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几何体中的旋转体
空间几何体中的旋转体(精选3篇)
空间几何体中的旋转体 第1篇
一、正方形中的旋转
在正方形中, 条件分散时, 一般利用正方形边长相等的性质, 将条件进行旋转集中, 即可达到目的.
例1如图, E是正方形ABCD的BC边上的点, F是∠DAE的平分线与CD的交点, 求证:AE=FD+BE.
解析要证的等式的各线段分散在正方形不同的边上, 要证它们之间的关系, 看似不可能, 但我们可利用正方形的特殊性质, 即AB=AD, ∠B=∠D=90°, 可将Rt△ABE绕点A旋转, 使BE与DF联系在一起, 从而得出结论.
证明把Rt△ABE绕点A逆时针旋转90°, 得到Rt△ADG, 则BE=DG, AG=AE, ∠GAE=90°.
∴∠GAF=90°-∠2, 而∠GFA=90°-∠1.
又∵AF平分∠DAE,
∴∠1=∠2, ∴∠GAF=∠GFA, ∴GF=AG.
而GD+DF=GF, ∴AE=BE+DF.
例2如图, 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 PA=2, PB=1, PD=3, 求∠APB的度数.
解析PA, PB, PC三条线段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 而要求的∠APB, 与三个条件无直接联系, 因此考虑利用正方形的性质, 将△APB绕点A旋转, 使AB与AD, PB与ED重合, 连接PE, 由三边关系来求∠AED的度数即可求得.
解将△APB绕点A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 使AP与AE, PB与ED重合, 即△APB≌△AED, 连接PE, 则△PEA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PE2=AP2+AE2=22+22=8.
在△EPD中, ∵EP2+ED2=12+8=9, 而PD2=32=9,
∴PD2=EP2+ED2, ∴∠PED=90°,
∴∠AED=90°+45°=135°, ∴∠APB=∠AED=135°.
二、等腰三角形中的旋转
若条件为等腰三角形, 需要对图形进行变换, 常以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为旋转中心, 顶角为旋转角, 进行旋转变换, 把内部的点旋转到外部.
例3已知, 在△ABC中, AB=AC, P是三角形内一点, 且有∠APB=∠APC.求证:∠PBC=∠PCB.
解析此题条件, 结论看似简单, 但证明起来并不容易, 证∠PBC=∠PCB, 只需证明PB=PC, 考察PB, PC.PB, PC分别在△ABP和△ACP中, 且有AB=AC, AP=AP, ∠APB=∠APC, 但两个三角形不能判定全等, 在原图形中证明难以实现, 这时我们联想到将原图的某些部分旋转.
证明因为AB=AC, 以A为顶点, 把△ABP绕点A逆时针旋转到△ACP, 则△ADC≌△APB, 连接PD.
例4在等腰△ABC中, AB=AC, D为三角形内一点, 已知∠ADC>∠ADB, 求证:DB>DC.
解析由于∠ADC, ∠ADB与BD, DC都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之中, 不能直接比较, 所以考虑将某一图形绕着某点旋转一定角度, 使图中对应元素不变, 使它们能集中在同一个三角形之中来进行比较.
证明把△ABD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使△ABD至△ACE处, 连接DE, 则AD=AE, BD=CE.
例5设P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ABC内任一点, 求证:
解析由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只能证明PA+PB+PC>1.5, 要证明它大于, 难度很大, 因此我们考虑将P点旋转到三角形的外部来分析.因此, 将△AB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到△A′BA, 再利用折线大于线段的性质, 可解决此问题.
解将△ABC绕B点逆时针旋转60°到△A′BA, 则△ABP相应转到△A′BP′的位置, 连接A′C与AB相交于O点.
∴PA=P′A′, BP=BP′.
又∠P′BP=60°,
∴△BP′P是等边三角形, ∴BP=BP′=PP′.
则PA+PB+PC=A′P′+P′P+PC.
(1) 当P在AC上时, 显然有A′P′+P′P+PC=A′C;
(2) 当P不在AC上时, 它是一条折线, 有A′P′+P′P+PC>A′C.
综上所述有:PA+PB+PC≥A′C.
