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精选6篇)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第1篇

教学目标问题实质是课程和教学内容问题(网友来稿)

欧阳林 江苏常州田家炳实验中学(安徽师大教育硕士)

《语文建设》第四期刊登了几篇文章,讨论了新课程的生成性目标和传统教学目标的利弊问题。其实在教师眼中,教学目标往往是教师针对一篇课文或一堂课教什么的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问题往往是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问题。从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角度去考虑,一些问题就可能会迎刃而解。在这里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几个概念的内涵并加以区分。

一、“过程目标”即“内容目标”、“结果目标”即“能力目标”

刘华老师所认为的“过程目标”[1]着眼于对学生活动的描述,即通过把学习活动明细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可观察的学习行为。钟启泉、王荣生两位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内容目标”[2]虽没有具体的定义,但描述为“往往较为具体、直接地涵盖着乃至规范着课程与教学内容”,并举例子,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从这些表述来看,“过程目标”与“内容目标”的内涵基本一致。钟、王二人所说的“能力目标”是“期望学生达到的结果的描述”,显然与刘老师的“结果目标”内涵一致。

进行这番比较是为了说明“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能力目标”与“内容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将本文讨论所使用的术语限定为“能力目标”和“内容目标”,也就是说“能力目标”和“内容目标”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混淆目标与内容,模糊能力目标和内容目标,笼统地把它们称为教学目标,也包括在第一期上发表文章的三位老师。比如“要针对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对课前设置的目标进行调整”[3],根据作者前面所举的学习《隆中对》和《桃花源记》时生成的问题--诸葛亮是最大的“蠢材”、《桃花源记》的主题应是对不守信的人进行批评,可以看出所要调整的目标实际是内容目标,而作者后面所说的“学年”、“学期”、“单元”的教学目标则是典型的能力目标。之所以要对二者进行区分,是因为将二者混在一起将直接导致教师对“教什么”的认识模糊以及“让学生处于朴素状态做自发的尝试”[4]。而教师对应该“教什么”的`认识模糊不清,那么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就很难有“清醒的判断能力”,因为他缺少判定问题是否有价值的依据。

二、解决途径--从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待问题

由于内容目标“往往较为具体、直接地涵盖着乃至规范着课程与教学内容”,而在课堂上因生本对话、师生对话而生成的问题改变的是内容目标,因而这实质上是课程和教学内容生成的问题。新课程提出“生成性”目标,是对学生个人体验和认识的尊重,而如果我们从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就可将教师和学生变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生成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并且,根据后现代课程与实施理论,“所有的课程内容不是必须遵从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要把它当作需要修改的东西来对待”,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它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多向度地解读文本,以及如何辨别这些文本中的意义得以表现出来的方式”。[5]由此在课堂上因“即时生成的问题”而可能产生的教学“随意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它为教师提供了判断问题是否有价值的依据。例如,在学习《隆中对》时,有学生认为诸葛亮是最大的“蠢材”,因为他老躲在深山老林里等待别人来挖掘,不会主动出击。这个节外生枝的话题可能打断了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但是它却又可能比教师的精心设计更有教学价值。因为这是学生依据个人的经验对文本做出的真实解读,虽然荒谬,但有其合理性,即他是以现代社会的某种价值取向为判断标准的。这个话题的意义在于可以引出进一步的追问,比如诸葛亮这样做的理由(合理性)是什么,传统的评价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或者由此引出其他同学的不同看法以及评价的依据。通过这样多向度地解读文本形成的对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文章,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诸葛亮的思想情怀以及传统儒家思想在他身上的典型体现;也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进行关照和解读”[6],修正自己原有的观点,避免单一、刻板、狭隘的认识。这对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可以说能更完满的实现教学目标。

分清能力目标和内容目标,从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角度去看待“生成性目标”,就可以跳出所谓能否完成或是否要改变教学目标的局限,并有助于教师判断出什么样的内容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3]刘和程《目标的灵动与有序》,《语文建设》,4

[2][4]钟启泉、王荣生《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达成》,《语文学习》2004,1

[5][6]郑国民《语文课程理论的发展--后现代课程论视野中的语文课程》,《语文学习》,5

作者邮箱: ouly74@sohu.com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第2篇

关键词:数学;课程目标;探究

1引言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第3篇

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层面的概念,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问题之一, 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 它是学习的对象, 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然而, 对这样的基本问题, 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没有作明确的、具体的阐述, 在“前言”中也没有作概要的解说, 只是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显得比较笼统, 不像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 》那样除“总纲”外, 设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部分, 具体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范围。这使人禁不住要问:难道《语文课程标准》忽略了对属于语文课程基本问题的“教什么”或“学什么”的规定了吗?当我们在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时候, 我们还会发现它的显性线索是各个学段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等五大学习领域, 隐性线索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而且《语文课程标准》对“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我们禁不住又会发问: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是不是一回事呢?有没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

