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及考核的通知
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及考核的通知(精选17篇)
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及考核的通知 第1篇
关于开展“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技能与理论
培训、考核的通知
各临床、医技、药剂、护理(组)科:
为进一步强化医疗质量,落实“三基”训练,提高全院职工的急救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院范围内对医务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技能的培训、考核,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及考核的人员:
全院医、护、技(药剂)人员参加考核。
二、培训内容、时间等: 1.内容:心肺复苏。
2.培训时间、考核时间:各科主任自行安排。3.培训方式:以各科(组)为单元,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各科(组)根据情况自主安排,涉及实地操作训练时各科(组)必须事前与医务科(詹旭恩)联系,由医务科(詹旭恩)进行场地器材的统筹安排。院部决定我院急诊科主任(质控科主任)胡海州作为教官,各科可据本科实际情况邀请胡海州主任进行理论及实际操作的辅导。
三、考核评定标准、方式及时间安排:
1.考核(培训)标准:以“成人和小儿(儿科)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评分标准”为标准。
2.考核方式:由各科的主任(负责人)组织考核,考核以科室(组)为单元。
四、奖惩规定:
本次培训及考核后各科的主任(负责人)必须将考核人员签到培训考核表、现场照片、成绩单一式二份,一份本科保留,一份交医务科(詹旭恩)保留,本次培训及考核情况将录入本人技术档案,对不合格者医院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公布;对不认真参加培训且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参加今年的评先评优并作为聘任、晋升的指标。
希望全院医务人员好好复习,积极参加本次活动,切实熟练掌握这一技能。
五华明鑫医院 2017年06月25日
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及考核的通知 第2篇
科室: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5分。
1、出生后立即用几秒钟的时间快速评估4项指标包括:(是否足月?)(羊水是否清?)(有呼吸或哭声吗?)(肌张力好吗?)。
2、防止体热丢失,产房温度设置在(25)度左右。足月儿辐射台温度设置在(32-34度)。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复苏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时,可用塑料膜保温。
3、清理气道,用吸球或吸管先(口咽)后(鼻)清理分泌物。吸引时间应(10)秒,吸引器的负压不超过(100mmHg(13.3kPa))。
4、评估,初步复苏(30)秒,评估呼吸和心率,如果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或心率(小于100次/min),进行正压通气。
5、正压通气的指征:(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或心率小于100次/分)
6、面罩的放置,必须覆盖(下颌尖)(口)(鼻)。
7、胸外按压手法包括(双指法)(拇指法)
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及考核的通知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法从胜利油田各二级单位抽取在岗职工500人, 其中男280人, 女220人;年龄25~65岁, 其中25~35岁220人, 36~45岁100人, 46~55岁100人, 56~65岁80人;学历分初中、高中、大专、本科4个层次, 其中初中毕业150人, 高中毕业50人, 大专毕业200人, 本科毕业100人;油田一线工人250人, 教师50人, 后勤服务人员100人, 机关科员100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事先准备心肺复苏理论试卷, 总分100分, 其中填空题20分、单选题60分、判断题20分。印制500份, 每人一份, 单人单桌考试, 不准携带任何通讯工具和书籍, 考场纪律严格, 在规定时间内收卷, 采用流水作业方式批阅试卷并记录成绩。成绩分为3个级别:优秀 (95~100分) 、及格 (60~94分) 、不及格 (60分以下) 。参照2010年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制订心肺复苏操作程序和评分标准, 共分为9个操作考核要点, 分别是按压部位、按压深度、按压姿势、按压通气比例、清除分泌物、开放气道、吹气持续时间、吹气嘴型、两手配合情况。评判标准分合格、不合格。调查对象按研究者指令在模拟人身上分别进行以上操作, 研究者记录相应级别人数, 计算合格率和不合格率。
1.2.2 培训方法
先由优秀临床带教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4学时心肺复苏理论授课, 每次100人;然后随机分成5组, 每组20人, 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3]教学, 每组由一名带教教师负责, 在实训室心肺复苏模拟人身上进行现场情景演练操作后, 学员模拟, 每人最少操作3遍, 第一遍只说操作要领不做按压, 第二遍边说边做, 第三遍只做不说, 教师指导, 其他学员观看并指出问题。训练结束后, 先集中进行理论考试, 再进行一对一操作考核, 考试要求和方法同培训前。
1.2.3 考核方法
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要求和方法同培训前。
1.2.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软件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心肺复苏培训前后职工理论考试成绩对比 (见表1)
培训后职工理论成绩优秀率和及格率比培训前高 (P<0.01) , 不及格率比培训前低 (P<0.01) 。
2.2 心肺复苏培训前后职工操作考试成绩对比 (见表2)
培训后职工各项操作成绩合格率比培训前高 (P<0.01) 。
3 讨论
心肺复苏使用胸外挤压心脏的方法使血液流动, 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补充氧气[4], 两者结合, 模拟心脏和呼吸系统的工作, 刺激心脏复跳并为重要器官如大脑提供血液及氧气, 避免脑缺氧坏死[5]。对心脏骤停病人及时施救非常必要, 尤其在“黄金4分钟”内, 可以将存活率提高到50%[6], 超过6分钟只有4%的存活率[7]。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每年接诊心脏猝死病人500多例, 院外实施过心肺复苏术的不足10%, 抢救成功率低于1%, 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力普及心肺复苏术, 抢救成功率已达到74%[8,9]。胜利油田一线职工大多工作地点偏远, 周围没有大型医院, 救护车到达时间最少15分钟, 而发生心脏骤停时, 若只等医务人员到来几乎没有救活的可能。经我们的调查显示, 胜利油田职工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都很欠缺, 因而在职工中普及心肺复苏术的培训非常必要。我院是山东省应急救护培训基地, 教师都经过严格系统的训练, 有丰富的授课经验。调查结果显示, 采用集中授课加分组训练、考练结合的方式对职工进行培训[10], 职工的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优秀率和合格率都较培训前明显提高 (P<0.01) 。鉴于职工上班脱岗培训难度大, 可以采用“上门送教”的方式, 到工厂车间及油井旁进行指导训练等。培训后的操作考试成绩除人工呼吸和双手配合成绩稍差外, 其余各项操作成绩均较好 (合格率在90%及以上) , 在今后教学中, 应注意加强这两方面的培训。胜利油田在岗职工有15万人左右, 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 加之资金和师资紧张, 普及难度较大, 希望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投入更多资金, 以提高普及率。
关键词:胜利油田职工,心肺复苏术,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薛辉, 刘妮娜.心肺复苏术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 :47-48.
