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及应用
平面镜成像及应用(精选3篇)
平面镜成像及应用 第1篇
我矿主井绞车每次检修, 都要测绞车主轴两端的水平度。由于主井绞车房内空间有限, 设备、设施的摆放已经固定下来, 且不可移动。而用水准仪测量时, 水准仪到绞车主轴之间必须有足够的距离, 才能保证绞车主轴两端和水准仪通视, 方能进行水准测量正常观测。由于我矿主井绞车房内各种条件限制, 每次不但观测距离短, 影响观测精度, 而且中间必须迁站一次, 水准仪才能通视, 才能完成一个测回的观测, 中间迁站会给测量带来诸多影响精度的因素。即使这样的观测计算必须有专业计算能力的人员进行计算, 否则, 容易把主轴两端的高差计算反, 出现错误;这样的观测方法中间环节多, 占用人员多、用时长、误差大、影响我矿安全检修进度和质量。通过这次改进后, 可一次性完成各个环节。
2 测量技术要求
由于主井绞车主轴水平度观测要求主轴两端高差精度较高 (观测精度达到丝米) , 观测时诸多环节中的任意一个环节的误差超限都可能使观测精度超限, 观测结果达不到要求。
1) 水准测量的原理:利用水准仪给出一条平行线配合水准尺 (游标卡尺) 求测高差。
2) 使用的仪器:由于是高精度测量, 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测设, 使用S1级水准仪;配合精度为0.02的游标卡尺 (游标卡尺的长度为1 m或0.5 m) 。
3) 测量方法:采用双仪器高发进行观测测量。游标卡尺放在绞车主轴四个不同位置进行测量, 使主轴每端都有四次读数。
4) 误差分析: (1) 观测者感觉器官和鉴别能力有限带来的误差。 (2) 仪器工具本身制造带有误差 (水准观气泡居中误差、望远镜瞄准误差、游标卡尺分划误差等) 。 (3) 外界条件影响产生的误差。 (4) 测站计算数据取舍带来的误差等。55平面镜成像带来的误差可以通过双仪器高法在观察过程中自动平衡掉, 不影响观察精度。水准测量误差在测站中是传递的, 测站越多产生的误差机会就多, 测出的误差就可能越大。所以在测量过程中尽量减少测站, 减少误差来源, 提高测量精度。
5) 测量达到精度:主轴两端轴头等大时 (不等大时观测结果直接加两轴径差) , 两端高差不超过0.1L mm (L为实测两端点长度, 单位为m) 。测量精度满足要求。
3 平面镜安装
1) 平面镜应安装在绞车主轴北端的墙壁上, 固定要牢固, 不得歪斜、前倾后仰。
2) 平面的宽度要大于绞车主轴直径100 mm, 长度不小于1 200 mm, 满足测量工具要求。
3) 平面镜的镜面要对准绞车的主轴, 平面镜的宽度中心应在绞车主轴中线方向上, 镜面要垂直绞车主轴线, 且要平行于绞车的提升中线;平面镜的下端最好要与绞车北端主轴中心相平, 以保证镜面高度, 满足游标卡尺高度要求。
4) 安装的数据及位置的精确度, 都由测量人员现场用仪器标定, 以保证安装的正确性。
4 改进后的效果
通过图1两种测量方法比较可以看出, 平面镜成像观测法与传统观测方法相比不仅方便, 而且精度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1) 通过这次改进, 由原来的需要架设两站仪器才能完成的作业过程, 改变为只在中间架设一次仪器就可以直接观测完成, 减少了一个中间环节, 减少了误差来源。
2) 这次改进, 需要的仪器、工具不需要添加, 完成同样的任务, 效果有较大的提高。
3) 观测数据记录方便、明了, 而且观测数据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使结果一目了然。原来只有测量人员计算数据, 其他人员容易把两端高差算反, 有时候数据出来不知道那头高低。减少了中间迁站时计算数据麻烦和数据进位取舍带来的误差。
4) 精度高、误差少、数据更接近真实、安全经济、操作方便简单、用人少、占用时间少, 为提升绞车检修赢得宝贵时间。
5 结语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虚像的概念。
三、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识标】
展示学习目标(课前书写在黑板上出示)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会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问题。
【活动二:导学】
一、导入(2分钟):
猜谜语:生活中有一样东西,你对着它哭它也哭,你对着它笑它也笑。同学们猜猜它是什么呢?
1.欣赏自然界中的镜子:PPT演示桂林山水、云南大理寺白塔。
2.平静的湖水像一面镜子,把山水都倒影在里面,那么在生活中镜子有哪些呢?
二、自学( 8分钟):
镜子是生活中最常见不过的东西了,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毕,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照镜子,观察自己的仪表,但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一件事,镜子里为什么会有一个“一摸一样”的你呢?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自学问题:
1.镜子里的像是怎样形成的?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相还是虚像呢?
