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控制序列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控制序列范文(精选12篇)

控制序列 第1篇

矿用水泵监控系统用控制器工作于煤矿井下, 通常采用传统的PLC控制器对矿井排水系统进行集中监测和控制, 工程部署以及控制工艺更改时需要利用基于PC的编程软件对PLC进行程序编制。此外, 梯形图、指令表等传统PLC编程技术对用户而言具有较高的学习、使用和维护成本。

相比传统的基于单片机系统的PLC控制器,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控制器具有开放的体系结构、强大的本地编程和配置能力、可本安化[1]的特点, 能较好地满足日益复杂的矿用监控系统的需求, 同时, 其控制程序的编制能通过控制器本机完成, 避免了PLC控制器依赖外部非本安设备的问题。为此, 针对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控制器,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控制序列组态的控制工艺编程技术, 并将其应用于矿用水泵监控系统的控制器中, 相比传统的PLC控制器, 无需复杂的上位机编程和工程部署, 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和维护难度。

1 基于控制序列的控制器逻辑编程技术

基于控制序列的控制器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网络通信能力, 并具有开放的体系结构, 控制程序的部署、维护和运行均可在控制器本机完成, 极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难度, 已经成为矿用控制器技术发展的趋势。

不同于传统的PLC梯形图逻辑[2], 基于控制序列的控制器, 采用可编程的控制序列来描述控制逻辑, 这种控制序列是基于现场的物理测点而非控制器的端口变量, 使用的逻辑关系简单明了, 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可配置性, 应用这种技术的水泵控制器可实现面向普通水泵司机, 而不是工程师的现场维护。

基于控制序列的控制器一般由组态系统和运行系统组成, 组态系统完成控制逻辑的组态、编译和目标代码转换等工作, 运行系统实现目标代码的解释执行和逻辑控制功能[3]。组态系统和运行系统可同时部署于水泵系统用本安型控制器中, 也可根据现场需求分别运行于上位机和本安控制器中。

2 控制序列的组态

控制序列是一种从物理测点 (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点) 角度来描述控制工艺和控制逻辑的方法和技术, 使用条件点和动作点来描述控制逻辑。控制序列是多个控制步骤行的集合, 一个步骤行包含一个条件行和一个动作行[4]。

一个条件行由若干串联的条件块组成, 一个条件块由若干串/并联的条件块或条件点构成, 条件点可以是输入输出测点的状态和数值表达式、定时器等。一个动作行包括若干并联 (同步执行) 的动作点, 动作点可以是输出测点、其他控制序列等。

控制序列中一个步骤行如图1所示。X0, X1, , X7代表条件点, 其中X0, X1并联构成了一个条件块, 进而和X2串联构成了一个条件块, 并与X3, X4串联的条件块并联, 最后串联X5, X6, X7组成的条件块 (X5, X6串联, 再和X7并联) , 它们组成了条件行。Y0代表仅有的一个动作点, 它组成了动作行。

基于控制序列的水泵控制器安装了组态软件, 通过友好的图形配置界面, 用户可以根据现场的水泵控制工艺进行高效的控制序列配置, 配置一个步骤行包括配置条件点、条件关系、动作点、工作关系、时间参数等。用于水泵控制的一个控制步骤行的配置界面如图2所示。

通过对整个控制序列增加、修改、删除步骤行, 用户可构建完整的控制序列。用于水泵控制的控制序列组态如图3所示。

为提高易用性和可维护性, 针对水泵控制系统的特点, 软件提供了启停、保护、循环、事件等多种类型的控制序列[5], 用户可根据现场需要进行组态。

3 控制序列的编码

组态完成后需要控制序列进行编码, 形成下装到运行环境中供控制器解析和执行的代码。控制序列的编码步骤如下:

(1) 转换测点至变量。将所有的条件点和动作点转换为控制器可识别的变量, 如条件点为“1号电动闸阀开到位”测点, 首先查询与该开入测点关联的接线端口或通信寄存器标志, 再转换为相应的变量。

(2) 生成条件二叉树。扫描条件行, 从左至右扫描, 每扫描到2个并联的条件块/点就生成一个加性“+”节点, 每扫描到2个串联的条件块/点就生成一个乘性“”节点, 新生成的这个“+”或“”节点继续参与构造二叉树, 作为后序节点 (如果有的话) 的子节点。例如图4的条件行, X0, X1构成一个“+”节点, 该节点和X2构成一个“”节点, 依此类推, 生成的条件二叉树如图4所示。

(3) 生成逻辑编码式。经过扫描和错误检查, 建立条件二叉树结构后, 对二叉树进行遍历即可转化为逻辑编码式。根据先前构造二叉树时所建立起来的顺序可知, 树的遍历顺序是后序遍历, 也就是先访问左子节点, 然后访问右子节点, 最后访问根节点。对图4的二叉树结构进行后序遍历所得到的逻辑编码式如式 (1) 所示:

该表达式即为控制序列一个步骤行的编码。

4 控制逻辑的解码

对于控制序列编码生成的逻辑表达式, 控制器需要在运行时进行加载、解析和执行。控制逻辑表达式可以使用栈作为数据结构来解码。首先定义一个栈结构, 然后从左至右扫描逻辑关系式。每遇到一个运算变量, 就将其进栈, 遇到运算符, 则将栈顶的2个变量出栈, 对其实施运算, 并将运算结果代替进栈, 最后留在栈顶的就是逻辑运算的结果。

对式 (1) 对应的逻辑表达式进行解码的过程见表1。

5 结语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控制器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 具有良好的网络通信能力, 能够完成比较复杂的控制任务, 可以满足和实现当前和今后工业自动化领域控制系统的开放性要求。本文将基于控制序列的控制器逻辑编程技术应用到矿用水泵监控系统中, 通过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的组态软件, 用户可以根据现场的水泵控制工艺和要求, 高效地配置和维护被控对象的各种控制逻辑, 实现多泵联动、无人值守、避峰填谷等多种复杂功能, 有效地提高矿用控制系统的易用性和可维护性。基于控制序列的矿用水泵控制器现已在平煤集团八矿、十一矿等现场使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控制序列组态的控制工艺编程技术, 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组态、编码和解码实现方法。将该技术应用于矿用水泵监控系统的控制器中, 通过组态软件, 用户可以根据现场的水泵控制工艺和要求, 高效地配置和维护被控对象的各种控制逻辑, 实现多泵联动、无人值守、避峰填谷等多种复杂功能, 有效地提高矿用水泵控制器的易用性和可维护性。

关键词:矿用水泵,控制器,嵌入式系统,控制序列,逻辑编程

参考文献

[1]吴玉香, 郭建勋, 周建香.嵌入式软PLC编程系统的设计[J].控制工程, 2010, 17 (3) :363-366.

[2]郑凤翼, 郑丹丹, 赵春江.图解PLC控制系统梯形图和语句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3]高进, 秦付军.解释型软PLC编译系统设计[J].机电工程技术, 2010, 39 (6) :96-99.

[4]葛芬, 吴宁.基于AOV图及二叉树的梯形图与指令表互换算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6, 38 (6) :754-758.

控制序列 第2篇

1、 允许/禁止辅口

esc[/50;Pn h 允许辅口。

esc[/50l 禁止辅口。

其中,Pn的含义:

0 辅口1(RS232电平)

1 辅口2(RS232或TTL电平)

2 辅口3(RS232电平)

2、 辅口数据传送方式选择

当允许辅口时,从辅口外设输入的数据经过终端将以一定的形式送主机,控制序列如下:

esc[/53h 辅口数据直接送主机。

esc[/53l 辅口数据前面加80h,后面加81h后送往主机。

例如:辅口数据为55h,

主机收到的数据为80h 55h 81h。

3、 选择辅口数据是集中还是单独方式送主机(即收即发或缓冲方式)

esc[/54h    辅口数据暂存终端直到收到0dh(回车)后一起发送给主机,当接

收到08h时,取消以前输入数据,重新开始输入。

esc[/54l     收到一个字符即送往主机。

4、 送终端的数据送主机

esc[/51h 通知终端以后送往终端的数据将送往辅口。

esc[/51l 通知终端给辅口发送数据已经结束。

以上指令一般的使用顺序如下:

esc[/50;0h  esc[/53h  esc[/54l  (以上3条指令序列为打开辅口一过程)

esc[/51h     (进入往辅口送命令方式)

此处接辅口设备指令,如磁条读写器读2磁道指令

esc[/51l     (退出往辅口送命令方式)

esc[2h      (锁住大键盘)

