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二号范文
两广二号范文(精选7篇)
两广二号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原种
秋丰、白玉由山东省青州原种场提供;932芙蓉、7532湘晖由江西省蚕业研究所提供;871、872原种由我场试验组提供。
1.1.2 供试杂交种
秋丰白玉、两广二号(932芙蓉7532湘晖)、871872正反交一代杂交种均由我场春季繁育。
1.2 试验方法
1.2.1 杂交种试繁
试验地点选择我场主要原蚕区两河镇迎河、双河及童关三个村,每个村选取桑园、蚕室及养蚕水平接近的原蚕户10户,三个村分别饲育932芙蓉、7532湘晖、秋丰、白玉及对照品种871、872,上簇结茧7 d后调查每个品种的收茧量、公斤茧粒数、健蛹率,制种结束后统计分析各品种的单位制种量。
1.2.2 一代杂交种试验室及农村试养
试验室试养:将两广二号、秋丰白玉及对照品种871872各饲养1.2 g(正反交各0.6 g),饲育方式采取定蚁量育,每个品种正反交各饲育3区,每区0.2 g,各区技术处理相同,分区饲养至上簇,7 d后按区调查其体质、茧质成绩,同品种正反交均匀混合后单独烘茧、缫丝,调查丝质成绩。
农村试养:在我县池河镇新星村选择蚕室条件、饲养水平及养蚕环境基本一致的养蚕户3户,每户分别饲养两广二号、秋丰白玉及对照品种871872各1张(正反交各0.5张),每户各品种技术处理相同,分区饲养至上簇,7 d后随机抽取样茧调查其强健度、茧质、丝质,以及50 kg桑叶产茧量、产值及茧层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种试繁
从表1可见,两广二号的平均张产、公斤茧粒数、健蛹率、公斤制种量分较对照品种低7.7 kg、高146粒、高8%、高0.3张/kg。秋丰白玉的平均张产、公斤茧粒数、健蛹率、公斤制种量分别较对照品种低1.9 kg、高100粒、高3.9%、低0.26张/kg。从春季新品种引进试繁情况看,秋丰白玉张产、公斤茧粒数与对照品种接近、健蛹率高,易饲养,蚕农欢迎,但公斤茧制量偏低,制种成本偏大;两广二号因蚕茧小、食量小[1,2],蚕农单位桑园可多养蚕,弥补了张产不足的缺点,体质强健、好养,单位制种量高[3,4],种茧户、蚕种场都非常满意。
注:每张种蚁量为有效蚕头数38000头
2.2 新品种与对照品种杂交种对比试养成绩
2.2.1 试验室品种饲养对比成绩
从表2可见,两广二号的实用孵化率、五龄经过、幼虫全龄经过、熟蚕结茧率、死笼率、熟蚕健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普茧重量百分率分别较对照品种高0.6%、短22 h、短45 h、高1.78%、低13.9%、高15.06%、低0.35 g、低0.126 g、低3.15%、低9.22%。秋丰白玉的实用孵化率、五龄经过、幼虫全龄经过、熟蚕结茧率、死笼率、熟蚕健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普茧重量百分率分别较对照品种高0.4%、短21 h、短22 h、低0.74%、低8.2%、高7.23%、低0.17 g、低0.088 g、低3.09%、低4.29%。
从表3可见,两广二号上车率、鲜茧出丝率、茧丝长、解舒率、解舒丝长、纤度、净度、清洁、解舒光折分别较对照品种低5.1%、低2.58%、短271.6 m、低0.83%、短194.9 m、低0.496 D、低0.15分、高2分、高20 kg,秋丰白玉上车率、鲜茧出丝率、茧丝长、解舒率、解舒丝长、纤度、净度、清洁、解舒光折分别较对照品种低3.1%、低0.96%、短208 m、高2.98%、短111.8 m、低0.342D、低0分、高2.5分、高1 kg。
注:表中各项数据均为正反交平均值
注:1)表中各项数据均为正反交平均值;2)丝质试缫成绩由石泉县天成公司提供。
2.2.2 新品种杂交种农村试养成绩
从表4可见,两广二号平均张产、张种产值、死笼率、公斤茧粒数、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分别较对照品种低3.7 kg、高17元、低11.3%、高154粒、低0.43 g、低0.088 g、低0.41%,50kg桑叶产茧量、茧层量、产值分别较对照品种高0.33 kg、低0.079 kg、高13.9元。秋丰白玉平均张产、张种产值、死笼率、公斤茧粒数、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分别较对照品种低2.7 kg、高10元、低7%、高74粒、低0.24 g、低0.047 g、低0.07%,50kg桑叶产茧量、茧层量、产值分别较对照品种高0.1 kg、低0.058 kg、高6.4元。
从试验室、农村试养成绩看,秋丰白玉孵化率、全龄经过、丝质与对照品种接近,强健度虽较对照品种稍好,但在试验室、农村饲养过程中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核型多角体病,给蚕农造成一定经济损失,没有达到我场引进新品种的初衷。两广二号孵化率、平均张种产值、解舒率与对照品种接近,表现出龄期经过短、发育整齐、体质强建易饲养、50kg桑叶产茧量高、烘折小等优点[5],达到蚕农稳产增收、丝厂生产成本低的预期目的。
注:1)每户每个品种正反交各饲养0.5张;2)数据为各品种正反交平均值。
3 小结
3.1 两广二号原种体质强健、繁育系高,降低了蚕种生产成本,一代杂交种具有粗放好养、龄期经过短、食桑量小、单位质量桑叶产茧量高、抗病性强、抗高温等优点,在夏秋季饲养本品种达到蚕农稳产增收、企业增效的目的,建议在陕南蚕区夏秋季大力推广。
3.2 两广二号发育快、龄期短,上簇涌,蚕桑技术部门要加大该品种饲育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蚕农的养蚕技术水平,做好眠起技术处理、控制好上簇密度和时间,改良簇具,降低双宫茧率,提高普茧产量百分率[6]。
3.3 两广二号因食桑量小、龄期短、单位面积桑园养蚕量高,建议夏季增加养蚕批次或适当加大发种量以增加蚕农收入。
3.4 秋丰白玉在气候条件较适宜的季节具有张产高、茧质好、丝质优等优点,但制种成本偏大,杂交种在气候恶劣季节容易爆发血液型脓病,不适宜本地区大面积推广。
摘要:石泉县蚕种场2011年春季引进两广二号与秋丰×白玉这两对品种的原种进行试繁,夏季对生产的一代杂交种进行对比试验。试验表明:两广二号繁育系高,体质强健好养,单位质量桑叶的产茧量及产值高,丝质优,可作为陕南蚕区夏秋用家蚕品种的更新换代品种。
关键词:两广二号,良种繁育,品比试验
参考文献
[1]顾家栋,李宝瑜,沈昌平,等.桑蚕夏秋用新品种“两广二号”的育成[J].广西蚕业,1995(1):44-48.
