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第1篇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青岛九联小学 王俊英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让学生在看图观察、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分小棒和看情境图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然后我在逐步讲解竖式书写过程,最后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2)除得的商写在哪里?(3)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竖式计算的算理和写法。
本节课有两次比较。其一:本次教学是以两位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的,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其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与不能整除在算理、算法上也不尽相同,找出他们的共同点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找出他们的不同点,讲清竖式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及时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没有突破竖式计算这个难点。尤其是在计算个位除法时,如果个位上有余数,学生在写商时很容易卡在那里或理解不清瞎写,在以后教学中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多说多讲,加强竖式写法的指导。
教育故事
青岛九联小学 王俊英
上一学期视力测试,我们班只有一位同学视力是4.5,其他同学都正常。新学期开学时我们又组织一次视力测试结果又新增6名同学的视力在4.5,为什么短短的三个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我注意观察本班学生用眼卫生,并通过问卷调查。
课堂上读书、写字时我发现有80%的学生坐姿不正确,不能够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面一尺,身体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通过课外阅读我发现不少学生喜欢枕着胳膊看书,通过问卷得到周末在家里连续看电视两小时的53%的同学,玩电脑一小时以上的同学有42%。孩子们的近视率为什么会直线上升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小小的年级就要架上一副眼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不行我要每一位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
一、正确的坐姿和书写
上课时,我不时的提醒学生:坐如钟。在书写时我们齐背儿歌:两脚平放,两肩持平,收腹挺胸,左手按本,右手执笔。
二、劳逸结合
做到连续用眼不超过半小时,在学校里我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同时也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注意孩子在家里
一、预防近视必须牢记“六要,五不要” 六要:(1)读写姿势要端正,眼和书保持30~35厘米(1尺)距离。(2)连续看书1小时后休息片刻,并向远处眺望。
(3)连续看电视1小时后,休息5~10分钟,眼与电视屏面距离应为屏面对角线的5~7倍,但不小于2米。
(4)连续操作计算机1小时后,至少休息10分钟,或做由近到远的晶体操。
(5)每天保证1小时的户外活动。通过体育锻炼,达到提高体质、增强眼调节力的目的。
(6)坚决纠正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养成合理膳食和膳食平衡等良好习惯。
五不要:
(1)不要在直射阳光或暗弱光线下读书、写字。(2)不要躺在床上或趴在桌上看书。
(3)不要无节制地玩游戏机,每天玩的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4)不要边走边看书,更不要在晃动的车厢里看书。(5)不要用太细的铅笔,写太细小的字。
二、坐姿要正确
坐时脊柱要挺直,不前倾,不耸肩,不歪头,前胸不受压,大腿呈水平,两足着地,眼与书本距离30~35cm(一尺),笔尖与手指距离一寸,胸与前桌一拳,俗称“三个一”,并定期调换座位。
三、改善不良学习环境 教室和家庭的采光和照明要符合卫生要求,消除灯的频闪现象及眩光。课桌椅要符合国家标准,黑板定期刷黑无反光,墙壁定期粉刷。学习用品也不能忽视,如纸张不能太白,印刷字体要清晰等。
四、注意休息
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需10小时。
五、合理膳食
注意营养,多食蔬菜、海产品、动物肝脏,限制甜食。还要注意维生素A、维生素B1和B2及微量元素硒、锌、铬的摄入。
六、做好眼保健操
做眼保健操是我国中小学校重视眼保健工作的具体体现,通过按摩眼部周围各穴位和肌肉,刺激神经末梢,增加眼部周围组织血液循环,调节眼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消除疲劳,增强视力,预防近视的目的。此外,加强身体锻炼,提倡户外活动,常晒日光,呼吸新鲜空气,多接触青山绿水等大自然景物,也有利于眼睛的健康。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复习》教学设计
青岛九联小学 王俊英
【教学内容】: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
【教材分析】:本课复习的内容包括第四单元《100以内加减法
(一)》和第六单元《100以内加减法
(二)》,涉及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具体表现为: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和退位。这些内容中,应该以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和退位为重点。
【教学目标】:
1、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准确、熟练、灵活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形成初步估算意识。
2、在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整理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并能发现规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回顾
1、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都有哪些课外活动?(生说:跳绳、拔河、阅读……)
2、小结揭题。
谈话:其实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也蕴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比如我们学过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板书)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一)复习100以内数加减法的口算
1、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学校在读书月中组织了图书互换活动,仔细观察情境图,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2、独立思考。
谈话:重点想一想你计算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3、班级交流。
预设:三个层次:问题——算式——计算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有选择地板书算式(1)25+7=(2)25-7=(3)35+20 =(4)35-20=
4、归纳小结。谈话:刚才我们用口算的方法复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口算时用分解数的方法,先分解大数,再进行加减。
(二)复习100以内数加减法的笔算
1、提出问题。
谈话: 这是我们学校体育节跳绳比赛的情景,仔细观察情境图,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预设: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算式:(1)26+12=(2)26-12=(3)54-37=(4)54+37=
2、独立解答。
谈话:想一想你计算的时候是怎样算的?(找4名学生板演)
3、班级交流。
预设:(1)口算的,要充分肯定。
(2)笔算的。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竖式计算的方法。
4、概括小结。
谈话:(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2)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的从十位借一个十,在个位上加10,再减。(出示课件,齐读)
(三)复习分类,引导建构
1、提出问题。
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100以内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根据这些算式的运算符号可以分成几类? 25+7= 25-7= 35+20= 35-20= 26+12= 26-12= 35+27= 35-27=
2、独立思考。
3、班级交流。
预设:可能分成加法类,减法类。
追问:(1)观察26+12和35+27的竖式,计算个位时有什么不同?这样加法又可以分为几类?(引导加法分成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
(2)观察26-12和35-27的竖式,计算时个位是否够减?不够减怎么办?这样减法又可以分为几类?(减法分成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
4、归纳小结。
谈话:刚才,我们把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先是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加法,一类是减法;接着又把加法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不进位加法,一类是进位加法;还把减法也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不退位减法,一类是退位减法。这种整理知识的方法叫分类整理法。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大家学的都很好。老师现在来考考大家,有信心吗?(出示课件)
1、口算下列各题。(卡片)
2、火眼金睛辨对错
48 82 78 + 27 + 645 73 44 36 23
3、花儿笑了(算出结果,连一连)
68 28 39 43 34 11 + 8 + 1819
35-20 10+26 60-3
4、我是最棒的(接龙练习)
12+27=()+35=()-24=()-17=()+28=()-46=()+39=()
5、解决问题
春游活动中一班有36人戴帽子,二班有17人戴帽子,一班带了19个垃圾袋二班带了,31个垃圾袋。(1)一班和二班带帽子的有多少人?(2)二班比一班多带几个垃圾袋?(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提升
谈话:今天我们复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表述(知识、方法、情感)。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第2篇
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老鹰风筝,才能按时交货? 每天大约要做多少只孔雀风筝,才能按时交货?
