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形成机制范文
标准形成机制范文(精选12篇)
标准形成机制 第1篇
技术标准指一种或一系列具有一定强制性要求或指导性功能, 内容含有细节性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文件, 其目的是让相关的产品或服务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或市场进入的要求。技术标准中避免采用专利技术这是以往学界普遍的观点。因为技术标准强调公开、普遍适用以及方便在行业内推广应用, 而专利则具有垄断性, 它强调的是专有、有偿使用, 若将专利设定在进口商品标准之中, 将导致专利权力滥用, 即专利使用权的强制性扩大。然而, 高新技术发展, 技术生命周期缩短, 技术标准的制定缺乏现成的公知技术, 而且专利技术已经涵盖在许多的技术标准中, 标准捆绑专利出现的形式不断递增。
技术标准与专利技术的结合存在其必然性。其一, 技术发展迅速, 技术标准更新频繁, 避开已有的专利技术去制定技术标准是不现实的, 因此技术标准的制定被迫要包含许多关键性的专利技术, 而这些不可替代又为专利权人独占的核心技术更是技术标准中的最高价值体现, 同时专利权也因成为技术标准而身价倍增。因此二者的关系变为专利技术追求成为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也无法离开专利技术。其二, 它们的结合对于标准和专利所有者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专利技术是独占性的权利, 当技术标准中存在专利技术时, 许可使用专利即延伸成为许可使用技术标准, 因此, 保障产品互换性和通用性的技术标准就可能变成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竞争的具有私有属性的工具。技术标准制定者将自身拥有的专利技术纳入商品的标准体系, 当这个含有大量专利技术的标准在全行业内推广后, 标准的制定者就可以通过许可专利使用获得高额经济利益。甚至, 一国可利用其专利权削弱别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 甚至以此合法地阻挡别国的进口, 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技术标准掩盖下的核心专利技术许可战略为企业、国家带来的巨大的商业价值使得技术标准与专利技术的结合成为必然。
技术标准中加入了专利, 形成区别于传统的技术标准, 这种新型的技术标准被称为专利型技术标准。专利型技术标准的产生使专利的垄断权从商品生产领域扩大到交换领域。在国际贸易市场准入方面, 它排斥不符合该技术标准的商品, 同时保护本国技术, 发挥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专利型技术标准的出现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的新动态。
二、专利型技术标准形成贸易壁垒的机制分析
1. 以经济学视角来分析
国际贸易中某国获得的利益大小取决于该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际分工中, 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效率低下, 在国际贸易中则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缩小与生产同种商品国家之间的差距, 需要通过提高本国此种商品的生产效率来实现。不同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自然具有差异, 当垄断性的专利权纳入技术标准后, 技术标准转变成为具有强制规范性的市场准入条件, 商品的出口受到某种标准严格限制, 拥有该种技术标准的所有权则成为各国生产力水平差异的具体表现。在此情况下, 标准的拥有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取得专利所有人的授权并缴纳专利许可费才能获得专利的使用权, 达到进口国的技术标准而进入他国市场, 导致一国商品的生产受制于他人, 专利型技术标准成为一种体现生产力水平差异的贸易壁垒。
2. 从专利制度内在特性来分析
设置专利制度旨在“在占有和使用之间达成一种均衡”。因为“如果发明者不能期望占有发明成果的所有经济价值, 那么创造发明活动将会投资不足”, 但如果对专利权过度保护, 又会影响使用者的利益。占有和的均衡具体表现在专利权保护期限的长短上, 即“一个较长期限的专利 (发明者通常获得一个长时间的垄断权利) 是损害使用者的利益来保证占有;而一个较短期限的专利则是损害占有者的利益来保证使用, 其结果就是投资水平过低”。专利制度在保护期内对专利的独占性、垄断性等属性予以肯定并使其合法化, 帮助专利在占有和使用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保证其获得足够的市场“激励”。具体表现在专利权的所有者通过收取专利许可费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 或主动实施专利技术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可以看出, 专利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垄断性特点即给一些企业设立了技术准入条件, 达到排斥异己的目的。
专利型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壁垒的作用就来自于专利本身的特点。当专利技术被纳入技术标准, 一国的出口产品要达到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才能进入其市场, 必须先获得进口国的专利使用许可。不符合技术标准的产品, 被禁止进口, 为了达到进口国标准, 一些企业一方面需要支付专利使用费, 一方面可能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等方法而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如此, 专利权的保护令专利所有者在国际竞争中自然地处于有利的贸易地位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相对别国的企业, 这种垄断排他性权利作用在技术标准中, 无论是在出口商品的数量上还是价格上都能够削弱他们竞争优势, 为他国进入该国设置了贸易壁垒。
3. 通过技术标准的作用来分析
保障商品的互换性和通用性是技术标准的主要作用, 它通过促进市场竞争带来技术创新的同时为大规模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但捆绑了专利的技术标准却强制规范商品生产、交换的环节, 是专利型技术标准成为国际商贸交易中的技术性壁垒的原因之一。具体分析, 在专利没有纳入技术标准前, 一国的生产厂商是否使用外国专利, 可以通过比较专利许可费与成本节约的数量来决定。当专利的引用有利于本国社会总体福利增长时, 该国即可决定使用专利。但是当专利纳入技术标准后, 专利型技术标准的强制规范作用在商品生产、交换时凸显出来, 出口厂商在专利使用上失去了自主权, 如果专利的使用目的仅是为了达到进口国的技术标准, 或者高额的专利许可费抵消了生产成本的节约, 专利的使用就不能带来商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出口国社会总体福利将会减少。因此, 专利在技术标准中的应用可能导致出口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利益缩小, 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后果将会更加严重, 失业、资源闲置都可能因其技术无法达到这些强制性的标准而产生, 使专利型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形成一道难以跨越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专利型技术标准形成贸易壁垒的机制分析, 借鉴马骏、张平在《国务院发展研究调查研上述告》中的观点, 笔者将专利型技术标准有意、无意的形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称为专利型技术标准壁垒。
三、厘清专利型技术标准壁垒与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几者的关系
“技术性措施”是为保护国家的基本安全利益、环境、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消费者权益等, 制定和实施的涉及工农业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贸易、抽样、检验检疫、认证认可、计量等诸多环节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和食品安全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当一些技术性措施对某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产生影响时, 它们被称为“技术性贸易措施”。当一些技术性贸易措施违反了WTO规则, 阻碍了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流通, 贸易措施转化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当技术性贸易措施中的技术标准存在歧视制定和实施等情况, 并且捆绑专利形成专利型技术标准, 在国际贸易中造成阻碍, 即成为“专利型技术标准壁垒”。
摘要:专利型技术标准的出现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的新动态,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专利制度内在特性与技术标准的作用分析了专利型技术标准如何形成并发挥贸易壁垒作用的机制, 为专利型技术标准壁垒问题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专利型技术标准,壁垒,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平, 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第一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14.
[2]李明秀.警惕:标准化中知识产权的滥用[J].WTO经济导刊, 2006 (4) :30-31.
[3]马骏, 张平.专利型技术标准的机制与政策[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 第129号, 2003-9-11.
论历史规律形成的机制 第2篇
人类活动与历史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历史主体与历史活动本身具有层次性和内在制约性;历史活动主体具有物质性;人类活动本身具有主观、客观双重性.
