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抗生素药敏试验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抗生素药敏试验(精选7篇)

抗生素药敏试验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在我院妇科门诊确诊为支原体感染 (宫颈分泌物培养UU≥104ccu) 并做药物敏感试验的患者52例, 年龄18~48岁, 记录患者就诊的临床症状与相关的病史。

1.2 标本采集

暴露宫颈后, 先用棉签拭去过多的分泌物, 然后用女性拭子 (扬州市邗江创新医疗器械厂出品的无菌采样器) 插入宫颈管1~2cm, 旋转2圈后停留30s抽出。避免与阴道壁接触, 置于无菌试管, 立即送化验室及时接种。检测用珠海黑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 集培养、鉴定、计数、药敏于一体, 在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52例患者中均为解脲支原体感染 (UU≥104ccu) , 其中1例合并人型支原体感染。52例患者中39例 (75%) 表现为阴道炎症 (白带增多、阴道烧灼痛) 及泌尿系感染症状 (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净感) , 其中8例 (15.3%) 合并有念珠菌感染, 2例 (3.9%) 合并滴虫感染。而另有4例 (7.7%) 表现为下腹部及腰骶部不适。还有9例 (17.3%) 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其中7例 (13.5%) 为继发性不孕患者, 2例 (3.9%) 为自然流产患者。支原体感染患者对各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及耐药检测结果见表1。

12种抗生素中敏感率由高到低是强力霉素、克拉霉素、美满霉素、四环素, 分别为84.6%、84.6%、78.9%、61.5%。而耐药率分别为13.5%、15.4%、21.2%、21.2%;耐药率由高到低是红霉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氧氟沙星, 分别为76.9%、61.5%、61.5%、46.2%。3讨论

支原体可寄居于人的泌尿生殖道, 多与宿主共存, 在某些条件下可引起机会感染, 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女性生殖道感染中以解脲支原体 (UU) 和人型支原体 (MH) 最为常见, 本组患者中UU感染明显高于MH感染。当人的泌尿生殖道培养出支原体UU≥104ccu时, 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是症状轻微、病程迁延。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尿道生殖道炎症, 生殖道以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多见。子宫颈有肥大滤泡状外观, 并有充血、水肿、糜烂及脓性分泌物, 白带异常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本组患者中支原体感染患者75%表现为阴道炎症及泌尿系统感染症状, 且易与其他的生殖道感染同时存在, 所以临床上对白带常规检查念珠菌、滴虫阴性或阳性者经过3个月治疗后念珠菌、滴虫转阴, 但仍有白带增多、阴道烧灼痛;泌尿系感染久治不愈者, 我们应对这些患者进行支原体的筛查。女性泌尿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 不但会导致相关临床症状, 还会引发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 表现为下腹部及腰骶部不适及不孕不育等。有文献证实, 支原体感染可引起输卵管的一系列的免疫、病理损伤, 导致不孕[1]。本研究中支原体感染患者中7.7%因腹部、腰骶部不适就诊, 13.5%因继发性不孕就诊, 故对盆腔感染经过头孢类、灭滴灵抗感染治疗症状无缓解者、继发性不孕患者应该检查支原体。支原体感染未及时治疗上行引起子宫内膜产生慢性炎性反应, 免疫系统活动及产生的抗病原体细胞因子可损害生长中的胚芽或干扰胚芽植入, 也可干扰母体免疫系统保护胚胎的调解机制, 从而导致流产, 另外解脲支原体有尿毒酶可水解尿素放出大量氨对细胞有毒害, 同时有黏附精子的作用, 影响精子动力, 引起免疫损伤, 也会造成流产[2]。本研究中3.9%的支原体感染发生在自然流产患者中, 所以对于有自然流产病史的患者, 我们应该检查是否有支原体感染, 并及时给予治疗。

支原体是能在无细胞培养基上繁殖的无细胞壁的微生物, 对影响细胞壁合成的药物 (青霉素、先锋霉素等) 不敏感, 对抑制蛋白合成的抗生素敏感, 过去以红霉素、四环素类药物为首选[3], 但是近年来对支原体感染敏感的抗生素的报道各不相同, 龙绍芬等[4]报道美满霉素、阿奇霉素、司巴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74.0%、51.2%、19.7%;而徐柏等[5]报道对解脲支原体感染最敏感的是强力霉素、美满霉素, 而耐药率最高的是罗红霉素和环丙沙星, 分别为77.8%、80.0%。本组患者中支原体药物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强力霉素、克拉霉素、美满霉素、四环素, 分别为84.6%、84.6%、78.9%、61.5%。而其耐药率均较低。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红霉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氧氟沙星, 分别为76.9%、61.5%、61.5%、46.2%。由此可见原本认为敏感性不高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却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而大环内酯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性在降低, 耐药性在增高, 这可能与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有关。故临床上治疗支原体感染应尽量参照药敏实验结果, 选择合适的药物足疗程, 夫妇同治, 以免耐药性增高。

