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口蹄疫灭活疫苗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口蹄疫灭活疫苗(精选8篇)

口蹄疫灭活疫苗 第1篇

目的有两个, 一是探究牛接种口蹄疫Asia I-O二价灭活疫苗、产生过敏反应后应采取的有效抢救办法;二是探究新疆天康生产的口蹄疫Asia I-O二价灭活疫苗的抗体消长规律, 从而科学指导口蹄疫防疫工作。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成年牛9339头 (为疏勒县巴合其乡农民散养) 。

1.2 试验材料

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口蹄疫Asia I-O二价灭活疫苗 (批号为2008010与2008016) 、0.1%盐酸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磷酸钠、氨茶碱、氢化可的松、苯海拉明、5%葡萄糖盐水、维生素C、维生素B、5%碳酸氢钠、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 (油剂)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的“O”型口蹄疫正向间接血凝抗原、“O”型口蹄疫阴阳性血清、稀释液、注射器、采血器、棉签、96孔110°V型医用血凝板、微量移液器、微量振荡器等。

2 方法

2.1 试验牛分组及免疫剂量

2009年1月13日开始进行免疫接种。根据村组地理位置将9339头试验牛分为3组:第一组4000头, 每头牛接种批号为2008010的口蹄疫Asia I-O二价灭活苗3mL, 第二组139头牛, 每头牛接种批号2008016 (此批号疫苗含有新佐剂) 的口蹄疫Asia I-O二价灭活疫苗2.5mL;第三组5200头牛, 每头牛接种批号为2008010的口蹄疫Asia I-O二价灭活疫苗2mL。

2.2 对实验牛进行免疫跟踪监测

对三组试验牛于免疫后1个月随机各抽样采集一定数量的血清、并于免疫后2个月、免疫后4个月、免疫后5个月跟踪再3次采集第一次采血牛的血清, 应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进行“O”型口蹄疫效果监测, 并依据农业部规定的免疫监测标准进行判定, 具体操作参考文献[1]进行。

3 结果

3.1 疫苗过敏反应情况

免疫注射了9339头牛, 24h内共有16头牛出现疫苗过敏反应, 其中:14头牛症状轻微, 未做或仅做局部消炎处理;2头牛较严重, 经紧急救治后, 一头牛发生流产, 另一头牛很快恢复健康。其中:第一组5200头牛出现9例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出现比例为0.173%;第二组139头牛没有出现过敏反应情况;第三组4000头牛出现7例过敏反应, 其中1例流产, 过敏反应出现比例为0.175%。

3.2疫苗过敏反应的救治

疫苗接种后, 个别牛出现体温升高、呼吸略有加快、注射部位肿胀等轻度过敏反应症状, 一般仅使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 (油剂) 对注射部位做消毒处理或不作处理;重者烦躁不安, 呼吸困难, 全身抽搐、盗汗, 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2~5mL进行抢救, 病牛短时间内症状可得到缓解;若个别临床表现较重者、症状为缓解的, 5~10min在注射地塞米松或肾上腺素1mL, 静脉滴注加入适量维生素C、维生素B、5%葡萄糖盐水, 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500mL, 直至症状缓解。若肾上腺素不能缓解支气管堵塞的窒息症状可静脉注射氨茶碱1~2g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对出现持续性但非致死性的支气管痉挛症状的, 最好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0.2~0.5g, 同时口服苯海拉明0.6~1.2g。

3.3 免疫监测情况见表 (1~4)

3.4 对监测结果的分析

通过对试验牛血清4次进行“O”型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 可知: (1) 加大疫苗接种剂量 (3mL/头、2.5 m L/头) 后, 可有效提高牛群体免疫抗体水平, 并且免疫抗体水平下降速度比接种2 m L/头要慢。 (2) 加大剂量的第一、第二组试验牛因个别牛的售出、没能做到固定牛连续采血监测, 以致群体免疫合格率有所误差, 但免疫后5个月, 免疫合格率分别达到78.6%、80%, 二者差别不大, 抗体水平平均指数分别为6.79log2、6.61log2, 说明有效保护期还可延长。

4 结论

4.1 使用含有新型佐剂的口蹄疫Asia I-O二价灭活疫苗, 注射2.5 m L/头, 不但产生的抗体水平较高、有效保护期持续时间长, 而且几乎无过敏反应, 适合在我区推广应用。

4.2 对出现过敏反应较重的牛只要及时抢救、方法正确, 可避免死亡。

参考文献

脊灰灭活疫苗补种的工作总结 第2篇

二是明确任务。要求此次脊灰灭活疫苗接种率(补种率)≥95%;补种对象为3月1日以后出生未接种过脊灰灭活疫苗的儿童,203月1日以前出生未接种任何脊灰疫苗的.儿童;补种时间为6月15日前。

三是明确要求。要做到“四个好”。

一要宣传培训好。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向儿童家长宣传补种脊灰灭活疫苗的意义、对象、时间、地点等,使儿童家长达到充分知晓和主动配合。同时对参加补种工作的卫生人员、村站医生培训,明确职责和任务。

二要摸底预约好。各单位要认真摸清补种儿童底数,并在摸底基础上,对儿童家长提前预约儿童家长按时为儿童接种。

三要接种登记好。各单位要按要求规范接种,规范登记,规范录入信息系统。

四要总结上报好。各接种单位按要求及时上报接种数据,县疾控中心应做好报表数据的审核工作,保证上报数据客观准确。

口蹄疫灭活疫苗 第3篇

目前广泛使用的猪O型口蹄疫疫苗有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等, 以灭活疫苗使用得最多。国内有多家生产厂家生产灭活疫苗, 但质量良莠不齐, 免疫效果差异很大。为了解湖北省内使用的四种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 以期为今后有效指导猪O型口蹄疫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我省养猪业健康发展, 特进行本次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疫苗

