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居士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一居士传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9篇)
六一居士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篇
六一居士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一居士传 宋代: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译文
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以醉翁为号。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收集收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文字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盘棋,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而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也知道我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客人说:“你的乐趣怎么样呢?”居士说:“我的乐趣可以说得尽吗!当自己在这五种物品中得到意趣时,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见,迅雷劈破柱子也不惊慌;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其中大的方面有两件,官车、官服、符信、印绶从外面使我的身体感到劳累,忧患思虑从里面使我的内心感到疲惫,使我没有生病却已经显得憔悴,人没有老,精神却已衰竭,还有什么空闲花在这五种物品上呢?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发出恻隐之心哀怜我,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起回归田园,差不多就有希望实现自己素来的愿望了。这便是我记述我的乐趣的原因。”客人又笑着说:“您知道官车、官服、符信、印绶劳累自己的身体,却不知道这五种物品也会劳累心力吗?”居士说:“不是这样。我被官场拖累,已经劳苦了,又有很多忧愁;被这些物品所吸引,既很安逸,又庆幸没有祸患。我将选择哪方面呢?”于是和客人一同站起来,握着手大笑说:“停止辩论吧,区区小事是不值得比较的。”
辩论之后,居士叹息说:“读书人从年轻时开始做官,到年老时退休,往往是有等不到七十岁就退休的人。我素来羡慕他们,这是我应当离职的第一点理由。我曾经被当朝任用,但最终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二点理由。强壮时尚且如此,现在既老又多病,凭着难以支撑的身体去贪恋过多的职位俸禄,这将会违背自己平素的志愿,自食其言,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三点理由。我有这三点应当离职的理由,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我)离职也是应当的,还要再说什么呢!”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注释
初谪滁山: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时年四十岁。
将退休于颍水之上:熙宁元年(1068),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市)修建房屋,准备退休于此。
三代:指夏商周。
金石遗文:指欧阳修所收集的钟鼎和石刻文字的拓本。欧阳修撰有《集石录》,为在国现存最早的著录金石的专著。
逃名:避名声而不居。
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庄生,指庄子。诮,讥笑。
志:记,标记。
“泰山”二句:以为心有专注,不闻外物。语本《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九奏:即“九韶”,虞舜时的音乐。
阅大战于涿鹿之原:《史记·五帝本纪》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隧擒杀蚩尤事。
轩裳珪组:分指古代大臣所乘车驾,所着服饰,所执玉板,所佩印绶,总指官场事物。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乞其身:要求退休。
一日:一旦,终有一天。
赐其骸骨:比喻皇帝同意其告老退休。
庶几:大概,差不多;或许可以。
佚:安逸,安乐。
置之:放在一边。
区区:形容事小。
不待七十:古代规定官员七十岁退休(“致仕”“致政”),欧阳修写本文时为六十四岁,所以用他人也有不到七十就告退的作为自解。
用于时:指出仕。
无称: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
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违背自己的平生志向而说话不算话。欧阳修早在皇祐元年任颍州知州时,已萌归田退休之意。后在《归田录序》中明确表示了“退避荣宠,而优游田亩”的心愿。素志,一向的志向。
负:具有。
赏析
第一小节,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二个别号“醉翁”、“六一居士”。“醉翁”是庆历六年他被贬滁州时的自号。熙宁元年,欧阳修又在颖州修建房屋,准备退居,他“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颐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滁州有滁山,颖州有颖水,合起来就表示出作者晚年想摆脱世间烦扰、寄悄山水的思想。
