责任心程度能更真实反映其检测水平。室内质控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环境因素:检验所使用的仪器是一种很精密的光学仪器, 仪器所放置的环境 (磁场、阳光照射、噪声等) 对其结果会有一定影响, 可以影响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 准确性:要保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就要求对操作过程提供全面的质量控制措施, 其中包括操作的规范性、各种干扰因素、并遵循科学的检测方法, 从而不断提高检验水平。 (3) 精确性:所谓精确性是指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
在我国感染HBV的患者众多,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比例也较大, 并且乙型肝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对广大人群的两对半检测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乙型肝炎的作用。本研究利用英科新创的试剂盒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是目前临床应用广的方法之一, 它灵敏度、特异性均较高, 加上操作简便, 已成为目前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和筛查的常用方法, 检测所得各项指标可以准确、直接的反映出被检测者机体内的真正感染情况, 以便于今后更好的为临床工作服务。
摘要:目的 通过总结病例资料分析乙型肝炎两对半临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并评价监测结果的临床价值, 从而确定进一步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间246例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结果, 应用英科新创酶标仪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ELISA法) 对患者血液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间对246前来就诊的患者及体检人员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 其中感染HBV的总人数为45例, 其所占的感染率为18.29%, 45例感染者中包括大三阳 (HBsAg、HBeAg、抗HBc) 患者17例, 占总人数的6.91%, 小三阳 (HBsAg、抗HBe、抗HBc) 患者28例, 占总人数的11.38%, 而一五 (HBsAg、抗HBc) 为阳性的被检人数为21例, 占8.53%;二五 (抗HBs、抗HBc) 阳性的被检人数为19例, 占7.72%;单五 (抗HBc) 阳性的被检人数为16例, 占6.50%。结论 在我国感染HBV的患者众多,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比例也较大, 并且乙型肝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对广大人群的两对半检测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乙型肝炎的作用, 检测所得各项指标可以准确、直接的反映出被检测者机体内的真正感染情况, 以便于今后更好的为临床工作服务。
关键词:乙型肝炎两对半,乙型肝炎,病毒,检测,分析
参考文献
[1]陆小华.3000名铁路职工乙肝检测结果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31 (7) :61-62.
[2]瞿良, 王惠萱.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医检验学杂志, 2007, 22 (6) :88-90.
[3]冯声涛.1684名新生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校医, 2010, 24 (2) :85-86.
[4]王晓红.乙肝两对半定性与定量检测的意义[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8 (18) :82.
[5]张吉凯, 赵占杰, 邵晓萍, 等.广东省2006年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9, 35 (1) :38-40.
两对半检验 第8篇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乙型肝炎两对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乙肝由乙肝病毒引起,主要病理基础为急慢性肝损伤导致严重的后果,患者预后不好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目前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主要的乙肝病毒筛查实验为ELISA实验,该实验虽对于患者与携带者有较高的鉴别能力,但亦存在一些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可能给正常患者造成没必要的心理压力和漏诊一些乙肝患者,对患者造成一定不良影响。针对此问题,本院从CLIA技术检测入手,对乙肝患者进行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乙肝患者558例,来自本院肝病专家门诊就诊患者356例、来自本院传染病专科患者202例。