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世界教案
绿色的世界教案(精选6篇)
绿色的世界教案 第1篇
《绿色的世界》(语言)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并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趣味性。2.通过玩糖纸,感知、理解与表达诗歌内容。
3.积极参加朗诵活动,能在集体中大胆地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绿色糖纸(人手一张)活动过程:
1.通过探索礼物导入,以引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几件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呀?
幼:——想
师:好~第一件礼物我先不告诉你们是什么,我请小朋友上来猜一猜?(通过鼻子、耳朵、眼睛、手)把你用的方法告诉小朋友。
幼:——是绿色的纸
2.以操作活动玩绿纸,引出绿色,加深幼儿对绿色世界的理解。
师:小朋友非常棒,现在我把第一份礼物送给你们。
师:你们想一想这个礼物可以怎么玩?
幼:可以飘着玩、套在手腕上玩„„
师:你们看我是怎么玩的,放在眼睛上面作为眼罩用,小朋友试一试
师:通过绿纸能看见什么?发现有什么变化?
——幼儿透过糖纸观察周围世界,教师提醒幼儿说一说看到了什么颜色的世界。
3.教师提问,帮助幼儿形成对“绿色的世界”的感性印象。师:当你看糖纸时你发现了什么?什么东西变绿了? 幼:绿色的钢琴、绿色的桌子„„
师:再次出示礼物——小猫、甜糕、手套,看看是什么颜色的? 幼:都是绿色的。4.教师示范朗诵诗歌。
——讲到“绿色的天空”时,右手指着天空,眼睛顺着手指的方向看。——讲到“绿色的小猫”时,双手放在嘴边,做猫抹胡子状。——讲到“绿色的甜糕”时,双手放在嘴边,做吃东西状。——讲到“绿色的手套”时,双手手心手背翻转一次。——讲到“这儿一片绿,那儿一片绿”时,左右手分别向两边轻轻挥动。——讲到“到处都是绿绿绿”时,右手往左右两边各指两下。——讲到“当我把绿色的眼睛拿掉”时,双手蒙住眼睛再放开。——讲到“绿色的世界忽然不见了”时,微笑着摇头。
5.指导幼儿边表演表朗诵诗歌。
——引导幼儿运用轮流念诗歌的方式朗诵诗歌。——玩糖纸,朗诵诗歌。
6.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1.戴上绿色的的糖纸我们会看到绿色的世界,如果你戴上红色的糖纸呢?又会看到一个什么颜色的世界呢?换成黄色的糖纸呢?
师:出示第三样礼物——各种颜色的糖纸。
老师帮你们准备了各种颜色的糖纸,你把看到的什么颜色的东西编进诗歌里面,谁会来把你看到的编进诗歌里?你拿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眼镜就会看到的就是xx的世界。
哇,戴上这神奇的眼镜我们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们拿着这眼镜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4.我们戴上绿色的眼镜就看到了绿色的世界(集体朗诵诗歌)朗诵1-2遍
五、引导幼儿仿编诗歌1.戴上绿色的的眼镜我们会看到绿色的世界,如果你戴上红色的眼镜呢?又会看到一个什么颜色的世界呢?
2。
活动反思:这是一篇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诗歌,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难度非常大!由于孩子缺乏生活经验,而且语言发展也很不完善,所以理解和朗诵诗歌,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活动开始时,我先通过课件来展示其优美、风趣的意境,让孩子对诗歌有一个大概的、整体的认识;接着引导幼儿戴上绿色眼镜亲身体验颜色的变化,帮助他们分段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再通过课件的引导,搭建了一个学习朗诵的平台!最后,通过让孩子到户外去找一找世界还会变成什么颜色,来进一步拓展孩子的思维!虽然本活动的目标已经基本达到,孩子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学会朗诵诗歌。
绿色的世界教案 第2篇
小班教案(绿色的世界):绿色的世界
设计意图:
生活是五彩的,阳光是七色的,多姿多彩的世界吸引着每一个幼儿。在认识解放军叔叔的时候,孩子们兴奋地说:“绿色的衣服,绿色的衣服~~~”。于是教师顺势问:“还有什么是绿色的?”“小草,森林~~~”马可:“我的眼镜也是绿色的。”(今天他带来了一副太阳镜)于是教师想到了“绿色的世界”,让幼儿带上绿色的眼镜用一种欣赏的角度去看看周围的环境,感知周围环境的色彩变化,并能运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
重点:学说短句“我看到了X色的XX。”
难点: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表述,并学说短句。
解决:
1、诗歌感染法
教师利用优美的诗歌让幼儿感受戴上眼镜后周围事物的变化,以此来激发幼儿学说短句的愿望,激起活动的兴趣。
2、交流体验法
首先让幼儿和客人老师的交流学说短句及大胆的表达,而后幼儿间的相互交流,教师给每一个孩子一个机会表现自己,大胆学说的机会,更有效的解决了本次难点。同时也落实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目标:
1、学说短句“我看到了X色的XX。”
2、感知周围事物的色彩变化,并能大胆地运用语言表述。
工具及材料:
绿色的儿童太阳镜人手一份,各色儿童太阳镜若干;活动时坐的垫子、音乐等。
过程设计:
1、诗歌引题
A、教师的诗歌学说短句“王老师看到了什么”。
B、什么都成绿色的.了?