第二小节,作者采用主客间答形式,借客人的提间,先说明自己称六一居士的含义,即晚年在家中陪伴一老翁自己的是一万卷书,一干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盘棋,一壶酒。从这个称号的含义,一方面可以休察出作者晚年只赖于这五种物品的孤寂无聊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作者想摆脱烦扰、凭此安度晚年的乐趣。但客人仍就作者多次更改称号提出疑问:“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对这个道理。作者不是不知道,所以他说:“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由此引发,作者便开始抒写自己晚年陶醉于五种物品的乐趣,就是当此时,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见,炸雷劈破屋柱也不惊慌;即使在洞庭大原野奏起九韶仙乐,在涿鹿山前观看激烈战斗场面,也比不上这样快乐舒适。但是目前,作者还苦于不能在这些物品里面尽情亨乐。其原因,是“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二是“优患思虑劳吾心于内。”这样使得作者虽没生病而外貌已显得憔悴,虽还没太老而精神却已衰竭,没有什么空暇陶醉于这五种物品了。可见作者对官场生活已十分厌倦,因此急于退休过安闲的隐居生活。虽然作者目前还没能退休,但是他坚信,由于他向朝廷告老辞退已三年,朝廷总会能予批准,那时回到田园享受与五种物品交触之乐的愿望一定能实现;所以起下这个六一居士的名号来表达自己向往的乐趣。客人又间:“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于是作者接着分析,长期被官场拖累已经很觉劳苦了,而且还有很多优患缠身;为这五种物品吸引是精神上得到安逸,而且没有祸患。两者相比,当然是选择后者了。
从第二小节的`主容问答之中,作者晚年消极隐退的思想显露了出来。欧阳修年青时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他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改革时弊,是范仲淹“庆历新政”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文学上,他团结、提携一大批优秀文人,反对“西昆体”,倡导“古文”运动,被公认为文坛的领袖。但是,随着政治上的一次次受挫,一次次被放逐,他心恢意懒了。虽晚年被重新起用,官位也很高,但朝政的腐败,官场的尔虞我诈,加上志同道合的挚友的相继去世,使他再展宏图的幻想破灭了,思想开始消极、苦闷,甚至对王安石的变法也持了消极对立的态度。欧阳修从勇于改革到消极悲观,在政治生涯中可谓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这固然暴露了他思想上的弱点,但这也是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局限。
在主客对话的基础上,作者最后又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退隐的三条理由。一是年青时出去做官,年老了退休,不一定非得等到七十岁,这是人生的规律。二是自己任职期间并没有值得称赞的成绩。三是自己壮年时就想退职(欧阳修中年以后的诗文就多有辞官归田的思想),现在年老体弱就不能再贪图过分的荣耀俸禄了。作者说,具备这三条理由,即使没有五种物品的吸引,也应该离职了。言外之意是更何况有与这五种物品共处的乐趣。三条理由表面上看正当、充分,但字里行间却流着作者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这篇文章在传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它没有具体叙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而是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自己的乐趣,又说到自己渴望退休的心情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由于文章采用了汉赋的主客同答方式,所以很便于逐层推进地阐述这种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多姿、情感深切,本文的语言也是既平易晓杨又形象深刻。如作者写他陶醉于五种物品之时说“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这比喻极为生动,它既喻为自然界的各种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糟杂事物。作者能置之而不顾,深刻说明他对五种物品的乐而不倦和专心致志。
六一居士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篇
六一居士集叙
苏轼
夫言有大而非夸,达者信之,众人疑焉。孔子曰:“天下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孟子曰:“禹抑洪水,孔子作《春秋》,而予距杨、墨。”盖以是配禹也。文章之得丧,何与于天,而禹之功与天地并。孔子、孟子以空言配之,不已夸乎。自《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孟子之言行,而杨墨之道废。天下以为是固然而不知其功。孟子既没有申商韩非之学违道而趋利残民以后主其说之陋也。而士以是罔其上,上之人,侥幸一切之功,靡然从之。而世无大人先生如孔子、孟子者。推其本末,权其祸福之轻重,以救其惑,故其学遂行。秦以是丧天下,陵夷至于胜、广、刘、项之祸,死者十八九,天下萧然。洪水之患,盖不至是也。方秦之未得志也,使复有一孟子,则申、韩为空言,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者,必不至若是烈也。使杨、墨得志于天下,其祸岂减于申、韩哉?由是言之,虽以孟子配禹可也。太史公曰:“盖公言黄、老,贾谊、晁错明申、韩。”错不足道也。而谊亦为之。予以是知邪说之移人,虽豪杰之士,有不免者,况众人乎?
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故天下翕然师尊之。自欧阳子之存,世之不说者,哗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其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气弱。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呜呼!此岂人力也哉?非天其孰能使之?
