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疾病认知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疾病认知范文(精选8篇)

疾病认知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4月从自贡市3个不同城市社区纳入220例房颤患者,男113例,女107例,年龄40~89岁,平均76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0名,高中24名,初中及以下110名,其他66名。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20份,回收率为100%。见表1。

1.2 方法

1.2.1 纳入标准

(1)社区医生通过脉诊或听诊确定为异常,后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确诊;(2)已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确诊。

1.2.2 排除标准

(1)不能进行知情同意;(2)精神失常;(3)妊娠。

1.2.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资料收集,问卷调查为自行设计并请有关专家进行内容效度的评定,在征得患者同意后,用统一的指导语对接受调查者解释此调查的目的、填写方法与注意事项,由患者填写,并当场收回问卷。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调查员就调查问卷内容逐一提问,并如实填写。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学历、户口所在地、职业等;患者对房颤的认知包括8个问题:房颤的知晓情况、房颤的定义、房颤与卒中的关系、对房颤的担忧、患者从社区医生获得房颤知识的可能性、房颤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患者获取房颤知识的需要、患者对治疗的信心等。

2 结果

2.1 房颤患者对疾病认知情况见表2。

2.2 房颤患者疾病知识获得及生活质量情况等,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社区房颤患者对疾病认知水平严重不足,多数患者不了解房颤的危害,同时也不能从基层医师那里获取相关知识。本研究中,56%患者不理解自己所患疾病。研究的结果与国内外类似研究相似。正如像很多慢性疾病一样,多数房颤患者不理解自身疾病状况和危险性。本研究中,仅有10%患者能明确表示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72%患者或认为房颤不需治疗或不急于治疗,或将房颤等同于冠心病。如果房颤患者能够及时重视并开始早期治疗,将可能减少疾病负担,甚至延缓疾病的进展。

房颤导致的卒中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且通常导致死亡或严重功能障碍等后果。患者对卒中危险的认识不足,可能是房颤患者抗凝药物使用率低的原因之一。法国Etienne Aliot等[3]人所做的研究显示,超过50%的房颤患者不能理解房颤的意义和抗凝治疗的作用。但是,经过研究人员的书面和口头的解释后,患者对房颤的危害和治疗方案的理解得到改善。

本研究发现,94.5%患者认为房颤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有文献报道,房颤对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在65岁以上人群,几乎所有的研究均发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降低。早期识别和更好的控制心率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调查表明,基层医师认为房颤是一种就诊频率极高的疾病。但是本研究参与的患者,并未从基层医师处获得房颤知识。同时,近84%患者对房颤表示出担忧。现有研究也表明,近三分之一的房颤患者会有持续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但是,通过医生的耐心讲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会逐渐减少[4]。因此,笔者认为,社区基层医务人员应该加强与房颤患者沟通,提高患者疾病知识,减轻患者的担忧,帮助房颤患者处理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纳入的患者均为愿意参与调查的城市社区房颤患者,并未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因此,不一定能够完全代表真实环境下的房颤患者整体。同时,部分调查人员采用口头方式提出问题,不排除患者对问题的理解偏差。

本研究作为国内较少开展的社区房颤患者认知调查,切实评估了患者对于房颤的真实认知情况,为社区房颤患者的管理提供了有力参考,同时,研究也显示了社区房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参考文献

[1]李婷,陈萱,程天一,等.社区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24):2704-2707.

[2]Savelieva I,Camm J.Update on atrial fibrillation:part I[J].Clin Cardiol,2008,1(31):55-62.

[3]Etienne A,Gunter B,Josep B.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physician and patient understanding,perception,and attitudes to atrial brilla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J].Europace,2010,1(12):626-633.

疾病认知 第2篇

[关键词] 家禽养殖;农民;哮喘;认知度

[中图分类号] R5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32-01

近年来哮喘患病率逐年增加,正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给家庭、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1]。许多研究表明哮喘患者普遍存在对疾病认识不足、依从性差等问题。农民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有受教育程度低、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等特点,为了解平度农村地区哮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并为进一步开展本地区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笔者对平度家禽养殖农民的哮喘患者进行了相关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2011年12月在平度市随机抽取10个镇、30个村共2 146名家禽养殖者,共确诊哮喘患者70人,支气管哮喘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70名患者均为平度市农村户口,年龄20~60岁,平均(30.7±13.5)岁,男29例(2.72%),女41例(3.97%)。病程3个月~40年,平均(11.3±6.9)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7例(52.9%),高中17例(24.3%),大专及以上16例(22.9%)。

1.2 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以中国哮喘联盟开展的《全国城区哮喘患者控制现状和疾病认知程度调查》为基础设计问卷内容[3]。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对哮喘本质的认识、哮喘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的用药情况、以及对哮喘的诱发因素的了解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EXCEL软件设计数据库录入界面,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频数分布、构成比、百分率。

2 结果

65.7%的患者认为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52.9%的患者认为哮喘可以长期控制,而84.3%的患者在哮喘发作时才用药,稳定期不用药的人达72.9%,其中90%的患者认为哮喘发作一定要用消炎药。见表1。

