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课文课本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课文课本范文(精选4篇)

课文课本 第1篇

一、课本剧的作用

(一) 学生对学课文更感兴趣

现在的小学语文都以教师讲、学生读为主, 学生知道了文章大意后, 对课文就失去了兴趣。但如果能让学生边演边说, 就能赢得更多学生的喜爱。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演成课本剧, 形式新了, 而且满足了学生想表现的欲望, 学生的兴趣自然提高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加上自己对形象的独特体会, 在表演的过程中, 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 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现自我, 张扬个性。如我在教《将相和》这一课时, 同学们编了课本剧, 许多学生就把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和骄横的秦王演得栩栩如生。特别是演廉颇认错负荆请罪这一情节时, 演廉颇的同学根本就不顾自己的形象, 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就给“蔺相如”下跪, 因为孩子们早把自己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了, 哪会想到有损自己的男子汉形象。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演绎, 学生们对于学习有历史故事的文章也更感兴趣了, 而且我相信这样的情景孩子们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对于这个故事的印象也更是根深蒂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习的过程是个游戏的过程。有益的游戏能够丰富想象, 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培养创性思维, 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是将来知识型人群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呀, 在孩子们心中演课本剧就是一种游戏, 而且是老师非常支持又很有趣味的一种游戏, 所以孩子们就会乐此不疲。

(二) 对课文道理领会得更彻底

记得自己在教《闪光的小球》这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在读熟课文, 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后, 上台表演, 一个扮演小梅, 还有两个同学扮演小梅的同学。第一次, 由于同学们没有配合好, 小球被卡在了“井”口出不来;第二次在“小梅”的指挥下, 他们顺利地从“井”里逃了出来。当时那个高兴劲儿真的像是死里逃生, 使我现在回想起来, 感觉就是昨天发生的, 我想, 同学们肯定更加记忆犹新, 对课文内容不会忘, 对于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也会理解得更透。

(三) 培养了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曾经教过的某班学生特别喜欢课本剧, 他们经常自愿要求课文教完后来表演课本剧。于是, 许多同学放弃了中午的休息时间, 有的同学甚至在放学回家后还集中在一起认真排练。一出课本剧的成功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 对课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 它可以帮助学生把局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 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 培植感情, 磨练毅力, 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的能力,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演出一台戏, 光靠少数人不行, 要大家通力协作才能成功。表演能力强的负责当演员, 写作水平好的负责当编导, 组织能力强的负责组织人员及场地等安排……各扬其长, 相互配合, 可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在学生的表演中, 我还惊奇地发现, 平时课堂中一些“沉默寡言”的同学在表演中也相当活跃, 如在《三顾茅庐》一文中扮演刘备的竟是我班最文静的一个女生, 可她却把刘备诚恳邀请诸葛亮的神态、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 真让我难以置信, 她竟然还有如此出色的表演才能。

(四) 朗读的语感增强

读是说的前提, 更是表演好课本剧必不可少的前奏。朗读课文时, 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 但对于低年级小朋友讲解句式是比较抽象的, 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一年级时, 为了上好《雨点儿》公开课, 上课前我作了很多的准备工作, 我反复地范读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之间的对话,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巩固学习效果, 再让学生分节表演一遍。上课时学生感情丰富, 身临其境, 演得有声有色, 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 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 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后来听课的老师都说我们班学生读书有感情。现在我明白了, 在教学中, 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 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读文流畅的言行习惯。

(五) 培养师生之间的情谊

笔者对是个班级的学生印象最深, 学生对我的感情也最深。那一班我只带了他们一至三年级, 可他们却经常会想起我, 给我打电话。因为那一班我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在课上充分地动起来, 每一篇课文都要加上动作来演一演, 他们边做动作边背课文, 课文也记得特别好。经常能分角色来表演课文, 我也都会参与进去。比如, 有一次上《最好马上找到他》, 我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把她抱在怀里, “娃娃”哭着要回家, 我很焦急, 还哄她开心, 根本不像师生, 俨然是一对母女, 课堂气氛融洽极了, 也使得这帮孩子平时经常脱口而出, 叫我“妈妈”。

二、课本剧的实践

课本剧吸引了千百万颗稚嫩向上的心, 为孩子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在那里, 他们可以尽显其能, 年少旺盛的精力得到了正当有益的分配。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 排演课本剧, 学生们更会觉得受益匪浅。因此, 根据这么多年的经验, 笔者认为对于改编课本剧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一) 精读课文