国内四个主要口蹄疫疫苗企业生产的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名称分别定为A疫苗 (批号为1002003) 、B疫苗 (批号为1002012J) 、C疫苗 (批号为9232053) 、D疫苗 (批号为2010003) 。按规定保存, 使用时按照说明书所述剂量进行。

1.1.2 试剂

猪O型口蹄疫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抗原 (批号为10514) 和配套阴阳性血清、稀释液, 均购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按农业部标准, 间接血凝抗体效价≥1:32 (即5log2) 为免疫合格。为了减少人为的判断误差, 对临界值的样品需进行二次检测。

1.1.3 试验动物

80头40日龄健康的大白长白杜洛克的三元杂交商品仔猪由某规模化猪场提供, 按常规进行饲养管理, 其他疫病的免疫程序不变。

1.2 方法

1.2.1实验分组与疫苗接种方案试验猪随机分成4组 (20头/组) , 分别为A、B、C、D四种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的免疫试验组。实施免疫前1d对所有试验猪进行血样采集并开展口蹄疫抗体本底调查, 结果均为阴性。40日龄时对各试验组的猪只进行口蹄疫灭活疫苗的免疫, 于耳后颈部肌肉分别注射1m L/头份的相应的口蹄疫灭活疫苗。

1.2.2接种疫苗后的临床变化疫苗接种前和接种后24、48、72、96h后检测直肠温度, 同时观察临床表现, 如精神状况、过敏反应、腹泻和咳嗽等情况。

1.2.3样品采集与检测分别于接种疫苗后14、28、60、90d进行血液样品的采集, 每次每组随机采集10头份, 每份3~5m L。血样冷藏保存, 及时送至本中心试验室。分离血清后, 按《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检测血清抗体效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接种疫苗后的体温变化

各组猪群接种口蹄疫灭活疫苗后的体温变化趋势相同, 均在38.81℃~40.13℃之间波动。具体见图1。

由图1可知, 接种后24h体温出现极显著提高 (P<0.01) , 平均上升幅度为0.75℃~1.26℃不等;48h体温变化不显著 (P>0.05) ;72h体温出现极显著降低 (P<0.01) , 下降幅度为0.47-0.67℃不等;到96h后体温变化不显著 (P>0.05) , 维持在39℃±0.5℃。

2.2 猪群的健康状况

各组猪群接种疫苗48h内, 表现出食欲下降、精神不振等, 逐渐恢复正常, 局部未出现红肿、发炎等现象。

A疫苗试验组有1头猪出现精神沉郁、乍毛、生长发育不良, 进行了淘汰处理;C疫苗试验组有1头猪出现轻微咳嗽和腹泻, 经治疗后痊愈;D疫苗试验组有1头猪在接种时出现全身震颤、口吐白沫等症状, 紧急注射地塞米松后恢复正常。

2.3 不同疫苗的免疫抗体检测结果各组猪群接种疫苗后的抗体平均效价和抗体群体阳性率见表1和图2。

由表1和图2可见, 各组的抗体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接种后抗体水平逐步攀升, 60d时达到峰值, 最高达到8.4, 最低只有6.3, 随后逐渐下降。各组的群体阳性率变化趋势存在差异:A疫苗在免疫后14~28d逐渐升高, 28~60d逐渐下降, 而到60~90d间又逐渐升高;B疫苗和C疫苗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 在免疫28d后最高, 之后呈现下降趋势;D疫苗的抗体阳性率在免疫后14~60d持续升高, 在60d时达到峰值80%后又逐渐下降。其中, 免疫后28~90d A、B、C三组疫苗的抗体水平一直维持在5以上, 群体阳性率一直维持在70%以上。

比较免疫后不同时相的抗体水平:14d时, 各组疫苗间无差异 (P>0.05) 。28d时, C疫苗显著高于A疫苗和D疫苗 (P<0.05) , 与B疫苗无差异;A疫苗显著低于B疫苗和C疫苗差异显著 (P<0.05) , 与D疫苗无差异。60d时, C疫苗同样显著高于A疫苗和D疫苗 (P<0.05) , A、B、D三种疫苗间无差异。90d时, 各组疫苗间无差异。

3 讨论

口蹄疫具有高度传染性, 一旦暴发将给世界各国的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口蹄疫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好, 免疫程序简单, 在其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 许多国家和地区仍使用的灭活疫苗, 还有些国家通过免疫灭活疫苗成功实现了对口蹄疫暴发流行的控制, 我国使用的最普遍的也是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在生产过程中为诱发有效的免疫应答, 通常需要大量的抗原, 待抗原收获物灭活后加入佐剂, 且存在较高比例的非病毒蛋白, 因此在免疫接种时常会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全身震颤、口吐白沫, 伴有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 如不能及时救治甚至会发生死亡。另外, 不同来源灭活疫苗的生产工艺不同, 疫苗佐剂不同, 免疫效果也不同。从本试验中4种疫苗免疫后的应激反应、临床表现和抗体水平, 也充分证实了不同厂家的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存在差异。

考虑到国家强制免疫计划中要求的散养家畜在春秋两季各实施一次集中免疫, 故本试验对试验猪群免疫了1次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结果表明, 4种疫苗均能在免疫28d后刺激机体产生免疫抗体, 至少维持3个月时间。

综合分析免疫后的应激反应、临床表现和抗体水平比较:C厂家疫苗的免疫效果最好, A、B两种厂家疫苗次之, D厂家疫苗效果最差。

参考文献

[1]蔡宝祥, 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149-156.

[2]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J].中国动物检疫, 2009, 26 (2) :1.

[3]易悦, 等.猪口蹄疫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猪业科学, 2011, (2) :44-48.

[4]张淑刚, 等.口蹄疫灭活疫苗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 2008, 29 (12) :43-47.