[2]李宝瑜,潘少茜.家蚕新品种两广二号选育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1994(4):37-40.
[3]陆瑞好,朱春锦,罗梅兰,等.繁育桑蚕“两广二号”原种的几点体会[J].广西蚕业,1994(1):49-50.
[4]郑焕生,蒋满贵,黄艺.桑蚕“两广二号”产卵率与产卵温度的关系[J].广西蚕业,1999(3):13-15.
[5]谭立平,李舟.两广二号蚕茧质量的分析及提高途径[J].丝绸,2009(10):35-39.
两广二号 第2篇
关键词:桑蚕,原原种,两广二号,经济性状,效果评价
各级蚕种的质量主要受当代环境和亲代遗传的影响。为了保证蚕种质量,必须对各级蚕种品质进行严格检验。2010年我所春秋季饲养芙蓉、932、湘晖、7532 4个原原种,蛹期按种茧品质检验要求对各品种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数理统计推断各品种各季别各主要经济性状的差异,期望为制定湖南省现行桑蚕原种质量种茧品质检验标准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家蚕品种芙蓉、932、湘晖、7532 4个品种的原原种。
1.2 调查方法
春季、秋季各品种分别在终熟后第7天、第6天进行种茧调查。每个品种随机抽样5个重复区以上,每区梅花点抽样0.5 kg调查斤茧颗数。从各区种茧中随机抽样茧200颗削茧调查种茧死笼数,由此推算出该区种茧死笼颗数,再根据抽样区双宫和下茧、屑茧的死笼茧数计算出全区死笼率。每区随机鉴别雌雄茧25颗,调查全茧量、茧层量,计算雌雄平均全茧量、茧层量[1]。
1.3 分析方法
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多年多处理试验结果方差分析、F测验、各因素各水平间及互作效应显著性测验[2]。在本试验中,品种看成是主处理,季别看成副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数据整理
斤茧颗数、全茧量、茧层量、全区死笼率调查表分别见表1、表2、表3、表4。表4数据是百分率,按数理统计要求用反正弦角转换,转换数据列在原始数据的下方[3]。
2.2 方差分析和F测验
根据表1-表4的数据,进行斤茧颗数、全茧量、茧层量、全区死笼率方差分析和F测验[4],结果见表5、表6(全茧量扩大100倍,茧层量扩大1000倍计算)。
查F表,区组间n1=4, n2=12, 5%F值=3.26, 1%F值=5.41;主处理品种间n1=3, n2=12, 5%F值=3.49, 1%F值=5.95;副处理季别间n1=1, n2=16, 5%F值=4.49, 1%F值=8.53;主副处理间n1=3, n2=16, 5%F值=3.24, 1%F值=5.29。从表5、表6中F测验推断,区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斤茧颗数、全茧量、茧层量、全区死笼率主处理、副处理以及主副处理间有显著差异。
2.3 主处理、副处理以及主副处理间显著性测验
经过方差分析和F测验,斤茧颗数、全茧量、茧层量、全区死笼率主处理、副处理以及主副处理间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取样造成的,是各因素各水平间及互作效应本身不同而引起的。然而究竟哪些主处理、副处理以及主副处理间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显著,还要作平均数间显著性测验。采用L.S.R检验测定主处理、副处理以及主副处理间平均数显著水平。主处理、副处理以及主副处理间显著性测验见表7、表8、表9。
从差异显著性测定推断,主处理品种间斤茧颗数、全茧量、茧层量、全区死笼率有显著差异。副处理季别间斤茧颗数、全茧量、茧层量、全区死笼率有极显著差异。主副处理间斤茧颗数932春秋差异不显著,全茧量932春秋差异不显著,茧层量湘晖春秋差异不显著。
3 讨论
3.1
通过对各品种各季别斤茧颗数、全茧量、茧层量、全区死笼率进行方差分析和F测验,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春秋季每一品种各重复区饲养过程中技术处理基本一致,发育匀整。
3.2
通过对主处理各品种斤茧颗数、全茧量、茧层量、全区死笼率进行方差分析和F测验,品种间各经济性状差异极显著。对副处理季别斤茧颗数、全茧量、茧层量、全区死笼率进行方差分析和F测验,季别间各经济性状差异极显著。从多重比较和差异显著性测定可以初步得出各品种间各季别间主要经济性状的显著值,为各品种各季别间原原种茧品质标准的确定奠定了基础[5]。
3.3
家蚕经济性状主要受当代环境和亲代遗传的影响[6]。由于是一次春秋季饲养的数据,只能通过一次数据资料推断品种间季别间差异显著性,不能完全反映品种间季别间差异显著性。品种间季别间差异显著性的真实性和各品种间季别间主要经济性状的显著值的准确性,需要若干年的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才能确定。
参考文献
[1]浙江农业大学主编.家蚕良种繁育与育种学 (第二版) [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2.
[2]盛骤, 谢式千, 潘承毅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南京农业大学主编.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 (第二版) [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7.