∵ABC是等边三角形, ∴BC=AC=A′A=A′B=1,
28.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第2篇
2§5.3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NO.28
【基础知识梳理】
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
⑴ 用向量表示直线或点在直线上的位置
① 给定一个定点A和一个向量a,再任给一个实数t,以A为起点作向量AP=_________(Ⅰ),这时点P的位置被完全确定.向量方程通常称作直线l的____________,向量a称为该直线的____________.② 对空间任一个确定的点O,点P在直线l上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惟一的实数t,满足等式,如果在l上取,则(Ⅱ)式可化为 O=_________(Ⅱ)
OPOAtABOAt(OBOA),即O=_________(Ⅲ).(Ⅰ)或(Ⅱ)或(Ⅲ)都叫做空间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它们都与平面的直线向量参数方程相同.③ 设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则O=_________.⑵ 用向量方法证明直线与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
① 设直线l1和l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v1和v2,则l1∥l2或l1和l2重合__________.②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v1,v2与平面α共面,一条直线l的一个方向向量为v,则l∥α或 l在α内存在两个实数x,y,使v=__________.⑶ 用向量运算证明两条直线垂直或求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设直线l1和l2成的角为θ(锐角),方向向量分别为v1和v2,则有l1⊥l2__________,cosθ=__________.2.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
⑴ 已知平面α,如果向量n的基线与平面α垂直,则向量n叫做平面α的________或说向量n与平面α________.⑵设A是空间任一点,n为空间任一非零向量,适合条件AMn0----①的点M的集合构成的图形是________.如果任取两点M1、M2(M1、M2和A三点不共线),且AM10,AM20,则n⊥平面AM1M2.在平面AM1M2内的任一点M都满足条件①式.满足条件①的所有
点M都在平面AM1M2内.①式称为一个平面的_____________.⑶ 共面向量定理的推论:如果A、B、C三点_____________,则点M在平面ABC内的充要条件是,存在一对实数x,y,使向量表达式=_________.⑷ 设n1,n2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α∥β或α,β重合_____,α⊥β______________
⑸ 三垂线定理:如果在平面___的一条直线与平面的一条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垂直,则它也和____________垂直.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如果在平面___的一条直线与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则它也和
____________垂直.【基础知识检测】
1.两不重合直线l1和l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v1=(1,0,-1),v2=(-2,0,2),则l1与l2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B.相交C.垂直D.不确定
2.在下列四个正方体中,能得出AB⊥CD的是()
ABCD
3.已知l∥α,且l的方向向量为(2,m,1),平面α的法向量为(1,-1m,2),则m=______.24.已知平面α和β的法向量分别为u1=(-1,x,4)和u2=(y,1,-2),若α∥β,则x+y=______.5.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则直线AC1与直线BC所成的角为_______.【典型例题探究】
题型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在棱长均为a的正四面体ABCD中,M、N分别为边AB、CD的中点,求异面直线AN、CM所成的角的余弦值.D
变式训练:已知直三棱柱ABD-A1B1C1中,CA=CB=1,∠BCA=90°,棱AA1=2,M、N分别是A1B1和A1A的中点,(1)求异面直线BA1和CB1所成的角;(2)求证:A1B⊥C1M.题型2.(利用空间向量证明平行、垂直问题)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M、N
分别是对角线A1B与面对角线A1C1的中点.求证:MN∥侧面AD1.变式训练: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棱长为a,M、N分别为A1B和AC上的点,A1M=AN=2a,则MN与平面BB1C1C的位置关系是()
3A.相交B.平行C.垂直D.不能确定
题型3(空间中点共线、点共面问题)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从平面ABCD外一点O引射线OA,OB,OC,OD,在其上分别取E,F,G,H,并且使OEOFOGOHk(k OAOBOCOD
