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育学简答论述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教育学简答论述(精选6篇)

教育学简答论述 第1篇

教育学

重点简答题

第一章

1、简述教育本质的含义。P6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简述教育本质的特性。P6 ①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②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③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3、简述学习教育学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P27 ①启发教育实验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②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③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④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 ⑤为成为研究的教师打下基础。

4、列举《学记》中概括总结的教学原则。P31 ①藏息相符; ②教学相长; ③师严然后道尊; ④主张启发式教学;

⑤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5、简述20世纪初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主要交易理论流派。P35 ①实验教育学; ②文化教育学;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 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⑤批判教育学。第二章

1、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P52 ①人口数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②人口质量影响制约教育的质量;

③人口的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P58 ①教育的文化转递、保存功能; ②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⑤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⑥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3、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P60 ①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③教育能够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

4、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P62 ①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胜利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5、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P67 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②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③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第三章

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P84 ①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 ②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和谐发展”; ③人的全面发展还意味着人的“多方面发展”; ④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自由发展”。

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P92 ①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②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质量保准; 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④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3、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P96 ①全体发展。②全面发展。

③主动发展。④和谐发展。⑤充分发展。⑥可持续发展。第四章

1、简述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的具体内容。P124 ①爱国守法; ②爱岗敬业; ③关爱学生; ④教书育人; ⑤为人师表; ⑥终身学生。

2、简述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容。P119 ①专业知识; ②专业能力; ③专业态度。

3、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P134 ①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②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 ③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4、简述师生关系的类型。P152 ①民主型; ②挚爱型; ③管理型; ④专制型; ⑤放任自流型; 第五章

1、列举课程目标的类型及其代表人物。P168 ①行为目标—美国泰勒;

②生长性目标—英国斯藤豪斯; ③表现性目标—美国艾斯纳;

2、简述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P173 ①必须以课程目标位主要依据; ②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

③注重内容的基础性;

④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3、简述世界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P181 ①基础学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②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③课程设置趋于个性化、综合化; ④课程管理的动态化、弹性化。

4、简述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P168 ①确定课程目标; ②选择课程内容; ③组织课程活动; ④评价课程。第六章、、、、、、、、、、、、、①授受基础知识; ②形成基本技能; ③发展基本能力;

④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2、简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P199 ①准备阶段:包括启动和定向两个小阶段。

②展开阶段: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小阶段。③终结阶段:检查和评价两个小阶段。

3、简述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P217 ①班级规模小型化; ②空间安排多样化; ③注重个别化教学;

④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4、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P221 ①教学目标设计; ②教学内容设计; ③时间设计; ④措施设计; ⑤评价设计。

5、简述说课中“说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P229

①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②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③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④说明采用哪些手段辅助教学; ⑤说明板书设计。第七章

1、简述品德的结构。P245 ①从内容结构的角度看,品德包含道德价值、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不同要素;

②从品德能力的角度看,品德结构包括道德判断力、决策力、践行力等若干侧面;

③从品德形成结构的角度分析,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所构成的综合体。

2、简述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P248 ①直接的道德教学;

②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影响; ③校内外活动。

3、简述学校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P256 ①学校德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②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③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4、简述德育的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P257 ①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 ②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也就是努力建设好德育影响的校内环境,安排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交往活动; ③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5、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P261 ①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

②为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④发展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认识能力、践行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6、简述教师德育过程中运用奖励的教育艺术。P270 ①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意志力等;

②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不能无原则地滥用奖励,奖励的级别应与成就的高低相当;

③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

④坚持奖励的精神鼓励性质,学校教育要慎用物质奖励;

⑤奖励应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形成集体道德舆论,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从而受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第八章

1、简述班级的功能。P278 ①归属功能; ②社会化功能; ③个体化功能; ④选择功能; ⑤保护功能。

2、简述班级管理的内容。P281 ①班级组织建设; ②班级制度建设; ③班级教学管理; ④班级活动管理。

3、简述班主任的基本职责。P286 ①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③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④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教育学

