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学法复习重点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教学法复习重点(精选8篇)

教学法复习重点 第1篇

Revision Contents

Unit 1 Language and Learning

1.The nature of language

2.Views on language and their implications to language teaching

3.Views on language learning

4.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5.Qualities of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Unit 2 Communicative Principles and Activities

1.What i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ry to list some of its components.2.Principles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strong version and week version

3.List some of the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4.What is a task and TBLT? Is it appropriate in China?

Unit 4.Lesson PlanningThe definition of lesson planning

2.Benefits of lesson planning

3.Different kinds of lesson planning and their components

4.Principles for good lesson planning

Unit 5 Classroom Management

1.What is classroom management?

2.What does classroom management involve?

3.Factors affecting classroom management

4.The role of the teacher during class

5.How to give classroom instructions effectively?

6.Types of interaction model or student grouping in classroom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7.Classification of questions and criteria for effective questioning

8.How to deal with undisciplined acts?

Unit 6 Teaching Pronunciation 2.The goal of teaching pronunciation

3.Some methods of practicing sounds.Unit 7 Teaching Grammar

1.Grammar presentation methods

2.Two categories of grammar practice

Unit 8 Teaching Vocabulary

1.Problems in learning vocabulary

2.Ways to present vocabulary.Unit 9 Teaching Listening

1.How do people process information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2.How can we teach listening more effectively?

Unit 10 Teaching Speaking

1.What problems do we have in our oral English classes?

2.Types of speaking activities

Unit 11 Teaching reading

The three stages of teaching reading

Unit 12 Teaching Writing

1.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writing?

2.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rocess approach to writing?

Unit 15

1.Formative assessment

教学法复习重点 第2篇

(根据老师重点提示,有待补充与完善)

名 解重点整理

直接法:是以目的语为教学语言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代表人物有贝力子、叶斯柏森、帕默等。

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又称意念法,交际法。功能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理论、话语分析理论等。功能法的基本原则是以单元—学分体系组织语言教学;以功能意念为纲,考虑交际因素;教学过程交际化;基本目的语和专业目的语兼顾。

自觉对比法:是在同母语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经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最终达到熟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教育家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根据感知、理解、巩固和运动的基本认知心理规律,总结和归纳出五个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内容、巩固新内容、布置课外作业等。

教学行为:指与教学有关的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狭义指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内和课外),如图片出示、板书、情景模拟、游戏、问答、坚守、练习、讨论、参观、语言实践等等。

认知风格:指的是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它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变性。认知风格有三对: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沉思型和冲动型、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

习俗文化:主要指人们在节庆、婚姻、丧葬、生日、生育、开业等事件中的饮食习俗和活动习俗。

态度: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的内容状态,是一种藏之于内心的,对行为或事物作出评价反应或准备采取相应行为的倾向性。它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为。

简答方向重点整理

1.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哪几种?怎样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五种,分别是:

(1)以掌握语言工具为学习动机(2)以升学为学习动机(3)以深造为学习动机

(4)以研究为学习动机(5)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

怎杨激发和维持?

(1)任务激发(2)兴趣激发

(3)成就激发

(4)竞争激发

2、对外汉语教学的一般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1)分析阶段:确定起点状态;分析教学任务;陈述教学目标

2)实施阶段:设计有效的教学技术;适应个别差异和民族差异的教学;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教学方案的实施

3)反馈阶段:测量与评估教学效果;诊断与补救教学

3.简述教学内容导入的方式。

(1)文化导入。包括时代特征、社会风俗、人物关系、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经济体制、组织结构等入手。

(2)旧知导入。(3)情景导入。

(4)图片导入。包括电视、录像、图片等,是一种特殊的情景导入。(5)教具导入。(6)随机导入。

4、应该如何激发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动机?

(1)任务激发(2)兴趣激发(3)成就激发(4)竞争激发

5、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五个教学环节是什么?