摘要:目的了解女性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情况及抗生素对其敏感性、耐药性, 指导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方法对宫颈分泌物做支原体培养、型别鉴定、药敏试验, 记录52例诊断为支原体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对12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和耐药情况。结果本研究中支原体感染患者表现泌尿生殖道症状占75%, 下腹部及腰骶部不适占7.7%, 继发性不孕占13.5%, 自然流产占3.9%。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强力霉素、克拉霉素、美满霉素、四环素, 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红霉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氧氟沙星。结论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症状具有非特异性, 其治疗应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

关键词:支原体,感染,药物敏感,药物耐药

参考文献

[1]张帝开, 罗虹, 邝健全.支原体感染与输卵管性不孕的免疫机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1) :59-60.

[2]陆得源.医学微生物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94-195.

[3]余贺.医学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420-425.

[4]龙绍芬, 蔡昭惠.1100例泌尿生殖道样本中UU与MH感染及耐药性[J].实用医学检验杂志, 2001, 8 (1) :30.

抗生素药敏试验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选取该院普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250名。患者的尿、血、痰、胆汁、咽拭、腹水、胸水以及伤口分泌物等是主要的临床标本, 对他们进行样本采集, 并且按照实验室的要求留有样本。

1.2 方法

1.2.1 回顾性调查

采用受过专业培训的医院感染专职医务人员协调科室人员, 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查阅, 主要包括临床检验资料, 并由他们经过科学的统计、整理以及分析之后, 得出结论。

1.2.2 监测病原菌

对采取的样本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质控菌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绿脓杆菌。

1.2.3 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法测定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情况, 采用最小抑制菌试验方法, 测定四种优势菌 (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艾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菌) 的药敏情况[2]。

1.3 观察指标

样本检测类型、医院细菌分布、耐药性情况。

1.4 统计方法

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 用 (±s) 表示计量数据, 采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普外科术后患者样本检出阳性率

该研究采集普外科术后病人样本250份, 共检测出样性标本132份, 其中以伤口分泌物所占阳性率最高, 为66.7%, 尿液所检出阳性率最小, 占15.1%, 见表1。

2.2 感染细菌和耐药菌株的检测

130个阳性标本中共检出21种细菌144株, 在这些样本中革兰阴性菌占62.54%, 革兰阳性菌29.66%, 真菌7.8%。我们采用纸片法和最小抑菌试验测定, 耐药菌有122株, 占有93.84%比例, 不耐药菌有7株, 占5.38%的比例, 其中耐一种抗生素17株占13.93%的比例, 耐二种抗生素34株占有27.87%的比例, 耐三种抗生素36株占有29.50%的比例, 耐四种抗生素21株占有17.23%的比例, 耐五种以上抗生素14株占有11.48%的比例, 见表2。

2.3 细菌最小抑菌试验结果

该研究采用最小抑菌试验测定了四种优势菌, 其中总耐药率为51.21%, 耐药率由低到高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41.72%、大肠艾希菌43.02%、金黄色葡萄球菌44.37%、绿脓杆菌耐药率45.42%。

3 讨论

自从青霉素这一抗菌药物发明之后, 医学界已经发明了大概200种左右的抗菌药物, 抗生素的出现, 为有效控制细菌感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部分临床医生为取得好的疗效, 甚至出现滥用的现象, 由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3,4],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感染菌耐药广泛出现, 导致很多抗菌药物失去了作用,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也发生了变化, 其对该种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转变为对该药物耐药的变异, 据相关研究表明, 新抗菌药物的不断开发并不能赶上细菌耐药进化的速度, 一些细菌不断产生钝化酶、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等, 出现很多时候无药可用的尴尬局面, 因此该研究呼吁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在该次的调查中共采集患者样本数250份, 其中阳性数共计132份, 占52.8%, 其中以伤口分泌物所占阳性率最高, 占66.7%, 其次为引流液, 阳性率为57.7%。同时发现医院的病原菌的种类繁多, 在检测的标本中革兰阴性菌占62.54%, 革兰阳性菌29.66%, 真菌7.8%, 而且发现细菌的耐药性问题突出, 耐药性问题严重, 在调查样本中, 耐药菌有122株, 占93.84%, 不耐药菌有7株, 占5.38%, 其中耐一种抗生素17株占13.93%, 耐二种抗生素34株占27.87%, 耐三种抗生素36株占29.50%, 耐四种抗生素21株占17.23%, 耐五种以上抗生素14株占11.48%, 所占的比例之高非常出人意料。在临床试验中发现, 最小抑菌试验是一种敏感性较高的实验方法, 该次的调查中采用最小抑菌试验测定了四种优势菌, 结果不容乐观, 总耐药率达51.21%, 耐药率由低到高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41.72%、大肠艾希菌43.02%、金黄色葡萄球菌44.3 7%、绿脓杆菌耐药率45.42%。对该试验测数据进行研究, 发现药物的耐药性问题不但十分突出而且在临床上十分普遍, 这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抗生素的治疗疗效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临床上也深受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喜爱, 但是也随之带来了各种不利影响。众所周知,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耐药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医院使用抗生素的基本规律是大量集中使用新药, 而又不进行敏感试验, 使得耐药菌株的比例上升, 而耐药菌株被筛查后, 又逐步增加药量使其敏感性下降, 同时抗生素的滥用导致新研制药物的使用寿命迅速缩短, 从而出现耐药研制新药耐药再次开发新药的死循环, 现在药物的研制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耐药性的提高, 可造成临床上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5]。针对上述用药原则, 医院应该做到的是: (1) 提高临床医生的药敏试验意识, 降低其使用抗菌药物的强度, 合理选用抗生素, 防止细菌耐药的发展; (2) 医院方面应该加强抗生素合理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实时监控其应用情况, 确保其应用合理[6]; (3) 相关科室应该完善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库, 加强监控与管理, 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向各基层医疗机构反馈, 促进医院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防止发生盲目使用抗生素药物的情况[7]。