2、观察事物,大胆表述
A、自由体验
教师引导“戴上绿色的眼镜,你看到了绿色的什么?”
我们把自己的看到的告诉客人老师好吗?
B、交流体验
幼儿围坐在一起,每位幼儿都说说自己看到的绿色事物。(教师及时的纠正和表扬。)
我们把绿色的眼镜摘掉,还是绿色的吗?(绿色不见了,绿色逃走了。)
3、经验迁移
发现更多的彩色眼镜,以在大口袋里摸为手段,让活动更游戏化。
绿色的世界教案 第3篇
向指向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亦指向了审美化的生命情感。绿色建筑不仅要建造自然、健康、舒适和人性化、个性化、亲情化的住宅空间,更要强调自然美与人文美的融合。
绿色建筑的发展使建筑的视野从人所使用的建筑本身扩展到人生存的整个环境,从当代人的建筑需求扩展到人类未来的发展空间,从致力于建筑功能和形式的统一扩展到人文、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绿色建筑的汹涌潮流下,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激流勇进、顺风而呼,96支“绿色队伍”跨越五洲四洋,遥相呼应。
“世界绿建委的角色是将所有这些绿建委聚集在一起,分享知识和经历,展现集体的声音和杰出的绿色建筑商业案例。”
记者: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中华建设》的采访,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世界绿建委成立的初衷、发展历程和工作使命。
Jane: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于2002年成立,成立之初仅有8名基本成员。经过多年发展,世界绿建委现在已经成长为世界上对建筑环境影响最大的组织成员达96名,遍布世界。世界绿建委的使命是拥护成员国的领导,将各成员国与知识、灵感和实际支持的网络紧密相连,从而壮大各成员国的绿建委组织。现在,我们已打造了10万栋绿色建筑和超过10亿平方米的绿色建筑空间,我们这个全球网络的影响和作用已经成为改变社会和环境的重要推动力。
记者:世界绿建委现在是一个拥有96个成员国的国际性绿建委网络组织。请问世界绿建委是如何迅速发展壮大的?我很好奇,如此巨大的网络又是如何高效地进行成员管理和活动运作的?
Jane:全球建筑行业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因为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中穿插着很多断开的环节,这样才能交付出最终产品建筑。绿建委一直与这个行业的各个部分进行有效合作从规划者和决策者、设计师和开发者到建筑所有者和租户以推动市场转型,凝聚人心。正如指挥家将整个乐团集聚在一起,各绿建委也注重团结他们国家的房地产和建筑行业,确立统一的绿色建筑定义,开发可衡量可持续性的评级系统,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专业技能,并把绿色建筑的整体概况提升到地方和国家的重点事项。世界绿建委的角色是将所有这些绿建委聚集在一起,分享知识和经历,展现集体的声音和杰出的绿色建筑商业案例。
记者:自成立以来,世界绿建委为推动世界绿色建筑的发展做了哪些工作?今后工作的重点会放在哪里?