。。。。。。     (此处可读入磁条第2磁道数据)

esc[/51h

接辅口设备指令,如磁条读写器读3磁道指令

esc[/51l

。。。。。。     (此处可读入磁条第3磁道数据)

esc[/50l     (禁止辅口过程)

esc[2l      (打开大键盘)

5、 兼容南天BP辅口指令

esc%B 打开辅口1指令

esc%K                 打开辅口2指令

esc%C 打开辅口3指令

esc%A 关闭辅口指令(可以关闭辅口1、2、3)

注:以上“兼容南天辅口指令”不可以与新大陆公司终端指令混合使用,否则会造成不可预知的结果。

feiyan 回复于:-07-17 15:35:28没人要吗? :(

unixsa 回复于:2003-07-17 15:38:14呵呵,只有这个版的兄弟,还在谈这些了。

唉, 看到这些熟悉而陌生的字眼,好像见到那些久违的朋友了。

老了,老了。青春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阿徐 回复于:2003-07-17 16:25:29嗬嗬,不错,不过好像还少啦一些,比方说esc ! *,* ,* ,(x/y/z)之类

的指令,不过对于熟悉这些东东的人来说还是有用的,我定先!!

li 回复于:2003-07-17 18:06:07和实达终端有什么区别吗?

feiyan 回复于:2003-07-18 15:44:07楼顶的指令只是针对新大陆终端的辅口指令,实达等厂家的指令不同,以后可以发给大家。

但是一定要注意,各个厂家的终端指令由于不相同,所以一定不要混合使用,否则会出问题的。

上面所说的“ESC!×;×;×;×(Y/X/Z)的指令是实达的。

阿徐 回复于:2003-07-19 10:52:53好呀,那快点发实达的上来看看,

!!!!!!!!

feiyan 回复于:2003-07-22 17:41:161、 辅口仿真成BP系列命令

ESC%A 禁止辅口通讯 ESC%B 允许辅口一通讯 ESC%K 允许辅口二通讯 ESC%C 允许辅口三通讯 在允许辅口二通讯时,上传时为集中式发送,当按密码小键盘的确认键后,一次性将数据上传给主机,上传数据02h开始,03h结束,其他辅口为直通式。

2、 实达辅口命令

(1)主机通过命令通知终端选择辅口1、辅口2或辅口3,其命令格式为选择辅口1: ESC!P1;P2;P3;P4Y  选择辅口2:ESC!P1;P2;P3;P4Z  选择辅口3: ESC!P1;P2;P3;P4X 其中P1为设置波特率: P1=0为9600 P1=1为4800 P1=2为2400 P1=3为1200 P1=4为900 P1=5为600 P1=6为300 P1=7为150 P1=8为75 P1=9为800 P1=10为19200 P1=11为38400 P2为设置奇偶校验 P2=0为无校验 P2=1为奇校验 P2=2为偶校验 P3为设置数据位 P3=0为8位数据位 P3=1为7位数据位 P4为设置停止位 P4=0为一位停止位 P4=1为两位停止位

(2)禁止、允许辅口通讯:ESC[/50h 允许辅口通讯     ESC[/50l 禁止辅口通讯

(3)当允许辅口操作时,从辅助外设输入的内容经过终端以一定的形式送到主机,由以下命令来选择发送形式。 ESC[/53h 辅口内容直接送主机; ESC[/53l 辅口内容前加80H ,后加81H 后送主机。例:辅口内容为30H 则送到主机的内容为80h,30h,81h。辅口内容送主机时前后有加识别码可以便于和终端键盘内容送主机区别开,开机默认为不加识别码方式。

(4) 辅口内容送主机是集中送还是单独由以下命令控制。 ESC[/54l 终端收到1个字符即向主机送1个字符。 ESC[/54h 辅口送出的字符暂存在终端内只有当收到0DH (回车)后才一起送到主机,当收到2CH 时,取消以前输入的内容,重新开始输入。

(5) 主机往辅口送的内容按下面方法。 ESC[/51h 打头,然后是送向辅口的内容,最后是ESC[/51l 结束送数据,即: ESC[/51h 以后主机发送到终端的数据将全部送辅口 ESC[/51l 主机结束向辅口送数据。

meteor06 回复于:2003-07-22 17:45:44感谢 ;)

feiyan 回复于:2003-07-23 10:12:44谢谢老大将帖子改名了。我只是尽我所能 :)

阿徐 回复于:2003-07-23 11:00:18不错哦,顶先!!!!!!!!!!!11

li2002 回复于:2003-07-23 14:26:30[quote:ddc912613d]esc[/2h (打开大键盘)[/quote:ddc912613d]

这歌正确吗,记得实达上是

esc [2l

难道新大陆的不一样??

feiyan 回复于:2003-07-23 17:19:28不好意思,笔误了:)

zengok 回复于:2003-08-06 18:53:27太感谢了

yongzhen 回复于:2003-08-06 20:10:32好东西啊!顶!

蓝色虫 回复于:2003-08-07 00:36:09thx...........................

Nestle 回复于:2003-08-15 08:46:51谁能讲讲当今实达等终端使用的密码键盘的原理和接口?

boluo 回复于:2003-08-15 11:14:03谢谢FEIYAN!

我虽然用终端却不知道这些,我想问一下这些命令怎么用?

qdongdong 回复于:2003-08-21 11:27:48:D 多多益善!

长城和紫金的有吗?

river918 回复于:2003-09-13 16:16:23辅口打开,等待(划卡。。。。)输入时,如何实现大键盘随时可以输入?

myhoney 回复于:2003-12-02 14:07:40支持一下

lili2004 回复于:2004-03-23 22:14:42偶像:

在unix怎样使用(实现)?能不能举几个实用的例子?用printf?write?新大陆终端怎样兼容南天系列刷卡器?

yongzhen 回复于:2004-08-12 22:24:27

遵循序列回归本色 第3篇

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把写作在第一学段中定性为“写话”,在第二、第三学段定为“习作”。二年级学生初学写话,许多教师目标不明,人为拔高,致使低年级写话出现了不少误区。2011版课标对第一学段写话目标的定位是这样的:“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从目标中可以明确,这一阶段的指向是尽力减少对学生写话的束缚,不给写话设置条条框框,旨在通过乐写、多写达到会写,然后进入相应的句式表达性的规范。要求是学生习作的重要标杆,只有明确要求,学生才能把握习作的方向。作文的很多东西需要学生自悟,但要在教师“以生为本”的理念下进行科学指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遵循序列,努力找准年段写话训练点

翻阅二年级教材,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和写话编排是这样的:

二上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和写话编排

单元 内  容

一 口语交际:秋游

二 口语交际:我的想法

三 口语交际:我们去“旅游”

四 口语交际:应该听谁的

写话:看图写几句话

五 口语交际:合作

六 口语交际:我想这样做

七 口语交际:保护有益的小动物

八 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植物

写话:我想写几句心里话

二下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和写话编排

单元 内  容

一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二 口语交际:伸出我们的双手

三 口语交际:夸家乡

四 口语交际:我们的小制作

五 口语交际:奇妙的动物世界

写话:把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写一写

六 口语交际:大家都来帮帮他

七 口语交际:仔细看一看上面的图画,讨论讨论,图上的小朋友会怎么做。然后,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写话:画一幅或者几幅画,然后再把画上的内容写下来

八 口语交际:身边的科学

写话:这个学期快结束了,我要把自己在这个学期的收获写下来

暑假就要到了,我想写一写暑假里的打算

综观教材的编排,整个二年级只进行了5次写话训练,要达到课标对二年级写话提出的目标似乎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教材特点,对单元主题和口语交际内容进行开发、细化、整合,让写话的内容更细致,更有操作性。

二上一共八个单元,可以对每个单元的写话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要求都是写几句话,第八单元稍微宽泛一些。其中第一、第二单元还提供了句式,体现了教学的梯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通过看图和观察,培养学生捕捉事物现象的能力。这个阶段的语言发展,重点是说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句连贯的话,切不可提出过高的要求。

二上写话重组编排及具体的训练要求

单元 重组的

写话内容 具体训练要求

一 秋天 写出自己在某一个地方看到的秋天的样子

句式:谁到哪儿干什么,看到了什么怎么样

二 我会     写一写自己在班级里会做什么事,是怎么做的

句式:我会……

先……再……接着……然后……最后……

三 介绍一处地方 说说自己去过的一个地方,说出它在哪儿,那里有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连起来,写几句话

四 看图写话 仔细观察,图上画着谁,他们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假山上的小猴们分别在做什么。连起来,写几句话

五 我和()