[2]王春香, 楼秋英, 来彩芬, 等.城市居民心肺复苏知识普及情况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2 (1) :26-28.
[3]温新华.心肺复苏术[J].现代职业安全, 2010, 10 (2) :16.
[4]阮惠芬, 徐昆, 曾汉, 等.广州东部地区公众徒手心肺复苏术掌握现状调查及培训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3 (8) :72-73.
[5]祝伟, 何惠君, 陈华文.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心肺复苏技能掌握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 2012, 25 (8) :93-95.
[6]王海燕, 杨蔚, 肖江琴, 等.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高职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培训效果的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 :454-455.
[7]杨海宇, 李风权.现场模拟教学法在大学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6) :147-148.
[8]张敏, 聂雷霞, 蒋萍, 等.非医学类本科生心肺复苏知识认知与需求分析及培训模式探讨[J].护理学报, 2011, 18 (7B) :67-69.
[9]王永平, 徐海红, 徐明君.住院军人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培训[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35) :8815-8816.
医护人员心肺复苏培训的探讨 第4篇
【关键词】心肺复苏(CPR);培训;教师授课法;视频指导自学法
CPR training of medical staff
Liu Dong-xia
【Abstract】Objective: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and video guide for medical staff self-study method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training effect. Methods: 46 different departm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raining in CPR techniques, and training time,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scores. Results: of the two training methods of teaching the same effect, but the self-study method is more economical in time. Conclusion:The self-guided method using video training, medical personnel can effectively grasp the CPR function, is conducive to large-scale training activities.
【Keywords】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training;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video guide self-study method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对心跳骤停的最有效的急救措施[1],因此医务人员(包括非急诊科医生及临床辅助科室人员)均需要熟练掌握CPR技术[2],为了普及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规范操作程序,提高急救技术水平,我院急救中心对我院医务人员进行了CPR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临床辅助科室(放射,超声及心电图)的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共46人随机分为两组,其构成情况见表1。
授课组(组1)由我院急诊科教师编写教材并授课及示范演示和辅导训练;自学组(组2)学员在示教室跟随光盘边看录像边在模型上进行练习操作。培训结束由我院组织考核小组按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对每位学员进行技术考核。
2结果
2.1培训时间:授课组培训花费时间3h~4h,平均3h30min;自学组培训花费时间1h~1h30min;平均1h10min。
2.2培训效果:两组学员得分情况,基本无显著差别,但在评估病人及开放气道步骤得分授课组由于自学组,各流程平均得分情况见表2。
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临床教学的研究热点[3]。通过本次培训可以看出授课组与自学组的教学效果基本相同,但从评估病人和开放气道步骤的得分情况可见由教师指导演示训练的教学效果较跟随光盘自学的效果好,提示在制作下一代光盘产品中应加强以上信息的传递。
与授课组相比较,自学组最大的优势是节约了CPR培训时间,这主要是节约了教师授课及反复演示的时间。自学组的另一优势是学员可以自己跟据随班次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医院24h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很难有时间将所有工作人员集中起来进行培训。正是由于自学法学习时间短,时间灵活,所以更适合那些没有时间参加授课,习惯自学的人们,使参加学习的人数更多。而且由教师授课,会受教师人数的限制而影响班级的大小,培训课时的安排等,自学法却不会受此影响,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日程安排随时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在培训后不断地进行复习和操练。
4结论
在医院内利用自学法对工作人员进行CPR培训可以使工作人员有效地把握CPR技能,并且可以节约培训时间,有助于开展大规模的培训活动,提升培训数量,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莉. 护理人员快速有效普及心肺复苏术的体会[J].光明中医,2009,24(1):154
[2]蒋婕,朱莹,等. 不同培训模式对医务人员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5):463~465
心肺复苏考核总结 第5篇
为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及抢救成功率,根据我院医师技能培训计划,我院于2014年8-9月开展了心肺复苏技能学习及考核,现将学习考核结果总结如下:
我院全体医务人员对于学习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及训练,最终参加考核,体现我院医生的综合急救处理能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同志对于2010年心肺复苏最新指南—美国心脏协会修订未能完全掌握,如以下几点:
1、在检查患者反应时应做到快速、准确,快递检查患者有无呼吸及或是否能正常呼吸,检查脉搏时间不能超过10秒。