综上所述, 现在临床上对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现象非常突出, 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也不断凸显, 病原菌耐药逐年上升, 我们不能等到出现无药可用的境地才惊醒, 实验室医生以及临床医生应该对这种现象高度重视, 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 严格规范抗生素使用, 在经验用药前加强药敏试验, 避免耐药菌株逐渐增多, 医院方面也要开展临床合理用药的继续教育, 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测, 对细菌耐药的动态进行有效掌握, 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务工作者应该尽最大努力提高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水平, 坚决不能滥用, 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摘要:目的 为了了解医院感染病原菌的类型和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以及了解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寻求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方法。方法 该研究选取了2009年12月—2013年5月在该院普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250名。对其进行样本采集, 并且按照实验室的要求留有样本, 然后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绿脓杆菌作质控菌。并采用纸片法和最小抑菌试验测定抗生素的药敏情况。结果 该次采集普外科术后病人样本250份, 其中阳性130份, 阳检率为52.01%。采用最小抑菌试验测定了四种优势菌, 其中总耐药率为51.21%, 耐药率由低到高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41.72%、大肠艾希菌43.02%、金黄色葡萄球菌44.37%、绿脓杆菌45.42%。采用纸片法和最小抑菌试验测定, 耐药菌有122株, 占93.84%, 不耐药菌有7株, 占5.38%, 其中耐一种抗生素17株占13.93%, 耐二种抗生素34株占27.87%, 耐三种抗生素36株占29.50%, 耐四种抗生素21株占17.23%, 耐五种以上抗生素14株占11.48%。结论 临床抗生素使用比较泛滥, 细菌对药物的耐药率不断提高,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保其效力, 不可滥用。

关键词:医院感染,病原菌检验,抗生素药敏试验

参考文献

[1]邱菊红, 何贵元, 周成芳.临床常见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1, 28 (1) :45-47.

[2]张娜, 段宝生, 巴特尔, 等.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0 (12) :59-60.

[3]张晓红.某医院呼吸科住院病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 2011.

[4]魏佳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药敏结果及临床价值[D].长春:吉林大学, 2013.

[5]李维香.基层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及耐药分析[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3.

[6]余晓燕, 张建菊, 陈慧, 等.外科207株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与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9) :4168-4170.

抗生素药敏试验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860例患者,患者年龄20~60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小腹痛、白带增多、月经改变、尿频、尿急等生殖道炎性症状。

1.2 标本采集

充分暴露患者宫颈,用无菌棉签清除宫颈表面的分泌物,再用无菌生理盐水棉拭子伸入宫颈1~2 cm,缓慢转动拭子并停留15~30 s以获取宫颈上皮细胞。取出后放入专用无菌干试管,30 min内送检进行支原体培养。

1.3试剂及方珐支原体分离培养和药敏试剂盒采用珠海市银科医学有限公司生产的支原体鉴定药敏试剂盒,并按说明书进行操作及判断结果。

1.4 结果判断

1.4.1 培养基、解脲支原体及人型支原体孔显示黄色为阴性;培养基、解脲支原体及人型支原体孔变为清晰透明的红色为阳性。培养基显示为混浊红色为污染。

1.4.2 药敏:

药敏测试板上每种抗生素有高、低两种浓度。如果两种浓度均显示黄色则该抗生素敏感;高浓度为黄色,低浓度为红色,则表示该抗生素中敏;两种浓度均显示红色则该抗生素耐药。

2 结果

2.1 支原体感染情况

支原体阳性患者837例,阳性率为45%,不同类型支原体感染情况不同,其中单纯uu阳性率最高,为85.2%;单纯mh为5.3%;uu+mh阳性率达9.6%,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对10种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见表2。

