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恐怖主义的影响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恐怖主义的影响(精选6篇)

恐怖主义的影响 第1篇

试论恐怖主义活动对我国的影响

姓名: 班级: 学号:631306040114 【摘要】:美国“9·11”恐怖主义事件给全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恐怖主义便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2014年以来,“伊斯兰国”又异军突起,并迅速蹿升为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领头羊”。随着去年的昆明3.0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恐怖主义这四个字又给了我们当头一棒,让我们不得不注意起国内恐怖主义的活动。

【关键词】: 恐怖主义 国内 反恐 发展态势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中国诱发恐怖活动的因素相对较少,国际恐怖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和冲击较小。但“昆明3.1恐怖袭击事件”也给中国再次敲响警钟:中国绝非远离恐怖主义的“安全岛”,必须明确分析恐怖主义活动对中国的影响,在对付恐怖主义问题上切不可掉以轻心。

一、国际恐怖主义新版图

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面临的威胁更加多样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绝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不再是军事上的入侵或进攻等直接的威胁,而更多的是来自正在不断上升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恐怖主义则是这类威胁的最具杀伤力的制造者。

中东恐怖势力蹿升,已成为国际恐怖活动首要策源地。随着“伊斯兰国”的异军突起,国际恐怖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泛滥肆虐,一幅以中东、南亚和非洲为主要策源地的国际恐怖主义新版图逐渐形成。国际恐怖势力已由过去的“单中心”向世界各地的“多中心”发展,形成了一道新的“恐怖链条”。

2013年4月,“伊斯兰国”发布2013战果报告,宣城2013年共发动了9540起袭击行动。据伊拉克政府统计,2014年由“伊斯兰国”等组织发动的恐怖袭击和暴力冲突共导致该国15538人死亡,22000人受伤,成为2007年以来“最血腥”的一年。

“伊斯兰国”的发展蔓延与中东地区的政治生态及国际大环境息息相关。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有80多个地区和国家的13000人加入“伊斯兰国”组织,其中中国籍人达100名左右。很多国家也都不断发现与“伊斯兰国”有联系的极端分子从事恐怖袭击的图谋。可见,“伊斯兰国”已成为吸引全球恐怖分子的“磁石”。伊拉克驻美国大使鲁克曼表示,“‘伊斯兰国’的兴起是一个全球肿瘤。如果国际社会不能有效协调应对,那么将导致出现1000个本·拉登”。

二、恐怖主义离中国很近

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在世界各地制造了多起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事件,并带来严重后果。相比之下,似乎恐怖主义离中国还远。

但是翻开世界地图,不难发现中国与国际恐怖主义有多么紧密的“地缘联系”。作为恐怖主义的“大本营”,中亚地区位于费尔干纳盆地,该盆地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遍及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诸国,东部边缘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连。该地区贫穷落后,民族宗教矛盾错综复杂,汇集了三股黑恶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

提起国内的恐怖势力,我们不难想起这几个词:东突、疆独、藏独、热比娅、**„„一直以来,国内的恐怖势力都是和民族宗教矛盾相连的,而“东突”也正是中国最大的恐怖主义威胁,这些以分裂国家为目的,以一定组织形成出现的恐怖主义组织对新疆地区的稳定与安宁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它们培训暴力恐怖分子,积极筹集武器弹药,实施恐怖破坏活动。以1997年伊宁大规模骚乱事件为标志,新疆民族分裂活动进入活跃期,带有“圣战”色彩的暗杀、爆炸等恐怖暴力活动频繁发生。

恐怖主义活动已经成为影响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不稳定因素。今后一段时期,这种民族分裂活动、非法宗教活动与恐怖活动相联系的趋势,将使中国边疆地区安全形势和社会治安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盘点近两年中国境内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4·23新疆巴楚县暴力恐怖案、天安门10·28暴力恐怖袭击案、5·22乌鲁木齐爆炸案、3·01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仅仅两年,便已发生了如此多的恐怖袭击事件。据统计,2010年至2014年5年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伤亡22870人,其中因公牺牲2129人,因公负伤20741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年都有超过400名民警因公牺牲,他们的平均年龄仅仅是45.5岁。而对于广大百姓来说,他们正是暴力恐怖事件的直接受害人,在昆明事件之后,恐怖分子逃窜,全国的百姓都是人心惶惶,火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的人流量明显减少,可以说,那段时间,每个人都是在担惊受怕中度过的。

显然,我国面临的反恐形势日趋严峻,我们对恐怖势力必须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并注重从根源上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全国上下严阵以待,严厉打击,遏制住恐怖主义势力滋生的苗头。

三、防恐反恐势在必行

现在中国已经长期面临着各种恐怖主义的威胁,并且这些恐怖主义威胁的种类和特征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为此,中国必须将打击恐怖主义作为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中国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国际恐怖主义。强调在遵守国际法原则、恪守国际关系准则的前提下,通过联合国的框架,加强国际间的对话与合作,采取一切切实有效的措施,打击恐怖主义。中国希望通过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根本上铲除国际恐怖主义。

在反恐问题上,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反恐能力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家间反恐合作; 二是加强和完善国内反恐立法;

三是重点加强城市反恐,提高群众的反恐、防恐意识和知识;

四是注重源头治理,切实加强防范控制措施; 五是妥善处理国内的民族宗教等矛盾。

对中国来说,对待恐怖主义犯罪,除了要采取有效政策坚决打击外,还要加强民族宗教间的沟通工作,另外,由于贫困与不公正也是产生恐怖主义的温床,中国政府应该努力消除腐败,缓和矛盾,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正、民族团结、和睦相处。

总而言之,中国在当今国际恐怖主义“新生态”的局面下也面临着新的威胁,百姓们深受其害,面对全新的恐怖主义形势,只有加强国际反恐协调与合作、采取有针对性的反恐策略予以应对,才有能力与国际恐怖势力相抗争。【参考文献】:

1、李少军,《对恐怖主义问题的几点思考》

2、戴凤秀,《反恐怖战略与对策》

3、胡联合著,《当代恐怖主义与对策》

4、傅小强,《国际恐怖新生态逐渐成型》

恐怖主义的影响 第2篇

结构主义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其研究方法曾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法国哲学家福柯在运用该方法研究思想文化史时,发现了结构主义方法的内部矛盾,促使结构主义走向后结构主义.德里达在福柯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用解构主义的方法摧毁结构主义,进而颠覆传统哲学的基础.这一文化行为是直接导致西方后现代主义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揭示结构主义哲学流派的演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本质和意义.