“读书百遍, 其意自见。”只有让孩子们把课文读熟了、读透了, 才能把课文演绎好。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要想把课本剧演好, 我想也应该通过“言”“声”的感受, 来打动人。声音特别能激发审美主体的联想, 使听众产生不一样的美感和情感共鸣。我自己先以饱满的感情, 通过反复钻研文本, 反复大声诵读, 逐渐领会文本, 进入角色, 再通过创设与课文相类似的情境氛围, 通过以声传情的范读, 把学生带入已创设的角色氛围中, 体味作品中的内涵, 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这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法。通过把课文读通、读美了, 等到学生表演的时候, 就手到擒来了。如在教《雨点儿》课文时, 我和学生分别扮演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 学生就把小雨点儿的顽皮、可爱发挥得淋漓尽致, 因为在讲读课文时, 我就很注重感情熏陶。那一节是全镇的公开课, 我也没有刻意去编排这个课本剧, 靠的就是精读后让学生随意表演, 结果我们配合得天衣无缝, 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二) 编剧本

“课本剧能将陶冶灵性的人文性功能与社会交往的工具性功能完美地结合起来, 更使学生获得心灵和智力的启迪。”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有句名言:“每件事都有一百种做法。”是的, 不管我们做任何事情, 只要我们多多开动脑筋, 肯定会想出不计其数的方法去做好它。在教学方法上, 每一项教学内容, 都能设想出无数种有效的方法。我们还要牢牢记住:在教学上, 并不是只有“自古华山一条路”, 而是“条条道路通罗马”。“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 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培养能力、传承文化的目的。”编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我先在每组中选出一个导演, 再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听从导演的安排, 一起根据课文情节, 去编剧本。学生在课本剧编演过程中丰富了文化底蕴, 提高了审美水准, 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 演剧本

课本剧编好之后, 就看表演了。比如在教《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 我问学生:“还有什么方法也能喝到瓶子里的水, 你能表演出来吗?”于是一个个富有新意的方法就出台了。一位同学把瓶子里的水倒到袋子中, 一下子就喝到了水, 还得意地拍拍肚子说:“太可口了!真是晶晶亮, 透心凉啊!”富有创意的表演一下子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创作欲望。于是, 有个同学找了吸管, 把它插入瓶中, 美美地吸了起来;有个学生找了石块把窄的瓶口敲破, 然后再把嘴伸入瓶子里, 就喝到水了。这下, 一发不可收拾了, 学生想出来的办法真是让我们想都想不到。我也一下子对孩子们刮目相看了, 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想象能力。

课本剧大大开拓和提高了孩子的视野以及语文水平, 还让孩子们在创新中体验快感, 并感受成功的愉悦。它更像一把开心锁, 打开了我和学生的心灵, 我将一如继往地坚持编、演下去, 使孩子们在不一样的殿堂里收获更多。

摘要:课本剧是根据文本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在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进行表演, 是促进对课文进行彻底、全面理解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演, 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 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而且表演课本剧, 会增进学生的友谊, 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课本剧,作用,精读,编演

参考文献

[1].葛乃和.《课本剧在教学中的作用》《小学教学研究》, 2005年2期.

[2].阎桂红.《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教坛之声, 中基网, 2008年10月.

[3].沈鹃.《编演课本剧组织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研论坛, 2005年8月31日.

语文课本初一上册课文 第2篇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形容人瘦削。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下去。”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之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 课本无奈作文

★ 初中课本作文

★ 课本读后感范文

★ 课本和橡皮童话作文

★ 课本人物作文素材

★ 多功能课本500字作文

★ 高中语文必修1课本作文范文

★ 高二下册语文课本作文

★ 七年级语文课本知识点

课文课本 第3篇

“历史”角度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爱情这根标尺, 去追踪时代发展的历史轨迹。例如:《长亭送别》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悲喜剧, 反映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对青年人的残酷迫害;《祝福》中祥林嫂的两次不幸婚姻, 反映了以封建政权为基础的夫权、族权、神权对劳动妇女的迫害;《亡人逸事》写的虽是媒妁促成的婚姻, 但是夫妻通过相处, 进而相知相爱, 情深意笃, 抒发的是无限的思念和爱恋之情。

“地域”就是引导学生透过爱情窗口去查看不同国度、不同区域的各种社会现象及其本质, 剖析爱情中所表现的特定的阶级关系和形形色色的婚姻爱情观。《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一对相互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 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中世纪衰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 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与封建压迫之间的冲突;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里竟花费三分之二的篇幅, 描写别里科夫令人啼笑皆非的婚事, 深刻揭示了沙皇专制统治下俄罗斯人的心理特征和民族劣根性。