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内容;巩固新内容 ;布置课外作业

6.作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你认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1)具备专业的汉语语言学知识

(2)普通话标准,英语(或其他语种的外语)流利(3)良好的表达技能和一定的教学技巧(4)掌握必要的中外文化知识

(5)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7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原则(1)精讲多练原则(2)讲练结合原则

“整理与复习课”教学的四个重点 第3篇

一、重回顾———再现“知识点”

“知识点”重现的环节不仅担负着拉开复习帷幕的任务, 更应承担起激复习欲望、唤醒已有知识的职能。为此, 教学之前, 教师应出示几道思考题, 让学生自主复习, 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而“整理与复习”课是将一个单元所学的知识点在一、二节课时间内进行整理与复习, 如果都是课堂上让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 复习任务也就可能难以完成。为此, 为了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效率, 可以让学生课前进行自我复习、自主整理, 以提高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操作这一环节通常有下列两步:

1.将自主复习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布置下去。即提前一天告知学生下节课的复习内容,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整理与复习本单元相关的知识, 回忆相关的概念, 防止概念回生, 同时要求学生完成课本或相关材料中的习题, 记下自己复习中的困惑之处, 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一环节无疑使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时间巧妙地向课前进行延伸。

2.交流课前复习情况。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课前自我复习已经掌握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学生交流过程既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 也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调整复习起点的过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得较好, 复习时只需要带一下;哪些知识、技能学生掌握得还不到位, 复习时应该成为重点。这样就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提高。学生在交流自己复习心得的同时, 教师可相机板书相关概念 (贴书更好) , 为下一环节学生的梳理建构作好准备。

二、重梳理———完善“知识链”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 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这句话很中肯地说明了整理的重要性。平时教学中的知识点往往是零散地一个一个呈现, 缺乏系统整理。引导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整理、归纳所学的内容, 有助于促进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体现出整理过程。也就是说,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归纳, 并将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在一起, 做到“学一点懂一片, 学一片懂一面”, 形成良好的网络知识结构, 使之逐渐趋于系统化。而梳理是在学生充分回忆复习内容涉及的各个知识点后,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讨论、研究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 归纳编织, 合理构建, 形成结构编码。在学生梳理过程中, 教师应主动参与, 注意观察, 并适时、适当点拨与引导。为了使多数学生都能有所建树, 平时教学中应该有机渗透编织知识结构的基本方法。如:列表结构编织、树状结构编织、网状结构编织等。使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能够形成知识网络,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整理与复习“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 一节课时, 首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总结割补法、倍拼法等方法, 然后让学生找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知识归纳成体系。这样, 学生的梳理结果就出现了按平面图形的种类整理和按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整理等不同形式, 凸现了梳理建构时学生的自主性。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梳理, 理清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 做到“横成片竖成线”, 从而拓展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在这里, 以学生“理”为主, 教师“引”为辅, 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的一个个零散知识串成线, 形成更充实的知识网。

三、重补漏———弄清“知识源”

查漏补缺是整理与复习的重要内容。所以, 在整理与复习之前, 教师要摸清“漏”和“缺”非常重要。在“整理与复习课”教学中, 教师应十分重视补“缺漏”和纠错误。摸清“缺漏”和常见的错误, 而且平时还要注意摘录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在整理与复习之前, 教师要先回顾自己在批改学生作业过程中所发现的错误与问题, 再针对学生缺漏与知识的重难点进行训练。这样, 找准重点、难点, 找准各知识点容易出错的地方, 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做到“有的放矢”, 突出复习的重点, 才能达到“整理与复习课”教学的预期效果。但在“整理与复习”教学中, 许多教师通常容易忽视学生的“漏”, 没有及时去“补”,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整理与复习的效率, 因此, 平时教师善于观察, 善于积累, 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 时, 教师先出示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解决, 在1~l0的自然数中, 质数的有 () , 合数的有 () , 最小的奇数是 () , 最小的质数是 () , 最小的偶数是 () 。 9 的因数有 () 9的倍数有 () 。从反馈来看, 学生主要出错在1、2、9这几个数上。在查漏补缺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即时生成信息,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尽可能多地暴露掌握知识方面的残缺点, 捕捉、收集、整理其错误, 并研究其错因, 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为此, “整理与复习课”教学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针对重点内容进行有重点的整理与复习, 选择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让师生共同去探究, 去整理, 去解决, 从而达到解一题、通一类、带一串的目的。

四、重训练———感悟“知识值”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复习课的目标之一。俗话说“温故而知新”, 旧知识的复习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巩固, 更应该着眼于能力的提升, 尤其是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复习课的练习不能等同于新授课中的练习, 复习课中的练习应该实现从基础性向综合性的过渡, 应该更具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1.针对性练习:针对学生交流时出现的问题以及本单元易混易错的概念或知识, 设计以判断、辨析、比较、改错的练习题为主, 目的在于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这是复习课中最基本的练习, 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所练习题课前应精心预设, 练习时可针对学生的情况有所取舍。

2.综合性练习:练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3.开放性练习:开放性练习的形式较多, 如练习题的条件、问题或缺少、或不确定;习题的答案不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等等。开放性练习对层次不同的学生都有训练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合理解决问题的品质。