60÷2=30(只) 240÷6=40(只)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第3篇
“分桃子”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54-55页) 这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学生由于受表内笔算除法的影响, 很难想到或难以接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二是教材把十位上的数能被除数除尽的和不能除尽的, 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三位数同时出现在一堂课中, 有一定的教学难度.我们的研究认为, 巧妙利用“正迁移”是突破这些难点的关键.
二、教学实践
(一) 创设情境, 构建新知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例1) 有48个桃子, 平均分给2只猴子, 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学生根据上述问题情境列出算式:48÷2=?
[评析:数学问题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把除法算式寓于分桃子的生活原型, 不仅为学生探索方法提供了空间, 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尊重起点, 孕育新知
(1) 探索
学生根据情境与算式, 独立探索口算与分一分的方法后汇报如下:
(1) 口算法:40÷2=20, 8÷2=4, 20+4=24 (个) ;
(2) 操作法:“每只猴子可以分到2篮零4个, 共24个.”
(2) 引导
师:一般情况下, 操作法中是先分什么的?
生:先分整篮的.
师:你能说说分的过程吗?
生:先分整篮的, 每只猴子分到2篮, 再分外面的8个, 每只猴子又分到了4个, 所以每只猴子分到 (20+4) 等于24个 (教师根据学生表达的过程作演示) .
师:每一步分桃子的算式又是怎样列的呢?
(学生回答的结果恰似口算的步骤)
[评析: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知识的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以自己过去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且以独特的方式进行意义建构的结果.由于构建“一位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的相关基础只有口算的方法与分东西, 因为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结构是“一层楼”, 与一位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结构“二三层楼”反差太大, 难以为探究新知正迁移.所以, 这一环节的教学只让学生探索口算法与操作法.当操作法得出后,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分东西的生活经验, 说说分桃子的具体步骤, 旨在为学生构建笔算除法提供直观的表象.接着让学生说每步分桃子的算式, 其用意是让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要领与口算的算理相结合, 不仅为理解笔算算理作迁移铺垫, 还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巧用迁移, 构建新知
(1) 探索
师:请同学们把口算的步骤和分桃子的方法在笔算中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探索后, 在黑板上展示 (见右图) .
师:请你说说每步的步骤与理由?
生:第一步2除4个十, 商是2, 写在十位上;第二步2除8个一, 商是4写在个位上.
师:第一步的商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第二步的商4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
(生答略)
师生得出:笔算除法要从高位除起.
[评析:教育心理学认为, 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是迁移的基本条件, 共同因素越多, 迁移就越容易.上述教学中, 教师巧用了解题策略间的迁移口算、分桃子 (摆小棒) 的步骤与探索笔算方法相结合, 不仅为学生搭建了探索笔算方法的阶梯, 保证了探索活动的有效性, 而且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
(2) 内化
师:请同学们用语言表达笔算除法的算理.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生:第一步十位数上的4被2分, 即40÷2商是20, 2写在十位上, 48减40余8;第二步余数8被2除, 商是4, 写在个位上, 8减8余数为零.
待全班同学自言自语地回顾算理后, 一名同学引领大家一边叙述一边用笔验算.
[评析:心理学认为, 用简明的词语来表述复杂的事物或记载分析的成果, 有助于简缩思维过程和不断的抽象、概括.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学生语言内化的过程既是知识的内化过程, 也是思维的提升过程.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重要的环节对低年级小朋友而言只由教师或某一同学说一次是不够的, 这是因为学生间有差异, 或没有听见、或没有完全领会的现象肯定存在.上述片断, 当笔算的方法得出后,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笔算方法向语言的内化迁移, 从而巩固了笔算的操作要领, 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 而且初步培养了学生本质抽象的能力.]
(二) 实践运用, 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
2.拓展练习
(例2) 有48个桃子, 平均分给3只猴子, 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 (个)
先由学生用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 分时突出分两步, 即第一步分整十的, 第二步分余下的, 再由学生在与例1相比较的基础上自主探索笔算方法和语言内化.
3.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比较后两题与前两题的异同点, 及说说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后, 再放手让学生练习.
4.应用练习
[评析:教学中, 把例2改为拓展练习题, 让学生在与例1比较异同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尝试, 不仅检验了笔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而且提高了学生迁移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为下一环节 (巩固练习) 一位数除三位数方法的迁移奠基.这一环节设计了基本练习、拓展练习、巩固练习、应用练习,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旨在巩固新知, 加深对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每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三) 总结反思, 评价体验
1.如何查找教学难点
运用同化 (同化的过程是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 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即对新知识进行加工, 使之与原有认知结构相吻合) 与顺应 (顺应是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时, 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 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 即对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改造, 以适应新知识学习的需要) 的思想进行分析是查找探索新知之难点的良策.在教学设计时,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新知与学生原有旧知的关系来确立教学难点.如果是同化的过程, 则考虑原有的认知结构能否较顺利地对新知进行加工, 若是新知就不是难点, 否则同化新知有一定的困难, 新知即成为教学的难点.如果是顺应过程, 一般可以认为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认知结构反差太大, 改造时有相当大的困难.