3 讨论

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源体之一为支原体。近年来,支原体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文献报道显示,支原体感染率女性较男性高,可导致输卵管一系列的免疫、病理损伤,严重可导致患者不孕[1]。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耐药性日趋严重,不同地区耐药菌株存在差异,并且不同医生用药喜好的不同,所以对阳性患者进行药敏试验有助于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合理使用。

由于支原体属于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所以通过破坏细胞壁为药理的药物对其治疗无效,故临床上首选使用的抗生素是抑制蛋白合成的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三大类抗生素[2]。本研究结果中敏感率排在前三的药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为四环素类,交沙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这与报道基本相符[3,4]。支原体对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多为诱导性耐药(im Is),但本研究结果显示交沙霉素敏感率还是较高,可能跟本院此药使用较少有关。通过本研究结果可见,氟喹诺酮类药物中除了司帕沙星较为有效,敏感率56.5%,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特别是环丙沙星敏感率都非常低。然而根据药效动力学,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在前列腺组织浓度分布高且具有很强的亲脂性,故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前列腺炎仍可考虑使用[5]。

本实验显示:支原体感染以uu感染为主;抗生素使用首选强力霉素、交沙霉素、美满霉素。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医生应重视培养及药敏结果,不能经验性用药,应根据药敏结果、药物的特性、本院用药的情况及患者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制定针对性的个体化用药方案,快速解除患者痛苦同时又能防止抗生素的滥用。同时也对临床药学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抗菌药物监管,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

摘要:目的 了解本院门诊妇科支原体感染患者及常用抗生素的体外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1860例患者非重复送检标本进行支原体常规检测及10种菌药(强力霉素、交沙霉素、美满霉素、克拉霉素、壮观霉素、阿奇霉素、司帕沙星、氧氟沙星、罗红霉素、环丙沙星)的药物敏感性情况。结果 支原体感染阳性患者837例,阳性率45%,解脲支原体(uu)阳性率为85.2%;单纯人型支原体(mh)阳性率为5.3%;混合感染(uu+mh)阳性率为9.6%;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种抗生素敏感性依次为94.5%、93.2%、90.6%、70.8%、63.6%、60.1%、55.5%、30.9%、23.9%、9.5%。结论 支原体感染患者以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为主。抗生素的使用首选强力毒素、交沙霉素、美满霉素。

关键词:支原体,感染,抗生素,药敏试验

参考文献

[1]张帝开,罗虹,邝健全.支原体感染引起输卵管性不孕的免疫机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1):59-60.

[2]冯国文.泌尿生殖道感染120例病原微生物检测及药敏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7-18.

[3]夏慧明,仲爱芳,孙芳卿.两种试剂盒对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5,26(10):185.

[4]曾焱华,吴移谋,余敏君,等.溶脲脲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敏感性分析.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3,3(3):152-154.

抗生素药敏试验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血液培养结果阳性血液标本, 抽取其中的360份作为研究对象, 包括有男性患者176例, 女性患者184例, 患者年龄2~78岁, 平均 (45.7±13.2) 岁。所有标本在采集前48 h内均未服用任何药物, 患者未患有血液系统疾病, 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统计的360份血液标本分别采取直接药敏试验与常规药敏试验展开血液细菌鉴定与检验, 并对两种方法的鉴定与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2 检验方法:

常规药敏实验:采集上述阳性血液标本, 将其接种在麦康凯平板、血平板、巧克力平板上, 而后在浓度为5%的CO2下孵育, 持续18~24 h, 稳定维持在35℃, 而后取菌落涂片经革兰染色法展开检测[2]。

直接药敏试验:采集10 m L上述血液标本放置在无菌试管中, 在1500 r/min条件下进行离心处理, 分离细菌, 分钟后对上清液进行收集, 而后在3000 r/min条件下离心15 min, 将上清液弃去, 经PBS对沉淀洗涤两次后进行重悬, 对悬液进行收集, 经革兰染色后展开检测, 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采取无菌拭子进行涂抹, 保证均匀, 而后贴上药敏纸片, 药棉检测标准以2005NCCLSI标准为依据展开[3]。

纸片选择:革兰阳性球菌选择β-内酰胺类、部分大环内酯类、万古霉素;革兰阴性杆菌选择头孢类抗生素。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进行表示, 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的对比采取χ2检验, 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360份标本经直接药敏试验检出阳性者300例, 检出率为83.33%, 常规药敏试验检出阳性者360份, 检出率为100.00%, 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83.33%。经比较发现, 直接药敏试验法与常规药敏试验法对360份标本中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的检验符合率均较高, 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 细致的细菌临床检验工作对于确定细菌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临床用药指导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参考依据[4]。由于抗生素应用的逐渐广泛, 使得不合理应用现象逐渐增加, 导致细菌多重耐药感染发生率呈现不断升高趋势, 对感染疾病的预防与控制造成了严重影响, 多重耐药感染很容易导致全身性感染, 严重时会诱发败血症、菌血症, 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展开快速、高效的细菌鉴定、药敏试验的临床意义重大, 可为快速控制感染、改善临床疗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5]。

