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庐山观云雾散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庐山观云雾散文(精选10篇)

庐山观云雾散文 第1篇

云雾观游记生活散文随笔

七人同去云雾观,百里山路至山巅。

山路辗转风景秀,山树迎风惹人怜。

居高远望人寰处,不见人迹只炊烟。

山水清丽似图画,山河壮阔荡心间。

辗转多时至山庙,徐步未觉手脚酸。

百年老庙云雾观,百年不断香火传。

穷山恶岭人罕至,惟一老僧住其间。

见吾七位施主到,老僧燃炮迎庙前。

双殿十余神仙像,焚香跪拜默许愿。

老者仓仓逾花甲,七人各添香火钱。

皆云此观求必应,吾等不忘求问签。

七人得签查书卷,果然神奇不可言。

所谓不漏天机语,模糊云云不说穿。

同行叔父复求签,原是代子求姻缘。

其时堂哥身正单,签语卦象皆应验。

随后小坐饮茶水,山高水长煮茶甜。

归时晴空日当午,和风生动树起舞。

乘兴下山脚步轻,解褂宽袍来时路。

万里雾气升层云,千山沟壑填心腑。

十年寒窗几知己?百般风情何人诉?

三年贪恋一红颜,俏丽美好如碧玉。

才貌双全江南女,两度表白均被拒。

凤凰来仪何处栖?却是他方梧桐树。

红颜似水往东流,光阴荏苒留不住。

岂知人生不如意,此番失落聊胜无。

庐山观云雾散文 第2篇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14、《庐山的云雾》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流连忘返”、“四蹄生风”、“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第2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教学方法:讨论,汇报 教学准备:投影、配乐 教学过程:

天气干燥,注意用火安全,不许携带火种进入校园。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诵《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1.(课件出示庐山风景)

师:刚才,在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大诗人苏轼和李白都不谋而合地赞美了同一座山,这就是——生:庐山

教师相机介绍: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的九江市,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而到了庐山,不能不看的就是那里的云雾。(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庐山的云雾。

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同学书空

师:好,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1、师配乐范读,注意听清字词的读音,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美。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别忘了拿出一支笔,边读边画出这课的生字新词,争取把它们都读对,争取把每一句话都能读通顺。假如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同学。

同学自由读课文。

师:好了,都读完了。看你们读的那么认真,这一课的生字新词一定难不倒你们。

2.课件出示词语,各种形式读。

幽谷

游览

弥漫

漂浮

四蹄生风

瞬息万变

流连忘返

千姿百态

漂浮,出现在这个句子中,谁来读,你来读吧。

生读。

师:漂:假如放在句子中还能读对吗?

在课文中还有一个句子带有风字部的飘

出现在这个句子中,你读读这句话。小结:看来,漂浮在水面要用“三点水”的漂,而“随风飘荡”就是“风字部”的飘。

(质疑)再看看这些词语中,有没有哪个词你不太懂?

(三)感情朗读,体会特点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快标出来。(4个)

师:四个同学逐段朗读课文,其他的同学任务更重,考虑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开始

生读。

师:这四个同学都读的正确流利。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庐山的云雾给俺留下的印象是变化很多很神奇。教师板书神秘。

师:谁还想说,那个女同学。

生:庐山的云雾给俺留下了千姿百态的印象。

师:你看,他还用上了书上的词语。说的可真好。老师也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伸出手,和俺一起来写。谁还想说 生:变化无穷的云雾有神秘的色彩。

师:能把有关的语句给大家读一读吗?这句话没有读完,接下去。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师:究竟是怎样一种神秘的感觉,你能接着读下去吗?。

师: 是啊,腾云驾雾,飘飘悠悠假如读得再轻一些,再慢一点,就更好神秘的感觉。生读。

师:哟,你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这飘飘欲仙的仙境啊。看来,庐山云雾的确是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文中的那一部份是写了它的千姿百态呢? 生:第二自然段。

快速读一读,写了几种姿态。生:四种。师:指名说。

生:第一种是笼罩在山头的云雾,第二种是缠绕在半山的云雾,第三种是云雾弥漫山谷,第四种是云雾遮挡着山峰。

师:现在,选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姿态的云雾,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听清楚,再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师:谁愿意把你划出句子的读给大家听。

生: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我喜欢这句话的原因是因为作者把云雾比喻成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作者把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比喻成系在一条条的玉带,戴在山腰间。我觉得写得很有趣,很美。

师:刚才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把这个句子划下来了。一起读读。男同学读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女同学读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师:看来,云雾的位置不同,姿态不同,作者打得比如也不同。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俺们感受到云它的千姿百态?

师:我注意到了,你把云雾的位置读出来了。你喜爱这些云雾吗?谁再来读读。

师:哎哟,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这山也像人一样,又带白帽,又缠玉带,可真有趣。谁来说说,你还喜欢什么句子?

生: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我觉得云雾神奇在他的壮观。师:谁把壮观读出来。生读

师:是呀,大海多辽阔啊。这云雾就像大海一样,千里茫茫,该怎样读呢?先听我来读一读。师读

师:谁来像我这样读读吗?