2.如何突破教学难点
巧妙运用正迁移是突破探索新知之难点的关键.凡是掌握的知识、技能对学习的新知、技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促进新的知识、技能顺利形成的, 称为正迁移.如果学习新知的教学难点, 是由与该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掌握欠扎实或因大多数学生遗忘所致, 则应查漏补缺, 加强旧知识的复习, 以促进新知的同化;如果教学难点主要是由顺应过程产生的, 则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新知同化过程的阶梯.
参考文献
[1]黄芳.对数学教学中“教学难点”的认识与实践[J].小学数学教师, 2007 (3) .
[2]陈琼心.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教材《心理学》.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年12月第1版.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第4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主动经历算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对具体问题、具体计算的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探讨算法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建构过程,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呈现情境
谈话:学校买来一些毽子和羽毛球,准备平均分给三(1)和三(2)班两个班。
课件呈现:48个毽子(4整盒和8个)
52个羽毛球(5整筒和2个)
2.提出问题
估计一下,每个班分到的毽子多一些,还是羽毛球多一些?
你能帮助这两个班分一分吗?
(评析:结合实际情境,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想办法去分一分,能激起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既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52÷2的商比48÷2的商大。)
二、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分毽子
提问:要求每班分得多少个毽子,你打算怎样分?
班内交流自己的分法,以及分得的结果。
提问:怎样通过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呢?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列式的,又是怎样计算的。
班内交流算法:可能用口算,也可能用竖式计算。
结合学生的回答追问:怎样用竖式计算48÷2?
(评析:通过分毽子,力求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为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索52÷2的计算方法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能力上的迁移和方法上的渗透,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算法对比提供良好素材。)
2.分羽毛球
⑴提问:要求每班分得多少个羽毛球,你打算怎样去分?
班内交流自己的分法,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在分羽毛球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你能结合小棒的实际操作,讲讲应该怎样解决的吗?
让学生操作好后同桌相互交流。
⑵怎样用竖式计算52÷2呢?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板书展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竖式计算方法:
让学生自己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评价,小组内交流自己选择哪种算法,并说说理由。
让学生打开课本,共同完成竖式,师生共同回顾计算过程。
组织验算。
(评析: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去尝试解决问题,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引发了他们的认知冲突。不同分法、不同的计算方法的出现,使他们意识到解决问题时的关键所在。解释、交流、评价,使得他们对算法有了一些初步的感受和理解。)
3.探讨比较
分羽毛球和分毽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组织班内讨论,使学生明白分毽子时4盒正好分完,而分羽毛球时分掉4筒以后还剩一个整筒的,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说说该怎么办。
两次计算有何不同?怎么办?
再次组织探讨,让学生结合操作来理解,十位上的5除以2余下的1代表一个十,因为剩下的一筒要和单个的合起来再分,所以十位上余下的数1要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用12再除。
(评析:结合两次操作、两次计算进行充分比较、探讨交流,丰富了学生表象,为他们理解算法提供了算理上的支持,加深了他们对计算中重点问题的认识,从而帮助他们实现算法的有效建构。)
三、 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试做前两题,相互说说计算过程,再去完成后两题,小组内学生相互评价。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96÷884÷3
3.对比练习
48÷475÷3
48÷377÷3
学生练习后,组织学生比较,沟通联系,了解区别。
4.想想做做第6题
64÷585÷395÷491÷2
让学生先估一估它们的商各是多少,然后相互交流自己是如何估计的。
5.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图独立完成,并在班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评析:练习设计注重发展,兼顾基础,层次分明,基本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除法的计算方法,对比练习帮助学生沟通计算中的联系和区别,清晰其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安排估一估,既能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又能进一步提升其熟练试商的程度,这样逐步提高计算要求,逐渐加深他们对算法的理解。最后安排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增强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每个学生在练习中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评:
第一,重组教材,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本节课对教材进行了合理重组,在原来情境图分52个羽毛球的基础上添加分48个毽子,一方面是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操作经验和计算经验,为学生能有效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比较,沟通与旧知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第二,提供时空,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算法。本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多个角度提供“平台”,为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索、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的保障,让学生通过探索——体会算法,通过探讨——比较算法,通过交流——评价算法等,使学生主动经历了“面对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动手操作中探求解决方法——广泛交流、讨论算法——体会并发现计算方法”的过程,有效实现了算法的自主建构,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计算,掌握一些基本地学习策略和方法。
第三,沟通联系,发展学生的计算素养。本节课有效沟通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先去分一分,再结合自己在操作中的体验去探索算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评价和选择算法,从而实现了算理与算法的有效链接,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算法。而且本节课还注重沟通估算和计算的联系,先结合实际情境“分毽子和羽毛球”,让学生估一估,再结合具体计算让他们再去估一估,使学生充分感受估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和发展了他们的估计意识,而且估算和计算做到了有机融合,先“估”再“算”,“估”是为了“算”,学会了“算”又是为了更好地“估”,这样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有效发展了学生的计算素养,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信息窗1。
【教材简析】
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本部分的内容的教学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通过“按时交货”这一大情景,引出问题串,同时形成一定的知识串,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学会和他人交流,养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算理,逐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算理,逐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放过风筝嘛?你喜欢吗?你的风筝是什么样的呢?
生:我喜欢放风筝。我有一只老鹰风筝。
我的燕子风筝很漂亮,是用黑色布和白色布做成的,上面用了很多竹条。放风筝必须要有线轴。„„
师:想不想去看看风筝是怎么做出来的?