现阶段临床上常用的药敏实验方法以常规药敏试验为主, 该试验的原理为定性试验, 其利用抑菌环同抗生素抑菌浓度呈负相关特点进行试验设计, 然而由于该试验的条件要求相对较高, 因此临床广泛应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并且该方法的检测时间相对较差, 一般需要2~3 d方可获得结果, 在获得结果之前只能依靠临床医师凭经验做出诊断并展开治疗, 因此临床疗效不是十分理想, 容易延误治疗时机[6]。

近几年有学者指出直接药敏试验在血液细菌鉴定与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显著, 引起了广大医学工作者的重视, 该方法采取直接手段对血液标本进行检验, 操作简单, 结果快速且高效[7]。本次研究中出于对直接药敏试验与常规药敏试验在临床血液细菌鉴定与检验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 对我院采集的360份细菌培养阳性的血液标本分别采取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直接药敏试验对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的检验与常规药敏试验的符合率较高, 直接药敏试验结果略高于常规药敏试验, 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8], 由此可知直接药敏试验可提高临床检验工作的效率, 且结果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对其给予重视。

综上所述, 药敏试验结果准确性对于临床抗生素的合理选择, 改善临床疗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直接药敏试验法与常规药敏试验法对血液细菌鉴定与检测的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 临床应用效果均相对理想, 然而直接药敏试验法具有操作简单, 结果快速、高效等优势, 在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中值得对其给予关注并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朱小妮, 沈红良, 肖红, 等.API鉴定系统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 2010, 12 (2) :295.

[2]黎海东, 谢文锐.细菌鉴定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 17 (5) :955-957.

[3]李慧.两种细菌鉴定法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9) :170-177.

[4]陈欢欢, 文怡, 刘根, 等.焰血培养阳性标本直接细菌鉴定和药敏中应用分离胶试管的方法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15) :156-157.

[5]张茂海.两种细菌鉴定法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1 (12) :3-7.

[6]李慧.两种细菌鉴定法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9) :1705-1706.

[7]田月如, 阮斐怡, 刘红, 等.革兰阴性菌引起的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直接鉴定药敏试验[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1, 31 (3) :220-224.

犊牛大肠杆菌药敏试验 第5篇

1.1 供试菌株的分离签定与培养

1.1.1 菌株分离

从我县中兴农牧奶牛场因腹泻死亡的病犊一头, 取肝脏作细菌分离, 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 37℃培养24小时, 挑取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灰白色、半透明的小菌落, 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 37℃培养24小时, 再从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挑取孤立的红色菌落。

1.1.2 形态观察

将分离的单个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观察到两端钝圆的小杆菌, 单个或成对排列, 革兰氏染色阴性。

1.1.3 生化试验

将分离的菌株, 进行生化试验, 结果见下表, 由表1可知, 所分离的5个菌株均为牛大肠杆菌。

注:⊕发酵糖产酸产气;+发酵糖产酸或试验阳性;-不发酵糖或试验阴性;⊕/迟缓发酵糖类。

1.1.4 菌液制备

将分离鉴定后确定为大肠杆菌的菌落无菌接种于营养肉汤37℃培养24小时, 用灭生理盐水稀释成10倍, 备用。

1.2 药敏纸片

用6毫米打孔器, 打出滤纸小圆片, 160℃干热灭菌1小时后, 按常规方法分别制备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 丁胺卡那霉素, 环丙沙星、蒽诺沙星、氟苯尼考、磺胺密啶等药敏纸片, 备用。

1.3 中药

本地医药公司采购黄芩、赤芍、白头翁、黄连、穿心莲、五倍子、诃子、大青叶、苦参、秦皮。

2 试验方法

2.1 制备药液

将上述中药分别加适量水煎煮 (30分钟) 后过滤, 各水煎两次, 将两次滤液合并浓缩至每毫升含生药1克的药液, 备用。

2.2 中药药敏试验

采用平皿打洞法:将供试菌液均匀涂布于琼脂培养基表面, 用直径6毫米打孔器在琼脂平板上打孔 (适当封闭孔底) , 将制备的供试液分别加入各孔内 (满而不溢) , 贴上标记, 置37℃温箱培养24小时。

2.3 抗菌药药敏试验

将供试菌液均匀涂布于琼脂培养基表面, 贴上标记, 以无菌方法贴上各种药敏试纸片, 置37℃温箱, 培养24小时。

2.4抑菌结果的判定

抑菌圈大于15毫米以上为高度敏感, 10~15毫米为中度敏感, 小于10毫米为低度敏感, 没有抑菌圈为无效。

3 试验结果

白头翁、五倍子呈高度敏感, 诃子、黄连呈中度敏感, 对个别菌株呈高度敏感, 其他中药均呈低度敏感, 秦皮、黄芩敏感率较高, 对各菌株均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 穿心莲、赤芍、苦叁、大青叶对个别菌株无抑菌效果。