3 讨论

哮喘的教育和管理是哮喘防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研究证实,患者缺乏哮喘知识与未接受适当的管理是导致哮喘病情加重和高病死率的重要原因。GINA及我国哮喘防治指南均推荐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的分级治疗

方案[4]。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明显改善哮喘患者症状,改善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减少急性发作频率,降低住院率和病死率[5]。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52.9%的患者认识到预防哮喘发作最有效的是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而认为哮喘不发作时无需用药的患者达72.9%,只在需要时用药的患者达84.3%,均处于较高水平。此结果显示,家禽养殖农民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还远远不足,这与大多数农民知识水平不足、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有一定关系,与医务人员平时工作中对这一群体的忽视是密不可分的,也表明了对哮喘病人的管理及教育存在严重缺陷。在以后的工作中,医务人员应建立畅通的医患交流渠道,加强患者教育,让患者正确认识哮喘发病的机制,树立长期监管的理念,掌握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的手段,了解急性发作的处理原则,多多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和普及哮喘防治知识。

[参考文献]

[1] 汤泰秦,丁勇.广东省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12):730 -732.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4):132-138.

[3] 苏楠,袁雅冬,周新,等.全国城区哮喘患者控制现状和疾病认知程度的调查[J].第九届全国呼吸病会论文汇编,2008:59-62.

[4] Bateman ED,Hurd SS,Barnes PJ,et al.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J].Eur Respir J,2008 ,31(1):143-178.

[5] Boushey HA,Sorkness CA,King TS,et al.Daily versus as needed eonicosteroids for mild persistent asthma[J]. N Enql J Med, 2005 ,352(15):l519-1528.

疾病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第3篇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河北省保定地区2 2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回收有效问卷2 161份, 有效回收率为98.23%。

1.2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一人一卷, 不留姓名的方法。入组条件:无语言障碍。

1.3 调查工具

采用简单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MSE) [2]﹑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2]及设计的相关因素量表 (经专家审核和预实验重测信度为0.95) 。MMSE共19项, 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物品名称、语言复述、阅读理解、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描图合计30个小项。主要统计量为所有记“1”项目的总和, 可成为总分, 范围在0~30分, 其总分与受教育程度有关, 文盲组≤17分, 小学组≤20分, 初中及以上组≤24分, 为有认知功能缺损。评定方法:向被试者直接询问, 回答或操作正确记“1”, 错误记“5”, 拒绝或说不会记“9”和“7”。

1.4 统计学方法

调查前组织调查人员进行培训, 学习调查工具的使用, 保证调查质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方差分析及χ2检验。

2结果

2.1 老年人认知功能状况

被调查2 161例老年人中, 有认知障碍的571例, 占26.4%, 无认知障碍的1 590例, 占73.6%。

2.2 是否有疾病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相关性分析

见表1。表中显示, 有疾病的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无疾病的老年人, 差异有显著性。

2.3 疾病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分析

见表2。结果显示:视力下降、听力减低以及有精神疾病、中风、遗传病的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无视力下降、听力减低以及精神疾病、中风、遗传病的老年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认知功能障碍泛指由于各原因导致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认知功能下降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结果显示, 有疾病的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无疾病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因此发现并探讨易导致认知障碍发生的疾病, 尽早给予干预有助于提高整体老年人群的认知功能水平, 减轻社会及家庭的压力及负担。

普遍病因学认为听力与认知下降是神经系统普遍退行性变的表现之一 。退化学说更为具体, 它认为听力下降使认知所需信息减少, 进而造成其功能减退。剥夺学说更进一步, 指出听力下降直接导致永久性认知损害[3]。随着听力损害的加重, 言语识别能力降低, 并且相互影响, 国外有研究曾选择老年痴呆患者与非痴呆的老年人进行对照试验, 发现认知功能障碍与听力损失成正比[4]。同样, 视力下降也易引起认知功能障碍, 有报道说, 随着黄斑异常的增加和视敏度的下降, 认知功能明显下降[5]。以往研究认为, 至少8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特别是注意、言语、记忆和执行功能方面[6]。这可能是由于边缘系统多巴胺水平持续升高, 为了代谢多巴胺, 体内单胺氧化酶升高, 单胺氧化酶通过氧化效应产生大量自由基 , 自由基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脂质结合, 移出脂质, 细胞膜破裂, 神经元死亡, 脑灰质体积缩小, 腔室扩大, 从而恶化认知功能。中风患者有认知障碍是预后不良的一个指征, 其发生率达35.2%。中风可引起很多认知缺陷如失语、失读、失写、视觉失认、触觉失认、记忆减退、注意和运用障碍。而缺血性中风除造成肢体活动及言语功能障碍外, 患者多有认知功能障碍, 是引起中、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7]。遗传因素也可能导致认知障碍, 有研究表明Notch3基因突变导致小血管 (管径为100~400μm, 包括小动脉和毛细血管) 壁平滑肌细胞退变。这些血管的病变主要导致脑组织病变如脑白质病变, 缺血性脑血管病, 认知功能损害及先兆性偏头痛[8]。

由此可知, 疾病对老年人认知功能有较大影响。本研究显示视力下降、听力减低以及有精神疾病、中风、遗传病的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无视力下降、听力减低以及精神疾病、中风、遗传病的老年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视力下降、听力降低、精神疾病、中风以及遗传病可使老年人的感知-认知能力出现障碍, 难于像正常人那样主动思考, 处理问题 。随着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属性认知增加, 临床医生对可能导致认知障碍的疾病应多加重视, 深入探讨, 做好早期预防和积极治疗, 这对降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甘志珊.听障及认知退化/心理声学听性处理障碍老龄人士的听力补偿 (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6, 6 (14) :456.

