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课程标准与课本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课程标准与课本(精选4篇)

课程标准与课本 第1篇

2003年, 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其中课标所提出的九级目标对写作的描述是:“能用英文书写摘要、报告、通知和公务信函等;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或感情;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评述他人的观点, 文体恰当, 用词准确;”由此可见, 课标注重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和交际范畴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 在现行的高考考纲中对英语的写作能力的要求也在逐年的提高。高考书面表达的题目难度也有所增加。因此, 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二、存在的问题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其中特别强调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未来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 说和写是语言的输出。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往往注重英语的听和读的能力, 却忽视英语中的说和写的能力, 尤其是忽视写作训练的长期性和必要性。从学生的英语写作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课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语言基础薄弱, 表意不清。

尽管高中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了英语, 而且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但是他们在语言的组织和语言的规范上仍然错误百出, 常常会出现单词拼写错误, 语句成分不全, 表意不清等现象。

2.句式结构混乱, 交错使用。

总结高中英语的几个主要的基本句型, 无非是这几种结构:主语 + 谓语、主语 + 谓语 + 宾语、主语 + 系动词 + 表语、主语 + 谓语 + 直接宾语 + 间接宾语、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宾补、There be句型等。但是, 学生经常会搞混了。例如他们经常会写:There is a boy play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 () 正确的可以写成:There is a boy who is playing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或Thereis a boy playing basketball on theplayground. 学生对句式的混乱和模糊, 进一步印证了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深, 理解不够, 需要在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3.谋篇布局意识不够, 不会用关联词。

高中学生即使在句式结构上有一定的把握, 但是在谋篇布局上意识不强, 考虑不周。学生写的句子多数情况下都是简单句。我们知道在高考的书面表达的评判标准中强调, 如果考生能够使用恰当的关联词的话, 会使行文流畅, 让人觉得逻辑清晰, 调理清楚, 对应的评分标准的档位上也会有所提高。所以学生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能用上像but, however, when, if, even if (though) 等一些简单而常用的关联词, 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书写态度差, 卷面不整洁。

除了语言运用上要正确, 语句符合语法要求, 一篇良好的书面表达要求卷面要整洁, 字迹要清晰, 美观大方。这样才能给评卷的老师留下好的印象, 拿到高分。当然, 良好的书写习惯是靠平时的严格训练而来的, 平时的练习都能做好, 那考试时当然可以做到。实践证明, 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 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才能为真实语言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 学生在英语写作上存在困难。作为学生的指导者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关注学生的困难, 急学生所急。但是,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花的时间也不少, 可往往浅尝辄止, 收效甚微, 写作不得要领。与此同时,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往往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开, 这既忽视了课本在我们英语教学中的语料作用又增加了写作训练的难度。因此, 我在不断地思考, 能不能把写作教学与课本语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写作教学的语言输出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 (1985) 认为, 第二语言的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 或接收“可理解的输入”而发生的。阅读是输入性的信息, 而写作是输出信息。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涉及了不同的认知过程, 输入是重点在于对意义的理解, 而输出要求学习者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 更加注意语言的形式。但当输入的信息就是输出的信息时, 意义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等都会被加工, 输入和输出的质量都会得到提高。夏纪梅 (2003) 指出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只是单纯地接收灌输的东西, 而是不断刺激反应的过程和输入输出的过程: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输入阶段, 要有大量和多渠道的输出。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为语言习得过程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输入是习得的前提;输出是习得的保障。

根据输出与输入理论, 阅读能促进写作的提高。因为, 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更有能力从阅读中获取表达的词汇。学生词汇量越大, 对主题的充分发展的可能性越大, 写作的质量也就越高。我们现行的课本题材丰富, 体裁多样, 体现了由浅到深, 由易到难的思维过程, 更重要的是它的语言的规范性和地道性不容忽视。因此, 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是不是能利用好英语课本的语料的示范作用, 把课本的语言教学和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经过一年的实践, 笔者发现: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把二者结合在一起, 往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现行的高中课本, 主要是由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组成。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是专家们利用各级各类书籍、报刊、甚至网页的文字材料收集整理而成的, 是写作的一种体现和展示, 可供学生学习、模仿和创造。