作 者:马捷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北京,100875 刊 名:黑龙江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 分类号:B022.2 关键词:历史主体 历史规律 能动性 必然性 机制
全球经济失衡形成机制探究 第3篇
关键词:全球 经济失衡 形成机制
全球经济失衡的现象具有周期性,本轮经济失衡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90年代逐渐加强,到了本世纪初已经成为了国际经济间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机制对于全面认识和应对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具有基础作用和重要意义,本文也就主要探究了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机制问题。
一、全球经济发展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得以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世界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复苏减缓
在经历了一轮经济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已呈现出缓慢复苏的态势,但是由于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这种复苏正慢慢减缓:美国经济由于刺激性财政政策和宽松性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私人部门持续的疲软,无法给经济提供持续的增长动力;欧元区由于债务危机,经济增速明显下滑;日本经济由于受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事件的影响,经济持续下滑,但随着之后的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经济逐渐呈现好转的态势;世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包括我国经济增速普遍回落,这是由于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加大和受全球经济增速趋缓的影响造成的。
2、全球经济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受供求因素、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性、美元汇率波动及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剧烈震荡,但仍维持在高位上,全球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仍然很大。发达国家的通胀压力明显上升,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形势依然严峻。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3、债务危机不断加深,引发金融市场波动
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的影响巨大,欧元区的一些国家已经深受其害,经济和社会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不能找到解决危机的有效办法,危机有可能进一步扩散,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风险。现阶段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出现了反复大幅震荡。
4、全球经济宏观政策难以协调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经常出现纠纷甚至摩擦,各国为了规避各自的经济风险,只是根据本国的利益进行宏观政策的调整,全球经济的宏观政策难以协调,因此全球经济风险难以进行统一整治。不协调的全球经济宏观政策是阻碍全球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需要各国的共同关注。
二、全球经济失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贸易赤字,而与该国的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出现在其他一些国家的一种全球经济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美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过程中,主要原因是美元的流动性过剩引发的其价值下降。
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中国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是首当其冲的;其次,中国处于国际生产的最末端,也就是加工制造阶段,如果不改变这种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格局将难以改变,全球经济的失衡现象也将更加明显,对中国的影响也会更加严重;再次,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决定了中国是美国融资逆差的主要提供者,由此原因,中国也将面临全球经济失衡带来的巨大風险;最后,人民币汇率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不能够妥善应对美国对中国的汇率变动,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失衡,影响中国汇率的稳定性。
三、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机制
1、现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牙买加协议规定,美元不与黄金挂钩,美元汇率实现自由浮动,从此牙买加体系取代了原有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现有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下,由于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大都通过美元结算,为了降低经济风险,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大量持有美元储备或者将本币盯住美元。这样的一种现象加剧了美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现象,进而引起了全球的经济失衡。
2、各国的投资储蓄不平衡
经常账户是指一国与他国之间实际资产的流动,它是一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项目。在国民收入的恒等式中,如果不考虑政府部门,投资储蓄的不平衡就会引起经常账户的失衡,进而引发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美国国民储蓄持续偏低增加了经常账户的逆差;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和主要产油国国内投资遇冷,不利于这些国家的进口,加剧了经常账户的失衡;日本和主要的欧元国家经济增长减速也增加了美国经常账户的逆差。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全球经济进一步失衡。
3、国际分工格局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因为具有资本和技术优势掌握着国际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日等发达国家就通过将制造业迁往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来提高其经济收益。在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分工格局日渐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都通过出口制造产品和自然资源获得有限发展,大都处于国际贸易的顺差地位,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和资本的投入主导世界经济,大都处于国际贸易的逆差地位。发达国家主导的这种国际分工格局影响着国际收支的实现,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
4、全球流动性过剩
由于美元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亚洲新兴国家庞大的金融储蓄都流向美国,这正好弥补了美国经常账户的失衡,并且全球储蓄与计划投资平衡下的长期利率比较低,因此造成了全球金融的流动相对过剩。美国资本市场的强劲和流动性使得贸易顺差国愿意持有美元资产,这种现象将导致美国经常账户的失衡,进而加剧全球经济失衡的风险。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机制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因素正在不断地对全球经济失衡产生影响,这些因素互相影响、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相互交织。正确认识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机制对于探究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这一问题还需要不断地加以探究、完善。
参考文献:
[1]向松祚.全球经济失衡的深层根源[J].环球财经,2013(2)
浅析集装箱多式联运标准化形成机制 第4篇
1 多式联运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为促进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快速发展,确保安全运输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联运作业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显得相对重要。集装箱多式联运标准制定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装箱多式联运标准的制定是实现运输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多式联运系统是由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串联系统,在集装箱运输过程中,只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配合,才能实现运输生产活动的高效统一,提高系统整体的管理水平。
2)集装箱多式联运标准的制定是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保障。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如果各个国家的标准不统一,很容易造成贸易摩擦,因此,要使国际联运标准统一化,必须在集装箱船舶、配送、装卸、储存、信息,甚至资金结算等方面采用国际标准,实现国际联运标准统一化,以保证国际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
3)集装箱多式联运标准的制定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的有效措施。运输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运输、装卸、搬运和仓储等各个环节是一个流水性的过程,通过制订标准化作业流程,来保证运输服务的质量。
4)集装箱多式联运标准的制定是我国运输企业进军国际运输市场的通行证。通过制定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标准,能够提高我国运输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WTO,对于标准化的制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已成为我国运输行业开展国际竞争的必备资格和条件。
2 多式联运的市场标准和机构标准
虽然目前国内包括运输行业在内的许多行业所制定的标准都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特性,其消费标准表现出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任何行业或部门都希望通过标准的制定来拥有“产权”,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竞争性,甚至让该行业和部门处于垄断地位。为了维持标准的中立性,政府一般从对标准化的干预着手,这就使得标准的制定和政府的干预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现实中,由于各个行业的特点不同,制定的程序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标准的确定就是在给定了的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多种条件下做出的一种最优的市场选择,也就是说最后形成的标准是市场对物品所具有的多样化属性筛选后的结果。此类选择一般是在标准自发产生之后方才运行的,由此可将其定义为“市场标准”。而ISO等标准化组织对于标准的制定一般是在不存在具体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对比较现实的判断和对现实的需求分析,从而制定并颁布一系列标准,而这些标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修改,但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事先制定的,所以被定义为“机构标准”。