[5]厍大亮, 等.口蹄疫灭活疫苗的生产工艺概述[J].中国兽药杂志, 2011, 45 (1) :41-44.

[6]陈永辉, 等.猪注射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后引起应激反应的调查[J].养殖与饲料, 2009, (6) :4-5.

[7]何成伟.猪口蹄疫疫苗引起副反应的调查报告[J].中国兽医杂志, 2011, 47 (7) :30-31.

口蹄疫灭活疫苗 第4篇

目前, 广泛使用的猪O型口蹄疫疫苗有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 其中以灭活疫苗和合成肽疫苗使用得最多。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是用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在体外人工合成含有口蹄疫病毒主要抗原位点的多肽, 并连接人工合成的可激活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短肽, 以此作为免疫原, 加油佐剂混合乳化制成[3]。研究表明, 该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免疫副反应较小[4,5,6]。传统的口蹄疫的防疫中使用的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是采用细胞培养病毒, 然后加灭活剂和油佐剂混合乳化而成, 在免疫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大[7]。

为进一步探讨这两类疫苗在诱导抗体产生和安全性上的差异, 试验选择某规模化猪场, 应用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 (Ⅱ) 和灭活疫苗进行免疫试验, 并用猪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测, 以期更好地指导猪O型口蹄疫的预防控制, 也为制订合理的免疫方案提供依据。

1 材料

1.1 试验用疫苗

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 (Ⅱ) (批号为0801002) , 申联生物医药 (上海) 有限公司提供。

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批号为L219654) , 中牧医药有限公司生产。

1.2 检测试剂

猪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 (批号为200710001) , 上海优耐特公司生产。

1.3 受试动物

在广东某规模化猪场选择品种、来源相同的75日龄商品猪48头, 人工投料, 自由采食和饮水, 常规管理, 饲喂广东某猪场常规分阶段饲料。

2 方法

2.1 试验设计与分组

试验共分4组, A组为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单次免疫组, B组为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单次免疫组, C组为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双次免疫组, D组为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双次免疫组, 各组均为12头育成期商品猪。任何发生在工作中的不能预料到的事件 (疾病、事故等) 均记录在临床观察记录本中。

2.2 免疫接种

从2008年9月8日开始分别对4组猪进行首次免疫, 耳根后深层肌肉注射, 1.5 mL/头;C组、D组在进行首次免疫后28天再进行第2次免疫, 也于耳根后深层肌肉注射, 2.0 mL/头。

2.3 接种疫苗后的体温检测

首次免疫前检测直肠温度1次, 疫苗接种后每天检测1次, 连续检测4 d;第2次免疫前检测直肠温度1次, 疫苗接种后每天检测1次, 连续检测4 d。

2.4 接种疫苗后的采食量检查

首次免疫前检测采食量1次, 疫苗接种后每天检查1次, 连续检查4 d;第2次免疫前检查采食量1次, 疫苗接种后每天检查1次, 连续检查4 d。

2.5 接种疫苗后的临床观察

观察接种疫苗后猪的临床表现, 如精神状况、过敏反应、腹泻和咳嗽等情况。

2.6 血样的采集

首次免疫前采血1次, 第2次免疫前采血1次, 以后分别在首次免疫后和第2次免疫后15, 30, 60, 90, 120天采血1次 (每份血样存留1份备查) 。

2.7 抗VP1结构蛋白抗体水平的ELISA检测

按猪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免疫副反应观察

3.1.1 体温变化

各组免疫后第4天, 猪体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 但波动范围均在猪的正常体温范围之内。使用合成肽疫苗的试验组 (A组和C组) , 免疫后4 d内猪群体温在39.4~40.2 ℃之间;使用灭活苗的试验组 (B组和D组) , 免疫后4 d内猪群体温在39.8~40.8 ℃之间。具体见图1。

由图1可知, A组和C组在免疫后第1天体温均出现显著或极显著提高, 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0.384 ℃ (P<0.05) 和0.484 ℃ (P<0.01) , B组和D组分别为0 ℃ (P>0.05) 和1.095 ℃ (P<0.01) 。

3.1.2 采食量变化

各组免疫后3 d内采食量有所下降, 第4天恢复正常, 属于正常免疫不良反应[8], 具体见表1。

3.1.3 猪群健康状况

接种合成肽疫苗后猪只精神状况良好, 无咳嗽和明显过敏现象, 但其中有2头猪在首免后发生轻微腹泻, 经及时治疗后痊愈。接种灭活疫苗后猪只精神状况良好, 但其中有2头猪发生轻微咳嗽和腹泻, 经及时治疗后痊愈;二免前采血时有1头猪应激过大出现休克, 使用肾上腺激素抢救有效。

3.2 VP1结构蛋白抗体水平的ELISA检测结果

A组首次免疫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后, 以OD值作为判定抗体水平是否合格的标准, OD值≥0.117时合格 (达到合格标准时保护率为100%) , 于第60天达到100%, 120天时仍然达到83.33%, 且抗体水平相对比较高[OD值在60~120 d较免疫前显著或极显著提高 (P<0.05或P<0.01) ];B组首次免疫猪O型口蹄疫合灭活苗后, 抗体保护率于第60天达100%, 但抗体水平相对比较低, 30天达到显著 (P<0.05) , 60天达到极显著 (P<0.01) , 但从90天开始抗体水平迅速下降, 维持时间短, 从总体上来看猪群免疫不合格;C组二次免疫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后, 抗体保护率于第30天达100%, 并一直维持到120天 (见表2) , 且抗体一直处于极高水平;D组二次免疫猪O型口蹄疫合灭活苗后, 抗体保护率于第60天达100%, 但抗体水平相对比较低, 维持时间短, 从总体上来看为猪群免疫不合格。不同方案免疫后抗体量变化见图2。