欧阳子没,十有余年,士始为新学,以佛老之似,乱周孔之真,识者忧之。赖天子明圣,诏修取士法。风厉学者,专治孔氏,黜异端,然后风俗一变。考论师友渊源所自,复知诵习欧阳子之书。予得其诗文,七百六十六篇于其子棐(fěi),乃次而论之曰:“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此非余言也,天下之言也。”欧阳子讳修,字永叔。既老,自谓六一居士云。元祐六年六月十五日叙。
(选自《宋文精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士以是罔其上 罔:欺骗
B.予以是知邪说之移人移:改变
C.士无贤不肖无:没有
D.乃次而论之曰次:按照顺序编辑
7.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祸岂减于申、韩哉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B.①士亦因陋守旧②因之以饥谨
C.①论卑而气弱②剑阁峥嵘而崔巍
D. ①非天其孰能使之 ②其孰能讥之乎
8.概述欧阳修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以为是固然而不知其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厉学者,专治孔氏,黜异端,然后风俗一变。(4分)
参考答案
6.C。(无:不论)
7. B。(沿袭/接着,继续;A.比,介词,表比较;C.连词,表并列;D.难道,表反问)
8.(1)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优良文学传统。(答“欧阳修阐释儒道像韩愈,谈论事情像陆贽,记叙事件像司马迁,所作诗、赋像李白”也可)
(2)影响并改变了宋代士人的文风。(答“自欧阳修出世’,天下学士涤荡了旧习俗,以懂经术学古文为崇高,以救时弊行正道为贤能;以敢直言上谏为尽忠。”也可)(每点2分,只是摘抄原文不计分)
9.(1)(3分)天下人认为这些事情原本就是这样,却不知道是他们的功劳。(关键点:“以为”:认为;“是”:这些事情;“固”:本来、原本。各1分)
(2)(3分)求学的人认为韩愈比得上孟子,大概差不多。(关键点:“学者”:求学的人;“配”:比得上;“庶几”:差不多。各1分)
(3)(4分)劝谕鼓励求学的人专门研究儒学,排斥异端邪说,这样做了以后社会风俗彻底改变。(关键点:“风厉”:劝谕鼓励;“黜”:排斥;“然后”:这样以后;“一”:完全、彻底。各1分)
参考译文:
有些话大但并不虚夸,通达事理的人相信它,众人怀疑它。孔子说:“上天要是毁掉周礼,后死者(我)便不能掌握它了。孟子说:“大禹治理洪水,孔子写作《春秋》,我抵制杨朱、墨翟的学说。”大概是拿这些(文章)来与大禹相媲关。文章的得失,与上天有什么相干?大禹的功绩与天地一般大,孔子、孟子凭借空洞的言辞来与大禹相媲美,不也太夸大了吗?自从《春秋》写出来.乱臣贼子就惧怕了;孟子的学说实行以后,杨朱、墨翟的主张就废弃了。天下人认为这些事情原本就是这样,却不知道是他们的功劳。孟子死了以后,出现了申不害、商鞅、韩非的学说,他们违背正道(孔孟之道)而追逐利益,残害百姓来取得君主的好感,他们的学说特别浅薄,而士人却拿它们来欺骗国君,国君也庆幸侥幸得来的一切成功。风吹草伏似地听从他们的话。而世上却没有孔子、孟子那样的大人先生。推究他们学说的.来龙去脉,权衡他们学说的祸福轻重,匡正他们学说的惑乱之处,所以他们的学说就流行了。秦因此丢掉了天下,欺凌残杀人民以至酿成陈胜、吴广、刘邦、项羽那样的祸殃。死去的人占十分之八九,天下一片萧条。洪水的灾害也不会(凄惨)到这个地步啊。当秦尚未得志的时候,假如再出现一个孟子这样的人,那么,申不害、韩非讲空话,作用于他们的思想,就会危害他们的事业;作用于他们的事业,就会危害他们的国政,一定不至于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假如扬朱、墨翟在天下得势,他们的危害难道比申不害、韩非小吗?由此说来,即使认为孟子与大禹相媲美也是可以的。太史公说:“您谈黄帝、老聃的学说,贾谊、晁错明晓申不害、韩非的主张。”晁错不值得称道,而贾谊也这样做。我因此知道邪说能够改变人,即使是豪杰之士也有不可避免的时候,何况普通人呢?”
从汉代以来,治国的方法不是从儒学那里来的,因而扰乱天下的人很多。因为崇尚老聃、庄周的学说而亡国,梁也因为信佛而亡国。没有谁去匡正他们。五百年以后出现了韩愈,求学的人认为韩愈比得上孟子,大概差不多。韩愈以后的二百多年又出现了欧阳修,他的学说推崇韩愈、孟子的主张一直到孔子。阐明礼乐仁义的实质,与儒家的学说相符舍。他的文章语言简练而明白,诚信而畅达,引譬取喻,旁征博引,近于真理,使人心折服。所以天下人一致象老师那样尊敬他。自从有了欧阳修,世上一些不喜欢他的人,起哄地攻击他,能使他这个人受折挫困辱,但不能使他的学说被埋没而得不到伸张。无论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的士人都不谋而同地说:“欧阳修,就是今天的韩愈”。
宋朝兴盛七十余年来,百姓不知道战争,(拿追求)富贵来教育他们。(这种情况)到天圣、景祜时期发展到了极点,这时的文章终究有愧于古人(的文章),士人也沿袭不合理的老一套,论述卑微,没有气势。自从欧阳修出现以后,天下的士人争相洗刷砥砺自己,以精通经学学习古文为崇高,以挽救时弊推行正道为贤能,以犯颜直谏让皇帝采纳己见为尽忠。培养造就人才,到嘉祐末年,号称人才济济,欧阳修的功劳是很多的。唉,这难道是人的力量吗?除了天谁又能使它这样呢?