能感觉到云雾很辽阔了,能读得更辽阔吗? 生读。

师:你喜欢这样的云雾吗?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领略云雾不同的姿态吧!教师来读第一句话,每一组同学读云雾的一种姿态。边读边想,通过这样形式的朗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生读。

师:通过这样形式的朗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写四种云雾的时候,写每一种用了分号。师:发现老师读得那一句了吗? 生:老师读的句子是写云雾千姿百态,我们读的是每一种云雾的样子。师:我读得句子像首领一样。统领全段,这就是中心句,也叫总起句。把这句话用横线画下来,在旁边写上总起句。

师:让我们把这美景,优美的句文字记在心间。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不同位置的云雾是怎样的?练习,先背一下。自身背自身的。师: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你来试一试吧,其他的同学跟她一起轻声背。

师:哎哟,好像这些云雾就在你眼前似的,都背下来了。

师:那么,现在我把表示位置的词语也去掉,背一背。能背吗?这么有信心。我们一起来吧。没有掌握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一读。全班齐背

师:哎呀,这美丽的云雾永远的留在了你们的心间。

教师小结:好,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先用中心句概括景物特点,然后用分述的方法来叙述,以后我们写作文就可以这样做。师:课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是用这种先总起,再分述的方式来写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师:读出流连忘返。

(四)总结全文,扩展延伸

虽然我们恋恋不舍,但俺们终究要告别庐山,挥挥衣袖作别这神秘的云雾。最后俺请大家优秀3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我们一起的感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其他地方,山间的云雾又是什么样的呢?老师推荐你们两篇文章。《阿里山的云雾》、《黄山云海》,还有一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庐山云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这三篇文章,找来读一读,看一看不同地域的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云雾的不同特点。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作者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全文的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首先,在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了文章最后一句话:“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由学生理解“流连忘返”这个词语来抛出问题“庐山的云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以此来引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即庐山云雾的特点。

其次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2两个自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然后进行分段讲解。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让学生用读最吸引自己的一种姿态的云雾来展开学习。在本小节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展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而我就结合课件展示了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图片,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形象与妙处。同时,通过图片的展示观察,不同方式的朗读以及对“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抓关键字的记忆来训练学生背诵。

在整个过程中,我给学生提示的图片不够丰富、给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学生的思维欠活跃,在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时,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围内,没有能很好地想出一些合适的比喻句来进行填空。因此,经过考虑,这里可让学生用第二自然段中云雾的姿态来填入,在展现云雾变化多的同时又巩固了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可谓是一句两得。

最后,我通过配音乐、庐山云雾的视频图片进行诗文朗诵,在理解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特点的同时,更让学生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美,真正理解“流连忘返”,做到首尾呼应,加深理解。

设计理念:

一、导入部分:学生通过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大体了解庐山。

二、字词环节: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扫清障碍,还有个任务就是:孩子们在日常表达中会经常出现形近字混淆,或者音近字混用等情况,我在这一环节随机出现“漂浮”“飘拂”两个词,帮学生区分。

三、朗读感悟环节: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读,师生互读、生生互读、互相评读等,目的是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升华情感,另外在体会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写法上,老师和学生配合读,让学生观察总结出写作的特点,也就是先总后分,有利于学生们的写作。另外这一环节我还加入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

四、总结环节:推荐阅读书籍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所以我选择了这种方式结束本课。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松岭门小学 三年级 刘丽凤

2014年10月14

庐山云雾茶香幽如兰 第3篇

庐山北临长江、南倚鄱阳湖。群峰挺秀、林木茂密、泉水涌流、雾气蒸腾。在这种氛围中种植熏制的庐山云雾茶, 素有“色香幽细比兰花”之喻。

庐山云雾茶由于长年饱受庐山流泉飞瀑的亲润、行云走雾的熏陶, 从而形成其独特的醇香品质, 芽壮叶肥、叶厚毫多、滋味浓厚、香幽如兰。此外, 庐山云雾茶树叶生长期长, 所含有益成分较高, 茶生物碱、维生素C的含量都高于一般茶叶。

庐山云雾茶古称闻林茶, 相传最早为一种野生茶, 经东林寺名僧慧远将野生茶改造为栽培家茶, 至宋代, 庐山云雾茶已成贡茶。而云雾茶的规模种植是在20世纪, 引种茶苗, 购进茶籽, 从最早的几十亩, 发展到大小茶场40余个, 茶园种植面积上万亩。

庐山之云雾系充沛的雨量所伴随的蒸发形成特别充足的水蒸气聚集于沟壑润谷, 而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 庐山地区就必然多雾, 全年达190余天, 雾气滋润能提高茶叶品质。庐山四季温度变化小, 昼夜温差大, 白天有利于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 合成和植物内积累的光合产物较多, 夜间温度相对较低, 茶树的呼吸作用较弱, 消耗的光合产物少, 积累的有机态物质就多。庐山云雾茶内氨基酸、咖啡碱、芳香类有效成分含量高, 鲜叶嫩度好, 品质高。

