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洛阳丽景门导游词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洛阳丽景门导游词(精选3篇)

洛阳丽景门导游词 第1篇

丽景门最早始建于隋代,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东都皇城西面有两门,南曰丽景门,北曰宣辉门。是洛阳古城的西大门。

丽景门始建于隋朝,整个丽景门景区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和丽景桥(古时为吊桥),护城河等部分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干浮云,气势磅礴,成为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龙头。成为洛阳古城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标志之一,并且被评为洛阳八景之一。

古都洛阳,在公元前21世纪孕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至公元十世纪,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称王、称帝者达104人之多,(其中有九位功绩卓著的皇帝的仿真塑像在丽京门城楼景区九龙殿内供奉,供后人祭拜)史称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使洛阳以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享誉世界。

今日的丽景门是由洛阳市政府投资三千多万元于在原址新建的,占地面积一万八千余平方米,城门楼共分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竣工。整个工程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和丽景桥(古时为吊桥),护城河等部分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干浮云,气势磅礴,成为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龙头。其规模之宏大在河南古建筑中居于首位,成为洛阳古城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标志,是为中原第一楼,古都第一门。新建后的丽景门被评为洛阳市新八大景。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中原第一楼,古都第一门丽景门是古都洛阳唯一一家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景区,有诗人用:“洛阳牡丹甲天下,丽景城楼世无双”来赞美它无限的魅力。

看过“洛阳丽景门导游词”的还看了:

洛阳丽景门导游词 第2篇

这里供奉的是海峡两岸的和平女神妈祖,妈祖姓林,林姓的祖先在中原大地上,很多海外的华人在这里瞻仰妈祖神像,填补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妈祖姓林名默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她从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还精通医理,她的一生都在从事慈善事业,终生未嫁,宋太宗雍熙四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在湄洲岛救助海上渔民时羽化升天,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妈祖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

无论是郑和下西洋、还是姚启圣、施琅收复台湾都是得到妈祖的庇佑才屡建战功。所以历代朝廷对妈祖都有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与黄帝、孔子同列入国家祀典。妈祖是全世界的妈祖,她护国屁民、抢险救人、有求必应,千百年来,历史在不停的演变,但妈祖信仰一直深入人心,妈祖的大仁大义、大智大勇、大爱大德成为了全天下所有航海人的救星;她的功德与美名备受百姓、皇帝及外国友人的礼赞,妈祖文化和妈祖信仰遍及全球,在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六千多座妈祖庙,有三亿多的信众,而丽景门城楼上是中原地区唯一的一座天后宫,每年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日都会在这里举办大型的祭祀活动。妈祖信俗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国首个信俗世界遗产,妈祖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共有的精神财富和民族之魂的化身!

妈祖两侧是她的两个护法神千里眼和顺风耳;右边墙上这幅画是妈祖的诞生地福建莆田贤良港和羽化升天地福建的湄洲岛。

河洛文化长廊: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姓氏主根、客家之根。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汤、武定九鼎于河洛,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佛教首传于洛阳,老子在洛阳著《道德经》,孔子曾三次入周问礼学习洛阳礼乐文化;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蔡伦发明造纸术,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唐书》等,无一不是在洛阳这块沃土上完成的。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的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惊动洛阳全城,就是因为洛阳拥有千年的建都史,才孕育了这最珍贵古老文明!

在长廊中间我们看到“徐氏祖宗祠”,我们丽京门旅游集团的董事长徐国忠先生是全球徐氏宗亲联谊会的总会长,全球的徐氏很多重要会议都在丽景门举行,并进行大型奉祭祖先的祭祀活动。

观音阁: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宏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只要真心念到:南无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形象。

钟楼:

丽景门的富贵吉祥钟,大家都可以自由的敲一敲,相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好运的,每年除夕之夜和白马寺的钟声同时敲响。

九龙殿:

大禹: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禹在位十五年,葬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终年一百岁。

汤:商朝的创建者,是一位宅心仁厚之君,在位30年,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影响远至黄河上游,另很多部落都来纳贡归服。汤的妻子有个陪嫁奴隶,名叫伊尹(饮食业的始祖),汤差使他在厨房干活。伊尹很有才能,为了让汤发现自己,故意有时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时却或咸或淡。有一次,汤就此事责问他,他就趁机向汤谈论了自己对治理国政的见解。汤大为惊奇,知道他是一个贤才,就免除他奴隶的身份,任为右相。自此,在伊尹的谋划下,汤一举灭夏。