由此可以得出“市场标准”是以众多的影响因素为前提,以市场为主体来进行的一个选择过程,在多样性发展过度的情况下会产生很大的机会成本,这也体现了“市场标准”的弊端。虽然集装箱标准化最初有很多种,但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都制定了不同的标准,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如果仅靠通过市场运行情况来进行选择,那么也许全球范围内集装箱的箱型也得不到完全统一。因此,“机构标准”对于市场实际需求更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仅减少了市场的“运用—反馈”环节,而且促进标准化的进程。但是在标准化的制定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全面性、准确性、可靠性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所以最终事先制定出的标准也很难保证最优。
3 多重标准形成机制的博弈分析
集装箱多式联运作业的完成需要多种运输方式的合作,运输环节中的各企业或单位都是相互的互补关系,本身就有一种倾向于标准化的需求。随着运输行业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电子网络外部性增强也随着市场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强,企业与企业、网络与网络间通过市场需要的协同合作愿望也不断得到增强。当子系统间的不正当竞争导致网络规模的分割,从而使互补产品的成本提高时,这时这种互补性的运输服务所产生的效益就优于网络竞争产生的效益。然而,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若同时存在“市场标准”和“机构标准”,则两个标准在某些方面肯定会存在抵触,出现博弈现象,这样运输行业以哪个标准为依据是运输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假定A,B为市场中的两种标准,A为市场标准,B为机构标准,机构标准是在对市场标准实际运用进行总结、分析后提出的。因此,假定标准A在t=0时刻建立,标准B在t=T时刻建立,这样在t=T之前承运人仅有标准A可做参照,而当t>T时承运人就要在A,B两个标准间做出选择。可将全球的集装箱运输系统视为一个网络模型,用户可采用相关的标准获得的收益为:一是表示网络规模为零时的企业或用户所获得的收益;二是表示网络外部性收益,如下标i=1,2分别表示A,B两种标准。
如果在t时刻采用某一种标准的用户xi加入了这一网络,其收益表示为f(x),此收益同时也包括了两部分,既有网络固定的那部分收益,用α表示,也有网络扩展而带来的利益,用βx表示,这样就有f(x)=α+βx。
如果在t=0时刻采用标准A的用户的收益为fi(x)。
当新的标准B被引入时,A规模为f i(x),如果所有的企业或用户在T时刻之后就应用新的标准B,在t=T时刻采用标准B获得的收益为fi(x),对于标准A为
对于标准B为
网络模型在引入标准B后可能出现以下3种情况:标准A的规模继续增长;标准A的规模不变,标准B的规模增长;标准A、标准B的规模都出现一定的增长。市场中的每一个用户都可以通过对以上指标的计算来判断t>T这段时间所选用的标准进行决策。
当,即按某一标准B的网络总收益大于或等于标准A的网络规模不变收益,企业或用户的最优策略就是要选择标准B。之后的企业或用户还会继续重复这一博弈,随之标准B便成为最优先的选择,通过如此博弈分析,标准A的网络就不会再增长,逐渐被标准B所取代。
当标准B的基本收益大于标准A的网络总收益时,选择B则是企业或用户的最优战略,标准B的优势将不断增强,采用标准B也就是企业或用户唯一的均衡考量。
当然,对于所有t>T的企业或用户来说,如果选择标准A成为一种最优战略,那么标准B很难形成及扩展。同样道理,标准A的网络总收益总大于标准B的网络规模不变收益,T附近的用户预期以后的用户将选标准A,从而标准A对后来的用户更有吸引力,可获得更大收益。
4 集装箱多式联运标准化形成机制的几点启示
通过博弈模型对集装箱多式联运标准化形成机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合集装箱多式联运标准化的现实发展和运行过程,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行业的技术特点对标准化的制定影响较大。技术发展较快的行业,技术革新能给行业标准化带来“运用—反馈”的机会较多,市场标准化的形成也就显得较为容易。然而,运输业的技术发展相对缓慢,技术改进的频率较低,提供给标准化的市场最新信息不够充分,“市场标准”的制定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于运输业,“机构标准”比“市场标准”更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促进行业的发展。
2)目前,运输行业的网络之间的竞争还未成为行业内的主要竞争方式,在集装箱标准化发展运行过程中,最初是以“市场标准”为主,通过市场不断的运行实践,市场就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运行的实际情况产生多种集装箱的标准,运输业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有些标准已经通过市场的运行过程逐渐被废止,但是由于运营成本的加大,标准修订的进程较缓慢,因此,集装箱多式联运标准也未实现较大范围内的标准化统一。
3)“机构标准”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通过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来解决,机构标准形成的组织机制是运行效率高低的关键。但在企业运行的现实中,ISO/TC104等一系列标准化的组织建立,使标准的制定拥有一个良好的动态调整机制。当“机构标准”建立之后,如果不按市场运行需求来进行完善和修订,那么这些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所以在标准制定后必须建立良好完善和修订机制,如ISO/TC104对各标准通过不断的运行实践过程中的历次修订就是很好的体现。
4)在网络外部性非常强烈的运输行业,国家对标准化的政策干预也是很有效的。虽然集装箱的国际标准制定者ISO/TC104,并不是一个政府机构,但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广泛征求成员国的意见,在与各成员国充分协商的基础上产生,并通过各成员国市场运行经验,能够很好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客观实际,所以制定的标准被各国政府官方所接受,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 结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单一的运输方式向综合运输阶段过渡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集装箱多式联运的两种标准化形式“机构标准”和“市场标准”在通过市场运行实践的过程中各有利弊,因此多重标准形成机制博弈模型的建立为不同阶段标准化的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如何发展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不断增加我国在集装箱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是当前及今后较为长期而艰难的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但通过艰苦的努力必将对我国的贸易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傅占勇.多式联运问题的研究及其运作[J].铁道运营技术,2003(9):6.
[2]周勇,谢小松,孙欢欢.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对策研究[J].集装化运输,2012(1):23.
浅析幽默形成的语言机制 第5篇
浅析幽默形成的语言机制
生活离不开幽默,社交更需要幽默,因此,幽默语言在现代社会交往中日益显出独特的.魅力,使用也越来越多.文章从逻辑、语法、语义、语用和修辞的角度,并结合语言事例,简要分析了幽默语言产生的语言机制.
作 者:崔娅辉 CUI Ya-hui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5(6) 分类号:H146 关键词:幽默 逻辑 语法 语义 语用 修辞透视高油价形成机制是否科学 第6篇
3月31日,发改委再度上调油价,调幅为4年来之最,与去年底相比,3个月内,90号汽 油零售中准价每吨提高了500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油价均达到了2000年国家实 行成品油浮动价格以来的最高点。
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易宪容的计算显示:按每车每月150升的耗油量测算,每车每月需 多支付40元左右,全国的司机每月至少多支付10亿元人民币。
一个月来,消费者已经平静地接受了油价大涨的现实,并且和以往一样接受了涨价的理 由:国内国际油价接轨了,国际油价上涨,国内油价当然也要跟着涨。
但是华北地区的柴油紧张却似乎不能以国际油价高涨来解释。
在华北,持续两个多月的柴油短缺呈加剧势头,华北多数地区0#柴油批发价已经飙升 至3800元/吨左右,甚至出现了柴油价格批零倒挂现象。4月22日,郑州市场,非中石化、 中石油系统的成品油经营单位柴油价格大幅攀升,多家陷入断油窘态。市场公开信息称,中 石化、中石油停止了对外批发柴油,实行“停批保零”政策,并限制加油站销售量。
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国内石油巨头的成品油出口却在迅速增加。作为由国家赋予行政垄 断权的国有石油公司,两大集团在近乎免费地获得油气资源开采经营权的同时,却并未承担 相应的义务。每一次油价上涨,它们都将成本完全地转移给下游行业和消费者,自己的利润 则直线攀升。
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进口国之一,我国对国际油价却几乎没有发言权, 并且总是买涨不买落多花冤枉钱。
这一系列的现象有没有内在联系?国内油价形成机制到底是怎么回事?国内油价与国际 油价究竟是如何接轨的?国内石油体制与石油价格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
油品大买家油价小跟班
我国目前的成品油价格是在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格加权平均的基础上制 定的,三地加权平均价格上涨幅度超过8%后,发改委在三地加权平均价格的基础上加运费 制定出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以中准价为基础,在上下8%的幅 度内制定具体价格。
但是,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教授认为,我国目前实行的成品油价格 与国际接轨还仅仅是价格水平上的简单接轨,而不是价格形成机制的接轨。油价与三地挂钩 可以缓冲单一市场价格的波动,但这种定价方式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它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但却具有滞后性,最重要的是它与国内供求关系脱节。
以成品油进口为例,我国是亚洲最大的成品油进口国,进口成品油通常采用装船当天及 装船前后各两天共5天的新加坡普氏燃料油现货报价的加权平均价作为双方结算的价格。而 新加坡市场显然并不能体现我国成品市场的供求状况。
原油进口也一样。在我国,原油进口主要是通过四家拥有石油进出口贸易权的国营贸易 商进行的。即中石化属下的中国联合石化公司、中石油属下的中国联合石油公司、中国化工 进出口公司和珠海振戎公司。四大公司从国际市场购买原油,一般是与供应方签订一个中远 期的现货合同。交易价格往往是以交货当天与前后各两天共5天内某个国际市场价格的加权 平均价格为准。
国内油田的原油价格也与国际价格挂钩,与自身的开采成本没有直接的关联。
“中国目前还没有控制国际石油价格的能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夏义善说, 中国进口石油比例大,但在价格上完全处于一种随波逐流的状态,石油进口多年最深刻的教 训就是中国应该在国际上拥有石油定价权,哪怕是部分定价权。
直到2000年年底,国内首家独立的石油报价及分析机构才在广州成立,2003年3月,珠 海格力石化和中化广东分公司等国内7家最大成品油坐市商发起报价同盟,试图形成国内成 品油供应基准价。2003年3月,道琼斯与金凯石化财经资讯网合作,推出了黄埔成品油现货 价格,2004年3月道琼斯又推出了两个月到货的黄埔成品油远期基准价。而新加坡普氏则在 同期推出了包括过驳价、提库价和到货价在内的黄埔成品油现货价格体系。但是目前这些价 格体系在国际上还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建立中国的石油价格发现机制,目前刚刚起步。
“中国没有油品定价权,主要是因为没有机会参与期货交易。”百福期货张天明说,“ 由于没有转嫁风险的机制,最终我们只能在采购现货时被动地接受抬高以后的油价。”
据业内人士透露,上海期交所的燃油期货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不久后将正式推出。目 前上海期货交易所及大连商品交易所均已进行了燃油期货的产品设计。