邂逅庐山云雾 第4篇

我一直常喝的是西湖龙井,钟情于龙井独特的香型和味道。对于其他的茶,虽然也涉猎,领略过不同的特色,但往往浅尝辄止。知道庐山云雾是通过书上,也知道这是中国名茶,却从未喝过。所以,茶拿回家后并未在意。有一天有朋友来。便拿出来尝尝鲜,一尝就吃了一惊,一种未曾有过的体味和感觉袭上头来,这才睁大眼睛,细细的打量起面前的庐山云雾来。

从外形看,庐山云雾条索紧结重实,饱满而不失秀丽,叶色碧嫩隐绿,通体光滑润泽;要命的是此茶香气芬芳,有点咄咄逼人,穿透了你的嗅觉又迟迟不肯离去;汤色更是诱人。绿莹,透明,眼都被映得泛着亮光;入口滋味爽快,干净利落,浓醇之后,慢慢洇出鲜甘,颊齿被裹着都要酥了;看了,品了,再看叶底,嫩绿微黄,叶纹鲜明。经水的浸润,变得那样的柔软,那样的舒展。

还有一种感觉。入口的时候,醇厚显出一点粘稠。我试着将二泡茶注满茶杯,茶汤过杯口而不外溢,这在茶中是少见的。

第一次的接触,第一次前所未有的感觉,让我从此开始格外留心起庐山云雾。每进茶庄或茶店,总要询问可有庐山云雾,非常遗憾,乌龙茶在西安风行,喝工夫茶成为一种时尚,在西安只有几年的光景,可是遍寻大小茶庄。竟无庐山云雾的踪影。曾在一家小店,老板听问,一连串的说,庐山云雾有有有。从柜台底下拽出一个脏兮兮的袋子,伸手从中抓出一把茶来,我没等看。便夺门而出。

同事出差去江西。要上庐山。其也好茶,我叮嘱他,别的可以不带,庐山云雾一定要带些回来。果真带回来了,是庐山云雾。形香色很不错,包装也颇为考究,味道鲜香不在话下,但喝了许多次,找不同的时间喝,少的是第一次的那种感觉,于是,生出不少遗憾来。

不过,想想也就开怀了,世间的许多事就是这样,刻意寻找,执着追求,落空的时候多;好的东西,好的感觉,往往是不经意中就碰上了。茶是朋友,好朋友难寻,那就等吧,等出一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那茶却在青山绿水处。

阅读链接

庐山“三石一茶”不可错过

庐山“三石一茶”分别指庐山石鸡、庐山石鱼、庐山石耳和庐山云雾茶,这些都是庐山上名贵的东西,有机会一定得尝一尝。

庐山云雾茶:庐山云雾茶,系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始产于汉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栽种历史,宋代列为“贡茶”。庐山云雾茶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负盛名。畅销国内外。仔细品尝,其色如沱茶,却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于碗中。它的味道,类似“龙井”,却比龙井更加醇厚,若用庐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更加香醇可口。朱德同志有诗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庐山石鸡:庐山石鸡是一种生长在阴涧岩壁洞穴中的麻皮青蛙。又名赤蛙、棘脑蛙,体呈赭色,前肢小,后肢强壮。因其肉质鲜嫩,肥美如鸡而得名。庐山石鸡昼藏石窟,夜出觅食。形体与一般青蛙相似,但体大,肉肥,一般体重三、四两,大的重约一斤左右。

庐山石鱼:庐山石鱼体色透明,无鳞,体长一般在30--40毫米左右,同锈花针长短差不多,就是长上七至八年,长短也不超过一寸,故又名锈花针,庐山石鱼因长年生活在庐山泉与瀑布中,把巢筑在泉瀑流经的岩石缝里,故称石鱼。石鱼生长在庐山的峡谷溪流中,体小,长而略扁,其肉细嫩鲜美。味道香醇,因而遐迩闻名。石鱼不论炒、烩、炖、泡都可以,营养成分丰富,尤为产妇难得之滋补品。

庐山的云雾教案 第5篇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简介庐山的云雾。揭题。(板书:庐山的云雾)

2.谈话导入: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自学要求: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同座位互相讨论第二个问题:每段写了什么?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及时正音,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三、齐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的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四、教学生字词

突出下列字形的书写指导:

幻、添

重点理解的词语:

秀丽、尤其、缠绕、弥漫、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五、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庐山的云雾》教案 第6篇

二 检查预习:

1、认读生词:课文中有很多生词,王老师把他们摘录下来了。谁愿意当小老师领大家读一读?

2、检查读文:生词宝宝回到了文章妈妈的怀抱里,同学们还认识他们吗?指四名同学起来读课文。

三 赏析课文:

(一)作者游完庐山后,在最后一段写道:

出示: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释:“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形容十分留恋,忘记了回去)

作者游览庐山十分留恋那儿的景色,都忘记回去了。庐山到底有什么景色呢?作者最喜欢什么?

学生回答

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是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

(尤其)

作者为什么最喜欢游览云雾缭绕的庐山呢?

生答后,出示画面。

师:在庐山上游览、漫步,眼前飘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还是云雾,此时此刻游人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了祥云,行走于天空中,进入了仙境。让我们体会一下这种云中游走的感觉吧!