重点论述题

第一章

1、试述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P21 ①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②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③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

④教育人民综合化。

⑤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⑥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⑦教育改革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常态模式。第二章

1、试述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P65 ①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③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避免盲目性。第四章

1、论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P103 ①因材施教。

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②教师讲课活动虽然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因而必然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和加工。

③教师的教育机智。

2、论述理想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P155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努力提高教师个人修养。第五章

1、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P182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第六章

1、论述一堂好课的评价课要求。P231 ①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a基础目标:指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b提高目标:主要表现为学习的主体性发展。

c体验目标:好的课堂教学注重推动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生活的乐趣。②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a教师正确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b重视教学内容的问题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c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③教学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a学生主动参与。b合作学习。

c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d鼓励创新。

④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a课堂驾驭能力; b实践操作能力; c语言表达能力。

⑤教学效果与特色:富有成效与特点。第七章

1、品德的形成发展与德育(学校德育的基本规律或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P251 ①良好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品德结构各要素协调发展的过程。②品德的发展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③品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不同阶段。第八章

1、论述班主任如何做好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工作。P289 ①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②尽力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③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④有计划的组织开展集体活动。

教育学简答论述 第2篇

3、教育的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技术现代化

论述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应该怎样适应这些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夲国学制的历史和外国学制的影响。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于小雪教育相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待事业:终于自身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精神的学科专业知识,广播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上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的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教师如何看待学生?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发展

2、学生是独特得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一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方面说: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良好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5、发扬教育民主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方面说:

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简述课程实施的条件

1、课程计划要合理、和谐、明确、简约、可操作

2、教师要积极参与、主动接受、并形成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

3、学校有力组织、系统保障、形成相应的心理与物理环境

4、争取校外的一切力量的支持。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教师的主导作用于教师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双变性规律)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

2、树立教是为了学思想 3重视学生主体因素,从实际出发

4、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受锻炼得发展。简述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规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素质。、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如果你是一名班主任,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防止遗忘的方法-(如何根据记忆的特点,简述复习的策略)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

方法的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快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发包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始启发

5、积极的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概念的掌握?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实践中。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1、言语表达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运动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智力)

1、注重早期教育开发

2、转变教师的教学法法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个体发展的一般特征(规律)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理的目标、掌控作业难度

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4合理利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指的是让学生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学习策略)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连续性原则

4、生化性原则

5、有效监控原则

6、个体效能感原则

如何实现为迁移而教?(促进迁移的教学)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2、改进教学呈现方式

3、提高知识概括化水平

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2、注重长造型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1、学生个体进行积极地自我调控

2、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3.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知识网络。新手性教师的成长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复教学经验。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

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新课改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学习观。

简述: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改强调反思。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合作。

新课改倡导的方式:

1、自主学习,2、探究学习、3、合作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改倡导教师的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关系上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关系上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积极向上的动力简答:如何培养学生

良好的意志品质?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

锻炼的直接经验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采取

不同的锻炼指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个性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

接影响识记效果

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感状态

3、活动任务的性质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5、识记的方法 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

论述: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安静、整洁;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生目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课堂提问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进

行教学,如在一堂课中,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玩无意注意,当讲授重点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是良好的观察条件,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

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学生的个别

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

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活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

观察结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提高知识直

观的效果?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

各种直观的法师42、运用知识的组织原则,实出直观

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加直观过程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综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教师如何促进学生概念的掌握?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应用于实

践中

论述: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成和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稳定,比较笼统、模糊,任何新颖的、形象的、具体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极大地兴趣,因此,小学教学课堂应更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明显分化并趋向稳定,其学习兴趣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他们对复杂的疑难问题和较高的智力活动很感兴趣。所以,中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深度,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的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

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成绩优秀,基础好的学生都有着较浓厚的学习性趣,但他们往往骄傲,因此、教师要另外为他们提供较难的学习材料,启发他们自学和独立思考,使他们对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深入调查他们学习不积极的原因,有针对性的给与帮助和

指导。另一方面,还要鼓励他们参加课外活动,锻炼其能力,发挥其特长。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