Jane:我们最初的工作重点是环境的可持续性。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工作重点也逐渐走向成熟,对绿色建筑“三重底线”价值的深入了解使这一工作重点发生了转移:从“星球”转向“人类”和“收益”。因此,现在的讨论主要围绕着绿色建筑如何实现社会优先事项(如就业、生产力、健康)和经济优先事项(如投资回报和风险缓解)。
“环顾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毋庸置疑,绿色建筑必须成为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绿色建筑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推广实施阶段。但是有人认为,中国的绿色建筑还没有度过概念炒作时期。您如何看待中国绿色建筑的现状?
Jane:环顾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毋庸置疑,绿色建筑必须成为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几年中,我曾多次到访中国。中国致力于可持续建筑的实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前总理温家宝曾在可持续议程中加大砝码,他认为:“我们应该推动绿色建筑,努力节约能源、水资源、土地、材料,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健康、安全”
仇保兴博士,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同时也是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的领导者,他指出:“发展绿色建筑是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重要战略。”中国承诺对绿色科技和绿色建筑的投资将领先于世界,而这一巨大投入也将博得世界的喝彩。中国清洁能源的投资计划显示:在2010~2020年间,中国将每年投资750亿~1000亿美元。自此,中国在低碳能源技术的国际投资上位居首位。中国政府把清洁能源视为中国的“巨大经济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清洁能源和绿色建筑是未来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我们知道,中国在光伏等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出口领域已经迅速成长为领导者,还推动确定了一个绿色建筑项目。最新的五年计划将使绿色建筑从过去五年的起始阶段提升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这就需要监管和激励相结合。
中国在生态城市发展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例如,唐山使用热能、风能、太阳能,回收垃圾和废水;天津生态城市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绿色建筑规范,其中概述了六项强制性要求。很多绿建委都与中国建立了密切联系,在最佳实践和政府政策的平台上分享信息,举办业务交流,推动建立世界可持续建筑环境的共同愿景。目前,我们正携手合作,发动世界绿建委的全员力量来推动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的进步。
记者:中国绿建委是世界绿建委的成员之一,您也曾多次到中国参加相关活动。您认为中国的绿色建筑有哪些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Jane:中国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同时摒除短期思维代之以长远目光。中国人希望他们的城市和社区在未来五十年中变成什么样子呢?要掌握哪些技能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呢?而这就是发达国家正在应对的问题。要健全我们的专业队伍必须要具备交付完整建筑设计的技能、生命周期分析和材料成本计算的知识、实践创新的热情,这样才可以满足人们在未来五十年甚至更长久的需求。
“在将来,可持续发展’将被视为必需品’而不是附加品’。毋庸置疑,绿色建筑所带来的巨大的长远效益当然值得其前期成本的投入。”
记者:作为专业人士,您能谈谈在绿色建筑推广普及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吗?请您对世界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普及提出几点建议。
Jane:虽然绿色建筑遭遇到一些阻力,但是它们也在迅速消失之中。今年3月,由世界绿建委、美国绿建委、麦格劳-希尔建筑三方联合发布的最新世界绿色建筑趋势报告指出,绿色建筑被已认定为长期的商业机遇,并正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这项报告所调查的60家企业,包括建筑师、工程师、承包商、业主、顾问,其中超过半数预期,到2015年,绿色在他们工作中所占比例将超过60%。而在2012年,仅有25%的公司有所预期。更令人震惊地是,2005年绿色建筑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同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计,至2020年,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全球市场交易将翻两番,由2008年的1.37万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74万亿美元,并且其中一半的市场被高效能源占领。
世界绿建委在3月份发表的《绿色建筑业务案例:回顾开发商、投资者、居住者的成本和收益》认为,绿色建筑可以节约能源、水、资源和金钱。我们现在就有一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绿色建筑商业案例,它证实了可持续建筑具有显著的商业意义,从风险缓解到提高住户的健康和福利均可从中受益。我们还发现,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交付的价格可通过运营成本节约和更为高效的工作场所获得补偿。
从相对简单的节能型建筑流派到立足于地球环保尺度的建筑科学体系,绿色建筑从诞生便开始了自身的进化记者:和发展。请您总结下,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Jane:当你认识到,较之合乎规范的传统建筑物,绿色建筑实践可以削减的能耗多达三分之一时,那么绿色建筑运动能够在世界范围遍地开花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绿色建筑不仅能够惠及能效,它还可以兑现政府的“宏观”优先事项,例如缓解气候变化、能源安全、新电力基础设施的开支缩减以及对石油进口的依赖。这些建筑以最小的成本为减少排放量提供最大的机会。扩大建筑中能效的规模也可以帮助政府实现社会优先事项,例如减少贫困、扩大就业、改善健康状况;与此同时,保持经济增长,提高中国城市的生活品质。
当然,能源的稀缺性和日益增长的成本很可能继续加快绿色建筑实践的采用。在将来,“可持续发展”将被视为“必需品”而不是“附加品”。毋庸置疑,绿色建筑所带来的巨大的长远效益当然值得其前期成本的投入。
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
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是一个目前拥有96个成员国的国际性绿建委网络组织,也是世界上影响绿色建筑市场的最大国际组织。绿色建筑委员会以成员为基础,它授权行业领导层以推动当地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目前,已有十万栋建筑和十亿平方米的绿色建筑空间注册登记。这个全球网络的影响和作用已经成为改变社会和环境的重要动力。
世界绿建委培育和支持新兴的绿色建筑委员会,提供工具和策略,在这些国家建立强大的组织并确立其领导地位。通过推动协作和改善绿色建筑市场的整体状况,世界绿建委与其成员紧密合作以确保绿色建筑能够成为提供碳减排策略的组成部分。
现在,世界绿建委正按照经成员同意的章程进行高效运作。
Reporter:Please briefly introduce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the establishment course and mission of World GBC.,