为常数).求证:E,F,G,H四点共面.变式训练:求证:四点A(3,0,5),B(2,3,0),C(0,5,0),D(1,2,5)共面.【限时过关检测】班级学号姓名分数
选择、填空题每小题10分
1.对空间任意一点O,若311,则A、B、C、P四点()488
A.一定不共面B.一定共面C.不一定共面D.无法判断
2.设P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且PA⊥BC,PB⊥AC,则 P在该平面内的射影是△ABC的()
A.内心B.外心C.垂心D.重心
3.设l1的方向向量为=(1,2,-2),l2的方向向量为=(-2,3,m),若l1⊥l2,则m= ____.4.已知=(2,2,1),=(4,5,3),则平面ABC的单位法向量是_________.5.(20分)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直角梯形,AB∥DC,∠DAB=90°,PA⊥底面ABCD,且PA=AD=DC=1AB=1,2
M是PB的中点.(Ⅰ)证明:面PAD⊥面PCD;(Ⅱ)求AC与PB所成的角.6.(20分)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是以∠ABC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C=2a,BB1=3a,D为A1C1的中点,E为B1C的中点,⑴ 求直线BE与A1C所成的角;⑵ 在线段AA1上是否存在点F,使CF⊥平面B1DF,若存在,求出AF;若不存在,说明理由.【体验高考】(每小题10分)
1.(2007全国Ⅰ)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A1=2AB,则异面直线A1B与AD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1234B.C.D. 5555
2.(2007四川)ABCD-A1B1C1D1为正方体,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解读高考中的空间动态几何问题 第3篇
1、曲面上的动态问题——短程线问题
短程线问题在高考中比较常见,在求折线长最小或求几何体面上线段长的最小值时,常以直代曲,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化空间问题为平面问题。如:
例1(05年江西理科15題)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BC=,BB1=2,,E、F分别为AA1、C1B1的中点,沿棱柱的表面从E到F两点的最短路径的长度为 。
简析:将上底面沿A1B1与面A1B展平,求出线段EF长度,将面BC1沿BB1与面A1B展平,求出线段EF的长,比较两个值中较小的为最短路径。本题容易不作比较直接给出错误的答案。
同类题比较:06年江西文科15题,06年江西理科15题等,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
2、平面图形的翻折问题
将平面图形翻折成空间图形,既是实际应用问题的需要,又具有考察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数学实践、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功能,因此,它是高考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如:
例2(08年重庆理科19题)如图,在中,B=,AC=,D、E两点分别在AB、AC上,使,DE=3,现将沿DE折成直二角角,求:
(Ⅰ)异面直线AD与BC的距离;
(Ⅱ)二面角A-EC-B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求解策略:此类问题总的难度并不太大,最关键的是要了解翻折前后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变化情况。应注意以下几点:(1)翻折后,若线与线同在一个平面内,则它们的位置关系不发生任何变化;(2)若翻折后,线与线由同在一个平面转为不在同一平面内,则其位置关系应注意变化的结果是什么。
同类题比较:07年湖南理科18题,06年辽宁理科18题,山东理科12题,05年湖南理科17题,江西理科9题,浙江理科12题等。
3、几何体在平面上的动态投影及三视图问题
在运动变化中有一些特殊(或极限)位置,从特殊(或极限)位置着手,再动态观察其变化过程,将直觉猜想与逻辑推理结合,可快捷流畅解决问题,体现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在新课程中引入三视图的内容后,以三视图为考点的题也会越来越常见。如:
例3(08年理科海南12题)某几何体的一条棱长为,在该几何体的正视图中,这条棱的投影是长为的线段,在该几何体的侧视图与俯视图中,这条棱的投影分别是长为和的线段,则+的最大值为( )
A、 B、 C、4 D、
简析:本题考查三视图的概念及平均值不等式。设棱为AB,取A(0,0,0),B(,,),则,正视图中投影长为,,同理,,可得,,,所以+,故选C。
例4(02年北京理科15题)关于直角AOB在定平面α内的射影有如下判断:①可能是0°的角;②可能是锐角;③可能是直角;④可能是钝角;⑤可能是180°的角。其中正确判断的序号是 _______(注:把你认为是正确判断的序号都填上)
简析:这是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的一个优美试题,“把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与逻辑推理、模型化方法相结合,体现了运动变化的解题方法”(北京卷命题者原话)。
例5(06年浙江理科14题)正四面体ABCD的棱长为1,棱AB∥平面α,则正四面体上的所有点在平面α内的射影构成的图形面积的取值范围是 。