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呈高度敏感, 蒽诺沙星呈中度敏感, 链霉素、氟苯尼考、磺胺嘧啶呈低度敏感, 对个别菌株无效, 青霉素基本没有抑菌作用。

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8年7月-2009年8月, 就诊于我院妇科及男性病科病人的阴道分泌物及男性尿道分泌物, 其中女性89例, 男性17例, 共计106例。

1.2 标本采集

女性用女用拭子在宫颈管内1~2cm处取宫颈分泌物。应先用拭子将脓性分泌物揩干净, 再用另一个拭子取材;男性用男性拭子由前尿道2~4cm处取尿道分泌物。在取材时, 应注意要在宫颈或尿道内旋转并至少停留20s以上, 以便获得更多细胞。

1.3 试剂与仪器

试剂:珠海黑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支原体鉴定药物选择测试卡 。本试剂盒针对解脲脲原体 (Uu) 和人型支原体 (Mh) 检测, 可以一次性同步获得以下检测结果: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测定标本中支原体的浓度;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度测定 (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 。仪器:台式恒温培养箱, 型号303-0型, 北京市永光明医疗仪器厂。

1.4 操作方法

严格按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 (1) 取Uu-Mh培养基1瓶, 反应板1条。用无菌吸嘴吸取培养基100μl加入反应板空白孔G-。 (2) 将采集的标本拭子插入培养瓶。在靠近液面上方的瓶壁挤压旋转拭子数次, 使标本渗入。 (3) 充分混匀接种标本后的培养基, 取100μl加入反应板的各孔中, G-孔除外。 (4) 各滴加无菌矿物油2滴, 盖上反应板盖, 置35~37℃培养箱中, 在24~48h分别观察结果。 (5) 结果判断:黄色→阴性 (-) ;清晰透明红色→阳性 (+) ;混浊红色→污染。G- (空白孔) 应为阴性, 若阳性, 表示污染, 试验无效;G+ (对照孔) 若为阳性, 说明有支原体生长, 若Uu孔阳性而Mh孔阴性, 则为解脲脲原体 (Uu) ;若Mh孔阳性而Uu孔阴性, 则为人型支原体 (Mh) ;若Uu及Mh孔同为阳性, 则为两种支原体混合感染。每种抗生素设高、低两个浓度。

1.5 培养检出率

106例中, Uu 检出41例, 占38.7%, Uu合并Mh 2例, 占1.9%, 单独Mh未检出。

2 药敏试验

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药敏结果分析

3.1.1 耐药率分析:

试验结果显示, 耐药率最高的是红霉素 (69.8%) , 其次为环丙沙星 (67.4%) , 氧氟沙星 (58.1%) , 司巴沙星 (48.8%) , 阿奇霉素 (46.5%) , 克拉霉素 (41.9%) , 罗红霉素 (39.5%) , 左氧沙星 (32.6%) , 四环素 (6.9%) , 美满霉素 (4.7%) , 交沙霉素与强力霉素耐药率最低 (2.3%) 。

3.1.2 中敏率分析:

药敏结果显示, 喹诺酮类药物中敏率较高, 如氧氟沙星 (39.5%) , 环丙沙星 (30.2%) , 且此类药物耐药率偏高, 因此总有效率与相关报道达81%相比, 低了很多。

3.1.3 敏感率分析:

强力霉素敏感率 (97.7%) , 美满霉素敏感率 (95.3%) , 交沙霉素与四环素敏感率 (88.4%) , 阿奇霉素 (51.2%) , 克拉霉素 (46.5%) 。由此可见, 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可在临床上作为治疗 Uu感染的首选药物, 四环素、交沙霉素可作为次选药物[1]。

3.2 药敏结果讨论

3.2.1 有报导约16.5%解脲脲原体对四环素耐药, 本次统计占6.9%;而对红霉素耐药高达69.8%, 与报道中 (18.7%) 的耐药率[2], 有一定的差别。

3.2.2 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具有抗菌谱广、口服吸收好、使用方便等优点, 成为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抗菌药物之一, 也是治疗肠道感染的首选药物, 此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和滥用, 是导致耐药率增加的原因[3]。同时大环内酯类药物, 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 在治疗支原体感染中, 也在广泛使用, 因此耐药率也偏高。

3.2.3 以上检测结果, 可能与当地经济不发达, 医疗水平不够高, 药品品种单一有一定关系。另外, 也与当地医生用药习惯和经验有关。在当地喹诺酮类药物, 如氧氟沙星、左氧沙星、环丙沙星作为治疗妇科疾病及泌尿系感染的常用药物。在治疗过程中, 多选择病人经济可以承受的且价廉的药品。更有甚者, 由于利益的驱使, 专一用高价药, 四环素基本不用。此外, 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 许多基层医疗机构无法进行药敏试验, 医生凭经验用药, 从而导致耐药率增加。

3.2.4 由于检验试剂日益方便、实用, 对支原体的分离培养不再困难, 因此, 基层医疗机构也应尽量做到及时培养分离鉴定, 根据药敏结果调整临床用药, 以更好地达到临床治疗效果, 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3.2.5 由于试验所采用的标本数量不够多, 难免会使分析数据不够完善, 今后会继续关注相关事宜。

参考文献

[1]褚云卓, 年华, 贾桂英, 等.解脲脲原体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0, 23:43.

