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人生经历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李清照人生经历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精选6篇)
李清照人生经历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第1篇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文章来自同学精心研讨总结
总结报告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李清照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被誉为婉约词之宗。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她的词将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交融一起,浑然一体,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¹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个王朝,饱受战乱之苦,以1127年的大变乱为界,李清照的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我们就沿着她的人生轨迹来体会她诗词风格的变化。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踏出重门深院划小船、荡秋千,与家人观花灯、逛街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陶冶情操,如写于早期的两首著名小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小词写出了清秀的意境,是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图。写作者的一次荡舟野游,天色已晚,一个醉酒的少女划着一叶孤舟误入到荷花丛中,在夜幕中激起一滩鸥鹭。大自然的天光水色,鸟兽鱼虫与醉酒的少女巧妙地自然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画面。从此词可看出李清照所流露出来发的那种欢快的情绪和投身大自然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童心和志趣。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个天真浪漫,活泼热情,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后一首词,李清照认为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这种景物和季节的变化也触动了李清照敏感的心,引起了她心中的惆怅之情,这种惆怅之情充分地展现在作者短短的几句词中真可谓语浅意深。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春光的流逝,便预示着年岁的逐增,清照不免由此生发怅惘之情,借海棠花事感叹青春易逝。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
再看《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以生动明快的笔墨勾出了一个富贵人家少女天真烂漫的形象。她生活快乐,性格活泼,甚至有些不拘小节,你看那位如花少女刚“蹴罢秋千”,颇有倦意,连纤纤玉手也懒得抬,正“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时,听得有人来了,连鞋子都顾不得穿,光着袜子害羞地往屋里跑,头上的金钗都滑落了,却又倚着门回头嗅嗅青青的梅子,那“和羞走”“倚门”及“却把青梅嗅”等一系列的描写,则将李清照如此忙乱慌张的原因点破,原来客人就是她“青梅竹马”的未来夫君。这一“回首”,再次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和与众不同。多么真实而细腻,而把这样一位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少女活化出来的李清照,当时不就是一位热爱生活、天真烂漫的如花少女吗?这正是李清照早年的自画像。
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少女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其早期少女词抒写了这一时期的生活及感受,抒发了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向往爱情之意,语调清新自然,不加雕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活泼率真、娇羞可人、烂漫多情的少女形象:加上其细腻的笔法,景物和感情的交叉描绘,使得这个时期的词作个性鲜明,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不久,李清照与赵明诚步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可是丈夫又要经常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了极大地悲愁和苦闷。思
念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述于笔端。作品的字里行间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词人相思愁苦的爱情主流。
这段时期代表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送别了丈夫,李清照反复回忆夫妻恩爱的岁月却独守空闺,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一种无尽的相思挥之不去,对丈夫的一往情深让她刻骨铭心,离愁别恨跃然纸上。
又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借描写重阳赏菊委婉地表达了闺中寂寞和离情,展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重阳佳节本是团圆之日,可
是此时夫妻分居两地,于是没了赏菊的兴致。一句“半夜凉初透”,写尽半夜凉透的冷寂,凄清,给人以无限寂寞清冷苦况。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以愁字起,以瘦字止,情思绵绵。整首词无一字言情,却句句是刻苦铭心的情语,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
这一时期的李清照用她的女性之笔,进行大胆地真情告白,倾吐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对爱情强烈的执着,为世人谱写了一首凄美动人的爱情悲歌。
一一二六年,金人入侵,汴梁失守,北中国相继沦陷。李清照美满的生活,被金兵的铁骑无情地碾碎了。她无所安居而仓皇南渡。最为不幸的是她丈夫赵明诚的暴亡„„俗话说,少年丧父母,中年丧配偶,晚年丧子女,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第二年(一一二九年)八月十八日,在这国破家亡的时刻,李清照的丈夫在建康病逝了。真是或不单行啊!到了这年的冬天,李清照“欲语泪先流”,在极度痛苦中写下了《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好无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词人在这里满含血泪之笔,通过细致的内心刻画和形象的情态描绘,来表现一个孀妇的寂寞和哀伤。战争带来了“天涯海角”,忧伤带来了“两鬓生华”,这就是反映流亡孀居生活的凄寂和辛酸;另一
方面也暗示了政局的危机——“晚来风势”。这既是晚来北风越刮越猛的实写,又可以理解为北方金人连续不断的侵扰。
李清照独处异地,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无依无靠之悲,使她词的创作风格上更加沉郁凝重了,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了。如
李清照南渡后写的名篇《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通过对残秋黄昏悲凉景色的描绘,特别表现出作者的哀愁和沉痛,曲折地反映了充满战乱的南宋广大妇女的苦痛遭遇。词中连用叠字,一气贯注反映了她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煎熬的情景。字字凄苦,声声催泪,仿佛连读者的心也被带进了悲哀的深渊。
李清照是那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她的遭遇和痛苦都是紧紧地和社会现实连在一起的。可以这么说,李清照这一时期词作表现出深愁惨痛,正是当时统治集团卖国政策的产物,具有历史原因和社会群众的基础。
1155年前后,历尽了悲欢、荣辱的李清照,在寂寞凄凉之中结束了她那痛苦的生命。至此,悬于太空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星陨落了。但是,她留给后世的文学艺术作品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而永远保存下来。
总之,李清照的艺术成就,在此前历代女作家中是首屈一指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后人认为她的词“直欲压倒须眉”,称她是“词家一大宗”。的确,李清照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研究结论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在家庭环境及自然环境中受到熏陶,培养了良好的文学素质,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个性和心灵,奠定了她独立自由的创作风格,这时期的词个性鲜明,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丈夫的思念。前期词具有风格清新俊秀,充满青春活力的特点。
后期的李清照经历了丈夫的离去和国破家亡的惨痛,使她的的词由青春活力迅速转变为了深愁惨痛,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
时代和个人的经历使李清照的心态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创作风格的变化无不受其心态特征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吴兆基注译 《宋词三百首》 三秦出版社 2007年5月 陈新璋 《唐诗宋词概说》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10月 罗宗强 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
吴世昌:《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9期。
施议对:《宋词研究概述》,载《文史知识》1984年第2期。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载《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杨海明:《婉约——唐宋词的主体风格》,载《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第7期
致谢:
感谢语文老师的评价指导和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
李清照人生经历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第2篇
康熙十七年(1678年)前后,随着政权的渐趋稳固,词坛重心转移到了清王朝的政治中心北京,南北词人汇集皇都,其时,陈子龙、龚鼎孳等由明入清的词界宿老相继去世,以陈维崧为领袖的阳羡词派已呈衰势,而朱彝尊倡导的浙西词风又方兴未艾,尚未笼及全局,于是京华词坛涌现了为时甚短,却是群雄纷起的新景观。其中以满洲的纳兰性德和寓居京师的江南文人顾贞观最为杰出,而且他们相知莫逆,交情深如异性兄弟。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为“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的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4-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别号楞伽山人,先世为叶赫部贝勒,曾祖父金台石为明室外藩,为抗拒努尔哈赤死于战火,曾祖姑嫁努尔哈赤为大妃,生清太宗皇太极,后来叶赫部族归附后金,其父明珠仕清朝,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太傅,为康熙朝权相之一,性德17岁补诸生贡入太学,次年(康熙10年,1671年)举顺天乡试,康熙十五年应殿试,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出入扈从,贵要莫比,深得康熙隆遇。