4.实践性练习:要求练习题的情节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的重要, 进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高中教材重点实验复习 第4篇

A. 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可用蒜叶代替洋葱

B. 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可用质量分数为30%的食盐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

C. 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可用乙醇代替丙酮

D. 做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时,可用新鲜猪血代替鸡血

参考答案:C。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目的是要观察细胞分裂,而蒜叶细胞不分裂,故不能代替洋葱(根尖)。不能用30%的食盐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因为30%的食盐溶液浓度太高,分离速度快,会使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色素可以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石油醚,故可以用酒精(乙醇)代替丙酮。猪是哺乳动物,其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就无法提取DNA并鉴定,故不可以用新鲜猪血代替鸡血。

2. 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甲~戊五位同学在剪取洋葱根尖后立即进行的操作步骤如表1所示。

请回答:

(1) 甲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

A. 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无法看清

B. 细胞重叠,看不到染色体

C. 染色体着上颜色,清晰可见

D. 染色体着色很浅,模糊不清

(2) 丁同学在进行上述操作后,直接在高倍镜下观察,长时间未找到有丝分裂的细胞,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

(3) 戊同学观察到了许多呈长方形的细胞,但未找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 经教师纠正后,丁同学在视野中找到了有关细胞有丝分裂图像,但丁同学所看到的细胞图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你认为他应如何正确移动装片?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戊同学经教师指点后,也找到了细胞分裂图像,他欲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应选用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6) 对“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______________。

① 实验中使用的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5%

② 使用的酒精的体积分数为95%

③ 使用的龙胆紫染液的质量浓度为0.01 g/mL

④ 解离液的两种液体的配制比例为1∶1

⑤ 解离的时间为10~15 min

⑥ 漂洗的时间为10 min

⑦ 染色的时间为3~5 min

(7) 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利用洋葱根尖作为实验材料,常常因解离固定前不好确定取材时间,在所取材料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很少,影响实验效果。如果我们能了解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周期,确定在一天中的什么时段其根尖分生区大部分细胞处于分裂期,在此时取材解离固定,实验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定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在一天中什么时段分裂期细胞较多(设分裂期时长为半小时)。

① 写出你设计的实验简要步骤:每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B D A (2) 使用显微镜时先使用低倍镜,再使用高倍镜 (3) 观察部位不正确(该同学看到的是成熟区细胞或伸长区细胞) (4) 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5) B C (6) ①③④⑥⑦ (7) ① 30 min(若时长在1 h以上不给分)取材(或剪取洋葱根尖)一次;制做装片(若写出详细制作装片过程不算错);在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区;列表记录最佳视野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或将各次数目列表记录) ② 根据所列表中资料,数目最多的时段,就是大多数细胞分裂期所处的时段

3.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有可溶性还原糖(葡萄糖、果糖、乳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能与某些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特定的颜色变化,从而鉴定生物组织或分泌物中这些化合物的存在。现欲鉴定牛奶中是否有乳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存在。

(1) 该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至少要有牛奶、吸管、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仪器_______等。

(2) 对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配方,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含有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B. 斐林试剂的配制是将4~5滴的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滴入2 mL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即成

C. 双缩脲试剂是将3~4滴的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滴入2 mL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混合而成的

D. 双缩脲试剂含有两种试剂: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

(3)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牛奶中的蛋白质实验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A. 2 mL牛奶稀释液先加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加3~4滴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

B. 2 mL牛奶稀释液先加3~4滴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再加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C. 2 mL牛奶稀释液同时加入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

D. 在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的混合液中加入2 mL牛奶稀释液

(4) 下列实验需要用显微镜的是()

A. 还原糖的鉴定

B. 蛋白质的鉴定

C. 脂肪的鉴定

D. 全都要

(5) 在本鉴定实验中必须加热的是()

A. 斐林试剂鉴定还原性糖

B. 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脂肪

C. 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

D. 上述都需要

(6) 鉴定脱脂奶粉是否属于假冒伪劣产品,肯定不需要用到的化学试剂是()

A. 双缩脲试剂

B. 二苯胺试剂

C. 斐林试剂

D. 苏丹Ⅲ染液

(7) 某些单子叶植物中,如大蒜、韭菜等叶子中含有大量的还原糖,但这些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不宜作实验材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斐林试剂 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双缩脲试剂 显微镜 (2) C (3) A (4) C (5) A (6) B (7) 这些叶子的颜色较深,对还原糖和斐林试剂的颜色反应起到了遮掩作用