[4]刘权, 陆星垣编著.蚕桑试验设计及统计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5]颜新培, 黄仁志.湖南省现行家蚕品种人工饲料育效果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 2009, 2:137-138
两广二号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农药:
敌敌畏药液:从市购80%敌敌畏乳油(山东省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用丙酮稀释成2 000倍和20 000倍药液待用。
1.2 供试家蚕:
广西夏秋用的“两广二号”家蚕品种,由广西区蚕业总站提供,并在广西大学农学院的蚕室饲养,在教学楼的昆虫实验室进行试验。
1.3 呼吸强度的耗氧量测定:
昆虫呼吸强度认为是单位时间内一定虫体重量的耗氧量或者是CO2的释放量[4]。本文则采用耗氧量来表示“两广二号”家蚕在敌敌畏农药中毒后呼吸强度这一生理指标[5,6]。测定耗氧量时,事先选取3龄蚕分成3个区,即A、B、C区。A区为敌敌畏的2000倍药液试验区、B区为20 000倍药液试验区,C区为对照区。以每区5头蚕一起用电子天平称重后测试,重量要大致相同。然后分别放入微量呼吸仪(SKW-2型)的3个反应瓶内。反应瓶内的小杯均加入浓度为1mol的Na OH溶液200μl,呼吸仪水浴槽温度保持在26℃±0.5℃。3个处理区家蚕测试耗氧量10 min后均被取出,对A区和B区的每头蚕用微量注射器分别点滴敌敌畏2 000倍和20 000倍药液2μl,作为对照的C区点滴丙酮2μl之后,又迅速分别放入原先的3个反应瓶内,并在15min、30min、1小时、2小时、4小时、7小时、10小时分别测试10分钟,记录呼吸仪耗氧量的液面高度。在测试后期,试验区家蚕耗氧量的液面高度降到最低时,干扰中毒蚕无任何动作反应,视为死亡。最后用排水法测定各区家蚕的体积,试验重复3次。
1.4 调查数据的处理:
根据Boyles定律[7],呼吸仪测定的耗氧量可用下述公式计算。
公式为:
式中xo2为耗氧量,ho2为耗氧量的液面高度,ko2为呼吸仪反应瓶常数;Vg为反应瓶和压力计的总体积,Vf为反应瓶小杯碱液体积,T为水浴槽绝对温度,α为氧气的溶解度,Р为大气压水柱高度。对于计算所得的耗氧量试验数据,再用Execl软件的折线图表示家蚕耗氧量的变化规律。
敌敌畏农药的耗氧抑制率是由家蚕对照区与试验区的耗氧量之差值转换而来,可用下述公式计算,所得的数据用三线表表示。公式为:
2 结果与分析
2.1 敌敌畏对“两广二号”家蚕耗氧量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A、B、C三个区在进行农药处理前,耗氧量是大致相同的,而在15min时,对A、B两区的蚕儿用敌敌畏农药处理后,A区的耗氧量聚然上升,达3.24μl/mgh,为最高。B区的耗氧量也上升较高,达2.62μl/mgh。而对照的C区用丙酮处理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其耗氧量有所上升,为2.04μl/mgh。30 min时,A区下降快速,只有1.81μl/mgh,比B区的2.20μl/mgh还低。在1小时至10小时处,A区的耗氧量一直往下降,在4小时处,耗氧量跌至很低,为0.45μl/mgh,蚕儿濒临死亡,此时耗氧量仅为最高时的1/7左右。在7、10小时处,蚕儿的耗氧量降至最低,维持在0.43μl/mgh水平上。经体视显微镜观察,蚕儿已经死亡,此时的耗氧量只是表现虫体组织还存在微弱的耗氧现象。B区中毒后的1小时,耗氧量也往下降,但没有A区下降这么快速,在7、10小时处,仍存在0.91~0.83μl/mgh。经体视显微镜观察,有部分已死亡,其它的中毒严重,干扰后反应微弱。对照的C区在1小时后至10小时,耗氧量基本稳定在1.54~1.80μl/mgh的水平,但稍呈下降趋势,可能是长时间未进食,与体质变弱有关。
2.2“两广二号”家蚕受敌敌畏毒害后耗氧抑制率的变化:
从表1可知,家蚕中毒的浓度越大,最终对呼吸抑制的程度也越大。在A区中毒后15~30 min,其耗氧量骤增,并大于同时间的对照耗氧量(图1所示),故耗氧抑制率为-58.04%,为最大负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A区家蚕的呼吸系统受到严重毒害和抑制,其呼吸功能迅速丧失,其耗氧量小于同时间的对照耗氧量,呼吸抑制率很快转为正值,并不断增加,直到75%左右,一直维持在高值水平上。B区呼吸抑制率的变化趋势与A区较为类似,其耗氧抑制率也是由最大负值的-30.95%,逐渐转为最大正值的48.05%。但由于B区敌敌畏浓度比A区小,家蚕所受毒害的程度相对小一点,故开
始的耗氧抑制率的最大负值-30.95%和最后的耗氧抑制率的最大正值48.05%均小于A区。
3 讨论
呼吸强度是昆虫的基本生理特征之一,它易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化学农药的影响[8]。昆虫毒理学专家赵善欢(1995)和日本学者深见顺一等(1994)认为,一般昆虫受有机磷农药毒害后,直观上可以表现出异常兴奋、痉挛、麻痹、死亡四个阶段[9,10]。如果从生理生化的角度来认识,有机磷农药进入昆虫体内,抑制了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大量乙酰胆碱积累,使胆碱受体持续兴奋,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进而转为抑制状态,使呼吸系统衰竭停止,最终导致昆虫死亡[9]。从本试验的家蚕呼吸代谢来看,当家蚕中毒后,耗氧量急速上升,抑制率为负值,这可能是乙酰胆碱大量积累,而造成的极度兴奋,为异常兴奋期。很快耗氧量下跌,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耗氧抑制率上升为正值,外观上表现痉挛,此时为痉挛期。进而耗氧量继续下跌至最低。呼吸抑制率上升至最高,神经系统完全处于抑制状态,呼吸衰竭停止,蚕儿濒于死亡或已死亡,此时为麻痹、死亡的时期。所以家蚕在敌敌畏中毒后,耗氧量呈现急剧上升,而后迅速下跌,再下跌,直至几乎停止。这一家蚕呼吸代谢的变化趋势,验证了赵善欢等人关于昆虫受有机磷农药毒害的毒理观点。另外还需指出,国内还未曾有过关于家蚕农药中毒后呼吸代谢方面的研究报道,而本次试验尚属首次,其结果和上述看法,为国内家蚕有机磷农药中毒在呼吸生理和毒理方面的研究初步积累经验。
本试验还证明了敌敌畏浓度越大,对家蚕呼吸的作用越强,耗氧抑制率越高,对家蚕毒害越重,家蚕死得也越快。之所以选用丙酮稀释的2 000倍药液和20 000倍药液进行试验,是因为在预备试验中,前者药液浓度接近“两广二号”家蚕致死95%的浓度LC95,而后者药液浓度与致死中浓度LC50相仿。这两个药液浓度对致死作用具有代表性,它们能更好地反映家蚕中毒后呼吸代谢耗氧量和耗氧抑制率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因此,根据农药浓度越大对家蚕毒害越大的道理,在桑园使用敌敌畏农药时,不能因该农药具有易降解、安全期较短的优点而任意加大浓度防治害虫,如果使用2 000倍药液(桑园常用浓度为1 500~2 000倍液)可以满足桑园杀虫要求的,就不要使用1 000倍药液,以免因浓度过高造成对家蚕的毒害。另外,桑园周围的大田作物也常用到敌敌畏农药毒杀害虫,因害虫抗药性增强,一些农民喜欢使用高浓度提高药效,所以要充分注意勿使农药污染桑园,尽可能减少家蚕中毒的机会,(下转第13页)(上接第4页)减少蚕农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陈小平,严欲民,谈廷桂,等.常用有机磷农药的性能及其对家蚕的毒性研究[J].四川蚕业,1997.1:13-18.