其中男318例,女240例,患者年龄5~80岁,平均年龄(31.37±16.55)岁;所有患者中急性肝炎患者138例,慢性肝炎患者200例,慢性携带者220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本院检验科抽血化验,患者清晨空腹于抽血室静坐20 min后,抽取肱静脉血5 ml于枸橼酸钠抗凝管中,放入3000 r/min的离心管中离心10 min后静置,取适量上清液于待测试管中,分别进行ELISA实验及CLIA实验,分别进行乙肝5项的检测并记录,对558例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ELISA实验对乙肝两对半的阳性率分别为:乙肝表面抗原63.80%、乙肝表面抗体43.91%、乙肝e抗原81.72%、乙肝e抗体61.65%、乙肝核心抗体53.23%。CLIA实验对乙肝两对半的阳性率分别为:乙肝表面抗原95.16%、乙肝表面抗体44.98%、乙肝e抗原97.13%、乙肝e抗体60.93%、乙肝核心抗体53.94%。CLIA实验检测患者血清乙肝两对半中表面抗原、e抗原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ELISA抗原抗体凝集实验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验方法表面抗体、e抗体和核心抗体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ELISA比较,aP<0.05,bP>0.0
3 讨论
乙肝为目前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主要发生于发展中国家,波及范围广泛[2]。临床上多见到慢性肝炎患者,人群中潜伏大量慢性肝炎患者。因其症状不典型,故患者多无自觉症状,不会去医院检查治疗,慢性肝炎迁延不愈,最终将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3]。因乙肝患者早期症状不严重,其晚期并发症危及生命,故早期诊断治疗乙肝至关重要[4]。临床上常用的ELISA筛查实验的准确性有一定缺陷,寻找一个全新的方法取代它是有必要的。
CLIA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高度特异性的检测技术。可用于各种抗原、抗体等的生物化学检测,是一种最新的免疫测定技术[5]。其作用体系包含两个部分即免疫反应体系和化学发光体系。免疫反应体系参与免疫反应物之间的生物化学反应,与抗原抗体等免疫物结合行成复合体。化学发光体系是利用化学发光物质经催化剂作用后由基态转换为激发态,原子状态变换过程中产生光子,使抗原抗体结合物发光,提高了传统筛查技术的敏感性,大大提高了对乙肝的检出[6,7]。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ELISA实验对乙肝两对半的阳性率分别为:乙肝表面抗原63.80%、乙肝表面抗体43.91%、乙肝e抗原81.72%、乙肝e抗体61.65%、乙肝核心抗体53.23%。CLIA实验对乙肝两对半的阳性率分别为:乙肝表面抗原95.16%、乙肝表面抗体44.98%、乙肝e抗原97.13%、乙肝e抗体60.93%、乙肝核心抗体53.94%。CLIA实验检测患者血清乙肝两对半中表面抗原、e抗原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ELISA抗原抗体凝集实验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验方法表面抗体、e抗体和核心抗体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CLIA技术对乙肝两对半的结果的阳性率中,表面抗原、e抗原明显高于ELISA,表面抗体、e抗体、核心抗体与ELISA无差异,为慢性肝炎患者的检出带来福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官燕飞,彭建明,陈艳玲,等.2种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监测系统低值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测定结果的比较.国际检验医学,2013,34(13):1740-1742.
[2]马连学,李艳菊,魏巍,等.化学发光微粒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结果对比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4,9(9):89-90.
[3]吴淑霞,范军,张俭,等.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分析.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3):344-346.
[4]闫文润,王晶晶,岳仙红.急诊外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效果.全科护理,2012,10(1):68-70.
[5]王燕,尹秋霞,窦恒利.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作为筛选试验测定丙肝抗体的评价.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3,20(4):246-250.
[6]胡国茂,胡章学.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定量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方法学研究.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4,11(3):157-159.
两对半检验 第9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44岁, 因外伤大量失血引发休克于2014年12月11日入住我院, 入院后查体:T 36.6℃;呼吸19次/分钟;脉搏82次/分钟;血压115/80 mm Hg, 立即进行急诊手术, 并紧急输注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2 u, 血浆650 m L, 冷沉淀10 u。