作 者:田建尔  作者单位:晋中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刊 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ZHO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1(4) 分类号:B089 关键词: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   演变   影响  

媒体与恐怖主义活动的相互影响 第3篇

一、媒体对恐怖主义活动的影响

1.媒体的介入不自觉地刺激和推动了恐怖主义活动的形成和发展

从现代恐怖主义的实际情况看,恐怖主义活动不再是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单独行动,而是在自己所谓“指导思想”和共同目标“鼓励”下的日渐系统化和组织化的活动,恐怖主义活动的组织者和发起者总是会利用各种层次的媒体宣扬自己的思想,从而争得更多的人加入恐怖主义组织。例如,恐怖主义组织者不断向穆斯林游击队员灌输“圣战”的思想,而这种思想的灌输则需要媒体,不论这种媒体是传统的书籍、简单的小册子,还是非传统的网络,其所起的作用才是最根本的。大多数穆斯林游击队员倾向于“圣战”,是因为在缺少温暖、关爱的现实中他们想在天堂结婚。[2]112正是这种宣传和舆论导向制造出了如此多的盲从的恐怖主义“战士”。这种宣传和“舆论”实际上就是比较原始却又现代的媒体——语言,即通过声音将恐怖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也许起初只是很少一部分人加入恐怖主义组织,然后接受相应的精神和体能训练,然而一旦他们的训练结束,就会回到社会中去,试图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而后者还会再去影响他们周围的人和所接触的人的思想和信仰,因此这个圈子就会不断扩大。就是在这样一种不起眼的循环中,恐怖主义组织在不断地扩大;恐怖主义组织之所以能形成并且扩大,媒体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媒体的介入不自觉地鼓励了恐怖主义活动

当恐怖主义组织成型后,就需要积聚能量。媒体在恐怖主义积聚能量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发挥了作用。恐怖主义组织利用媒体的宣传来进行募捐,募捐来的资金则为他们的活动资金。在以上两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恐怖主义组织则会采取行动,制造恐怖事件。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被炸,以及“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都是通过媒体传到世界的角角落落。媒体一方面是为了让大众了解国际事件,而另一方面则扩大了恐怖主义活动的影响。恐怖分子最担心的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不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因此越多的人知道他们,他们就觉得自己越成功,他们的影响范围也越大,这样他们从事恐怖主义活动的动力也就更大。如果恐怖分子制造了恐怖事件,媒体介入的程度有限,好像世界并不了解和在乎他们似的,这样他们的成本收益则处于失衡状态,久而久之,他们从事恐怖主义活动的积极性则会逐渐降低。没有媒体,恐怖主义将一无是处。[2]61虽然媒体的介入可以帮助普通民众了解整个恐怖事件,但是当媒体过度关注于恐怖事件时,其对恐怖主义的广告效应则会非常明显。“9·11事件”发生后,日本每天要花掉500~600万日元,为的就是将伊斯兰恐怖主义的相关新闻,在日本国内包括茶室在内的各种场所不停地播放。而这一做法则无意中使制造这次恐怖事件的恐怖分子达到了预期目的: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他们所实施的这一自杀性恐怖爆炸事件。[2]87因此可以说,当媒体过度关注恐怖主义时,恐怖主义分子在这种关注中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功感。因为恐怖分子的最终目的就是在民众和政府心理上造成恐惧感,而且造成的恐惧感范围越大,其满足感和成功感就越强。媒体的大范围报导和分析,恰好使恐怖分子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媒体不自觉地推动了恐怖主义活动就封杀所有的媒体,而是应该科学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调整媒体关注恐怖主义的角度和程度以及幅度,做到既履行媒体本身的义务,体现媒体本身的价值和作用,又不会推动恐怖主义活动。

3.媒体的介入不自觉地为恐怖分子提供了学习和效仿的模式

当代恐怖主义最具危险性的特点就是它极易被效仿。[2]71由于媒体对全世界各地恐怖主义活动的详细报导,这样就会使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恐怖分子相互学习别的恐怖分子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做法”,他们就可以在仔细分析其他恐怖分子行动得失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恐怖方案。也许也门、沙特、印度尼西亚或拉美的恐怖分子会效仿阿富汗恐怖分子的行动模式,模仿其他恐怖分子的成功做法。通常,任何一次恐怖袭击事件都会诱发他人模仿,同时由于世界新闻媒体对事件每一细节的详细报导使效仿更容易[2]71从而使恐怖分子免费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彼此的经验。与此同时,恐怖分子还可以通过媒体获得他们从事恐怖主义活动所需的武器。只要研读几本能买到的自制炸弹手册和行动指南,业余的恐怖分子也可以跟职业恐怖分子一样掌握杀伤力和破坏力——而又难以被发现和对付。[3]28近几年来大量的恐怖主义爆炸事件应该与此有关系。此外,一些恐怖主义分子还会自己出版书籍、刊物,为的就是将自己的思想理论和行为方式“发扬光大”。我国新疆的“东突”恐怖分子则从境外获得了很多“经验”,近年来,我有关部门不断查缴到非法入境反动报刊、书籍、传单等。[4]56正是由于媒体的不当介入,使得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能够及时了解其同行的动向,以及国际社会对于恐怖主义活动的态度,从而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9·11事件”后,美国展开了全面的反恐行动,恐怖分子则适时调整自己的斗争策略,如在南亚的恐怖组织则暗中抓紧进行战略转移,将其在阿富汗的成员转移到周边的南亚、中亚或中东地区,而以上国家或地区则为那些从阿富汗转移过来的成员提供庇护。[4]50就这一点而言,媒体不仅为恐怖主义提供了学习和效仿的范式,而且是恐怖分子调整斗争策略的晴雨表。因为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国政府的政策走向,只要时刻关注媒体的热点和报导的侧重点,就会捕捉到各国政府对于恐怖主义的相应政策,使恐怖分子有机会争取主动,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