简析:本题考查正四面体、点在平面内的射影、线面关系等基础知识,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由已知得当CD⊥α时,所求面积最小为,当CD//α时,所求面积最大为。
演变题:平行光线照到一个棱长为1的正方体上,在正方体后面的平面上的投影的面积为S,则S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
简析:如图,正方体的影子由三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平行四边形可能因光些的某些照射方向而蜕化成线段)组成,其面积等于2△A1BC1,当正方体的截面A1BC1与照射方向垂直时,正方体的投影的面积最大,易知此最大值为。
4、以探索为主的动态几何题
探索性问题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问题,此类题目的条件或结论不完备。要求解答者自己去探索,结合已有条件,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它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及综合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分析、归纳、判断、讨论与证明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1)条件追溯型:这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针对一个结论,条件未知需探索,或条件增删需确定,或条件正误需判断。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执果索因,先寻找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再通过检验或认证找到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有时运算量会很大,这时也需通过判断后大胆猜测,常见的猜想有:点的位置常为中点或三等分点,比值常为1或2等。
在“执果索因”的过程中,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不考虑推理过程的可逆与否,误将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应引起注意。
例6(05年浙江理科18题)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BC,AB=BC=PA,点O、D分别是AC、PC的中点,OP⊥底面ABC。
(Ⅱ)当取何值时,O在平面PBC内的射影恰好为△PBC的重心?
简析:由已知及待求(证)进行合理的空间想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必要时可逆向分析倒推,寻找求解问题的切入点。
nlc202309020506
法一:OF⊥平面PBC,∵D是PC的中点,若点F是△ABC的重心,则B、F、D三点共线,∴直线OB在平面PBC内的射影为直线BD。∵OB⊥PC,∴PC⊥BD,∴PB=BC,即=1。
反之,当=1时,三棱锥O-PBC为正三棱锥,所以O在平面PBC内的射影恰好为△PBC的重心。
法二:利用重心分高线的比为1:2,结合方程思想可求解。
法三:建立空间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来解。
同类题比较:(1)08年浙江理科18题:如图,矩形ABCD和梯形BEFC所在平面互相垂直,BE//CF,BCF=CEF=,AD=,EF=2。
(Ⅱ)当AB的长为何值时,二面角A-EF-C的大小为?
该题难度不大,解题过程略过不提。
(2)2000年全国理科18题:如图,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的底面ABCD是菱形,且==。
(III)当的值为多少时,能使平面?请给出证明。
简析:本题参考答案的两种解法都是先猜想出比值为1,然后再证明线面垂直,该题若从结论出发,执果索因,也可以做出来,但就不一定合适了,因为运算量是相当的大。
(2)存在判断型
这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要判断在某些确定条件下的某一数学对象(数值、图形、函数等)是否存在或某一结论是否成立。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是:通常假定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或暂且认可其中的一部分的结论,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行逻辑推理,若由此导出矛盾,则否定假设;否则,给出肯定结论。其中反证法在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
例7(08年福建理科18题)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则面PAD⊥底面ABCD,侧棱PA=PD=,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其中BC∥AD,AB⊥AD,AD=2AB=2BC=2,O为AD中点。
(Ⅲ)线段AD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它到平面PCD的距离为?若存在,求出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简析:假设Q点存在,设QD,利用体积自等法求出,所以存在,且。