Jane:The World GBC was established in 2002 with eight foundation members.Today,with96 green building council members around the world,the WorldGBC is the largest organisation influencing the world’s built environment.The WorldGBC’s mission is to strengthen green building councils in member countries by championing their leadership and connecting them to a network of knowledge,inspiration and practical support.With 100,000building and more than 1 billion square metres of green building space,the influence and impact of our global network is a significant force fo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Reporter:The WorldGBC is a network of national green building councils in more than 90countries.How does WorldGBC gradually grow strong from scratch?I wonder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members’management and activities’operation in such a large network?Jane:The global building industry is multi-faceted and complex,with many disconnected silos across the supply chain required to deliver the end product–a building.Green building councils have been very effective in working with each section of the industry-from planners and policy makers,designers and developers,through to building owners,managers and tenants-to drive market transformation and bring people together Just as the conductor brings the orchestra together,green building councils are uniting their national property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ies to establish common definitions of green building,develop rating systems which measure sustainability,upskill the entire supply chain,and raise the profile of green building as local and national priorities.The World GBC’s role is to bring all these green building councils together to shar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and to present a collective voice and compelling business case for green buildings.
Reporter:Since its establishment,what kind of work have been don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s green building?What will the future work be focusing on?
Jane:Our initial focus was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However,this has matured over time,an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triple bottom line’value of green buildings has shifted the emphasis fromplanet’topeople’andprofit’.Consequently,the conversation is now geared around how green buildings deliver on social priorities such as employment,productivity and health,and on economic priorities such as return on investment and risk mitigation.
Reporter: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green building has entered a relatively mature promotion implementation phase in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But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China's green building has not passed through the period of concept hype.How do you think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green building?
Jane:Given the pace and scale of urbanisation in China,it’s clear that green building must be part of China’s urban growth strategy.I’ve been to China a number of times over the last few years,and have been impressed by China’s commitment to sustainable building practices at a never-before-seen scale.
China’s Premier Wen Jaibao has thrown his weight behind the sustainable agenda,arguing that“we should promote green buildings,make the uttermost efforts to save energy,water,land and material,reduce pollution and protect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living comfort,health and safety...”
Dr Qui Baoxing,the Vice 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Mo HURD)also oversees the China Green Building Council and has said“that developing green building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solving the resources problem in China.”
China is to be congratulated for its commitment to investment in green technology and green building,which leads the world.China ranks first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in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ies,with a program of investment in clean energy of US$75 to$100 billion each year for the 10 years between 2010 and 2020.The Chinese Government sees clean energy as China’s“great economic opportunity”,which is why clean energy and green buildings are central planks in its latest five year plan.
We know that China has rapidly become a leader in developing and exporting green technology such as photovoltaics and is also driving a determined green building program.The latest five year plan will ramp up green building from the initiation phase of the past five years to a rapid development phase,which will be achieved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incentives.
China is also leading the world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cities,with cities such as Tangshan using thermal,wind and solar power,as well as recycling garbage and water.Tianjin Eco City has created its own green building code which outlines six mandatory requirements.