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二十卷,收录其所有诗、词、文,并有《通志堂经解》传世,成就最高的是词,初名《侧帽》,后增补为《饮水词》,总数达350首左右。这三百首词在清词史中地位重要,影响深远,清末名家胡微元在其《岁寒居词话》中道“倚声之学,国朝为盛,竹垞、其年、容若鼎足词坛,容若《饮水》一卷、《侧帽》数章为词家正声,散壁零玑,字字可宝,每逢凄风暗雨凉月三星,曼声长吟,时恨不与纳兰同时而。“可见纳兰性德在词坛中的地位。
纳兰性德的生平行径颇多奇特的矛盾现象,如生长华阀,位居清要,但情思抑郁、倦于仕禄;又如清初满汉之防甚严,成见最深,纳兰性德却与世称落落难合的“一时俊逸”顾贞观、严绳孙、姜宸英等交游契厚。性德曾说,“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做诗欲以言情耳。”,诗词的创作本发乎于情,没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积累必然无法写出动人心魄的诗词
身份高贵而志在山林使其诗词风格抑郁
纳兰性德生长在裘马轻肥的钟鸣鼎食之家,有位居宰辅显要当朝的父亲明珠做靠山,自己进士出身,身为皇帝近侍的一等侍卫,而且“密迩天子左右,人以为贵近臣无如容若者”,性德自己也在给顾贞观的信中说“日睹龙颜之近,时亲天语之温,臣子光荣,于斯至矣”,过的完全是功名冠冕无所不有,尊荣享乐无所不备的锦衣纨裤的贵族生活,可是我们看纳兰词感受的却又是另外一番情景,情调凄凉哀婉,气氛抑郁悲凉,仿佛有说不完的忧伤焦虑,诉不完的烦恼辛酸,从他的诗词中尽可以体味到深含其中的悲戚苦涩之音和无法摆脱的沉重压力及难以排遣的忧伤哀愁之情。一个作家反复吟咏那些催人断肠的词句是他创作心态的直接反映,这种身世地位与其作品风格的强烈反差更加突出了纳兰性德的生平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的重要性。
1、出仕前的心理状态和作品
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9日)纳兰性德出生于明珠府,性德之父明珠是被努尔哈赤吞并的叶赫部贝勒的后裔,其曾祖姑又是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纳兰性德的母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嫡亲孙女,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先世的夙怨早已被时间冲淡,因此明珠在康熙前期备受重用官居要职。
满人入关后为了统治的需要便极力提倡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八旗官员上行下效,出现了八旗子弟竞相攻读经书,参加科举考试的局面,纳兰性德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明珠一向重视团结汉族文士,注重吸收汉族传统文化,深知人才的成长除立志苦读之外,师友之间的影响也极其重要,因此他教导纳兰性德隆师亲友之道。
丁腹松是纳兰性德的第一位老师,通州人,通学能文而性情拘介,不随时俗,三十岁考中举人后屡试不第,明珠特请他做家庭教师。他不顾纳兰性德贵族公子的身份,在戒其贪玩、勉其立志的同时在学业上严格要求、督责不殆。纳兰性德自幼聪敏,读书一再即不忘,在丁腹松考中进士辞馆时,纳兰性德在儒学上已有了相当高的文化修养了。
康熙十年(1671年)朝廷议准“八旗新旧生员内,通行选拔文行皆优者,满洲、蒙古起送二名,汉军起送二名入监肄业” ③。纳兰性德贡入太学正是此年,从千万人之中只选6名,而纳兰是其一,可见当时纳兰确实是品行出类拔萃,文采超凡脱俗非同一般了。
当时在国子监里纳兰性德深得祭酒徐文元的器重,徐乾学后来回忆道“舍弟立斋为祭酒,深器重之,谓余曰:„司马公贤子非常人也‟”。至康熙十一年(1672),十八岁的纳兰性德一举考中顺天乡试的举人,此事对纳兰性德对其家族的影响相当大。当时满人推崇骑射之术,初入中原还不适应汉人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纳兰性德能以满洲贵族的身份考中举人,几乎可以算是满汉融合的一个标志。在他随着同科举人以其面见座师徐乾学时,非常庆幸自己得了个好老师“入而告其亲曰:„吾幸得师矣‟,出而告其友曰:„吾幸得师矣‟梦寐之间,欣欣私喜曰:„吾真得师矣‟。” ④徐乾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顾炎武的外甥,曾得顾炎武的亲自教导,是清初大儒,兄弟三个都为当时朝廷中的要员,且文采卓著,纳兰性德之所以如此高兴,逢人便说“吾真得师矣”是因为对徐乾学学识的由衷佩服。也是从认识徐乾学开始,纳兰性德开始接触宋元经学,以至于后来编著了《通志堂经解》流传世间。
康熙十二年(1673年)纳兰性德怀着欣喜与自信参加了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的科举考试,即会试,被录取为贡生,正当他准备参加最高级的科考——殿试时,突然身患“寒疾”,不能参加“庭对”,只能等下一科的科举了。此事对他的打击非常大,心里包袱沉重。并写了《幸举礼部闱以病未与庭试》一诗说到:“晓榻茶烟揽翠丝,万花园里误春期。谁知江上题名日,虚拟兰成射策时。紫陌天游非隔面,玉阶有梦镇眉愁。滓滨强对新红杏,一夜东风感旧知。”⑤在此诗中,纳兰一是抒发了未能参加殿试失去了扬声名显父母光宗耀祖的机会的遗憾和愁闷。二是自信自己未能获得功名不是自己学识浅陋,而是由于生病耽误了时机。三是表达对徐乾学指导自己的感激之情,对下科殿试充满了信心。
纳兰性德在错过殿试之后,更加严格自律刻苦学习汉族文化,徐乾学说:“容若以豪迈挺特之才,勤勤学问,生长华阀,淡于荣利,自癸丑五月始,逢三、六、九日黎明时骑马过余邸舍,讲论书史,日暮乃去”,在此期间开始编著的《渌水亭杂识》,是满人学习汉文化的历史记录,具有巨大的认识和借鉴价值。至于纳兰性德在诗词中的沉郁凄婉之音及如何看待这些诗词,就要探讨她出仕后的思想动态了。
2、出仕后的思想经历
自康熙十二年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后,经过三年的笃意学习,纳兰性德终于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二甲第七名进士。儒家倡导学而优则仕,科举考试是儒生步入仕途的第一步然而当时明珠正当权势炽手之时,康熙又是个少有的善于御下的雄才明主,正因为这个原因,纳兰性德不仅无法偿自己征战沙场之志,甚至连入翰林院修史也不能得,只能在闲置在家一年多后入宫当了侍卫。
在同年纳兰性德送落第好友马云翎回江南时,赋诗相赠,诗曰:“弃捐世所悲,予独为君喜。君归葺屋南山里,燕麦青青缠覆雉。新莺啼过眠未起,笑看我辈红尘死” 从诗中可以看出纳兰性德绝不是纯粹的在安慰马云翎,而是真心的厌恶所谓的“红尘”,羡慕马云翎可以不用为功名家世所牵累自由自在的生活,年纪轻轻已有了“葺屋南山”的念头。
纳兰性德是不得志的,他是一位弓马娴熟又文采翩翩的贵族少年,当时南方的三藩之乱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他希望的是“一骑红尘来,传有双羽书。慷慨欲请缨,沉吟且踟蹰”这样的戎马生涯,一等侍卫虽然高贵却不是纳兰性德的向往。在给好友顾贞观的书信中说道:“人各有志,不能相强,使得为清时之贺监,放浪江湖,亦何必为汉室之东方,沉浮金马,倘异日脱履宦途,拂衣委巷,鱼庄蟹舍,足我生涯,药臼茶铛,消兹岁月,皋桥做客,石屋称农,怀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是吾愿也”。
侍卫的生涯高贵而平淡,平淡的生活更易消磨人的志向,何况伴君如伴虎,侍卫不过是高一级的家奴,只不过主人是皇上而已。对于像纳兰性德这样“吾本忧时人,志欲吞鲸鲵”的胸有大志之人,无异于束缚在金笼中的雄鹰,无法振翅高翔。心情抑郁不得志是纳兰性德主要的思想写照,因此在他的众多诗文中,处处可见这种块垒抑郁之气,可见仕途不得意,而欲归隐却无门路的生活经历严重影响了纳兰性德的诗词创作。
二、情感的坎坷波折加深了其诗词的“哀感顽艳”
从纳兰性德生平的诗词中足可看出他情感的丰富,正是由于他情场的失意,才使得他的感情更加细腻,因为深受汉族文化的熏陶,所以他厌苦鞍马扈从,鄙视宦海倾轧,转而“甚慕魏公子之饮醇酒近妇人”(手简 寄张纯修)的轻狂脱俗生涯。史载纳兰性德妻卢氏,妾颜氏,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病亡,复娶官氏。,除原配夫人外,与纳兰性德有婚恋关系的还有一位扑朔迷离的早期恋人和一位婚外恋人沈宛。他们与纳兰性德的关系影影绰绰,若明若暗,但很明显,他们对纳兰性德的创作的影响不可小觑。
1、扑朔迷离的早期恋人
关于纳兰性德那位青梅竹马的恋人的传说,始于无名氏的《赁庑笔记》,“纳兰容若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宿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裟,居然入宫,果得一见彼姝,而宫禁森严,竟如汉武帝见李夫人故事,始终无由通一词,怅然而去”讲的便是所谓的纳兰性德混入宫里会见恋人之事,只是宫禁森严无法语言交流,只得以玉钗相叩来传递情意,在纳兰词中隐约可以找到此事的痕迹,如《减字木兰花》中写道“相逢不语,一片晕红疑著雨。小晕潮红,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疑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廊叩玉钗。”⑥等,似乎真如《赁庑笔记》中所记载相符。在近代关于纳兰性德的研究中也有人论及此事,如高亢教授在《一砖一石》中阐释纳兰性德的《咏絮诗》“怜他借得东风力,飞去为萍入御沟”的意蕴时说道,纳兰性德有相爱女子,后被选入宫,他还想见面,这种感情在他的诗词中依稀可以看到一些痕迹。马乃骝先生在《饮水诗词研究拾零》中论述《眼儿媚》一词时也说“据清人笔记称,成德婚前曾有一中表妹被选入宫,二人情爱至深,成德思与会面,遂乘皇后丧礼之机化装成喇嘛入宫探望”⑦。与入宫说不同的另一种说法源于刘徳鸿先生的《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一书,“不赞成纳兰性德所恋女子入宫之说,但并不否认性德生前有过恋人,恰恰相反,从性德对异性情意绸缪、一往情深的性格特征和他所写的爱情诗词来看,他是个自由婚恋的热烈追求者,可以肯定他生前有过甜蜜的初恋,并且这个恋人不是后来的发妻卢氏,而是纳兰家一个后来出家的侍女,使他饱尝了失恋的痛苦”。不过,这种说法也是从纳兰词中归纳而来。当然,由于关于纳兰性德的史料记载并不全面,所以我们要了解他的家世、他的感情就只有从他的诗词中去管窥蠡测。
不论哪种说法都无法否认初恋情人对纳兰性德的影响,以至于他在诗词中才会时时有“十一年前梦一场”这样的佳句,就是因为这一份牵挂化在了词中才更显得韵味十足。
2、为正妻卢氏所做的“悼亡词”
中国古代的悼亡词从内容的确认来说,最早可以推溯到《诗经》中的绿衣篇,但明确标明是悼亡并能流传于世的当属西晋潘岳的三首了,南北朝的沈约、唐末的元稹都有此类作品,其中南宋陆游的“沈园”诸题虽系忆旧实乃悼亡,为这些作品中的上乘之作。悼亡题材最早出现于词里最出名的当属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阕,悼念前妻王氏的情思真挚、哀戚形象若在眼前。
“纳兰的悼亡词不仅拓开了风格,更主要的是赤忱醇厚、情真意切将其哀恸追怀、无尽依恋的思绪赋之于词。现存《饮水词》中题目标明悼亡的有七阙,此外,虽未标明但其词意实是悼亡的尚有三、四十篇,占纳兰词中总体比重相当大,也是历来词人中悼亡作品最多的” ⑧,难怪顾贞观要感叹“容若词一种凄婉处,另人不忍卒读”。
其师徐乾学在《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中道“配卢氏,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兴祖之女,赠淑人,先君卒”,据考证卢氏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嫁给纳兰性德,三年间二人感情和谐美满,娶卢氏时纳兰正当科场失意之时,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纳兰已中进士,就在此年5月,卢氏产一子海亮,一月后因疾而殁。
吴江词人叶舒崇在《皇清纳腊室卢氏墓志铭》中写道“抗情尘表,则视若浮云。抚操闺中,则志存留水。于其殁也,悼亡之吟不少,而知己是恨尤多”,足见纳兰性德与其亡妻琴瑟和谐的情谊,也就能理解他的悼亡之篇何以如此哀恸了。纳兰初赋悼亡词应是自度曲《青衫湿遍》,“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分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凄清苦语辅以促节短拍,呜呜哽咽犹如对面夜话,真如一幅生者与亡魂相将神伤的画面。
卢氏的死对纳兰性德的打击异常沉重,甚至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卢氏过世三周年祭日时还不相信爱妻真的已经不在人间,以为只是一场梦罢了,词中写道“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纳兰的卓绝处正在于能将追求与失落相交杂的痛切之感毫不掩饰的表达出来,“料也觉、人间无味”这一情绪是在纳兰词中中经常流露的,因此引起了不少的揣测,其实他的厌弃尘俗世间的情绪正是从悼亡中触发或加剧的。