[2]陈长香, 余昌妹, 主编.老年护理学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32.

[3]王宁宇.听力与认知障碍 (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7, 6 (2) :33-36.

[4] Uhlmann RF, Larson EB, Rees TS, et al.Relationship of hearingimpairment to dementia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older adults (J) .JAMA, 1989, 261 (13) :1916-1919.

[5]曹贵方.多中心研究发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与认知障碍相关 (J) .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35) :2461.

[6] Medelia A, Lim R.Treatment of cognitive oysfunction in dsychi-atric (J.) Disonders Journal of Psychiatric Practice, 2004, 10:17-25.

[7]李凤鹏, 郑建.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征分析 (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10) :1804-1805.

高血压病患者疾病认知的护理干预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月, 我科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220例, 男123例, 女97例, 年龄31~85岁, 平均年龄58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40例, 高中以上121例, 初中39例, 小学及以下20例;其中高血压病1级110例, 2级68例, 3级42例, 诊断均符合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的“高血压病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状况调查表”和“健康行为护理干预调查表”, 由护士于2007年1月~2010年1月向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发放问卷, 发放220份, 实际收回210份, 有效回收率达97.9%。实施护理干预后于患者出院时进行第2次问卷调查, 发放220份, 收回220份, 有效回收率100%。以2007年1月~2010年1月入院调查为对照组, 护理干预后出院时调查为实验组, 对干预前后患者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

1.2.1 实施护理干预后应达到的目标

患者能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 做到劳逸结合, 能遵医嘱用药, 积极采取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消除危险因素, 减缓疾病的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

1.2.2 护理干预的方法

所有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 基本保持原治疗方案不变, 辅以饮食及运动治疗, 为每位患者建立表格式档案2份, 护患各1份。具体干预如下: (1) 讲解高血压病的分类、早期症状、治疗方法及难以彻底治愈的原因。 (2) 饮食指导。饮食要保证充分的热量、脂肪、蛋白质, 尽量少吃或不吃动物内脏, 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高血压病患者应该将钠盐摄入量减至每天2g以下, 对于没有高血压的人应不超过4g。每晚睡前喝250mL左右的牛奶, 可以帮助降低血压, 预防骨质疏松。少吃甜食, 甜食含糖量高, 可以在体内转化成脂肪, 促进动脉硬化。少食咖啡、浓茶、刺激性饮食, 宜吃鱼、瘦肉、豆制品、虾皮、香蕉、橘子、芹菜、西红柿、苹果等。高血压病患者应戒烟限酒, 大量饮酒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3) 控制体质量与减肥。体质量增加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患者体质量降低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左心室肥厚均有益。 (4) 适量运动。可选择快步走、慢跑、游泳、健身操、太极拳、晚餐后45min散步等运动。 (5) 心理指导。高血压病患者有着病程长, 见效慢, 且反复发作的特点, 患者长期受疾病的折磨, 情绪波动大, 多数患者存在着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的心理, 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心理疏导, 调节情绪, 变换心境, 安慰鼓励, 使之不断振奋精神与疾病作顽强斗争, 同时要取得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这样对治疗可取得一定的“正效应”作用[2]。 (6) 用药指导。指导患者必须按时按量长期用药, 不可突然停药、减药;轻度高血压病患者使用降压药时应从单一的小剂量开始, 中、重度高血压应选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用药, 可增加药效, 减少不良反应。服药期间观察血压的变化, 根据血压波动调整用药剂量。 (7) 自测血压指导。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 应做到定血压计、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 袖带不要裹的太松、太紧, 患者活动后应休息10min后再测血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进行健康教育前后, 高血压病患者认知情况

见表1。

例 (%)

2.2 进行护理干预前后生活习惯、健康行为改变率

见表2。

例 (%)

3 讨论

3.1

护理干预使高血压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健康行为的改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表2显示, 除了“低钠 (盐) 饮食”项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其余各项比较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对高血压病知识的宣教对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2

高血压病的护理干预, 促进患者建立良好的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消除危险因素, 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 患者对高血压并发症的认知比例由护理干预前的49.1%, 上升到干预后的71.8%, 护理干预让高血压病患者增加了疾病的有关知识, 护理干预起到了明显作用。