1.以学习优词美句为基础, 积累写作词汇。

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只有通过词汇的长期积累才能有由量到质的飞跃。我们的课本题材和体裁丰富, 有介绍艺术的, 有介绍历史的, 有介绍海底世界的。这些丰富体裁和题材的文章向我们展示时运用了丰富的非常优美的字、词和句。如果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进行积累背诵, 往往能使他们的文章更生动、更优美。例如在模块7第3单元中, 作者介绍生动而多样的海底世界时, 运用一些好词好句, 我就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个妙语佳言 : (1) a day of pure magic. (2) It wasthe most fantastic thing I have everdone. (3) The first thing I becameaware of was (4) It seemed that therewas a surprise waiting for me. (5) Ithink every cell in my body woke up. (6) I told myself they weren’t dangerous but that didn’t stop me fromfeeling scared to death for a moment! (7) My heart was beating wildly. 根据以上的美词美句, 我设计了题目: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学生可以运用以上的优美的表达方式, 好好地构思, 串成一篇文章。

2.以篇章结构学习为重点, 培养语篇的构建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语言的两个方面。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也是写作的必经渠道和重要方法, 只有通过成功而有效的输入, 才能激活和拓展学生写作的输出。通过对多种题材和体裁文章的阅读, 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如果我们足够用心, 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语篇结构可以供我们学习和揣摩。例如:模块7 Unit 1 Living well是一封关于向一位建筑师提建议的文章。文章以书信的形式, 向读者逐步体现了提建议的方式和方法:首先提出写信的目的, 然后逐条列出每项要求 (1) Adequate access for wheelchairs. (2) Earphones forpeople who have trouble hearing. (3) Raised seating. (4) Toilets. (5) Car parking等要求。 最后 , 提出 :I hope mysuggestions will meet with your approval.根据文章的特点我设计了相应的作文题目:假设你是高二的一名学生, 名叫李平, 你所在的城市要改造旧的江滨公园 (riverside park) , 于是针对原有公园不便残疾人休闲的现状, 给市长写一封关于建议如何改进新公园的信。由于有原有的课文结构作为参考, 学生在写文章时已经大体知道如何去组织这篇文章。因此, 他们写起来就胸有成竹多了, 条理也更清晰。

3.以阅读材料为模板, 进行模仿性写作。

在写作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搭建篇章结构的能力, 而且要注意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写作。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模仿。一个小孩学说话总是从模仿大人说话开始。写东西也是一样的。教师在写作指导时, 应注意让学生从模仿他人的作品开始。我们的课本内容丰富, 用词地道, 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写作范文和范本。以第4模块为例, 在Unit 2 Workingin the land中介绍了我国的“农民”科学家袁隆平, 课文介绍了袁隆平的外貌、生平、性格、兴趣爱好和梦想。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我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重点写一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在写作中学生可以用上课文当中的一些单词或词组。例如, consider, as ayoung man, rid of, thanks to, besatisfied with, would rather, care about等。由于学生对课文很熟悉, 对文章用词也很了解, 学生写这篇文章还是写得不错的。

4.以单元话题为中心, 进行改造性写作练习。

现行的课本以话题为中心, 话题涉及到友谊、电脑、运动、歌曲、戏剧等, 它们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 也是他们喜欢的话题。课文的阅读在语料的呈现上采用了不同的方式, 有诗歌、对话、书信、叙事、议论等方式。如果教师能以单元词汇为基础, 引导学生对这些体裁进行改造的话, 对学生的写作的帮助也是不小的。

5.以课内材料为基调, 进行创造性写作练习。

语言的魅力在于指导人们的思想, 赋予人类丰富的想象力。每当我们阅读完一篇好的文章时, 我们总是浮想联翩, 觉得有话要说, 正如古人所说的“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这种感受在英语阅读时也有。每当学生阅读完一篇优美的文章或一本好的作品时, 我们可以要求他们或把故事的梗概写下来, 或针对文章或作品中的某一个人物进行分析和剖析, 或写一下读后感。这种随性的写作并没有具体的框架和限制, 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尽情地去享受写作的快乐。如第二模块的第5单元的中心话题是Music,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喜爱的乐队或歌曲, 介绍一位自己喜欢的歌手, 或谈一谈自己对某一种音乐的理解或看法等。这种自由写作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每位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喜好共同享受写作的快乐。