正值纳兰性德进士及第春风得意的时候爱妻逝去,严重创伤了词人的内心,心境发生巨变。其原词集名曰《侧帽词》颇有风流潇洒之意,至此改为《饮水词》,便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凄咽哀感,词风也随之变迁,不仅如此“人间何处问多情”(《浣溪沙》)的失落感和“只因碧落重相见”(《减字木兰花》)的断肠痛,显然是促使纳兰早逝的重要原因,所以悼亡之赋实在是纳兰性德一生及其创作的最大关键。
3、与沈宛的爱情悲剧
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亡故后,明珠又给他娶了继室官氏,或许是因为婚姻生活的不圆满,后来他又认识了江南的才女沈宛,并有了一段传奇般的婚外恋,不过,他们的恋爱是以相互爱慕为基础,不在于容貌色相,主要在于品性才情。沈宛,表字御蝉,江南乌程人,著有《选梦词》,是清初著名的女词人,由于封建社会妇女一般不参加政治活动,所以关于其身世的记载很少,康熙二十九年刊印的《众香词》中选刊了沈宛的五首词,并附作者介绍说,“沈宛,字御蝉,乌程人,适长白进士容若,甫一年有子,得母教《选梦词》”。此书出版距纳兰性德逝世仅五年,当不致有大的错误。
但是,纳兰性德与沈宛二人族属不同,结合的可能极小,因为清初满汉矛盾尖锐,顺治年间颁令禁止满汉通婚,在康熙年间更是严厉推行,违者治罪,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朝廷才下旨,撤销不许满汉通婚的禁令。纳兰性德和沈宛相恋的时候正是严厉禁止满汉通婚的时候,可见他们的相恋要冲破民族畛域的偏见和流俗的约束要承载多大的压力。《康熙起居注》载,纳兰性德随圣驾南巡是在康熙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离京,十一月二十九日回京的,而纳兰词中关于江南的诗歌多有描写春末夏初景色的句子,如“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梦江南》)、“五月江南麦已稀,黄梅时节雨霏微”(《浣溪沙》)等等,都证明纳兰性德在五月去过江南,至于他去江南干什么还不清楚,但他在江南肯定认识了沈宛,且中间牵线之人必是顾贞观无疑。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682—1684年)顾贞观做客吴兴(即乌程),这期间和纳兰性德书信交流频繁,大概是这时,纳兰性德在京师阅读到了沈宛的诗词作品,欣赏其文采风流和委婉的情致,遂萌发好逑之意。于是在写给顾贞观的信中说道“顷闻峰仰之间颇饶佳丽,吾哥能泛舟一往乎,有闻琴川沈姓有女颇佳,亦望吾哥略为留意”以纳兰性德和顾贞观之间的交情,顾贞观是不会不牵这红线的,并且纳兰性德后来去了江南,而且很快和沈宛开始了同居生活,纳兰性德在词中说“惜春春去惊新懊,粉隔轻汗红绵扑,妆罢只思眠,江南四月天。”这无疑是纳兰性德在江南与沈宛相会的写照,而沈宛在纳兰过世后写了忆旧词,“雁书蝶梦皆成杳,月户云窗人悄悄,记得画楼东,归骢系月中。醒来灯未灭,心事和谁说。只有旧罗裳,偷沾泪两行”,也说明他们已经同居,纳兰性德和沈宛虽然因共同的爱好情趣而结合,在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的条件下也并不稀奇,但是为当时满汉不通婚的禁令所束缚,不能把沈宛带回北京的明珠府,使性德陷入了深深地矛盾中。
纳兰性德有公务在身,无法久留江南,分道扬镳后,在《临江仙》中写道“原是瞿塘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意思是自己和情人的约会被打断不是自己的负情变心,这无穷的幽怨一时难以说清楚,沈宛也有一首《临江仙》道“难驻青皇归去驾,飘零粉白脂红”、“闻吟佳句,怪东风兼雨”,可知沈宛是理解纳兰性德的,虽然分手了,但彼此眷念追怀之情却常常溢于言表。相爱而不能相见,成了彼此心中最大的块垒。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二十七日,纳兰性德刚接到要他扈驾南巡的通知后即抑制不住激动地心情,立即给顾贞观写信说“吾哥所识天海风涛之人未审可以晤对否?弟胸中块垒,非酒可浇,庶几得会心人暖言消之而已,沦落之余,方欲葬身柔乡,不知得如鄙人之愿否?”,从手简中可以看出他说的正是已经分别的沈宛,当然关于纳兰见沈宛的愿望实现了没有已不可知,但他胸中块垒,似乎并没有消减,他也终究未能“葬身柔乡”。“多情和软弱,正是性德之所以为性德的特点,是他的局限性,也是他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养和面对的现实的使然”⑧。而这也是纳兰性德一直郁郁不得志的主要原因。
三、与江南文士相互唱和,赠友诗词情深意切
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总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来吸引人去反复阅读,从而在自己心灵深处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这种印象与纳兰性德不平凡的写作才能、与纳兰性德诗词的自然流畅、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所产生的力量有关,更主要的是纳兰性德有比较先进的思想,这种先进的思想主要表现在清初民族压迫的尖锐矛盾中,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情况下,能摆脱民族偏见,不论门第的高低贵贱,追求人与人之间袒露胸襟以诚相待,向往理解信任的真挚友谊,富有同情心而能拯救友人于危难中,同时,他获得了许多的理解与友谊,最重要的当属与顾贞观的生死之交了,与顾的相识对其诗词风格的拓宽影响颇大。
人生天地如过客
顾贞观,江苏无锡人,字平远,号梁汾,只做过从七品的小官中书舍人,由于对高层统治者之间争权夺利的寒心,便采取明哲保身、知难而退的态度,毅然辞职,过上了寄情诗词、以酒浇愁的失意士人生活。
康熙十五年(1676年)年已四十的顾贞观与新科进士、已授三等侍卫之职年方二十余的纳兰性德相识,他们一见如故,顿成知己。顾贞观回忆说“岁丙辰,容若年二十二,乃一见即恨识余之晚也,阅数日,填此曲,为余题照,极感其意”,纳兰性德送给顾贞观的词就是《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在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这首词是纳兰性德乍逢知己的感慨之作,他对顾贞观敞开了胸怀,袒露了心里的曲折,说自己虽然生于权贵之家、乌衣门第,在京城里过着庸俗污浊的生活,但不同于世俗之人,不受流俗之见的束缚,接着表明自己愿向战国的赵公子平原君那样结交贤人和才俊之士,向往真挚的友谊,直到认识了顾贞观,表示要“后生缘,恐结他生里”即使下一辈子也要结为知己。
从这首感人至深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纳兰性德对蝇营狗苟的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感慨,顾贞观在《酬容若见赠次原韵》中说“不是世人皆欲杀,争显怜才真意?容易得,一人知己。惭愧王孙图薄报,只千金,当洒平生泪”,从答词中可见纳、顾二人心灵的沟通和默契。康熙十五年,顾贞观向纳兰性德提出拯救难友吴兆骞的要求,纳兰性德也知道吴兆骞是受“科场案”的牵连而被流放宁古塔,但当时官场形势微妙、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使纳兰性德没有立刻应允,直到纳兰性德看到顾贞观写给吴兆骞的两首《金缕曲》,词中有“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旧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薄命,古今还有。”这样催人断肠的句子,容若看到后深受感动虽然他与吴兆骞未谋一面,又素来“不与外庭一事”依然禁不住泣下数行,一反常态的表示“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矣,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待兄之再嘱也”,五年后吴兆骞还京,明珠和纳兰性德因此事“一时贤名大著”。而纳兰性德与顾贞观之间的友情也更进一步的升华。
顾贞观和纳兰性德同是诗词高手,才华横溢,却丝毫没有沾染到历来文人相轻的恶习。史载“成容若风雅好友,坐客常满,与无锡顾梁汾舍人贞观犹契,旬日不见则不欢,梁汾诣容若,恒登楼去梯,不令去,一谈则数日夕”顾贞观也在回忆里说道“而汝忘形,晨夕必数”、“或子衾而我覆,或我觞而子举”,彼此对对方的才华及艺术成就更是心悦诚服并倾心的赞赏,“君赏余《弹指》之词,我服君《饮水》之句,吾哥即引我为一人,我亦望吾哥于千古,十年之中,聚而散,散而复聚,无一日不相忆,无一事不相体,无一念不相注”。
纳兰性德逝世后,顾贞观悲痛不已,还发誓“伯牙之琴,盖自是终身不复鼓也”,一年之后就带着家眷回到了故里,过上了足不出户,日夜拥读的隐居生活。纳兰性德与顾贞观之间的亦师亦友的感情,加上二人之间互相唱和,对于彼此诗词风格的影响是巨大的,严迪昌先生在《清词史》里说到“《饮水词》以小令最佳,曾有清词冠冕之称,长调慢词则间有不协律的随意性。但纳兰奇情壮采而特以灵性胜,故长调仍颇多动人处,尤以康熙十五年结识顾贞观以后,他的与顾氏酬答诸词以及为姜宸英送行等篇,均情词兼备,超迈有神”在纳兰短暂的生命中结识顾贞观是件对他个人交际,诗词修养均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顾贞观年长性德18岁,对他创作的影响非常之大,顾贞观曾说“余受知香严而词尤服膺倦圃。容若尝从容问余两先生意旨云何?余为述倦圃之言曰:学步古人,以数见不鲜为恨,变而谋新又虑有伤大雅。自能免此二者,欧秦辛陆何多让焉?容若盖自是益进。可知顾贞观曾经指导过纳兰性德作词,不可“学步古人”,于是容若才“自是益进”终于成为清词三大家之一。
四、扈驾出巡开阔了眼界使其诗词摆脱香艳桎梏 自康熙十六年纳兰性德做了三等侍卫起,至康熙二十四年卒于家,纳兰性德的心情一直是愤懑与失望在伴随。他虽然是贵族出身的公子哥,但具有满族“性耐劳苦,类非绮襦纨绔者所能堪也”、“遇事劳苦,必以身先,不避艰险退缩” [26]的品格。又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少年时已出句惊人,能“据鞍占诗,应诏立就” [27]的才能,且自幼练习骑射“上马驰猎,拓弓做霹雳声,无不中” [28]。这样的文武双全,又进士出身,应付宿卫扈从执事当差是绰绰有余的,侍卫的职务使纳兰性德被紧紧的束缚在了京城,这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无异于黄金打造的囚笼,所以纳兰性德只要有机会走出去便写了大量的边塞行吟的诗篇和词章。不论江南还是塞北,而这些苍凉凄怨的边塞行吟篇和咏景怀古诗都是纳兰性德诗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苍凉清怨的边塞行吟篇
塞外词自北宋范仲淹手边思乡的几首后,代不多见,清人词中颇有佳构,而纳兰性德尤为可观。纳兰性德的塞外行吟篇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哭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的浩叹。他是以贵介公子的身份扈从边地,而又厌弃仕宦生涯的情感体现,《清词史》中写道“一次次的栉风沐雨,触目皆是荒寒苍茫的景色,思绪无端,凄清苍凉,于是笔下除了收于眼底的黄沙白茅、寒山恶水外,还有发于心底的羁栖良苦的郁闷”。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奉命“觇唆龙羌”,“其地去京师重五六十驿,间行或累日无水草,持之干粮食之,取道松花江上,人马行冰上竟日,危得渡,仅抵其界,卒得要领以还报,上大喜。君虽跋涉艰险,归时从奚囊倾方寸札出之,叠数十纸,细行书,皆填词若诗,略记其风土方物。虽形色枯槁不自知,反遍示客,资笑乐” [29]就是好友姜宸英在纳兰性德墓志铭中记载的出使塞外之事。对纳兰性德来说,虽然差使辛苦异常,但自己却非常乐意。立功绝域,且行且吟,一路上大漠风沙,天高地迥使他写出了大量的诗词,面对轻扬的雪花,会触目伤怀,耳听雪夜风声,更是夜不成眠,有“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这样意场辽阔的句子,他的一首《如梦令》“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写塞外无眠思乡之情,一举突破以往婉约哀艳的词风,此词镂景刻情,表面写景,实是叹息人生际遇之多舛,仕途之蹭蹬,表达了强烈的时空感和一个觉醒者的孤独意识。在纳兰诗词中还有不少这样的作品,边塞诗词和悼亡词一样都是其中最精粹的组成部分。2、扈驾出巡的咏史怀古篇
康熙皇帝一生酷喜出巡,光江南就去了六次,其他的近郊巡游自不必多说,纳兰性德作为一等侍卫,扈驾随行是其职责,徐乾学后来回忆说“其扈陛时,雕弓书卷,错杂左右,日则较猎,夜必读书,书声与他人鼾声相和”[30]纳兰性德喜欢趁同僚们睡觉时读书,把一日间见景抒情的诗词拿出来整理、润色,随驾出巡时总会路过许多名胜古迹,当他面临名山大川时,或怀古兴亡,或思乡念人,所写的诗词又是另一种风格。
第一次扈驾出关,那时卢氏还在人间,才一开始就已经不耐征旅生涯了。在《台城路•塞外七夕》中写道“两眉愁聚,待归踏榆花,那时才诉,只恐重逢,明明相视更无语。”把对妻子的牵挂悬于笔端,又有《长相思》写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千帐灯下照着的万颗难言的乡心,又是怎样的情怀。
1864 年,康熙一路南下,经泰山、扬州、苏州、无锡、镇江直至江宁,路上见闻颇多,纳兰性德逢景必歌、逢事必颂,过长江时做《圣驾临江恭赋》“黄幄临大江,山川借颜色,鲸鲵久已尽,不待天弧射”,路上遇到汉朝樊会的墓地,又道“樊侯鼓刀人,时来遂挥喝。斯人在层泉,尤胜懦夫活” [31],到了六朝古都南京,写下了《秣陵怀古》“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明显是写关于南明朝廷之事,在那个文网严密的时代,纳兰性德又身在帝王侧畔,对前朝的兴衰直言不讳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