3.3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态, 进行良好护理干预。入院时要求主管护士热情接待患者,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的姓名, 病区环境、设施、作息时间, 并提供科室健康教育资料, 简单介绍疾病的一般知识, 让患者感觉到温馨和安全[3]。当患者对疾病失去治疗信心时, 医护人员应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 使其了解高血压病并不可怕, 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往往是希望恢复健康, 渴求长寿, 护士应了解患者的这些心理特征, 因人而异, 正确实施心理护理措施, 充分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 提出改变不良性格和生活习惯的方法, 使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保持心理平衡, 对高血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好处。加强治疗行为指导, 具体落实医疗措施和心理治疗方案。

3.4 护理干预从医院延伸到家庭。

我们知道, 家庭是患者应对的帮助和支持疾病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资源之一[4]。家庭是患者康复的核心因素, 也是巩固疗效的主要因素, 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5]。在对高血压病患者家属的了解中我们发现, 由于疾病对患者的长期折磨, 长期用药使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对出院后定期复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误听误信小广告, 不定时测血压。要使患者及家属知道, 即使血压降到正常也不意味就治好了高血压, 而需要终身坚持治疗, 控制血压, 避免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6]。经过护理干预后, 大部分家属对高血压病的知识有所了解, 对生活质量与疾病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从而减轻了心理压力, 能够定期的门诊复查, 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降低了复发率。

3.5 转变观念, 发挥护理的干预作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健康教育干预被公认为治疗成功的关键, 传统的教育方法仅能教会患者关于高血压病的一般认识, 但没有明显改变患者对疾病的态度, 对患者自我管理, 自我监控的提高也不明显, 从本研究的结果看出, 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为控制自身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积极配合治疗。

4 小结

我国高血压病逐年上升, 高血压使心、脑、肾、眼等器官造成损害, 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给家庭、社会造成负担, 不按医嘱服药, 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为饮食等易导致病情反复。因此, 加强护理干预, 能帮助患者实现最佳治疗目标, 减少疾病的复发,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对疾病认知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220例高血压病患者入院时、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 并对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220例高血压病患者经过护理干预, 掌握了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改变。结论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 提高高血压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及生活质量, 减少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高血压病,护理干预,疾病认知,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51.

[2]顾.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J].中国心血管研究, 2005, 3 (6) :425.

[3]赵志玲, 常桂芬, 魏喜芬.老年高血压患者控制不住的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 2008, 22 (12c) :3324-3325.

[4]王君梅, 姚景鹏.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及家庭支持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 :63-64.

[5]尹宗惠.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 (6) :461.

疾病认知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72例青光眼病人,其中男36例,女36例;年龄22岁~80岁(56.88岁±15.37岁);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9例,高中及中专32例,初中及以下31例;职业:工人18例,农民12例,公务员15例,其他27例。生活方式:独居9例,与家人同住63例。居住地区:大城市6例,中小城市63例,农村3例。全部病例均符合1987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青光眼学组推荐的标准[3],既往和目前无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者,知情并愿意合作。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即病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生活方式、居住地区等。②病人对青光眼相关知识了解情况及得到有关知识的途径。调查时由笔者统一指导,向被调查者解释说明。对于文化程度低的病人,由笔者讲解,病人回答,根据病人的选择如实填写。问卷当场收回。本次发放问卷72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有效回收率100%。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3.1.1 病人对青光眼的相关知识缺乏

表1显示,91.7%的病人认为青光眼会影响视力,62.5%的病人认为青光眼需要长期随诊,但调查同时显示,超过半数的青光眼病人对青光眼的类型、发病原因与诱因、眼压的正常范围以及用药知识等比较陌生,不知道青光眼是由什么原因引起,什么原因会诱发青光眼的发作,不知道使用各类药物的副反应等。知识的缺乏导致病人在预防青光眼发作方面存在问题,使得病人不注意平常的生活习惯,不注意使用药物来控制疾病而导致视力进一步损害最终难以挽回。

3.1.2 青光眼病人求医意识缺乏

由表1可见,79.2%的病人能说出青光眼发作时的症状,这是因为本次调查选取的是住院青光眼病人,这些病人大部分都是在已经出现临床症状并且症状加重的情况下才选择就医住院,住院后才明白原来住院前出现的头晕、头痛、眼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就是青光眼的临床表现,这正说明了他们求医意识的淡薄。在调查过程中,通过与病人的访谈了解到,很多病人以为平常出现的头晕、眼痛等只是一些小毛病而未引起重视,加之通过休息得到缓解,使病人更加忽略了是眼部疾病的原因,甚至有些病人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还以为是吃错了东西导致的胃肠不适,仅买些胃肠药了事。