周平王(姬宜臼):中国东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姬姓,名宜臼。他是周幽王的儿子,母亲是幽王的正室申后。周平王依仗诸侯的力量,勉强支持残局。但是周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各国之间的兼并越来越有发展,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春秋时期(诸侯当权,天子无实权)。

刘秀:刘秀,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在位33年,汉景帝后裔,汉高祖九世孙。歼灭王莽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政治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为一贤明的君王。刘秀是中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皇帝,太学生出身。

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在位6年,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继承司马昭的王位,建立晋朝,史称晋武帝。公元280年,派大军伐吴,东吴灭亡,从此结束了三国鼎力的局面。司马炎在统一之后,以为天下无事,便将州郡的守卫兵加以撤除,同时实施占田法与课田法,企图与民生息;但是司马炎也是好色之徒,曾经于西元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灭亡孙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后宫,于是司马炎的后宫便有万人规模。

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无论是少林寺的创建还是龙门石窟的开凿都是在北魏时期开始的,对佛教的推崇日盛。

洛阳丽景门导游词 (五)

丽景门最早始建于隋代,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东都皇城西面有两门,南曰丽景门,北曰宣辉门。是洛阳古城的西大门。

丽景门始建于隋朝,整个丽景门景区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和丽景桥(古时为吊桥),护城河等部分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干浮云,气势磅礴,成为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龙头。成为洛阳古城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标志之一,并且被评为洛阳八景之一。

古都洛阳,在公元前21世纪孕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至公元十世纪,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称王、称帝者达104人之多,(其中有九位功绩卓著的皇帝的仿真塑像在丽京门城楼景区九龙殿内供奉,供后人祭拜)史称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使洛阳以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享誉世界。

洛阳定鼎门 一门九鼎定神都 第3篇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命宰相杨素、杨达,将作大匠(古代官名,掌管宫室修建之官)宇文凯营建东京,次年正月完成,历时仅仅10个月,创造了古代都城建设的“隋朝速度”。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著名的“建设部部长”兼“总规划师”——宇文凯,一代名匠,名不虚传,自隋朝建国,大兴城(长安)、仁寿宫、洛阳城、漕运仓储、帝皇陵、隋长城、行营大帐等,莫不出于他手。直到唐代,长安城沿用、传承隋朝之城制,就连太平公主结婚时,觉得府邸大门有些狭窄,想改动一下,唐太宗李世民都不允许,说这是宇文凯设计的建筑,自然有他的精妙之处,不能随便改动,由此可见宇文凯的成就和影响。

隋代的洛阳城,穷极壮丽,迎合了隋炀帝的奢靡之风,形成了由宫城、皇城、里坊至建国门的中轴线,自北向南,依次为皇室、百官、百姓和城郭内外,洛水横贯其中,仓库市场齐全。按理说,洛阳城成就了都城功能和文化的全面展示,皇权至上,礼制完备,交通发达,仓廪实家;但是到了唐代,武则天则将宇文凯的匠心杰作,上升到天造地设的神都境界。

“鼎天立地”,神都之门

武则天对洛阳情有独钟,据陕西师范大学王双怀教授研究,武则天活到82岁,在洛阳生活了30年零210天。武则天在洛阳生活的前10年,主要辅佐唐高宗处理国政,由于当时还是两京制,她和唐高宗频繁来往于长安和洛阳之间;后20年,武则天独揽朝政,不仅长期居住在洛阳,而且改洛阳为神都,把洛阳的地位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目前,在全世界所有

都城中,能够称为“神都”的,仅洛阳一座。

公元690年,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帝,“诏行所造新字,以曌为名”,堂而皇之用新造的“曌”作为名字,“日月当空,普照大地”。而且,武则天为了让这个“名正”而“言顺”,在洛阳城的建设上开始了上应天星、下接人事的壮举。长寿元年(692),武则天命宰相李德昭主持城郭城门的改建,将隋代建国门改名定鼎门,鼎为国之重器,一言九鼎,问鼎中原,定鼎帝业,鼎祚国运。同时,武则天还铸造了“九鼎”和“十二神”:九鼎共用铜56万余斤,其中最大的神都鼎高约5米;十二神高一丈(约3米)。九鼎铸成后,武则天令宰相、诸王率卫兵10余万人及大牛、白象,自玄武门外拉入宫城,鼎盛洛城,可见,定鼎门为镇国之门,九鼎为镇国之宝。

以定鼎门为基点,形成了洛阳神都天人合一的景象。宫城正门应天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南郭有后载门,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皇城南门的端门,其规制延续至明清时期的北京城。隋炀帝在端门玩赏灯火,是元宵节灯会的起源,《资治通鉴》记载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试想一下,奏乐者1.8万多人,歌舞表演者3万多人,戏台八里之长,欢歌乐舞之声数十里外,好一个天地大舞台!