正是在这些旅途中纳兰性德见到了很多的美景,抒发了无数感慨,使他的咏景怀古诗词有了内涵,不再只是一层空壳。总 结
李清照人生经历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第3篇
一.少年曹丕与诗歌创作
曹丕出生于公元187年, 正逢黄巾起义引起的社会混乱还没有完全消除, 又有董卓杀灵帝自立献帝引起的天下的彻底大乱, 可谓是生于乱世。父亲曹操征战四方, 家眷必也随着四处迁徙。曹丕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动荡之中渡过的。目睹了汉末魏初大动乱中人命如草芥的现实, 兄长曹昂的战死, 名士孔融被政治斗争无情的扼杀, “七子”中的五人在一年之内先后被瘟疫夺去生命, 让他更容易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上山采薇, 薄暮苦饥。溪谷多风, 霜露沾衣。野雉群雊, 猿猴相追。还望故乡, 郁何垒垒!高山有崖, 林木有枝。忧来无方, 人莫之知。人生如寄, 多忧何为?今我不乐, 岁月如驰。汤汤川流, 中有行舟。随波转薄, 有似客游。策我良马, 被我轻裘。载驰载驱, 聊以忘忧。” (《善哉行》) 在岁月的长河中, 个人是一叶无桨的小舟, 只能听任河流的摆布, 随时都有舟覆木散的危险。王夫之评曰:“微风远韵, 映带人心于哀乐, 非子桓其孰得哉?”年纪轻轻就多次随军出征, 使曹丕饱尝了远征不归的辛酸与亲人分离的哀伤, 这其中的万般辛苦他深有体会。因此, 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离别之苦, 士卒役夫的忧愁, 怨女思妇的悲叹, 都容易引起曹丕的关切。
生活的动荡并没有影响曹丕的学习, 也没有使他颓废消沉, 反而成就了他的文韬武略。“余时年五岁, 上以四方扰乱, 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 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 故每征, 余常从。” (《典论自叙》) “年八岁, 能属文。有逸才, 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 (《三国志魏书》) 想想曹丕五岁开始学射, 八岁可以骑马箭射, 十一岁时就开始随父出征, 真如他自己所说他是“长于戎旅之间”。建安八年, 曹丕随父从征至黎阳讨袁, 写下《黎阳作》四首, 诗中“千骑随风靡, 万骑正龙骧。金鼓震上下, 干戚纷纵横”等句, 写出征行军, 雄壮威武。他追求建功立业, 以分散、冲淡生命的悲剧意识。“浮舟横大江, 讨彼犯荆虏。武将齐贯甲, 征人伐金鼓。长戟十万队, 幽冀百石弩。发机若雷电, 一发连四五。” (《饮马长城窟行》) 战场上的盛大场面激起了曹丕的豪情壮志, 让他充满了无比的自信, 让他有一种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渴望。他在《令诗》中写到:“哀哀下民靡恃, 吾将佐时整理。”他欲通过拯世济物、立功扬名, 使自己的个体生命获得不朽的价值, 这体现了他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青年曹丕与诗歌创作
建安九年, 曹操攻克邺城、统一北方, 周围局势暂时缓和, 在邺城曹丕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安逸的青年时代。他的写景纪游及时行乐之作, 大都写于此时。“如他的《游猎诗》这些诗写得华丽、洒脱, 抒情浓郁。通过曹丕大量的回忆性文字, 我们可以想象到他过的是游乐饮宴、骑射四猎、读经赋诗的优越的日子。
悠游的背后, 他其实也有着许多困扰。由于诗人的不同寻常的出身环境及个性气质, 他并没有忘情于这个暂时的世外桃源, 在与朋友游乐的愉悦中, 内心不时会涌上一股莫名的哀伤。亲人的不信任, 自己的多愁善感, 对命运的无从把握及对前途的担忧。但曹丕毕竟不是碌碌无为之辈, 他勤勤恳恳地实践着他的文学理想, 成为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邺下文学集团”的事实上的领导人。他组织文人游宴、进行文学写作, 与许多文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自己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其中很多作品成为传世经典, 诗赋已成为士人“慷慨以任气, 磊落以使才”的重要手段, 成为抒发心灵悲欢的重要凭藉, 更成为追求生命不朽的重要寄托。曹丕最著名的诗篇就是《燕歌行》了, 这首诗是中国诗歌中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语言和谐流畅, 多彩多姿;感情缠绵悱恻, 委婉真挚。抒情写景, 水乳交融。另外心理描写的细腻入微, 想象构思的丰富精致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胡应麟说:“子桓《燕歌》二首, 开千古妙境。”王夫之评道:“倾情倾度, 倾色倾声, 古今无两。”
如此文韬武略俱全的曹丕, 却得不到曹操的重用。建安十五年, 曹丕二十三岁时, 司徒赵温举荐他为孝廉, 但曹操认为赵温举荐曹丕, 不是因为曹丕有真才实学, 所以免去了赵温的官职。这件事从侧面表现出曹操对曹丕的苛刻及不看重。正是由于父亲曹操对于立嗣一事的再三犹豫, 使得曹丕心里备受煎熬, 常常自疑, 甚至请人算命等等, 这在史书中都有详细记载。建安十六年, 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但是这距离太子之位还很遥远。内心的忧虑和敏感, 使得曹丕的诗歌不同于建安其他诗人的豪放洒脱, 却平添了几分深沉细腻。
三.中年曹丕与诗歌创作
建安二十二年, 曹丕终于如愿以偿, 被立为太子。曹丕得立太子, 欢喜异常。“余蒙隆宠, 忝当上嗣, 忧惶踧踖, 上书自陈。欲繁辞博称, 则父子之间不文也。欲略言直说, 则喜惧之心不达也。里语曰:汝无自誉, 观汝作家书’。其言难也。” (《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 曹操去世, 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 改元建康元年。二月, 以贾诩为太尉。十月, 汉献帝禅位, 改元黄初, 大赦。孙权遣使奉献。蜀将孟达率众降。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 居汉阳郡。伴随着政治地位的最终确立, 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努力向一个君主应有的恢弘气势靠拢的倾向。曹丕努力想模仿父亲用自己的光芒照射人们, 想成为横槊赋诗的英雄, 创作壮阔审美风格的作品。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魏书》中记载黄初六年冬十月, 行幸广陵故城, 临江观兵, 戎卒十馀万, 旌旗数百里。文帝于马上作诗曰:“观兵临江水, 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 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 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 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 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 实始剪殷商。孟献营虎牢, 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殖, 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 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 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 悠悠多忧伤。” (《至广陵于马上作》) 此诗写于黄初六年魏国挥师南下, 直逼东吴孙权之时。曹丕前去督战, 此时正值寒冬十月, 江水结冰欲止, 曹丕看几十万魏国大军紧逼孙吴, 志在必得, 于马上诗兴大发, “观兵临江水, 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 玄甲耀日光”, 孔子说“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曹丕果不失为一文人君子, 看到莽莽江水欲停欲流, 数十万大军压境, 一种迫切想建立伟业的心情溢于言表, 既富有文人气质, 又不失猛将之胆识。“谁云江水广, 一苇可以航。”这与当年曹操兵败赤壁, 逃命华容道的惨状, 以及后来隋炀帝杨广亡命江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丕的王者之霸气毕露无余。
曹丕并没有因为政治上的得意而终止文学创作的步伐, 相反, 他意识到个体生命的短暂, 同时也意识到文字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永远地流传下去。以文章传声名, 来达到生命的不朽成为曹丕最后的追求。这时期, 他又进行了大量的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创作, 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最终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陈寿曾对曹丕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文帝天资文藻, 下笔成章, 博闻强识, 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 励以公平之诚, 迈志存道, 克广德心, 则古之贤主, 何远之有哉!”尽管曹丕没有足够宽宏的度量, 没有足够宽广的仁德之心, 但也正是他那敏感多疑的个性气质和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他的文学才华。虽然曹丕的人生只经历了短短四十个春秋, 但这四十年却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从少年的激昂与感伤, 青年的悠闲与焦虑, 到中年的意气风发与人生感悟, 曹丕的生命价值在这不同人生阶段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所以, 正是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他辉煌的诗歌艺术。
参考文献
[1]文强译注《三国志》, 中华书局, 2007年4月第1版。
[2]李景华《建安文学述评》,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7月第1版。
[3]余冠英选注《三曹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7月第2版。
[4]张可礼《三曹年谱》, 齐鲁书社, 1983年5月第1版。
浅析徐渭的经历对其绘画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徐渭;抗倭;写意画;墨葡萄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155—02
一、传奇的一生
徐渭,正德十六年(1521)生,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漱老人等。
徐渭二十岁时,考中秀才。此时他已很有名气,徐渭准备参加乡试考举人,人们认为,中举对他而言,不过是走个程序。可是他竟连考三次,均没有考中。
正是在这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他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人——胡宗宪。胡宗宪是一位有能力、有报负的抗倭将领,在他升任浙闽总督后,致力于抗击倭寇。随着抗倭的不断深入,胡宗宪发现,他的精力已无法适应繁重而复杂的事务,所以胡宗宪决定招聘一个幕僚,招聘的首要条件,就是这个人要有真才实学。
胡宗宪天性聪明,是个十分自负的人,他虽然逢迎赵文华和严嵩,在心底却瞧不起这两个人。据史料记载,胡宗宪不怒自威,令人望而生畏。
相对而言,徐渭虽然有名,也只是个有名的穷秀才。现在总督打算请他当幕僚。在绍兴一带,当师爷是常事,但能遇到胡宗宪这样的大人物,还是可遇不可求的,更何况是主动来请,而徐渭还是比较直率的,面对总督的使者,竟然一口回绝。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贯狂傲不羁的胡宗宪竟然没有发火,而是亲自去请。
徐渭最突出的能力既不是绘画,不是书法,也不是诗词,而是兵法。徐渭是一个精通兵法的人,且绝非纸上谈兵。胡宗宪懂兵法,是在边界有实战经验才有所悟。徐渭没机会上战场,凭熟读兵书而知兵法作战,说明他对军事的悟性极高。