一起做       说说你和谁一起做过什么事,合作过程中,你是怎么做的,他是怎么做的。连起来,写几句话

六 帮助 说说你帮助过谁,他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连起来,写几句话

七 我喜欢的小动物 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它长什么样,它吃东西时、活动时或睡觉时又是怎样的。仔细观察,把你最喜欢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两点,写几句话

八 写几句心里话 心里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想对谁说,把你想说的意思说清楚,写下来

二、扎实起步,有效指导走好写话每一步

下面以重组后的第一单元为例,谈谈如何指导低段写话。

(一)根据年段特点,把握写话目标

小学低段是学生想象活动的敏感期,教师应努力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写话来培养学生再现表象的技能。如教材中第一单元口语交际《秋游》的要求是这样的:秋天多美呀,我们建议老师组织一次秋游吧!咱们先商量一下到哪儿去、干什么、做哪些准备,再向老师提出建议。

从要求中发现,如果以口语交际中的内容作为写话的内容,就太宽泛,建议也不好写,所以我觉得可以调整为“写出自己在某一个地方看到的秋天的样子”。这样的调整能使学生学会这样的句式:谁到哪儿干什么,看到了什么怎么样。符合课标对第一学段提出的写话要求:“能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能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

实践证明,小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形成,必须经历从口头到书面、从说到写的过程。写作训练也应根据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从低年级开始处理好从听到写的过渡,以说促写,说写并重。扎实完成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保障写话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二)训练语言表达,推动条理写话

1.仿课文形式,在模仿中起步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在写话教学中,让学生适当地仿写课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巩固,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助写的效果。如写秋天,可以模仿第一单元《秋天的图画》以及学习园地中的《秋天到》。同样,后面几个单元也可以找到模仿的课文和范例。

这样的模仿,既有仿写的痕迹,又有新创的内容,通过原文复现,使学生逐渐学会迁移重组。儿童的语言就是在反复的模仿中渐渐丰富起来的。

2.教写话顺序,使言之有序

要让学生写出通顺、有活力的话语,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顺序和程式。基本的、常见的顺序有先概括后具体(常见的总分段式);先具体后总结;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按地点的转换;写一件物品,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里到外,由近而远,从形状到色彩;写景时先写植物再写动物;写一件小事,按“先……接着……然后……最后……的顺序;写一个小场面,按“有的……有的……还有的……”顺序,等等。

这些写话顺序的教学,可以借助课文段落教,可以借助课外范文教,也可以借助班里学生现场的作文教。在学生领悟了典型段落的精妙结构、掌握了带有规律性的语言之后,教师适时组织语言模仿的迁移练习,打开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写出结构严谨、主旨集中的语段。如《秋天》的写话顺序,可以用总分段式,可以按地点转换,也可以按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顺序。

写话思路的指导,在无形中降低了写话的难度,给了多数学生一架写话的梯子,更重要的是不会让学生对写话产生畏惧心理,同时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按照不同的思路去写。

当然,“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也并不是天马行空,胡编乱造,而是应该依托现实,合理创编,语言规范,文从字顺。在“自由”与“规范”之间寻求平衡,充分发掘“自由”的要素,高度关注语言之“规范”,让“自由”与“规范”相得益彰。

(三)推荐语言素材,丰厚表达积累

众所周知,学生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写作时无话可说,有话不会说。只有储备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在需要的时候才可以信手拈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积累语言、组织语言,从而形成能力。通过大量素材的积累,使学生感悟、积淀一定的语言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口头语言,有助于书面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以《秋天》为主题的单元写话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秋天的语言素材,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

1.连词成句,让美丽串串呈现

二年级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是有限的,有些词语在生活和学习中见过,但学生未必能在写话时加以运用,教师应适时向学生推荐词语,让学生有选择地加以运用,这也是学生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如在《秋天》为话题的写话中,可以推荐以下词语:“金风送爽、秋风习习、一叶知秋、秋雨绵绵、丹桂飘香、春华秋实、天高云淡、秋色宜人。”这些词语大部分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学生记忆犹新,非常感兴趣。但是这些词语用得过多,也会使得学生的文章千人一面,如何在掌握这些词语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也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2.妙语连珠,让精彩纷纷呈现

写话过程中,从词到句子,层层铺垫,由易到难,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儿童的言语天分被充分激活,也才会有写话过程中的妙语连珠,精彩纷呈。

描写秋雨的:秋雨如同满天发亮的珍珠,飘飘扬扬地挥洒着。

描写秋风的:一阵阵秋风吹来,一片片落叶在林间飞舞。树林里像铺了厚厚的地毯,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响声。

描写菊花的:看,菊花开得多么热烈!黄的、红的、白的、紫的……一朵朵,一簇簇,迎着秋风,争奇斗艳,芬芳扑鼻。

……

3.古诗内化,让璀璨慢慢凸显

写话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诗句会提升作文的品质。如在《秋天》为主题的写话中,可以推荐下面的诗句让学生运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根据学情,关注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必要的点拨,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鹦鹉学舌,能将课文中的语言在不同的情境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重视病句诊断,锻炼修改能力

古人为文往往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斟字酌句,反复推敲,锤炼语言,才能学会准确运用语言。二年级学生在写话时经常会出现一些语句上的毛病,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可提供学生经常出现的毛病以引起关注。

这样的引导基于学生的起点,从说到写,从写到改,让学生亲历了写话的整个过程,使他们乐于交流,易于表达。

有了教师这样扎实细致的指导,才有了下面这些优秀的学生习作。

秋天,树林里可美啦!你看,火红的枫树一棵连一棵,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红色的云霞,又像一片红色的海洋。风儿吹过,几片调皮的枫叶离开了枫树妈妈,真像是一只只艳丽的红蝴蝶在空中起舞。我忍不住伸手去接,它又淘气地飞走了,它是在邀请我与它捉迷藏吗?                                (焦  傲 )

果园的味道,是那么的香甜。圆圆的柿子娃娃,涨红了小脸,正摇起小手欢叫着:“我可甜啦,赶快来尝一口吧。”石榴公主穿着满是宝石的衣服,咧开小嘴朝我们甜甜地微笑。咦,翠绿的树上怎么挂了一盏盏黄灯笼?原来是橘子姑娘穿着黄澄澄的礼服在迎接秋天的到来呢!啊,“正是橙黄橘绿时”,秋天的果园一定是小朋友的最爱!          (沈孙源)

朱光潜先生说,在同一棵松树面前,木商看到的是松树的实用价值,科学家探究的是松树的成长规律,艺术家则持欣赏的态度。因此,对同一件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同样的体验有不一样的表达。同样是写秋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写了自己眼中的秋天。大胆的想象、流畅的表达、准确的用词、语言的灵性,超出了二年级学生的写话范畴,内容具体,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富有灵性。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也是低段写话所需要的。

遵循序列,扎实起步,在自由与规范中平衡,以宁静之心走向学生的表达,回归写话之本色。

控制序列 第4篇

目前, 城市供水系统一般采用变频恒压供水控制系统, 其主要的工作原理是:首先通过用水管网上的压力传感器对各用户的用水水压数据进行采样, 再把压力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传输给PID调节器, 然后用处理后的数据与用户设定的压力值进行比较、运算, 将结果转换为水泵启动台数信号和频率调节信号分别传送给可编程控制器 (PLC) 和变频器;变频器根据频率调节信号来调节水泵电机的电源频率, 进而调整水泵的转速;可编程控制器则根据水泵启动台数信号控制水泵的运转状态。通过对水泵的启动和停止台数和变频泵转速的调节, 使用户管网中的水压恒稳于用户预先设计的压力值, 进而使供水泵组的水量与用户管网不断变化的用水量保持一致, 最终达到“变量恒压”供水。

该系统虽然采用了具有反馈环节的自动控制系统, 能够较好的解决供水问题, 但是由于该系统采用了反馈环节, 而其过程也长, 故其反映时间相对要长, 延时滞后性比较大。为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序列挖掘的实时专家系统的供水控制系统, 改善了数据处理的算法并提高了系统实时监控的能力。

1 相关概念

1.1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 (data mining) 是指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出隐含在其中的、不为人知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1.2 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一种模拟人类专家在解决某一领域问题时特定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它是应用计算机、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 依据某一领域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 进行推理和思维决策, 解决这一领域需要人类专家处理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的过程。同时该专家系统还具有通过“自学”完善自身系统的能力。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结构图

在此自动控制系统中, 我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系统结构图, 其中前馈实时专家系统是一个预测系统, 它通过分析对过去的数据和对象现时的情况, 推断出现在需要的用水量 (或是压力) 。而反馈PID控制系统则通过检测出水厂的水压的实时值 (作为反馈量) 来控制自来水厂的水塔水容量。前馈系统的作用主要是克服系统延时滞后的缺点, 反馈主要是用来防止干扰, 提高控制精度。