[2]徐勇, 张晓飞.968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 2011, 26 (1) :65-66.

鸡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 第7篇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短小杆菌, 为兼性厌氧菌, 不形成芽孢和荚膜, 大多数菌株有周鞭毛, 具有运动性。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部分菌株在血液培养基上培养, 可出现溶血现象。用麦康凯培养基上培养时, 生长出圆形、隆起的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上培养, 大多数菌落呈黑色, 并由金属光泽。

大肠杆菌对干燥的抵抗力很强, 在鸡舍、粪便、尘埃、垫料、孵化器内的绒毛、破壳蛋等环境中可存活数周或数月之久, 成为环境中的常在菌。兽医上常用的消毒药可以杀灭大肠杆菌。

2 流行病学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冬春寒冷和气温多变季节多发。在自然条件下, 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 但多发生于雏鸡, 特别是3~6周龄内的雏鸡最为易感。发病率一般在30%~69%之间, 死亡率42%~75%, 致死率可高达100% 。随粪便污染蛋壳的E.coli可感染鸡胚, 造成鸡胚在孵化期死亡。或者被感染的鸡胚虽可孵出雏鸡, 但在第1周内即死于脐炎或以卵黄感染而引起生长缓慢。

一般情况下, 养殖场的大肠杆菌病可通过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本病常与某些细菌及病毒同时感染。Randall. C (1984) 曾从大肠杆菌病死雏病理材料中同时分离到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和假单胞菌、呼肠孤病毒和腺病毒。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被上述血清型的致病病性E.coli所污染的卵、病鸡及其分泌物、排泄物, 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和尘土等。感染途径为消化道和呼吸道, 鼠和臭虫是该病病原体的携带者。

3 临床症状

病禽精神不振, 不爱活动, 常呆立于禽舍一隅, 羽毛松乱, 两翅下垂, 食欲减少等一般性病状。由于大肠杆菌病的临诊病型不同, 可以出现肠炎、败血症、呼吸道炎、输卵管炎、眼炎、关节炎、神经症状、肿头综合征等为主的相应的症状。

4 药敏试验

禽大肠杆菌病 (avian colibacillosis) 是由一定血清型的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由于该病病型较多, 其临诊表现也有差异。其特征有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和脐炎等病变。

本文就金坛地区3个鸡场5周龄鸡发生本发生的以精神不振, 采食减少、腹泻等为病症, 部分死亡, 剖检有疑似大肠杆菌病的病例进行病原分离鉴定, 从分离出的菌株中挑选9株进行药敏试验, 旨在为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现将实验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4.1 试验材料

4.1.1 标准菌株

大肠杆菌标准株O1、O78、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大肠杆菌分离株, 来自常州地区, 经分离得到的9株鸡大肠杆菌, 分别为A1、A2、A3、B1、B2、B3、C1、C2、C3。

4.1.2 试剂及器材

LB培养基:胰蛋白胨10g, 酵母提取物5g, NaCl 10g定容到1L摇匀条p H至7.0高压蒸汽灭菌。麦康凯培养基:蛋白胨20g, 氯化钠5g, 乳糖10g, 琼脂20g, H2O 1000m L, 1%中性红溶液3~4m L, 1%结晶紫0.1m L, p H 7.4, 高压蒸汽灭菌。药敏试纸片共15种:氟苯尼考、安普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乳酸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左氟沙星、黏菌素、阿莫西林、头孢噻肟钠、头孢氨苄。以上药敏试纸片均为5μg/ 片, 由杭州天和微生物有限公司生产制造。

实验设备有超净台、酒精灯、培养皿、接种环等。

4.2 试验方法和结果

4.2.1 细菌的分离和培养

剖解病鸡观察病变, 取病变部位 (如肝, 小肠) 进行细菌的分离。具体方法:用灭菌的接种环挑取部分组织在麦康凯培养基进行三区划线。37℃培养24h观察时候有单个红色菌落;同时取一小部分组织放到LB液体培养基, 37℃培养24h进行增菌。如麦康凯培养基没有形成菌落, 用LB培养的菌液在麦康凯培养基进行三区划线, 37℃培养24h观察是否形成单个红色菌落。