总之,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挖掘课本语料的示范和模板作用, 利用好手头的阅读材料, 把它们转化成培养学生写作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感到写作并不遥远, 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 他们一定会会写, 爱写, 能写, 从而提高他们写作的整体水平。

摘要:在课程标准下, 针对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以学习优词美句为基础, 积累写作词汇;以篇章结构学习为重点, 培养语篇的构建能力;以阅读材料为模板, 进行模仿性写作;以单元话题为中心, 进行改造性写作练习;以课内材料为基调, 进行创造性写作练习。

关键词:英语,写作,语料,结构

参考文献

[1]刘道义.王家骥谈英语阅读与写作训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张文俊.英语单元教学中的写作渗透.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2期

课本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 第2篇

收稿日期:-11-20

作者简介:方武,池州师专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和文章学研究。

与过去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相比,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删掉了体现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与所有其他课程标准相比,唯独语文课程标准没有体现基础知识的“内容标准”。有人由此断定新课标主张弱化知识。但笔者认为,从新课标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强调看,从新课标“可以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的提法看,从新课标对“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探究能力”的整体强调看,新课标对知识不是进行弱化处理而是进行了新的策略性处理:在弱化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原则下,将知识的选择和建构的自主权下放给课程的执行者──课本的研制主体和课程的教、学主体,即强调课本的研制者和教师以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建构。由于“知识获得是个体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经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又是师生多个视界的经验融合过程”[1]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过程又具有更多的个体经验性和情感体验性的课程学习特性,这就使得这种处理策略是正确的:一方面可以抑制过去业已存在的死记硬背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课本研制者、教者、学者因文制宜、因教制宜、因学制宜地主动参与课程知识的建构,为课程知识的建构开拓无限的空间。为促进课程知识的建构,本文拟对课本对课程知识的建构问题略作论析。

课本对课程知识的建构也即是课本研制者对课程知识的建构。课本之于课程教学的意义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学生和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学和教的主要依凭。课本的研制要全面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知识的建构就应当是不容忽略的方面。“鉴于在教改的大背景下编写并正在使用的有些教材,由于编写者思路的改变,不约而同地将语文基础知识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2](37),鉴于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界的确存在淡化知识的主张,有必要首先指出这种做法和主张是毫无道理的。有人把过去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效率低下归咎于“知识中心”,把教学中出现的一切极为可笑的现象(诸如将学生

课程标准与课本 第3篇

当今世界正进入数字化学习的新时代,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迈入教育的殿堂。在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以及践行“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任务之际,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作为数字化教育的新资源、新载体、新工具和新环境, 有利于助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体系, 已成为整体推动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抓手。新媒体联盟发布的2010 Horizon[1]和2011 Horizon[2]两个报告连续指出“电子书技术将在未来二到三年内发展成熟”。自2010年以后, 出现了以电子书包区域试点为特征的新一轮探索,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受到了较高的重视。

据2011年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 迄今世界上已有至少50个国家计划推广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 其潜在市场规模达500亿美元。谷歌、苹果、亚马逊、索尼等全球信息产业新贵和巨头都纷纷进军电子书及其阅读器市场, 抢占相关技术市场先机。虽然中国占据全球电子书和电子书包市场的重要份额, 同时主要的省市地区都在开展电子书包试点应用工作, 但却缺乏统一的标准, 整个产业链尚未形成, 其后续发展也将遇到标准制定滞后的严重制约, 急需标准层面规范指导。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标准专家代表中国在第22届ISO/IEC JTC1/SC36国际会议上提交了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等标准研制提案, 2012年5月成立ISO/IEC 18120电子课本国际标准项目[3]。国际数字出版论坛IDPF和IMS启动EDUPUB。欧盟e Ternity项目、英国国家电子书观测项目NEBOP、韩国“电子教科书”中小学普及项目、新加坡i N2015教育项目、Intel Classmate PC产品项目陆续启动。国内“手持式电子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多媒体互动电子书包系统研制及教学成效研究”、“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研究”等项目也先后启动[4]。

因此, 鉴于国内需求和国际发展态势, 建立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业组织, 负责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准研制、应用与推广工作, 有着迫切的需求。

