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考研 计算机数据结构备考要点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考研 计算机数据结构备考要点(精选14篇)

考研 计算机数据结构备考要点 第1篇

考研 计算机数据结构备考要点

核心考点一:队列和栈结构的概念理解

栈是仅限制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运算的线性表,称插入、删除这一端为栈顶。表中无元素时为空栈。栈的修改是按后进先出的原则进行的。通常栈有顺序栈和链栈两种存储结构。

队列是一种运算受限的线性表,插入在表的一端进行,而删除在表的另一端进行,允许删除的一端称为队头,允许插入的一端称为队尾,队列的操作原则是先进先出的。队列也有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两种存储结构。

核心考点二:线性表中单链表相关算法设计与实现

一些基础但又重要的单链表相关算法,如:

1.打印单链表,void PrintList(List list); 使用一个指针遍历所有链表节点。

2.两个升序链表,打印tarList中的相应元素,这些元素的序号由SeqList指定,void PrintLots(List tarList, List seqList); 使用两个指针分别遍历两个链表,每次取出序列链表的一个序号后,根据该序号,到达目标链表指定节点。

3.两个升序链表的交集 ,List Intersect(List l1, List l2);

4.两个升序链表的并集 ,List Join(List l1, List l2);

5.单链表就地置逆,void Reverse(List l); 使用三个指针表示前驱,当前和后继节点,每次将当前节点的Next指向前驱节点,然后向后遍历直到链表末尾。

核心考点三:二叉树的遍历

遍历的过程就是把非线性结构的二叉树中的结点排成一个线性序列的过程。

二叉树遍历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宽度优先”法,即从根结点开始,由上到下,从左往右一层一层的遍历;另一类是“深度优先法”,即一棵子树一棵子树的遍历。

从二叉树结构的整体看,二叉树可以分为根结点,左子树和右子树三部分,只要遍历了这三部分,就算遍历了二叉树。设D表示根结点,L表示左子树,R表示右子树,则DLR的组合共有6种,即DLR,DRL,LDR,LRD,RDL,RLD.若限定先左后右,则只有DLR,LDR,LRD三种,分别称为先(前)序法(先根次序法),中序法(中根次序法,对称法),后序法(后根次序法)。三种遍历的递归算法如下:

1.先序法(DLR)

若二叉树为空,则空操作,否则:访问根结点?先序遍历左子树?先序遍历右子树。

2.中序法(LDR)

若二叉树为空,则空操作,否则:中序遍历左子树?访问根结点?中序遍历右子树。

3.后序法(LRD)

若二叉树为空,则空操作,否则:后序遍历左子树?后序遍历右子树?访问根结点。

核心考点四:完全二叉树中有关结点个数计算

完全二叉树的定义:深度为k,有n个结点的二叉树当且仅当其每一个结点都与深度为k的满二叉树中编号从1至n的结点一一对应时,称为完全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的叶子数为(n + 1) / 2取下整。

考研计算机核心考点五:森林与二叉树之间的转换以及转换过程中结点之间的关系

将一棵树转换为二叉树的方法是:

1.树中所有相邻兄弟之间加一条连线。

2.对树中的每个结点,只保留其与第一个孩子结点之间的连线,删去其与其它孩子结点之间的连线。

3.以树的根结点为轴心,将整棵树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使之结构层次分明。

森林转换为二叉树的方法如下:

1.将森林中的每棵树转换成相应的二叉树。

2.第一棵二叉树不动,从第二棵二叉树开始,依次把后一棵二叉树的根结点作为前一棵二叉树根结点的右孩子,当所有二叉树连在一起后,所得到的二叉树就是由森林转换得到的二叉树。

树和森林都可以转换为二叉树,二者的不同是:树转换成的二叉树,其根结点必然无右孩子,而森林转换后的二叉树,其根结点有右孩子。将一棵二叉树还原为树或森林,具体方法如下:

1.若某结点是其双亲的左孩子,则把该结点的右孩子、右孩子的.右孩子、都与该结点 的双亲结点用线连起来。

2.删掉原二叉树中所有双亲结点与右孩子结点的连线。

3.整理由1、2两步所得到的树或森林,使之结构层次分明。

核心考点六:对无向连通图特性的理解

无向图的每条边,在顶点计算度的过程中,都要两次参与计算(与边两关联的2个顶点),因此所有顶点的度之和为偶数。

具有n个顶点的无向连通图,其边数大于或等于n-1.

在无向连通图中,所有顶点的度数都有可能大于1.

核心考点七:对m阶B树定义的理解

一棵m阶的B树满足下列条件:

1. 每个结点至多有m棵子树。

2. 除根结点外,其它每个分支至少有m/2棵子树。

3. 根结点至少有两棵子树(除非B树只有一个结点)。

4. 所有叶结点在同一层上。B树的叶结点可以看成一种外部结点,不包含任何信息。

5. 有j个孩子的非叶结点恰好有j-1个关键码,关键码按递增次序排列。结点中包含的信息为 ∶ (p0,k1,p1,k2,p2, ,kj-1,pj-1)

其中,ki为关键码,且满足ki

核心考点八:带权图的最短路径算法及应用

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求单源最短路径,算法思想:

设S为最短距离已确定的顶点集(看作红点集),V-S是最短距离尚未确定的顶点集(看作蓝点集)。

1.初始化:初始化时,只有源点s的最短距离是已知的(SD(s)=0),故红点集S={s},蓝点集为空。

2.重复以下工作,按路径长度递增次序产生各顶点最短路径,在当前蓝点集中选择一个最短距离最小的蓝点来扩充红点集,以保证算法按路径长度递增的次序产生各顶点的最短路径。当蓝点集中仅剩下最短距离为∞的蓝点,或者所有蓝点已扩充到红点集时,s到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就求出来了。

注意:①若从源点到蓝点的路径不存在,则可假设该蓝点的最短路径是一条长度为无穷大的虚拟路径。②从源点s到终点v的最短路径简称为v的最短路径;s到v的最短路径长度简称为v的最短距离,并记为SD(v)。

考研计算机核心考点九:堆排序

大根堆的定义:完全二叉树,任一非叶子结点都大于等于它的孩子,也就是说根结点是最大的。而且显然大根堆的任一棵子树也是大根堆。

堆排序的基本思想:记录区的分为无序区和有序区前后两部分;用无序区的数建大根堆,得到的根(最大的数)和无序区的最后一个数交换,也就是将该根归入有序区的最前端;如此重复下去,直至有序区扩展至整个记录区。

具体操作可按下面步骤实现:

1.建大根堆

2.交换根和无序区最后一个数

3.重建大根堆,因为交换只是使根改变了,所以左右子树依然分别是大根堆。

4.比较根,左子树的根和右子树的根,如果根最大,则无须再作调整,树已经是大根堆了;如果左子树的根最大,交换它与根,再递归调整左子树;如果右子树的根最大,交换它与根,再递归调整右子数。

5.递归调整到叶子的时候,树就是大根堆了。

核心考点十:各类排序算法的特点及比较

几种主要的排序算法: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Shell排序、堆排序等。

冒泡排序算法思想:将待排序的元素看作是竖着排列的“气泡”,较小的元素比较轻,从而要往上浮。在冒泡排序算法中我们要对这个“气泡”序列处理若干遍。所 谓一遍处理,就是自底向上检查一遍这个序列,并时刻注意两个相邻的元素的顺序是否正确。如果发现两个相邻元素的顺序不对,即“轻”的元素在下面,就交换它 们的位置。

选择排序算法思想:选

考研 计算机数据结构备考要点 第2篇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

要点

一、教材要掌握。

这一阶段,看书要结合历年试题,掌握命题的重点,把考过的知识点以及考过几遍都在书上做出标记,把这些作为复习的重点。这时候一定要对大纲的知识点达到一定的掌握,能够对每门学科的重点知识达到掌握的程度,其掌握率要求在80%左右,也不要太看重遍数,主要是要达到看书的有效性,也就是说,看书的过程一定在有效的情况下,否则走马观花的看很多遍也没有用。

要点

二、习题需勤练。

最好是结合相应的练习题库,这一阶段做题的目的是要检验自己知识的掌握水平,同时对自己在做题过程中没有掌握的知识及时的掌握,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

要点

三、真题是重点。

这一阶段,真题一定要认真对待,做1遍《历年真题》(近3年不做,留作后期检测),仔细体会命题特点。这样,不仅仅可以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最主要的是对重点知识点有个了解,知道以前都考过什么,哪些知识点是重复出现。只要是真题出现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好了。

分析试题主要应当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命题的风格(如难易程度,是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还是发挥能力,是否存在偏、难、怪现象等)、题型、题量、考试范围、分值分布、考试重点、考查的侧重点等。