2、在心脏按压环节,应做到成人胸骨压下深度5cm,每分钟频率100次/分,抢救者双肘关节伸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肩手保持垂直用力向下按压。
3、打开气道环节,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仰头举颏法、仰头抬颈法、仰头拉颌法。
护士 心肺复苏考核材料 第6篇
提高护理质量,做到“三基训练”长抓不懈
2014年1月10日,护理部对部分护士进行了心肺复苏操作考试。护理部主任董崇凤及二疗区护士长李春红担任此次考试评委。心肺复苏是急诊急救必备的抢救技术之一,护理部采用国际最新修订的心肺复苏技术操作标准,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对新标准进行了统一学习、演练、抽查考核。此次对护士心肺复苏考核为 “三基”训练的内容之一,旨在检验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急抢救能力。评委严格考核、认真点评,对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当场进行反馈,甚至亲自示范、手把手演示,现场气氛严肃。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应考,所有护士全部考核完毕,成绩优异,达到了考核目标。“三基”训练作为护理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护理部将以医院评审为契机,将其作为常态化工作加以落实,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及考核的通知 第7篇
为加强新聘用医务人员对心肺复苏术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心肺复苏术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提高新聘人员在未来实际工作中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及抢救成功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根据我院2014年新聘用人员考核培训计划的安排,于2014年7月29日至31日开展了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学习及考核,现将培训学习及考核结果总结如下:
一、此次参加培训的人员包括新聘医师、护士、药师、导医、麻醉师、检验师、医学影像技师、药士、康复技士、科员、护工和收费员等共108人。经过培训学习,全体参训人员都熟悉了心肺复苏术的理论要点和实际操作的基本要领,了解了心肺复苏术的考核标准,基本达到了我院预期的培训要求。
二、实际参加考核的人员为108人。104人合格,其中90分以上45人,80~89分59人,4人未达标,合格率为96.30%。由于本次培训时间短,故经院领导批准,考核合格成绩由原来的90分降低为80分。
三、本次培训考核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同志未达到2010年版心肺复苏考核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根据患者的发病症状所采取的处置顺序不正确; 2、患者体位摆放不对,遗忘一些细节动作;
3、按压位置定位不准确,按压频率、深度不符合要求,未做到有效按压;
4、应用简易呼吸器使用方法不正确,达不到预期的潮气量;
5、在整个模拟施救过程中无紧迫感等。
四、根据本次培训考核发现的问题,今后我们应该在力求准确、注重细节上下功夫,力争做到精益求精。附件:
1、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2010版CPR考核标准 2、2014年新聘用人员心肺复苏考试成绩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科
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及考核的通知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参赛对象
将成都市18所三级医院优秀的儿科参赛护士分成18组, 每组2人, 共36名护士。
1.2 考核方法
每组参赛护士根据新生儿心肺复苏的需要备好用物, 报告参赛号码和比赛项目后开始计时。两名参赛护士中, 一名护士判断新生儿情况并安置新生儿于复温床上, 另一名护士记录新生儿情况。两名护士在4分钟内配合完成一组心肺复苏操作。配备3名监考教师, 其中一名使用秒表计时。
1.3 技能考核的技术评分要求
技能考核的技术评分要求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新生儿复苏共85分;第二部分是综合评价15分。在第一部分考核中, 要求参赛者模拟巡视病房时发现新生儿呼吸暂停的情况, 实施抢救, 内容包括: (1) 对模拟新生儿的心率、呼吸、哭声、肌张力有无进行评估; (2) 安置新生儿于复温床上的方法是否正确; (3) 评估心率与急救措施是否得当; (4) 胸外按压手法和部位、频率及深度是否正确; (5) 呼吸气囊的使用方法是否准确; (6) 按压与呼吸比例是否恰当; (7) 生命支持口述是否完整; (8) 复苏后的监护与处理是否得当。第二部分综合评价包括关爱新生儿、无创伤及并发症发生、操作动作熟练程度、复苏的有效性、用物是否齐备、处理是否规范、时间的把握情况等方面。
2 结果 (见表1)
由于竞赛中的评分标准与其他医院考核评分方法有所不同[1], 所反映出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在初赛中, 参赛护士最突出的问题是洗手方法不正确, 其次是心肺复苏成功后未及时记录以及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心脏按压存在的问题。但是, 参赛护士复苏体位的摆放、开放气道的有效性和抢救时间的控制都完成得很好, 这说明参赛护士对该部分的技能已牢固掌握。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 洗手存在的问题
初赛中, 参赛护士洗手暴露的问题最多, 其原因是重视程度不够。众所周知, 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感染、保障患者安全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医院对护士的规范洗手法较为忽视, 医务人员常常因为患者较多、工作量大而顾不上洗手, 频繁接触带有细菌的患者后, 免疫力低下的新生儿无疑就成了院内感染的对象。解决的方法是增强医务人员对手部卫生状况重要性的认识[2], 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并定期监测, 这对控制医院的感染十分重要[3]。可将“六步法”洗手的宣传画张贴在洗手池旁, 方便医务人员边洗手边对照, 确保洗手与消毒达到规定要求。
3.2 病情记录暴露的问题
初赛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病情记录不完整或未做记录。由于初赛规定时间是4分钟, 一些参赛护士感觉时间紧, 来不及书写, 另一些是因紧张忘记书写, 还有些参赛护士是有记录但不全面。解决的方法是对参赛护士强调病情记录要重点突出, 时间记录到每分钟, 病情描述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3.3 心电监护仪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心电监护仪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未接通监护仪的电源, 未将各导联线与心电监护仪的相应接口连接, 监护仪的电极片粘贴位置不正确。监护仪的正确使用能为新生儿的病情变化提供客观依据,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解决的方法是对参赛护士明确:要做到首先接通电源并打开电源开关, 将各导联线与心电监护仪的相应接口连接, 再将电极片安放在相应位置[4], 以确保患者在抢救成功后能顺利观察病情变化, 从而为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3.4 胸外按压存在的问题