注:同列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3.3 VP1结构蛋白抗体经ELISA检测后合格率比较

以OD值作为判定抗体水平是否合格的标准OD值≥0.117时合格。首次免疫合成肽疫苗后于第15天可检测到VP1结构蛋白抗体, 第30天抗体合格率达到75.00%, 第60天达到100%, 后逐步下降;首次免疫灭活疫苗后于第15天可检测到VP1结构蛋白抗体, 第30天抗体合格率达到66.67%, 第60天达到100%, 后迅速下降;二次免疫合成肽疫苗后于第15天可检测到VP1结构蛋白抗体, 第30天抗体合格率便达到100%, 并一直维持到商品猪上市;二次免疫灭活疫苗后于第15天可检测到VP1结构蛋白抗体, 第30天抗体合格率达到50.00%, 第60天达到100%, 后迅速下降。合格率比较结果见表2。

4 讨论

4.1 应激反应情况

在试验过程中, 接种灭活疫苗的商品猪有的出现过敏反应, 而接种合成肽疫苗的商品猪无明显过敏现象。临床上猪出现过敏反应的直接原因是传统灭活疫苗采用全病毒颗粒,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致敏因子对异体蛋白产生变态反应[9]。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的多肽抗原纯度高, 生产过程中不需要灭活剂灭活, 不存在异体蛋白, 是一种单一的抗原, 能够有效避免异体蛋白引发的过敏反应[10]。由图1可见:A组和C组在免疫后第1天体温均有明显提高, 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0.384 ℃ (P<0.05) 和0.484 ℃ (P<0.01) , 上升幅度不大, 而且比较平缓;B组和D组分别为0 ℃ (P>0.05) 和1.095 ℃ (P<0.01) , 值得注意的是D组, 第1天体温上升十分显著, 说明二次免疫灭活疫苗对机体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4.2 免疫次数

试验在进行二次强化免疫后的试验组 (C组和D组) , 免疫抗体群体保护率不但高而且维持的时间长, 这说明免疫抗体群体保护率与免疫次数呈正相关, 即强化免疫可以保持免疫抗体群体保护率高水平且维持时间长。从图1可以看出, 合成肽疫苗采取首次免疫的效果远好于传统灭活疫苗首次免疫的效果, 若在首免28天加强免疫1次, 对猪群将具有很强的保护, 保护率达到100%。加强免疫后抗体水平有大幅提高, 有效增强免疫力和延长疫苗免疫期。据了解, 广东省大多数猪场只免疫1次, 不进行二次免疫以及短期内加强免疫, 猪O型口蹄疫免疫效果差, 起不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难以控制疫病的传播。

4.3 两种疫苗免疫效果对比

由图2及表2可知, 4组的猪O型口蹄疫抗体阳性率均在免疫后60天达到最高值, 合成肽疫苗首次免疫、合成肽疫苗二次免疫、灭活苗二次免疫的抗体合格, 以合成肽疫苗二次免疫的抗体水平最佳。说明合成肽疫苗临床使用的安全性较高, 免疫抗体合格率明显优于灭活苗。

在试验中, 经ELISA检测, 合成肽疫苗注射组在二免后30天抗体合格率达100%, 抗体合格率长时间维持在高水平, 至试验结束时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考虑到生产实际中的性价比, 笔者认为采用合成肽作单次免疫已经能够达到对育成猪免疫保护的效果, 而合成肽疫苗加强免疫则可长时间显著提高抗体水平, 颇适合于对母猪的免疫, 通过母乳传递, 可使仔猪获得较强的被动免疫力;而灭活苗抗体水平反应迟缓且较低, 而且加强免疫时有较强的免疫不良反应, 说明疫苗中杂蛋白含量较高。研究为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严格的免疫操作规程, 提高免疫效果提供了重要参考。

就O型灭活疫苗本身来讲, 还存在一定缺陷, 一是只对O型病毒有效;二是由于疫苗是灭活苗, 只能产生体液免疫, 不能产生细胞免疫, 因此免疫期短, 1头肉猪从出生到上市需要进行多次免疫接种, 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三是具有一定不良反应, 对其他猪病的防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O型合成肽疫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由于其合成肽成分较单一, 有效抗原浓度高, 加之含有能够刺激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短肽, 因此免疫效果特别好, 如能配合双次免疫程序则可以达到非常满意的效果, 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疫苗。

参考文献

[1]李润成, 罗卫强, 刘雪松, 等.三种试剂盒检测猪O型口蹄疫抗体的比较[J].湖南畜牧兽医, 2007 (3) :9-11.

[2]王清玉.浅谈猪口蹄疫[J].今日畜牧兽医, 2005, 21 (12) :11-13.

[3]唐彩华, 毛江森, 陈勇.合成多肽疫苗的免疫原性[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07, 34 (3) :171-174.

[4]QIAN P, LI X M, JIN M L, et al.Anapproach to a FMD vaccinebased on genetic engineered attenuated pseudorabies virus:one ex-periment using VP1 gene alone generates an antibody responds onFMD and pseudorbies in swine[J].Vaccine, 2004, 22:2129-2136.

[5]肖怀红, 牛建祁, 张荣军, 等.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安全性实验报告[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口蹄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254-257.

[6]魏孔福, 祁淑芸, 林密.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牛抗体消长动态的LPB-ELISA检测[J].中国兽医科学, 2007, 37 (9) :787-790.

[7]杨志军, 林焱, 李光金.含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抗O型FMDV基因工程疫苗诱导豚鼠产生免疫反应[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9:564-568.

[8]印春生.合成肽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 2005, 39 (11) :29-33.

[9]王光华, 独军政, 丛国正, 等.猪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J].生物工程学报, 2007, 23 (5) :961-966.