要点

四、笔记要会记。

梁式转换结构的计算要点 第3篇

关键词:梁式转换层,高层建筑,计算指标

1 前言

结合上部住宅、下部商业或大空间的建筑功能要求, 上部布置剪力墙, 下部布置框支柱、转换梁的框支剪力墙梁式转换结构由于转换受力比较合理、传力比较直接, 正愈来愈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采用结构计算软件ETABS、SATWE, 就梁式转换结构的建模计算提出自己的几点体会。现行结构计算软件多采用空间杆单元模拟梁、柱及支撑等杆件, 而剪力墙和楼板的模型化假定却各有不同。ETABS以膜元、边柱和层间处刚性梁模拟层高范围内的一片剪力墙, 这种模型把无洞口或有较小洞口的一片剪力墙简化为一个单元, 把有较大洞口的一片剪力墙简化为一个由板单元和连系梁组成的板-梁体系;SATWE采用在壳元基础上凝聚而成的超单元墙元模拟剪力墙, 由于剪力墙既承受水平荷载作用, 又承受竖向荷载作用, 而它本身既有平面内刚度, 又有平面外刚度, 故从有限元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 用墙元模拟剪力墙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2 梁式转换结构的计算注意点

2.1 框支剪力墙的有限元单元划分

在SATWE、ETABS计算中, 上部剪力墙用壳元模拟, 下部框支梁、框支柱用杆元模拟, 壳元通过有限出口将内力及变形传递给梁、柱杆元, 这有限出口就是墙与梁柱交界面处有限元的单元边界。因为内力及变形较大, 故边界点的分布对框支梁的剪力及弯矩产生较大影响, 我们通过下面的算例说明。

算例:计算采用的基本模型, 是根据实际工程简化的片结构。该结构由框支柱、框支剪力墙、转换梁、落地剪力墙和连梁构成。基本计算模型的1层为转换层, 该层由框支柱和转换梁组成, 上部11层为标准层, 共12层;二层线恒荷载为80kN/, 三层及以上为45kN/m。基本模型示意图和构件尺寸如图1、图2所示。

将框支剪力墙按有限元不同的划分长度, 结构产生的内力作图表比较, M (1) 、M (2) 、M (3) 分别为梁端和梁底弯矩, Q (1) 、Q (2) 为梁端剪力, 图中单位为kN–m:

SATWE设计总信息中的墙元细分控制长度最小为1000mm, 划分更细单元可以通过在各层平面中人工加注节点, 程序会以节点为单元边界;ETABS可通过面对象自动剖分而得。

通过表中数值可见, 当划分单元过疏, 墙元与下部梁元接口过疏而使计算结果偏差太大, 其中就框支梁端剪力Q (1) 而言, 单元长度1000mm与400mm的比值-SATWE为1.42, ETABS为1.52。所以单元划分对计算结果有很大影响, 不过划分太细也会使计算模型失真, 建议单元控制长度取1.5~2倍剪力墙厚。

上述为柱上托墙 (即框支剪力墙投影部分在框支柱范围内) 的计算结果比较, 当为梁上托墙时, 单元控制长度的划分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小, 比较得差值在15%以内。

2.2 转换层上、下层结构侧向刚度的选择与判断

文献[1]对高层建筑结构上、下层侧向刚度给出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要求:

对于带转换层结构, 当底部大空间层数为1层时, 可采用等效剪切刚度比控制, 非抗震时不应大于3.0, 抗震时不应大于2.0;当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1层时, 可采用等效侧向刚度比控制, 非抗震时不应大于2.0, 抗震时不应大于1.3;而对于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 可采用楼层侧向刚度比控制, 楼层的侧向刚度可取该楼层剪力与该楼层层间位移的比值。要求下部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的70%或以上相邻3层平均值的80%, 以此判断是否为薄弱层而相应调整地震剪力。

在SATWE的计算控制参数中, 有这三种刚度可以选择。我们可以根据转换层的位置选择计算不同刚度进而判断结构刚度的合理性。ETABS中只提供了楼层侧向刚度的计算值, 对于带转换层结构的上、下层侧向刚度计算可参照SATWE的计算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SATWE和ETABS计算中层刚度所读取的墙柱层高均为楼层层高, 不能识别跨层墙柱的实际层高, 对层刚度的计算造成偏差, 须在程序中人为的对跨层墙柱的层高进行系数修正以获得更准确的层刚度。

2.3 转换层楼板应设置为弹性楼板

框支剪力墙结构以转换层为分界, 上下两部分的内力分布规律是不同的。在上部楼层, 外荷载产生的水平力大体上按各片剪力墙的等效刚度比例分配;而在下部楼层, 由于框支柱与落地剪力墙间的刚度差异, 水平剪力主要集中在落地剪力墙上, 即在转换层处荷载分配产生突变。转换层楼板承担着完成上下部分剪力重分配的任务。转换层楼板自身平面内受力很大, 变形也很大, 所以将转换层楼板设置为弹性楼板可以更接近实际受力和变形。在SATWE中可在“特殊构件指定”处指定楼板为“弹性膜” (计算平面内刚度, 不考虑平面外刚度) , 让程序真实的计算楼板平面内刚度;在ETABS中楼板缺省为弹性, 即不指定为刚性隔板, 因而风荷载的作用不能通过来自刚性隔板而设置, 需要设置虚面完成风荷载的加载。

3 梁式转换结构的各项计算指标

在建模计算中, 结合文献[1], 我们可以从以下各项指标把握梁式转换结构的合理性:

⑴第一周期长短合理,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 不应大于0.85, 其主要目的是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周期比实际上反映了结构的扭转刚度和侧向刚度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同时也反映了结构抗侧力构件布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⑵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 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 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计算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地震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位移比的大小是反映结构平面规则与否的重要依据, 它侧重控制的是结构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 而非其绝对大小, 它的目的是使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布置更有效、更合理。

⑶文献[1]采用层间位移角作为刚度控制指标。高度不大于150m的框支剪力墙最大层间位移角θ不宜大于1/1000。计算地震时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⑷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与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比值, A级高度不宜小于80%, 不应小于65%, B级高度不应小于75%。

4 结语

当我们设计梁式转换的高层结构时, 准确建模和依靠规范判断结构的合理性同样重要, 希望本文对工程师们设计梁式转换的高层结构能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浅议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技术要点 第4篇

【关键词】 计算机 数据库 管理技术

在近几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数据库作为存储计算机重要数据的基地,更是被人们所重视。本篇文章主要讲解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的内容以及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不足,希望人们可以对这一重要技术核心加以重视,以此来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

一、计算机数据库含义以及分类

1、计算机数据库的含义。使用计算机服务器等相关设备来对一些数据进行长时间的、有规律的数据信息储存和管理的集合,这就是计算机数据库。这种存储数据的技术可以把电脑使用者之间的数据信息采集起来并且共享给所有的用户,这样,可以使用户所得到的数据是全面以及完整的,给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信息的用户提供了便利。

2、计算机数据库的分类。第一,层次型,这种形式中,结构与结构之间存在着父子关系,这种数据库有着树状的结构,在父节点上可能存在着很多的子节点,但是每一个子节点只能有一个父节点。这种计算机数据形式使得用户在利用这种技术进行管理以及存储数据时极其便利,操作十分简单,而且假如该结构出现了问题或故障也可以根据树状结构对数据进行维修。第二,网状型,这种形式就是在层次型的基础上加深关联,每一个子节点可以也有很多父节点,并且每一个子节点与子节点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联系时是十分简单的。但是,由于这种数据库路径很多,结构复杂,在对存储数据进行改变时会严重关联到其他的数据,容易导致数据出现错误,并且在结构出现故障时,也不利于对数据的维修。第三,关系型,利用关键词把相应的数据联系到一起,在这种数据库表格中,不能出现重复的字段数据,这个字段就是主关键词,但是在其他字段中则没有这种要求。这种计算机数据库形式是现如今被应用最广泛的。

二、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内容分析

1、转储与恢复。在计算机出现故障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转储与恢复。数据库管理者应该对不同种类的数据规划出针对性的转储计划,在固定的时间内对该数据库进行备份。只有这样做,在计算机出现故障时,就可以利用备份的数据信息方便快速的恢复数据,降低该故障对数据库信息造成的影响。2、监督、分析以及改进。在数据库正常运行时,数据库管理者应该时刻监督数据库的运行情况,分析专业机器的检测结果,并且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改进该数据库的系统性能。要求管理者在数据库工作时,时刻判断系统的运行情况,假如出现故障,要在最快的时间内使用相应的措施使数据库充分的发挥它的性能。3、安全性、完整性控制。在数据库正常运行时,一定要保证它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在出现紧急状况时,数据库管理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维护整个系统的安全。比如,根据使用者的具体情况授予不同的操作权限;再一个,在数据库正常运行时,数据库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会随着运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所以,管理者要时刻注意系统的运行情况对数据库进行维护,以保证数据库的正常安全性。