和董传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3篇
和董传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及注释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华:丰盈而实美。
厌伴老儒烹(pēng)瓠(hù)叶,强随举子踏槐(huái)花。
不喜欢陪伴着年老的学人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náng)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xù)车。
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坐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注释
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卒。
麤缯:粗制的丝织品。麤:同“粗”。大布:古指麻制粗布。《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杜预注:“大布,粗布。”裹:经历。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语本《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华:丰盈而实美。
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唐牟融《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或以为燕饮之诗。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空不办:引自《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蒵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唐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坐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南史·王韶之传》:“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凡诸诏黄皆其辞也。”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语出唐人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留赠董传的。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时与之相随。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次年苏轼回长安后作此诗。
赏析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赏析二
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两句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裹生涯”词语搭配新颖巧妙。本应是“生涯裹麤缯大布”,但词序一颠倒变成“麤缯大布裹生涯”,就有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生活已是常态。这两句诗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这两句是说董传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老儒是指年老的学人。“烹瓠叶”是用典。《诗经·小雅·瓠叶》,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味苦,诗中以瓠叶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但主人并没有以其微薄而废礼,而是情真意挚地“采之亨之”(“亨”同“烹”)。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寻春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这里苏轼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是用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所载唐进士放榜日公卿家倾城选取佳婿,“钿车珠鞍,栉比而至”的典故。苏轼的意思是说,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这两句诗是承接上两句,继续对董传给予鼓励,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苏轼写到这里,似乎完全忘记了此诗开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剩下的就只有对一个不得意书生的一点祝福了。
这首诗的特点是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至今让人传诵于口的名句。“诗书”在这里泛指书籍;“气”是指气质风度;“华”指有光彩,与众不同。脱开诗中赞扬董传的语境,单独来看,“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就是:那些勤于读书的人身上总会一种儒雅之气自然地流露出来,使他们看起来与众不同。正因为它概括出了读书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才成为了有关读书学习方面的诗词名句,被广泛引用。
和董传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翻译
译文
我虽然身穿简陋的土布,用粗丝绑发,却满腹诗书,自然气质高华。我厌倦了与老书生清谈,却鼓舞精神和众多士子共赴中制科考试。兜里没钱,一双旧鞋已跟随我多年,出行全靠它;富贵人家的香车美女,让我眼花缭乱。放榜以后我成绩好,得意洋洋来夸耀,看:黄纸诏书上墨迹还湿着。
注释
麤缯:粗丝绑发,粗布披身。
裹:经历。
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成。
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老儒:博学而年长的学者。如:博学老儒。
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或以为燕饮之诗。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举子:被举应试的士子。
槐花: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囊空不办:引用《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
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官贾富家之千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古有择婿楼。
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
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赏析
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和董传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4篇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两句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裹生涯”词语搭配新颖巧妙。本应是“生涯裹麤缯大布”,但词序一颠倒变成“麤缯大布裹生涯”,就有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生活已是常态。这两句诗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这两句是说董传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老儒是指年老的学人。“烹瓠叶”是用典。《诗经小雅瓠叶》,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味苦,诗中以瓠叶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但主人并没有以其微薄而废礼,而是情真意挚地“采之亨之”(“亨”同“烹”)。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寻春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这里苏轼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是用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所载唐进士放榜日公卿家倾城选取佳婿,“钿车珠鞍,栉比而至”的典故。苏轼的意思是说,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这两句诗是承接上两句,继续对董传给予鼓励,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苏轼写到这里,似乎完全忘记了此诗开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剩下的就只有对一个不得意书生的一点祝福了。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5篇
①以致其性焉尔(尔:同“耳”,罢了)
②字而幼孩(而:通“尔”,你们的)
③既然已(已:通“矣”,了)
二、古今异义
1、(故乡)人号之“驼”
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今义,指家乡。
2、(既然)已,勿动勿虑
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3、(去)不复顾
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
4、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两个词,其,它们,实,结果实(名作动);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5、若(不过)焉则不及
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6、(其实)害之
古义,两个词,其,这,实,实际上;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7、(字)而幼孩
字(古义,抚育;今义,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
8、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地位低下的人,指老百姓;今义,人格卑下的人。
9、故(病)且怠
古义,困苦;今义,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
10、得(养人)术
古义,治理百姓;今义,养活别人。
三、一词多义
1、虽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虽然)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然)
2、故
(1)其土欲故(旧,这里是原来的土)
(2)故不我若也(所以)