4.2.2 细菌的药敏试验

对分离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扩散法。在“超净台”中, 用经酒精灯火焰灭菌的接种环挑取适量细菌培养物, 以划线方式将细菌均匀涂布到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具体方法:用灭菌接种环取适量细菌分别在平皿边缘相对四点涂菌, 以每点开始划线涂菌至平皿的1/2。然后, 找到第二点划线至平皿的1/2, 依次划线, 直至细菌均匀密布于平皿。

将镊子于酒精灯火焰灭菌后略停, 去药敏片贴到平皿培养基表面。为了使药敏片与培养基紧密相贴, 可用镊子轻按几下药敏片。为了使能准确的观察结果, 要求药敏片能有规律的分布于平皿培养基上;一般可在平皿中央贴一片, 外周可等距离贴若干片 (外周一般可贴7片) , 每种药敏片的名称要记住。

将平皿培养基置于37℃温箱中培养24h后, 观察效果。

用以上的方法对金坛三个鸡场疑似感染禽大肠杆菌的病鸡进行剖解, 取肝脏部位进行细菌分离。结果其中在麦康凯培养基分离5株大肠细菌。没有生长细菌的用Lb培养基增菌液在麦康凯培养基继续分离细菌, 分离到4株大肠杆菌。然后对9株禽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

4.2.3 药敏试验结果

在涂有细菌的麦康凯培养基平板上, 抗菌药物在琼脂内向四周扩散, 其浓度呈梯度递减, 因此在制片周围一定距离内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过夜培养后形成一个抑菌圈, 抑菌圈越大, 说明该菌对此药敏感性越大, 反之越小, 若无抑菌圈, 则说明该菌对此药具有耐药性。其直径大小与药物浓度、划线细菌浓度有直接关系。 (见表1)

判定标准:抑菌圈直径 (φ) ≥18mm为高度敏感, 以“+++”表示;抑菌圈直径18mm> (φ) ≥14mm为中度敏感, 以“++”表示;抑菌圈直径14> (φ) ≥10mm为低度敏感, 以“+”表示;抑菌圈直径10mm> (φ) 为耐药, 以“”表示。

5 讨 论

此项试验结果证实:不论是标准菌株还是所分离的大肠杆菌对安普霉素、阿米卡星都具有高度敏感性;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肟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敏感性居中;而对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头孢氨苄的抑菌作用较低, 甚至已产生耐药性。安普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及新霉素均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对金葡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等均有效。此项试验证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仅对标准菌株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而且对各种临床菌株也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掌握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 通过药敏试验寻找疗效最好的药物, 是解决大肠杆菌病的主要手段。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多种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不同类型禽病的总称。大肠杆菌是健康畜禽肠道中的常在菌, 可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大类。由于其抗原性复杂血清型多样, 临床病变复杂, 且常与病毒性疾病和其他细菌性疾病并发或继发, 给养鸡业带来相当大的危害, 该病的防治尤为重要。该病的防治原则是加强管理, 保持环境卫生, 控制促发因素, 搞好预防, 才能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而药物防治仍是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 但由于用药不当或药物滥用, 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临床用药时, 建议先对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 选用敏感药物, 同时注意不要长时间使用同一种药物, 应多种高敏抗菌药交替使用, 以防止长期使用某种抗菌药而产生抗药性。

摘要:为了解我市流行的鸡大肠杆菌对药物的敏感情况, 从常州地区3个养鸡场采集的60份病料进行病原分离, 在分离得到的菌株中挑选9株进行药敏试验。试验选择强力霉素、安普霉素、阿米卡星等15种药敏纸片, 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不论是标准菌株还是所分离的大肠杆菌对安普霉素、阿米卡星的都具有高度敏感性;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肟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敏感性居中;红霉素、复方新诺明抑菌作用较低。此试验旨在选择对大肠杆菌无耐药性或耐药性低的药物为大肠杆菌病的药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肠杆菌,病理变化,药敏试验,耐药性

参考文献

[1]陆承平主编.兽医微生物学[M] (三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213-223.

[2]冯元璋.鸡大肠杆菌病[J].中国兽医科技, 1989, 1:20-22.

[3]甘孟侯主编.禽病诊断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159-166.

[4]高崧.我国部分地区105个禽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1998, 05.

[5]曹斌, 等.鸡大肠埃希氏菌地方菌株的致病性与药敏试验[J].中国动物检疫, 2003, 03.

[6]李富金, 等.山东省不同地区治疗禽大肠杆菌病的用药调查及菌株耐药性分析[J].中国兽药杂志, 2006, 02.

[7]姚火春主编.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 (]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23-50.

[8]李六金, 等.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实习指导[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9]东秀珠, 等.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10]李永清, 等.禽大肠杆菌病防制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学报, 2000, 04.

抗生素药敏试验

抗生素药敏试验(精选7篇)抗生素药敏试验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在我院妇科门诊确诊为支原体感染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