好,让我们一起启程,去风筝厂参观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师:风筝到底是怎样做出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风筝厂去看一看,好吗?(出示情境图)
师:这是风筝厂的一个加工车间,请大家认真观察,看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呈现问题。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老鹰风筝?
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燕子风筝?
平均每天大约要做多少只鹤风筝?
每天大约要做多少只孔雀风筝才能按时交货?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平均每天做多少只鹰风筝?”这个问题,好吗?谁会列算式?
生:60÷2
师:究竟每天做多少只鹰风筝?你怎么知道的?
2、生独立探究。
师: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方法算一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利用小棒摆一摆。
生小组学习后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的几种方法:
用学具操作:(1)把六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三个十,就是三十。
(2)因为30×2=60,所以60÷2=30.„„
(学生借助学具的操作明确算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算法多样化。)交流各种算法。谈话:谁来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分析比较。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分别说说理由。
3、师:平均每天做多少只燕子风筝呢?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把240看作24个十„„
因为40×6=240所以
240÷6=40
„„
(学生可以根据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师:观察今天学习的除法计算和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以前学过的除法直接用口诀计算,今天学习的除法的被除数都是整
十、几百几十数,先用口诀计算,再在商的后面添0。
(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受到今天学到的除法与以前学过的除法的区别。)
三、巩固提升,拓展应用。
1、师:小明遇到了一个难题,他要把一些积木,分给几个小组的同学,你来帮帮他,好吗?
生: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学生独自做自主练习2。并交流发现。
3.谈话: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今天咱就看看谁投进的篮球多?完成自主练习3。
4.谈话:你能将表格补充完整吗?完成自主练习4。
四、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老鹰风筝,才能按时交货? 每天大约要做多少只孔雀风筝,才能按时交货?
60÷2=30(只)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 第6篇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一课时
整十整百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整百整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难点:计算方法的探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20里面有()个十,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70里面有()个十。
2、解决问题:把18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分得几支? 口答算式:18÷3=6(支)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汇报。(把18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支)
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整
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整
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二、互动新授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1)3个20是60,60除以3等于20;(2)6个十除以3得2个十,是20;(3)6÷3=2,60÷3=20 谈话:自己选择一种方法,把60÷3的算法再说一遍给同桌听。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再想一想这几个十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几,最后算得的结果就是几个十。
教学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出示例1后的“试一试”:600÷3=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小结计算方法: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百,再想几个百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百;也可以用被除数看成几个百,再想几个百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百;也可以用被除数百位数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几,最后算得的结果就是几个百。
3、教学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再想一想这几个是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几,最后
算得的结果就是几个百。教学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出示教材例2,学生读题。
谈话:怎样列式?你能口算吗? 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小结方法:口算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十几个几,再想几十几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百位和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多少,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组题在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理。小结方法:学生借助表内除非口算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只要在后面添相应个数的0.2、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学生口算,说说想法。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连线,集体订正交流。
4、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打乒乓球吗?看他们正在进行双打和单打(出示题目)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列式计算,然后组织交流。
注意提醒学生,单打2人一组,双打4人一组。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
提示:长方形被平均分成多少份?阴影部分是其中的一份。学生列式计算,交流评价。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难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中最高位的书写位置。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谈话: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把46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要求每班分得多少个)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6÷2=)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46÷2,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吗?(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交流分的情况:拿出几捆几根小棒,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最后每人分得多少根?(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述)
(2)还可以怎样想? 想法预设:
每班先分得2筒,是20个,再分得3个,合起来是23个。40÷2=20 6÷2=3 20+3=23(3)各小组讨论“竖式该怎样写,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先算被除数十位上的4除以2,商是2,对其被除数的十位再商的位置写2.讨论: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2表示4个十除以2得2个十)
下面算2乘2得4,4减4得0,因为还要除个位上的数,这里不写0,为了看得更清楚,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写下来继续除,再往下会算了吗?
学生独立完成接下来的计算。
小结:我们回顾笔算过程,笔算46÷2要从十位除起,除得的商写在十位上,然后再接着往下除,商要写在被除数上。
2、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出示教材第51页“试一试”:246÷2= 你能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试做这道题吗?学生独立尝试。学生完成后提问:你是怎么算的?小组互相讨论,再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1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2个百除以2得1个百,所以1要写在商的百位上)
3、比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谈话;今天学习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什么联系呢? 引导学生明确:除的过程是一样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比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多算了一步,百位上除好以后还要把十位上的数写下来继续除,要注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
列竖式时,注意数位对齐,商写在被除数的上面。同桌交流算法,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联系生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问:把396本书平均放到3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放多少本?怎样列式?(396÷3=)
独立完成计算,同桌互相检查。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学习了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过程中要细心,竖式计算的书写要规范。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学生经历探究除法计算的验算过程,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学生经历探究除法计算的验算过程,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X k B 1.c o m
(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毽子每个1元,皮球每个 元,跳绳每根3元。)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二、互动新授
1、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36元,他可以买多少根跳绳? 学生列式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你们算出结果对吗?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学生思考后回答。回答预设:(1)再算一遍;(2)用乘法验算。买一根跳绳需要3元,买12根跳绳就是12个3元,每根跳绳的单价乘根数,应该等于总价钱。
引导学生尝试写出乘法验算的竖式。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师板书验算的过程。
2、教学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65元,可以买几根跳绳,还剩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这个结果算得对吗?你能验算吗?在小组里交流。
集体交流想法:每根跳绳3元,21根是63元,再加剩下的2元,正好是65元。
提问:你能像前面一样试着用竖式表示你的验算过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验算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1、比较方法。