3、实
(1)早实以蕃/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
(2)其实害之(实际)
4、若
(1)其置也若弃(像)
(2)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3)故不我若也(比得上,赶得上)
5、长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生长)
(2)见长人者好烦其令(长,又是官名,古代大县长官叫“令”,小县长官叫“长”,名词用为动词,治理)
6、病
(1)病瘘(患,患病,名作动)
(2)故病且怠(困苦)
7、而
(1)鸣鼓而聚之(表承接)
(2)字而幼孩(通“尔”,你们的)
(3)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
(4)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8、然
(1)隆然伏行(的样子)
(2)既然已(这样)
(3)然吾居乡(然而)
9、以
(1)早实以蕃(而且,表递进)
(2)以致其性焉尔;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表目的)
(3)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地,表修饰)
(4)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把)
(5)而卒以祸(因为)
(6)又何以蕃吾生(用)
10、且
(1)无不活,且硕茂(而且)
(2)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3)故病且怠(又)
11、则
(1)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那么)
(2)他植者则不然;则又爱之太恩(却)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1)病瘘(病:患,患病)
(2)名我固当(名:称呼)
(3)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4)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爪抓,掐)
(5)移之官理可乎(官:做官)
(6)见长人者(长:治理)
(7)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
(8)传其事以为官戒(传:作传)
2、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寿:活得长久)
(2)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4、使动用法
(1)以致其性焉尔(致:使达到)
(2)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硕大茂盛)
(3)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结果早;蕃,使结果多)
(4)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衍生息;安,使安定。)
5、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业:以为职业)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官理,非吾业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不知始何名(名何:叫什么)
②故不我若也(若我:如我)
③吾又何能为哉(能为何:能够做什么)
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以何:凭什么)
(2)定语后置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富豪人家)
3、省略句
①苟有能反(于)是者
②然吾居(于)乡
③而卒以(之)祸
④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种树郭橐驼传》题解
《种树郭橐驼传》(zhòng shù guō tuó tuó zhuàn)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散文。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803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种树郭橐驼传》观点
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
本文是带有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人物传记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言的。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散文。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803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种树郭橐驼传》创作背景
读孟尝君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6篇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翻译
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注释
称:称颂,赞扬。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封于薛地(今山东省滕县东南)。
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学识或有技艺的人。
归:投奔,投靠。卒,终于,最终。
赖:依仗,依靠。
其:指门下士。
特:只,仅,不过。
鸡鸣狗盗:孟尝君曾在秦国为秦昭王所囚,有被杀的危险。他的食客中有个能为狗盗的人,就在夜里装成狗混入秦宫,偷得狐白裘,用来贿赂昭王宠妃,孟尝君得以被放走。可是他逃至函谷关时,正值半夜,关门紧闭,按规定要鸡鸣以后才能开关放人出去,而追兵将到。于是他的食客中会学鸡叫的人就装鸡叫,结果群鸡相应,终于及时赚开城门,逃回齐国。后成为孟尝君能得士的美谈。
雄:长、首领。
耳:罢了。
擅:拥有。
宜:应该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坐位面向南,故云。
制:制服。
夫:发语词。
相关评论
好评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为一立,开门见山提出议论的中心问题,即孟尝君能不能得士?“嗟呼!孟尝君特鸡呜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为一劈,陡然一转,否定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提出了作者对孟尝君的评价,即孟尝君仅仅是个“鸡鸣狗盗之雄”,实在劈得精巧,劈得有力。“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为一驳,驳“孟尝君能得士”,驳孟尝君“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紧扣主旨,用事实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十分有力地证明,孟尝君是不能得士的。“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为一断,断“士以故归之”,断然肯定真正的士是不会跟孟尝君走的,这一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辩。全篇紧紧围绕“孟尝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劈,一驳,一断,一波三折,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强劲峭拔,极有气势。
王安石非常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反对过于雕镂的文辞,主张“意惟求多,字惟求少”。他给祖择之书云:“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已。”《读〈孟尝君传〉》这一篇论说文,谋篇布局严谨自然,遣词造句也极其简练,文简意深,完全符合其“要之以适用为本”的行文用词原则。
孟尝君自秦国逃归齐国,《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较详细生动的描述,是历史上一个情节曲折令人爱读的故事。但是,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这篇文章中,没有引用孟尝君自秦逃归齐国故事中的任何情节,而是抓住最本质的内容,从“鸡鸣狗盗”成语着笔,这样,就省去了许多笔墨。“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在文中共用了三次。第一次“特鸡鸣狗盗之雄耳”,是为破“孟尝君能得士”而用;第二次“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是为破“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而用;第三次“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是为破“士以故归之”而用。三次所用,各在其位,各有其非用不可的重要作用,所以,读来并不使人感到重复累赘,反觉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津津有味。可见王安石用词的精妙真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全文不满百字,被历代文论家评为“千秋绝调”,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
“鸡鸣狗盗之徒”不算“士”,王子野同志和笔者的意见一致,因而不再赘论。问题是“冯驩之类的人物”算不算“士”。根据《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冯驩(又作冯煖、冯谖)确实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他“矫诏以债赐诸民”,为孟尝君“市义”,使孟尝君罢相回薛时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他替孟尝君经营“三窟”,使孟尝君重返相位,而且“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但也仅此而已。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在治国安民方面有多少政绩呢?冯驩作为孟尝君的主要谋士,在治国安民方面给孟尝君出了多少主意呢?除了“以债赐诸民”在客观上减轻了薛地人民的负担外,还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呢?而且“市义”也好,“三窟”也好,并不是为了国富民强,而是为了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至于三次弹唱“长铗归来乎?”更不是为了富国强民,而只是为了冯驩自己生活上的满足。正是根据冯驩的所作所为,王安石把“冯驩之类”逐出了“士”的范畴,而归之于“鸡鸣狗盗之徒”。在王安石看来,冯驩和“鸡鸣狗盗之徒”是同类,他们之间的差别,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而已。当孟尝君满足了冯驩“食鱼”“乘车”的要求后,冯驩向自己的朋友炫耀:“孟尝君客我!”这不是一个追名逐利之徒的形象吗?