石油进口为何总是买涨不买落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曾经对中国的石油进口作过深入的研究,他认为 ,中国的石油进口正在演绎多年前粮食进口“买涨不买落”的怪圈。他援引海关的统计表明 ,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升了62%,并导致相关化工产品平均涨价21%,但中国该年进口原 油数量达到7000多万吨,与1999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2001年,国际油价曾从30美元以上 每桶一路下滑到17美元每桶。但该年中国的进口原油数量为6025.5万吨,比2000年下降14 .09%。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在类似研究中发现:1999年1月至2月,在国际油价处 于最低谷的时期,中国进口原油297.94万吨,比上年同期反而减少了40%;1999年3月国际 油价开始大幅回升,而中国的原油进口也开始回升,当月进口原油433.25万吨,成为1998 年1月以来进口最多的一个月,是2月的2.6倍。
这种“买涨不买落”的“购买怪圈”在2003年及今年一季度的国际油价上涨中再次得到 了验证。2003年,国际油价持续高涨,中国原油及成品油的净进口量亦大幅增长35.6%, 达到创纪录的9739万吨,而石油净进口总额达到20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57%。
今年第一季度,国际油价上涨到了10多年来的历史高点,而根据中国海关总署于4月20 日发布的数据,中国2004年第一季度原油进口量为3014万吨,较2003年同期增长35.6%。
百福期货的张天明是业界的一位资深人士,他说:从国际期货界的行业数据看,国内石 油贸易公司很少在国际市场上采取期货的方式做生意。这是价格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国内业界也颇有苦水。他们抱怨说,根据中国证监会《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 业务管理办法》,境外期货头寸实行额度管理。企业想在境外进行某种期货品种的套期保值 ,首先得通过国外的经纪行开设期货账户,然后向有关部门申请期货头寸额度,这种管理体 制使得企业的决策行为受政府审批的限制极大,而且一旦作出决定就很难更改,从而不能有 效地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
但是主要的原因似乎并不在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一位学者说:“我认为,国内油价 居高不下,1/3是国际原因,2/3是国内原因。”
张天明则认为,“国有石油外贸公司之所以不能更多地参与国际期货交易,一是自身认 识不足,缺乏防范风险的机制,二是垄断体制完全可以将成本和风险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因 此他们缺乏规避价格风险的动力。”
据了解,我国的石油进出口业务有严格贸易权限制,只有前文提到的四大公司才拥有石 油对外贸易权,几乎所有其他公司进行石油进口业务,都需要通过四大公司代理。四大公司 按照总成交额的一定比例来收取代理费。
石油大学董秀成教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国际油价的高低与石油进出口公司没有 直接关系,如果从利益的角度而言,油价高他们反而可以多赚钱。
国际投资资金有机可乘
“在供求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下,油市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投机造成的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元华说:“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真正的需求方只占交 易总量的三成,其余均为套利者。国际投机对每桶原油价格造成的影响大约为8美元。”
张天明认为,近几年来,由于国际社会对游资严加防范和约束,相当多的对冲资金开始 由金融资本市场转向国际能源与原材料市场,通过大量持有的方式抬高价格,等待来自像中 国这样的能源需求大国采购。而这种现象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更为集中。
多种因素影响之下,中国的石油采购价格往往是在别人的股掌之中。“等你买完了,价 格就下来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分析,今年一季度,中国石油进口因 为价格因素的原因,已经多支付了11亿美元。而宋国青教授此前的研究认为,在2000年国际 石油价格暴涨中,中国高进低出,为7000余万吨的原油进口量大约多支付了80亿美元。
标准形成机制 第7篇
王国强副局长对上一阶段全省标准化工作开展情况做了通报, 他指出, 2012年全省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特别是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新型替代能源标准体系建设等工作的开展为全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各相关部门的共同推进下, 山西标准化工作合力初步形成, 标准化示范项目深入推进, 为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和综改试验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看到成绩和进步的同时, 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山西省在战略型标准等方面还未掌握话语权, 标准化工作机制尚不够灵活, 工作重点还不够突出, 创新机制以及标准化人才建设等方面有待提升。这就需要全省标准化工作者转变观念, 放宽视野, 提高定位, 增强实效, 真正把标准化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加以实施和推进。
会上, 省发改委、经信委、交通厅、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环保厅、水利厅、商务厅、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各部门标准化的需求和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交流发言, 对2013年全省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意见。
公平判断的形成机制 第8篇
一、通过对结果的比较进行公平判断
Adams(1965)认为,人们在进行公平判断时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需要进行种种比较判断,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的公平合理性,比较判断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那么,人们是怎样进行比较判断报酬是否公平呢?Adams提出了公平关系的下述公式:OA/IA=OB/IB(A、B代表相比较的两个个体)。
公式中,I(input)代表投入,指个体对组织或社会的贡献,如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他无形损耗等;O(output)表示产出,指个体从组织或社会中得到的回报,如薪金、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该公式表示的是:当人们将自己所获得的“报酬”与自己“投入”的比值与其他人作比较判断时,称为横向比较判断;当人们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酬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酬的比值进行比较判断时,称为纵向比较判断。通过纵向或横向比较判断,就会出现两种结果,即公平和不公平。当(O/I)A=(O/I)B时,A、B两者所得相等,这时两者都会判断公平、感觉满意;当(O/I)A>(O/I)B时,A感到自己得到的多,这时候A会判断公平、感觉满意;当(O/I)A<(O/I)B时,A感到自己得到的少,这时候A会判断不公平、感觉不满意、产生愤怒感。
调查和实验的结果表明,不公平感的产生,绝大多数是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目前的报酬过低而产生的;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的报酬过高而产生。如果个体通过比较判断,认为是公平的,他就会保持现状,自己的投入不会减少;一旦产出更多时,个体会更主动地投入,以保持两边比例的平衡;如果判断不公平,可能会采取以下行动:(1)减少投入,如不再那么努力;(2)改变自己的产出;(3)改变比较对象,如找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比;(4)改变对他人的看法,如改变对他人投入与产出的看法,认为他人工作时间更长,但拿到的奖金并不多;(5)改变认知,如阿Q精神;(6)产生抱怨,导致情绪最后甚至离职。
Adams的观点对公平判断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研究公平感形成机制的重要方向之一,并对后续的公平研究产生持续的影响。
二、通过程序的公平性进行公平判断
Thibaut与Walker(1976)首先提出了程序公平影响人们公平判断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人们感觉产生结果的程序或过程公平,人们就会产生公平判断,就会有更高的工作积极性;反之,就会产生不公平判断,挫伤工作积极性。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有些研究者就已经开始注意到程序公平对人们公平判断的影响问题,如,Leventhal(1976)指出,个体公平判断不仅受结果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导致这一结果的过程影响。在总结了Thibaut和Walker与Leventhal等人的研究之后,Lind和Tyler系统阐述了程序公平对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工作绩效等的影响。总之,程序公平对公平判断的影响已经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并且还有研究发现:即使结果不太公平,但只要人们感觉导致这种结果的程序是公平的,人们也能接受。这种现象被称为“公平过程效应”。所以,在管理中,如果在员工所得报酬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领导者能在程序上使员工产生公平的感觉,也会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因此,这点对管理很有借鉴意义。
从上面的研究我们可知,长期以来学者们在考察公平判断的形成机制时,都是把人当成完全的理性主义者来看待的,当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认知资源时,这种方式可能比较适用。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也不会拥有所需的全部认知资源,这时人们又是如何进行公平判断呢?Lind等人(2001)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当人们不具备所需的时间和认知资源时,将会采取启发式的方式进行公平判断。
三、采用启发式的方式进行公平判断
Lind(2001)等人对启发式判断观点的提出是基于下面的三个假设:第一,人们关注公平是因为自己常常会处于一种“基本社会困境”,这种困境反应了个体在做出是否投资一个社会实体时所体验到的冲突。一方面,员工希望与他人合作,因为与其他人合作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也能帮助个体获得更多的物质报酬;另一方面,个体在投资于组织时,也会衡量合作会带来哪些不利,尤其是人们的劳动结果依赖于组织时,他们更常担心在合作过程中是否会被其他人所利用和剥削。第二,人们常常是根据可获得的信息,快速、启发性地形成公平判断,并由此而影响随后决策的制定。第三,权威的可信任性对人们来说很重要,但是信任比公平更难判断,所以人们常采用公平启发式的方式对信任进行预测、判断。
那么启发式的观点认为人是如何进行公平判断的呢?这种观点认为,人进行公平判断要经过两个阶段,即公平判断形成阶段和公平判断的使用阶段。即在判断形成前期,人们常搜集关于权威的可信性信息。但由于很难得到权威的可靠信息,于是就会使用与公平有关的初步信息作为启发物,帮助他们确定权威是否可信。在这个过程,与权威公平有关的信息,哪个先被人们接受到,哪个就会对人们的公平判断产生最大的影响,而后来接受到的信息在公平判断过程中的作用就会小很多。在公平感知的形成期,人们通常会寻找其被社会组织接纳或排斥的信息,如果他们认为自己被接纳,比如有发言权、被尊重,说明他们对于其所在的群体有价值,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公平判断;反之,如果员工认为自己不被尊重,则产生不公平判断。最后是公平判断的形成后期,这一阶段解释最初的公平判断信息是如何指导随后事件的反应,以及随后的公平判断。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人在进行公平判断时存在两种范式:一种是认为人的公平判断是一种理性的认知过程,如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和对程序公平性的考查就属于这种;另一种研究范式则强调公平判断中主观的启发式因素。其实,人的公平判断不仅仅是一种理性判断,而且也是一种启发式的直觉判断。正如Chebat(2005)研究发现,人在进行公平判断时不仅要计算公平,而且还会体会与公平有关的情绪和情绪反应。
参考文献
[1]Adams,J.S.(1965).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In L.Berkowitz(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Aca-demic Press.