4.媒体的介入程度在某种层面上影响恐怖主义活动的强度和频率

当恐怖主义事件刚刚出现时,媒体很可能在不考虑其规模和影响程度的情况下去关注它。而当恐怖主义活动的频率日渐频繁时,媒体则会有选择地关注一些规模大、影响大的恐怖事件,而一些规模小、影响小的恐怖事件则很少有媒体关注,这样发动小规模恐怖主义事件的恐怖分子就有失落感,因为“头功”被那些“大腕”恐怖分子给夺去了,因此他们就会拼命向“大腕”恐怖分子的方向发展。正如有些恐怖分子所认为的那样,在恐怖暴力不断螺旋式上升的情况下,公众和媒体已逐渐习以为常。[3]16而一旦媒体和公众习以为常,那么他们对此的反应将会是迟钝和麻木,所以为了赢得媒体的关注,恐怖分子也会不断提升恐怖主义活动的规模。但是,随着恐怖主义活动规模的不断提升,媒体关注恐怖主义活动的标准可能也会相应提升,这样,媒体和恐怖主义活动的相互关注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在这种循环中,媒体将会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如果媒体不加选择地关注世界上每一起恐怖事件,那么其功能和作用就根本无法体现出来,因为媒体无法告诉民众哪些是报导的重点;如果媒体只报导那些规模大、影响大的恐怖事件,那么就会出现更多规模更大、影响更大的恐怖事件。

由以上几点分析可以看出,媒体,不管是最为先进的媒体还是比较传统的媒体,其作用几乎贯穿于恐怖主义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从恐怖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壮大,到恐怖主义的行动效果和恐怖主义之间相互借鉴经验,再到了解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的政策等,都可以看见媒体的影子。当然,这是媒体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之间的错位造成的,媒体就在无意识中产生了这些消极作用。

二、恐怖主义活动对媒体的影响

1.恐怖主义活动为媒体提供了特殊的素材

由于恐怖事件的特殊影响以及民众对恐怖主义事件的特别关注,因此,恐怖主义活动自然就成为媒体的素材,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素材。正是由于恐怖主义活动的特殊影响,才使得恐怖主义活动赢得了媒体的特殊关注,而媒体在这种特殊关照中进一步凸显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

2.恐怖主义活动也为媒体带来了利润

媒体的利润来源于民众的关注,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不管是网络还是报纸都是这样。所以当媒体找到新的关注点——恐怖主义活动时,民众对媒体的关注就会加大,因而当“9·11事件”发生时,各媒体都大显身手,都希望在第一时间为观众送去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的最新动态。由于媒体与媒体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为了在这场竞争中获胜,媒体必须更好地服务于民众;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民众,媒体就必须详细、及时地向民众报导恐怖主义事件。如果媒体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媒体在竞争中获胜的几率就会相应增加,这就等于媒体的利润增加,同时也等于媒体对恐怖主义进行了全方位的广告宣传。媒体在关注恐怖主义中争得了民众,获得了利润;而恐怖主义则在这种关注中得到了宣传,因此这种不自觉的互动关系使得恐怖主义乐于利用媒体,而媒体则被动地处于被利用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媒体成了恐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新闻从业人员变成了“二手恐怖分子”。“当一个记者不再满足于消极地观察时间后,本身就成了事件动力源的一部分”。[5]此外,恐怖主义也从另一个侧面扩大了媒体的影响。也许在媒体没有关注恐怖主义之前,有一部分民众可能对媒体持漠视态度,而当媒体紧密关注恐怖主义事件时,很多人则进一步关注媒体,从而知道哪个恐怖主义事件是哪个媒体的主要关注点。这样民众是在了解恐怖主义事件的基础上了解了媒体,从而使媒体的影响间接扩大。

不管媒体是否愿意承认,恐怖主义活动总会在一定程度上为媒体争得更多的民众,为媒体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利润,间接地扩大了媒体的影响等。但是,媒体并非不能离开恐怖主义,而是恐怖主义离不开媒体,因此媒体与恐怖主义的相互影响不是一种对等的互动关系,而是一种非对等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媒体与恐怖主义之间的互动程度不同,媒体对恐怖主义的依赖相对小一些,而恐怖主义对媒体的依赖相对大一些。这种相对依赖度的差异,为我们科学合理地研究媒体与恐怖主义的互动关系留下足够的空间。