三、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中的问题以及改进

1、计算机数据库不足之处。计算机数据库在维持数据库正常运行中至关重要,但是因为技术和其他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的计算机数据库在自身方面、管理方面以及操作方面仍然有很多的漏洞和不足。随着人们对数据库存储信息全面性的需求越来越高,计算计技术更新速度特别快,在还未完全掌握它的优劣,就应用这种技术,会严重威胁数据库安全。在操作方面,由于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等方面的影响,严重危害数据库的安全性。在管理方面,由于某些管理者粗心大意,安全意识低,给数据库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2、数据库安全管理技术。第一,使用特殊加密技术,对数据库的核心机密采用这种加密技术可以有效的防止病毒以及黑客对数据库的危害。第二,对用户采用认证技术,要出示身份证明才可以进入数据库系统。第三,使用备份与恢复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在计算机出现问题时所造成的影响,并且在计算机出现问题时自动保存备份,待恢复后用户可以找到之前所存储的信息。

结语:计算机数据库可以为许多用户解决问题,但是,用户在使用时要注意自己的操作,要重视数据库的重要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在高科技时代,我们会逐渐克服它的不足之处,使之更为完善。

参 考 文 献

[1] 孙虹月.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与维护管理[J]. 智能城市. 2016(04)

[2] 张艾嘉.计算机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技术[J]. 智能城市. 2016(04)

考研英语一翻译备考三要点 第5篇

考研英语新大纲英译汉部分的总体要求仍然是“译文准确、完整、通顺”,这与翻译的一般标准“忠实而通顺”是基本一致的。“准确、完整”就是要“忠实”于原文,把原文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能对原文做任意的增加或删减。“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要逻辑通顺,符合汉语的语言文字规范,没有明显的“翻译腔”。

根据最新大纲规定,考研翻译的评分标准和往年没有本质区别,具体如下:

阅读理解C节: 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如果句子译文明显扭曲原文意思,该句得分最多不超过0.5分。

如果考生就一个题目提供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法,若均正确,给分;如果其中一个译法有错,按错误译法评分。

中文错别字不个别扣分,按每题累计扣分。每三个错别字扣0.5分,无0.25扣分。

根据对近年来考研翻译真题及命题形式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考研翻译基本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体裁固定,但内容宽泛。近年来,考研翻译短文的体裁基本上是议论文,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涉及人们所普遍关心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历史、文化、哲学、心理等问题。

其次,难度趋向稳定,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尽管考研大纲经过了几次调整变化,但考研翻译的变化不大,其基本要求主要还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对整份试卷而言,试题的难度保持在中等偏难的水平,而且基本趋于稳定,不会有大起大伏的变化。

再次,句型结构复杂,词义灵活多变。尽管考查点比较灵活多变,但主要还是以长难句、结构复杂句为主,以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概念并用汉语正确予以表达的能力为主。

做翻译通常情况下有三个步骤:理解、表达和校对。在此,英语考研辅导专家们提醒广大20的考生在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能正确理解就谈不上确切表达,但理解与表达通常是互相联系,往返反复的统一过程,不能截然分开。

一、理解

对于源文件的理解主要通过上下文来实现。考生必须从上下文的关系中来探求正确的译法。所谓上下文可以指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也可以指整篇文章。对原文作透彻理解是确切翻译的基础和关键。要做到这一点,提醒大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理解语言现象

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每一种语言现象都代表着特定的意义。因此,把握好了语言结构和现象,必然对原文的理解带来速度和准确度两方面的好处。各种从句和句式以及固定搭配无疑是我们备考的重点。

2. 解逻辑关系

逻辑关系有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按原文语法关系所不能理解的问题。

例 1 It is good for him to do that仔细分析,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意思:

(1) 这样做对他有好处。

(2) 他这样做是件好事。

究竟是哪种意思,取决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3. 理解文章主旨

理解文章主旨,有助于翻译过程中的词义选择准确性。

二、表达

表达阶段就是考生把自己对原文所表达的内容用汉语重新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表达的好坏取决于对原文理解的深度及汉语的修养程度、表达涉及到翻译的方法及技巧等问题。基本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要意译,要杜绝明显不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和翻译腔调。准确为第一要务。

三、校对

校对是为了保证译文完全符合原文所陈述的.内容。在检查译文时,考生必须借助原文才能确认自己翻译的准确性。另外,校核也包括对文字的润色,因此,考研教育网提醒大家校核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并非可有可无。通过校核,我们可以发现译文的一些问题,确保自己理解的内容很多把握地得到分数。在校核阶段,提醒大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人名、地名、日期、方位和数字的翻译;

2. 汉语译文的词与句有无遗漏;

3. 汉语译文中句子修饰成分的位置;

4. 有无错别字;

5. 标点符号有无错误等。

此外,英语考研辅导老师们还要提醒大家的是,考研英语翻译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长期的练习、不断的思考、一些方法和技巧的使用都是必要的。

考研 计算机数据结构备考要点 第6篇

考研大战即将上演,秋季备考作为考研学子们冲刺铺垫的重要时段接下来,我们就从数学试题的特点解读来提示复习数学的几个要点,希望可以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数学试题特点剖析

1.综合度高,不仅有跨章节的知识点运用,更有跨学科的知识点运用。如《高数》,《线代》,《概率》的知识点穿插。

2.重视锻炼思维,并不注重计算,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要求高。

3.整体知识覆盖面广,考察知识点的角度经典。

4.要求对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解答题几乎不存在投机的可能。

5.真题的出题顺序是严格按照大纲编排顺序而安排。

6.《曲线,曲面积分》一章为《高数》的难点,也是测试的重点。

7.有些同学说中值定理的证明较难,可以把泰勒公式作为最后的.杀手锏,大量题目都可以用其解决。

8.统计部分测试题型单一,好好总结一下,这部分送分的题目丢分实在可惜。

9.《线代》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光有空间想象能力是不够的,需要拓展自己的思维。

二、复习要点指南

1.找寻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巩固。

2.以点带面看到典型的题目,复习本章相关的所有知识点。

考研计算机专业课高分备考攻略 第7篇

考研计算机专业课高分备考攻略,考研计算机的专业课复习我是从10月份开始的,大概学了3个月,利用每天下午的时间学专业课。如果不是跨专业的话我觉得3个月已经足够足够了,考完回头想想,我才真正明白不是复习的时间越长就会受到越好的复习效果。

首先介绍下计算机初试情况,是计算机第一次全国统考,包括4科: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所占分数分别为45、45、35、25,总分150,有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题型组成,我认为试卷难度适中,没有出现超纲的题。

计算机专业课相对于其他专业课来说,知识点比较多,任务还是比较重的。如果本科时基础好些,对复习的帮助很大,例如有些知识点或算法我需要看很长时间才能看懂,即使当时看懂了,过了一段时间我就会忘记,还需要再看。就这四科在考研中来说,我觉得除了数据结构,其他3科技巧性为零,所以只要肯下功夫,还是能考一个比较理想的成绩的。下面我针对每科的特点说一下:

数据结构

从所占分数就能看出,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科。试卷上有两道大题,其中第二道程序设计题分值高,好像是十四分左右(记不清了),这两道题相对来说比价简单,估计以后会提高难度。我觉得专门学科主要的还是能熟练的掌握各种数据结构和排序查找算法,定期就要抽时间过一遍,肯定会有忘记的,把它搞懂。这科概念性的东西相对来说比较少。

计算机组成原理

同数据结构一样重要,考试时也是两道大题,是比较难的一科,一定要弄懂重要的原理,重在理解,这样印象就会深刻,比如说考试的那道指令的大题,我完全是凭理解写的。计组的知识点比较多,光靠背到考试时可能一紧张就忘记了。在这考.研教育网提醒大家一点,某些书对cache组相连的定义可能不同,大家还是按照白爷爷和唐朔飞教材上写的理解,毕竟这两个比较权威。

操作系统

考试时也是两道大题,其中信号量的题是重中之重,我认为考试必考,结果还真考了,这科知识点多,好多都是要背的。大题都比较简单,是得分的.保证。

计算机网络

此科考试时就一道大题,重要的大知识点比较少,除了IP地址那部分没有很麻烦的计算,路由表那部分是重点,09年就是考的相关大题。总的来说计网不难,考试要求也比较低。参考书和习题上某些知识点比较偏,我当时觉得考试考不到,看过一遍就不在看了。

其实4科之间某些部分是有联系的,比如;计组和操作系统都有关于存储的章节,计组中地址的计算和计算机网络IP地址的计算用的思想是一样的,大家可以比较的学一下。如果基础比较好,会省很多时间,那些复杂的算法原理可能看一下就会回忆起来,背的时候也会相对容易些。如果之前没学过可能会看很长时间也看不懂。不过我的满意分数还有一部分功劳来自于考.研教育网专业课辅导班。不过,真正的学习还是根自己的情况,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的学习。

考研复习时要分清重点难点,不要在不重要的知识上做过多的纠缠。从试卷上看考察的重点还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概念性的东西考的比较少。多做题练习,在质量的基础上要求一定的数量。经过一定程度的学习,可以自己试着押题了。开始复习时先给自己制定一个分数的目标,按照目标决定复习的程度。循序渐进、各个突破、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相信专业课高分不是梦。.