[2]Chebat,J.C.,&Slusarczyk,W.(2005).How emotions mediate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justice on loyalty in service recovery situations:an empirical study.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58,664-673.
[3]Lind,E.A.,Kray,L.,&Thompson,L.(2001).Primacy effects in justice judgments:Testing predictions from fairness heuristic theory.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85(2),189-210.
[4]Thibaut,J&Walker,L.(1975).Procedural justic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Hillsdale,NJ:Erlbaum.
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第9篇
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外, 取消药品政府定价, 完善药品采购机制, 发挥医保控费作用, 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其中: (一) 医保基金支付的药品, 由医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制定的程序、依据、方法等规则, 探索建立引导药品价格合理形成的机制。 (二) 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 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谈判机制形成价格。 (三) 医保目录外的血液制品、国家统一采购的预防免疫药品、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和避孕药具, 通过招标采购或谈判形成价格。 (四)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仍暂时实行最高出厂价格和最高零售价格管理。 (五) 其他药品, 由生产经营者依据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情况, 自主制定价格。
蓝耳现象形成机制初探 第10篇
蓝耳病的特点是耳朵呈蓝色, 这种蓝色的成因, 一般认为是缺氧的静脉血淤积于耳部造成的。这种说法太笼统而且经不起推敲: (1) 健康猪耳朵上的血管有的也呈蓝色, 当然也有呈红色的。人的手臂也可见蓝色静脉, 这些都与血液淤积无关。 (2) 动脉血、静脉血和毛细血管血液含氧量不同, 但都呈红色, 彼此差别很小极难分辨, 不是红色与蓝色这样的巨大差别。可见含氧量差别不是形成蓝耳的原因。蓝耳必另有形成机制。由于只有白猪才能看到蓝耳现象, 所以以下讨论都是针对白猪, 涉及人时指浅肤色人。
1 从视觉角度综述血液与血管与皮肤
1.1 猪的血氧含量与人差不多。
人的数据更易得, 以人为例正常人100mL动脉血液中的氧含量平均为19mL, 静脉血中的氧含量平均为14mL, 毛细血管血液的氧含量介于动脉血与静脉血之间。动脉血与静脉血氧含量仅相差26%, 它们的颜色差别也很小, 不能形成红蓝之间的巨大差异。不仅如此, 将血液脱氧化, 其颜色仍然是红色, 只不过成为近似栗壳的深红色。
1.2 血管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动脉埋藏较深, 人眼看不见。毛细血管太细, 仅5~25μm, (1mm等于1000μm) 人眼只能分辨50μm以上的物体, 人眼也看不见毛细血管, 大部分部位也看不到毛细血管形成的光效果。静脉管径粗, 三分之二的血液都在静脉里, 正常生理情况下, 从体表能看到的血管只有静脉。
1.3 皮肤从外到内, 分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皮肤对光的作用, 主要是表皮层和真皮层, 皮下组织埋藏太深, 光线不能抵达。成年人皮肤厚度是是新生儿的3.5倍, 不同部位皮肤厚度不一, 耳背部皮肤厚度低于平均值。以上事实也完全适用于猪。皮肤最外面的一层是表皮, 人的表皮平均厚度为0.2mm, 猪平均表皮厚度为0.7mm, 明显厚于人, 幼龄猪耳背的表皮要显著低于平均值, 以平均厚度一半计, 大约在0.2~0.4mm。表皮层无血管分布, 真皮厚度数倍于表皮, 有血管分布。皮肤对光线吸收不好, 所以没有血液流动的皮肤样本在日光下呈白色。也就是说从皮肤反射回来的光线, 其红蓝比例近似日光红蓝比例。
2 光学相关知识
白光如太阳光, 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光构成。物体对光的作用大体分三种, 反射、吸收、穿透。当观察者在光源一侧, 只有反射光被人眼看到, 反射光是何种颜色, 或是何种颜色组合, 人眼就看到相应的颜色。如纯红色物体受白光照射, 其它颜色都被吸收, 唯红色光不被吸收而受到反射进入观察者的眼睛, 观察者就看见了红色。观察者在光源一侧, 光线穿越第一层物体后, 如不遇第二层物体, 则穿越的光线不进入人眼;如遇第二层物体, 则可能被第二层物体反射, 并有可能再次穿越第一层物体进入观察者眼睛。这时观察者看到的将是第一层物体的反射和第二层物体反射的混合效果。此文关注的是红蓝比例, 如光线经第一层反射形成红蓝比为X:Y, 第二层形成的红蓝比为X1:Y1, 则观察者看到两个反射光的混合效果, 其红蓝比为 (X+X1) : (Y+Y1) 。人眼看皮肤, 看到的是皮肤反射光和皮下血管反射光的混合光。
3 正常生理条件下体表静脉呈蓝色的机理
1996年德国Alwin Kienle等人发表了论文《Why do veins appear blue?A new look at an old question》《为何静脉呈蓝色, 对一个古老问题的新看法》。原文有试验和复杂运算, 笔者阅读的是结论部分和一个医学博客用浅近语言对该文的转述。人的手背、猪的耳背等部位, 常能看到蓝色的静脉, 静脉本身近乎白色, 搞清这蓝色形成机制, 有利于了解蓝耳的形成机制。Alwin Kienle发现蓝色静脉的形成有三个因素:光线对皮肤的透过, 光线被血液吸收和反射, 第三个是人对颜色的视觉心理。