Many of the GBCs have established close ties with China,and have been sharing information on best practices and government policies,hosting business exchanges and promoting our joint vision for the world’s 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We are currently working together to progress ChinaGBC to full membership of the 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
Reporter:China Green Building Council is a member of World GBC,and you also made many trips to China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ies.What experience and lessons should China learn from?
Jane:China can learn the lesson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ject short-term thinking in favour of a long term view.What do the people of China want their cities and communities to look like in fifty years’time?And what skills will they need to deliver that vision?This is what developed nations are now coming to grips with.Equipping our professionals with skills required to deliver whole-building design,with knowledge of lifecycle analysis and costing of materials,and with enthusiasm for innovative practices,can help China to meet the needs of its people in fifty years time–and beyond.
Reporter:As a professional,do you think there are resistances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green buildings?And pleas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mo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green building in the word.
Jane:While there has been some resistance to green building,this is rapidly disappearing.The latest World Green Building Trends report,released by Mc Graw-Hill Construc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WorldGBC and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in March,found that green building is accelerating at a rapid pace as it is recognised as a long-term business opportunity.
Just over half of the 60 firms surveyed for this report-which includes architects,engineers,contractors,owners and consultants-anticipate that more than 60 per cent of their work will be green by 2015.This is up from a quarter of firms in 2012.Even more astounding,green building’s global market share was just two per cent in 2005.
At the same time,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 has estimated that the global market for environment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is projected to double from$1.37 trillion per year in 2008 to$2.74 trillion by 2020,with half of that market in efficient energy use.Concurrently,the WorldGBC’s The Business Case for Green Building:A Review of the Costs and Benefits for Developers,Investors and Occupants,also published in March,confirms that green buildings save energy,water,resources-and money.We now have a compelling business case for green building which confirms that sustainable buildings make clear business sense.The benefits range from risk mitigation to improved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building occupants.We have also found that green buildings can be delivered at prices comparable to those for conventional buildings-and that the investment can be recouped through operational cost savings and a more productive workplace.
Reporter:Green building begins it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birth,from relatively simple energy-saving building genre to scientific system based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Please summarize the developing trend and direction of the green building in the near future.