胸外按压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按压的方式、按压的部位、按压的深浅度上有误。解决的方法是将参赛护士的心肺复苏操作过程进行录像, 对容易出现按压方式和按压部位错误以及按压深浅错误的部分进行剪接。将正确复苏方法与错误的方法进行对比, 以PPT形式播放出来, 使每组选手看后就知道存在的问题。培训教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再次强调正确的操作方法, 讲解完后, 立即分组进行操作训练, 然后再从中任选3组进行练习, 由其他参赛护士观察操作流程是否正确, 时间把握是否恰当, 直到大家掌握正确方法为止。
3.5 使用气囊存在的问题
使用气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挤压气囊的手法不对。解决的方法是演示正确挤压气囊的方法, 单手挤压气囊时应捏住呼吸气囊的中间部分, 拇指和其他四指张开, 挤压气囊时用力均匀。挤压气囊给氧要有节律, 培训时要求参赛护士在操作时大声计数, 数1时挤压, 数2和3时手放松气囊, 使参赛护士很快掌握正确使用气囊的方法。
从初赛的成绩分析可以看出, 三级医院的儿科护士对于心肺复苏的核心操作总体掌握良好, 但综合能力的训练还有待加强。因此, 应加强临床护士急救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训, 建立重复培训和定期考核的制度, 特别是专业儿科护士, 更应加强CPR的培训。
摘要:目的 对成都市护理岗位创新技能初赛中新生儿心肺复苏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提高新生儿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降低新生儿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方法 对全市18所三级医院优秀的参赛儿科护士心肺复苏操作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参赛护士心肺复苏的核心操作掌握良好, 但综合护理技能有待提高。存在的问题有:洗手方法不正确、病情记录不完整、心电监护安放位置有误、按压幅度和部位不正确等。结论 护士除应正确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外, 还应高度重视基础技能训练, 掌握心电监护仪的基本操作方法。
关键词:成都市,护理岗位,创新技能初赛,新生儿,心肺复苏
参考文献
[1]青华, 张岚, 马国威, 等.186名急诊护士心肺复苏技能掌握情况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 2012, 19 (7A) :23-26.
[2]周风霞.消毒与新生儿院内感染[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13) :63-65.
[3]洪喜, 罗婵清.综合医院医务人员手部卫生情况调查及干预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23) :22-24.
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感受 第9篇
然后,杨医生为我们讲解了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循环外压等。严老师一边讲解,一边进行示范,从手势的正确与否,到力度的大小,按压部位的准确性,都一一进行了详细地说明。
杨医生讲解完毕,就是我们学员的实践环节,本来以为很简单的几个动作,结果我们13位学员做的是漏洞百出,比如,气道没完全打开,人工呼吸的时候有的学员由于紧张忘记捏被救人员的鼻子,有的是吹气不到位,循环外压的时候用力过大,还有的是着力位置不准确,还有的是施救时间过长导致失败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会有失误,这一套看似简单的心肺复苏过程我们完成的却是如此的艰难,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神圣伟大的,这个施救过程容不得救援人员的半点失误和马虎,我们必须庄严地对待。后来,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以及大家的共同努力,最后每位学员都较好地完成了整个过程。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美国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会心肺复苏技能,然而,在我国现在正在争取每一万人中有一个人会此技能,每年有上百万人由于心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失去生命,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差距,看到我们需要普及心肺复苏技能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CPR心肺复苏技能培训 第10篇
1.拍双肩在患者两侧耳边呼唤,检查患者是否有意识。
2.检查颈动脉是否有脉搏,看时间并呼唤医护人员。
3.宽衣解带保证胸部全部外露。
4.进行胸部按压(具体讲解按压部位和方法及注意事项),保证每分钟不少于100次的频率(18秒保证30次以上);并下压4至5厘米。
5.扶双耳把头部侧放,迅速检查并清除口腔异物。
6.下颚和耳垂儿成直线并与地面保持垂直,进行人工呼吸
(30次按压:2次呼吸)。
CPR(心肺复苏)培训课程
1.拍双肩在患者两侧耳边呼唤,检查患者是否有意识。
2.检查颈动脉是否有脉搏,看时间并呼唤医护人员。
3.宽衣解带保证胸部全部外露。
4.进行胸部按压(具体讲解按压部位和方法及注意事项),保证每分钟不少于100次的频率(18秒保证30次以上);并下压4至5厘米。
5.扶双耳把头部侧放,迅速检查并清除口腔异物。
6.下颚和耳垂儿成直线并与地面保持垂直,进行人工呼吸
锅炉车间心肺复苏培训 第11篇
1、先判断有无意识
2、无反应,立即呼救
3、仰卧位置,放于地面或硬板
4、开放气道,清理口腔异物
5、判断有无呼吸
6、无呼吸立即口对口吹气
7、保持头部后仰,另一只手检查颈部动脉有无脉搏
8、如有脉搏,可做口对口人工呼吸
9、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10、每按压30次,进行口对口吹气2次,重新定位,每按压30次,进行口对口吹气2次
11、心肺复苏开始1分钟或连续4个循环检查有无脉搏、呼吸及眼睛瞳孔变化,检查时间不可超过5秒
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及考核的通知 第12篇
1对象和方法
1.1考核对象参加全院临床护理本科生带教老师遴选的护理人员共72名, 内科和外科各36名, 均为女性, 科室带教老师, 对临床各项护理操作能较为熟练的进行, 其中大专及以下学历52名, 本科学历20名。取得护士职称者6名, 护师职称者46名, 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者20名。均在不同时期参加过2010版心肺复苏术的院内培训。
1.2考核标准参加《新指南》基础生命支持关键步骤设计了评分标准, 满分100分, 主要包括评估 (5分) , 计划 (13分) , 实施 (62分) , 评价 (20分) 。实施主要包括判断患者有无意识, 大声呼救准备除颤仪, 胸外心脏按压, 开放气道和有效通气 (口对口人工呼吸) 复苏后评价, 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其中, 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为订考核点, 其方法和效果应符合《新指南》的要求。