《读〈孟尝君传〉》指出:“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可见,王安石所说的“士”,不是仅仅“为知己死”的人,而是指目光远大、为国为民的人。在王安石心目中,能为国立功、为民谋利的人才算“士”,而为自己或为某一个人谋利的人并不算“士”。这从他的《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看出。他说:“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可见,王安石所谓“士”,是像他那样能为国兴利、膏泽百姓的人。在王安石看来,单纯为主子的个人安危荣誉出谋划策奔波效劳的人,如冯驩之流是不能列入士林的。因此,他不必“拿出新的材料来驳倒”《战国策》和《史记》记载的史实,便合乎逻辑地否定了孟尝君善养士的说法。
总之,《读〈孟尝君传〉》不愧为名家名作。其立论的`精当,论据的典型,论证的精辟,“足以为后世法”,值得学习借鉴。 这篇文章也引出了一个著名成语:鸡鸣狗盗。
差评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留下不少诗文名作,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名人的名作未必篇篇都是白璧无瑕,所以对名文不要迷信。他的这篇《读〈孟尝君传〉》就不是好作品。不管怎么吹捧它“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也不管怎么赞扬它“一波三折,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强劲峭拔,极有气势”,这些看法全是表面的、形式的。问题的实质是这篇翻案文章论证不稳,站不住脚。主要缺点在两方面:翻案没有事实根据,推论又不合逻辑。
孟尝君门下食客数千,什么样的人都有,既有鸡鸣狗盗之徒,又有士,如冯驩(huān)、冯煖(xuān)之类的人物,这在《战国策》和《史记》上都有详细记载。如果要翻案就必须拿出新的材料来驳倒以上两部书的记载,否则这个案是翻不掉的。这正是问题的实质所在,避开它而翻案,只好想当然妄发议论:“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刘德斌对这种没有事实根据的议论不去批评反而赞扬作者不引《史记》记载“省去了许多笔墨”,抓住了“最本质的内容”。
读历史书不为习俗之见所束缚,敢于以怀疑的眼光去探索问题,这种精神是可取的。王安石这篇文章可取之处仅此而已。但是他不依据事实去翻案就大错特错了。科学的态度要求实事求是,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一点科学精神也没有,不值得学习。
六一居士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7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欧阳修,识记文言知识点,了解赋的文体特点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识记文言知识点,了解赋的文体特点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讲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自号为醉翁,是因为滁州琅琊山山僧智仙在酿泉上修建了一所亭子,欧阳修和客人经常来亭子里喝酒游玩,欧阳修酒量不好,喝一点点就醉了,同时年纪又最大,因此自号为醉翁,并把亭子取名为“醉翁亭”,认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是欧阳修自号为醉翁的原因。后来,他又自号为六一居士。那么,他为什么要改名号为六一居士呢?六一居士是怎样得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欧阳修取号为六一居士的原因。
【写作背景】
欧阳修写这篇《六一居士传》时,已经六十四岁。自二十四岁应试及第,步入仕途,已整整四十年。他以其毕生精力献给了赵宋五朝,现在,既老且病,春蚕丝尽,蜡泪将干,应该得到休息的机会了。更何况,四十年中,官场煎熬,以至三度贬官,历尽宦海风涛。此时求去,完全是出于至性真情。写这篇文章后一年,他才获准致仕;又过了一年,病逝颍州。他仅得一年的琴棋书酒之乐便溘然长逝。
【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是为五一尔,聊以志吾之乐尔:“尔”通“耳”,罢了。太山在前而不见:“太”通“泰”。
累于此者既佚矣:“佚”通“逸”,安逸。而讫无称焉:“讫”通“迄”,到。
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彊”通“强”,强壮、支撑。
2、古今异义词:
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此吾之所以志也: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过分,古义,过多的。今义,说话做事超过一定的限度。
3、词类活用:
世事为吾累者众也,累于彼者已劳矣:累,形容词作动词,拖累。
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劳:形容词作使动,使劳累。
使吾形不病而已悴:病:名词作动词,生病。
4、特殊句式:
六一,何谓也:宾语前置,应为“六一,谓何也”。
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也,表判断。
方其得意于五物也:状语后置,“于五物”应在“得意”前。
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状语后置,“于洞庭之野”应在“响九奏”之前。
此吾之所以志也:也,表判断。
【整体感知】
文章分为三段,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第一段,简要交代自己更号的情况。第二段,通过主客对话,表明更号“六一”的原因。第三段,总结了自己想退隐的三条理由(“三宜”)。
【内容分析】
1、谁为欧阳修命名为“六一居士”?在此之前他有别的名号吗?