男女爱慕之情本来是一种十分美好的感情, 但许多教师对爱情采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 欲言又止, 生怕误导学生。那么, 是让病态的、丑恶的东西占据孩子们的视野, 还是让健康、美好的文苑精品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青年为了要看虎狼, 赤手空拳地跑到深山里去固然是呆子, 但因为虎狼可怕, 连用铁栅围起来了的动物园里也不敢去, 却也不能不说是一位可笑的愚人。”因此, 在当今“开放”的时代, 实行“禁欲主义”的封闭式教学, 只会给社会不良现象的侵入提供可乘之机, 误人子弟。文学的教育作用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人们的行动, 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 帮助人们认识美丑善恶, 辨别是非曲直。那么, 怎样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丑善恶, 辨别是非曲直,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 在具体课文的教学中又该如何去落实呢?

首先, 语文教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爱, 是一种责任”。

例如在教学欧阳修的《蝶恋花》时, 学生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它是闺怨词, 甚至认为欧阳修因政治失意而自避于家门。所以, 怎样让学生懂得这首词中的爱情观念就难上加难了。我在教学设计中刻意安排了两个问题来切入:1.结合书中注释谈谈你对“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的理解。2.下阕谈到“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有何深意?

学生在结合注释并讨论后, 自然会意识到本词的主人公并不是欧阳修, 而是个女子, 一个遭丈夫抛弃的怨妇形象, 她正独处高楼, 她的目光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 向丈夫经常游乐的地方凝神远望。由“章台路”我们得知, 这时的丈夫正游荡于歌楼妓馆。而“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说明妻子却在无尽的盼望和期待中, 深锁闺中而红颜逝去。词人借一个怨妇的自述谴责了男子喜新厌旧、始爱终弃的丑恶行为, 使学生认识到“爱, 是一种责任”, 如果没有这种责任感就不配谈爱情, 因为真挚的爱情是需要双方的精心呵护和倾力投入的。

其次, 语文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操, 更要培养他们识别假恶丑的洞察力,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由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有高低强弱的差异, 有家庭、文化、道德的差异, 所以对美丑的判断能力不尽相同。我国晋代著名哲学家葛洪在谈到鉴赏文学作品时说:“用思有限者, 不能得其神也。”“以常情览巨异, 以褊量测无涯, 以至粗求至精, 以甚浅揣其深。”那就会美丑不辨, 对优秀作品“毁之以恶”。学生作为社会初级阶段的人, 在对真善美的确立和假恶丑的识别上有一定的困难, 对正确的爱情观就更盲目与无知了。那么,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就责无旁贷了。

在具体教学中, 我做了认真的研究。讲授《无题》时, 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全诗并设问:“首句相见为何难, 别为何也难?”学生自然会回答:“难见面说明有困难, 有阻碍, 离别难说明感情真挚、深刻。”然后我迅速追问:“有什么困难阻碍呢?”学生在讨论中必然谈到封建势力的阻挠、封建礼教的束缚, 以及二者对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扼杀。在“别亦难”的爱情受到扼杀时, 诗人疾声唱出了“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到李商隐与心爱的姑娘的爱情波折, 以及双方情感的坚定与执著。既然前面已然说到封建势力的阻挠, 封建礼教的束缚, 那么“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这句学生就更好理解了。

再次, 让学生懂得真正的爱情之美不仅仅在那短暂的两情相悦之时, 更重要的是两情的长久与永恒。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学生经常面对社会上“网络婚姻”“闪婚”“快餐式婚姻”等新兴爱情观念的思想冲击, 耳濡目染, 短命、快速、多向似乎成了爱情的主要特征。在此严峻的形势下, 语文教师的授业解惑至关重要, 必须让学生真正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讲授苏轼的《江城子》时, 我特别设计了两个问题:中国古代男子三妻四妾很普遍, 而妻子死后丈夫续弦就更正常不过了, 那么苏轼在妻子去世十年之后是如何对待亡妻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在诵读此词时, 必然被上阕所述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深深触动:十年了, 岁月的流逝, 生活的变迁, 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 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两茫茫”体现的不只是词人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生者和死者, 一样的情思, 一样的哀绪。可见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 死后刻骨相思之切。细节的处理是词人特别着力的地方, 学生也很容易找到:“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和“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进一步表现苏轼对亡妻的思念。这份思念随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消退, 反而愈久愈浓。通过这首词的学习, 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爱情并不是一场短暂的相识相知, 而是永恒不变的, 是经得起时间和世事考验的。