[2]杜时勋,王兆红,孙日彦,等.可用于桑园的杀虫作用特点及对蚕的残留期[J].北方蚕业2005.26(4):49-50.
[3]阿不力木.农药中毒蚕的防治[J].农村科技.2005(5):34-34.
[4]李忠武.有机磷农药污染对金龟子动物呼吸强度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4):364-367.
[5]郭郛,忻介六主编.夏邦颖.检压技术[M].昆虫试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30-134.
[6]川泰治.ワ蔟ルブルグ检压法,实验化学讲座24生物化学Ⅱ[M].日本化学会编.东京:丸善株式会社.1975:88-101.
[7]北京农业大学主编.植物生理实验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8]Keister,M.&Buck,J.1964.Respiration:some exogenous and endogenous effects on rate of respira-tion.In Rockstein,M.(ed.)[J].The Physiology of Insecta.Academic Press,New York,pp.617-658.
[9]赵善欢.昆虫毒理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
两广二号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农药
“毒死蜱”药液:市购40%“毒死蜱”乳油(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生产),待用。
1.2 供试家蚕
广西夏秋用的“两广二号”家蚕品种:由广西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提供,在广西大学农学院昆虫实验室饲养和进行“毒死蜱”农药慢性中毒试验。
1.3 试验设计
把40%“毒死蜱”农药稀释成400mgL-1(1 000倍液)和200mgL-1(2 000倍液)两种浓度药液,分别喷洒于桑园内2个区域的桑树上,另备有喷洒清水的桑树对照区。400mgL-1浓度设5个养蚕试验区,分别使用喷药后第3、7、12、21、32天的桑叶饲养3龄蚕;200mgL-1浓度设4个试验区,分别使用喷药后第3、7、12、21天的桑叶饲养3龄蚕,各区均养蚕至其吐丝结茧。养蚕期间,调查各区的幼虫期死蚕数和蔟中死蚕数(蔟中死蚕+不结茧蚕+死笼茧蛹),并统一作为家蚕死亡率;调查各区的收茧量、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等。试验设立养蚕对照区,每区均设有3个重复。
1.4 统计分析方法
1.4.1 曲线拟合:设自变量x为桑叶喷药后到开始喂蚕的残毒期(天),另设依变量undefined为“两广二号”蚕死亡率(%)的实际观察值。对于变量x和undefined通过SPSS的曲线拟合,求出直线模型、对数曲线模型等8种曲线回归方程,及它们的决定系数R2(也称拟合优度)、回归显著性检验的F值和F值的显著水平P值等等,并进行对比[10]。选出最佳的拟合函数方程作曲线图,表示农药残毒期与蚕死亡率之间关系的总体趋势和特征,同时还表示出“毒死蜱”400mgL-1和200mgL-1两种浓度药液对“两广二号”家蚕的残毒期。
1.4.2 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 桑蚕生产中的全茧量、茧层量、茧丝长度等均服从正态分布,故使用SPSS方差分析的邓肯氏多重比较检验进行统计分析[11],对喷药后12天、21天和32天的养蚕试验区和对照区进行茧质调查,找出试验区与对照区之间的差异显著性,间接评价“毒死蜱”残毒期的正确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SPSS曲线拟合的各类参数
表1例举了“毒死蜱”400mg L-1浓度条件下,8种拟合曲线模型的方程式和它们的参数。在这些参数中,决定系数R2越大,估计标准误越小,表明方程的曲线与观察值的拟合回归程度越好,也就是它们的密切程度越好[11,12,13]。回归的方差分析F值越大,F值的显著水平P值越小,表明曲线拟合的估计值越逼近观察值,曲线回归的关系越好。在表1中,混合曲线方程、生长曲线方程和指数曲线方程的决定系数R2均为0.949,大于其他曲线方程,而它们的估计标准误为所有曲线方程中最小,说明它们的拟合回归程度最好。它们的F值均达55.837,也大于其它方程。这三者的P值分别为0.005(设P﹤0.05为显著水平,P﹤0.01为极显著水平),均﹤0.01,故三条曲线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这些说明了混合曲线、生长曲线和指数曲线与观察值具有极好的拟合性[10]。
表2例举了“毒死蜱”200mg L-1浓度条件下的8种拟合曲线模型方程式和它们的参数。在该表中,也是混合曲线方程、生长曲线方程和指数曲线方程的决定系数R2 均为0.951,大于其它方程。这三个方程的估计标准误为0.502,是所有方程中最小的。还有,这三个方程的F值均为39.066,显著水平P值均为0.025,均﹤0.05,优于其它曲线方程。说明了混合曲线、生长曲线和指数曲线对观察数据的拟合回归,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和很好的拟合性。
2.2 最佳曲线图形及其特征
虽然混合曲线方程、生长曲线方程和指数曲线方程的数学表达式不同,但是它们的拟合参数,如决定系数R2、估计标准误、F值、P值等相同,曲线形状也相同,故只选取其中之一的指数曲线作为代表[14]。图1表示了“毒死蜱”400mgL-1浓度下,“两广二号”家蚕死亡率观察值与指数曲线的拟合状况及表示“毒死蜱”残毒期的图形。从图1中可知,指数曲线变化趋势在第3~第12、第13天下降急速,而后下降逐渐趋于平坦。该曲线与CK(对照)家蚕平均死亡率的直线相交圆点约为24天。该日期之后的蚕死亡率低于CK(对照)水平,可认为养蚕安全,故此日可视为“毒死蜱”400mgL-1浓度的残毒期(安全间隔期)。
“毒死蜱”残毒期(天) The toxic residue period of Chlorpyrifos(days)
图2表示了“毒死蜱”200mgL-1浓度下“两广二号”家蚕死亡率观察值曲线与指数函数曲线拟合状况和残毒期图形。如表1和图1一样,混合曲线方程、生长曲线方程和指数曲线方程的决定系数R2、估计标准误、F值、P值等相同,曲线也相同,故也选取指数曲线作为代表。该曲线变化的趋势也同于400mgL-1浓度时的状况(见图1),在第3~第10天处,指数曲线也下降急速,而后趋于平坦。该曲线与对照平均死亡率的观察值直线相交圆点,约为19天。同理,此处认为是“毒死蜱”200mgL-1浓度的残毒期(安全间隔期)。
“毒死蜱”残毒期(天) The toxic residue period of Chlorpyrifos(days)
2.3 茧质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
表3表示了“毒死蜱”不同浓度下茧质调查的方差分析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在400mgL-1浓度下,在间隔12、21天的收茧量、全茧量、茧层量,及间隔12天的茧层率等4项茧质指标,均与CK(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间隔32天的4项茧质指标与CK(对照)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些表明了间隔21天~32天之间,是大多数茧质指标从有显著差异过渡到无显著差异的区间。已经证明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的400mgL-1浓度的安全残毒期判断为24天,现正好落在这个区间内,则可以说明这个间隔24天的安全残毒期具有合理性和正确性。在200mgL-1浓度下,在间隔12天的收茧量、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等4项茧质指标,均与CK(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间隔21天的4项茧质指标与CK(对照)比较,则无显著差异(P﹥0.05)。这些表明了间隔12天~21天之间,是所有茧质指标从有显著差异过渡到无显著差异的区间。上述的200mgL-1浓度的安全残毒期判断为19天落在这个区间内,也说明它具有合理性和正确性。
注:数字后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邓肯氏多重比较检验)。Note:Figures follow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Duncan multiple comparisons test).