三、结语

虽然媒体不是恐怖主义活动产生、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但是恐怖主义活动每前进一步都会或多或少地借助于媒体,因此系统研究媒体与恐怖主义活动的相互影响则显得相当重要。媒体不自觉地推动和刺激了恐怖主义活动,而恐怖主义活动则在不断利用媒体扩大自己的宣传和影响,从而形成一种不对等的互动关系。分析和研究媒体与恐怖主义活动的相互影响并不是为了谴责媒体,而是为了更为科学有效地反恐。盲目反恐或是失去理智地反恐,只能使恐怖主义活动越反越多。[2]71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反恐,就需要对与恐怖主义相关的因素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研究,那么对媒体的分析就应当包括在其中。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媒体的介入,恐怖主义活动最终也会彻底地消失。[6]笔者认为这种认识丝毫没有要封杀媒体的意思,其最终目的是希望媒体在报导恐怖主义事件时应有所选择,并进行一些相关的技术和策略处理。在现代社会,媒体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强了,因此媒体更应该系统分析自己的行动。语言和图像渠道正好是媒体的主要传播方式,如果媒体科学地介入反恐,就会切断恐怖主义扩散的主要方式。

有几个问题需要强调:首先需要强调的一点,媒体是无辜的,因为媒体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帮助了恐怖主义活动。其次是不能因为媒体在无意识中帮助了恐怖主义活动,就要求媒体停止关注恐怖主义活动。最后,研究和分析媒体与恐怖主义活动的相互影响的落脚点,是希望媒体更加科学、合理地关注恐怖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反恐的最佳效果。

摘要:美国“9·11事件”爆发之后,一方面展现了恐怖主义活动的最新策略和手段,另一方面也将系统深入地研究恐怖主义活动提上了议事日程。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媒体与恐怖主义活动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两者的相互影响上。

关键词:媒体,恐怖主义活动,相互影响,不自觉

参考文献

[1]金鑫.世界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1.

[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理论探索[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3][美]伊恩.莱塞,等.反新恐怖主义[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金鑫,徐晓萍.中国问题报告——新世纪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LARRY SLOAN.The Media and Terrorism:Second?hand Terrorism”[EB/OL].http://www.terrorism com/terrorism.

恐怖主义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创新主义 拿来主义 设计发展

“创新”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源泉,是社会存在中所有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创新”是设计艺术学科或产业发展本质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社会建设亟待发展的要求。然而在设计现实中的“拿来主义”是否与其背道而驰,是否阻碍设计艺术的发展,是否同“创新主义”的本质要求南辕北辙,值得思考。

一 创新?还是拿来?

1.1创新与拿来

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人工(造)物质创造新产物的一种手段。创新主义就是创造新的东西(包括任何形式、形态、模式及行为)的一种思想或思维活动模式。创新主义表现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方面,设计(活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设计来说,创新主义同样也是设计(活动)的灵魂,是设计(活动)的本质要求。不论是纵观历史,还是着眼现实,一个优秀、成功的设计作品,都是源于创新的基础上,对其所要表现设计主题、思想、内容的信息进行正确、充分的传达。

拿来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拿别人的东西为自己所用的意识形态。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拿来主义》的著名文章,对“拿来主义”有过精辟之言:“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虽已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今天读起来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在今天的中国设计界,在他这篇战斗檄文里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责为“孱头”,全盘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全盘继承论者,大吸剩下的鸦片者鄙夷为“废物”的人仍比比皆是。

1.2区别与联系性

成功的创新,一定是和开放后的“流出”有关系的,必须造成信息的流出,有一定的交互或互动性。比如说日本古典建筑,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同时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艺术,使日本建筑出现飞跃。日本一方面模仿中国建筑式样,另一方面将中国建筑与自己固有的文化加以融合,逐渐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和样建筑”及“唐样建筑”,同时在居住建筑中逐渐形成了“寝殿造”、“书院造”等一些日本化的形制和“草庵风茶室”、“数寄屋”等一些具有浓厚日本格调的建筑类型。与中国建筑的宏大壮美相比,日本建筑更为洗练、优雅和素洁,更擅长表现建筑结构构造美、材料质感美和色泽美。此外在用建筑表现自然美的构思和技巧上,日本建筑似乎也显得独具匠心。

“拿来主义”其实有时就是一种抄袭或者可以说是“集仿主义”,只有形没有神的复制。现在一些自诩为创新的设计,可能最终还是移植成功的案例或是直接复制,是不成功的、没有任何创新的模仿。一种创新意识就这样被淹没,而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拿来意识就这样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众的思想行为模式。

“创新必须择旧”,有人说拿来主义也是创新,这并不能完全否认。因为它是学习、消化、吸收、转化、创新的成功模式。但是通过拿来而创新成功的,又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二、影响与因素

2.1创新主义对设计的影响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是设计的本质要求。优秀的设计能够极大的提高产品的溢价能力,带来巨额的经济效益。同时,优秀的设计也能培育人们的审美趣味,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强烈的冲击。正如“设计十诫”第十条所言:“永远坚信,设计可以拯救你的国家,可以改变世界”。

创新对于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维创新。我们每个人从小受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所谓“规则”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在普遍情况下,我们习惯于沿着这个方式行走,这有利于日常的生活。然而,这种习惯性思维方式对于设计这项创造性活动而言,便成为“心灵的枷锁”。优秀设计作品必须有独特的创意,这种创意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通过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创意表现在产品中,产品往往具有“独特性”、“创造性”等特点。例如青年建筑师马岩松在老北京的胡同里设计的泡泡系列建筑作品。胡同泡泡的产生,源于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胡同这一传统建筑形式的逐渐消失以及胡同院落中影响居民生活的卫生条件。泡泡为所在的胡同院落提供一个公共卫生间和楼梯,使得卫生条件得以相应的提高,而建筑外表圆润如金属,倒映出院落周围的砖墙、绿树、花草,与环境完美融合。这种小规模设计的建筑,不但很好的解决了卫生问题,而且将现代建筑科技元素引入到老北京的胡同院落中,使之成为院落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其注入了活力,使这些老院落焕发生机。