4. 回答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下列问题。

分别在A、B、C 3个研钵中加2 g剪碎的新鲜菠菜绿叶,并按表2所示添加试剂,经研磨、过滤得到3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深绿色、黄绿色(或褐色)、几乎无色。

试回答:

(1) A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B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C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A. 进行纸层析→制取滤液→在滤纸条上画线→将实验材料研磨

B. 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在滤纸条上画线→制取滤液→再画线

C. 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在滤纸条上画线→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

D. 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制取滤液→在液纸条上画线→进行纸层析

(5) 在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实验中,要使色素带清晰又整齐,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

① 定性滤纸要干燥 ② 剪去滤纸条一端两角 ③ 滤液细线画细而直 ④ 重复画线 ⑤ 盖上培养皿盖

(6) 色素下行分离法也能将叶绿体中4种色素分离,具体做法如图1所示,在圆形滤纸上倒入少量色素滤液,随后不间断地倒入层析液,在玻璃管的底部用抽气机不断地抽气。已知胡萝卜素遇Al2O3会呈红色,其余色素遇Al2O3不改变其原有的颜色,问:最先进入Al2O3的色素带呈_____________________。

A. 橙黄色B. 红色

C. 蓝绿色D. 黄绿色

(7) 把叶绿体色素滤液放在自然光源和三棱镜之间,从棱镜的另一侧观察连续光谱中的明显变暗的区域是______________。

A. 黄光和蓝紫光区

B. 绿光和红光区

C. 红光和蓝紫光区

D. 黄光和绿光区

参考答案:(1) 黄绿色(或褐色) 叶绿素不是很稳定,容易被分解 (2) 几乎无色 色素不溶于水 (3) 深绿色 CaCO3可以保护色素不被破坏 (4) D (5) ①②③④ (6) A (7) C

5. 回答“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的下列问题:

(1) 在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其中需注意的一点是标志不能过分醒目,因为该法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

A. 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B. 要注意色素无害而溶剂可能有毒

C. 在调查研究期间标志不能消失

D. 不能导致动物的疾病、感染等

(2) 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表3是不同调查面积(单位:cm×cm)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 选取40 cm×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 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 计算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算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5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体育教学论复习重点 第5篇

1.体育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 体育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持续和效益,对体育教学环境、人际关系、体育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 教学纪律以及教学反馈登方面进行的设计与控制工作 2.评价 评价:通过系统地收集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组织实施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 评价 的活动 3.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根据 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需要和特点来安排 4.体育教学过程 体育教学过程: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 体育教学过程 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 5.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性差异 与不同需求;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6.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 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 1>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情况;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学校体育教学条件 2>体育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7.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 5 个领域 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领域、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领域、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领域、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领域、心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 个领域: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 心理 健康领域、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领域 6 级标准 1-2 年级、3-4 年级、5-6 年级、初中、高中、高中阶段的发展性目 健康 社会适应 标 8.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教学环境的开放性、运动技能学习的主要性、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人际关系的多边性、教学效果的综 合性 9.体育教学的三大规律 体育教学的三大规律 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10.体育教学过程的六个层次 体育教学过程的六个层次 超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学年体育教学过程、学期体育教学过程、单元体育教学过程、课时体育教学过程 11.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 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 学生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体育与智力活动的相结合性、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动态性、实践性、社 会交往性、组织具有复杂性 12.发挥教师主导性的 3 个条件 教学观念、教师熟知体育教材 体育教材、教师熟知学生 发挥教师主导性的 个条件:教师熟知体育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 体育教材 13.教师主导性发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复习重点 第6篇

1.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汉教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是交叉学科。

2.汉教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汉语国际教育2008年列入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二级学科。

3.第一语言: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从父母和周围人那里自然习得的语言。4.和第二语言: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应用语言学把一语之外的语言统称第二语言。)5.目标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6.习得: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获得某种能力。人的第一语言都是习得的。7.习得的阶段。5个。

前语言阶段1到2个月;单词句阶段1 1.5;双词句阶段1.5 2;多词句阶段2 3;复杂句和语篇阶段4 5。8.第一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7个)主体(幼儿和成人)、动机(生存本能和目的不一)、环境(自然环境和课堂)、方式(环境与语言结合和母语连结概念和声音)、教育者及相关因素(亲属和教师)、过程(不自觉到自觉和自觉到不自觉)、文化(母语文化环境和缺乏相应文化知识)。9.教学主体观。(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10.双体观认为,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