同类题比较:06年湖北理科18题,04年湖南理科19题。“存在”就是有,证明有或者可以找出一个也行。“不存在”就是没有,找不到。这类问题常用反证法加以认证。“是否存在”的问题,结论有两种:如果存在,找出一个来;如果不存在,需说明理由。这类问题常用“肯定顺推”。
(3)条件重组型
这类问题是指给出了一些相关命题,但需对这些命题进行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复合命题,或题设的结求的方向,条件和结论都需要去探求的一类问题。此类问题更难,解题要有更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需要要联想等手段。一般的解题的思路是通过对条件的反复重新组合进行逐一探求。应该说此类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例8(07年上海理科10题)平面内两直线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平行与重合。已知两个相交平面与两直线,又知在内的射影为,在内的射影为。试写出与满足的条件,使之一定能成为是异面直线的充分条件 。
简析:(1)考虑到两条异面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不可能是两条重合直线,这样,两对射影的位置应有三种可能,平行与平行,相交与相交,平行与相交。那么,哪个位置关系能推出与异面呢?现逐一验证,可排除平行与平行及相交与相交,故正确答案应为一对平行,一对相交。
(2)记所求充分条件为A,则原命题A=>与异面,现考查它的逆否命题:与共面=>┐A。若与平行,则在两个相交平面内的射影平行或重合;若与相交,则在两个相交平面内的射影相交或重合,故所求充分条件A应为一对相交,一对平行。
本题立意深远、编制新颖,对空间想象、逻辑推理及分析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具有明显的区分功能。
5、与其它学科交汇的空间动态几何题
(1)活跃在空间图形中的轨迹问题
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是这几年高考命题改革的一大趋势。而以空间图形为素材的轨迹问题,由于具有其独特的新颖性、综合性与交汇性,创新能力与数学思想方法要求高,所以倍受命题者的亲睐。例如:
例9(08年浙江理科8题)如图,AB是平面的斜线段,A为斜足,若点P在平面内运动,使得△ABP的面积为定值,則动点P的轨迹是()
(A)圆(B)椭圆(C)一条直线(D)两条平行直线
简析:P到AB距离为定值,则P在以AB为轴的圆柱面上,圆柱面被平面斜截,所得交线为椭圆,故选B。
同类题比较:(04年北京理科第4题)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点P在平面ABB1A1内运动,且点P到直线BC与直线A1B1的距离相等,则P点的轨迹是下图中的()
简析:不难发现BC与面ABB1A1垂直,则P点到直线BC的距离就等于P点到B点的距离。
于是,在面ABB1A1内,P点到直线A1B1的距离等于到点B的距离。由抛物线的定义知,P点的轨迹是以A为顶点,B为焦点的抛物线,考虑到轨迹取上半部分,故选C。
同类题比较:(04重庆理科12题)若三棱锥A—BCD的侧面ABC内一动点P到平面BCD距离与到棱AB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轨迹与△ABC组成的图形可能是()
简析:设二面角A—BC—D大小为θ,作PR⊥面BCD,R为垂足,PQ⊥BC于Q,PT⊥AB于T,则∠PQR=θ,且由条件PT=PR=PQ·sinθ,∴为小于1的常数,故轨迹图形应选D。
演变题:已知P是正四面体S-ABC的面SBC上一点,P到面ABC的距离与到点S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A、圆 B、椭圆 C、双曲线 D、抛物线
简析:设二面角S-BC-A大小为θ,易得P到S与到BC的距离之比为sinθ,是一个小于1的常数,所以动点P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椭圆。
同类题比较:04年天津文科第8题。求解策略:这类问题常常要借助于圆锥曲线的定义来判断,常见的轨迹类型有:线段、圆、圆锥曲线、球面等。在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同时,又融合了曲线的轨迹问题,是一种创新题。
(2)与函数及导数交汇的试题
近年来新教材引入了导数,在应用导数求单调性、最值方面的应用也突显出来,在空间动态几何问题上的应用也逐步提高。例如:
例10(07广东理科19题)如图6所示,等腰△ABC的底边AB=6,高CD=3,点E是线段BD上异于点B、D的动点。点F在BC边上,且EF⊥AB。现沿EF将△BEF折起到△PEF的位置,使PE⊥AE。记,V(x)表示四棱锥P-ACFE的体积。
(1)求V(x)的表达式;
(2)当x为何值时,V(x)取得最大值?
(3)当V(x)取得最大值时,求异面直线AC与PF所成角的余弦值。
简析:本题以平面图形折叠为背景,融空间动态最值问题、导数、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计算于一体,编制颇有新意,通过函数与导数思想即可解决。
同类题比较:06江苏理科18题帐篷体积问题。
涉及空间动态几何也还有其他一些类型,如几何体的拼、用平面图形裁剪围成几何体的体积等等,不再一一列举。面对空间动态几何问题,要让学生学会找到思维的切入点,一方面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另一方面要把握运动变化的实质,即动中有静的规律,便可做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了。
空间几何体中的旋转体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