为了方便的替换各种参数, 该研究以毛细管代替血管, 以牛奶样液体制造皮肤的自然色泽, 测定“血管”在不同口径和深度下所呈现的颜色。研究结论在真实的血管和皮肤环境下得到了验证 (附实验原理图, 中文标注为笔者所加) 。该研究发现:皮肤对任何波长光线的吸收都不好, 使得皮肤呈白色。血液对任何波长光线的吸收都很好, 其中对红色光线的吸收比较差一些, 红色光线对皮肤的穿透能力比蓝色光线强。如果血管非常浅表, 蓝色光线透过皮肤后几乎都被血液吸收, 因此反射回观察者眼睛的蓝色光几乎为零。红色光也被血液吸收, 但是仍有1/4被反射回观察者的眼睛。经过皮肤反射的形成白光和经过血液被反射的形成红光一起进入观察者的眼睛, 红蓝比约为10:1, 观察者看到红色血管, 这种浅层血的光吸收效应主要体现在蓝光的减少上。如果血管更深一些达到约0.5mm, 只有更少的光线穿越更厚的皮肤, 穿越后还是发生被血液吸收的作用, 蓝光还是几乎全被吸收, 没多大变化, 而红光经过吸收后, 只有比前番更少的红光返回观察者眼睛。红光变化很大, 深层血的光吸收效应主要体现在红光减少上。血液反射光与皮肤反射光混合后红蓝比变为3:2或更小, 但是这个比例依然是红多于蓝。此时人的视觉心理就起作用了, 皮肤下没有静脉时, 其反射光的红蓝比例为5:3, 这是一个偏红的色调。在这样一个相当偏红的背景下, 静脉部位形成的红蓝比为3:2的光会呈现蓝色, 这就是体表蓝色静脉的形成机制。该研究发现皮肤存在一个红蓝分界点, 以体表常见的直径0.5mm的静脉为研究对象, 深度不足0.5mm时静脉呈红色, 达到或超过0.5mm静脉呈蓝色, 并且随着深度增加血管越来越不易看见以致完全从视线中消失, 只剩下皮肤对光的作用。静脉的粗细程度影响红蓝分界深度, 以血管中心线为基准, 静脉越细需要更深的位置才显蓝, 静脉越粗处于更浅的位置就能显蓝。需要说明的是, 我们感觉体表静脉的直径大多不止0.5mm, 这是一种错觉。该研究发现人类血管在皮肤表面下0.5mm深度时, 血管表象直径是真实直径的3倍以上。
最有说服力的是, 试验表明当把动脉血放到约0.5mm深度时, 也呈现蓝色!足以证明血管呈蓝色与血氧含量无关, 而与血液在皮肤下的深度有关。所以浅位血有显红效果, 深位血有显蓝效果。同理, 猪皮肤也会有一个红蓝显示分界点, 哺乳动物皮肤化学成分差不多, 以直径0.5mm的静脉为考察对象, 红蓝分界值不会与0.5mm相差太远。
4 验证
对于上述实验结论, 读者大多没有机会重复其实验。但关于色彩对比, 日常生活还是有条件去验证的。图2是将紫色放置于蓝色和红色背景下, 由于视觉心理的作用, 在红色背景下紫色呈蓝色, 蓝色背景下紫色呈红色。这个颜色对比要求显示器设置或印刷无大的色差。
白居易有一首诗“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瑟指一种绿色的玉, 绿色是蓝色的近色。这种景色的成因并非因为古代江水很清澈, 而完全是江水的光学效应。在江水浑浊的情况下, 我们现在依然能看到诗中描绘的现象。残阳的红光经江水反射入观察者眼睛, 呈红色, 还有一半江面未将光线反射入人眼, 应当呈灰黄色, 但是在偏红的背景下这部分江面就“出蓝”。图3显示出江面半红半蓝。
猪体表只有耳朵能看到蓝色静脉, 但是动物体腔内部看到蓝色是比较容易的, 进行宰后检疫或进行动物活体解剖时, 常看到血管在离包膜较近时呈红色, 一旦该血管伸向更深处就呈蓝色, 再深些就看不见了 (图4) 。有些体内的出血, 这些出血既有动脉出血也有静脉出血, 只要包膜较薄时就显红色, 包膜较厚或包裹的血液较厚时, 就呈蓝色 (图5) 。刺破包膜都流出红色血液, 无法辨别是动脉血或是静脉血。
5 蓝耳的形成
有了前面的知识, 我们就能推导出蓝耳的形成机制。蓝耳现象是一片蓝色, 绝不是几根蓝色静脉造成的。蓝耳是一种发绀现象, 发绀状态下皮肤的细小动脉处于痉挛状态而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则呈持续扩张。前文已述说, 幼龄猪耳背皮肤表皮层厚约0.2~0.4mm, 没有血管分布, 真皮数倍厚于表皮, 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毛细血管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近乎透明。毛细血管形成的颜色效应, 大都呈片状看不清血管。其光效应类似人的嘴唇, 人嘴唇具有人体最薄的表皮层, 光线很容易透过表皮层, 作用于真皮层的毛细血管, 在看不清毛细血管的情况下, 只看到一片红色。体表其它绝大部分表皮层太厚, 毛细血管无法显示效应, 呈皮肤本身的白色。
动物静脉包容有2/3的血液总量, 还有肝脏、脾脏、心脏动脉等容血器官, 庞大的毛细血管网其实容血并不多。每根毛细血管细到肉眼不见, 毛细血管网总体容血量又很少, 所以正常生理条件下毛细血管网没有起多少光效应, 体表的颜色主要由皮肤本身的白色决定。毛细血管本身含血量少, 位于较深位置时, 对光线就没有大影响, 即使恰好位于表皮下0.5mm处也形成不了多少蓝色效果。
当猪在正常生理且平静状态下, 光线作用于耳背部, 毛细血管很细, 容纳很少血量, 这很少的血量对光的反射和吸收都很小, 猪耳颜色主要由皮肤颜色决定, 呈白色微微带点红, 也就是红蓝比5:3。当猪由于运动等正常生理活动下, 耳背部毛细血管扩张散热, 血液对光的作用增强, 但正常生理条件下毛细血管的扩张是有限的, 健康猪运动发热后, 耳背部只是稍稍呈红色。由于血管越细需要越深的位置才能显蓝, 正常生理情况下毛细血管的扩张无法表现出蓝耳现象。
当猪发生蓝耳病, 耳部发绀, 小动脉痉挛使毛细血管持续扩张, 这种扩张是剧烈的, 毛细血管内网内血液量增加很大, 猪皮肤表皮层比人的要厚, 真皮的毛细血管深度大多在0.5mm以上, 所以这种病理性的毛细血管剧烈扩张, 主要增加的是显蓝的深层血。深层血液不但吸收所有蓝光, 也吸收绝大部分红光, 只让很少的红光被反射回去, 与皮肤的反射光混合后红蓝比近似3:2, 虽然仍是红稍多于蓝, 但发绀仅局限于耳朵部分位置, 猪体大部分部位红蓝比为5:3, 在这一背景下, 人眼视觉上就感觉发绀部位呈蓝色。毛细血管还是太细不容易看见, 所以看到一片蓝色显现。这就是蓝耳现象的形成机制。
6 卫检意义
由静脉导致的血液显蓝现象易见, 毛细血管导致血液显蓝现象, 只有在病理条件下、且各方面条件都碰巧合适的情况下才显现。这些条件包括皮肤表皮层厚度、透光性、各深度毛细血管的分布情况, 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是病猪是否有明显耳部发绀症状 (蓝耳病症状多样, 耳部发绀仅是其一) 。猪皮肤表皮层比人的要厚, 相对于人来说, 猪耳的毛细血管大多深层位置, 病理性扩张使血液光效应容易显蓝色。人的皮肤表皮层平均厚度只有0.2mm, 耳背部更薄, 耳部毛细血管位置相对较浅, 所以人耳发绀不易显蓝色。
在检疫工作中, 我们还要注意到, 猪皮肤表皮层厚, 毛细血管正常条件下起不了多少光效应, 只有毛细血管急剧扩张且位置适当时方能显蓝。生物有个体差异, 某些病猪由于耳部皮肤表皮层极薄, 可能表现的是发红的耳朵, 所以说蓝耳现象在蓝耳病例中也不一定能见到, 只能在很典型病例中才能看见。
另外反刍动物蓝舌病的成因可能也与血管深度及血管口径等有关, 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志不妨探索探索。
参考文献
[1]Alwin Kienle等人《Why do veins appear blue?A new look at an old question》发表于APPLIED OPTICS Vol.35, No.7/1March1996.
[2]裸眼分辨能力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Naked_eye.
[3]血氧含量 (中文) :http://wenwen.soso.com/z/q157881197.htm?sp=3132.
[4]猪皮肤厚度 (英文) :http://health.phys.iit.edu/extend ed_archive/9607/msg00058.html.
[5]人皮肤厚度 (中文) :http://www.chinaderma.com/book/viewaspx/id-1106.html.