提问:没有余数的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时有什么不同?小组交流。小结:在对除法进行验算时,用商乘除数,如果有余数,还要再加上余数,最后看看得数和被除数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共同明确每组中两道题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验算的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除法验算时的注意事项。学生交流。
小结:计算要细心,书写竖式时数位对齐,用哪一位数除商就写在对应被除数的上面,验算能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示:要比较哪种树苗每棵贵些,可以先计算什么?(每种树苗的单价)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看图读题。
45个轮子可以装多少辆车?还剩几个轮子?要求的其实是什么?(是求45里面有几个4)
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追问:可以装12辆车吗?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余下的1个轮子,不够装一辆车,所以最多只能装11辆车。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评价。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验算方法,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七(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口算除法,进一步掌握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整除),并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
重点难点
重点:提高除法计算的熟练程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忆我们前面所学的除法。
2、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练习七”,第1-6题。(板书课题:练习七)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算。
说说每组题的联系和区别。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指名学生口算。
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的运算,选两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七第3题
指名板演,计算并验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和没有余数除法是怎样验算的。
4、完成练习七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填表。提醒学生验算的方法。
表扬正确率高,计算快的学生。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七第5题
2、多媒体出示第5题,指名学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
小结: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完成练习七第6题。
出示题目“一个网球拍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七(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及除法的验算,能正确熟练的进行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除法(首位能整除)的计算,养车验算的好习惯。难点:熟练除法计算,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练习七”的前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板书课题:练习七)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七第7题第1组
学生口算,注意比较每组题中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联系。
2、完成练习七第7题第2组
3、学生口算,比较每组题的关系,说明除法可以用乘法验算。
4、完成练习七第8题
5、指名口算,说说你的想法。
6、完成练习七第9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并进行验算。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七第10题
出示题目,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交流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11题
3、请同学们自己读题,并做在教材上。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解题思路。
4、完成练习七第12题 说说题意后独立完成。
5、集体订正,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完成练习七思考题
7、学生读题后思考。引导分析“小宇的火车票价是妈妈的一半”是什么意思,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的思维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难点:理解首位不能整除的处理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例5情境图
学生独立审题,然后提问: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52÷2 让学生观察、尝试,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引导:这类题该怎样解决呢?我们先用小棒来摆一摆。
2、探究操作。
提问:应该先摆多少根小棒?
同桌交流: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怎样分呢?每份得多少?请大家先自己独立分一分,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分法。
全班反馈。指名一位学生上台操作。(学生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演示边叙述分的过程)
小结:谁来说一说,用小棒算52除以2,是怎样分小棒的?(每份先分得2捆,余下的1捆和2根合起来再分)
3、教学笔算
提问: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I怎样写呢?谁来说说,按照刚才摆的过程,先算哪一位?(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十位上的板书)
追问:余下1个十,接下去怎么算?(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互相说说)指名完成剩下的板书,其他同学完成在教材上。
提问:哪位同学告诉大家,刚才是怎样笔算的?(把余下的1和个位上的2移下来组成12,然后除以2,得6)
检验:这题计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呢?可以怎样检查?(乘法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教材上。
反馈时提问:当十位上有余数时,接下去要怎样算?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把十位余下来的数和个位移下来的数组成新数,继续除。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分组练习,同桌互评,说说自己是怎样验算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分组练习,反馈:这几组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前两组题,上面题首位能整除,下面不能整除,余下来的数要 和个位组成新数继续除,下面题计算结果有余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先估算商是几十多,再独立计算,同桌交流评价。
8、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观察,理解题意。
提问:84盆鲜花,组成不同的图案,每6盆摆一个图案可以摆多少个?每7盆呢?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9、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问:你能根据题意,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全班列式计算。
学生可能提出这些问题:
茶瓶的单价是玻璃杯的几倍?是瓷杯的几倍?电水壶的单价是玻璃杯的几倍?是瓷杯的几倍?
五、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当首位不能整除时,余下来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组成新数后再除。
教后反思:
第七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估算和验算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的笔算算理。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东港小学的学生去参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出示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怎么求?
学生讨论后汇报:东港小学738名学生分2批去参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问题是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列式为:738÷2
二、互动新授
1、估算。
提问:谁能估算一下,平均每批大约有多少人?
学生估计后交流方法:七百多除以2得三百多,估计平均每批大约有三百多人。
2、笔算。
谈话:结果到底是三百多少呢?大家想动手算一算吗?(1)请一位学生示范书写格式。
(2)引导学生回忆,如果是73÷2,你能用竖式计算吗?(3)你能用以前学过的计算方法试着计算吗?
(4)学生尝试计算后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与同桌互相说一说。算出的结果369是否正确,怎样验算?(学生独立用乘法验算)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板演。
完成后及时反馈,发现学生计算时存在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余下来的数没有继续除等问题)
让学生说说在计算这样的除法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列竖式时,商的个位要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商和除数的积写到被除数的下面,最后在积的下面画横线,横线下写上被除数与商和除数的积的差。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先估计的得数是几百多。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求“平均每棵树收获多少千克荔枝”就是把875千克荔枝平均分成5份,用875÷5.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懂表格,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填表。
组织交流,观察表格,你发现了每本的价钱和买的本数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反馈:总价不变,每本单价越贵,买的本数越少。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列式计算,然后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第八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弄清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计算中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谈话: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怎样列式?
二、互动新授
1、先估计商比100大还是比100小。(1)100×4=400,312÷4的商比100小。
(2)被除数百位上的数是3,比除数4小,商不够1个百。估算的结果是否接近精确得数呢?尝试笔算。
2、自主探究312÷4的计算方法和竖式书写方法。小组讨论:商的首位7应该写在上面位置?为什么?
小结:是用31个十除以4,最多有7个十,7写在十位上。用乘法验算。
3、小结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强调商的书写位置。板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一位不够看两位。(2)除到哪一位,商在写在哪一位的上面。(3)每次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说说你的算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提问:为了减少计算错误,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小结:认真、仔细算,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后再进行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学生讨论。求“一共可以分成多少个组”先求什么?先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小结。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情境图,这三种小动物大家喜欢吗?猜一猜它们谁爬得最快?提问:你能根据它们3分钟趴下的路程求出它们每分钟各趴下多少厘米吗?