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及计算模型调整 第8篇

1.1决定建筑结构设计的因素。影响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是水平荷载, 随着楼房高度的不断增加, 外力荷载造成的楼房和楼面自重也在不断增加, 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的倾覆力矩。所以, 在建筑结构设计时要考虑建筑高度以及建筑结构中所要承载的水平荷载。

1.2衡量建筑结构设计的控制指标。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结构侧移, 一般情况下建筑结构在受到水平荷载影响时多会出现结构侧移, 这种侧移会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水平外力荷载影响下这种结构侧移可以被合理控制, 所以在衡量建筑结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时, 要考虑这一建筑的结构侧移状况。

1.3结构轴向变形因素。如果有强度很大的竖向荷载影响高层建筑时, 建筑的结构构件内部会出现很大的轴向变形现象, 于此同时也会产生连续梁弯矩。所以, 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合理计算结构轴向变形, 并对其进行适当调整。

2建筑结构分析

2.1建筑体系框架-剪力墙。如果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框架体系出现强度和刚度不符问题, 通常会在建筑平面的适当位置安置剪力墙, 构建框架剪力墙体系。这是由于框架剪力墙在承受水平力时具有较强的刚度, 可以和楼板、连梁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在这一建筑体系中, 垂直荷载主要由框架体系承担, 水平剪力主要由剪力墙承担。剪力墙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侧内刚度, 减小建筑物的水平位移, 同时可以减小框架承受的水平剪力, 使内力沿竖向分布逐渐平衡。所以, 在建筑建设过程中框架剪力墙体系受到了极大地关注和广泛应用。

2.2结构布置方式。建筑人员和结构设计人员在构思建筑体型、布置平面和竖向设计时必须要密切配合, 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建筑的美观性和使用性, 还要充分考虑结构的经济性和结构受力能力。尽可能降低建筑施工难度, 保障建筑建设质量。建筑物体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建筑的受力能力和材料的消耗数量, 而圆形平面与正方形平面相比, 其风荷载可以减小40%以上。在设计建筑物时, 如果将顶部变成斜面, 会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风能力和抗震能力。要想降低建筑物的结构自重, 就可以在建设中选用轻质墙体。如果在建筑设计时要重点考虑建筑的抗震性能, 就要尽可能简化建筑体型, 使其更加简单、规则。所以, 在建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分析结构布置的方式, 合理设计建筑。

2.3由于框架结构的刚度比较小, 这会影响建筑结构的延性和变形能力。所以在建设建筑时要选择框架-剪力墙结构。这一结构刚度比较大, 在设计时也要考虑其抗弯和抗剪强度。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合理规划剪力墙的数量, 尽量比要求多一些;二是要坚持集中与分散布置相结合的原则, 尽可能将剪体墙布置成十字形、L形或者是T形。这种结构可以降低材料使用数量, 增大结构稳定性。

2.3.1对刚性楼板的假定。在分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要进行一个假定, 也就是楼板刚性假定。也就是在设计时忽略建筑结构平面外存在的刚度, 只考虑结构内部的刚度, 并假定其无限大。这种假定可以化简结构设计的计算方式, 有效降低结构位移的自由度。2.3.2计算图形的假定方法。通常情况下, 计算图形的假定方法是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三维空间分析时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二维协同的分析方法是并没有考虑抗侧力结构构件的公共节点在楼面外的位移这一因素的, 另外, 二维协同的分析方法也没有重视抗侧力结构构件平面外的扭转刚度和刚度这两个因素。当对精通杆单元的每一个节点进行三维空间分析时, 会发现每一个节点都是只具有六个自由度的, 而如果用符拉索夫薄壁杆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时, 则分析的就不够完整, 截面翘曲自由度这一因素就没有被分析。2.3.3小变形假定。一般情况下, 小变形假定也是在对高层建筑结构分析时被使用较多的一种基本的假定方法, 结构设计人员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时都是从几何非线性方面对其分析的, 也就是P-△效应方面。通过分析, 已经得到了这样一个注意事项:当结构顶点的水平位移与建筑物的高度的比值是大于0.002时, P-△效应对结构的影响就是必须被高度重视的。2.3.4弹性假定。在高层建筑结构的分析方法行, 弹性假定的计算方法也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当结构受到垂直荷载时, 建筑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的时间就会比较久, 则弹性假定与建筑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就是比较吻合的。但是当建筑物受到强风火地震等不可抗的外力导致的灾害时, 建筑结构由于产生较大的位移就会出现裂缝, 这是的工作状态就是弹塑性的状态, 这时在对建筑结构分析时就需要采用弹塑性动力分析的方法, 这样才能真实的反映出建筑结构的工作状态。

3结构计算及模型调整

设计参数已经选定的情况下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结构建模计算和调整修改的工作, 这项工作大多数要往返多次才能取得合理的结构模型。

3.1初次建模时, 结构构件尺寸及技术条件都是以设计经验和规范确定的, 建模完成后便进行结构计算, 在结构计算前处理部分, 特别要注意计算程序所要求输入的各项软件所需的参数, 一类是技术参数, 一类是条件参数。条件参数是工程本身在特定条件下所具有的;技术参数, 主要是软件内部根据规范或设计常规所需要确定的, 例如是否考虑P-Δ效应, 选CQC法, 选取振型个数等。

3.2在计算完成后, 在计算完成后, 要检查层间位移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如不满足表明梁柱刚度过小, 应加大梁柱尺寸或提高砼强度等级。另外建筑物的高宽比不得超过规范, 如框架结构要求小于4。对于第一自振周期T1应是在将结构模型调整合理的情况, 在返回重填重算, 以求得接近实际的计算结果。《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 A级高度建筑不应大于0.9, 这也是调整楼面刚度梁柱尺寸的依据。

3.3其次要检查轴压比是否超规范, 如超需调整柱尺寸以及混凝土等级。如柱纵向筋, 是否超筋, 有没有办法配筋, 规范要求纵筋净距不大于200mm, 同时又不得小于50mm, 对角柱中柱最小配筋率如不满足同样要调整柱。再次, 检查梁的计算结果信息:纵筋的超筋情况、配箍超筋情况, 虽未超筋, 但实际是否可配, 梁纵向钢筋要放几排, 每排根数, 此两项是梁尺寸、砼强度等级调整的依据。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于建筑工程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建筑结构设计是影响建筑质量的重要因素。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较为系统和复杂的工作,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相关技术要点, 严格控制设计所需数据, 一旦结构设计存在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建筑建设质量。本文就针对建筑结构设计的要点以及相关计算模型进行深入探讨, 希望能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结构设计,设计要点,计算模型,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王顺卿.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06 (6) .