1.2 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立即抽血进行实验室检查, 结果如下:WBC:5.24×109/L, RBC:1.73×1012/L, HGB:55 g/L, TBIL:5.72μm/L, DBIL:1.33μm/L, ALT:25.4 U/L, AST:75.7 U/L, 血型O型Rh阳性。
1.3 输血相关传染性4项检查
1.3.1 试剂方法:
乙型肝炎两对半采用罗氏诊断产品 (上海) 有限公司的试剂盒 (电化学发光法)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HCV) , 人类免疫缺陷病抗体 (抗-HIV) , 梅毒螺旋体抗体 (抗-TP) 均采用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检测试剂盒 (化学发光法)
1.3.2 判断标准:
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HBSAg:0~1COI, 抗-HBs:0~10IU/L, HBe Ag:0~1COI, 抗-HBe>1.00COI, 抗-HBc>1.00COI为阴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HCV) , 人类免疫缺陷病抗体 (抗-HIV) , 梅毒螺旋体抗体 (抗-TP) 的临界值 (CUT OFF) =2.1×N, 当样本的RLU<临界值为阴性, 当样本的RLU>临界值为阳性。
2 结果
输血后患者的抗-HBs, 抗-HBc立即达最高, 随后逐渐下降20 d后接近输血前水平。抗-HCV, 抗-HIV, 抗-TP指标变化不明显, 见表1。
3 讨论
为了明确患者在输血前是否已感染相关疾病, 卫生部要求临床各科对有输血可能的门诊和住院的患者进行由血液传播的病原体的检查。目前我国筛查献血者是否为HBV人群, 主要采用ELISA试剂对献血者血液进行HBs Ag筛查, HBs Ag的ELISA试剂灵敏度可达0.05~0.5 IU/m L[4], 经输血传播HBV人群得到明显控制。乙型肝炎两对半血清模式是人体对HBV的免疫状态的血清学表现, 对乙型肝炎的临床分型、病情检测、疗效观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
由于传染性疾病的感染存在窗口期和隐匿性, 经输血感染的风险仍存在, 而许多研究表明HBSAg阴性并不代表血液内不含有HBV[6,7]。短期大量输注血液制品后增加感染的风险, 如果献血者血液含有低浓度的HBV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我院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对输血后患者的传染性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 并观察了20 d的变化情况, 抗-HCV, 抗-HIV抗-TP, HBSAg, HBe Ag, 抗-HBe变化不明显, 抗-HBs和抗-HBc在输血后变化明显, 出现阳性, 以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下降。因此对有输血史的患者, 临床医师和实验人员对传染性指标结果的解释应慎重, 必要时可建议患者输血后1个月左右进行复查。
摘要:本文给出了1例临床输血前后乙型肝炎两对半结果的变化过程, 输血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治疗疾病的手段, 而献血者主要采用酶免疫法检测HBSAg和ALT, 大量输血对患者的两对半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有输血史的患者, 临床医师和实验人员对传染性指标结果的解释应慎重, 必要时可建议患者输血后1个月左右进行复查。
关键词:输血,乙型肝炎两对半,献血者
参考文献
[1]潘晴.我院输血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检查的研究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4 (3) :969.
[2]童风琴, 宋超.输血前及术前传染病病原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2) :134-135.
[3]王培华, 输血技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7.
[4]李仲平, 王淏, 郑优荣, 等.广州地区HBs Ag阴性无507F献血血液传播HBV残余风险评估[J].广东医学, 2014, 35 (3) :442-445.
[5]马红霞, 周运恒, 杨蔺, 等.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HBs Ag结果比较分析[J].检验医学, 2010, 25 (6) :473-474.
[6]陈秉宇, 沈健, HBSAg阴性献血者HB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0) :1240-1241.
两对半检验 第10篇
资料与方法
2011年5月-2013年6月收治原发性肝癌乙肝患者130例, 男98例, 女32例, 年龄25~81岁, 平均 (49.68±2.33) 岁。所有患者经过影像学检查皆有肝癌特征占位性病变, 并排除有妊娠与生殖系统胚胎源肿瘤、转移性及活动性肝癌肝病等, 同时经过病理诊断皆为原发性的肿瘤。
方法:对所有患者皆在早晨抽取空腹静脉血5 m L, 待血清析出后, 3 000转/min, 离心5 min, 取血清分析, 采用的方法皆为酶联免疫法检测, 按照检测的操作流程与说明严格操作。
结果
分析乙肝两对半模式:一般情况下, 分别采用A、B、C、D、E来分别代表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及核心抗体, 在130例患者当中一共检测出乙肝两对半的模式为14种, 见表1。