学生列式计算。
谈话: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商什么时候是三位数?什么时候是两位数? 小结:首位够除商就是三位数,首位不够除商是两位数,我们可以先进行估算,然后计算,这样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第九课时 练习八(1)
教学目标
1、巩固前面学习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前面一起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你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几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今天,我们来进行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八第1题 指名口答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独立计算,同时板演。
做完后同桌互相批改,再集体批改板演题。注意提醒学生用乘法验算。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学生填表,集体交流。
体会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5题
出示题目,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教室?(用除法)怎样计算一共安装了多少台吊扇?(用乘法)学生独立计算,互相评价。
四、课堂小结 教后反思:
第十课时 练习八(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计算,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培养合作精神。重点难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什么继续来进行练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二、基础知识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6题。(1)完成口算。
对比首位能整除和不能整除口算的不同。(2)完成口算
对比乘法和除法的计算,知道除法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完成练习八第7题
学生口算,选两题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八第8题
学生完成方框里的填空,注意第二题要倒着想。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说说商是几位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说说笔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八第10题
认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什么能知道哪些信息?已知条件哟哪些?(1)要求小明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怎样列式计算?从题目中,已知从家经过邮局到少年宫一共用了9分钟,那走了多少路呢?怎样列式?
(2)“用同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2、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学生观察,交流完成,教师指导订正。新课标第一网
四、课堂小结
教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1)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是0的都都是等于0”。
2、学生经历探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以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学例8(出示情境图)观察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回答:3只兔子去采蘑菇,3只猴子去摘桃子。
2、出示问题,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怎么列算式? 指名回答,板书:6÷3=2(个)
提问:平均每只猴能摘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算式? 指名回答,板书:0÷3= 谈话:同学们,三只猴子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几个桃呢?(一个都摘下到)
引导:那么0÷3就等于多少呢?(0)(板书:0)提问:如果是4只猴子摘桃子呢?9只呢?它们的得数都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
0÷4=0 0÷9=0 引导学生说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9(出示图),提问:要求“一共需要多少个火炬”怎样列算式?(306÷3)
2、谈话:306÷3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再算一算。提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估算的?(1)估计306÷3的商比100大些。
(2)300÷3=100 6÷3=2 100+2=102
3、谁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述:这样写比较简便。边写竖式边做如下交代:百位上的数正好除完,十位上的0除以3直接商0,在除各位上的数。提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4、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让学生是计算过程。
小结:从被除数的高位依次除以除数,遇到0除以除数直接商0,除得的商写到被除数的上面。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要求用乘法验算。集体订正,交流错误原因。
小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这个0一定要商在对应被除数的上面。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回忆图形名称。同桌交流,讨论计算边长的方法。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观察,说出图意。
要求605米布最多能做多少套,就是求605米里面最多有多少个3米,余下的米数不够做一套。
独立列式解答,教师评价小结。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2)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 法的过程,并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重点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10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32÷4=
二、互动新授
1、谈话:432÷4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试着估计一下。指名回答,400多除以4商大约100多。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板演,问:十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怎能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掉,为什么?
谈话:根据我们开始计算时估计,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想想我们在计算前估算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的上面写0,为了防止漏写0,在笔算之前或笔算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2、出示试一试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问:想想第一题个位上的1不够除以3,第2题个位的2不够除以5,我们应该商机?这个0能舍弃吗?在计算中,你估算了吗?
3、提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小结:我们在计算除法是,除到某一位不够除时,要商0.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提问:计算过程中,遇到被除数上某一位不够除时怎么办?
小结:遇到某一位不够除时,要商0占位。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要求用乘法验算。集体订正,交流错误原因。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小结:每6个装一盒,是看648里有几个6,每8个装一盒,是看648里有几个8,都是用除法计算。
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引导“这些蜻蜓”指的是3只蜻蜓,“这些蜻蜓平均每小时捕捉多少只蚊子”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教后反思
第十三课时 练习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题不同类型的比较。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练习九)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思考:第2小题十位上为什么是0?第4小题个位上为什么是0?
2、练习九第2题
分组讨论比较。新-课-标-第-一-网
第一组:这两题商里的2个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第二组: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0?为什么第2小题有余数? 第三组:这两题商里的0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读题,说说题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你准备怎么做?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观察表格,你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乘积相等,挖的天数越多,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挖的天数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
3、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怎样求有多少个合格的节能灯?怎样求需要多少包装盒?
4、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1)题目中对商有什么要求?方框中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2)题目要求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教后反思
第十四课时 复习(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复习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重点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简单除法的口算。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对话: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哪些新的知识?请大家先看教材,再在小组里说说,最后把本单元主要的知识点写下来。
教师小结:同学们整理得很好,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复习一)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
对比每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2、完成复习第2题(1)独立完成第一组题,说说每一小题的计算过程。
(2)观察第2组题,你能估算出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学生估算完之后,再用竖式计算并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独立完成第3题,并验算,说说你是怎样验算的。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3题。
学生看表,理解表的意思。
提问:你知道“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明确数量关系
2、完成复习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提问:怎样求剩下的钱?“剩下的钱还能买几个乒乓球”你能列式计算吗?
3、完成复习第5题
独立看图,思考题目意思。
(1)小组讨论:王老师买的笔为什么不是钢笔?买的球为什么不
是篮球呢?(2)“把买的笔和球的钱都买笔记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买笔的108元和买球的60元合起来去买笔记本)这些钱购买20本吗?这道题又该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一起算一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教后反思
第十五课时 复习(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运用除法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还记得吗?