3.2 护理对策

3.2.1 做好健康宣教,强化群众求医意识

青光眼的病理主要是高眼压引起的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而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青光眼高眼压的基础和前提,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青光眼病人的健康信念模式,而正确的健康信念,有利于病人采取积极的行动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次调查显示,青光眼病人多数缺乏日常保健知识,往往是眼压升高出现疼痛才就诊,容易引起严重不可逆的视野、视力损害,影响生活质量。赵惠敏等调查显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是影响慢性青光眼病人早期就诊的决定性因素[4]。因此,应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自我保健意识,从而促进疾病的有效控制。①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病人和家属对疾病的认知。表2显示,病人对疾病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是医护工作者,其次是宣传资料。而随着电视、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社区居民通过电视、互联网及新闻、报刊等媒体宣传来获得青光眼的知识,但这种途径获得的知识毕竟是片面的、非专业的,甚至某些娱乐性的节目还可能起到误导的作用。青光眼知识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医学知识,需要医护人员通过随访、发送健康教育手册或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活动等对青光眼病人基础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健康指导,指导病人规则用药及观察药物副反应,使病人获得更多药物方面的知识,指导病人掌握更多青光眼危险因素方面的知识,让病人更多地了解青光眼的诱发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青光眼疾病的发生与发作,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②青光眼是慢性疾病,要落实对病人的跟踪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眼压、视力、视野及眼底变化,同时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尽量避免可诱发眼压升高的因素,如情绪激动、饮水过多、衣领过紧、久留暗室、长时间低头弯腰、用眼时间过长等。促进病人自觉复诊,提高病人主动监测、主动就医、按时用药的意识,及时发现眼压的变化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诊治,使青光眼得到有效控制,减轻病人痛苦,保护视力。对已确诊或疑有青光眼者,建立病案卡,定期复查。③注重病人的心理关怀。青光眼是眼科最典型的心身性疾病,其精神状况与身体疾病密切关联[5]。据调查,73%~80%青光眼的急性发作与情绪的突然变化有关[6],过分担心、忧郁、愤怒、紧张不安、过度兴奋等均为本症的致病因素。徐晨等对青光眼病人性格调查显示,青光眼的性格以掩饰性高为其突出的特征,有时病人外表流露轻松,却掩饰着内心的恐惧及焦虑[7]。青光眼病人的心理问题在护理中应加以关注。护士应加强与病人的交流,鼓励病人说出心中的想法,耐心倾听其诉说,指导其自我调控情绪,使病人保持平和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加强对病人家属的咨询和教育,因为家庭是病人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使家属了解病人的身心痛苦,给予其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同时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为病人提供更直接的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

3.2.2 加强护理队伍知识培训

疾病认知 第6篇

1 一般资料

住院的中、重度哮喘患者78例, 均符合200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1], 并排除其他慢性疾病。其中男45例, 女33例;年龄16~72岁, 平均 (42±12.31) 岁;病程最长42年, 最短2年。文化程度:大学本科及以上16例, 中学44例, 小学及以下18例。所有患者本次入院前均未接受过系统的哮喘疾病知识教育。

2 研究方法

2.1 教育方法

实施教育前由责任护士根据自行设计的哮喘疾病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和患者的知识层次, 制定教育计划并由专人组织实施。教育时机选在急性发作症状得到片刻缓解时进行。对于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者, 先告知了解和掌握疾病知识对控制哮喘反复发作或加重的重要性, 然后发给包括调查问卷在内的健康教育资料, 推荐相关书籍, 以自学为主, 对于不明白之处及时给予耐心解答或一起讨论;演示行为操作技术, 包括定量雾化吸入器 (metered dose inhaler, MDI) 、峰流速仪的正确使用、呼吸肌功能锻炼的要点等。对于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者, 采取由责任护士、患者、家属共同参与的一对一的疾病知识讲解、行为演示和咨询, 每次30 min, 1次/d, 分次进行, 并发放有关哮喘的健康教育资料, 反复强化教育。

2.2 评价方法

于入院当天及出院前1 d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行为技巧掌握情况和肺功能三部分: (1) 哮喘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 由患者自行填写, 文化水平低者由一起受过健康教育的家属填写, 必要时通过提问患者, 让其口述回答, 由责任护士代笔填写。每个问题分值为5分, 3分及以上为及格, 3分以下为不及格。哮喘疾病知识调查问卷包括:哮喘的发病症状及特点;常见病因及诱因;如何避免过敏源;先兆症状的识别及处理;急性发作的自我应急处理;MDI的正确使用及注意事项;主要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峰流速仪的使用方法与记录;哮喘日记的正确书写及意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自我监控病情的方法及重要性。 (2) 自我监控行为与技巧评价采用重复演示法进行评价, 包括MDI及峰流速仪的正确使用、填写哮喘日记 (填写出院前1 d的情况) 、呼吸肌锻炼技巧与放松训练等, 能正确重复行为训练内容者为及格, 反之为不及格。 (3) 肺功能主要测定呼气峰流速 (peak expiratory flow, PEF) 和1 s用力呼气率 (forced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 两项指标。

2.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4 研究步骤见图1。

3 研究结果

3.1 哮喘基本知识掌握和自我监控行为的改善情况

分别通过问卷调查和行为演示法评价, 结果表明, 护理干预后患者掌握哮喘知识的及格率较教育前明显提高 (P<0.05) , 见表1。

3.2 78例哮喘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改变

分别比较PEF和FEV1%这两项指标, 结果显示:经过综合治疗及护理干预, 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见表2。