2、积极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论述:教师在教学工程中如何激发学

生的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

好奇心,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他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基础。教师应该让学生尽心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向学生讲明所学内容的用处。

2、设置合适的目标。当目标是由个

体自己决定的,而不是由他人设定的,个体通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教能感,在个体

拥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4、归因训练。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

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那些,是智力,学习方法,还是家庭环境,教师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成绩,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

5、表达明确的期望,合理运用外部

奖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给与外部的物质奖励能有效促进学习,但外部奖励运用不当也很可能会引起难以预料的负面结果。提供明确,及时的反馈,有效运用表扬,运用反馈时,要注意的是反馈必须明确,具体必须使反馈紧随个体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鼓励学生再接再厉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教师如何看待学生: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发展

2、学生是独特得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一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待事业:终于自身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2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精神的学科专业知识,广播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上的教育科学知识。3教师的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贯彻此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即只传授知识或只训练思维。

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论述题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正确处理此关系关系,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应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4.贯彻此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即或者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捉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

础;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贯彻此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即只传授知识或只训练思维。Ps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1)概念不同,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2)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不等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发展起来的;(3)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和促进的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3.贯彻此规律时,须防止两种倾向,即或者脱离知识进行思品教育,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或忽视思品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结合起来。

学习策略训练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监控原则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内容有哪些?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5.加强教育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哪些?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遗传(物质基础,生理前提,可能性)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二:环境(制约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转成现实。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4.是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三:学校教育(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盒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体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在最适宜的时间进行最佳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于生理机能之间,因此,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果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1.“传播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文化的传递着);3.示范者角色(榜样);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5.“家长代理者,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角色。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标准有哪些? 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3.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才;

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4.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展;

造性思维策略

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缺点:

维可以参考以下具体措施: 1.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2、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上好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思维相结合1.教学目标明确;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2.教学内容准确;

4、组织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学3.教学结构合理; 生的创造力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班主任怎样组织和建设集体? 1.确定便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教师是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有哪些?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论述: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也是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的。同事,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因此,师生关系建立的多种途径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内外,而且要在校外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增强教育的立体效果。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5.发扬教育民主;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其次学生也做出相应的努力,学生应做的努力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老师。最后,还应从其他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具体如下: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的学习。教师专业

1.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专业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的自我教育。3.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表现在:

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包括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包括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3、教师还要树产坚定的职业信念,提高自我反思意识,进行教育研究,丰富专业知识。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

3、原型启发

4、已有知识经验

5、情绪与动机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论述 第3篇

长期以来,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农村教育始终没有彻底摆脱封建教育科举制的影响,人们总是片面地认为考上大学的人是人才,致使一些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教师为应试而教, 学生为应试而学。其具体表现为:(1)国家教育计划规定的课程开设不全,片面抓智育,虚设音、体、美课程。(2)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学校考试频繁。学生加班加点“开夜车”,做不完的作业,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上级部门抽考等,压得学生一天到晚疲于做题,处于过度紧张状态,致使学生的学习只有招架之力。(3)评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不科学,多数以考试成绩定优劣,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在校德、智、体、美、劳教育内容的全面评估。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截然不同,它是一种全面和全体的教育。素质教育主张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重视智育, 忽视其他“四育”;不是只重“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它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学生智慧潜能的教育,它主张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而不是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味搞“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能从根本上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更新教育观念,优化农村教师队伍

旧的教育观念是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把单纯的培养少数尖子生的做法转变到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上来;把单纯抓智教转变到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把片面地为“升学”服务,转变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外修“形象”,苦练“内功”。

二、在课堂中渗透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摆正位置,在课堂上当好“导演”,控制教学过程,恰当运用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在预习课中我先主张学生自学,再小组交流讨论,或向其他各组学生请教,有些学生径直跑上讲台问我。在复习课中,我在小黑板上写出单字,点名让学生上来组词,然后有不同词语的都可以上来写。这样,惧怕发言的学生也乐呵呵地涌上讲台,黑板上写得满满的,两块小黑板也有他们的杰作,即使写错了,他们还会看着歪歪斜斜的“力作”开怀大笑。