(2)视觉语言创新。人类通过视觉来认知这个世界,通过观察、分析来总结事物的特征和构成。原始社会以降,衣食住行在视觉上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的居住环境从穴居、半穴居到地上并形成聚落,直至发展为今天的村落市镇,人类通过不断创造新的视觉语言来更加适应社会生存与生活,并通过设计活动加以完善和美化生存环境。今天斑斓的城市,由无数不同形态、不同色彩、不同质地的元素所组成,然而对于一些元素,大众已经习惯于将其视觉的形象特点归纳为同一大类。以建筑来看,其在大众的心中就是由砖瓦、水泥、玻璃等建造的方盒子。这一形象,成为大众对建筑的普遍认知。对于建筑视觉语言的创新,成为大众对城市形象认知的关键。例如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广州大剧院,整幢建筑没有一根垂直的柱子,没有一面垂直的墙,仅外表面就有64个面,41个转角和104条棱线,建筑外观呈扭曲倾斜的不规则几何形体。广州大剧院在视觉语言上完全颠覆了以往大众对于建筑的认知,这种创新的视觉语言影响的不仅仅是设计方法和形式,也是对设计思维与创意模式的革新与创造。

nlc202309032101

(3)科技创新。人类社会进程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科学技术史。科技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人类在生活、生产、劳作的过程中,发现了科技并将之发展、创新,应用于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每一次科技的创新,都影响、推动了社会的文明与发展。设计活动也依赖于科技的创新。老子在《道德经》有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充分说明前人在掌握科技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建筑,对居住空间进行合理的、符合人居的设计营造活动。现代的设计发展相对于以往更加依赖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例如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迪拜塔),总高度828米,共162层,建筑采用单式结构,由连为一体的管状多塔组成,具有太空时代风格的外形,基座周围采用了富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几何图案——六瓣的沙漠之花。哈利法塔的设计建造,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如果没有科技创新为前提和支撑,设计只能沦为“纸上谈兵”。

2.2拿来主义对设计的影响

结合不同的形式,以及生活中的现实,拿来主义可以说是弊大于利。在生活的周围,大量低俗、模仿、毫无新意的设计充斥并污染着大众的视野,这些所谓的设计,使得设计活动成为一种机械的、固定的、生搬硬套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大行其道,使得大众甚至是一些设计工作者对设计这一行为活动产生了误读。设计是一项不断创新的活动,设计师的任务是创造而不是保持现状或东拼西凑。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就失去了价值;如果缺少创造,设计就失去了生命。

例如一说到中式建筑,就等于是在混凝土框架上加个中式大屋顶;一谈到中式园林,就是粗制滥造的、不合比例与人体工学的、甚至用水泥预制构件的凉亭;一谈到欧式建筑,便是大量相同的预制构件(柱式、檐口、阴角线等)、雕刻(喷泉、人像雕塑、卷花等),对优秀欧式建筑肆无忌惮的抄袭和效仿;一谈到现代城市,就是鳞次栉比、“密斯”式的高层现代建筑等等。

大众无时无刻不被这些“东施效颦”的设计所侵犯和骚扰,这些设计所带来的不仅是视觉污染,更是对于设计以至创新的疑惑,不禁要问:设计究竟怎么了?面对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每一个设计者的责无旁贷,更是整个设计界乃至全社会需要反思的。现在,政府、高校、企业以及设计师等群体都在大力宣扬和提倡“设计创新”并将之提升至国家战略,对于设计的重视和关注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鉴于此,现在所处的时代才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设计,正如广州美术学院尹定邦教授所言:“设计是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

拿来主义对于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全盘性拿来,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管好坏对错,拿来就用。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建筑师潘祖尧谈到:中国现在的发展非常快,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国外好的东西被引进,同时也滋生了一些盲目的崇拜。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长与所好,不一定外国的东西就是好的,即使在外国是好的,在中国也不一定可以接受。现在一面倒的把外国“半路出家”的建筑师的时装表演式作品当宝贝,全盘的接受,并进行复制和抄袭,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我们决策者的原因,这里边包括政府决策者和地产开发商。例如北京央视新大楼、中国国家大剧院等地标性建筑都是全盘接受西方设计师的设计,这些设计引起了社会及学界的极大争议。

(2)局部性拿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南京规划方案《首都计划》,称“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以“吾国美术之优点”作为规划的指导方针,建筑提倡“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基于此,中国近代建筑师们大胆探索了“新民族形式的建筑”。这类建筑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与形体构图,并多半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或用现代屋架的两坡屋顶,但在檐口、墙面、门窗及入口部分则重点施以中国传统构件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花纹图案。这类建筑的代表作有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董大酉设计的上海江湾体育场、陆谦受设计的上海外滩中国银行、杨廷宝设计的中央医院主楼、赵深等联合设计的前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等。这些建筑吸收了西方现代建筑的诸多优点,舍弃了西方建筑繁冗复杂的装饰,同时又融合了中国的建筑艺术特点,舍弃了中国古典建筑过于繁杂的大式做法与装饰手法。

(3)元素性拿来,以特有元素为设计源点,消化、吸收而转化创新。2010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何镜堂教授主持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国馆(现名中华艺术宫)的设计无论是整体上还是细节上都充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从斗拱外观到鲜艳的中国红再到立面的九宫格套路,还有地区馆的二十四节气篆体文、场馆周围的园林式绿化都是公认的中国元素,这些中国式的表皮在基础上保住了建筑的“中国性”,而后为了体现其时代性,在建筑选材上使用了现代的钢结构金属建筑材料、灯芯绒式的竖条纹理、由浅入深的渐变色彩搭配,另外在建筑功能上经纬网络的造型、主动及被动的节能模式、合理安排的通风口、斜面窗提供的广阔视野等等。从建筑及环境设计上来看,都是在“拿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消化、吸收从而转化,不能称之为创新。