4 讨论

哮喘是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慢性疾病, 容易反复发作, 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 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有上升趋势[2]。目前, 根治哮喘尚有一定难度, 因此预防其发作和控制发作的程度尤为重要。防治哮喘最理想的目标是将患者的哮喘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的程度尽量降低至最小程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仅靠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常规的治疗显然不够, 还应该进行长期的自我保健和病请监控, 建立良好的遵医、遵护行为。但是, 一些临床调查发现, 多数哮喘患者在原有症状缓解后未坚持再治疗, 患者与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 自我保健意识差[3]。因此, 对哮喘患者的教育和管理是防治哮喘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措施。通过对哮喘患者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性健康教育, 可大大提高哮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更好地配合治疗和自我预防, 达到减少哮喘发作、维持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4]。

本研究结果表明, 患者未接受哮喘知识讲解之前, 除对哮喘的诱发因素、如何避免过敏源、先兆症状的识别有所认识外, 对其他的哮喘基本知识掌握较差 (及格率都在30%以下) , 值得一提的是, 在自我监控病情的行为、内容方面, 80%以上的患者均不及格, 如使用MDI、书写哮喘日记、使用峰流速仪等。在本次住院期间, 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 所有研究对象无论在哮喘疾病基础理论知识方面, 还是自我监控行为方面, 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各项教育内容的及格率均在87%以上, 比教育前有显著提高。

另外, 从表2可以看出,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PEF和FEV1%两项指标同样存在统计学差异, 表明护理干预对肺功能的改善也有明显效果。当然, 这些改善与药物治疗有直接的关系;但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 使之能正确使用MDI、峰流速仪、放松技巧等有助于控制或减轻哮喘发作的自我行为技术, 使肺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此外, 在护理干预后, 患者能正确进行呼吸肌的功能锻炼, 也有利于肺功能的改善[5]。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无论在提高哮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 还是在改善肺功能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6]。为了提高教育效果, 可遵循个性化原则,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例如采取一对一的教育指导、床旁演示、训练和反复强化的方式进行教育, 效果明显。值得注意的是, 教育的最好时机应在患者急性症状得到控制、心情较放松时进行, 这样有利于患者的配合和提高教育功效。

护理干预不仅能促进哮喘患者对疾病理论知识和自我行为监控技巧的掌握, 而且对患者肺功能的改善也有明显效果。建议对住院哮喘患者均应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 以健康教育为主, 从而可以明显的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26 (1) :132-138。

[2]徐琳玲, 林小缨。哮喘儿童自我管理教育的评价[J]。现代康复, 1999, 3 (5) :536-538。

[3]唐志敏, 黄善三, 韦美娥, 等。哮喘患者坚持吸入治疗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3) :271-272。

[4]徐东, 徐健, 阮晓云, 等。哮喘自我处理方法的教育对患者哮喘发病及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 (3) :211-212。

[5]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0-31。

疾病认知 第7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综合防治,老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老龄化的种种问题也接踵而来。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疾病已经占据我国疾病谱和死因谱的首位。同时,我国慢性病还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如:高血压的“三高三低”,即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低知晓率、低服药率和低控制率[1];脑卒中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2];糖尿病的高患病率、高并发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四高”特征[3]。大量研究表明,控制慢性病的最有效方法是开展社区防治[4]。本研究主要了解社区慢性病老人对慢性病的综合防治知识、就医行为与卫生服务的现况,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慢性病综合干预管理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上海市彭浦社区55岁以上老人共146人,其中慢性病老人103例,包括高血压患者40例、脑卒中患者20例、糖尿病患者43例;43例健康老人作为对照组。高血压患者限定为接受一级监测的,血压≥180/105mmHg的高血压患者;健康老人限定为目前未有典型慢性病症状的老人。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46份。

1.2 研究方法

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经培训后对4组调查对象进行入户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慢性病分类。

1.3 调查内容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慢性病的认知程度(自身病情、慢性病危险因素、慢性病并发症、慢性病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和慢性病防治措施相关知识);慢性病发病情况(程度、病程);就医趋向(首选医疗机构及理由);慢性病治疗及控制情况(就诊频率、治疗状态和慢性病随访情况);慢性病知识的来源等。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应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双份录入数据并核对,采用SPSS 11.5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资料

经统计检验发现,4组人群在性别、文化程度和个人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4组人群间具有可比性。

2.2 对慢性病的认知情况

2.2.1 对自身病情及慢病基本情况的认识。

在被调查对象中对自身病情及慢性病基本情况的知晓率达到87.23%~99.16%。其中,知道自己是否患病、是否患的是慢性病的知晓率分别达到98.33%和99.16%。和15年前相比,认为慢性病的患病率在增加的占92.47%。老人对症状改善后需要服用维持量药物的知晓率为87.23%,但是,糖尿病组调查对象该比例为76.70%。

2.2.2 对慢性病危害的认识。

3组患病人群对慢性病危害的认识率分别与健康老人组进行比较发现,3组间虽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健康老人组对疾病危害的认知率普遍略高于患病组。而糖尿病组对疾病危害的认识相对较差,认知率比其他疾病低10.00%以上。