考研英语翻译备考策略 第9篇

中英文的特点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二者均有鲜明的特点。要想做好考研英语的翻译部分,考生必须对中英两种语言的特点有所了解。就考试而言,笔者认为中英语言的以下几个特点需考生予以特别关注并应深入了解,因为这对于翻译部分的作答有很大帮助。

英语形合,汉语意合

无论汉语还是英语,其句子内部或外部连接几乎都使用句法、词汇、词义三种手段。用前两种手段连接称为形合,用后一种手段连接称为意合。汉语重语义结构,英语重句法结构。汉语句子的主语不太容易识别,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于句子含义的理解;英语句子的主语十分重要,主谓关系必须明确。英语句子建构在形式(或主谓)主轴上,汉语句子建构在意念主轴上。正因为如此,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而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英语句子以形连表示意连,因此句中的关联词语(如关系代词、关系副词)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种逻辑关系均十分明朗。英语形合的这种特点不仅为分析句子结构提供了方便,而且还使句子切分成为可能;而汉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则隐含其中。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1: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the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2001年考研英语第72题)

这个句子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用一般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以及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相形之下,汉语译文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则完全可以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因此,上句可译为:

孩子们将会和装有个性芯片的娃娃玩耍,带有内置个性(芯片)的计算机将被看做是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化)时代就已经到来。

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在某些文体中,使用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英语常用被动句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施事的原因、句法的要求、修辞的考虑以及文体的需要等。在诸多的被动形式中,用形式主语开头的句型往往被运用得最为广泛,如以下句型:

It is said/reported/estimated/agreed/believed/imagined that…

针对这种句型进行翻译,考生只需记住一点:如果此类句型中的被动动词是行为动词,翻译时在该行为动词前加个“据”字;如果此类句型中的被动动词表示某种态度或观点,则在该动词前加上“人们”二字。据此原则,上面的各个句型可译为:

据说/据报道/据估计/人们同意/人们相信/人们认为……

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英语中不仅有we/you/he/s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等关系代词,以及what/who等疑问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里,为了使句子结构紧凑、语意明确,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因此一般不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意更加明确、清晰。请看下例:

例2: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2001年考研英语第71题)

译文: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污染超标(或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

英文原句共使用了三个代词:关系代词that、宾格代词them和主格代词they。汉语译文中却只用一个代词“其”,that被译为名词“监测器”,they被译为名词“汽车”。这是因为汉语里没有“关系代词”一说,that从语法的角度讲指代的是先行词monitors,将其译成名词“监测器”就成了地道的汉语表达。而如果把they译成“它们”,则会显得语意不清,因为“它们”有可能指“汽车”,也有可能指“监测器”。由此可见,英语里的很多代词在译为汉语时都要变成名词。

例2中的代词在句中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名词,笔者将其称为“句内代词”。但在考研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有些代词在本句内找不到相应的名词,一般需到上一句或该段的首句去找,笔者将其称为“句外代词”,如下面的例子:

例3:His function is analogous to that of a judge, who must accept the obligation of revealing in as obvious a manner as possible the course of reasoning which led him to his decision. (2006年考研英语第47题)

在该例句中,his function中的his就属于“句外物主代词”。根据上文提到的寻找原则,考生可以很快找到his代指的就是intellectual (知识分子)。所以考生在翻译时需注意此类细节,可将his function译为“知识分子的作用或功效。”

顺句符号翻译法

在对中英两种语言的上述特点有所了解之后,考生在做翻译练习时,需要学习分析句子的结构,并适当运用笔者提出的“顺句符号翻译法”对复杂句子进行翻译。

句子结构概述

一般而言,对于英语句子结构的分析,可以在短期内突破。在冲刺阶段,考生应对真题中的修饰语加以详细分析并细加揣摩。修饰语主要指定语、状语和插入语。定语由形容词、名词、非谓语形式短语或从句充当,修饰名词;短的定语放在被修饰词之前,长的则放在被修饰语之后;一个句子中可以同时有多个定语。而状语由副词、介词短语、非谓语短语或从句充当,修饰形容词、副词、动词或整个句子;副词一般放在被修饰词前面,介词短语、非谓语短语或从句多放在被修饰词后面,也可置于句首或句末;一个句子中可以同时有多个状语。插入语由名词、名词短语或从句充当,对叙述主题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翻译方法分析

在考研英语的翻译部分,题目中的长句均较为复杂,往往是修饰成分加修饰成分。如果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将所有的修饰成分都叠放在被修饰词之前,考生定会觉得头疼不已,甚至想弃之不理。针对这一情况,考生可以采取“顺句符号翻译法”:若所需翻译的修饰成分长而复杂,就利用汉语中的几种标点符号对其进行有效的顺句逻辑连接,进而解决翻译时句子语序前后变动给考生带来的困扰。这几种标点符号可以是:冒号、破折号、括号等。运用“顺句符号翻译法”,考生无需变动句子语序,顺句翻译即可,这样无形中翻译难度就降低了很多。在翻译过程中,之所以可以用中文标点符号进行串联,是由于英文句子本身所具备的功能所致。英语中的修饰语大多具有限定、说明、解释等作用,而汉语中的冒号、破折号、括号等也具有解释、说明等功能。对于长句中难以翻译的从句,考生可以通过运用以上几种标点符号对其进行转译,将其译为进一步的限定、说明或解释。至于句中较短的成分,考生则可以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翻译。下面我们以本文例3的句子来具体说明:

His function is analogous to that of a judge, who must accept the obligation of revealing in as obvious a manner as possible the course of reasoning which led him to his decision.

解析:该句主要是用了一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来修饰主句中的judge;在这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中,又有一个比较复杂的“of结构”修饰这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中的名词obligation;而在修饰obligation的“of结构”里还有一个比较短的定语从句修饰“the course of reasoning”。很多考生在翻译完主句之后,就感觉无从下手了。其实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可以在各个比较复杂的修饰语之间加上一些汉语标点符号来进行逻辑连接,这样考生就只需按着原句的顺序,将主要精力放在句意的理解上。就本题而言,考生可以在judge之后加上一个冒号,然后在第一个of处加上一个破折号把修饰obligation的成分变成对其进行补充说明的部分。而第二个“of结构”中的另一个定语从句,因其较短,考生完全可以按照将其放在被修饰语之前的常规方法来翻译。

译文:知识分子的功能与法官相似:其必须接受这样一种义务——用尽可能清楚的方式揭示导致其作出决定的推理过程。

再如下面的例子:

例4:…he believes that this very difficulty may have had the compensating advantage of forcing him to think long and intently about every sentence, and thus enabling him to detect errors in reasoning and in his own observations. (2008年考研英语第46题)

解析:该句中的单词均较为容易,因此考生可以很轻松地理解主句的意思。但与上个例子相同的是,句中有一个很长的“of结构”修饰前面的advantage,而且这个修饰成分还是个比较长的并列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考生还是按照常规方法把所有的修饰成分放在被修饰名词的前面,译文会令人费解。对于本句,考生同样可以采取加上一些汉语标点符号的方法,将复杂的修饰成分与其被修饰的名词进行有效的逻辑连接,然后再进行翻译。

译文:他相信:这个困难也会有其补偿性的优点——迫使他对每个句子进行长时间的认真思考,从而使他能够在推理以及他自己的观察过程中发现错误。

总之,考生在了解了中英语言各自的特点之后,再采用顺句符号翻译的方法,考研英语翻译的难题多会迎刃而解。此外,考生在冲刺阶段还应把历年考研英语真题中的特殊考点加以认真总结,如一些特殊的语法结构等,从而做到知己知彼。其实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翻译,掌握必要的词汇量始终是顺利解题的前提,所以广大考生在积极备战考研英语的同时,切记要背诵基本的英语词汇,而不可盲目地深陷题海之中。

考研 计算机数据结构备考要点 第10篇

是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初试专业课考试实行联考的第一年。以前计算机考试是各个学校自己命题,根据学校对考生的要求和学校老师的研究方向确定不同的考试科目。一般包括数据结构,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这四个部分,一般的考试从这几部分中挑选两到三部分来考,其中计算机网络相对于其他的部分要求较弱,在有的学校中考试内容甚至不会涉及到这部分。

相对来说以往的难度根据某高校的学生有一些非客观的因素。比如说你是一个北大的学生,要考北大的研究生,因为某些专业课是你学过的,在考试过程中遇到的题目往往也是曾经在期中考试或者是期末考试中见到,或者课堂中抽到的一些题目。所以对其他的考生有一定的非客观因素在。计算机考试的难度很难说难或者是不难,要分不同的高校来讲,总体来说热门的学校,清华、北大、北航、中科院这些名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还是有点难度的,其他的学校往往比较容易一些。难度不一样。今年教育部针对这个问题推出了统考科目,使学生在计算机考试的时候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一、关于数据结构的复习攻略

不管是报考哪个学校,数据结构的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备考过程中对教材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数据结构(第二版)》(严蔚敏主编),这书的优点是它有多种语言的版本,而且各大高校都采纳,它涵盖了统考大纲里所有的知识点,这本书是首选的教材。

另外,它还附有习题集,这个习题集对于巩固知识点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具体的操作,要充分利用电脑,建议大家使用C语言的版本,对算法经过一些调试,加深对算法的理解,使映像深刻,这对于复试也算是在做一个前期的准备。各高校推出上机考试,比如北航。专家建议大家:首先,要把数据结构的基本内容搞清楚;其次,算法的实现一定要做。

二、关于组成原理的复习攻略

组成原理在一般的教材里都有,组成原理基本教材里都涵盖了所有的知识点,你可以根据你在大学里的教材使用就可以。特别推荐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由唐朔飞主编。这本书的优势在于配备了学习指导和习题检查,非常实用。总体来说组织原理的难度较高,并且在计算机专业课里占到了四十五分的高分值。