2.3造成两种不同影响的本质因素和现实因素

设计伊始,对于“拿来”只是学习、借鉴之故,本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态度,希望可以通过学习、消化、吸收、转化的方式,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思考、探究,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产生新的联想与创意,或进行知识的移植与拓展,做出新的比较,综合出新的成果,为了创新做铺垫。但是后来发现,这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就把这种做法认为是创新,形成了一种思考行为模式,将为何拿来忘却脑后,创新就变成了无稽之谈。

想象比知识重要,创造比临摹重要。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刘森林教授认为:改良、改善不等于创新,长期的实践是创新的前提,需板凳坐得十年冷,为伊消得人憔悴方独辟蹊径得以创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创新的宣言或者口号比比皆是,宣称要创新、要接受新观念,但最终接受的却还都是拿来的“别人的创新”,亦或是对“别人的创新”的改良、改善。从实践的角度说,创新就是能将这种认识作为一种日常习惯贯穿于生活、工作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我们可以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但是排斥的状态下,怎么会有创新的诞生,上海交通大学徐国治教授谈到:只有投入的学习,不懈的钻研,并且保持独立的思考状态,才能追求真正的真理,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三、肯定与支持

虽然“拿来主义”可以说是创新的手段或者说是前提之一,合理合法的“拿来”可能是创新的最好基础,但是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到,“拿来”只是为了创新而使用的一种手段,“拿来”也只能存在于初级阶段或者是前提,我们最终目的还是要创新,将“拿来”变成创新。我们不能对创新进行人为的误读,将“拿来的”亦或是改良、改善之作称为创新。

进入新世纪,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正在重新建构我们的生活现实,它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和决定了社会、经济、文化及其未来的发展。今天,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诸多现代科技使人们直接面临“数字化生存”,与此同时,它们也冲击着传统的传达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设计正在经历着一场全所未有的数字化进程与革命。而这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探索设备、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为设计师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不断延伸和扩展的机会、手段与方法。因此,我们的设计师只有主动地迎接信息时代的洗礼,从设计思维、视觉语言和科学技术等方式的创新入手,坚持三者的辩证统一,才能有效的推动设计在大信息时代、大审美时代的大发展。

创新从认识的角度来说,是无限的;从辩证法的角度说,是永无止境的。黑格尔说过:“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所以要创新,要想创新,第一是不抄袭,第二是不盲目崇拜追风,人云亦云,第三是要有多种演绎的方法,第四要进行长期的实践。更加重要的是,设计需要有对自由创意思维最起码的尊敬。

成思危曾经谈到,在国际分工中,有些国家做的是“头脑”工作,有些国家做的则是“躯干”工作,我们感到,为了向国际产业链的高端提升,为了早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我们需要更多的“头脑型”的艺术设计人才。

恐怖主义的影响 第5篇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人类文明结出了无数硕果。19世纪初,以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三位思想家为主要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优秀成果之一。恩格斯指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尽管这种空想社会主义是从社会改革出发而空想出来的不成熟的理论,可操作性、实践性较差,但它不仅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对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相当程度的借鉴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大国。为使我国更加繁荣昌盛,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专家、学者以及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致力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新型的建设、全面的建设。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建设格局。下面我将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的影响。

从经济方面看,英国的欧文设想了共产主义劳动公社并付诸实践。尽管最后没有成功。但是他在这种制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想法,即实行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想法不仅被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论证补充,而且被无数社会主义国家所证明。一直到今天,我国还是采取的这一基本制度。可谓影响深远。

法国的空想主义者圣西门提出“实业制度”这一主张。他认为,在社会生产方面应实行计划经济。在上个世纪苏联和我国都采用了这样的经济体制,尽管后来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但是其中所强调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思想仍然被我们所采用,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他还十分尊崇劳动。认为每个人都应参加劳动,劳动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在劳动产品分配方面,圣西门提出了每个人的作用和收入都应当同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这一原则实质上就包含有按劳分配的思想萌芽。由此可见,我国在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制度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相关思想。

政治方面,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者们提出了集体领导,人民领袖由选举产生等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产生了相当意义上的影响。我们现在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最后,我要说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和谐制度”。他认为,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未来的理想社会是和谐制度。不谋而合,我国在新世纪也认识到了社会安定、和谐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我们国家明确提出了要构建“四位一体”格局的国家,首次把社会建设提到了如此地位。随后,由通过中央文件、党政报刊、主流媒体等途径系统地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地位、含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基本上从政策的引导到具体的措施都一一做了解释和落实。可以说,我们当前集全社会之力进行的社会建设,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为这些伟大的空想主义者所提出。

女权主义对英语的影响 第6篇

1英语语言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1.1男尊女卑的宗教思想

在英语国家,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偏见长期存在,这与英语国家社会长期处在父权制的统治之下密切相关。在基督教盛行的英美社会中,女性从属地位更是从“ 精神法典 ” 角度被固定下来。在《圣经 》 的创世篇中,上帝首先创造了男性— — — 亚当,亚当从此便被看成是“ 人类的始祖 ”。动物与女人是作为男人的帮手被创造出来。上帝把所创造出来的各种生物的命名权交给了亚当,从此,用语言符号来界定各种植物、动物等的权力便落在了男人的手中。上帝创造性别的手段也很奇特:他在亚当熟睡后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出了夏娃。既然女性是男性的骨中骨、肉中肉,既然她只是作为男人的帮手来到这个世界上,那么她对男性的从属似乎便成了上帝的意志。英语中泛指人时可用 he或 man而不用woman,专指性别的词被称为 Adam2rib words,也是从这里来的。两百多年前,托马斯 •杰佛逊(Thomas Jeffers on)在《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 on of I ndependence)中写道:“We hold thesetruths t o be self2 evident, that allmen are created equal...” ,毫无疑问,这里的 men泛指所有的人,包括 men和 women。这种状况表明男性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忽略了女性角色的存在。