胡宗宪的容忍收到了回报,度过开始的磨合期后,徐渭开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他的文笔极好,切中要点,上至皇帝,下到县府,胡宗宪的一切来往公文都由他包办,朝内公文专家几次来信,表扬胡宗宪的公文写作。然而对胡宗宪影响深远的,并不是这些往来文书,而是徐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筹划。胡宗宪原本以为,在他的领导下,倭寇之乱可以很快平息,但自嘉靖三十四年(1555)后,这场祸乱却越发严重,每年都要来几十次。胡宗宪不肯示弱,分兵出击,全力进剿,结果却是败多胜少。
就在胡宗宪为又一次战败抓耳挠腮、苦思对策的时候,徐渭提出“先定大局,谋而后动”方针。在徐渭的帮助下胡宗宪找准目标,用智慧除掉主要敌人,极大地打击倭寇的实力。
后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在严氏倒台后被捕,后自杀于狱中。
在胡宗宪被抓走的时候,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道理徐渭十分清楚,但更让他痛苦的是自己梦想的破灭。徐渭是有梦想的,他虽然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却并不想做一个文学家或艺术家,他希望获得功名,成就一番事业,这才是他真正的抱负。当他成为胡宗宪的左右手,指挥若定,运筹帷幄的时候,他曾以为自己的前程将会无比光明,然而转瞬之间,命运却再次将他抛入了深渊。这对日后的绘画意境产生决定性影响。
希望已经落空,并传闻,说要把他抓去,徐渭的精神崩溃了,他试图自杀,由于在自杀或是装疯中太过用力,他一时错手,杀掉了自己的妻子,悔恨之余,被当地政府逮捕法办,看在他名气大,加上又是误杀,只是关进了牢房。
徐渭在狱中度过七年,后由其同乡设法营救,终于出狱。此时物是人非,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外表落魄不堪的人,竟然就是当年意气风发的东南第一军师。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前程,连希望也已经失去。徐渭开始流浪,他游历福建、直隶、山西,然后是蓟州,在那里,他再次见到了戚继光。徐渭平生为人孤傲,自负奇才,经常蔑视他人,却唯独对戚继光礼遇有加,因为他知道,其才不下于己,所以引为知交。
拜别了戚继光,徐渭出发前往辽东,他要亲眼见一见戚继光推崇备至的李成梁。在辽东,时任辽东副总兵的李成梁要请先生,于是徐渭前去应聘。
蓟州总兵戚继光曾派人前来报信,向李成梁极力推荐徐渭。李成梁知道这个人曾筹谋东南,名震天下。他把自己的儿子李如松、李如柏交付给了徐渭,并叮嘱他们要用心向学,虚心讨教。
二十多年后,朝鲜平壤,逃亡的朝鲜李氏国王终于回到了他的王宫,而在此之前不久,这里还曾是侵朝日军将领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的指挥部,现在,他将在这里召开盛大的宴会,欢迎那个赶走日军,将他接回王宫的人——蓟辽提督李如松,作为援朝军指挥官,他率军自入朝以来,连战连捷,多次击败日军,歼灭上万敌军,接连收复平壤、开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鲜战场危局。
朝鲜国王十分崇敬李如松,对他的用兵之法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但他不明白:贵军如此善战,为何之前的祖承训将军会失败呢?祖承训,是先期入朝的明军将领,但其作战不利,没多久就全线败退回国,与后来的李如松形成了强烈反差。
此时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但李如松不知道的是,几乎与此同时,那个曾经教过他的老先生,正躺在一所破屋之中,他已经卖光了所有的字画,贫病交加,且无人理会。不久之后,他带着满腔的悲愤静悄悄地离开了人世,时年七十三岁。徐渭传奇的一生就此画上了句号,在残酷的命运面前,他已经顽强地坚持了很久。徐渭的寂寞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二、绘画中有人生
书画大师郑板桥先生曾在瞻仰一幅前人作品时,发出这样的感叹: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徐渭身负盛名,多才多艺,十分擅长书法、绘画、诗文,郑板桥先生看了他的画,便愿意到其门下,倒也体现了徐渭的绘画水平。
徐渭中年才开始学画,至晚年趋于成熟,许多不朽名作都创作于他最后二十年里。他擅长画花鸟,兼能山水、人物,以水墨大写意为最。他的写意花卉,“走笔如飞,泼墨淋漓”,用笔放纵,画残菊败荷,水墨淋漓,古拙淡雅,别有风致。绘山水,纵横不拘绳墨,画人物亦生动,其笔法更趋奔放、简练。在用笔上他强调一个“气”字,他的用笔似草草,若断若连,实际笔之间有“笔断意不断”的气韵贯穿。用墨强调“韵”,他的用墨好象狂涂乱抹,但实际上是“不求形状求生韵”,“信手拈来自有神”。干笔、湿笔、破笔兼用,风格清新,恣情汪洋,自成一种格调,形成“青藤画派”。
徐渭将自己的人生和情感全部倾泻在他的画中,他作画,往往以胶调墨,有浸渍淋漓的效果,这也是他痛苦与泪水人生的写照。所以,他的画是在用情感来调动笔墨,在他的画中笔墨和物象都退居第二位,他将自己的人生升腾于笔墨、物象之上。在作品中经常题诗题句,借题发挥,抒写对世事的愤懑与无奈。
徐渭善以葡萄为题材作画,借以抒发心情。
三、《墨葡萄》寄人生感叹
图1《墨葡萄图》,此图署款:“天池”,“湘管斋”朱文印。
《墨葡萄图》,在构图上独具匠心,以独出心裁的表现手法,自右上写葡萄一枝,葡萄由右至左垂下,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为泼墨,点画葡萄珠叶,墨色华滋,浓淡相间,水墨酣畅淋漓,将葡萄珠的晶莹剔透之感,表现得十分出色。题诗放在左上角,犹如绳子将葡藤拉起,补救了构图上的不足。作者善于以草书之法入画,用笔似草书之飞动,淋漓恣纵,诗画与书法在图中得到自如充分的结合。
该画上自题的七绝诗,前两句“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说明了此画的创作时间正是中晚年;后两句“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又何尝不是作者自我身世的写照?一身的才华无处施展,作者将一种饱经忧患、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将水墨葡萄与作者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从中可以看到,在徐渭笔下,绘画不再是对客观对象的描摹再现,而是表现主观情怀的手段,令人联想,令人感慨,得到画外之意。
图2《葡萄》诗左有款“漱仙”,下钤“文长”朱文长方形印。全图纵28.2厘米,横665.2厘米,纸本,水墨。
此图作于万历三年,纯以水墨写葡萄,以水气淋漓的泼墨写意法,随意涂抹点染,任心所成。虽状物不拘形似,而物体的真实生动,却得了充分的发挥,别具意趣。图中运笔走势平稳,节奏松缓,书法笔势沉稳,运笔迟重,与画情调相配。此图诗画相得益彰,意有所寄,还是那首“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作者怀才不遇,穷困无奈的悲凉心境。渭徐作品画面上所呈现的美,具有一种野拙的生机力感。笔简意浓,富有韵律感。徐渭的写意画开启了明清以来水墨写意法的新途径,具有独特的风格面貌,可看作是文人画中趋于狂放的一种典型,重在寄兴遣怀。
清代朱耷、原济、扬州八怪中的李蝉、李方膺都受其影响。徐渭以他的才情,将大写意花卉推上了艺术最高峰,他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他的才学机智和那些不朽的功勋,都将被后人铭记。
参考文献:
[1]吕思勉.中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杨仁恺.中国书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张桐瑀.影响中国绘画进程的100位画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4][美]牟复礼,等.剑桥中国明代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第5篇
引 言......................................................一、张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3
1、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作对象和创作内容的影响………………………3
2、张爱玲的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4(一)善用讽刺…………………………………………………………………………5(二)对偶互补与参差对照………………………………………………………5
二、张爱玲的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的影响………………………………………………6
(一)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类型…………………………………………………6
1、庸俗的母亲…………………………………………………………………………6
2、冷漠自私的母亲……………………………………………………………………7
3、变态的母亲…………………………………………………………………………8(二)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意义…………………………………………………8
三、张爱玲的爱情对其创作的影响………………………………………………9(一)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前的创作………………………………………………9(二)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期间的创作…………………………………………10(三)张爱玲与胡兰成分手后的创作………………………………………………10
四、上海的沦陷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12 结 论.........................................................14 主要参考文献....................................................16
摘 要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从自己悲剧的人生出发,写出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留给世人许多有争论的独特而精彩的艺术世界。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能找到生活中的原型,同时她的人生经历也极大地影响了其作品的创作,本文着重分析了她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主要从生活背景对创作对象和创作内容的影响,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生活的影响、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生活的影响、爱情以及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人生经历 ;创作;影响;张爱玲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引
言
张爱玲的作品内容几乎都是来自她的生活,她作品中的人物也和她周围的人物有极大的相似性,可以说她的人生经历带给了她作品很大的影响,在这里将一一介绍她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家庭遭遇、爱情、以及上海的沦陷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张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
1、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作对象和创作内容的影响
1920年9月30目,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个门第显赫的官僚家庭—张公馆,那一天下着阴冷的小雨,这似乎预示着张爱玲的一生将被笼罩着暗淡的色彩。张爱玲在她的创作中也多次的将张公馆描绘成世上最黑暗的地方,形容它犹如古墓一般的幽暗。看张爱玲的描写,读者就能感受到她对张公馆是厌恶的。当然,也不排除她在成长中逐渐了解自己身世后加剧的厌恶感。
张爱玲的上祖叫得最响的人物是慈禧的心腹李鸿章,李鸿章亲手挑选了清末的著名大臣张佩纶做女婿,张佩纶是当时朝廷的封疆大臣,后来张佩纶和李千金生了儿子,取名为张廷众。张廷众娶的是当年的江南水师提督、湖南籍的名将黄翼升的孙女黄逸梵。张廷众与黄逸梵生了二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女孩就是张爱玲。她的父亲张廷众继承了祖上丰厚的遗产,是个典型的遗少式人物,有旧时的文化教养,但也有一切遗少的恶习;她的母亲黄逸梵接受的新式教育,并受西方思想影响较深,因此新式女性的朝气蓬勃与封建遗少的暮气横秋因为封建的包办婚姻而格格不入,最终离异。期间,张爱玲的父亲在青楼接回了一个姨太太,这姨太太到张家后为了能在张家安生,行事颇有心机。想必张爱玲许多作品中的母亲形象都来源于她对后母跋