口蹄疫灭活疫苗 第5篇

口蹄疫病毒共有7个血清型, 不同血清型之间不能产生交叉免疫反应, 口蹄疫病毒的血清型与流行地域存在密切关系, 我国发生的口蹄疫疫情中, 已经证实畜群主要遭受O型、亚洲Ⅰ型和A型流行毒株的侵袭[4]。为有效控制口蹄疫的发生与流行, 国内主要采取给易感动物接种疫苗的措施, 而疫苗免疫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口蹄疫的控制效果。为此, 笔者开展了奶牛口蹄疫母源抗体测定及其O型、A型、亚洲Ⅰ型三价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旨在探索一套合理的免疫程序, 以指导奶牛口蹄疫的防控工作, 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选取规模化奶牛场健康新生犊牛30头, 健康成年母牛30头。

1.2口蹄疫疫苗和免疫方法牛羊口蹄疫O型、A型、亚洲Ⅰ型三价灭活疫苗由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接种途径和免疫剂量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操作。

1.3检测试剂口蹄疫O型、A型、亚洲Ⅰ型抗体液相阻断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检测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结果判定标准按照农业部规定的O型、亚洲Ⅰ型和A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抗体效价≥1∶64为合格。

1.4样品采集及检测新生犊牛出生后未吃初乳前进行第1次采血, 以后7、14、21、30、45、60、75、90 d及首免后每间隔1个月采血, 分离血清, 检测O型、亚洲Ⅰ型和A型口蹄疫抗体效价。成年母牛于免疫前及以后每间隔1个月采血, 分离血清, 检测O型、亚洲Ⅰ型和A型口蹄疫抗体效价。

2结果

2.1犊牛母源抗体水平检测结果30头犊牛经采血检测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和A型母源抗体, 抗体平均效价消长规律检测结果见表1。表1检测结果表明, 新生犊牛出生后未吃初乳前具有一定的口蹄疫抗体水平, 但平均效价较低, 达不到保护水平;吃初乳后抗体水平迅速上升, 7 d达到高峰, 随后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一直持续到60 d, 60 d后抗体水平迅速降低, 至90 d回落近临界值。

2.2犊牛首免及加强免疫后抗体检测结果由于母源抗体水平过高可能会干扰疫苗免疫效果, 因此, 应该在母源抗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新生犊牛进行首次免疫。根据上述对犊牛母源抗体水平的测定, 90 d时平均抗体效价接近临界值, 选择90 d时进行首次免疫, 120 d加强1次免疫。30头犊牛首免及加强免疫后口蹄疫抗体平均效价消长规律检测结果见表2。由表2检测结果看出, 犊牛90 d首免后抗体水平有所上升, 但是抗体平均效价总体水平不高。120 d加强免疫后, 抗体水平迅速上升, 150 d抗体水平达到高峰, 随后缓慢下降, 但一直能够达到保护水平, 直至300 d抗体水平回落近临界值。

2.3成年母牛免疫后抗体检测结果30头成年母牛经采血检测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和A型抗体, 抗体平均效价消长规律检测结果见表3。表3检测结果显示, 免疫前的成年母牛抗体平均效价处在保护水平临界值, 免疫后30 d抗体水平达到高峰, 60~120 d抗体水平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范围内, 免疫后180 d抗体水平下降到接近临界值。

3讨论

3.1通过对犊牛母源抗体、首免及加强免疫后抗体水平的检测, 结果表明:新生犊牛未吃初乳前具有较低的口蹄疫抗体水平, 这说明在妊娠期间犊牛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了部分母源抗体。吃初乳后口蹄疫抗体迅速上升, 7 d达到高峰, 随后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抗体水平, 一直持续到60 d。60 d后口蹄疫抗体迅速降低, 至90 d回落近临界值。这说明母乳是犊牛获得高质量母源抗体的主要途径, 由于规模化奶牛场通常在60 d停吃母乳, 断乳后母源抗体迅速下降。犊牛首免后口蹄疫抗体虽有上升, 但平均效价不高, 加强免疫后抗体迅速上升, 并长时间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这是由于首免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以Ig M为主, 能在短期内中和大量抗原, 但与抗原的结合力较弱, 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 因此, 建议首免后30 d进行加强免疫。

3.2通过对成年母牛免疫后口蹄疫抗体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免疫后30 d口蹄疫抗体水平达到高峰, 免疫后60~120 d抗体水平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范围, 180 d抗体水平下降到接近临界值, 说明使用三价灭活疫苗进行口蹄疫免疫有效保护期可达6个月。

3.3目前我国发生的口蹄疫疫情中, 畜群主要遭受O型、亚洲Ⅰ型和A型流行毒株的侵袭, 根据农业部《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规定:要求对所有牛实施口蹄疫O型和亚洲Ⅰ型的强制免疫, 另外对所有奶牛和种公牛进行A型口蹄疫的强制免疫。2012年前, 我国针对奶牛使用的口蹄疫疫苗主要有单价苗和二价苗, 多以A型单价苗和O型-亚洲Ⅰ型二价苗为主[5], 这意味着奶牛进行1次口蹄疫的免疫后, 必须注射2次疫苗。据汪精华等[6]的研究结果, 认为单价苗和二价苗分开注射免疫效果优于2种疫苗同时注射, 这不仅增加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且增加了对畜群的应激。鉴于此, 国内加大了对口蹄疫三价灭活苗的研制, 并取得了成功。

3.4现研究内容大多数是针对口蹄疫二价苗和单价苗, 而关于三价苗的免疫效果及免疫程序鲜有报道[7~10]。根据本试验结果, 建议奶牛口蹄疫三价苗免疫程序如下:犊牛90 d首免口蹄疫三价灭活疫苗, 首免后1个月进行二免, 以后每6个月加强免疫1次;成年母牛首免后每6个月加强免疫1次。

参考文献

[1]李健, 陈沁, 熊炜, 等.口蹄疫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J].病毒学报, 2009, 25 (2) :137~142.