指导朗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

(二)作者游览云雾中的庐山,感觉像神仙一样。那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呢?(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请大家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各段围绕那句话写的,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回答,指导中心句的作用,整段文字便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三)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学生回答后出示文段

2、这千姿百态的云雾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美 奇丽 神奇 美不胜收 ……)

3、作者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描写出来的呢?(比喻)有几个比喻句?各把云雾比作什么?

4、你能想象庐山的云雾还可能有哪些形态吗?请你仿照作者的方法,用美妙的文字描绘出你想象到的各种姿态的云雾。

例如:漂浮在山腰下的云雾像是。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

王老师非常喜欢。配音乐范读。

从山顶到山谷,从上到下,庐山上千姿百态的云雾缭绕,这是多么神奇美丽的境界啊!指读。

当你置身其中,似神仙飘飘悠悠,正是因为有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指读。

千姿百态的庐山云雾啊,我们都爱你!齐读。

6、这么美的文字想不想把它变为我们自己的?

出示填空,师生合作。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还瞬息万变呢。“瞬息”是什么意思?(眨眼、呼吸)“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变化又快又多)

2、庐山的云雾在一眨眼、一呼吸的工夫中,就出现很多很多的变化,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呢?

学生读出后出示文段。

3、那些词语体现了云雾变化之快?

4、使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分别把云雾比作什么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5、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庐山的云雾还可以变成什么?

6、瞬息万变的庐山的云雾,这景致多么奇异,让王老师惊叹不已。配乐范读。

你肯定也惊叹于庐山的云雾吧!指读。

这变化又快又多的庐山云雾太神奇了,太壮观了。相信同学们都被吸引住了。齐读。

7、这段文字写得太美了,看提示背一背。出示填空。

四 总结全文

1、游览至此,我们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出示最后一段,齐读。板书:流连忘返

2、作者为什么能把庐山云雾写出这么多姿态,写出这么多变化?作者为什么能把庐山的云雾写得这样美呢?

(认真观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

3、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下,学完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 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录文中优美的词语。

3、搜集有关庐山的诗句。

4、仿照2、3段描写一处景色。

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最爱云雾 流连忘返

庐山的云雾教案 第7篇

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 王小羽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重点学习课文的二、三自然段,进一步体会总分的段式。

3、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庐山的云雾(齐读课题)。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课题——庐山的云雾(齐读课题)(评价:这回读的有进步)

2、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庐山的云雾是怎样的?(很美、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过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研究。

二、精读二、三自然段

(二)品读“千姿百态”,读出画面。

1、同学们你们看,“千姿百态”这个词,边点边说姿态这是一个词语,课文描写的就是庐山云雾的姿态。哎,姿前面一个千,态前面一个万,说明什么?(表示姿态很多)[预设1:对呀!读出来。预设2:谁来读出姿态的多?(指名读)你再来读,大家一起读。

2、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几种姿态呢?请你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姿态。

预设1:这位同学真会学习,一边读一边划,读书习惯真好呀!预设2:大家读得真认真呀。

3、缪老师要考考大家,你能不能用几个关键词说说云雾有哪几种姿态呢?(预设:找到一种,你找到了文中的一种姿态,还有什么姿态,谁来读。全找到,你真了不起,一下子就都找对了。)(贴板书)

4、这段话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请你再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一种姿态呢,自己美美地多读几遍?注意了,注意了,还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4、全班交流:

(1)谁愿意第一个来交流。

(2)结合师生评议,课件演示,引导想象,从而指导朗读。A 山头(1)平淡:a你找到了第一种姿态,你为什么喜欢?

预设1:白色绒帽 柔软,很美,你从哪里感受到很美呢?(评价:对呀!就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预设2:

(2)说不出:再请你读读文字。哦,我听明白了,你对白色绒帽这个词特别有感受白色绒帽(显红)对呀,教师动作演示(一团团,很浓、很密)又浓又密的一团团聚在一起的云雾就像是白色绒帽。你喜欢这样的云雾吗?你来读(指名读)评价:多新奇啊!你也来读。(指名读)喜欢这种云雾的同学一起读。(评价:这美丽的云雾永远的留在了你们的心间。)

(3)哎呀,这个同学读的真好,我听出来了,你对白色绒帽这个词特别有感受白色绒帽(显红)(4)说不出,听听别人怎么说

过渡:你还喜欢哪一句,我们继续交流。(跳到第二自然段)B 山腰: 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云雾?

(1)说得出:一条条玉带(长长的、细细的、软软的、窄窄的)多美呀!(指名读)

师引导:一阵微风吹来,这又长又细的云雾怎么样了?(教师动作演示)你来说?(预设1:没有了。对呀,它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预设2:飘起来了,对呀,就像仙女身上柔软的绸带,多美呀!女同学一起来读。(评价:真惹人喜爱啊!好像天上的神仙一样)师:谁来说说,你还喜欢哪句?