扈形象的厌恶。张爱玲就在这样一个无爱的家庭里成长着。张爱玲在长大后也逐渐的洞察了许多的世态,甚至于对自己高贵的血统也是不屑一顾的,她说过这样的话:他们只静静的流淌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他们再死一次。
张爱玲的祖母才貌兼得,这些优良基因在张爱玲的身上重现。在张爱玲很小的时候,经常看见母亲穿着各种西化的洋服及精致的妆扮,这些都让她有了迫不及待长大的欲望。张爱玲通过自己的写作得到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后,毫不犹豫的买了一只口红,她希望这只口红能够让自己的人生绚丽起来。
张爱玲特殊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与众不同的性格,她后来创作的内容也是以其实实在在的生活为背景。张爱玲一生的前二十年经历,涵盖了她全部的经验,她整个的写作生涯,就是努力运用她所在房子和街道里面发生过的事情,来解说她的私人世界。她的作品几乎都是就地取材,借着生活事实升华为艺术虚构。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说:张爱玲的作品都是有出处的,在现实中都是有原形的。张爱玲生活的具体场景和张爱玲作品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细细品读张爱玲的书籍,不仅可以了解张爱玲生活的场景,同时也是研究她作品的出入口。
2、张爱玲的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张爱玲是一个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的人,童年时代张爱玲一直和受封建传统影响较深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但当时社会大环境在向西方社会学习,封建传统文化在当时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打击,她的母亲也在这种大环境下冲破了封建社会家庭、婚姻对女人的禁锢,远渡西洋,接受新文化教育。这时的她对母亲的种种行为既感新鲜又觉美好,并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母亲所代表的新文化的影子。稍大,张爱玲随姑姑一起生活,又受到先进的姑姑的影响,脑海中的新文化思想得到了加强;后来,她又进人新式学堂同时也是教会学堂——上海圣玛丽亚教会学校学习,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张爱玲既摆脱不了家族长期封建文化的积淀又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她在新与旧的夹缝中生存,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夹缝中生存,作为新文化代表,她洞察了封建社会女性在现代文明中生存的不易。在这个夹缝之中她看到了
芸芸众生的人性弱点和中国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国民精神,找到了新与旧的突破口。
这一切生活教育的背景都使张爱玲小说的叙事风格具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浓烈暖丽的语体色彩与讥诮冷峻的叙述腔调使得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具有鲜明的对比;二元互补的模式加上参差对照的方法,使得作品的色彩层次更为丰富。
(一)善用讽刺
因为她所写的多是平凡普通的市民及其人生,所以他们身上无可避免地会存在着种种庸俗、消极的东西,对世俗人性有着清醒认识的张爱玲在写到他们的时候,笔法是讽刺的。如《五四遗事》写了几个新潮青年男女和他们新式爱情的尴尬结局。追求恋爱自由的男主人公历经波折,却成为三个新式旧式女人的丈夫。难怪他朋友打趣他“关起门来就是一桌麻将”,这样事与愿违的结果,令人欲说还休。《金锁记》写了一个女人被黄金的枷锁劈杀的可怜又可悲的一生。在经历了煞费心机、委曲求全、苦心经营、众叛亲离、徒劳无获后,年老的七巧躺在床上,回顾她一生的挣扎与心机,得到和守护的却只是一份“空虚的胜利”,讽刺的意味尽在不言中。有人评价张爱玲小说:“张爱玲在描写家庭、恋爱、婚姻背后的生存困境与人性困境,表达出连她自己也未必意识到的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即超空间之界(上海、香港)与时间之界(时代)的永恒关怀”。这种笼罩了她的主观色彩又与其本身的真实存在偏差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书写对人性与人生的揭示便有了哲学意味。
(二)对偶互补与参差对照
张爱玲从小就特别喜欢中国古典小说,在其作品中不难发现她在安排情节结构与刻画人物时所采用的对偶手法。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的情人与妻子就具有“二元补衬”布局的意象,二者互补,相互映衬,“二元补衬”一旦与标记人物禀赋命运的对偶相生模式发生联系,便更加寓意化了。
首先二人的名字就具有隐喻色彩,书中无数细节也都因此产生了寓意。王娇蕊是娇媚热情、每一寸仿佛都是活的情人;孟烟鹂是美丽娴静但又苍白乏味的妻子;前者由于是朋友的妻子,对男主人公振保的名声地位构成潜在的威胁,他在激情过后退却了,使得女方“枉”自“娇媚”,最终枯萎,成了
一个苍老俗艳的中年妇人;后者的唯唯诺诺又让振保的情欲始终不能满足,只得在“梦”中寻找“艳丽”了。既可以热情似火像红玫瑰,又贞洁娴静如白玫瑰。娇蕊与烟鹂的命运也极其相似,一个被始乱终弃,一个被置之不理,都体现了夫权制下女性话语权的丧失。
在二元互补的模式之外,张爱玲又在其小说中加上了参差对照的方法,更生出一番相生相成之意,使得作品的色彩层次更为丰富。“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桃红配葱绿,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张爱玲曾在《倾城之恋》中申明了她的创作主张:“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张爱玲对这些庸俗的男女虽然没有过多的同情,但有着充分的理解:“我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比较接近事实的,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在人性方面,张爱玲认为:“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 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所以她的小说里,除了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就如,白流苏与范柳原尽管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与期望值不同,但战争的爆发成全了他们,经历了一番曲折之后,终于短暂地走出心城的阻隔,各得所需。
二、张爱玲的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的影响
童年是人类生命的最初阶段,尽管短暂却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来说,童年的生活往往是难以磨灭的印痕。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与其童年生活的重创和严重的母爱缺失有着直接关系。这里主要是从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塑造来看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1、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类型
庸俗的母亲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母亲担负着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等职责。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母亲的敬重也正因为这样。但是,也正是这种代代相传、根深蒂固的对母亲的价值评判,铸就了一批又一批遵从“孝、道、礼、义”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这样一类母亲是张爱玲小说中塑造最多的,她们都是“良家妇女”,是传统型的母亲。比如《心经》中的许太太,面对女儿暗恋丈夫,而丈夫又与女
儿的同学同居这样一个乱伦的事实,也只能忍气吞声,淡淡地说了一句:“一家有一家的难处。”这个母亲在自己受尽伤害后,还在为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寻找退路,虽然令人唏嘘,但也不得不说这个母亲的确是生活在家庭的最底层,她不去想该用什么方法来阻止这种状况的发展,而是牺牲自己的尊严来捍卫这个名存实亡的家庭的尊严。说到底,这是一种愚昧。
《年轻的时候》中的潘太太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在旧礼教压迫下牺牲了一生幸福的可怜人,充满了爱子之心,可是不能够了解他,只懂得为他弄点吃的,逼着他吃下去,然后送他出门。”除此之外,潘太太只喜欢拔头上冒出的白发,或者是听绍兴戏,搓麻将,“有了不遂心的事,并不见她哭,只见她寻孩子的不是,把他们怄哭了。”一个浅薄、无聊的庸俗母亲跃然纸上。
在童年张爱玲的眼中,生母黄逸梵受过高等教育,但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也作不了主,嫁给张廷众后对于丈夫纳妾、嫖妓这些恶习也只能装作视而不见。在她留洋期间,姨太太堂而皇之地住进张家,她也是不闻不问。母亲的学识和爱好都是高雅的,但思想却又如此庸俗,这些童年经验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作家的创作之中,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冷漠自私的母亲
与庸俗的母亲相比,这一类母亲则是在感情与经济的冲突中,毫无例外地选择了后者。《倾城之恋》中,离了婚的白流苏受到哥嫂的排挤而向母亲寻求安慰时,白老太太只是“一味地避重就轻”,让白流苏回婆家做寡妇,过继个儿子,为死去的丈夫守节。当流苏趴在床上痛哭着,想抓住母亲作最后的哀求时,却发现母亲不知何时离开了。对于这种“恶意的缺席”,流苏心里终于明白:“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她似乎是魔住了,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
那么,张爱玲在创作这一系列母亲形象时是否有她母亲的影子呢?答案是肯定的。由于后母的挑唆,张爱玲被父亲毒打后软禁起来,在此期间,张爱玲身患严重痢疾却无人问津,要不是仆人偷偷给她吃了一些药,她早就命丧黄泉了,而这一切都是冷漠残忍的后母一手造成的。后来,张爱玲逃出父亲家与生母住在一起。当年夏天,张爱玲的弟弟也跟着来了,“带了一双报纸包着的篮球鞋,说是不回去了。母亲告诉弟弟说她的经济能力只能负担一个
人,因此无法收留他。弟弟哭了,爱玲在旁边也哭了。后来弟弟只得回去,带着那双篮球鞋。” 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认为,正是由于张爱玲童年时母爱的缺失才使她的笔下出现如此可怕的母亲形象。
3、变态的母亲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由于在婆家长期受到排挤嘲弄,在丈夫和婆婆死后,紧紧抓住金钱,她的心理已经完全扭曲了。她将自己的一切不如意变本加厉地发泄在女儿身上。七巧看到女儿恋爱后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内心便极端不平衡起来,因为女儿幸福的表情刺痛了她内心的伤疤,恼羞成怒的她把多年来积压在心头的怨恨全部疯狂地泼向女儿长安:“这些年来,多少怠慢了姑娘,不怪姑娘难得开个笑脸。这下子跳出姜家门了,称了心愿了,再快活些,可也别摆在脸上呀——真叫人寒心!”七巧还用许多恶毒的话侮辱女儿的人格,打击女儿在婚姻方面的自信心。这不是一个母亲对女儿说的话,而是一个疯狂的失去理智的女人对自己仇视的同性的报复。张爱玲用她冷冰冰的笔写出了一个魔鬼似的母亲的变态心理与行为,解构了传统文学中以“爱”为核心的慈母形象,将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写得如此恐怖,令人毛骨悚然!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张爱玲对这一类母亲十分憎恶,就像憎恶她的后母一样。张爱玲私自去生母家中住了两个礼拜才回来,那天进了家门后母就找茬打了她一巴掌。因为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张爱玲对她毫无感情可言,所以本能地便要还手,被仆人拉住了。但后母的举动却像发疯了一般,她一路叫嚣着奔上楼去:“她打我!她打我!”从此以后,在张爱玲的字典里,后母便成为疯狂和变态的代名词。这段痛苦的回忆伴随了张爱玲一生,也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意义
张爱玲的作品向人们证明着孤独与自私,也包含着对人生的讽刺。这正是她从封建贵族家庭生活中体验出来的独特感受,是她熟悉的旧上海家庭生活的折射。从心理学讲,童年经验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个体的童年体验常常为她的整个人生打下烙印。她曾短暂地从生母那里获得母爱,但只是昙花一现。生母长期出国,父母离异,后母狠毒,使她感受不到母爱,这种阴影反映到作品中便有了对母亲形象的否定和瓦解。