2 组织架构

2010年10月, 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向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以下简称全国信标委) 申报成立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 (以下简称专题组) , 并设置秘书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具体研制工作由五个专题项目组分别负责, 分别是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框架、电子课本标准、电子书包终端标准、虚拟学具标准和学习服务标准等专题项目组。每个专题项目组包括项目组召集人、技术专家和相关成员单位, 专题组的研究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5]。其中, 全国信标委教育技术分委员会主任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委员会主任祝智庭教授作为专题组组长。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吴永和博士、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余云涛、华东师范大学李丽秋负责专题组秘书处工作。专题组秘书处设在华东师范大学。

到目前为止, 参与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的成员单位来自高校、企业和研究所, 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电信、大唐电信、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飞利浦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等58个正式成员单位。

专题组主要负责研制电子课本标准和电子书包标准以及相关的标准支撑工具, 如标准测试和内容格式转化等。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在全国信标委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指导下, 联合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研制的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工作, 制定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行业标准、申报国家标准并积极推进国际标准工作 (在ISO/IEC JTC1/SC36中牵头) , 推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产业发展和应用, 为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贡献[6]。

3 研究进展

3.1 专题组工作会议

目前, 专题组已组织了9次工作全会、4次大规模调研会, 参加4次电子书工作组会议、5次ISO/IEC JTC1/SC36工作全会和工作组会议、2次应用研讨会、1次专题组联盟参展, 以及2次国际会议, 并且各专题项目组召开了内部工作会议。五个专题项目组分别开展研制工作。

其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工作组会议3次。第1次工作组会议:2010年11月19日, 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第一次会议暨启动会”, 标志着全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成立[7]。第6次工作组会议:2012年12月20~21日, 标准专题组在浙江杭州顺利召开了全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第六次全体工作会议暨第二届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教育应用交流研讨会, 发布了《中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研究报告》白皮书, 启动了“全国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准应用与教育创新示范校”项目[8]。第9次工作组会议:2013年11月28~30日, 在上海举办的“教育信息化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国际论坛”, 共探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的研究与发展之路, 一体化推进“标准研制产业发展教育应用”发展新模式[9]。

3.2 工作成果

截至2014年6月18日, 形成了44份工作文档, 其中9份会议决议、2个新工作项目提案、2个投票文件, 不仅反映项目组工作的共同参与性, 也使工作得到大部分成员单位认可, 为标准研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保障。一个征求用例文档和一份技术报告, 为各成员单位的进一步工作提供指导。总之, 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成果为整个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稳定的基础。

目前, 已有3项国家标准在研、5项国家标准待立项、3项CELTS立项和开展教育应用类标准研制, 并开展标准示范应用。在研3项标准分别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总体框架、电子课本信息模型、电子书包终端规范, 这是第一批立项的重点优先研制的国家标准项目。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术语、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引用轮廓、电子课本元数据、虚拟学具分类与编码规则、虚拟学具元数据描述规范等5项已完成标准草案, 报全国信标委立项, 进入公示阶段。同时完成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国际标准方面, 2012年5月电子课本标准在ISO/IEC JTC1/SC36立项研究, 中国作为该标准联合召集人, 与国际同仁一同开展该国际标准研制工作。目前, 电子课本国际标准项目ISO/IEC 18120《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电子课本》, 已形成技术报告建议草案 (PDTR) 版本。

4 推进发展

●深入标准研制。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核心由五个类别的技术标准、服务质量与管理、教育应用规范等组成。在第一阶段的研制中, 重点关注技术标准的研究。随着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发展和应用的深入, 服务质量与管理、教育应用规范等提上日程, 目前进入第二阶段研究应用层面的标准规范。当前在研国家标准有序推进, 新技术标准将立项研制, 同时积极分析应用层面的标准规范需求。

●推进产业联盟。基于专题组成员单位, 建立全国电子书包产业联盟, 在专题组平台上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正积极筹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测试和产品认证中心, 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组确定所要测试的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 以及相关专利情况;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研究测试和产品认证中心方案, 有效促进标准应用和推广工作。