11.美国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语言学还应该研究人的交际能力,这个概念包括四个方面:合语法性、可接受性、适合性和可能性。

12.传统教学法的,语法——翻译法(18世纪,奥伦多夫)、直接法(20世纪,贝利兹)、全身反应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阿舍尔,强调通过身体动作教授第二语言)

13.编写教案(教案形式、教案内容、教案编写步骤)教案的核心部分是教学环节或教学过程。

14.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与流派: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它有以下重要概念:习惯、迁移与偏误。

15.迁移:旧习惯会对学习新习惯产生干扰。学习者已经掌握的语言会对他们学习其他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叫迁移。有两种:正、负。

16.正迁移: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迁移,但第一语言的某些语言点跟第二语言相同时就可能出现。负:也叫干扰,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17.偏误:偏离目的语、不符合目的语规则的语言现象。18.二语习得专家艾利斯提出的对比“等级”

19.偏误分析的作用:深化汉语习得研究、促进汉教、推动汉语本体研究。20.偏误类别与原因:语际偏误(又称干扰性偏误或对比性偏误)、语内偏误(又称目标语规则泛化偏误、发展性偏误)、训练偏误、认知偏误(普遍偏误)、21.中介语及其发展过程。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标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它是逐步接近目标语的一种发展阶段。这一概念是由塞林格于1972年提出的。科德提到两种中介语连续体;重构型连续体、重建型连续体。

中介语有可塑性、动态性、系统性3个特征。

中介语的变异:社交情景变异、语境变异。见图3.2 22.可理解输入和:“i+1”原则:克拉申强调,二语习得依赖于学习者得到的可理解输入。

23.临界假说。10岁前,大脑的可塑性好,左右脑运作语言、10以后,大多数人的语言功能逐步转移到到左脑,语言学习的能力减退。

24.语言能力,有两类,第一类是认知/学术能力,如学习语法、词汇的能力和阅读理解、默写,自由写作能力,跟认知符号法学习相关。第二类是基本的人际交际技能,涉及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和语言使用能力,跟听说法学习相关。25.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26.认知策略:指学习者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特别是完成具体的课堂任务时的行为,是在对学习材料进行直接分析综合和转换等过程中采取的步骤或操作,具有操作加工或认知加工的功能。认知策略是用来理解语言和产生语言的,包括操练、接受、和发出信息,分析和推理、为输入和输出创造构架等。

27.交际策略的的定义:被看作学习者客服交际难题的方法,是指学习者因其第二语言知识有限而采取的一种表达方式。类型:缩减策略、成就策略、28.文化适应模式

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逐渐适应新文化的过程。文化适应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二语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而且一个学习者对目的语社会文化的适应程度将会决定他习得第二语言的程度。

29.语言普遍性假说。目标语的特征是否具有普遍性,会影响习得难度。大多数语言具有的性质,比很少语言具有的性质容易学。普遍语法、类型普遍性

30.课程设置,分为技能类和知识类,是教材分类的基本依据。前者培训交际技能,后者教授系统知识。技能类包括通用汉语技能和专用汉语技能;知识类分为语言知识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31.教材编写应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适合性原则、趣味性原则。32.语言测试的原则:针对性、可靠性(常用的方法有重测法和对等法)、有效性、实用性。3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量完全相同时,是最理想化状态

34.汉语正东亚、东南亚的传播:秦汉时期汉语文字开始向外传播,并逐步形成一个“汉字文化圈”,主要包括现在东亚的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的越南。35.总体来说,汉字在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的传播大致有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用汉字记录本民族语言;第二阶段,为满足记录本民族语言的需要,改变一些汉字的作用、创造出特殊的汉字、如越南的喃字,日本的国字;第三阶段,依照汉字特点创造本民族文字。目前的情况是,日语,韩语、越南语中存在大量的汉语借词。在日本,日语还夹夹用2131个汉字和若干人名用字,每年举办汉字检定考试,受测人数已超过200万;800多万部手机中三分之二可以输入汉字短信。2005年2月9日,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识领域,全面恢复使用汉字和汉字标记,规定将目前全用韩语的公务文件改为韩汉两种文字并用。

36.创办专业刊物,成立专业出版社:1979年9月原北京语言学院的内部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改为正式出版刊物,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由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和北京语言学院共同创办的会刊《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9月转为世界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刊。这两个刊物是20世纪90年代语言类核心刊物

37.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1987年7月成立了由多个部委办组成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和该小组的常设机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