[2]白兴文, 李平花, 刘在新, 等.口蹄疫病毒反向遗传学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 2009, 36 (1) :106~112.

[3]李永亮, 卢曾军, 杨苏珍, 等.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定量检测ELISA方法的建立[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 (11) :70~73.

[4]刘耀方, 何孔旺, 张德坤, 等.利用多重RT-PCR对口蹄疫病毒分型[J].江苏农业科学, 2007, 5:136~139.

[5]霍晓娜, 于潇萌.我国奶牛口蹄疫疫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乳业, 2013, 140:48~51.

[6]江精华, 戴光文, 韦邦伟, 等.奶牛口蹄疫免疫程序试验[J].中国奶牛, 2014, 13:61~62.

[7]韩磊, 靳兴军, 梁明珍, 等.北京地区牛口蹄疫母源抗体水平及其疫苗免疫效果的调查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 2003, 30 (3) :44~45.

[8]李静, 张鲁安, 周亚, 等.口蹄疫Asia I-O型双价疫苗对奶牛母源抗体及免疫抗体消长情况的观察[J].中国兽医杂志, 2009, 45 (7) :52~54.

[9]贾泽颖, 刘邓, 郭又春, 等.奶牛O型、亚洲I型、A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变化规律观察[J].中国奶牛, 2013, 4:36~38.

口蹄疫灭活疫苗 第6篇

从免疫实践、基层反应和实际免疫效果来看, 猪因免疫引起的应激反应普遍比较强烈, 严重的导致猪只死亡。针对上述情况, 笔者对近期青海省湟中县共和镇30个行政村春季防疫工作进行了同步调查研究, 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1 调查方法

1.1 免疫疫苗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生物制药厂生产的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农生药字 (2002) 267729号。

1.2 调查对象

青海省共和镇30个行政村, 5 665户养殖户, 饲养猪7 581头。

1.3 疫苗接种

25 kg以下的猪颈部肌肉深部注射1 mL/头, 25 kg以上的猪颈部肌肉深部注射2 mL/头, 并佩戴耳标。病猪、怀孕母猪、20日龄以下的仔猪除外。

1.4 判定标准与治疗

注射疫苗后1周内, 每日对注射猪进行观察, 凡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卧地、震颤、呕吐以及腹泻或精神症状者均判定为猪免疫应激反应;如果免疫后立即引起猪口吐白沫、全身震颤、左右摇晃或超过3 d不食的激烈应激猪, 应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和地塞米松、青霉素进行对症治疗。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注射应激反应情况

30个行政村生猪存栏数共计7 581头, 注射疫苗的猪7 307头, 不能注射疫苗的猪274头, 注射疫苗后调查发现大多数猪均不同程度地出现应激反应 (见表1) 。从表中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猪应激反应率高达67%, 死亡率达3.8%。

2.2 治疗情况

注射猪口蹄疫疫苗后发生激烈应激反应的猪289头, 经药物治疗后278头痊愈, 11头死亡, 治愈率达96.2%。实践证明, 大多数表现为不食的应激猪不经过任何药物治疗都能够在1~3 d自动恢复正常, 如果对这一部分猪过早对症治疗, 则会造成药品的浪费和免疫失败;而另一部分猪因注射疫苗后出现激烈的应激反应, 如不即时进行对症治疗, 就会造成死亡。

2.3 死亡情况

1) 注苗过程中因操作不当, 注射部位不当或进针方向不正确, 损伤猪只血管及神经等造成猪只发生死亡。

2) 防疫员技术水平有限或疏忽大意, 对病猪或某种疫病潜伏期内的猪注射疫苗, 造成猪的死亡。

3) 疫苗的毒副作用较强, 造成机体损伤发生应激反应而死亡。

2.4 分析原因

1) 因抓猪、扎耳标等造成的机械性应激反应。

2) 注射疫苗后机体对疫苗产生特异性的应激反应。

3) 疫苗毒副作用造成机体损伤而发生应激反应。

3 讨论

应激反应是动物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正常生理反应。注射疫苗所引起的反应也是正常现象。从免疫学角度来看, 机体被动接受外来抗原 (疫苗) , 使机体免疫系统被迫应答, 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免疫反应, 如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 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 全身震颤、口吐白沫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同时应激反应的程度与疫苗的含量和质量、猪的品种、年龄、体质、饲养环境、个体差异及机械刺激强度等有关。同时应激反应引起的死亡与疫苗的弱毒含量大小也有关系。

4 建议

1) 猪注射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后易发生应激反应, 所以, 在实施疫苗注射的过程中应引起兽医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1) 加大疫苗研制力度, 研制低毒、无残留、副作用小、效价高、免疫期长的疫苗。 (2) 防疫工作人员要进行严格地培训, 让他们熟练地掌握注射部位、进针方向、免疫程序和剂量, 尽可能地避免在注射疫苗的过程中引起机械性刺激。 (3) 给防疫员配备一些对症治疗性药物。猪只发生激烈应激反应时应及时进行治疗, 减少不必要的死亡。 (4) 在疫苗注射过程中, 要加大宣传力度, 普及疫苗接种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口蹄疫灭活疫苗 第7篇