1.3考核方法采用复苏模拟人, 模拟巡视病房过程中突然发现患者心跳呼吸骤停, 护理人员立即现场进行单人徒手心肺复苏的抢救。由4名临床急救工作经验丰富, 熟练掌握2010版心肺复苏相关要求的护士长负责考核, 80分以上为各格, 90分以上为优秀。
1.4统计学方法运用系统软件SPSS 15.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2.1 72名护理带教老师心肺复苏考核得分情况心肺复苏操作得分68~97分, 平均分88.22分, 合格率为95.8%, 优秀率为36.1%。2.2在此次考核评分标准中, 实施 (62分) 为主要评分项目, 此项目各评分点存在问题及不合格人数由高至低排序, 见表1。
2.3此次心肺复苏操作考核中, 胸外心脏按压和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为主要操作, 经过统计, 胸外心脏按压总合格率较气道开放及人工通气的合格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72名临床带教老师胸外心脏按压和气道开放人工呼吸操作情况
3讨论
3.1《新指南》发表以来, 我院制定新的CPR操作考核标准, 在全院护理队伍中推广培训, 还将此操作作为岗前培训、优秀护士评选、年终考核等的考核内容之一;参与本次考核人员均为具有临床带教经验的护理人员, 学历和职称显示属于中坚力量, 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曾经都参加过两次以上的2010版CPR操作培训。所以在本次考核中, 均能熟练掌握CPR流程, 总分合格率 (95.8%) 较高, 尤其《新指南》中主要强调的内容之一, CAB的程序能100%的掌握。因此, 上级部门对新理论和技术的重视、反复的考核和对重点内容的强化可以对心肺复苏操作的熟悉程度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 作为科室带教老师这个不同的工作角色, 也是对考核者自身有不同于普通护士的要求和对操作考核有着一定的临考经验, 从而提高了整体考核成绩。
3.2由于CPR在临床上运用机会不多[4], 此次考核前未进行强化培训, 关于《新指南》主要强调的另一个内容即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在细节上未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从本次考核结果 (表1) 来看, 判断颈动脉搏动和准备AED的不合格率分别为41%和2296, 原因应该与被考核者的解剖知识不牢固, ADE实际操作少, 面对危急场面的应急能力不强有关, 说明我们在以后的培训中还要进一步增强护理人员的解剖知识, 将AED如同抢救车一样作为一种常规的抢救设备, 反复训练护理人员瞬间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置紧急情况的应急能力[5], 以增加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为患者后期的生存质量赢得时间。
心肺复苏技术包括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通气[6]。《新指南》中强调高质量的按压[2], 才能使患者达到最佳复苏的效果。本次考核结果 (表1) 发现, 人工胸外心脏按压中按压部位、按压方法、按压深度和按压速率的不合格率分别19%、24%、28%、31%, 造成这些结果的主要原因应该是缺乏精细化的反复培训, 从而操作方法和姿势不正确, 导致容易疲劳、体力不足。在进行2010版胸外心脏按压培训时, 黄素芳等[7]着重提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加强胸外心脏按压的理论与方法的培训, 寻找能够准确快速定位的方法;可通过感受节拍器的频率来加强操作者对频率的把握;在操作过程中, 注意操作者的按压手法及姿势, 让操作者保持双臂伸直与胸壁垂直, 保持使用上半身及腰的力量尽量垂直下压, 有利于节省与集中按压力量, 加大按压深度。同时可通过QCPR3535除颤监护仪指导按压深度及释放压力[8], 也能使操作者躯体产生一个固定频率和压力的记忆。在《新指南》中, 关于人工呼吸的内容无较大改变, 只有气道开放要求采用压额抬颌法。通过此次考核, 显示大部分被考核者在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的方法和吹气量这几个方面有较大问题, 不合格率分别为60%、68%、50%。此项操作在日常工作中由护理人员实行较少, 但是作为临床护理带教老师, 也应该是必须掌握的。要熟练掌握此项内容, 应该进行反复多次的培训, 注意手法规范, 力度到位, 有效利用操作感受器对提高操作准确程度起着重要作用。有专家认为, 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最佳为每3个月再培训一次[9], 而培训的质量和再次训练的次数是提高复苏有效性的关键因素[10]。在培训的方法上, 可选择多媒体教学, 并使用专业的CPR操作模型人进行多次反馈操作练习进行培训[11]。
3.3在《新指南》中允许未经受训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时可行单纯胸外按压心脏复苏 (CCR) [2], 因为开放气道和进行人工通气这些动作在技术上存在着挑战, 在操作者心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欧阳厚华[12]等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复苏的早期 (<5 min) , 临床医务工作者可先行CCR, 等待专职人员来插管。从本次考核研究结果 (表2) 中显示, 胸外心脏按压 (75%) 和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40%) 的合格率存在较大差异, 进一步说明, 即使作为医务人员, 在心肺复苏术的操作中, 相比较于胸外心脏按压, 对气道开放人工呼吸的方法要难以掌握, 因此, 要加强医务人员在这个方面的技术水平, 包括力度、手法等细节操作方法的培训, 另外, 与陌生人口对口人工呼吸带来的心理障碍, 也是导致这个方面掌握不佳的一个原因, 所以要克服心理障碍, 加强心理素质和专业素养。但是对于对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操作还不熟练的护理人员,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推行和强调CCR, 以保证复苏效果。徐湘荣等[13]提出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使受训者通过亲身经历体验, 总结与反思结合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端正学习态度, 进而提高培训效果, 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将存在的问题做成课件, 以多媒体和讲解的形式进行点评[14], 也能有效提高培训效果。
3.4在《新指南》中对心肺复苏术有着很细致的说明和要求, 我们在培训时不应该局限于一项操作的完成和得分, 更多的需要强调它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注重关键细节, 结合临床实际, 挽救更多的生命。