[6]视觉心理 (英文) :http://www.colormatters.com/colortheory.html.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第11篇
从2014年开始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特别强调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目标价格制度,并同步改革收购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既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头戏,也是当务之急。如果重要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理不顺,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无从谈起,农民增收也就没有牢固基础,国家粮食安全就丧失了根基。
为什么要改革和完善重要
农产品的价格形成体制
2004年国务院颁发17号文,即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国农产品价格购销两头全面放开,同时形成了一套新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新的农产品收购市场调控体制有三个支柱:第一个支柱是取消了此前的保护价收购,放开市场,必要的时候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第二个支柱是继取消农业税以后对农业生产者实行四补贴,截至2015年四补贴的总量已经达到1600多亿元;第三个支柱是在加入WTO背景下,建立了以关税配额为主的进出口调控机制。这三个支柱形成了新时期农产品调控的基本框架。
总的来看,这十多年来,这个框架体系的运行总体上还是有效的,促进了中国粮食连续12年增收增产,也带来了农民12年收入快速增长,同时为这个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但是,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由于操作上的问题或者由于经验不足的问题,这个调控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使得一些矛盾开始逐步积累,因此现在我们必须进行改革。
现有农产品收购市场调控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四个。
第一个问题,政策性收储价格刚性上升,即只上不下,导致国内外差价扩大和进口压力增加。我们把最低保护价收购和临时收储两者统称为政策性收储。中国从2004年开始对稻谷和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从2007年开始对玉米、大豆、棉花、食糖、油菜籽实行临时收储政策,这两个政策没有太大差别,只是最低收购价在播种前要公布,临时收储是到作物上市收购的时候再公布。这两个政策的施行,开始几年比较平稳,最低收购价和临储价格基本上每年没有太大变化。但是从2008年开始,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平均每年上涨8%-10%),其中最主要是土地成本和劳动力价格上扬太快。为了弥补农民种粮的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从2009年开始,国家连续四年较大幅度提高了最低收购价和临储价格。稻谷、小麦和大豆这三种粮食国内平均价格在2010年开始超过了国际市场的离岸价格,到2013年已经全面超过了配额内进口农产品的完税价格。目前小麦、大米和玉米的国内价格比完税价格分别高34.2%、39%和43.8%。另外配额外还要征收65%的关税,也就是说现在国内三种粮食的价格,距离配额外的高关税价格,大概还有20%-30%的防火墙。如果国内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一旦超过了配额外进口的关税价格,就把这道屏障打破了。
现在我们碰到了一个两难问题,在原来的调控体系下,为了应对农民生产成本上升,不得不提高收购价格,否则农民种粮没有收益,就没有种粮的积极性。但是国内农产品价格一旦超过了进口的成本价,即天花板价格(我们把配额内完税价格和配额外关税价格称之为天花板价格),大量国外农产品的进口就不可避免。
原来调控体系有效运作的空间就是在农业的生产成本(即地板价格)和进口成本(即天花板价格)这两个价格之间,但是随着地板价不断上涨,而天花板价格不断下压,逐渐挤压了调控空间,这就是农产品价格体系现在面临的最突出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政策性收储价格居于支配地位,影响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策性收储价格实际上高于市场价格,这样就导致只有中储粮、中储棉按照国家的要求去收,并且是不得不去收,而其他市场主体没有入市积极性,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政策市,完全屏蔽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整个流通环节只有一个主体。
第三个问题,大量库存积压。因为收储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按照国家要求,整个收购、储存、出库都是有财政补贴的,因此必须顺价销售,而由于顺价销售价格高于市场价,所以根本出不了货。这样就导致每一次提价之后粮食大增产,大增产以后粮食就进入国家粮库,进去了出不来,堆在库里导致积压。
第四个问题,补贴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收购量的增加,加上进入粮库以后又出不去,补贴量也随之增加。入库以后产生的保管费用、储存费用,再加上收购费用的财政补贴,同时如果是高价收购又低价出库产生亏损,这样就给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在财政进入低速增长期的背景下,不得不对过去这套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进行改革。
改革和完善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基本思路
从2013年开始,国务院责成国家发改委牵头,研究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我们的研究显示,之所以现在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出现以上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在实际操作中赋予了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制度过多“保收入”的政策功能。这些年的政策实践已经证明政策性收储确实不应该承担过多的保收入功能,而应该主要是平抑市场价格波动和保农民种粮的基本收益。保农民的收入不应该由粮食收储价格来承担,而应该由补贴制度完成。价格应该反映供求关系,而不应该调节收入,也不应该参与分配。事实已经证明,以价格保收入是保不住的,还影响了市场价格机制作用的发挥。
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就是要实现价补分离——把过去隐含在价格中保收入的功能分离出来,由补贴制度去分担,让农产品价格由供求来决定并发挥对供求的调节作用——这就是农产品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
这里还有几点需要特别说明。首先,对农产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进行调控最终是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所以在改革农产品价格体系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忘记调控目标。粮食安全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粮食安全的根基应该是生产能力安全,而不一定是产量的安全;第二,对国际资源的掌控能力;第三,必要的储备、调节能力。其次,要明确市场调控的目标,即总量基本平衡、市场波动可控、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市场发展。特别要强调的是市场波动可控,我们过去对市场波动过于敏感,现在看来,只要设定好一个区间,如果价格在这个区间正常波动就不要去干预,此外要有手段能够调节价格,保证农产品价格大体在合理区间内波动。同时对不同的农产品品种要进行优先排序,明确什么是中央政府调控、什么是中央政府可以不管直接放给市场,这样可以使整个调控体系更加精确和稳定。
那么怎样推动价补分离呢?我们最初的设想是采取目标价格,也就是国家设定一个目标价格并监测市场价格,当市场价格和目标价格之间出现差价时,就用财政补贴的办法直接补给生产者或消费者:当农产品价格过低时,国家补贴给农民;当农产品价格过高时,国家补贴给城里的困难群体,以实现市场的平稳过渡。
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情况
现在实行政策性收储的品种很多,因此必须因品种施策,采取渐进过渡的办法来推进。我简单介绍几个重要品种近两年的改革情况。2014年,国务院针对新疆棉花和东北大豆启动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同时取消了临储政策,转为企业收储,财政对收储企业给予一定量的补贴。2015年,国家取消油菜籽临储政策,同时启动了玉米价格改革,同时现在正在研究进行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
我们先谈谈棉花。棉花在新疆的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到2016年已经是第三年了,2017年就要结束。目前来看棉花的问题解决得不错。2013年我们开始研究目标价格的时候,当时矛盾最突出的是棉花,国内棉花的收储价格比国外进口棉花完税后的成本每吨高出约5000元,于是国内生产的棉花按收储价格收上来堆在仓库里,而纺织企业用的是进口棉花。后来国家采取搭配的办法,要求企业买一吨进口棉花,就得搭配一吨中储棉的棉花,结果纺织企业的成本上升,整个行业都亏损。选择新疆做试点,是因为新疆的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的一半。2014-2016年,新疆取消了棉花临储价格,市场价格和目标价格之间的差额大概为每吨六千元左右,由国家直接补贴给棉农。怎么补贴呢?最开始是60%按照播种面积,40%是按照收购量;后来发现按播种面积补贴的办法操作成本太高,核查起来也很困难,所以从2015年开始新疆棉花的补贴中90%都是按照销售量进行补贴。
总体来讲,棉花的目标价格改革是成功的,现在棉花已经实现了市场定价,国内外的每吨差价从以前的5000元下降到目前的450元,部分积压状况有所改善,棉纺企业用棉成本下降,棉农收益基本稳定,新疆棉花的质量也有所提升。
下一步建议从2017年开始在新疆正式实行目标价格,但这里还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现在目标价格是一年一定,建议改成三年一定;二是要完善补贴方式,现在的补贴方式仍属于WTO“黄箱政策”,将来可以考虑补贴和一个固定的产量挂钩,这样就与当年产量挂钩的政策实现半脱钩,大体上可以算做“蓝箱政策”,可以规避WTO规定的8.5%的价格支持约束。
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
经验和面临的问题