三、张爱玲的爱情对其创作的影响
张爱玲和胡兰成之间有一段爱情故事,这段故事影响了张爱玲的一生,在和胡兰成恋爱前后,他的作品也有很大的改变,她的爱情故事影响了她的 创作。追究起来,张爱玲为何孤独早已有了预示,这个叫着“出名要趁早啊!”的二十岁的女孩,在爱情没了的时候说出这样的话:“她笔直地看透了他,一望无际,几千里地没有人烟——她眼睛里有这样的一种荒漠的神气。” 张爱玲的创作集中在1943年到1945年,尤其是在1943年的下半年到1944年的年底,这恰巧与她和胡兰成认识、相爱、结婚、分离的经过惊人地吻合。
张爱玲的成名,引来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而后,在她的爱情与创作走向辉煌的同时,她也面临着即将来临的永久的衰退。她的文学才能由于得到爱情的滋润,开放得尤其绚丽,也因为爱情的逝去而迅速萎谢。张爱玲的笔下很少有决断的女子,她们大都是小奸小坏可怜可哀的人,“电车上的女人使我悲怆。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男人和女人的纠缠不清是永远的,而张爱玲的态度是闭口不谈,她看不起嘴上永远讲着男人的女人,她自已虽然不讲,但她却是受伤害最深的。
(一)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前的创作
1943 年以前,在张爱玲没有认识胡兰成以前,她的作品是不够成熟和精致的,她笔下的爱情差不多都是畸型的,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写葛薇龙投靠姨母,成为一名高级妓女。《沉香屑•第二炉香》写教师罗杰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少女愫细,母亲和姐姐的不幸婚姻,导致愫细的心理变态,最后罗杰被逼到自杀为止。《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充满阴柔,而丹珠则充满阳光,最终是聂传庆因无能爱丹珠而痛打她。《心经》则是写父女恋。小寒与父亲峰仪一场畸型的恋爱,使小寒把她父亲母亲之间的爱一点点扼杀掉。
在写这些作品的时候,张爱玲二十出头,她的生活经验来自父母与众多亲戚。据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说:“她的小说人物,可说俯拾即来,和现实人物的距离只有半步之遥。在她生活周边的知情者,一看她的小说就知道她写 的是哪一家的哪一个人”。此外还有在香港念大学时的经历,再就是来自于书本了。
(二)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期间的创作
胡兰成因对张爱玲小说的惊艳,立刻到上海去拜访她,从此两人开始情缘,到1944 年二人结婚,这期间,处于恋爱中的张爱玲写出了她最美最有才华的作品。1943 — 1945年是张爱玲创作的巅峰期。在这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她几乎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不仅数量惊人,而且迭有佳作,一时轰动文坛。
《爱》的内容写一个女子在自家后园里隔着篱笆碰到一个男子,互相之间一个微笑,只有一句话:“你在这里。”然后女子被人辗转卖到异乡,只是这一生她都会回想起年轻时的这一幕。“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文章很短,只有 345 个字。如果不是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的旁白,应该没有人会懂得张爱玲写这篇短文的原因。处于热恋中的张爱玲于亿万人中,于乱世中遇到胡兰成,对她来说是多么欣喜啊。即便在这个时候她也没有太多的话肯告诉读者,她所能说的就是这么隐晦含蓄的一句:“你也在这里吗?” 在与胡兰成相处的几年里,张爱玲对世俗充满了喜爱与悲悯。那时候的她充满了旺盛的创作力:“像恋爱结婚,生老病死,这一类颇为普遍的现象,都可以从无数各各不同的观点来写,一辈子写不完,如果有一天说这样的题材已经没的可写了,那想必是作者本人没的可写了,即使找到了崭新的题材,照样的也能够写出滥调来。”
(三)张爱玲与胡兰成分手后的创作
1947年6月10日,张爱玲写信与胡兰成决绝,并最后一次用电影《不了情》与《太太万岁》的稿费为胡兰成寄去三十万元,而这两年胡兰成的逃亡生活费用,都由张爱玲负担。其实张爱玲早已下了分手的决心,只是等到了胡兰成的境况有转机,才写信永诀,其用心良苦实在可叹。然而张爱玲是真的萎谢了,她的感情生活,她的艺术生命。
而这两年是一段令她伤心的日子,她没有写任何散文,直到与胡兰成诀
别后,她才又开始写作。经历沧桑的张爱玲终于写出有着人间真情的小说《多少恨》、《十八春》。这两部小说都有张爱玲的影子,自食其力,父母离异,男女主人公没有了以前小说中的斤斤计较和盘算计谋,有的仅仅是两情相悦的爱恋,心灵相契的爱情,然而最终总是人逃不过命运的摆布,并且最后都是女主人公选择离开。《十八春》中,张爱玲把世钧的家放在南京,南京是张家故居,张佩纶晚年的居所,很豪华,民国时被改为立法院,胡兰成去寻访时已烧成灰烬。除此之外,还因为那时胡兰成在南京工作,每月去上海几天,每次到上海先不回自己家,先去看张爱玲,进门第一句话是:“我回来了!”张爱玲把世钧的家放在南京,自有她割舍不下的情意在里面。《十八春》里的曼桢,坚强而自信,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她都在支撑着一大家子。这是有来由的。抗战胜利以前,张爱玲写苏青,说苏青是只有她照顾人没有人照顾她的,而张爱玲认为自己是不可能如此的。等到胡兰成逃亡的两年里,她却总是寄钱给他,还不忘叫人带香烟和剃刀给胡兰成,这时张爱玲的所作所为已经是曼桢的心思了。她所做的,只是担当而已。曼桢性格中最大的特点除了坚强还有坚贞,即使丢了一个旧手套,她都觉得可惜,更何况是自己深爱过的人呢?而且一旦失去了,曼桢对新人新物就再也不会有从前那样的兴趣,这或许就是曼桢离开世钧以后再也没有幸福过的原因,也是张爱玲再也没有恢复到四十年代在上海时的那种创作精力的原因。在《十八春》中,世钧后来离开了曼桢,她还是照样生活下去,但她仿佛整个人陷进泥潭里去了,神情恍惚。这是张爱玲的真实心情。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东躲西藏的胡兰成悄悄回到上海,在爱丁顿公寓住了一个晚上。当时,他们的感情已经处于决裂边缘。第二天清晨,胡兰成去张爱玲的床前向她道别,俯身吻她。她伸出双手紧抱着他,泪水涟漪,哽咽中叫一声“兰成”,就再也说不出话来。就像《金锁记》里的长安:“她隔得远远的站定了。只是垂着头。没有话,不多的一点回忆,将来是要装在水晶瓶子里双手捧着看的,她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爱。”
张爱玲说:“你是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张爱玲不是没有和胡兰成复合的机会,也有朋友想从中撮合,但张爱玲
是绝不回头了。然而真正可惜的是她的创作才能的萎缩,她后期大量所作的是对前作的改写,她翻写《金锁记》为《怨女》,翻写《十八春》为《半生缘》,她捧起了自小熟读的《红楼梦》、《海上花列传》。她整理的《红楼梦魇》并无太大的价值,她的《张看》、《谈看书》、《谈吃》也不被。看完这些作品,让人觉得“憋着的一口气终于放了出来,打了个深长的哈欠。”
从以上可以看出,张爱玲会把自己的形象以及和胡兰成之间的爱情故事渗透在她的作品当中,而他们的爱情也深深的影响了她的创作。
四、上海的沦陷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1937—1941年这一时间段,张爱玲在上海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上海沦陷的同时,张爱玲也遭遇了家的“沦陷”。8月13日,日军攻击上海闸北,中国军队立即反击,为期三个月的上海抗战开始。
上海的沦陷让她倍感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苍白、渺小以及生命的不可知,由此内心产生无比的悲凉、寂寞之情。夏志清曾这样评说张爱玲:“她创作的灵感显然逗留在她早期的上海时代。” 1943年到1945年,可谓是张爱玲一生创作的巅峰。战火纷飞的上海是张爱玲作品得以生存滋长的最佳空间。她的故事告诉读者,旧家庭崩坏以后并无奇迹产生,这个世界仍然一天天的坏下去,年轻一代无论是否具有叛逆性都无路可走。在她的笔下,没有伟大的使命在召唤,微不足道的人们只是感觉到日常的一切变得恐怖,她清楚地意识到人在历史变动的面前的无奈,而这一切,刚好符合了沦陷区都市居民的一般社会心理,使读者从文中找到了切实的感受,因而张爱玲的文章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张爱玲所创作的那些描写市民日常生活与她独有的贵族气质的文字,那些琐碎的精致,那分唯美的苍凉,让那些在沦陷区哀伤与自怜的人们,找到了昔日的回忆与情感上的依托。那些咖啡馆、跳舞场以及霓红灯下的头晕目眩,让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回忆起往昔的十里洋场,深深的吸引了都市动荡环境下的市民。
从1943年4月,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同年5月,发表了《心经》,8月发表了《封锁》,1944年1月发表了《年青的时候》,同年2月发表了《花凋》,5月发表《鸣鸾禧》,6月发表了《红玫瑰与白玫瑰》,9月发表《桂花蒸·阿小悲秋》,11月发表《等》。在这两年期间,她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等。1944年8月和11月,张爱玲相继出版了她最有代表性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张爱玲在沦陷区的文坛里大放异彩,如鱼得水。战争与生计迫使张爱玲运用她唯一的技能写作来过生活。如果说不是战争的爆发,也许她在英国读书,成为一名学者或是白领,不会这么快的成为一名作家,或许她要经过多年的摸索才找到这条途径。
结论
张爱玲的一生是传奇的,她用自己传奇性的一生和传奇式的作品演绎了一个个悲剧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特殊的人生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她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她留下的作品值得我们每个人去阅读,去研究,去体会她在小说中注入的感情。
参考文献
1、张爱玲 《对照记》,北京十月出版社,2009
2、张子静、季季 《我的姐姐张爱玲》,文汇出版社 2003
3、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张爱玲 《自己的文章》 《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5、张贞元 《张爱玲传:独爱临水照花人》,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
6、张爱玲 《传奇》再版本,上海杂志出版社,1944
7、张爱玲 《创世纪》 《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8、张爱玲 《有女同车》 《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9、张子静、季季 《我的姐姐张爱玲》,文汇出版社 2003
10、张爱玲 《写什么》 《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11、胡兰成 《今生今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张爱玲 《相见欢》 《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李清照人生经历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第6篇
A proverb said that:“As a man thinks, so is he.”In other words it means that thinking affects one’s behavior and character.But what affects a writer’s thinking?A writer’s experiences could deeply influence his thinking, his writing style, and moreover, be reflected in his works.And a successful writer cannot get any achievement without the influence of other great writers or thinkers.So by the effect of his own experiences and the influence of other writers and thinkers, Dreiser gains his own positio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gets a reputation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ovelist of realism in America.