C 山谷 你为什么喜欢?(像茫茫的大海)(大、无边无际、辽阔„„)

预设1:很大,老师送你一个词壮观!读出这种感觉。预设2:对呀,就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多么神奇!谁来赞赞他呢?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真让我感受到庐山神秘的色彩。过渡:还有一种云雾的姿态,也能给我们带来有这样的感受?谁来读好这句话。

D 山峰(像块大幕布把整座山峰都给遮挡住了)男同学让我们一起将壮观的画面读出来。(男生读)

过渡:同学们,庐山的云雾不单单是千姿百态,你还觉得怎样?(板书:美、壮观)

5、(播放图片)老师为了加深你们的印象,老师带大家去庐山看一看。让我们用美妙的声音来赞赞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吧!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句。前两种姿态也请一位学生读,最后两种姿态一个学生读。(分句读)(评价:他们读得真美,真壮观)你们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齐读)

总结:我们再来看这段话,为了写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一共写了几句话。第一句先总写千姿百态,后两句是分些,在结构上是多么地严谨啊。为了将句子写得形象生动,它用了什么方法?(比喻)

6、比喻句练说

出示: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师:那好,我们来看这句前半句是写在什么地方的云雾,后半句是作者展开的奇特想象。请同学们,放飞你的想象,请同桌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吧!(指名说)

——-———的云雾,就像————————。(评价:多奇妙呀!想象真丰富!真精彩啊!)

(三)品读“瞬息万变”,展开想象。

过渡:同学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庐山云雾的是这么美,它还有一个更吸引人的特点呢!那就是——瞬息万变

1、理解“瞬息万变”什么是变?(变化)庐山的云雾怎样变的?请同学读读第三自然段,很快找出来。

2、交流:找到了吗?(显红横线)

3、“万变”什么意思?很多变化。对呀!变化之大。

4、瞬息什么意思?快、(一会儿、很短)对呀!变化之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很多变化,这就叫——“瞬息万变”

5、同学们,这段话老师考考你,谁能将变化之多,变化之快通过朗读展示给大家看。自己先读读。(指名读)齐读。(齐读)

三、总结板书

小结:是啊,庐山的云雾就是这样的瞬息万变,这就是这样地千姿百态,就是这样地一起说(美、壮观)

四、布置作业

1、照样子写句子。

2、观察一处景,仿照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段。板书

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庐山的云雾 第8篇

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往庐山。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架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

2、精读第2自然段

庐山的云雾是那样的神秘,那它到底有着怎样的风采呢?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说。

会读书的孩子,还会把书上的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咱们来试着读读第二自然段,这次要边读边想象,看看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自由读,想象。

孩子们,眼前出现画了没有?出现了几幅?我们一起合作,把这四幅画画下来好吗?要画云雾得先画什么?有了山的衬托,云雾才显得更加洁白!

请四位学生板画不同姿态的云雾。其它的学生,对照课文,看他们画得怎么样,待会儿,请大家来评画。

评画时,老师主要引导学生从位置和姿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帮助学生理解“笼罩”、“一条条”、“缠绕”、“茫茫的大海”、“天幕”等词,并分别指导朗读。

师小结:我们把书上的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理解了文中词语的意思。你们真会读书,真了不起!

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只有这四种姿态呢?从哪儿可以知道?(„„,千姿百态)

这个词是表示什么意思呢?在许多成语中,万千百都不表示具体的数字,而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想象一下,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姿态呢?在什么位置,像什么?指名说。

小结:不同的云雾,站在不同的位置,它的样子(),不同的人看,它的样子(),这就叫(千姿百态)。

这么多种样子,用上书上的一句话就能概括,是哪一句?齐读这一句。

了解中心句。

3、精读第3自然段

这静态的云雾已经让我们心动,倘若有微风吹来,庐山的云雾便或聚或散、或浓或淡,更加神秘莫测。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这一段是又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自读,指名说。刚刚学完就能运用,真了不起!板书:瞬息万变。

谁知道“瞬息万变”的意思?

再默读这一段,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变化得快,用“△”标出来。

指名说。怎么读这几个词,让我们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变化真是迅速呀!自己试试练读这几个词。指名读。

庐山的云雾不仅变得快,而且变得(多),书上写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说。

什么是“一泻千里”?你们还见过这样的景象吗?(洪水、江水等)一泻千里让我们感受到水流怎么样?(快、猛、远)

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去读读这个词。指名读,齐读。

为什么不把云雾比作洪水而比作九天银河呢?指名说。

它使我联想到诗句:(飞流„„,疑是„„),好美啊!咱们再来读读这种变化。

指名读。女生男生分角色读。

朗读就是这样,不仅自己的眼前要出景,而且要让别人也仿佛看到这这样的景象。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再来读读这两种变化。

看录像,请学生发挥想象力想想看,它还会变成什么,自由发言。

阿里山的云雾 第二课时

一、生本再次对话,获得快感

(一)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感受云雾的情态美。

1.播放录像。(“无风时”云雾的静态美)

师:你们看,大雨刚过,美丽的阿里山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中,碧绿的千山万壑和朦胧的山间云雾构成了一幅多么精妙的山水画啊!美吗?