2.2.3 对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关知识的认识。

调查对象对慢性病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关各个知识点的知晓率差别较大,在10.96%~90.41%之间。平均知晓率为58.13%,其中健康老人为49.83%,高血压组为43.57%,脑卒中组为23.57%,糖尿病组为58.13%(表1)。对慢性病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关知识认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糖尿病患者组的认知情况最好,而脑卒中患者组明显低于另三者。

2.2.4 对慢性病健康生活行为措施的认识。

调查对象对慢性病防治措施的平均知晓率为55.83%,其中健康老人为48.84%,高血压组为42.75%,脑卒中组为24.50%,糖尿病组为55.83%(表2)。健康老人对饮食、锻炼身体与注意心情愉快三方面的健康行为认知所占的比例高于其他三类患病组。

2.3 慢性病老人接受慢性病防治知识的来源与形式

2.3.1 慢性病防治知识来源医疗机构的情况。

调查对象慢性病防治知识来源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指导获得的调查结果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所占比例最高,合计为28.08%,其次为市级医疗机构,占8.90%,区医疗机构与中医医院所占比例较低。

2.3.2 慢性病防治知识来源于媒体与传播的情况。

从调查结果显示,广播、电视、报纸和亲朋好友聊天是慢性病老人平时获得慢性病防治知识的最主要形式,分别占30.14%、38.36%、30.82%和35.62%。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被调查的慢性病老人对自身病情及慢性病基本情况已有较好的认识,但是,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认知却明显不足,这是阻碍社区慢性病预防工作有效开展的最主要因素。同时,分析结果表明,脑卒中患者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认知程度相对较差。在研究对象普遍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较差的同时,糖尿病患者组的认知水平是4组中最差的,这可能与社区卫生服务在对糖尿病患者的访视工作方面比较薄弱,健康宣教工作相对不足有关。另外,糖尿病相关知识相对比较专业化,不易被一般人接受和理解,也可能是造成人们普遍对糖尿病认识不足的重要因素。

在慢性病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关知识和慢性病综合防治措施认知情况的调查中发现,糖尿病患者组的认知情况却是4组人群中最好的。这可能与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病后,便开始关注于如何有效控制血糖、治疗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注意将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措施相结合有关。而脑卒中患者组的认知情况明显较另三者差,被访脑卒中患者中尚有40.00%的人对慢性病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的知识一无所知。综合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发现,从4组人群文化程度绝对构成上看,脑卒中患者组的文化程度相对偏低,文盲率达到45.00%。因此,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制约脑卒中患者组慢性病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和慢性病综合防治措施认知水平的因素之一。同时,脑卒中患者多伴有一定的肢体瘫痪或认知障碍,不良的身体状况严重阻碍了脑卒中患者慢性病知识的获得。从健康老人组对慢性病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和慢性病综合防治措施的认知情况上看,健康老人虽然对慢性病药物治疗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但对非药物治疗和控制方面的知识却掌握得非常好,其认知率明显高于另3组。也说明了“未雨绸缪”比“亡羊补牢”更有效,因此,社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更应致力于慢性病的“防”。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慢性病老人中希望获得有关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占大多数。研究显示,慢性病老人能够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获得的慢性病防治知识的比例高于市、区医疗机构以及中医医院,但是,能够得到社区医生知识指导的比例仍是比较低。与亲朋好友相比,慢性病老人更倾向于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获得慢性病防治知识。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作为医疗机构,在医学知识方面更有发言权和说服力。大多数被调查的慢病老人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能多提供一些健康知识,不要仅仅局限于看病开药。广播、电视、报纸和聊天是现阶段慢性病老人获得慢性病防治知识最主要的媒体与人际传播形式。但由于以上形式大多对老人的文化水平及健康状况有一定的要求。对文化程度较低、身体素质又相对较差的慢性病老人而言,就更难获得慢性病防治知识了。开设专题健康讲座、面对面的健康指导都是受慢性病老人欢迎的宣传形式。

综上所述,现阶段由于慢性病老人对慢性病防治知识认知不足,在就医及治疗行为方面也存在问题,严重阻碍了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的开展,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效果。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应加强对社区老人慢性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凭借各类社区老人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使慢性病综合防治知识得到广泛而有效的传播,从而引导社区老年人群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将“亡羊补牢”变为“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刘生.我国高血压现状及流行趋势[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5(1):4-6.

[2]陈玉梅.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现状与发展策略[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6):1-3.

[3]黄建萍,陈大灵.糖尿病的流行趋势及预防控制策略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5):962-964.