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根据教学总结的几点需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正确理解大纲的基本概念,掌握概念的一些要点;其次,把概念和原理联系起来,不要孤立学习某一部分,要关联起来。因为组成原理,就说要把所有的部件组合起来组成一个计算机这样一个基本框架的作用;最后,要把握重点、难点,主次分清,这一点在大纲里基本上谈到了。在具体教学中,重点难点也分得比较清晰,比数据结构要清晰很多。

三、关于操作系统的复习攻略

关于操作系统,在学习方法上还是知识点,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和组成原理的教材结合起来。关于教材推荐《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这本书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汤小丹等主编。此书适合初学者,他也配备了学习指导和习题检查。

四、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复习攻略

计算机网络跟各学校的命题有关系,一般是《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谢希仁主编,这本书他的提纲和考试大纲非常接近。大纲要比这本书教学的内容少,因为毕竟占到25分的分值,复习的时候基本上侧重于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的概念,把层次的概念搞清楚,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局域网、广域网、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计算机网络的演进等内容。

另外该书每章都附有习题集,并有答案和提示。因为考纲部分据我们调查,等级考试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方向的考纲有一部分是重叠的,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等级考试已经是考了好多年了,所以这部分的题目,他的题型和我们考研的题型差不多了,包括问答题和简答题,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这部分的东西。

计算机网络占了25分,他的知识点覆盖面比较大,所以对于考生的复习来说要有侧重点,把重点放在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像网络这块根据你时间的规划,可以重点复习其他的这几个层次和样题,比如给出一个特定的网络,让你进行网络IP划分、路由设计,指出网关、DNS等作用。

五、强化冲刺阶段的习题模拟

考研 计算机数据结构备考要点 第11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清主次,全面复习与重点复习相结合

是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初试专业课考试实行联考的第一年。《20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中确定的考试范围包括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4个部分,满分为150分。其中,数据结构和计算机组成原理部分各占45分,操作系统部分占35分,计算机网络部分占25分。

《考试大纲》规定的题型有两种,即单项选择题和综合应用题,选择题占80分,共40道题。从这一点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考查的知识点将会比较全面,此外综合应用题共占70分。

从分值来看,数据结构和计算机组成原理两部分占了总分值的60%,因此考生在复习时要着重掌握这两部分的内容。同时在考试知识点上,操作系统模块和计算机组成原理模块的部分内容是相关的,有些甚至是重叠的。例如,磁盘的.组织和管理、虚拟存储器、输入输出等,因此,考生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对照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材一起进行。计算机网络部分基本上侧重于复习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的概念,因此将层次的概念梳理清楚十分必要,包括对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局域网、广域网、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计算机网络的演进等概念和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考研 计算机数据结构备考要点 第12篇

1.定义:b

af(x)dxlimf(k)xk 0k1n

2.可积性:

1)必要条件:f(x)有界;

2)充分条件:f(x)连续或仅有有限个第一类间断点;

3.计算1)b

af(x)dxF(b)F(a)

2)换元法

3)分部积分法

4)利用奇偶性,周期性

5)利用公式 n1n31,n偶nnnn222(1)2sinxdx2cosxdx 00n1n32,n奇nn23

(2)

4.变上限积分:π0xf(sinx)dx20f(sinx)dx x

af(t)dt

1)连续性:设f(x)在[a,b]上可积,则

2)可导性:设f(x)在[a,b]上连续,则

变上限求导的三个类型: xaxaf(t)dt在[a,b]上连续。f(t)dt医学考研论坛在[a,b]上可导且(f(t)dt)f(x).ax

(x)(1)f(t)dtf((x))(x)f((x))(x)(x)

(x)x(2)f(x,t)dt例1:F(x)(tx)f(t)dx 0(x)

bdx2(3)f(x,t)dt例2:sin(xt)dt0adx

3)奇偶性:i)若f(x)为奇函数,则x

0f(t)dt为偶函数。

ii)若f(x)为偶函数,则5.性质:

x0

f(t)dt为奇函数。

1)不等式:i)若f(x)g(x), 则

ba

f(x)dxg(x)dx.a

b

ii)若f(x)在[a,b]上连续,则m(ba)iii)

ba

f(x)dxM(ba).

ba

f(x)dx|f(x)|dx.a

b

2)中值定理: i)若f(x)在[a,b]上连续,则

ba

f(x)dxf(c)(ba),acb

g(x)不变号,则

ii)若f(x),g(x)在[a,b]上连续医学考研论坛,

ba

f(x)g(x)dxf(c)g(x)dx,acb.a

b

【例1】I

n0

x dx;

【解法1】原式=n=n=n=n

sin2



(cossin)2 cosxsinx

(cosxsinx)dx(sinxcosx)22n.

40

【解法2】原式=n

54



54

sin2xdx

=n

(cosxsinx)2dx

454

=n



(sinxcosx)dx2.ex4

sinxdx;【例2】 I

1ex2

xt

ee44

sinxdx2sintdt【解析】I2

xt1e1e22

(xt)

sin1ettdt



12ex1442sinxdxsinxdx

1ex221ex

2

2sinxdx

22

sin4xdx

313

海文考研钻石卡 

42216

【例3】 已知f(x)连续,【解析】令xtu得

x0

tf(xt)dt1cosx,求2f(x)dx的值.

x

tf(xt)dt(xu)f(u)duxf(u)duuf(u)du,xxx

xxxdx,从而有tf(xt)dtf(u)duxf(x)xf(x)f(u)duf(u)dusinx 0000dx

令x

f(u)dusin

1.1n

12n

【例4】 求 lim121n21n2nn

11222n212n

(2)ln1(2)ln1(2) 【解析】令yn(12)(12)(12),则lnynln1nnnnnnn

n

2x2

ln22(1)limlnynln(1x)dxxln(1x)001x20n4

原式e

ln22(1

)

2e

2

.【例5】 求证:【解析】

sinx2dx0.2

2

sinxdx =

sint20

(令x2t)

sint2t



2

sint2t



2

2

sinusint

=du(令tu)

2u

sinxdx

0

sint11

dt0.2t

【例6】 设f(x)在[a,b]上连续,单调增。求证:【证法1】令F(x)

bab

axf(x)dx2af(x)dx

b

xa

tf(t)

xax

f(t)dt a2

只要证明F(b)0,显然F(a)0

2a1x

f(x)f(t)dt 22a

x1

=(xa)f(x)f(t)dt

a2

=(xa)f(x)(xa)f(c)(acx)

而F(x)xf(x)0 则F(b)F(a)0 原式得证.【证法2】由于f(x)在[a,b]上单调海文考研钻石卡增,则

(x

abab)(f(x)f())0 22

从而有即又则即

b

ba

(x

abab)f(x)f()dx0 22

ababbab

(x)f(x)dxf()(x)dx0 a

22a2bab(x)dx0 a

2bab(x)f(x)dx0 a

高三复习备考“十要点” 第13篇

1 紧扣“考”点

就是紧扣考纲, 明确考什么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 都做出明确的规定, 对于考查的知识内容要求考到什么程度均有明确的规定.新课程高考考什么:以“知识与能力”为主干, 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旨, 考知识模块, 考数学能力, 考思想方法, 考个性品质.紧扣考纲, 首先要明确考点的层次要求, 了解层次的内容, 能正确理解就行, 不必做探究和拓展;理解层次的内容, 对常考点, 要做到深刻领会, 准确表述, 正确运用;掌握与灵活运用层次的内容, 属于主干知识, 要熟能生巧, 灵活运用.紧扣考纲, 其次要结合近几年的考题进行对照, 须对近两年的新课标卷的试题, 标注具体的考点、能力要求、层次要求、命题的立意, 以做对照比较研究, 进一步明确高考的具体方向.2 立足“基”点

高考试题, 都是“题在书外, 理在书内”, 都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 分值约占总分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对此类问题的复习原则是战术上要重视, 对基本知识、运算、方法、题型和图形要做到读时脱口而出, 用时信手拈来, 复习时不要以为其简单, 学生易掌握, 一语带过.这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该知识点及其相关的题型、方法留下漏洞隐患, 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教师应强化此类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和方法的准确记忆, 熟练操作, 达到会而必对.

例1 (2014年全国卷Ⅱ第5题) 某地区空气质量检测资料表明, 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0.75, 连续两天为优良的概率是0.6, 已知某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 则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 ( ) .