关键词: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免疫试验

猪口蹄疫是国际重点的检疫对象之一, 其传染迅速、发病率高, 会导致仔猪大规模死亡, 因此它也是世界各国的重点防疫对象之一[1]。猪对于口蹄疫病毒的感染性明显的要高于其他各类偶蹄兽例如羊、牛等。猪口蹄疫的多发期在秋末冬初以及早春, 尤其以春季的发病率最高, 但是鉴于养猪场以及生猪集中库的独特环境, 所以在这些地方口蹄疫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不同的年龄段的猪对于口蹄疫的易感程度不同, 年龄越小的猪感染口蹄疫的可能越大, 发病率越高, 病情也更重, 死亡率也要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猪[2]。为了避免仔猪由于口蹄疫而大规模死亡, 尽可能减少农户或是养猪场由于家畜死亡而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 同时为了本县的防疫工作能够有效的进行, 我们拟抽取全县300头猪作为先期的防疫对象, 观察其防疫效果如何, 现将2011年对于融水县的300头猪进行的试验效果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1年7月5日至2011年9月20日期间选取300头猪, 其中250头肉猪, 50头种猪作为本次O型口蹄疫疫苗的试验对象。其中从融水镇共5个养猪场2775头猪 (包括1499头肉猪, 980头哺乳仔猪, 以及296头种猪 (母猪) ) 中选取100头肉猪, 50头种猪作为A组。从融水镇东良村的50户养猪农户中选取150头肉猪作为B组。

1.2 选取标准

A组100头肉猪的选取标准:从每个养猪场中选取20头60~70日龄, 体重在20~24kg之间, 临床检查健康, 从未进行过任何猪口蹄疫O型疫苗免疫的肉用仔猪;50头种猪的选择标准:每个养猪场选取10头免疫即将过期的母猪。B组150头肉猪的选取:从50户养猪户中选取共150头60~70日龄, 体重在20~24kg之间, 临床检查健康, 从未进行过任何猪口蹄疫O型疫苗免疫的肉用仔猪。

1.3 试验疫苗

本次试验采用的疫苗是有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生物药厂生产的, 生产批号为1102003的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 (OZK/93株) , 其生产日期为2011年2月, 有效期至1012年2月, 每瓶100m L, 一箱50瓶, 须避光保存在2~8℃的环境下, 有效期1a。

1.4 疫苗接种方法[3]

1.4.1 A组100头肉猪疫苗接种方法

首次免疫疫苗从猪的耳根后的肌肉注入, 每头猪注射1m L;首次免疫结束后第34天开始2次免疫, 同样从猪的耳根后肌肉注入, 每头猪注射1.5m L疫苗。

1.4.2 A组50头种猪疫苗接种方法

首次免疫疫苗从猪的耳根后的肌肉注入, 每头猪注射2.5m L;首次免疫结束后第34天开始2次免疫, 同样从猪的耳根后肌肉注入, 每头猪注射2.5m L疫苗。

1.4.3 B组150头肉猪疫苗接种方法

首次免疫疫苗从猪的耳根后的肌肉注入, 每头猪注射1m L;首次免疫结束后第34天开始2次免疫, 同样从猪的耳根后肌肉注入, 每头猪注射1.5m L疫苗。

1.5 采血

A组100头肉猪首次免疫30d后进行采血, 共采取50份血样, 每个养猪场采取10份血样;2次免疫30d后, 再次采血, 每个养猪场采取10份血样, 总共50份;对于50头种猪采取同样的采血方法采取首次、2次免疫各采取50份血样。B组血样采取是在首次、二次免疫30d后, 分别随机进行抽样采血各100份。首次免疫后, 共取得200份血样进行检测, 二次免疫后同样也取得200份血样以供检查。

1.6 检测方法

采用的是IHA检验法即O型口蹄疫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该试验所采用的试剂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

2 结果

A组100头肉猪首次免疫后抗体合格的共有26份, 合格率达到52%;2次免疫后抗体合格的有47份, 合格率高达94%;50头种猪首次免疫后抗体合格共50份, 合格率达100%;2次免疫后抗体合格有50份, 合格率高达100%;B组150头肉猪首次免疫后抗体合格的48份, 合格率仅有48%;2次免疫后抗体合格96份, 合格率达96%。种猪对于O型口蹄疫苗的适应情况明显的要优于肉猪, 首次免疫后, 养猪场肉猪抗体合格率略高于农村养, 但二免后, 农村散养肉猪抗体合格率反而略高于养猪。

3 讨论

口蹄疫是由口蹄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疫病, 其主要表现特征是感染动物的口部、蹄部出现水疱性的病症, 其传播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感染口蹄疫的动物污染的固性物质进行传播, 另一种以气溶胶的方式通过空气进行长距离的传播[4]。一旦感染口蹄病毒, 其发病率高达100%, 仔猪感染该种病毒后, 经常会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猝死。一旦动物感染口蹄疫, 并且没有在早期将其扑灭, 那么其疫情将会迅猛发展, 一发不可收拾, 同时很难将其根治。目前能够扑灭、控制猪口蹄疫的有效手段就是对于病猪以及疑似病猪进行扑杀, 同时限制一定范围内的猪肉进入市场, 但是此方法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旦某个国家或地区爆发口蹄疫, 那么畜产品国际贸易会立即断绝与该国家或地区进行畜产品或是活畜交易, 从而给予感染口蹄疫的国家或是地区的经济以巨大的打击。OIE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将口蹄疫放在15个A类动物疫病名单榜首的位置, 而我国政府同时也将口蹄疫列为动物传染病之首。

由于猪口蹄疫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我们必须加强对其的预防与监管, 因此我们拟对全县的各类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但是疫苗对于不同地区的适应性不同, 为了检测其效果, 我们首先对于全县300头猪进行了疫苗注射, 有结果可知A、B组共250头肉猪在首次免疫后抗体检验的合格率均未达到标准, 2次免疫后抗体水平才达标。A组50头种猪首次免疫后, 检测抗体其合格率已经达标。从试验结果来看, 肉猪的免疫要达到理想的效果, 必须进行2免抗体才达标, 这为全县的口蹄疫病防疫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根据此次试验, 表明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生物药厂生产的1102003批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 (OZK/93株) 能够适应融水县的地域。

参考文献

[1]魏广.猪口蹄疫的防控策略[J].北方牧业, 2011 (1) :23.