摘要:目的 了解护理带教老师行2010版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状况, 探讨2010版心肺复苏操作的问题和带教对策。方法 本院自愿报名参加2013年度护理本科生带教老师遴选的具备带教资格的护理人员, 采用复苏模拟人, 模拟巡视病房过程中突然发现患者心跳呼吸骤停, 立即现场行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抢救为考核流程。结果 本次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合格率为95.8%, 优秀率为36.1%;CAB的操作程序无一人错误, 不合格问题主要为气道开放 (60%) 、人工呼吸 (68%) 、吹气量 (50%) 、按压通气比 (50%) ;胸外心脏按压合格率 (75%) 较气道开放及人工通气的合格率 (40%) 高。结论 参加考核的护理带教老师对于现行的CAB程序掌握良好, 胸外心脏按压操作较气道开放人工呼吸操作得分率高, 但仍难以达到高质量的心肺复苏的要求, 可通过规范化精细化培训、增加培训次数、改进培训方法来提高培训效果, 保证复苏质量。
心肺复苏培训心得体会 第13篇
本次培训学习内容主要有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及基础生命支持导师课程,这次培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拓展了自己的思维,突破自己;二是学习到了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及抢救流程,提高了自己抢救病人的理论水平及抢救技能;三是懂得了团队协作及领导技能在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性;四是在导师及组长、组员的相互配合及鼓励下,使自己克服了团队抢救病人时慌乱、紧张、不自信的缺点。
九天的时间,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很深、感触很深的是贵院严谨的教学态度及娴熟的教学技能,使用“边看边练”视频演示与参加长期的传统讲师课程学习,使用当场书面测试评估,使教与学完美结合,浑然一体,能使学员当场掌握所学内容。本次所学成人高级生命支持和儿童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包括团队协作和领导技能的培训。在成人高级生命支持和儿童高级生命支持培训中,使用具有真实功能的人体模型,有助于综合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操作培养。复苏课程中包括正式评估,作为评估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以及课程有效性的方法。使用心肺复苏提示和反馈装置培训施救者,体现了复苏抢救的模拟真实性,能为实际发生的心脏骤停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口头总结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且不存在威胁的方法,能帮助个人施救者和团队进行总结并改善表现。高级生命支持课程中口头总结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采用基于系统的方法,如快速响应系统或医疗急救团队,降低心脏骤停存活率的波动性,这些教学方式、方法更能有秩有序、能真实的体现模拟操作的真实性。
本次培训内容详细,培训成果卓有成效,这九天的培训将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感谢援疆指挥部及医院,感谢援疆干部姜文兵院长能给我提供这次培训机会,使我在经过自身努力、导师鼓励及帮助下顺利通过层层考核,并最终获得bls及acls学员证书及bls导师证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次培训已经结束,但要想将培训技能发挥娴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与团队协作培训能力。当前,在温州援疆的大好形势下,勤学苦练,努力钻研,力争上游,不断提高疾病的救治能力。最后引用一句话:认真做事可以把事做成,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用心做事,努力工作,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鼓足干劲,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培训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积极开展医疗工作,为拜城县人民的健康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量。
根据我科医师技能培训计划,我科于20xx年1月开展了心肺复苏技能学习及考核,现将学习考核结果总结如下:
我科全体医务人员对于学习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及训练,最终参加考核,体现我科医生的综合急救处理能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同志对于20xx年心肺复苏最新指南美国心脏协会修订未能完全掌握,如以下几点:
1、在检查患者反应时应做到快速、准确,快递检查患者有无呼吸及或是否能正常呼吸,检查脉搏时间不能超过10秒。
2、在心脏按压环节,应做到成人胸骨压下深度5cm,每分钟频率100次/分,抢救者双肘关节伸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肩手保持垂直用力向下按压。
3、打开气道环节,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仰头举颏法、仰头抬颈法、仰头拉颌法。
心肺脑复苏急救培训方案 第14篇
心肺脑复苏培训实施方案
一、目的及指导思想
医院始终秉承“敬佑生命、谦卑服务”的办院宗旨,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办院思路,为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医护人员“三基三严”训练,着力强化全院急诊急救意识,不断提高急诊急救技能特别是心肺脑复苏水平,并以全员心肺复苏培训为载体,创新并完善急诊急救技能与流程,完善各种突发和应急预案及处置机制,根据医院2016年医务科工作计划,特制定本培训方案。
二、主讲人员
1、理论课:袁国栋、王谦
2、操作课:汪英杰、王辉
二、培训要求
1各级各类人员以科室为单位分2批参加培训,保证全员参加。二批培训时间内,院内所有医技人员,应在二次内培训完成,培训率达到100%。2要求掌握《2010版CPR指南》(AHA标准)的精髓。3理论课2学时,操作课半学时。
4理论考试1学时,操作考试20m。是职业医生的考理论(CPR、除颤、心电图)、操作;是医技人员的只考操作。5考试合格者发合格证书。6考试成绩记入个人技术档案。
三、实施步骤与方法
(一)理论培训1(2016年4月中旬)
由温州市急救学会主任委员业院副院长(王谦)亲自主持,袁国栋主任医师主讲,承担全院师资培训任务,培训内容: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AHA)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AED培训, 2015版与2010版的区别。
第一批:不参加值班的医技人员。包括精神科、综合科医生,放射科、检验科、特检科、药剂科。
(二)理论培训2(2016年4月中旬)
第二批。第一批培训期间值班没有参加的人员。
四、考试
理论课授完后,即时进行考试,操作课练习完后,即进行考核操作。试卷及操作考核标准由医务科制定。
五、发结业证书
培训人员经理论、操作考试合格的发给结业证书。结业证书样式由医务科制定,业务院长审查通过后实施。
附件:心肺复苏流程
发现病人: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倒地(呼吸和心跳骤停)1.判断意识。
呼吸轻拍患者,判断有误意识,如无反应立即大声呼救并请求他人协助抢救。2.安置体位。