三、重视活动课堂,促进素质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课堂计划已将活动课纳入其内,但在实际的小学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农村小学,对活动课重视不够,有的甚至仍执行传统课堂计划,实行应试教育模式,要促进素质教育,必须把活动课堂纳入正轨。

1.要做到“必修”与“选修”,“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必修课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为训练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与素质共同发展。

2.“普及”

以班级为单位,开设手工制作、文体、科普等类型活动,让人人参与“提高”,把全校有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参加校级活动,班级抓普及,校级抓提高。

3.把活动课从学校延伸到社会

学校可创造条件,积极建立校外活动基地,把校园内外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

总的来说,只要重视活动课堂,使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对平衡,就一定能让学生充分、和谐、全面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和环境,促进全面发展

目前,大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开辟第二课堂,学生知识面窄,学得死板,许多正当的爱好和特长被扼杀,使不少学生“高分低能”, 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后劲不足”。通过“普九”,各学校的办学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均配备了一定的图书、仪器、电教设备和体、音、美器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或从事某一学科的兴趣活动,纵向加深,横向发展。

学校要尽最大努力向学生开设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和体育活动场地,并广开渠道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使学生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前提下,初步培养某些有益的爱好和特长,奠定将来向某一方面发展的良好基础。此外,乡村教师还可以利用当地的环境,到野外去采集标本或进行其他动植物生活情况的观察。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论述 第4篇

长期以来,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农村教育始终没有彻底摆脱封建教育科举制的影响,人们总是片面地认为考上大学的人是人才,致使一些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其具体表现为:(1)国家教育计划规定的课程开设不全,片面抓智育,虚设音、体、美课程。(2)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校考试频繁。学生加班加点“开夜车”,做不完的作业,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上级部门抽考等,压得学生一天到晚疲于做题,处于过度紧张状态,致使学生的学习只有招架之力。(3)评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不科学,多数以考试成绩定优劣,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在校德、智、体、美、劳教育内容的全面评估。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截然不同,它是一种全面和全体的教育。素质教育主张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重视智育,忽视其他“四育”;不是只重“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它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学生智慧潜能的教育,它主张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而不是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味搞“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能从根本上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更新教育观念,优化农村教师队伍

旧的教育观念是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把单纯的培养少数尖子生的做法转变到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上来;把单纯抓智教转变到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把片面地为“升学”服务,转变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外修“形象”,苦练“内功”。

二、在课堂中渗透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摆正位置,在课堂上当好“导演”,控制教学过程,恰当运用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在预习课中我先主张学生自学,再小组交流讨论,或向其他各组学生请教,有些学生径直跑上讲台问我。在复习课中,我在小黑板上写出单字,点名让学生上来组词,然后有不同词语的都可以上来写。这样,惧怕发言的学生也乐呵呵地涌上讲台,黑板上写得满满的,两块小黑板也有他们的杰作,即使写错了,他们还会看着歪歪斜斜的“力作”开怀大笑。

三、重视活动课堂,促进素质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课堂计划已将活动课纳入其内,但在实际的小学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农村小学,对活动课重视不够,有的甚至仍执行传统课堂计划,实行应试教育模式,要促进素质教育,必须把活动课堂纳入正轨。

1.要做到“必修”与“选修”,“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必修课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为训练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与素质共同发展。

2.“普及”

以班级为单位,开设手工制作、文体、科普等类型活动,让人人参与“提高”,把全校有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参加校级活动,班级抓普及,校级抓提高。

3.把活动课从学校延伸到社会

学校可创造条件,积极建立校外活动基地,把校园内外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

总的来说,只要重视活动课堂,使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对平衡,就一定能让学生充分、和谐、全面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和环境,促进全面发展

目前,大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开辟第二课堂,学生知识面窄,学得死板,许多正当的爱好和特长被扼杀,使不少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后劲不足”。通过“普九”,各学校的办学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均配备了一定的图书、仪器、电教设备和体、音、美器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或从事某一学科的兴趣活动,纵向加深,横向发展。