自由读整段,体会整体的画面美。

2.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的美丽图画。

出示老师画的一幅云雾图(“浓雾把一切都遮住了”)

a.猜猜老师画的是哪一句话描写的情景?(“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

b.从哪儿看出来的?(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c.给老师的画取个题目或题句诗好吗?

“云天雾海”“白雾茫茫”“不识阿里山真面目”等。

师:滚滚的白云,就像汪洋大海,真是虚无缥缈,身居广寒之感。

d.用朗读来描绘这一幅“云天雾海”的美景。(阿里山的秀丽山川,全都笼罩在了浓雾之中。)

e.学生读文、作画,领悟云雾的静态美。

f.大雨初歇,当我们漫步阿里山的时候,会惊奇地发现:真是一幅绝美的画啊!课文向我们描绘了几处景物?

g.你也想做一回小画家吗?选一处景,反复朗读,发挥想像,并把它画下来。

h.学生读课文,并分组合作完成一幅画,最好配上题目或诗句。

i.反馈:

画面1: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顺势理解“影影绰绰”)

画面2: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

画面3:有些地方山雾只漂浮在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

j.小组合作展示学习成果:(1)描述画面(顺势理解新词:影影绰绰、遮蔽、汇成、黛绿、翠峦、直插云雾)(2)吟诗(3)绘画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k.看媒体,师描述:站在慈云寺,阿里山宾馆等处观赏,云雾茫茫,山很远很远,却又像近在咫尺,把山谷遮掩得若隐若现,满山满谷浓雾弥漫,犹如置身于仙境之中,令人陶醉。如果把这时的云雾比作人的话,那她就是一个“温文沉静的姑娘”。你们喜欢这个姑娘吗?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她的喜爱之情。

3.师生合作读好第二自然段。老师读总起句、总结句,学生读中间几句。

二、进入情景,多元感悟,感受云雾的动态美

师:当山风劲吹的时候,原来温文沉静的云雾,似乎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

1.同学们看过魔术师的表演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神秘莫测、千变万化、出乎意料、神奇)

2.亲眼目睹阿里山云雾的神奇与美丽后,“我”是感到莫名的惊愕与喜悦。你也想去体验一下那份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吗?那就让我们读书吧!

3.自由选择句子读。

a.它令原来图画似的景致变化万千,万山苍翠,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指生读,老师采访读者的心情: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惊愕?为什么喜悦?引导读出不同的心情。)师:云雾真是变化万千啊。

b.忽而滚滚的云雾来了,从藏匿的山谷汹涌而来,淹没了眼前的一切;忽而它又拂袖而去了,只见袖带飘忽,瞬间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一切又确乎已经发生,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采访,说感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师:云雾变化真快,说

《山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了解雾的由来和变化。

课前送词

腾云驾雾 大雾迷蒙 雾里看花 漫天大雾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雾大家都熟悉,起大雾时,你有什么感觉呢?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山雾

1.自己读读课文,把第一次跟你见面的字圈出来,划出新词,快读读<山雾>吧,它地方就藏在你的课文纸上。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上台读划出的新字新词。(2)师出示新词,指名读(3)指名读课文

▲看,课文的第一小节挺长的,它有几句话? 指导读好疑问句

你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时候的山雾? 板书:大清早

▲谁来读第二小节?

你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时候的山雾? 板书:太阳出来了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看来山里的雾比我们这里的雾好玩多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先来欣赏这大清早的山雾。谁来读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大清早的雾在你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 贪玩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很贪玩? 3.自读第一自然段 4.交流

▲一会儿从山下跑到山上了

引导学生想象:好像在干什么呢? 出示词语卡片:追逐嬉闹 出示图片

怪不得作者说它们像群贪玩的孩子:(将前半句变色)山雾像群贪玩的孩子 ▲ 一会儿又钻进了密林

引导学生想象:好像在干什么呢? 出示词语卡片:捉迷藏 出示图片

怪不得作者说它们像群贪玩的孩子:(将前半句变色)山雾像群贪玩的孩子 ▲ 指导读句子

5.展开想象:你就是其中的一员,你还会干什么呢? 6.配乐读文

(二)教学第二自然段

1.太阳公公起和床了,指导读第一句 2.出示第二句

渐渐地,慢慢地,发现山雾不见了,你心里在想什么呢? 3.它跟到哪里去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指名说

4.指导诵读第三句

你能把穿红衣服的句子读好吗? 5.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6.出示儿歌

它到底云哪儿了呢?我们来读一首儿歌吧

《庐山的云雾》 第9篇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生字新词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初步学习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体会比喻,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感受它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习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体会比喻,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感受它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1、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景色秀美,学习了第一课《长城与运河》,长城东起-----,西到------;运河北起------,南到-----,他们都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奇迹。我们还走到了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知道它位于祖国的-----,今天我们要去江西,欣赏庐山的风光。

2、出示图片,配上文字: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庐山的云雾》,(板书:庐山的云雾)读题目要动脑筋,看题目,这篇课文重点写什么(云雾),你们的小脑袋瓜里还有什么问题啊? 生:那么多景色,为什么要写庐山的云雾 生: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