2.2 算法

三角函数曲线是周期性曲线, 而且其周期可由数列特征来进行调节, 同时又可由若干组不同周期的曲线所迭加, 故能很好地做出时间序列数列的拟合和预测。通过对若干组不同周期的正弦和余弦三角函数曲线进行叠加, 时间序列三角函数预测法可以逼近供水管网水量负荷的变化。

时间序列三角函数用于城市用水量预测模型为:

式中:

A1, A2节假日变化因素影响系数和常数, 其中

A1大于、等于或小于1的系数

A2依据具体情况确定的常数, 可大于、等于或大于0;

不做节假日调整时, 取Al=1、A2=0。;

FCt受气温影响的预测值调整系数;

1) 不考虑气温影响时:FCt=l

2) 考虑气温影响时:

式中:

N温度记录的次数, 应与水量样本的日数相同, 并且是同期的:

THiTLi记录中的日最高、最低气温, 以摄氏温度计, 并根据零度上、下取正负值;

TH, Tt预测日的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值;

Tθ考虑温度影响的权重调节常数;

A+bt确定期望负荷量的总趋势

i模型中采用的正弦、余弦的总项数;

ω三角函数的角频率, ω=2π/M。时负荷预测模型中, M为一个周期所含的时段数, 取M=24小时;日负荷预测模型中, M为一个周期所含的日期数, 取M=7天;

at, bt待拟合的系数, 分别为对应三角函数的幅度。

3 实验

本文利用上述算法, 结合本地的历史数据, 对供水进行了仿真实验, 仿真结果与实际测量值如图2所示。

4 结束语

时间序列三角函数分析法模型既体现了用水量增长的趋势性变化, 又体现了其周期性的变化趋势, 且其精度可以满足实际需要。但其对用水量随机扰动性的变化趋势体现不明显, 对历史数据的依赖性较强。

参考文献

[1]黄传连.吉安市供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山东:科技信息, 2010 (11) .

[2]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er著, 范明, 孟小峰等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任力, 侯泽照.供水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探索.给水排水[J], 2003, Vol.29 (l) :85-88.

[4]武悦滨, 曲世琳, 刘大顺.给水管网中的水力瞬态公况模拟.北京科技人学学报[J], 2006, Vol.28 (5) :422-426.

[5]乔淑娟, 王华, 崔阳.基于OpenGL的城市地下管网GIS可视化研究.计算机技术与发展[J], 2006, Vol.16 (l) :146~148.

浅析时间序列 第5篇

浅析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因其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而且还被应用于各种研究.文章旨在简要介绍时间序列的概念及其预测方法,并争对当今众多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提出对时间序列未来研究方向的浅见.

作 者:王小倩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成都,611130刊 名:今日财富(下旬刊)英文刊名:FORTUNE TODAY年,卷(期):“”(11)分类号:C8关键词:时间序列 移动平均法 指数平滑法 最小二乘法 未来前景

关于学习进展序列的研究 第6篇

学习进展序列提供一个有序列的、有联系的步骤,描述了学生为掌握一个大概念或核心概念时,理解程度和思维技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典型技能和知识。学习进展序列需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并体现一定的灵活性,给出时间分段和对应的特定内容。

下面以学生学习沉浮现象,建立物体密度概念为例:

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师都知道,孩子很喜欢水。不管是玩水,还是自己学游泳,孩子从小就会接触到沉浮现象。但是教师也都知道,建立密度的概念是小学阶段科学教育中的难点,也一直是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皮亚杰认为:建立为什么物体会沉浮的解释,孩子需要经历4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4-5岁)孩子解释沉浮的原因是道德上的,如“这块石头聪明”。第二阶段(5-6岁)认为重的物体会沉,因为物体重,表示强大,用的是拟人力量的解释,而非客观的原因。第三阶段(6-8岁)开始找客观的原因。第四阶段(9岁以后)开始把重量和容积联系起来,才可能逐步建立密度的概念。这就是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获得密度概念的进展序列。皮亚杰理论的问题在于把这种进展序列看成是儿童天生具有的过程,不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他的这个观点被实践和脑科学证明是错误的。儿童,甚至于是没有接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成年人,都会对沉浮现象有许多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的前概念,不经过精心设计的科学教育,是很难改变的。而有了好的教育方法,儿童才能够较早地建立正确的概念。

威尔逊(Wilson)等用渐进的变量来描绘学生对沉浮概念掌握的进展过程,一共分为9个等级,如表1所示。作为一个例子,它说明不同的科学概念可以分解成随着时间进展而发展的详细过程。在给出的学习进展序列中并没有像皮亚杰那样给出年龄的阶段。因为,根据社会建构理论和脑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学生的学习进展的进度各不相同,既与先天的条件有关,更会受到后天文化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语言和教育就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背景。

有的学者还主张,学生的学习进展序列不一定是楼梯式的,可能会出现拼图式和螺旋式的进展过程。莎奈娜(Salina)把拼图式称为风景照式。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螺旋进展式的实际案例。

我们在图1中给出了阶梯式和拼图式的示意图。

本文摘自韦钰院士的论文《小学科学课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有删改。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年7月

[1] Ivan Salina. Learning Progression in Science Education: Two Approaches For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Learning Progressions in Science (LeaPS) Conference, June 2009, Iowa City

[2] Esther Dabagyan,What Makes Things Float? Density and Buoyancy Misconceptions,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 www. csun.edu/~eed39911/.../Density/ Misconceptions/Paper.pdf

[3] Cathleen A. Kennedy & Mark Wilson. Using Progress Variables to Interpret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Progress. (BEAR Technical Report No. 2006-12-01). Berkeley Evaluation & Assessment Research (BEAR) Center

表1 学生学习密度概念的学习进展过程

图1 阶梯式和拼图式的学习进展

控制序列 第7篇

下司犬是贵州省的特有犬种,被誉为“中华名猎”,主要分布区域以黔东南州麻江县下司镇为中心,辐射到周边地区。其特点是:头大、尾细、尾尖直并上翘,毛白色,毛质粗硬,有长、短两层毛,依被毛长度分为“长蔗秆毛”和“短蔗秆毛”两种,眼睑、鼻及舌为粉红色,是观赏和狩猎良种犬。本文通过下司犬线粒体D-loop碱基序列分析,探讨下司犬与其它犬种之间的关系,为下司犬的选育和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岁龄雄性下司犬,由贵州省麻江县下司犬养殖基地提供,自颈静脉采取新鲜血液5 ml加入ACD抗凝剂,-20 ℃保存。

1.2 线粒体DNA D-loop的扩增

线粒体DNA的提取按试剂盒(杭州维特洁生化技术有限公司)说明书进行。以GenBank上登录的犬mtDNA全序列为依据设计D-loop的保守性引物,正向引物P1:5′-AGCTGAAATTCTTCTTAAACTATTCCCTG-3′,反向引物P2:5′-GTGTGGCTTAGCAAGGTGTTATGAG-3′。20 μl PCR扩增反应体系中含有:10Taq Polymerase buffer 2 μl,2.5 mmol/L dNTPs 1.6 μl,引物P1和P2各0.4 μl,Taq Polymerase IU(TaKaRa),取30~50 ng线粒体DNA为模板。PCR反应条件为:94 ℃预变性5 分钟,94 ℃变性40 秒,52 ℃退火40秒,72 ℃延伸90秒,30个循环,最后72 ℃延伸10分钟。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参照说明书(E.Z.N.A. TM Gel Extraction Kit,Omega)回收目的片段。将目的片段与pMD18-T载体(Takara)以3∶1比例连接,转化大肠杆菌TG1,阳性克隆测定核苷酸序列。引物的合成和碱基序列测定均由上海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

1.3 DNA序列分析

用DNAstar软件拼接下司犬mtDNA D-loop序列,应用MegAlign进行聚类分析。

2 结 果

2.1 线粒体DNA D-loop的扩增

从下司犬血液中提取了线粒体DNA,在琼脂糖电泳中为单一的一条带,表明提取的线粒体DNA质量良好(图1)。据已知犬种线粒体DNA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正向引物P1紧邻D-loop的5′ 端,反向引物P2位于12S rRNA基因的内部、D-loop 3′ 端下游约200 bp处。以下司犬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出约1.5 kb的DNA片段,与预期大小相符,没有发现非特异性条带;空白对照组未出现扩增产物,实验结果的重复性良好。扩增片断经克隆、测序后进行比对分析,与已知家犬mtDNA D-loop序列的同源性在95%以上,说明获得的扩增片段确为下司犬的mtDNA D-loop DNA。

Lane M:DL2000 DNA Marker.Lane 1:PCR products of D-loop(1.3 kb).Lane 2:negative control of PCR.Lane 3,4:mitochondrial DNA extracted from the blood sample of Xiasi dog.