青少年鉴赏力差、模仿性强,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 是我们进行爱情作品教学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情景“进入”作品中去, 深刻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内涵;另一方面, 又要引导学生 “走出”作品, 冷静地思考分析, 在优秀爱情作品的感情熏陶下, 成为一个情操美好、道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方国才主编《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课文课本 第4篇

五味:酸、甜、苦、辣、咸 + 臭/香课文的顺序。

词汇&课文

1.醋:拓展:吃醋。她是个爱吃醋的姑娘。你又在吃谁的醋啊? 2.陈醋:时间很长的。陈年老酒。

3.油、盐、酱油:生活就是柴米油盐的事情。4.个:V + 个 + adj./v.。程度很高,口语。他们喝酒要喝个够,吃饭要吃个饱。雨一直下,下个不停。他们说个没完。

5.瞪眼:生气或者吃惊,睁大眼睛。这事不是我做的,你瞪我干什么。

6.直:不停地。旁边的客人直瞪眼。他看着可爱的孩子直笑。门开了,风直往屋里吹。7.供应:提供你需要的东西满足日常生活。宾馆24小时供应热水。快过春节了,商店里都会供应一些好酒。

8.户:量词,人家。一户人家。这个村子里面一共住着三十户人家。上海户口。户口本。9.酸菜、白菜、白肉:PPT 10.说亲:说合婚姻。拓展:说媒,媒婆。11.缸:PPT 12.家底:具体的财产情况。13.厚:家底厚,有钱。

14.下面:煮面条。下杂面:PPT

课文一

问题:这一部分说的是什么味道? 山西人在北京吃饭,他们先做什么? 太原快过春节的时候,商店会供应什么? 除了醋,还有什么是山西人爱吃的? 有人给姑娘说亲,为什么要看看酸菜缸? 酸菜缸这个小故事说明了山西人怎么样?

15.淡:没有或很少的盐。这菜太淡了。我喜欢吃淡一点的菜。淡水鱼。VS 咸 16.真正:不是假的。真正甜的菜是无锡菜。你去北京才能吃到真正的北京烤鸭。

17.没法:没有办法。没法+v.这么甜的包子,我没法吃。你说的几个问题太难了,我现在没法回答。这件事情太复杂了,他们办不了? 18.芋头扣肉、甜食、白薯:PPT

课文二

问题:这一部分是什么味道? 哪里是真正的甜?为什么? 广西广东什么很甜?

19.苦瓜:PPT 20.农贸市场:卖菜、肉等产品的市场。去农贸市场买菜。

21.属于:归类或是„„的所有。书面。巧克力属于甜食,包子属于面食。这个教师属于C班老师。杭州属于浙江省,苏州呢? 22.细菜:某个季节供应不多的菜。北京的西红柿、黄瓜。23.价格:价格高/低。细菜的价格很高。

24.口味:人对不同食物的喜好。北京人的口味。每个人喜欢不同的口味。

25.由此可见:从这里可以看到。由此可见 + 结果。他问了我好多次你的事情,由此可见,他非常关心你。他的成绩比过去进步了很多,由此可见,__? 26.鱼腥草:PPT。和鱼差不多的气味。

27.倒:用在前一句,表示让步,意思等于“的确是”,后一句常用“就是,可是,但是,不过”。这件衣服样子倒很好,就是太贵了。味道很苦倒没什么,可是鱼腥味我受不了。我倒想去旅游,就是没时间啊。在这里生活的确很方便,就是离学校太远了?他的确是一个挺努力的孩子的,但是家里太穷了?

28.不要紧:没关系、没什么。-你怎么了?疼不疼?-不要紧。有困难不要紧,大家一起想办法。

29.要紧:重要。口语。明天有考试,今晚好好休息最要紧。他说什么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他做了什么。

30.强烈:程度很高。强烈的鱼腥味。强烈的阳关让我睁不开眼睛。他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信心。

课文三

问题:这一部分是什么味道? 北京人学会了吃什么?贵不贵? 为什么说北京人口味开放了? 鱼腥草是什么味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9.30号上课内容

(我自己的顺序是先讲生词,讲完生词读课文,一般是一人一句接力,然后问问题,再看地图,指出这一部分是中国哪些省市)

31.灶:PPT 32.不得了:作补语,程度很高,口语。这个菜辣得不得了。他们两个人关系好得不得了。今天热得不得了。听了他的话,老赵气得不得了。33.辣椒&花椒:PPT 34.麻:没有了感觉。坐了一天的车,腿都麻了。这种菜太麻了,我吃不了。35.麻婆豆腐:PPT,课文P59介绍做法,一起看一看。36.捣碎:TPR演示。

37.不V不行:必须、一定。做麻婆豆腐不放花椒不行。这次会议很重要,你不去不行。明天的考试每个人都必须参加?