3 讨 论
过去关于“毒死蜱”或其它农药对家蚕毒性的研究中,急性毒性的测定常用直线回归方程表示,而慢性毒性的残毒期测定却直接用大量原始数据表示,或直接写出安全残毒期的天数,没有用数学模型的方式表达[6,7,8]。之所以如此,估计是在很多情况下使用直线回归方程表示的时候,其观察值和估计值之间的回归关系达不到显著性或亲密性。如本研究的表1和表2所示,直线方程的决定系数R2(决定系数R2=相关系数R的平方)和显著性检验F值偏小,估计标准误偏大,尤其是F值的显著水平P值分别为0.080和0.093,均﹥0.05,说明直线回归关系确实不显著,拟合直线的估计(预测)值精度不高,即使利用了直线回归方程表示,其统计学的意义也不大[10,11,12,13,14],所以过去的研究,可能当直线回归方法分析不出正确的结果时,才不得不列举大量原始数据来说明残毒期。而本文使用统计分析功能强大的SPSS软件,该软件能提供包括直线回归在内(直线回归是曲线回归的特例)的多种函数拟合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就比较容易找出最逼近实际观察数据的数学模型。本试验的结果,40%“毒死蜱”400mgL-1和200mgL-1浓度残毒期分别是24天和19天,与李民(2008)、徐锦松(2007)及陈伟国(2004)等[6,7,8]关于“毒死蜱”残毒期数据相同或基本相同,说明利用SPSS统计软件测定“毒死蜱”农药的残毒期是完全可行的。
因此,总结本研究有如下几点优点。一是使用SPSS统计软件,让分析家蚕的农药残毒期变得简单方便。王照红(2002)等[9]曾利用BASIC语言编程方法研究农药残毒期,比原先无数学模型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编程要求熟记许多程序命令,需要手工操作把数据输入电脑,而且保证不能出错,出错时电脑拒绝回答,所以比较麻烦和复杂。再者,目前BASIC语言编程方法早已不用了,有一些很好的生物统计软件取而代之,比如除SPSS软件之外,还有SAS、DPS、Excel、StartView软件等等。SPSS软件操作方法无需输入程序命令,曲线拟合的所有程序已在软件内,基本上通过按动鼠标即可完成全部分析。二是求出的曲线回归方程,可拟合出11种曲线(本研究选取其中8种)[10]。根据关键参数在众多的曲线中比较和选择,可找出最逼近观察值的数学模型。所以它能在更大范围内客观、准确地解析农药残毒的变化规律。笔者曾利用该方法研究过降解快速的敌敌畏对家蚕的残毒期为幂函数曲线方程[15]。三是有了最佳的拟合曲线数学模型后,可以象直线回归方程一样,通过一个已知变量,求出另一个未知变量。如设计农药不同的残毒间隔日期、不同浓度下估算出家蚕死亡率;或者假定某死亡率,推算出残毒间隔日期的预测值等等,有助于对试验做深入研究。四是在前三点的基础上,可以对比“毒死蜱”或其它同一种农药影响下不同的家蚕品种的慢性中毒状况,以了解不同蚕品种对同一农药的敏感(感受)程度;或者认识掌握同一种家蚕品种对于各种不同农药影响的敏感程度,为今后的家蚕饲养、家蚕育种等提供缜密严谨的参考数据。所以,本研究丰富了家蚕农药慢性中毒研究的理论,提高了这方面的学术水平。
摘要: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了40%“毒死蜱”农药对“两广二号”家蚕残毒期的曲线拟合分析,及残毒期前后的茧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毒死蜱”400mg.L-1和200mg.L-1浓度的残毒期分别是24天和19天,在它们之后的蚕茧质量正常。它们的数学模型分别为指数曲线方程:∧y=170.6369e-0.1645x和∧y=241.1498e-0.2332x。该方法克服了以往农药对家蚕残毒期的确定无数学模型可循,或使用的BASIC编程方法陈旧、繁杂的不足,是一种计算简便、准确和严谨的农药残毒期的分析新方法。
两广二号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农药:
80%敌敌畏乳油 (山东省大成农药有限责任公司出品) , 市购。
1.2 供试蚕品种:
广西现用夏秋季当家蚕品种“两广二号”, 由广西区蚕业总站提供。
1.3 试验设计:
分别配制80%敌敌畏农药1 000倍药液和2 000倍药液, 喷洒桑园内不同区域的桑树上。另一方面, 每种农药浓度设立4个养蚕试验区, 每区设3个小区, 每小区饲养30头蚕, 错开不同日期收蚁。分别使用喷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2天的桑叶饲养3龄蚕, 直至吐丝结茧, 以累积中毒的饲养方式进行。期间调查幼虫期的死蚕数和死笼茧的蛹数并算出蚕的死亡率。试验还设立养蚕对照区。
1.4 分析方法
1.4.1 变量设置。
设自变量x, 为桑叶喷药后到开始喂蚕的间隔时期 (天) , 另设依变量y, 为“两广二号”蚕死亡率 (%) 的实际观察值。
1.4.2 曲线拟合。
对于这两个变量x和y, 通过SPSS的曲线拟合 (Curve fitting) 求出相应的曲线回归 (Curvilinear regression) 方程。SPSS可以拟合出11种曲线[7], 这里已包括了直线回归 (直线回归可以看成曲线回归的特例) 。参考以往家蚕的农药安全间隔期的统计分析[6], 本研究选取了8种曲线, 它们是:直线模型 (Linear) 、对数曲线模型 (Logarithmic) 、逆曲线模型 (Inverse) 、二次方曲线模型 (Quadratic) 、幂函数模型 (Power) 、混合曲线模型 (Compound) , 生长曲线模型 (Growth) 以及指数曲线模型 (Exponential) 。对求出的相应曲线方程、决定系数R2 (也称拟合优度) 、回归显著性检验的F值以及F值的显著水平P值等等进行对比, 从中找出最佳的拟合函数方程, 并用图形表示敌敌畏农药与蚕死亡率之间关系的总体趋势和特征, 以及敌敌畏1 000倍液和2 000倍液条件下“两广二号”家蚕的安全间隔期。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际调查的观察值。