绿色,世界城市的魅力 第4篇
空气清新、河流清澈的生态环境
纽约、东京、伦敦三大世界城市都饱尝了工业化的恶果。日本于1972年发布《自然环境保护法》,同年制定《关于东京自然保护和恢复的条例》,开始通过公害对策和城市绿化等措施形成良好的大气环境,对受工业化过程损害的生态系统和水边环境进行再生活动,开展以公害患者为首的居民健康建设、生活质量建设活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现在,伦敦已变成了一个比较清洁的城市,蓝天白云,绿树成荫,成为美不胜收的宜居城市。美国1970年出台的《清洁大气法》,使全国大气可吸入颗粒物降低22%,S02降低50%。经过治理,目前,三大世界城市空气和水体都恢复了清洁,环境质量明显好于北京。以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指标为例,2008年北京指标约是伦敦和纽约的6倍、东京的3倍,二氧化硫指标也大幅超过三个城市。
绿地充足,人与生物共栖的绿色家园
伦敦高度重视绿地和开放空间建设。大伦敦2/3的土地为绿色空间和水面,绿地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伦敦是保护多样性方面国际公认的领先者。纽约的曼哈顿只有56平方公里,80%的土地是绿化面积,可供开发的建筑用地只有20%。各社区都有休闲健身绿地。东京都的绿化覆盖率1972年为65%,1991年为60%(不包括岛屿地区)。东京的城市绿化,更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从城市绿化指标来看,纽约和伦敦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北京的两倍以上,特别要注意的是,北京的人均指标不是按常住人口,而是按户籍城市人口计算的,居然东京的人均公园面积都超过北京。在绿化的可达性、地域性、生物多样性方面,这些城市的做法也比北京更先进。
充满都市活力、人文气息的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眼睛”,街道、广场、公园特有的空间类型具象而浓缩地揭示了每个城市的地方精神,人群和文化。三大世界城市的一些商业街区、商务设施、文化设施、政府设施和历史建筑前面,多设有丰富多样的广场:河岸和码头附近、风景区和特色市场附近,都建有供行人聚集、休憩、交流的公共空间:居住区建有可健身和交流的公共绿地或社区公园。这些公共空间常常聚集着多样的人群,自在休闲或观演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伦敦GAMDEN要求每年在公园或开放空间里举行不少于24次较大型活动。
相比而言,北京近些年建设了一些公共绿地,但总体上公共空间仍存在数量少,尺度大、少趣味,不留人等弱点。
民族文化,都市文明观光胜地
伦敦和纽约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东京虽不是标准的旅游城市,但也是令人向往的国际观光城市。三大城市都具备了知名旅游景点的五大基本要素:民族精神胜地,地域风光胜地、都市观光胜地、文化娱乐天堂,购物美食天堂。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都市观光、文化娱乐、购物美食的代表性景点尚需进一步打造,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尚不完善。
现代化的市政设施和可持续交通体系
三大世界城市具有发达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纽约100多年前就基本建成了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绿色供水系统,无需建设自来水厂;公共交通24小时运行。伦敦的航空运输十分发达,市内交通方便,地铁是市内主要交通工具,伦敦地铁干线有9条,全长414公里。东京的基础设施始建于十九世纪末。1872年第一条铁路线启用,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建于1884年,污水收集管网1994年在23区实现了100%覆盖率,2006年在多摩地区实现了97%的覆盖率。城市供水服务建于1898年,覆盖率100%。1964年奥运会在东京举行,新干线(“子弹列车”)开始运行,首都高速公路开通,成为东京今天繁荣的基础。
目前北京地铁有7条线路同时在建,预计2015年能达到市区每1000米有一地铁站的目标,但中心城市区站点密度不够,新城线网处于建设初期,近期还不能全面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城市边缘地区的污水处理管网仍严重缺失。
多元文化与较高的市民文明素养
三大世界城市作为国际政治、文化、经济和管理中心,集聚了全世界众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优秀人才,以本土文化为本底,具有多元的种族、宗教和文化。纽约和伦敦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35%的伦敦市民并非本地出生,纽约的该项比例则高达40%,远高于北京。三大都市都是人口众多、交通相对拥挤的城市。但公共生活中秩序井然,市民文明素养很高。如伦敦、东京的街头时有堵车现象,但汽车排列整齐,少有加塞、随便停车和鸣笛现象。广场、饭店、车站等公共场所,没有大声喧哗和吸烟现象。纽约和伦敦街头及地下通道中常有街头艺术家表演,演出者经过了严格的视听或相关艺术的测试,才被允许在此献艺,以确保表演能给过客以美好的视听感受。
北京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成为社会各界共识,但居民的文明素质仍有待提高。
北京也存在一些欧洲城市类似的境况:“城市中心地区正在成为全球的联络点,但边缘化的群体存在于商业中心和国际酒店的周围;同时,也形成不少少数民族聚居区。”北京边缘化人群主要聚居在旧城的平房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外来人口聚集区,与三大世界城市比较,上述区域呈现出片状和圈层结构,覆盖面积更大,人口更加密集,文化差异较小,居住条件更差一些。
《绿色的世界》教案 第5篇
1、欣赏诗歌,初步理解并感知诗歌中所展示的色彩和快乐的情趣。
2、根据已有经验,尝试替换诗歌中的色彩,进行简单的儿歌仿编活动。
3、进一步萌发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力,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
活动准备:
1、红、黄、绿色透明的塑料瓶制成的眼镜若干;
2、幼儿用书人手一本。
活动过程:
一、直接出示用雪碧瓶制成的眼镜,引起幼儿的兴趣。
1、宝宝们看朱老师眼睛上戴的是什么呀?(用手势引导出眼镜)
2、那朱老师为什么要戴眼镜呀?(生答因为近视了,所以要戴眼镜)
3、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副神奇的眼镜,这副眼镜是什么颜色的啊?(生答绿色)(强调是绿色的眼镜)
4、我请宝宝戴上眼镜来看一看,你看见了什么?是什么颜色的?(生可能答墙壁、钢琴、电视机等等)(让宝宝完整的说出绿色的钢琴等)
5、老师也来戴一下看看,哇,我看到了绿色的桌子,绿色的电脑、绿色的窗户、绿色的柜子。这儿一片绿,那儿一片绿,到处都是绿、绿、绿。当我把绿色的眼镜拿掉,绿色的世界忽然不见了。有趣吧
二、欣赏幼儿用书上的画面,鼓励幼儿边指画边朗诵诗歌。
1、我们书上的小宝宝也有一副这样的眼镜呢?他又看到了什么呢?(让生连贯的说看到了绿色的天空、小猫、甜糕、手套)
2、哇,这么多的绿呀,这儿一片绿,那儿一片绿,到处都是绿、绿、绿。
3、接下来老师跟宝宝们来玩个小游戏,老师手指到哪个?宝宝们就很快的说出来,好吗?