●促进教育应用创新。根据标准规范和相应产品, 深入研究如何推进教育应用与创新, 将电子书包应用于课堂教学、课外科技创新、在线学习、非正式学习等, 以及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环境中应用。电子书包无缝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并与相关学科有效融合, 将是应用和创新的核心问题, 这将会在应用层产生相应标准规范。因此, 需要研究和探索基于电子书包的教与学的创新模式、可用应用方案和标准规范, 将促进电子书包产品的深度应用。

●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继续引领电子课本国际标准项目ISO/IEC 18120, 探究在电子书包更大范围的国际标准研究工作, 同时与欧盟、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目前, 专题组在我国与欧盟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方面开展国际合作, 结合中国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方面的项目及成果与欧盟的e Ternity项目建立了i Ternity国际项目, 进行标准研制和教育创新应用, 以及关注IPDF、IMS研制EDUPUB。

标准专题组将有效推进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制工作、产业发展和教育创新应用, 并以“标准引领产业发展, 技术促进教育创新”为宗旨, 促进我国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相关产业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媒体联盟.2010 Horizon Report[EB/OL].[2014-09-10].http://wp.nmc.org/horizon2010/, 2014-09-09.

[2]新媒体联盟.2011 Horizon Report[EB/OL].[2014-09-10].http://wp.nmc.org/horizon2011/, 2014-09-09.

[3]吴永和, 余云涛, 祝智庭.电子课本国际标准提案[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3 (03) :50-53.

[4]吴永和, 雷云鹤, 杨飞, 等.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研究与发展述评——构筑数字化教育生态新环境[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12) :2-12.

[5]吴永和, 马晓玲, 杨飞.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阐释与研究——基于标准研究、产业发展与教育创新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01) :17-28.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4篇

首先,要辨清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的区别与联系。我国历来把“三基”作为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三基”即是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但是基础教育的各门学科提的均是“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见,运动技术是体育学科特有的,较为明显地反映了体育学科的性质。我们有许多老师把运动技术说成运动技能,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资料显示运动技术被定义为“能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运动技术是固有的,本身客观存在的,是默会知识,它必须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才能最终掌握。运动技能是通过后天的学、练逐步提高的。现在中小学的体育课针对这一问题存在两种误区,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有人原封不动地采用了高水平技术于体育教学之中,造成与学生的实际脱节,与体育的教学目标相悖;另一方面则认为技术对中小学生来说没有意义,应当彻底地排除技术传习式教学,把体育课上成身体锻炼课。看来这两种误解均是不足取的。

运动技术学习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在运动技能教学中可将运动技术游戏化,通过游戏手段和表现形式,以学习运动技术为内核的这种教材化改造来增加运动技术学习的趣味性,将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感到枯燥、单调的教材,巧妙地转化为学生尤为喜好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较量中掌握应学的运动技能,同时体验并感悟到运动和技术学习的乐趣所在。例如,哈尔滨市49中李铠老师的《蹲踞式跳远》一课就是将蹲踞式跳远的技术动作通过几个行之有效的游戏来达到练习、强化、提高技术动作的目的,起跳接球赛提高了学生的跳远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完成了助跑、起跳、跑成腾空步;短程助跑起跳成腾空步单脚触高物;慢跑起跳空中收腹成蹲踞落地;中短距离助跑跳远;全程助跑蹲踞式跳远等动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循序渐进中学会了技术动作。

其次,是针对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体育课堂确立“弹性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在体能、技能上所达到的水平基础上,制定出弹性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础与需要进行分组教学,力求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都能得到符合自己的收获。对体能好的同学要提出技术要求;对技术好的学生提出经验类、战术类的要求;对基础差的学生应以兴趣、调动积极性进行参与为主,使他们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起对所学运动技能的概念,并辅之以鼓励性语言,而后通过简单动作的尝试,逐步过渡到主动积极练习、提高的阶段。

第三,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非运动技能的教学。事实上,非运动技能因其实用性和趣味性,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是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我们不能将以非运动技能作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说成是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看成是没有内容的活动课、游戏课和休闲课。相反,只要非竞技运动技能的教学有实用价值,正是体育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的好时机。

课程标准与课本

课程标准与课本(精选4篇)课程标准与课本 第1篇2003年, 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其中课标所提出的九级目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