[2]孙宝权, 王昌斌, 王小新, 等.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评价[J].养猪, 2013 (1) :102-104.

[3]赵朝美, 聂文军, 张玲琴, 等.不同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及检测[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 (3) :109-110.

口蹄疫灭活疫苗 第8篇

1 材料

1.1 试验用疫苗 (见表1)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弱毒苗 (TJM-F92株) 新疆天康2012016耳根后肌肉注射, 每头1.5头份2~8℃避光保存。

1.2 试验时间

2012年8月7日至2012年11月17日。

1.3 试验猪场

选取2个猪场进行本次疫苗评估试验, 分别为A组及B组。A组存栏猪150头 (其中母猪10头、哺乳仔猪20头、断奶仔猪50头、育肥猪70头) 。B组存栏猪450头 (其中母猪40头、哺乳仔猪100头、断奶仔猪150头、育肥猪160头) 。

2 方法

通过同一试验方法对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 、猪瘟 (CSF) 、猪O型口蹄疫 (FMD) 3种疫病的免疫抗体监测分析。

2.1 试验对象

选取2个规模养猪场, 分别为A组及B组。A、B组各选50头、临床健康、60日龄左右、体重10~25kg的断奶仔猪作试验对象。

2.2 试验方法

猪口蹄疫O型灭活苗与猪瘟疫苗分点同时免疫, 间隔25d进行二免。共采样4次, 每个疫苗每次采样10份。 (见表2)

2.3 样品检测

采用正向间接血凝 (IHA) 、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免疫抗体检测, 操作方法按照说明书进行, 结果判断按照农业部的标准进行判断。

3 试验结论

A、B组免疫后不同日龄采样检测效果见下表3和表4。

(1) 猪瘟抗体情况:从试验A、B两组结果来看, 用猪瘟与口蹄疫的同时分点二次注射后, 再进行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 (TJM-F92株) 免疫的方法, 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影响不大, 均达到100%合格率, 免疫效果良好。

(2) 口蹄疫抗体情况:从试验A、B两组结果来看, 用猪瘟与口蹄疫的同时分点二次注射后, 再进行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 (TJM-F92株) 免疫的方法, 对口蹄疫的免疫效果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虽然在试验A、B两组的前期采样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但在免疫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 (TJM-F92株) 后27~28d和34~35d口蹄疫免疫效果还是良好的, 均能达到70%, 也说明了在免疫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 (TJM-F92株) 后27~35d, 口蹄疫免疫抗体还是比较稳定、免疫效果还是有保障的。

(3)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情况:从A、B两组结果来看, 用猪瘟与口蹄疫的同时分点二次注射后, 再进行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 (TJM-F92株) 免疫的方法, 在本次试验A、B两组的结果来看,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结果差异性较大, 还是能产生一定的有效保护力, 但免疫效果有待进一步考究。

4 讨论

试验过程中, 均没有出现临床不良反应, 精神良好, 采食正常、体温正常。试验所选猪场均使用全饲料喂养, 厂家虽有差异, 但均未使用保健药物或添加剂混合喂养, 猪群健康状态良好, 猪舍卫生情况良好, 每天定期做栏舍清洁, 但消毒工作较少开展。试验对象均未进行试验疫苗外的其他疫苗免疫接种。接种所使用的注射器、针头、镊子等均是当天消毒当天使用 (煮沸消毒法) , 接种的疫苗均使用同一批次产品、无破瓶、松盖、疫苗变色等情况, 且运输、保存均使用疫苗专用的保温箱、并放入一定量的冰块, 使用疫苗前均认真检查疫苗的品种、有效期、真空状况及使用剂量。

本试验以探讨是否会产生相互干扰采用口蹄疫、猪瘟疫苗同时分点二次免疫后再进行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免疫, 但效果不理想, 原因分析大致如下:

4.1 试验猪日龄、体重原因

试验A组的日龄为40日龄10kg, 试验B组的猪群日龄为50日龄左右15kg。试验猪个体大小和体质、免疫力差异, 在疫苗接种后对抗原做出免疫应答的能力有所影响。试验A组口蹄疫、猪瘟抗体整体滴度偏低, 试验B组口蹄疫、猪瘟抗体整体滴度较高。

4.2 免疫抑制

试验A组猪群没发生明显性特征的疾病, 未使用过任何药物进行疾病治疗, 试验B组猪群个别有咳、喘气现象、使用过氟苯尼考等药物治疗。虽然试验A、B组猪场虽然没有明显严重的患病症状, 但不能排除有患病或出于疾病的潜伏期影响免疫效果的可能, 抑制了动物免疫系统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 使疫苗保护力下降。

4.3 遗传因素

动物机体对接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控制, 不同养殖场的动物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反应强弱也有差异。试验A组口蹄疫、猪瘟抗体整体滴度偏低, 试验B组口蹄疫、猪瘟抗体整体滴度较高。

4.4 母源抗体

随着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 种畜禽广泛使用各种疫苗, 使幼畜禽的母源抗体水平显著提高, 在试验B组结果中第一次采样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前) 检测到的40%的阳性率结果有可能为母源抗体, 亦可能对试验免疫效果有影响。

4.5 接种操作

人员对疫苗稀释配制浓度不当、分布不均, 操作注射速度过快、疫苗未完全注入, 注射器密封性不够漏液等因素均会影响免疫注射不能达到试验所需的剂量效果, 渐而影响免疫效果。

结果说明免疫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后对猪瘟免疫效果稳定良好、影响较小, 在间隔到一定长的时间后口蹄疫、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保护力还是产生的, 免疫效果还是有保障的。

口蹄疫灭活疫苗

口蹄疫灭活疫苗(精选8篇)口蹄疫灭活疫苗 第1篇目的有两个, 一是探究牛接种口蹄疫Asia I-O二价灭活疫苗、产生过敏反应后应采取的有效抢...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