4、老师还能把宝宝们刚刚说的东西连成一首儿歌,宝宝想听听吗?这首诗歌的名字叫《绿色的世界》,开始咯。
师:这首诗歌有趣吗?(有趣)是啊,戴上绿色的眼镜我们看到很多东西都变成绿色的了,这儿一片绿,那儿一片绿,到处都是绿绿绿,可是把绿色的眼镜拿掉了呢?绿色的世界怎么了?(不见了)
5、宝宝们想跟老师一起来学这首有趣的诗歌吗?
6、我们一起来加点动作试试看好吗?
7、刚刚男宝宝的声音真大,看来男宝宝已经会了,我请男宝宝站起来给我们朗诵一下好吗?
8、男宝宝朗诵完了,男宝宝朗诵的好吗?那我们女宝宝一定可以比他们念得更好,对吗?
9、想不想戴上眼镜来念一念这首诗歌呀?(宝宝们戴上眼镜果然念得很棒)
三、给宝宝每人一副眼镜,让他们通过眼镜看看教室,尝试自己创编诗歌。
1、现在宝宝们手里都有一副绿色的眼镜了,请宝宝们再戴上眼镜看看,你们还在教室里看到了什么?(让宝宝尝试自己仿编诗歌)(要让幼儿完整的说出看到了绿色的什么)
2、让我们把刚刚宝宝们看到的也变成一首新的诗歌,好吗?
四、让幼儿去户外看看外面的世界
1、刚刚宝宝们戴了绿色的眼镜,看到了一个绿色的世界,那老师这里还有一副眼镜,看!这是什么颜色的眼镜呀?(生答红色)
2、那红色的眼镜会看的什么样的世界呢?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吧!
活动反思:
《绿色的世界》教案 第6篇
1.感受诗歌中戴上绿色眼镜变成了“绿色世界”的有趣情景和快乐的情绪。
2.学会有节奏、有韵律地朗诵诗歌。
3.引导幼儿用诗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在理解的基础上大胆想象。
4.安静倾听同伴的讲话,并感受大家一起谈话的愉悦。
5.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重在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让他们积极参与,快乐学习!
小班的孩子年龄较小,语言发展水平有限,学习这首诗歌有一定的难度。
活动准备
1.挂图、操作卡、录音
2.青蛙手偶、胸饰各一个,绿色墨镜一副,自制绿色眼镜一副,各色太阳镜人手一副
3.场地布置
活动过程
1.随着音乐《生日快乐》,幼儿搭火车入场参加小青蛙的生日会。
2.魔术表演,引出“绿色的xx”,幼儿学说。
3.幼儿自由观察,找出绿色的事物,并用“绿色的xx”表达出来。从而引出绿色的眼镜。
提问:(1)“戴上绿色眼镜看到了什么?”
(2)“为什么到处都是绿色的?”
4.学习诗歌
(1)听录音欣赏诗歌。
(2) 教师戴上绿色眼镜朗读,幼儿跟着老师有节奏、有韵律地朗诵儿歌
(3)跟录音朗读。
(4)有感情的配合动作朗读。
5.幼儿带上各色眼镜,与同伴、老师交流自己看到的事物。用短句“x色的xx”表达出来。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设计了以歌曲引出给小青蛙过生日,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出“绿色的xx”。主要采用了参与法、游戏法、谈话法、感知体验法等教学方法。活动开始,我以故事来引出青蛙过生日,并出示青蛙手偶。诱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在活动中,幼儿参观了各种绿色的植物,感知绿色,幼儿的主动参与性很强,又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为避免空洞的说教,我还让幼儿戴着眼镜感受绿色的世界。
绿色的世界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