大豆是2014年在东北实行目标价格改革的品种,但效果不及棉花。与棉花目标价格比临储价格低的情况相反,东北大豆实行目标价格改革时,价格定的比临储价格高,目的是要稳定东北大豆的面积和产量,但是实际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其根本原因有两个:第一,东北地区不同作物的比价不合理,种大豆的收益要远远低于种玉米和水稻,虽然实行了目标价格,2015年大豆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但是产量仍然下降。第二,进口冲击。2015年中国进口大豆是8100万吨,2007年时进口数量是3000万吨,增加非常快,因为价格的原因。2015年国产大豆市场收购价下降了10%,而国际市场价格下降了20%-30%,也就是国际大豆仍然有价格优势,因此必然会大量进口,但是进口的大豆是转基因大豆。我们通常认为进口大豆都是用来榨油的,其中一部分榨油进入了市场,另外一部分豆粕进入饲料市场。但实际上这两年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2015年8月我到东北调研,当地人说,现在进口大豆已经有相当部分转做食品用途,用来做酱油和豆腐了。这对国内天然大豆的冲击更为直接,因为国内不是转基因大豆,天然大豆的蛋白质含量高,而进口大豆的含油量高,两者是用途不同的大豆。
下一步完善大豆的目标价格改革,首先要控制进口大豆的用途,不允许进口大豆转做食品用途,这样才能稳住中国国产大豆的市场。在稳住这个市场的同时,才能理顺粳米、玉米的比价关系,东北大豆才有可能稳定下来,进一步发展。
玉米等品种目标价格改革
进展及建议
玉米在2015年开始目标价格改革,但现在价格矛盾最突出,积压最严重,整个产业链压力最大的品种就是玉米。2015年的改革是把先前的临储价格1.12元/斤直接调到1元/斤,而且没有补贴,这已经给东北农民发出了改革的信号。下一步改革,可能会采取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办法,也就是说不走目标价格改革的路子,而是直接市场化收购,也就是把临储政策取消。
我认为这个路子大体可行,但其中有一些细节还值得推敲。一是市场定价以后玉米价格会回落多少。一个可以参考的基准是现在东北玉米成本大概是1元/斤,还有一个参考——进口玉米完税后价格是0.75元/斤。因此,玉米价格可能会从1元/斤继续回落至0.75元/斤,也有可能在这个区间上下波动。这就面临一个对农民补贴多少的问题,我们建议按照每斤两毛到两毛五补给农民。特别要注意的是,东北的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很快,大概30%的土地都实现了规模经营,存在租地和雇工的成本,如果价格降到0.75元/斤,又不给补贴,东北的合作社将面临冲击。
因此我们建议在东北将来要统筹考虑大豆和玉米,统一实行大豆和玉米在东北地区的补贴,可以叫旱地补贴,或者叫黑土地保护补贴,直接从“黄箱”变成“蓝箱”,同时不和目标价格挂钩,这样可能比过去的办法要更好。
稻谷和小麦的问题比较特殊,和玉米的问题一样,也是价格过高,仓储过大,负担很重。有人主张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也可以参考临储政策,建议取消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放开给市场。但笔者认为,考虑到稻谷和小麦是重要的口粮品种,是农民普遍种植的品种,同时中国农户经营规模又很小,市场波动又比较大,如果单单采取补贴的办法,不足以稳定稻谷和小麦的生产。所以在稻谷和小麦的改革上,还是要坚持价格支持和补贴政策相结合的办法。具体的操作也是要实行价补分离。
总之,中国农业竞争力并不完全取决于价格改革,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价格改革。但是价格改革成功不成功,最终又要取决于农业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因此怎样调整农业结构、怎样发展新型农业形态、怎样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方方面面的任务和价格改革配合起来,才能最终解决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LLDPE期货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第12篇
在国际市场上, 期货市场主要大宗商品贸易价格大多由形成和主导。为了在国际塑料市场定价中有更多的话语权, 促进我国石油及其衍生品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线型低密度聚乙烯 (LLDPE) 期货于2007年7月31日开始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如今, 大商所的LLDPE期货已经成为帮助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加主动的地位的主要工具, 本文试图通过平稳性检验, 协整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 方差分解等方法, 来研究LLDPE期货价格的形成机制, 以及其中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情况。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LLDPE有两种生产路线, 其一由原油开始, 其部分产业链如下:石油—石脑油—乙烯—聚乙烯 (包括LLDPE) , 还有一种源自天然气, 其部分产业链如下:天然气—乙烯—聚乙烯 (包括LLDPE) 。目前, LLDPE主要采用石油路线, 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采用天然气路线, 但所占比例较小, 因此我们主要观察石油路线。但是我国厂家目前生产聚乙烯所使用的装置大多为“一体化”装置, 相对于乙烯价格, 石脑油价格对聚乙烯的价格影响更为直接。考虑到LLDPE产业链中的一些样本与LLDPE期货的价格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本文选取研究对象为LLDPE期货价格, LLDPE现货价格, 石脑油现货价格和原油现货价格 (分别记作LLDPEF, LLDPEZ, NAP, WTI。) 这四个变量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LLDPEF数据来自大连商品交易所, NAP和WTI数据来自美国能源信息协会网站, LLDPEZ数据来自中塑咨询网站。实证研究的时间从LLDPE上市的2007年7月31日开始, 到2009年10月15日止。4组数据全部采用每日的收盘价格, 其中NAP和WTI由于价格单位是美元, 故采用价格当日的汇率中间价换算为人民币。将4组数据进行对比, 采用共同时间区间的485个数据样本。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1. 平稳性检验
为了降低数据样本的波动性, 对其进行了对数化 (分别记作LNWTI, LNLLDPEZ, LNLLDPEF, LNNAP) 。接着通过EViews进行ADF检验和PP检验, 得到:
如表1所示, 4个样本序列的单位根统计量ADF均不小于EViews给出的显著水平1%~10%的ADF临界值, 所以不能否认原假设, 即序列是非平稳的。
从表2可以看出, 样本序列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平稳, 因此, 它们是一阶单整序列, 可以进行协整。
2. Johansen协整检验
首先, 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对系数估计值的影响, 通过检验, 剔除变量LNLLPEZ。为了确定最佳滞后期, 使用LR统计量 (5%) , FPE, HQ信息准则, 以及SC信息准则和AIC信息准则五个指标来进行判断, 使用EViews计算结果如下:
如表3所示, 五个指标均选择滞后期为2的结果, 故建立VAR (2) 模型。通过EViews计算结果整理得出VAR系统中的协整关系式为:
从协整检验的结果来看, 国际原油和石脑油价格与LLDPE期货之间是正相关关系。而当国际原油的价格变动1%时, LLDPE期货价格将变动0.118%。相对于国际原油价格, 石脑油的价格对LLDPE期货价格的影响更大, 当石脑油的价格上升 (下降) 1%时, LLDPE期货价格将上升 (下降) 0.361%。这是由于原油作为LLDPE产业链的源头, 与LLDPE的距离相对石脑油较远, 价格传导作用逐渐减弱。原油既是重要的能源, 也可经过炼制可提炼出各种化工原料, 而生产石脑油仅是其众多应用中的一种。
3. 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说明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为了研究各个变量中在价格发现中的主导作用, 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因果关系检验。参考AIC统计量的值, 选取滞后期为30进行Granger检验, 使用EViews分析后整理出结果如下:
从表4显示的结果来看, 在90%的置信水平下, 国际原油价格引导LLDPE期货和石脑油的价格, 同时石脑油价格对LLDPE价格也有明显的引导作用。此外, 图表显示LLDPE期货价格也是国际原油价格的格兰杰原因, 可能与LLDPE期货投资者的理性预期有关。
4. 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分析能够给出随机信息的相对重要性信息, 为了定量的描述各个变量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情况, 需要进行方差分解分析。用EViews将各变量分解后节选, 得出:
由表5可知, 对LLDPE期货价格长期作用的方差, 在滞后期1到10内都有80%以上来自于LLDPE期货价格, 这说明短期内LNLLDPE期货价格主要受到其自身价格的影响。而随着滞后期增加, 石脑油价格和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比重逐渐增加。最终, 长期LLDPE期货价格更多的受到来自石脑油价格和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
从表6和表7来看, 短期内石脑油价格的方差主要受其自身价格的影响, 而随着滞后期的增加, LLDPE期货价格和国际原油价格都对其有一定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方差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 都受LLDPE期货价格和石脑油价格影响不大, 这与实际情况相符。
四、结论
从协整关系式各变量的符号来看, 石脑油价格、国际原油价格都与LLDPE期货价格存在正相关关系, 而从协整关系式的系数大小来看, 对LLPDE价格影响最大的首先是石脑油的价格, 其次是国际原油价格。从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中可以看出, 石脑油价格和国际原油价格都是LLPDE期货的格兰杰原因, 这进一步说明了它们的价格会对大商所塑料期货价格产生影响。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 当滞后期比较小的时候, 对LLPDE期货价格长期作用部分的方差来自于它自身, 当滞后期逐渐增大, 来自石脑油和国际原油价格的作用越来越大, 其自身作用越来越小。这表明短期内LLPDE期货价格对自身波动的影响交大, 但是从长期来看, LLPDE的波动主要由石脑油价格, 国际原油价格和其自身价格共同推进。此外, LLDPE期货与现货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LLDPE期货市场具有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日刘宇光:LLDPE期货市场运行情况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 2008 (8)
[2]大连商品交易所:LLDPE投资手册[R].2009~04
标准形成机制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