表1列出了80%敌敌畏农药1 000倍液和2 000倍液喷洒不同间隔期的“两广二号”家蚕死亡率。从表中可知, 喷有1 000倍药液的毒叶在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2天后养蚕, 蚕的死亡率分别为100%、9.8%、2.2%和1.1%。而喷洒2 000倍药液的毒叶在与上述相同相隔时间养蚕, 蚕的死亡率分别为82.2%、4.4%、1.1%和1.1%。对照区的蚕死亡率分别为0%、2.2%、3.3%和1.1%, 平均为2.2%。从1 000倍液和2 000倍液试验区的蚕死亡率变化的特点来看, 第1天后药叶的蚕死亡率极高, 而第3天后迅速低下, 之后趋于平缓, 这表明敌敌畏杀虫剂是一种对蚕的解毒比较快速的农药。
2.2 SPSS曲线拟合的各类参数。
表2罗列了敌敌畏1 000倍液条件下, 各拟合曲线模型的方程式和它们的参数。这些参数中, 决定系数R2越大, 表明曲线方程与观察值的拟合回归程度越好, 也就是它们的密切程度越好 (因决定系数R2=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的平方) 。回归的方差分析F值越大, F值的显著水平P值越小, 表明曲线拟合的估计值越逼近观察值, 曲线回归的关系越好。在表2中, 逆曲线方程和幂函数曲线方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9和0.992, 均大于0.9, 也大于其它方程。两者中, 又以幂函数曲线方程为最高。它们的F值分别达62.93和252.45, 也大于其它方程, 其中也以幂曲线最高。这两者的P值分别为0.015和0.004 (设P=0.05为显著水平标准, P=0.01为极显著水平标准) , 故逆曲线具有显著相关性, 幂曲线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这些说明了逆曲线和幂曲线对观察数据的拟合回归, 具有很好和极好的拟合性[7]。
表3罗列了敌敌畏2 000倍液条件下, 各拟合曲线模型的方程式和它们的参数。在表3中, 也是逆曲线方程和幂函数曲线方程的决定系数R2>0.9, 好于其它方程。R2分别为0.953和0.924, 这次则以逆函数曲线方程的为最高。这两者的F值分别达40.49和24.29, 显著水平P值分别为0.024和0.039, 均优于其它曲线方程。这些说明了逆曲线和幂曲线对观察数据的拟合回归, 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和很好的拟合性。
2.3 最佳曲线图形及其特征。
图1表示了敌敌畏1 000倍液影响下“两广二号”家蚕死亡率观察值曲线与幂函数曲线拟合状况和安全间隔期的图形。之所以选取幂函数曲线, 是因为在表2的各参数中, 幂函数曲线是众多曲线方程中拟合性最好的。
图1两曲线吻合密切, 在第3~4天, 混合曲线下降急速, 后趋平坦。该曲线与对照平均死亡率的直线相交处约为7天, 该日期之后的蚕死亡率与对照水平相似, 无显著差异, 可认为此处是敌敌畏1 000倍药液的桑叶养蚕安全间隔期。
图2表示了敌敌畏2 000倍液影响下“两广二号”家蚕死亡率观察值曲线与幂函数曲线拟合状况和安全间隔期图形。从表3可知, 逆曲线的决定系数R2、F值、P值等各拟合参数比幂函数曲线要好, 但是其家蚕的死亡率存在负值, 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而不得不舍去, 故取拟合优良程度排列第二的幂函数曲线 (决定系数R2=0.924, 大于0.9) 。该曲线变化的趋势特征也同于1000倍液时的状况 (见图1) , 在第3、4天处, 幂曲线也急速下降, 后变为平坦。该曲线与对照平均死亡率的观察值曲线交汇处, 约为5.5天, 该交汇日期之后的幂曲线与对照水平相似, 无显著差异, 可以认为此处是敌敌畏2 000倍药液的桑叶养蚕安全间隔期。
3 讨论
过去关于敌敌畏以及其它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 (毒力) 和安全间隔期的研究中, 急性毒性的测定常用直线回归方程表示, 而安全间隔期往往不用这个方法。究其原因, 是因为用直线回归方程表示的话, 其相关系数R必须>0.71 (相关系数R的平方=决定系数R2) , 而当R<0.71, 即R2<0.5, 达不到显著以上的水平, 即使计算出来的直线回归方程也无统计学意义[7,8]。比如本文表1和表2均列出了1 000倍液和2 000倍液直线回归方程的R2为0.496和0.457, 均<0.5, 故不能应用。因此过去农药对家蚕安全间隔期的论文中, 由于没有相应的数学模型作支撑, 不得不罗列大量原始数据, 或直接写出某天为安全间隔期。王照红 (2002) 等[6]利用BA SIC语言编程的方法来探讨研究农药安全期, 比原先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由于现在生物科学广泛使用性能更为优良的SPSS、EXCEL等统计计算软件[7,8,9], BASIC语言编程方法也不太实用了。而本文应用SPSS软件作出与实际观察值拟合出较好的数学模型, 计算过程相对方便快捷, 数据也严谨可靠。
正确估计家蚕的安全间隔期, 是桑园使用农药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工作, 甚至比农药急性毒性测定更为重要。因为它的计算分析, 直接关系到蚕作安全, 关系到是否造成蚕儿中毒损失的经济问题[5]。本研究的结果, 比陈小平 (2002) 等[3,4]关于敌敌畏安全期的数据偏大一些, 可能使用上更为安全。有了这样的数学模型, 可以通过一个已知变量, 求出另一个未知变量。有助于今后对该农药设计不同间隔日期、不同浓度下估算出家蚕死亡率;或者假定某死亡率, 推算出间隔日期的预测值等等, 丰富了家蚕农药慢性中毒研究的理论, 提高了技术水平。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 因为试验内容属于一个科技项目中的一小部分。对于象敌敌畏这种毒性降解快、安全间隔期短的农药, 在设计间隔日期上选取靠前一些的密集时间, 如喷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等, 甚至用小时为单位计算, 可能所获取的拟合曲线更为逼近观察数据, 拟合曲线方程更能反映出敌敌畏导致家蚕慢生中毒死亡的客观规律, 计算出的安全间隔期更为可靠, 这些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叶志毅, 陆之林.常用农药对家蚕的毒力和残毒期的研究[J].蚕业科学, 1991, 17 (2) :84-89.