1. Effects of family background
Theodore Dreiser had a kind of suffering experience in his childhood.That was a painful memory to him.
The ninth of ten children in his family whose father, a German immigrant used to be very successful in the woolen business.But after his factory was burned to the ground by a terrible fire, the whole family never recovered from this economic fall.Because of poverty, Dreiser’s elder brothers and sisters had to drop out of school to find jobs.Dreiser and his younger brother were in rags and had to sneak coal from the tracks of the railroad.When grew older, Dreiser also had to go out of home to Chicago and to work at whatever jobs he could find.Because the family moved from town to town, Dreiser did not receive a systematic education.He used to go to a German American parochial school and a public school, and only had one-year college life.
Poverty and unstable life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young Dreiser.Many years later when he saw the poor in the street, he still felt“a kind of unknown fearand this kind of painful feeling is just as the real pain on body”.2 Such suffering experience in Dreiser’s life let him alway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oor and lower-class people who struggled to live, and he also always concerned himself with the social problems.
Lack of systematic education also brought pains to Dreiser and affected him a lot.Although he used to go to a German American parochial school, he learnt nothing there.The boring preachments and the strict Roman Catholic training let Dreiser fear to go to that school, and then made him dislike it very much.
Lack of education also made Dreiser have some shortcomings in his writing, although his later experiencesbeing a newspaper reporter strengthened his ability of writing.He never mastered the grammar or developed a rich vocabulary.So in his works, he had to put much of his energy on materials and facts instead of the genteel wording.
2. Experiences of his career in journalism
In the year 1897, Dreiser found a job on“Chicago Globe”and began his life as a newspaper reporter.Later he worked for the St.Louis Globe-Democrat, St.Louis Republic, Pittsburgh Dispatch, Globe-Democrat and Republic and he used to be editor of several women magazines.Dreiser’s sensitivity and intense curiosity about life made him fit for the position of an investigative newspaper reporter.He got success in the press circles.He once believed that to interview those important and dignified people of upper-class meant that he was on equal term with them.
But his career in journalism did have uses in his writing.First, Dreiser learnt all the aspects of American society when working as a newspaper reporter.Such experiences broadened his vision and enlarged his scope of knowledge.He accumulated many materials for his later creations from his observation as the big-city reporter who had traveled to many big cities.He tried to use the local settings, dialogues and character sketches to write some special feature stories which were more useful for his later creative works.As his eyes always“stared at”all kinds of adversities in the society, he could depict the lifelike wretched character in his works.That’s why Dreiser could create 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charactersGeorge Hurst wood in American literature.And his meticulous observation could be perfect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part excerpted from his first novel“Sister Carrie”:
They (the vagrants) were all pale, flabby, sunkeneyed, and hollow-crested with eyes that glinted and shone and lips that were a sickly red by contrast.Their hair was but half attended to, their shoes broken in leather and ran down at heel and toe.They were of the class which simply floats and drift, every wave of people washing up one, as breakers do drift-wood upon a stormy shore.5
Second, from this job Dreiser formed a kind of journalistic style of writing in his works.He benefited a lot from his“on-the-scene”reporting style.He used to report a streetcar strike in Brooklyn by actually going out and riding the rails during the strike to see the chaotic scene, and later he adopted this scene of streetcar strike in the novel“Sister Carrie”.In his creative works, his journalist’s habit was always useful.He used the journalistic ways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nd material.When writing the“An American Tragedy”, he even went to the lake where the real crime occurred to do social investigation.And he also consulted the datum about several similar crimes and the court documents, local newspapers.So he could describe the crime authentically.
3 Influence of some great writers and thinkers
In Dreiser’s autobiography“A Book about Myself”, he told us his feelings when he first read Balzac,
It seems that a new door lead to life suddenly open in front of meI am eating, sleeping, dreaming and breathing with the characters in Balzac’s worksMy brain is full of his thinking, my eyes just see the cities depicted by himSo I have a new understanding to the world.6
Dreiser admired Balzac very much for he could depict the life penetratingly and profoundly.In Balzac’s works, all men’s fates were controlled by chance.Someone succeeded while someone failed, but they all pursued the same thingswealth, prestige and position.This kind of description of the real life“enlightened”Dreiser’s thinking.From then on, all the things in the world seemed like what Balzac described in his works.From Balzac’s works, Dreiser understood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rich and colorful, resplendent and showy.“Life is beautiful, dramatic, tragic, pleased and splendidlife is the sum total of all these.”7 Balzac let Dreiser know how to write a novel.Dreiser decided to fully depict the real-life subjects by the ways Balzac used.Balzac’s masterpieces prepare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Dreiser’s later creation and deeply influenced his writing style.So Dreiser’s first novel“Sister Carrie”just used Balzac’s style of realism to create a new field for American literature.At that time Victorian genteel tradition was popular among American literature.Most of writers only wrote the good aspect of life.Life in their works was full of happiness and pleasure.Men in novels were all tall, handsome, rich and kindhearted while women were all good wives and kind mothers, and neighbors were all friendly to each other.Only by this, could a novel be considered as a good and successful work.You could not see the hideous aspect of life at all.But Dreiser’s first novel“Sister Carrie”broke this tale by depicting a picture of how the lowerclass woman tried her best to get success and glorious life.Life, only in his novel was the truth in the society.And those kinds of thinking and writing style came from Balzac’s works and his influence.
Spencer also affected Dreiser a lot.From Spencer’s thinking and conception, Dreiser understood all the things he found as a newspaper reporter.Spencer’s conception about morality and desire helped Dreiser to explain the confusion obsessing him for a long time.Spencer pointed out that“Desire is the spark plug of human engine.It lights the consciousness and drives men and women to pursue happiness.It is not important for what a person want to do, so it is no difference about whether he/she has morality or not.”8 From Spencer’s conception and his sisters’affairs, Dreiser formed his own idea about morality and desire, and used these conceptions in his works, especially in“Sister Carrie”.
In chapter one of“Sister Carrie”, Dreiser just showed his stinging sarcasm towards the rules of morality about girls’fate in the city, which were very popular among people at that time.“When a girl leaves her home at eighteen, she does one of two things.Either she falls into saving hands and become better, or she rapidly assumes the cosmopolitan standard of virtue and becomes worse.”9 And in this novel he also told us that:
For all the liberal analysis of Spencer and own modern naturalistic philosophers, we have but an infantile perception of morals.There is more conformity to a law of evolution.It is yet deeper than conformity to things of earth alone.It is more involved than we as yet perceive.10
As for the desire, influenced by Spencer, Dreiser also formed his own explanation.He thought that it was really normal for talking about sex in life.He thought that men’s greatest appetite was sexualthe desire for women.In his own life, Dreiser played the life-long practice of his principles.He seemed never to be able to devote himself to one woman.He always involved with more than one woman at the same time.From his own experiences he concluded“It is true that the strength of enticement is inevitable for those people without strong will.”11
Thanks to the principle and conception about lust, Dreiser never avoided such things in his novels and also gave stinging sarcasm to those hypocritical people.In“Jennie Gerhardt”he sighed with emotion that:“The loveliness of seventeen is centuries old.That is why passion is almost sad.If all beauty were passing, and you were given these things to hold in your arms before the world slipped away, would you give them up?”12 And he also laughed at those hypocritical people with sarcastic tone in two of his novels:
Probably one could not attain to or retain one’s place in so remarkable a world as this unless one was indifferent to sex, a disgraceful position, of course.And hence in the presence or under the eyes of such people one had to act and seem as though such thoughts as from time to time swayed one were far from one’s mind.13
It is curious that a feeling of this sort should spring up in a world whose very essence is generative, the vast process dual, and where wind, water, soil, and light alike minister to the fruition of that which is all that we are.Although the whole earth, not we alone, is moved by passions hymeneal, and everything terrestrial has come into being by the one common road, yet there is that ridiculous tendency to close the eyes and turn away the head as if there were something unclean in nature itself.“Conceived in iniquity and born in sin, ”is the unnatural interpretation put upon the process by the extreme religionist, and the world, by its silence, gives assent to a judgment so marvelously warped14
From these excerpts, Dreiser told us the truthwhat most of us avoided to talk about did not mean that it did not exist.Everyone in the world had right to pursue his/her desire of all the beautiful things.That was normal.
Freud’s theories were used by Dreiser in his works in the early time.He compounded Freud’s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analysis with the theory of social-background of realism to create his characters’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He used Freud’s theories of sexual, subconscious, hallucination and dreamland into his works.For example, when he wrote the plot that Clyde killed the poor woman, he used theories of subconscious and hallucination to“help”Clyde finished his crime.He also used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o create the character Clyde and made he fall into the trap of desire.Those made his works gain great artistic appeal.
Affected by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influenced by many great writers and thinkers.Theodore Dreiser got great achievements and gained his own positio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history.We could say that if he did not come from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if he did not suffer from the painful experiences, if he were not affected by the great writers and thinkers, he could not gain his position, could not get any achievement and could not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American literature.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I would like to conclude it by using H.L.Mencken’s statement upon Dreiser’s death on Dec.28th, 1945.
李清照人生经历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