答:其本人。初谪滁山时,自号为“醉翁”,后退休于颖水之上时,又自更号为六一居士。
2、欧阳修为何自命为六一居士?
答:因为有六个“一”: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教师介绍: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不管是爱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柳树,都是从正面反映了这些文人雅士高雅的艺术情趣,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薄)。
3、定名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什么?
答:主要目的`为“聊以志吾之乐尔”姑且用来标志我的乐趣罢了。
4、“乐”之如何?
答:(1)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2)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其乐无穷)。
总之,“吾之乐可胜道哉”。(教师承接语:欧阳修想在这五种物品中得到快乐,那么,他得到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得到呢?因为“世事之累”,受到世事的牵累)。
5、“世事之累”体现为什么呢?
答:“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6、沉醉于五物的好处是什么?
答:“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还常有不测之祸,令人十分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
7、本段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结合第二段,说说作者要求退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1)老而休,是必然规律。
(2)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
(3)“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
“虽无五物,其去宜矣”,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要求退休的真正原因是: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8、从欧阳修的两个号中,你能否从中概括出作者一生思想发展的脉络?
青年中年晚年
初贬夷陵又贬滁州再贬蔡州
无饶河,益慎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六一居士
充满朝气、奋力拼搏安于职守、与民同乐急流勇退、修身养性
作者从初贬夷陵时自戒“无饶河,益慎职”,到谪滁时号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再到知蔡州时更号六一居士,陶醉于五物之中,这反映了他的官场经历和心路历程。由早年在政治舞台上的充满朝气、奋力拼搏到中年被贬后安于职守、与民同乐,再到晚年时的急流勇退、修身养性。这种历程在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
【小结】
这篇文章借用了汉赋常用的主客问答形式,直抒胸臆般讲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价值取向和情感的变化。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乐趣,说到渴望退休,反映了他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明显的表现出了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
文言文六一居士传的阅读及答案 第8篇
六一居士传
(宋)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6.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讫无称焉 称:称道
B.吾之乐可胜道哉 道:说,讲
C.子欲逃名者乎 名:名声
D.聊以志吾之乐尔 聊:无聊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太山在前而不见 B.使吾形不病而已悴
C.子知轩裳珪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
D.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翁、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前者用于他任滁州知州时,后者用于他准备退休定居颖水之后。
B.作者认为自己“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的原因是:官场事务和忧患思虑。
C.作者已向朝廷请求辞官还乡,天子“恻然哀之,赐之骸骨”,已准许了他的要求。
D.本文采用了汉赋常用的主客问答形式,笔调悠闲诙谐,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A、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B、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C、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D、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3分)
译文:
(2)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3分)
译文:
(3)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4分)
译文:
6.D【解析】此题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现象。D项中“聊”是“姑且”的意思,题中则把它混同于现代汉语的“无聊”了,犯了以古释今的`错误。
7.D【解析】“而”是常见的文言虚词,常见的用法有:(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却”“但是”“然而”;(2)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3)表示修饰关系,不译;(4)表示承接关系,常用于两个动词性词语之间;(5)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本题中,ABC三项中“而”均表示转折关系,D项中表示并列关系。
8.C【解析】仔细阅读原文可知,C项与原文内容不符,由本文开头与本段“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可知,朝廷还未答应欧阳修的请求。根据记载,欧阳修于熙宁四年六月获准还乡,而本文写于熙宁三年。
9.C【解析】此题考察断句,可以结合句意断句。
10.(1)读书人从年轻时开始做官,到年老时退休,往往是有等不到七十岁就退休的人。
( “士”1分,“休”1分,“待”1分。)
(2)这将会违背自己平素的志愿,自食其言。(“是”1分,“其”1分,“素”1分。)
六一居士传 教案228 第9篇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教学重点 】
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一、【作者和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其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他还善于论诗 《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晚年的欧阳修
熙宁三年,作者由知青州改知蔡州后,自号六一居士,作此文以明志。作者此时已经65岁了,春蚕丝尽,蜡泪将干,作者把毕生的精力献给赵宋王朝,应该得到休息的时候了。况且,在宦海沉浮中,三度贬官,历尽坎坷,二、【梳理字音及文意】
1、字音
初谪(zhã)滁山 颍(yǐng)水 此庄生所诮(qiào)涿(zhuō)鹿 轩裳珪(guī)组 恻(câ)然 赐其骸(hái)骨 偿其夙(sù)愿 佚(yì)讫(qì)无称焉
2、文意
【第一段】
六一居士初谪(贬官)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隐退闲居)于颍水之上,则又更(更改)号六一居士。. 欧阳修自命名为“六一居士”之前 有别的名号吗? 【第二段】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1)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这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难道)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此庄生所诮(讥讽).(更改)其号。.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快跑)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用来,表目的)志(记述)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尽)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却,..表转折)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即使)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2)。然(然而)常患(忧虑)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3)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官车、官服、....符信、印授(指官场事务))劳.(使„„劳累)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身体)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4)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即使这样),吾自乞.(请求)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皇帝同意其告老还乡),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差不多)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的原因)志.(表明乐趣)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幸无患。吾其.(安逸)矣,.(还是)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1、请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回答问题:什么事情让欧阳修快乐?而什么事情让其不快乐?