[2]韦秉兴, 廖丽珍, 冯健玲, 等.毒死蜱和敌敌畏对“两广二号”家蚕品种的急性毒性比较分析[J].广西蚕业, 2006, 43 (1) :15-18.
[3]陈小平, 严欲民, 谈廷桂, 等.家蚕对常用有机磷农药的毒性反应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8 (6) :626-631.
[4]陈小平, 严欲民, 谈廷桂, 等.常用农药对家蚕的毒性研究[J].中国蚕业, 1998, 4:17-19.
[5]刘道行, 吕福生.谨防桑蚕“敌敌畏”农药中毒[J].蚕桑茶叶通讯.2004, 4:16-16.
[6]王照红, 杜建勋, 梁明芝, 等.几种桑园常用杀虫剂对家蚕的残毒期试验[J].蚕业科学, 2002, 28 (2) :146-149.
[7]苏全明, 傅荣华, 周建斌, 等.统计软件SPSS for Windows实用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418-450.
[8]钟伯雄, 徐俊良.实用蚕桑生物统计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280-321.
两广二号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及地点
2010年9月在河池市蚕种冷库。
1.2 供试蚕种
河池市蚕种场2010年9月15~18日制的“两广二号”正交中选出的纯滞育卵和纯非滞育卵。
1.3 试验方法
1.3.1试验种于当天下午2~3时投蛾产卵, 下午5时左右盛产期, 8时收蛾并放进温度24℃~25℃, 湿度75%~80%的保护室中保护, 次日早上7时选出纯滞育卵和纯非滞育卵, 保护时间均设盛产后15、17、19、2131 h共9个试验区, 每试验区3个重复。各区达到保护时间时, 按我区现行的即时浸酸标准进行处理:先用2%的福尔马林浸泡15 min, 滴水5 min后浸酸, 盐酸液温46℃, 比重1.075, 浸渍时间5 min。然后脱酸、晾干。用24℃~25℃催青, 接近点青时每半小时观察一次, 记录各区见点时间 (从浸酸到有20%点青的时间) , 算出保护相同时间下滞育卵和非滞育卵的见点时间差, 统计各区的实用孵化率。以盛产后在24℃~25℃保护20 h即时浸酸的滞育卵为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两广二号”正交的不同保护时间的纯滞育卵与纯非滞育卵的见点时间差和平均实用孵化率见表1。
表1结果表明, 无论是滞育卵还是非滞育卵, 在24℃~25℃保护经过15 h~31 h进行即时浸酸处理, 其孵化率均在95%以上, 对蚕种孵化而言是安全的, 但是两者的见点时间差在保护至19 h后却随着保护时间的递增而增大, 尤其是保护至23 h以后, 两者见点时间差明显增大, 若两者的见点时间差达到10 h, 也就相当于一张蚕种内点青的时间开差有10 h, 加上滞育卵本身的点青时间有一定的开差, 这就使出蚁时间拉得长, 降低实用孵化率。但就非滞育卵而言, 保护时间在15 h, 其实用孵化率偏低, 且浸酸后的蚕种卵面凹得比较严重, 孵化后的蚕蚁不活泼, 死卵也比较多, 因此非滞育卵应保护在17 h以上再进行即时浸酸比较安全。因此, 笔者认为“两广二号”正交含有较多非滞育卵的蚕种应在24℃~25℃保护经过17 h~21 h进行即时浸酸处理, 其孵化率高, 两者见点时间开差小, 有利于孵化齐一, 提其高实用孵化率, 即盛产期后在24℃~25℃保护经过17 h~21 h, 其有效积温255℃~315℃为即时浸酸适期。
3 讨论
根据滞育卵和非滞育卵胚胎的发育特点, 在梨形期胚胎 (约产卵后24 h) 之前, 滞育卵和非滞育卵的发育经过时相同的, 在此时期之后非滞育卵向孵化方向发育, 而滞育卵向滞育方向发育, 即时浸酸就是使滞育的胚胎变成不滞育的胚胎, 如果即时浸酸晚于梨形胚胎, 就相当于把滞育种的发育起点推后, 就会拉开两者的发育时间, 试验结果显示, 在蚕种保护达23 h后, 滞育卵的见点时间逐渐加长, 因此两者的见点时间差就会增大。在实际生产中, 有些蚕种场在产卵后不注重蚕种保护, 保护温度过高或送达冷库的时间晚, 都会造成蚕种胚胎过老, 错过浸酸适期, 以致使滞育卵和非滞育卵的出蚁时间开差大。通过试验, 笔者认为含有非滞育卵的“两广二号”正交蚕种在产卵后用24℃~25℃, 湿度75%~80%保护, 经过17 h~21 h, 有效积温为255℃~315℃时进行即时浸酸, 两者的见点时间在6 h以内, 再经过黑暗处理和适当的补催青, 其实用孵化率能达到生产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家新.蚕种学.农业出版社[M], 1993, 22.
[2]余武昌.”两广二号”即时浸酸种的浸酸适期范围试验[J].广西蚕业, 2006 (4) :5-6.