呼救同时将患者去枕平仰于坚硬的平面上(卧于软床患者,其肩背下应垫心脏按压板),并检查头、颈、背部有无损伤,如头颅、脊柱外伤者不宜抬颈或搬动,以免脊 2 髓损伤。
3.开放气道
松开衣领及腰带;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或异物,并取下义齿,以免将污物等吹入气道深部,或影响人工呼吸效果 仰面抬颌法:(开放气道首选此法,对解除舌后坠效果佳)。操作者跪于(或立于)患者一侧肩部,一手置患者前额,手掌向后下方施工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手指置患者的下颌骨下方,将颌部向前抬起 仰面抬颈法:(头、颈不损伤者禁用)。操作者跪于(或立于)患者一侧肩部,一手置患者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肌侧下按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颈部抬起。
托下颌法:(用于颈部损伤者)。操作者双肘置于患者头部两侧,将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放在患者下颌角后方,向前抬起下颌,双拇指推开患者口唇,用手掌根部及腕部使头后仰。
4.人工呼吸
①(通过“一听、二看、三感觉”完成)。操作者用耳贴近患者口鼻,头侧向患者胸部,听其呼吸道有无气流声;看胸部有无起伏;感觉患者呼吸道有无气体,10s完成。②起初吹起:如无反应立即吹气,每次持续时间1s以上。
③随后吹气:每次吹气量500~600mL,成人频率10~12次/min,0~8岁儿童及婴儿10~20次/min
口对口:操作者用保持患者头后仰的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用纱布覆盖其口部,双唇包住患者口部不留空隙(防吹气时气体从口鼻逸出)吹气,观察胸廓抬起即可。吹气毕,松开患者鼻孔,护士立即将头侧向一边。
口对鼻:(用于口腔严重损伤或牙关紧闭患者)。操作者一手将患者口唇紧闭,双唇包住患者鼻部吹气(防止吹气时气体由口唇逸出),吹气时间要长,用劲要大(以克服鼻腔阻力)
口对口鼻:(用于婴幼儿)。操作者双唇包住患者口鼻部吹气,吹气时时间要短,用劲要小(防止吹气时气体由口鼻逸出,以防吹气过猛过大);有效指标为患者胸部起伏,且呼气时听到或感到有气体逸出;有条件时尽快进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即 3 可减少气体无效腔和呼吸阻力,又易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人工呼吸
5.胸外心脏按压
①检查脉搏:触摸颈动脉搏动:操作者以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旁边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触摸颈动脉搏动;判断时间不超过10s。
②按压:无颈动脉搏动,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
按压部位:胸骨下半段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点,也可用中指、食指触及肋下缘,向上滑动到剑突再向上移动两横指。部位应准确,过高 可伤及大血管,过低可伤及腹部脏器或引起胃内容物反流。
按压方法:操作者或跪于患者一侧,一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平行重叠与该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并拢翘起,不能触及患者胸壁。操作者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确保按压力垂直作用于患者胸骨,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
按压深度:胸骨下陷5cm,而后立即放松,反复进行(压/放时间大致相等)。压力适当,过重易造成损伤;过轻起不到应有作用。
为小儿按压时,用一手掌根即可(胸骨下陷2~3cm);若为婴儿,则用拇指或2~3个手指即可(胸骨下陷1~2cm)按压频率:100次/min。6.循环操作
吹气与按压连续操作5个循环;成人按压与呼吸比例单双人操作位30:2;操作中途换人应该在按压及吹气间隙进行,抢救中断时间不能超过5s。
7.观察判断
5个循环后判断10s,患者有反应、自主呼吸、打动脉搏动恢复,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如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直至高级生命支持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到位。
8.整理记录
复苏成功后撤去按压板,纱布放入医用垃圾桶内,头下垫枕,取舒适体位;观察病情,作好记录。
心肺复苏规范化培训 第15篇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不断地受到灾害事故的威胁;都市不断地形成扩大,社区不断兴建,发展与安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加之人类竞争的激烈,突发疾病,突发事件近年来有进一步上升发展的趋势。因此,急救社会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必将成为中国救援医学发展的原则和大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意识,掌握一定的急救技术,提高现场抢救水平,普及医务人员心肺复苏基本技能,快速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2009年3月19日,我院医务科组织开展了心肺复苏规范化业务培训,全院的医师、医技科室人员225人参加了此次培训,急诊科景世泉主任医师担任主讲人,对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做了详细解读,包括成人基本生命支持等内容,图文结合,声情并茂,便于大家理解和记忆。急诊科护士宋向娟就心肺复苏过程进行了全程操作,景世泉主任向大家讲解其操作具体步骤与注意事项。全体参加讲座人员均表示受益匪浅。为了使大家能全面、系统地掌握这项技术,医务科组织进行了心肺复苏基本操作技能考核。由全院44名科主任及副主任担任评委,对全院医师进行了考核,其中292人参加了考试,因病假、进修而没能参加考试的为16人,无故缺考的为16人。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员均能系统、熟练的掌握初级心肺复苏术,在这次考核中表现优异的科室为急诊科、循环一科、循环二科、CCU病房、骨外科。
经过此次培训,有效提高了每位医务人员的现场抢救水平,为抢救病人生命赢得了宝贵的第一时间。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医务科 吴志红 郭海杰
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及考核的通知 第1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辖区全日制大学30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并给予培训。其中男生150名、女生150名, 年龄18~23岁, 平均 (19±3.2) 岁, 大学一年级75人、二年级75人、三年级75人、四年级75人。
1.2 方法