学校要尽最大努力向学生开设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和体育活动场地,并广开渠道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使学生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前提下,初步培养某些有益的爱好和特长,奠定将来向某一方面发展的良好基础。此外,乡村教师还可以利用当地的环境,到野外去采集标本或进行其他动植物生活情况的观察。

总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使命,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各学校要转变旧的思想观念,积极探索,大胆改革,逐步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制,把“五育”有机地统一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和健康成长,培养大批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简答论述题总结) 第5篇

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结合自己体会谈。(★)

1)威信效应:威信效应即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2)名片效应:所谓“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3)“自己人”效应: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若干相似之处,则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4)好感效应: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相反,若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反感,他们就会拒绝教育者的观点。

三种教学水平(★)

1.尝试式教学——没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是盲目的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知道该“教什么”而不知道“如何教”;

2.因循式教学——学过教育理论,受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识,知道“如何教”,但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但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教。

3.策略式教学——不仅知道:“教什么”、“如何教”,还可以根据主客观的不同,有效的教。是优秀的教学水平。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两高一实践”

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两自一结合”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1.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3.教学应遵循的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4.提倡发现学习: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内容

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

2.学生观:强调每个人头脑中有不同的知识经验,所以强调学习者的个体性。

3.学习观: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不是被动刺激,老师不能替代。

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曲线(倒 U)(★)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家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尝试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人的基本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先满足底层次需要才能满足高层次的需要,顺序不能变)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

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简答或论述★★)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适合的学习目标。(例如,学习数学,结合动机期望理论);

2、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如设置悬念,使产生自我探研的愿望);

3、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和效果率相呼应);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个体之间以及集体间、自身的竞争);

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

6、正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归因理论)。一方面,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每个学生过去的一贯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

1)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是学生清晰感知,主要指相对强度。音量、板书、教师光线等。2)差异律:对象与北京之间的差别的知觉规律。3)活动律:活动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感知。多采用活动教具、模型或视听传媒。4)组合律:感知对象时空上接近、形态上相似都容易被知觉为一组对象,教学中直观材料和教学内容在时空上有意义或有规律,便于学生整体知觉。板书布局合理、位置顺序排列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5)对比律:在性质或强度上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他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与感觉器官时,能是学生对他们的差异感知更清晰,从而提供感知效果。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1,审题(分析课题);2,课题归类(在审题基础上,通过思维把握知识的关联,把课题与过去所学的或所经历过的相关的知识信息发生联系);3,重现知识(对课题进行归类后,需要到长时记忆系统中去寻找解决这一类课题的有关知识,提取出来,使他们从长时记忆转入工作记忆中来,为下一步解题做准备);4,解题(根据重现的有关知识,在对课题进行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实现)。▲ 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科基本结构)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应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同时,应遵循“综合贯通”原则,加强概念、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强调整体、协调性。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可能简答题或对某一点的理解)1)问题表征:说明问题在头脑里是如何表现的,反映对问题的理解程度。2)情绪状态:高度紧张和过度焦虑等消极情绪抑制思维,适度愉快的积极情绪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好的情绪背景。3)动机迁移:动机适中,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越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适中点越偏低。4)定势作用:定势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5)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6)原型启发:在其它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有心人,经验 社会学习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为代表

基本观点:1)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2)这一认识过程的实质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3)社会学习的过程经历4个阶段——1.注意、2.保持、3.再现、4.动机;4)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如果能控制这样一些因素,提供良好的榜样,奖励恰当的行为,就有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5)研究方法为实验室实验,社会学习论注重实验室实验,较有代表性的实验有模仿学习实验、抗拒诱惑实验、言行一致实验等。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质仍是行为主义的,忽略了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以及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对其道德发展的影响。

对教师启发:1)教师应注重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2)榜样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信、可亲、可敬;3)提高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4)净化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及教育策略(★)