38.汉语测试的改进,HSK、商务汉语考试BCT,少儿汉语考试YCT

39.发展难度

40.两个教学阶段是指集中语音教学阶段和后语音教学阶段 41.带音法,已旧带新,以易带难。(yuzhchsh)

42.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汉字教学的方法,有“基本字带字”法、“建立汉字联想网”、充分利用“基本部件和基本字”,所有这些,都充分重视部件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以部件为基本点,以点带面,有系统的进行汉字教学。以部件为中心的汉字教学,成为对外汉字教学界的主流,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是一种正确的定位。

43.所谓部件,是指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它又可分为成字部件和不成字部件两大部分。

44.文化教学的内容:一是对外汉语教学,也就是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二是文化课教学。语言课的文化教学和文化课的文化教学不同,这两门课性质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也不同。一般来说,对初级水平的学生实施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对中高级水平的实施文化课教学。45.汉字具有不同于世界绝大多数文字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 表义和表音、书写系统的层次性、文字处理的特殊大脑机制。

46.口语教学原则,i+1.i代表学生已有的汉语水平,加一指略高于学生水平的语言输入。这样,i+1的输入对于学生来说是可懂的输入根据领会教学法,我们正是通过可懂的输入习得语言的。I+1可说是一般的外语教学原则。

47.词汇教学的目标:按照以上两个大纲,即前者的甲乙丙三级词汇共5253个,或后者的初、高两级词共5249个,可以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即,这5200多个词是初级、中级阶段汉语作为二语学习者学习词汇的数量和范围。也是初中级词汇的教学任务和目标。48.编写教案:

生物学教学论复习重点 第7篇

2、生物学课程的地位:必修课程

3、生物学的课程理念:

初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高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课程标准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展开):

①生物学观点和科学的世界观; 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 ③爱国主义教育;

④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5、课程标准能力方面的目标(展开): ①实验操作技能;

②科学探究技能 ③获取信息的能力;

④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6、自然科学的四个维度(填空):

①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

②科学是一些了的思维方式 ③科学是一套探究的方法;

④科学要与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

7、科学研究的三个环节(填空):假设、观察、实验

8、如何算是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简答)

①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学概念的发展

②应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③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能够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的利用技术;能够在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作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④并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技术与社会、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四个领域得到发展

9、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做是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的,学习者外显行为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学习者对原本不反应的刺激而变现出反应,即便是产生了学习。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在教育上主张运用奖励和处罚。

10、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①巴甫洛夫、华生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华生认为刺激与反应联系的形成遵循频因律和近因律)

②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又叫试误学习理论(包括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③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10、奥苏伯尔根据有意义学习发展出来的教学模式叫做讲解式教学或陈述式教学,分为两个阶段:提供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材料

11、建构主义的重要人物:

①杜威的经验性学习;②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③皮亚杰的双向的建构过程(同化、顺应):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1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观、教育观简答二选一):

①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 存在于学习者脑海中的相关概念有多有少,存在个别差异,新知识的学习是在这存在个别差异的先前概念上的 ②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知识并不能像货物一样直接传输给学生,学习科学的概念必须由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的学习过程,再建构自己的意义

③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

④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有效的科学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与教师、学习素材以及学习伙伴的互动来进行。

1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习观、教育观简答二选一):

①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教师在教导科学知识之前应认真考虑学习者先前的知识背景,呈现的教学内容应在学生可能的建构区范围之内

②角色的调整:教师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协助者”,适时创设机会给学生自己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进而建构自己新的认知

③布置良好的学习情境:制造学习者在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学习者的反省及思考,教师不能照本宣科

④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学习者能对过去一直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知识加以思考,教学时注意提供适合学生经验背景的教材次序,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对象有建设性的理解

⑤重视合作的学习方式:借助于师生之间、学习伙伴之间充分的沟通互动,辩论协调,及澄清疑问等过程,以引导学习者由非正式的先前概念向正式的科学想法接近。

14、概念转变理论:试图理解解释这些先前概念是如何转变为科学概念的理论。

15、一个人原来的概念要发生顺应需要满足四个条件:

对现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

16、导入技能(名词):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及其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简历治时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17、导入的结构:引起注意、激起动机、组织引导、建立联系

18、导入技能的应用原则: ①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 ②导入要具有关联性

③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魅力

19、提问(名词):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考、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及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技能。

20、提问技能的应用原则:

①要设计适合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重认知水平问题,使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

②注意明确问题的重点,将问题聚焦在重要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思考方面 ③问题的表达要简明易懂,可以用学生的语言提问