疾病认知 第8篇

关键词:心房颤动,认知,健康教育

房颤即心房颤动, 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在“全球预防中风行动”专家组发布的《如何避免亚太地区中风危机》的报告中显示, 中国是房颤第一患病大国, 目前约有800万人罹患房颤。中国目前的房颤患病率约为770/10万,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患病率的提高, 由房颤引发的中风逐渐成为普遍的健康问题。我国每年有超过150万人死于中风, 年死亡率达138.4/10万, 已经超过癌症的死亡率。房颤将中风风险提高了5倍, 房颤导致约15%~20%的缺血性卒中。在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中, 房颤可能超越高血压成为引发卒中的首位危险因素。而且房颤引发的中风相比其他原因引发的中风后果更严重, 不仅会导致更严重的残疾, 住院时间更久, 而且首次发作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50%, 约为非房颤患者的两倍。我国因卒中导致住院的平均成本超过国民平均年收入的50%。

由于房颤的症状通常不太明显, 许多房颤患者通常在中风后才会诊断出房颤。同时, 由于对于抗凝治疗的认识不足, 房颤患者抗凝药物使用率极低, 我国仅有2%的房颤患者恰当服用抗凝药物[1]。所以, 通过了解房颤患者对心房颤动的认知状况及对健康教育的需求, 可指导医护人员采取相应措施,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医嘱依从性,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社区确诊的房颤患者。

1.2方法

1.2.1纳入标准

(1) 社区医生通过脉诊或听诊确定为心律异常后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确诊; (2) 已被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确诊。

1.2.2排除标准

(1) 不能进行知情同意者; (2) 精神失常者; (3) 妊娠者。

1.2.3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资料收集。调查问卷经自行设计并请有关专家进行内容效度的评定后使用。在征得患者同意后, 用统一的指导语对接受调查者解释此调查的目的、问卷填写方法与注意事项, 由患者填写问卷, 并当场收回。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 由调查员就调查问卷内容逐一提问并如实填写。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 如性别、年龄、学历、户口所在地、职业等;患者对房颤的认知包括8个问题:对房颤的知晓情况、房颤的定义、房颤与卒中的关系、对房颤的担忧、患者从社区医生获得房颤知识的可能性、房颤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患者获取房颤知识的需要、患者对治疗的信心等。

1.2.4统计学方

法利用Epidata 3.1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双录入, 调查结果利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见表1)

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从自贡市3个不同城市社区纳入220例房颤患者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220份, 收回有效问卷220份, 回收率100%。

2.2

房颤患者对疾病认知情况及其对疾病知识的需求 (见表2)

3讨论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据国外资料推测, 到2050年房颤的患病率将为现在的3倍[2]。房颤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提示, 社区房颤患者对疾病认知水平严重不足, 多数患者不了解房颤的危害, 同时也不能从基层医师那里获取房颤的相关知识。

本研究中, 56%的患者不理解自己所患疾病。研究的结果与国内外类似研究相似。正如很多慢性疾病的患者一样, 多数房颤患者不理解自身疾病状况和危险性。本研究中, 仅有10%的患者能明确表示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72%的患者或认为房颤不需治疗或不急于治疗, 或将房颤等同于冠心病。如果房颤患者能够及时重视并开始早期治疗, 将可能减少疾病负担, 甚至延缓疾病的进展。

近82%的房颤患者对房颤与卒中的关系持有错误的观念。房颤导致的卒中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 且通常导致死亡或严重功能障碍等后果。患者对卒中危险的认识不足, 可能是房颤患者抗凝药物使用率低的原因之一。法国学者Etienne Aliot[3]等人所做的研究显示, 超过50%的房颤患者不能理解房颤的意义和抗凝治疗的作用。但是, 经过研究人员的书面和口头解释后, 患者对房颤的危害和治疗方案的理解得到改善。

本研究发现94.5%的患者认为房颤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有文献报道, 房颤对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几乎所有的研究均发现65岁以上人群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降低。早期识别和更好地控制心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84.5%的患者表示基层医务人员并不会与患者沟通房颤知识, 96.5%的患者希望从医生处获得房颤相关知识。有调查表明, 基层医师认为房颤是一种就诊频率极高的疾病。但是本研究参与的患者, 并没有从基层医师处获得房颤知识。同时, 近84%的患者对房颤表示出担忧。现有研究也表明, 近1/3的房颤患者会有持续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但是, 通过医生的耐心讲解, 患者的不良情绪会逐渐减少[4]。笔者认为, 社区基层医务人员应该加强与房颤患者的沟通, 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减轻患者的担忧, 帮助房颤患者处理症状, 改善生活质量。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研究纳入的患者均为自愿参与调查的城市社区房颤患者, 并没有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因此, 不一定能够完全代表真实环境下的房颤患者整体。同时, 部分调查人员采用口头方式提出问题, 不排除患者对问题的理解偏差。

本研究作为国内较少开展的社区房颤患者认知调查, 切实评估了患者对于房颤的真实认知情况, 为社区房颤患者的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 研究也显示出社区对房颤患者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参考文献

[1]李婷, 陈萱, 程天一, 等.社区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8C) :2704-2707.

[2]Savelieva I, Camm J.Update on atrialbrillation:part I[J].Clin Cardiol, 2008, 31 (2) :55-62.

[3]Etienne A, Gunter B, Josep B.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physician andpatient understanding, perception, and attitudes to atrial brillation and itscontribution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J].Europace, 2010, 12 (5) :626-633.

疾病认知范文

疾病认知范文(精选8篇)疾病认知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2年4月从自贡市3个不同城市社区纳入220例房颤患者,男113...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