1)态度定势的形成:道德教育内容本身和对道德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态度定势或积极态度;2)道德观念的确立: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涉及两个因素:了解道德规范和进行道德评价。3)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通过具体道德情景培养知觉道德情感;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道德情感;通过说理培养伦理道德情感。4)道德信念的形成:是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是个体对自己要遵循道德观念的确信;5)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过程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诱惑,需要进行道德抉择和行为调节,这就是道德意志的体现。6)道德行为的养成:掌握道德行为技能,训练道德行为习惯3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1.全面认识自我:1)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2)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3)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4)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1)积极评价自我;2)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3.努力完善自我:1)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2)努力提高实现自我。

▲ 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悦纳的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有:1.相似吸引: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相似性的,如经历、兴趣、家庭背景等相似相互之间的人际吸引。2.互补吸引:当交往双方的需要满足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的吸引程度也会增加。3.仪表吸引:仪表包括个人的容貌、穿着、风度等因素产生的吸引。4.人格吸引:人格吸引的产生主要是人格魅力,这是人际吸引最本质的因素。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1)交互性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情境控制原则 ▲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建立:(“一往情深”)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移情:是指人们情感的相互联系,包括相互理解、同情、共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等。

维护: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知 情 行;自我独立;人际适应;人格)

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3.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6.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等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环境适应教育2.智力发展教育3.人际关系和谐教育4.健康恋爱观教育5.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

性格特征分析(结构)(★★★)

性格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是由多种性格特征构成的有机整体。性格的结构是由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四个方面组成的。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是性格中最重要的部分。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包含哪些内容?

外国教育史简答论述题 第6篇

古儒学校19 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14 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14 简述婆罗门教育的内容形式18 怎样正确理解“教育起源问题”1 第二章 智者派 43 古代雅典的“教仆”35 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44 试述古希腊雅典教育繁荣的历史原因41 简述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44 简述斯巴达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31 简述雅典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34 简述斯巴达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31 简述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7 试比较建立在不同的奴隶制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条件下的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第三章

苏格拉底法57 柏拉图“学习即回忆说”68 简述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57 试论苏格拉底方法的内容、优点及适用条件57 怎样看待柏拉图关于“学习就是回忆”的观点?68 第四章

《雄辨术原理》95 关于教师,昆体良有何论述?100 简述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特点。82 简述古代罗马共和晚期的学校教育制度。83 简述昆体良关于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的思想。97 简述古代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86 简述雄辩家西塞罗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雄辩家必须具备的条件。92 第五章

城市学校 129 骑士教育118 中世纪大学 121 简述西欧骑士教育的主要特点。119 简述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有哪些途径?122 简述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基本特点(等级性、宗教性)简述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108 试论西欧中世纪后期城市学校的产生及其意义。129 第六章

昆它布139 阿拉伯学馆141 简述拜占廷教育特点及其影响149

简述拜占廷的世俗教育比较发达的原因132 第七章

“快乐之家”159 文雅教育159 人文主义教育118 简述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159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意义。169

简述前期人文主义和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差异 163 试总结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157 比较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的联系和区别.187 第八章

《大教学论》192 《母育学校》198 夸美纽斯直观教育原则201 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述评195 夸美纽斯创立的教学原则体系述评200 简述夸美纽斯的主要教学原则体系200 简述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思想及其意义。213 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中心思想 195。

简述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的基本涵义及其主要体现。192 第九章

泛爱学校380 英国的“公学”220 美国“文实学校”251 简述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举措。244 十八世纪末德国的泛爱主义学校运动述评。238 简述法国资产阶级在大革命中三个教育改革方案的共同愿望。234 第十章

自然教育266 《爱弥儿》261 卢梭“消极教育270 述评卢梭的教学思想。271 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266 简述卢梭关于“自然人”的特性267 简述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269 述评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265 简述卢梭关于“给儿童以充分自由”的教育理论269 第十一章

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 298 裴斯塔洛齐要素教育论述评。298 简述裴斯塔洛齐要素教育思想。298 述评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思想。293 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的内涵293 简述裴斯泰洛齐对小学各科教学法的贡献305 简述裴斯泰洛齐使学生获得知识又发展智力的教育思想291 简述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发展 的内涵。291 第十二章