指名说一说。
小结:大家掌握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通过除法计算发现计算中有趣的规律,大家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复习)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复习第6题
要求观察每组题的前后两个算式,判断每组题的大小。
2、完成复习第7题
观察每组算式:先估算,猜猜每组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3、完成复习第8题
独立计算并核对,说说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被除数有什么共同特点?(被除数的三个数字都是1、2、6)你能再选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使它们除以9都没有余数吗?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9题X|k | B| 1.c |O |m 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教师小结评价。
2、完成复习思考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补全竖式。
左题:可根据除数和十位上的商求出它们的积,填在相关的方框内,再根据十位上余数2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然后根据个位上的余
数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9.右题:商百位商只能是1,十位上只能是0,个位上可以是2、4、6、8中任何一个数,对应的被除数是512、522、532、542。案不唯一。
四、课堂小结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试卷分析 第7篇
本单元属于计算部分,在这个小学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奠定基础,因此这一单元尤其重要,只有掌握了扎实的计算基本功,才能更好的学习接下来的内容。本单元总共包含三个内容:口算除法、除法的估算、笔算除法,其中笔算部分包括三个内容,一、基本笔算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二、除法的验算
三、有关0的除法还有一部分是利用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单元的单元测验可以看出,孩子对于这单元的知识掌握得还不够牢固,全班共18人取得80分占56%,60分以上的共32人,占80%。下面我针对这张试卷进行试卷分析:
一、基本练习
1题比一比,看谁先到家。失分较少,这道题主要考察孩子对于口算的掌握
2题我来填一填。(3)、(4)、(5)失分人数较多,这道题考查的是除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3题我是公正小法官。(5)失分较多主要是学生理解能力不够造成的。4题将正确的花朵涂上你喜欢的颜色。(3)、(4)、失分较多,5题森林医生。共5人失分,这道题主要考察笔算除法,容易出错的地方。
6题估一估这道题考查的是如何判断除法算式商的位数,对于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当被除数的最高位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的最高位是百位,商是三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小于除数时,商的最高位是十位,商是两位数。有8人因疏忽没读懂题意而出错。
7、题列竖式计算。也有10人 左右出错,说明学生计算能力训练不够。
二、解决问题。
8、我最聪明(1)题失分少,属于基本题,(2)题失分较多,失分原因:审题不清,重点失分在数据的运用上。(3)题失分少虽然题意与(2)题接近,但没出错。
通过这张试卷,可以看到,孩子的计算还是需要加强的,因此平时的计算练习是不能丢的,有些同学遇到计算就口算,但是这是很容易出现错误的,所以一定要养成在草稿纸上笔算的好习惯,对于口算练习,还是希望家长们在平时多多给孩子练习,课上有时间我也会找一些练习,而且我想定期找一些口算练习放在网上,家长朋友们也可以拿这些题给孩子练一练。
两位数乘两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试卷的计算量非常多,学生足足用了90分钟的时间才考完。当批改后,反映出的是学生的计算准确率不高,要么是进位丢了,要么是乘法口诀弄错了,可能是大量的计算导致他们计算的麻木。
下面是本次考试的具体分析:
一、试题成因及分析:(1)计算24*12可以看作求()个()的和是多少,就是求2个()与()个()的和是多少。
(2)计算24*35时,先用()乘24,得(),再用()乘24,得(),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是()。
(错误原因:学生在竖式计算中知道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但在填()中,把“再用(3)乘24得(720),他们知道这个3表示30,可是填的时候又填成了3。)两位数乘两位树,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76*29的积是()位数,两位数乘11,积最大是()位数。(错误原因:审题不仔细,把填几位数填成了得数。对策:让学生做对比练习。)
二、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从检测卷的方向来看,我认为今后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忽视有些自己以为无关紧要的知识;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2、教学中要重在凸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让他们自己来分析题目,设计解题的策略,多做分析和编题等训练,让有的学生从“怕”解决问题到喜欢解决问题。
3、多做多练,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学生说题目的算理,也许不一定会错,但有时他们是凭自己的直觉做题,不讲道理,不想原因。这点可以从试卷上很清晰地反映出来。学生排除计算干扰的本领。
第四单元试卷分析
第一部分:填空,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部分:口算,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其中主要是九九口决的拓展,训练学生的心算能力。学生出要出现粗心问题,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口决不是很熟练,导致错误。
第三部分:估算,学生失分较少。
第三部分:计算。
1、列竖式计算。考查学生对除法的竖式计算。这个题出错较多。
2、带*号的验算。考查学生的除法验算。相对来说这个出错的 少一些。
3、脱式计算。学生仍有不脱式的,并且这题出错较多。
第四部分:解决问题。学生出现不答的现象。这与教师平时强调不够严格、学生理解不透彻有关。还有就是式子正确计算出现错误。
四、整改措施
从试卷的方向来看,我认为今后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个别学生在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中出现问题,并不是他们不会,而是不够细心,比较浮躁。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工整、独立检查等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忽视有些自己以为无关紧要的知识;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尤其是检查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这次考试暴露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我会用心总结经验,以便完善下一步的教学
第二单元试卷分析
刘桂芹
试卷难易适中,从题量和时间安排上来说题量不是很大,所考内容深入浅出地将教材中的全部内容展现在学生的试卷中,并注重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的数学能力。本试卷基本上能够测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能够通过此次测试从中找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以改进教学方法。
本试卷共五道大题。第一大题;:判断题
此题中4小题,考查学生对对称轴和轴对称概念的理解。有个别的学生弄不明白了,混淆了。
第二大题选择题。考查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和旋转图形的掌握情况.学生大体上掌握的比较好。
第三大题:连线题
第四大题:数图形的对称轴。考查了学生对画图中对称轴的判断能力。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答题。
第五大题:操作题。此题以课本基础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图形的变换掌握情况,涉及到旋转和平移。这道题错误相对较多,主要是理解能力不强。第六大题:拓展题。这道题难度较大,学生没有答对的。改进措施:(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利用课堂教学及课上练习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2)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动手操作认真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审题,及时检查,仔细观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第8篇
一、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历计算方法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计算教学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形成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良好载体.学生探索算法的过程就是经过自己的努力, 认识自己从未遇到的新知识、解决自己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掌握自己从未遇到的新方法的过程, 是学生对计算方法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的过程.