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课程目标虽然不是一回事, 但在《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中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首先, 巢宗祺先生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说道:“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特点考虑, 语文课程标准不设内容标准’这一部分。《语文标准》包含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 课程的内容结合在目标’中叙述。”这就说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与内容是混同在一起的。

其次, 董蓓非博士认为:“语文课程内容属于语文课程层面的概念, 在课程标准中得到明确规定和表达, 其终极目标就是学生语文课程的习得素质语文素养。它具体描述了学生经过一个阶段学习后,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领域的学习结果。”显然, 他也认为课程标准中“得到明确规定和表达”的课程内容指的是课程标准中的“总目

筅河南新乡学院段全林

标”和“阶段目标”, 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领域”。

第三, 河南师范大学王文彦、蔡明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内容是非常复杂的, 纵向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三个维度, 横向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的五个领域。”“阅读教学有以下主要内容: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 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 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这是从语文教学乃至阅读教学的角度谈的, 但反映出语文课程内容与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二、为什么说完整意义上的语文课程内容与三维目标具有一致性

事实上, 完整意义上的语文课程内容是由三维结构组成的。倪文锦先生在《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引用夏特的研究结果, 认为“语文课程内容由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学习、关于语言的学习 (这里的“语言”与我们的“语文”是同义词) 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组成部分构成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三维结构。语文课程内容的三维结构与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致的。让我们来作以下剖析:

“学习语言”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的, 是指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等五大领域的学习, 是通过言语实践活动, 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显然, “学习语言”主要指向的是“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语言学习”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的, 是指通过语言中介对文学、文化和语言本身的学习。中国的文化, 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情感、习俗、习惯、传统, 是积淀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性”。中国人历来讲究修身养性。语文教育要使学生移情修心养性, 传承中华文化的血脉, 让成长的新一代把生命之根深深扎进民族文化之中, 这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语言学习”以“关于语言的学习”、“学习语言”为基础, 以语文学习过程中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形成的语文能力为依托, 通过文学、文化的学习, 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信念、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审美情趣。显然, “通过语言学习”主要指向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于语言的学习”是关于语文的元学习。元学习是旨在改善语文学习品质的活动, 包括语文策略、语文态度 (含兴趣、动机、意志、习惯、情感等) 等方面的改善, 这些策略、态度的改善, 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发挥自身语言能力, 也是学习者在品味文学作品、学习本民族和多元文化过程中所需具备的语文方面的策略、态度。显然, “关于语言的学习”主要指向的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 可看出“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学习、关于语言的学习”三维结构与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大体上是一致的。当然, 正如三维目标是彼此渗透、相互交融的一样, “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学习、关于语言的学习”三者之间也是不可分离的。

三、正确理解关于语文课程内容的不同说法

语文课程内容是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各种版本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著作或诸如此类的著作对它的解说各不相同。

说法一:“将综合性学习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写话、习作) 、口语交际相提并论, 它同样既是语文课程的内容, 也是语文教材的内容。”

说法二:“总体来看, 各国的语文教育都离不开语言、文学、文化的学习。”“无论是从语文教育的实际出发, 还是从语文课程理论来看, 语文课程由语言、文学、文化三个组成部分来构成是被国内外研究者所普遍认可的。”

说法三:“语文科的课程内容, 大致可归纳为两大块:一块是形成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及学术界对它们的权威阐释, 用定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篇目) 来指称;第二块是达到《标准》所规划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目标而必须教与学的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

如果我们根据语文课程内容的三维结构来作具体分析的话, 我们会发现前两种说法分别从不同角度概括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不同维度, 但不能概括语文课程内容的全部:说法一主要是从工具性角度提出来的,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侧重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中的基本知识以及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内容。显然, 说法一属于“学习语言”这一维度。说法二是从人文性角度提出来的, 文学、文化和语言本身所折射的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显然, 说法二属于“通过语言学习”这一维度。说法三是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角度提出来的, 其中“定篇”是课文, 学生在学习“定篇”的过程中同时要学习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 这里的“事实、概念、原理”是语言、文学、文化中的事实、概念、原理, 这属于“通过语言学习”;而“技能”是听、说、读、写的技能, 即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应该掌握的技能, 这是“学习语言”;“策略、态度、价值观”显然是在学习语言、文学、文化中的策略、态度、价值观, 是听、说、读、写过程中的策略、态度、价值观, 这些显然属于“关于语言的学习”这一维度。因此, 这一说法与语文课程内容的三维结构相吻合, 是从整体意义上对语文课程内容的解说。