2.2 下司犬线粒体DNA D-loop碱基序列分析

获得的下司犬mtDNA 1 514 bp,其中包含D-loop的完整序列,长 1 260 bp,自第674位碱基始为一段串连重复序列,重复单元为TACACGT(A/G)CG,重复次数29次(GenBank accession nomber EU178107)。在下司犬线粒体D-loop序列中,TT、CC、AA、GG的重复次数分别为80、63、71、38次,其它组合重复次数较少,碱基组成为A:28.3%,T:28.9%,G:16.2%,C:26.7%,A+T的含量(57.1%)明显高于G+C的含量(42.9%)。

2.3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将下司犬线粒体DNA D-loop上游673 bp的碱基序列与GenBank中的已知犬种进行比较,以Clustal W method进行聚类分析(图2),结果显示,若以欧洲、亚洲两大地理位置来划分所有犬种,下司犬线粒体DNA主要与亚洲犬聚类,说明下司犬与亚洲犬种的亲缘关系较近。

Gen Bank 数据库中狗线粒体DNA D-loop对应序列:West Highland White Terrier(DQ480497);Standard Schnauzer dog(AY656746);Great Dane(AY240059);Sapsaree(AY177658);Chow Chow(AY240067);Pungsan dog (AY177654);Golden Retriever dog(AY240126);Japanese native dog(D83600);Siberian Husky(DQ480499);Chinese Grested dog(AY656754);English Springer Spaniel dog(AY240040);Rottweiler dog(AY240058);Anatolian Shepherd dog(AY240069);Cheju dog(AY177647);Cocker Spaniel dog(AY240038); Standard Poodle dog(AY240046);Whippet dog(AY240053);Old English Sheep dog(AY240037);Pug dog(AY240090);Dalmatian dog(AY240092);German Shepherd(DQ480489);Jindo dog(AY177649);Lhasa Apso dog(AY240070);Saint Bernard dog(AY656743).

3 讨 论

本文采用PCR法测定了下司犬线粒体DNA D-loop核苷酸序列,其中存在一段以10个碱基为单位的串连重复序列,一般认为这是mtDNA异质性的表现,直接影响犬线粒体DNA的长度[4]。因此,本文未选择D-loop的全长序列,而是对串连重复序列5' 端上游673 bp进行深入分析。在下司犬线粒体D-loop碱基序列中,A、T含量明显高于C、G含量,这与其它研究报道一致[5]。

将下司犬D-loop部分序列与已知序列构建了进化树,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品种混合聚类,说明欧亚大陆的家犬品种在历史上曾发生过相当程度的基因交流。其根本原因与家犬跟随人类四处迁徙,以及人为的品种选育有关。在进化树中,下司犬主要与亚洲犬聚类。Vila等[6]认为家犬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分别起源;而Savolainen[7]等认为家犬全部起源于东亚,在亚洲向欧洲的扩散过程中发生了变异或遗传漂变,产生了多个类群。下司犬的分析结果表明,下司犬与亚洲犬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欧洲犬的关系较远,推测下司犬与亚洲犬具有共同的祖先。在进化树中,下司犬与日本本土犬、西伯利亚雪橇犬聚为一类,说明下司犬在品种形成过程中可能与这两类犬有关。

摘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了贵州下司犬线粒体D-loop区序列。结果显示,该犬的线粒体D-loop全长1260bp,碱基序列中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其中有一段以串连方式排列、重复29次的序列,重复单元为TACACGT(A/G)CG。对该串连重复序列上游673bp的碱基序列进行分析,比较已知犬种相应碱基序列之间的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下司犬与亚洲犬种的亲缘关系较近。

关键词:下司犬,线粒体DNA,D-loop

参考文献

[1]Bullerwell,CE,Gray MW.Evolution of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protist connections to animals,fungi and plants[J].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2005,7(5):528~534.

[2]Birky,CW Jr,Fuerst P,Maruyama,T.Organelle gene diversity under migration,mutation,and drift:equilibrium expectations,ap-proach to equilibrium,effects of heteroplasmic cells,and compari-son to nuclear genes[J].Genetics,1989,121(3):613~627.

[3]张亚平,施立明.动物线粒体DNA多态性的研究概况[J].动物学研究,1992,13(3):289~298.

[4]苏瑛.动物mtDNA控制区及保守与异质[J].四川动物,2005,24(4):669~672.

[5]赖松家,王玲,刘益平,李学伟.中国部分牦牛品种线粒体DNA遗传多态性研究[J].遗传学报,2005,32(5):463~470.

[6]Vila C,Savolainen P,Maldonado JE,Amorim IR,Rice JE,Hon-eycutt RL,Crandall KA,Lundeberg J,Wayne RK.Multiple and ancient origins of the domestic dog[J].Science1997,276(5319):1687~1689.

控制序列 第8篇

针对基于线性控制理论的传统脉冲宽度调制( 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 技术存在的瞬态响应速度慢、控制电路不易实现等缺点,人们提出了脉冲序列( Pulse Train,PT) 控制技术[1,2,3]。PT控制是一种新型离散控制方式,它在预设的高、低功率脉冲中选择合适的脉冲作为有效控制脉冲,通过调整高、低功率脉冲的组合方式实现对变换器输出电压的调节,其控制脉冲宽度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可调的[4,5,6]。

PT控制本质上是基于开关变换器输入能量的控制,当变换器工作于电感电流断续导电模式( Dis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DCM) 时,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电感储能的变化量为零,输入能量完全传递到负载和滤波电容。而对于PT控制电感电流连续导电模式( 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CCM) 开关变换器,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电感储能的变化量不为零,根据电感电流与输出电流的关系,电感可能储存部分输入能量,也可能释放部分储存的能量到输出,从而产生低频振荡现象[7]。虽然通过增大滤波电容的等效串联电 阻 ( 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ESR) 可以有效地抑制低频波动现象,但同时也增大了输出电压纹波。

针对PT控制CCM Boost变换器存在的低频振荡问题,本文研究了固定导通时间半滞环脉冲序列( Semi-Hysteresis Pulse Train,SHPT) 控制CCM Boost变换器的原理,分析了其控制规律。由于在一个开关周期内SHPT控制CCM Boost变换器电感的储能变化量为零,SHPT控制有效抑制了传统PT控制CCM Boost变换器的低频振荡现象。实验结果表明,SHPT控制CCM Boost变换器不存在低频振荡现象,能够工作在稳定的周期态。

2 SHPT 控制 CCM Boost 变换器分析

2. 1 控制原理分析

图1和图2分别是SHPT控制CCM Boost变换器原理图及其输出电压、电感电流、控制脉冲的典型时域波形。SHPT控制CCM Boost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一个开关周期起始时刻,输出电压vo与参考电压vref进行比较,当vo≤vref时,控制脉冲选择器选择高功率脉冲PH作为开关管的控制信号,此时开关管S导通,电感电流从预设的谷值电流Iv开始线性增大,经过预设的固定导通时间τon_H后关断。开关管关断后,电感电流线性减小,当电感电流减小到预设的谷值电流Iv时,开关管S再次导通,进入下一个开关周期。与此类似,当vo> vref时,控制脉冲选择器选择低功率脉冲PL作为开关管的控制信号,此时开关管S导通,电感电流从预设的谷值电流Iv开始线性增大,经过预设的固定导通时间τon_L后关断。开关管关断后,电感电流线性减小,当电感电流下降到预设的谷值电流Iv时,开关管S再次导通。

设开关管S的预设固定导通时间为:

假设开关变换器的输出电压纹波可以忽略,即输出电压保持恒定。设开关管的关断时间为τoff,开关管导通阶段和关断阶段的电感电流变化量可分别表示为:

由于电感电流在每一个开关周期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的值均等于预设的谷值电流Iv,开关管导通阶段和关断阶段的电感电流变化量满足,即

由式( 3) 可得一个开关周期内开关管的关断时间τoff为

由式( 1) 和式( 4) 可得开关周期为:

由一个开关周期内电感电流峰值,可得一个开关周期内电感电流的平均值为:

因此,在一个开关周期内,Boost变换器的输入功率为:

由式( 7) 可得,在一个开关周期内,SHPT控制CCM Boost变换器的输入功率为:

由于在一个开关周期内,SHPT控制CCM Boost变换器的电感电流变化量为零,输入能量全部传递到负载,由式( 8) 可知SHPT控制CCM Boost变换器的负载功率范围为,因此输入电压vin、预设的电流谷值Iv和高、低功率脉冲的预设导通时间τon共同决定了变换器的负载功率范围。

2. 2 控制规律研究

开关管导通时刻电容电流iC= - io,开关管关断时刻电容电流iC= iL- io,因此,在一个开关周期内SHPT控制CCM Boost变换器电容电压的变化量Δv可表示为:

整理式( 9) 可得:

为保证有效控制脉冲为高功率脉冲时,输出电压升高; 有效控制脉冲为低功率脉冲时,输出电压下降,即ΔvH> 0,ΔvL< 0,由式( 10) 可得,高、低功率脉冲的固定导通时间需满足:

当变换器工作于稳态时,μH个高功率脉冲和μL个低功率脉冲组成一个周期为μHTH+ μLTL的控制脉冲循环周期,在一个控制脉冲循环周期内,输出电压变化量为零,即μHΔvH+ μLΔvL= 0,由此可得在一个控制脉冲循环周期内,高、低功率脉冲的个数比为:

设Boost变换器的电路参数为:。将上述电路参数代入式 ( 10 ) ,可以得到一个高功率脉冲周期内输出电压变化量ΔvH和一个低功率脉冲周期内输出电压变化量 - ΔvL与负载电阻R的关系,如图3 ( a) 所示。可见,随着负载电阻增大,ΔvH增大,- ΔvL减小。令ΔvH= ΔvL,此时一个控制脉冲循环周期内的高、低功率脉冲比例为1∶1,通过计算可得,此时的负载电阻R = 3. 14Ω。μH/ μL随负载电阻R的变化如图3( b) 所示,可以看出,当负载电阻增大时,负载功率减小,此时,μH/ μL的比值减小,即控制器输出的控制脉冲中,高功率脉冲所占的比例下降,低功率脉冲所占的比例增加。同理,当负载电阻减小时,负载功率增大,μH/ μL的比值增大,即高功率脉冲所占的比例增加,低功率脉冲所占的比例减少。

由式( 12) 和图3,根据脉冲序列循环周期内高功率脉冲和低功率脉冲的组合方式,可以确定负载功率的大小; 同理,对于一定的负载功率,也可以得到高、低功率脉冲的数量比例关系。

2. 3 稳定性分析

当变换器工作于稳态时,μH个高功率脉冲和μL个低功率脉冲组成一个周期为μHTH+ μLTL的控制脉冲循环周期,则一个脉冲循环周期内电感的平均电流为:

对式( 13) 求偏微分可以得平均电感电流的小信号变化量为:

式中

根据式( 14) 可以得到SHPT控制CCM Boost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如图4所示。

由图4可得平均电感电流的小信号变化量为:

由式( 13) 和式( 14) 可得输出电压与的函数关系为:

式中

令式( 16) 中分母等于0,可得系统的闭环极点为s = - M = - 1 /( RC) ,s < 0,闭环极点位于s域左半平面,故系统稳定。

3 实验验证

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结果,设计了SHPT控制CCM Boost变换器,电路参数和控制参数与前文所述一致。

额定负载下SHPT控制CCM Boost变换器的稳态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波形如图5所示,输出电压稳定调节到vo= 8V。

不同负载时SHPT控制CCM Boost变换器的稳态工作波形如图6所示。如图6( a) 所示,当负载R =3. 25Ω时,变换器的一个脉冲序列循环周期由一个高功率脉冲周期和一个低功率脉冲周期组成,控制脉冲序列为1PH-1PL,由于实际电路中各元件存在的寄生参数和电流取样电阻的影响,负载R的值比理论分析值3. 14Ω略大; 如图6( b) 所示,当负载电阻减小到3. 15Ω时,负载功率增大,高功率脉冲的数目增加,变换器的一个脉冲序列循环周期由两个高功率脉冲周期和一个低功率脉冲周期组成,控制脉冲序列为2PH1PL; 如图6( c) 所示,当负载阻值增大到3. 45Ω时,负载功率减小,低功率脉冲的数目增加,变换器的一个脉冲序列循环周期由一个高功率脉冲周期和两个低功率脉冲周期组成,控制脉冲序列为1PH-2PL。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

由于实际电路中各元件存在的寄生参数和电流取样电阻的影响,变换器输出电压实验纹波与理论分析结果存在微小差别,即实际输出电压的纹波为电容电压的纹波与ESR电压纹波的叠加,因此实验得到的输出电压纹波中出现跳变,但上升和下降近似线性。

4 结论

HIV全序列中重复序列的研究 第9篇

重复序列是指生物基因组序列中重复出现的碱基序列, 它是生物基因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泛地分布在各种生物的基因组序列中, 而一般真核生物中的重复序列比原核生物中多, 如在人类的基因组中重复序列的含量超过了90%【1】。由于在真核生物中, 重复序列大都不能够编码蛋白, 在基因预测时几乎都被屏蔽掉,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被认为是“垃圾序列”[1]。而近年来, 重复序列却成为了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许多分子生物学家试图通过对重复序列的研究来揭示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进化机制[2]。大量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重复序列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意义, 如对维持染色体的空间结构、基因的表达、以及遗传重组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并且, 重复序列在很多方面已经得到了应用, 如在作物育种上, 简单的重复序列具有多态性水平高, 便于分析, 且不受环境影响等优点, 所以简单的重复序列标记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分子标记可以被应用于遗传图谱构建居群遗传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3,4]。

被誉为“超级绝症”的艾滋病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它是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攻击人类免疫系统而造成人类免疫缺陷的一种疾病[5]。迄今为止, 研究发现HIV主要包括HIV-1和HIV-2有两个类型。HIV-1的基因组长度为9.3Kb, HIV-2为9.7Kb左右, 并且其基因组的两侧都有一个长末端重复序列 (LTR) , 3个结构基因 (gag/p0l/env) 和7个调控基因 (tat、rev、nef、vif、vpv、vpr、Vpx) [6,7]。由于HIV具有高突变率、高重组率及高复制率等特点, 所以它的基因组能快速变异, 形成大量的变异株, 从而容易地可以逃脱了宿主的免疫力, 致使HIV患者日益增多[6]。截止最新资料显示, 目前全球艾滋病感染者已超过3400万。基于重复序列在基因组中具有重要的生物意义, 所以本文通过对HIV全序列中重复序列分析, 进一步讨论了HIV进化历程及特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HIV全序列的来源

本文选择了HIV全基因组序列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然后分析了HIV中的重复序列。HIV全基因组序列直接可以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NCBI) 上下载, 其网址 (http://www.ncbi.nlm.nih.gov/) 。

2.2 统计重复序列的方法

首先将下载好的HIV全基因组序列经过处理, 去除里面完全相同的序列。然后选择某一固定长度K, 对HIV全基因组序列中真实出现的各种K串序列进行统计。考虑到K串序列间有重叠以及尽可能的不丢失任何信息, 所以我们在统计K串序列时选择步长为1个碱基, 也就是对于每一条HIV全基因组序列从第一个字母开始统计, 然后每隔1个碱基统计一次, 直到序列结束为止, 这样就可以统计出HIV全基因组序列中所有的重复序列。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复序列出现power-law行为

近些年, power-law关系已在不同的领域纷纷被观察到[8]。然而在本文中, HIV全基因组序列中的重复序列也出现了power-law分布的关系。我们的统计结果表明:出现次数为n次的重复序列的总数N (n) 与次数为n的重复序列之间存在power-law关系。这说明在HIV全基因组序列中, 出现次数很多的重复序列很少, 大部分重复序列只出现少数的几次。如图1所示, 图中横坐标表示出现次数为n次的重复序列, 纵坐标N (n) 表示出现次数为n次的重复序列的总数, 由此明显可以看出当重复序列长度K=6、K=10、K=16和K=20时, N (n) 与n之间有明显的power-law关系。并且通过power-law曲线拟合, 和所得的图像有很好地吻合, 图中红线是power-law拟合曲线, 而黑点是根据统计所得数据画出的图像。

3.2 不同长度含量最多的重复序列

如表1所示, 考虑到篇幅原因, 本文并没有把所有不同长度且出现次数最多的重复序列一一列举出来, 而只是列举了序列长度K=2到30时HIV全基因组序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重复序列。考虑到重复序列在基因组的具有重要的生物意义, 再加上HIV具有高突变率、高重组率及高复制率等特点, 所以这些重复次数出现最多的重复序列可能对HIV的进化、突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认为全基因组序列是由一些小片段基因序列通过不断地复制和扩增而来, 那么这些最多的重复序列可能就是那些最原始的基因片段, 这些恰好与重复序列中出现了power-law关系相吻合。