从上述表格当中能够看出, 在130例患者当中共检测出的乙肝模式14种, 而在这些模式当中, HBV的感染率相对较高, 为96.15% (112/130) 。
HCV的感染率和HBV、HCV双重感染的情况:130例患者中, 检测其抗-HCV的结果中呈现阳性结果22例, HCV的感染率16.92% (22/130) , 而在这22例抗-HCV呈现阳性患者当中, 有14例HBV合并感染的情况出现。也就是HBV与HCV的双重感染率10.77 (14/130) 。
讨论
原发性的肝癌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流行率与致死率的恶性肿瘤, 根据全球对于癌症的统计数据发现, 大概有82%出现原发性的肝癌患者中, 发生疾病与死亡都是在发展中国家当中。而在我国, 每年都有>33万的新发病患者与>30万的死亡患者, 其占全世界发病率及死亡率>50%[1]。
由于原发性的肝癌在发病机制中非常复杂, 至今尚无明确的指标证明其发病的主要因素, 常见的是在长期的慢性肝病基础上发展而成。而在欧洲国家当中, 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长期的酗酒所引发的酒精肝硬化而造成;在中国则是以HBV和HCV感染而引发慢性病毒肝炎之后的肝硬化造成。此外, 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 主要是患者因食用有黄曲霉毒素等霉变食物而造成[2]。
由于中国是一个乙肝高度流行的区域, 现阶段中国大概有1.3亿人有HBV感染的情况, 其感染率约58%, 而表面抗原的携带率约10%, 一些感染HBV的患者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成为慢性肝炎, 并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 最终造成肝癌。本研究结果证明, 在130例患者中, HBV的感染率96.15% (112/130) , HCV的感染率16.92% (22/130) , HBV与HCV的双重感染率10.77% (14/130) 。可知感染HBV所造成的乙肝是引发原发性的肝癌重要因素。
在临床上, “小三阳”指的是乙肝急性期与慢性乙肝或者无症状携带者, 并且大部分是无症状携带者, 因此许多人对于“小三阳”治疗常常会较为轻视, 从而使得长期的病毒对于肝细胞所造成的损害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最终演变成为肝硬化而造成肝癌的形成。这也是在原发性的肝癌当中“小三阳”占比重比较大的主要原因[3]。而在丙肝感染之后出现慢性化概率比较高, 感染的过程比较长, 并且肝组织有着不同程度的病变现象, 呈现慢性的进行性状态。根据相关的实验证明, 在HCV感染中, 其与原发性的肝癌具有密切的关系, 比如双重感染的协同作用会加大肝癌发生的概率[4]。因此, 建议表面抗原呈现阳性的患者和丙肝病毒的携带者要进行定期的体检, 积极接受治疗, 从而避免病毒在其体内发生复制与增加, 降低其对于患者肝细胞的损坏, 从而降低原发性的肝癌发生的概率[5]。
综上所述, 在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中, 对于有原发性肝癌高危症状人群积极采取对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与宣传, 详细说明肝癌对于人体的损害, 从而提高人们对于原发性的肝癌症状的认知程度与了解程度;在院内加强医务人员对该疾病的认知程度, 鼓励医院的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到疾病的健康宣传与诊治当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检验水平与治疗能力, 并尽量做到尽早发现及尽早治疗等, 对于预防与治疗原发性的肝癌症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对原发性的肝癌乙肝两对半和抗-HCV的检测结果进行临床分析, 探讨乙型肝炎 (HBV) 和丙型肝炎 (HCV) 的感染模式和原发性肝癌之间的关系。方法:收治原发性的肝癌乙肝患者130例, 于早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 L, 并采用酶联免疫法对乙肝两对半和抗-HCV进行检测, 观察检测结果。结果:130例患者中, HBV的感染率96.15% (112/130) , HCV的感染率16.92% (22/130) , HBV与HCV的双重感染率10.77% (14/130) 。结论:HBV的感染很有可能是造成原发性的肝癌发生的主要因素, 并对于HBV和HCV的双重感染也必须加以重视。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乙肝两对半,抗-HCV,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1]宋闽宁, 黄文琪, 闵峰, 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组织HBV复制状态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2, 42 (1) :614-616.
[2]万英杰, 简光富, 邱锡荣, 等.赣东地区原发性肝癌与HBV相关性研究[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2, 14 (1) :114-116.
[3]陈素珍.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V标志物和HBV-DNA与其AFP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 2012, 25 (3) :635-636.
[4]李琳琳, 李威, 谢风, 等.我院29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 20 (5) :634-635.
两对半检验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