教育心理学化265 赫尔巴特的“统觉论”317 赫尔巴特教学“四阶段”329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进程”理论?327 简述赫尔巴特儿童训育方法有哪些?323 简述赫尔巴特儿童管理的措施有哪些?323 简述赫尔巴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322 简述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的主要内容320 简述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328 试述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328 试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320 第十三章

简述福禄培尔幼儿园教育方法?342 福禄培尔的顺应自然的原则336 简述福禄培尔幼儿园工作的意义和任务?342 简述福禄培尔对幼儿教育作出了哪些贡献?351 简述福禄培尔的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内容?344 简述福禄培尔对幼儿教育作出了哪些贡献?351 论述福禄培尔在学前教育理论和幼儿园实践上的主要贡献?351 第十四章

日本《学制令》413 公立学校运动391 法国“帝国大学”368 新大学运动382 “导生制”461 英国1870年《福斯特法案》380 简述19世纪的英国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动。383 简述拿破仑教育改革的举措。368 简述《费里法案》的主要内容与影响。373 简述俄国近代教育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历史阶段?400 日本在明治维新发展教育的过程中是怎样向外国学习的?414 简评十九世纪初德国的洪堡德教育改革。357 述评19世纪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及其影响。357 试述日本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是怎样向外国学习的?414 美国是怎样形成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的?390 简述19世纪的英国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动。382 简述俄国近代教育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历史阶段?400 简述1804年俄国颁布《大学附属学校章程》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401 第十六章 道尔顿制461 3 进步教育455 新教育运动447 德可乐利教学法450 简述文纳特卡计划462。

简述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理论。463 简述昆西制度的主要特征。459 简述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的任务。476 概述柏克赫斯特道尔顿制的教学主张。461 论述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始末及其意义。455

述评实验教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主要成就及局限。465 简述1930年美国开展的“八年研究”计划的实施背景457 第十七章

蒙台梭利“儿童之家”484 蒙台梭利的吸收心理487 蒙台梭利“有准备的环境”491 简述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486 简述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理论的相似点501 简述蒙台梭利认为工作能促使纪律形成的理由493 第十八章 杜威学校504 杜威“反省思维”522 简述杜威教育即生长的观点510 简述杜威的“做中学”的观点518 简述杜威思维方法的社会价值523 简述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观点。507 如何理解“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第十九章

《阿斯蒂埃法》547 《巴尔福教育法》535 统一学校运动544 《费舍教育法》536 《巴特勒教育法》 536 《莫雷尔法》564 史密斯—休斯法案565

试总结出第二次世纪大战前英国教育的特点。541 试总结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教育的特点。574 简述1930年美国开展的“八年研究”计划的实施背景561 美国1917年通过的“史密斯-休斯”法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565 美国在中等教育改革中,研究和探讨了哪些问题?557 试述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中等教育的结构和特点。557 第二十章

统一劳动学校579 《九五决定》594 简述苏联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主要举措。577

试述苏联20世纪初综合教学大纲的试行与经验教训。586

试评述20世纪20~30年代苏联普通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586 简述苏联建国后在实施综合技术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590 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共中央着手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具体措施有哪些?591 第二十一章

马卡连柯自觉纪律619平行教育影响原则615 马卡连柯“前景教育”616 试阐述马卡连科纪律教育的思想619 简述马卡连科的集体主义教育的观点614 第二十二章 生计教育632 《国防教育法》628 简述二战后苏联教育曾有哪些重大改革?673 美国《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628 简述二战后日本《教育基本法》颁布的背景663 简述日本二战后颁布的“教育基本法”与“学校教育法”的要点?664 简述法国于1947年通过的〈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出的战后教育改革的六条原则.647 第二十四章

教育学简答论述

教育学简答论述(精选6篇)教育学简答论述 第1篇教育学重点简答题第一章1、简述教育本质的含义。P6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