3.3 重复序列中AT/GC含量的分析

经统计表明, HIV全基因组序列中AT含量占59.84%, GC含量占39.56%。并且如图2所示, 图中横坐标为选取重复序列的固定长度K, 纵坐标P (K) 表示100%AT、100%GC的重复序列在所有重复序列的百分含量。由图2可以得出: (1) 随着重复序列长度K的增加, 100%AT与100%GC含量的重复序列都在减少, 并且最长的100%AT含量的重复序列有17个碱基, 而最长的100%GC含量的重复序列有13个碱基; (2) 对于不同长度K的重复序列, 总有100%AT含量的重复序列多于100%GC含量的重复序列, 而且在HIV全基因组序列中AT含量也多于GC含量, 这些说明HIV在进化过程中可能经受了更多的AT压力。

4 结语

本文统计了HIV全序列中所有不同长度的重复序列, 并分析了其重复序列的AT/GC含量。研究发现: (1) 重复序列出现的次数n与出现次数为n的重复序列总数N (n) 之间存在power-law关系, 这表明在HIV全序列中, 只有少数重复序列会出现很多次, 大部分重复序列只会出现少数几次;这也支持了Mark Gerstein等人提出的进化模型[8], 他们认为全基因组序列是由原始的几个基因片段直接通过复制而来, 复制时都要随机选择一个基因片段作为模板, 这样次数出现多的基因片段被选择作为模板的概率就越大, 经过长期地演变, 有些基因片段会越来越多, 而大部分只会出现少数的几次。如果认为Mark Gerstein等人提出的进化模型是正确的, 那么在HIV全序列中那些次数出现最多的重复序列就很有可能是HIV中最古老的基因片段, 这些片段可能对HIV的进化和突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2) HIV全序列中的AT含量高于GC, 并且对于不同长度K的重复序列, 100%AT含量的重复序列总是多于100%GC含量含量的重复序列, 最长的100%AT含量的重复序列比100%GC含量的重复序列要长, 这些表明HIV全序列在进化过程中可能经受了更多的AT压力。

摘要:文章统计了HIV全序列中所有不同长度的重复序列, 并分析了其重复序列的AT/GC含量。研究发现: (1) 重复序列出现的次数n与出现次数为n的重复序列总数N (n) 之间存在power-law关系, 这表明在HIV全序列中, 只有少数重复序列会出现很多次, 大部分重复序列只会出现少数几次; (2) HIV全序列中的AT含量高于GC含量, 并且对于不同长度K的重复序列, 100%AT含量的重复序列总是多于100%GC含量的重复序列, 最长的100%AT含量的重复序列比100%GC含量的重复序列要长, 这表明HIV全序列在进化过程中可能经受了更多的AT压力。通过对HIV全序列中的重复序列的分析, 进一步讨论HIV进化历程及特点。

关键词:HIV,重复序列,power-law关系

参考文献

[1]韦芳萍, 陈光旨等.生物信息学与重复序列分析[J].Journalof GuangxiA gric.and Biol.Science, 2002, vol.21 (1) :64-67.

[2]铁双贵, 郑用琏.玉米基因组的简单重复序列遗传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进展, 2001, vol.21 (5) :59-61.

[3]聂胜杰, 景强.短串联重复序列的研究及应用[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2002, vol.25 (5) :255-259.

[4]别墅, 王坤波, 孔繁玲等.棉花基因组重复序列的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 2003, vol.1 (3) :37-379.

[5]崔凡, 刘维达.HIV-1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3, vol.29 (2) :123-126.

[6]张红喜, 袁均林, 詹发先, 王跃.HIV-1基因分型及其研究意义[J].中国艾滋性病, 2005, vol.11 (1) :76-77.

[7]刘瑶, 苏靖, 杨春玲.抗艾滋病药物研究的新靶点[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08, vol.35 (1) :4-8.

构建作文训练序列 第10篇

布鲁纳说:序列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熟悉程度。于漪说: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 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因此, 我们应当科学构建作文训练序列, 提高作文训练的有效性。

一.明确三个年级训练目标序列

1.七年级训练目标

能用文字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认识和见解。写作文做到有中心、有内容。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养成修改的习惯, 力争做到文从字顺。

2.八年级训练目标

能写复杂的记叙文, 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内容充实, 中心明确, 感情真实的文章。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3.九年级训练目标。

写记叙文, 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做到内容具体, 中心明确。运用联想和想象来丰富表达内容,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会写简单的议论文。能限时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

二.构建三个年级作文专项训练序列

1.七年级作文专项训练序列

(1) 抓住景物特点写景, 做到景中抒情。 (2) 掌握基本的人物描写方法, 写出人物不同的个性。 (3) 学会观察。观察事件, 完整叙述。观察人物, 抓住特征。观察景物, 多角度表达。 (4) 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把事情写具体, 写生动。 (5) 运用联想和想象等手法, 丰富写作内容。 (6) 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7) 把握详略得当。

2.八年级作文专项训练序列

(1) 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表达丰富思想。 (2) 用情境与细节, 突出人物形象。 (3) 学会托物言志。 (4) 学会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5) 运用设置线索、伏笔照应、悬念过渡等常见手法布局谋篇。 (6) 抓住事物特征, 合理安排顺序, 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 会写简单的说明文。

3.九年级作文专项训练序列

构建作文基本要素训练序列。具体包括: (1) 审清题意。 (2) 精心拟题。 (3) 扣题立意。 (4) 选取小、近、实、新的典型材料。 (5) 巧妙构思布局, 豹头、凤尾、巧过渡。 (6) 斟酌用词, 流畅表达。

三.构建“以读促写”训练序列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 模仿课文进行作文。依据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确立作文专项训练的内容。注重让学生在典范文章的阅读学习中从感性上认识作文布局谋篇的要点, 了解基本的写作技能。例如:学习《走一步, 再走一步》后, 指导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学习《春》、《济南的冬天》后训练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写景, 做到景中抒情”;学习《我的母亲》《藤野先生》后进行“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专项训练, 如此梳理, 我们不难构建出阅读促写作训练序列。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内容, 充实自己的文章内容。对课文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储存一定的语言和写作素材, 生成写作资源库。这样, 学生在经典美文阅读中, 既提升了阅读能力, 又学习了写作技巧, 生成了写作智慧, 可谓双赢。

构建体系序列训练点点突破 第11篇

关键词:作文 体系 序列 读写 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要完成“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学任务,首当其冲就必须扎实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而当前的教学现状是学生害怕写作,教师怕教写作。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写作本身难,写作过程既涉及到遣词造句、修辞逻辑、思维深度,还须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灵感激发等要素;二是写作教学处在乏力、无序、缺钙的状态。三是缺少切实可行的写作辅导教材,现行教材只列出写作要素和技能目标,而学生怎样掌握这些要素、教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教材没有具体的训练过程,这样在教学实施前,教师不得不对教材所列出的作文教学进行二次开发,教材的编写,把作文教学过程设计的重担交给了教师。为此,语文教师要克服传统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建立一个作文训练的科学体系,改进作文教学内容,达到作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增加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扎扎实实在写作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中有所得,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写出“象样”的文章,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在“构建体系、序列训练、点点突破”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要构建序列化的积累体系。

学生没有材料,当然写不出什么来,肚子里没货,怎么能写出文章来呢?“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对中学生来说,要提高写作水平,积累材料和整理材料的本领是必不可少的。厚积而薄发——写好作文从积累开始。但积累不能无目的应该有一定的序列化,应该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和读写结合点进行有效的积累。这里所说的积累既包括语言的积累,同时也包括材料的积累。如这单元要进行有关“感悟亲情”为主题的单元教学,可以利用课前3—5分钟进行以“感悟亲情”为话题的简短演讲,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课下搜集阅读有关亲情的文章、诗歌、名言警句并做好摘抄批注,也是利用课前3—5分钟进行交流展示。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为下步的写作教学积累了材料。

再如这单元要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如何刻画人物。为了完成这一训练点可以让学生大量阅读有关写人的文章并思考人家是如何刻画人物的,要求将好的的句子、段落及读后的感悟写在读书笔记上,另外指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人物写好相应的观察日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真的习惯,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了。”矛盾要求学习写作的人,身边时时刻刻准备一支笔、一本笔记本,“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记下来。”这样,“积累多了,一到作文,就会成为有用的、可供选择的材料。”这样有了材料与生活的双向积累,在加上教师的恰当点拨学生写起有关人物刻画的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