通过对上述三种说法的分析, 我们可看出完整意义上的语文课程内容是由多侧面组成的复合体, 单从某一个侧面看, 构不成语文课程内容的全部, 完整的语文课程内容应当从三个维度来看, 即“学习语言”维度、“通过语言学习”维度、“关于语言的学习”维度。

总之, 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课程目标虽然不是一回事, 但在《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表述中在很大程度上二者有内在的一致性, 二者是融合在一起的。这种把内容标准和目标标准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做法, 显然是一种创新。即使这样, 笔者仍然认为《语文课程标准》的缺陷在于在“前言”中少了些对课程内容的概括说明, 少了些必要的解释。也许正是如此, 导致各种版本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著作以及诸如此类的著作对语文课程内容的解说众说纷纭。语文学科乃至研究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要走科学化道路, 课程内容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问题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如果能够给出一个概要的解说, 或者作出必要的解释, 对促进其科学化会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董蓓非.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王文彦, 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6]王荣生.语文课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第4篇

一、依据学情和课标,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解读课标、研究教材,依据学情,笔者确立了“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能解释生活中风的形成等现象。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笔者针对这一重难点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一是通过纸风车的实验探究活动,归纳出气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二是能根据气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解释生活中风的形成等现象;三是通过列举风的利用和危害,让学生学会从辩证的角度分析问题、看待问题。

教学目标的制订力求做到具体细致,可检测性强,贴近学情,为教学评价、内容、设计起到引领作用。同时还有对学生隋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渗透,要求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能对照此目标了解自己的达成情况。

二、依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评价

为达成上述教学目标,遵循“评价设计先于教学内容设计”的理念,笔者努力探求科学合理的评价设计。

一是激发兴趣的评价,激励目标达成。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评价,采用启发式提问、追问,以及激励性肯定、抢答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和迁移,不断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成就感,自始至终有效参与课堂。

二是享受合作探究乐趣的评价,促成目标达成。主要以演示实验、动手实验,以及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评价为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

三是巧设题目的评价,学以致用,深化目标达成。为检验学生对重难点目标的达成隋况,笔者谢十了以下两道评价题目。

第一题:家中的暖气片常安装在窗户的下方.为什么这样设计?

第二题:播放视频“节日放飞孔明灯”。思考:点燃火焰的孔明灯为什么会升上天空?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既能检验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学习目标的达髓隋况,又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三、依据目标和评价。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设计,笔者确定了以下层层深入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评价和内容的一致性。

一是观察演示实验,激发学生达成目标的兴趣。笔者的具体操作是:教师出示瘪的乒乓球,提出问题:你有办法使它复原吗?学生代表交流并现场操作,依据小学科学课的知识解释说,需要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教师及时追问:球内气体的质量变了吗?你能利用公式分析一下球内空气的密度如何变化?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初步感悟“气体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这一知识。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将课本上的气球热胀冷缩实验改为乒乓球复原实验,学生感兴趣且易操作。安排此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气体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并通过教师的追问得出“气体密度受温度影响”这一结论,为之后分析风车转动及风的形成(达成目标1)做好铺垫。

二是分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享受达成目标的乐趣。具体操作是:课前布置学生做好纸风车,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使纸风车转动起来?然后学生交流(放在有风的地方用嘴吹、用手摇)。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给予肯定,同时追问:若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起来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导学案上的思考题。(附:导学案上的思考题)

做一做: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起来吗?

(1)是什么推动了风车的转动?

(2)根据刚才的实验。请你解释风是如何形成的?

(3)请列举风的应用与危害的实例。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纸风车实验的动手操作及导学案上的问题引领,让学生亲自感悟密度受温度的影响,并体验风的形成。当学生看着自己制作的纸风车转动起来时,都异常兴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享受了合作探究的乐趣,分析总结、得出规律就水到渠成了,教学目标1和2也蒯顷利达成了。

三是动画课件展示,实现隋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在实验及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于风的形成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此时就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风有哪些有用之处和危害”?让学生意识到事物都具有两面陛,要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如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学目标3也就顺利达成了。

事实证明,本节课层层深入的教学内容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用教学目标引领教学评价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把课堂大胆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突破了重难点,真正体现了教学目标、评价、内容的一致性。