为了使洛阳城符合天象,武则天在南北中轴线上修建了“七天建筑”,从南至北,天阙(城南香山、龙门山对峙的伊阙)——天街(中轴街道)——天门(宫城应天门)——天津(洛河上的天津桥)——天枢(皇城外的“颂德”纪念碑)——天宫(明堂)——天堂(武则天的礼佛堂),“天上七星,地下七天”,洛阳城俨然天上的紫微星,洛水犹如银河贯都,百官百姓皆围绕旋转,诠释了《论语》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而众星拱之”的真谛,规模及其象征意义无与伦比。尤其是明堂建筑,称为“万象神宫”和“通天宫”,周长约88米,高约87米,相当于如今二三十层楼房的高度,是洛阳城中最宏大的建筑。明堂共3层:底层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层12面效法一天中12个时辰;顶层为圆形,四周环绕九龙雕塑,中间有周长15米左右的巨型木柱,天子坐明堂,通天地、明四方,是为唐代建筑技术之巅峰巨作。位于端门外的天枢,全名叫“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是由当时周边少数民族首领提议并捐资铸造,高度约31米,直径约3.5米,共用铜50万斤、铁330万斤,形状为八棱体。唐玄宗时,毁坏并熔化天枢,就用了1个月的时间。天枢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洛阳为权枢所在,皇权至高无上。

如今,“七天建筑”已经见不到全貌,但依然延续了天地山川的城图,站在定鼎门上向南遥望,龙门石窟依旧佛香禅意,北面重建的明堂在现代化的建筑围合中,突兀着凌霄飞阁,各种节庆活动必然重现昔日的盛唐演艺,看着抹胸彩妆的模特起舞在堂前,仿佛穿越在历史的轴线上,时而丰腴,时而玲珑。

坞壁城阙,家国门第

隋炀帝是第一个通过定鼎门(建国门)的皇帝,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洛阳外郭城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废弃。定鼎门作为城郭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一代名门,逐渐在王朝的兵戎战火和自然变迁中衰亡。早在20世纪50年代,社科院考古所对洛阳城南进行钻探勘测,基本确定了定鼎门的位置和周边情况。1997~1999年,社科院考古所洛阳唐城队和洛阳文物一队共同进行发掘,于2004年发表发掘简报,自此,淹没在黄土之中的定鼎门呼之欲出。2009年,这座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遗址再次重生,作为全国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并成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nlc202309081432

定鼎门考古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盛唐前期的定鼎门由墩台、门道、隔墙、飞廊、网台、涵道、马道等组成。由墩台和上面的楼阁构成的“高台建筑”,自汉代起逐渐成熟,唐代达到高潮。墩台宽7.98米,长20米左右,由此构建的城门洞可超过20米,足见规模。城门形成“一门三道”格局,中间为御道,东西门道为大众行人道。从城门的形制看,定鼎门属于“坞壁阙门”。

坞壁是起源于汉代的一种住宅形制,是为防御而修建的小城堡,又称坞堡。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坞主多为豪强地主,借助坞壁加强防御,组织私家武装,没有朝廷任命,自称坞主。尤其在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时期,门阀的坞壁成了独霸一方的地方势力,形成防御森严的建筑格局,影响颇深。有学者认为,隋唐之所以成为“里坊制”的高峰,都城内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坊”,恰似一个个独立的坞壁。在城门楼的设计上,汉代的阙是登高望远的“观”,以前独立于城门、庙门或者陵墓前,自东汉开始,阙逐渐后退至门和墙体一线,融为一体,并在双阙之间加盖屋顶,以遮蔽下面的大门。门阙即代表了主人的地位和实力,又起到了防御的功能,在家国的转换之间,定鼎门的坞壁阙门矗立起盛唐的门第坐标。