(A) 0.8 (B) 0.75 (C) 0.6 (D) 0.45

试题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应用概率、条件概率及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设计了几个事件, 要求考生能分析清楚各事件间的相互关系, 利用事件间的关系及相应计算公式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 该题对4个选项精心设计, 如果考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条件概率的意义, 认为试题就是求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 或者虽然理解了条件概率的意义, 但认为各天的空气质量状况相互独立, 就会认为选项B正确;如果考生认为试题就是要求某天及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 就会认为选项C正确;如果考生认为试题就是求某天及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连续为优良的概率且两天的空气质量状况相互独立, 就会认为选项D正确.通过对4个选项的精心设计, 该题很好地达到了考查考生对事件、事件的相互关系、条件概率及事件概率的计算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的目标.

3 谨防“错”点

有些题目看似简单, 易于入手, 但往往由于忽视对隐含条件的挖掘, 造成失分.解题中对问题的隐含条件挖掘越多, 学生辨认隐蔽和谐关系的洞察能力就越强.

例2 (2012年全国卷第7题) 已知α为第二象限角, 且, 求cos 2α ( ) .

错解 (sinα+cosα) 2=1+sin 2α=1/3, 即sin 2α=-2/3.

不知取舍.

且α为第二象限角, 所以

即2α为第三象限角, 所以

反思本题易错原因在于对条件挖掘不充分, 放大了α 角的范围, 导致所求值的增加, 若是填空题, 得分率可能还要低.防止或减少出错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变式教学, 如:其他条件不变, , 则应挖掘出;或其他条件不变, 角α 变为第一或第四象限呢?这样, 把每个条件都挖深挖透, 把每个条件都用尽用活, 会加深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深入细致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严谨性, 遇到此类问题 (如基本不等式条件的运用等) 会多问几个为什么, 避免出错.

4 用活“形”点

就是用好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方法, 其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灵活性、深刻性, 并跨越各科的知识界限, 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途径有:①“形”转化为“数”, 即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②“数”转化为“形”, 即根据给出的“数、式”结构特征, 构造出与之相应的几何图形, 用几何方法解决代数问题;③“数、形”结合, 即用“形”研究“数”, 用“数”研究“形”, 相互结合, 解决问题.

例3 若a, b, c均为单位向量, 且a·b=0, (a-c) (b-c) ≤0, 则|a+b-c|的最大值为 ( ) .

解设a= (1, 0) , b= (0, 1) , c= (x, y) , 则x2+y2=1, (1)

根据 (1) (2) , 可知c= (x, y) 对应的点在弧AB上, 而 (3) 式的几何意义为点P (1, 1) 到弧AB上点的距离, 如图1, 其最大值为1, 最小值为.

5 巧用“变”点

就是问题中的变量或含有需讨论的参数的, 或问题中的条件是分类给出的, 或解题过程不能统一叙述的, 或在几何问题中, 几何元素的形状、位置的变化需要分类讨论的等, 同时, 应防止见参数就讨论的轻率做法, 能整体解决的就不必分类讨论, 使分类讨论用的更为合理.事实上, 每年的高考试题都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

例4 (2012年全国理科卷第20题) 设函数f (x) =ax+cos x, x∈[0, π].

(Ⅰ) 讨论f (x) 的单调性;

(Ⅱ) 设f (x) ≤1+sin x, 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 (Ⅰ) 求导后依据当x∈[0, π], 知sin x的范围, 需对a分类讨论, 分3种情况a≤0, 0<a<1, a≥1求单调区间;

(Ⅱ) 根据 (Ⅰ) 所得单调区间, 依a的取值范围, 再对x当分属不同区间进行讨论, 这是当解题过程不能统一叙述时, 根据需要进行的讨论. (详细解题过程略)

6 分解“难”点

就是将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 (或分割) 成若干个基础性或比较易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分解问题的解答来实现解决原问题的解题策略.其核心思想是转化与化归.

例5 (2015年全国理科卷Ⅱ第20题) 已知椭圆C:9x2+y2=m2 (m>0) , 直线l不过原点O且不平行于坐标轴, l与C有两个交点A, B, 线段AB的中点为M .

(Ⅰ) 证明:直线OM的斜率与l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

(Ⅱ) 若l过点 (m/3, m) , 延长线段OM交C于点P, 四边形OAPB能否为平行四边形?若能, 求此时l的斜率;若不能, 说明理由.

解析 (Ⅰ) 可转化为分别求直线OM与l的斜率, 直线l的方程依题意可设出, 将其与椭圆的方程联立, 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点M的坐标, 进而求出直线OM斜率 (或用点差法) , 可证.

(Ⅱ) 可转化为当四边形OAPB为平行四边形时, 求直线l的斜率.就要充分挖掘平行四边形的隐含条件:对角线互相平分, 即点P的横坐标是点M横坐标的2倍 (对称) .即转化为求点P, M的坐标的问题.若点P的横坐标是点M横坐标的2倍的方程无解, 则四边形OAPB不是平行四边形, 问题解决.

7关注“新”点

就是关注近几年各省市高考试题中创设了哪些题型或问题情境新颖的题目, 在教学或试卷讲评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数学问题进行 “观察、猜测、抽象、概括和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 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

例6 (2014 年新课标理科卷 Ⅰ 第14题) 甲、乙、丙3 位同学被问到是否去过A, B, C3 个城市时, 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多, 但没去过B城市;乙说:我没去过C城市;丙说:我们3人去过同一个城市.由此可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______.

解析甲说没去过B, 乙没去过C, 3人同去过同一个城市, 所以3人同去过A, 所以乙至少去过A;若乙再去城市B, 甲去过的城市至多两个, 不可能比乙多, 矛盾.由此可判断乙去过且仅去过A城.对逻辑问题的考查可谓首次出现, 无独有偶, 北京文科卷第14题也出现了这样的考题, 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8训练“算”点

《考试大纲》中对能力的考查, 强调“以能力立意, 以思维能力为核心, 全面考查各种能力”.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 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 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 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 以含字母的式的运算为主.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多给学生留有思考动手的时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 充分参与到解题的思考和解答中, 在做中学,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其次, 要精讲多练, 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精讲要突出“导”而不是“灌”, 讲审题分析, 引导学生思维, 如何调整思路, 如何选择方法.让学生尝试探究, 先练后讲;多练, 练思维, 强化运算的合理性、准确性、熟练性、简捷性.要注意在巡视中收集信息, 指导解题方法, 必要时演练, 逐渐提高运算能力, 克服“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的不良做法.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例如2014年全国理科卷Ⅱ第19题等.

9 反思“弱”点

高三数学复习过程中, 会进行阶段性的模拟检测, 它起到“窗口”的作用, 就该阶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 教师根据试卷解答情况, 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方法、能力和学习品质进行认真反思分析, 查找存在错误弱点的原因, 是知识的理解掌握存在漏洞, 还是学习方法不到位;是审题分析思路不清, 还是解答不严谨, 书写不规范;或是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等等.因人而宜, 拿出合适的补救措施.同时, 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管理进行反思, 在后面的教学中补什么, 强化哪些方面, 怎样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把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逐步解决,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

10 激发“乐”点

就是快乐学习, 乐而知之.高中数学新课程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一个亮点, 是课堂教学中显性与隐性、可量化与不可量化、有形与无形的有机补充与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反思:为什么同一个班的学生, 不同的教师上课, 学生的学习情绪迥然不同?这就是教学艺术, 是教师调节情绪的艺术, 是一种“阴转晴”的艺术.教师如何将数学看似枯躁无味的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的内容, 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都离不开以情感作为润滑剂与催化剂.在教学中, 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能“动之以情”, 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 具有积极的情绪感受, 拥有对知识的渴求, 对真理的执著, 在课堂上将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 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感染学生, 用亲切和蔼的表情, 真挚温和的语调去诱发学生, 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 使他们学会热爱生活, 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理科)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考研英语图画作文备考策略 第14篇

如何抓住题目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很多人从小学开始就无比熟悉的字眼,但却常常被爱背范文的考生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忽略。说有意识忽略,是因为有些考生认为只要写出几个闪光的句子,再配上几个大词,就能得高分,因而无需太顾及中心思想。说无意识忽略,是因为很多考生在背范文的时候,从来就没有总结过可能考到的主题及其所涉及的中心思想词汇。其实,考生在写图画作文时,使用的句子结构和词汇可以不复杂,但一定要突出图画涉及的主题。因此,在备考考研英语图画作文的过程中,考生应该注重总结考研英语图画作文常涉及的主题以及相关的中心思想词汇。如果考生不做这方面功课的话,便很容易跑题。这在2011年考研英语图画作文的写作中表现得很明显。在这道写作题目所给的图画中,两个年轻人坐在船上向河里扔垃圾,图画下方的文字暗示为“旅途之‘余’”。很多考生没有从图画和文字暗示中联想到这是一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作文,最终把文章写跑题了。跑题的作文即使句子再优美,也得不了高分。