④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合理设计问题,预想学生的回答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⑤依照教学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 ⑥教师要以与学生一起思考的态度提问,不用强制或惩罚的态度提问 ⑦学生思考不充分,教师不要轻易代替学生回答,应给予启发和引导

⑧教学过程中教师头脑中浮现的问题不要脱口而出,要考虑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⑨对于学生的答案要给予分析和确认,有明确结论,强化学习

21、讲解技能的优缺点:

优点:省时省力,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讲解时信息传输的密度比较高,某些知识而言,减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有较高的信息传输速率。缺点:①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低位,只有极少的师生交流和反馈信息

②学生只听不干,无直接的感性材料,学生物亲身体验

③只靠听信息,保持率不高,教学效率不突出

22、板书的设计目的(简答):

①提示内容,体现内容结构,教学程序或教学思路 ②激发兴趣,启发思考 ③强化记忆,减轻负担

23、板书的类型:提纲式、表格式、图示式、综合式、计算式和方程式

24、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与命题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线和连线上的词表示。

25、命题:是对宇宙中自然发生或建构的食物的陈述,这种陈述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及其连接词形成的有意义的陈述。命题有时被称为语义的单位。

26、绘制概念图是最后的大题,具体绘制方法和注意事项见P85-86

27、概念图在教学中应用:

①作为教的工具主要是用于组织课程内容 ②作为学的工具

③作为评价工具

28、合作是一起工作共同完成工作目标,合作学习是教学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习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29、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

①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②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或帮助者 ③学习责任由教师转移至学生;④学生不仅自己学会,有责任帮助小组其他成员 30、STS指的是科学-技术-社会

31、如何使用直观教具(举例说明P119-120):

①用于新课的起始阶段、②用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③用于突出教学重点、④用于突破教学难点、⑤用于揭示机理、⑥用于设置悬念、⑦用于巩固知识

32、教具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演示的环境条件;②出示教具的程序。;

③出示教具的时机;④传统教具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33、认识哪些属于教具。各种模型见P118-119

34、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

从生物学学科特点:形态学实验、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实验、分类学实验 从教学活动的特点:观察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设计和制作实验

35、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包括:动作技能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三部分。

36、生物学实验中认知和情感的教学目标(了解P156)

37、学生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

38、实验的组织方法:模仿式实验、分段实验、学生独立实验、伴随讲授实验

39、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环节(简答可扩展P165-166):组织教学、指导性谈话、学生实验操作、检查实验效果、小结及清理结束 40、演示实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演示实验必须目的明确,能说明问题 ②、演示实验必须现象明显、可见度高 ③演示实验装置简单,准确可靠,确保实验成功

41、如何表述教学目标的四要素(结合实例论述哪个教学目标正确)? 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②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③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④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体现了谁(行为主体)做什么(行为动词),在什么条件下(行为条件)做到什么程度(表现程度)。

42、备课从哪几个方面备学生,通过什么具体途径?

①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阅读文献、课下和学生聊天,倾听学生的讨论和课堂发言,以及注意学生的作业,实验报告和测验中的答题等。

②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基础:阅读相关课程文件或教科书,观察课堂教学活动,听课,去图书馆浏览刊物,多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经历以及使用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情况。

③了解学生的社会背景和班级的课堂氛围: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交流听课,课前与班长、生物科代表交谈,初几次授课要倾听班主任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并进行及时的调整。

43、生物学教师如何选择课程资源?

①学校资源:熟知本校和学校周边可以利用的物质资源极其在教学中潜在的利用价值,如场地条件,设备耗材,药品等

②社区资源:了解和熟悉学校中生物学实验员,校医以及花卉栽培人员,注意本地农业科技人员,养殖场管理人员等

③家庭资源:自己活着有生物科技背景的学生家长等

④媒体资源:了解图书馆的书刊资源和由计算机互联网支持的教学资源

44、教学评价根据实施评价时所使用的工具形势来分:纸笔测验、实作评价

45、教学评价的直接目的来分:配置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46、教学评价的标准来分:效标参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

47、实作评价:使用多种工具或形式,评定学生在实际情境下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成就的一种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平时成绩等。

48、形成性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以及教学的可能缺失,作为调整课程、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依据。如期中期末考试。

49、效标参照评价:以预先设定的,期待的教育目标位评价基准,来衡量评价对象达到程度的一种评价。适用于学校内的教学评价。

50、常模参照评价:指在某一集团中(班级、学校、地区或国家),以这个集团的平均状况为基准,来评价被评对象在这个集团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评价。适用于选拔考试。