课文四

问题:这一部分是什么味道? 哪里的辣椒最辣? 川菜是什么特点?

38.性格:他这个人性格很好,跟谁都能做朋友。不同的性格、习惯,爱吃不同口味的菜。39.地域:地理空间。各省地域面积: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 40.大体:大概、基本上。这两个月的工资收入大体相同。中国口味北咸南甜,大体正确。41.有关:有关系。这件事情跟小王有关,他一定知道。中国人口味的偏好与地域环境有关。不同的性格、习惯,爱吃不同口味的菜?

课文五:

问题:这一个部分是什么味道? 哪里人爱吃咸?为什么?

口味的咸淡和地域有关,北京人怎么说的? 哪里的菜大多很淡?

42.炸:油炸食品。PPT 43.臭豆腐干:PPT 44.大人物:重要的人。历史上的大人物。中国一个大人物喜欢吃臭豆腐干。

45.千方百计:用了很多办法。大夫们千方百计地抢救这个年轻人的生命。那个家伙真坏,千方百计地想骗我们的钱。他不想做考试,千方百计地______。

46.居然:完全没有想到,发生了不应该、不可能、不容易的事情。他结婚的事情我们居然不知道。身体那么健康的他居然瘦成这样子。他居然坐到了,我们太高兴了!太太要吃臭豆腐,他办到了?他学了一年汉语,普通话__?

47.引起:一件事情让另一件事情发生。引起„„抗议/引起„„重视。他带着臭豆腐坐火车,引起大家的抗议。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48.抗议:强烈的反对。

49.车厢:火车/公交车车厢,PPT 50.干酪:PPT 51.大多:大部分,多数,和“大都”一样。南方人大多喜欢吃大米,北方人大多爱吃面食。参加晚会的大多是十七八岁的学生。52.闻:闻一闻/闻到。

53.掩:用手或其他东西盖住。外国人闻到臭豆腐都要掩着鼻子。她掩着脸哭了起来。

课文六

问题:这一部分是什么味道?

很多地方都卖油炸臭豆腐干,哪里的最有名?为什么?

我的一个朋友的太太爱吃臭豆腐干,她让我的朋友做了什么事情? 我在美国吃过嘴臭的干酪,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人口味杂是什么意思?说一说你的国家的口味。

语法: 一、一般转折复句

1.前后两个句子意思相反或相对,表示转折关系。2.关联词:

A

B „„,但/但是„„。„„,只是„„。„„,可是„„。„„,然而„„。„„,不过„„。„„,却„„。

虽然„„,但是„„。

尽管„„,但是/可是„„。例句:别的地方过春节,商店都供应一点好酒,但是太原的店贴出一张供应陈醋的通知。干酪连洋人闻到都要掩着鼻子,不过我却觉得没什么,比臭豆腐差远了。尽管广西芋头扣肉特别甜,可是我最多只能吃两片。

3.填出关联词。

A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馆子,B还没有点菜,C先把醋瓶子拿过来,D每人喝一杯醋。A北京人以前不知道苦瓜是什么东西,B现在很多人学会吃了。A苦倒是不要紧,B它有一种强烈的生鱼腥味,C我实在受不了!

二、紧缩句

1.尽管他有病,可他还是来了。他有病还是来了。2.好东西我却不认得。好东西我不认得。

3.我虽然是好心,但却办了坏事。我好心办了坏事。

三、句群

常用关联词:但是、可是、然而、不过、而、却

1、白薯糖水,这有什么好喝的呢?但是广东同学却说:“好啊!”

2、口味的咸淡和地域是有关系的,虽然河北人的确喜欢咸,福建菜多很淡,但这还是与个人的性格、习惯有关。

听写范围:供应、真正、没法、属于、口味、由此可见、不要紧、强烈、不得了、大体、有关、千方百计、居然、引起、大多(一定要布置,15个生词,下次听写7个,其中两个要造句,学生知道这个规矩)

完成练习:如果没有时间就不用了。

家庭作业:P56

课文课本范文

课文课本范文(精选4篇)课文课本 第1篇一、课本剧的作用 (一) 学生对学课文更感兴趣现在的小学语文都以教师讲、学生读为主, 学生知道...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