那到底该如何抓住题目的中心思想,做到不跑题呢?纵观近几年考研英语图画作文的话题可知,此类作文的话题一般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考生可以通过分析近十年的真题,再结合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来总结可能会考到的话题类别,进而思考每一个话题所涉及的主题及相应的中心思想词汇。笔者认为,考研英语图画作文所涉及的话题范围可分为体育、人生态度、环境保护、媒介、代际关系、交通、娱乐健康、文化这八大类。每一个话题都可能涉及多个主题,下面笔者就简单为考生分析一下各话题所涉及的主题及需要准备的中心思想词汇。

1. 体育类话题

一般来说,体育类话题所涉及的主题通常包括团队精神、不断进取、竞争、成功、荣誉、目标等,考生可积累这些主题的中心思想词汇,如team spirit、progress、competition、achievement、success、honor、glory、goal等。体育类的图画所反映的主题不太好把握,考生经常看懂了图画,但却看不懂图画的文字暗示,无法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主题思想。如果考生在备考时多积累体育类话题常涉及的主题,在应对这类题目时就很有优势。以2004年考研英语图画作文真题为例,图画中画着一个运动员在操场上跑步,图画下方的文字提示为“终点就是新起点”,如果考生能联想到goal、success、progress等中心思想词汇,那么写出来的作文肯定就不会跑题了。

2. 人生态度类话题

人生态度类话题所涉及的主题相当广泛,如竞争与合作、意志力与成功、自信心、沟通、关爱、友情、诚信等。因而考生需要积累的中心思想词汇包括competition、cooperation、willpower、confidence、communication、love、friendship、honesty等。在考研英语图画作文中,人生态度类话题的文字提示经常用哲学化和诗化的高度概括性语言来表达,这使得考生不能马上找到图画要表达的主题。比如,2008年考研英语图画作文真题中,图画所给的文字提示是“你一条腿,我一条腿,你我一起,走南闯北”。文字提示要表达的意思有些隐晦,但考生如果能从“一起”这个提示词想到cooperation、team work、mutual support等词汇,就不会跑题了。

3. 环境保护类话题

环境保护类话题所涉及的主题相对集中,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物种灭绝、经济与环境平衡发展等,所涉及的中心思想词汇主要有environment、over-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ecological balance、species extin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balance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等。环境保护类话题每隔几年都会考一次,考生复习时应引起重视。

4. 媒介类话题

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很多新兴的媒体形式,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媒介方面的话题是现在的热门话题。此类话题所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比如电子化阅读、网瘾、社交网络与隐私、网络购物等。考生可积累的中心思想词汇包括e-reading、online addiction、social network、privacy、online shopping等。

5. 代际关系类话题

代际关系类话题所涉及的主题主要包括敬老、溺爱小孩、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等。考生应掌握的中心思想词包括take care of elders、over-protection、doting care等。关于代际关系类话题,2005年考研英语图画作文真题考了养老问题(图画为“养老足球赛”)。这类话题的文字暗示和图画描述一般很容易理解。

6. 交通类话题

交通类的话题目前没有考查过,但确实是现在的一个热门话题。这类话题常涉及的主题包括交通堵塞、公共交通、文明行车等,考生应掌握的中心思想词汇包括overcrowding、commute、traffic jams、public transit、traffic accident等。

7. 娱乐健康类话题

娱乐健康类话题常涉及的主题主要包括崇拜明星、工作与娱乐、身心健康等。考生应掌握的中心思想词汇包括idol worship、entertainment、diversion、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等。

8. 文化类话题

文化类话题常涉及的主题就是文化交流以及文化多样化。考生应掌握的中心思想词汇包括culture exchange、culture blending、diversity等。

笔者在多年的考研写作教学过程中,曾遇到过许多对英语写作深感头疼的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重视范文背诵、不重视主题归类。这样一旦出现图画寓意含糊的题目,考生很容易写跑题。

如何做到有话可说

考研英语图画作文的写作一般可分为三个段落:图画描述段、阐述段和结论段。很多考生面对图画作文时都会觉得无话可说,下面笔者就从这三个段落入手,谈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1. 图画描述段写作对策

图画描述段为作文的第一段。考研图画作文中出现的图画变化多样,表面上看对图画的描述似乎无规律可遵循,但事实上,如果考生能把握好观察角度的话,就能做到有章可循、有话可说。笔者认为,考生在写图画描述段时可遵循以下口诀:①一看数字、事物、人物、地点;②二看动作、神态;③尾句点题。也就是说,考生可以从数字、事物、人物、地点、动作、神态、主题这七个角度来观察和描述图画。下面以2000年考研英语图画作文真题为例,说一说图画描述段的写作方法。

2000年考研英语图画作文出现了两幅图。考生首先根据“一看数字、事物、人物、地点”的口诀观察两幅图:第一幅图中事物为鱼和船,无人物,出现的地点为海洋,数字变化为鱼多船少;而第二幅图中的事物依然是鱼和船,无人物,出现的地点仍为海洋,但是数字的变化为鱼少船多。然后,考生根据“二看动作、神态”的口诀来观察图画中的神态和动作。由于图画中的主题是船和鱼,描写神态和动作比较困难,考生可以放弃。最后,考生根据“尾句点题”的口诀来找文章的主题。很显然,这两幅图的主题属于上文提到的环境保护类话题。主题确定后,考生可以联系自己积累的中心思想词汇来进行写作,这些词汇包括over-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ecological balance等。从上述七个角度对图画进行了观察和思考后,考生就知道图画描述段该如何写了。比如,首句可以写成:“As the pictures above show, in 1900, there existed a large number of fish in the ocean but only existed a few boats.”(上述图画表明,1900年时,海里有很多鱼,只有几条船。)第二句可以写成:“However, in 1995, many boats could be seen in the sea while the number of the fish decreased sharply.”(但是1995年时,海里有很多船,而鱼的数量却急剧减少。)末句可以写成:“Obviously, by describing the pictures above, the author is showing his attitude towa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ver-exploitation of ocean resources.”(通过描述以上图画,作者表明了自己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过度开发的态度。)

由此可见,考生只要能把握图画所表达的主题,注意观察角度,要完成图画描述段的写作构思并不难。

2. 阐述段写作对策

阐述段为作文的第二段。阐述段一般要求考生对图画所反映的主题进行具体的阐释,比如阐释图画所反映的现象的具体表现以及所产生的影响。一般来说,要想进行准确阐述,考生需要做到两点:第一,考生应围绕图画描述段(即第一段)所确定的主题进行阐述;第二,考生应对图画所反映的主题给出明确的态度,根据自己对该话题的态度来确定段落内的层次安排。如果考生对图画中所反映的现象持赞成态度,就围绕“赞成”的立场进行阐述;如果考生对图画中所反映的现象持反对态度,就围绕“反对”的立场进行阐述。确定好态度后,考生便可以开始阐述段的写作了。

笔者将阐述段分为起始句、延伸句和结尾句三部分。阐述段的起始句的写法口诀是:重要、重视、有益。如果考生选择赞同图画中的做法,可以写“一些人开始意识到……的重要性,对……日益重视,这种做法有好处”;如果考生选择反对图画中的做法,就可以写“一些人还没有意识到……的重要性,对……问题不重视,这种做法有害处”。延伸句可以写2~3个句子,考生可以利用下面的六句口诀找写作角度:①挣钱、省时、担责任;②方便、快捷、要安全;③娱乐注意身心健康;④帮助他人,自己成功;⑤遵守法律,维护道德;⑥发展兼顾环境与文化。也就是说,考生可以从经济、时间、责任、方便、安全、娱乐、身心健康、爱心、成功、法律、道德、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来写延伸句。而结尾句主要是用于呼应段落开头,可概括图画中所描述的做法的影响,并对其产生的利弊下结论。阐述段的这种写作框架能帮助考生形成清晰的写作思路,从而使考生做到有话可说。

3. 结论段写作对策

结论段为作文的最后一段。结论段主要是进一步说明自己对图画所反映的现象或主题的总体看法,并提出改进或完善建议。考生可以从该现象所涉及的参与主体出发提出改进或完善建议。以2010年考研英语图画作文真题“文化火锅”为例,该作文涉及的是文化融合的问题。在写这篇作文的最后一段时,考生可以分别从政府和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写促进文化融合的建议。

考研 计算机数据结构备考要点

考研 计算机数据结构备考要点(精选14篇)考研 计算机数据结构备考要点 第1篇考研 计算机数据结构备考要点核心考点一:队列和栈结构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