当然单元主题不同,读写结合训练点不同,学生的课前语言训练点,积累的侧重点也应该相应的发生改变。

二、要构建读写结合的训练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提高的目的。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由外往内的‘吸收’,写作是由内往外的 ‘发表’,二者是‘积蓄’与‘倾吐’的关系。”这种关系同样表明,阅读与写作构成一种不可分割的互为表里的关系。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南宋史蒙卿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此也。”可见,一读一写是熔于一炉的整体,解读文本与创写文章应融为一体。平时我们的写作教学一定不要同阅读教学割裂开来,要倡导多读多写,多读巧写,这里所说的“多读巧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要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并由此形成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作文训练体系;二是要做到一练一得,点点突破。

应该注意的是作文训练是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初中三个年级,六个学期,六本教材,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作文训练体系,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本教材,每个单元,甚至每篇课文都是这个完整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能力训练点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整个作文能力训练体系,但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同样存在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注重的是作文的次数,作文做了哪些题目,而忽视了单元训练中所要形成的能力。许多教师想通过一次作文训练什么都抓,结果势必什么也抓不到。与其想通过一次作文训练抓全面,倒不如每次训练抓一两个重点、难点进行突破,这样倒有可能真正学点东西,提高点技能,一课一得。这是作文训练乃至阅读训练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作文训练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有坚持一课一得,点点突破,经年累月积攒起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稳步提升,反之,贪多求快,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构建针对性较强的作文评价体系。

要想将序列化的积累体系和读写结合的训练体系落到实处必须构建针对性较强的作文评价体系。本着“积累”、“训练”、“评价”三位一体的原则,针对积累点、训练点来制定课时评价标准,另外还要结合作文单元训练点、学期训练点来制定单元评价标准和学期评价标准。每一次作文,我们都把本次作文的评价标准发给学生。让他们有针对性的去写,在作文评改过程中,首先,由教师对照评价标准,以范文作示范评价。接着要求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互评。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允许相互争论,也允许为自己辩解。最后收集评分表集中管理,制作成学生作文成长记录袋,便于集中分析,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引导的方向,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普遍提高。

在作文教学序列化训练中,作文评价体系作为作文训练阶段性水平反映,它的主要功能除了对学生作文从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等方面进行评改,以养成其基本文章规范的素养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成就和失误及其发展水平及时反馈,不断调适作文教学的目标及实施方案,激发和强化学生作文的兴趣和潜能。因此,作文评价不再是作文教学的末端和边缘,而是居于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环节。它是调节作文教学,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动态因素。

总之,初中作文教学应该本着“积累有序”、“训练有法”、“评价有度”的原则进行,本着以“构建体系”为核心,以“读写结合、点点突破”为重点,扎实有序的展开训练。这样才能克服传统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达到作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增加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扎扎实实在写作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中有所得,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写出“象样”的文章。

参考文献:

1.晓苏主编《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1月总第603期

2.董武 金一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6年第5期

3.叶圣陶主编《叶圣陶作文论》 (叶圣陶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4.《读写一体化的创新思考》 林惠生 《广东教育》 学习·研究

5.《怎样做到读写一体化》选自《作文教学》八一语文论坛 龙永忠

奇妙的“数字”序列 第12篇

*许多人知道, 斐波那契数列邻接数字项相除后结果会越来越趋近黄金分割率, 可是, 若数列虽符合前两项数字之和产生后一项数字的规律, 却并非由1+1发端, 其邻接数字项相除后的结果将如何变化呢?比如10-100-110-210…编个程序试试看会怎么样呢?

*能否不通过相邻数字项累加, 而直接获得第n项斐波那契数列的值呢?

*假如某数列满足如下规律:前三项数字之和产生后一项数字, 那么其邻接数字项相除后的结果, 是否也趋近于黄金分割率呢?先编写程序计算出结果, 再上网查询内中原因。

*0-1-1-0-1-0-1-1-0-1-1-0…这串二进制数被称为斐波那契兔子序列, 可它们是究竟如何得来的呢?怎么样通过一个简单的程序获得这串序列呢?

“我绕远了, 这其实是伪装成斐波那契数列的鲁卡斯数列。”电视剧《神探伽利略》中, 汤川试图拆解炸弹引信时, 被高智商罪犯留下的228826127-370248451-599074578-969323029…数字序列所误导。

2 2 8 8 2 6 1 2 7-3 7 0 2 4 8 4 5 1-599074578…

此数字序列同样满足前两项数字之和产生后一项数字的规律, 看上去很像斐波那契数列, 可实际上这是一个鲁卡斯数列。与电视虚构情节相呼应的是, 现实生活中, 鲁卡斯数列却被用于信息安全领域, 说不定大家在刷卡消费的时候, 就不知不觉地用到了这个奇妙的数列呢。

*斐波那契数列和鲁卡斯数列的区别在哪里呢?相信大家只需要简单改编程序, 变加法为减法, 就能从中间项开始向前反向推导, 找出鲁卡斯数列的发端。

*两个斐波那契数列的联姻能够生出一个鲁卡斯数列来, 这是怎样做到的?

*编写一个循环语句程序, 将黄金分割率 (越精确越好) 不停自乘并观察结果。刚开始的时候, 可能看不出什么名堂, 不过只要稍微有点耐心, 就能见到鲁卡斯数列由模糊而逐渐变清晰的奇妙过程。

“1-11-21-1211-111221-312211-13112221…这串数列让您想到了什么, 它的发展规律是怎样的呢?”贝尔纳.韦尔贝尔所著的小说《蚂蚁时代》中, “思考陷阱”节目主持人给出了这样一个奇怪的题目。

《蚂蚁时代》中所出现的这个数列的下一项究竟该是什么呢?请不要轻易放弃这一自我挑战的机会啊。

全力以赴思考一下, 万一掉进“思考陷阱”而无法逃出, 不要急着呼叫救援 (直接搜索数列本身) , 先研究一下陷阱墙壁上悬着的一条条线索吧。

*此数列的产生与斐波那契兔子序列的产生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串数列的发展模式与一种称为行程编码的压缩技术非常相像, 但要是对一个已用行程编码压缩过的文件再次用行程编码进行压缩, 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此数列的“发明者”还创造过一个极其著名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生命游戏。

把这些线索编织成绳子, 或许就能轻松爬出“思考陷阱”了。

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逐渐培养的, 是逐渐发展提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要设计探究的层次与过程, 对探究环节进行渐进式提高。对部分探究可以微型化, 比如把“探究Word中的标题格式”渗透在“规范研究论文版面”的学习任务中;对部分探究可以分散、持续化, 比如“探究色彩运用对主题表达的影响”落实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多媒体集成等多个内容之中, 并结合生活中广告、摄影、影视等分散在日常积累中, 在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探究的梳理与总结。

学生探究主要是为了有利于学习已知知识与技术, 发现规律、优化技术, 并逐渐提高探究能力。发明与创新是非常少的学生可以兼顾的目标, 或者作为副产品, 这对于特长发展和个人兴趣是有益的。另外, 有不少探究活动, 其实并不重结果, 重在过程。例如, 通过“探究防毒软件的工作效率”, 可以学会一些选择防毒软件的方法, 探索防毒软件在内存需求、存储载体、运行特点、更新状况上的不同, 从而既学习了杀、防病毒的知识, 又探索了一些防毒软件的优化。至于最后选择具体哪款防病毒软件倒是次要的了。

总之, 探究学习并非是一个神化的、严格的概念, 而是一类学习的行为, 探究的根本目的是能够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发现力、总结力。

■苍山点题

诚如其他教学方式一样, 我们在过度的吹捧之后, 往往会陷入怀疑与彷徨。对探究式教学来说, 这种情绪表现得非常严重:一方面, 怕用坏了、用滥了探究学习;另一方面又在怀疑探究的效果多大, 功效几何。

对探究而言, 不同的学生以及学习不同的内容, 因其个人基础、爱好、思维特点而不同。比如对性格好动而思维懒惰的学生而言, 套路化的探究就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偷懒、不作为, 或者在喜欢的热闹过场之后并无感想。对这类学生提升探究能力就要化繁为简、循序渐进, 不必过分严格要求, 重在真心体验。又如, 对思维缜密的学生而言, 探究的规划就要长远, 主题就可综合, 甚至可以与创新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相结合, 实施更有社会价值、科学意义的探究。

控制序列范文

控制序列范文(精选12篇)控制序列 第1篇矿用水泵监控系统用控制器工作于煤矿井下, 通常采用传统的PLC控制器对矿井排水系统进行集中监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