两广二号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蚕品种:对照种为两广二号普通杂交种;试验种为两广二号人工饲料选育品系 (4个亲本连续选育5代后组配而成) ;对照种和试验种均为即时浸酸种, 由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提供。
人工饲料:为颗粒饲料, 由山东农业大学崔为正教授提供。
桑叶:采自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桑园。
1.2 方法
1.2.1 选育品系人工饲料育调查方法
以两广二号普通杂交种为对照组, 两广二号人工饲料选育品系为试验组;每个小组各收10个蛾区左右, 并将其混收于1盒内, 使用专用塑料箱封闭饲养。1龄蚕座面积占半盒, 2龄满盒。每龄给饵1次, 自然温度 (30℃左右) , 自然湿度, 自然光照条件下饲养。1龄95%的蚕眠时, 开盒、干燥剩余饲料, 2龄95%以上起蚕后给饵饷食, 2眠90%以上时开盒干燥饲料, 3龄90%以上起蚕后调查完毕, 淘汰。
1.2.2 选育品系全龄桑叶育鉴定方法
以两广二号普通杂交种为对照组, 两广二号人工饲料选育品系为试验组;每组设6个重复, 每个重复收1蛾蚁量。1~3龄蚕按照常规桑叶育的方法进行饲养, 4龄起蚕后按300头/匾定头分区, 单区上蔟、采老茧做茧质调查。小蚕期平均温度30℃, 干湿差平均0.5~1.0;大蚕期平均温度30.5℃, 干湿差平均1.0~1.5, 防病等操作按照实验室鉴定标准操作。
2 调查指标
2.1 人工饲料育调查指标
蚕体重调查:在养蚕盒不同区域分别取蚕重复调查3次, 每次调查20头蚕。
疏毛率调查:疏毛率 (%) =调查区域疏毛头数/调查区域总蚕头数;每盒选取5个区域调查。
起蚕率调查:起蚕率 (%) =调查区域起蚕头数/调查区域总蚕头数;在养蚕盒不同区域分别取蚕重复调查5次, 每次20头蚕。
2.2 全龄桑叶育调查指标
全茧量:每个区随即选取20粒雌茧和20粒雄茧分别调查;全茧量= (20粒雌个体全茧量+20粒雄个体全茧量) /40。
茧层率:每个区随即选取20粒雌茧和20粒雄茧分别调查;茧层率 (%) =[ (20粒雌个体茧层量+20粒雄个体茧层量) / (20粒雌个体全茧量+20粒雄个体全茧量) ]100。
结茧率:调查每个区的总结茧数;结茧率 (%) = (总结茧粒数/定匾头数) 100。
死笼率:调查每个区的死笼数和总结茧数;死笼率 (%) = (死笼数/总结茧粒数) 100。
全龄经过:自蚕收蚁到终熟的时间。
3 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 两广二号人工饲料选育品系的2、3龄起蚕率比普通杂交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4 h疏毛率和1、2龄眠蚕体重则相差不大。对两广二号四个亲本的连续5代人工饲料选育, 提高了该品种人工饲料育时的发育整齐度, 即明显提高了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
由表2可知, 两广二号人工饲料选育品系全龄桑叶育时, 茧质、结茧率、全龄经过与对照接近;但死笼率明显高于对照。连续5代人工饲料选育对茧质、结茧率、全龄经过指标没有明显影响, 但降低了蛹期抗性;整体来看, 人工饲料选育对品种经济性状影响不大。
4 讨论
4.1 从现行品种或经济性状较好的品种中选育适宜人工饲料育的品系前景广
家蚕人工饲料育的推广需要有廉价、实用的人工饲料和适宜人工饲料育的品种, 其中适宜的品种尤为重要。回顾以往关于适宜人工饲料育家蚕品种选育的报道, 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家蚕品种资源库中选择出对人工饲料食性好的基础品种材料, 然后再提高其经济性状;二是从现行品种中选育对人工饲料适应性较好的品系。近年来, 通过这两个途径选育出的材料、品种主要有朝雾[2]、泽J[3]、新朝雾[4]、振翅[5]、苏5和菁松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系[6]、GSC5、GSJ1[7]、GS01[8]、杂A[9]、2HG春54[10]、西6734[11]、鲁17[12]、92[12]、R9501RB[13]等对人工饲料育推广均有重要意义。从现行品种或经济性状较好品种中选育出的适宜人工饲料育品系, 人工饲料适应性好, 经济性状优良, 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4.2 两广二号亲本累代选育可提高F1代杂交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
本试验发现普通两广二号人工饲料育时, 80 h 2龄起蚕率只有65.0%, 192 h 3龄起蚕率为80.4%, 个体发育开叉大, 群体不齐;选育品系的2、3龄起蚕率则有明显提高。调查结果说明, 我们对两广二号亲本用人工饲料累代选育了5代, 提高了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 提高群体发育整齐度。苏5、菁松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系、GSC5、GSJ1、GS01等品种 (品系) 的选育均说明了累代定向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可以提高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 促进群体发育齐一[6~8]。人工饲料育时家蚕群体发育不齐是人工饲料养蚕的一个难题, 生产上要求稚蚕人工饲料育时2、3龄的起蚕齐一, 以确保小蚕期减蚕率降低到2%以下[14]。目前, 我们选育两广二号人工饲料选育品系的发育整齐度尚未达到生产上需要, 需要进一步选育。
4.3 两广二号亲本5代人工饲料筛选对F1代杂交种的原有优良性状无显著影响
广西现行蚕品种两广二号具有强健、好养、易繁、高产等优良性状, 是我国目前推广量最大的夏秋用品种;我们在对其亲本进行连续5代人工饲料选育后, 调查时未发现优良性状有明显降低的现象。据缪云根[15]报道, 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茧质与全龄桑叶育相仿, 部分指标还略高。李春峰[11]等对选育多代的西6、734进行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时茧质和西6734杂交组合的产卵量、产附性均与全龄桑叶育没有明显差异。姜素芹[16]在对原种1~2龄颗粒饲料育时发现, 颗粒饲料育对茧质无显著影响。我们的调查结果, 与前人的报道相近。我们将进一步的调查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对品种其它性状的影响。
摘要:为探讨两广二号人工饲料选育品系的选育效果, 使用人工饲料连续选育了5代的932、芙蓉、7532和湘晖组配成9.芙×7.湘 (两广二号) , 以普通杂交种两广二号为对照, 开展颗粒饲料育调查和桑叶育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饲料选育品系2、3龄起蚕率达88%和89%, 比对照有较大幅度提高, 24 h疏毛率和1、2龄眠蚕体重与对照相近;桑叶育时, 人工饲料选育品系的茧质、结茧率和全龄经过没有明显变化, 但蛹期抗性降低。试验表明:亲本的连续5代人工饲料选育, 明显提高了两广二号F1代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 且对原有优良性状影响不大, 但选育品系人工饲料育时的发育整齐度仍需提高。
两广二号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