师: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在书中寻找答案。

二、字词理解

1、请同学自己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边读边思考刚刚的问题。

2、考查字词,教师在检查了预习结果后,总结重点难点。

多字音: 似乎 系在

难写字: 瀑布 幽谷 遮挡 绒帽 难理解的词: 弥漫 笼罩 缠绕 变幻

指导多音字系,写词语理解(近义词替换,图片联系,实际联系,语境联系)

3、庐山的云雾神秘,变幻无常,千姿百态,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四字词语。

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 瞬息万变

一泻千里 千姿百态 四蹄生风 云遮雾绕 流连忘返 变幻无常

4、教师点评,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四字词 师:这四字词都是些庐山云雾的,你们你能读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吗?(学生齐读)

每个词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每个词都是一幅动人的画,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去感受云雾的美。自由朗读,重点朗读第二,第三自然段。(老师在下面走动,或表扬或指导,纠错)

三、精读赏析

(一)第一段

1、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啊?(神秘)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展开想象。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2、师: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波浪写画出来。这就是这段的总起句,整段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抓住每小节的总起句,不但能帮我们读懂这小节,还能帮助我们读懂整篇文章。所以我们说这段是总分结构。(板书:千姿百态总分)

3、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山头,半山,山谷,山峰))

师: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让我们一起欣赏。【欣赏视频】

4、你能读出其中的美吗?教师指导朗读

5、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板书:比喻)

笼罩山头的云雾

(像白色绒帽)

缠绕半山的云雾

(像一条条玉带)弥漫山谷的云雾

(像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

(像巨大的天幕)

6、相机指导:比喻的手法的作用将我们不熟悉的各种云雾比喻成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你们最喜欢处?谁来为我们读读?(表扬,奖励读得好的学生)

(三)第三段

1、过渡:庐山的云雾只有静态美吗?当然不是,它还有动态美,因为它会“变”呀,请同学们用总分的方法,找出总起句,自读第三段。(板书:瞬息万变)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这一段中哪些词语体现了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

生:眼前,刚刚,转眼间

师:除了这三个词,还可以用什么词啊? 生:有的….有的….生:一会儿….一会儿….师:既然有那么多词可以用,作者为什么独独用了“眼前,刚刚,转眼间”(体现变化之快,变化之多)

3、哪些词语体现云都变成些什么样子?(“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

4、大声朗读,感受云雾的瞬息万变。

5、赏析比喻手法,体会作者的想象。

师:作者看到的这些景象,都是真的吗? 生:不是,是想象出来的。师:是的,大家仔细看,这一段的末尾有一个省略号,大家想一想,省略了什么?发挥你的想象,把你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像小狗、像小鸟、像老虎„„

师:你们都想到动物了呀,庐山的云雾除了像这些“动物”,还会像什么?请你们也用眼前------,刚刚------,转眼间-------,的句式来说说

(想洁白的棉花、像柔软的棉被、像漂亮的房子、像奔跑的汽车„„)

6、同学们想到的这么多奇异的景致,让老师感到惊讶,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

7、欣赏图片,播放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三自然段。

(四)第四段

1、正是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才会让人流连往返,齐读最后一段。云遮雾绕可以换成那些词?对比一下,哪个更好?为什么?(更有概括性,点题)

四、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导游,回去和你们的爸爸妈妈说说庐山的云雾,带他们参观云遮雾绕的庐山。

2、同时啊,准备一个你游玩过的景点,下节课做一个全班的导游,向我们说说你要介绍的景物的特点。

五、板书设计.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流连忘返总分比喻

庐山的云雾1 第10篇

朝阳小学

买学梅

一、复习旧知,质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生齐读课题)。了解了什么呢?

生1: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生2: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 生3“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色彩。生4:庐山的云雾让庐山的景色更加秀丽。……

师:庐山的云雾为什么这么神奇呢?让我们赶紧打开课文来看看吧![评析:“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既明确了阅读的目的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以画促悟,放飞想象。

1、读中思。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用“——”画出来。

(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2、说中明。

师:谁来?(生纷纷举手)生:这段话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句话来写的。师:这一句也叫这一段的(生接:中心句)师:读一读吧!

(生齐读: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啊?(生争先恐后举手)生1:“千姿百态”就是说有很多种姿态。生2:“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很多,各种各样。

师(故作思索状):哦,那庐山云雾都有哪些姿态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边读还要边想像课文描写的景象。(生读,师板画4座山峰)

师:找到了吗?(生齐:找到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有关语句)

3、画中悟。

师:谁能把庐山云雾的姿态画下来?(生跃跃欲试,请四名同学上台画)

师:你们都画了什么呢?(师指着黑板上同学所画的内容)生1:我画的是笼罩在山头的云雾,这些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所以我把云雾画成了帽子的形状。

生2:我画的是半山的云雾,这些云雾就像是一条条玉带,系在了山腰上。

生3:我画的也是山顶上的云雾。

生4:我画的是遮挡山峰的云雾,这云雾就像一块巨大的幕布。师:画得怎么样?(生抢说:很好)掌声感谢他们。(生鼓掌)生(迫不及待地):老师,我觉得遮挡山峰的云雾有些乱,画得不太像,而且弥漫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他们都没有画。(一些学生在旁附和:是啊,他们没画)