1.2英语语义变化中的性别歧视

man与 woman语义的发展也不对称。man可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 或“ 重要人物 ” ,而对应的 woman则不具有。man在使用中含有“ 勇气 ”、“坚强的毅力 ”、“控制 ”、“主宰 ”之意 ,这在动词化的 man中尤为明显。如:①Well, Imustman it out.(t o bear up manfully)② Happy is your soul if Christ man the house...and com2mand it.Collins English Dicti onary在对 woman解释时没有一条释义可以表明 woman具有“ 重要人物 ” 之意。往往提起 woman,就一定“ 缺乏勇气 ” ,“胆小如鼠 ”。在英语中 woman不仅可指“ 女佣人 ” 和“情妇 ” ,甚至可指“妓女 ”(woman of thestreet)。这种语义的贬义化也发生在其他与男性相对应的性别词上。例如:① king国王;queen王后;在男性同性恋中扮演性别角色的同性恋者(male homosexualwho acts like a woman)②master男主人;mistress女主人;情妇③mister先生;madame女士;鸨母指代女性性别的词在其语义上的发展上逐渐染上淫秽或其他消极语义 ,而指代男性性别的词却没有沿着同样的方向发展。这样的例子在英语中十分常见 ,再以 mother为例:mother虽具有“母亲 ” 这一高尚的语义 ,却也没有避免贬义化。Mother可用来指“下层社会的上了年纪的妇女 ” ,而Shakes peare 《李尔王 》 中 Mother成了“ 歇斯底里 ”(hysteria)的代名词。如 Oh how thisMother s wels up t oward my heart!在英语中还保存着习语“the fits of the mother”。尽管男人似乎比女人更易发脾气。另一方面 ,相反 , father仍然保留“ 父亲 ”的尊严 ,还可用来指“ 有社会地位的长者 ”。[ 2 ]性别歧视不仅表现在语义的变化中 ,它也表现在词的选择和搭配之中。在英语中有些词可以去形容男子 ,对女人则不行 ,有一些专门的词去修饰女人 ,而它们无不带有歧视的意义。如:强有力的男人可用 charismatic(具有超凡魄力的)修饰 ,对强有力的女人则用另外一词“domineering(盛气凌人的)”;固执的男人用的是 strong willed(意志坚强的),固执的女人则用“stubborn(执拗的)”;幽默的男人用的是“witty(机智的)” ,对女人则说“sarcastic(好挖苦人的)”;爱唠叨的男人用“articulate(表达力强的)” ,对女人用“garrul ous”(喋喋不休的)。语言不仅反映人们的社会观念及成见 ,而且还传播、记录这种观点和成见。在历史上 ,社会地位、身份显赫的都是男人。干比较低劣工作的都是女人。p r ofessi onal的词义演变说明了这一点。当它与不同的性别连用时 ,语义也不同。① He is a p r o.他是专业人员。(p r ofessi onal)She is a p r o.她是妓女。(p rostitute)这种同义语义场中的性别用词多为贬义。还可以从以下数例中得到证实。② He is a tramp.他是个流浪汉。She is a tramp.她是个荡妇。③ He is going t o fight t o defend his honour.他打算为保护他的尊严而斗争。She is going t o fight t o defend her honour.她打算为保护她的贞操而斗争。.3男性为中心的婚俗

人类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 ,男女角色进行了再分配:“ 男主外 ,女主内 ” ,妇女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失去。男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中都占着绝对的主宰地位 ,而女性的天地则缩小到家庭。我们知道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它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与人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当社会形成了男性占统治地位和女性居附庸地位的局面时 ,语言会有突出的反映。例如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英语社会的婚俗中 ,一位女士嫁给一位男士后就会失去自己的姓名而变成“某某夫人 ” ,就会从 Miss变成Mrs.,或失去姓而只留下名 ,该女士也随着这种“附庸 ” 关系而获得其社会地位。即使这位男士已经过世 ,她仍然是他的遗孀(如: Tompwidow)。[ 3 ]女性的从属性还表现在姓氏的变化上。未婚用父姓 ,结了婚用夫姓。这不能不说是男尊女卑的赤裸裸的表现。婚姻状况是 p rivacy,英美人都不愿轻易把自己的婚姻状况告诉别人 ,但男人用 Mr.一词 ,结婚与否都可以 ,故人们不会由此知道他的婚姻状况。而女性一结婚就成为“Mrs.…”(某某夫人),这样就向他人公开表白了自己是个已婚的女人 ,不再是一个“Miss”(小姐)了。在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中 ,阳性为尊的思想体现在语言使用中不足为奇。英语中除了客套语“Ladies and Gentle2men” 以外 ,其它阴阳称呼语的并列几乎无一例外地遵循阳性在前 ,阴性在后的规则。如: boys and girls, men and woman,males and females, he and she,Mr.and Mrs., John and Mary,host and hostess,Adam and Eve, husband and wife等等。描述或称谓中的性别歧视