教师点拨:平面镜成像实质是光的反射。
三、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步骤)
(1)如右图有蜡烛光源S,S发出的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 传播。S发出的光线遇到镜面会发生 射。
(2)作图:根據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
(3)分析:当人眼在如左图所示的方向看时,光线进入人眼,人眼看的时候就认为光线是从前方S’传来的,就 在镜子里面看到了S的像。
(4)解疑: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光通过镜子反射(拐弯)进入了人眼,而人眼没能判断出光线“拐弯”了,只认为光线是从前面直线传播传来的,即认为光线是从S’发出的,所以就看到了镜子中的像。(像这样由光的反向沿长线所构成的像叫虚像)
教师提问:1.镜子里面是不是真的有一支蜡烛?看到镜子里面的像是 像。
2.平面镜成像实质是光的 形成的。
【活动三:小组合作探究】( 25分钟)
一、演示水中燃烧的蜡烛,通过水中燃烧的蜡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为学生实验方案的得出引路
二、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前一环节我们初步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需要设计实验来验证。
1.实验探究目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像和物体到镜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步骤演示:
①如下图,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三、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学生:以四人一组,由小组长带队,各成员分工协作。
教师:1.针对交流中暴露的问题要加以强调。
2.强调一些重要的步骤和操作技巧,比如:
(1)玻璃板要与镜面垂直。
(2)如何找出像的位置(物体放好后,从那一边观察)。
(3)如何判断物体与像完全重合。
(4)提醒学生多次变换蜡烛的位置,结论要建立在多组实验的基础上。
(5)教师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巡查、跟踪指导。
【活动四:展示交流】
学生:1.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后,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实验结论。
2.学生小组发言人上讲台向全班展示探究方案和结论。
教师点拨:
对学生展示的内容有错误的地方要及时的纠正,并进行板书。
平面镜成像及应用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诊断为支气管扩张, 且行MSCTA检查的患者, 共72例。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 (第8版) 关于支气管扩张的诊断;②性别不限, 年龄20~75岁;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患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影响本次临床观察者;②患有精神疾患或意识不清者;③已知对造影剂过敏者。
1.4研究方案
对上述患者行MSCTA检查 (基本参数:电压120~150 k V, 电流180~200 m A, 层厚0.5 cm) , 通过MPR重建观察病变发生的部位, 即发生在左、右肺那个叶上;按照支气管动脉血管异常分型分为主干型、网状型、交通吻合型[2], 观察支气管动脉异常血管分型情况, 并统计以上数据。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经MPR重建后发现支气管扩张病变多发生在左右肺下叶, 且右肺下叶多于左肺下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左右肺下叶病变例数多于双肺,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双肺同时发生多于右肺上中叶及左肺上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细情况见表1。
2.2支气管动脉血管异常主干型多于网状型及交通吻合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网状型多于交通吻合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细情况见表2。
注:与左肺比较, aP<0.05;与双肺叶比较, bP<0.01, cP<0.01
注:与网状型和交通吻合型比较, aP<0.01;与交通吻合型比较, bP<0.05
3 讨论
在我国北方地区支气管扩张较为常见,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阐述清楚。多是认为与遗传、免疫缺陷、反复感染等有关[3]。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本病在不断增多。而快速有效的诊断支气管扩张是临床诊断学研究的重点。
以往支气管造影使用碘油, 如进入肺泡可导致肉芽肿等并发症, 对小支气管显示不甚理想。常规CT又难以精确诊断;DSA虽分辨率较高, 但因为支气管动脉生理差异较大, 起源、分布的个体差异很容易造成漏诊。因此, 作者利用MPR技术在空间重建上的优势, 把扫描的图像有序组合。以横断面为基础, 获得矢状面、冠状面达到清晰显示组织间解剖关系。从而观察支气管动脉分布、形态、走形等, 观察病变部位。本方法为无创新检查, 且管径<1 mm的细小支气管也能给予有效显示[4]。因长轴多排探测器, 一次可获取多角度图像, 从而能够进行定位、定性诊断。
在本次观察中可确定支气管扩张病变部位与动脉血管异常分型情况。因此, 在临床治疗中根据病变部位、病变血管分型来设计最佳治疗方案。使介入灌注栓塞等手段通过MPR处理后的图像, 准确判断起源、分支及病变情况, 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 选择最佳途径。避免不必要损伤, 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综上所述, MPR重建技术可使临床精确判断病变血管部位, 开展靶向定位治疗, 是支气管扩张诊断、指导治疗的首选方法, 且具有无创、高效、经济等特点。
参考文献
[1]黄昌辉, 李文强.多层螺旋CT的HRCT扫描及超薄MPR对细小支气管扩张的诊断价值.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 (5) :679-681.
[2]高鹏, 丛培生, 马东晖.支气管扩张症伴咳血患者的供血动脉解剖学分型及DSA表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0, 7 (5) :551-556.
[3]张守泉, 王士甲, 巩若箴, 等.64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性咯血中的应用.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8, 24 (5) :607-610.
平面镜成像及应用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