【明确】“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五物”让欧阳修快乐,而“世事之累”让他忧愁。
1、何谓“六一”呢?欧阳修为何自命为六一居士?(此答案仅供老师参考,不一定很标准)
【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主要目的为“聊以志吾之乐尔”。
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不管是爱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柳树,都是从正面反映了这些文人雅士的高雅的艺术情趣,从侧面也反映出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薄。
3、“乐”之如何? 【明确】 A、“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B、“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专心致志,其乐无穷。(形象的比喻)
4、欧阳修为什么选择了沉醉于“五物”? 【明确】“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
【第三段】
已而(做官),老而休,盖有不待七..(一会之后)叹曰:“夫士少而仕.十者矣。吾素(应当)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向来)慕之,宜..(至今)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如果凭借)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自己的)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5)。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本段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本文主旨:“三宜去”,与“六一”相对)
【明确】本段作者在主客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隐退的三条理由:
A、“老而休”,是必然规律。(四十年的仕途生活,三度被贬。)B、“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C、“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
三、【写作特点】
1、传记形式别具一格。它并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具体叙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而是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自己的乐趣,又说到自己渴望退休的心情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由于文章采用了汉赋的主客问答方式,所以很便于逐层推进地阐述这种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切。
2、语言既平易晓畅又形象深刻。如作者写他陶醉于五种物品之时说:“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秦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这个既喻为自然界的各种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嘈杂事务,真是奇妙之喻!作者能对之置之不顾,深刻地说明了他对五种物品的乐而不倦和专心致志。
四、【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其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明显的表现出了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
五、【探究拓展】
谈论:对比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这几位文人的快乐观,谈谈你自己的快乐观。《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黄州快哉亭记》: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者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吾安往而不乐?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自我检测】
1、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六一,何谓也?(宾语前置,应“六一,谓何也?”)
(2)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也,表判断)
(3)方得意于五物也(状语后置,“于五物”应在“得意”前)
(4)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状语后置,“于洞庭之野”应在“响九奏”之前)(5)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定语后置,应“吾累者之世事”)(6)此吾之所以志也(„„也,表判断)
2、翻译下列句子
(1)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受,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2)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发出恻隐之心哀怜我,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起回归田园,就有希望实现自己素来的愿望了。
(3)吾其何择哉?
我将选择哪方面呢 ?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一段作者简要交代贬谪滁州时自号醉翁,如今又更改名号为六一居士,反映出他的官场经历和心路历程,从中年被贬谪后安于职守、与民同乐,到晚年时的急流勇退、修身养性。B、第二段作者的琴、棋、书、酒、金石都从正面反映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一种高雅情操,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在作者看来,官场事物不仅劳形,而且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的祸患。C、第三段作者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引退的两条理由,第一条,“老而休”,是必然规律;第二条,“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
D、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反映了欧阳修晚年的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薄明志的一面,也有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解析:正确答案C。
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词类活用)A、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谪:贬谪 B、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 劳:劳累
C、使吾形不病而已悴 病:疾病 D、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志:标志
解析:正确答案 A。B项劳:使„„劳累 C项名词作动词,生病 D项记,记述
5、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一词多义)
A、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累:拖累 B、是为五一尔,奈何 尔:通“耳”,罢了 C、累于彼者已劳矣 累:被„„拖累 D、区区不足较也 足:足够 解析:正确答案D,解释为“值得”。
7、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一词多义)
A、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喻:比喻 B、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 乞:请求 C、吾之乐可胜道哉 胜:尽 D、方其得意于五物也 方其:正当自己 解析:正确答案A,解释为“形容”。
8、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古今义相同的二项是()()(3分)(古今义运用)A、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B、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C、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D、一日天子恻然哀之
解析:正确答案为BD。A项 古义:隐退闲居 今义:职工因年老或残废而离开工作岗位; C项 古义:过多的 今义:指说话做事超过一定的程度或限度
9、与“此吾之所以志也”句式完全一致的是()(3分)(特殊句式)(学案无此题)A、六一,何谓也?
B、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
C、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D、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解析:正确答案C。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定语后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已而叹曰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C、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D、此吾之所以志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六一居士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