培训前依据文献资料设计“CPR问卷调查表”进行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调查, 主要包括: (1) CPR理论知识测评, 共10小题, 每题均1分, 总共10分, 其中6分为合格。全部是单项选择题。内容包括“心脏停跳判定”、“CPR黄金时间”、“胸外按压部位”、“气道打开方法”、“胸部按压频率”等10项。 (2) CPR技能操作测评, 总共100分, 其中60分为合格。包括“正确评估环境”、“按压部位”、“按压频率”、“正确呼救”、“打开气道方法”等。在了解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的认知情况后, 给予相关培训, 内容主要为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学习。理论学习主要介绍普及心肺复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学习心肺复苏的意义。培训方法如下: (1) 由我中心接受过专业培训并在东莞市急救技能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医务人员组成专业培训小组, 分期为受训学生培训, 每期2个医生、2个护士, 每期培训学生100名, 时间半天。 (2) 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心肺复苏理论知识授课, 时间20min。 (3) 老师用教学模拟人进行示范操作, 详细分解重点、难点动作, 时间30min。 (4) 学生在模拟人身上练习, 老师在旁指导, 直至学生掌握正确的CPR操作技能, 时间约2h。 (5) 技能考核主要以“正确评估环境”、“正确判定意识及呼救”、“正确按压”、“正确打开气道”、“正确口对口呼吸”为考核标准, 运用教学模拟人进行考核, 时间2h。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计量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取χ2进行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肺复苏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培训前300名大学生中仅45例理论知识测评合格, 合格率为15%, 对心肺复苏的认知水平较低, 培训后测评合格286例, 合格率为95.3%,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9.98, P<0.05) 。
2.2 培训前后操作技能变化情况
培训前300名大学生实践操作仅合格3人, 合格率为1%, 培训后合格300人, 合格率高达100%, 前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生活条件及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意外死亡逐渐替代了传染病、严重营养不良等成为危害儿童青少年生命健康最主要因素[2]。在西方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 政府已经把医学急救知识列入常规的教学课程, 为学生提供了解掌握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 使其在遇到心脏骤停的患者时可提供最及时的救助[3]。我国每年有上百万人死于猝死, 而我国的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起步比较晚, 缺乏第一时间施救的人员, 尤其是在学校内[4]。在当今社会, 大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可通过大学健康教育、医院宣传及健康讲座等形式满足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了解, 并加强医院、社区和学校间的联合, 通过定期培训考核等方式, 推广心肺复苏的操作技能, 这对校园或者社会的突发急救有很好的缓冲作用, 使患者得到第一时间的救治[5]。
本次研究对300名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 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认知水平较低, 与张茜、张晓凡[5]研究报道相符, 理论测评合格率由原来的15.0%上升至95.3%, 并且操作技能测评合格率由原来的1%上升至100%。说明大学生在培训后可以快速的掌握心肺复苏知识及操作技能, 也表明了医院、学校联合培训可快速普及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培训是正确且必要的, 为社会培训出更多合格的急救抢救人员。通过对大学生技能培训实践, 可不断的完善、修正培训方法及措施, 使培训质量提高, 并有利于探索适于全民推广的心肺复苏培训方法, 所以应在大学教育中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大学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实践研究的效果。方法 2012年10月对本辖区的300名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知识的调查, 并给予相关培训, 对比分析培训前后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情况。结果 培训前大学生对心肺复苏认知水平及操作技能水平较低, 培训后对CPR理论知识的掌握合格率由原来的15.0%上升至95.3%;技能操作测评合格率则由1%上升至100%,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通过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的认知水平及操作技能, 可有效的降低院前的死亡率, 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大学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实践
参考文献
[1]游新玲, 牟小军, 王晓利.广州市大学本科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 2007, 14 (12) :15.
[2]刘燕平, 梁潇.在职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方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23) :2141-2142.
[3]殷晓菁, 丛燕, 赵云, 等.上海市中学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12, 26 (3) :859-860.
[4]谢美莲, 高丽, 吴瑛.国外公众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模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 2011, 18 (1A) :23-26.
心肺复苏培训工作制度 第17篇
为加强我院急救护理工作的管理,统一操作规程,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特制定全院护士心肺复苏培训制度;
1、全院各科室护士长每年定期组织本科室护士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和考核;
2、护理部及院护理质控委员会委员对各科室的培训考核进行抽查;
3、护士因故未参加培训或两次未通过考核,将延缓技术职称晋级,直至通过考核;
4、培训由理论授课和现场模拟训练相结合;
5、考核由理论和平时抽查相结合,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技 术考核档案;
6、各科室须有计划安排护士参加培训。
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及考核的通知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