苏教版三 (上) 第一单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材通过解决把40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男孩、把46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女孩、把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把6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3个班等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 经历算法的创造过程, 学会相应的口算和笔算.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的这一特点, 认真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引导学生“再创造”上下工夫.如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首位能整除) 时, 首先出示例题情景图, 让学生自主获取信息———两个男孩一共买了40枝铅笔, 两个女孩一共买了46枝铅笔, 接着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产生计算需求.在教学46÷2的计算方法时, 我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 再动脑想一想、动嘴说一说分的过程, 最后组织交流、讨论, 结合实际操作, 形成口算思路: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 再分得3枝, 合起来是23枝;明确计算程序:计算46÷2, 可以先分别计算40÷2和6÷2的商, 再把两次算出的结果合起来.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探索用竖式计算, 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特别是对“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展开讨论, 启发学生结合操作过程或自身的知识经验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依据三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发展的特点, 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分一分, 再想一想自己的操作过程, 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从而明确算理, 最后对竖式计算进行理性思考, 引领学生思维经历由动作到半动作半表象再到表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的渐进过程, 帮助学生实现“实物操作”向“算法操作”的自然过渡, 将算理的直观上升为算法的抽象, 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让学生通过有效思维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小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做数学”、“研究数学”的过程, 学生从自己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 用自己的活动和思维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断地利用原有经验背景对新的数学现象进行解释和加工, 从而实现对新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建构, 教师教学工作的目的, 就是引导学生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 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比较、互相讨论、推理交流, 实现有效、高效的意义建构.
为了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出发, 主动建构知识, 苏教版三 (上)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 注意通过相关联的不同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相关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 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促进数学知识、方法的有效迁移和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主动建构.如, 以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为基础, 引导学生探索首位能够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计算方法;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拓展到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相关的对比练习的设计等等.单元教学结束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计算下面各题, 并根据你的理解对这些计算题进行分类, 说出分类的依据或理由, 思考它们在计算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96÷3; (2) 84÷6; (3) 75÷7; (4) 48÷6; (5) 55÷8; (6) 62÷3; (7) 75÷5; (8) 77÷4; (9) 79÷9; (10) 83÷4.学生计算后小组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再全班进行交流, 形成以下几种分类 (1) (1) (3) (6) (10) 和 (2) (4) (5) (7) (8) (9) (首位能整除和首位不能整除) ; (2) (1) (2) (3) (6) (7) (8) (10) 和 (4) (5) (9) (商是两位数和商是一位数) ; (3) (1) (2) (4) (5) (7) (8) (9) 和 (3) (6) (10) (商末尾没有0和商末尾有0) ; (4) (1) (2) (4) (7) 和 (3) (5) (6) (8) (9) (10) (没有余数和有余数) .最后让学生说说分类的依据或理由, 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掌握不同类型除法计算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特征, 引导学生通过有效思维合理建构所学知识, 形成良好的关于除法的知识体系.
学完本单元后, 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除法计算会有各自不同的认识, 但多数学生还不能从整体上把握除法计算的特点, 对除法计算的认识是零散而不完整的.通过复习, 引导学生在有效思维中将单元所学新知消化、吸收、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 将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成果, 从而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对除法知识、除法计算的思想方法进行重新建构, 形成新的更为丰富的知识体系, 增强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计算技能, 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科学的、一定数量的巩固练习能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强调在实际应用中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因此, 在计算练习中科学地、有层次地设计模仿训练、变式训练和应用训练, 将计算算理及数学思想方法放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计算的算理和方法, 形成计算技能, 发展数学思维, 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苏教版三 (上)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 将计算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相结合, 合理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 为学生理解算理、探索算法、体会计算学习的价值提供支持和机会.如在“想想做做”中安排口算、笔算等基础练习, 引导学生交流他们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 帮助学生形成和巩固算法;安排通过生活场景呈现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计算解决问题, 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在“练习”设计中, 教材安排了大量用表格、图文对话等不同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形成计算技能,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 我一方面注意用好教材提供的练习资源,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地收集、整理、组合、运用信息, 学会有条理、合逻辑地思考问题, 通过正确的计算解决问题.另一方面, 根据计算技能和应用能力发展的需要, 设计一些变式练习和应用练习, 促进学生对方法和策略的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在学习除法的验算后, 设计了:
3. 小丽看一本90页的书, 一个星期后还剩6页没有看.她平均每天看多少页?等变式练习,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方法、发展思维.在单元复习时, 设计“一辆小汽车可乘坐4人, 42人需要 () 辆汽车;装配一辆小汽车需要4个车轮, 74个车轮可装配 () 辆汽车.”“一本96页的童话书, 李明8天看完, 他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王芳准备9天看完, 她每天应看多少页, 请你帮她安排一下.”“一个笔袋6元, 一支钢笔8元.王老师带50元去买学生奖品, 他可以怎样买?请你给他一个建议.”等应用练习, 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计算技能的同时, 引导学生理解解题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中的这些练习设计, 避免了单一、重复的机械训练对学生思考力的抑制、对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妨碍, 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技能训练的同时, 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 巧妙地将模型化、有序思考等数学思想渗透在通过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让学生在探索、思考、计算的过程中, 积淀解题的技能和技巧, 积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综上所述, 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再创造计算方法、在有效思维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计算技能, 就是要在计算教学中, 引领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习计算、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用智慧点燃学生的思维之光, 培养学生敏捷的数学思维, 引导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 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命体验, 让学生感受数学计算灵动的魅力.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在计算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再创造计算方法、在有效思维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计算技能, 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计算教学的活力和魅力.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