定鼎门遗址已经建设成为博物馆,通过南广场两列仿古灯柱,3个门道通往正中的门楼,豪劲的木构建筑显现出典型的盛唐之风,与两侧的东西两阙主次相应,合而不围。城门很空旷,梯型门栏下两扇朱红大门紧闭,九九八十一个乳门钉在阳光下时而反光刺眼。沿着马道登上城楼,纵贯南北的天街只留下路面残迹,绿色的草种覆盖,灌木交错,被历史踩踏过500年的故土,难说是一片生机还是远去的苍凉。周边正在建设的遗址公园,被现代住宅包围的遗址,如何浓缩成一篇古籍让后人阅读?周边的商业开发都在借助这历史的符号,装点出文化的雅兴,旁边的帝都国际正火热地开盘,千年帝都与国际,时间的足印怎样去连接?

笔者想到门前曾建有的隋代四方馆,东方东夷使者,西方西戎使者,南方南蛮使者,北方北狄使者,四方“蛮夷”都在这里感受中国的威仪。今天的世界,不过是一张机票的飞行和一个键盘的敲击,博物馆地下一层的考古展厅里,深藏着定鼎门的前世今生,除了断垣残石,考古探方里还出土过骆驼的脚印,千年足迹回荡着西域的驼铃。穿越回来,阳光正好,

芳草溪流之间,方才品味出唐朝诗人于邺的感悟:“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九陌鼓初起,万车轮已行。周秦时几变,伊洛水犹清。二月中桥路,鸟啼春草生。”古今洛阳,云淡风轻。

鼎中有国,门里有坊

定鼎门作为都城正门,具有神圣的仪式性,而门内的里坊,则是城市生活的区域,“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隋代里坊约126坊,今天考古发现的明教坊和宁人坊遗址,位于定鼎门北侧,经过景观整治,可以管窥隋唐代里坊的轮廓,昔日的文明似乎已经化解在绿草溪流之中,生长出设计师们的文化理念,纷至沓来的游客通过解说牌和导游,去理解古都的景致。

里坊不仅有生活,也展示了洛阳的文治教化。定鼎门至皇城的天街,分布有24个里坊,从坊名和住过的故人,集中体现了洛城文明。北部的积善坊是唐玄宗和4个兄弟的“五王宅”,尚善坊和旌善坊分别是著名的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故宅,以善为名的坊中,充满着皇城根下的贵族气息。教义坊和修文坊分别是武则天母亲和“章怀太子”李贤的住宅。因父亲武士彟早逝,武则天几乎是在母亲杨氏教导下成长为才人的,杨氏出生名门,幼习诗书礼仪,曾写下“当使恶无闻于九族,善有布于四方”,生了武则天后,专门请诗学、音律、礼仪方面的先生为她做家教,塑造武则天的学养和坚韧的性格。作为女儿,武则天对母亲十分敬重孝顺;然而,作为母亲,武则天对待才华横溢的儿子李贤,却心狠难测,先废太子,后来流放,最后逼其自尽。坊如其名,受母亲的“教义”,儿子的“修文”,皇室宗亲的命运如此唏嘘,不如在民宅里尽享天伦。

观德坊里是隋朝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所在地,隋朝开启的科举制度是中国政治文化的福祉,一代代文豪名臣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和流芳的业绩,文章千古在,仕途一时荣,科举取士是将两者结合。旌善坊的唐初名相温彦博宅,积善坊的贞观名臣高士廉宅,崇业坊的中唐第一名相裴度宅,修业坊的许敬宗宅,明教坊中大唐开元名相宋璟宅,著名才子崔融宅,等等。正是有了他们,定鼎门在威严之中又多了一分神采。武则天本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女文学家和书法家,善于写飞白书和行草,她所写的飞白书堪称一绝。在她的推动下,洛阳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她经常组织“文学沙龙”,同时培养出大批书法家、画家、音乐家和舞蹈家等,还留下了“香山寺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在龙门香山的诗会中,宋之问夺得锦袍,称赞武则天不仅仅为了附庸雅兴,更是体恤民情的巡游:“先王定界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的确,由武则天诏立的定鼎门,承接君权神授的吉愿,又开启了太平盛事的图景。直到唐朝气数将尽的时候,诗人褚载站在定鼎门前,无限感慨这倚天城门中的道德乾坤:“郏鄏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须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

【责任编辑】王 凯

洛阳丽景门导游词

洛阳丽景门导游词(精选3篇)洛阳丽景门导游词 第1篇丽景门最早始建于隋代,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东都皇城西面有两门,南曰丽景门,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