师:你看得清,读得细,确实这两种姿态比较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师结合画面作介绍)看,这就是云海,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就像(生接: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生接:巨大的天幕)。好看吗? 生:好看。

4、想中续。

师:那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只有这四种姿态呢? 生抢说:不是,后面还有省略号呢。

师:让我们来想像一下庐山的云雾还会有哪些姿态?(生想像)生:浓浓的云雾像是给庐山盖上了一条巨大的棉被。生:云雾升上半空像一朵蘑菇。

生:山上的云雾像给庐山披上了一层白色的轻纱。生:云雾像给庐山撑开了一把大伞。……

师:师:你们的想像力太丰富,说得太精彩了。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把这一段读得很漂亮。(生读得投入,读得精彩)

[评析:阅读就是“还原”,把绘画引入语文课堂,使学生在读中悟,在画中解,做到了“一画胜百言”。学生在教师有条不紊的引导下,读、说、画、想,集动口、动手、动脑为一体,逐渐深入文本,补充文本。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总结学法,授之以渔。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好像真的看到了千姿百态的庐山云雾。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第2自然段的?(生思索)生1:先读课文,并找出中心句画下来。生2:交流云雾有什么姿态。生3:想像续编并有感情朗读。……

(师相机点击课件,出示学法指导:①读课文,画出中心句,理解中心词;②找一找,课文围绕中心句共作了哪些具体介绍;③想像续编,练习有感情朗读。)

师:这就是我们刚才的学法,一起来看看。

[评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终身学习的社会里,教师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及时归纳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明确、掌握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一学法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你的发现。(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师:好,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知道“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生2:我还知道“瞬息万变”是指变化非常快。

生3:“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这两句生动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变化很快。

师:你从哪些词看出云雾的变化快?

生3:从“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可以看出来。

2、以读促悟,想像续编。

师:嗯,多快啊,一眨眼间就变了,谁来读出这种赞叹之情?(生踊跃举手,师指名读)

师:读得怎么样?(生评价,师相机再指名读)让我们像这样一齐来读一读吧!(生有感情齐读)

师:读得太好了,那庐山的云雾还有其他变化吗?(生齐:有)师:你们能像课文那样说一说吗?(生:能)师点击课件:任选一种格式,说一说:

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

明明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生思考、讨论)师:谁自告奋勇?

生1:刚刚还是一条巨大的棉被,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条腾飞的巨龙。生2:明明是一方白色的手帕,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可爱的绵羊。

生3:明明是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头凶猛的狮子。生4:这是课文的。

师:嗯,该怎么接才通顺,而又不重复呢?

生4: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再转头一看,它又变成了一头凶猛的狮子。

师:太棒了,你真是个小作家!(生鼓掌)

生5:刚刚还是翩翩起舞的蝴蝶,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白兔。……

[评析: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在揣摩朗读中,走近文本,感悟内容;并通过想像说话,拓展学生思维,丰富文本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1、欣赏云雾美。

师:这么美的云雾想去看看吗?

生:想。(师点击课件,播放庐山的云雾。)

2、表达情感美。

师:看了这么美的云雾,你想说什么呢? 生1:庐山被云雾笼罩着,真像仙境啊!生2:庐山真美啊,祖国的山河真美啊!

生3:庐山的云雾太美了,我长大后也要去看一看。生4: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师:庐山被云雾笼罩着,这么秀丽多姿,真让人舍不得离去啊!难怪游客们会(生接:流连忘返)

3、配乐朗读美。

师:让我们在音乐中,读出庐山云雾的美吧!(生有感情齐读全文)

[评析: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直观的课件中感悟庐山云雾的美,激发了热爱庐山,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情感在表达中得到提升,在朗读中得以内化。]

感悟:

在“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实效”课题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学中,我发现只要关注学生,引导得法,敢于创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并非“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分析本案例,较好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落实主体,唤起主动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方能学得兴趣盎然,学得富有成效,课堂也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读文,画云、赏雾、续说、交流……学生动手、动耳、动口、动脑,全程参与,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能,获得成长的舞台,它们自然愿学、乐学。课堂也因他们的积极参与而变得生动活泼。

二、有效引导,掌握学习方法。

新课程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学”必须在教师的“导”下,方不偏离轨道,方能取得实效。我们宁要真实的“学”,也不要虚假的“闹”。案例中,我采取了扶放结合,先扶后放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及时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学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3自然段,并引导他们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既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在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中,表现得特别的精彩,他们侃侃而谈,收获颇多。

三、优化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良好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学中,我总是依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千方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实效。《庐山的云雾》一课,我把绘画、多媒体技术带入课堂,使学生在画中轻松地理解了“庐山云雾的姿态”,在赏中激发了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两次的说话续编,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加深了他们对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特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显著。

四、注重训练,培养语文技能。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体现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五、多元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庐山观云雾散文

庐山观云雾散文(精选10篇)庐山观云雾散文 第1篇云雾观游记生活散文随笔七人同去云雾观,百里山路至山巅。山路辗转风景秀,山树迎风惹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