51、试卷的基本描述统计分析:平均数、标准差、相关性分析

52、试卷分析:综合分析、难度(P)分析、区分度(D)分析

53、信度:指评价的结果(分数)与其拟评测的学习成就的一致性。

54、中学生物学教师选题考虑的因素:实践性、探索性、客观性、行动性、实效性

55、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实验法

56、行动研究法(名词二选一):是教育实践者根据在自然、真是的教育环境中,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自身解决此时此地教育实际问题,即时自行应用研究成果的一种研究方法,也称现场研究。

57、教育实验法(名词二选一):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假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58、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

①学情分析 ②教材分析 ③教学目标 ④教学重点与难点 ⑤教学方法 ⑥教学用具 ⑦教学过程 ⑧板书设计 ⑨课后作业

教学法复习重点 第8篇

在认真总结已学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要发挥组内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搜集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或掌握得不太精确的知识点, 进行归纳整理, 设计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案, 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变式题目, 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进行归类梳理, 以检测定目标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绘制的遗忘曲线, 学生对知识的遗忘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 有效的回忆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延缓对知识的遗忘。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掌握的实际状况, 首先进行知识点的梳理,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促进学生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 使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

三、选准经典题型, 举一反三

精心的选择适量的典型例题, 并且所选例题必须要有代表性, 在对变式进行讲解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解题的目的绝不是仅仅解决这个问题本身, 而是要向横向拓展, 向纵向延伸, 揭示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拓展课本, 快乐复习

课本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与基础, 尽管初中阶段不应单纯追求知识目标, 但初中阶段巨大的升学压力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 数学复习效果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这就要求我们复习中从新的角度来认识课本, 对书上的习题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 帮助学生走出题海战术, 轻松地面对中考复习。

2. 从小题开始, 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题往往比较灵活, 形式新颖, 学生比较喜欢。如果我们能小题大做, 那小题往往会起到大题没有的效果, 通过深刻的剖析和适当的延展, 小题可以涵盖丰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 特殊值法、数形结合、检验法等。再将小题延伸、变换, 就完全可以解决一类问题。学生会做题了, 就有兴趣学习了。

3. 由浅入深, 难易适中

对于题型新颖、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问题, 往往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问题。纵观近年来的中考试卷, 数学难题相对较少, 但也是区分学生知识构成的最有效的方法, 解决学生复习难题的障碍, 关键是突破是数学语言或数学图形的生疏问题。我们可以对难题进行剖析, 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疑点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使大题化小, 难题化易。课堂讲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突破口, 找到习题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落脚点, 从纷繁复杂的习题中找到本质的、共性的东西。

4. 一题多变, 发展思维

波利亚说:“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类似的结论, 大都成堆的生长, 找到一个以后, 你应当在周围找找, 很可能在附近就有几个。”要充分发挥典型例题的示范价值, 能够举一反三, 重视“一题多解”和“多题同解”, 做到以一题带一片。要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 对做过的经典习题有一定的体会和变通。多变型例题, 可以有多种解法, 对一个问题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 可以有效地开发问题的潜在资源, 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及时归纳, 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对方法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帮助学生跳出题海, 迅速提高学生的成绩。

5. 注重解题过程的讲授

很多学生解题只注重结果, 轻视解题过程。实际上, 我们的解题过程就是为结果服务的, 解题是否规范, 逻辑是否清楚会直接影响结果的正确性, 同时也在本题的解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所以我们要重结果, 更要重过程。在这方面, 主要做到两点:一是课堂容量不能过大。学生一节课所能接受的知识有限, 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欲速则不达, 就会走进“练了—讲了—又错了”的怪圈。二是以题型为主线逐步建立自己解题思路, 将零散的知识点从题型的角度进行二次深入的梳理, 头脑中不再是孤零零的点, 而是形成模块化的解题套路。

6. 数学思想, 魅力无穷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揭示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在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都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 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初中数学教学中, 转化思想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总之, 在新课程理念的支撑下, 教师要引导学生, 整合其已有知识, 体会知识间的联系,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勤于实践, 把数学复习课上得更具有实效性。

摘要:初中数学复习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复习旧知识, 而是在“温故”的同时“知新”。基于此认识, 要求教师根据不时的教学实际,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的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 总结过去的学习经验, 达到获取新知识的目的。

教学法复习重点

教学法复习重点(精选8篇)教学法复习重点 第1篇Revision ContentsUnit 1 Language and Learning1.The nature of language2.Views...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