在英语中,经常出现对女性带有歧视性的描述或称谓。女人经常被说成食物、植物或弱小、温驯的小动物。下面的词常在男人的口中指代女人: vixen(雌狐)、bitch(母狗)、chick(小鸡)、cow(母牛)、cr one(老母羊)、dog(狗)、hen(母鸡)、g oose(雌鹅)、bird(鸟)……。用这些词称呼女性,实际上是对女性的侮辱、嘲弄,甚至是不怀好意,调戏妇女。世界各国女性一般在操持家务方面要比男人多得多,但不幸的是由此引出许多食物的名称去代指女人。如: Cheese cake(奶酪蛋糕)、ookie(小甜饼)、dish(一道菜)、sugar(糖果)、peach(桃子)、iece(点心)、t omat o(西红柿)、p lum(李子)……。野餐时可能会有人说: Good food.Delici ous women!女性互相称赞时也常说: You l ook g ood enough t o eat或 You have a peach and creamomp lexi on.西方国家 ,尤其是英语国家历来自我标榜人权、男女平等 ,但他们的母语 — 英语中所流露出的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 ,往往使他们难以自圆其说。例如美国人常用“ 鸡 ” 来比喻女性的一生。“I n her youth she is a chick(“ 小鸡 ” ,喻为“少女 ”), then she marries and begins feeling cooped up(“圈养 ” ,喻为“ 思想行动被禁锢 ”), so she goes t o hen parties(喻为“ 妇女聚会 ”),where she cackles(鸡下蛋后“ 咯咯叫 ” ,喻为“ 嘀嘀咕咕地讲话 ”)with her friends.Then she has her br ood(” 母鸡孵蛋 ” 喻为“ 生儿育女 ”)and begins t o henpeck(喻为“使丈夫惧内 ”、“母老虎 ”)her husband.Finally she turns int o an oldbiddy(“ 老母鸡 ” ,喻为“老女佣 ”)。在美国俚语中 ,女大学生宿舍被称为 hen coop(鸡棚);a wet hen不是落汤鸡;而是指讨厌的人 ,泼妇。[ 4 ]

2女权运动与英语语言的改造

受压于男权统治和歧视下的妇女为争取平等的地位 ,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抗争 , 20世纪的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运动就是一个例证。女权主义运动起源于欧洲的法国 , 60年代盛行于整个欧洲和美洲。一批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 ,如法国的西蒙 •波伏娃(Si mone de Beauvoir)、克里斯多娃(J.Kristeva)、西苏(H.Cixous)、英国的弗吉尼亚• 伍尔夫(VirqiniaWoolf)、美国的肖瓦尔特(E.Showalter)等都非常重视对男性语言的批判。她们认为英语中各种对女性歧视性的词、词组或习惯表达法不仅玷污了妇女在语言社区中的形象 ,同时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潜移默化驻留于语言库中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女性的价值判断。她们在为妇女权益斗争的同时 ,也对英语语言进行了革新、改造 ,目的是为了从语言上颠覆男权的统治。女权运动对英语词汇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2.1改变以阳性代词或名词的无标记使用对词法上含有阳性成分、语义上无性别标志的词 ,一律把阳性的词尾改为中性词尾 ,并且创造出与阳性词尾相对应的阴性词尾词 ,使原来阳性词尾的词成为有标记词 ,专指男性。例如:男性词 性别词 中性词chairman chair woman chairpers oncogress man congress woman congress one /memberof congress foreman for womansupervis or post man post womanpost worker mankind womankind

2.2慎用含有 man(men)的词汇或短语当这些词汇或者短语所指的对象不能确定为男性 ,或者包含两种性别的时候 ,一般使用下面的词汇或者短语来替换 ,例如:man(人)→humanbeing, human, person, individucalmankind, man(人 类)→ humanbeings, humans,humankind, humanitymanmade(人造的 ,合成的)→synthetic, artificialmanpower(人力)→workforces, staff, pers onnel, labourt o man→t o staff, t o run, t o work, t o organize

2.3用无性别标记的中性词指代带“女子气 ” 的后缀

如 2 ess、2 ette、2trix等(带有这类后缀的词所指的对象往往给人以“ 浅薄 ” 或者“地位低下 ” 的感觉 ,有些还含有道德上和性行为方面不贞洁之意)。例如:waitress→serverstewardesses→flight attendantsaviatrix→aviat orpoetess→poetp rop rietress→p r op riet orscul p tress→scul p t orusherette→usher 2.4避免使用有意贬低,轻视女性的词语例如:避免把女性称为 the distaff(母系)或 the fair / s oft /weak / second sex(美丽 /温柔 /软弱 /从属的性别);避免把妻子称为 the little woman(小妇人);把 lawyer and theirwives更改为lawyers and their s pouses,把 a secretary and her boss更改为 asecretary and his or her boss或 a secretary and a boss。在英国,商店的女营业员被称为 salesladies与 sales men相对应。女士服装被称为 ladiespwear与 menp swear相对应。另外,在称呼一位婚姻状况不明的成年性别的时候,最好使用中性的称谓 Ms.。

2.5在同时提及男女两性时用平行称谓例如:man and wife(夫妻)→husband and wifemen and girls(男女)→men and women /boys and girlsPresident Bush and Mrs.Thatcher→President Bush andPri meMinisterMrs.Thatcher / Mr.Bush andMrs.Thatcher人称代词的使用是英语中最易带歧视性的,因为英语这种语言缺少一个清楚明了的中性的第三人称去表达男女们。女权主义者通过采用复数形式、去掉代词、用冠词代替、不同的句法结构、第二人称、被动语态或者重复名词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 they没有单数反身代词形式,女权主义者就创造了 themselves作为无标记单数人称反身代词。现在, them2selves已在加拿大政府文件及其法律条文中广泛使用。)例如:(1)He had t o think for hi m self.→They had t o think forthemselves.(复数代换)(2)Through discussi on each member can find others havesi milar p r oblems and that theirmethods of s olving these could beuseful t o hi m.→……and that theirmethods of s olving these could be use2ful.(去掉不必要代词)(3)The reader must take a number of variables int o ac2count in p lanning his app r oach.→……in p lanning the / an ap2p r oach.(用冠词代替代词)

结束语

恐怖主义的影响

恐怖主义的影响(精选6篇)恐怖主义的影响 第1篇试论恐怖主义活动对我国的影响姓名: 班级: 学号:631306040114 【摘要】:美国“9·1...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