四、三依据,三贴近,达到教学目标、评价和内容的一致性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方向、实施的动力和最后应该达到的具体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坚持“三依据、三贴近”原则,以达到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的一致陛。

一是依据课程标准,贴近“实”的原则。《课程标准》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教学的总目标,具有很强的引领和指导意义,它是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照搬课程标准,就显得虚。所以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来具体化,让目标实实在在可操作、可检测。

二是依据教学内容,贴近“细”的原则。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隋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目标一定要具体、详细、明了。例如,在光的反射教学中,不能制订笼统的教学目标,而应制订“利用教师提供的小镜面、激光笔、纸板等器材,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这样具体详细的目标。

三是依据学生实际,贴近“适”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摘苹果理论,意思是说,—个渴望成功的人,应该努力去采摘那些需要奋力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苹果”,也就是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遵循这一理论,目标要适中——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目标才是最合适的。

有这样一句话:对于一艘没有航向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目标、评价、教学内容一致性”的价值所在。教学目标的制订只有更“实”、更“细”、更“适”,方能牵引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向前奔跑,从而达到理想的境地。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内容探讨论文 第5篇

3.1根据数学总体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中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其中包括识别数字,简单的数字加减。第二部分是对于有关简单的数学问题的掌握,对于生活中出现的有关数字的现象能够提出疑问。第三部分就是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来进行表述。在实践生活中可以运用现成的事物或图形来表述。第四部分是通过数学的学习能够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其中包括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数学的存在感,以及在熟悉的环境中掌握生活数学化,能用数字来联系一些问题。例如平日里吃几个苹果,家中有几口人,每人一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等简单问题。可以进行讨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2根据不同学段课程目标进行有效实施

3.2.1第一学段(1~3年级)

小学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他们的判断力还没有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刚刚从幼儿园中过渡过来,所以对于这时的学生要格外呵护,尊重学生的感受。其中包括学习数学的方法与内容,还有数学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在整个流程中要尽可能的让他们保持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与兴趣。通过平日里他们所喜欢的食物与事物来帮助他们认识数字,认识数学中所学的内容,尊重他们对于数字的疑惑感。此外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了解调查学生的年龄特点后,根据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来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且还要考虑到由于孩子年龄小,他们会比较敏感。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数学能力的培养。

3.2.2第二学段(4~6年级)

4~6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够较好地理解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且能够独立进行判断,哪些方法能够算得更快,哪些是能够整算的。在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也能够很好地与老师进行沟通。使得老师能很好地控制教学秩序,并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这一时期特有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同时也参与了思考。数学是严谨的,它可以通过多个方法进行解答。有的速度上可能会快一些,有的可能会慢一些。不论是哪一种算法,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多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开动脑筋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

4实施的具体策略

4.1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喜欢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然而由于他们的年龄阶段特点,他们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往往是短暂的,这就需要老师根绝学生对待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这一特点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例如可以通过身边的事物来学习数学中的加减乘除,必须来学习“通分”的时候,老师可以预备两块等大的西瓜,让两位同学分别分走四分之三,而另一位同学分走了五分之六,那么究竟哪一位同学得到的会更多一些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是用身边的可见的东西来吸引他们对于未知的猜测。

4.2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生活中离不开数字也离不开运算,或许学生对于枯燥的课本上的东西并没有那么敏感,但如果将这些理论上的东西转换为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过程,一切就变得简单多了。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沟通交流询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就可以帮助他进入到数学思维。如:老师问学生平时的零花钱是多少,父母给多少,那么一星期的零花钱会有多少。做了什么事情,花费了多少,最后还能够剩多少。这些都是生活上的思维,也是学生每天需要面对的。他们很熟悉,所以他们并不会从最初就开始排斥运用这样的数学思维来进行思考。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方法,老师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进入到数学的学习情境中,也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来思考数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课程目标内容学习中要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分阶段地、有条理地来编排课程中的学习内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教授者,同时也是学习兴趣的引导者。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多联系日常中的情境,用实践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谭帮换.浅析施瓦布科学探究思想及科学教师培养方法[J].世界教育信息,,(1).

[2]范文贵,姚艳伟.数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4).

[3]宁连华.动态数学观——数学探究学习的本体论基础[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第6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我国的计数习惯是每四位一级,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级数的读、写法则,再学习万以上的数就可以类推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等等。

解决问题是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包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和认识“锐角和钝角”等内容。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进行最简单的图形平移,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一册教材也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精选6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第1篇教学目标问题实质是课程和教学内容问题(网友来稿)欧阳林 江苏常州田家炳实验中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